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位旷世奇才的心灵之旅

——《赤壁赋》第三课时苏轼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语文必修②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不仅描绘自然风物,而且在景物的描述中体现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鉴赏,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符合学生思索的逻辑,让教师的指导能点石成金。

2.教学背景分析

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接受程度制定课堂内容设计,一、二课时以整体阅读和鉴赏为主,从感性上感受本文的艺术之美,第三课时则以研读评价为主,从理性上体悟作者的思想之美。三课时的整体思路是由诵读—研读;整体感知—深层评价;感性—理性的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是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发现疑难,再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中解决疑难,师生之间的互问,生生之间的互答,互疑、互补中不断的完善的。所以一、二课时的阅读,以学生积累语言和文学常识为主,以学生感性的理解文本为主,在他们原滋味的感知和解读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难点,再到第三课去深入引领,学生在充分的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后,有过自主思考后再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可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也提高学生发言的思想质量。

不要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负担,而是学习每一篇文言文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通过学习《赤壁赋》对苏轼有了一个新高度的认识,让一个作家的灵魂经过千年,透过文字注入新生代的血液里。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反复诵读,品味文中优美语句,背诵积累。

②通过自读旁批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养成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③师生探讨中了解“主客问答”赋体的传统手法,掌握文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理解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体悟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鉴赏

优美、形象的语言,感受自然美,体悟真性情。

②培养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师生探讨,生生互答中走进作者的内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深处逆境乐观旷达的情怀,汲取其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分析作者心情由乐—悲—喜的心路历程。

2.体悟作者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积极意义,感受身处逆境旷达乐观的情怀。

4.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一.教学导入

●情境导入:奇才苏轼,我们看到苏轼辉煌的成就,如夜空璀璨的明星照耀千古—苏轼一生

仕宦沉浮,漂泊颠沛,是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处在命运低谷时却能站在的人生的巅峰。

●背景引入:黄州之意—苏轼艰难而不平凡的岁月—乌台诗案让苏轼蒙冤入狱,身陷囹圄,他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来到荒凉的黄州,从此一代名人,一位享誉一时的大文豪,一个曾豪情满志,经世济民的苏轼,将与麋鹿和鱼虾为友,与山野渔樵为伍,黄州让苏轼尝尽了人生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但这个苦难之所却让也成了他的“洞天福地”,著名的“赤壁三咏”就在这里产生。苏轼用《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乘此来到赤壁下,他又看穿什么?悟透什么?今天就让我们敲开千年文字,穿越时空,与这位旷世奇才赴一趟心灵之旅。

二.研读思考

1.速读回顾,抓住提示性关键词,理清作者的情感脉络。(提示内容范围)

板书:乐—悲—喜

2.研读思考,作者感情变化的缘由。

方式: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深入解读,要点和难点

①作者因何而乐?结合文本具体赏析

▼乐:江山风月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信可乐也)道

景—澄澈、幽静、开阔的意境—宁静、舒畅、惬意、逍遥

提示:注意赏析时抓住关键字词:清.风徐.来、徘徊

..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遗世、羽化

.....(知人论世、几经重辟、惨遭迫害,如今的自由是人身、精神自由)

读书陶性情、山泉洗浮躁

小结: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徜徉于山水之间可以抚慰人的心灵,古人在这一点上比我们的体悟深刻的多。环保不仅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更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②承上启下句“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这歌声是欢快还是忧郁?

提示:注意前后语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应和之箫声亦是符合歌声的)

③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美好中快乐因何骤变为悲呢?是什么让他不能释怀?

▼悲:歌中箫中怀古伤今儒

(壮志难酬的失意)(郁闷低沉的幽怨)(世事无常、生命短暂)

物喜己悲的小悲伤千古同悲的大悲

提示:意象:桂、兰、美人、箫;(引用屈原诗句的目的)ppt材料链接

“箫”中国民族乐器,音色悠远、苍凉,声调多哀婉。(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手法:比喻、夸张、先扬后抑、对比

【材料链接】①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

……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

—《与李公择》

②“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自去安置所”

提示:怀古伤今:写曹操的目的

铺陈功绩先扬后抑,曹操盛极一时的一世枭雄,都难长久,最终也将淹没在历史长

河中。对比何况我们这等渔人樵夫。命运不济,仕途坎坷之人也将会被滚滚历史车

轮碾碎。英雄落幕,吾辈不济而悲;如果到此是苏轼的以物喜,以己悲的小悲,那

么在无穷的宇宙面前,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人生是何等渺小、短暂;人活着

有什么意义?理想与现实冲突而悲。

小结:儒家的入仕失意和道家的出世超脱的矛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④作者如何从这种悲中走出?

