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溶解度曲线图解题规律

【精品】溶解度曲线图解题规律

溶解度曲线练习题

溶解度曲线练习题 1. (2015安徽)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 . t 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 t 2℃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50% 2. (2015南昌)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t 1℃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C. t 2℃时等质量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 1℃时,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图中的甲相似 3. (2017重庆B 卷)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 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 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 30℃时,将40 g 甲物质加入50 g 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 g D. 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4. (2017连云港)如图表示的是KNO 3和NaNO 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 2℃时,KNO 3溶液的浓度一定等于NaNO 3溶液的浓度  B. t 1℃时,在50 g 水里加入 15 gKNO 3固体,充分溶解,可得到65 g 溶液  C. t 1℃时,往180 gNaNO 3饱和溶液中加入620 g 水可配成质量分数为10%的NaNO 3溶液 D. 若KNO 3中混有少量NaNO 3,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 5. (2016孝感)如图是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 2℃时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 > b > c  B. P 点表示t 1℃时,a 、c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C. 将c 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 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下饱和溶液的 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质量分数最大的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 100g+S 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 ×100% 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 S纵+100g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此时溶液D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与线上的点B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上面的点C,D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用B点来代替) 技巧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已知图2是

初中化学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有关溶解度曲线的解题思路 1、比较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在同一温度下进行 2、曲线上的交点,表示在某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3、M 、A 、N 三点相对于甲物质的曲线来讲,M 点表过饱和溶液,即溶液中还有未溶解的溶质;A 点表示饱和溶液;N 点表示不饱和溶液。 4、结晶方法的选择: ①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物质(从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甲) ②蒸发结晶(蒸发溶剂):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从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乙) ③升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从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得到丙) 5、物质提纯方法的选择 想提纯什么物质,就看该物质适用于什么结晶方法。 ① 甲溶液中含有少量的乙,提纯甲物质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② 固体甲中含有少量的固体乙,提纯固体甲的方法 加水溶解、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冷水)、干燥 ③ 乙溶液中含有少量的甲,提纯乙物质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④ 固体乙中含有少量的固体甲,提纯固体乙的方法 ●M ●A ●N

加水溶解、蒸发结晶、过滤、洗涤(热水)、干燥 6、甲乙两种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必须是饱和溶液降温才有晶体析出。 7、要比较甲乙两种物质降温后析出晶体的多少,必须是等量的饱和溶液才能比较。 8、t3℃时,等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甲中所含水的量最少(或者说在t3℃时将等的甲乙丙三种物质配成饱和溶液,甲物质需要的水最少)因为在t3℃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最大,溶液能力最强(或者说在等量的水中甲物质溶解的最多) 9、升温或降温后比较三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 依据公式:S/100g+S ×100% 溶解度大的,溶质质量分数就大 ①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根据末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发生变化,溶质的质量分数发生变化) ②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根据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虽然发生变化,但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按初温下的溶解度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现有t1℃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3℃,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分析:从t1℃升温到t3℃时,甲乙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则根据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从图可以看出,t1℃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所以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甲,从t1℃升温到t3℃时,丙物质的溶解度降低,还是饱和溶液,

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下饱和溶液的 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质量分数最大的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 100S+S 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 ×100% 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 S纵+100g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 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此时溶液D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与线上的点B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上面的点C,D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用B点来代替) 技巧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已知图2是

