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一、概述

临床药理学是适应医学、药学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学科。早在上世纪初,Wilcox和Osborne就认识到,临床医生注重掌握医学知识和诊断技术,但药物治疗水平相对落后。今天,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医学和药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医学与药学的迅速发展,也对临床医师和药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医学领域总体情况而言,药物治疗水平与医学理论和诊断技术的发展仍然不相适应。药学的迅速发展,可供临床选用的新药不断涌现,但如何实现临床合理用药,保障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规范,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临床药理学》旨在为国家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学员继续教育构建有关临床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知识结构,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该书系统而简明地介绍了临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问题,反映了现代临床药理学的进展。全书共分为6篇36章。第一篇总论介绍临床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至第六篇为各论,除了介绍神经与精神、心血管、血液、内分泌、内脏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外,还根据当今疾病谱的变化,设专章介绍脑血管疾病、痴呆、肝脏疾病、糖尿病、偏头痛、肺动脉高压、性功能障碍、艾滋病的药物治疗等。内容涉及临床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主要领域,对指导合理用药有较大实用价值。本教材每章开始都有重点内容提示,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为适应学员阅读外文专业文献的需要,章末列出英文总结。作为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的辅导教材,要求学员重点掌握临床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以及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药物治疗措施和方法。

二、选定的各章节基本知识要点

第一章绪论

临床药理学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临床药理学与基础药理学的区别在在于其研究对象是人,而不是实验动物。临床药理学的基础是基础药理学和临床医学,其范围涉及临床用药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浏、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病原体对药物的耐药性等方面。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药理学为药物治疗学提供理论基础。从新药研究的角度看,临床药理学是新药研究的最后阶段,对新药的临床疗效、体内过程及安全性等做出评价,为制定给药方案,药物生产与管理以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本章的知识点包括临床药理学的定义、发展概况、学科任务、研究内容、与药物治疗学的关系以及学习方法等,重点是临床药理学的有关概念、性质和任务。

第四章药物代谢与临床合理用药

药物代谢(drug metabolism)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通常在酶催化下进行,产物称为代谢物。常见的药物代谢酶包括CYP1A2、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酯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N-乙酰基转移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第二节介绍CYP450的诱导和抑制、肝功能损伤及饮食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此外,对首过代谢、新生儿代谢、活性代谢物及前药的临床意义作了介绍。每部分理论知识后均以临

床常见药物为例,阐明药物代谢对临床合理用药的意义。

本章的重点是熟悉一些主要CYP450氧化代谢酶对临床常用药物的代谢过程,掌握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了解一些床常用药物的代谢特点和应用注意。

第五章新药研究与新药临床试验

新药研究是新药从实验室发现到上市应用的整个过程,是综合利用多项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的系统工程。学习和掌握新药研制开发信息,对正确实施新药临床试验,保证新药申报、注册、审评等工作健康、有序和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本章要求熟悉新药的概念和分类,新药研制思路和过程,中药新药及其复方的研制思路和原则;掌握新药临床前研究阶段的基本内容与方法,临床研究(包括I—IV期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新药上市后再评价;了解新药发现途径、未来新药开发模式。

第七章遗传药理学

遗传药理学主要研究遗传因素对于药物效应、代谢及毒性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变异不仅存在于药物代谢酶多型性,同时存在于药物受体、药物载体、细胞膜离子通道及多药耐药蛋白的基因多型性。基因组药理学(pharmacogenomics)是遗传药理学的一个分支,涉及研究人类基因谱中特定基因位点与药物效应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与理解遗传药理学的重要性并应用到鉴别与疾病有关的基因变异上,可使用药个体化及最佳化,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本章重点讨论遗传药理学与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效学的关系,以及遗传(基因)变异(genetic variation)对恶性肿瘤、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的影响。

第八章药物不良反应与药源性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时所出现的有害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有多种分类方法,通常按其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而分为A型药物不良反应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两型。其他分类方法是在上述两类的基础上将药物不良反应扩展为6类或9类。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既是药源性疾病的组成部分,又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A型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和B型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根据受损害的组织器官可分为药源性肝病和药源性肾病等。

