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教育的历史

特殊教育的历史

特殊教育的历史
特殊教育的历史

特殊教育的历史

董存良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在近代以前,特殊教育处在盲目发展状态下,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还无暇顾及到特殊人群的教育。在西方,早期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对残疾者采取了灭绝的态度,如斯巴达的长老将出生时有缺陷和身体虚弱的儿童弃之山岩;还有一些人则将他们作为愚弄、取乐的对象。亚里士多德也曾经说过:“聋者没有语言,所以不是教育的对象”。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针对封建主义等级观念和非人道、非科学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对残疾者进行教育的建议,并探讨了其可行性。如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在《大教学论》里提出了“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主张,并指出不论智愚,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他首先认识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差异,他将学习者分为六种,其中就有一些人是“心智低弱,同时又是很怠惰的人。这种人只要不顽梗,也是可以得到很大的进展的。不过需要巨大的技巧和耐心而已。” 同时也认识到各种特殊儿童的天性是可以接受教育的,只不过是由于外界的原因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他说:“盲、聋、跛、弱实际上很少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是由于自己没有当心的原故,智力特别弱的人也是一样。”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他在认识到对这些儿童进行教育的可能性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他们的教育是一项非常急迫的任务,他说“有些人虽则看去天性鲁钝笨拙,这也毫不碍事,因为这就使普遍培植这类智能一事更加急不容缓……世上找不到一个人的智力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进的田地。”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他进一步指出智力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如他说:“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 这就为开展智力落后者的特殊教育提供了依据,他根据对这些儿童特点的认识,还提出了对智力发展落后者进行教育的一些方法,如将才智不同的学生混合起来,使优秀学生可以帮助落后的学生;精简教学内容,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和接受能力;加强感官训练等主张,都是有利于特殊儿童学习的。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十八世纪后期启蒙思想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则在其哲学著作《论盲人书简》(或译为《供明眼人参考的谈盲人的信》)等著作中用唯物论的观点对聋人、盲人的感知觉特点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盲人或聋人的认识并不是来自于内心或上帝的启发,而是建立在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盲人或聋人在感知事物时有其独特的方式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他借用一位盲人的话说:“与其答应我拥有我所欠缺的器官,倒不如改善我所具有的器官。” 他进一步指出盲人或聋人是有学习能力的,他们的知识来自于实践经验,如果要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一种观念,一定要让他们运用其他感官来感受得到,他并且举例说明盲人的思维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这些思想家们的观点和主张对近代盲、聋、智力落后等残疾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然而要使这些思想家们的主张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原理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他们仅仅解决了这些特殊人是可教的问题,却并没有很好地回答如何教并教好他们的问题。因此早期特殊教育领域中还涌现了一些实践家。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最早对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是以个别教育形式开展的,例如1799年人们在法国阿维隆的森林里发现了一个叫维克多的野男孩,由于长期脱离人类社会,他成了典型的痴呆患者,当时的一名法国医生伊塔(Jean Mare Itard,1775-1838)尝试对其进行教育,他从教维克多分辨冷热、物体和物质的感官训练着手,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的能力水平,并将自己的教育方法汇编成《阿维隆野孩维克多》一书,虽然他的努力未能使维克多成长为正常人,但作为人们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较早的尝试,他的教育方法被证实是有效的。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另一位精神科的医生、伊塔的学生塞甘(Edouard Seguin,1812-1880)进一步指出,白痴并不是一种病,如果通过感觉运动来教,智力落后儿童是能够学习的。由于智力落后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早期的教育尝试是以个别教育来进行的,专门的学校或班级的出现较晚。塞甘于1837年在法国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智力落后儿童的学校,(后移居美国继续从事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1717年,法国神父瓦伦丁·阿羽依(Valuntine Haüy,1745-1822)在街上看到盲人表演杂耍受到观众的起哄和嘲笑,他受到了深深的震动,因而决心为盲人开办专门的学校,使他们也得到教育的机会。在1784年他终于在巴黎建立了近代世界上的第一所盲校。使盲人可以进入正规的特殊教育学校中接受系统的教育。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另一位法国神父莱佩(Abbé Charles Michel de L'Epée,1712-1789)也是在街上遇到了一对孪生的聋姐妹,并试图向她们进行传教,从而激发他从1743年就投身于聋人教育事业,最终于1770年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聋人学校。他认为手势是聋人们的自发语言和进行思维、交际的唯一媒介,因而主张使用手语进行教学。之后德国的海尼克(Samuel Heinicke,1727-1790)创办了第一所用口语法训练聋生的学校,从而引起人们对聋校交流手段和教学语言问题的关注与讨论,使聋教育更加深入发展。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二十世纪初兴起的新教育运动对特殊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的思想对二十世纪初特殊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蒙台梭利在意大利罗马大学附属精神病诊所从医时接触到身心缺陷儿童,她亲身体会到这些儿童仍保持着对游戏的要求和欲望,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世界特殊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她借鉴了塞甘的特殊教育方法,尝试用“教育治疗”来治疗白痴,从而注意到要将医学与教育结合起来。1898年她在都灵召开的教育会议上提出“治疗心理缺陷主要的不是医学问题,而是教育问题。” 次年蒙台梭利创办了一所特殊儿童学校,收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她通过活动作业﹑感官教育﹑生活技能练习等训练发展这些儿童的感知运动能力。成功地帮助这些儿童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读写算知识。蒙台梭利总结了自己在教育智力落后儿童中取得的经验,形成一整套的“蒙台梭利方法”。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历来就有助危济困﹑抚恤孤残的优良传统,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盲、聋、哑、肢体残疾等缺陷的存在,在最初的象形文字钟鼎文中就流下了人们对目盲现象的认识。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儒家的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结合到一起,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历史上对待残疾人的态

