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发酵工程研究发展现状

发酵工程研究发展现状

发酵工程研究发展现状
发酵工程研究发展现状

发酵工程研究发展现状

摘要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现代发酵工程的内

容,发酵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发酵工程。并介绍了以发酵工程为基础的发酵工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发酵工程发酵工业现状

微生物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生物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者直接利用微生物参与和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随着有关学科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微生物为原料进行生产的新产品层出不穷。现今的微生物发酵工程已逐渐趋于成熟,并在工业生产中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创立了发酵工业。现代微生物发酵工艺与传统的发酵技术有着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所使用的微生物是经过选育的优良菌种并经过纯化,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发酵条件的选用更加合理,并加以自动控制等条件,生产效率更高;生产规模大,产品种类繁多。发酵及其产品的获得,是一个包含生物化学反应的工业过程,主角有两个,一个是微生物,一个是发酵底物,即微生物赖以生存的营养条件。

现代微生物发酵工程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1)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微生物加以筛选和改造,以形成更符合工业生产需要的新菌种的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其中渗透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的一些内容,经过改造的、满足人们需要的微生物菌种通常被称之为工程菌;(2)微生物菌体的生产,即利用先进的生产工艺高速地对某种微生物进行大量的纯培养,即工程菌的克隆;

(3)从微生物中分离有用物质,如利用微生物以一些廉价的废弃物做底物生产单细胞蛋白质等;

(4)微生物初级和次级代谢产物的发酵生产,如生产氨基酸,抗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

(5)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和加工后处理;

(6)利用微生物控制或参与工业生产,如采矿、冶金等;

(7)微生物生物反应器的研究开发,新型发酵装置、生物传感器和使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连续发酵的技术等等。

从广义上讲,发酵工程由三部分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其中上游工程包括优良种株的选育,最适发酵条件(pH、温度、溶氧和营养组成)的确定,营养物的准备等。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适发酵条件下,发酵罐中大量培养细胞和生产代谢产物的工艺技术。这里要有严格的无菌生长环境,包括发酵开始前采用高温高压对发酵原料和发酵罐以及各种连接管道进行灭菌的技术;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向发酵罐中通入干燥无菌空气的空气过滤技术;在发酵过程中根据细胞生长要求控制加料速度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还有种子培养和生产培养的不同的工艺技术。此外,根据不同的需要,发酵工艺上还分类批量发酵:即一次投料发酵;流加批量发酵:即在一次投料发酵的基础上,流加一定量的营养,使细胞进一步的生长,或得到更多的代谢产物;连续发酵:不断地流加营养,并不断地取出发酵液。在进行任何大规模工业发酵前,必须在实验室规模的小发酵罐进行大量的实验,得到产物形成的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这个模型设计中试的发酵要

求,最后从中试数据再设计更大规模生产的动力学模型。由于生物反应的复杂性,在从实验室到中试,从中试到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会出现许多问题,这就是发酵工程工艺放大问题。下游工程指从发酵液中分离和纯化产品的技术:包括固液分离技术(离心分离,过滤分离,沉淀分离等工艺),细胞破壁技术(超声、高压剪切、渗透压、表面活性剂和溶壁酶等),蛋白质纯化技术(沉淀法、色谱分离法和超滤法等),最后还有产品的包装处理技术(真空干燥和冰冻干事燥等)。

发酵工业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工业,我国古代应用微生物发酵的历史是最早的。今天,现代生物技术又赋予了它崭新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它也成为了高科技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新型发酵工业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过去的十年间,更加发展壮大起来。10年来,全行业的广大干部职工艰苦努力,勇于进取,积极开拓,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行业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内引外联,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发展到今天在食品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都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味精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柠檬酸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淀粉糖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还有酶制剂、酵母以及其他发酵制品也都有非常大的发展,我国已经是发酵工业大国。

新型发酵工业是利用生物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的高科技产业,主要产品包括氨基酸、有机酸、酶制剂、酵母、淀粉糖、多元醇和特种功能生物制品等。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2008年发酵工业产品产量达1300多万吨,产值1400多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1%。其中大宗发酵产品中的味精、柠檬酸、赖氨酸等产品的产量和贸易量位居世界前列。

近年来,发酵工业在清洁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行业内大型企业积极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特别是柠檬酸行业和味精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整个发酵行业要实现既有环境效益又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要做环境友好型企业,仍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发酵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发酵工程发展现状及趋势 引言 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发酵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从事酿酒、制酱、制奶酪等生产。作为现代科学概念的微生物发酵工业,是在20世纪40年代随着抗生素工业的兴起而得到迅速发展的,而现代发酵技术又是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由于微生物发酵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污染小、外源目的基因易在微生物菌体中高效表达等特点,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 当前,发酵工程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在不同的工业领域中都有重要应用,例如医药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农业、环境保护等,且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发酵工程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一、发酵工程在各领域的发展现状 1、医药行业 微生物发酵是生物转化法之一,在中药中早有应用。真菌是发酵中药的主要功能菌。发酵时大都采用单一菌种纯种发酵法。现代中药发酵技术分为液体发酵和固体发酵。中药发酵技术按应用方式可分为无渣式和去渣式,前者可直接用药,后者要提取和制剂用药。发展发酵中药可进一步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提高中药行业的竞争力,为中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2、食品工业 现代化生物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写了食品发酵工艺的历史。据报道,由发酵工程贡献的产品可占食品工业总销售额的15%以上。目前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可以生产近20种氨基酸。该法较蛋白质水解和化学合成法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且全部具有光学活性。 3、能源工业 乙醇作为一种生产工艺成熟,生产原料来源广泛的替代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燃料酒精不仅可以缓解能源短缺的问题,从长远的利益和能源的可再生性来看,燃料酒精又是一种潜力巨大的物能源。酒精发酵的方式有间歇式发酵、半连续式发酵和连续发酵。