提示:以水月为喻阐述道理

矛盾关系:变不变(提示针对上文一层)

矛盾关系:取不取(理想与现实)苏轼不取的是什么?释

▼喜:旷达超脱随缘自适

小结:三种复杂的思想、两种矛盾的人生取向最后在苏轼的智慧下融合唯一,升华了苏轼的思想,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

苏轼的人生观:守其初心,始终不变。面对人生的不幸,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扔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中国文学史》今天的学习内容到这里记住苏轼的人生真谛,会让我们今后的风雨人生中多一份从容。

4.深耕阅读·名家解读

余秋雨《苏东波突围》片段“成熟的含义”,深层理解苏轼的思想价值。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寄语:语文的学习,用心感悟字里行间看到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另一种人生。古人已逝,江月犹在,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让我们带着苏轼给的这碗心灵鸡汤远行。三.作业

(一)拓展阅读比较赏析题

阅读苏轼《后赤壁赋》中的一段文字,比较赏析两篇赋中景色描写有什么不同。(见课后第三题)

要求:结合文本比较分析

四.板书设计

乐——悲——喜

江山风月情入世失意苦超脱豁达理

出世羽化乐短暂渺小悲随缘自适真

5.流程图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知识与技能评价等级

(ABCD)

过程与方法

评价等级

(ABCD)

情感与态度

评价等级

(ABCD)

通过提问反馈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通释文意的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反馈

自主阅读后的理解

水平

初步阅读能从景色

描写中读出作者的

乐趣

通过问答反馈落实实词、虚词及重点句式通过合作探究,意

见交流的方式反馈

深入思考的能力

合作探究后理解作

者由悲到喜的原因

理解苏轼旷达的人

生观

默写的方式反馈理解背诵的效果课堂表达反馈语言

鉴赏水平

面对苦难应有什么

样的态度

A:课下基本能达到或部分完成

B:课下能自主完成学习,课上的回答较好

C:课下完成很好并有个人特色,主动回答问题

D:基础落实完成,并有很强的鉴赏能力,有自己个性的想法。

7.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用自己的“裸备”回溯学生的“裸学”,尊重学生的逻辑思维,祛除华丽的外衣让思想在碰撞中走向成熟。

对于这篇苏轼的经典散文《赤壁赋》的解读方案众多,角度众多。教过了很多遍,每次有不同的设计,但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在查阅和参考众多资料后形成的完美设计方案。所以在教师的布景中学生的精彩成分不多,他们的思考和鉴赏都是在引领下完成,终究是碎片式,华而不实。于是我抛开一切教辅,开始“裸备”进入文本重新寻找,在不同的角落里留下自己的疑问,再到课堂上去聆听学生自主的“裸学”后产生的疑问,彼此碰撞后,找一个恰当的时间一块共同探讨,在师生互答中,生生互动中彼此激发,彼此互补,教学相长,这就是本堂课的设计呈现。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是我这对这次教学的设计理论依据。真正的教学是适当的引导,恰当的点播,好的语文课堂是要用四两拨千斤的劲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会因多种原因而产生差距。客观上的应试教育,学校的阶段性的考试,备课组中的进度统一等因素会让我们在课时安排上显得不能游刃有余,主观上学生长时间因为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导致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也流于模式化的思维,缺少创造性的理解。同时学生大多数重理轻文的概念强,在语文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让学生能够静下心来,踏实的走进文本的时间就是课堂。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也就是课堂设计最大的要求就是实效性、高效性。于是对这篇篇幅较长,又要求全文背诵的《赤壁赋》,我的三节课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体会为主,从诵读到梳理再到探究,采用自主学习和探究合作的方式重在启发、引导,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蕴含在文字里的感情,最后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通过默写检查,理解背诵后最明显的就是错字减少了。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形式优美,思想价值很高的素材,一篇《赤壁赋》可挖掘的东西很多,不是三两个课时能完全解读好的,学生的吸收也不一样,所以这么短的时间里,教师想让学生有怎样的几个深刻的记忆点留存,是我对这篇文章的处理思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鉴赏形式到探究思想,由前两课时的文字和文化的常识积淀到第三课时的思想价值的

