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术文化的特征

武术文化的特征

武术文化的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具有哲理性、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等文化特征,正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武术文化的特征。欢迎阅读!

武术文化的特征

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古典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化艺术、医学理论、社会习俗等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武术的文化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武术文化的特征(一)哲理性

中国武术是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项目。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因此哲理性很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哲学本体论的一种表现。它认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顺乎自然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给中国传统哲学带出了一系列的合一,如形神合一、主客合一、理气合一……也为中国武术打下了思想基础。首先,武术练功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训练,讲究“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而且,把人放到自然中去,把人的运动同周围环境密切联系起来。武术练功要求按不同的季节、时辰、时令等,根据自然界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

由于中国武术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因此,它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有着广泛的影响,如我国古老的健身术与气功早与印度瑜珈相互渗透,少林拳法于明清时代传入日本等国,都足以说明中国武术与世界体育文化的交流有着传统的思想基础。

武术文化的特征(二)技击性

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性。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其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个攻

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而器械又根据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使用方法;实战搏击又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打法。虽然各家各派在技击方法和技击原理上各有不同,但都遵循攻防的规律,表

现攻防的特点。因此,武术由于具有攻防技击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从中国武术发展的历史来看,武术有技击运动和套路运动两种表现形式。技击运动为散手和推手等对抗性项目,着重实用,有明显的攻防技击特点;套路运动则讲究表演艺术效果,追求美感,但都仍是以体现武术的根本特征技击性为目的,力求表现逼真的攻防动作,给人技击含意的感受。

武术的技击方法门类繁多,博大精深,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注目和吸纳。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以中国武术的竞技特征,作为推向世界的重要因素,已越来越多地为国际武坛有识之士所认同。

武术文化的特征 (三)健身性

人们从事武术练习,一般来说,是把健身、技击实用等作为主要目的。中国武术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属于人体科学的一部分,而中国的人体科学是建立在传统医学——中医学的基础之上。中国武术传统练功的理论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为生理学的依据的。中医理论认为,人之一身,“惟精气神”为三宝。精气神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精生于气,气化于精,精化于气,气化于神”。武术练功不仅重视内在的“精气神”的锻炼,而且还强调以内形于外、重在外在的攻防技击技术动作的演练,因而收到内外兼修、强身健体的健身效果。

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是体育文化的根本任务。武术有显著的健身养生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这种实用理性的价值观也为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武术文化的特征(四)娱乐性

武术的娱乐性包括两方面:一是人们从习武中获得身心的愉快,并在社会大众中得到发展;二是人们从对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均给

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随着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因而通过自身对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日渐减少,而以武术的观赏为娱乐目的的情况,则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及人们对武术的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为增多。这种由个体向群体、由封闭向开放方向发展的武术娱乐性文化特征的转变,亦是很有利于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

综观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武术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一样,都与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因此,中国武术和国外其他体育项目都是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产物,同属于世界体育文化的范畴。而历史上任何一种优秀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高度发达的象征,而且将会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文化财富。所以,中国武术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形式走向世界,相信已为期不远。

武术的属性与特点简析

武术的属性与特点简析 (一)武术的文化属性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去众说纷纭的概念,关于文化的定义达数百种之多。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大都从各自专业的角度,从不同侧面对文化进行了界定。许多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多把文化定义为由一个社会或一些人共同承认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包括使这些价值观和意义体系具体化的物质实体。如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他们1952年出版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中,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和内因结晶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其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国内学者也对文化的含义进行了研究和论述,认为:“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它是人类物质生产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整个文化的大厦的基石;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即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凝聚为文化的精神内核;介乎二者之间的,是文化的制度层面,即人类在社会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行为模式。”从中外学者的论述来看,文化一词的内

