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本文结合会话原则中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形探讨模糊语言的产生,并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即模糊语言会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

标签:模糊语言合作原则审美特征违反

一、模糊语言的定义

Piece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的最早提出者(Joanna Channell,2000:7)。Piece (1902)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然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Linda Claire Burns(1991)也从正反两方面给模糊下了定义,她认为“非模糊词就是有明确界限的词,它能区分物体能否被包含在这个词的所指范围内,但是如果一个词的正确定义允许难以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情形出现,那么这个词便是模糊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论模糊性》一文中明确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也对语言的模糊现象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模糊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陈治安、文旭,1996),所谓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Schaf(1960)也指出:“一种语言如果完全没有模糊性,该语言将是枯燥乏味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十分普遍(Foolen,1991;Thomas,1995;俞东明,1997;Franken,1997;Zhang,1998;Fredsted,1998),人们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指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二、合作原则违反与语用模糊分析

美国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Grice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为了交际需要,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强调语言表达的充分性。不能使自己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也就是不能出现语言冗余。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关联准则规定说话要贴切、切题。方式准则规定不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晦涩、赘述和歧义;说话要简明有条理。

合作原则通常被认为是言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都只因有了合作的愿望才将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即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都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但不可否认,在交际中有很多情形是违反合作原则的。在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语用模糊现象。Grice曾经解释人们在交际

模糊语言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探析 摘要: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模糊语言,是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或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语言作为思维的载体、客观世界的表现形式,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本文从模糊语言的含糊功能、委婉功能、礼貌功能和缓和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研究,这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模糊语言,成功地进行言语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模糊语言;语用功能;模糊性 一、引言 模糊语言研究是在美国学者查德( lofti zadeh,1965)的模糊集理论( fuzzy-set theory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模糊语言学作为研究模糊语言的主要学科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1]。著名的语言学家汤姆斯(j. thomas)认为,语言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之意的现象。王希杰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章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可能性,这便是模糊语言。归根到底,模糊语言的含义不够细致精确,让听话人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联想和推测[2]。模糊语言主要是指带有模糊性的自然语言,或指语言表达式所呈现出的不精确现象。在交际中,语言有时虽然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影响有效的交际,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和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并不会妨碍交际,事实上,日常的言语交际中,需要大量的模糊词语,正如波兰语义学家沙夫指出:“交际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来似乎是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结果就摧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很难进行,因为我们用以相互交际的那种工具遭了损害(《语义引论》中文本: 355)” [3]。事实上,语言的模糊性并不影响人与人的信息交流,恰恰相反,正是这种模糊性在交际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使得自然语言更具有表现力。所以,模糊语言具有含蓄、委婉、礼貌和缓和等语用功能。 (一)含蓄功能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并不一定是越精确越好,有时也需要使用模糊语言。模棱两可的词句可作多种解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使说话人处于相对有利的交际地位[4]。有时候出于面子的考虑,说话人会使用概括或笼统的说法,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当别人问起工资时,一些人会将不足1500 元(如1457 元)的工资说成1500 元,这种笼统的说法既可照顾到说话人的面子,又可使表达较为简约。如: a: does mary still study in the school? b: i am glad to tell you that mary has just received a degree.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初探

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初探摘要:语用模糊是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本文简明扼要地阐述了语用模糊的概念,产生,类型,功能和存在的意义,目的在于给读者提供一个语用模糊的基本概念并希望以此引起更多学者关注这一现象。论文关键词:语用模糊,功能理解,语境 1. 语用模糊的概念 语用模糊指的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acts or forces)的现象(Thomas, 1995; 俞东明,1993)。例如: 例(1)Would you like to come in and sit down? 这句话可以同时实施邀请,请求或命令等不同的言外行为,也可以是三种言外行为兼而有之,其界限是模糊的。 语用模糊比较常见的英文表述是“pragmatic ambivalence”(根据《英汉双解剑桥国际英语词典》“ambivalence”意指“矛盾情绪,矛盾心理”,笔者认为这里可能指语言结构形式进入运用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但是也有人称语用模糊为语用歧义,用“pragmatic ambiguity/ambivalence”来表达(项成东,2001;周红,2002)。笔者认为无论是“语用模糊”还是“语用歧义”,只要是从语用学角度,在语用学的范围内进行的研究,就都可以接受。 2.语用模糊的产生 根据Thomas(1995:22) 的动态语用学理论,语义的产生与理解是一个

