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实验报告

SDS-PAGE测定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

一、前言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简称PAGE,是以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支持介质的一种常用电泳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由单体丙烯酰胺和甲叉双丙烯酰胺聚合而成,聚合过程由自由基催化完成。催化聚合的常用方法有两种:化学聚合法和光聚合法。化学聚合以过硫酸铵(APS)为催化剂,以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叉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链间产生甲叉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PAGE根据其有无浓缩效应,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及凝胶浓度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系统中由于缓冲液离子成分,pH,凝胶浓度及电位梯度的不连续性,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不连续体系由电极缓冲液、浓缩胶及分离胶所组成。浓缩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大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6.7的Tris-HCl。分离胶是由AP催化聚合而成的小孔胶,凝胶缓冲液为pH8.9 Tris-HCl。电极缓冲液是pH8.3 Tris-甘氨酸缓冲液。2种孔径的凝胶、2种缓冲体系、3种pH值使不连续体系形成了凝胶孔径、pH值、缓冲液离子成分的不连续性,这是样品浓缩的主要因素。

SDS是阴离子去污剂,作为变性剂和助溶试剂,它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使分子去折叠,破坏蛋白分子的二、三级结构。而强还原剂如巯基乙醇,二硫苏糖醇能使半胱氨酸残基间的二硫键断裂。在样品和凝胶中加入还原剂和SDS后,分子被解聚成多肽链,解聚后的氨基酸侧链和SDS结合成蛋白- SDS胶束,所带的负电荷大大超过了蛋白原有的电荷量,这样就消除了不同分子间的电荷差异和结构差异。

SDS-PAGE一般采用的是不连续缓冲系统,与连续缓冲系统相比,能够有较高的分辨率。

浓缩胶的作用是有堆积作用,凝胶浓度较小,孔径较大,把较稀的样品加在浓缩胶上,经过大孔径凝胶的迁移作用而被浓缩至一个狭窄的区带。当样品液和浓缩胶选TRIS/HCl缓冲液,电极液选TRIS/甘氨酸。电泳开始后,HCl解离成氯离子,甘氨酸解离出少量的甘氨酸根离子。蛋白质带负电荷,因此一起向正极移动,其中氯离子最快,甘氨酸根离子最慢,蛋白居中。电泳开始时氯离子泳动率最大,超过蛋白,因此在后面形成低电导区,而电场强度与低电导区成反比,因而产生较高的电场强度,使蛋白和甘氨酸根离子迅速移动,形成一稳定的界面,使蛋白聚集在移动界面附近,浓缩成一中间层。

此鉴定方法中,蛋白质的迁移率主要取决于它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与所带电荷和分子形状无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作用原理

聚丙烯酰胺凝胶为网状结构,具有分子筛效应。它有两种形式: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Native-PAGE)及SDS-聚丙烯酰胺凝胶(SDS-PAGE);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在电泳的过程中,蛋白质能够保持完整状态,并依据蛋白质的分子量大小、蛋白质的形状及其所附带的电荷量而逐渐呈梯度分开。

而SDS-PAGE仅根据蛋白质亚基分子量的不同就可以分开蛋白质。该技术最初由shapiro于1967年建立,他们发现在样品介质和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离子去污剂和强还原剂(SDS即十二烷基硫酸钠)后,蛋白质亚基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取决于亚基分子量的大小(可以忽略电荷因素)。

二、实验目的

1.学习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

2.掌握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方法。

3.运用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染色鉴定。

三、实验原理

1.电泳

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分子在凝胶介质中的迁移速率取决于分子的大小、构型和带电量的大小。

2.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PAG)是由单体丙烯酰胺(Acr)和交联剂甲叉双丙烯酰胺(Bis)在加速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和引发剂过硫酸铵(AP) 的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的三维网状结构的凝胶。以此凝胶作为支持介

质的电泳称为PAGE。PAGE具有电泳和分子筛的双重作用。

PAG机械强度好,有弹性,透明,化学性质稳定,改变Acr浓度或Acr与Bis的比例可以得到不同孔径的凝胶。

PAGE分为连续系统和不连续系统两大类。连续系统电泳体系中缓冲液pH值与凝胶中的相同.带电颗粒在电场作用下,主要靠电荷和分子筛效应。不连续系统中带电颗粒在电场中泳动不仅有电荷效应、分子筛效应,还具有浓缩效应,因而其分离条带清晰度及分辨率均较前者佳。

3.SDS-PAGE基本原理

SDS-PAGE是在蛋白质样品中加入SDS和含有巯基乙醇的样品处理液,SDS是一种很强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它可以断开分子内和分子间的氢键,破坏蛋白质分子的二级和三级结构。

强还原剂巯基乙醇可以断开二硫键破坏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使蛋白质分子被解聚成肽链形成单链分子。解聚后的侧链与SDS充分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蛋白质-SDS复合物。

蛋白质分子结合SDS阴离子后,所带负电荷的量远远超过了它原有的净电荷,从而消除了不同种蛋白质之间所带净电荷的差异。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主要决定于亚基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与其所带电荷的性质无关。

当蛋白质的分子量在17,000~165,000之间时,蛋白质-SDS复合物的电泳迁移率与蛋白质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

lgMW = K - bm

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在SDS-PAGE 中的电泳迁移率对分子量的对数作图,即可得到一条标准曲线。只要测得未知分子量的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的电泳迁移率,就能根据标准曲线求得其分子量。四、实验器材和材料试剂

仪器:垂直板型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源;50或100μl微量注射器、玻璃板、水浴锅,染色槽;烧杯;吸量管;常头滴管等。

原料:低分子量标准蛋白质按照每种蛋白0.5-1mgml-1样品溶解液配制。可配制成单一蛋白质标准液,也可配成混合蛋白质标准液。

试剂:(1)分离胶缓冲液(Tris-HCl缓冲液 PH8.9):取 1mol/L盐酸48mL,Tris 36.3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 100mL;

(2)浓缩胶缓冲液(Tris-HCl缓冲液 PH6.7):取 1mol/L盐酸48mL,Tris 5.98g,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 100mL;

(3)30%分离胶贮液:配制方法与连续体系相同,称丙烯酰胺(Acr) 30g及N,N’-甲叉双丙烯酰胺(Bis)0.8g,溶于重蒸水中,最后定容至100ml,过滤后臵棕色试剂瓶中,4保存;

(4)10%浓缩胶贮液:称Acr 10g及Bis 0.5g,溶于重蒸水中,最后定容至100mL,过滤后臵棕色试剂瓶中,4贮存;

(5)10%SDS溶液:SDS在低温易析出结晶,用前微热,使其完全溶解;

(6)1%TEMED;

(7)10%过硫酸铵(AP):现用现配;

(8)电泳缓冲液(Tris-甘氨酸缓冲液PH8.3):称取Tris

6.0g, 甘氨酸28.8g, SDS 1.0g, 用无离子水溶解后定容至1L;

(9)样品溶解液:取SDS 100mg,巯基乙醇0.1mL,甘油1mL,溴酚蓝2mg,0.2mol/L,pH7.2磷酸缓冲液0.5mL,加重蒸水至10mL(遇液体样品浓度增加一倍配制)。用来溶解标准蛋白质及待测固体;

(10)染色液:0.25g考马斯亮蓝G-250,加入454mL 50%甲醇溶液和46mL冰乙酸即可;