【化学】初三化学《溶液》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化学】初三化学《溶液》解题技巧及练习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时,12 g的乙物质能完全溶于50 g的水中 B.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C.将甲溶液从50℃降温到30℃时,一定有晶体析出 D.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升高温度 【答案】B 【解析】A.根据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B.根据30℃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分析; C.根据溶液是否饱和分析; D.根据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 解:A. 由图可知,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20g。因此20℃时,12 g的乙物质不能完全溶于50 g的水中,故错误; B. 由图可知,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正确; C. 将甲溶液从50℃降温到30℃时,不一定有晶体析出,因为此时溶液不一定饱和,故错误; D. 由图可知,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将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升高温度是错误的。 点睛: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2.如图是KNO3、MgSO4、NaCl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2℃时,把40g KNO3放入50g水中能得到KNO3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4:9 B.t3℃时,图中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NaCl>MgSO4>KNO3 C.t4℃时,其他条件不变,把MgSO4饱和溶液升温到t5℃,在此操作过程中溶液里无明显现象 D.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采用蒸发结晶法提纯 【答案】B 【解析】 【详解】 A、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0g,所以把40g KNO3放入50g水中能得到KNO3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0g:70g=2:7,故A错误; B、t1℃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最大,硝酸钾的溶解度最小,所以t3℃时,图中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NaCl>MgSO4>KNO3,故B正确; C、t4℃时,其他条件不变,把MgSO4饱和溶液升温到t5℃,溶解度减小,在此操作过程中溶液里会析出晶体,故C错误; D、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杂质,采用降温结晶法提纯,故D错误。 故选:B。 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得到30%的甲溶液 B.将t3℃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是乙>甲>丙 C.t2℃时,甲、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丙 D.t3℃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析出晶体质量甲>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30g甲物质溶于70g水中,达 到饱和状态,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 30g 100%23.1% 30g+100g ?=,不能得到30%的甲溶

溶解度解题思路

溶解度解题思路

————————————————————————————————作者: ————————————————————————————————日期: ?

溶解度曲线及解题专题指导 在一定下,某固态物质在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例如:1.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一、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引:溶解度常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在绘制溶解度曲线时,用纵坐标表示 ,用横坐标表示。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涵义主要从溶解度曲线上的点、线、面去把握。 1. 点: (1)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对应温度下的溶解度; (2)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两物质在该点所对 应温度下的溶解度相同。 例如:1.如图,A、B是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 (1)、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表明A物质______ (2)、M点表示在__oC时,A和B和溶解度__ ; 在_oC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 度;在____ oC时,A物质的溶解度小于B物质的溶解度。 2.图为X和Y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该图你能看 出关于这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哪些信息?

2. 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KNO); (1)陡升型(大部分固体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大,如 3 (2)缓升型(少数物质,其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NaCl); (3)下降型(极少数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如熟石灰)。 例如:如图所示,A、B、C三条曲线分别是A、B、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A、B、C三种物质中,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 (2)t1温度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3)t2温度时,和的溶解度相同。 (4)t3温度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3. 面: (1)曲线下方的平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2)曲线上方的平面上的任何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例如:表示M、N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有关 图示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20℃时M的溶解度大于N的溶解度 ?B. M、N都不是易溶物质 ?C. P点表示M、N的溶解度相等 ?D.阴影处M、N均为饱和溶液 二、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代表着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因

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面

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的点、线、面 溶解度曲线是《溶液》一章的重要知识点,溶解度曲线试题也是中考中常见的题型,更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易出错的题型。现以2006年各地市的中考试题为例,将易错解的溶解度曲线试题作以下归类解析。 一. 理解溶解度曲线图中点的含义 例1. 下图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曲线上Q点表示_____________。 解析:溶解度曲线图中不同位置的点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曲线下方的任意一点对应的溶液是一定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曲线上的任意点对应的溶液是一定温度下的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任意一点代表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和未溶晶体(溶质)的共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则表示在该温度下,这两种溶质的溶解度相同。 二. 掌握结晶方法的使用范围 例2. 下图是甲、乙两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 (1)在_____________,可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 (2)我国西北部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有大量的NaCl、Na CO 23,那里的人们冬天捞碱,夏天晒盐。据此,你认为图中(填“甲”或“乙”)_____________的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 解析:对于第(2)问,首先要考虑的是温度对物质的溶解度影响的大小。蒸发溶剂是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是从溶液中得到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由题意可知,NaCl的溶解度受温度 影响不大,所以可通过蒸发溶剂(夏天晒盐)使其结晶,而Na CO 2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可通过降温(冬天捞碱)使其结晶。因而图中甲的溶解度曲线与纯碱的溶解度曲线相似。 答案:(1)t2℃(2)甲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三. 认清溶液的状态 例3. 下图是M、N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2℃时,往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先后加入agM和agN(两种物质 溶解时互不影响,且溶质仍是M、N),充分搅拌。将混合物的温度降低到t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2℃时,得到M的饱和溶液 B. t2℃时,得到N的不饱和溶液 C. 温度降低到t1℃时,M、N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得到M、N的不饱和溶液 D. 温度降低到t1℃时,M、N的溶解度相等,得到M、N的饱和溶液

