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

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

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
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

4月8日环球时报社评

环球时报社评

是怎么写出来的

◎胡锡进

(一)

总编辑长期做报纸社评的主笔,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就成了这样的特例之一。我为此挺惭愧的,我这样每天做评论员应该做的事,说明我不是个好领导,丢了该做的“正业”。

形成这个局面很偶然,也很无奈,是被“逼”出来的。我是大约从2010年春季开始参与环球时报社评直接写作的。在此之前,我只敲定题目,审读最后的成稿,但主管社评的丁刚同志离开环球时报,打乱了我们的工作。丁刚在环球时报广受尊重,所有人都叫他“丁老师”,他要出国另有重任,大家都慌了。没有人能接替他,我作为总编辑只好咬牙亲自上阵,详细修改每一篇文章,由于起草社评的同志都很年轻,修改的文字量很大,逐渐我们形成了一套新的操作机制,也意外形成了新的思辨角度和语言风格。

时至今日,环球时报社评的操作模式大致定型。每天上午,社评编辑与我共同协商形成社评题目和文章的基本思路,之后,负责社评

的编辑开始打电话,向一些专家询问他们就社评话题的观点和看法,到了晚上,编辑将各种看法归纳在一起交给我,有时编辑还写成文章草稿。我会阅读编辑准备的各种材料,包括专家的意见,然后我本人和这名编辑一起撰写社评,我口述,编辑在电脑上记录。他们不是一般的记录,而是一边记录我的话,一边根据他们白天围绕这个话题掌握的各种信息,修正我的看法,指出我的话和专家的意见有什么冲突,或者与他们了解的情况有什么别的出入。由于负责这项工作的编辑经常要换,他是否对这个话题准备得更充分,是否能对我的口述做出有说服力的修正,对社评的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

社评写出后,这名编辑要立即把成稿传给几名专家,征求他们对社评观点直到文字的具体意见。这样能给我们做第一读者的专家,至今已发展到近百名,每天参加进来的不少于2名,他们包括王缉思、房宁、汪晖、丁刚、潘维、崔之元、张维为、金灿荣、张颐武、楚树龙、王逸舟、彭光谦、杨恕、李希光、喻国明、殷罡、陶文钊、贾庆国、傅梦孜、袁鹏、吴心伯、孙哲、杨伯

江、吴怀中、冯昭奎、李伟、宿景祥、丁一凡、何辉、唐岚、蔡佳禾、倪峰、喻晓秋、张胜军、陈先奎、朱锋、周立、李国祥、王林昌、吕超、张琏瑰、易宪容、张召忠、戴旭、沈丁立、徐以骅、胡岩、庚欣、张军、何伟文、何茂春、周世俭、刘江永、王帆、余万里、杨帆、闻一、杨承军、王少普、张祖谦、高祖贵、李伟建、江时学、吴白乙、黄大慧、高洪、李彬、李绍先、刘军红、梅新育、倪乐雄、朴键一、王小东、宋晓军、时殷弘、郑风田、郭浩、寒竹、贺文萍、樊吉社、翟崑、谭亚玲、闾小波、刘冲、曹黎明、刘洪玉、雷家骕、张燕生、张立平、雷少华、达巍、赵可金、沈逸、吴冰冰,等等。

看看这些专家的名字,就会发现,他们来自中国思想界的各个领域,所处的地方也遍及中国的大江南北,他们的研究面几乎涉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各个方面,以及这个世界的各个层面。他们给我们提出大量意见,编辑记录下这些意见,我会认真看。这些意见我们虽没有全部采纳,但每天都会采纳一部分,有时甚至根据反馈意见对文章做重大修改。因此,环球时报社评虽然由我和编辑部的同志们撰写,但它的每一篇都容纳了来自全社会的大量思想,他们具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甚至可以说,环球时报社评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主流社会的声音。

(二)

一些知识分子喜欢用“左派”,甚至用“民族主义”的标签来概括环球时报以及社评的倾向。我个人觉得中国现在对“左”、“右”的划分是混乱的,通常被称为“右”的那些人,很多言行非常“左”,有很强的“革命者心态”。如果硬要贴个标签,我们愿意称自己为“实事求是派”。我们愿意为中国的主流社会、为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代言,我们一直在努力这样做,态度很真诚,我们反对哗众取宠,将少数人的意见硬说成社会公众的意见。

环球时报的发行量和实际影响力这些年不断上升,它已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它印证了我们的价值观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一致的,我们为中国社会代言不是一句口号。

环球时报的写作风格是逐渐形成的,它的形成动力就是我们对实事求是的追求,是我们讲真话的愿望。我们想说什么样的真话呢?我想,最大的一句真话是: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如果把环球时报所有社评加在一起当成一篇文章来读,这句话可以做这篇文章的标题。我认为这的确是一句真话,而且是被舆论场常常忽略的一句真话。我们经常读一些评论,很多写得非常精彩,观点也很鲜明,价值观尤其鲜明。其中一些广泛流传于互联网的文章,包括一些报纸的社论,时效很快,针对的事情非常具体,论点很尖锐。在拜读这些评论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它们同我们带着世界观感回望中国时的感受,有不一致的地方。

我们提出要“站得更高些”,而所谓“站得更高”,就是能从更多的角度来看同一个问题,发现其中被忽略的事实,以及从单一角度不可能感受到的别样情绪。我喜欢打一个比喻,我们写一条河,这条河的真实是什么呢?一个船夫驾船激流勇进时,看到了惊涛骇浪的河。一个人坐在山头,看到了大河在山间的蜿蜒东去。现在很多人喜欢写河上浪花滚滚的断面,写不同渔夫的独特感受。他们没有错,这些写作呈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以及各种痛苦和纠结。但环球时报挂“环球”之名,就要站得更高,它天然地要求我们要把广泛和凝练结合在一起,于是我们的写作这样展开了:我们既写渔夫看到的河的激流,也要写坐在山头的人看到的河流蜿蜒东去,我们要写一条立体、完整的河。

站在这样的“全景”视角上,看到的东西的确挺多也挺特别的,会产生一些对“中国复杂”的理解。我承认,“全景”也有局限,它有时会带着我们掉入对复杂角度的刻意追求,造成写一

些文章时会有类似之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尽可能广泛地听取专家们的意见,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力争让文章常写常新。

(三)

环球时报社评的一大特点,是我们经常触碰“敏感话题”。有人说我们“胆大”,其实所有人的胆子都差不多大,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这些“敏感话题”,或者说,它们是否真的“很敏感”。通常来说,一个话题之所以敏感,大概是因为这个话题用以往的报道和评论方式不太好说,或者无法说透,会对公众造成误导。比如人权话题,一直有两套话语,一套是西方的话语,跟着这种话语跑,媒体就成了西方价值观的传声筒。另一套话语是中国官方的声明语言,它很严正、标准,但由于是官方语言,话语总量有限,很难展开,无法为大量日常的文章提供充分材料。由于西方对中国官方表述已经很熟悉,用它们作为媒体评论的骨干部分也很难收到效果。为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我们尝试跳出官方话语体系,采取说“大实话”的方式,表达中国主流社会的观点,传达民间的态度,从而逐渐做到在“敏感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撰写社评,用发声,而不是沉默的方式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针对谷歌事件、朝韩冲突事件、诺贝尔和平奖事件、中东“革命”等,我们都做到了第一时间撰写社评。这些社评不少是当时中国媒体上唯一的评论,因此很“抢眼”,有的还引起争议。但我们认为,这些评论有多“正确”或“不正确”,今天的人无法对它下结论。现在能够说的是,这些评论大多是中国主流社会藏在心里一直没有公开说的话,能把它们写出来,公开发表,不管我们写得是否准确,都算得上是一点“突破”,也是在中国新闻事业不断进步的大潮中,我们做出了一份自己的微薄贡献。