(11)脱色液:75mL冰乙酸,875mL重蒸水与50mL甲醇混匀。

五、实验操作

1.制胶玻板的清洗

用海绵和洗涤剂轻柔地清洗,严禁使用刷子和颗粒状的去污粉与洗衣粉,完全冲洗干净后烘干。

2.垂直板电泳槽

3.凝胶的制备

①分离胶的制备

配制12%分离胶。在烧杯中依次加入重蒸水3.35ml,分离胶缓冲液(1.5mol/L Tris-HCl,pH8.8)2.5ml,10%SDS 0.1ml,凝胶储备液4.0ml,10% 过硫酸铵50ul和TEMED 10ul。由于AP和TEMED相遇后凝胶即开始聚合,所以应立即混匀混合液,用移液枪抽取凝胶液加至长、短玻璃板间的窄缝内,留出梳齿的齿高加1cm的空间停止灌胶,小心覆盖一层蒸馏水,37℃烘箱下聚合(约30 min)。待分离胶聚合完全后,除去覆盖的蒸馏水。

②浓缩胶的制备

配制5%浓缩胶。在烧杯中依次加入重蒸水2.92ml,浓缩胶缓冲液(0.5mol/L Tris-HCl,pH6.8) 1.25ml,10% SDS 0.05ml,凝胶储备液0.8ml,10% 过硫酸铵25ul和TEMED 10ul。由于AP和TEMED相遇后凝胶即开始聚合,所以应立即混匀混合液,用移液枪抽取凝胶液加至长、短玻璃板间的窄缝内,灌满后小心插入梳齿,避免混入气泡,37℃烘箱下聚合(约30 min)。

4.蛋白质样品的处理

①标准蛋白质样品的处理

低分子量标准蛋白试剂盒:兔磷酸化酶B MW=97,400

牛血清白蛋白 MW=66,200

牛碳酸酐酶 MW=31,000

胰蛋白酶抑制剂 MW=20,100

鸡蛋清溶菌酶 MW=14,400

开封后,沸水浴中加热3-5min后上样。

②样液的准备

用移液枪小心吸取处理好的血清50ul至1.5ml的离心管中,再加入50ul上样缓冲液,混匀后沸水浴中加热3min,取出冷却后加样。

5.加样

用移液器分别取5 l样品液,小心将样品加到凝胶凹形样品槽底部。

6.电泳

将电泳仪的正负极与电泳槽正负极相连接,打开电泳仪开关,设臵电压为200V,电泳60mins,此时溴酚蓝染料达到凝胶底部,停止电泳,关闭电源。

7.染色与脱色

电泳结束后,取下玻板,在自来水下用特制板撬开短玻璃板,从凝胶板上切下一角作为加样标记,在两侧溴酚蓝染料区带中心,插入细铜丝作为前沿标记。加入染色液染色60 mins,再用脱色液脱色,直至蛋白质区带清晰,即可计算相对迁移率。

8.结果处理

量出加样端距细铜丝间的距离(cm)以及各蛋白质样品区带中心与加样端的距离(cm),按下式计算相对迁移率mR:

m R=

蛋白质样品迁移距离(cm)溴酚蓝区带距加样端距离(cm)

六、实验结果及数据处理

1.实验现象:

脱色结束后,经观察可知,点有maker的孔跑出来的有5个清晰笔直的条带,迁移率由低到高排列这5个条带分别是分别是兔磷酸化酶B、牛血清白蛋白、牛碳酸酐酶、胰蛋白酶抑制剂、鸡蛋清溶菌酶。

点有血清蛋白的点样孔跑出的结果在分离胶与浓缩胶交界处出现一大团成分未知着色团,经老师讲解并且上网查阅资料得知这种现象可能是所谓的“鬼带”现象。“鬼带”就是在跑大分子构象复杂的蛋白质分子时,常会出现在泳道顶端(有时在浓缩胶中)的一些大分子未知条带或加样孔底部有沉淀。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由于还原剂在加热的过程中被氧化而失去活性,致使原来被解离的蛋白质分子重新折叠结合和亚基重新缔合,聚合成大分子,其分子量要比目标条带大,有时不能进入分离胶。但它却于目标条带有相同的免疫学活性,在WB 反应中可见其能与目标条带对应的抗体作用。处理办法为:在加热煮沸后,再添加适量的DTT或Beta巯基乙醇,以补充不足的还原剂;或可加适量EDTA来阻止还原剂的氧化。

除此之外还观察到存在“拖尾现象”。这主要是样品融解效果不佳或分离胶浓度过大引起的。处理办法:加样前离心;选择适当的样品缓冲液,加适量样品促溶剂;电泳缓冲液时间过长,重新配制;降低凝胶浓度。

2.实验数据处理:

溴酚蓝区带距加样端距离:5.45cm 待测样品迁移距离:5.18cm

由公式:

lgMW=K-bm

可得:

即:

lgMW=5.5516-1.5867m

当m=5.18/5.45=0.95时,lgMW=5.27,则:

MW≈10965

因此待测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965。

七、思考题

1.在上样缓冲液中SDS、巯基乙醇、甘油及溴酚蓝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SDS使蛋白质变性,用于确定蛋白分子量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也可以用于核酸抽提操作中破坏细胞壁及裂解核酸-蛋白复合物,在乳液聚合反应中,可充当两相溶液的乳化剂;巯基乙醇用于打开二硫键的,使蛋白质的四级或三级结构被破坏;甘油使样品处于下面,不易飘起,并有保护作用;溴酚蓝用于显色。

2.在SDS-PAGE中,分离胶中的TEMED和AP的作用是什么?

答:过硫酸铵(AP)为催化剂,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加速剂。在聚合过程中,TEMED催化过硫酸铵产生自由基,后者引发丙烯酰胺单体聚合,同时甲叉双丙烯酰胺与丙烯酰胺链间产生甲叉键交联,从而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3.样品液为何在加样前需在沸水中加热几分钟?

答:样品液在沸水中加热以除掉混在其中的一些小亚基,以免影响跑胶效果。

八、实验注意事项

1.不是所有的蛋白质都能用SDS-凝胶电泳法测定其分子量,已发现有些蛋白质用这种方法测出的分子量是不可靠的。包括:电荷异常或构象异常的蛋白质,带有较大辅基的蛋白质(如某些糖蛋白)以及一些结构蛋白如胶原蛋白等。例如组蛋白F1,它本身带有大量正电荷,因此,尽管结合了正常比例的SDS,仍不能完全掩盖其原有正电荷的影响,它的分子量是21,000,但SDS-凝胶电泳测定的结果却是35,000。因此,最好至少用两种方法来测定未知样品的分子量,互相验证。

2.有许多蛋白质,是由亚基(如血红蛋白)或两条以上肽链(如α-胰凝乳蛋白酶)组成的,它们在SDS和巯基乙醇的作用下,解离成亚基或单条肽链。因此,对于这一类蛋白质,SDS-凝胶电泳测定的只是它们的亚基或单条肽链的分子量,而不是完整分子的分子量。为了得到更全面的资料,还必须用其它方法测定其分子量及分子中肽链的数目等,与SDS-凝胶电泳的结果互相参照。

九、实验结果误差分析及讨论

本次试验主要是让我们学习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掌握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方法、运用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及染色鉴定。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分组分工合作完成本次试验并观察分析完跑胶结果后,我认为本次实验还是相对较为成功的,达到了实验基本目的要求。

但在观察跑胶结果是,发现在本次实验中可能有一些操作性问题影响了实验结果,经分析有以下几点:

①在凝胶聚合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在37℃烘箱下聚合(约30 min),此种方法的好处是聚合时间短,聚合速度快,但同样它存在缺点,例如容易出现胶脆、凝结不均匀的现象。因为温度的高低决定了胶凝聚的速度快慢,温度越高凝聚速度越快,但其脆性也相对增加。如果不考虑时间问题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采用放臵4℃冰箱下过夜的方法聚合,此种方法虽耗时长,但聚合出的胶凝聚的非常充分均匀,可以排除胶本身凝聚不均匀不充分所带来的影响。

②在跑胶过程中,我们采用的是200V,60min电泳,但如果样品

在浓缩胶阶段将电压相对降低一些,在样品在分离胶阶段将电压相对升高一些,这样跑出来的条带清晰度会提高。

③点样过程中由于操作不熟练或由于点样孔在拔梳子的过程中遭到部分损坏,而导致了部分样品部分未完全进入点样孔中,跑出的条带不甚清晰。

总而言之,可能由于经验考虑不足等一些原因,并未完全发现本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但我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尽自己最大可能认真细心地完成每一次实验,将误差和失误降到最低。

蛋白质的提取与检测

蛋白质的提取与检测

蛋白质的提取与检测 第一节细胞总蛋白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基本原理】 蛋白质含量测定法是生物化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有四种经典的方法,即定氮法、双缩脲法(Biuret法)、Folin-酚试剂法(Lowry法)和紫外吸收法。另外还有两种近年普遍使用起来的测定法,即考马斯亮蓝法(Bradford法)与二辛可宁酸法(BCA法)。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方法并不能在任何条件下适用于任何形式的蛋白质,因为一种蛋白质溶液用这几种方法测定有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每种测定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其优缺点。在选择方法时应考虑:①实验对测定所要求的灵敏度和精确度;②蛋白质的性质;③溶液中存在的干扰物质;④测定所要花费的时间。 Lowry法:蛋白质与碱性铜溶液中的二价铜离子络和使得肽键伸展,从而使暴露出的酪氨酸和色氨酸在碱性铜条件下与磷钼钨酸反应并产生深蓝色,在750nm有最大光吸收值。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反应液颜色的深浅与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成正比,由于各种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各不相同,因此在测定时需使用同种蛋白质作标准。 Bradford法:蛋白质与染料考马斯亮蓝G-250结合,使得染料最大吸收峰从465nm变为595nm,溶液的颜色由棕黑色变为蓝色。在一定的线性范围内,反应液595nm处吸光度的变化量与反应蛋白量成正比,测定595nm处吸光度的增加即可进行蛋白定量。

BCA (Bicinchoninic acid)法:二价 铜离子在碱性 的条件下,可以 被蛋白质还原 成一价铜离子 (Biuret reaction)并与 BCA相互作用 产生敏感的颜 色反应。两分子 的BCA螯合一 个铜离子,形成 紫色的反应复 合物。该水溶性 的复合物在 562nm处显示 强烈的吸光性, 吸光度和蛋白 浓度在广泛范 围内有良好的 线性关 0.118 0.05 0.154 0.1 0.213 0.2 0.283 0.3 0.329 0.4 0.404 0.5 第二节SDS-PAGE电泳 【基本原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实验报告

1.目的 掌握凯氏定氮法测蛋白质的原理、操作、条件、注意事项。 2.原理 蛋白质是含氮有机化合物。食品与硫酸和催化剂一同加热消化,使蛋白质分解。分解的氨与硫酸结合生成硫酸铵。然后碱化蒸馏使氨游离,用硼酸吸收后在以硫酸或盐酸标准溶液滴定,根据酸的消耗量计算含氮量再乘以换算系数,即为蛋白质含量。 3.试剂 3.1浓硫酸、硫酸铜、硫酸钾,所有试剂均用不含氮的蒸馏水配制 3.2混合指示液 1份(1g/L)甲基红乙醇溶液与5份1g/L溴甲酚氯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也可用2份甲基红乙醇溶液与1份1g/L次甲基蓝乙醇溶液临用时混合。 3.3氢氧化钠溶液(400g/L) 3.4标准滴定溶液 硫酸标准溶液[c(1/2H2SO4)=0.0500mol/L]或盐酸标准溶液[c(HCl) 0.0500mol/L] 3.5硼酸溶液(20g/L) 4.仪器 定氮蒸馏装置 5.样品 全蛋(2.47g) 6.操作 6.1样品处理 准确称取2—5g半固体样品,小心移入干燥洁净的500mL凯氏烧瓶中,然后加入研细的硫酸铜0.5g,硫酸钾10g和浓硫酸20mL,轻轻摇匀后于瓶口放一小漏斗,将瓶以45°角斜放于加有石棉网的电炉上,小火加热,待内容物全部炭化后,泡沫完全消失后,加强火力,并保持瓶内液体微沸,至液体呈蓝绿色呈请透明后,再继续加热0.5h,取下放冷,慢慢加入20mL水。 放冷后,移入100mL容量瓶中,并用少量水洗定氮瓶,洗液并入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混匀备用。取与处理样品相同的硫酸铜、硫酸钾、硫酸按同一方法做试剂空白试验。 6.2连接装置 装好定氮装置,于水蒸气发生器内装水至2/3处,加甲基红指示剂数滴及少量硫酸,以保持水呈酸性,加入数滴玻璃珠以防暴沸,用调压器控制,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工作曲线的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2、掌握3, 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定糖的原理和方法; 3、掌握Folin-酚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和方法; 4、掌握酶蛋白分离提纯的原理; 5、掌握酶的比活力测定及其计算方法; 6、掌握酶促反应动力学中用双倒数法测定Km的方法; 7、运用正交试验法确定温度、pH值、离子浓度的最适条件。 称量技术: 1、了解电子天平的用途 2、了解电子天平的工作原理 3、掌握电子天平的使用方法 4、掌握电子天平使用前后的注意事项 离心技术: 1、了解离心机的基本原理和用途 2、了解离心机的类型和用途 3、了解离心机的型号和控制版面 4、掌握离心机的使用方法 5、掌握离心机使用的注意事项 层析技术: 1、了解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2、了解层析技术的分类情况 3、了解各种层析技术的原理 4、掌握凝胶层析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 1、学习掌握紫外可见、荧光、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原理 2、了解仪器结构和分类 3、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电泳技术: 1、了解电泳的基本原理 2、了解电泳的类型

