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津方言

天津方言

天津方言
天津方言

哎(ai二声):天津人常用的发语词,尤多见于争吵,有京剧叫板的功效,如:哎你介人恁么不讲理呢?

熬鳔:纠缠别人,或者是无所事事的消磨时间。如:介小子没事奏逮我这儿熬鳔。

倍儿:副词,很、非常的意思,如:倍儿哏儿

白豁(huo轻声):漫无边际的瞎聊、吹牛,北京叫山侃、侃大山霸呲:乱踩踏,乱走;比如妈妈说小孩:“二子!下雨了,别上外边乱霸呲去!”

不觉(jiao三声)闷:不识趣,没有眼力劲

拔闯:替别人打抱不平

扯:指年轻女性疯疯颠颠,不稳重

椽儿亮:办事大方、周到,善解人意,也作“亮嗖”

凑分(fen四声)子:大家一起凑钱

吃“挂落(liao四声)儿”:因为别人的错误导致自己跟着受连累大了(liao三声):专门替人操持婚丧嫁娶一应事情的人

大梨:外行、不懂装懂的人,如:有人形容“安利”传销就是“财迷赚大梨”

叠了:形容事情办失败了,或者人落魄、失意

打镲(ca三声):开玩笑,如:别拿我打镲啊!就是别拿我开玩笑的意思。

得空儿:有时间、有空(疑似北京话)

得楞(leng轻声):修理、调试的意思,比如下次自行车坏了就可以和修车的师傅说:“师傅麻烦给得楞得楞。”倍儿地道!

二五眼:稀里糊涂的人

饭口:开饭的时间,如:介人真够不觉闷的,回回赶饭口来

奋秋(qiu轻声):一般指手脚乱动,如:坐稳了!别跟这儿奋秋

哏儿:有意思、风趣幽默

归齐:副词,到底、最后、结果的意思,如:归齐我一打听,明儿还一拨儿(高英培相声《钓鱼》)

果篦儿:早点的一种,油炸的膨化薄饼,常和油条在一起卖,北京叫“薄脆”,也叫果子饼

呱唧:可做语气助词,如棱了呱唧;也可做象声词;还可做动词,指鼓掌

够板:够朋友、够意思、够交情、

旮旯:角落

硌窝儿:磕瘪了但是没有破的鸡蛋,蛋青、蛋黄没有流出来,还能保存一段时间,比好鸡蛋便宜,过去定量供应时也不要票,算残次品卖关钱:领工资

齁(hou一声)儿:太甜或太咸,后泛指味道重,如:齁酸

喝雷子:拼命,豁出去了

黑晌(念搡)儿、后晌儿:晚上

夜个黑晌儿:前一天的夜晚

介:代词“这”的天津音

街底儿:胡同的最里面的那一家

简直走:一直走

接风儿:打牌用语,泛指搭顺风

急赤白脸:气急败坏

无疾六瘦:闲的没事干。大概是“屋脊六兽”,传统房屋屋檐上的六个小动物

酒地:指眼前的地方、地面,如:别拎着了,搁就地上吧。

上(sang四声)亮子:好像是门上面那的小窗户

棱子:指办事情混横不讲理的人

离鸡:精神恍惚,心不在焉的样子,也有神神道道的意思,重叠词作“离离鸡鸡”。

路子:关系、关系网。如:好家伙“万能胶”这路子太野了!没他办不成的事!

老坦儿:土老帽,乡巴佬

离了歪斜:晃晃当当,左右摇摆,不是一条直线

老鼻子、海了去了:形容很多

老么:很。老么+形容词

料:形容词,淘气,多指小孩子

灭(mie一声)了儿:副词,和归齐相尽,也是最后、到底、结果的意思

嘛玩意儿:怎么回事,什么东西的意思

没治了:太好了,没法再好了,也做“盖了帽儿了”

磨奋(fen轻声):默默唧唧,纠缠不休的意思。如:不告你办不了吗?你还跟这磨奋吗?

尿(sui一声):服软、认栽

腻歪:做动词时是讨厌的意思,做形容词时是无聊、无所事事的意思,也有讨厌的意思

耨(nou三声):动词,做打趣、开玩笑讲,如:今儿个让老张他们耨一顿;还做忍耐讲,如:两口子结婚三年了,没房子,一直跟婆婆那耨着

贫气(qi轻声):就是贫、贫嘴滑舌

青酱:就是调味品酱油

掐(qia二声)个儿:排队加塞儿

汝:塞的意思

喏喏:起哄、瞎掺和;如:没你事别在这瞎喏喏。做名词时指喜欢喏喏的人。

顺(shun二声):丑的意思

死签儿:解放前流氓争码头群殴,一方提出条件,另一方从自己人中抽人去应对。由于对方的条件常很苛刻,去的人多半不死带伤(比如油锅里捞铜钱、剁手指等等),所以要抽签决定谁去,故称作“死签儿”,后来泛指玩命、拼命。

踢脚(jiao一声)儿:打牌用语,有点“抛砖引玉”的意思,后泛指帮忙

崴泥:遇上麻烦了、事情办砸了

窝脖儿:被人当面回绝,下不来台

瞎掰:胡说、扯谎

踅(sa二声)摸:四处乱看

稀里马虎:稀里糊涂的意思

摇:嚣张跋扈的意思,如:那小子原来就我们街底儿一混混,现在也摇起来了

胰子、胰子粉:肥皂,后者指洗衣粉

夜儿个(ge轻声):昨天

折咧:撒泼打滚,无理取闹的意思。如:你别和我折咧!

走鸡:偏离了正常的、应有的状态。如:这事本来归街道管,你一打110,这不全走鸡了。

赠歪、滋歪:挣扎,动手动脚

折饼儿: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坐地炮:名词,一般指特别能折咧的人,尤其是中年女性

扒(ba一声):说瞧不起人的话。"你别把人扒得一文不值。"

扒头儿:把头贴近去看。"我扒头儿往屋里一看,没人。"

巴不能够儿:求之不得,巴不得。

巴结(ji一声):培养。"把你巴结到大学毕业了,可真不容易啊!"

拔:食物放在水中浸泡。"肉放在水里拔一下再炖。"

拔裂儿:开裂。"冬天手上搽点凡士林,别冻得拔裂儿。"

把:次、回。"别管成不成,咱先试一把。"

把对(dui三声):双方的拖欠互相抵偿。

把该:谁也不欠谁的。"我可都还你了,咱们把该。"

把滑:有把握,与把牢义同。没把握叫"不把滑"。

把家虎儿:善于理财持家的人。

罢了(liao重读):了不起,有你的。"你真罢了,我服了。"

掰不开瓣儿:筹莫展,无计可施。"好几天了,我心里就是掰不开瓣儿。"

掰生:离间。"都是自己人你这不是掰生吗?"

