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

摘要:理解做为翻译的前提,是所有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从而造成译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本文将从语法和背景文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语言逻辑、词语释义等几个具体方面,用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实例来探讨理解与翻译。希望可以对翻译学习者们提供一点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翻译;理解;语法;文化

一引言

对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正确透彻的理解是给出一份优秀译文(target language)的基础。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正确了,才能不费力地用译语将意思表达出来;理解错了,表达的语言再优美也是枉然,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翻译即理解”——翻译的翻译学观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即理解”(steiner,1998:1)。由此可见,理解乃是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很多同学常常遭遇的一种情况就是:看着源语,觉得自己知道文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一旦到了要写出译文,就有种茫然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总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翻译指导理论。但是,不管学者专家们的理论多么标新立异,从翻译现象上讲都没有离开诠释学范畴,即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文本理解和解释活动。(张晓梅,2013 )

二语法和文化对理解的影响

对源语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的含义,更要求我们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表达和用语。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译文词不达意或者闹笑话。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pune Mide)说过,Translation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ot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1969).可见,做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理解原文的意思。

一.理解与逻辑

从学习翻译过程中的实际练习来看,在根据词典释义掌握单词意思后理解的难点在于对语法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除了要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外,还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以求准确地表现原文的意念。对于语法比较复杂的长难句,建议首先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找出主、谓、宾、定、状、补,在通俗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逻辑来组织译文语言。下面用示例来讲解:

例1.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原译:只有坏风才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原句的句子结构比较特殊(it is….that…..)是一个强调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最通俗的理解:“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既有好处又有坏处的。我们在引申理解一下,就会明白原句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事物(此句中是“风”)都是具有两面性的(blows both good and bad)。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

世事皆利弊共存。

与这句话比较相似的还有①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②I t is a bad action that success cannnot justify.③It is a good horse that never stumbles.这三句话的结构同以上例一都很相似,应该按照相似的思路来理解。第一句话:从来不犯错误的只有聪明人。也就是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第二句话:直译为:没有胜利维护的战斗就不是好战斗,那么引申出来:只有胜利维护了的战斗(战斗胜利了)才是好战斗。这样译出来的感觉就十分霸气,表达除了说话者的自豪。也就是说不管我在这场战斗中是好是坏,只要我胜利了,这场战斗就是好的了。因此,可以翻译为简单的四个字:“胜者为王.”第三句话可以相对应地翻译为:“马有失蹄。”以上四句话的理解难点在于语法,在翻译的推敲过程中还应用了正反译法的逻辑原理。

例2. Nobody could be too folish today.

原译:今天谁也不会太笨。

这句话运用了双重否定,表达的肯定意思。要是直接翻译为“今天谁也不会太笨。”就大错特错了,应该根据逆向思维,翻译为:

今天,无论你怎样出洋相都不算过分。

只有正确理解了原文的意思,看到能够充分体现“信、达、雅”翻译原则的优秀译文时,才会觉得豁然开朗,有种拨云见月的通灵感。

二.理解与词语释义

词义选择一直是翻译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不管是在对原文的翻译过程中还是在组织译文的语言时,我们都需要对某个关键词语释义的选择斟酌再三,因为在中英文中我们都要面对一词多意和一意多词的现象。下面以具体的例子来探讨词语释义对理解的影响:例3.Automobiles and trun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

原译:汽车和卡车可以由能迅速替换的电池组做动力。

译文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好像符合日常说话中的逻辑。可是细查字典释义,我们会发现,“汽车”和“卡车”是包含和被包含的从属关系,即“卡车”是“汽车”的一种。“汽车”是属概念,“卡车”是种概念。那么原文中automobile一词取“汽车”的释义应该不正确,因为犯了种属并列的逻辑错误。我们又知道automobile还有“轿车(朗文当代高级词典第四版释义为:a car)”的意思,“轿车”与“卡车”是对立概念,可以并列。所以,这句话中automobile一词两种不同释义的选择也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译文是:轿车和卡车可以由能迅速替换的电池组做动力。

英语中很多单词有多种意思,单词释义的选取也会造成对原文理解的误差。我们来看个例子shipment is to be effected bimonthly at 600 tons each since May, 2001. 我们知道bimonthly 有“一月两次的,两月一次的”这两种意思,所以我们不知道应该是从2001年的五月起每月发两次货还是两个月发一次货。而商业合同通常要求用词精准无歧义,所以,原句表达为:shipment is to be effected bimonthly at 600 tons within May, 2001.更好。

例4.At the behest of these companies, Europe is asking for rules a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that would make it harder for government to keep public control of services, including drinking water--- a bald industry-protection measure that has no business in a trade agreement.