逆向工程设计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逆向工程设计的最新国内外进展 逆向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逆向工程也称反求工程或反向工程,是根据已存在的产品或零件原型构造产品或零件的工程设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产品进行剖析、理解和改进,是对已有设计的再设计。 逆向工程设计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设计之前应确定设计的整体思路,对实物模型进行系统的分析,划分出模型的特征区,确定模型的基本构成形状的曲面类型,这些关系到相关软件的选择和软件模块的确定。 (2)零件原形的数字化。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确定扫描方法以及扫描设备,利用3D 扫描测量设备来获取零件实物表面点的三维坐标值。 (3)提取零件的几何特征。按测量数据的几何属性对其进行分割,分割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边界分割法,一类是基于区域分割法。区域分割法将相似几何特征的点划为同一区域,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是较为常用的分割方法。 (4)零件CAD 模型的重建。将分割后的三维数据在CAD 系统中分别做表面模型的拟合,并通过表面片的拼接获取零件实物表面的CAD 模型。 (5)重建CAD 模型的检验与修正。由于测量得到的数据点往往存在一些数字误差,所以需要对曲面或曲线进行光顺处理,提高曲面质量。另外还要检验重建的CAD 模型是否满足精度或其他试验性能指标的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直至达到零件的标准 1.1接触式测量系统 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机(Coordinate Measure Machine,CMM) 可谓接触式测量的代表。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机通常是基于受力变形的原理,通过探头测取三维几何坐标数据。操作者事先设计规划好测量途径与方式,三坐标测量机便会按照所指定的路径测取三维几何坐标数据。一般来说,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机测量较稳定,易于定位,测量精度高,对被测物体的材质和色泽没有特殊要求。其主要缺点是测量效率低,测量探头的半径必须进行补偿,并且有可能会出现探头测不到的盲区。使用自动测量还有较多的参数必须决定,包括探头形状和大小、扫瞄间隔、步进距离、误差容许量、扫瞄速度、扫瞄方向等,这些都过分依赖操作者的经验,特别是在测量复杂产品零件时,确定最优的采样策略和路径较困难。另外,由于存在测量力,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机无法在一些软质表面进行测量。 1.2非接触式测量系统 非接触式测量根据测量原理的不同,大致有光学测量、超声波测量、电磁测量等方式。在逆向工程中最为常用是较为成熟的光学测量方法。其可分为:①基于光学三角形原理的激光扫描法;②基于相位偏移测量原理的莫尔条纹法;③基于工业CT 断层扫描图像法;④立体视觉测量方法。使用非接触测量产品零件测量速度快,不需要进行探头半径补偿。由于不存在测量力,可对橡胶、油泥、人体头像或超薄形物体进行扫描。但工件坐标定位较困难,测量精度较低,陡峭面不容易测量,另外被测产品零件表面特征(颜色、反光度、粗糙度、形状等) 对测量的精度影响较大2逆向工程的数据处理及常用软件数据处理是逆向工程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它决定了CAD 模型重建过程是否能够方便、准确地进行。使用测量设备测取的三维几何坐标数据都是一些离散点的点云数据,其中存在着噪声点,所以还需要相应的软件来处理点云数据。点云数据的处理包括噪声去除、多视对齐、数据精简、数据光

有机酸的固态发酵研究进展

有机酸的固态发酵研究进展 摘要:简要介绍了固态发酵技术的基本原理、所用微生物、基质特性,表述固态发酵的优势。综述近年文献中利用固态发酵生产有机酸的研究情况,对利用固态发酵生产有机酸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现代固态发酵技术;有机酸; 目前人们把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其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称为发酵。其中固态发酵(SSF)是众多发酵工艺的一种,是指指一类使用不溶性固体基质培养微生物的工艺过程,既包括将固体悬浮在液体中的深层发酵,也包括在没有游离水或游离水很少的培养基上培养微生物的过程[1-2]。SSF具有数千年悠久的应用历史,最早应用传统风味发酵食品发酵。然而,由于现代发酵工业对大规模和集约化生产的要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关SSF技术的应用研究基本停滞不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不断在原料、工艺和设备等方面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其在工业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至有机酸等新型发酵产品,相应配套技术和设备也不断更新[2-5]。 1.固态发酵技术的特性 研究显示,相比液态发酵(SmF)技术,SSF技术在有机酸发酵生产方面具有许多优势[1-2]。①原料成本低,来源范围广;②生产工艺简单,节约能耗;③产物浓度高,发酵过程无废水、废气产生,且后处理简单;④实现了封闭纯种单一菌株或限定菌株混合发酵,扩大应用范围;⑤实现了规模性工业化大生产,及对发酵环境参数(温度、湿度、O2浓度、CO2浓度、p H等)的在线检测和控制;⑥实现了操作方式机械化、模块化,相应SSF 反应器不断推陈出新,劳动强度和占地面积小,产出率较高。上述特点决定了SSF技术在若干有机酸发酵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发挥重要作用。 2.有机酸固态发酵的影响因素 目前固态发酵生产有机酸可调的参数主要有:菌种、培养基的含水量、空气湿度、CO2和O2的含量、Ph、温度和菌体的生长量等。主要就菌种、基质进行介绍。 2.1 菌种特征

