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达标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达标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达标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达标

赤壁赋(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主客问答形式在表现上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情理交融的文章形式。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情理交融的文章形式。

【文本探究】

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5、思考:第三段客人的话是否也是苏轼自己心境的表达?如果是,那么苏轼一贯的豪放风格与文中“悲”的感情是否矛盾?即本文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6、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②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③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释:①蒙茸:草木丛生。②冯夷:水神。③畴昔:昨夜。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而乐之顾:看

C.履巉岩履:踏,攀

D.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3.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掠予舟而西也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羽衣翩跹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4.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课外拓展】

以“苏轼”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

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

2.湖北卷话题:买镜

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上,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3.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雨渐渐小了一些,苏轼看看脚下的芒鞋,看看手中的竹杖,这一霎那,他忽然觉得它们比朝靴比官印更可贵。

白天过去是黑夜,晴朗之后遭风雨。无论你怎样左躲右闪都无可避免地要与它们相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一种必然吧?既然如此,扬起脸,面对风雨,唱一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吧!那么,黑夜过去是白天,风雨之后见阳光,也就是另一种人生的必然了。

缓缓走着,心情渐渐轻松愉快,小曲儿也不觉间哼唱起来。晚风习习,云散天开,夕阳在西山的头上又露出了艳红的脸。

回过头,沙湖道的小路曲曲折折,在夕阳的余晖中另有一种超然之美。意料之外的一场风雨,情理之中的一份收获。

4.忘记和铭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

5.说“安”

“乌台诗案”的残酷经历使天真的东坡一度陷入精神的困境——他从监狱走向黄州,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向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艰苦的物质生活,使他不得不深自闭塞,扁舟草履,垦荒种地,杂处于渔樵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一首《卜算子》,真实地记录了东坡对于人生痛苦的反思。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他无情地剥除了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即便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利益或声名。在对痛苦的反思和超越中,他渐渐回归于澄明、空灵、淡泊与安然。

高一语文必修三课文背诵

高一语文必修三课文背诵默写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2、,一夫当关,。所守或匪亲,。 3、青泥何盘盘,。,。 4、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枯松倒挂倚绝壁。, 。 5、,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 6、其险也如此,! 7、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寒衣处处催刀尺,。 8、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画图省 识春风面, 。 , 9、风急天高猿啸哀,。,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 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 10、千呼万唤始出来,。转轴拨弦三两声,。 11、大弦嘈嘈如急雨,。嘈嘈切切错杂弹,。 12、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13、,老大嫁作商人妇。 14、座中泣下谁最多? 。 15、同是天涯沦落人,! 16、浔阳江头夜送客,。 17、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 。此日六 军同驻马,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8、别有幽愁暗恨生,。 1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或百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0、,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2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2、木直中绳,,其曲中规;,不复挺者,。 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3、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 24、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 德,,。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能十步;,功在不舍,,朽木不折;,。 2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心躁也。 26、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伏尸百万,;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27、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诸侯,, ,威振四海。 28、于是废先王之道,,;,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9、据亿丈之城,,以为固。,。 30、蹑足行伍之间,,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 兵,,,。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3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 殽函为官;,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32、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33、吾师道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34、,,或师焉,或不焉,,吾未见其明也。 35、孔子曰:“三人行,。”是故,,闻道 有先后,,如是而已。