动态过程,必须有以下要素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说话人与听话人对意义的商榷讨论,话语产生的语境(包括物质,社会和语言等诸方面),话语可能表示的各种潜在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把语用模糊产生的原因分为以下几种(周红,2002): 2.1 指示语引起的语用模糊。指示语是指那些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冠词以及一些表示地点和时间的副词。指示信息不清楚的话语往往很难理解甚至会产生语用模糊。例如: 例(2)He said he was a teacher. 例(3)He said he was coming today. 2.2 会话涵义引起的语用模糊。在我们所说的话和我们说话的用意之间常有一定的距离,这种话语的用意就是“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何兆熊,2001:152)。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一般是隐而不宣的,不能靠所说话语的字面意义来确定,而要靠听话人根据语境进行辨认和推导,真正认识到说话人在说这句话时赋予话语的施事行为用意。例如: 例(4)Is that your coat on the floor?(可能是“指责”“命令”) 例(5)Waiter, there is a fly in my soup.(可能是“抱怨”“指令”) 2.3 间接言语行为引起的语用模糊。 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的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1975:60),是一种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首先要理解“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然后从“字面用意”推断出间接用意,即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施事行为用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广告话语中模糊现象及其语用功能 作者:葛伟琪, GE Wei-qi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浙江,宁波,315211 刊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21(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张乔模糊语义学 2004 2.钟守满.王凌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 2000(03) 3.杨慧玲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制语[期刊论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4.伍铁平模糊语言学 1999 https://www.doczj.com/doc/bd11716449.html,koff G Hedges 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1972 6.董娜模糊限制语的界定及分类[期刊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7.沙夫语义学引论 1979 8.李佐文模糊限制语的人际功能[期刊论文]-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8) 9.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2000 https://www.doczj.com/doc/bd11716449.html,koff G.Johnson M Metaphoers We Live By 1980 11.Levinson S C Pragmatics 1983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bd11716449.html,/Periodical_nbgdzkxxxb200903003.aspx 授权使用: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whkjdxznfx),授权号:4af772f3-27c1-4760-8737-9e1c011658b6 下载时间:2010年10月27日

模糊语言学的语用意义

模糊语言学的语用意义 一、模糊语言概述 目前,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当中还存有很多问题,所以经过相关的研究发现,将模糊语言学融入到高校英语的教学当中,能对教学手段持续进行丰富与创新,从而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模糊语言学其实就是语言的应用中对模糊现象的一个概述。在模糊语言学的概念中,人们在沟通以及交流中应用语言的时候,在很多地方会应用到一些不精确的专业术语,而在应用模糊术语的时候不会对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与说话者表达的意思有所防碍,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应用模糊术语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的。因为模糊语言学当中对语言的不准确性持续强调,于此同时也被主观意识所影响,而在地点、时间以及人物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出现。 二、模糊语言产生的因素 (一)认识的局限性在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了解上,人还是存有一定的限制,因为无法将这个世界非常透彻地了解清楚。所以,模糊语言学在认识当中的有限性也就因此而产生了。 (二)客观世界中的模糊性质在人们的交流中,语言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交流工具,现阶段也是非常独特的的一种社会现象,以此将人们的想法以及思想很好地表达出来。因为语言是思维外在的表现,所以在对思想进行表达时或多或少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三)语言中的差异性人们应用语言能实现交流的目的,不过因为在对世界的了解中,人们还是存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语言的表达中存有一些偏差,而接受语言信息的人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即使是相同的概念,在表达的内容以及形式当中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以及感官功能都不一样,所以在语言的传递中也会出现极大的差异性。不仅如此,如果两个交流的人在社会交际、

