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丑奴儿》知识点练习题汇总

《丑奴儿》知识点练习题汇总

《丑奴儿》知识点练习题汇总
《丑奴儿》知识点练习题汇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练习汇总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C.词的上片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核心,回忆了年少时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时光。D.词的下片表现“而今识尽愁滋味”,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深沉和悲愤。

(答案:1.无愁而勉强说愁2.D 分析:A错在“丑奴儿”应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题目;B错在“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应是“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C 应是回忆了年少时不知愁而强说愁。)

【第二组】

1.词中“欲说还休”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上片中第一个“爱上层楼”,与上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B.上片中第二个“爱上层楼”,与下句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

C.下片中第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

D.下片中第二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的“天凉好个秋”,表现作者积极乐观,将愁绪寄予自然景色之中的豁达。

(答案:1.想说而最终没有说2.D 分析:这里的“欲说还休”表面轻脱,实则沉重,充分表现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第三组】

1.这首词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我们还学过他的一首词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上片写少时无愁“强说愁”,描绘出词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B.下片写出词人历经沧桑,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显示了词人深沉的愁苦。

C.全词以“愁”字贯穿,上片的“愁”与下片的“愁”在内涵、程度、意境上是相同的。D.全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

(答案:1.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C 分析:此词上下片里的“愁”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上片是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欲说还休”的是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下片的“愁”内涵更丰富、程度更深、意境更深远。)

(完整word版)计量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1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模型设定,估计参数,模型检验,模型应用 2.计量经济模型检验方式:①经济意义:模型与经济理论是否相符②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值是否抽样的偶然结果③计量经济学:是否复合基本假定④预测:模型结果与实际杜比 3.计量经济学中应用的数据类型:①时间序列数据(同空不同时)②截面数据(同时不同空)③混合数据(面板数据)④虚拟变量数据(学历,季节,气候,性别) 第二章:1.相关关系的类型:①变量数量:简单相关/多重相关(复相关)②表现形式: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非线性相关(散布图接近一条直线)③变化的方向:正相关(变量同方向变化,同增同减)/负相关(变量反方向变化,一增一减不相关) 2.引入随机扰动项的原因:①未知影响因素的代表(理论的模糊性)②无法取得数据的已知影响因素的代表(数据欠缺)③众多细小影响因素综合代表(非系统性影响)④模型可能存在设定误差(变量,函数形式设定)⑤模型中变量可能存在观测误差(变量数据不符合实际)⑥变量可能有内在随机性(人类经济行为的内在随机性) 3.OLS回归线数学性质:①剩余项的均值为零②OLS回归线通过样本均值③估计值的均值等于实际观测值的均值④被解释变量估计值与剩余项不相关⑤解释变量与剩余项不相关 4.OLS估计量”尽可能接近”原则:无偏性,有效性,一致性 5.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优秀品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第三章:1.偏回归系数:控制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条件下,第j个解释变量的单位变动对被解释变量平均值的影响,即对Y平均值直接或净的影响 2.多元线性回归中的基本假定:①零均值②同方差③无自相关④随机扰动项与解释变量不相关⑤无多重共线性⑥正态性…一元中有12346 3. OLS回归线数学性质:同第二章3 4. OLS估计式的统计性质:线性特征,无偏性特征,最小方差性特征 5.为什么用修正可决系数不用可决系数?可决系数只涉及变差没有考虑自由度,如果用自由度去校正所计算的变差,可纠正解释变量个数不同引起的对比困难 第四章:1.多重共线性背景:①经济变量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②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③利用截面数据建立模型可出现..④样本数据自身原因 2.后果:A完全①参数估计值不确定②csgj值方差无限大B不完全①csgj量方差随贡献程度的增加而增加②对cs区间估计时,置信区间区域变大③假设检验用以出现错误判断④可造成可决系数较高,但对各cs估计的回归系数符号相反,得出错误结论 3.检验:A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COR 解释变量.大于0.8,就严重B方差膨胀因子法:因子越大越严重;≥10,严重C直观判断法:增加或剔除一个解释变量x,估计值y发生较大变化,则存在;定性分析,重要x标准误差较大并没通过显著性检验时,则存在;x回归系数所带正负号与定性分析结果违背,则存在;x相关矩阵中,x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则存在D逐步回归检验法:将变量逐个引入模型,每引入一个x,都进行F检验,t检验,当原来引入的x由于后面引入的x不显著是,将其剔除.以确保每次引入新的解释变量之前方程种植包含显著变量. 4.补救措施:①剔除变量法②增大样本容量③变换模型形式:自相关④利用非样本先验信息⑤截面数据与时序数据并用:异方差⑥变量变换 第五章:1.异方差产生原因:①模型中省略了某些重要的解释变量②模型设定误差③数据测量误差④截面数据中总体各单位的差异 2.后果:A参数估计统计特性:参数估计的无偏性仍然成立;参数估计方差不再是最小B参数显著性检验:t统计量进行参数检验失去意义C预测影响:将无效 3检验:A图示①相关图形分析data x y,看散点图,quick→graph→x,y→OK→scatter diagram→