原译:在这些公司的请求下,欧洲正在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规则,来使政府更难以控制对包括饮用水在内的服务。

这是一个长句,本来在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译文看起来也通顺合理但是control 一词的翻译却欠妥。原文中control一词的词典释义是“控制”,但是根据我们的常识,政

府是不可能控制公共服务的。所以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将“管理”一词弱化为“管理”。修改后的译文为:在这些公司的请求下,欧洲正在要求世界贸易组织制定规则,加大各国政府对包括饮用水在内的服务进行公共管理的难度。

例5.He would prtended all along it was he that was wanting to go away to the great brick building---the government place, where he would be woth so many old fellows having the best of every thing.

原译:他一直装得像他自己要走,搬到养老院去。在那儿,他会和很多老人住

在一起,享清福……

其实,这句话对同学们来说好像没有任何难点,大家都能理解出来。但译文却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原文表达的意思,原因在于同学们没有仔细体会pretended一次的意义不仅在主句中有,在关系副词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中扔延续着此意。原译显然没有弄清楚这种语法现象,将“老人去养老院享清福”作为事实表达出来了。另外,原译中将the great brick building--- the government place表达为“养老院”,虽然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这样说不算是错误。但考虑到它是出自一个小男孩之口,而小孩儿一般都不知道“养老院”这个词,所以作者才使用了the great brick building---the government place这样的表达。所以,为了贴合原文的语言风格,这里应将“养老院”换个说法。修正之后的译文表达为:

他一直装得像自己要走,搬到政府办的那栋大砖楼里去,好像在那儿自己能和很多老人住在一起享清福似的……

三.理解与语法判断

因为汉语是意合的语言英语是形合的语言,所以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个结构层次间的关系,能够帮助透彻地理解原文。

例6.His remarks did not so much encourage her as discourage her.

原译:他的评价并没有怎么鼓励到她,反而泄了她的气。

“not so much …as”作“more…than”或者“rather than”解。Not so much A as B意思是more B than A, 或者A rather than B.意思是与其说A不如说B.我们把例4同这句话来做比较:Tom is not so much stupid as lazy.就会觉得理解起来通顺多了。“汤姆懒得程度比笨的程度要深。”,也就可以理解为:与其说汤姆笨不如说他懒。那么,例4正确的应该译为:与其说他的话鼓励了她,不如说使她泄了气。

例7.Magnetic fields of the former kind are generally about a million times weaker than the earth’s fields, whereas those originating from the travel signal of never cells are even weaker, some hundred million times less than the earth’s fields at their strongest.

原译:前一类磁场通常只有地球磁场的百万分之一,而有的神经细胞传播的信号的磁场则更弱,在最强的时候也只有地球磁场的几亿分之一。

此处的some不是形容词也不是限定词,而是副词,经常用在数词之前相当于about“大约”。如there were some 40 or 50 people there.这儿大概有四五十人。故,正确的翻译为:前一类……只有地球磁场的约一亿分之一。

四.理解与文化背景

语言是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使用中其表达的含义受背景文化的影响很大。中英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广泛的差异。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例如成语、典故和俚语,在没有相关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是无法理解的。若是理解工作都无法完成,那么翻译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下面我们从具体的例子中来看,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译者对文章的理解的例8. It is a piece of fat meat, throw it away.

原译:这可是块肥肉啊,扔了它。

“fat meat”很容易让中国译者联想到“肥肉,美差事,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为

什么要扔掉它呢,这就让人很费解。原来,美国人与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不同,他们认为”fat meat“腻得要命,是“无价值,该扔掉的东西”。类似的还有favorite son在美国指“候选人”;top dog在西方指“最重要的人物,而“dog”在中国的文化中有时指代不太光彩的人物形象;magpie“喜鹊”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好运和吉祥,而在西方文化背景里指饶舌者,爱说别人是非的长舌妇。

例9.The two boys were rescued at the eleventh hour.