环球时报社评开始写的都是国际评论,由于围绕着发展模式,中国与西方不断发生摩擦,中国互联网上就这一问题的争议也逐渐升温,我们把一部分社评的题目给了这一领域。这并非我们刻意做的,而是由于环球时报的报道领域正被这个时代强迫着不断扩大,我们无法回避以前我们可以轻松绕开的话题,我们只能面对它们。

触及各类“敏感话题”,使我们在国内媒体中逐渐显得有点与众不同,加上所有社评中英文版同时刊登,国际上对环球时报社评的关注度迅速增高,世界媒体每周都对环球时报的报道做大量转引,其中对环球时报社评的转引率最高。这让我们在难免有些欣喜的同时,也感到压力,我们知道如果我们写出荒谬的东西,将会在多大范围内引起世界舆论的误解。这样的压力转化成了我们更加严谨工作的动力。

(四)

说真话,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做到真正从多个角度看问题,还要求我们在行文中避免假话和空话,使每一句话都对应现实,也对应我们自己的心灵。

我们的原则是,社评的每一句话,既要注重前后的逻辑,又要和现实相对应。所以写一两句话,我就问编辑一句:是这样吗?你同意吗?我们非常警惕不要按照逻辑一直陈述下去,因为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句陈述在上下文中很合理,但和现实一对照,就会发现这句话“飞了起来”,脱离了实际。另外,开始时我们发现很容易说一些从逻辑上看似正确,但却不是我们真心想说的话。比如,有一次写下“一个团结、强大的欧盟符合中国的利益”,回过头来问自己,这是我们的真心话吗?它更像是官员们说的外交辞令,那么还是让外交官去说吧。

由于所有文章都是仓促之作,初稿一般要在一个半小时内写成,每天晚上我要看环球时

报的几个重要版面,因此细磨社评的时间很少,只能利用零头碎脑的“小时间”。因此要非常感谢前文所述的阵容豪华的“第一读者群”。他们的意见反馈回来后,我们会根据这些意见修正文章的观点,如果还有时间,我就会在文字上磨一磨,争取想出来一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增加文章的“文眼”,但不是每一次都能做得让自己满意。

回过头来看这些社评,我们发现有的文章还是有雷同之处,比如,“视距”、“不确定性”这两个词都不止在一篇文章中用过,“复杂”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尤其高。这表明我们的思想和语言仍远远不够丰富。另外,不同的文章之间也有观点不一致的、甚至看上去像是相反的情况。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不同文章的侧重点不同,二是我们的思想确有困惑、矛盾之处。我想,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这种困惑和矛盾或许是整个中国的真实思想状态,犹豫和坚定同时存在于绝大多数人的判断和选择中。那些看上去永远“很坚定”,永远“特别左”或者“特别右”的人,或者是为了某种利益装出来的,或者是一些偏激者。

(五)

环球时报的社评引来一些好评和鼓励,也招来一些批评甚至谩骂。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写了别人不去碰的东西,在一些人希望我们沉默的时候,我们没有那样做。尽管我们自己努力保持视角的多样化,让文章远离偏激,但一些人对我们的批评态度是已经预设好了的,与我们的文章是否做到了“平衡”没什么关系。

我想这是中国社会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现在的舆论环境很不适合思想争论,一争论就变成尖锐对立,很多人用口号代替争论,试图一说话就压倒对方。不仅有些网民这样,一些知识精英也有这种倾向,大家往往把价值判断放在求真之上,实事求是的精神就这样被打了折扣。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把求真作为写社评的第一原则。这个“真”一是与现实的对应,二是人心的对应。除了我们自己的看法,我们把代表中国社会大多数人的看法作为自己的写作目标,有时所有人都对我们的社评不完全满意,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我们远离了公共意见,因为我们寻找的不是某一个人群的意见,我们在寻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环球时报的社评,有一部分是批评美国或西方国家相关之事,也有在具体冲突中批评日本和韩国的一些做法。国内外都有人就此批评我们“民族主义”,但这是一个价值判断色彩很强的词汇,并无助于对环球时报新闻业务的客观分析。其实环球时报同日本、韩国以及美国外交当局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我本人这两年曾受邀率环球时报采访团赴日本、韩国访问,受到非常热情的接待和很细致的采访配合。对方对我们回国后所写文章的客观性给予很高评价。外国媒体这两年与环球时报接触很多,很多驻华大使造访环球时报,他们虽与我们存在意见分歧,但都同意我的这样一个总结:环球时报真实反映了中国民间在一些对外敏感问题上的态度,这可以减少外界对中国的误判,这种实事求是的表达对中外发展可持续的关系是有益的。

总的来说,环球时报设社评栏目仅2年,我本人长期做一线记者,堪称写评论的新手,和我一起写社评的几位同志都很年轻,大家只能摸索着干。我深知,出一些差错是我们很难避免的,但好在社会比过去宽容多了,我们修正错误的机会,总是比犯错误的机会更多。所以,在这次结集出版环球时报社评集时,我们也没有对当时发表的原文做任何改动,就让它们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吧。这是我们的一段经历,也是这个时代这一年多极不寻常经历的一段原声记录。

(作者为环球时报总编辑)

对中国是世界强国的看法

欧洲宣称2020年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网友表现冷静 https://www.doczj.com/doc/bc14124777.html, 2007年11月28日 09:00:12 进入论坛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7000 定制,3元/月! 环球时报-环球网消息世界性调研机构美国哈里斯互动公司日前的一项民调显示,众多欧洲人认为中国会在2020年成为一个统治世界的力量。这也成为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涌现的“中国强国说”的最新说法,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前不久推出的《2008世界展望》报告甚至说, 2008年将是全球政治、经济“脱美入中”的第一年 ,即“中国主导世界秩序”的元年。在这诸多的高帽子面前,中国百姓反倒表现得相当冷静。《环球时报》网站环球网(https://www.doczj.com/doc/bc14124777.html,)最近的调查显示,八成中国民众不认为中国已是世界强国。北京的国际问题专家也表示,中国是一个“打折”的强国。 哈里斯公司此次的民调题目是:“想象未来和2020年,下面哪些国家将成为统治世界的力量?”然后给出了中国、美国、欧洲、印度、俄罗斯、日本、其他、不确定等多个选项供受访者选择。 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在2020年,美国或者中国将成为领导世界的国家,但在哪个国家更具领导力上存在差异。47%的法国受访者、45%的西班牙受访者以及38%的意大利受访者选择了中国;在英国和德国,30%的人认为,美国到2020 年是世界的统治力量,另有25%的人选择了中国;40%的美国受访者相信,他们的国家在未来12年内仍将是全球大国。在所有接受调查的6国民众中,只有不到15%的受访者视欧洲、印度、俄罗斯或者日本为全球大国。 这项调查由《金融时报》和哈里斯共同完成,他们在11月1日到14日间对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和美国6个国家的6590名成年人进行了调查。 此次调查还包括欧美国家应如何看待中国和俄罗斯。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伙伴关系,更多的欧洲人视中国为竞争对手(意大利69%、法国63%、德国57%、西班牙43%),在美国,58%的人持这一观点。在对待俄罗斯的态度上,各国存在差异。除了英国,受访的欧洲国家都认为更应视俄罗斯为伙伴,而这个数字在美国只有23%,43%的美国人视俄罗斯为竞争者。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欧美政府应就人权问题向中俄施压。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