粤教版精品教案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教学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嫠妇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亲爱的读者: 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知识归纳《兰亭集序》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 2.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面对面”)二、古今异义①是日也(是:古义:指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②茂林修竹(修:古义:长;今义:指修建、处理)③所以游目骋怀(所以:古义:指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④信可乐也(信:古义:指实在;今义:指书信)⑤向之所欢(向:古义:指过去;今义:指方向)⑥列坐其次(次:古义:指旁边,水边;今义:指次序或质量差)⑦及其所之(及:古义:指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连词,和)⑧曾不知老之将至(曾:古义:指竟然今义:指曾经)⑨亦将有感于斯文(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三、词类活用(一)名词作动词(1)一觞一咏(觞:喝酒)(2)映带左右(带:环绕)(二)动词作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视、听:眼睛、耳朵)(三)动词的使动(1)引以为流觞曲水(流:使……流)(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兴:使……兴,使……产生)(四)形容词作名词⑴群贤毕至(贤:有才有德的人、贤士)⑵少长咸集(少长:少者、年轻的人)⑶无丝竹管弦之盛(盛:热闹的场面)(五)形容词的意动(1)齐彭殇为妄作(齐:把……看作相等、相同看待)(2)当其欣于所遇(欣:以……为欣、对……感到高兴)(六)数词的意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七)副词作动词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尽情享受)四、一词多义1 之⑴所之既卷(动词,意为“往,到达”)⑵以之兴怀(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⑶夫人之相与(取消句子独立性)⑷极视听之娱(结构助词,的)⑸向之所欣(音节助词,不译)2 修⑴茂林修竹(意为“高”)⑵况修短随化(长,修短指寿命长短)⑶乃重修岳阳楼(意为“修建”)⑷修守战之具(意为“整治治办)3 虽⑴虽趣舍万殊(虽然,连词)⑵虽世殊事异(即使,连词)4 于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意为“在,介词”)⑵欣于所遇(意为“对,介词”)⑶终期于尽(意为“到,介词”)5 以⑴引以为流觞曲水(意为“把,介词”)⑵亦足以畅叙幽情(意为“用来,介词”)⑶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意为“因,介词”)6一⑴若合一契(一起)⑵其致一也(一样)⑶固知一死生为虚诞(动词,看作一样)⑷一觞一咏(有的,表示分指,一边……一边……)⑸悟言一室之内(数词,一)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死生亦大矣(语意上构成判断)②固知一生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③其致一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⑵当其欣于所遇⑶终期于尽 ⑷不能喻之于怀⑸亦将有感于斯文2.定语后置⑴仰观宇宙之大⑵俯察品类之盛⑶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三)省略句1、(众人)列坐(于)其次2、(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必背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5)必背课文 ★卫风·氓(背诵全文)《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涉江采芙蓉(背诵全文)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秋兴八首(其一)(背诵全文)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其三)(背诵全文)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棘,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登高(背诵全文)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锦瑟(背诵全文)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马嵬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蜀道难(背诵全文)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时作业1:第3课 老人与海

第3课老人与海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一项是() A.鲭.鲨(jīnɡ) 下颚.(è) 脊鳍.(qí) 嗜.杀(shì) B.吞噬.(shì) 桅杆.(ɡǎn) 攥.住(zuàn) 攮.(rǎnɡ) C.黏.液(nián) 蹂躏 ..(róu lìn) 戳.进去(chuō) 舵.把(duò) D.残骸.(hài) 拽.掉(zhuài) 祷.告(dǎo) 撬.开(qiào) [答案] C [解析]A项“鲭”读qīnɡ。B项“杆”读ɡān,“攮”读nǎnɡ。D项“骸”读hái。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涛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 B.它依旧闭紧了嘴咬住鱼,于是老头儿再从它的左眼上戮进去,但它还是缠住死鱼不放。C.它们已经蹿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涌而上。D.另一条鲨鱼用它裂缝似的黄眼睛望着老头儿,然后飞快地游到船跟前,张着半圆形的大嘴朝死鱼身上被咬过的部分咬去。 [答案] D [解析]A项涛—滔。B项戮—戳。C项涌—拥。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鲭鲨又钻进水里去,嗅出了________,开始顺着船和鱼所走的航线游来。 (2)这种鱼天生地要吃海里的一切鱼,它们游得那么快,身子那么________,战斗的武器那么好,________于没有别的任何的敌手。