体悟,每节课都有一点点收获。从字句的理解到鉴赏景情理的完美融合,最后能体悟到苏轼“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懂得思考苦难、坎坷给生命带来的价值;思考当有一天世界以痛吻我时,我该以何相报。目标明确,任务明确,重视落实。学生之后的作文写作中用到苏轼的素材较以前多了,应该是一种效果再现。

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零负担”,是我的一个追求,所以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不断的变换形式,有“咬文嚼字”、“课本剧”、“遣词造句”等等,提升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但课堂的效果上总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以后会不断的完善,争取让自己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形成个人的特色,也能够给同仁们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赤壁赋 公开课教案

尽天命而后知人事 ——由《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境界一、导入 林语堂对苏轼的有趣评价:“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伽修行者……” 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胸无城府,童心未泯,积极入世,在惆怅失意写下“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游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哀怨之词;在被贬惠州却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得意之诗。他到底能否“不可救药的乐天”,被贬后又如何解脱苦闷?这节课一起来探讨。 二、梳理全文结构,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文章的第一段的景物美在何处?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①教师:通过前两节的学习,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文意,这节课我们有两个学 习任务要完成:一是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情景理水乳交融的特点;二是理解苏轼在对自然、、宇宙的对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学习古人的豁达精神。那么现在检查一下,大家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请问:能否背一下一些写景的句子,你认为美丽,能用你的语言描述吗?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在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落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西东。 景象澄澈,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 “徘徊”可谓神来之笔,从东山上升起的月亮,似乎很理解人意,它慢慢升起,却又不忍心离去,只在斗牛之间“徘徊”,又似在看人家美景,如同卞之琳的《段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一样互为风景。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中,作者的心情如何?游人自然心旷神怡。 ②教师:为什么写得赛似仙境? ⑴作者写自己在辽阔的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翔,进入仙界,越是长江的大气,饮酒作诗的快感,豁达的情境越使下文浓重悲凉。 ⑵沉醉于山水之间,更能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 2、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如何变化? 教师:由同学的回答,我可以作出以下判断:这篇文章的情感是由乐写到悲。他们之间转化的媒介是什么? 学生:萧声 教师:那么这悲凉的萧声又是因何而起呢? 学生:美人 教师:从作者扣舷而歌词看,显然就是《月出》诗中发出来的“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你长得美丽迷人,身材好,气质更加迷人,可我只能渺渺兮予怀”思者黯然。这里的美人代表的理想的追求,对政治的感慨,悲从何处来啊,

赤壁赋 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苏轼在主客问答的理性思辨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2、熟读成诵,感受文辞优美的语言特色。 3、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重点】 1、学习和积累相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在临终前写了一首题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于诗中提到的黄州,余秋雨如是评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是一个很难被人想起的长江边上的一座小城,作为苏轼人生的转折,却怎么也抹不掉它留给中国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它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也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的站起。黄州永远是苏轼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长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赤壁赋

二、解题 1、作者及背景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1)(虽然)才高八斗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开朗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 但他更注重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2、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3、文体:

最新后赤壁赋教案-公开课可用

《后赤壁赋》 教学目标:1、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能力目标:1、领悟景物与情理相交融的表达技巧。 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理解诗人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写景语句的鉴赏 2、诗人情感的变化轨迹 3、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复习《前赤壁赋》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作一词二赋。前后《赤壁赋》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后赤壁赋》。 二、教师检查预习卷完成情况,整体感知。 三、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教师落实第一段字词,翻译。 四、找出该段写景的句子?“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A此句描写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B此句写的季节、对象是什么?(初冬之夜黄坂坡) C为何要写此景色?与夜游赤壁何关?(见此美景,天清气爽,小小的黄坂坡也如此引人入胜,可想像若到那赤壁之下,会有怎样的一番美景。) 五、面对此景作者的心情怎样?(快乐,因为有美景、嘉客、好酒、珍肴,这四美是游赤壁最好的兴致和条件。)(板书:起雅兴而游乐) 六、再齐读该段。 第二课时 一、全班朗读第一自然段,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二、教师落实第二段字词,翻译。 三、1、诗人说“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七月游赤壁时的景色与现在有何不同,现在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

