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通论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汉字的构造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一、《说文解字》与汉字的构造

(一)《说文解字》与“六书”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汉字构型方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六书名目具体界说,并举例字以明之。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是仿照图画的形式,按照事物的

形体来绘制相应图形的造字方法。如日月人女车行贝虎犬目山荫音、羊壳咳、牛拆柴、鹿攒暂赃、鱼阱卩、鸟繵繷繸、矢判叛乓、鼎薚薝薟等。有一些象形字比较复杂,所象之物不能让人一目了然,还需要把所象之物密切关联的另一物体也连带着“画”出来才好识别,如向蘻蘽、眉緔緕緖、栗疏书赎、叶且钦侵、巢绕、果输、胃茂等。从用字写词的角度看,大凡用象形字表示的词,多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但少数象形字也可以表示这种事物具有的某种性质和状态。如高篷膨鹏、大粥肘昼、夕师狮失、屰窰窱窴窸等。《说文》分析象形字

术语是“象…之形。”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指事符号以标识字意之所在的造字方法。它突出的是所象之形的局部。如:亦譕譖、寸举、厷簉綣、曰路普、本受、末殊、朱蔬、甘碌露莆、血呐窍、刃龙狞等。指事字为数不多,所表示的事物往往比较具体,有时意义也比较抽象,如一癅、二酛、三盳、四阏等数字。

从汉字的构造方面来说,体现了由独体向合体、由“象形”向“声”演变的过程。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构形单一的独体字,前人在分析汉字构形的时候称之为“文”,而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而成的合体字称为“字”。许慎《说文解字》:“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会意字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表义的造字方法。和象形字、指事字相比,会意字扩大了造字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静态的食物,可会意表示事物的运动和状态。分析会意字,《说文》采用“从某从某”表示。

取侯逐禲禵及吨蹲射抛耪粪纚伐螾武蕲瞢莫瞨瞭戒跟更朝慑牧坚羅蜸舂蘃

秉竝隻得服为采丞受具步陟降涉

郷監毓育蓐解典男从北盥圉執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字的意义范畴,声符标示形声字的读音。“以事为名”是说依事类定其名字,“取譬相成”是说根据口语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标声。关于形声字,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其一,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畴,而不能标明形声字的具体含义,如项、题、颜、颠等字,都以页为义符,只表示这些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义类属,并非表示脖子、前额、脸面、头顶的意思。其二,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外,一部分兼有表意的作用。从同一个声符得声的字,意义往往有相通、相关之处。如从包得声的泡、炮、苞、胞、抱、袍、

雹等,都含有包裹意;从仑得声的沦、轮、伦、论、纶等都含有条理、轮次的意思。这些意义往往是隐含的。其三,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有复杂的情况,位置上义符和声符除一般的左右(财、钱、放、鸭)、上下(柴、盆、空、茅)、内外(闻、问、固)外,有的声符或义符处于角落,如颖、脩、赖、勝、哉等,也有的形符声符相隔离,如衷、街、哀等。形体上,形声字形符和声符有省改情况,省者如產,从生,彦省声,[嗜右],从老省,旨声。这种情况在会意字中也存在,如耊从老省从至、香从黍省从甘。改者如,恭从心共声,徒从辵土声,责从贝朿声。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就是说,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如莫字,其字。假借字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限制汉字的字数;二是为了记录意思抽象的词,借用同音词替代。如完毕的毕字借用本为“田网”的毕字,故旧的旧借用本为鸟名的舊。粗笨的笨借用本为竹白的笨,“而”本为唇下之须,“亦”本为腋下之腋;其,本为畚箕之箕,“何”本为担荷的荷;“耳”本为耳朵的耳。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许慎对转注的解释不是很清楚,所以历来对它的理解众说纷纭,分歧很多。现在学术界通常认为“转注”指的是文字孳生的一种方式,即某一个字由于意义的变化而导致形体的变化,由此产生出新的文字来。“建类一首”指两个字部首相同,“同意相授”指两个字意义有引申关系。

汉字的结构向来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书”之说。清代戴震进一步区分为“四体二用”,即前四种是汉字的四种结构方式,后二种是汉字的运用方式。