(3)短棍落下的当儿,他觉得好像碰到了一块________的橡皮,同时他也感觉到打在铁硬的骨头 上。 A.踪迹强劲以至坚忍 B.踪影强劲以致坚韧 C.踪影强健以致坚忍 D.踪迹强健以至坚韧 [答案] D [解析](1)句,“踪迹”和“踪影”,都有“行踪”的意思,但“踪影”一般指视觉,前有“嗅”字,应用“踪迹”。(2)句,“强劲”和“强健”都有“刚强”的意思,“强劲”强调的是力量有力,“强健”一般与身体相搭配,前面有“身子”,应用“强健”。“以至”与“以致”都有导致某种结果的意思,“以至”,指达到某种程度,“以致”指达到某种不好的结果,文中应用“以至”。(3)句,“坚忍”和“坚韧”,都有“坚强”的意思,“坚忍”强调的是“能忍耐”,“坚韧”强调的是“有韧性”,应用“坚韧”。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观众对在惊悚片《绣花鞋》中扮演“鬼妈妈”的林心如是普遍叫好:“表演极具突破、入木 三分,让人不寒而栗 ....,而其中温情的部分又让人大为感动。” B.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上,固然有着我们监管不力等因素,但这不代表着那些洋企业就可以 获得超国民待遇,为所欲为 ....。 C.人们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再加上其他许许多多的因素,我们的地球母亲已经遍体鳞 ...伤.,甚至奄奄一息。 D.澳大利亚一名男子3月9日下午遭到4米长鳄鱼袭击,经过15分钟噩梦般赤手空拳 ....的搏斗后,终于得到附近居民的援助而幸运脱险。 [答案] B [解析]A项不寒而栗: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B项为所欲为: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含贬义。不能用来形容企业。C项遍体鳞伤:满身都是像鱼鳞一样密集的创伤,形容伤势非常重。D项赤手空拳:形容两手空空,没有任何可以凭借的东西。 5.下列各句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老人桑地亚哥正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句话的写照。 B.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一场激战后的勇士。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二教案3.9赤壁赋第三课时

4.9赤壁赋创新教案 【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第四册古代散文单元中一篇哲理性很强并蕴涵了作者深沉的情感的散文。由以前的自读课文升格为讲读课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且,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影响深远的巨匠,他的很多作品都被选入教材,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和学生。 【学生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文化修养,他们已经有能力把作品再深一层,穿过作品这道长廊,走进作家的内心深处,更深层次地探究作家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任务分析】 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念怒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三次咏叹中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轨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理解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设计思想】 分两步: 一、掌握《赤壁赋》的基本知识及背诵; 二、比较“三咏赤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研讨思想 (一)梳理读本上的《后赤壁赋》并理清思路 (二)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比较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使学生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1、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我们能读出什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见景生情,壮怀激烈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少年英雄,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世伟业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自叹自怨,无奈虚度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沧海一粟,人生虚无 看苏轼思想,积极乐观还是消极悲观?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三咏赤壁”的第一篇,词中包含着苏轼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壮阔的江山与悠远的历史,小我的忧患显得多么无足轻重!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篇一】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既望:七月既望(农历十六。既,过了。望,农历每月十五) 2、少焉: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不多一会儿) 3、如:纵一苇之所如(往) 4、凌: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5、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驾) 6、溯:击空明兮溯流光(逆流而上) 7、予怀:渺渺兮予怀(我的心) 8、倚:倚歌而和之(循、依) 9、方、破:方其破荆州(当;占领) 10、下:下江陵(攻下) 11、渚:渔樵于江渚之上(江边) 12、卒、消长:而卒莫消长也(到底;消减和增长) 13、适: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14、狼藉:杯盘狼藉(凌乱) 15、白:不知东方之既白(亮) 二、通假字 1、属: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2、冯: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通"凭",乘) 3、缪:山川相缪(通"缭",环绕,盘绕) 三、一词多义 1、望: 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名词) 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眺望,动词) 2、长: ①抱明月而长终(永远,副词) ②而卒莫消长也(增长,动词) 3、然: ①其声呜呜然(拟声词词尾,表状态) ②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4、于: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代词)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从,介词)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介词) ④于是饮酒乐甚(于是,表示后一件事紧接前一事,连词) 5、白: ①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②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①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②歌曰(歌词,名词) 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 四、词类活用 1、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2、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3、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4、正:正襟危坐(使动,整理,端正)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件汇编

