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课件

中国传统服饰——汉服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汉服文化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的体现。 界定汉服主要基于三点原因: 第一:汉服的民族性,即汉服是汉民族的服饰。而中国古代胡人所穿的服装不能称为汉服。民族是个整体的概念,所以一个汉族人所穿的胡人的服装,也不能称其为汉族的传统服饰。 第二:汉服发展的传统性,而传统又必须分为两方面,即传承性与统一性。汉服的传承性表现在:汉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黄帝时期,并一直保留风格传承而不断的发展演化。汉服的统一性表现在从黄帝时期到宋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在历时近五千年的时间跨度,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所有汉族人的服饰在其主流中拥有的共同特点。即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 第三:汉服发展的自然性,即非外力强制下,汉人自觉自愿的情况下,通常不易被人们明显觉察到的自然的发展,这也是一般事物或文化发展的常规规律。而汉服发展的自然性,更是一个民族传统服装的传承性的基础,即某一事物或文化,在其自身正常的发展轨迹之下的正当发展演变的方向。其方向,可以通过一般的规律,向前追溯其源头,也可以向后预测其发展方向。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

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形制虽然简单,但一穿到人身上便各人各一样,神采殊异,可塑性很强。现在虽然不能见到这种服装的原型,但还是可以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 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令人浮想联翩。朴素平易的装束反而给他们增添了一种天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汉服文化_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装的简称,是我国各名民族服装中历史最为悠久,文化底蕴最为深厚,影响范围极为广大的一种民族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学家研究论证传统的汉民服装最为符合人体健康要求,其舒适程度远远大于大于现代服装。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的束缚极小。汉服礼服高雅华贵,气势雍容,汉服常服潇洒飘逸,如仙如云。汉服在千百来曾经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是包括衣,冠,发式,面饰,鞋,饰物等组合,而并非仅仅是一件衣服。汉服可以分为官服和民服,官服和民服也可分为礼服和常服。衣裳、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女装,袴褶为常服。 一、汉服特征

汉服无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畅。汉服的以交领右衽为主,兼有圆领,直领。从形制上看,主要有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 “深衣”制(上衣下裳连体) “襦裙”制(襦,即短衣) “袴褶”制(上短衣,下长裤)等 1衣裳

衣裳,上衣下裳,衣一般是交领大袖的,裳的结构类似裙子,衣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装形式.为了表示尊重传统,衣裳制被作为最高级别的礼服形式。 2深衣 上衣下裳相连,有曲裾和直裾之分。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即"续衽钩边"。深衣被儒家赋予了很多理念与意义,成为文人的基本装. 3袍服 袍服一直被当作礼服。以大袖为多,袖口有明显的收敛,领、袖都饰有花边。袍服的领子以袒领为主,大多裁成鸡心式,穿时露出内衣。袍服下摆,常打一排

密裥,有的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状。里面一般还衬有白色的内衣。 4襦裙 上短衣,下裙,裙以带系扎.有短襦,半臂,大袖衫 二、汉服的种类 常见的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于秦汉时期,到隋唐基本绝迹,到明朝已属于“古装”。

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

汉服与中国传统文化 作者:杜洋 班级:高一(江油高中2014级)5班 成员:李莎莎(组长),杜洋,陈熙亮,杨鑫,马艳华,羊绍鹏,李瑞 分工:李莎莎和杜洋收集相关材料 陈熙亮,杨鑫,马艳华负责调查 羊绍鹏,李瑞负责图片收集和整理 指导老师:黄老师(黄怡) 正文 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此不能与“唐装”、“和服”相混合。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汉族)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代的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已全面完善并普及,汉人汉服由此得名。但目前在中国,很多人并不了解她,也不清楚汉服究竟是怎样一个概念。同时,作为目前宣传汉服的最重要工具的汉服历史剧在日益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错用、乱用汉服等问题,使得很多原本就对汉服就不是很了解的观众陷入的误区。 汉服历史剧是汉服知识的传播者。根据我们的问卷调查,在填写问卷的200人中,分别有24人和83人表示中国汉服历史剧是他们对汉服