本章要求熟悉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分类、构成和发生机制,药源性变态反应和其他常见药源性疾病;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和药源性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第九章药物滥用及药物依赖性

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麻醉性和非麻醉性镇痛药、致幻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药和其它(如烟、酒及一些有机溶剂等)。药物滥用导致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已

成为当今世界一大公共卫生问题和严重社会问题。对药物滥用的预防和依赖性药物引起的中毒诊治是关系到民族昌盛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从医学角度出发解决这些精神活性物质引发的精神障碍是当前广大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章重点介绍药物滥用的概念及危害,药物依赖性定义、分类和精神活性物质毒理学。常见的依赖性药物包括阿片类、可卡因、大麻、镇静催眠药、苯丙胺类、致幻剂类和乙醇。戒毒治疗主要集中在脱毒和防复发两个阶段。国际国内均设置专门机构,负责药物滥用的管制工作,并制定公约和管理办法。

第十章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s)是指某一种药物的作用由于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的存在而受到干扰,使该药的疗效发生变化或产生不良反应。当前药物的种类日益增多,联合用药的机会随之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特别是不良的药物相互作用愈来愈引起人们的注意。对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已成为临床药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在进行联合用药时,应注意利用各种药物的特性,充分发挥联合用药中各个药物的药理作用,以期达到最好的疗效和最少的药物不良反应。

本章要求熟悉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不良药物相互作用的预防;掌握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包括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和药物体外的相互作用;了解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的不良反应。

第十一章老年人的临床药理学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伴有机体组织、器官结构的退化,进而引发生理生化功能的衰退,并因此形成了老年人特有的药物代谢规律,即药物吸收和排泄均缓慢,药效持续时间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减少,游离血浆浓度增高而易出现不良反应。加之老年人往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用药品种多,用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亦高。所以,了解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本章要求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系统功能的变化;熟悉老年人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和药效学(包括神经系统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药物耐受性改变以及药物依从性下降对药效学的影响);掌握老年人的药物治疗与常用药物(如心血管系统常用药、神经系统常用药、抗生素、消炎止痛药和镇痛药等)和药物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围生期药理学

围生期药理学(perinatal pharmacology)是研究在围生期阶段(perinatal period)药物对母体、胎儿和新生儿作用规律与特点,包括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一门科学。在围生期阶段,孕妇、快速发育的婴儿和新生儿的生理活动与普通人不同,药物作用的规律也有所不同。因而在这一阶段中给孕妇、乳母用药不仅要考虑到药物对母体的影响,更应当考虑母体用药对胎

儿及新生儿的影响。围生期药理学涉及的内容广泛而复杂,该领域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保障胎儿或新生儿的健康,而且在实现优生优育工作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本章的知识点包括熟悉围生期的概念及围生期药物代谢动力学(包括胎盘药物代谢动力学、胎儿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新生儿药物代谢动力学),掌握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不良反应(药物的致畸作用、具有致畸作用的药物、药物对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及分娩期和哺乳期用药等内容。了解美国FDA根据药物对胎儿的致畸危险性对药物分类、在围生期内药物对新生儿和母体的作用特点、规律与药物效应和代谢动力学的变化,以安全性、有效性为围生期用药的原则。

第十三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种。缺血性脑血管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高血压性脑出血及蛛网膜下隙出血。本章重点介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性脑血管病急性期,以及脑出血急性期的药物治疗。要求了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预防和治疗,药物的应用包括阿司匹林、噻氯匹啶、双嘧达莫和阿魏酸钠;掌握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应用药物包括血容量扩充剂、血液稀释药、抗凝血药、纤维蛋白溶解药、脑血管扩张药和脑水肿治疗药等;熟悉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应用止血药、脱水药和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药物。

第十五章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性头痛,其发作与遗传、饮食以及内分泌等因素有关。临床常用的抗偏头痛药物可分为控制急性发作药和预防发作药。本章要求了解偏头痛的分类及发病机制,熟悉抗偏头痛药物的分类,掌握控制急性发作的药物(非甾体抗炎药、麦角类制剂和以舒马曲坦为代表的选择性5-HT1B/1D受体激动药)和预防发作的药物(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5-HT受体阻断药和钙通道阻滞药)。