高中必修三语文课件 高中必修三语文篇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必修三教案全集 1、林黛玉进贾府·教案 执笔人:唐明亮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能圈点出有关贾宝玉、林黛玉和王熙凤等人物描写的语句,并能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 2、能赏析本篇课文中多姿多彩的人物描写的艺术; 3、能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线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在初读课文后即能抓住林黛玉的行踪; 2、能抓住课文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多姿多彩的语言描写艺术。 [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课时 (初步熟悉课文,理清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1、有关中国的四大著名古典长篇幅小说:即《红楼梦》曹雪芹,《西游记》吴承恩,《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

之一。全书以宝黛爱情为主线,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腐朽,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以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弄错时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府北,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3、《红楼梦》人物众多,为了使用权我们了解众多的人物关系,我们印发了下表,供同学们参考。宁府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 四表妹贾惜春 荣府 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 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 二姐贾迎春 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 表嫂李纨 大表姐贾元春 表兄贾宝玉 三表妹贾探春 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4、林黛玉因母亲去世,她父亲决定让到外祖母家去,于是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

赤壁赋》(第3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感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积累文言知识不同于积累现代汉语知识,一方面,汉语变迁造成了语言障碍,另一方面,古代社会生活习俗我们难以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依*背诵,让学生熟读大量的课文来打好基础,以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目的。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再者,高中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这些名篇佳作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的精神乐园。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情感上产生共鸣。 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在必修②第四单元的几篇文章之中《赤壁赋》文学色彩最为浓厚,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这篇名赋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本文句式骈散夹杂,参差错落之中见整齐之美、声韵之美,适于美读。全赋4段,537字,背诵有一定的难度,死记硬背之后往往容易忘记,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背诵指导。在抓重点的基础上,化整为零,将较长的文章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进行记忆,将内容一点点“吃”下。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了解苏轼的人生感悟,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 说课标说教材文稿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个方面来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 三单元。 一、说课标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说新课程理念; (二)说课程总目标; (三)说新课标对必修文言文阅读鉴赏的要求。 (一)新课程理念本次课改,以服务学生为宗旨,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提出的基本理念1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建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二)课程总目标: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分别是: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积累与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感受与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 力。 思考与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它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应用与拓展:能在生活和其它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发现与创新: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新课程总目标中的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且形成了层级递进的趋势。其中,“积累·整合”是一个基础,“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是三大支柱,三大支柱在一个厚实的基础上撑起了“发现?创新”这一片天地。 (三)说内容标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必修课文言文的阅读鉴赏,有三个层面的要求: 1、阅读文言文,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这是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对疏通文意、积累整合的基本要求。 2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

高中语文必修一背诵篇目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2、《诗两首》 (1)、《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2)、《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4、《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二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文言常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直不百步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輮以为轮。虽有槁暴。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合从缔交。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始皇既没。而倔起阡陌之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赢粮而景从。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弃甲曳兵而走。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流血漂橹。 以为桂林、象郡。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学而大遗。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数罟不入洿池(密)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百发百中(发射)扶苏以数谏故(屡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兵:非我也,兵也(兵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穷兵黩武(军事力量)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兵士) 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助词)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兼词,于此)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湖(横渡)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以为绝妙(到了极点)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乃自强步,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和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和袅袅缕妇 舞泣(使动用法)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三)让学生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 (四)找学生读第四段 (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然正襟危坐固樽属须臾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新人教版必修2】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踱.步(dù)袅.娜(niǎo )峭楞楞 ..(léng)蓊蓊 ..郁郁(wěng) B.颤.动(zhàn)落蕊.(ruǐ)潭柘.寺(zhè)脉脉 ..含情(mò) C.涸辙.(hé)蕈菌.(sùn)廿.四桥(niàn)揠.苗助长(yàn) D..漪.澜(yī)深邃.(suì)黑.(xū)混混沌沌 ..(dù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寂寞幽辟弥望缕缕清香 B.缈茫宛然歧韵平平仄仄 C.嘻游瞥见镶嵌急不暇择 D.嫩绿攀缘峻峭恍然大悟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B.秋之于人,何尝有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之分呢? C.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D.“行啊,”小王停了一会儿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4.下列各句空格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不到十足。 ③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A.幽静品尝软弱 B.幽僻品尝柔弱 C.幽僻赏玩柔弱 D.幽静赏玩软弱 5.对下列词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许多人都曾经被譬为瓦尔登湖,但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受之无愧。 在作者看来,瓦尔登湖是纯洁、深刻、博大、富有生命力的象征,人类社会中,许多人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