中国主要新闻媒体的媒介定位资料(新概期末加油~)来源:赵勤勤的日志 看到去年的第二题表示很慌乱,因为对新闻媒体都没啥了解,感叹自己知识的匮乏……于是动手凑集了一些资料,希望有用哈~~~欢迎补充! (先发这么多吧,下午有空再整点……) 《环球时报》 办报宗旨 首先,在内容上,《环球时报》开发中国人关心的国际新闻。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上的国际新闻,有相当一部分其实是西方媒体帮我们选择的。他们的经济强势,造就了传播上的强势。西方的新闻产品像可口可乐、辣鸡翅一样,大量生产,大量推销,其他国家很难抗拒。因此,美国人持续关注的地区,比如中东,已经成为国际新闻报道的传统热点。发达国家的人们感兴趣的话题,如高尔夫,也时常出现在中国的媒体上。 《环球时报》一直坚持把新闻的观测点放在中国,用中国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重点开发了几个领域。 第一,开发中国周边的新闻。在中亚、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原本中国记者比较少,报道力量不强。《环球时报》试图改变这种局面。我们在中亚五国、东南亚各国,都培养了自己的特约记者,请他们帮助中国人了解,我们的邻国现在是什么状况,中国人到这些国家可以做什么,应该注意什么。这方面的稿子很多,如《蒙古还想修三条铁路到中国》、《中国人闯荡越南股市》、《中哈公路没有王法》、《尼泊尔有上千人研究中国》、《投资柬埔寨别急于求成》、《中国人到金边炒房地产》等等。 第二,在传统大国开发跟中国有关的新闻。其中包括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华人消息,还有,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探讨大国关系以及地缘政治的一些问题。比如,对于外国元首访华,国内媒体的报道曾经比较单调,但《环球时报》开创了一种新的报道模式,客观谈论这些重大外交的意义。如1998年克林顿来中国,我们在文章中配了一张漫画,漫画上克林顿身上被射了很多箭,说明了当时克林顿对中国的访问是抵住了很大的压力。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媒体中是非同寻常的。 第三,在公共新闻中开发中国人感兴趣的侧面。打个比方,伊拉克有10人被炸死了,如果是美国的媒体,它就会调查被炸死的这10个人的名字、所属的部队,这起事件该由谁来负责等等。而日本人则关心当爆炸发生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哪里,他们是否安全,被炸的1 0个人是被误炸还是有针对性专门选择的。但是这些与中国人关心的都不同,如果《环球时报》上出现了一篇让日本人说好,而中国人看不懂的文章,那这就不是一篇好文章。再如,一个记者到国外采访汽车展,我们要求先看看汽车展上有没有中国车,如果有,放在什么位置。不光是车展,还有航展、艺术展和其他世界性的活动,我们都要求记者主动发掘中国人爱看,对中国有价值的内容。又如,阿尔巴尼亚、刚果(金)发生大骚乱的时候,国内最关心当地中国人的安危。我们把越洋电话拨到当地使馆,开创了从国内采访驻外使馆的先河。

环球时报分析

《环球时报》分析 作者从初中开始阅读《环球时报》,以下内容源自作者内心。 -------题记 成功原因 (一)消息来源官方,政府支持 请注意,《环球时报》在报纸的最上角写着:”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报纸.” 《环球时报》(原名《环球文萃》)创刊于1993年1月3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因《人民日报》在全球各地派驻人数众多的特派或特约记者,《环球时报》也以此为独家特色资源,加以利用,使之刊发的文章不仅受到中国大陆与海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更享受到同类报纸难以匹敌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例如,在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时,《环球时报》出了特刊,主打文章是请使馆四名记者中惟一幸存者吕岩松写的,绝对独家。吕岩松就是人民日报社的驻外记者。 (二)全球定位与环球视角 《环球时报》通过广布于世界各地的驻外记者,以独特视角生动及时反映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复杂,反映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审视与交融,从而拓宽国人视野,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资讯。 国际新闻的新颖独特,国际要闻的震撼力与冲击力,导致国际新闻的新闻吸引力远远超越单调反复的国内新闻亦或是乏味空洞的党政新闻。再加上《环球时报》出色的商业化运作,记者的煽情深度扩展,使得整个报纸极大的满足了中国人民的猎奇心。 《环球时报》通过散播国际要闻,填补了人民工作,生活的空虚,特别是在等地铁,坐飞机的时候,消磨了无聊人民的时光。 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高速发展的今天,选对了全球化跟踪报道,就是选择了成功,更何况,《环球时报》还是先行者。 (三)产业巨大,全球覆盖 《环球时报》在世界各地拥有33个特派记者站,另在32个国家聘有专业资深撰稿人。他们组成了优质高效的海外信息网络,及时向读者介绍世界最新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体育动态和文化生活信息。在报纸行业日渐萎缩的今天,一个公司可以如此大的全球覆盖量,是难能可贵的。久而久之,像《环球时报》这样的巨型报业公司市场占有率越大,然后产业越大,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给同行其他报纸带来更大压力。 (四)运营方式得当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读者调查(CNRS)数据显示,《环球时报》以中青年读者为主,公务员、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白领人群和专业人士占读者总数的89%,呈现高学历、高收入、高消费能力的特征。 为此,《环球时报》瞄准飞机等高档交通工具周边,消费市场。从2001年5月开始,《环球时报》开始在飞机上发行,2005年,单期航空发行量已经达10多万份。在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组织的评选中,《环球时报》被评为飞机上最受读者欢迎的报纸第一名。在飞机上,就我而言,除了航空公司内部杂志以外,只有《环球时报》。在长达几个小时的飞机旅途中,中高端读者被《环球时报》的各种深度独家专业的报道分析洗脑,难怪中高档消费者会成为《环球时报》的忠实粉丝。 同时,2009年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这是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语综合性报纸。也是唯一向国外传达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综合新闻的一份报媒。英文报纸的发行,使得《环球时报》在获得中国主流消费群体的亲睐后,进一步夺取国外报纸消费市场份额。当然,也传播了中国声音。 一个公司能准确地获知到自己的主要消费群体,并牢牢把握住自己主要消费群体的内心,真的是非常成功的运营策略。 (五)文风煽动性,评价取代思考 《环球时报》的主体定位:

高考政治总复习 易错题集锦(试题+答案+分析提示)第十九讲 走近国际社会 新人教版

走近国际社会 1.针对多国涉足南海问题,中国《环球时报》社评严厉警告,所有和中国出现海上摩擦的周边国家如不加收敛,中国或要“杀一儆百”,东亚的海面上将“响起一些炮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态度表明( ) ①国家主权至高无上,不可侵犯②国际争端需要武力解决③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④当今世界冲突已代替合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分析提示】 和平谈判是解决国际争端的重要途径,排除②。合作、竞争和冲突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排除④。 2.第19届东盟地区论坛2012年7月12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外长及代表团出席了第19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和国际问题进行商讨。这表明( ) ①东盟是一个区域性的、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②国际组织具有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作用③国际组织对缓解国际矛盾,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作用④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分析提示】 东盟是区域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故排除①。通过东盟对国际问题的商讨,可见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 3.2012年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第31个纪念日,今年世界粮食日主题是“粮食价格-走出危机,实现稳定”。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不懈努力,在实现自身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渠道,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履行农业大国的职责与义务,与联合国合作解决粮食问题取 得显著成效。中国与联合国合作解决粮食问题表明( ) ①中国履行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②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③联合国力促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中国特别重视发展与联合国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分析提示】 题旨强调中国与联合国合作解决世界粮食问题,①③符合题意。②不正确,中国发挥重要作

环球时报记者

环球时报记者张妮】“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这次让《环球时报》记者着实体验了一把。随着2月3日2015胡润全球富豪榜的公布,一夜之间,最受中国人关注的“中国首富”换人了,谁把马云挤下去了?李河君,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这个对老百姓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一时间占据了媒体头条。《环球时报》记者在富豪榜公布前一天对李河君进行的专访,也因此一夜之间变成了当前的大热门。李河君为什么能当上首富?他和他的汉能到底做了什么?他又如何看待他的新首富身份?在汉能北京总部的办公室里,李河君接受了《环球时报》记者的专访。 为理想而干,才能走运赚大钱 环球时报:当听说您可能成为中国新首富时,您是什么感觉? 李河君:坦诚讲,对于首富的事我并不当回事,并不当真。首富不是我们要追求的事。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说要做首富,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干大事。说得难听一点,那些钱死也带不进棺材,没有意义。我也不想把钱留给下一代。他有本事自己会挣,没本事你给他,他

也会花掉。所以,人在世上走一趟要干点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干点事。你有1000亿、2000亿,如果做不成大事也不够。如果你有10个亿能做成大事也OK。经常有人问我怎么才能挣大钱?我挣大钱的诀窍就是为理想而干,为梦想而干。当你为理想、梦想而干的时候,你坚韧不拔努力的时候,你就会走运,顺便赚钱,那个钱就是大钱。如果就只盯着挣钱,是没有人能做成的。老天一定不会给你这个机会。所以,一定要为梦想而干。也许我这个人比较理想化。 其实,我本人以及汉能所有高管之前都是不缺钱的。我们以前是做水电站的,收入很稳定,我们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干,天天打高尔夫球。我们为什么冒这么大风险转型去做薄膜电池?使命与信念支持我们。我们相信薄膜发电能改变世界,改变能源格局。一个伟大的企业不是说你给社会、给老百姓带来好吃好喝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能改变世界,带来更大的向上向善,提供一种精神的指引。我们希望这轮能源革命,中国人能领先一把。我们的梦想就是像苹果在美国、三星在韩国一样,成为中国企业的国家名片。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形势与政治结课论文 作业要求: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年级专业:工商1101 学生姓名:郭楠楠 学号:201117910128

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分析 摘要:国际政治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但是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在当今社会,国家间对权力与实力的追求方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一战时期国与国的军备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但其竞争本质是不变的。当前的国际政治正逐步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应该说当前的国际政治是进步了的。 关键词:政治本质、多极化趋势、安全挑战、和平崛起 一、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为了追求权力与实力 几千年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改变了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但人类群体间的关系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以黎以乱局为例。以色列的精确制导武器与先秦时期的冷兵器已不可同日而语,但以军侵黎与古代历史上大国入侵小国的军事冲突却无本质区别,国际社会一直没有形成垄断全部军事力量的中央政府,因此国家间发生战争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强者战胜弱者的概率远大于弱者战胜强者,而战胜方又必将是战后规则的制定者。在这种客观规律的支配下,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是当今国际政治的基础,仍是国际社会的行为法则。[1]友好与敌对之间的分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晰。存在一个模糊的区域,在此区域中,政府很难判断一种脆弱的友好关系是否已让位于敌对关

系,反之亦然。即便是在最为友好的国家之间,通常也存在一种潜在冲突,它有可能突然被激活。[2]这一点很明显地表现在中法关系上。 所以国际政治的本质依然是一个不断追求权力与实力的过程。 二、当今社会的政治局势 冷战结束以后,大国割据基本上处于人们常说的“一超多强”局面。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多强”一般是指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无一能够与其比肩,造成大国力量对比的失衡状态。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一定时期,但大国间正发生着力量消长的变化,逐步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 1、国际关系新变化 美国凭借自己超强的实力,奉行狂妄的单边主义,妄图长期独霸全球。2004年8月宣布了进行全球部署大调整计划,力图在新形势下加强控制,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与安全。表面上看,美国霸气十足,不可一世,但在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势后面,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美国内心缺乏足够自信。“9.11”时间给美国敲了一响悲惨的警钟,而对伊拉克的战争,不仅没有增加美国的安全感,反而危机四伏,安全缺乏保证。美国人民大选中最终选择了布什,就是这种心态的反映。美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悍然发动了“打伊倒萨”战争,如意算盘是按照美国的“自由民主”改造伊拉克,进而以此规模改造中东,牢固控制中东地区以及石油资源。[3]但事与愿违。

中国开放不会因谷歌而收紧

中国开放不会因谷歌而收紧 作者:暂无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上旬刊》 2010年第5期 环球时报社评 因为谷歌公司的偏执,刚满4岁的“https://www.doczj.com/doc/bc14124777.html,”在2010年-3月23日,给自己在中国的 历史画了个句号。这是谷歌的损失,也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世界正盯着中国的反应。西方的宣传机器说,谷歌的离去将造成中国内地竞争机制的缺失,不利于未来西方相关企业迸入中国市场,甚至会影响内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恰好在此前一天,中国美国商会公布了一份调查,称越来越多的外商抱怨中国实行保护主义。尽管外商所指和谷歌事件无关,但一些西方媒体还是乘机将两件事生拉硬扯到一起 这些担心甚至有意抹黑,并不令中国人意外。在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误解或误判中国开放政策的类似事情也曾发生过每当中西交往遇到分歧或麻烦时,一些西方媒体就喜 欢往政治上扯,常揣测或假惺惺地议论中国的开放是不是要收紧了。 绝大多数中国人相信,今天中国开放的大门绝不会因为一家商业公司的不理性选择而关闭.无论从中国人主观愿望,还是国内外客观环境分析,开放的大势都不会逆转。谷歌退出内 地市场后留下的“蛋糕”也正等着其他国际互联网企业参与分割。温家宝总理近日对外国企业说:“中国政府会给你们创造机会,也请你们不要失掉机会。”这是代表中国人民说的真心 语 中国在发展,也在成熟,对谷歌的偏激做法,中国社会不会受其刺激,不会以偏激对偏激。谷歌事件的处理厘清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政治及道德问题,在中国人当中形成了更广泛的共识,也让外国人看清了中国在什么地方是坚定的,在什么地方是有弹性的,这样的理解有助于减少 中外之间的误判,有助于中外之间今后的合作,避免纠纷。 我们相信,在谷歌事件之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将会有更大的动力,而不是相反;中外合 作的空间将更宽阔,而不是收窄。也唯有在谷歌之后中国互联网变得更强大,事业更蓬勃,留 在中国发展的公司创利更多,才是中国人对谷歌事件最完整的回答我们坚信,数年之后,后 悔的将是谷歌,而不是中国, 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利用外资总量已达到近万亿美元,谷歌在华投资还不到万分之一.中国批准的外商投资企业已超过66万家,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家进入中国。谷歌事件只是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偶尔溅起的小小浪花,它的出现或许有必然性,但对大潮前行 的方向产生不了丝毫影响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期待西方对中国的主动理解是幼稚的,中国 只能用自己发展和成长的事实,撕裂西方舆论对中国的铁幕。 (刘景耀选自《环球时报》2010.3.24)