度。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制度化的特殊教育是学习国外经验的结果。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从香港抵达天京,提出了仿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来改造太平天国的设想——《资政新篇》,其中就有“兴跛盲聋哑院”的主张,提出根据其身体特点可对他们开设鼓乐书数杂技等课程,以使他们“不致为废人也”,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未能成为现实。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874年才由英格兰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建立了瞽叟通文馆(后改名为启明瞽目院),收容贫困盲童施以慈善教育,这是我国近代盲教育的起源。1883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建立了启喑学馆,这成为我国近代聋教育的起源。此后相继又有一些教会在中国举办了特殊学校。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由外国传教士帮助建立的特殊学校主要是慈善性质的收容,兼以一定的教育,包括宗教教育﹑启蒙的文化知识教育和初步的劳动技能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上仿照英美国家的学校。如启明瞽目院最初是用从英国运来的﹑用凸起的英文字母印制的圣经为教材。早期中国不同的盲文方案也多是由外国传教士帮助设计的。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早期特殊学校凤毛鳞角,且都是由外国人来建立的。于是一些聋人及关心聋敦育的人士开始了自己创办聋校的尝试。1914年杭州之江大学教授周耀先创办哑童学校,并派自已的儿子周天孚(聋人)﹑周天锡分别去山东烟台启喑学校及其师范科学习。这是近代由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聋校,但办校时间不长。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另一位开创中国盲﹑聋教育的重要人物是张謇(1853-1926),他是清末状元,著名教育家﹑实业家。他在参观了日本的盲哑学校后,称赞:“彼无用之民犹养且教之使有用乎。” 并决心创办聋校以及专门培养聋教育教师的机构。1916年终于在南通狼山创立了南通盲哑学校,成为近代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特殊学校之一。在举办特殊学校的同时,他也重视开展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在盲哑学校附设了师范班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之后在中国各地又纷纷建立了一批特殊学校,其中有不少学校都是由聋人或聋人的亲友所创建的。这是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独特的现象。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特殊学校因战乱而关闭,而同时又有15所新建聋校诞生,且多数有聋人参与或主持办学。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胡适,曾留学美国,深受杜威等的影响,并进而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胡适也关心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他曾向第八届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新学制议案,强调“对于精神上或身材上有缺陷者,应施以相当之特种教育。” 他提倡教育机会均等﹑重视对儿童进行感官功能训练等思想都包含着对特殊儿童实施教育的要求。胡适还注意到有一部分儿童是有天才的,他批评当时的教育制度过于僵化不利于天才儿童的成长。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另一位同样曾留学美国的著名教育家陈鹤琴(1892-1982)也关注特殊儿童的教育。他曾于1935年发表《对于儿童年后的几点宏愿》,提出“一愿全国儿童从今日起,不论贫富﹑不论智愚,一律享受相当教育,达到身心两方面最充分的可能发展。二愿全国盲哑及其他残废儿童,都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尽量地发展他天赋的才能,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份子,同时使他们本身能享受人类应有的幸福。” 他指出开展特殊教育,可以使聋、哑、盲、手脚残废、患肺病、白痴、疯狂的孩子都能受到相应的教育。他说“这样因材施教,各得其宜,教育的力量在这种地方就可以分外显出他的伟大来。”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他在考察了欧美和苏联等国后,积极介绍国外实施特殊教育的情况,指出在当时的教育条件下,不论天才还是低能的儿童,都没有得到与其水平相应的教育。他还特别强调国家在举办特殊教育中的作用,他说“过去极少的特殊儿童教养机构完全系教会或私人慈善团体办理的……如果把教育特殊儿童的责任,委诸他们,其不能胜任是无疑的。教育的对象本来就是…有教无类?,而国家对儿童犹之父母之对他的子女,必须一视同仁。”

2.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此后他于1947在上海创立特殊儿童辅导院,计划招收肢残﹑聋﹑盲﹑低能和问题儿童等特殊儿童,后来因战乱而未能完全实现其设想。陈鹤琴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是中国特殊教育从照搬走向创新﹑实现特殊教育本土化﹑中国化进程中的代表,为特殊教育以后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最新整理》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几个问题

目前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几个问题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再一次统一了我们对我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对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提出了必须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研究中国特色特殊教育发展问题的要求。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当前特殊教育发展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普及与提高这是涉及特殊教育发展的方针的根本问题,1 9 9 0年的《残疾人保障法》就早已明确指出: "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目前全国近 6 5 0万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 0万,很明显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尽快解决近 6 0 0万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普及问题,到 2 0 0 0年实现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8 0 %的"九五"规划目标;另一方面已入学的近4 0万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又亟待提高,他们需要适合于他们自身需要的特殊教育。 二.主体与骨干 这是涉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发展格局的方向问题: < <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 >中明确提出全国特殊教育基本形成以随班就读和特殊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格局,这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国情和新时期发展要求而制定的。"主体"需要"骨干"的支撑,否则"主体"无所依靠;"骨干"需要"主体"补充,否则"骨干"也支撑不住:二者相辅相成,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如何办得更多、更好、更充分发挥作用以及特殊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心校的作用、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初级阶段特教界的重点课题。 三.形式与内容 传统的特殊教育形式- - - -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具有建校时一次性投资较多的致命弱点,使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在财政支出方面非常棘手,面对全面推广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有限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明显不能满足需要- - -传统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面临着挑战。特教班和随就读的应运而生缓解了这一矛盾,满足了残疾儿童的入学需要,但他们在满足残疾儿童特殊需要方面做得还不够或甚至尚未涉足,因此今后要立足于使这两种形式真正地适合于特殊教育的内容、服务于特殊教育的内容,这样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此外,特殊教育内容中所包括的多重残疾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言语及语言障碍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残疾儿童早期教育等都亟待有相应的教育形式。