(二)《说文解字》与汉字的部首

我们对汉字形体结构分析,目的在于学会通过字形弄清本义。本义是意义发展的起点。如《诗经·豳风·七月》“塞向墐户”的“向”就是现在方向义的本义。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掌握部首是简便有效的方法。一般说来,部首就是意符,意符对声符而言,部首是对它所属的字来说的。部首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来的。按照六书原则,许慎把篆文的形体和构造加以分析和归类,从中概括出了540部作为部首,从同一部首的字在意义上都有共同的意义范畴,《说文》的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也即意义部首。汉字字体经历过很多变化,明清以后的字典通用的214部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部首不一定与字义有关,许多字的归部与《说文》有差异,如,所字,《说文》归斤部,《辞海》归户部;发字,《说文》归弓部,《辞海》归癶部;其它如熬、燕等字,都列在水部,但其意义不一样。解放以后编的字典,由于推行简化字,部首的分合又有变化。在检字上,后来的分部比540部方便,是一个进步,但对于分析字形结构,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却必须根据文字学原则的部首。

二、隶书和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起源:《周易·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书契。

汉字的历史变化主要表现在随时代而变化的汉字字体方面的变化,汉字共经历了殷商甲骨文、西周春秋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和魏晋以来的楷书几个阶段。

王懿荣(1845-1900),山东福山人,任国子监祭酒。光绪24年,因病从达仁堂购得中药,当时刘鹗帮他检视,看到一味叫败龟版的药,上面刻有隐隐约约的篆文,二人认定是珍贵的古文字,即将北京各药铺的败龟版收购一空。从此甲骨就成了古董商人收求的对象。

另一说法:庚子年,潍县古董商范维卿在安阳小屯收购到一些带字甲骨,让精通古董金

石的王懿荣看,王即时购买,以后从范维卿和一个姓赵的古董商处共购得一千五百多片,其中一片全甲,上有五十二字。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京,王懿荣因兼任义和团团练大臣而投井自杀。刘鹗(1857-1909),字铁云,是王懿荣的好朋友,王懿荣死后,其子王翰辅将父亲所藏的甲骨售与刘鹗。刘鹗前后共收集到甲骨五千馀片,于1903年9月出版《铁云藏龟》一书。其中刘氏自己认出44字,认对了34个。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发现于商代后期王都的遗址——殷墟(今河南安阳市西北)而被称为殷商甲骨。甲骨文内容多为占卜记录,所以又被称为甲骨卜辞。卜官以烧红的木条末端炙灼甲骨背面已经钻凿的凹穴上,到一定程度,由于热胀冷缩,甲骨会裂开而发出“卜”声,其正面出现“卜”形裂纹。一般是用刀刻,因此,线条瘦硬,多有方折。但由于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些方面还比较原始,如有些字的书写置向还不固定,如“卜”

字中的短线条,或在左,或在右,或朝上,或朝下。有些字的构件还不固定,如“牢”

()字,在一个牢圈形中圈的或是牛,或是羊或是马。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风气,在商代后期就已经流行,到周代达到高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代把古代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由于钟和鼎在周代有铭文的铜器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过去也有人称金文为“钟鼎文”。在商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笔”字的繁体作“筆”,从竹丛聿。甲骨文“聿”字作唬户,正像手抓毛笔形。金文把毛笔书写的字,翻铸在青铜器上形成的,因此,线条肥厚粗壮、圆浑丰润,多填实,字形大小趋于一致,排列也比较整齐。

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文字异形,书写的随意性增强,国家之间不仅字形歧异,而且异体繁多唐兰先生把战国时代的文字区分为秦国文字和六国文字,但是,他们在内部构造上属于统一的文字体系,构件数量、结构方式等都没有明显的差异,它们的差异主要是外部书写形态的不同。战国文字载体有很多,如铜器铭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兵器刻辞、陶文、简帛文字等。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以后推行“书同文”政策采用的字体。是在春秋战国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小篆的书写完全线条化,象形性减弱。从构造上已经形成了相当严密的文字体系,汉字在总体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网络。

隶书是在汉代成熟并且通行的字体,它打散了线条,实现了书写的笔画化,从此汉字完全失去了象形性。为了书写的便捷,隶书在结构上对小篆进行了全面调整,同一个构件,为了布局的需要而形成不同的写法,不同的构件因为形体变异而变得混同,许多字的构件被省减或合并。隶书对汉字形体的简化是符合汉字发展规律的,但它对汉字形义关系的破坏,使通过字形讲解字义变得困难。