白吃饱儿:不做事白吃饭。"他什么都不干,整天白吃饱儿。"

白给:①白白地送人。"这些破烂东西,白给也没人要。"②不是对手。"你还要跟他较量,白给!"

白话(huo读轻声):胡说、乱讲。"别听他乱白话了,没那么回事。"也作"白话舌"、"白话蛋"。

白净子:皮肤白皙的人。

白毛汗:突然出汗。"吓得我出了一身白毛汗。"

白眼儿:外孙子(女),"白眼狼"的简称。

摆谱儿:摆阔气讲排场。

板:纠正、改掉坏习惯。"你这个毛病可得板着点儿。"

板生:平整。"看你穿的衣服总是那么板生。"

半参子(can读四声):事情没做完。"他又弄个半参子,搁下走了。"

拌蒜了:踉跄、蹒跚。"我脚底下都拌蒜了。"

膀的力的:到头了、到底了、到家了。"跟您说个膀大力的吧,最低价是18万,再少不行了。"

梆硬:坚硬。"还没煮烂呢,你尝尝还棒硬呢。"

包了儿:全部买下,也作"包圆儿"。

保准:有把握、保证,也作"保根"。

报儿:次、一回,指哭。"这孩子一天不知哭多少报儿。""冲着我妈的遗像哭了一大报儿。"

爆皮:皮肤皴裂。"抹点唇膏吧,嘴唇都爆皮了。"

抱热火罐儿:空想。"没有希望了,别再抱热火罐儿了。"

背(读一声):平均、分摊。"每人才背十块钱,真便宜。"

备不住:或许,可能。"天这么阴,备不住要下雨。"

笨揣(chuai二声):蠢笨的人。"怎么教你也不会,真是个笨揣。

贝儿贝儿:傻子。"别管怎么打扮也像个傻贝儿贝儿。"

倍儿:很、非常、十分。

比划(hua轻声):较量。"你要不服咱俩就比划比划。"

憋嘟:发育不良,身体矮小。"都18岁了才不到1.6米,长憋嘟了。"

病病歪歪:身体衰弱,经常有病。"这几年他老是那么病病歪歪的。"

病秧子:从小体弱多病的人。

驳头:很快离开。"他一看情况不妙,驳头就跑了。"

不吃劲:可有可无、没关系、没必要。"这场戏不太精彩,看不看不吃劲。"

不分流儿(liu四声):手的动作不灵活。"冻得我的手都不分流儿了。"

不够捻儿"捻"读四声:差一点。"不管怎么省着,每月还是不够捻儿。"

不够揍儿(zou四声):骂人的话。或简化为"不够"。"这个人真不够。"

不合遥向:不对头,不合习惯。"这片居民楼的设计不合遥向。""遥"或作"窑"。

不靠盘儿:行为乖张,语无伦次。

不识逗:不喜欢开玩笑。"他可不识逗,你逗他就跟你急。"

不拾闲儿:多动。"这孩子一天到晚乱祸祸,脚手不拾闲儿。"

不吐口儿:不答应,拒绝商量。"别管怎么说,他也不吐口儿。"

不着调:不能循规蹈矩。"儿媳妇多讨仔细,婆婆也总说她不着调。"或作"不着槽"。

步撵儿:徒步。"出门我总是步撵儿,锻炼吗!"

碴巴过节儿:嫌隙。"咱俩可没有碴巴过节儿,你别多想!"

差道儿:办事不正规,乱做主张。"这小子真是差道儿。"

差样儿的:特餐。"今天过节,吃点差样儿的。"

岔(cha三声):事情没办妥。"这门亲事又岔了。"

岔头儿:别生枝节。"本来都商量好了,又出了岔头儿。"

拆兑:筹措、通融。"资金不足了,还得想法拆兑一下。"

踩挤(ji轻声):排挤。"他在单位里老叫人踩跻"。

趁子:一段时间。"这趁子老没见他。"

馋猫(mao二声)儿:贪吃的人。

藏蒙个儿:捉迷藏。引申为扑朔迷离。"有话明说,咱心明眼亮,别藏蒙个儿!"

草鸡了:栽了、败了、输了没有反抗之力了。

草灭(nie轻声):新生儿的暂时休克现象。

抄摊子:散伙。"这伙子人没法合作,这不刚开业没两月就抄摊子了。"

卷铺盖:被辞退。

潮:技术不精。"这位师傅的手艺可有点潮。"

撤:①打。"撤他个嘴巴子。"②事先离席。"我有点事,先撤了!"

嗔着:对孩子的责怪。别"别再祸祸了,你爸爸回来又要嗔着你。"

疵等:训斥

沉:等。"沉会儿再说,不忙。"

趁:拥有。"这家子趁的房产地业多了去了。"

撑死:最大限度。"这回考题太难了,我撑死能得70分。"

撑子(cheng四声):木器家具的边腿等有支撑力的部分,如"椅撑手"。

诚心:故意。"你是诚心跟我找别扭!"

吃二磨:倒卖,从中渔利。

吃货:本事不大,办不成事,光能吃饭。

吃犒劳(lao轻声):工厂、商号、单位食堂改善伙食增加莱品,多在年节或食堂有结余时行之。(非"犒赏")

吃味儿:多心,嫉妒。"你别找上级来压他,要不他会吃味儿。"

抽抽(chou轻声):缩小。"人老了,骨节都抽抽了。"

臭遍街了:过剩了。"到处是卖西瓜的,都臭遍街了。"

臭美:自鸣得意。

臭嘴:爱说不吉利的、叫人不爱听的话的人。与谚语"哪壶不开提哪壶"同义。

出出:背后胡乱议论。"有什么意见当面提,别事后瞎出出。"

出溜:向下滑。"这学期他的成绩可往下出溜了。"

出数儿:增量"这面发的真好,蒸熟真出数儿。"

出幺讹子:提出不合时宜的意见。"大家都同意了,就他出幺蛾子。"

串老婆舌头:喜欢传播"张家长李家短"的人,有的方言作"包打听"。

斥(ci一声)打(da轻声):责备、申斥。"孩子不懂事,别总斥打他。"

刺挠(ying一声):痒。

刺儿头:爱挑剔的人,也作"刺儿皮"。

瓷实:结实、牢固。

冲肺管子:特别使人生气。

虫子:熟悉某种行业的人。"他是这里的虫子。"

搋(chuai一声):厮打。"这两人说戗了,搋起来了。"

踹:①强令进食。"别踹他了,看撑着。"②强令人买。"够了,别再踹我了。"

噇(chuang二声):①栽下去。"别上那么高,看噇下来。"②扎伤。"别含着筷子玩儿,留神噇了嘴。" ③装。"把这口袋噇满了。"④吃饭无节制。"你有多大胃口,怎么一个劲儿地噇啊!"