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史

https://www.doczj.com/doc/bc6135720.html,/48005 698.html 这个网址里面的也不错看看 二、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及走向 谈这个话题之前首先要界定特殊教育对象,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界定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指的是医疗部门界定的在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近年来,又将有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儿童(孤独症儿童)扩展为特殊教育对象。其实,根据国际上对特殊儿童的范围界定,特殊教育对象还包括有情绪行为障碍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和智力超常儿童以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等。这里所讲的特殊教育对象,主要是指视觉、听觉、智力发展方面存在缺陷的儿童。在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一个演进的历史过程。 一、特殊教育的准备阶段:标志为古代特殊教育思想及机构的萌芽 我国古代就有开明的残疾人政策,夏商周时期有减免残疾人税收的规定,从秦汉到明清,开明统治者都设臵了专门机构去关注残疾人的生存状况,如对残疾人赐谷等等。 中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据陆得样和福森信昭(日本)1996年考证,我国在周代出现了公有性质的残疾人教育,源起于夏商周时期的盲人乐师得到专门的职业技能教育,并训练聋哑、盲及肢体残疾者为有用之人。 我国自古代就不泛有对残疾人一视同仁的例子,周代就有盲人担任乐师和相应官职,孙膑和司马迁受刑后成了肢体残疾者,后来仍被重用,都是明证。 二、特殊教育的早期阶段:标志是近代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漫长的封建社会,使特殊教育发展异常缓慢甚至停滞。我国近代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始于清末明初,这种特殊教育最早由国外的教会带入,然后国内一些开明人士介入,并开办了一些专门从事特殊儿童教育的会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特殊教育的兴起与西方传教士的传教有一定的关系。据《教育年鉴》记载,1874年,英国英格兰长老会传教士威廉?穆(William Moore)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建了中国近代第一间盲校-「瞽叟通文馆」。(“瞽”是瞎子的意思,“叟”是老头的意思,“瞽叟通文馆”就是流落街头的瞎子、老头子学文化的地方,这是教会办的慈善机构。现在成了北京市盲人学校。学校创建时,只有个位数的学生,到1919年学生人数已增加到200人。1920年校址迁到北京西郊八里庄,改名为「明瞽目院」,该校招收社会上盲童学点字、传播宗教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教学中,引进了法国布莱尔点字,创立了中国点字,即「瞽手通文」,也称「康熙盲文」。由于经费短绌,终年战争,学校停止上学好几次后来又恢复。13年之后的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蓬莱)建立了“启喑学馆”进行对聋哑人的教育。1887年初时,只接受了一名聋哑学生。该生的衣食、住宿全由学校提供。由于全靠善心人士捐助来维持学习开支,三年后,在校学生也只增加为11人。1898年迁至烟台,改名为烟台瘖学校。解放以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这所学校并改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又过了28年,1915年7月,民国政府的《国民学校令》正式提出了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一年之后的1916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十七大以来,特殊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还面临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2012 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等重大政策,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作为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笔者选择“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题目,旨在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梳理和反思,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构想。本研究借助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档案资料、政策法规文件、教育统计年鉴、各高校师资培养内部资料等,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史料和文献的梳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 育师资培养的历史,全面考察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 几个部分。导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研究对象,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构筑本论文的整体写作框架和基本思路,介绍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第

一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早 期的曲折发展,到文革期间的断裂,寻求复兴和稳步发展的进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如何从早期发展的困窘状况,发展到形成了一些师资培养经验,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开始了初步的探索。系统分析了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受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 影响,揭示了背后推动和制约的原动力。第二章,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1978—1997)。分别从我国特殊教育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培养模式的变迁,课程设置的发展等不同维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不同表现形式及成因,阐述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发展趋向。第三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深化改革(1998—2016)。本章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在教育一体化、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开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召开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蕴、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培养、培训模式和相应的政策建设和实施。本文同时选取了2所部属和2所省属院校为案例,通过对上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行文本分析,目的是更加直观地呈现我国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第四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反思与国外借鉴。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程进行反思,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和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 视角,以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为镜鉴,分析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发展特殊教育的意义[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

发展特殊教育的意义[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 值分析] 摘要:从一般性质上来考察综合实践课,其不但能满足学生专 业技能的形成。同时,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增强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比重,就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特殊教育意义价值 从一般性质上来考察综合实践课,其不但能满足学生专业技能 的形成,同时,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原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在实践中,不断地产生客体主体化的过程,人又通过主体客体化的活动来指导实践。关乎这一过程,将促进人本身适应社会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所谓“特殊教育”可以理解为: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 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它的目的和任务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和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发展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成为对社会