3、学习SDS-PAGE测定蛋白质分子量的原理 4、掌握垂直板电泳的操作技术 5、掌握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操作技术 6、了解转移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7、了解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蔗糖酶的提取: ①酵母菌的基本特征: 单细胞,椭圆形、圆形或柱形。长5-30μm,宽1-5μm。 ②生物材料破碎方法: (1)机械(匀浆)法 ①研钵 ②玻璃或Teflon研棒匀浆器(50mL)Teflon:聚四氟乙烯 先将剪碎的组织置于管中,再套入研杆来回研磨,上下移动,即可将细胞研碎,此法细胞破碎程度比高速组织捣碎机高,适用于少量组织和脏器。 ③高速组织捣碎机(0.5-1L) 将材料配成稀糊状液,放置于筒内约1/3 体积,盖紧筒盖,将调速器先拨至最慢处,开动开关后,逐步加速至所需速度。此法适用于动物内脏组织、植物肉质种子等。 ④高压匀质机(XL) 高压下的细胞通过阀门流出时,细胞内外压力同时降低,但由于细胞膜的作用,胞外压力瞬间降至常压,而胞内压力相比之下降低较慢,从而在细胞内外形成压力差,使细胞膜破裂。 优点:快速,产热小,对蛋白损伤小,破碎效率高。一次破碎效率可达90%以上 (2)超声波处理法 用一定功率的超声波处理细胞悬液,使细胞急剧震荡破裂,此法多适用于微生物材料,常在30 至60Hz 频率下处理10-15 分钟,此法的缺点是在处理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应采取相应降温措施。(3)反复冻融法 将细胞在-20度以下冰冻,室温融解,反复几次,由于细胞内的水形成冰粒而剩余的细胞液中盐浓度增高引起溶胀,使细胞结构破碎。设备简单、效率不高,时间长,注意蛋白酶! (4)化学处理法 有些动物细胞可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去氧胆酸钠等细胞膜破坏。

蛋白质四级结构及其检测方法

论述一、二、三、四级蛋白质结构及其检测方法? 蛋白质定义: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以特殊方式结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通常是将分子量在6000道尔顿以上的多肽称为蛋白质。 一、蛋白质一级结构: (一)定义: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又称为共价结构或化学结构,它是指蛋白质中的氨基酸按照特定的排列顺序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多肽链结构。氨基酸残基主要通过肽键连接,有些蛋白质中含有二硫键。 (二)检测方法: 二硝基氟苯(DNFB)法、丹磺酰氯法、氨肽酶法、C-末端氨基酸测定(肼解法、还原法、羧肽酶法) 二、蛋白质二级结构: (一)定义: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只涉及肽链主链的构象及链内或链间形成的氢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主要的化学键为氢键。 (二)检测方法: 构象的研究方法:X射线衍射法、核磁共振光谱法、圆二色谱CD、紫外-可见差光谱、荧光探针法、激光拉曼光谱法、红外光谱法、关联规则与遗传算法。 三、蛋白质三级结构: (一)定义: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主要的化学键:疏水键、离子键、二硫键、氢键和配位键稳定维系三级结构的作用。 (二)检测方法: 同源建模(比较建模SWISS-MODEL)法、穿针引线方法(折叠识别方法)、从头预测法、最速下降法、牛顿法、共轭梯度法、遗传算法、分解-结合法、离散化方法、分子动力学法、混合预测方法、粒子群优化算法(PSO)。 四、蛋白质四级结构: (一)定义:有些蛋白质分子含有二条或多条多肽链,每一条多肽链都有完整的三级结构,称为蛋白质的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其次是氢键和离子键。 (二)检测方法: 线性降维法:Swiss-Prot数据库中抽取数据集进行四级结构预测。 Quat-PRE方法:综合运用mRMR方法和SVM的wrapper方法进行四级结构预测。 最近邻居算法:从蛋白质一级序列出发,利用蛋白质序列氨基酸组成、二肽组成以及混合组成方法对蛋白质单聚体、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五聚体、六聚体和八聚体进行分类研究。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蛋白质测定方法——化学报告

蛋白质的检测 酚试剂法灵敏度较高 20~250mg 费时蛋白质在碱性溶 液中其肽键与 Cu2+螯合,形成 蛋白质一铜复合 物,此复合物使 酚试剂的磷钼酸 还原,产生蓝色 化合物 酚类、柠檬 酸、硫酸铵、 tris缓冲液、 甘氨酸、糖 类、甘油等均 有干扰作用 由上表可大致了解五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下面以实验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仪器材料 (1)仪器:凯氏定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工作离心机、布氏漏斗、抽滤泵。 (2)试剂及原材料:牛奶、酸奶、豆浆、LpH=4. 7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乙醇-乙醚等体积混合液、浓H2SO4 、40%氢氧化钠、30%过氧化氢、2%硼酸溶液、0. 050molPL标准盐酸溶液、硫酸钾- 硫酸铜接触剂、混合指示剂、标准蛋白溶液、双缩脲试剂、考马斯亮蓝G- 250试剂。 实验方法 (1)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将待测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 ,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 作催化剂和加入K2SO4 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入30%过氧化氢有利于消化溶液的澄清。消化好的样品在凯氏定氮仪内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定量硼酸溶液中,然后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记录,计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三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2)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册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册 1.实验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和要求,写出预实验报告。 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白大衣。严格遵守实验课纪律,不得无故迟到或早退。不得高声说话。严禁拿实验器具开玩笑。实验室内禁止吸烟、用餐。 3.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自己不能解决或决定的问题,切勿盲目处理,应及时请教指导老师。 4.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仪器,凡不熟悉操作方法的仪器不得随意动用,对贵重的精密仪器必须先熟知使用方法,才能开始使用;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关闭电源并报告老师,不得擅自拆修。 5.取用试剂时必须“随开随盖”,“盖随瓶走”,即用毕立即盖好放回原处,切忌“张冠李戴”,避免污染。 6.爱护公物,节约水、电、试剂,遵守损坏仪器报告、登记、赔偿制度。 7.注意水、电、试剂的使用安全。使用易燃易爆物品时应远离火源。用试管加热时,管口不准对人。严防强酸强碱及有毒物质吸入口内或溅到别人身上。任何时候不得将强酸、强碱、高温、有毒物质抛洒在实验台上。 8.废纸及其它固体废物严禁倒入水槽,应倒到垃圾桶内。废弃液体如为强酸强碱,必须事先用水稀释,方可倒入

水槽内,并放水冲走。 9.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实记录实验结果,仔细分析,做出客观结论。 实验失败,须认真查找原因,而不能任意涂改实验结果。实验完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按时上交。 10.实验完毕,个人应将试剂、仪器器材摆放整齐,用过的玻璃器皿应刷洗干净归置好,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则要认真负责整个实验室的清洁和整理,保持实验整洁卫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电源、水源和门窗的安全等,并严格执行值日生登记制度。 实验报告通过分析总结实验的结果和问题,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技术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撰写研究论文的过程。 1.实验报告应该在专用的生化实验报告本上、按上述格式要求书写。 2.实验报告的前三部分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③实验步骤要求在实验课前预习后撰写,作为实验预习报告的内容。预习时也要考虑并设计好相应实验记录的表格。 3.每项内容的基本要求 实验原理: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时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实验材料:应包括各种来源的生物样品及试剂和主要仪

蛋白质提取及纯化

蛋白质提取及纯化 提取蛋白质的当天早晨去后把高速离心机和超高速离心机都打开冷却 1、前一天晚上用Resuspension Buffer重悬4L菌体,然后离心于4C保存,第 二天使用。 2、用少量预冷的Resuspension Buffer重悬细菌,1 protease inhibitor tablets(EDTA Free),1mM PMSF, 然后用玻璃Homogenizer做均一化处理,将总体积调至80ml; 3、High Pressure Homogenizer破壁,特别注意样品一定要在不加压力的情况 下运行一个循环(2min);然后1200bar,6min三个循环,整个过程冰水冷却; 4、DNaseI处理:加入2.5mg DNaseI,10mM MgCl2, 室温处理30min; 5、 11.000rpm,4℃,15min; then 11.000rpm,4℃,15min; 6、 1mM PMSF, 45.000rpm,4℃,90min; 7、用Resuspension Buffer洗两次以除去可溶性的蛋白质,然后预热分光光度 计; 8、用3-4ml Binding Buffer重悬Membrane pellets,动作一定要轻缓,重悬 后的总体积不超过8ml,取出300ul测定OD800和OD850(以OD850为准),测定时候是逐步稀释,每次吸光值小于1; 9、调整OD850≤30-50,在缓慢搅拌(速度一定要慢)的情况下逐滴加入30%的 LDAO使其终浓度达到0.5%,1mM PMSF,26℃黑暗条件下重悬1h,期间注意观察颜色变化; 10、45.000rpm, 4℃, 30min,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以及沉淀是否发生明显的变化。 Charge and Equilibrate Resin (1)用蒸馏水冲洗柱子以除去20%酒精,注意不要用buffer,1ml/min,至紫外 吸收和电导稳定; (2)用0.1M NiSO4 Charge Resin,1ml/min,10倍柱体积,尽量使得紫外吸收 和电导稳定; (3)用蒸馏水冲洗,1ml/min,至紫外吸收和电导稳定;