撺掇:劝别人干某事。《金瓶梅》第四回:婆子拿瓢出了门,一力撺掇武大吃了饭,挑担出去了。

脆生(sheng轻声):声音清脆,食物酥脆。

皴儿:皮肤上积存的污垢。"你脖子上都是皴儿,快去洗洗。"

寸了:碰巧了。也作"寸劲儿"。

戳腿儿:没有座位了,站在剧场后面看戏。

搭桌:为救济穷时友、伙伴而集资。"他老了,唱不了戏了,现在连饭都吃不上。同科的师兄弟给他搭桌,唱了一场义务戏。"

答(da一声)理:答理。"我在街上碰见他,他装没看见不答理我。"

当(da二声)是:以为。"我当是你走了,怎么还在这儿。"

打八岔:没有正式工作,有什么干什么。

打驳拦儿———从中阻挠。"你可别打驳拦儿,咱一定办成了它。"

打脖溜儿:打人的脑后或颈部时开玩笑的举动。

打补丁:岗位上的一种多面手,哪儿缺人就调到哪儿工作。

打喳喳:小声说话,多指背人的话。

打镲(ca三声):开玩笑。"咱说真格的,别跟我打镲。"

打糙(cao一声)儿:不是很讲究的、准备出门应酬穿衣服。"什么好看不好看的,就是平常打糙儿穿呗!"

打等(deng四声)儿:等一会儿。

打一晃:短暂地露一面。"别管多忙,你也得来打一晃。"

打落(lao四声):光问价格不想买。"这位不像个买主,打落来了。"

打马虎眼:转移视听,实行欺骗。

打蔫儿:萎靡不振,像是要睡觉。

打泡儿:剧团到一个地方演出头三天的剧目叫打泡戏。引申为到一个新岗位后先实行几个新措施。

打水漂儿:本为儿童的一种游戏,后指把资金白白浪费掉。"我拿了三十万啊,都打了水漂儿了。"

打歪歪:故意捣乱,使事情办不成。"我说这个靠不住吧,怎么样,打歪歪了!"

打小空儿:旧时为人家办喜事丧事执仪仗的人,多为儿童。

打眼:买上当了。"你怎么不好好挑挑呢?打眼了。"

打夜作(zuo一生):连夜工作。

打印子:本指高利贷。后指对于某件东西经常需要花费。"买辆汽车是好事,可这打印子你受得了吗?"

打游飞:无职业,到处混饭吃。"也不想法干点么,整天打游飞。"

打坠咕噜:不接受提拔,或本已商妥又反悔。

大宾:原作"大冰",即介绍婚姻的男人(女介绍人称小媒),多邀请有一定社会身份的人充当。

大发(fa轻声)了:过甚了。"装修就别太讲究了,要不花钱就大发了。"

大概齐:大约、差不多。

大壳帽:公务员戴的硬壳制服帽。"大壳帽一戴可真威风。"

大梨:吹嘘、言过其实。"他是个大梨,别信他的。"也作"大梨膏"、"吹大梨"。

大大咧咧:随随便便,乱说乱动。

大拿:包揽。"主任就是挂名,其实老赵是大拿。"

大头:吃亏上当的人,也作"冤大头"。

大眼儿贼:仓鼠。常与蛤蟆、兔子并称,形容档次低的人。

大尾(yi三声)巴鹰:自以为了不起,到处充好汉的人。

打圆盘:为人了事、和解。"这种事非得找人打个圆盘才行了。"

大约莫(mu三声)儿:依稀、大概。也作大估莫、大方莫。

大嘴马虎(he轻声)儿:饕餮。

歹毒(du轻声):阴险、狠毒。

逮小辫儿:抓住把柄。"咱可得一清二楚,别叫人逮小辫儿。"

待见(jian轻声):瞧得起。"看你办的事都什么事,莫怪不叫人待敬。"

淡巴嘴儿:光吃干粮或光吃菜。

刀(dao二声)尺(chi轻声):打扮,装潢。"这一刀尺可漂亮多了。"包装华丽,实质低劣的商品叫"刀尺货"。

叼扯:对伤心别扭的事思虑个没完。"事情已经过去了,别紧着叼扯了。"

倒血霉:遇到丧气事。指人则作"倒霉蛋儿"。

倒卧(wo轻声):冻饿而死于街头的尸体。

得记:儿子恪尽孝道,特指临终时,亲视含殓的儿女。也作"得济"。

得(de二声)楞(leng轻声):拾掇、修理。

的(de一声)卜(轻声):没完没了地说话,如:上课不好好听讲,的卜的~的卜的~

德性(xing轻声):骂人的话,道德品质恶劣。

得(dei三声)亏:幸亏。

等雷:没有希望的等待。"还不快走?你等雷啊!"

嘀咕:做事犹豫。

地界(jie一声)儿:地方。"大夫:我就是这个地界儿总疼。"

地起:从来、一向。"地起我就不同意咱闺女跟他搞对象。"也作"地跟儿"、"老起根儿"。

掂配(pei轻声):搭配、合计。"晚上小弟弟来,留他吃饭吧,你掂配俩菜。"也称"掂对"。

踮脚儿:跛足。

滴点儿了:刚下雨。

吊膀(bang四声):不正当的男女勾引。也作"掉棒"。

吊猴儿:故意捣乱、恶作剧。也作吊歪。

吊纸:吊丧。

调侃儿:说隐语,用言语嘲弄。"别跟我调侃,你这套我懂!"也作"调坎儿"。

掉链子:到关键时刻发生意外,工作不能进行。

顶(ding一声)对:正好,正合适。"咱这个日子总也不顶对,赚多少也不够。"

顶不济:最坏的估计。"顶不济多花二百,还怎么着?"

顶戗:管用,能独当一面。"这些个人里一个顶戗的也没有。"

断顿儿:没有饭吃了。

断间(jian轻声):大房子里隔断成小房子。"儿子要结婚没房,就在我那屋打个断间吧。"

堆:①倒塌。"连雨天,土坯房堆了好几处。"②瘫倒。"我们老爷子忽然堆那儿了。"

动劲儿:开始行动。"快到点了,怎么还不动劲儿。"

动弹(tan轻声):与"静"相对。

兜:①包揽。"有问题我兜着。"②搜集。"先兜兜情况,再汇总研究一下。"

抖了:发财了。"两年没见,听说你可抖了!"