浅析《环球时报》的版面风格

浅析《环球时报》的版面风格 摘要 近年来,随着快餐式消费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追求感官的愉悦。据科学实验测定,现代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视觉成分约占总数的74%~80%。因此,各类报纸纷纷意识到,要想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更快地吸引眼球,必须在版面设计上下工夫。 《环球时报》从自身的定位出发,依托报道对象、读者群体和一支高水平的采编队伍,建构报纸的版面风格,经过多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稳定鲜明的版面整体风格。它的具有显著识别标志的头版,成为版面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定的版面布局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得到更多读者的认同,使读者习惯于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固定布局的《环球时报》头版上,去追寻千变万化的那一篇头条新闻、那一张新闻图片、那一则竖题导读。而内容各有分工,形式不拘一格的其他版面,作为《环球时报》版面整体的构成部分,也以各自的版面特色共同成就了报纸整体风格的统一与多样化形态。 关键字环球时报版面设计风格

目录 引言 (9) 一、《环球时报》简介 (10) 1、发展历程及成就 (10) 2、主要栏目 (10) 二、《环球时报》版面特点 (12) 1、好版面的标准 (12) 2、《环球时报》的版面语言 (12) (1)恰当运用字体 (13) (2)发挥图像功能 (13) (3)合理使用线条 (14) (4)精心选用色彩 (15) (5) 合理利用空间 (16) (6) 结构清晰易读 (16) 3、特色版面分析 (17) 结语 (18)

参考书目 (19) 引言 进入新世纪,一批发行和广告收入居国内报纸领先地位、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报纸相继进行改版,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版面设计中,使报纸常办常新。一些新创刊的报纸短时间内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其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以新颖的版面吸引读者的目光。即便如此,这些报纸的版面风格从总体上看,依然是共性多于个性。在争奇斗艳的报纸版面百花园中,有一朵卓尔不群的奇葩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以报道国际新闻为主的《环球时报》。探究它的版面语言,将为丰富现有报纸模式、实现创新模式的价值发挥积极作用。

《环球时报》大概内容

一、《环球时报》简介 1、发展历程及其成就 <环球时报》创刊于1993年,由人民日报社主办,是中国最具权威性的国际新闻报纸。快捷翔实地报道全球热点新闻,准确及时地评论重大国际事件,生动活泼地反映多彩世界,是《环球时报》的办报宗旨。其日发行量高达240万份,在2010年全国报纸发行量排行第三。 2、环球时报目前主要的栏目 头版要闻:1版、16版追踪重大时事新闻,深入解读热点事件。 新闻背景:2—4版,透过新闻看背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报纸看世界 环球扫描:5版,大千世界,奇闻趣事 关注中国:6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深度报道:7版,敏锐,犀利,全面,做好调查,写出深度 军事:8版,瞭望世界军事动态,透析全球军事战略 异国风情:9版,读者足不出户,如同周游列国 台港澳传真:10版,深度剖析两岸三地最新热点,宝岛政经百态 环球财经:11版,精品财经资讯,激发财富灵感 娱乐与体育:12版,紧盯全球娱乐圈,走进国际体育界 人物春秋·史海回眸:13版,讲述传奇经历,还原真实历史。 国际论坛:14-15版,权威专家解析国际问题,资深学者探讨社会热点 (演讲与PPT同步演讲者仅需讲红色字体)

二、《环球时报》版面特点 1、好版面的标准 中国记协对报纸版面提出了一个大概的标准,根据这个标准,好版面可具体化为以下五项: 一、政治性强:重大新闻或重头稿件安排得当 二、新闻性强:至少应3日以内的新闻;信息量较大。 三、标题与内容安排得当:题文内容相符;题文走向符合阅读习惯、位置互相照应、区域比例得当。 四、照片与文字并重:照片有相当的新闻性;照片位置较为显要、得体;照并与文字联系密切,互为补充。 五、版面整体安排有新意,较好地体现报纸的独特风格;某一处、几处乃至整体布局有创新;整体安排富有美感,创作出的一种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版面形式。 2、《环球时报》的版面语言 版面语言是版面表意、传情、叙事的符号。版面风格必须借助版面语言才能具体体现。版面语言的语言形式包括编排手段、版面空间和布局结构几方面。 编排手段包括字符、图像、线条、色彩等。版面空间包括位置、距离、面积、形状等。布局结构则包括稿件内部结构(如题文关系)和稿件与稿件之间的结构等。版面语言的语言形式是相对固定的、统一的。 《环球时报》通过对版面语言的灵活运用,较好地体现了报纸的版面风格。

环球时报_域外箴言

环球时报_域外箴言 冒险的两种结果■许多人几乎一生都在捕鱼,却始终不知道,他们追求的目标不是鱼.■人有时感觉不到幸福,是因为在幸福之床上躺的太久.■很多人在旅途中感叹山的雄伟,海洋的浩瀚和星星的周转,却轻易地忽视了自己.■冒险有两种结果:如果成功,你会很高兴;如果失败,你会变得更明智. 失望之酒与机遇之杯 ■很多时候,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遇之杯.■如果你总是躺在家庭的大树下,就别想在阳光中为自己找到一个位置.■人生就像一所医院,那里的病人都希望换换自己的床位.■说谎者得到的惩罚绝不在于没有人相信他,而在于他不能相信其他人.■好主意就像在外流浪的孩子,会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忧愁就像摇椅,它让你有事做,但什么也做不成. 快乐是救生圈 ■幸福是一个孩子,她只是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许多人几

乎一生都在捕鱼,却始终不知道,他们追求的目标不是鱼.■快乐是人生的救生圈,只是我们很少使用它.■失败是暂时的,但放弃却可以让它变成永远. 生活的悲剧 ■才能在孤独中得到最好的培养;性格则在惊涛骇浪中得到最好的塑造.■把幸运的人扔到海里,他也会嘴里衔着一条鱼上岸.■生活中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输了,而在于他差点赢了.■告诉一个朋友自己的缺点是对对方的极大信任;指出对方的缺点则是对他更大的信任.■即使最疲惫的河流,历经曲折,也终会安然入海.别嘲笑别人的愚蠢 ■尽可能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介意的人和你没有关系,和你有关系的人不会介意.■要想得到蜂蜜,不要踢翻蜂箱.■懒惰其实只是一个愚蠢的习惯:还没有累就去休息.■不要嘲笑别人的愚蠢,它们是你学习的机会.■原谅你的敌人,因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他们苦恼的了. 水越深,水流越平稳 ■树木以其果实闻名.(荷兰)■舌头往往毁人一生.(埃及)

