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文言文复习新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152
2015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经》两首《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练习《诗经》两首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3.于.嗟女兮( )4.犹可说.也( )5.隰则有泮.( )6.岁亦莫.止( )7.(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氓.之蚩蚩今义:流氓古义:2.泣涕.涟涟今义:鼻涕古义:3.总角之宴.今义:宴会古义:4.三.岁食贫今义:确数,三古义:5.薇亦作止.今义:停止古义:.棘今义:孔穴古义: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 )2.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3.言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夙.兴夜.寐(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译文: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译文:孔雀东南飞并序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槌.床便大怒( )2.箱帘.六七十( )3.蒲苇纫.如丝(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家妇难为..今义:使别人为难古义:2.何乃太区区..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古义:3.汝岂得自由..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古义:4.可怜..体无比今义:值得怜悯古义:5.本自无教训..今义:训斥古义:6.处分..适兄意今义:对犯错的人做出处罚决定古义:7.便利..此月内今义:方便古义:8.卿可去成婚..今义:结婚古义:9.蹑履相逢迎..今义: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古义:10.人事..不可量今义:关于人员的录用、奖惩等工作古义:11.叶叶相交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12.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今义:离开床古义: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2015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广西南宁九中2015届高三高考模拟测(一)语文试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24分)偃虹堤记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
”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
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
”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
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
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
”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
”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
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
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
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
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
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
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
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4.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常.显用之常:曾经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予发书按图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2015高考语文总复习之《诗经》两首《孔雀东南飞》文言文知识梳理及练习《诗经》两首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氓之蚩蚩..(“蚩蚩”通“嗤嗤”)2.匪.来贸丝(“匪”通“非”)3.于.嗟女兮(“于”通“吁”)4.犹可说.也(“说”通“脱”)5.隰则有泮.(“泮”通“畔”)6.岁亦莫.止(“莫”同“暮”)7.(“棘”通“急”)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氓.之蚩蚩今义:流氓古义:民2.泣涕.涟涟今义:鼻涕古义:泪3.总角之宴.今义:宴会古义:快乐4.三.岁食贫今义:确数,三古义:约数,多5.薇亦作止.今义:停止古义:句尾语气词.棘今义:孔穴古义:副词,甚,很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机)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四匹马拉一车)2.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愿,请)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率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扶,持)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将领)3.言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说)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助词,无实义)尔卜尔筮,体无咎言.(预兆)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做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判断句)译文: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的媒人。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宾语前置句)译文:请你不要生气,就把秋天订为我们的婚期吧。