第十六章睡眠障碍的药物治疗

睡眠对消除疲劳、恢复神经中枢自然平衡、促进机体体力和智力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失眠的原因众多,对因性治疗比催眠药治疗更重要。大多数催眠药随剂量增加依次可产生镇静、催眠、抗惊厥等作用,催眠后常可引起次晨后遗宿醉现象。催眠药多可引起快动眼睡眠和慢波睡眠缩短,长期用药后易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和成瘾性,骤停时多可出现反跳现象,巴比妥类药物较易发生,苯二氮卓类较轻。

本章要求了解生理性睡眠与药物性睡眠的区别,失眠的概念与原因;熟悉催眠药的分类和一般特点;掌握临床常用催眠药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苯二氮卓类药物有地西泮、艾司唑仑、三唑仑等,巴比妥类药物包括短、中、长效类,其他常用催眠药如水合氯醛、甲丙氨酯、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匹克隆。

第十七章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颤麻痹,属于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进行性功能紊乱。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an syndrome)是指某些明确因素引起的类似帕金森病的一组症状。多巴胺(DA)学说认为,帕金森病的病因为脑内黑质一纹状体处的DA神经元变性,DA释放减少,胆碱神经元活动相对占优势而出现震颤麻痹症状。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提高DA能神经活性的药物和中枢抗胆碱药。

本章要求熟悉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学基础,掌握常用抗帕金森病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药动学特点、用药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左旋多巴、塞利吉林、DA受体激动药、金刚烷胺等通过不同机制提高DA能神经活性,它们对少动和肌强直的效果较好,对震颤效果较差;抗胆碱药苯海索对震颤、肌强直疗效好,但对少动效果差或无效。左旋多巴和卡比多巴合用是帕金森病的标准疗法。

第二十二章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是多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表现。CHF 时心脏收缩性减弱,心率加快,前后负荷增高,氧耗量增加。在血流动力学方面表现为心脏排出量绝对或相对的不足。心力衰竭的非药理学控制首先应注重原发疾病的治疗,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则主要通过加强心肌收缩力或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而发挥治疗作用。

本章要求了解CHF的病因、临床分级、治疗原则、药物分类和抗CHF药物发展动向;熟悉CHF的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常用药物作用的环节,特别是心脏重构的概念;掌握常用临床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药动学特点、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重点掌握RAAS 阻断药,如ACEI、AngII受体阻断药、醛固酮阻断药和β受体阻断药的药理学及临床疗效评价。

第二十三章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

体内有许多系统与血压的调节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有交感神经一肾上腺素系统及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 RAS)。抗高血压药可分别作用于上述不同的环节,从而降低血压。根据药物的主要作用和作用部位将抗高血压药物分为以下五类。①利尿药:氢氯噻嗪等;②交感神经抑制药:包括中枢性降压药(可乐定、利美尼定等),神经节阻断药(樟磺咪芬等),去甲肾上腺素神经末梢阻滞药(利舍平、胍乙啶等),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等);③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抑制药(卡托普利等),血管紧张素II (angiotensinII , Ang II )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等),肾素抑制药(雷米克林)等,④钙阻断药:如硝苯地平等;⑤血管扩张药:如肼屈嗪和硝普钠等。理想的抗高血压药应具有能口服、长效、价廉、副作用少、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等优点。

本章要求熟悉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原则和特殊人群的用药;掌握常用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药动学特点、用药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重点掌握目前常用的五种抗高血压药物:利尿药、钙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ACE

抑制药和Ang II 受体阻断药的抗高血压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第二十四章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

肺动脉高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肺动脉高压的基本病理改变包括肺血管收缩、肺血管构形重建以及肺小血管内微血栓形成3个方面。治疗肺动脉高压的关键是对原发性疾病的治疗,在此基础上权衡使用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一般认为,对轻度肺动脉高压不主张进行药物治疗;对较严重者主要选用钙通道阻滞药,或持续静脉滴注前列环素,钙通道阻滞药与前列环素均可与抗凝药物联合应用;对肺血管病变特别严重的病例,药物治疗往往无效。