有用的人才。因此,增强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比重,就直接体现了上述概念中,关于“特别设计的课程”这一要求。 综上所述,本文以“综合实践课在特殊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为题,目的就在于对特殊教育教学环节中,有关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法乃至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探讨。这里指出,本文关于特殊教育所针对的学生为:智力残疾的学生。 一、特殊教育的特点 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许多共同的地方,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是适用的,但特殊教育也有它的特殊的一面。它不仅像普通教育那样,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特别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例如,教盲童学习盲文和定向行走,对聋童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对弱智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教育训练等。特殊教育更重视早期教育,因为儿童年龄愈小,可塑性愈大,也可以及早保护残疾儿童的残余视力和听力,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语言能力,错过了最佳期,往往事倍功半。如对聋童没有进行早期语训,就会给今后语言的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特殊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也更重视个别教育,更强调在教育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需要。特殊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和社会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南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措施 问题: 1.特殊教育法制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等法规都涉及了残疾人儿童教育的一系列问题,《残疾人教育条例》对残疾人的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规定,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残疾儿童教育的顺利实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特殊教育法。现行法律法规中,缺少更为详细的、具体的、操作性更强的法规;执法不力,执法不严在残疾人教育上更为突出。缺乏相应的立法保障往往导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或教育主管领导对特殊教育重视不够,不利于特殊教育发展。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数量极少,公办的只有8 所,民办的也只有4 所,这远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 2.政府对残疾人特殊教育的投入不足。我国的特殊教育投入存在明显不足的问题。以南昌市为例,南昌市残疾人特殊教育机构数量极少,公办的只有8 所,民办的也只有4 所,这远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教育需求。并且经调查发现,县级的残疾人教育学校先进的教学仪器和手段没有配备,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设备、教学资料都缺乏。例如,学生没有起码的的上课的器材,更不用说聋儿有适用的助听设备、盲生、儿有适用的助听设备了。另外,民办的特殊教育学校生存发展状况更是令人担忧,甚至连教师、及最基本的教学设备都缺乏。 3.残疾儿童入学率偏低。残疾儿童属于弱势群体,残疾导致的残疾人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是造成入学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其次,经调查,大多学校在招生时在年龄、户籍、身体状况上都有所限制。例如,智力学校要求只接收本地区内且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智障儿童,另外在年龄方面也有阶段限制。这就使得多重残疾的、较偏远地区的以及大龄的残疾人没有获得特殊教育的机会,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化的实现。 4.民办与公办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 1)从经费上看:公办学校各项花费全部由家承担,资金压力较小。而民 办学校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问题,调查显示,学校资金来源主要是 社会的捐助、基金会以及企业的赞助、学生义卖所得及部分学员缴 的学杂费等。 2)从硬件上看:公办学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表现在学校占地面积较 广、有较多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及残疾人康复健身设备。而民办 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就极为缺乏,表现为学校场地狭小,不具备相应 的教学设备以及基本的康复健身设备。 3)从软件上看:公办学校教师资源比较充足,教职工分工比较明确,层 次等级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水平都相对较高,特殊教育 专业教师较多。而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差强人意,教师水平不够 高,教师资源缺乏,教师百分之八十为非特殊教育专业出身。 4)在教师工资待遇上: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由政府承担,并且待遇要比正 常学校的教职工待遇多25%的特殊津贴。民办学校教师待遇较 差,甚至许多教师是属于零工资义务教学。 5)从生源上看:公办学校主要招收本行政区域内的残疾儿童,对外地学

特殊教育概论思考题

第一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特殊教育 2.特殊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4.标记 二、简答题: 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对象的类型。 2.简述世界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3.简述我国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 三、论述题: 1.试谈你对标记不同类型特殊儿童这一做法的认识。 2.试谈特殊教育学校的产生与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在关系。 第二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缺陷补偿 2.代偿 3.康复 4.最少受限制环境 二、简答题: 1.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特殊儿童及其缺陷的认识。 2.简述美国“PL-94-142公法”的主要观点。 3.简述西方特殊教育理论观点的特点 4.简述国际流行的特殊教育理论观点 四、课外习作: 试谈你对特殊学校教育和回归主流运动,乃至全纳教育的看法和态度。第三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1.身体的(physical)回归主流 2.社会的(social)回归主流 3.教学的(Instructional)回归主流 二、简答题: 1.简述美国、日本等国特殊教育立法的特点。 2.简述我国上海市关于随班就读的《暂行规定》的特点 3.简述特殊教育目标的两种观点及其基本内容。 4.简述新时期国际社会关于特殊教育目标的基本观点。 5.分别简述前苏联、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规定上的特点。 6.简述前苏联和俄罗斯在特殊教育目标的共性与区别。 7.简述我国特殊教育目标。

8.简述俄罗斯特殊教育组织机构。 9.简述世界各国和地区特殊教育机构和体系的特点。 10.简述当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 11.简述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 三、论述题: 1.论述前苏联到俄罗斯特殊教育目标的变化,并指出这一变化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分别试述芮诺和柯克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结构。(阐述关于特殊教育的组织观点,并做出简单的评价。) 四、课外习作: 了解我国有关特殊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 ?第四章课后思考 ?一、名词解释: ? 1.听力残疾 ? 2.视力残疾 ? 3.智力残疾 ? 4.肢体残疾 ? 5.病弱 ? 6.学习困难 ?7.言语与语言障碍 ?8.情绪和行为障碍 ?9.超常儿童 ?10.“三环”天才概念说 ?二、简答题: ? 1.简述听力残疾的分类 ? 2.简述听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3.简述听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 4.简述视力残疾的分类 ? 5.简述视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 6.简述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7.简述智力残疾的分类 ?8.简述智力残疾的致残原因 ?9.简述智力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