原译:这两个男孩在第十一个小时被挽救了。

这里的“the eleventh hour”源自于圣经。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西方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圣经有关,尤其在他们的语言中有许多来自圣经的典故和短语。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话,很容易掉入陷阱中。据圣经记载,有一次,耶稣教训他的弟子说:“到天国葡萄园里来干活的人,第十一个小时来却和先来的人取得的报酬一样。”因此,“t he eleventh hour”指只要想干一件事,即使在“最后时刻”也还来得及。所以,例8的正确翻译应为:

这两个男孩在最后时刻被营救了。

参考文献

[1]Steiner George,After Bible: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1

[2] Eupune Mid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1969

[3]张晓梅翻译批评原则的诠释学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2013,(10):17

On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Abstract: Understanding is the basis of translation as well as a problelom of great importance. However, there are always various kinds of factors mislea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nslator, thus causing mistake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 examples from translation practice, this paper will try to slove thses problems from the aspects of grammer and background culture in the hope of help and enlighten translators.

Key words: translation; understanding; grammer; culture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中词汇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时,译者只有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才能用译文语言准确地把它复述出来。理解主要是通过原文的上下文来进行。 一、词汇含义的理解 1.名词:It is the two superpowers that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hostilities in the Middle East.应对中东战争(×敌对状态)负责的是两个超级大国。有一些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的单数变成复数后,意义是不一样的。“hostility“enmity “ill will“敌意”“敌视”解,但“hostilities“war“战争”解。 2.动词:They were obviously quite impressed by the arguments 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他们对中国人提出的(×正在前进)这种论点显然颇为赞同。 to advance作不及物动词用是“come or go forward“前进”,在这里作及物动词用是“put forward“提出”,宾语是arguments,应译为“提出论点”,that the Chinese were advancing是arguments的定语从句,而不是它的同位语从句。 3.副词:The basketball team was organized two years ago and it has yet to win a single game.这个篮球队两年前成立,还没赢过(×还得赢)一次比赛。这里yet与不定式连用,含有“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做某事”的意义虚词虽没有实际意义,在句中不能独立担任任何成分,可是由于误解虚词而引起的误译却也不少。 4.冠词:Awoman with child goton the bus.一位孕妇(×妇女带

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关系

英语知识 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构成了翻译的全过程。其中,理解是表达的前奏和基础,表达是理解的继续和归宿。理解的对象是原著,原著是物质的。理解过程是思维过程,理解是精神的,表达的成果是译品,译品是物质的。可见,翻译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过程。作为一个过程的双方——理解和表达是一个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其中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二者承担责任。只有理解得正确、深透,表达的高度接近原文才是好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较好地掌握原语,精通译语,而后者更难、更重要,更需要译者花费毕生的劳动和心血。因此,天译时代北京翻译公司认为,翻译中不经过艰苦的努力,不在崎岖的山路上刻苦攀登,是达不到光辉顶点的。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

解析汉英翻译——谈法律文献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问题

汉英翻译——谈法律文献的汉英翻译 汉英翻译——谈法律文献汉译英的理解与表达问题 作者 王春晖 一、法律词语的理解 法律文书中的词语是构成法律文书最基本的单位。对法律文书中一些专业词语的正确理解,是翻译法律文书的前提和基础。在翻译构成中,不能正确理解原文词义是无法进行翻译的。关于词语的理解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注意词义在上下文中的一致性 一个法律词在不同的场合,译成英文有不同的含义,要正确理解法律原文的词义,必须注意词义在上下文中的一致,切不能拘泥于字面上的一致,如果保持字面上的一致,译文往往不能准确达意。请看下面句子,“如在解释上遇有分歧,应以英文本为准”。“解释”,在汉英词典上可译成:“construe”、“explanation”、“exposition”、“interpretation”,但这个句子的“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正式解释,选择“interpretation”,较为恰当故译成“In case of any divergence of interpretations. The English text shall prevail”。再看下面一例,“发生于缔约国一方而支付给缔约国另一方居民的特许权使用费,可以在该缔约国另一方征税”。原文中的“特许权使用费”要译的准确是不大容易的,如果译成“fee of special permitted right”不能体现出原文的含义。根据规范文件的正式解释及其在句中的作用,本句中的“特许权使用费”是指使用或有权使用专利、商标以及文学、艺术、科学著作等所支付的作为报酬的各种款项,所以把“特许权使用费”译成“royalty”才能体现出与原文的一致性。故译成英文为:“Royalties arising in a Contraction State and paid to a resident of the other Contracting State may be taxed in that Contracting State”. 2、注意同义词在译文中的不同含义