涵和外延都是非常广泛的,难以有被一致接受的定论。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我们社会实践的经验,为理解上的方便,我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来理解文化的内涵,这对正确理解旅游活动的文化属性是非常重要的。社会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生活习俗、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狭义来说,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机构,主要是社会生活的上层建筑方面,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等。 武术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广义上看,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是不言而喻的。即使从文化狭义的概念来看,旅游也与社会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旅游活动与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我们通常视为社会文化的实践活动有着不解之缘。 (1)历史文化是武术发展的调适器 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辉煌灿烂,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文化的进程亦步亦趋,协调一致。先秦时期,原始生存竞争促使了武术的萌芽;至商周,铜兵使用和武士教育极大的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战争频繁使武术功能和技艺趋向多样化,武术意识有所发展。秦汉三国时期,秦收缴天下兵器,达到在民间禁武的目的;两汉时,外族的长期威胁让汉代的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军事武艺极大发展。两晋南北朝时期,军事武艺演进,娱乐性武术发展,少林武术发端,道教开始与武术融合。隋唐五代时期,府兵制与武举制的建立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器械武艺丰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简介

中国传统武术,是以中国为地域范围、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始延衍流传、如丝充满、人人皆有的。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武术的简介,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传统武术的简介中国传统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传统教育在于言传、身敎。文在言传,武在身敎。身体力行是敎、身正法明是敎、以身作则是敎、上行下效敩是敎。武化,是身体力行的敎化过程。 中国传统武术的对比特征中国传统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运动、武术表演的不同。 传统武术现代体育运动武术表演精神武艺、武义、武德修养奥林匹克精神奇淫巧计核心目标竟竞巧实施方式自保自卫自立自足自强自胜自修自由竞争角逐比赛杂技技艺行为目标自保精进自

我超越竞逐精进展示演示规则与约束道德各门类规则以奇、巧取胜方向对内。了解自己,提升自己。对外。分析对手,制订相应举措。对外展示武术与体育的关系 回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近代以前,根本就没有“体育”这个概念,而只有“文、武”之分。武,在广义上已包含了所有形式的体育、又不局限于体育的外在形式。我们耳熟能详的“百步穿杨”、“水上漂”、“神行太保”、“举石锁”等运动形式,都可以在西方体育中找到相对应的运动项目,而它们在古代中国都属于“武”的范畴。 在西方现代解剖学主导的竞技体育框架下,当代武术,被划归到表现难美性项群之下的一个运动项目,只不过是体育的几十分之一。而事实上,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术不是隶属于体育,而是体育的上位概念。 武与表演、体育、竞技和格斗的不同 一:武术与舞术不同

中国武术特点

中国武术特点 中国武术特点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采

用的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中国武术特点2、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 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大洪拳、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中国武术特点3、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的对练,还有与其和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

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特征与方式

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特征与方式 (一)武术文化传播的内容 从武术传播对象即武术接受者的角度看,武术文化传播具有教育功能。武术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相比武术技术来讲更有丰富的底蕴和生命力,它承载了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受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古代的“身传、口授”,发展到今天规范、系统的武术教育体系,武术文化基本上形成了习武者的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的实质是对武术习练者进行身心调节。在这些道德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中,我们要传播的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概括起来,笔者认为高校中武术文化传播的应该有以下内容:坚定的民族志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品质修养;“匡扶正义、操守节气”的浩然正气。这些武术文化内涵与高校的德育工作内容密切相关,政治方向教育中包含着爱国精神和民族志向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中包含着“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匡扶正义、操守节气”等内容;道德行为规范中包含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内容。这些武术文化的思想精华可通过武术文化传播这一手段来传授给习武者。 (二)武术文化传播的特征 (1)优势传播性越是先进、发达、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越容易得到传播,所以文化交流的主要流向是从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向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流动。武术文化同样如此,在近代武术文化传播的过