重点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注音) (2014-12-20 17:20:12) 转载▼ 高中语文必修三所有课字词总结(注音) 必修3字词总结 第一单元·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 阜(fù)盛敕(chì)造紫檀雕梁画栋台矶(jī) 鬓发如银贾赦(shè)(赦免,赦罪)丫鬟簇拥姊(zǐ)妹削(xuē)肩(剥削,削减,削弱,瘦削)厮认斟(zh ēn)茶 呜咽(yè) 怯(qiè)弱(胆怯,羞怯)疯癫不经之谈敛声屏(bǐng)气攒(cuán)珠髻绾(wǎn)着盘螭(chī) 璎(yīng)珞(lu ò) 宫绦(tāo) 玫瑰(guī)(瑰丽,瑰怪)风骚王熙凤嫡(dí)亲拭泪外甥女便(biàn)宜(yí) 翠幄(w ò)(运筹帷幄)驯(xùn)骡(驯服)厢庑(w

ǔ) 小巧别致轩峻壮丽姬妾笨拙(zhuō) 甬路 宸翰金蜼(wěi)彝(yí) 玻璃(hǎi) 錾(zàn)银黼(fǔ)黻(fú) 洋罽(jì) 匙(chí)箸(zhù) 酒觚(gū) 茗碗斋戒顽劣(liè) 溺(nì)爱伺(cì)候漱(shù)盂咳嗽(sòu) 脾(pí)胃(脾气)盥(guàn)手(盥洗)懵(měng)懂倭(wō)锻(倭寇)瞋(chēn)视敷(fū)粉(敷衍,敷药)潦倒偏僻乖张诽谤辜负韶(sháo)光纨袴(kù) 膏粱作(zuō)揖(开门揖盗)蹙(cù)眉 颦(pín)眉罥(juàn)烟两靥(y è) 和睦杜撰(zhuàn)(撰写)忖(c ǔn)度(duó) 孽障殉(xùn)葬(殉职,殉情)妥当(dàng) 遂(suì)心(未遂)钗钏(cuàn) 《祝福》 送灶(zào)监生(jiàn) 寒暄(xuān)臂膊(bó)银镯(zhuó)子烟霭(ǎi)(雾霭云霭)朱拓(tà)(拓写拓蓝纸)陈

人教版高中 语文必修二 全册知识点 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 1、《荷塘月色》朱自清 一、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翁仲(wēng)蓊郁(wěng)酒瓮(wèng) 踱步(duó)媛女(yuàn)婵媛(yuán) 脉脉(mò)脉络(mài)乘凉(chéng) 煤屑(xiè)独处(chǔ)乍看(zhà) 颤动(chàn)颤栗(zhàn)战栗(zhàn) 翁仲:指墓前的石人。婵媛:婵娟;(姿态)美好。 嬉戏(xī)桂棹(zào)水藻(zǎo) 衣裳(shang)霓裳(cháng)旋律(xuán) 旋风(xuàn)宁静(níng)宁愿(nìng) 鹢首(yì)梵婀玲(fàn.ē)纤腰(xiān) 翩跹(xiān)迁延(qiān)阡陌(qiān) 束素(shù)速度(sù)似乎(sì) 似的(shì)暂时(zàn)崭新(zhǎn) 三、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袅娜(niǎo.nuó)凫水(fú) 倩影(qiàn)靓女(liàng) 霎时(shà)刹那(chà) 倾泻(xiè)泄露(xiè)