有关《环球网》新闻报道特点的分析

有关《环球网》新闻报道特点的分析 4日开始,我国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六省出现了较大范围的强降雨天气;截至6月18日,我国受灾损失持续增加。针对近来这一反常的旱涝现象,环球网进行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南方多省市遭遇旱涝急转”。这报道属于专题报道,也是属于连续报道,它将旱涝情况多层次多角度报道出来。具有很强的新闻性。 一、从新闻价值上看。 首先,这些报道具有很强的及时性。环球网的报道不仅具有动态感,而且富有新鲜感。它对旱涝发生过程中的很多新闻,都进行了及时的报道。例如,对于6月18号武汉的强降雨,就有新闻《十天三轮强降雨袭鄂武汉城区积水交通几近瘫痪》及时的进行报道。这篇报道不仅有最新洪涝情况的报道,也有对六月以来整个长江流域降雨分布及影响的追踪报道,对以前的反复追踪报道,更是体现了这篇连续报道的及时性。 其次,这些报道有很强的新意。例如:《暴雨后现鲢鱼跳龙门有市民蹲守岸边捉大鱼》、《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不利影响分析》、《安徽部分地区再遭暴雨长江部分支流超警戒水位》等多篇不同的报道。与其他类似的报道不同,它的报道角度更加广泛全面,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大。从而大大增加了读者对事件发展的关注和兴趣,新闻的价值也越大。 第三,这些报道的重要程度高。各地的降雨情况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农业、工业等多领域的发展状况,从而有关这番方面的报道对于各界来说相当重要。例如:《南方将迎新一轮强降雨重大气象灾害Ⅲ级警报拉响》、《湖北丹江口遇特大干旱 8万人饮水告急》、《上海强降雨致航班大面积延误火车出行火爆》等相关报道,正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有关,所以它新闻价值极强。 第四,这些报道的显著性很强。这次的旱涝灾害引起了全国人民和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温家宝:大旱引发我对南水北调工程思考》、《国家气象局局长:近十年中国区域性干旱明显加剧》等,是记者就国家权威部门对目前整个形势的分析的报道。从这些报道涉及到的对象,就能看出整个报道的深度进一步加强,这样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新闻的价值也明显的增强。 最后,这些报道具有反复性和完整性。通过对“洪涝”的反复报道,对事件发展的过程紧追不舍,从而对它的来龙去脉做出全面彻底的分析,可以更大的加强新闻的价值。环球网不仅对目前降雨的受灾情况进行了分析,还介绍了之前的旱涝情况,并且也对三峡大坝对旱情的影响等做了相关报道。最后得出干旱、洪涝、旱涝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使整个的新闻层次更加分明。 二、从社会效果上看。 首先,报道的对象都是产生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这次的洪涝灾害报道之前,记者也对“干旱”进行了大方面的报道。例如有“旱情概况”、“三峡大坝对旱情影响”、“旱灾分级”等报道。这些都属于洪涝灾害报道的背景,结合这些背景,整个自然灾害的报道就会

环球时报英文版:Ai breaks his silence

Exclusive: Ai Weiwei breaks his silence Global Times | August 09, 2011 22:09 By Liang Chen Ai Weiwei relaxes in his studio in Caochangdi Art District with his cat after his release. Photo: Courtesy of Ai Weiwei Ai Weiwei's first interview since being released from detention started with a tour of the renovations he's having done to his home and studio in the Caochangdi Art District in northeast Beijing. "I'm having my studio and kitchen painted, and I've bought some new furniture to give the place a fresh look," said Ai, looking relaxed in a deep blue T-shirt that hung loosely on his more svelte frame. Ai may have a new-look home and body but he remained politically feisty during a six-hour, exclusive interview with the Global Times. Though a prestigious artist, he has been catching the world's attention more often in recent years through his vigorously campaigning for democracy than for his art. He has been labeled by international media as one of the strongest critics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hile Ai continues to demand reforms, he said he has never called for a change to the form of China's government. "Overthrowing the regime through a radical revolution is not the way to solve China's problems," Ai sai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a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Throughout the day, Ai seemed his usual droll self, neither becoming too excited nor ever seeming despondent. At times he seemed flirtatious and was above all relaxed. "It feels good to be home," Ai said in an off-guard moment as he stretched out to pet his cocker spaniel.

评论:“网红经济”是一种社会病

评论:“网红经济”是一种社会病 作者: 环球时报-瞬雨来源: 环球网 在“网红”成功上位“天王嫂”之后,Papi酱也以1200万价码被“收购”从而戏剧性变现,这让“网红”一词陡然被炒作成为一种“经济模式”。一些互联网企业在深入探讨网红的“成功法门”,如重度垂直、粉丝变现、高转化率等等。一些公号大V则忙着进行“网红产业链深度解析”,甚至有人炮制出“手把手教你做网红”的指南。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网红经济”中的“经济”二字,与“经济发展”“国民经济”等常见词汇当中的“经济”不能说是一回事,而仅仅指以“网红”为工具的变现模式和变现能力。所谓“网红经济”实际上是资本决定论和互联网风口论的产物。资本决定论意味着以资本的喜好和投资倾向为转移,以获取资本的青睐从而变现为唯一目的,而将传统价值观当中的道德、使命、意义等等要素视为粪土,Papi酱也正是因为获得罗辑思维、真格基金等1200万投资才一下被树立为“网红经济”的旗帜。风口论则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投机论,它起源一位互联网大佬的观点“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这种观点引得天下人蜂拥而上去找寻和追逐“风口”。互联网另一位大佬曾抨击“风口论是充满投机思维的方式”,而“网红经济”动辄鼓吹的“月入十万、百万”更是迎合了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夜暴富的白日梦,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相当负面的影响。 “网红”本是指通过互联网走红的人,从词义上看似乎并无褒贬。但“网红”经历的几个阶段却将其赋予了负面含义。此前,郭美美、凤姐是“网红”,但她们更多是被人嘲讽和鄙视的笑料,而没有成为效仿和追捧的对象。今天的“网红”包含的人群更广泛,从喜获资本青睐的Papi酱到直播平台的所谓“主播”都可冠以“网红”之名,他们中的大部分之所以可以红起来,有些人是靠着大胆裸露、用充满性暗示影像或图片吸引眼球,有些人是利用无底线的言行引爆舆论场等等。大多时候,“网红们”传递的是一种扭曲的价值观。 但即使如此,“网红”依然成为了众多年轻人效仿的“榜样”,年轻人期待快速拥有“如日中天”的名气,瞬间拥有金山银山。在很大程度上,“网红”在名气和金钱上使得众多网民产生了共生性的依附,这种依附弥补了他们心理上的安全感缺失,他们需要的是彼此之间的认同。众人以Papi酱的1200万为梦,宣告着资本决定论的再一次胜利;而追逐“网红”为荣、以成为“网红”为理想,则鲜明地反映了网民价值观的扭曲。 偶像崇拜并不都是坏事儿,比如少年们对乔丹的追捧,他代表的是运动精神,又或是人们对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崇拜,他们代表的是对创业改变世界的梦想和技术变革社会的追求。而对“网红”的追捧,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环球时报社评