逗咳嗽:打趣。"看这老两口子,没事还逗咳嗽呢!"

逗闷子:斗气、开玩笑。"咱规规矩矩的,别光逗闷子。"

耳会:①注意、留心。"我没耳会他是不是来上班了。"②喜欢,常用于否定的事。"涮羊肉我不太耳会。"

耳旁风:听完就忘,不以为然。"你好好想想我这些话,别当耳旁风。"

二巴根儿:紧要关节。也作"裉节儿"。

二虎(hu轻声):做事鲁莽的人。

二来来:一次没有成功,再来一次。

二皮脸:不知害羞的人。

发(fa二声)丧:丧葬。"发丧得很隆重,老爷子生前人缘好!"

发(fa四声)孩儿:从在一起的朋友,也作"发小儿"。

翻儿了:翻脸。

翻花:喋喋不休,也作"翻翻"。

放肝气:无端发脾气。"你哪儿来的这么大火儿,别拿我放肝气。"

飞花:破旧、散乱。"你看你那双鞋,都穿得飞花了。"

匪:穿着打扮过分超前。"一个男孩子留着那么长的头发,还染黄了,太匪了。"

废物点心:笨拙、办不成事的人。也作"废物鸡"、"废物蛋"。

份儿:①身份。"这回够份儿了,副局了。"②艺术水平。"能不能上一级那就得看你的份儿了。"

符神儿:恰好,正合适,不撅不翘。

浮(fu一声)囊(nang轻声):①膨化。"你把馒头泡在汤里那不都浮囊了?"②浮肿。"我看他的脸不是胖,是浮囊了。"

服软儿:认错。"别再那么横了,给他服个软儿就没事了。"

浮(fu四声)头儿:表面、上面。"就在浮头放着了,一伸手就拿出来。"

疙疸洼:集中的地方。"过去茶楼啊、杂耍场啊都在这个疙疸洼。"

嘎杂子:坏蛋、诡计多端的人。

糟改:挖苦、取笑。"你不是拿我糟改吗?"也作"改哥们儿",语气重些"改透了"。

刚头儿:方才、刚才。

杠头:与人多辩叫"抬扛",爱抬杠的叫杠头。

地域文化-说说西安的方言土语

地域文化---说说西安的方言土语 【摘要】陕西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汉字为文字初补祖仓颉所创造。仓颉是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五帝时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这些方言中我们既可以窥视到古老的华夏文化的发展轨迹,又可贪略到今天溢于言表的真情实感。由于陕西地理特点是东西狭、南北长,各地方言土语大不相同,甚至同一句话,因咬音轻重语速缓急不同而内容涵义不同。本文通过西安方言土语的一些用法来谈谈西安的地域文化; 【关键字】西安方言地域文化 一、导语 这几年,影视作品中大量使用陕西方言,让各地人民群众领略“汉唐普通话”的魅力。从《美丽的大脚》里面的赵面粉到《天下无贼》中的二当家的,从各个电视台轮流放映不清场的《12·1大案》到前些日子热播的《武林外传》,陕西方言好像无处不在。于是呢,我们就通过西安的方言土语来看看西安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西安方言土语的一些用法 听过《武林外传》中佟掌柜说西安话的人都觉得西安话不十分好听。确切说,佟掌柜的陕西话是比较柔的西安话,语音语调听起来还蛮舒服的。真正的陕西话土的掉渣,“天(读淺)地(读鸡)钉(读京)子铁(读且)”,估计只有真正的西安人才能读出原味儿来。感谢我们陕西的导演张艺谋在他的新片《三枪拍案惊奇》中又让陕西话

火了一把:“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喊起来像秦腔,听起来荡气回肠。下面来看看西安话的一些分类用法:1、形容类: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1)眼:好看叫顺眼,讨厌叫训眼,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不讨人爱叫白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脾气暴躁叫毛眼,死不认帐叫瞪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事情乱叫没眉眼,另眼看叫翻白眼,盼人究叫害红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2)手:熟练叫老物,帮忙叫搭手,紧俏叫抢手,出售叫脱物,小偷小摸叫三只手,谨慎肯干叫挖抓手。3)脚:上坡叫爬脚,下坡叫力脚。走路叫拐脚,岔路叫撇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4)气: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胡搅叫邪气,扭捏叫妖气,努力向上叫争气,老人康健叫福气,小孩聪明叫志气,心灵手巧叫灵气,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叫运气,死人叫断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叫硬气。 2、用十二属相形容人: 贼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犊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 3、用地理名词形容: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的四川方言词语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的四川方言词语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则从口头和书面上承载了文化。每种语言都是该民族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一片天地。方言虽然只是语言的分支,但是方言的文化蕴涵、文化价值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就通过将四川方言中的各种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及语义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四川方言的发展演变规律,展示出四川方言的生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将这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去。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语比较地域文化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简称“川”,以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而得名。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首都今直辖市重庆)、蜀国(首都今四川成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今又以成渝为主体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产生与四川地区的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可以说,四川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末年,杨雄《方言》记述“梁益之间”或“西南蜀汉”之类的方言词汇就说明当时的四川地区已经有方言的出现,算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明代李实的方言著作《蜀语》算是四川方言的第一本专著吧。到了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大量外来人口迁移到四川。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四川本土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于四川这片土地上,并且经过时间的交融,外来方言早已影响了原有的四川方言,逐渐形成了今天“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且杂有客家话、湘语等的“新”的四川方言。 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方言,在声韵调系统上,与成都话相同或者相近的方言点最多,在全省居首。其次,成都话具有权威性,四川境内的方言广播、方言话剧、方言电影电视、方言小品等一般都采用成都话。成都话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权威行事历史必然的产物,因此现在四川方言中诸多的方言词语也是从成都话中产生出来并流传开来。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方言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在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多沟、多坎,平地较少,就算有也是面积较小的。因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浅谈方言与其地域文化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地域的多个文化特征,来揭示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相互关系。让我们感受地貌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生活。 【关键词】方言地域文化历史地理环境文化习俗 前言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正文 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381-387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b815516606.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815516606.html,/10.12677/ml.2020.83052 Regional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Weiyan Tao, Youkui Xia*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School of Arts,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Received: Apr. 24th, 2020; accepted: Jun. 3rd, 2020; published: Jun. 10th, 2020 Abstract China has a vast territory, as the saying goes, “ten li is different from one day”. “The name of the five sides, the different voice of speech”, has been since ancient times. Chongqing dialect (Chongq-ing dialect) belongs to the southwest mandarin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Although it has many similarities with other branches of the northern dialect area, it also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It integrates itself in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grammar and other aspects, especially vo-cabulary.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four aspects of Chongqing dialect characteristic nouns, dialect characteristic words, slang, Xiehouyu, trying to reflect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rough these words of different semantic fields. Keywords Chongqing Dialect, Vocabulary, Region, Culture 重庆方言词汇的地域文化阐释 陶苇燕,夏友奎*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重庆 收稿日期:2020年4月24日;录用日期:2020年6月3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10日 摘要 中国地域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天”。“五方之名,言语异声”,自古已然。重庆方言(重庆话)隶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南官话,虽与北方方言区的其他分支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少自己的特点,在语音、*通讯作者。