翻译中的理解、表达与加工润色-模板

翻译中的理解、表达与加工润色 翻译的过程大体都要经历理解、表达和加工润色三个阶段。正确理解原文是基础是前提,这要求译者精通外语和掌握所翻译内容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合格的译作不仅要求译者对原文的内容有深透的理解,而且还要求译者表达自如,要达到表达自如就需要精通本国语言,掌握本国古今文学知识和具备较高的写作水平。最后是核对、润色加工,这需要译者具备有关的理论修养,文学修养,如哲学、美学文艺理论和跨文化知识等等。 一、理解能力 翻译的过程是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运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其中正确理解原文是最基本的环节,是翻译的基础与关键,理解错了,文字表达的再漂亮也是枉然。在翻译中如果理解性的错误或理解不准确就会影响对原文的忠实,就不能正确传达到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风格。 翻译首先关键是要吃透原文和对原文词、句进行透彻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若望文生意,难免读者不知所云或怡笑大方。不妨看以下几例: 例1原文:Those were drinking, and most men drank hard. So very great is the improvement time has brought about in such habits, that a moderate statement of the qu antity of wine and punch which one man would swallow in the course of a might, without any de triment to his reputation as a perfect gentleman, would seem, in these day, a ridiculous exaggerat ion. (A Tale of Two Cities, Book II, ) 译文1:这是饮酒的时代,大多数人都努力喝酒。由时势所造成的这种好习惯是如此伟大,以至述说一个人在一天晚上喝完了不致有碍他的标准绅士声名的相当酒量,在当日,似乎是过份客气的笑话。 这段译文第一句理解错了。Those (days) were drinking days 中的those (days),从上文来看,明明指的是法国大革命前几年封建贵族阶级统治的时代,而狄更斯写成《双城记》是1859 年,相距七十余年,故只能将它译为“那(时候)”。再则在这段文字的末了还有个these days。二者正是遥相