环球时报社评:中国前进需社会共识护航 中国有主流社会吗?什么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当我们把这个问题在这里提出来的时候,想必有很多中国人会像我们一样,感到某种困惑。 中国社会经历了32年改革开放的激荡,一个利益多元、思想活跃的中国把1949年成立的那个新中国又一次更新、重塑。中国的变化总是走到我们观念的墙外,我们每一个人所处的社会位置在移动,利益诉求在变化,今天说的话和昨天说的可能不一样,甚至连“爱国主义”等过去无可争辩的概念,现在都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思辨角度,比如如何看“全球化时代的爱国主义”。 中国的舆论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更有想象力,社会的种种情绪都来到这里尽情碰撞,由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中国社会已很难分辨出舆论场的声音哪些是少数人的,哪些有更广泛的代表性。 该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当前的某些不一致性,以及搞清楚我们还有多少一致性,或许是一项我们应严肃对待的自我认识。无论我们谈“物质中国”,还是谈“思想中国”,这都是不能不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此,《环球时报》编辑部12月4日邀请10余名中国各行业的学者专家,围绕中国有没有主流社会,以及中国的主流价值观究竟是什么展开讨论。我们清楚所面对的问题之复杂、浩繁,我们以主流社会和主流价值观作为切入点,就是为了给对中国社会的探讨提供一点头绪,使它不那么艰涩。 “主流”本身就是极具争议的概念,因此对它的争论从一开始就有无数个角度,以及差异很大的价值判断。但由于主流社会及主流价值观的概念在西方舆论界被广泛使用,它给我们的讨论提供了强有力的参照,参加讨论的人一方面感觉到话题的模糊性,一方面觉察到社会在哪个方向上等待它的答案。

作为一个大国,一个在做人类前所未有探索的大国,一定的社会共识大概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国家的政治构架,社会形态应该如何推动共识的形成,人类文明在这方面的经验并不多,能供中国参考的更少得可怜。中国切不可忽视我们的社会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的难处。 今天无处不在的多元化把中国社会带向现代化,但怎样让多元化成为中国社会继续前进的动力,使未来的中国崛起更有方向感,而不是让它拆散中国社会的团结,使我们失去方向,这样的问题正逐渐变得重要并且迫切。 中国的“主流社会”应当搞清楚并回答上面的所有问题,如果这个“主流社会”真的存在的话,当困惑出现的时候,“主流价值观”应站出来整理分歧,支持全社会形成坚定的信念。 我们并没有关于“主流社会”及“主流价值观”的定论,但我们确实认为这场讨论是当前的中国社会急需的,因此我们开了这个头。▲ 版权作品,未经《环球时报》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 中国有主流社会吗 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的突出特征是向上移动,考虑过去20年前、30年前,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住房、交通、收入方面是向上移动,这样向上移动的人口,我认为就是中国主流。综合相关研究,中国的中间阶层已经形成,他们是中国最稳定的群体,他们包括普通公务员、中小学教师、高校里教理工农医的大学教师、享有养老和公费医疗的退休职工。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人口在1亿-3亿,年平均家庭收入15万以上,他们是国内市场主要消费者,集中在城市,储蓄率高,年龄平均45岁以上,他们需要社会稳定,基本拥护共产党,处于政治上下层冲突的缓冲地带,意识形态上保守。 金仲伟(春秋研究院执行董事):要辨识主流社会,主要是用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来辨识它,主流社会肯定存在,但是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主流社会的价值立场宣扬,这样的主流社会不被辨识。

假新闻案例分析

假新闻案例分析 一、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 【刊播媒体】《人民政协报》等 【发表时间】2009年6月19日 【作者】雷新 【“新闻”】收入问题牵动人心,财富问题则牵动着每个人的神经。近几年,随着富豪榜的纷纷出台,中国财富的“集中度”在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专题讨论会上受到常委和委员的热切关注。“我国在社会财富增长加速的同时,出现了财富向少数人手中集中的倾向。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这种大部分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格局,导致了我国消费的不足,甚至产生了畸形的消费。根据调查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奢侈品最大的市场。”蔡继明委员说。 【真相】经查,2006年10月20日,《上海证券报》刊登的这篇文章采用的部分数据系境外反华网站刻意编造。2009年6月,某专家在一次专题讨论会上称,“国外一家研究机构估计,中国0.4%的最富裕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人民政协报》未经核实,将此虚假数据在6月19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不是“杀富济贫”》报道中刊出,并将“国外一家研究机构”改成“中国权威部门”。6月25日,广东《时代周报》网络版刊发题为《贫富分化急遽扩大的危险》的报道,此文以《人民政协报》《上海证券报》报道中的虚假数据等为基础展开述评。《时代周报》的报道刊发后被浙江《青年时报》及一些网站引用或转载。新闻出版部门对上述4家报纸刊登虚假新闻提出严厉批评,下达警示通知书,并责成报社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 【点评】虽然新闻出版总署点名批评了这4家报纸,但只要上百度搜索一下,就会发现,近年来刊登过类似报道的,绝非这4家报纸,我们可以开出一长串的名单。只不过这4家报纸被监管部门抓了“现行”,只能束手就擒,“就地正法”。但反思一下,为什么新闻媒体对这类所谓的“调查数据”深信不疑,不加调查核实就轻率引用?除了采访不扎实外,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的记者编辑缺乏主见和学养,盲目相信某些专家学者,对那些貌似非常精确

关于环球时报的个性

关于《环球时报》的个性 高中才开始接触到《环球时报》,但从第一次阅读它后,它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然,当时关注的主要还是它内容上独特的视角,尤其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那一版,每次读后要么义愤填膺要么激情澎湃。在与它相识多年后的今天首次来评价它的个性,就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作简单分析吧。 一、形式——以头版为例 《环球时报》的头版是有它自己的特色的,多年来鲜少改变。首先,在整体风格上,《环球时报》几乎都是采用水平式版面,标题打破基本栏的限制,头条是通栏标题,字号加大,特别醒目;下半版稿件的排列是串排在标题下面的,题与文构成横向的长方形,更加方便阅读;版面上往往采用了大幅照片;抽去了栏线,题与文之间、图片四周都注意了留空,总的来说显得简洁大方。 其次,在版面空间上,报头为红底白字,清晰醒目;版面上图像使用较多,主要新闻图像面积较大;以文线和少量武线分隔不同区块;版面上色彩丰富,高明度,高彩度,版面具有艳丽、醒目、明快的特点。在头版,一般只有一篇稿件,其余为导读,新闻图像、广告图像,采用排列结构,界限分明,这一点其实不能算什么特色,大多数报纸都是如此。 第三,在版式上,和《南方周末》等大报相比,《环球时报》为对开小报,较之大报更方便阅读;版心面积大;分栏为四栏,分栏较少,显得疏朗、大方;四周留有合理的空白。从版式的类型来看,采用静态模块式版面,对模块的设计为单稿模块,单篇稿件以矩形呈现;重视彩色图片,采用图片来解释新闻,使信息传播更加直观、形象,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版面右下角的导读是版面上固定的一部分。从整体上,能感觉到《环球时报》很重视图片与色彩的运用,版面倾向于生动活泼,能引起阅读者的兴趣,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同时也方便读者快速阅读, 第四,在版面上,在这一部分我主要想说的是它的色彩。《环球时报》的色彩是能给人留下不错的印象的,至少就给了我很好的印象。头版的颜色永远是显眼而雅致的,既不是浓墨重彩,也非素面朝天。一张大幅彩色照片的基调,往往决定了版面上其他颜色如何与之协调,从版面整体看,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其