《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识与技能 (1)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熟读成诵,品味艺术手法和语言特点;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2.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3.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解题,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史实; 2.正音,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初步感知课文。、 3.讲解1、2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来认识一位古人,了解一段史实,学习一种文体,感受一种胸襟和气度。这篇文章就是《赤壁赋》。(板书题目)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1.苏轼及“乌台诗案” 师:《赤壁赋》作者是谁?(苏轼)那么同学们了解苏轼多少呢?(同学起来发言,老师总结整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但以苏轼的影响为最大,他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赤壁赋》就是他在游了赤壁(事实上不是三国中的赤壁,而是赤鼻矶)以后写下的,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二)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因而文章特别适合吟诵。

念奴娇赤壁怀古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教学目标】 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 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教学方法】以读带赏,以赏促读,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评价过一个古人,请大家猜猜他是谁? 他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悲天悯人的道德家,黎民百姓的好朋友。【幻片1】 他是一个大文豪,新派的画家,伟大的书法家。 他是一个酿酒实验家,水利工程师。 他是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瑜伽术的修炼者,佛教徒。 他是一个士大夫,皇帝的秘书,饮酒成瘾者。 他是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月下的漫步者。 请问,他是谁?——苏轼。诗文词赋、绘画书法,皆臻化境。工程建筑、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这是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一书中的描述,苏轼可谓中国古代第一全才,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旷世奇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的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 我们看一下课题,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题目)谁和内容有关(赤壁怀古)从题材上来说属于怀古诗。接下来,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幻灯片2】1、在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词人的情感,品味语言之美。2、体会景、史、情的交融,品鉴技巧之美。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习诗词,重在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参照注释,弄懂大意。 在读前,谁给大家说说读诗有哪些要求呢?①读准字音②读出节奏(句读、停顿、诗与诗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停顿)③读出感情(初步传情达意,把自己的理解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2、师播放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 请大家看时结合词的内容想象。你看完之后,有何感受?结合你刚刚读诗的初步理解(豪放)。宋词在风格上有豪放和婉约之分,可谓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这首词是豪放派的发轫之作,整首词如挟天风海雨,横溢斜出,犹如贝多芬的洋溢着英雄气概的交响乐。因此我们读时要铿锵有力。 3、生个别读。 谁来读一读?将这种气势从声音中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价?评价:读出点气势,朗读时如行云流水。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我很感谢你们。 4、齐读。 要把这种气势读足,我们还需细细的咀嚼。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幻灯片3】 三、合作探究 (一)上阕 1、人说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要唱苏 轼的词都要高歌“大江东去”,可见开篇之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已然成了苏轼作品的象征,这是唯有苏轼能驾驭的大开大阖之典型。下面请同学们来品一品,你品味出了什么? 2、 【明确】“大江”空间之广阔,“千古”时间之悠久,人物之众多。 ①字面:难道江浪真的像淘沙一样,淘洗着风流人物,把他们都淘洗净吗? ②面对长江我们会想起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谁的感慨( 孔子)“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已”喻指时光的流逝。孔子早就有这样的嗟叹,苏轼登赤壁临长江,也会由这滚滚的江水想起不断流逝的时光,无情的逝水,淹没了古代多少显赫一时的英雄人物,在历史的长河里,他们渐渐销

《赤壁赋》教学设计(课赛)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正保)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轼 一、【教学容及其解析】 1、课题容:《赤壁赋》。 2、课题容基本情况:《赤壁赋》是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军的赤壁,周瑜破是在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教学容解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教学容选取:①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赋”这一文体的“主客问答”的形式。 ③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征:对自然山水风物的描绘(意境)、个人情感志趣的生发与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三者的完美结合。亦即意境、情感和理趣的完美结合。对这类山水游记散文做整体上的基本规律的总结,《赤壁赋》正可以作为一个典,可以充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④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学习: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做深入细致的鉴赏学习,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时期的轼的经历和思想特点等相关背景史实。 解析:轼是中国古代少见的全才,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