文化背景中有一定的差别,那么双方对语言的理解也会有极大的区别,所以语言出现模糊现象。 (四)语言的缺陷语言是人们思想的外化形式,浩瀚的世界仅应用语言 符号是无法表达清楚的。一般来说,客观的世界中是无穷无尽的,不 过人类在语言上存有一定的限制,应用有效的语言是无法将无限制的 信息表达完的。而在思维外化的表达中,只有一小部分内容能被清楚 地表达出来,而无法做到任何事情都可以表达清楚。从这个角度来看,语言中是有一定的模糊特点存有的。 三、模糊语言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语用作用 (一)使学生表达想法能充足婉转模糊语言学在英语教学的应用中最大 的语用价值就是能有技巧地回避信息,应用相对模糊的语言表达形式,能很好地将表达中所存有的刺激言语避免,有一定的掩饰效果。比如,像有些政治术语存有一定的敏感性,所以在其交流过程当中要应用模 糊语言学进行有效的回避,以使语言表达更加委婉。 (二)确保学生思想表达上的逼真性英语当中的模糊语言与汉语当中的 谚语极为相似,虽然在内容的表达中缺乏清晰度,但是其中还是蕴含 非常多的道理与思想,使表达的清晰度能显著提升,而且语言在传达 中也能越发的真实,有极强的形象美。不仅如此,应用模糊语言的思想,能将交流者当中的距离持续的拉近,尤其是想要表达的真实信息 也能很好地表达出来,以此使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得以完美的实现,而 一些不需要沟通的情况也能相对减少,让彼此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对 方要表达的内容清晰地表达出来。 (三)帮助学生提升表达效率在学生平时的生活当中,很多时候会碰到 一些突发情况。要想确保能在较短时间内将信息进行传播,尤其是较 为复杂的语言能做到言简意赅,就必须应用模糊语言学当中的简洁能力,即使是非常长的一个句子,也可以用最为简洁的话语表达出来, 将交流当中会出现的复杂过程尽量简化,这样就能应用较为简单的语 言来表达长的对话,使语言中的表达效率得以提升。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和语用功能 语言中存在大量模糊限制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维度分析,研究范围涉及语用、语篇、语体、交际策略、文化差异等多个领域,有关模糊限制语的研究也一度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根源入手,从语用视角探讨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 标签:模糊限制语根源语用分类语用功能 一、引言 “模糊限制语”(hedge)最早属于逻辑学和语义学的研究范畴,由George Lakoff(1972:195)提出,指“一些有意把事物弄得更加模糊或更不模糊的词语(Words whose job it is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ier)”。20世纪8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开始尝试运用语用学来分析模糊限制语。国外有Fraser(1975:187~210),Brown/Levinson(1978),House/Kasper(1981:157~185),Blum-Kulka/Ohlstein(1984:196~213)和Franken(1997:135~151)等;国内有陈治安等(1997:18~24),戴建东(2002:21~25),高晓芳、张琴(2002:89~91),蔡龙权、戴炜栋(2002:1~6)和林波、王文斌(2003:6~12)等。由此可知,从语用学角度对模糊限制语所做的研究很多。但仅从语用角度,对英汉模糊限制语进行对比的研究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介绍了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并就英汉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和功能从语用视角进行探讨。 二、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认知 模糊限制语(hedges)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模糊性,关于语言模糊性产生的根源,吴世雄、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国内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学者们的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语言符号的模糊性源于事物的模糊性;二是认为源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三是认为模糊性是语言符号本身的属性。但他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不全面,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我们认为,客观世界本无模糊与非模糊可言,不管人们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它,它都以自己本来的面貌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无所谓客观世界是否具有模糊性,模糊性源自人类的认知。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认知是基于身体经验的,是建立在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方式的感知和概念化的基础之上的。由此,语言的模糊性也是基于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感知和概念化的模糊性。所以,我们认为,模糊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语和汉语作为人类自然语言的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自然语言的共性。因此,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英汉模糊限制语的产生根源也是人类的认知。 三、英汉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一种基本属性,也是英汉语言的共性。因此,模糊限制语在英汉语中都十分常见。模糊限制语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例如,Zadeh (1965:338~353)从语法角度将其分为四类;陈林华、李福印(1994:55~59)按其语义特征将其分为五种主要类型。另外,对模糊限制语还可以从词性、结构和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划分,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讨论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类。我们赞同苏远连(2002:29~32)的观点,认为汉语的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可以按照英语的语用分类标准。根据何自然、冉永平(2009:178~184),模糊限制语的类型包括变动型模糊限制语(approximators)和缓和型模糊限制语(shields)。