逆向工程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某典型零件的逆向工程与注塑模设计 学生姓名学号 所在院(系)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2013 年 3月 5 日

题目某典型零件的逆向工程与注塑模设计 一、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RE),又称为反求工程或反求设计,与传统工程的设计过程完全不同。他是从实物样本的获取产品数学模型并制造得到新产品的相关技术,已成为CAD/CAM系统中一个研究应用热点,并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技术领域。早在1980年始欧美国家许多学校及工业界开始注意逆向工程这块领域。1990年初期包括台湾在内,各国学术界团队大量投入逆向工程的研究并发表成果,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逆向工程才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推广。 1、选题目的: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传统的产品开发模式以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市场的需求。传统的产品开发过程遵循正向工程(或正向设计)的思维,从市场需求信息着手,按照“产品功能描述(产品规格及预期目标)-产品概念设计-产品总体设计及详细的零部件设计-制定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制造工夹具、模具等工装-零部件加工及装配-产品检验及性能测试”这样的步骤开展工作,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不是一个制造强国,沿海很多中小型企业都是为外国大企业进行贴牌生产,没有自己的产品。这样很难适应如今的国际经济形势。所以国家提出技术创新,要有自己的设计、创新的产品,并且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采用逆向工程技术,可以直接在国内外已有的先进产品基础上进行性能分析、设计模型反求、在设计优化制造。这次注塑模具设计不是通过常规的方法设计,而是基于先进的制造技术逆向工程,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为模具技术的迅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赶超发达国家,扩大在世界经济市场的占有份额,而且可以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的技术封锁,从而研制出更先进的产品,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2、研究意义: 逆向工程是制造业实现快速产品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实物原型的再现仅仅是逆向工程的初步阶段,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基于原型的再设计、再分析、再提高,从而实现重大改型的创新设计,才是逆向工程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逆向工程技术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从逆向工程的概念和技术特点可以看出,逆向工程的应用领域主要是飞机、汽车、玩具和家电等模具相关行业。近年来随着生物、材料技术的发展,逆向工程技术也开始应用在人工生物骨骼等医学领域。但是其最主要的应用领域还是在模具行业。由于模具制造过程中经常需要反复试冲和修改模具型面。若测量最终符合要求的模具并反求出其数字化模型,在重复制造该模具时就可运用这一备用数字模型生成加工程序,可以大大提高模具生产效率,降低模具制造成本。逆向工程技术在我国,特别是以生产各种汽车、玩具配套件的地区、企业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对我国企业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逆向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逆向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逆向工程也称反求工程或反向工程,是根据已存在的产品或零件原型构造产品或零件的工程设计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产品进行剖析、理解和改进,是对已有设计的再设计。 逆向工程设计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前的准备工作。设计之前应确定设计的整体思路,对实物模型进行系统的分析,划分出模型的特征区,确定模型的基本构成形状的曲面类型,这些关系到相关软件的选择和软件模块的确定。 (2)零件原形的数字化。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确定扫描方法以及扫描设备,利用3D扫描测量设备来获取零件实物表面点的三维坐标值。 (3)提取零件的几何特征。按测量数据的几何属性对其进行分割,分割方法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边界分割法,一类是基于区域分割法。区域分割法将相似几何特征的点划为同一区域,具有明确的几何意义,是较为常用的分割方法。

(4)零件CAD模型的重建。将分割后的三维数据在CAD系统 中分别做表面模型的拟合,并通过表面片的拼接获取零件实物表面的 CAD模型。 (5)重建CAD模型的检验与修正。由于测量得到的数据点往往 存在一些数字误差,所以需要对曲面或曲线进行光顺处理,提高曲面 质量。另外还要检验重建的CAD模型是否满足精度或其他试验性能 指标的要求,对不满足要求的应进行适当的调整修改,直至达到零件 的标准 坐标测量机 接触式非接触式 机械手坐标测量机光学测量机声学测量机磁学测量机结构光法激光三角形法激光测距法干涉测量法图像分析法 1.1接触式测量系统 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机(Coordinate Measure Machine,CMM)可 谓接触式测量的代表。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机通常是基于受力变形的原 理,通过探头测取三维几何坐标数据。操作者事先设计规划好测量途 径与方式,三坐标测量机便会按照所指定的路径测取三维几何坐标数 据。一般来说,接触式三坐标测量机测量较稳定,易于定位,测量精