赤壁赋公开课教学设计

赤壁赋公开课教学设计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赤壁赋》教学设计 1.能引导学生熟读、背诵全文,正确翻译全文。 2.能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3.能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一、导入: 余秋雨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诵读 【要求】 1、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一遍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2、请四位同学读诗,各读一段。阅读中注意更正读音。 三、整体感知 阅读全文,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板书:乐甚——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乐 四、鉴赏文本 【问题1】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说:“于是饮酒乐甚”,请问作者因何而“乐” (在第一段中,放开让学生找,要求学生结合诗句分析。老师总结提升。) 夜游赤壁之乐(山水之乐)——澄清之美、浩瀚之美 【教师参考】 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清风、白露、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使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不仅是“乐”,还是“乐甚”。 也可以换一种问法:第一段写了哪些美景能否为我们描绘这些画面(结合诗句回答) 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凉爽的秋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微波。这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清风与明月相伴,白露与水光交织,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好在哪里 徘徊: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1、饮酒赋诗之乐(诗酒之乐) 【教师参考】 1、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的动词:诵、歌、纵、凌,写出了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愉悦,任凭、凌越、身心自由 2、找出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浩浩乎飘飘乎 小结: 情景交融,记叙、描写和抒情相结合 【问题2】作者泛舟赤壁既然如此之乐,那么,他为何在第三段开头突然就“愀然”呢(什么叫愀然)悲从何来第二段有没有提到 【教师参考】 预设:我心里想得很远啊,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那一边。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杭州优质课一等奖 浙江省富阳中学骆文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豪放词,体会豪放词的风格。 能力目标: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 情感目标:在字斟句酌中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 “还原”——通过对字词运用的探讨和想象,还原写景之状。 “体悟”——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挖掘和诵读,体悟苏轼之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热身 二、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豪放的特点抽读一生,初步体会豪放词的特点 师: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豪放词的代表,你觉得“豪放”体现在哪里?学生1 学生2 学生3 三、在字斟句酌中深入领会豪放特色 1.写景气势磅礴 朗读另一版本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说说你想象中“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所描绘的图景。与课文比较后,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学生回答2.战争场面和英雄形象 通过词语的本义和上下文的揣摩,领会相关评点,体会英雄豪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周公瑾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外有明主知遇,内有娇妻相伴。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参照上述评点,试着描述自己品味下列诗句的过程: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诵读指导: 从两个不同版本的比较中,给我们一点诵读启示,有一些动词,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放慢节奏,加重语气来重读强调。比如“淘”、“乱”、“穿”、“拍”、“卷”等。学生齐读 教师小结:第一次反思—— ①回想一下,初读本词,你注意到了自己在诵读时所涌起的豪放之感是怎样产生的吗? ②你能否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呈现出那气势磅礴的写景画面和指挥若定的周瑜形象? 四、在比较中体会词的豪放内涵 咏赤壁(李白)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朗读李白的《咏赤壁》) 1.通过比较,体会诗人的情感。 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念奴娇·赤壁怀古》在写周瑜的时候突然把笔锋一,引出词人自己。这也正是咏史和怀古的区别。题是赤壁,心实为己而发。赞美周瑜,实际是为了和诗人自己进行对比。无论是写景,还是英雄形象的塑造,都是为了能更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怀。 2.通过互文性阅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旷达的豪放之情。 资料链接: 资料一: 对于“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断句和理解,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 ①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的主语是苏轼,“多情应笑我”是“应笑我多情”的倒装。整句话是指诗人自笑在青春不复的时候,还怀想“风流人物”,太多情了。这体现了苏轼在人生失意时的自我嘲解。 ②断句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故国神游”的主语是周瑜,“多情”

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赤壁赋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及语言运用的妙处。 2、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情感,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一、导入: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和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登山临水,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寄托在山水之间,留下了很多传送千古的名篇。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佛道和山水之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是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三、教学过程: 1、听朗诵。 2、学生齐读,正音。 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我们齐读全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请找出表现苏轼游赤壁的心情的词? 乐——悲——乐 4、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请一生读出找到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 指导诵读: 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浩浩荡荡,凌空驾风,任意翱翔,不知要飘到什么地方;又好像离开人世而超然独立,像飞到仙境一样。陶醉其中。 女生齐读 5、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悲? 请学生找到体现悲的句子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指导朗读:读曹操的丰功伟业时,要读得短促、豪迈一些。读到对人生的感叹的时候,要稍缓一些,哀婉一点。 6、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全班齐读第四段 追问:作者借水与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可分为两个层次: ○1变与不变 ○2取与不取 指导朗读:这里要读得洒脱一些 7、“变与不变”、“取与不取”体现了苏轼这样的人生态度?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人教版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案 苏轼 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回顾有关苏轼的作品,归纳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其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作者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