翻译理论与实践曾剑平词语的理解与翻译

1、词语的意义:(1)指称意义:是语言符号和它所描绘或叙述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的实体和事件之间的关系。指称意义和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重合的,却是两个不同角度去看的两个不同概念。字面意义是单个词语最先在语言使用者脑中唤起的概念或形象。如Indian meal(指称意义指“玉米粥”,字面意义是“印第安饭”)和Indian summer (指称意义指“小阳春”,字面意义是“印第安夏天”)。类似的有American Beauty(月月红)和German wool(细毛线)。(2)言内意义:是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包括传统语义学的系统意义(即词在特定语言词汇结构系统中的地位,即词的值)。言内意义可以从音系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上考虑。(3)语用意义:包括表征意义、表达意义、社交意义、祈使意义和联想意义等。 2、翻译下面划线部分的词语 (1)我因坎坷一生碌碌无为而遗憾。(I regret few achievements in a troubled(不安的,忧虑的,动乱的)life.) (2)龙船节,是黔东南清水江上苗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里,聚会的苗族同胞,每年有三四万。(The Dragon-Boat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celebration(庆祝,庆祝会)of the Miao people, who live along the Qingshui River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Province. Every year between 30000 and 40000 Miao participate in the festivities(节日,节日活动).) (3)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工业品,包括彩电、冰箱、洗衣机,都大幅度增长。(Production of processed food, clothing, housing, transportation and commodities for daily use, including major appliances such as colour TV sets, refrigerators and wahing machines, increased by a wide margin.) (4)全部成品出厂前必须在实验室里进行检验,严格把关,一丝不苟。(All products must be inspected strictly and scrupulously in the lab of the factory before delivery.) (5)我记得那时我的打扮挺滑稽的,穿着蓝布大褂、小坎肩,戴瓜皮小帽。(I still remember how funny I looked the way I was dressed---in a blue cloth gown(长袍,长外衣)with a short sleeveless jacket over it and a skull cap (室内便帽)on the head.) (6)他听傅芳把共产党说成神出鬼没似的,便觉得非常有趣。(He was immediately tickled (逗乐,使高兴,觉得痒)by Fufang’s account of elusive,(躲避的,难以理解的)will-o’-the-wisp (鬼火,磷火,捉摸不定的东西)communists.) (7)对于我们的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For a major developing nation like China, it is impossible to attain a slightly faster economic growth always at such a calm and smooth pace.) (8)南京,她有层出不穷的风流人物和彪炳千秋的不朽业绩。大都会特有的凝聚力,吸引了无数风云人物、仁人志士在这里角逐争雄、一逞英豪。(Nanjing has witnessed the continuous emergence of many distinguished talents and noble hearts as well as monumental achievements that shone through the ages. Attracted by her special appeals, 9感染力,号召力)a great number of powerful figures and people actuated by high ideas have stayed in or frequented this metropolis to contend for the lead (主角,榜样)or to give play to their genius and virtues.) (9)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The yellow ones were simple and elegant; the white ones, pure and noble; and the purple ones, warm and deep; all were in full bloom, dancing in the autumn breeze.) (10)在四川,有一美妙去处。它背依岷山主峰雪宝顶,树木苍翠,花香袭人,鸟声婉转,流水潺潺。名胜古迹荟萃,这就是松潘县的黄龙。(One of Sichuan’s finest scenic spots is Huanglong (Yellow Dragon), which lies in Songpan County just beneath Xuebao, the main peak of the Minshan Mountains. Its lush(茂盛的,葱翠的) green forests, filled with fragrant flowers,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纲述要】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理解文言文的一项重要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文言文翻译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考查手段,除了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的能力外,又能考察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是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重要手段。 所给译句的特点: 1、句中有关键或难点实虚词。 2、句中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 3、句式与现代汉语有异。 4、句子的语气有特点。 【知识储备】 实词(《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 虚词(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特殊固定句式) 【应试对策】 1.不可陈述大意,要讲求逐字直译,提高踩点意识,明确得分点,并且踩准“点”。 2.重点关注两种句式: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3.在文言文翻译中,有些部分常常要遵照原文的风格翻译,否则要么词不达意,要么损害文意。这就要求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将这些部分予以保留,做到“三个遵照”:遵照原文的语气,遵照原文语境,遵照原文习惯。 4.直译意译灵活掌握。直译求字字落实,意译求文从句顺。 【翻译标准】信、达、雅。 1信 所谓“信”,就是译文必须准确,必须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不能以翻译者本人的意思来改变或替代原文的意思。 这是古文今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准。为了做到“信”,必须正确地理解原文,真正读懂读通,搞清原文每一个字、词、句的含义和每一种语法现象。 例如: 2达 所谓“达”,就是译文必须通顺、晓畅,无语病,必须以规范的现代汉语表达,不能用似通非通、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述。这也是古文今译的基本标准。为了做到“达”,必须在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认真组织词句进行翻译。 3雅 所谓“雅”,就是在“信”、“达”的基础上,讲究修辞文采,使译文的语言典雅优美,并能反映原文的语体风格。“雅”是翻译的最高要求、最高标准,也是翻译工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信、达、雅”是翻译的标准。对于学生来说,首先要努力做到“信” 和“达”;至于“雅”,则应作为一个目标,在不断提高古文水平和翻译技巧的过程中,逐步接近和达到。

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李文瑞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710127 西安) 摘要: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其任务在于用一种语言文字忠实而流畅地传达另一种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是一个艺术再创造过程。它包含理解与表达两个基本过程。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理解时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表现形式。文章首先论述了理解与表达的相互关系,然后分别探讨如何实现正确的理解和充分的表达,还提出了表达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关键字:翻译;理解;表达 有个法国翻译工作者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并且让别人理解。”这句话就说明了翻译中的两个基本环节——理解与表达。这里的“让别人理解”就是“表达”的意思,“理解”是通过原文的形式(词语)来理解原文的内容,“表达”通过译文的形式来表达原文的内容。理解是表达的基础,不理解就不能正确地表达;表达是理解的具体化,深刻化。因此,表达的结果(即译文)也是检验理解是否正确的一个标准。(许渊春,2006:27)在翻译过程中,理解与表达至关重要。一理解与表达的关系 1.理解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理解是表达的基础,没有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有准确的表达。换句话说,表达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确切的表达来自透彻的理解。我们在翻译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时,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能把原文用译语表达出来。只有正确理解了原文,才可能产生正确的译文,反之,则必然导致错误的译文。不对原文做透彻地分析,不认真思索,就做不出正确的理解,表达也就无从下手了。可见,在翻译中,理解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在做好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表达是关键。要把一种语言里已经表达出来的思想内容再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又完全的表达出来,做到神形具备,实非易事。英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化习惯和语言结构上有很大差异,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二者表达力也不一样。可见,理想的表达并非轻而易举,且至关重要。 2. 理解与表达密不可分 理解与表达是翻译过程中两个各自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阶段。在理解的前