当代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简评

当代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简评 【内容提要】模糊语言学是六、七十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重要的边缘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依据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的模糊集论。本文拟对二十世纪后期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评,以期读者对当代国外模糊语言研究的方法及现状有一大致的了解。 【摘要题】语言学 【关键词】模糊集合/隶属度/模糊度/等级真值 【正文】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把语言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不仅适应自然语言研究的发展,而且为解决形式语言中的许多难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 模糊语言学的理论基础是美国控制论专家Zadeh(1965)的模糊集合论。模糊集合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整个思维方式,其本质是不赞成对事物进行一刀切的做法,承认在两个值之间有无数区间值,有无数隶属度。因此,模糊理论的诞生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但促进了模糊学自身的发展,而且给数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一系列学科带来空前的变革。从此,人们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注意中心现象或精确想象,而且开始注意边缘现象或模糊现象。模糊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学术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科学。综观国外语言学者利用模糊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的不同方法,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20世纪后期国外有关模糊语言学的主要研究作一简要回顾。 1. 模糊理论与语言研究 伍铁平(1999)在其《模糊语言学》一书中谈到,早在Zadeh之前就有许多人提出“模糊”这一概念,为什么只有在Zadeh之后研究模糊才发展成一些相对独立的学科,其中包括正在形成的“模糊语言学”?伍铁平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人类的认识有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二是只有Zadeh才适应现代科学的要求,将模糊理论形式化、数学化,从而使它能够广泛适用于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方面。Zadeh(1965)的模糊集合理论的中心思想是集合的界限不固定,元素属于集合的隶属度除了0,1二值之外,还可以取两值之间的任意实数为值。由此可见,模糊集合理论比较适合定义模糊语言,它对模糊语义的处理比较切合自然语言的实际情况。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G. Lakoff就将模糊理论引入语言研究。他指出,语义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以“鸟类”为例,知更鸟为典型的鸟类,蝙蝠则不大属于此类。他把鸟类有关成员按其属于“鸟类”的不同程度排列起来,排列的标准以每一成员与“鸟类”典型成员的相似度为衡量尺度,如: (1)知更鸟 鹰 鸡、鸭、鹅 企鹅、塘鹅 蝙蝠 这个排列比较真实地描述了“鸟类”意义。Lakoff还将等级排列概念由隶属度引至真值制定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本文结合会话原则中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形探讨模糊语言的产生,并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即模糊语言会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 标签:模糊语言合作原则审美特征违反 一、模糊语言的定义 Piece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的最早提出者(Joanna Channell,2000:7)。Piece (1902)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然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Linda Claire Burns(1991)也从正反两方面给模糊下了定义,她认为“非模糊词就是有明确界限的词,它能区分物体能否被包含在这个词的所指范围内,但是如果一个词的正确定义允许难以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情形出现,那么这个词便是模糊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论模糊性》一文中明确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也对语言的模糊现象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模糊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陈治安、文旭,1996),所谓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Schaf(1960)也指出:“一种语言如果完全没有模糊性,该语言将是枯燥乏味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十分普遍(Foolen,1991;Thomas,1995;俞东明,1997;Franken,1997;Zhang,1998;Fredsted,1998),人们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指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二、合作原则违反与语用模糊分析 美国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Grice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为了交际需要,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强调语言表达的充分性。不能使自己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也就是不能出现语言冗余。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关联准则规定说话要贴切、切题。方式准则规定不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晦涩、赘述和歧义;说话要简明有条理。 合作原则通常被认为是言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都只因有了合作的愿望才将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即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都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但不可否认,在交际中有很多情形是违反合作原则的。在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语用模糊现象。Grice曾经解释人们在交际