通信工程师互联网技术考点梳理(二)

通信工程师互联网技术考点梳理(二)下面是由希赛小编整理的通信互联网技术考点精讲之TCP/IP参考模型,希望能帮助学友们。具体内容如下: TCP/IP参考模型 1.TCP/IP参考模型的基本概念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Transfer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TCP/IP),又称为网络通信协议,这个协议是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础。 TCP/IP是网络中使用的基本的通信协议。虽然从名称上看TCP/IP似乎只包括两个协议,即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但实际上TCP/IP是一组协议的集合,它包括上百个各种功能的协议,如TCP、IP、UDP、ICMP、RIP、Telnet、FTP、SMTP、ARP及TFTP等。而TCP和IP是保证数据完整传输的两个基本的重要协议。通常所说的TCP/IP是指Internet协议族,而不仅是TCP和IP.以此为基础组建的Internet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由于Internet 的广泛使用,使得TCP/IP成为了事实上的标准。 TCP/IP并不完全符合OSI的七层参考模型。传统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采用了七层结构,而TCP/IP通信协议采用了四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使用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服务来完成本层的功能。这四层从下往上依次是网络接口层(NetworkInterfaceLayer)、网络层(InternetLayer)、传输层(TransportLayer)和应用层(ApplicationLayer)。

网络接口层:这是TCP/IP参考模型的最低层,负责对实际的网络媒体进行管理,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网络将其发送出去,或者从网络上接收帧,剥离出IP数据报,交给网络层。 网络层:负责数据的转发和路由,保证数据报到达目的主机。 传输层:负责传送数据,并且确定数据己被送达并接收。 应用层:向用户提供一组常用的应用程序。 TCP/IP参考模型要完成OSI七层模型的任务,模型中互相对应的部分由TCP/IP协议族中相关的协议实现。其他部分(如会话层和表示层)的功能由用户实现。TCP/IP参考模型是在TCP/IP协议族逐渐丰富起来以后才提出的。 TCP/IP参考模型和OSI/RM的数据传递过程类似。用户数据单元从应用程序向下传送,通过TCP/IP参考模型的各层时,每层都会在数据单元上加上相应的头部和/或尾部。在接收端,由对等层将这些头尾部剥离出来,并根据其中的信息对数据单元进行相应的处理。 2.与OSI参考模型的比较 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目的和实现的功能都一样,本质上它们都采用了分层结构,.并在层间定义了标准接口,上层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但下层提供服务的方式对上层来说是透明的;在对等层间采用协议来实现相应的功能。这两种模型在层次划分上也有相似之处。但这两种模型的提出是相互独立的,出发点也不同。因此在使用上有很大的不同。 TCP/IP参考模型和OSI参考模型的比较如图3-4所示。