天津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天津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1.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较为深厚,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古代漕运、近代开埠等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来说,天津位于河海交汇地区,渤海、海河是天津民俗发生的源泉,也是民俗发展的基础。由于天津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势平坦,在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日常时间长、光线充足,且由于位于内海,台风、潮汐的影响并不大,这种自然条件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产盐基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天津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在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投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 从军事建制来说,天津始终是军事要地,明朝时的军屯制度使得天津戍守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明朝的漕运发展也极为迅猛,运粮部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成为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成分。清朝时进一步巩固了天津的地位,军旅气氛浓厚,也促进天津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好爽直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特点。 从古代漕运来说,天津作为水陆的咽喉之地,是古代的漕运枢纽,从元代到明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由漕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漕运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得到交流与融合,天津在京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之上,还吸收了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使得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变化,也促使天津妈祖信仰的产生。而通过漕运,也促使天津娱乐性的民俗事象逐步产生,丰富了天津民俗文化。 从近代开埠来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地区之一,在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下,又成为了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津的民俗呈现出复杂化特点。而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北洋政府的解散,越来越多的晚清皇族、达官显贵进入到天津,在天津的多年生活和活动,使得天津人的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 天津民俗的发展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在自然环境、军事建制、

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

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地域文化信息 一、广东方言词语中的历史文化信息 穗“穗”是广州的别称,传说周夷王时,有五个仙人驾着五只口衔谷穗的山羊来到楚亭(当时的广州),并将谷物赠给州人,祝州人永无饥荒。为了纪念仙人的馈赠,楚亭故名“穗”。从地理位置上看,广州位于广东三江(东江、西江、北江)出海口地带,今广州南郊七星岗的古海蚀崖遗址证明,大约在7千到1万年以前,广州以南的大片土地都是浅海,海岸就在今七星岗一线。这更使我们相信远古时代的广州人应是一个以渔牧为主的民系,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扩大,为谷耕经济提供了条件。如果仙人馈穗的传说反映了一定历史的事实,那么“穗”城的得名应该是远古的广州人从渔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的见证。 拍髀唱歌粤方言区至今有一首传唱民歌叫做“拍大髀唱山歌……”,意思是用拍大腿打节奏的方法来唱山歌。这一民俗应相当久远,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意思是说,敲击瓦器、弹筝、拍大腿唱歌乃是真正的秦国音乐。历史文献也证实先秦时期确有北人大规模南下的史实,《史记?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至今,“缶”(广东俗写作“煲”,一种陡壁的瓦锅,最早为陶制品)仍为岭南地带的常用炊具。拍髀节歌是否是广东独有的风俗不得而知,但历史上北人南下,将当时北方的风俗带到南粤是完全可能的。 执笠“执笠”一词粤语今指商铺收摊,引申为倒闭。“笠”在粤语中指疏眼的竹篓,普遍用以盛装物品,此与广东盛产竹器的地域特点不无关系;“执”是收拾的意思。今天对城市中有固定铺面的新型商店来说,“执笠”一词已不好解释,可是追溯历史就不难理解了:广东地区传统的民间贸易多为集散型的散摊集市,本地人谓之“虚”,所谓“趁虚”即是赶集。传统的虚市上,商者多以竹篓盛物展销,日终“虚”散,商者自然要收拾盛货的竹篓准备回家,可见“执笠”一词反映了历史上广东鲜明的地域商贸特征。 咸水话“咸水话”原指疍家人所说的带有疍家口音的广州话,后来用以泛指夹杂外地口音、不纯正的广州话。很明显,“咸水”指的就是海水,“咸水话”应该就是指海边渔民所操的语言。这里道出了两个信息:1. 历史上的疍家人所说的话与广州话确有明显的区别,这可以从近年有关学者对澳门等地疍家话的调查整理资料中得到证实;2. 广东历来就是一个双语(双方言)运用较为普遍的地区,该地区的外地人在本地使用自己的母语,进入广州一般都能使用广州话,即使语音不纯正,也要趋近于权威方言。“咸水话”不但道出了疍家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历史,也说明作为广东地区权威方言的广州话,其通行权威已非一日。 酾酒“酾酒”(又作“筛酒”)一词原为滤酒,《说文》酉部:“酾,下酒也”;《汉语大字典》酉部:“酾,滤酒”。古代的农家酒因酿造技术的限制,成酒往往混杂着很多渣滓,故又称“浮蚁”。斟酒时先要将酒面上的浮渣滤去,然后再斟,这一过程为“酾”。今天因为酿酒技术的提高,即使像客家人自酿的娘酒,斟饮时也不再需要过滤,可“酾酒”一词今天仍在客家话等很多方言中继续沿用,“酾酒”一词无疑沉淀了一层中国地域酒文化的历史内涵。今天我们从广东方言入手发掘广东的地域文化内涵,可以为广东的民俗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 地名蕃坊、雅瑶 “蕃坊”是广州越秀区的地名,“蕃”亦作“番”。“番”过去是对外国、外族的通称,广东沿海自唐代就有了外向性的市舶贸易,据此我们可以推测广州蕃坊一带过去应该是外国人聚居或做生意的地方。据广东省《地名词典》记载:蕃坊“因唐、宋为外国商人居留地得名,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多聚居于此。”该处今仍存怀圣寺和光塔等伊斯兰教建筑可以证明这一史实。

天津民俗史化

天津民俗史话 什么是民俗 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以右手执筷?为什么中国跟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为什么劳动时要高唱劳动号子?…… 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许多学问,这种学问就是民俗。它悄然支配着我们: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