生物化学实验六——酵母RNA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山东大学实验报告

实验六——酵母RNA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13生物基地 201300140059 刘洋 2015-05-10 同组者:张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稀碱法提取酵母RNA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3.了解和掌握紫外吸收法测定RNA浓度的原理。 二、实验原理 酵母核酸中RNA含量较多,DNA则少于2%。RNA可溶于碱性溶液,当碱被中和后,可加乙醇使其沉淀,由此即可得到RNA制品。但是用碱液提取的RNA有不同的降解。 核酸及其衍生物,核苷酸、核苷、嘌呤和嘧啶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吸收高峰在260nm 左右,且一定浓度范围内其浓度与吸光度成正比(浓度为5μg/ml—45μg/ml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利用此性质,可用RNA标准液绘制RNA吸光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的斜率为0.022-0.024左右),测定样品RNA浓度。由于蛋白质在280nm的光吸收,对核酸测定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最大吸收峰在280nm处,原因是蛋白质组成中常含有酪氨酸和色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所以如果有蛋白质的干扰必须得先测260nm处的吸光度,再测280nm处的吸光度,通过计算消除其对核酸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 干酵母粉 电子天平 量筒 容量瓶100ml 磁力搅拌器 试管 100℃水浴锅pH试纸(pH1-14)烧杯 离心机 722型分光光度计锥形瓶 离心管 四、实验试剂 0.2%氢氧化钠溶液95%乙醇 无水乙醚酸性乙醇(5ml浓Hcl加入到500ml95%乙醇中混匀)RNA标准蛋白溶液(200μg/ml)

1.RNA的提取 (1)称取4g干酵母粉,放入2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0.2%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匀,在沸水浴中煮沸30min中并冷却; (2)冷却后,把液体倒入离心管中,在4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15min; (3)离心后留上清液加入95%的酸性乙醇40ml,边加边搅拌,静置5min左右,再4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5min; (4)离心后保留沉淀,用20ml 95%乙醇分两次洗涤沉淀,每次洗后在3000r/min的条件下离心5min; (5)离心后的沉淀再用无水乙醇10ml洗涤两次,每次用3000r/min离心5min; (6)离心结束后,收集沉淀与滤纸上,称重备用。 2.RNA样液的配制 (1)取粗RNA0.2-0.25g与烧杯中,加入5mlNaOH溶液,搅拌,溶解,调成糊状。 (2)再加入蒸馏水40ml,搅拌混匀,调PH至7.0后,放入100ml容量瓶中定容。 (3)再分3-4次分别取2ml定容后溶液于100ml容量瓶中继续定容待测,并且把容量瓶依次编号为A、B、C。 3.RNA标准曲线的绘制 (1)取洁净的试管,依次标号为1-10、A、B、C后,按照下表分别往各试管中加所需液体,并用磁力搅拌器混匀。 (2)混匀后以0号试管为参比液,在260nm下测各试管的吸光度A,并根据0-9试管的吸光值绘制出RNA标准曲线,并最终得出样品的浓度。 六、注意事项 1.离心机的使用,使用前一定要将两离心液(包括外壳)在天平上调平,对称放置在离 心机上,防止力臂不对称而损坏离心机。 2.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要先预热10分钟,往比色皿中到液体只需到三分之二即可, 防止液体溢出腐蚀仪器,爱护仪器。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动物营养研究所 树润 2015.10.12 猪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分离纯化及活性测定一.实验目地 1.通过实验了解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 2.了解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基本功能与应用。 二.实验原理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酸性蛋白,是唯一以自由基为底物 的酶,具有清除自由基的功能酶,在酶分子上共价连接金属辅 基,因此它对热、PH、以及某些理化性质表现出异常的稳定性。 该酶首次从牛红细胞中分离得到,是一种蓝色含铜蛋白,之后, 研究发现该蛋白酶具有催化氧发生歧化反应的能力,因此将其 命名为超氧化物歧化酶1-2。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能专一地清 除超氧离子自由基(O2-)的金属酶,它具有抗衰老、抗辐射、 抗炎抗癌等作用,因而在医药(如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疾病的 治疗3)、化妆品(有防晒抗炎效果4)、食品工业(SOD灵芝菌5 等)等方面具有了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的一种金属酶, 可催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与H+发生歧化反应, 生成H2O2和 O2。SOD催化下述反应:2H++2O2-→H2O2+O2。

超氧化物歧化酶按照它所含金属离子的不同,可分为 Cu-Zn-SOD、Mn-SOD、Fe-SOD等三种。Cu-Zn-SOD为二聚体,呈 蓝绿色;Mn-SOD呈紫红色;Fe-SOD呈黄褐色。 SOD提取、纯化制备方法各异, 常用方法有经典的溶剂沉淀法、盐析法、超滤法和层析法等6-7。本实验采用有机溶剂沉淀法8以新鲜猪血为原料,从中提取SOD并进行纯化。酶活力测定可用以下方法:邻苯三酚自氧化法9、黄嘌呤氧化酶法、NBT光还原法、化学发光法、肾上腺素自氧化法、亚硝酸法等。 该实验SOD酶活性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酶活性单 位定义为:每毫升反应液中,每分钟抑制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 达50%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单位。 样品中蛋白质含量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考马斯亮 蓝G-250在游离状态下呈红色,与蛋白质结合呈现蓝色。在一 定围,溶液在595nm波长下的光密度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可 用比色法测定,测定围1-1000μg。 三.实验试剂与器材 1.实验试剂 ACD抗凝剂、0.9%Nacl、丙酮、95%乙醇、氯仿、考马斯 亮蓝G-250、50mmol/L pH8.3磷酸缓冲液、10mmol/L EDTA钠盐 溶液、3mmol/L邻苯三酚溶液等 2.实验器材