孔雀东南飞并序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槌.床便大怒(“槌”通“捶”)2.箱帘.六七十(“帘”通“奁”)3.蒲苇纫.如丝(“纫”通“韧”)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君家妇难为..今义:使别人为难古义:难做,难当2.何乃太区区..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古义:愚拙3.汝岂得自由..今义:不受拘束和限制古义:自作主张4.可怜..体无比今义:值得怜悯古义:可爱5.本自无教训..今义:训斥古义:教养6.处分..适兄意今义:对犯错的人做出处罚决定古义:处理7.便利..此月内今义:方便古义:吉利8.卿可去成婚..今义:结婚古义:订好婚期9.蹑履相逢迎..今义: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古义:迎向前去10.人事..不可量今义:关于人员的录用、奖惩等工作古义:人世间的事情;11.叶叶相交通..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古义:互相穿插着12.媒人下床..去,诺诺复尔尔。
2015届一轮复习之必修一文言知识复习清单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识记: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因为《左传》和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2、《战国策》为(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史书,也是重要的散文集,经汉代刘向整理,全书共篇。
3、《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4、《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
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5、《资治通鉴》它是中国第一部(通史指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6、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7、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
二、巩固练习:1、通假字:⑴今老矣,无能为也已()⑵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⑶夫晋,何厌之有()⑷秦伯说()⑸失其所与,不知()⑹秦王必说见臣()⑺今日往而不反者()⑻请辞决矣()⑼荆轲奉樊於期头函()⑽秦武阳色变振恐()⑾图穷而匕见()⑿秦王还柱走()⒀卒起不意,尽失其度()⒁距关,毋内诸侯()⒂张良出,要项伯()⒃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⒄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⒅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⒆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⒇置之坐上。
()(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词类活用:⑴名词作状语规律:名词+动词,名词如果不作动词的主语,即作状语①夜缒而出:夜,在晚上②进兵北略地:北,向北⑵名词活用为动词规律:名词+名词(代词),前一名词若非定语或前有副词,即活用作动词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驻军⑶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规律: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201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作业(江西专版)文言文知识梳理(必修一)知识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失其所与,不知.()(3)无能为也已.()(4)秦伯说.()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或比赛、会议的承办者古义:______________(2)行李..之往来今义:出门带的包裹古义:________________(3)共其乏困..今义:疲劳古义:________________(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鄙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敢竭鄙.怀,恭疏短引()(2)许公曰:“……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杂然相许.()潭中鱼可百许.头()(3)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4)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且焉.置土石()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2)越国以鄙.远()(3)既东封.郑()(4)与郑人盟.()(5)既东.封郑()(6)越国以鄙远.()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夫晋,何厌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是寡人之过也。
2015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导纵观历年中考文言文,题型稳定,分数稳定。
但是考查的侧重点越来越倾向于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对知识点的运用,可以说这是对考生从传统的识记能力转向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
所以,崔老师提醒孩子们,备考文言文时要注意以下三点:考查方向始扭转2014年考纲调整中删除了《叔向贺贫》和《捕蛇者说》这两篇文章,新增《伯牙善鼓琴》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但是这并没有在今年的中考试题中体现出来。
然而虽然在文言文的选择上并没有选择新加入的文章,但是我们从考题的具体内容上可以发现,考查方向有别于往年的。
除了,常见的对实词的解释,对重点句子的翻译之外,第三题开始注重考查孩子们对整个文言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文章具体内容的筛选对比能力。
也就是说,需要在原文找原句回答的基础上,加入了考生的自我“感悟”这一层面。
考题内容更加灵活,对考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要求更高。
考生是否能够用语言表达出与文言所体现的主旨一致的自我感悟。
这样看来,中考对语文文言文的考查越来越开放化,开始倾向于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也越来越注重理解与运用。
警惕题型微变化从今年的具体题型来看,对实词的考查依然是偏重于对古今异义、词性活用等方面的考查。
这就要求考生一方面识记重点词汇的同时更需要掌握其中的方法。
除了要清楚最基础的成分之外,还要加入理解性记忆,切勿死记硬背。
语句翻译,说白了就是实词+语句连贯,考查到的仍然是那些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并且实用性的实词。