【化学】初三化学《溶液》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化学】初三化学《溶液》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符合实际的是() A.将澄清的饱和石灰水加热,无白色浑浊出现 B.20℃时氯化钠溶解度是36g,将30g氯化钠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溶液C.硫酸溶液中存在的阳离子全部是H+ D.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答案】C 【解析】 A、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温会使溶质析出出现浑浊,故此选项错误. B、由20℃时氯化钠溶解度可知,30g氯化钠不能都溶解在50g水中,只能溶解18g形成68g溶液,故此选项错误. C、硫酸在水中电离时会出现氢离子与硫酸根离子,除氢离子外再无其他带正电的离子,故此选项正确. D、溶液一定透明但不一定无色,例如硫酸铜的溶液是蓝色的,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C.30℃时,将4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D.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都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根据溶解度曲线,10℃时,甲、乙的溶解度都是20g,故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相同,选项A正确; B、保持20℃,蒸发溶剂可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选项B正确; C、根据溶解度曲线,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60g,故将40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并

充分搅拌,只能溶解30g,故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选项C正确; D、根据溶解度曲线,物质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10℃时,将两种饱和溶液升温至30℃,都成为30℃时的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质量都不变,故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选项D错误。故选D。 3.交点: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是相同的;并且,此时两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的。 4.线: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曲线的坡度越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越大;反之,说明受温度影响较小。溶解度曲线也有三个方面的应用:(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一般规律是:大部分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如硝酸钾;只有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食盐(氯化钠);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反而减小,如熟石灰。(2)根据溶解度曲线,判断或比较某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3)根据溶解度曲线,选择分离、提纯某些可溶性混合物的方法(即选用蒸发结晶还是降温结晶);并且,还可以判断或比较析出晶体的质量大小(即曲线越陡,析出的晶体就越多)。 5.下表是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35℃时,K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 B.40℃时, KCl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0% C.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之间 D.50℃时,185.5g KNO3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53.9gKNO3 晶体 【答案】B 【解析】 A、根据30℃时,KCl溶解度是37.0g,KNO3的溶解度是45.8g,40℃时,KCl溶解度是 40.0g,KNO3的溶解度是63.9g进行分析; B、根据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C、根据图表中数据考虑进行分析; D、根据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分析。 解:A、30℃时,KCl溶解度是37.0g,KNO3的溶解度是45.8g,40℃时,KCl溶解度是40.0g,KNO3的溶解度是63.9g可知,35℃时,K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故A正

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doc

彭老师化学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版权专有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100??+??×100%,溶解度S 越大质量分数越大。(质量分数最大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 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纵??纵+100g×100%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此时溶液D 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与线上的点B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

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

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第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 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100%,溶解度S越大质量分数越大。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S 100g+S (质量分数最大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 ×100% 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纵 S纵+100g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其含义为。 (1)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20gKCl,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此时,溶液A中KCl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 和”)。 (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的质量分数为。 (3)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 50g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此时溶液C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水中加入100g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此时溶液D 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与线上的点B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上面的点C,D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用B点来代替) 技巧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已知图2是

溶解度曲线中考试题解析

溶解度曲线专题复习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溶解度曲线综合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类题目涵盖面广,综合性强。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是中考化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的失分点。在2011年各地中考化学试题中,出现了许多与溶解度曲线相关的试题,现归纳如下,以供参考。 一、溶解度的意义 例1 (2011·嘉兴)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后,发现a溶液有晶体析出,b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b溶液加入少许b晶体,晶体消失。则图1中能正确表示a、b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的是() 解析:由题意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而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同时符合的图像只有选项C。 答案:C 点评:正确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二、判断或比较溶解度的大小 例2 (2011·四川省眉山市)如图2所示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2)t1℃时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 吗(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___ (填物质序号)。 解析:(1)在溶解度曲线上两线相交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即t1℃时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最多能溶解a物质的质量为20克,在5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10克,所以只能形成60克溶液。(3)在t2℃线与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越靠上的物质的溶解度越大。所以应是:cba。 答案:(1)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2)不能(3)cba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溶解度的一些问题,要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清楚交点的意义。 三、判断晶体的析出 例3 (2011·河北)根据图3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解析:A中没有温度限制,所以不能比较甲、乙溶解度;B中甲的溶解 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之后,还是不饱和溶液;C因为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饱和溶液降低温度后都会有晶体析出;D中t2℃时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所以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但是题中并没有说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以错了。 答案:C 点评:该题是一个传统题,历年来考的形式基本相同。 例4 (2011·江苏省南通市)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4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 ℃时,物质w在水中的溶解度为mg ℃时,物质W在水中与在乙醇中的溶解度相同 D.将t1℃时物质w的饱和水溶液升温至t2℃有晶体析出 解析:A选项中物质W能溶解在水和乙醇中是正确的;B选项中t1℃