蛋白质提取综合性实验

生物化学综合性实验 蛋白质的提取(沉淀法)和定量分析之 鸡蛋中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研究盐析沉淀和等电点沉淀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一、二、实验原理 1、沉淀法粗分离蛋白质[1][2] 沉淀法是分离纯化生物大分子物质常用的一种经典方法,可分盐析法、等电点沉淀法和有机溶剂沉淀法等。 蛋白质分子表面含有带电荷的基团,这些基团与水分子有较大的亲和力,故蛋白质在水溶液中能形成水化膜,增加了蛋白质水溶液和稳定性。如果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大量中性盐,导致蛋白质分子表面电荷被中和,水化膜被破坏,最终引起蛋白质分子间相互聚集并从溶液中析出,这就是盐析作用。 由于各种蛋白质分子表面的极性基团所带电荷数目不同,它们在蛋白质表面上的分布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将不同蛋白质盐析出来所需要的盐浓度也各异,盐析法就是通过控制盐的浓度,使蛋白质混合液中的各个成分分步盐析出来,达到粗分离蛋白质的目的。 盐析法是1878年Hammarster首次使用的,可用作盐析的中性盐有过硫酸钠、氯化钠、磷酸钠、硫酸铵等,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硫酸铵,硫酸铵在水中溶解度大,25℃可达4.1mol/L的浓度,化学性质稳定,溶解度的温度系数变化较小,价廉易得;分段效果较其他盐好,性质温和,即使浓度很高时也不会影响蛋白质的生物学活性。 鸡蛋清的主要成分是球蛋白和白蛋白(卵清蛋白),球蛋白可在半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析出,而清蛋白则在饱和硫酸铵溶液中才能析出。 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是可逆过程,由盐析获得的蛋白质沉淀,当降低其盐类浓度时,又能再溶解,因而可初步纯化蛋白质。 等电点沉淀法是利用蛋白质在其等电点时溶解度最小来分离具有不同等电点蛋白质的方法。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蛋白质分子的电荷性质和数量因PH不同而变化,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其净电荷为零,由于相邻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静电斥力而趋于聚集沉淀,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它的溶解度达到最低点。 卵清蛋白的等电点为4.6-4.8,而球蛋的等电点是5.1。 2、蛋白质的测定 根据蛋白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测定蛋白质的方法有凯氏定氮法、紫外吸收法、Folin-酚法、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等。 由于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线的性质,吸收高峰在280nm波长处。在此波长范围内,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A280)与其含量呈正比关系,可用作定量测定。 由于核酸在280波长处也有光吸收,对蛋白质的测定有干扰作用,但核酸的最大吸收峰在260nm处,如同时测定260nm的光吸收,通过计算可能消除其对蛋白质测定的影响,因此溶液中存在核酸时必须同时测定280nm及260nm之光密度,方可通过计算测得

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组别: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蛋白质含量测定——双缩脲试剂法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1.掌握双缩脲测定血清总蛋白的基本原理、操作; 1.2.掌握双缩脲试剂的配制; 1.3.熟悉血清总蛋白的临床意义; 1.4.了解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的特点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 2.1.两分子尿素加热脱氨缩合成的双缩脲(H2N-OC-NH-CO-NH2),因分子内含有两个邻接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可与Cu2+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 2.2.蛋白质分子含有大量彼此相连的肽键(-CO-NH-),同样能在碱性条件下与Cu2+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的紫红色络合物,且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蛋白质的含量在10~120g/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三、材料与方法: 3.1.实验材料: 3.1.1.实验试剂:①小牛血清;②6.0mol/LNaOH溶液;③双缩脲试剂:硫酸酮、酒石酸钾钠、碘化钾;④蛋白质标准液(70g/L);⑤0.9%NaCl;⑥蒸馏水。 3.1.2.实验器材:①试管;②烧杯;③容量瓶;④加样枪;⑤刻度吸管;⑥玻璃棒;⑥1100分光光度计;⑦电子天平;⑧水浴锅。

3.2.实验步骤 四、结果与讨论: 4.1.实验现象: ①选取三支洁净无损的试管,从左往右依次加入0.9%氯化钠溶液、蛋白质标准液、相应的小牛血清各0.5ml,分别命名为B试管、S试管和U试管,再分别向三支试管内加入4ml的双缩脲试剂,溶液均成蓝色透明状。

测定次数 1 2 3 平均吸光度 ②将三支试管放入37℃水浴锅中加热20min,取出后,B试管呈淡蓝色,S试管和U 试管均成浅紫色,且S试管的颜色比U试管的颜色深。(如图一) 图一水浴后三支试管颜色图二分光计读数 S 0.185 0.184 0.185 0.1847 U 0.152 0.151 0.152 0.1517 结果计算:代入公式:血清总蛋白(g/L)=(Au/As)X蛋白质标准液浓度(g/L),得出结果:血清总蛋白=57.493g/L。 4.3.结果讨论 经查阅资料得: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为60~80g/L,而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比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含量略低一点,本次结果得出小牛血清总蛋白含量为57.493g/L,符合情况。 4.3.1.成功原因: ①本次试验的试剂混合水浴后出现了预期效果:B试管呈淡蓝色,S试管和U试管均成浅紫色,且S试管的颜色比U试管的颜色深。B试管呈淡蓝色是因为B试管中没有发生任何反应,所以呈现双缩脲试剂本来的淡蓝色,而S试管和U试管呈浅紫色是因为试剂中的蛋白质和双缩脲发生了双缩脲反应而呈浅紫色。 管号

生物化学实验-氨基酸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第一部分(预习报告内容) :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评分(满分30分):】 一、预习报告 实验原理:

根据固定相基质的形式,层析可分为纸层析、薄层层析和柱层析。薄层层析是在玻 璃或塑料等光滑表面铺一层很薄的基质进行层析。 薄层层析( ,):是将吸附剂均匀地在玻璃板上铺成薄层(固定相),再把样品点在薄层板一端,再把板的这端浸入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在薄层板上扩展。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的反复进行,而将样品各组份分离出来。 本次实验: ● 具体原理:当流动相在固定相上流动时,由于吸附剂对不同氨基酸的吸附力不 一样,不同氨基酸在展开溶剂中的溶解度不一样,点在薄板上的混合氨基酸样品随着展开剂的移动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彼此分开。 ● 吸附剂(固定相):硅胶(.)。为使制成的薄层板不易松散,加入5%羟甲基纤维 素钠()作黏合剂。 ● 展开剂:正丁醇、冰醋酸和蒸馏水的混合液(80:10:10)。 ● 展层-显色剂:按照10:1比例()混匀的展开剂和0.1%茚三酮溶液。 ● 活化():在一定温度下,对吸附剂硅胶加热去除水分。可使硅胶的活性提高, 吸附能力加强。 ● 氨基酸与茚三酮的显色反应:茚三酮水化后生成的水合茚三酮在加热时被还原, 此产物与氨基酸加热分解产生的氨结合,以及另一分子水合茚三酮缩合生成紫红色化合物而使氨基酸斑点显色。 ● 值: 点的距离 对应溶剂前沿到样品原距离 斑点中心到样品原点的 Rf 由于物质在一定溶剂中的分配系数是一定的,故移动速率(值)也是恒定的,因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蛋白质测定方法——化学报告