程中,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间存在着时代的、经济形态的,甚至政治结构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明显差异,因而分别处于较高和较低的两种不同发展层次,二者交流的主要流向自然是由东向西。这便导致了东西方武术在一个多世纪的交往过程中,后者处于劣势地位。在同一个国家内部,武术文化的优势传播性同样存在。 (2)传播的圈层性武术文化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外层的器物层、中层的制度层和深层的心理价值层,那么武术文化在其传播中也不能不带有圈层性的因果关联现象。传播的圈层性不仅表现在武术文化自身之中,也同样表现在武术文化的受体之中。从武术文化自身来看,器物层和制度层比较容易变动,较易向外传播,而心理价值层却往往表现出惰性的稳定状态,一般不易变动。这样,武术文化传播的圈层性就表现出器物层向外传播的速度最快,制度层次之,而心理价值层最慢的特征。总的来说,受体文化的圈层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圈层,即文明程度较高的文化圈和文明程度较低的文化圈.当外来的文化传播到受体文化圈时,文明程度高的文化圈比较容易接受外来文化,所以武术文化往往首先被受过教育的人所接受,被城市或经济较发达地区所接受。 (3)文化维模功能之制约性。文化的维模原理认为,当一个社会面临崩溃,内部运行机制已经失调,或者处于惰性的慢变状态中时,传统文化会对外来文化进行顽强抵抗,产生一种封闭的文化现象,从而对传统文化自身起到维持和保护作用。解放前的中国,内战不断、政府无能、经济萧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外来文化必然要受到文

中国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文化 一、中国武术起源及流派运生 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健身、护体、防敌、制胜的作用,被称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为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武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人使用棍捧、石器等同野兽搏斗。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格斗和搏杀技能。原始战争的出现,单人应战技能得以完善。先秦时期,各国诸侯都非常重视培养和训练将士们的搏击技术,剑术得到发展。汉代,带有搏击性质的“角抵”已有广泛的基础,还发明了铁兵器,出现了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到了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决要术”,武术初见雏形。唐代,是中国武术的兴盛时期,唐武则天开武举,不少武术人才脱颖而出,天下闻名的少林武术的最早记载也起于唐朝初年。宋代,中国武术走向成熟。健身练武已成为志士仁人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且,在民间还组成了研习武艺的组织——“社”,开始出现武术的一些流派。元代出现了某些以传授武艺为主要内容的武馆。明清时期,民间习武更为广泛,门派林立,出现了数百种武术套路,武术流派趋于定型。 中国武术具有独特的风采。武术的主要内容由拳术和器械的套路组成。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 风格不同,表现各异。但共同的要求是动作连贯、往返多变、起伏转折、快速敏捷、节奏鲜明。在武术的动作和练法中,都具有攻防的作用,如踢、打、摔、拿、击、刺等动作,是组成武术套路运动的主要因素,它们都有着不同的演练特点和攻防规律。中国武术具有形神兼备、内外合一的神韵,要求手到眼到,手疾眼快;手脚相随,上下协调;意领身随,以气催力;意识、呼吸、动作必须和谐一致。在中国武术的长期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十八般武艺或十八般兵器。通常认为十八般兵器

中国武术有的特点

中国武术有的特点 中国武术有的特点中国武术特点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散打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主要的动作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所以习武具有健身、强身、防身的作用,能提高防身自卫、伸张正义的能力,生发仁义阳刚、堂正为人的气质,培养自信、乐观、刚毅、奋发向上的品格。 中国武术特点二、内容丰富。 武术流派之多不胜枚举,一般习惯分为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南拳等;又有外家内家之分。如果抛开这些门派,根据现在的武术教学形式可分为三大类:武术基本功(有几十个),武术套路——包括拳路和器械,散打。它和各种田径运动、球类相比要复杂得多。既张扬“动如风、坐如钟”龙腾虎跃的英雄豪气,又展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神韵;既有“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的技击特点,又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功要求;既有“无人当有人、有人当无