逆向工程应用现状及研究方向

逆向工程应用现状及研究方向 [摘要] 近年来, 逆向工程作为一种新的产品设计思想和方法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工业领域, 并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全面地总结了反向工程的环节、目前的研究应用状况及现有系统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提出了今后逆向工程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逆向工程几何建模集成系统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产品多样化、外形美观、更新换代周期短;同时也促进了产品制造过程的发展。近年来,许多产品的设计、制造要求基于现有的原型或实物,由此产生了逆向工程的概念。 逆向工程是指根据实物模型测定的数据,构造出CAD模型的过程。逆向工程为客户和制造者在并行工程环境下应用快速原型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形状复杂的物体或自由曲面组成的物体,例如:流线型物体、人体器官、雕塑品、模具等。这种技术在工程上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1.逆向工程建模过程 由实物产生CAD设计模型的过程称为逆向工程的几何建模,是逆向工程的关键技术,也是逆向工程的研究重点,此过程分两个阶段:数据采集;CAD模型的建立。 1.1 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由实物测量出数据点的过程,根据测量方式不同,数据采集方法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测量两大类。接触式测量方法是通过传感器测头与样件的接触而记录样件表面点的坐标位置。非接触式测量方法主要是基于光学、声学、磁学等领域中的基本原理,将一定的物理模拟量通过适当的算法转换为样件表面的坐标点。使用的测量方法及测量设备不同,得到的测量数据组织方式也不同。 数据采集是逆向工程准确建模的基础,采集的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测量方法本身的精度、仪器的校准、测量范围的限制、定位的准确性、多视图问题、数据的局部丢失、被测表面的光洁度、零件数据的统计性分布等。由于以上原因, 测量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包含多视拼合、噪声处理及数据精简等多方面的工作。经过预处理的数据才可进行曲面拟合及CAD 模型的建立。 1.2 CAD 建模

(完整版)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建工二班:刘朝鹏 一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二混凝土结构简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以后,

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 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 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 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

(建筑工程管理)第五章第三节发酵工程简介

(建筑工程管理)第五章第三节发酵工程简介

第五章第三节发酵工程简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发酵工程的概念(知道)。 (2)发酵工程中培养基的配制、菌种选育、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相关内容(知道)。 (3)有关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的内容(知道)。 2.态度观念方面 (1)通过学习发酵工程的有关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有关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中应用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术,且服务于社会的STS意识。 3.能力方面 通过对发酵过程中菌种选育、发酵条件控制等相关内容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1)通过对谷氨酸发酵实例的分析、讨论,使学生了解发酵工程的概念,了解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内容是本节的重点。(2)让学生收集有关发酵工程应用的资料,且相互交流、讨论,使学生了解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知识也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之壹。 2.教学难点: 有关发酵工程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因为这些内容中涉及了细胞工程、基因工程、杂菌污染对发酵工业造成的危害以及发酵条件对菌种代谢途径的影响等多点知识,比较繁杂,学生较难理解。 教学模式 启发讲解和学生讨论相结合。 教学手段 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代谢途径及发酵的的示意图的投影片,影响谷氨酸代谢途径的因素表格及谷氨酸发酵所用培养基的成分的表格。 课时安排二课时。 设计思路 1.前期知识准备: (1)复习有关谷氨酸棒状杆菌合成谷氨酸的途径及其人工控制的内容。 (2)复习有关微生物群体生长的规律及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内容。 (3)复习有关微生物的营养、培养基、代谢产物等内容。 2.通过讨论谷氨酸发酵过程,使学生了解从菌种选育、培养基配制到产品生成等简要的发酵生产过程,了解发酵生产的主体设备发酵罐及其控制部分,且了解发酵工程的概念。3.通过分析、讨论有关发酵过程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培养基的配制、菌种选育、灭菌、扩大培养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相关知识。 4.通过学生讨论、交流等活动,总结出发酵工程在医药工业和食品工业上的应用的知识。第壹课时 壹、设疑引出新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微生物的代谢的内容,我们知道了微生物的代谢是指微生物细胞内所发生的全部的化学反应。在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多种多样的代谢产物,如氨基酸、维

发酵工程进展

发酵工程进展 摘要: 发酵(fermentation),一般是指各类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是指利用微生物制造工业原料或工业产品的技术[1]。发酵可以在有氧或无氧的环境下进行,有氧包括抗生素、醋酸、氨基酸以及维生素等的发酵,无氧主要用于酒精发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酿酒。本文简要介绍发酵工程今年来的进展。 关键词:发酵菌株优化 1简介 发酵工程是生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酵技术工程化的发展,它的核心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包括新构建的“工程微生物”在内的特定性状和功能,借助于工程技术手段将微生物发酵过程与化学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而实现规模生产,大量制取各类有价值产品,从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相互配套的综合性工程技术体系[2]。发酵工程的大兴发展对于生物的产业化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产业化才能相对应的商业化,