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新发展

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新发展佟月华 (济南大学教科所,山东济南,25002) 摘要 本文以1997年美国重新修订的《能力缺陷者教育法》为依据,对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目标、教育原则、能力缺陷学生的种类与鉴定以及特殊教育服务的范围等问题作了全面的评述。 关键词 美国 特殊教育 发展 Current Trends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U nited States Tong Y uehua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Jinan University,2500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I DE A)which was revised in 1997,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g oals and principles of special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 tates.The class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and special education services are als o discussed. K ey w ords the United S tates speci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特殊教育在美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20年来,特殊教育的作用愈加受到社会的重视。1997年美国重新修订了特殊教育法,新的教育法《能力缺陷者教育法》(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2 tion Act,简称I DE A-97)对美国特殊教育的对象、目的、范围、方法方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了全面修订。本文以修订后的I DE A-97为依据,对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对象的筛选与鉴定以及特殊教育服务的种类等问题作一评述。 一、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涵义和教育目标 I DE A-97对特殊教育所下的定义为:为满足能力特殊学生的独特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学(包括体育教学),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统称为特殊学生(exceptional students),包括能力缺陷学生和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联邦政府的特殊教育法详细规定了对能力缺陷学生的特殊教育要求,对于英才学生的特殊教育则责成各州自行制定具体规定。本文重点介绍能力缺陷学生(stu2 dents with disabilities)的特殊教育情况。 新的特殊教育法明确规定接受特殊教育是所有学生和家庭的权利。无论学生在身体、智力、社会和情感以及其它任何因素的发展上存在何种特殊需要,学校都必须为他提供条件使其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能力缺陷的学生应该像正常学生一样,接受免费的、平等的教育。如果学生因为能力缺陷而无法在普通教育环境中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学校则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为学生设计个别教育计划。 美国的特殊教育有三个目标,第一是独立性,使能力缺陷者能够控制和选择自己的生活,具有独立的生活能力;第二是生产性,使能力缺陷者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成为自食其力的家庭和社区成员;第三是综合性,使能力缺陷者能够像其他人一样运用社区资源,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与其他人正常交往,在家庭或者类似于家庭的环境中过正常生活。 二、当代美国特殊教育的原则 I DE A-97规定,美国特殊教育应遵循以下六个教育原则:无排斥原则、无岐视评估原则、适当教育原则、 《中国特殊教育》2000年第4期(总第28期) Chinese Journal of S pecial Education(Quarterly) N o.4,2000(Serial N o.28)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关于特殊教育发展的感想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关于当前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两点感想 一、随班就读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人文关怀 无可否认,当前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各方人士的善意支持,现实生活中随班就读的成功的原因也多建立在教师、儿童、学校以及其他力量的人文关怀。 我们可以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各地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案例,看完之后,你一定会感慨,原来在优秀的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的教育下,随班就读工作可以这样成功,残疾儿童也可以在普通班级得到这么恰当和优质的教育。当然,这些教师也是我国进行随班就读工作的一线教师中的杰出代表,是国家优秀教师,是推动当地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台湾李宝珍夫妇的故事是社会人士参与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典型代表。李宝珍夫妇在1996年自筹资金在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为当地的部分残疾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不仅办特殊教育学校,他们还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进行培训。据广州市教研室的邱举标老师回忆,经过他们培训的教师在特殊教育的专业情意和自身的道德思想上都会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你的发展也受到了许多外国以个体为名义的专家的帮助。在《蜗牛不放弃》(中国孤独症群落生活故事)一书中,介绍到一位外国女专家多次来中国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无偿地为中国孤独症儿童的事业做出了许多贡献。 无疑,教育事业自古就是一项充满爱和牺牲精神的伟大事业,无论何种教育形式都需要教育者一定程度上的无私奉献。但是,仅仅依靠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就可以推动随班就读或者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了吗 我们来看一下一位随班就读教师的分析:部分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师只是出于怜悯,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上小学教师工作量大,课时很满,集中培训也有困难。……教师的主要忧虑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不足,缺少时间和精力,除此而外还有同学关系、家长配合、学生的行为问题以及相应的争吵、人员编制、校领导关系和支持等。普通教师面对的是所有学生,而不是极少数的残疾学生……当实行小班化后,才可以考虑残疾儿童的随班就读。……教师没有系统的接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训练,对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缺乏认识,不太了解特教的基本原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好健全学生与残疾学生、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关系。 以上的文字只是呈现了当前随班就读教师工作中面临的一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已经可以想见到他们的工作真的是困难重重。也许,爱心最重要,但是,没有政府、学校领导、家长、社区以及其他各方力量的支持,没有系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以及工作指导,没有各种软硬件的保障支持,教师也会精疲力尽,难以负重,随班就读工作也难以为继。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及启示 摘要:特殊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其发展经历了萌芽、诞生和发展等阶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特殊教育在我国取得了长足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教育民主化的推进,更应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为障碍者和残疾者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特殊教育演进历程启示 ????1 特殊教育的内涵与理念 ????特殊儿童教育学(pedagogy to exceptional children)是研究特殊教育规律的科学,又称特殊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对特殊儿童有两种理解,特殊儿童教育学也就有两种界定。广义的特殊教育是指:正常儿童之外的所有儿童的教育学,即超常(天才)、低常(智力落后)、有品德缺陷(问题儿童)、器官缺陷(盲、聋、肢残)、儿童精神病和病弱等各种儿童的教育学。狭义的特殊教育是指:身心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即盲、聋、弱视、重听、智力落后、言语障碍、肢残、病弱等缺陷儿童的教育学。美、日、苏、联邦德国等许多国家从法律或学术上把特殊儿童教育规定为缺陷儿童教育;广义的特殊儿童教育学又分为盲童(视觉障碍)教育学、聋童(听觉障碍)教育学、智力落后儿童教育学、言语矫正学、天才儿童教育学、问题儿童教育学、多种缺陷儿童教育学等。本文主要是指广义上的特殊儿童和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教育在本质上是“育”与“爱”有机结合的教育。“育”在中国古代意味着“养子使作善也”,体现了教育的发展性和方向性;“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这反映了特殊教育的理念为“爱而有教”与“教而有方”的融合。 ????2 特殊教育的演进历程 ????从世界教育史来看,特殊教育实践活动古而有之。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只有200多年历史。其显著特点是文理渗透、医教融合,它的发展既有赖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治开明,也有赖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自身的认识发展水平。我国特殊教育按其发展阶段划分,大致经历了准备阶段、早期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时期。 ????2.1 特殊教育准备阶段:古代特殊教育思想的萌芽 ????2.1.1 对特殊儿童(包括特殊人群)的认识及其态度 ????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残疾人的记载和对其原因的探究。如《左传》卷六记载着“耳不听无声之和为聋,目不别五色之章为昧。”同时,春秋时期有人将残疾分为失明、聩、暗、瘸、驼、痴、癫和狂疾等不同类型。此外,还对残疾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说法;《吕氏春秋·尽数》中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我国最早的中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指出,“颠病”是“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由此可见,古代特殊教育从医学和教育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论述,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具有朴素唯物论思想。