如篆文从火的字:灼()赤()然()光()炙()尉()

今文下为大的字:奂()奕()樊()奠()莫()

楷书流行于魏晋,成熟于隋唐。它吸收了行草便于书写的优势,形成了相互配合的笔形系统。结构严谨,便于识读,同时又笔形配合,便于书写,因此历千年不变。

以上汉字的历史演变,可以分成两大阶段。自甲骨文到秦代小篆,通称古汉字阶段。从秦汉隶书以后通称为今汉字阶段。隶书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古今汉字的重要区别是书写单位笔画的形成。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书写单位是各种各样的线条,这些线条是随着事物形体的变化而或屈或伸形成的,由这些线条构成的汉字,带有明显的图形性。而隶楷阶段的今文字的书写单位则是各种类型的笔画。这种笔画经过自然发展和人为规范,逐渐变得样式固定、数量有限,书写规范,由这些笔画书写出的汉字,原始的图形性已经淡化了。

三、汉字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

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个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这种分类是从文字形体直接显示出的信息是语音还是语义来确定的。比如,英语的black直接拼出了意义为“黑”的这个子的声音而成为这个字的载体。汉语“黑”则用火焰从烟囱中冒出来会烟熏致黑的意义而成为这个词的载体。汉字和其他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有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发展阶段,不同于其他古老的文字的是,那些古文字在演变的过程中有的停止了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则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的文字取代。唯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至今,并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顽强的维护者自己的表意特点,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严密系统的表意文字,成为世界文字一大类型的代表。

汉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汉字是表意文字,形体和意义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前三种方法都没有表音构件参与,字的形体直接与词的意义相联系;第四种虽然有表音成分参与,但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表意构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汉字这种据意构形的特点一直没有改变。

就汉字记录汉语的单位而言,汉字属于音节――语素文字。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汉字记录一个音节,而一个音节又往往代表一个语素。例如“一”这个字记录了“yi”这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一”这个语素。比较而言,英语的情况则迥然不同,英文字母代表的是音位。例如book这个词,b、oo、k分别代表[b]、[u]、[k]三个音位,book是三个音位拼合的词。

就形体的特点而言,汉字是在一个二维平面上构形的。这个两维度的空间为汉字构件的结合提供了许多区别的因素,除了不同的构件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汉字以外,相同的构件也可以构成不同的汉字,如“木”、“林”、“森”是构件多少的差别造成的,“叶”与“古”、“杲”与“杳”是构件的位置不同造成的。

《现代汉语通论》四五章答案

说明:本答案仅供参考,请不要当做绝对标准使用。另外,学习本课程应以读书为主,先把问题弄明白,精彩之处尽量做到“熟读成诵”。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现代汉语语法概述 练习参考答案 (略) 第二节词类和功能分析法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答: 1、我的(一)个战友来了。(数词) 2、他去过三(次)上海。(量词,动量词) 3、我不(管)这种事。(动词) 4、青年们要到(山上)去。(名词) 5、桌子(上)有什么?(方位词) 6、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熟人)。(名词) 7、他刚刚走(过)山。(助词) 8、他会干这种事(吗)?(疑问语气词) 9、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这)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指示代词) 10、这个人非常(坏)。(形容词)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答: 坚决——决心(形容词——名词、副词)可爱——热爱(形容词——动词) 荣誉——光荣(名词——形容词)企图——意图(动词、名词——名词) 答案——答应(名词——动词)气愤——气魄(动词——名词) 批语——批示(名词——名、动)残杀——残忍(动词——形容词) 诱饵——诱惑(名词——动词)兴奋——兴趣(形容词——名词) 安心——担心(动词、形容词——动词)道歉——抱歉(动词——动词) 安慰——欣慰(动词、形容词——形容词)感激——激动(动词——动词、形容词)愉快——高兴(形容词——动词、形容词)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答: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动词,名词)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动词,疑问代词)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动词)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名词,助动词)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名词,动词) 四、鉴别下列带黑线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答: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副词)——这里风景确实不错(副词) 2、长久没有好处(形容词)——永远没有好处(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 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如杨树达《词诠》。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同一部 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缺点:字 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 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 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 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 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叶同协,意思是和谐。如《诗经。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 可方思。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

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 《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使用字典或辞书时注意:1,看序和出版年月;2、细读凡例;3、注意书后有没有勘误、附