从而商业化促进产业化,进而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蓬勃发展。而且生物发酵可以应运于各个行业,包括食品、化工、轻工、农林业、医药卫生、能源、环保以及其他行业。发酵工程进展说白了就是在促进产业化发展,不断实现技术改造、更新创新,向高度人工控制和自动化方向转移,向高效合成简单分离转移中我们所使用的方法和成果。 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发展,发酵工程被很大程度的促进提高了。主要是以下三方面育种技术、发酵过程优化以及下游处理的提高。特别是新型的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在定向、快速培育微生物类型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2.发酵工程菌株的选择 发酵工程菌株的培育选择直接关系到发酵结果的好坏。选择的标准为产物一定要浓度高、质量高,最好分泌于胞外。一般来说发酵菌株的选择还需要满足容易进行基因改良,如DNA重组;能进行代谢调控,能利用易得廉价原料,如淀粉、糖蜜、甲醇、纤维素物质等;发热量低,需氧量少,适当的发酵温度和细胞外形;不致病,不产生内毒素。 工业发酵中高浓度产物都是胞外产物。这是因为胞内产物大量积累会造成细胞损伤乃至死亡。只有将产物分泌到胞外,才能解除产物的反馈抑制,达到高浓度。同时胞外产物的提取较胞内产物更方便容

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杨淑芳 (天津市农业信息中心,天津 300201) 摘 要: 发酵工程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文阐述了发酵工程的概念;论述了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实例;展望了发酵工程技术在农产品加工领域中的美好发展前景。 关键词:发酵工程;农产品加工 收稿日期:2008-04-03 作者简介:杨淑芳(1956-),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 发酵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组成部分,是采用现代发酵设备,使经优选的细胞或经现代技术改造的菌株进行放大培养和控制性发酵,获得工业化生产预定的产品。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主要领域,是发酵工程、酶工程的基础;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又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其中发酵工程占有重要位置。从生物工程的过程看,只有通过发酵工程,才能使由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获得的某种目的菌种实现工业化生产,获得经济效益。可见,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基础。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酶工程、单克隆抗体、生物量的转化等研究成果为发酵工程注入新的内容,使传统的发酵工艺焕发“青春”,赋予微生物发酵技术新的生命力,使微生物发酵制品不断增加,也使发酵工 程在制药业、食品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该文主要介绍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应用。 1 发酵工程在甜高粱茎秆加工上的应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国际国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可再生的石油替代燃料。甜高粱茎秆发酵制取燃料乙醇是目前生物质能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试验研究表明,甜高梁每年的乙醇产量为6106L/hm2,而号称太阳能最有效转化器的甘蔗只有4680L/hm2,玉米为2390L/hm2。甜高梁光合效率为大豆、甜菜和小麦等作物的2 ̄3倍。在生物能源系统中,甜高粱是第一位竞争者,是世界公认的高能作物。甜高粱同普通高粱一样,每亩地也能产出200 ̄500kg的粮食籽粒,但甜高粱的精华在于它亩产4000 ̄5000kg、富含18% ̄24%糖分的茎秆。巴西政府自1975年开始用甜高粱发酵生产酒精,并提出一项以甘蔗、木薯、红薯、甜高粱为原料发酵生产酒精替代汽油的计划。美国从1978年开始进行甜高粱发酵生产酒精的研究,美国能源部还将甜高梁列为制取酒精的主要作物,他们计划用甜高粱逐渐取代玉米生产酒精。从1982年开始,欧洲开展了甜高梁的研究,首先估价了甜高粱作为一种有潜力的工业和能源作物的可能性,并于1991年在欧共体内成立了甜高粱网,在不同国家分工开展甜高梁研究。Wyman [1]就中国北方的 发酵工程在农产品加工上的应用