蛋白质的检测 酚试剂法灵敏度较高 20~250mg 费时蛋白质在碱性溶 液中其肽键与 Cu2+螯合,形成 蛋白质一铜复合 物,此复合物使 酚试剂的磷钼酸 还原,产生蓝色 化合物 酚类、柠檬 酸、硫酸铵、 tris缓冲液、 甘氨酸、糖 类、甘油等均 有干扰作用 由上表可大致了解五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下面以实验的形式进行详细阐述: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材料 (1)仪器:凯氏定氮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工作离心机、布氏漏斗、抽滤泵。 (2)试剂及原材料:牛奶、酸奶、豆浆、0.12mol/LpH=4. 7醋酸- 醋酸钠缓冲液、乙醇-乙醚等体积混合液、浓H2SO4 、40%氢氧化钠、30%过氧化氢、2%硼酸溶液、0. 050molPL标准盐酸溶液、硫酸钾- 硫酸铜接触剂、混合指示剂、标准蛋白溶液、双缩脲试剂、考马斯亮蓝G- 250试剂。 1.2 实验方法 (1)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将待测样品与浓硫酸共热,含氮有机物即分解产生氨(消化) ,氨又与硫酸作用,变成硫酸铵。为了加速消化,可以加入CuSO4 作催化剂和加入K2SO4 以提高溶液的沸点,而加入30%过氧化氢有利于消化溶液的澄清。消化好的样品在凯氏定氮仪内经强碱碱化使之分解放出氨,借蒸汽将氨蒸至定量硼酸溶液中,然后用标准盐酸溶液进行滴定,记录,计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三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2)紫外吸收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蛋白质分子中,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含有共轭双键,使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吸收峰在280nm处,其吸光度(即光密度值)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此外,蛋白质溶液在238nm的光吸收值与肽键含量成正比。利用一定波长下,蛋白质溶液的光吸收值与蛋白质浓度的正比关系,可以进行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紫外吸收法简便、灵敏、快速,不消耗样品,测定后仍能回收使用。低浓度的盐,例如, 生化制备中常用的(NH4)2SO4 等和大多数缓冲液不干扰测定,特别适用于柱层析洗脱液的快速连续检测,因为此时只需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变化,而不需知道其绝对值。 此法的特点是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干扰物质较多,在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时,对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大的蛋白质有一定的误差,故该法适于用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若样品中含有嘌呤、嘧啶及核酸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的干扰。核酸的干扰可以通过查校正表,再进行计算的方法加以适当的校正。但是因为不同的蛋白质和核酸的紫外吸收是不相同的,虽然经过校正,测定的结果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 此外,进行紫外吸收法测定时,由于蛋白质吸收高峰常因pH的改变而有变化,因此要注意溶液的pH值,测定样品时的pH要与测定标准曲线的pH相一致。取待测样品制成蛋白浓度大约在0. 1~1. 0mgPmL的蛋白质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对照标准曲线得出样品含氮量。每个样品做3次重复测定,取平均值。 (3)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测定(分子医学实验)

《分子生物学实验》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及测定 姓名:杰 学号:3140104666 组别: 同组同学:唐曦

带教教师:伟俞萍 实验日期:2015年9月15日 目录 1.原理: (3) 1.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3) 1.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3) 1.2.1 Lowry法 (3) 1.2.2 考马斯亮蓝法 (4) 1.2.3 紫外吸收法 (4) 2.操作步骤 (4) 2.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4) 2.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5) 2.2.1 Lowry法 (5) 2.2.2 考马斯亮蓝法 (5) 2.2.3紫外吸收法 (5) 3、实验结果 (6) 3.1 原始数据 (6) 3.1.1 Lowry法 (6) 3.1.2 考马斯亮蓝法 (7) 3.1.3 紫外吸收法 (7)

3.2 数据处理 (8) 3.2.1 Lowry法 (8) 3.2.2 考马斯亮蓝法 (9) 3.2.3 紫外吸收法 (10) 4.讨论: (11) 1.原理: 1.1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提取 离体不久的组织,在适宜的温度及pH等条件下,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物质代谢。因此,在生物化学实验中,常利用离体组织来研究各种物质代谢的途径与酶系作用,也可以从组织中提取各种代谢物质或酶进行研究。但生物组织离体过久,其所含物质的含量和生物活性都将发生变化。例如,组织中的某些酶在久置后会发生变性而失活;有些组织成分如糖原、ATP等,甚至在动物死亡数分钟至十几分钟,其含量即有明显的降低。因此,利用离体组织作代谢研究或作为提取材料时,都必须迅速将它取出,并尽快地进行提取或测定。一般采用断头法处死动物,放出血液,立即取出实验所需的脏器或组织,除去外层的脂肪及结缔组织后,用冰冷的生理盐水洗去血液(必要时可用冰冷的生理盐水灌注脏器以洗去血液),再用滤纸吸干,即可用于实验。取出的脏器或组织,可根据不同的方法制成不同的组织样品。包括组织糜、组织匀浆、组织浸出液。由于动物肝脏细胞比较脆弱,易于破碎,故本实验选用小鼠肝脏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采用匀浆法法将其破碎,然后加入样品提取液使蛋白质溶解,用高速离心法弃去细胞碎片。收集上清液后可进行蛋白质定量分析。 1.2生物样本中蛋白质的测定 1.2.1 Lowry法 1921年,Folin发明了Folin-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的浓度,反应原理是利用蛋白质分子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还原酚试剂(磷钨酸-磷泪酸)生成蓝色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实验报告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紫外光度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 2.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实验技术。 二、实验原理 1.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主要有:①测参数法:折射率、相对密度、紫外吸收等;②基于化学反应:定氮法、双缩脲法、Folin―酚试剂法等。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2.蛋白质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残基的苯环中含有共轭双键,因此,蛋白质具有吸收紫外光的性质,其最大吸收峰位于280nm附近(不同蛋白质略有不同)。在最大吸收波长处,吸光度与蛋白质溶液的浓度服从朗伯―比尔定律。 利用紫外吸收法测蛋白质含量的准确度较差,原因有二:①对于测定那些与标准蛋白质中酪氨酸和色氨酸含量差异较大的蛋白质,有一定误差,故该法适于测定与标准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相似的蛋白质;②样品中含有的嘌呤、嘧啶等吸收紫外光的物质,会出现较大干扰。 三、仪器与试剂 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标准蛋白质溶液3.00mg·mL-1、0.9%NaCl 溶液、试样蛋白质溶液。 10mL比色管、1cm石英比色皿、吸量管。 四、实验步骤 1.绘制吸收曲线 用吸量管吸取2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190~400nm间每隔5nm测一次吸光度Abs,记录数据并作图。 2.绘制标准曲线 用吸量管分别吸取1.0、1.5、2.0、2.5、3.0mL3.00mg·mL-1标准蛋白质溶液于10mL比色管中,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用1cm石英比色皿,以0.9%NaCl溶液作参比溶液,在波长280nm处分别测其吸光度,记录数据并作图。 3.样品测定 取适量浓度试样蛋白质溶液,在波长280nm处测其吸光度,重复三次。在已经得到标准曲线的情况下,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度高,待测溶液的浓度需在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内,所以,先测定试样蛋白质原液的吸光度(1.363),估算浓度为2.0960 mg·mL-1,再将原试液稀释至5倍(即取2mL试液,用0.9%NaCl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估算浓度为0.4192 mg·mL-1,测吸光度,重复三次 五、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生化实验报告模版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郭玥 学号: 3120100021 专业年级: 2012级护理本科 组别:第8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报告第一部分(预习报告内容):①实验原理、②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样品、主要试剂、主要仪器与器材)、③实验步骤(包括实验流程、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评分(满分30分):XX】 实验目的:1、掌握盐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2、掌握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3、掌握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4、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的原理和基本方法 5、了解柱层析技术 实验原理:1、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是研究蛋白质化学及其生物学功能的重要手段。 2、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溶解度及等电点等都有所不同。利用这些性质的差别, 可分离纯化各种蛋白质。 3、盐析法:盐析法是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无机盐至一定浓度或达饱和状态,可 使蛋白质在水中溶解度降低,从而分离出来。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中性盐后,由 于中性盐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大于蛋白质,致使蛋白质分子周围的水化膜减弱乃 至消失。中性盐加入蛋白质溶液后由于离子强度发生改变,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大量被中和,更加导致蛋白质溶解度降低,蛋白质分子之间聚集而沉淀。