人”的理念,又有“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所以长期坚持习武,能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升人格魅力。 中国武术特点三、注重武德。 “习武先习德”,这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清初《内家拳法》中写有“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清代《太极拳谱》中列有“八不传五可授”。古人不光视“德”为武之根本,同时还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有“德薄艺难高”之说。武德的内容大致有:尊敬师长、同门和睦、坚韧不拔、信义仁爱、谦和恭敬等。只有品德高尚、心静如水,才能天地宽广、专心习武,学有所成。 中国武术的表演来源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

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3

1、训练原则:指对武术套路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反映套路运动训练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依据套路运动训练活动的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寓含技击:是指在演练过程中,将技击意识寓含于套路之中,用意引导动作,并将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贯注于动作,以表现武术特有的韵味,使动作显的充实饱满。 3、变换训练法: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以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4、静耗训练法:静耗训练法是武术传统训练法之一,指保持一定身体形态的外静内动训练,如:内功中的“桩功”训练等。 二、1、按照功能的分类:武术运动按照功能分类,可分为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学校武术、实用武术。 2、长拳技法的特点:手要快捷、眼要明锐、身要灵活、步要稳固、精要充沛、气要下沉、功要纯青、四击合法、以形喻势 3、太极拳分为:陈氏、杨氏、吴氏、武式、孙氏。 4、太极拳技法特点:虚灵顶劲竖项、沉肩坠肘坐腕、含胸拔背实腹、松腰敛臀圆裆、心静体松意注、呼吸深长自然、势势意连形随、轻沉虚实兼备。5.长拳的技击特点:手要快捷、眼要明锐、身要灵活、步要稳固、精要充沛、气要下沉、力要顺达、功要纯真、四击合法、以形喻势 5、南拳技法特点:稳马硬桥、刚劲有力、手法丰富、脱肩团胛、直项圆胸、气沉丹田、节奏坚将、拳势刚烈。 6、剑术技法特点:轻快敏捷、身活腕灵、刚柔兼备、气韵洒脱。 7、直观教学法:动作示范(示范位置的选择、示范面的运用、领做示范、示范与讲解结合运用)多媒体教学。 8、运动员选材:髋部及臀形(髋部窄小,臀部肌肉向上紧缩的运动员) 9、运动员实际得分的确定:动作质量应得分、演练水平应得分和难度应得分之和即为运动员的应得分。 10、运动员最后得分的确定:裁判长从运动员的应得分中减去“裁判长的扣分”加上创新难度的加分即为运动员的最后得分。 三 1、武术的民族文化特点:1、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2、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3、注重和谐4、注重形神皆备。5、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6、既重外练又重内练。7、多种拳种并列 2、套路教学的基本特点:1、视基本功,基本动作练习。2、以直观教学为主,强调动作规格。 3、讲解攻防特点,突出不同拳种的技击风格。 4、注重内外兼修,提高演练技巧。 3、套路教学的阶段:1主要进行基本功、基本动作、基本组合和基础套路的教学2主要在巩固第一阶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教学拳、刀、枪、剑、棍等中级套路及传统项目。3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单练套路的演练技巧和难度动作质量,学习对练套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技术特点,形成学生个人技术特长与风格。 4、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水平2注意训练与恢复相结合3教练员与运动员要加强交流。 5、准备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1端正动机目的,增强意志品质。2树立必胜信念,降低紧张焦虑3活用心理暗示,增加成功体验。4适度唤醒水平,完整技术演练。 6、科学调整运动负荷时的基本要求:1要随时了解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并据此科学安排负荷2运动负荷的增加要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的逐步进行,形成一个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的过程。3处理好负荷和负荷强度的关系4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5要考虑项目的特点和不同的训练时期与任务6加强医务监督 7、长拳套路创编应注意的问题:1注重理解竞赛规则2注重起、收势的处理3注意照顾全面,发挥特长4注意追求变化5注意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等相关知识。 8、我国武术工作的基本任务:1加强武德修养,提 高武术队伍的整体素质.2以全民健身为纲,推动社会化群众习武健身活动。3加大竞技武术的改革力度,坚持竞技武术走向奥运。4培养和形成武术市场,促进武术产业化。5继承和发展相结合,走21世纪武术创新之路。 9、具体比赛的心理训练:1.端正动机目的,增强 意志品质2.树立必胜信念,降低紧张焦虑3.活用心理暗示,增加成功体验4适度唤醒水平,完善技术演练 10、当代武术的现状与走向: 国内武术的兴旺发展现状:1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的健身武术2以提高套路运动技术水平为主的竞技武术3以发掘、继承为特点的传统武术。4技击武术的复兴5武术的科学研究6武术教育机构与人才培养 武术推向世界与世界接纳武术:1竞技武术国际化的逐步实现2世界已经接纳武术。 11、编排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熟悉竞赛规程.依据竞赛规程中的竞赛日期、日程、竞赛内容、竞赛办法、竞赛组别及有关竞赛规定,拟出编排的基本方案。2做好审查与统计工作。3绘制竞赛日程表4竞赛分组5运动员的出场顺序,以抽签的方式进行。6个项目组运动员的出场顺序确定之后,将每组运动员填写到竞赛日程表编排的每场竞赛的场次之中。7检查校队工作8眷写、打印、编入大会秩序册