宛然(wǎn )婉约(wǎn ) 酣眠(mián)岷山(Mín) 敛裾(jū)拮据(jié.jū) 虎踞(jù)倨傲(jù) 点缀(zhuì)辍学(chuò) 啜泣(chuò)参差(cēn.cī) 惦记(diàn)掂量(diān) 拈花(niān)黏稠(nián) 斑驳(bān)弥望(mí) 消弭(mǐ)麋鹿(mí) 2、《故都的秋》郁达夫 一、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45年在苏门达腊被日寇杀害,1952年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1921年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1923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厦门(xià)大厦(shà)蟋蟀(xī.shuài) 平仄(zè)混沌(hùn.dùn)馄饨(hún.tun) 露脸(lòu)露马脚(lòu)夹袄(jiá) 夹被(jiá)夹克(jiā)夹肢窝(gā) 三、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赏玩(shǎng)品尝(cháng)偿还(cháng) 拓展(tuò)碑拓(tà)潭柘寺(zhè) 芦花(lú)庐山(lú)槐树(huái) 傀儡(kuǐ)魁首(kuí)魅惑(mèi)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课程纲要修改

《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必修3 ◆授课课时:40课时 ◆设计:郑州市第106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备课组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通过语文必修三的学生,你将能: 1,通过筛选、整合信息的方法说出情节和人物性格,从而初步学会阅读小说。2,通过反复诵读,展开联想和想象,列举诗歌的意象,说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并交流诗人表达的感情;关注唐代不同时期诗歌的创作风格及诗人风貌。3,通过诵读,借助注释、词典等工具积累识记重要词语和特殊句式;欣赏议论文比喻论证的形象性、排比论证的有力性及事实论证的雄辩性。 4,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分享科普文准确和简明的语言特点,掌握科普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树立科学精神。 5,议论文写作,通过分析习作,初步概述议论文的三要素,并能区分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区别,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及实践写作,学习各种论证方法,以达到能全面、辩证处理问题的方式。 6,通过本阶段阅读与写作的体验,丰富情感体验,树立科学思维,发展为头脑更灵活,心灵体质更健康的中学生。 课程内容与安排 始业教育: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学案的结构及使用方法。(1课时) 第一单元 ◆内容标准: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概述文本内容;能抓住文本中的动作、语言、肖像等描写,并学会通过这些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结合人物性格、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列举时代背景,进而能归纳人物背后的内涵和小说的主题;借助小说中写人的精彩段落,让学生动手仿写,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

第二单元 ◆内容标准:学会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说出诗歌的意境,归纳出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抓住具体诗句,从修辞、写作角度、描写手法等入手,学会具体赏析诗句;反复诵读作品,借助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 ◆内容标准:借助工具书、注释,能初步完成对文本的内容的阅读,并用勾圈点划法,积累一些重要的实词、虚词;认真诵读,通过诵读体会议论性散文的语言妙处,重视朗读和背诵指导,列举作者及时代背景,分享作者思想的内涵,关注作者创作的风格。

高中语文《苏轼 赤壁赋》3课时教学设计

九、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义。 3、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4、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5、品味精练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1、苏轼对宇宙、对人生的感悟。 2、“如、属、固、适、逝、苟、虽”等重点词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难点:1、理清作者感情的变化思路从而背诵课文。 2、写景与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情、景、理三者的转换。 教学方法:1、朗读法:2、问答法: 教具准备:录音机、《赤壁赋》朗读磁带。 教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春寒中,他们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280多封书信。其中有豪放派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更有脍炙人口的,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板题:赤壁赋 分析: 指导诵读: 1、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脚字重读;“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问词重读。 2、读出气势。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3、读出情感。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又何其洒脱。指导学生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为背诵作好准备。 内容简析: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曲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第3课 边城》教学设计(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3课边城》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5 教学设想 (自读课文,以讨论、自由发言为主) 1、依靠揣摩词句,领会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2、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小说中体现的人性之美。 3、进行联想想象,体会小说中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课前布置预习,着重了解人物的性格、心理。 导入新课 看一副对联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 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 徐志摩亦无愧为琢璞者,他在自己主持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沈从文的大批小说,并为之四处延誉,还将这位笔极秀极笨的小青年推荐给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胡适也是别具慧眼,求才若渴的大名家,每每能赏识青年,他二话没说,就聘任这位忐忑而羞

涩的“山民”做了中国公学的国文教师。 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他的作品代表了艺术的良心和知识分子不能淫不能屈的人格。 他创作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不仅高产,而且始终保持高质量,短篇小说《丈夫》、《三三》;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沈从文也是中国以本土为创作题材可以与世界文学比肩的一代文学巨匠。 三、《边城》主要情节介绍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