要求考生必须在翻译中体现出来,扣住采分点。
如今年考查到的“假”“虽”“卒”等。
其中考查到了一词多义。
而这些词汇一直到高中都会常见且常用到。
只是相对于高中来说较浅显。
可以说初中是在为高中的学习打基础,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最好有一个语文的改错本。
备考方向全方位从改革的整体趋势与侧重程度来看,后期对文言文阅读也极有可能直接从“感悟”出题,形式也会更为灵活。
语文总体分值的加大,必然会辐射到各个部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只是加入以史地政为背景的文段阅读,文言文是一个最直接体现传统文化的部分,所以分值上很有可能看涨。
新人教版2015年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一文学常识与文言文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社戏》选自(),作者是(),原名(),字,豫才,浙江()人。
他是我国伟大的()、()、()。
著作有杂文集()、(),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等。
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自(),作者是(),原名(),小名(),原籍苗栗县。
曾任记者、编辑,后从事文艺创作。
她的创作丰富,代表作有散文集(),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广播剧集()等。
3.《丑小鸭》的作者是()(国籍)的童话作家()。
代表作有()、()、()。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国籍)伟大的民主诗人、小说家,史称()。
代表作有诗歌()、()、()等。
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5.《未选择的路》作者是()(国籍)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独具风格,以口语入诗,生动朴实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
他得诗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流传广泛,深受人们喜爱。
6.《伤仲永》选自(),作者()(1021-1086),字(),号(),江西临川人,()(朝代)()、()。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7.《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是()(国籍)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
他曾参加普法战争,短篇中有不少就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8.《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词,()谱曲。
9.《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作者是(),他字守常,河北乐亭人。
是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李大钊不仅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
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选注》。
10.《土地的誓言》作者是(),原名(),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11.《木兰诗》是()时期北方民歌,它选自()代()编的()。
201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课标--四川省专用)[文言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23分)臣闻事有若缓而.其变甚急者,天下之势是也。
天下之人,幼而习之,长而成之,相咻而成风,相比.而成俗,纵横颠倒,纷纷而不知以自定。
当此之时,其上之人刑之则惧,驱之则听,其势若无能为者。
然及其为变,常至于破坏而不可御。
故夫天子者,观天下之势而制其所向,以定其所归者也。
夫天下之人,弛而纵之,拱手而视其所为,则其势无所不至。
其状如长江大河,日夜浑浑,趋于下而不能止,抵曲则激,激而无所泄,则咆勃溃乱,荡然而四出,坏堤防、包.陵谷,汗漫而无所制。
故善治水者,因其所.入而导之,则其势不至于激怒坌涌而不可收。
既激矣,又能徐徐而泄之,则其势不至于破决荡溢而不可止。
然天下之人常狎其安流无事之不足畏也,而不为去其所激;观其激作相蹙.,溃乱未发之际,而以为不至于大惧,不能徐泄其怒,是以遂至横流于中原而不可卒治。
昔者天下既安,其人皆欲安坐而守之,循循以为敦厚,默默以为忠信。
忠臣义士之义愤闷而不得发,豪俊之士不忍其郁郁之心,起而振之。
而世之士大夫好勇而轻进、喜气而不慑者,皆乐从而群和之,直言忤世而不顾,直行犯上而不忌。
今之君子累累而从事于此矣。
然天下犹有所不从,其余风故俗犹众而未去,相与抗拒,而胜负之数未有所定,邪正相搏,曲直相犯.,二者溃溃而不知其所终极,盖天下之势已小激矣。
而上之人不从而遂决其壅,臣恐天下之贤人,不胜其忿而自决之也。
夫惟天子之尊,有所欲为,而天下从之。
今不为决之于上,而听其自决,则天下之不同者,将悻然而不服。
而天下之豪俊,亦将奋踊不顾而决之,发而不中,故大者伤,小者死,横溃而不可救。
譬如东汉之士,李膺、杜密、范滂、张俭之.党,慷慨议论,本以.矫拂世俗之弊,而当时之君,不为分别天下之邪正以快其气,而使天下之士发愤以自决之,而天下遂以大乱。
由此观之,则夫英雄之士,不可以不少遂其意也。
是以治水者,惟能使之日夜流注而不息,则虽有蛟龙鲸鲵之患,亦将顺流奔走,奋迅悦豫,而不暇及于为变。
2015中考文言文复习要点——《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
《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
今《列子》,一般认为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
其中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
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关于神话: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
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
”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字词疏通:1.应掌握的字。
仞rèn荷hè 箕畚jī běn 孀sh uāng 龀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 厝cuò2.解词。
(除课文注解外的)阴:山南水南为阴。
“汉之阴”指汉水的南面。
阳:山南水北为阳。
“河阳之北”指黄河北岸以北。
杂然相许:“许”解释为赞成。
此指纷纷表示赞同。
◎“高可二粟许”中的许解释为上下、左右。
◎“杂然而前陈者”中杂然解释为错杂的样子。
加:更。
如“山不加增”意为山却不会更加增高。
◎“寡人之民不加多” 中的“加”是程度副词,相当于“更”,修饰动词。
诸:之于。
如“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的边上。
(把它投到渤海的边上)荷:负荷,挑。
如“荷担者三夫”即挑担子的三个人。
易: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