浅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浅论中国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 1.民族性 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武术文化与宗教、民族文化、地域风俗特色相依互存,负载着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具有深刻的民族内涵。国外很早就有人把中国武术称为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之一。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是使它自古流传至今不衰的根本原因。 2.哲理性 中国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形神相依的血缘联系。中国古典哲学、伦理学、中医学理论等古典文化思想都是武术的理论基础。中国古典哲学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其内容包含道家哲学、儒家哲学的思想精华,这些哲学思想对中华武术文化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形成了武术文化中的一大基本特征—哲理性。 3.历史性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势必经历一个由萌芽、成长、壮大和成熟的历史过程,武术文化因此打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老、庄”的道家学说和“孔、孟”的儒家思想则是构成武术文化的主要基石。同时,印度释家、佛教等外来文化也为武术文化汲取营养提供重要原料。武术文化就是从这些文化的土壤中萌芽生长,在武术实践中经过不断总结逐渐升华为理论,并随着武术的不断普及而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 4.地域性 中国幅原辽阔,地大物博,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差异的影响,使得武术文化有了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如北方多平原,地势广阔,拳路也多以腿法为主,脚踢四面八方,多习练“舒展大方,放长击远”的长拳,而南方地势多山丘,多习练“拳打卧牛之地”的南拳,于是才有“南拳北腿”之说。此外,由于中原之地受佛教影响较深,拳术以少林拳为主;武当山作为道教圣地,自然产生以道教理论为指导的“内家拳”派。这种地理位置上的差别导致了武术文化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5.保守性 中国传统文化一向有强烈的“天下”观念,中国是“天下”的中心的国家观念,华人之外均为“蛮夷”的观念。这种地域中心主义的观念形成了夜郎自大、保守自满的心态,又伴随着产生了文化中心主义思想,以文明古国自居,躺在古人的文化思想上顶礼膜拜、崇古法古排斥异质文化,这使中国武术文化在其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门派内部森严的传承制度和门派之间争强斗狠,谁也不服谁的狭隘思想观念。武术文化这种固步自封和盲目排外的保守观念,阻碍了中国武术发展的脚步,使很多优秀的武术拳种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也使武术文化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可以追溯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理 论和实践经验。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身体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战斗技巧, 更是一种身心修炼和文化传承的方式。本文将从起源、发展、特点和对中 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 中国武术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战斗技巧,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 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体系。中国古代武术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礼记·乐记》中,其中就提到了一些武术技艺的名称和应用方法。随着 时间的推移,武术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分为内家和外家两个 学派。内家武术注重内功修炼、气的运用和身心合一,代表性的有太极拳、八卦掌和形意拳等;外家武术则强调外形动作和技术的运用,代表性的有 少林拳、咏春拳和洪拳等。 中国古代武术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强调身心合一和内外 一致的原则。练习武术需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呼吸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 耐力和力量,并通过调整内心的状态来达到内外和谐的境界。其次,武术 注重以柔克刚和以弱胜强的原则。中国武术强调软柳柔韧的力量运用,通 过运用正确的力量和技巧来化解对手的攻击,达到以弱胜强的效果。再次,武术注重德行和修养。中国武术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追 求道德和礼仪的修炼,倡导和平、尊重和谦逊的精神。最后,武术强调练 功与应用的结合。武术讲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 验来提高自己的技巧和应变能力。 中国古代的武术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武术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不仅在中国,武 术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和使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