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您已经初步的了解了民俗,是否感到它的神奇与博大?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人类失去民俗,世界将会怎样?把皮鞋当手套,把爷爷叫奶奶,天时不辩、春闲夏种、颗粒无收……失去民俗,人类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从方言节目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从方言节目看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摘要】文章以温州家喻户晓的《百晓讲新闻》栏目为案例,试析温州方言节目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方言节目兴起这一现象,不仅使温州方言走进了媒体,而且无论是节目的外在形式还是节目的内在要素,方方面面都映射着温州浓厚的地域文化特征。 【关键词】方言节目节目内外形式温州地域文化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中国的娱乐类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有了方言的参与。比较典型的就是泉州电视台第四频道一一闽南语频道的开办,它是首个经国家广电总局正式批准开办的方言频道,是住“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构建中发挥独特作用的重要载体。 而温州《百晓讲新闻》也已于2004年6月1日在温视经济科教频道推出,最初是由两位老温州人金城濠、金方翔合力打造一档温州含金量最高的品牌栏目,节目时长从原先的10分钟延长到今年的30多分钟,很有观众缘的。这档栏目以贴近百姓生活的社会新闻为主,以趣味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制作与百姓有关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用更真实、更生活、更幽默的温州话,讲述温州人身边大大小小的事情,并对新闻事件做个人化的评点。这种个性化的方言新闻播报方式被温州各个县市仿效,创造了温州电视节目新亮点。 一、方言节目兴起的合理性及积极意义 (一)是防止方言弱化和保护语言资源的积极措施。 在普通话语权下,大众对推广普通话的误解使富有独特魅力的汉语方言在一代人身上出现断层,方言的弱化甲已是不争的事实。2007年1月,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杨光指出了方言和普通话是共存的,这深刻体现出国家相关部门对语言政策的积极调整态度。 《百晓》可以较好地聚集本土受众,提升本土受众对本土方言、本地媒体的自豪感,体现了温州方言的整合力。通过温州《百晓》这档方言节目,人们可以住更大的区域内了解到温州的地域文化特征,可以给温州人一种归属感,产生一种温州文化认同。 (二)适应分众化趋势,尊重受众应享有的文化权利。 在“信息膨胀”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往往会根据自身的个性、需要选择信息,因此受众需求的多元分化正在充分形成。方言新闻对于年龄较大、文化层次较低、不熟悉普通话的人以及热衷于学习方言的人来说是种很好的信息传递工具。温州边缘地带的一些年长者听普通话很吃力,没有能力接受普通话节目;温州地区的一些老一辈少数民族存在着不懂汉语的语言障碍;“新温

浅谈天津民俗文化

谈天津民俗文化 摘要:天津民俗文化简言之就是市民文化,其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的影响。其特征表现在历史性、传承性、融合性、多样性等。典型代表有天津话和天津小吃等。 关键字:民俗文化天津市民融合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同时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反映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那么天津民俗文化就是在天津地区的人民生活的物质、精神文化现象。 1.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 1.1开埠以前的民俗文化初步形成时期 大直沽是天津城市早期聚落,所以有“现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元朝时期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至此成为漕运转运中心。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南下打败了他的侄子惠帝做了永乐皇帝,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于此同时天津开始筑城建卫,称天津卫。天津早期的居民是军人及其家属、还有周面的各省的农民、南方的商人,其成分复杂习惯各异,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风俗习惯。在语言特色、性格素质、饮食习惯、婚丧风俗中各具特色,核心特点就是一个“杂”字。 1.2开埠以后的民俗文化融合时期 近代天津开埠通商,为西方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形成新的社会风尚。比如:电车、电车、电影院、舞厅、跑马场、饭店、西餐厅、新式邮政等等。表明近代天津民俗文化特性发生了变化,最深刻的是市民的民俗特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的文明生活习惯和西方公共事业的管理也渐渐融入了天津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娱乐比如:马戏、赛马、魔术等丰富了天津的民俗娱乐形式。 1.3改革开放新民俗文化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天津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成效,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民俗的改变,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年节有很多讲究,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祭祖。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认为虽然天津地区过年时期的习俗基本保留了下来,但仍有部分变化比如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运用成为拜年的主要形式。而像祭祖等形式繁琐而且有封建意味的活动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民俗的出现体现了天津民俗文化的时代感,比如天津市民重视教育,人们望子成龙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每当放学小学幼儿园的门口汇聚许多家长,学生父母在一起谈论学习情况,这成为一道新的民俗风景线。 2.天津民俗文化成因 2.1自然生态环境 影响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因素有许多方面,首先离不开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河海交汇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渤海和海河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源泉(天津文化最初又称码头文化),它的变迁是民俗文化的基础。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形成了十年九涝的自然环境。如此频繁的水灾给天津造成许多灾难,这就是生态环境给天津民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 文学院汉语言(应用语言方向)李梦鸽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时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由此可见,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者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有哪些重要的视角?应该着重发掘哪些方面的语言事实,考察哪些方面的文化特征? 一方言与地方历史 我们都知道,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北京市十万之一的地图中可以发现多条与森林和动物有关的地名(榆林、梨园、黑枣沟、鹿叫),这说明早期的京畿一带曾经是森林繁茂、虎豹出没的地方。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方言口语:泉州人把面目威严的女人喻为“天妃妈”。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在当地的深远影响,在方言中留下的印记。 语曰:“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清代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后,外省各种移民民系在四川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聚落形式,各从其俗,各得其所。与外人交流用四川官话,平时家人聚谈或同籍交谈则用原籍方言,谓为“打乡谈”。例如“打帮帮腔”本指川戏高腔戏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后台专人紧接台前人物的唱腔或道白,以传达烘托句中人物的复杂感情活动和心理活动。“打吆喝”打招呼:是人们相遇时即兴的问话。在四川传统教育中特别包含了“要喊人”,开县人打招呼,开口闭口都是“你俩儿”,显得十分亲热。这些方言以其多样性、地域性、原生性、世俗性和生动性的特色,反映了地方的特有风貌和四川人的天性机智和幽默,展示了无所不在的生活情趣和哲理,闪烁着瑰丽的地域色彩,是一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宝贵。 二方言与地理环境 人类各种群落的社会生活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展开的,语言和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经常都打上了这种环境的深刻烙印。不同的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反映在方言中则有不同的词汇手段的称述。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方言词汇有的相应地更替了,有的则固执地传承下来。不论