《丑奴儿》中考古诗文鉴赏题集

【古诗鉴赏题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文学、文化常识: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词代表人物,他的豪放词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情感。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2.选自《稼轩长短句》。“丑奴儿”为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为题目。(以下内容作为了解即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 二、重要注释: 1.少年:指年轻的时候。 2.层楼:高楼。 3.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4.强说愁:无愁而勉强说愁。强:勉强地,硬要。 5.识尽:尝够,深深懂得。 6.欲说还休: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7.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谓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词的上片,作者着重回忆年轻时登高远眺,气壮如山,不知愁苦。 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指其涉世未深。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前一个“爱上层楼”,指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构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于是故作深沉,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来作诗。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从而将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2.词的下片,作者着重写而今历经艰辛,饱尝忧患,满腹抑郁、深沉的愁苦。 “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概括了词人半生艰难辛酸的经历,是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转折点。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前一个“欲说还休”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曾经年少轻狂,故作深沉,如今愁到极点却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作者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洒脱,实则内心沉重,充分表达了作者“愁”之深沉博大。 3.辛弃疾的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通过“少年”和“而今”,无愁和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 四、习题: 【第一组】 1.词中“强说愁”的意思是(2分) 2.下列对这首词的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2分) A.“丑奴儿”是词的标题,“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副标题。 B.这首词以“愁”字贯穿全篇,着重表现了作者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重点归纳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供给,需求及有关概念 1.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本性被假设为利己的。经济人在一切经济行为中都是理性的,即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 2.完全信息:信息的充分和信息的对称。即市场主体可以了解一切信息,并且市场的所有主体都可以准确迅速的获得这些信息。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需求。 4.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是有效供给。 5.需求函数:表示一种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需求函数拥有负斜率,形式为Qd=f(p)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供给量和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的函数。供给函数拥有正斜率,形式为Qs=f(p)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需求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需求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8.需求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仅由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某种商品的供给的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在给定的一条供给曲线上的点的运动。 10.供给的变动:在价格保持不变时,由其他因素变化引起的对某种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它表现为个供给曲线的移动。 11.内生变量:在经济模型中,该模型所要决定的量,它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 12.外生变量: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的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本身不在模型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 13.参数: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即可变得常数,也可被看作外生变量。 14.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他考察的是在

通信工程师考试题库

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 1.通信科技劳动是…一种(物化)劳动。 2.通信科技劳动过程同用户的(使用)过程同时进行。 3.热爱专业、忠于职责,是…基本的(道德要求)。 4.勤奋求知、严谨治学,是…最重要的基本功和(品格修养)。 5.探索就是人们认识、掌握、利用(客观规律)的方法和过程。 6.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 7.增值电信业务是指利用公共网络基础设施提供的电信与(信息)服务的业务。 8.互联点是指…(物理接口点)。 9.网间结算标准应当以(成本)为基础核定。 10. 电信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争议的协调时间应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11、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 12、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是指控制必要的基础电信设施并且在电信业务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能够对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进入电信业务市场构成实质性影响的经营者 13、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按照(非歧视)和透明化的原则,制定包括网间互联的程序、时限、非捆绑网络元素目录等内容的互联规程 14、市场竞争充分的电信业务,电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15、分配电信资源,可以采用指配的方式,也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 16、电信设备生产企业应当在其生产的获得进网许可的电信设备上粘贴(进网许可)标志 17、互联包括两个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实现业务互通的方式,以及两个电信网通过(第三方)的网络转接实现业务互通的方式 18、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由双方(协商)解决 19、在一个本地网内各电信网网间互联原则上应当有(两个)以上互联点 20、当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由各电信网共用时,如果各电信网网间结算标准不一致,对方又不易采用技术手段进行计费核查的,互联中继电路可以(分群)设置 21、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国家有关规定签订互联协议,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的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 1.(B、造福人民、振兴祖国)是科技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9.对销售未取得进网许可的电信终端设备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处以(B、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10.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的,互联传输线路及管道由(A、双方各自承担一半)。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2课时) 教学双向细目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单 学习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学习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理解词的主题。 一、学习导航: 1、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今识尽 ..愁滋味:() (2)为赋 ..新词强.说愁:()() (3)欲说还休 ....:() 3、朗读词三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4、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的报国之仇。 2、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3、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4、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评讲: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

