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外国小说欣赏》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教师)

一.字词整理 重点一:小说主题特点:

小说主题呈现的含蓄性(作者):象征手法、一语双关

小说主题理解的多义性(读者): 正反研究每个对象

研究每个对象的四种关系: 1.个人与自我的关系 2.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4.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二:如何提炼主题?(读者)

1.由表及里 (直接反映) (站在特定时代) 2.以点带面(侧重于主观) (直接反映) 提炼主题:现象 —— 本质

3.以小见大(侧重于客观) (直接反映) (象征)

4.由正而反 (间接反映) 由反而正

以《面包》为例:

情节:偷面包,掩真相;均面包,相推让。 1.由表及里 在战后物质匮乏年代,夫妻在困境中互相关心、互相激励。

2.以点带面 ①由夫妻间的爱到家庭中成员之间的爱,到对整个家庭的厚爱。

②由一个家庭成员之间的激励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百姓之间的激励。

3.以小见大 由一个家庭的砥砺精神到整个国家的砥砺精神:预示着民族从废墟中崛起。

4.由正而反 由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到控

诉罪恶的战争,呼唤人类的和平。

四.考点梳理

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mǐn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ōu歌与追求。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mai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yùn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

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考点纠错】

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

【命题形式】

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答”,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可能有的主题,等等。【答题要领】

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五.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糊涂一世阿纳托利·特鲁什金(俄) 一个星期天。我岳父岳母来了,我们吃过午饭后就坐在一起聊天,像其他人一样,谈论着社会上的贫困、犯罪、盗窃、政府不作为等等问题,我们都认为,生活中的丑恶比比皆是。

我说:“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有这么多丑恶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不敢站出来大声地说真话,只是在角落里小声地嘀dí咕gū。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敢实话实说,生活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

突然,门铃响了。我打开门一看,门外站着一个黑人,西装革履lǚ,后面还跟着6个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拿着摄sha像机。

那个黑人走上前来叽里咕噜lū地朝我说了一堆话,我一句也没听懂。这时钻出一个翻译来:“这是糊涂国国王糊涂二世。他说祝您家里永远阳光灿烂,好运连连,财源滚滚。”

我赶紧道谢,然后又问他们有什么事。翻译回答说:“国王想拜访一下普通的俄罗斯家庭,看一下俄罗斯的普通家庭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是什么样子。”翻译说完,又递上了一份国王的礼物,一个小首饰盒。

我当然不是因为这件小礼物,而完全是出于礼貌才没有把他们拒之门外。我说:“那快请进吧。欢迎您的到来。”

国王的保镖biāo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gā旯lá都巡视了一遍,我们家这几口人傻乎乎地对着人家频频点头。

最后大家终于落座了。国王左右环顾了一下说:“您的家不太富裕啊。”

你看,他来之前我们正抱怨着呢。他这话说得多是时候啊。但我总不能让我们的国家丢面子吧?于是我说:“怎么不富裕?对一个一口之家来说足够了。”

国王马上就问其他那些人都是谁。我灵机一动,指着岳母说是我的仆人,指着岳父说是我的司机。我老婆一听就撅juē起了嘴,但为了国家的尊严没有出声。

“这几个人嘛,是我的按摩师和她的孩子们,他们来看看我。”我最后指的是我的老婆和孩子。

国王一听大吃一惊,差点跳了起来。他的保镖们立刻把我们家的墙角旮旯、大小房间又都查看了一番。

“您就一个人住?那您不在家时,不怕家里的东西被偷吗?你们这儿没有小偷吗?”国王又提

出了一个新问题。

我们大家都笑了起来,摇着头说,根本就没听说过丢东西这样的事。我说:“我们俄罗斯家家户户从来都不关门,白天黑夜门都开着,谁爱进谁进。从来没发生过盗窃的事。”

“噢,”国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睁得大大地说,“可在我们国家到处都是小偷。甚至你走在街上,裤子都有可能被人扒去。”