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与地域文化 厦门大学中文系 李如龙 按照中国的习惯,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通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过程中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语言反映民族文化,方言反映地域文化,其中的规律是一样的,前者是整体,后者是分体,二者之间是大同和小异的关系。 因此,研究语言,不了解民族文化就不能有真切的理解,研究方言也必须关注地域文化;换一个角度看,要了解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透过语言和方言这个载体便是一条便捷的途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新成就正是许多交叉学科相互渗透、共同努力的结果。本文讨论方眼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希望学语言学的扩充文化的思路,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也来留意自己的方言母语,共同作些考察和交流。 一、 方言与地方历史 方言是历史上形成的,现存的方言的许多特征只有联系地方史料才能正确理解。闽方言的语音以保存上古音多而著称,滂读同庞,展读同典,就是“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的留存。为什么全国方言中唯独闽方言保留这两个上古音的特点呢?这就要从闽语的形成时代以及后来偏安一角、又逐渐走出海洋向外发展的历史去寻找解释。东南方言的单音词多、音节界线分明,应该同古百越语及后来的壮侗、苗瑶诸语言的共处有关;北方汉语的翘舌音多以及轻声、儿化等现象,可能与阿尔泰语言的影响有关,这是民族共处和融合对语言的作用。桌子在东南方言中叫枱(上海、广州)、床(潮州、海南)、盘(邵武)。这是古来桌子的制作史的记录,先秦席地而坐,以盘为桌,汉唐的床和几一样矮,可卧可坐,可写字办公,以后有了长腿才叫卓(桌是后起字),卓就是高的意思。称为“枱”,可能反映的是倚墙所制的固定的桌子。至今普通话的“琴床”、山西长治说的“盘床”、浙江绍兴说的“桌床”也还都保留了“床”的旧制或旧义。 从潮州到海南,那里的人都自称祖上来自福建莆田,然而在正史、野史中都难以找到具体记载,但是一些方言词汇却明白反映了潮州、雷州、琼州的闽南话是和莆田、仙游一致、而和漳泉不一致的事实:除桌子称床之外,还有白肉(肥肉)、地生(花生)、沸水(开水)等。原来莆田也属于闽南话,宋以后才同泉州分立,而潮州、琼州各地闽南话连早期莆仙话的特点也保留下来了。可见,口口相传的方言词有时比地下文物和史籍更能说明历史。 福建境内有闽、客、赣、吴各种方言,词汇差异甚多。唯独红薯都称“番薯”,无一例外,而且旁及客粤诸方言,也相当一致。原来这种作物是明代闽南华侨从菲律宾带来种植的,由于耐干旱、产量高,在东南丘陵地区就很快普遍推开了,后来也传到了北方,因为年代较晚,在官话区改称为地瓜、红苕、白薯。这是方言词记录了农耕史的典型例证。 山东曲阜方言谓“说话在理”为“子曰儿”,这当然反映了人们对老乡、老祖宗孔夫子的绝对崇敬;金华吴语喻只说空话,办事不实在的人为“伯嚭”,也因为这位赵国宰相是他们熟悉的历史名人、大老乡。还有闽语区大家都知道的“妈祖”“天妃”,也进入了口语中,

初中作文 天津民风民俗的作文-精品

天津民风民俗的作文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 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 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 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 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 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 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 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 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 临绝迹。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面壁作画17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 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 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 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 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 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 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 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 “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 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 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 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 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 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 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

天津市文化特色

天津市地区介绍 区号:022 邮编:300000 简称:津 位置: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与首都北京相毗邻。 面积:全市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1001万 区划:下辖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宝坻区、武清区、蓟县、宁河县、静海县。 天津市国家级AAAA景点:黄崖关长城、海滨旅游度假区 天津市简称津,它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渤海之滨,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素有渤海明珠之称。全市13个区、5个县,为中央直辖市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人口1000万,有汉、回、朝鲜、满、蒙古等民族。 天津市--中央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天津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设"天津卫"。同年12月又设天津左卫并筑城,至此,天津城初具规模。19世纪中叶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天津自然资源丰富。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1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5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0.7%。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0多平方公里,是发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的理想场地。目前,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和燃料、地热资源有30多种。其中锰、硼不仅为国内首次发现,也为世界所罕见。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00亿立方米。还发现10个有勘探和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异常区,热水总贮量1103.6亿立方米。 天津区位条件优越。天津港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也是我国沿海港口码头功能最齐全的港口之一,并跻身于世界港口20强,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62亿吨,集装箱超过300万标箱。天津已基本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相结合立体交通网络。铁路和公路辐射华北、西北、东北广大地区。对内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腹地,对外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目前北方最大的货物空运中心,目前已开通国内外航线40多条。 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有37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蓟县的独乐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蓟县的盘山山势雄奇,层峦叠秀,建筑与自然山水浑成一体。还有天后宫、文庙、清真大寺、大悲院、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广东会馆等,近年来又新建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科技馆等。天津的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品达53万件,其中一、二级品达1000多件。五大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刻砖刘"的砖雕和天津地毯、挂毯闻名全国。 天津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活动丰富多彩。天津有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特点的蓟县旅游观光区,有海湾特色的塘沽滨海游乐区,已形成以海河为风景轴线,以津河、卫津河、月牙河、北运河,繁华金街,鼓楼商贸街,异国风貌五大道为辅的市中心旅游区。同时,每年还要举办具有民族色彩和天津特色的各种赛事及娱乐活动。天津传统的风味食品多种多样。有操作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上海方言与地域文化 方言是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基础,比如中国数百种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形式都是以当地方言为依托的。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要认识现今上海方言和其地域文化的关系,得先从了解上海话的历史形成开始。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据考证,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上海的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 几个世纪以来,上海都只是个小渔村,直到13世纪才发展为城镇。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而这时的上海也是中国一块发光的繁华之地。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成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直到今天,上海是中国的一线大城市,也是全球著名大都市。 语言的分化与趋同,与社会和生活范围的分合是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因为某地有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活动,就形成了其当地文化。 上海话指上海市区的方言,是吴语的一种,又称沪语,是主要分布于上海市区的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上海话源于松江话,有700年的历史。上海方言是自从有了上海浦、有了上海人的聚居才形成的。元代这里形成规模较大的聚居中心后,一种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方言就形成了。而1843年上海被迫开埠以后,成为一个自由发展的租界,有相当长时间的市民自治,使上海迅速变成一个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庞大移民和高速经济的冲刷,使上海话一跃成为太湖片吴语区发展最快的语言。近一百五十年来,上海话和上海这个城市一样突飞猛进,上海话中的一些要素在短短的两三代人里就可以看到较重大的变化轨迹,这在国内的近代语言发展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因而现在的上海方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一是占上海人口80%以上的全国移民陆续来到上海,带来了各地方言尤其是江浙吴语,撞击着以松江话为基础的上海话中的生活基础用语,使其取得了杂交优势,表现生活更为细腻。其中主要的一种演变方式,是使各地方言的公约数词语很快在上海话中取胜,如上海话的“东半爿、东面”、苏州话的“东首、东面”、宁波话的“东半边、东面”,以“东面”取胜。 二是上海话作为世界上国际性大都市的语言,吸取了各种语言、方言中的精华词语。上海话主要从英语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也从来到上海的移民的文化中吸收了大量词语。上海开埠后,新的西式经济发展了起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英语一直都是上海上层社会的第一语言。当时