信息经济学复习重点

1959年,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发表,标志着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961年,乔治?施蒂格勒的《信息经济学》从信息搜寻的角度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研究与发展的科学基础。 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这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著作,标志着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 1970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提出旧汽车市场分析的“柠檬”理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产生进入到发展阶段。 1977年,美国斯坦福大学马克·尤里·波拉特完成了《信息经济》9卷本的内部报告,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该方法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 博弈论是方法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是问题导向的。博弈论研究的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可能的均衡结果。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是:给定信息结构,什么是最优的的契约安排。从这个角度而言,博弈论是实证的,而信息经济学是规范的。 简答题: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八大基础理论: 1)1970 年阿克洛夫创立的拧檬理论; 2)1971 年赫什雷弗提出的信息市场理论; 3)1972 年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完善的“团队的经济理论”; 4)1973 年斯彭斯建立的信号理论; 5)1976 年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提出的“格罗斯曼-施蒂格利兹”悖论; 6)1976 年莫里斯发展的“委托-代理人”理论; 7)1977 年施蒂格勒的“搜寻”理论; 8)马尔萨克的“信息系统选择”理论。 机制设计是一个三阶段不完全信息博弈: 第一阶段:委托人设计机制,即博弈规则,代理人根据规则发出信号(message),实现的信号决定配置结果(allocation); 第二阶段:代理人同时选择接受或不接受委托人设计的机制; 第三阶段:接受机制的代理人根据机制的规定进行博弈。 委托人-代理人的框架下的五种不同类型的模型 逆向选择:在鉴定交易契约前,进行市场交易的一方可能因为占据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对另一方有害的事情,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甚至可能导致这一市场的萎缩。 信号传递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为了显示自己的类型,代理人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之后与代理人签订合同。 信息甄别模型:自然选择代理人的类型;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类型,委托人不知道;委托人提供多个合同供代理人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类型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合同,并根据合同选择行动。 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双方签订契约后,处于信息优势的一方在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处于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而且不承担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 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签约后,代理人选择行动,自然选择状态;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一起决定某些可观测的结果;委托人只能观测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的行动本身和自然本身状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最终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词意及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宋词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人年轻的时候不知道愁苦的滋味,喜欢登上高楼。喜欢登上高楼,为写一首新词没有愁苦而硬要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最终没有说。想说却最终没有说,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三、探究词文含义: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提示: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提示: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提示: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①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②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通信工程师基础知识试题库

通信工程师 习 题 集

目录 上篇新技术、新业务知识 (4) 第一章基础知识 (4) 第二章现代电信网 (8) 第三章现代电信技术 (18) 第四章电信业务 (25) 第五章电信市场营销 (34) 下篇通信专业知识 (40) 一、无线通信专业 (40) 第一章无线通信概述 (40) 第二章微波通信 (42) 第三章卫星通信 (48) 第四章无线市话通信 (55) 二、移动通信专业 (61) 第一章移动通信概述 (61) 第二章移动通信网 (66) 第三章移动通信的无线覆盖技术 (70) 第四章干扰和噪声 (73) 第五章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 (76) 第六章基站控制器(BSC) (79) 第七章GPRS系统介绍 (84) 第八章WCDMA系统介绍 (91) 三、有线传输专业 (98) 第一章同步数字体系(SDH)技术 (98) 第二章密集波分复用(DWDM)传输原理 (106) 第三章SDH传输网维护测试项目及法 (112) 四、交换专业 (118) 第一章程控数字交换机 (118) 第二章网 (124) 第三章数字数据网(DDN) (141) 第四章异步传输模式(ATM)网络 (145) 第五章局域网和城域网.................................................................................................... 第六章因特网(Internet) (157) 六、电信网络专业 ...........................................................................

通信工程师考试中级传输与接入易混淆知识点(下)

通信工程师考试中级传输与接入易混淆知识点(下) 大家在备考2017年的通信工程师考试时,是否会因为知识点太多而手足无措呢?希赛小编关于通信中级传输与接入专业的易混淆知识点进行了如下的整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接收机灵敏度和最低平均光功率的区别 接收机灵敏度具有“规定的误码率(BER)”这样的前提,而最低平均光功率是光接收机能够探测到的光功率,通常并不满足规定的误码率。 2、GPRS和GPS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 GPRS英文全称是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翻译成汉语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是2G向3G系统过渡的一个系统,常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系统。在GSM网络中的BSC上增加PCU,然后连接至SGSN、GGSN等分组交换功能设备,另外作软件升级,便构成了GPRS系统。它使得2G网络升级后可以使用廉价、快速的分组域上网,拓展了传统移动业务。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它是由美国国防部研制建立的一种具有全方位、全天候、全时段、高精度的卫星导航系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低成本、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精确定时等导航信息,是卫星通信技术在导航领域的应用典范。利用GPS定位卫星,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 3、HLR和VLR HLR用来存储本地用户位置信息,每一个用户都应在入网所在地的