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 赋,始于两汉魏晋,刘翩在《文心雕龙》中就总结了赋的特点:“赋者铺也,铺采搞文(舒展散布),体物写志也。”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贾谊的《鹏鸟赋》,张衡的《两京赋》等。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L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导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投影以下文字):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赤壁赋》公开课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 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 理交融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结合起来理解, 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 分的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 1.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重点)。 2.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 系,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教学难点 1.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难点)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 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揉合起来理解,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 ..()属.客()窈窕 ..()冯.虚御风()倚歌而和.() 桂棹.()愀.然()舳舻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渔樵.()江渚.()匏.樽()蜉蝣 ..()山川相缪.() 导语设计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 作者简介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之路。散文方面,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等;词方面,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之一。有人称苏轼为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解释关于?赋?和《赤壁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8222;8222;”——《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三、整体感知: 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化的相关词语。) 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悲)—→(乐) 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 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 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 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 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 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 四、指导诵读: 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第一段间,天,

《赤壁赋》教学设计(课赛)

教学设计(设计教师:云南省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李正保)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 《赤壁赋》 苏轼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1、课题内容:《赤壁赋》。 2、课题内容基本情况:《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3、教学内容解析:《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4、教学内容选取:①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 ②“赋”这一文体的“主客问答”的形式。 ③中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基本特征:对自然山水风物的描绘(意境)、个人情感志趣的生发与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哲学思考三者的完美结合。亦即意境、情感和理趣的完美结合。对这类山水游记散文做整体上的基本规律的总结,《赤壁赋》正可以作为一个典范,可以充分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④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学习: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对文本做深入细致的鉴赏学习,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苏轼其人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地位,黄州时期的苏轼的经历和思想特点等相关背景史实。 解析:苏轼是中国古代少见的全才,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

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 重点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难点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六、教学方法:讲解法、诵读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范文】《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www.5y https://www.doczj.com/doc/e84082899.html, 一、导入 师:你了解多少关于苏轼的事。(2分钟) 、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2、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 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 在散文创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在书画方面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齐名,在当时被称为四大书画家 3、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谓是旷世奇才!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位旷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请两位学生分别读第一、第二段,教师泛读第三段,全体学生齐读第四、五段。(5分钟) 三、师: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黄州,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这个地方,本文是苏轼在被贬期间所作。黄州景色优美,有诗云:“长江绕廓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同朋友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写下了这篇《赤壁赋》。那天夜游赤壁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现在,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确:乐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钟) 四、 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 师:作者因何而喜,缘何而悲呢,又为何由悲转喜呢,一切都源于风月。 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描写议论,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顺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走进《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浏览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写风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5分钟) 文字赏析后,可全班朗读。 明确: 第(1)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

赤壁赋优秀教案

《赤壁赋》优秀教案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教学目标 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一、知识教育目标 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二、能力培养目标即御使府,详见下文 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能力。 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 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三、德育渗透目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精神。 乌台诗案重点、难点 (苏轼)苏轼歌咏赤壁的两赋一词,都是脍炙人口的诗文多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鉴赏相联系,理会课文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②谤,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是本文逮赴台狱③,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学习的重点;(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情感中的作用,(闷的复杂情感,是理解鉴赏上的难点。《宋史》本传) ①指《湖州谢上表》解决办法:“不能追陪新进”等语。②指“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介绍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并把两赋一词 1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③即御史台监狱。力求知人论世,揉合起来理解,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雅数千,俗称乌台、柏台。情感。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 2新党失势,学生活动设计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而后重 1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点诵读一、二段,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含的情感与哲理。 公元课时安排 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 两课时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 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第一课时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一.导入苍凉之感了。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 纵观苏轼一生,上,因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有一处风景胜地。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为形状有些像鼻子,又因为山崖陡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苏轼宋神宗元年,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怀——尤其当我们读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时,,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能否更多一些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人生的感悟与哲理的思考?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关于“赋”那时,他曾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大: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的豪放歌声。江东去”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