这次换我们故作惊讶yà地睁大了眼睛。我说:“怎么这样呢?这也太野蛮了!这是什么传统啊?在我们这儿,你出门前在地上放100卢布,逛guàng 一圈回来后,钱还在地上呢。”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探索与发现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正面为诺贝尔的半身侧面像,右边为诺贝尔的生卒年(罗马数字),左下角有作者签名“E.LINDBERG 1902” 奖章背面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健康女神许癸厄亚,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单元内容及学习目标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创新;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又饶有趣味。广阔的未知世界,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书写。 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述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c11880789.html,/v?vid=1843911709459990523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青蒿素)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c11880789.html,/x/page/u0533jp4wx9.html(广义相对论)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c11880789.html,/v?vid=1337140264653150891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斗拱)https://https://www.doczj.com/doc/bc11880789.html,/v?vid=8508549922540938268&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中国木建筑)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学案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 Section A Happiness is found along the way—not at the end of the road.---Sol Gordon 幸福将在路途中被发现,而不是在路的终点。 知识目标:koakas tiger elephant dolphin panda lion penguin giraffe zoo cute map smart animal box kind of south Africa 能力目标:Describe animals;Express preferences 情感目标: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要热爱动物,保护自然 Importance: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Difficulty: Express preferences (一)预习导学(Warming Up) 1.Read new words by themselves,then check some students’ pronunciations 2. Learn the new words by finishing the exercises.(英汉互译) 只可爱的大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几分_______ 一只有趣的海豚________________ 几只可怕的狮子 _________________

come from___________ welcome to the zoo____________ a smart koala__________ want to see the pandas_________ (二)预习自测 根据首字母和汉语提示写单词 1.--Why do like tigers? --Because they are very c________ 2.________(让我们) play with the cats. 3.Look at the ___________(长颈鹿).They are eating leaves. 4.Penguins live in south A__________ 5.There are many kinds of a__________in the zoo. (三)情景导入 First play a vedio about many kinds of animals ,then make a dialogue by asking them questions: Do you like animals? What animals have you seen in the zoo? And 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Why? (四)自主探究 1.译成汉语,注意划线部分 Let’s see the lions first. 2.让他做这件事吧。 Let___________it. (五)合作交流 Make the conversations following the example A: Let’s see the lions . B: Why do you like them ? A: Because they are cute. B: Where are lions from? A: They are from South Africa. (六)拓展创新 找出与划线部分意思相同的选项 The panda is kind of interesting. A little B a kind of C kinds of D a little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复习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历程 2. 了解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贡献, 3.认识“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 难点: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 【自主探究】 1.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时间:地点: 内容:;; 意义: 2.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恢复的名誉;1981年,通过了《》,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3.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外开放:→→→ 5.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6.中国梦(1)基本内涵:;(2)奋斗目标:;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4)五大新发展理念:、、、、。 (5)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合作探究】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群农民的生死抉择】 “我们分田到户,材料一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签下生死状: 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上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小岗村的农民这一冒险,创造了后来农村的什么政策? 【一个国家的集体觉醒】 材料二1978年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刻。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站在命运的拐点。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 (2)1978年是我国的命运的拐点,拐点自一次重要的会议开始,请问是哪次会议?这次会议上怎样调整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 【一个伟人的坦荡胸怀】 材料三 1979年4月,邓小平对广东省委负责人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3)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经济特区的作用。 【学后反思】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写作《抓住细节》学案设计 新人教版

单元写作抓住细节 教材分析 本学期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是:写出人物的精神。这就给写人的作文定了基调。通过这一次训练,学生对写人物的作文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抓住细节”,是对第一单元作文训练的巩固和延伸。因为只有让学生理解了细节的重要性,懂得了怎样进行细节描写,学生才会写出鲜活的人物来。 学情分析 作文训练中,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文通字顺,能关注生活,能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搜集典型的人或事。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内容空洞,语言乏味。尤其是在写人叙事的时候,或者是三言两语骨瘦如柴,又或者是废话连篇臃肿拖沓,通篇没有一处亮点。分析原因,一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的心灵体验。二是学生还没有完全掌握写作技巧。三是缺少细节或细节描写不到位。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及常见类型,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如何捕捉生活的细节,描写生动的细节。 3.注意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重难点 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这个单元的课文,鲁迅笔下的阿长给你留下最难忘的是什么? 是的。阿长对人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