本章要求了解肺动脉高压的分类和病理机制;熟悉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治疗效果评价和预测;掌握常用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血管扩张药物(钙通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钾通道开放剂、直接血管扩张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抗凝血药,强心苷类和利尿药等。

第二十五章缺血性心脏病的药物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多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经典的抗心肌缺血药物为硝酸酯类,已有百余年的历史,20世纪抗心肌缺血药物最重要的进展是β受体阻断药及钙通道阻断药的发现。上述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血流动力学,减少心肌耗氧量以改善缺血心肌的供血。另外,针对心肌缺血危险因素的治疗如抗栓药物以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也能阻止或减轻心肌缺血。近年来又研究了多种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的药物,如心肌细胞保护药、代谢抑制药、A 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药等。

本章要求了解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熟悉抗心肌缺血药物的作用方式;掌握常用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钙通道阻断药、β受体阻断药和抗栓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药动学特点、用药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第二十七章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是心肌梗死、脑梗死及全身缺血性疾病的主要病因和病理基础。特点是受累动脉内膜有类脂质沉着,复合糖类积聚继而产生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造成血管闭塞、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药物治疗多采用调血脂、抗血小板、抗氧化和保护血管内皮等药物。

本章要求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防治原则;熟悉常用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药动学特点、用药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第二十九章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糖尿病仅占少数,原发性糖尿病可分为1型和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衰竭,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肢体坏疽,昏迷等严重威胁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糖尿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

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

本章要求了解糖尿病的分型和病理过程;掌握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的药理作用、临床药动学特点、用药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熟悉胰岛素抵抗的防治和糖尿病并发症的药物治疗。

第三十三章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抗感染药物是指用于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原虫以及蠕虫等)的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目前对抗感染药物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寻找对耐药菌株有效、具有新的抗菌谱及新的作用机制、作用靶位或作用酶点而且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本章要求了解抗感染药物的发展概况;掌握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问题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应用;熟悉常用抗感染药物,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及抗病毒药、全身用抗真菌药的药理作用、临床药动学特点、用药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第三十五章恶性肿瘤的药物治疗

化学治疗(化疗)是利用化学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而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氮芥是第一个治疗淋巴瘤的化疗药物,继之甲氨蝶呤、嘌呤阻断剂巯嘌呤(6-MP)、嘧啶阻断剂氟尿嘧啶(5-FU)、阿糖胞苷、放线菌素D等抗肿瘤抗生素、长春花生物碱类、顺铂、紫杉醇、鬼臼毒素等许多化疗药物用于临床。目前,生物反应调节剂已成为继手术、放射及化学治疗之后的第四种治疗癌症的手段,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基因治疗及肿瘤疫苗治疗,使肿瘤的生物治疗有了广阔的前景。另外,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等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章要求了解抗肿瘤治疗的发展概况和抗肿瘤药物的分类;掌握各类抗肿瘤药物中常用代表性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药动学特点、用药方法以及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如烷化剂中的环磷酰胺、塞替派和白消胺,抗代谢药中的甲氨蝶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抗肿瘤抗生素中的多柔米星及柔红霉素、博来霉素、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抗肿瘤植物药中的长春碱类、紫杉醇、三尖杉酯碱、鬼臼毒素类,其他抗肿瘤药包括顺铂、病卡巴肼等。熟悉联合化疗的选药原理和原则,制定合理的联合用药方案。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简称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2、治疗药物监测(TDM,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临床药动学监测CPM):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3、治疗指数(TI):药物LD50/KD50之比值,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TI越大,药物越安全。安全指数相等,不代表安全性相等,还需考虑安全范围。若某药LD50与ED50两条曲线首尾重叠,还必须参考LD1/ED99或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 4、部分激动药(partial agonist):有些药物内在活性弱,当无其他强大受体激动药存在时,可与受体结合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到激动药的作用;但在别的强激动药存在情况下,这些药物与受体的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的作用。 5、新药: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包括国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国外已上市但未在我国境内上市,新的复方制剂,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包括: ①中药天然药物②化学药品③生物制剂