4、离子交换层析:离子交换层析是指流动相中的离子和固定相上的离子进行可逆 的交换,利用化合物的电荷性质及电荷量不同进行分离。 5、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原理: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不同,一般都低于pH7.4。 它们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解离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由于血清中 各种蛋白质分子大小、形状及所带的电荷量不同,因而在醋酸纤维素薄膜上电 泳的速度也不同。因此可以将它们分离为清蛋白(Albumin)、α1-球蛋白、α 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5条区带。 实验材料:人混合血清葡聚糖凝胶(G-25)层析柱 DEAE纤维离子交换层析柱饱和硫酸铵溶液 醋酸铵缓冲溶液 20%磺基水杨酸 1%BaCl 溶液氨基黑染色液 2 漂洗液 pH8.6巴比妥缓冲溶液 电泳仪、电泳槽 实验流程:盐析(粗分离)→葡聚糖凝胶层析(脱盐)→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纯度鉴定) 实验步骤: (一)盐析+凝胶柱层析除盐:

蛋白含量测定及western步骤

蛋白的提取和定量 肺组织用预冷1×TBS洗净后,加入含PMSF的RIPA buffer(冰上操作,310ul,决定未来的蛋白浓度和蛋白液体积),50-60mg肺组织砸碎放入1.5ml离心管,冰上孵育1h,10000转4℃离心10min,转上清至新管。裂解液分装后保存于-70℃ 蛋白质定量:BCA蛋白测定法 ①根据样品数量,按50体积BCA试剂A加1体积BCA试剂B(50:1)配制适量BCA工作液,充分混匀。BCA工作液室温24小时内稳定。 ②完全溶解蛋白标准品(BCA试剂盒中,BSA原浓度2mg/mL),稀释到1mg/mL。 ③将标准品按0,2,5,10,15,20,25 ul标准品孔中,加蒸馏水稀释标准品的 ④加样品2uL加到96孔板的样品孔中,加蒸馏水23微升。 ⑤各孔加入200微升BCA工作液,37o C放置30分钟。同时打开酶标仪预热。 注:也可以室温放置2小时,或60o C放置30分钟。BCA法测定蛋白浓度时,吸光度会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加深。并且显色反应会因温度升高而加快。如果浓度较低,适量在较高温度孵育,或延长孵育时间。 ⑥测定A570的波长,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蛋白浓度。 ⑦计算调蛋白时所需TBS和RSB的体积(调所有样品浓度至3-5ug/ul): 总体积=蛋白体积*蛋白浓度/3(ul) RSB=1/5*总体积(ul) TBS=总体积-RSB-蛋白体积(ul) 先加RSB(对蛋白有保护作用),后加TBS。最后放于-70℃保存。 Western Blot SDS-PAGE 1. 玻璃板:注意对齐、夹紧,防止漏出,短板朝前。 灌至距绿线1cm左右,用dd水封顶,放置30-40min。状况好时往往能观察到

蛋白质测定实验报告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姓名: XXX 学号: XXXXXXXXXX 专业年级: 2015级护理(助产)组别:第六实验室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实验名称Folin-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日期2016-10-18 实验地点第六实验室 合作者指导老师 评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 一、实验目的 1、掌握Folin-酚试剂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及其实验操作技术。 2、掌握制作标准曲线的要领和通过标准曲线求样品溶液中待测定物质含量的方法。 3、熟悉分光光度计的用法。 二、实验原理 1、在碱性溶液中,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键与碱性铜试剂中的Cu2+作用生成紫红色的蛋白质- Cu2+复合物。 2、蛋白质- Cu2+复合物中所含的酪氨酸或色氨酸残基还原酚试剂中的磷钼酸和磷钨酸,生成蓝色的化合物。 3、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蓝色的深浅度与蛋白质浓度呈线性关系,故与同样处理的蛋白质标准液比色即可求出蛋白质的含量。 三、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样品 健康人血清(300倍稀释);正常人血清蛋白质含量:60~80 g/L (2)试剂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液(200μg/ml);碱性硫酸铜溶液(当日有效);Folin-酚试剂(3)仪器与器材

V-1100分光光度计;恒温水浴箱;试管6支、试管架;加样枪、加样枪架;坐标纸 2.实验步骤 流程图: (1)取6支试管做好标记,再按下表加样:(1作空白对照,2-5作标准试管,6为待测样品) 试剂(ml) 1 2 3 4 5 6 牛血清白蛋白标准液- 0.20 0.40 0.60 0.80 - 样品液(稀释300倍)- - - - - 0.50 蒸馏水 1.0 0.80 0.60 0.40 0.20 0.50 碱性硫酸铜 2.0 2.0 2.0 2.0 2.0 2.0 Folin-酚试剂0.20 0.20 0.20 0.20 0.20 0.20 蛋白质浓度(μg/ml)0 40 80 120 160 未知(2)往各试管中按表格要求加入蛋白标准液、样品液、蒸馏水及碱性硫酸铜试剂后,混匀室温静置10min。 (3)向各管内加入Folin-酚试剂0.20ml,并于2s内迅速摇匀。 (4)加样完毕后,将各试管进行40℃水浴10min。 (5)冷却至室温后,以500nm波长比色,以1号管作空白对照,按2-6顺序测定试管内溶液吸光度并重复测三次,记录数据并计算结果。

生物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糖类的性质实验 (一)糖类的颜色反应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糖类某些颜色反应的原理。 2、学习应用糖的颜色反应鉴别糖类的方法。 二、颜色反应 (一)α-萘酚反应 1、原理糖在浓无机酸(硫酸、盐酸)作用下,脱水生成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后 者能与α-萘酚生成紫红色物质。因为糠醛及糠醛衍生物对此反应均呈阳性,故此反应不是糖类的特异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莫氏试剂:5%α-萘酚的酒精溶液1500mL.称取α-萘酚5g,溶于95%酒精中,总体积达100 mL,贮于棕色瓶内。用前配制。 1%葡萄糖溶液100 mL 1%果糖溶液100 mL 1%蔗糖溶液100 mL 1%淀粉溶液100 mL %糠醛溶液100 mL 浓硫酸 500 mL 4、实验操作 取5支试管,分别加入1%葡萄糖溶液、1%果糖溶液、1%蔗糖溶液、1%淀粉溶液、%糠醛溶液各1 mL。再向5支试管中各加入2滴莫氏试剂,充分混合。倾斜试管,小心地沿试管壁加入浓硫酸1 mL,慢慢立起试管,切勿摇动。 观察记录各管颜色。 (二)间苯二酚反应 1、原理 在酸作用下,酮醣脱水生成羟甲基糠醛,后者再与间苯二酚作用生成红色物质。此反应是酮醣的特异反应。醛糖在同样条件下呈色反应缓慢,只有在糖浓度较高或煮沸时间较长时,才呈微弱的阳性反应。实验条件下蔗醣有可能水解而呈阳性反应。 2、器材 试管及试管架,滴管 3、试剂 塞氏试剂:%间苯二酚-盐酸溶液1000 mL,称取间苯二酚0.05 g溶于30 mL 浓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至1000 mL。 1%葡萄糖溶液100 mL 1%果糖溶液100 mL 1%蔗糖溶液100 mL 4、实验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