尖”“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 还有,杨绛笔下的老王,李森祥笔下的父亲都让我们过目难忘,留下深刻的印象。取得这样的效果,要归功于细节描写。 二、写作指导 (一)什么是细节描写 学生思考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 明确: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致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二)细节描写及作用 1.经典范例 引导学生识别细节描写,谈谈肖像、动作、景物、语言等细节描写的作用。 找一找品一品: 动作描写: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典型化的动作描写看出了阿长睡相粗俗,令少年鲁迅苦不堪言,心生厌恶,也可能是白日太过劳累,以至于睡得很死,也只有鲁迅中年以后才有可能这样去体察他的保姆吧。 肖像描写: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老王》 分析:这个“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我们害怕,也和杨绛一样对他心生同情,也有不祥的预感,生命将息的人还在惦记对他心怀善念的人,这是怎样的一份情,也就会理解杨绛给钱的愧怍,她觉得亵渎了这世间纯善的一个人,同时我们也能感到杨绛本身的善良,她对老王充满同情和顾念。细节描写的表现力可见一斑。 语言描写:“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与<山海经>》 分析:说明了阿长没有文化,连书名都不知道,又表现了阿长对“我”的关爱以及“我”那一刻内心的巨大触动:唯独这样一个卑微的、被“我”轻视的保姆惦念“我”的心事,买来了“我”渴慕已久的心爱宝书。 景物描写:台阶旁栽着一棵桃树,桃树为台阶遮出一片绿荫。父亲坐在绿荫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台阶》 分析:一棵桃树的树荫里坐着羡慕人家高台阶的父亲,柳枝随风飘拂,似乎在扰乱父亲的视线,也在扰乱父亲的信念,但是父亲依然目光坚定,一动一静的映衬里见出父亲内心的执念,也见出父亲渴望改变自己地位的殷切。 这些都是非常典范的细节描写,那么什么叫细节描写?它有什么作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描写都叫细节描写,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作者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之为细节描写。 作用:在写作中,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

复习第三单元导学案(教师).doc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导学案 高二年级政治学科主备人:夏国稳制作人:夏国稳时间:4.13-4.15 (两课时) [导、思】 【学习目标】 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3、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及措施 【学习重难点】 1、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区别 2、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内涵 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课前复习】 1、中华文化的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的表现与见证 %1古代辉煌的发展历程;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一统思想文化)促进统一的民族文化形成,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儒学)确立了至尊地位 隋唐(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 宋元(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宋明理学)对后封建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明清: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进入衰微 %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1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 (2)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3)博大精深的表现 %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古代科技: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1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轴对称图形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我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对称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对称。 这些都是对称的,我能说一说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称现象。 合 作 探 究 1、看书29页例1,剪一剪 像上面这样,先把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 (1)我把我剪的图形在沿折痕对折,我发现了: 2、想一想、说一说 对称轴对称轴对称轴 我发现:像我们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而且我还会说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这样的图形是()。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课题:图形的运动(一)平移我的 学习任务1.初步感知平移的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 学习流程知 识 链 接 1、平移现象在生活中会经常遇到,让我们来关注什么是平移。 这些都是平移现象。我能说说我平常发现的平移现象。 合 作 探 究 2、自学书30页例2,认识平移。 (1)我知道并会说什么是平移?(2)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3)、看图填一填。

学习 流程归 纳 总 结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 1、当物体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且本身方向不发生改变时,这种现象 就是()。 2、平移的方法: (1)确定物体平移的() (2)确定物体平移的() (3)()移动后的各点,就得到平移后的图形。