汉字的构造 教案

教案: 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教师:国际学院张艳梅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课程类型及性质:基础必修课 教授对象:对外汉语专业一年级学生 授课内容: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 所需学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汉字构造的基本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各自的特点。 2、掌握形声字的结构方式,能辨别归类。 3、通过学习汉字的构造,加强对汉字音形义关系的认识,提高认识汉字、运用汉字、教学汉字的能力。 教学方法及手段: 讲授(●)演示(●)练习()讨论(●)其它(演出练习) 是否使用多媒体(是) 教学过程 一、导入(1’)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 悠悠中华五千年,汉民族自古至今一直用汉字记录汉语,表达思想。 它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而且它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以独特的构造,独特的字形结构体现了汉民族认识事物的特定思维和审美情趣。 教留学生汉字,传播汉字文化,首先教师自己必须了解汉字。 二、六书说(1’)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方法);转注、假借(用字方法)。 三、造字法(16’) (一)象形 象形字可分两类: 1、独体象形:用整个字去描摹物体的外形,让人一看便知道它代表的物体。如:日、 月、山、水、川、泉、石、木、竹、禾、雨、人、女、子、目、耳、口、刀、舟、门、户、车、牛、羊、虫等。

(女) 2、合体象形:用一个符号去描摹物体的外形,用另一个符号作陪衬,以示它所代表的 物体,把两个符号合成一个字。如眉、胃、页、须、瓜、果、州等。 讨论: (人)(羊) (燕)(目) (二)指事 指事字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抽象符号构成的,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构成的。 1、抽象符号:如上、中、下、纠、缀、一、二、三、四等。 2、象形字变更:在象形字上加抽象符号,或减符号,或把字翻转,用来表示抽象概 念或比较复杂的意思。如亦(腋)、本、末、朱、刃、母、亦、曰、甘、血、乌、片、叵、司等。 (女、母)画一个跪坐交手的妇女,这是“女”(象形);“女”字加两点,表示这是哺乳婴儿的妇女,是一个母亲的形象,“母”(指事)。 象形字和指事字都是独体字。 讨论: 乌、叵、司 (三)会意

古代汉语通论讲义(郭锡良)

通论! 古汉语的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词序:也叫语序,是指语言中词语结合的先后次序。 汉语不靠词形变化表达语法意义,词序在表达语句含义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打你。你打我。 打你、我。你、我打。 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补语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战国策·赵策》)二、谓语前置 所谓“谓语前置”,是指为突出或强调谓语,而将主语和谓语的语序倒装。这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语法现象。 (一)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而把谓语提前 1、谓语具有询问的意义 谁欤?哭者。(《礼记·檀弓下》) 少顷,东郭牙至,管子曰:“子邪?言伐莒者。”(《吕览·重言》) 2、谓语具有赞叹或惋惜的意义 美哉!室。(《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仁夫公子重耳!(《礼记!·檀公下》) 惜乎!子不遇时。(《史记·李将军列传》) 展矣君子。(《诗·邶风·雄风》) 3、谓语具有斥责和不满的意义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久矣,夷狄之为患也。(《史记·匈奴列传》) 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战国策·赵策》) 4、谓语具有祈求和命令的意义 助哉!夫子。(《史记·周本纪》) 来,尸虫!(柳宗元《骂尸虫文》) (二)为了押韵而把主语挪后 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周南·关雎》) 三、宾语前置 在古代汉语中,谓语后面的宾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可以提到谓语的前面,这种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汉语的基本词序:主语——谓语——宾语 宾语前置的语序:主语——宾语——谓语 宾语前置一般受到一定的语法条件的限制。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1、语法条件a.句子是疑问句 b.宾语是疑问代词 古汉语中的常见疑问代词:谁、孰、奚、曷、胡、何、安、焉、恶等