翻译过程:理解与表达

主题:翻译过程:理解与表达(注意最后是翻译练习啊!)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ccording to Nida,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 can generally be accounted for by three basic factors in translating: (1) the nature of the message, (2) the purpose or purposes of the author and, by proxy, of the translator, and (3) the type of the audience. (Nida, 1964: 156) 奈达:分析、传译、重组、检验 The four basic processes in translating consist of (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 transfer from source to target language, (3) restructuring i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4) testing of the translated text with persons who represent the intended audience.(Nida, 2001: P. 108) 中国传统方法:理解、表达、审校 理解与翻译 理解是语义辨析、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相互交叉的过程。 语义辨析就是识别词语的本义和喻义、搭配意义和情感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等。 语义辨析1.根据词义搭配确定词义 吃官司(be bought to court) 吃回扣(accept a kickback) 吃馆子(eat out; dine out)

文言文之--理解和翻译

语句翻译 因为文言语句的翻译是在理解句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文字表述能力。翻译的总的原则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骤是先解释词,再串联大意,最后调整通顺。 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直译时主要应运用“替、扩、留、补、删、调”六字法。 例如:原句:十年春,齐师伐我。 ││││││译句: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①替:替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文例句中的“伐”译为“攻打”,“师”译为“军队”。 ②扩:扩充。就是在文言文单音词上加上一个字,扩充为双音词。如上文例句中的“春”译为“春天”,“齐”译为“齐国”。 ③留:保留。就是保留不必译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文例句中的“十年”就是这样。 ④补:增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一句中“率”的主语“愚公”在翻译时应增补出。 ⑤删:删去。就是删去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词语。如“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句中的后一个“之”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就可以删去不译。 ⑥调:调整。就是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译完要按照“信”(忠实原文)、“达”(畅达明白)、“雅”(文辞优雅)的原则再作检查。值得注意的是对文言文重要语句的理解同现代汉语语句理解一样,离不开语境,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句义。 文言句读 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结合课文谈谈文言文朗读停顿中应注意的几种情况。 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取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例1:夫/环而攻之 例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例3:故/有所览辄省记 【分析】例(1)(2)中的“夫”、“盖”为句首发语词,朗读时在它们的后面要作停顿;例(3)中的“故”是对上文的总结,朗读时

翻译的理解和表达

论英汉翻译中的理解与表达 肖洪森 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理解是准确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表达是翻译的终极目标。没有对原文正确的理解,就不可能准确地进行翻译,因此也就谈不上“忠实”原文。因此,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实现译文“忠实、通顺、流畅”的关键。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常听到有人谈自己的汉语水平低,但很少有人承认自己的英文差。其实,有很多译文错误,常常是由于理解不当所造成的。 一、词义理解不当: 与中文中的一词一义不同,英语中大多数词都是一词多义。因此,在英译中的过程中,要根据语境来确定英语词语的具体含义,切忌望文生义。 1.He hurt his seat when he fell. 误译:他跌倒时把座位给弄环了。 改译:他跌倒时把屁股给摔环了。 此句中“seat”是“ buttocks”(屁股)的委婉语,不是“座位”,因为根据语言学中的“词语限制原理”,“hurt”一词后所跟名词应是表示有生命、有感觉的东西,因为只有有生命、有感觉的东西才能被hurt,而无生命的东西只能被damaged 或destroyed,所以,此语言环境中“seat”一词,应选用“ buttocks”(屁股)而不是“座位”。 2. She carried the meat into the kitchen, placed it in a pan, turned the oven on high, and shoved it inside.(Roald Dahl: Lamb to the Slaughter P.55《英语世界》) 误译:她把羊腿提到厨房里,放进锅中,把烤箱的火开得大大的,把锅推进去。 改译:她把羊腿提到厨房里,放进烤盘中,把烤箱的火开大,把烤盘推了进去。 Pan 在英语中除当“平底锅,煎锅( frying pan )”以外,在美语中还做“烤盘( roasting pan )”用,英语(roasting tin )。从上下文中可以看出,羊腿是放在烤箱中烧烤的,故 Pan 只能是“烤盘”而不是“锅”。 3.Yellow fever is a disease of warm land that is found mainly along the shore of the Atlantic Ocean. 误译:黄热病是一种温带疾病,大西洋沿岸是发现该病的主要地区。 改译:黄热病是一种温带疾病,主要发生在大西洋沿岸。 根据语境我们可以看出“is found”在此句中,并非表示动作,(因为如果是表示动作,“is found”应为过去时或现在完成时),主要表示状态,相当于”exist or happen”(此用法可参考OALD),例如,Pine-trees are found in most European countries.欧洲大多数国家都生长有松树。Pumas are largely found in America.美洲狮主要产于美洲。 4. He has a family of three. 误译:他家有三口人。 改译:他有三个孩子。 Family 在英语中常常作“孩子”讲,如 He has a large family.是说“他子女众多”而不是我们所说的“大家庭”。在英语中,婚后和父母兄妹住在一起的“大家庭”称作“extended family”,婚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小家庭”是“nuclear family”. 5. After breakfast, Mary sent her daughter to school. 误译:早饭后,玛丽送她女儿去上学。 改译:早饭后,玛丽打发她女儿去上学。 英语中的“send”并不等于中文中的“送”。中文中的“送”常常表示“动作的执行者