天津风俗人情

天津风俗人情.txt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女人在约会前,一定先去美容院;男人约会前,一定先去银行。文章出处:中华五千年网(https://www.doczj.com/doc/b815516606.html,) 天津的岁时节俗 天津的岁时节俗与汉族的传统大致相同,但其中也有不少带有城市商业生活特点的习俗,而且天津岁时节俗的特殊性多体现在饮食方面。 正月初一:旧时天津人这天不出去拜年,而家居自娱。 初二:敬财神,给小儿压岁钱,开始互相拜年,挑水人给用户送水送柴,取“进财进水”口采。 初三:烙羊肉馅合子,天津有俗语“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于往家转(赚)”。 初五:俗称“破五”,家家吃饺子,俗称“捏小人”。 十五:商号悬灯结彩,各家皆吃元宵 十六:妇女皆往亲戚家串门,俗称“走百病”。 正月二十五:在屋内或院中画囤形,中放一包米或钱,称为“填仓” 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家家吃烙饼,煎闷子,炒鸡蛋、绿豆菜,妇女不动针线,怕刺伤龙眼。 清明节:前十天后十天扫墓添坟。 二月二十三:天后生日,市民和四乡农民赴天后宫进香,出皇会。 四月初八;城隍庙演戏,晚间出“鬼会”,市民到西门外白骨塔处行祭“赦孤”。 端午节:门旁插艾枝,小儿穿黄衣裤,身挂老虎坠,家家吃江米小枣粽子。 七月十五:鬼节,为亡灵焚化纸钱。 八月十五:中秋节,旧时妇女焚香拜月,亲友互赠月饼。 九月初九:重阳节,黎明时登高远望,食品多为糕类。如切糕、年糕等,取“高”音。 九月十七:财神生日,商号皆以香烛供奉之,并张灯结彩,大肆庆祝。 立冬:开始“数九”,并记“九九消寒图”。此日食馄饨。 腊月初八:用各种米豆,小枣,栗子熬“腊八粥”,包素饺子,并开始用醋泡大蒜,称“腊八醋”,以备春节时食用。 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俗谓本日灶王上天述职,故将旧神象烧化,等到除夕夜再换新神像,祭品为糖瓜,粘糕等。 腊月三十:扫除,贴对联吊钱,全家团圆,吃团圆饺子,守岁,午夜燃放鞭炮。 汉沽版画 汉沽版画多以汉沽地区盐场、化工、农业、渔业的劳动和生活为题材,吸收了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及西方艺术的创作手法,运用新材料、新技巧、新手法、采用木刻、纸版、综合版、丝漏版和油印、水印等表现形式,注重版画语言方面的探索,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汉沽版画创作队伍主要由工人、教师、美术干部组成。这个群体创作的版画作品已达700余件,其中有34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展览馆及国际友人收藏,数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4期 从方言词语看地域文化 陈建民 民族文化从文化地位上讲可以分为主体文化和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同一民族中不同地理区域的文化,它从属于民族主体文化。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地域文化整体的一部分。方言为某一地区的居民服务,在日常生活中能很好地发挥交际作用。方言深深地刻上了地域文化的印记,人们对自己的家乡话和家乡习俗有着非同寻常的乡土感情,爱乡与爱国是统一的。 本文所说的 方言词语既包括各地方言的特殊词语,也包括方言里跟民族共同语相同的词语。下面通过举例说明它是如何反映地域文化的。 (一)受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不同的方言词语及其含义。南方人的主食以米饭为主,他们说的 饭是指的米饭。北方的 饭主要指面食,如馒头、面条、烙饼、饺子,如果特指米饭,就必须说成 米饭。北方把剩米饭与水一起煮开叫 稀饭,与南方把米煮得烂乎的粥不同。三四十年前,有位广东老太太第一次在北京见到馒头,管它叫 大包,那时候,广东还没有馒头。然而,苏州、温州等地却把发面蒸的带馅的包子叫 馒头。北方的米粉肉是把五花肉切成片,加炒米磨成的粉和作料蒸熟而成。福建、广东一带的米粉肉却不是这样的,在那里,米粉是指大米加水磨成粉

浆,经加工后制成晒干的细条食品,加肉丝、青菜和作料炒后叫米粉肉。爱吃米粉肉的南方人第一次吃到北京的米粉肉大呼上当,此米粉肉非彼米粉肉也。南方的蛋炒肉,在北京叫木樨肉。过去,北京人忌 蛋,管鸡蛋叫鸡子儿,经过烹调打碎的鸡蛋叫木樨。郑州、南阳等地管白开水叫茶,绝大多数地方茶是指茶叶泡过的水。广东的 饮茶不同于北方的 喝茶,喝茶只是喝清茶,而饮茶不仅喝茶,并且吃各种点心和炒菜。广东人有上茶楼饮早茶、午茶和晚茶的习惯,而喝茶则不分场所和时间。北方妇女爱穿旗袍,南方妇女很少有这样的穿着打扮。南方农村多住木屋,睡木板床,北方农村睡土炕(用土坯或砖砌成的睡觉用的长方台,上面铺席子,下面有孔道,跟烟囱相通,可以烧火取暖),住窑洞(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就着土山的山崖挖成的洞);北方城市多住四合院(一种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的住房建筑)。南方过去时兴坐轿子,北方时兴赶毛驴。 詹伯慧、张日曰 升先生曾在珠江三角洲一带调查了1400个粤方言常用词语,只有10%左右与北京话完全一致,大部分常用词(主要是受物质生活条件制约的词语)或多或少与北京话有所差别。其中,农事类收常用词42个,动作类收常用词84个,与北京话完全相同的一个也没有。!以吃为例,由于吃的对象不同,全国各地的叫法就很有些差别: 北京话 吃饭 喝茶 抽烟/吸烟 上海话 吃饭 吃茶 吃烟 广州话 食饭 饮茶 食烟 湖北荆门话 吃饭 喝茶 喝烟 各地物质生产的条件不同,反映不同地域文化特征的词语千差万别。例如,浙江舟山渔场海域辽阔,是我国最大的渔场,渔业用语在舟山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海产品名称分得很细:飞鱼、金枪鱼、眼镜鱼、白姑鱼、炸弹鱼、剥皮鱼、琵琶鱼、青眼鱼、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