古代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 1、关于《墨子》的注本中,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最为详备 2、古代汉语中的否定性无定代词是莫 3、上古韵部中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声韵;[m]、[n]、[g]属于阳声韵 4、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中提出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说法 5、近代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 6、三平调是专门针对仄仄仄平平的句式而言的 7、从韵在句中的位置来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8、《尔雅》属于“十三经” 9、从中古汉语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和入派四声。 10、中古音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由于《切韵》失传,我们现在考察的中古音的依据主要是《唐韵》(这句话是错的考判断题) 11、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其材料是《诗经》入韵字、上古其他韵文入韵字和谐声系统,其研究方法是系聊法。 二、填空题 1、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齐养新录》提出来古无轻唇音和古无舌上音的观点。 2、《毛诗正义.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XXXXXXXXXX乐土乐土爱得我所XXX[疏]XXXXXX中“贯”事也是毛亨的注,笺 云之后是郑玄的注,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陆德明的注音,[疏]字以下是孔颖达的注。 3、没有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称之为阴声韵;以鼻音[m]、[n]、[g]作为韵尾的韵称之为阳声韵;以塞音[P]、[t]、[k]作为韵尾的韵属于入 声韵。 4、朱熹在《诗经集注》一书中没有认识到语音的发展演变,而是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主观的临时的改变某字的读音以求押韵,这种做法 称之为叶韵。 5、古书备注中见到“屯,音肫(zhun)”的注解,这是采用了直音的注音方法,而“东,德红切”,则是采用了反切的注音方式。 6、《十三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 子》。 7、在校勘中,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误加上的文字在校勘术语中被称为衍文;专指古书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的术语是脱文。 8、“恶”主要用作形容词,意为“丑恶”,读e,但当用作动词表示“厌恶”时,则改为wu。这种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作法, 称作破读。 三、解释字义及说明用法题 解释字义题:(太多而杂乱了全是老师讲过的文章得复习课本) 说明用法题:(以下是去年考的5个) 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充足。 2、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贵;以…..为贱 3、射之,豕人立而啼。 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像人一样 4、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名词用作动词,杀 5、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酒。 通假字,通“早” 四、翻译(前两年考的) 1、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徙,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物品千差万别,这是客观情形。(它们的价值)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等同看待,这是搅乱天下罢了。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要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3、且夫我当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赌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说孔子的学问少,认为伯夷的义气轻,刚开始我不相信,如今我目睹了您的浩瀚远闻,无边无际。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 声相闻,民之老死不相往来。 百姓认为他们的饮食很甜美,服装很漂亮,居住很安定,民俗淳朴欢乐。邻国之间可以相互望见,能听到鸡犬声。(两国居民)到老死都不相往来。 5、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春服已经穿好,我会同五六个青年,六七个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 6、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

第二章_汉字__邵敬敏版现代汉语通论_名词解释

第二章汉字 汉字名词解释: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象形:用线条描画出事物的形象,其字形与字义联系比较具体、紧密。 指事:用抽象符号来提示字义。 会意:用两个或者几个物体的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一种独立发展的文字。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图形组合出字义。 形声: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大致的字义或者字义的类属,声旁提示字的读音(或者近似的读音)。 意符:凡是跟整字在意义上有联系的部件,称为“意符”。 音符:凡是跟整字在读音上有联系的部件,称为“音符”。 记号:凡是跟整字在意义和读音上都没联系的部件,称为“记号”。 字体:是指的是同一种文字的各种不同体式。如汉字手写的楷书、行书、草书、印刷的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 隶变:在汉字演变上的地位最为重要,它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中国文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叫做「隶变」小篆虽然是较整齐的长方形,结构由均匀圆转的线条组成,但是书写起来相当不方便,且字形繁复,由于种种缺点,故在民间很快地出现了一种新字体,将小篆的端庄工整、圆转弯曲的线条写成带方折的,这种字体据说当时在下层小官吏、工匠、奴隶中较为流行,所以称为「隶书」。 笔画:是构成现代汉字字形的最小单位。 笔形:笔画的形式简称为笔形。 派生笔形:书写是,笔画的方向有所变化的是派生笔形。 基本笔形:笔画的方向自始至终没有变化的笔形是基本笔形。 笔顺: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次序叫做笔顺。 部件:部件是由笔画组成的、能独立运用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 部位:给汉字字形结构的各个位置定名,叫做部位。 偏旁:就是用二分法对合体字进行一次性切分而获得的结构单位。 部件、偏旁、部首的异同。 独体字:是指无法分离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件的汉字。如:“广”、“手” 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汉字。“的”“何” 近形字:是指字形相近而音、义有别的字。 同音字: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汉字,读音相同、意义不同而且没有联系。 同音字按字形是否相同可以分为同形同音异义字和异形同音异义字两类。 多音多义字:是同一个字形却记录不同的读音和不同的字义。 字种:所谓字种是指汉字的个体种类(即不同的汉字)异体字、繁体字、简体字和变体字都不影响字种的数量。 常用字:是书写现代汉语经常要用到的字。《现代汉字常用字表》中收录了常用字3500个,常用字具有常用性、能产性、稳定性、简易性四个特点。 繁简字:同一个字有几个形体,笔画比较多的叫繁体字,笔画较少的叫简体字。 异体字:指意义都相同仅形不同的字。 四定:现代汉字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定量、定形、定音和定序上,简称四定。 语音信息处理:所谓语言信息处理及是指用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形、音、义等信息进行处理。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全)