理解与翻译

理解与翻译 摘要:理解做为翻译的前提,是所有译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理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翻译实践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因素会影响译者对原文的正确理解,从而造成译文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本文将从语法和背景文化两个层面出发,结合语言逻辑、词语释义等几个具体方面,用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实例来探讨理解与翻译。希望可以对翻译学习者们提供一点帮助和启发。 关键词:翻译;理解;语法;文化 一引言 对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来说,对源语(source language)正确透彻的理解是给出一份优秀译文(target language)的基础。理解是翻译的先决条件,理解正确了,才能不费力地用译语将意思表达出来;理解错了,表达的语言再优美也是枉然,反而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翻译即理解”——翻译的翻译学观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即理解”(steiner,1998:1)。由此可见,理解乃是翻译的关键。 在翻译实践中很多同学常常遭遇的一种情况就是:看着源语,觉得自己知道文段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可一旦到了要写出译文,就有种茫然不知如何下笔的感觉。总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接触到了很多翻译指导理论。但是,不管学者专家们的理论多么标新立异,从翻译现象上讲都没有离开诠释学范畴,即翻译本质上都是一种文本理解和解释活动。(张晓梅,2013 ) 二语法和文化对理解的影响 对源语的理解不仅要求我们从语法的层面去分析句子结构、词语的含义,更要求我们对源语的背景文化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明白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表达和用语。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的译文词不达意或者闹笑话。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pune Mide)说过,Translation consist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ot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second in terms of style(Nida,1969).可见,做翻译工作最重要的是理解原文的意思。 一.理解与逻辑 从学习翻译过程中的实际练习来看,在根据词典释义掌握单词意思后理解的难点在于对语法的理解。在翻译实践中,我们除了要从语法的角度去理解原文外,还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原文进行分析,以求准确地表现原文的意念。对于语法比较复杂的长难句,建议首先分析句子的各个成分,找出主、谓、宾、定、状、补,在通俗理解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逻辑来组织译文语言。下面用示例来讲解: 例1.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 原译:只有坏风才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好处。 原句的句子结构比较特殊(it is….that…..)是一个强调句,理解起来有点困难。我们首先来做一个最通俗的理解:“对谁都没有好处的风才是坏风。”,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风对人都是既有好处又有坏处的。我们在引申理解一下,就会明白原句表达的意思其实是事物(此句中是“风”)都是具有两面性的(blows both good and bad)。所以,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成:

翻译即理解

语境、理解和翻译 ——从“北京欢迎 你”的英译谈起 翻译首先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翻译。理解错误,翻译就会文不对题。理解正确,才能达到“信达雅”中的“信”。 Eugene A.Nida(尤金.奈达)说:Whether the translation is made from or into one’s own mother tongue,the primary consideration in translating is a th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and function of the sourcelanguage text.In fact,more srrors in translation are made because of failure to comprehend the source text than for

any other reason.Accordingly ,it is incredible how little time some translators give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text to be translated.Even routine source texts need to be looked at carefully before launching in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奈达,2001,11,——无论是把母语译成外文或把外语译成母语,翻译中首先 要考虑的是对原语文本的意义和功 能的透切理解。事实上,对原文不理 解导致的翻译错误其它原因引起的 错误多得多。因此,一些翻译家花很 少的时间对翻译文本进行详细的研 究的说法几乎是不可信的。连普通的 源语文本翻译以前都需要仔细阅读。 ——笔者译)