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国传统武术 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之一,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特有的体育、文化和艺术之一。传统武术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包含了摆拍、拳术、刀术、剑术、棍术、梅花拳等多种门派和流派。今天,中国传统武术已经成为国际上广受欢迎的运动项目之一,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武术的特点: 筋骨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注重筋骨的运动艺术,讲究眼、手、腰、腿的协调与配合。武术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增强筋骨的柔韧度和耐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思维技巧:中国传统武术也是一门注重心理技能的运动艺术。武术强调的是从心理上的思维训练,不仅是对于技巧的熟练运用,更是对于思维、策略和决策的思考和实践。 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体现,融入了各种思想、信仰和历史文化内涵。武学人士常常引用诗词和文史名著来解释自己的思想和感悟,武术也被视作中国文化的一种方式。 门派流派:中国传统武术包含了众多门派和流派,每一派都有其独特的武术技艺和思想体系。这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武术的内涵和形式,也反映出了不同时期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锻炼身体:中国传统武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有助于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增强生命力和活力。 增强信心:学习武术可以提高自己的自信心,这不仅有助于生活、工作的成功,还有助于保护自己和他人。 修身养性:中国传统武术也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通过练习武术,能够提升自我修养、增强纪律性和自律性,培养出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传承文化: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通过练习武术能够传承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保护和发扬中华文化遗产。 总之,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的思维和技巧体系和完善教育体系的运动艺术。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值得我们去传承、发扬。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武术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历史中扮 演了重要的角色。古代的武术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特点。 一、武术起源与初期发展 中国古代武术起源于远古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原始社 会中,人们为了生存和保护自己,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格斗技巧。这 些简单的技巧逐渐演变成了较为完整的武术系统。在古代,武术多数 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很少有文字记录。 二、朝代间的变革与融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更迭,武术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一 系列的变革和融合。在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武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此时期的武术注重实用性和杀伤力,技法较为粗犷。而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帝国的统一,武术开始注重礼仪和文化内涵的培养,形成了一种 以武术为基础的武术礼仪体系。 三、道家与儒家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儒家和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 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礼仪、廉洁和道德品质。武术在儒 家思想的熏陶下,逐渐与礼仪、道德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文武合一的 理念。道家则强调自然和谐,通过锻炼身体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武术在道家思想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内功和心境的修炼。