环球时报社评是怎么写出来的

4月8日环球时报社评 环球时报社评 是怎么写出来的 ◎胡锡进 (一) 总编辑长期做报纸社评的主笔,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就成了这样的特例之一。我为此挺惭愧的,我这样每天做评论员应该做的事,说明我不是个好领导,丢了该做的“正业”。 形成这个局面很偶然,也很无奈,是被“逼”出来的。我是大约从2010年春季开始参与环球时报社评直接写作的。在此之前,我只敲定题目,审读最后的成稿,但主管社评的丁刚同志离开环球时报,打乱了我们的工作。丁刚在环球时报广受尊重,所有人都叫他“丁老师”,他要出国另有重任,大家都慌了。没有人能接替他,我作为总编辑只好咬牙亲自上阵,详细修改每一篇文章,由于起草社评的同志都很年轻,修改的文字量很大,逐渐我们形成了一套新的操作机制,也意外形成了新的思辨角度和语言风格。 时至今日,环球时报社评的操作模式大致定型。每天上午,社评编辑与我共同协商形成社评题目和文章的基本思路,之后,负责社评 的编辑开始打电话,向一些专家询问他们就社评话题的观点和看法,到了晚上,编辑将各种看法归纳在一起交给我,有时编辑还写成文章草稿。我会阅读编辑准备的各种材料,包括专家的意见,然后我本人和这名编辑一起撰写社评,我口述,编辑在电脑上记录。他们不是一般的记录,而是一边记录我的话,一边根据他们白天围绕这个话题掌握的各种信息,修正我的看法,指出我的话和专家的意见有什么冲突,或者与他们了解的情况有什么别的出入。由于负责这项工作的编辑经常要换,他是否对这个话题准备得更充分,是否能对我的口述做出有说服力的修正,对社评的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 社评写出后,这名编辑要立即把成稿传给几名专家,征求他们对社评观点直到文字的具体意见。这样能给我们做第一读者的专家,至今已发展到近百名,每天参加进来的不少于2名,他们包括王缉思、房宁、汪晖、丁刚、潘维、崔之元、张维为、金灿荣、张颐武、楚树龙、王逸舟、彭光谦、杨恕、李希光、喻国明、殷罡、陶文钊、贾庆国、傅梦孜、袁鹏、吴心伯、孙哲、杨伯

环球时报关于朝鲜的资料

环球时报关于朝鲜的资料 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驶往靠近朝鲜半岛的西太平洋,在美国刚刚对叙利亚的军事目标实施打击后,“卡尔·文森”号的 动向引来了诸多关注。 向叙利亚空军基地发射巡航导弹,展现了特朗普比奥巴马在动武问题上更敢下手的一面,华盛顿接下来在朝鲜问题上是否会沿袭同 一风格成为更加现实的悬念。平壤对叙利亚的事态做出强烈反应, 表示自己“决不会被吓倒”。 应当看到,特朗普与奥巴马个性的区别是真实的,前者也愿意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轰炸叙利亚某种程度上帮他做到了这一点,他向世界传达出了自己是一位敢于动武的美国三军统帅的强烈信号。 但是特朗普“回归”奥巴马外交战略的迹象也很多,上台近三个月,他已经不再像一个美国外交“革命者”了。美军这次轰炸叙利 亚仅限于从驱逐舰上发射约60枚巡航导弹,连战机都没有出动,这 做起来最简单,打击效果也很有限,只相当于一个“就化武说化武”的警告性行动。 这样的打击如果放到朝鲜去,效果将更加有限,而它将产生的风险则会大得多。鉴于朝鲜上千门火炮和大量短程导弹瞄准着韩国首 尔地区目标,美国对朝鲜开展类似“象征性打击”,无异于给首尔 地区的民众引来一场灾祸。 美国作出对叙利亚动武的决定很神速,他们的国安委开个会,特朗普一拍板,导弹就发射了。对朝动武应当不会搞得如此简单,相 信美方会更认真地考量、回答一个问题:如果平壤对首尔地区开展 报复,华盛顿该怎么办? 因此美国或者不对朝鲜动手,一旦动手就不太可能只打击朝鲜的核设施以及相关军事设施,美韩同时联手对平壤实施“斩首行动”,开展推翻平壤政权的更大赌博,将是高概率的。

可以说,一旦美国启动对朝鲜的军事打击,这一行动将很难控制在“有限范围”内,它最终演变成朝鲜半岛上一场较大规模杀戮的 可能性很大。朝鲜将付出巨大代价,韩国也会受严重殃及。 尽管这样,华盛顿大概还是会受到其在叙利亚得手的鼓舞,对平壤的挑衅变得更不耐烦。相信现在用空袭打掉朝鲜核设施的念头在 特朗普团队中已经不被看成荒诞不经,它成了一个经常谈论的“严 肃选项”,只是动用它,需要一个“打了再说”的不管不顾的理由。 如果这种情况下朝鲜举行第六次核试验,那么就不排除它会成为推动华盛顿下决心蛮干的最后的、决定性的理由。至少华盛顿会拿 到一个关键的借口。今年的情况不同于去年,去年是奥巴马执政的 尾巴,他对朝鲜“战略忍耐”了七年,最后一年能忍就忍了。特朗 普刚上任,他又高调把解决朝核问题作为新政府外交的优先方向, 一上来就输给平壤,他会觉得威望扫地。 至于有消息说,美国国安委向特朗普提议重新为驻韩美军配备核武器,如果那样的话,会改变朝核问题的整个逻辑,半岛无核化目 标将不复存在,朝鲜拥核将事实上合法化。中俄两国都将会予以强 烈反对。 朝鲜不误判形势,这在未来一段时间至关重要。朝鲜的冒险不能无限加码,它不可认为,已经搞了五次核试验,再搞第六次也不会 有事。如果它搞新的核试验,从北京到华盛顿的反应大概都会是空 前的,甚至达到“转折”的程度。此时的平壤尤其需要保持理性。 《环球时报》(GlobalTimes)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人民日报》社主办与出版的国际新闻类小报,创刊于1993年1月。原名《环球文萃》,1997年改名为《环球时报》。2009年4月20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创刊,这是中国第二份面向全国发行的英 语综合性报纸。 《环球时报》中文版对日本、美国及台湾的新闻较为关注。在解读中国外交政策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因《人民日报》在全球各地 派驻人数众多的特派或特约记者,《环球时报》也以此为独家特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