第三单元在合作中发展复习学案教案修订稿

第三单元在合作中发展复习学案教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政治八年级上鲁人版第三单元在合作中发展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树立竞争、合作、平等意识,能够与人为善,友善的对待伙伴、同学和邻 人。 2、在生活中努力做诚实的人,不说谎话,不做假事,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能力: 1、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在竞争中不忘合作。 2、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分清义与不义的界限。 知识: 1、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合作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2、正确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懂得合作部能没有竞争,竞争也不能没有合 作。 3、知道每个人在人格上合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学习重点: 1、合作的重要性,竞争的积极作用。 2、怎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学习难点: 1、善于合作,往往有助于事业的成功。 2、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以及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学习过程: 一、梳理知识网络 自己整理出知识网络。 ? ? ? ? 二、典型示例: ? (2007中考。山东东营)阅读分析题 找到合作的伙伴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最重要的是靠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比如,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找到双方交往的“入口处”。只要投其所好,对方的心灵之门就会向你打开。 请你谈谈对上述观点的看法。 ? ? ? ? ? ? [问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思考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最重要的是靠什么,灵活的沟通方法和技巧对合作有一定的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认真审题,

可能偏离题目的考察主旨,误以为这是一种正确的观点而对沟通的技巧和方法大加论述,却忽视了诚信在交往中的作用,从而容易造成跑题。 [答题思路] 首先表明对观点的态度,也就是对还是错,然后叙述所持态度的原因。 ? ? ? ? 三、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2008.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试题)“不敢同冠军较量,就永远争不到冠军”这句话主要说明: A 人是竞争的主体 B 竞争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 C 要正确参与竞争 D 合作与竞争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下列没有体现合作精神的是: A联合国开发指导中国参与扶贫计划 B 兴趣小组共同撰写科技小论文 C中外合资的企业经营模式 D 800米赛跑中,运动员你追我赶 3、“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说明的道理是: A 现代社会中竞争更加激烈 B合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 合作释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保证 D合作有助于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4不正当的竞争是指: A优胜劣汰的竞争 B 没有合作的竞争 C过于激烈的竞争 D违背道德、法律的竞争 5下列选项中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原则的是; A 平等、公平、诚信、的原则 B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c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D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6、“竞争与合作永远是一对共同消长的孪生兄弟”。下列对这一句话理解有误的是: A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 B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单的竞争,孤单的竞争是无力的

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凡人小事”。本单元的学习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卖油翁》,一篇略读课文《台阶》和一个习作、一个名著导读。 【教学目标】 1、注重熟读精思。 2、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3、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教学重难点】 重点:注重熟读精思。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 难点: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感受文章的意蕴。 【学法指导】 1、熟读精思。指“有重点”“有深度”的思考。培养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情有可原”等词语。 2.了解并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合作探究,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 2.学习过程中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理解身边人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 难点: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学习详略得当来使主题更鲜明,人物更突出的写法。【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相结合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我们曾经和鲁迅先生一起游玩过百草园,也曾和他一起雪地捕鸟,还曾和他一起聆听过“美女蛇”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讲述者是——阿长。对于鲁迅,阿长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鲁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在鲁迅45岁的时候还专们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阿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她对少年鲁迅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呢?作者是如何塑