固态发酵技术在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固态发酵技术在酶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徐桂转, 马俊军, 张百良 作者单位:徐桂转,张百良(河南农业大学,农业部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河南,郑州,450002), 马俊军(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河南,郑州450004) 刊名: 河南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7(12) 被引用次数:2次 参考文献(22条) 1.Pandey A Recent process developments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外文期刊] 1992 2.陈洪章;徐建现代固态发酵原理及应用 2004 3.Dos Santos M M;Souza da Rosa A;Dal′Boit S Thermal denaturation:is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really a good technology for the production of enzyme[外文期刊] 2004(3) 4.吴大冶;张礼星;徐柔固态发酵生产细菌α-淀粉酶[期刊论文]-无锡轻工大学学报 2000(01) 5.Ramachandran S;Patel A K;Nampoothire K M Coconut oil cake-a potential raw material for the production of α-amylase 2004 6.姚跃飞;曾柏全现代固态发酵技术在食品加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食品与机械 2005(06) 7.王利敏;陈林海;王雁萍弹性蛋白酶产生菌的诱变选育及发酵条件初步研究[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 2006(06) 8.王晓林;陶玉贵;李鹤飞酸性蛋白酶饲料固态发酵条件的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6(02) 9.刘建峰;葛向阳;梁运祥响应面分析法优化酸性蛋白酶固态发酵培养基的研究[期刊论文]-饲料工业 2006(24) 10.Benjamin S;Pandey A Lipase production by Candidia rugosa on copra waste extract 1996 11.Marek A;Bednarski W Some factors affecting lipase production by yeasts and filamentous fungi[外文期刊] 1996(10) 12.孙舒扬;王栋;徐岩固液态发酵中橄榄油对Rhizopus Chinese 全细胞脂肪酶的影响[期刊论文]-微生物学通报2006(04) 13.Acuna-Arguelles M E;Gutieez-Rojas M;Viniegra-Gonzalez G Prod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ree pectnolytic activies produced by Aspergillus niger in submerged and solid-state fermentation 1995 14.张保国;白志辉;李祖明克劳氏芽孢杆菌S-4菌株固态发酵产碱性果胶酶[期刊论文]-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5(03) 15.高洁;李军训;肖军黑曲霉ASP-12固态发酵木聚糖酶培养条件研究[期刊论文]-饲料工业 2006(06) 16.邬敏辰;王瑾;杨书艳木聚糖酶固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6(11) 17.江正强;杨绍青;闫巧娟嗜惹拟青霉固体发酵产木聚糖酶的纯化和性质[期刊论文]-工业微生物 2006(03) 18.刘亮伟;王明道;高玉千木聚糖酶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河南农业科学 2006(06) 19.Battan B;Sharma J;Kuhad R C High-level xylanase production by alkaliphilic Bacillus pumilus ASH underr solid fermentation[外文期刊] 2006 20.戴四发;贺淹才;谢德镳绿色木霉分泌纤维素酶特性研究[期刊论文]-中国饲料 2003(06) 21.张建新;刘起丽;李学酶康氏木霉固态发酵生产纤维素酶条件的条件[期刊论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5(11) 22.Jatinde K;Chadha B S;Saini H S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for production of cellulose and xylanases by Scytalidium thermophilum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外文期刊] 2006(0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目录 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定义及分类 (1) 1.1 定义 (1) 1.2 分类 (2) 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5) 2.1萌芽阶段 (5) 2.2发展阶段 (5) 2.3全面研究、实用阶段 (6) 2.4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完善规范阶段 (6) 3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工程应用实例 (8) 3.1 多层工业厂房 (8) 3.2 高层建筑 (10) 3.3 桥梁结构 (10) 4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前景 (11) 参考文献 (13)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发展概述 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定义及分类 1.1 定义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1]。目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主要形式包括组合结构、组合楼板、组合桁架、组合柱等组合承重体系以及组合斜撑、组合剪力墙等组合抗侧力体系,应用领域包括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如图1所示)、大跨桥梁、地下工程、矿山工程、港口工程以及组合加固和修复工程等[2]。本文主要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介绍。 图1 赛格广场大厦(深圳) 钢-混凝土组合梁作为建筑房屋的横向承重构件,通过抗剪连接件将钢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成一个整体来抵抗各种外界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钢梁抗拉、混凝土板受压性能好的优点,与非组合梁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一系列的优点:(1)组合梁截面中混凝土主要受压,钢梁受拉,能过充分发挥材料特性,

承载力高。在承载力相同时,比非组合梁节约钢材约15%-25%。 (2)混凝土板参加梁的工作,梁的刚度增大。楼盖结构的刚度要求相同时,采用组合梁可比非组合梁减小截面高度26%-30%。组合梁用于高层建筑,不仅降低楼层结构高度,且显著减轻对地基的荷载。 (3)组合梁的翼缘板较宽大,提高了钢梁的侧向刚度,也提高了梁的稳定性,改善了钢梁受压区的受力状态,增强抗疲劳性能。 (4)可以利用钢梁的刚度和承载力承担悬挂模板、混凝土板及施工荷载,无需设置支撑,加快施工速度。 (5)抗震性能好。 (6)在钢梁上便于地焊接托架或牛腿,供支撑室内管线用,不需埋设预埋件。 相比于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的缺点是需要采取防火及防腐措施。但组合结构的防火及维护费用比钢结构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腐涂料的质量和耐久性也在不断提高,为组合结构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分类 组合梁自问世以来至今,各国学者们展开了广泛且具有深度的研究。目前,组合梁的种类已从单一的外包式钢-混凝土组合梁发展至T形组合梁、现浇混凝土翼板组合梁、预制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叠合板翼板组合梁、压型钢板组合梁等形式。 钢-混凝土组合梁按照截面形式可以分为外包混凝土组合梁和钢梁外露的组合梁(如T形组合梁),如图2所示。外包混凝土组合梁又称为劲性混凝土梁或钢骨混凝土梁,主要依靠钢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协同工作;T形组合梁则依靠抗剪连接件将钢梁与混凝土翼板组合成一个整体来抵抗各种外界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T形组合梁更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优势,具有更高的综合性能,是组合梁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高三理化生]发酵工程学案