古代汉语通论 一、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一)工具书: 是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以特定的编排形式和检索方法,为人们迅速提供某方面基本知识或数据线索,专供查阅的特定类型的图书。 (二)工具书的编排方式: 1、按义序排列 2、按部首、笔划排列 3、按号码排列 4、按音序排列 关于字典和词典 ⑴字典:《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新华字典》 ⑵词(辞)典:《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三)古代的注音方法: 1、譬况法用打比方的办法,通过描写性、说明性的叙述来指示发音。 《公羊传》:《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东汉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之。齐人语也。 譬况法注音或对声音长短进行说明,或描写其发音部位,或描写其发音方法,但都不是正式的注音方法。 2、读若法(也叫“读如”)用一个和被注字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 《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 读若法仍是比况被释字的读音,只求近似,所标的音仍不十分准确。 “读若、读如”也用于破假借字,如《礼记》: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3、直音法汉代末年始用直音法注音。指用同音字注音,常见格式“某音某,某音某某之某,某音某某”。 盅,音古;毕,音必;畔,音叛。贯掼,关去。梧,从木吾声。 局限性:⑴无同音字,如“蹭、糗、欸”。 ⑵同音字比较生僻,注之无意义。如“然”的同音字“燃、蚺、髯”。 4、反切注音某某切,唐以前称“某某反(或翻)”。利用汉语双声、迭韵原理,用两个字注另一个字的音,反切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红,胡笼切;毛,莫袍切;送,苏弄切;东,德红切 从东汉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布,反切法一直被作为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 5、注音字母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 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改称为国音符号。 6、汉语拼音方案 (四)工具书使用注意事项: 1、先看序和出版年月,对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大致的认识。 2、细读凡例,熟悉使用方法。 3、注意书后补遗、勘误、附录之类。 (五)工具书分类 1、释义为主的工具书 ⑴《尔雅》——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尔,通“迩”,近。 作者不详,从春秋时期到汉代初年,经师们为解说经典,多人收集典籍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

古代汉语通论

一、怎样查字典辞典 1、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编码排列(四角号码检字法) 2、《康熙字典》:①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在《字彙》和《正字通》的基础上 编成; ②字头按部首排列,是清代以来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释字体例是先音(反) 后义,还引用古注; ③错误较多,后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 3、《中华大字典》:①陆费达、欧阳溥主编,在《康熙字典》基础上整理; ②用部首排列,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字典,,注音采取《集韵》的反切,加注直 音; 4、《辞源》:①陆尔奎、方毅等人; ②用部首排列,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典; ③《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5、《辞海》:更注意吸收现代科学的词语,删除了《辞源》收录的较为偏僻的古代词语,百 科性内容比《辞源》比率达; 6、《汉语大字典》:①湖北、四川两省合力编纂; ②注重字音、字形的历史演变关系,但是字义方面过于求细,忽视了词 义的概括性,加之书成众手,释义不确。 7、《汉语大词典》:①五省联编,上海书局出版社出版第一卷; ②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的汉语语文词典,收录的复音词丰富,单字按部首排列; 8、《说文解字》:①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②先列小篆形体,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9、清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说文句读》;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10、词义的不同表现在:古今词义基本相同;(人,手,日)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找”古义划,“该”古义完备) 词义有异有同;(“劝”古义鼓励,“给”古义供给) 11、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型:词义范围的不同:词义范围扩大;(菜,“皮”古指兽皮) 词义范围缩小;(“金”古义指金属的总称, “臭”古义指各种气味) 词义范围转移;(“墳”由指土堆到墳墓,) 12、掌握古义的方法:从字形上分析;从语境上分析;从成对使用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从成语上分析; 13、辨析古今词义时应该注意的问题:①在异同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在迥别而 在微殊; ②词义变化的历史性; ③词义变化的地区性; ④词义变化是有迹可循的; ⑤词义异同的系列性问题; ⑥社会发展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 1、汉字的性质: 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是六艺之一。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 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杞、问、物、里、过、发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4、古今字的特点 (1)各个时代一般使用的汉字一直在五六千个左右。汉字增多的原因有三: A、因社会发展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 B、逐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中。 C、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古今字)。例如一个“辟”字就兼有后代的避、辟、僻、嬖、譬等字的意义。 a词义的引申。①弟悌②责债 ①弟,弟弟。又读ti\,敬爱兄长。后作悌。 ②责,债的本字。引申为责求、责备、责任等,为与引申义相区别,另造债字表其本义。 b用字的假借①说悦②莫暮 ①说,本为言说的说,后来表借义为喜悦字,后来另造悦字来表其借义。 ②莫,本为日暮,因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故另造暮字表其本义。 5、异体字的性质:由于时间或地域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了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6、异体字的特点: A、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如:泪淚。