第三单元教学案答案

第三单元教学案答案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自主预习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狂人日记》2.① qí shèn líng m áo bó yōng záo cuán liǎn tuì suǐ mì hǎn ǎo bǐ ①确实②轻快。③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④寻找食物。觅,寻找。⑤(学识)深而且广。⑥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儒,指读书人。 ⑦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⑧成语。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高枕,枕着高枕头。《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3.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课内探究案】 1.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自由快乐枯燥无味①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②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③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2.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4.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5.a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②言之有理即可。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投;i系;m捆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6.略7.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儿童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8.①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9.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拓展检测案】 1.2.B 3.D ●课内语段阅读。 4.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5.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味觉:又酸又甜。 6.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7. ①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8.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9.拟人。续写略。 10.写出两条即可。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课外语段阅读 11.①D ②B ③C 12.“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棕榈的叶缘略长,边缘分岔,用“伸开巴掌”作比拟,贴切而新鲜。作者把写眼前景物与抒情结合起来,展开想象,于微风吹佛下,棕榈叶子飒飒作响,仿佛成了扳着指头数家珍的絮絮细语,读来亲切感人。13.作者把园中的小草人格化了,赞美小草,实际上就是赞美鲁迅精神。 14.①鲁迅虽死,而精神永存。②它们,指小草,暗喻鲁迅在敌人的残酷迫害下仍坚持战斗,把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和世界的和平进步。③鲁迅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是哺育中华儿女的精神营养,它会增进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15.本文从百草园的景物生发开去,歌颂了鲁迅奋力进击的精神,抒发了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10再塑生命的人 自主学习: (1)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2)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仅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别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 匠心教育文档系列 1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课题】Unit 3 Can you play the guitar?Section A复习导学案 备课时间:2010.3.14 上课时间:主备人:唐守红课型:复习序号: 【复习目标】. 1、掌握本单元中现的表示乐器的名词及其他相关动词。 2、掌握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3、能熟练谈论自己的喜好与意愿。 【复习习重点】情态动词can的用法。 【复习难点】谈论自己的喜好与意愿。 【复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巩固 A,单词.1.吉他______2.鼓_______3.钢琴_________4.喇叭_________5.小提琴______ 6.国际象棋________ 7.小孩________ 8.我们的_______ 9.参加;加入______10.跳舞;舞蹈________11.游泳_________12.唱歌___________13.画画_______14.说,说话_______ B,短语1.下国际象棋____________2.说英语_____________3.说汉语________ 4.弹吉他___________ 5.加入艺术俱乐部________________ 6.音乐俱乐部_________ 7.英语俱乐部_____________8.游泳俱乐部_____________9.与相处得好_____________10. 在某方面帮助____________11.篮球打得好____________________ C,1,我想加入音乐俱乐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想加入想起俱乐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加入哪个俱乐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哪个俱乐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会照顾小孩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能帮助孩子们学习游泳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能干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法精练。 情态动词can小结:后面总是接动词原形,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意思是”能,会”. 用法口诀: 情动can表能力,和行为动词不分离.不管主语如何变, can的模样永不变. 只要出现情动can,动词原形后面站.一般疑问can提前,否定can后not添. 1,你会跳舞么?是的,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会画画么?不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她会说英语么?是,她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汤姆会弹吉他,但是他弹得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复习检测。 (一)单项选择 ()1.Can you play______guitar or play _______chess? A.the;the B,/ ;the C.the;/ D./;/ ()2.Jessia can ______Chinese very well. A,say B,Talk C,tell D,speak ()3.Tina often helps her chassmates _____English. A,to B,in C,with D,for ()4.Jenny ______good with her parents. A, is B,am C,does D ,can ()5.-----Can Li Lei paint?-----Yes,he ______. A,can’t B,isn’t C,can D,is ()6,Sam can _____well. A,sings B,sing C,singing D, to sing ()7,I can play the guitar very __________. A,good B,better C,best D,well ()8,Kitty and Lisa ________to join the art club. A,want B,wants C,can D,take ()9,David can sing _______he can’t dance. A,and B,so C,or D,but ()10,----______does her sister want to join? -----Swimming club. A,How club B,What club C,When D,How (二)句型转换。 1,I want to join the English club.(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 _______ _________to join the Englishclub? 2,Bob likes music.(改为否定句) Bob ______ _______music. 3,Joe can speak Chinese .(改为一般疑问句) ______ _______ speak Chinese? 4,My brother can play the guitar? (划线部分提问) ______ 5,Jack can sing .He can dance ,too.(合并为一句) Jack can _____and_______. (二)选词填空。 Play, want, isn’t, can’t ,join, can, sing, dance, English, well 1,Jim likes English . He wants to join the _____club. 2,Let’s______ a song. 3,------Can she speak Japanese? --------No,she _______. 4,What club do you _______to join ? 5,----Is your brother good with you? -----No, he_________. 6,I want to _______the chess club. 7,Can you ________the guitar? 8,----What can you do? ----I can_________. 9,Mary sings very ________. 10,My father ______paint .He wants to join the art club.