23讲发酵工程简介 一、应用发酵工程的生产实例 1.谷氨酸的产生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所使用的培养基从物理性质上看属于_________ 培养基,从组成成分上看属于_____________培养基。 3、发酵罐搅拌器的作用: 二、发酵工程的概念和内容 (一)发酵工程的概念: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新技术。 (二)发酵工程的内容 1.菌种的选育:生产用菌种的获得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培养基的配制: 3.灭菌:防止杂菌污染的方法是在发酵前用高温、高压的方式对__________和_______ 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从而杀死所有杂菌的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 若青霉素生产过程中出现杂菌污染,结果是什么 4.扩大培养和接种: 注:扩大培养是将培养到对数期的菌种分开,在分别培养,以促进菌体数量快速增加,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菌种;发酵生产过程的培养是为了获得代谢产物;它们培养目的不同,条件也就可能不同:如酒精发酵过程中,在有氧条件下快速增殖,就是说酵母菌扩大培养必须有充足的氧气;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产生酒精,所以酒精发酵的条件必须缺氧。 5.发酵过程——发酵的中心阶段,此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1)随时取样检测培养液中的________________——了解发酵进程; (2)及时添加必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延长菌种生长稳定期的时间; (3)严格控制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通气量和转速等发酵条件。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ph值的变化对产物的影响是什么 6.分离提纯: 两类产物: 提取方法是什么: 三、发酵工程的应用 1.在医药工业上的应用: (1)发酵工程能生产人们所需要的药品。如:通过青霉发酵能生产。(2)通过发酵工程能生产基因药品。如:将人工合成的人的胰岛素基因转移到大肠杆菌细胞内构建成“工程菌”,即先通过______工程再通过________ 工程培养工程菌就可获得人的胰岛素。 2.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1)生产丰富优质的传统发酵产品;(2)生产各式各样的食品添加剂;(3)发酵工程能为解决人类粮食缺问题开辟新途径。如通过发酵工程可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 四、课后练习 1.对谷氨酸发酵叙述正确的是 A.菌体是异氧厌氧型微生物B.培养基属于液态的合成培养基 C.谷氨酸的形成与搅拌速度无关D.产物可用离子交换法提取 2.关于菌种的选育不正确的是 A.自然选育的菌种不经过人工处理B.诱变育种原理的基础是基因突变 C.通过有性杂交可形成工程细胞D.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可构建工程菌 3.用于谷氨酸发酵的培养基需添加的生长因子是 A.氨基酸B.碱基C.核苷酸D.生物素 4.谷氨酸棒状杆菌扩大培养时,培养基应该是 A.C∶N为4∶1 B.C∶N为3∶1 C.隔绝空气D.加大氮源、碳源的比例 5.大量生产酵母菌时,不正确的措施是 A.隔绝空气B.在对数有获得菌种 C.过滤沉淀进行分离D.使菌体生长长期处于稳定期 6.连续培养酵母菌的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A.及时补充营养物质B.以青霉素杀灭细菌 C.以缓冲液控制pH在5.0-6.0之间D.以酒精浓度测定生长状况 7.用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如果是菌体,则进行分离提纯可采用的方法是 A.蒸馏过滤B.过滤沉淀C.萃取离子D.沉淀萃取 8.下列物质中,不能为异养生物作碳源的是 A.蛋白胨B.含碳有机物C.含碳无机物D.石油、花生饼 9.培养生产青霉素的高产青霉素菌株的方法是 A.细胞工程B.基因工程 C.人工诱变D.人工诱变和基因工程 10.以下发酵产品中不属于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是 A.味精B.啤酒C.“人造肉”D.人生长激素 11.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的最适原料和产生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是A.玉米粉和有氧B.大豆粉和有氧C.玉米粉和无氧D.大豆粉和无氧 12.关于单细胞蛋白叙述正确的是 A.是微生物细胞中提取的蛋白质B.通过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菌体 C.是微生物细胞分泌的抗生素D.单细胞蛋白不能作为食品 13.基因工程培育的工程菌通过发酵工程生产的产品有①石油、②人生长激素、③紫草素、④

现代固态发酵技术工艺、设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第32卷第1期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2月JournalofHe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NaturalScienceEdition)V01.32,No.1 Feb.201l 文章编号:1673-238312011)01-0089-06 现代固态发酵技术工艺、设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浪1’2,杨旭3,薛永亮3 (1.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2.河南省轻工业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03; 3.郑州良源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52) 摘要:介绍了固态发酵及影响固态发酵过程的主要工艺条件,阐述了固态发酵各种反应器类型,讨论了固态发酵技术在生物转化、生物燃料、生物防治、垃圾处理和生物修复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反应器 中图分类号:TS201.3文献标志码:A O前言 固态发酵(Solidstatefermenmtion)指体系在没有或几乎没有自由水存在下,微生物在固态物质上生长的过程。过程中维持微生物活性需要的水主要为结合水或与固体基质结合的状态.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固态发酵和固体基质发酵(Solidsubstratesfermentation)是同一概念,可是Pandey等…却认为固体基质发酵是在无自由水条件下固体基质作为碳源或氮源的发酵过程,而固态发酵是在无自由水条件下利用天然或惰性底物(如合成泡沫)作为支持物的发酵过程.本文中将其统称为固态发酵. 近几年来,随着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固态发酵重新受到重视,主要归因于农业、工业废弃物在固态发酵方面得到较大应用。比如土壤修复、生物转化及生物燃料等,是工业应用的理想技术¨1. 1影响固态发酵的因素 影响固态发酵过程的因素很多,主要取决于基质类型、微生物选取和生产规模,可大致分为生 收稿日期:2010--09-22 作者简介:李浪(1961一)。男,四川都江堰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应用研兜教学与设计工作.物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因素.所有的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不能独立地看待.在特定的固态发酵过程中,单个因素作为生化还是物化因素需要区别开来.某个因素在生化反应中可看做独立的,但在物化反应中是相互影响的,反之亦然….所以,需要分析各个因素在固态发酵进程中的影响. 1.1固态发酵微生物 真菌和细菌是固态发酵使用较多的微生物,真菌是比较理想的(如图l所示,真菌菌丝穿过基质的皮壳到达淀粉颗粒)[41.接种真菌孢子较营养细胞有一定优势:接种方便、灵活且易于保存较长时间和较高活性,但也有一定的缺点,如较长的滞后期、孢子接种量较大;在孢子萌发之前需诱导孢子进入代谢活动和酶系合成以防孢子休眠.某些发酵过程需要菌丝接种,如将毛壳菌菌丝接入小麦秸秆中进行固态发酵.接种密度(个/克物料)也是固态发酵的一个重要影响因子. 图l固态发酵中丝状真茵的形态 1.2水分和水活度 底物含水量的变化对微生物的生长及代谢能力有重要影响.低水分将降低营养物质传输、微生物生长、酶稳定性和摹质膨胀;高水分将导致颗粒 结块、通气不畅和染菌"’.固态发酵过程中水分 万方数据