古代汉语通论复习资料.docx

古代汉语逼俺复习诲料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 )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 )按音序排列。3 )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 )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啲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相拼,是“号”或懷好啲“好”。3 )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 )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 )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 )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 )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岀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 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 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训“。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3 、动词的活用:(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如果带上宾语时,一般是用作使动,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如:“庄公寤生,惊姜氏。”“惊”意为“使……惊”。(2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及物动词本来就可带宾语,在形式上和用作使动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如“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只能是“使……跟从”。 4 、形容词的活用: (1 )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如果形容词在叙述句里充当谓语,就是活用为动词。如:“益烈山泽而焚之。”“烈”形容大火,这里是“放大火烧”。( 2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它所带的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美”“饱”原是形容词,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清洁”“使……华美”“使……饱”。 (3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句中的“甘”“美”“安”“乐”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华美”“认为……安逸”“认为……快乐”。 5 、名词的活用:(1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如:“范增数目项王”中“目”是“用目光示意”的意思。(2 )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或者发生与该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腊”原义为“干肉”,动词。在此句中用作使动用法“使(之)成为干肉”。(3 )名词的意动用法:就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友风而子雨”意为“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儿子”。(4 )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相当普遍,本不属于活用范畴,只是为了叙述方便,在此介绍。 6 、名词作状语的类型:(1 )表示处所。如“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道”意为“在道路上”作“苦”的状语。又如“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廷”意为“在朝廷”。(2 )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如“失期,法皆斩”,“法”意为“依照法律”。(3 )表示对人的态度。如“秦军降诸侯,诸侯多奴虏使之。”“奴虏”译为“象对奴虏一样”。(4 )表示比喻。如“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句中,“蛇”译为“象蛇一样”。再如“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句中“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象云一样(聚集)”“象回声一样(应和)”“象影子一样(跟从)” 7 、古代汉语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识别: (1 )名+ 名。a 名动+ 名→动宾,如“王天下”。b 名+ 名动→主谓。如“陈胜王”。c 名动+(于)+ 名→述补。如“王关中”,应看成是“王于关中”。 (2 )形动+ 名→动宾。如“素善留侯张良”。 (3 )名、形动+ 之、我→动宾。如“妻之”“安我”。 (4 )助动词、“所”、副词+ 名、形动→合成谓语、“所”字结构、状中结构。如“非能水”“所耕”“不雨”。 (5 )名动+ 介词结构→述补。如“风乎舞雩”。 (6 )名动+ 而+ 动→动词性联合结构,如“衣冠而见之”。 8 、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1 )名、形、动词都可以用作使动;而只有名、形可以有意动用法,动词无意动。(2 )使动是使宾语“做什么、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意动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把宾语“当作什么”,是主观的看法、意念。如:“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两句很相似,但从上下文意的分析中可知前句是客观行为,是使动,后句是主观看法,是意动。 9 、名词作状语的识别:名主+ 名状+ 动 第十一节代词 1 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 )指人的。有“谁、孰”。 a “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 b “孰”用于选择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 (2 )指物的。有“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 常用来询问原因或方法,如:“许子何不为陶冶?”译为“什么”“为什么”;b 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译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 作状语,用来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奚乘是车也?”;b 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原因。c “奚以”询问方法。 (3 )指处所。有“安、恶、焉”。a 它们主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当于现代的“在哪里”。如“焉置土石?”;b 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docx