翻译:理解与表达的辩证统一

翻译:理解与表达的辩证统一 何谓翻译?我们不妨作此界定:翻译是在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互相转换、以传达意义为目的的一种言语、文字行为,亦即从原文进入译文的一个过程,其结果--成型的译文则是翻译的终端产品。翻译的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了翻译是通过理解和表达来实现的。理解和表达是翻译的双翼,不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对翻译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道理十分浅显,不言自明。理解和表达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相辅相成,互相促进(mutual contribu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译者在理解阶段,总会不自觉地思考或挑选表达的手段;在表达的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在加深理解或对原文进行再理解,尤其是在难于表达或发现上下文语意不贯通、逻辑紊乱的情况之时。

张今先生在其译论著作《文学翻译原理》中指出,在理解过程中,根本性的矛盾就是主观(译者的领悟力)和客观(原作内涵)之间的矛盾。主客观矛盾在理解的过程中表现为六对矛盾的统一: (一)外国语思维和本族语思维的统一;(二)对原作语言形式的感知和对原作艺术境界的感知的统一; (三)语言分析和逻辑分析的统一; (四)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的统一; (五)作者的审美经验和译者的审美经验的统一; (六)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 我们认为,在表达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六对矛盾,需要译者煞费苦心加以解决: (一)抑义就词(因词害义)和词不达义的矛

盾; (二)原语表现形式和译语表现形式的矛盾;(三)原语文体风格和译语文体风格的矛盾;(四)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矛盾; (五)译者的劳动成果与读者之间,即,译品和接受者之间的矛盾; (六)译作所用语言与时代语言之间的矛盾。 上述“这些矛盾,不但各各有其特殊性,不能一律看待,而且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又各各有其特点,也是不能一律看待的。”(见毛泽东:《矛盾论》之第二章) 翻译的理解涵盖对原作六种意义(概念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风格意义、形象意义、文化意义)的理解,简言之,即对原作所有涉及的意义的理解。王宗炎先生指出,“辩义为翻译

成语的理解与翻译

中文摘要:成语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形成一种独特的、约定俗成的、具有完整独特意义的语言。其语义并非等同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人们很难从个别词义猜出整个成语的含义。那么,如何理解以及如何翻译成语就成为外语学习者面临的一个语言难点,也是外语学习者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英语成语的来源,以及理解与翻译问题做些初步探讨。关键字:英语成语;成语来源;翻译 Abstract: Idiom is a language, which forms a kind of particular, accepted through common practice and has its completely meaning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using. Its meaning is not an easy addition of single word’s meaning, so it is difficult for people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an English idiom. Therefore, how to understand and translate idiom becomes difficult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But,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must face it and deal with it. This paper is about the source of English idiom, and th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diom. Key words: English idiom;Source of English idioms ;Translation 一.什么是成语(idiom) 成语是词组,其含义不同于其中单词的含义,(idiom is phrase which means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meanings of the separate words)是不能明显地从构成其成分的单词的含义中找到其含义的词组和句子,必须从整体上进行理解。(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not obvious through 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1][P121]根据以上对成语的定义,不难看出成语具备以下三大特征: 1)意义上的整体性。如:To lay heads together. “大家一起思考,集思广益”。不是“把头放在一起”。 2)不符合语法规律。如:Money makes the more to go.“有钱能使鬼推磨。”其中make 后面的不定式go前加上了to。 3)用词相对固定。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 .“及时的一针省几针。”其中的A不能用one 代替。 二.成语的来源 翻译成语之前,首先要求对它有确切的理解,弄清成语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知识和实际含义。只有在真正了解了成语的确切含义后,才能作出恰如其分的翻译。但若对成语的语源意义缺乏了解亦会构成理解上的障碍,进而对翻译造成困难。因此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对成语的理解与翻译是很有必要。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怎样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 基本原则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 通假字【附件二】 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附件三】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附件一】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 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被动句(借助于被动词,如“被”、“于”、“为……所……”表示被动;不借助被动词,而在句子意念上表示被动)。 第三,要掌握文言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翻译文言句子是考试的难点,也是重点。 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简明、优美、有文采)。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 留、补、删、换、调。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补:补出省略成分。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 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 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 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附件1:四种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一、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