HLR中登记注册,而且登记以后就固定不变了。拜访位置寄存器(VLR)是一个动态数据库,记录着当前进入其服务区内已登记的移动用户的相关信息,如用户号码、所处位置区域信息等。一旦移动用户离开该VLR服务区而在另一个VLR中重新登记时,该移动用广的相关信息即被删除。 4、CDMA和CDMA2000 早期通常所讲的CDMA是指CDMA One标准。1995年5月美国TIA正式颁布了窄带CDMA(N-CDMA)标准,简称IS-95A;为满足更高的比特速率业务的需求,1998年推出了IS-95B标准,该标准基于电路型交换,允许8个业务信道组合在一起,数据传输速率理论上最高可达115.2kbit/s,实际可达到64kbit/s,支持高级的数据接入协议。IS-95A和IS-95B总称为IS-95。所有基于IS-95标准的各种CDMA产品又总称为CDMA One。 到了3G时代所讲的CDMA是指CDMA 2000技术标准。cdma2000是美国向ITU提出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中接口标准的建议,是IS-95标准向第三代演进的技术体制方案,这是一种宽带CDMA技术。按照标准的规定,cdma2000系统一个载波的带宽为N×1.25MHz,其中N=1、3、5、9或12,即可选择的带宽有1.25MHz、3.75MHz、7.5MHz、11.25MHz 和15MHz。如果系统分别独立使用每个载波,则被称作l×系统;如果系统将3个载波捆绑使用,则称作3×系统。cdma2000 l×是指cdma2000的第一阶段,可支持307.2kbit/s的数据传输,网络部分引入分组交换,支持移动IP业务。其数据传输速率还达不到3G的要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阅读答案【篇一:2013奉贤区语文中考二模试卷和答案】 class=txt>(2013年4月)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 5.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二)阅读下面是个,完成7----8题(4分)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 以及观察的对象。 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 d、“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8、全诗描绘了景象,抒发了诗人的伟大抱负。(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9、本文作者是(朝代)文学家(人名)。(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龙”和“仙”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 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追名逐利的世俗生活的厌弃。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朱文公受骗 诗径去。未数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针时。亟令人寻逐道人,已莫 知其所往矣。公叹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诗,恐其持此诗 误他人尔。” 【注释】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学大师,谥“文”,故称朱文公。 ②熨:中医学名词,俗称“热敷”。③旋:一会儿。④筇:竹名。⑤ 勃窣:匍匐而行。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道人得诗径去()(2)足疾大作() 13、对文中划线句句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人不想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b、某人不想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她的诗。 c、我不是想要得罪他,但是想要追回那首诗。 d、我不是想要惩处他,只是想要追回拿手诗。 14、文中表现朱文公受骗的句子是(3分) 15、从朱文公受骗后的表现来看,他是个的人。(2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 时尚红包装满传统意味 ①说到红包,谁都对它不陌生。传统意义上的红包也叫压岁钱,是 过农历春节时长辈给小孩儿用红纸包裹的钱。如今,它正以其令人 眼花缭乱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②据史载,a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时称厌胜钱,是为了佩带 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b到了唐代,宫廷内互相朝拜赠送之风盛行,压岁封包制作精良。c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如 今广为流行的红包封形式。d当时的红包封用土纸或竹宣纸制成,颜色以粉红色或浅紫色为主,做工考究些的,封内还会衬上一层薄纸,以增加牢固度,并配有吉祥的词句和图案。 ③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大量机制印刷的出现,红包封发展势头日益迅猛。首先红包日益缤纷,争奇斗艳,制作精良。除了以一些祥瑞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师-丑奴儿