(完整版)溶解度曲线解题方法归纳(最新整理)

巧用溶解度曲线 在九年级 化学第九单元第2 课题中溶解度曲线是反应溶解度与温度数学表示法,是溶解度曲线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 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 技巧一:溶解度曲线是一条饱和线。通过点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判断溶液的的状态。 1、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饱和溶液且有固体存在。 2、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线上的点表示该游弋上该溶液恰好为饱和溶液。 技巧二:将溶液升温或降温,可在图上将点平移。通过点与线的位置判断溶液的状态变化,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晶体析出。(归纳为5个字,就低不就高) 1、某温度下将溶升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右平移。 2、某温度下将溶降温。在图象上把表示该溶液的点向左平移。 技巧三:通过曲线趋势,选择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措施(特别是升温或降温),以及 混合物分离的方法(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技巧四:通过点的位置(高低),比较不同温度,不同状态下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大小。1、同一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比其不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要大。(同温下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最大)。 2、某温度下某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溶解度S 越大质量分数越大。(质量分数最大的S 100g +S ×100%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特殊点的处理方法:溶解度曲线是一笨拙饱和线,线上方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与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等效法)3、线上的点及线下的点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S 纵 S 纵+100g ×100% 技巧引入: 例:已知: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g ,其含义为 。 (1)在40℃时,向100g 水中加入20gKCl ,搅拌至完全溶解,形成溶液A ,此时,溶液A 中KCl 的质量分数为 ,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2)在40℃时氯化钾的饱和溶液B 的质量分数为 。 (3)在40℃时,向100g 水中加入 50g 氯化钾,充分搅拌形成溶液C 。此时溶液C 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其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 (4)在40℃时,向100g 水中加入100g 氯化钾,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D ,此时溶液D 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 ,溶液为 (填“饱和”或“不饱和”)。(5)在溶解度曲线中绘制表示四各溶液A,B,C,D 规律:(1)点A,B,C,D 与曲线的位置关系(线上,线上方,线下方)来判断溶液的状态。 (2)线上面的点C,D 与线上的点B 表示的溶液在该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线上面的点C,D 表示的溶液的质量分数可以用B 点来代替) 技巧应用: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20℃时进行了如下图1所示实验,已知图2是

中考复习——溶液度曲线图解题规律

溶解度曲线图解题规律 一、陡升型(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1、t1℃时,甲为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升温到t2℃时, (1)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 (2)无晶体析出;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2、t3℃时,甲为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 (1)仍为饱和溶液; (2)有晶体析出; (3)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3、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从溶液中提纯该物质的方法是: 冷却热饱和溶液(降温结晶)。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1)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加溶剂(加水)。 (2)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 5、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6、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缓升型(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 1、t1℃时,乙为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升高温度到时, (1)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溶液; (2)无晶体析出;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2、t1℃时,乙为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时,

(1)仍为饱和溶液; (2)有晶体析出; (3)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3、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的物质,从溶液中提纯该物质的方法是:蒸发溶剂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加溶剂(加水)。 (2)由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加溶质;蒸发溶剂。 5、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6、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三、下降型(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成反比) 1、t1℃时丙为不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到时, (1)由不饱和变为饱和溶液; (2)有晶体析出; (3)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2、t2℃时,丙为饱和溶液(无固体剩余),降低温度时, (1)变为不饱和溶液; (2)无晶体析出; (3)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3、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减小的物质, 从溶液中提纯该物质的方法是:升温结晶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1)由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加溶剂(加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