逆向工程论文

题目:浅谈逆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系(院):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 12机自一班 学生姓名:王凯 学号: 1210111039 2015年10月

浅谈逆向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及应用 摘要:为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需要一体化的解决方案,即从样品一数据一产品,逆向工程技术的运用使得产品的异形曲面快速完成数字建模,加快了新产品问世的步伐,提高了产品的外观新颖性、复杂性及制造精度,并大大降低了产品研制开发的成本。逆向工程是专门为制造业提供了一个全新、高效的重构手段,实现从实际物体到几何模型的转换,成为现代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重要设计手段。 关键词:逆向工程数字建模加快步伐降低成本 1 引言 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设计领域中就开始相继出现一系列新兴理论与方法。为了区别过去常用的传统设计理论与方法,把这些新兴的理论与方法称之为现代设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内容众多而丰富,它们是功能论、优化论、离散论、对应论、艺术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智能论和模糊论等方法学构成。 现代设计方法包括可靠性设计方法、化设计方法、并行设计、虚拟设计、绿色设计、动态设计等,这里重点介绍逆向工程设计。 逆向工程作为软件工程领域的一个新兴分支,是对已知的事物的有关信息进行充分的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改型,通过数字化及数据处理后重构实物的三维模型,大大缩短了产品的问世周期。其主要作用是接收来自测量设备的产品数据,通过一系列的编辑操作,得到品质优良的曲线或曲面模型,并通过标准数据格式将这些曲线曲面数据输送到现有CAD/CAM系统中,在这些系统中完成最终的产品造型。 目前主流应用的四大逆向工程软件:Imageware、RapidForm、CopyCAD、Geomagic Studio。 2 逆向工程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20世纪60年代,逆向工程作为独立的新兴学科出现在国际工业界,1956年,英国Ferranti公司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三坐标测量机;1963年10月,DEA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龙门式测量机,开创了坐标测量技术的新领域。目前逆向工程已发展为CAD/CAM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分支,其相关领域包括几何测量、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几何造型和数字化制造等。 3 逆向工程的应用 逆向工程主要应用于汽车、飞机、家电、玩具、模具等相关领域,它实现了制造技术的数字化,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新产品的开发更加方便、快捷,也大大降低了开发和生产成本,缩短了设计生产周期。其主要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土木工程领域。建筑用混凝土的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甚至可能在更早的古代文明中已经使用了混凝土及其胶结材料。但直到1824年波特兰水泥的发明才为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开创了新纪元。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1801年考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1872年美国人沃德建造了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房屋。1906年特纳研制了第一个无梁平板。从此钢筋混凝土小构件已进入工程实用阶段。 第二阶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1922年英国人狄森提出了受弯构

件按破损阶段的计算方法。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来西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其后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在分析、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工艺与科研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建筑物,如美国波士顿市的Kresge大会堂,英国的1951节日穹顶,美国芝加哥市的Marina 摩天大楼,湖滨大楼等建筑物。1950年苏联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制定了“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规程”。1955年颁布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从而结束了按破损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三阶段为工业化生产构件与施工,结构体系应用范围扩大,设计计算按极限状态方法。由于二战后许多大城市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繁重。工程中大量应用预制构件和机械化施工以加快建造速度。继苏联提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之后,1970年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波兰相继采用此方法。并在欧洲混凝土委员会与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CEB-FIP)第六届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建议,形成了设计思想上的国际化统一准则。 第四阶段,由于近代钢筋混凝土力学这一新的学科的科学分支逐渐形成,以统计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已逐渐进入工程实用阶段。电算的迅速发展使复杂的数学运算成为可能。设计计算依据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概括为计算理论趋于完善,材料强度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物向大跨高层发展。 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比较曲折,解放前几乎是空白,60年代边学习苏联的经验边完善提高,70年代自己动手搞科研,编规范;80年代规范的设计水准正力争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近30年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