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现状及发展趋 势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浅谈我国对聋哑学生的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 内容摘要: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聋哑人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汇。人们通过各种慈善活动和媒体报道知道他们,但与他们亲身、亲密接触的机会却寥寥无几。事实上,盲聋哑人所真正面对的问题远不仅听障这么简单。体现在生活中点点滴滴的与普通人的不同和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却是大众所通常没有想到的。本文从聋哑学生的教育现状和发张趋势进行探讨。 关键词:聋哑人特殊教育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国家加大了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工作力度,许多地方的特殊教育工作发展得很快。但是,我国的特殊教育在各个地域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聋教育做为特殊教育领域的一个分支,在现代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今天也同样面临着“发展与改革”这一历史使命。要让残疾人“充分参与和平等”,就必须真正的让残疾人享受到和谐、平等的教育。发展特殊教育事业,提高特殊教育质量,推动和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就是要开展对特殊教育的研究力度。 聋教育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好多的特殊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我们的特教教师也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与教学模式。但是在现代教育形势的影响下,教育教学的改革正在对一些“成型”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着批判甄别式的荡涤。好多的特教教师在教改的过程中迷茫,不知道怎样教好了;好多的特教教师通过

对教育新理论的学习,对自己教学模式产生了怀疑,可又不知道怎样改进提高;好多的特教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普通基础教育的课改表示欢迎,可又不知道怎样与之联系起来,用到聋校的教育教学当中去。可以说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教人面前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通过普通教育改革的发展,我们欣喜的看到了,结合新的教材,结合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普通教育的发展改革正如火如荼,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怎样结合和利用好现代教育模式和理论,真正的搞好特殊教育特别是聋校的教育教学,在针对听障学生的的教学当中把态度教育、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三大教育任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特教人面前的课题。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进一步推进聋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聋哑儿童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使聋哑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各级政府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的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 (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保护残疾人的法律法规。 (二)全社会渐渐正视聋哑残疾人生存、发展等社会问题。首先社会各界开始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聋哑残疾人,正视他们的特殊困难和需求,千方百计地为之排忧解难,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融进社会,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履行公民义务,享受公民权利。其次聋哑残疾人要正视自己残疾的现实,不讳言自己的困难,克服过分敏感、过于自尊和自卑的弱点,以平常心观察社会,平视他人;要勇敢地走出封闭状态,迈向社会;要坦然地接受帮助,这也是结交朋友、融入社会的有效途径。