教师版丑奴儿(词牌名) 书博山道中壁(题目) 二、词语解释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层楼: 高楼强说愁: 没有愁,硬要说愁。强:勉强。识尽:尝够,深深懂得欲说还休: 想说而终于没有说 却道天凉好个秋: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意思是言不由衷的顾左右而言他。 三、诗词鉴赏 1、全词以为愁线索,写年轻时春华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和谙练世故后报国无门故意避谈的哀愁。全词语句平易浅近,浓愁淡写。 2、这首词通过当年与而今,无愁与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也暗含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 3、强字写出了年轻人喜欢仿效历代文人骚客登高觅愁。尽字概括了词 人的半生艰难辛酸经历。欲说还休表现了词人有苦无处诉说的痛苦矛盾的心情。迭用更表现出词人内心深沉的孤独和压抑 4、“却道天凉好个秋”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压抑 也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厚重。 四、中考链接 【甲】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甲】词中“而今识尽愁滋味”中的“愁”在【乙】词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可怜白发生___”。(2分) 2、对这两首词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B)(2分) A.两首词中都具体运用了典故。 B.两首词都运用对比写作手法。 C.两首词的内容上都是从过去写到现在。 D.两首词都直接抒发了报国无门的痛苦。 杨浦区3.请指出【甲】【乙】两首词的一个相同之处(不涉及内容方面)。(2分)

1.作者同为南宋词人辛弃疾或甲词中的“而今之愁”与乙词中想借酒所消之愁一致,都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优愁和愤懑。(2分) 4.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B)(2分) A.甲词以“时间”为线索,用语虽平易浅显,表达的情感却深沉蕴藉。 B.乙词将梦境和现实对比,表达作者无限的感慨,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C.两词均以秋季为背景,营造萧瑟的氛围,烘托词人愁苦悲愤的心境。 D.两词题材不同,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因而词人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A.上阙写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闲愁。 B.下阙写词人满腹心酸却无法倾诉的哀愁。 C.“爱上层楼”委婉地表现出少年怀才不遇的郁闷。 D.“却道天凉好个秋”含蓄表达词人忧国伤时之情。 7、这首词的作者是辛弃疾(姓名),词牌名是丑奴儿。(2分) 8、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2分) A..不识是因少时无知,识尽是因饱受忧患。 B.上片抒发少时不谙世事的闲愁,下片感慨当下欲说还休的悲愁。 C.上篇感慨豪放,下片哀婉凄绝,上下两篇的词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愁的深沉厚重。 16静安一模 9.以下内容中与辛弃疾无关的一项是( C )(2分) A.南宋B.豪放派代表词人 C .班超投笔从戎 D.与陈亮志同道合口口而今识尽愁滋味,口口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 .根据作品内容,以下关联词语填入空格后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D)(2分) A.因为……所以…… B.虽然……但是…… C.只有……才…… D.即使……也…… 11.“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思是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愁(2 分)12这首词下片“欲说还休”采用叠句手法更真切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痛苦与孤独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汇总版)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同步练习1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遥岑(cén)悲怆(chuànɡ) 玉簪(zān) 怙恶不悛(quān) B.讳言(huì) 螺髻(jí) 蓓蕾(lěi) 不容置喙(huì) C.菁华(jīnɡ) 口讷(nè) 堪鲙(huì) 信手拈来(niǎn) D.揾泪(wèn) 骁勇(xiāo) 笑靥(yàn) 蓦然回首(mò)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可怜无数山可怜:可惜 B.毕竟东流去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 C.无人会,登临意登临意:登山临水眺望远方的用意 D.众里寻他千百度度:遍 3.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下列句子中语序调整错误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犹记望中,扬州路烽火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D.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远目遥岑,献愁供恨 4.仿照前面的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一组排比句。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啊,你是否还记得当年辛弃疾那为国而萌生的满腔忠愤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参照第二节,在横线上补上恰当的句子。要求:化用唐诗宋词,语意连贯,富有意蕴。 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墨香中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知识点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考察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 解题思路:理性参与人做出是最优选择,该博弈存在占优战略均衡,据此可知答案为(3)。 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占优战略均衡概念及求解 说明:考察重复剔除劣战略,求解占优均衡的方法。答案:(U,L) 下面考察PNE及其解法