《人生》 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人生》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 元) 学习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 3.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表达什么意念,肯定或赞扬什么精神。 【课前活动案】: 一、作家作品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勃兰兑斯(Georg Morris Cohen Brandes,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丹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部巨著共6卷,即《流亡文学》《德国的浪漫派》《法国的反动》《英国的自然主义》《法国浪漫派》和《青年德意志》,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如史雷

格尔兄弟.霍夫曼.夏多布里昂、拉马丁、雨果、拜伦.乔治•桑、巴尔扎克、斯丹达尔(司汤达)、梅里美、海涅、维尔特等。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作者被迫到柏林寄居7年。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二、生字注音 陷阱()瞭()望瞻()望忙碌 ()撒()旦攫()取 充沛()鲑()鱼停滞()臆()测馈赠()() 三、词语积累 粉身碎骨:身体粉碎(多指为了某种目的而丧生)。 瞭望:登高远望。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撒旦:圣经故事中的魔鬼。原为上帝的使者,后妄想与上帝比高下而被贬堕落。

诗词(教师版)第三单元学案

1. 蝶恋花柳永(北宋) 伫倚危楼①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②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③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注释:①危楼:高楼。②黯黯:迷蒙不明。③拟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时宜。 (1)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其文学评论专著《人间词话》中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说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境。”其他两种境界分别为:“”和“”(2分) (2)问:历来评家认为,这首词的点睛之笔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两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6分) 答: 1、(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共2个得分点,每点3分,共6分。 (1)从“不悔”入手结合全词分析坚贞(执着、挚诚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坚贞”、“执着”、“志诚”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2)从“憔悴”入手,扣“春愁”分析“愁绪”(思归、思念等),意合即可,3分。(只有“愁绪”等表述没有结合原词句具体分析只得1分,结合了原词句具体分析可得3分) (3)两点融合起来,并结合原词句进行了具体分析,视分析程度也可给6分。 2.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2.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 3.清平乐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这首作品写春,运用的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什么?试分析这种手法使用的妙处。(4分) (2)欧阳修曾有一首《蝶恋心》,表现一位深闺女子对意中人的思念,作品下阕运用了与这首《清平乐》相似的表现手法:“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背景知识: 资产阶级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或国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在代议制下,资产阶级通过 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专制独裁。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学习要求】 1.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情况。 2.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程序。 3.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4.体会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的政治变革,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大进步。 【基础知识】 含义:亦称“立宪君主制”。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和二元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第二帝国) 一、历史条件: 1、13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它还是封建性的。议会由国王和上、下院组成。 2.传统上,英国议会对王权有一定的限制(税收)。 3.17世纪初,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 4.很多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入议会特别是下议院,在议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 1、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议会获胜处死查理一世——共和国时代——斯图亚特王朝复 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 1、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议会权力超过国王) ①《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 力,还可以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的经济政策 ②《权利法案》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否定了君权神授;议会权力日益超过王 权,国王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 依然掌握行政大权)。 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王权衰落,议会权力增长) ①起源:源于国王召集大臣在宫中秘密小房间里召开商讨国家大事会议的传统。光荣革命后, 国王经常召集这种会议,称为内阁会议。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 ②形成:18世纪,英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实际控制了政权。1721年,下议院多数党 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责任制内阁作 为国家的行政机构开始逐渐形成。 3、政党政治的形成 ①起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就逐渐演化成两个政治派

【精品】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学案设计新人教版1

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 教材分析 读后感是对读后感受的表达,是阅读价值产生的标志。读后感的前提是理解,然后产生感受,生成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读后感写作是对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将引导学生认识读后感,并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方法。 学情分析 读后感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但从读后感写作训练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尽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引述原文多,无感受或感受少,喧宾夺主。有的同学写读后感,主体部分完全是复述原文的情节,或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评述。 2.评述原文多,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混淆了读后感与文学评论的界限,把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 3.蜻蜓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类文章主要症结是没有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确立好感发点的要点。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认真理解原文,把握要领,写出自己的感受。 2.在朗读中获取感受,在写作中具体、深化感受。 3.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从有益的书籍中获得启迪。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写读后感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2.找准“感点”,写出的读后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读文章时常被文中的人或事打动,随之哭之而泣之,随之笑而悦之。这其实就是我们和文中的人或事发生了共鸣,产生了一些想法,如果它和我们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既可以加深对原作的理解,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二、写作指导 活动一:认知读后感 学生自读指导相关段落,了解什么是读后感。 学生回答,明确: 读后感,是指看了某篇文章或某部作品后,自己写下的感想、启发。 教师补充、点拨: 读后感最突出的特点是“读”和“感”的紧密结合。“感”是重点。“读”,指读了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