6、药品不良反应(ADR,adverse drug reacction):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药物过量、药物滥用、不依从用药和用药差错。 7、药品不良事件(ADE,adverse drug event):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医学事件,不一定与药物治疗有因果关系,包括ADR、药品标准缺陷、药品质量问题、用药失误和药物滥用。 ADE的实际意义:①ADE与用药的因果关联性常不能马上确定 ②对ADE“可疑即报”最大限度降低人群用药风险 ③ADE包括了伪劣药、误用、事故等造成的损害,可揭示不合理用药及医疗系统存在的缺陷,是药物警戒关注的对象。 8、药源性疾病(DID,drug induced 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不仅包括药物在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而引起的疾病,一般不包括药物过量导致的急性中毒。 9、药物警戒(pharmacovigilance,PV):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不仅涉及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涉及与药物相关的其他问题,如不合格药品、药物治疗错误、缺乏有效性的报告、对没有充分科学根据而不被认可的适应证的用药、急慢性中毒的病例报告、与药物相关的病死率的评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25721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Pharmaceutical work summary 2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xx年临床药学室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临床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成绩、不足与明年工作计划向院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制定了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目标 年初制定了《xxxx医院临床药学室各项工作职责与制度》并装订成书,同时制定了xxxx年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实行月工作小结。使之做到工作制度化、运作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二、坚持下临床科室制度化 坚持下临床科室服务制度化,为医生、护士及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实行每日临床科室交班查房制,每周院内科室大查房,每月处方点评用药分析,每季临床药讯编辑出版。做到各项工作形成程序化、条理化、制度化。 三、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年初调整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xx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目标管理细则。每季度以药讯形式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予以及时通报。7月份邀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王志主任来我院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学术报告讲座,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全年临床药学室上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50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4例,新的不良反应7例。使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仅在数量上圆满完成,而且在上报质量上有所提升,获市药监局领导好评。同时制定了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发生于我院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出警戒,做出分析。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通告各临床科室,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前应做皮试,同时避免同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使用时加强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四、做好院内大查房记录 xxxx年通过下临床科室,对科室重点、危重、疑难病人不合理用药在院内大查房时进行点评,分析指出用药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个别争议问题单独与科主任、临床医师私下交流、沟通,达到大家意见统一,求得相互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全年来书写了内一科、内二科、肿瘤科、普外科、骨外科、针灸科、妇儿科、肛肠科查房记录,并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 五、加强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处罚力度 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住院病历30份及门诊、住院处方各600张,对我院医嘱、处方进行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分析,每月点评一次,均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同时制定了《xxxx医院处方点评制度》、《xxxx医院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定》,对不严格规范执行处方的正确书写、配伍禁忌用药、超剂量用药、无适应证用药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在院周会上予以通报,并予以一定经济处罚,处罚到个人。其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六、开展专题用药分析