妻子 丈夫 (a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同生共死;均衡结果是同生,或者共死; (b )请检验,占优均衡(占优战略组合)是坚强活着;均衡结果是同生(互相煎熬); (c )请检验,纳什均衡(最优战略组合)是你死我活;均衡结果是死活,或者活死; 显然,(c )情形之下,二人之间的仇恨比(b )中更深。 一些类型的博弈中,PNE 未必存在。以下考察MNE 及其解法 说明:猜谜游戏,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这类博弈没有纯战略NE ,但是却存在混合战略 (c ) 活着 死了 (b ) 活着 死了 活着 死了 (a ) 活着 死了 活着 死了

NE。希望大家通过这个例子,加深对NE的概念及NE存在性定理的理解。同时,混合战略NE求解也是本题考察点。以下两个例子,与此相同,供大家练习使用。 模型化如下博弈:两个小朋友一起做猜拳游戏,每人有三个纯战略:石头、剪刀、布。胜负规则为:石头胜剪刀,剪刀胜布,布胜石头,如二人出手相同则未分胜负。二人同时出手。胜者的支付为1,负者的支付为-1,未分胜负时支付均为0。(1)请写出该博弈的支付矩阵,并判断其是否存在占优战略均衡。(2)该博弈是否存在纯战略纳什均衡,是否存在混合战略纳什均衡?如果存在,请写出。 下例来自张维迎,P13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论”课程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如果给你两个师的兵力,你来当司令,任务是攻克“敌人”占据的一座城市。而敌人的守备是三个师,规定双方的兵力只可整师调动,通往城市的道路有甲、乙两条,当你发起攻击时,若你的兵力超过敌人你就获胜;若你的兵力比敌人守备部队兵力少或者相等,你就失败。你如何制定攻城方案? 与零和博弈不同,有些博弈既有PNE,又有MNE。如以下性别战博弈和斗鸡博弈。 性别战博弈:

通信工程师考试试题汇编

通信工程师认证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 1. 本地电话网简称本地网,指在(同一编号区)范围内,由若干个端局,或者由若干个端局和汇接局及局间中继线、用户线和话机终端等组成的电话网。 2. DDN 网是利用数据信道提供(半永久性)连接电路传输数据信号的数字传输网。 3. 计算机通信网按其作用范围来分,有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 4. 移动通信网可分为(模拟移动通信网)和数字移动通信网两种。 5. 信令转接点可分为独立的信令转接点和(综合)的信令转接点。 6. 传真是利用光电变换和扫描技术传送文字、照片或图表等静止图像,在接收端以记录形式(复制)出来的一种通信。 7. 智能网是以快速提供(新业务)为目标的全新网络结构。 8. 被叫集中付费业务是指发话人拨一个特别号码至受话用户,(发话人)且无需支付话 费的一种国际电话业务。 9. 图文电视是将计算机数据库中存储的文件和图像,以(页面)形式传送到已登记的用户的电视荧屏上,供用户使用的一种业务。 10. 统计整理通常分为统计分组、统计汇总和(填制统计表)三个步骤。 11. 市场调查的实验调查法是指从影响调查问题的诸多因素中选出一个或两个因素,将它们置于(一定条件)下进行小规模的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研究是否值得大规模推广。 二、单项选择题

1. 经营基础电信业务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经营者为依法设立的专门从事基础电信业务 的公司,且公司中国有股权或者股份不少于(C)。 A 、31% B、41% C、51% D 、61% 2. 电信用户逾期不交纳电信费用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有权要求补交电信费用,并可以按照所欠费用每日加收( B )的违约金。 A、2%o B、3%o C、4% D、5% 3. 网间互联双方经协商未能达成网间互联协议的,自一方提出互联要求之日起( D )日内,任何一方均可以按照网间互联覆盖范围向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申请协调。 A、15 B、30 C、45 D、60 4. 自网间互联一方或者双方申请协调之日起( D )日内经协调仍不能达成协议的,由 协调机关随机邀请电信技术专家和其他有关方面专家进行公开论证并提出网间互联方案。 A、15 B、20 C、30 D、45 5. 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当在迟延交纳电信费用的电信用户补足电信费用、违约金后的 ( D )小时内,恢复暂停的电信服务。 A、8 B、24 C、36 D、4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