语用模糊探析

语用模糊探析 模糊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之一,那么作为人类思维的直接现实的语言不可避免地带有模糊性。在自然语言中,模糊是绝对的,普遍的。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而且模糊在修辞中会起到精确所无法达到的作用。在语言交际中,一般要求语义精确,听起来清楚明白,但有时模糊语言更具表现力,能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模糊语言的价值应该更多体现在其语用功能上,体现在与语境的相互作用上。说话者通过模糊语言的使用以求达到其交际目的,而这一交际目的的实现与否还取决于听话者能否理解模糊言语下的隐含意义。 一、语用模糊 尽管对语言模糊性的研究颇多,但主要是对静态语言的研究,对语义模糊的研究,那么究竟什么是语用模糊呢? 沙夫(1960)认为:“在客观现象中,在语词所代表的各类事物(和各类现象)之间是有过渡状态的,这些过渡状态交界的现象,说明了我们所谓的语词的模糊性的根源”。简单说来,模糊性就是事物间的边界是区间而不是边线,而词语是有一个有限的应用区间的,但由于这个区间不能截然地和另一个区间分开,这就构成了语言的模糊性。语言模糊是语用模糊很大的一个源头,但语用模糊并不仅仅由语言模糊造成,因为语用涉及的是个没有方向滚动的立体,主体(人)、语词(能指)和客观事物(所指),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综合因素。无论是哲学家、数学家,还是语言学家们给模糊性或词语模糊下定义时,都仅仅考虑的是客观世界本身的模糊性或词语本身由于有限而造成的模糊性,独独没有因为主体而造成的模糊性。其实像语用学和语义学的最大区别一样,考虑人的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由于人的参与,一切都活了起来,不仅仅因为人本身的因素,还因为具体的动态语用过程。吴涌涛说:“模糊性是怎样产生的?模糊性应从符号、符号所指和符号使用者三个方面来考虑”,这正好说明模糊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观(符号所指对象),不仅在于主体(符号的使用者),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而是客体和主体在语言中相撞的结果,这其实就是语用模糊定义的雏形。何自然认为:“语用模糊是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谈语言的不确定性。”而笔者更倾向于“语用模糊是指说话人在特定语境或上下文使用不确定的,模糊的或间接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力的现象。 二、语用模糊的言外行为的实现 (一)会话原则的遵守 根据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会话有随意程度方面的差异,可按程度分为原意或刻意交谈( literal talk)和随意言谈( loose talk)。刻意交谈是说话者的“断言”,表达的只是话面意义,仅仅给出其命题信息,不具有言外之意。但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除了很少的一部分言谈是刻意要求按原意去理解之外,大都是比较随意的,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模糊的现象。随意言谈与原意有不同程度的距离,充满了语言的不确定成分,除话面意义之外,它包含了一定的交际功能,或不确定的意义,随意交谈成为交际双方交际时默认的原则。对说话者而言,他认为对

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语言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 On pragmatic vagueness in language communication 语用模糊 (pragmatic ambivalence) 现象是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不确定的或模糊的话语向听话人表达数种言外之力 (ill ocutionary forces) 的现象,以达到让听话人来推测、决定、解释其话语之力的意图。 一、语用模糊策略的产生和运用 美国哲学家格莱斯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rporate Principle)。它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在日常会话中,有意违反此四条原则中的一条或几条便有可能产生模糊含义。下面是违反质量原则产生模糊含义的一例: 在一次语言学会议上,一位语言学家在谈及资料提供者时说:“我们已经收到了他们当中的五六份,但今天我想仅对其中的三份进行讨论。” 显然,这位语言学家一定知道有几个人给他提供了资料,所以听话者明白这位语言学家能够遵守质量原则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但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采取这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向听话者传达了他的意图。 其次,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对同一律的违反也会产生语用模糊,而且人们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往往会刻意违反同一律。 一个词语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说话者或听话者为了某一交际目的,往往利用语言的这一特征在特定的语境中混淆事物之间的界限,违反同一律以达成特定的交际目的。例如: 妻子:我一见你就来气。 丈夫:我练了一年的气功还没有气感,原来是你把我身上的气都吸到你身上去了啊。 在上面的对话中,丈夫巧妙的混淆了妻子所说的“生气”的“气”和气功中“运气”的“气”,成功的运用语用模糊消了妻子的“气”。 二、语用模糊的积极作用 〈一〉制造幽默效果 在日常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往往会帮助我们制造一种幽默的效果,以使得我们的交谈更加轻松愉快。让我们看一例: 一个妻子对她的丈夫抱怨说:“你看邻居布朗先生,每次出门都要吻他的妻子 ,你就不能做到这一点吗?”丈夫说:“当然可以,不过我目前跟布朗太太还不太熟。”这位妻子的本意是要她的丈夫在每次出门前吻自己,而丈夫却有意地曲解为让他吻布朗太太,幽默便由此产生了。 <二> 避免争执与贬损,避免尴尬。 为了礼貌起见,说话者常常通过尽量满足听话人的面子来显示自己对对方的尊重,避免面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语用模糊是个很好的选择。 A: I bought this T - shirt yesterday afternoon . Whatdo you think of it? B: It’ s OK, just that it l ooks a little bit brighter. 请看例,A想要B对其新衣进行评价,事实上B不喜欢那个颜色,但如果