学龄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學齡前特殊教育的重要性 台中市特教資源中心職能治療師張伍毅 「特殊教育是教育的專業,是教育界的精英」------祂洞察了人性,進化了教育,是基礎教育!更是教育的發電廠!沒有特殊教育,教育只是寧靜黑白,有了特殊教育,教育將是生動彩色! 然而,教育為什麼要向下延伸?國民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已經是既定政策,牽涉的理由,因素繁多,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到早期及基礎教育重要性的本質上,因此,在這科學昌明,教育多元化的現今社會裏,學前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建立未來教育品質的基石,更遑論學齡前期的特殊教育了! 拜科技進步,醫學發達之賜,教育方法策略大幅提升,已不再是一支粉筆,一片黑板能夠滿足的時代了,所以學齡前期的教育,以至於特殊教育,已經是日益重要的課題了,這已經關係到人類生理發展的里程碑,更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考量存在------簡單的說,依據生理而言,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最佳,是有一定的最低準則,(例如生產年齡,懷孕過程)今日事、今日畢是有其避免惡性循環必要性,否則「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就是最後的結果! 換句話說,大家都知道學齡前的準備教育是重要的,因為關係到日後的學習效果,尤其在目前競爭激烈的社會環境下,少有充份準備,是難以勝任教育學習的工作。殊不知什麼要提前做準備工作,就是要達到教育中所謂「預習」的前置作業,更何況特殊教育。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特殊教育有其特殊性,更顯其重要性存在,必需要適當的深入了解。 特殊教育法中,十二類身心障礙者的特性,基本氣質,以致於各類障礙彼此間的差異性,都是必需要了解的,但是雖然障礙者分成十二類之多,彼此間仍有其共通性存在,每一種障礙類別對於認知教育教導方面,仍有其技巧性,茲依各分類,闡述於下,提供大家做另類的思考: 一、智能障礙: 我有我的快樂,你有你的悲傷,大智若愚是我們的宗旨,你可以近一點觀察我,但我也一樣在看你喔。對於這類的幼兒,可以從建立小小的自信心開始,建議從簡單的事情重覆做為起點,基本的數字概念(1-10)、顏色分類(12色)、簡單的團體規則、引導式、倒序型教法,引導出自主性、創造性功能學習。 二、視覺障礙: 眼不見為淨!我不看,但是我用耳聽、用頭腦想、用心去感受,本體感超好,觀察力不佳欠缺前庭及速度感的活動,這是我永遠的心痛。建議學習時從地板教學開始,逐漸從蹲著教學,到坐在小板凳上,以增強穩定性,及觸覺辨識等身體功能發展,視力使用避免度疲勞,除非是弱斜視等特殊性。 三、聽覺障礙: 耳不聽為清!請不要生我的氣或在背後叫我,愛我就要讓我清楚的看見,我要用眼睛看全世界,不要遮住我的視線,否則我將一無所有。眼見為憑是我的原則。增加視線的反應力,聽覺視覺的速動反應,打鼓及聽力反應等學習律動及音感的熟悉性,儘可能的訓練,必要時透過醫師選擇合適的助聽器以幫助學習。 四、語言障礙: 脾氣不好不是我的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我有我的感受但實在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啞巴吃黃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_特殊教育概论

教学课题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第一节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的1.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2.了解国内外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及趋势。 教学重点、难点与思考题1.重点:特殊教育的对象和概况。 2.难点:特殊教育的“特殊性”。 3.思考题:(1)怎样理解特殊儿童的含义?(2)特殊教育的含义是什么?(3)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教学方 法与 手段 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 第一章特殊教育概述 第一节特殊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特殊儿童(约15分钟) (一)定义 1.特殊儿童(1)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2)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 2.残疾儿童: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 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 (二)分类 关于特殊儿童的分类,由于界定的范围不同,分类也不同。 1.美国残疾人教育法(IDEA)的分类 2.国内的分类(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标准中的分类) (三)个别差异 1.个体间差异: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兴趣等心理特性方面的差异。 2.个体内差异: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二、特殊教育(约20分钟) (一)教育对象 1.广义的特教概念认为,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儿童:残疾儿童、问题儿童、超常儿童; 2.狭义的特教概念,只把残疾儿童,甚至于将残疾儿童中的一部分如盲、聋、弱智等列入特殊教育的范围。

教学的基本内容(过程) (二)教育内容 (三)教育方法 (四)教育场所 (五)从事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人员 第二节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国外特殊教育发展历程(约15分钟) (一)西欧特殊教育的兴起 特殊教育起源于欧洲。如1760年,法国人莱佩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聋校;1784年,法国人霍维在巴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盲校等。 (二)北美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约20分钟) (一)古代中国特殊教育的起源 (二)旧中国特殊教育的兴起 (三)新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四)港台特殊教育发展的概况 三、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约20分钟) (一)特殊教育观念的变化 (二)特殊教育范围的扩大 (三)政府的直接干预和特殊教育立法 (四)特殊教育的一体化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残疾人提供的帮助 (六)国际合作日益加强 参考文献 1.方俊明. 特殊教育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美)William L.Heward(著),肖非(译).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朴永馨.特殊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陈云英.中国特殊教育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汤盛钦.特殊教育概论——普通班级中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6.潘一. 特殊教育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7.刘春玲,汪琴娣. 特殊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上课讲义

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 新趋势

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向信息化、知识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信息网络的国际连通,各种社会思潮、文化碰撞加剧,思想交流空前活跃,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发展、和平、速变、多元和合作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和特征。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深受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影响,显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特殊教育从慈善型向权益型转化,特殊教育普及运动方兴未艾 1、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特殊教育在当代社会已经不是正常人对残疾人的一种施舍和福利,而是人的一种平等的基本权利。这种权益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思潮,但人的基本受教育权利是通过法制(如世界各国的特殊教育立法)加以保障和实现的。因此,当代特殊教育可以认为是一种以法制保障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权益型教育。 2、90 年代初期兴起的世界性的全民教育运动:以保障受教育权为核心、以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指向、以普及义务教育为主要内容。 3、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21世纪上半叶中国特殊教育的主题和重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目标的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要求与教育发展(特别是区域、农村特殊教育发展)不