四、各派武术的形成与传承 中国古代武术在地域上具有较强的特色和差异,形成了多个流派和 门派。北方武术注重力量、速度和直线性,以形如龙、虎等动物特征 为主。南方武术注重柔韧性和变化性,以鹤、蛇等为形象特征。各派 武术在传承上也各有特点,有些流派注重口传心授,有些注重实践经 验的积累。 五、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武术的发展也深受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文化强调人与自 然的和谐,武术自古就与自然界的动植物形象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 招式和动作。中国武术注重内功修炼,追求以柔克刚、化敌为友的原则,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武术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起源于 原始社会,经历了朝代间的变革和融合;深受道家、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个流派和门派;受到中国文化和哲学的熏陶。这些特点使得 中国古代武术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独特的一部分,对于后世的武术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武术的主要文化特征 一、“兼容并包”的文化特征 兼容并包是传统武术发展过程的得要文化特征。众所周知,在1983-1986年的传统武术挖掘整理的成果中,就套路而言,自成体系的拳种就多达129个,拳械套路近5000种。尽管这些拳种和器械套路在运动形式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传统武术能够历久弥新、派别林立、多种技法流派并存,其奥秘就在于武术文化所孕育的“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环境。中华民族是一个在“百家争鸣”的氛围中产生并积累起来的文化,从“孔孟显学”并行天下,到“儒道佛”三家并立,都造就和体现出文化发展过程中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蓄气派,塑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尽管历史上也曾有过武术的派别相争,产生过门户之见,但在大的文化发展图景之中,派别之争、门户之见都不能成为传统武术发展中的主流文化。武术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高度,取得辉煌的成就,归根到底是武术发展过程中各团体、宗族、派别之间的相互融合、共同进步的结果。这充分显现出了中华武术“兼容并包”的文化发展特征。 二、“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将追求个人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在其创造的文化中,道德水准常常被作为评价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标准。传统武术由于受其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和评价体系,形成了传统武术文化的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中国传统武术中很重视对武德的考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武德胜过武技”。传统武术谚语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要求,充分显示了武德教化在武术传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道德至上”的文化特征。 三、“宗教中心”的文化特征 华夏文化底蕴深厚,绚丽多彩,流派甚多,但显著的“宗族中心”特征,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国人具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家族血缘关系在社会关系中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宗族中心的本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极大地铸造了中国人的人格特征,产生尽孝传宗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人们的行为,使得宗亲需求替代了人的个性化发展。传统武术在其久远的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类似西方体育项目统一化的根本原因应归属于“宗教中心”的文化特征。众所周知,传统武术中拥有大量的以姓氏为代表的拳种,如太极拳中的陈、杨、吴、武、孙,南拳中的蔡、李、佛等。武术史料记载:对于武术的传授历来就有“外姓者不传”、“有过习武经历者不传”、“传男不传女”的规矩。这些规矩,长期以来极大影响和限制了武术的传播、普及和发展。 四、“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的文化特征 中国千百年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铸就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产生了民族特有的“务实精神和恒久意识”。而这种精神和意识使得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重实际黜玄想”的特征,形成探索“变易中的

论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特征

论中华武术的传统文化特征 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以其丰富、瑰丽、独具特色辉耀于世,而中国武术又以其绚丽多姿成为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中华武术,无处不闪现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练习实践,均受到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伦理标准的巨大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中华武术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今天能被世界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所接受,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揭示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有着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色彩,具有天人合一、循规守礼、怡情铸志、延年益寿的传统文化特征。 一、天人合一,阴阳互补 中国古代哲学是传统文化思想的源泉,而“天人合一”思想又是传统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说“中国哲学有一个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台湾学者钱穆也指出“中国文化特征可以用‘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古代哲学的这种重要思想,深深渗透到脱胎于传统文化的中华武术之中,并成为其思想基础。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天人之间的统一性与合理性。古人常常把认得行为归依于“天道”的流行。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始生人者天也,始生地者天也”(《吕氏春秋》)。甚至把人的伦常和情感贯注于“天道”,并将其拟人化。“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人合之,天人一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这种天人感应,阴阳互补的理论不胜枚举。古代体育科学理论的构建直接来源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阴阳理论在古代体育科学思想中根深蒂固。中华武术中的动静、虚实、刚柔、进退等的演化,无一不是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衍生而来。至于太极图说更是最终演变成整个古代体育科学的理论依据,这是一种从形象描述到理论图式的进化。“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静,互为其根”(《周子全书·太极图说》)。先民们正是据此理论解释了天体的演变和人体在自然力影响下的功能变化。将阴阳理论推演得淋漓尽致的莫过于太极拳。太极拳的全部运行机制,都是按一物两体,和谐稳定的模式来进行的。所呈现的动静、开合、形神体用、虚实、刚柔,构成了一个互补系统。古人把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体自身,都看成是由对立力量之消长而导致的大化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