从模糊语言学看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d11716449.html, 从模糊语言学看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作者:李悦 来源:《新一代》2012年第09期 摘要:委婉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人们认可的行为准则、社 会习俗、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等。本文着重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委婉语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功能,即回避忌讳功能、礼貌功能和软化语气功能。指出委婉语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其模糊的语言特征和其强大的语用功能导致的。 关键词:模糊;委婉语;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222-01 一、委婉语和模糊语言学 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其中“非礼勿言”,即不合乎“礼”的话不说。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者动作,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者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这些好听的、代用的或暗示性的词语就是委婉语(Euphemism)。 模糊语言学(fuzzylinguistics)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它是语言学与模糊学相结合的产物。美国控制论专家查德以模糊集合论为工具来研究自然语言中的模糊性问题,在目标和始源之间强制建立相似性的结果,从而开创了模糊语言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给模糊学下定义:“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的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某个命题,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 在我国,模糊语言学研究的开拓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1979年,他在《外国语》第4期上发表了“模糊语言初探”一文,引起了国内广大学者的浓厚兴趣。随后,伍铁平先生相继撰写了30余篇论文,对语言的模糊性进行了深入仔细的研究。 二、委婉语的语用功能 下面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从委婉语的三个语用功能来分析委婉语的使用。 (一)回避忌讳功能。在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语言禁忌,在某些交际场合中巧妙得体地回避禁忌语是衡量交际对象文明修养的尺度。在《模糊语言学》一书中,伍铁平先生分析了委婉语与语言模糊性的关系,指出委婉语的基础在于“模糊”了事物间的概念和界限。语言禁忌涉及的范围广泛,从个人家庭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禁忌现象无所不有,无时不在。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摘要] 通过对大量商务信函范文文本的分析,模糊语言广泛应用与多种商务信函中。模糊语言的恰当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得商务信函更加礼貌、得体,获得了良好的交际效果。 [关键词] 模糊语言商务信函语用功能 引言 众所周知,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力求准确严密,清楚易解,避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以免引起双方的误解。至今为止,中外许多学者都相继提出了商务英语信函的写作原则,即7“C”原则。由此看来,商务英语信函似乎不需要模糊语言。然而,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范中的应用却不胜枚举。它看似模糊,实则具体,囊括了更宽的范围,防止产生漏洞,对经贸双方的活动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模糊语言概述 人类语言中,许多词语所表达的概念都是没有精确边缘的,即都是所谓的“模糊概念”。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经常自觉不自觉地使用许多模糊概念和表达模糊概念的模糊词语。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伍铁平,1999:364)。模糊性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特征和常规现象,作为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的语言必然会带有模糊特性;另一方面,出于语言表达的策略考虑,人们也常常故意使用一些语义模糊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际需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语言的模糊性根源就一直存在着争论。近年来,有关文献对此问题作了总结,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客体、语言和认识主体。吴世雄和陈维振(2001:7-14)总结了我国模糊语言学发展初期国内学者对语言模糊性产生根源的看法,认为语言模糊性是主体在认识客体世界过程中与之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语言上的反映。吴涌涛也认为:“模糊性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体,不仅在于主体,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本身,而是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中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三方面的特点同时决定的,不能只从单方面讨论模糊性”(转引自李文戈,武柏珍:2004)。 二、模糊语言在商务英语信函中的运用及其语用功能 作为专门用途英语,商务信函有着自身特点。如在叙事时多用直笔而不用曲笔;议论时不广征博引而是简略概说;说明时只对事务的性质和特点作平直的介绍等等。总而言之,商务信函的写作应符合完整、具体、清楚等要求。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商业信函都要具体,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不但允许一般化,而且笼统一些反而更好。为了‘外交’,为了‘策略’,也可以避免太具体”(诸葛霖,北京:1987)。模糊言语运用得当能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