均衡之间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因此,加快普及特殊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仍然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特殊教育从隔离走向融合(或称为“全纳”) 1、走向融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隔离教育——正常化、回归主流和一体化教育——融合教育(萨拉曼卡宣言)。 第一阶段。隔离教育: 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几种观点都是在对隔离教育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正常化:纳吉指出,对残疾人的一切措施必须正常化。所谓正常化是主张智力落后者(和其他残疾人)每天的生活方式应尽可能接近主流社会。与这一思想相呼应地是“非机构化”运动的开展。 回归主流: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邓恩对特殊儿童隔离式的教育安置方式和标签化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德诺的“瀑布理论”(最少限制环境理论。其核心就是要让特殊儿童尽可能与没有残疾的正常儿童一起生活、学习,即使特殊儿童接触正常儿童与主流社会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最少限制理论成为美国特殊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从60、70 年代到80年代,一体化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一种运动。 一体化教育理念及运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如人们对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再如无类别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评估方式的改变等。

纵观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

纵观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类对残疾人的态度在持续转变:从歧视到理解,从同情到支持,从排斥到接纳,从缺陷补偿到教育性的潜能开发,都体现了对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视。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智障学生适合社会、自立谋生的水平。要让智障学生的身心得到不同水准的康复与发展,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谋生本领,能自立、自强、自主服务于社会,关键取决于对他们开发的技能领域的教育情况。只有持续地完善个别化教育——培养学生一技之长,促动智障学生立足于社会,才能使特殊教育得以延续和深化,才能更好地体现特殊教育的终极关怀。 一、个别化教育的概述 个别化教育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所以,个别化教育是智障教育的特色和必要,更是智障教育的灵魂。 二、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首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定出切实可行而又符合智障学生认知特点的兴趣活动小组。其次,我们又要针对每个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智障形成的原因、生理缺陷的水准、接受水平、劳动技能及劳动品质等相关的水平实行摸底。对学生的劳动素养、学习心态及需求实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从而获得相关的

资料和信息。随后,把学生实行分类、编组,分配到了各个活动训练小组实行辅导。争取为每个学生量身制定出相对应的个别化教育训练计划。 三、灵活使用训练方法,促动个别化训练。 智障学生存有记忆力差、注意力分散、接受水平迟缓、意志薄弱等种种问题,其技能操作的水平、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在实施个别化教学时,教师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在活动中,各组针对智障学生不同的心理缺陷,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和方法,逐步达成共同的训练目标。 四、展开共性学法指导,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智障学生实施个别化训练的最终目的,是让其回归社会,个体自主去发展,早日自立。所以,教给学生技能方法很重要。为他们将来回归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我们从看孩子到研究孩子,从传授知识到研究潜能开发,从一般性教育到研究个别化教育,最后实现从教书匠到教育专家的转变。相信在老师的精心辅导下,肯定会见成效,确保个别化教育培养目标的达成。个别化教育,它不但收获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中国特殊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古代的残疾观 回顾整个中国古代史,残疾人同样遭遇着被歧视的历程。不过与西方文明产生之初对残疾人实施遗弃甚至野蛮杀戮的态度行为相比,中国古代的残疾观显得更为理性些,对残疾现象的认识也有自身的特点。 1.闪耀着人文光辉的“仁爱”思想 “仁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闪耀着深刻的人文光辉。“仁爱”思想以尊老、慈幼、扶弱作为社会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观。从仁爱思想出发,一些思想家们把保障残疾人在内的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境遇作为社会理想的一项追求。如《礼记·礼运》中就鲜明地提出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主张。《国语·晋语七》就有悼公“荐积德,待鳏寡,振废淹,养老幼,恤孤疾”的记载。可见,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眼里,已把残疾人看作社会弱势群体中需要积极救助的一部分,并试图把这种行善助弱的义举上升为一种理想的社会行为和制度。也就是说,我国古代朴素的“仁爱”思想已渗透了社会正义的理想。 2.形成了朴素的残疾现象认识观 在遥远的中国古代,我们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已对残疾形成的障碍现象有所了解。这些认识零星地散见于一些典籍文献,虽然并不系统,也无一专论,但归纳起来已在障碍的产生、障碍类别以及障碍影响的层次方面有了较为朴素的经验性认识。在残疾产生的原因方面,如《吕氏春秋·尽数》记有“轻水所多秃与瘿人”,意思是讲缺碘的水喝得多会秃顶和成为不会说话的人。在关于残疾的类别方面,许多典籍借助汉字的表意性有着详细的区别,如盲、聋、哑、瘸、痴等,其中对某类残疾形象还有着更为详细的划分,如“聋”与“聩”、“瞽”与“瞢”等含义的不同。在关于残疾造成的障碍方面,《宋书·南君王义宣传》提及“生而舌短,涩于言论”,意思是指一些聋哑人由于舌头结构存在问题,造成说话迟钝。 3.实施过怀柔的“宽”“养”政策 在我国古代浩瀚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残疾人的宽待政策的记载。这种宽待政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宽疾”政策,即根据残疾人的具体情况,从赋税徭役上实施减免,所谓“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役”,即对有伤残、疾病而不能自养的家庭,可以免除一人的劳役。这种政策在夏、商、周时就已实施。二是“养疾”政策,即对盲、聋、喑、哑、跛足等残疾人实行收养、治疗并供给衣食。如《管子·人国》主张行“九惠之教”,其中第四项便是“养疾”,即对“聋、盲、喑、哑、跛、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后各朝各代也都不同程度地规定了对残疾人的特殊保障措施,如唐代对于“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 (二)中国特殊教育思想萌芽 中国古代虽然已经有了一些特殊教育的思想萌芽,但是,一方面,不够系统,离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理论体系尚有遥远的距离;另一方面,与西方早期特殊教育思想相类似,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