古代汉语通论(一)一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 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 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 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 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 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 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 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 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如: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不能穷:不能走到头)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五)副词

古代汉语通论(五)——副词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或情态、语气等作用的词类。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类,语法功能接近实词,能做状语;词汇意义比较空灵,接近虚词。 二、副词的分类 程度副词 1.少。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如: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今予病少愈,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庄子·徐无鬼》) 2.稍。现代汉语中的“稍”是程度副词,含义是“稍微、略微”;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的意思。如: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记·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3.颇。“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如前一例;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后一例。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范围副词 可以分为表总括和表限定两种。总括副词有“皆、尽、举、悉、毕、咸、具、凡、都、共、率”等;限定副词有“但、特、只、直、止、第、独、徒、仅、唯”等。其中,“凡”有二义:用在句子前面表规律性的归纳,表“凡是、大凡”;用在数词前面总括事物的数量或动作的数量,表“总共”。 1、但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如: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2、徒、特、第(弟)、直、独 这几个词在古代汉语中也常作表限定的范围副词使用,是“只”、“仅”的意思。如: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子第去,勿忧我。(《明史·贺逢圣传》)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独”原义是独自的意思,是情态副词,引申为范围副词“只”;但是在反问句中,“独”主要表达反问语气,是“难道”的意思。例如: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仅现代汉语中“仅”只是个限制范围的副词,“只”的意思;但是在古汉语中,它除

(完整版)汉字的结构和发展(北京大学邵永海)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一) 北京大学邵永海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林寒涧肃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礼记·月令》。 同源词肃:收缩,收敛。萧:冷清。 严肃:板着脸,舒张不开。 祸起萧墙萧墙:一进大门时候,有面墙。起到屏障的作用。 2、常有高猿长啸 啸,吹声也,古人吹长啸。 唐《封氏》: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3、属引凄异 属引:连绵不断。 (1)《说文》:属,连也。从尾,蜀声。(动物后面连属着尾巴) (2)《史记.大宛列转》:“而发天下七科讁,及载备(干粮)给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 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这里连属是同义词连用。 (3)《说文》:“引:长也,开弓也,从弓。” (4)段注:施弦于弓曰张,钩弦使满以竟矢之长亦曰张,是谓之引。凡延长之称、开导之称, 皆引伸于此。 (5)《小雅.楚茨》、《大雅.召旻》毛传皆曰:“引,长也。” 拉弓——引申:拉长,延长,开导,引兵而退。 4、谷 :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 :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 5、小结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山水游记的重要时期,因为政治黑暗,很多文人寄情于山水间。他们 笔下的山水都是那么真实,这与唐宋朝的山水有很大的区别,唐宋文人的游记中,山水成为一种意境,从中得出哲理。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二)

1、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发展的时期,带有骈文的特色。 2、总写三峡 一、《说文解字》成书于100年至121年,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1、陸宗達,《說文解字通論>。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2、许慎,字叔重,汝南邵陵人。东汉和商永十二年开始写作《说文解字》。 3、《说文解字》从字形出发,阐述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的关系。 炳,明也。从火,丙声。(形声) 想,冀思也。从心,相声。 析,破木也。从木,从斤。(会决) 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声训)(会意)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会意) 刀,兵也。象形。 鸟,长尾禽总名也。象形。鸟之足匕,从匕。 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指事) 4、注音方法:譬况法、直音、反切。 (1)譬况法:汉代汉字注音的最常用的方法。使用打比方的方式来给一个字注音,读若某。(读若,读得差不多像这样字就可以了,后面还能注明把这个字读得长一点或短一点就可以了。) (2)直音:古汉语的注音方法,即用同音字来注音。 (3)反切: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受梵语的启发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即用两个 字给一个汉字注音。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三) 《说文解字》的部首一共540部 王力:《中國語言學史》 1、部首的建立,是许慎的重大创造。本为来汉字就是凭形体 2、许慎在540个部首的次序安排上是煞费苦心的。他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这样就等于把540个部首分成若干大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义符的作用,从而更确切地了解意义。 3、《说文》每一个部首内部的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基本上做到以类相从的。例如木部的 次序,大致是先列木名,其次列树木的各个部分,其次再列木制品。 木、橘、橙、柚、柿、梅、杏、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