认识的主要来源和部分来源,总共占了78、5%。由此可见,汉服历史剧在人们对汉服的认识上起了多大的作用!它在汉服与观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倘若没有它,恐怕汉族人对本民族服饰了解是少之又少。 同时,汉服历史剧也是汉服知识的混淆者。随着汉服历史剧的日益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而在种种问题中,汉服的错误使用便是其中之一。现在,随便几部历史剧,我们便能看出其中汉服掺杂着过多的现代元素。同时,汉服在剧中搞朝代的穿越现象更是屡见不鲜。有时,剧中明代的汉服竟然还能变成清代的满服。而在电视剧的影响下,对汉服知识本来就缺稀的观众便产生了错觉,进入各种误区。如人们常见的将古装等同于汉服或将满服归于汉服等……而根据我们的调查,46.5%的人不知道“汉服”是什么,40%的人则表示在意识上对汉服的认识还好,而真正表示对汉服很了解的只有5人,仅占2.5%。由此可见,事实上很多人对“汉服”概念的理解亦是相当混乱的。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响。其积极的层面都为历代的仁人志士所继承和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的巨大力量。而它的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即一些以团体的方式、用自己的生命实践在自觉地传承她的“道统”的人们;(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文化汉服

服饰与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服饰是中国文化元素中不可缺少而且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左传》中即有“中国有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衣冠上国,并有其光辉灿烂的历史。 首先,我们必须指出,在中国服饰文化中,所谓“衣冠”,不仅仅就是指衣服和帽子,在中国人的文化意识中,包括人从上到下的一切服装和配饰。并且在中国古代社会制度中,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场合穿戴不同的服饰。由此而制定出相应的典章制度。 可以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服饰与文化始终相伴相生,互相依存,从山顶洞人的项饰和骨针的发现开始,就预示着中国已经有了服饰,同时也产生了文化。此后,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愈加丰富,愈益深邃,中国文化思想中出现的儒、道、墨、法、阴阳、纵横诸家开始对中国的服饰产生影响。服饰成了“礼”的载体。这在中国古代典籍《周礼》、《仪礼》中的服饰制度中可以得到最直接的反映。 进入两汉,经过魏晋直到隋唐,不管是民族之间的融合还是佛、道的兴起,这些都毫无例外的作为中国文化现象在中国服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痕。 在中国最早期的诗歌中就保存有大量的关于服饰的信息,例如屈原所创作的楚辞中就保留了楚地文化的面貌,其中还包括不少关于中国早期的植物服饰的描写,在《九歌》中就有“荷衣兮蕙带”“披薜荔兮带女萝”、“披兰兮带杜蘅”《淮南子》中有“緂麻索缕,手经指挂”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到在没有纺织技术之前,人们用手以草、麻来编织衣裳的景象。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类关于服饰的创造离开了直接用植物和兽皮的时代,而开始掌握用植物纤维来织布、制衣的工艺。这一点也可以从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的诗篇中得到反映,《诗经》中有“丘中有麻”、“不绩不麻,市也婆娑”“东门之池,可以沤麻”等诗句正是对古代服饰质料的反映。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和服饰是分不开的,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它起到帮助人们御寒、蔽体的作用,已经融入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成为他们歌咏的对象。 在中国早期的文化思想中,服饰因其存在的广泛性,而被不同的思想所关注,因而承载了不同的文化思想内涵,其中儒家思想以其在中国思想史上所具有的统治地位而赋予服饰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后世服饰的发展影响尤其深远。 在儒家思想中,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这里,孔子所重视的是个人修养中形式与内在的关系。并肯定了外在形式,这其中也括服饰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对服饰及外表的重视。在《孔子家语·致思》中有“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不饰无类,无类失亲,失亲不忠,不忠失礼,失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这些关于外表装饰的描写,其更多的可以反映到人们日常所穿着的服饰上。 墨家对于服饰,则有完全不同于儒家的看法,在其服饰观中,更多的是表现“节用”“非乐”的思想,《墨子》中有“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中的表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墨子是反对追求服饰美的。《墨子·辞过》中也有“故圣人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的说法。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无为,这种理论影响到服饰中则表现为《老子》中所说的“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褐是一种短衣,是古代劳动人们所穿的粗布衣服,在这里,老子借其对服饰的态度很好的表达了他的思想观点。 可以说,中国的服饰观紧密地随中国文化发展并存并行,在中国服饰中,服饰图纹是一种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文化符号的反映。中国服饰图纹与中国人意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