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湖北医药学院2014年临床药理学试题及答案 1、试述新药临床实验的分期、目的、意义和实验对象。 答:分为四期。(1)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包括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动学研究;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2)Ⅱ期临床试验:主要目的:确定是否安全有效,与对照组比较有多大的治疗价值;确定适应证、最佳治疗方案;评价不良反应及危险性并提供防治方法。(3)III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治疗作用确证阶段。(4)IV期临床试验:目的: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主要对象是一些疗效不确切或不良反应较多或有严重反应的市场药物2、据妊娠生理特点,述妊娠期合理用药原则。 答:基本原则:(1)明确诊断和用药指征。(2)尽量选择对孕妇及胎儿无害或毒性小的药物,采用适当剂量、给药途径及给药间隔时间。(3)权衡所用药物对孕妇疾病治疗与药物对胎儿导致可能的损害之间的利弊,注意随时调整剂量或及时停药,甚至先终止妊娠,再用药。(4)尽量避免使用新药或孕妇自用偏方、秘方。妊娠期用药原则:单用有效,避免联用;有疗效肯定的药,避免用尚难确定对胎儿有无影响的新药;小剂量有效的避免用大剂量;早孕期避免用C 类、D 类药物;若病情急需,要应用肯定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应先终止妊娠,再用药。 3、临床为什么要重视老年人用药,老年人用药原则。 答:原因:社会人口老年化加剧;老年人用药机会多;药物不良反应随年龄而增长。原则:(一)药物的选择:(1)必须有明确的用药指征(2)恰当选择药物及剂型(3)控制合用药物的数目(类型相同和不良反应相似;配伍用药宜少,不超过3-5种)(4)了解和密切观察ADR。(二)制定合适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药物剂量、用药时间)。(1)剂量的选择(2)疗程的选择。(三)重视老人的依从性。(四)注意老年人慎用的药物。(老年人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诊断;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药;避免重复使用作用相同或类似的药;从小剂量开始;勤随访、复诊;熟悉所给药物的实际来源;简化用法剂量方案;注重非药物疗法。)4、缩血管药和扩血管药用于治疗休克的临床用药原则,扩血管药分哪些类型? 答:原则:去除原始动因;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防治细胞损伤;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支持与保护疗法。分类:(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硝普钠;(2)钙拮抗药:硝苯地平;(3)a手提阻断药: 酚妥拉明;(4)b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5、谈谈你对抗菌药联合使用的认识,什么情况下需要联合使用抗菌药? 答: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扩大抗菌范围,延续或减少抗药性的产生,降低毒副作用。但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仅不能达到上述目的,反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所以联合用药必须有明确的指征。 一下情况下使用抗菌药①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用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②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腹膜炎、严重的创伤感染等。③长期使用一种抗菌药,细菌易产生耐药者如治疗结核病常用链霉素+异烟肼。④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部位时如:青霉素+SD 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青霉素+克林霉素/喹诺酮类治疗骨髓炎。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 ⑥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生素的同时常加用抗霉菌药物治疗,以减少二重感染的机会。⑦为了减少不良反应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联合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使前者用量减少,从而减少毒性反应。 6、药品不良反应的监制方法有哪些?

临床药理学

第一张绪论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临床药理学主要任务: ①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水平; ②通过临床药理学研究,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 ③进行治疗药物监测,为制定和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④监测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安全性; ⑤对已批准上市药物进行再评价,为药品监管部门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安全性、临床药动学、临床药效学 临床药效学:生理、生化效应;剂量与效应 ①确定人体的治疗剂量,最大疗效,最小的副作用 ②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临床药动学:是一门用时间函数来定量地描述药物在人体内转运和转化的动态规律,浓度-时间变化过程,即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 第二章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治疗药物监测 治疗药物监测 (TDM):通过测定药物浓度和观察药物临床效果,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调整给药方案,使治疗达到理想水平。 治疗药物监测的目的:给药方案个体化 疗效与血浓相关性更密切 某些药物没有适当的效应指标来指导剂量调整 需要了解病人用药的依从性 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之间的相关性比药物效应与药物剂量的相关性要强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小有效血药浓度至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治疗窗的概念:治疗上限:机体能耐受的最大不良效应时的血药浓度; 治疗阈:产生最小治疗效应的血药浓度 治疗窗:两者之间的范围称为治疗窗 制定给药方案的目标就是将血药浓度水平维持在治疗窗内 分析药物浓度方法 光谱法:设备简单、费用低廉,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专一性差,易受到体液中其他组分的干扰,故使用受限制。 色谱法:分离度好、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以同时测定几种药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血药浓度测定中应用广泛。缺点是样品处理较为复杂,耗时较长,当临床救治病人急需监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重点总结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及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及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及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进行监督及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

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科学 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 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 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及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 病人的治疗 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 ⑴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⑵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⑶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各项要求及期相似,但一般不要求双盲。 ⑷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

2.市场药物再评价(revaluation of marketing drugs)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3.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4.安慰剂:是把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用来作为临床对照试验中的阴性对照。 5.药品注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药品注册申请人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拟上市销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同意其申请的审批过程。 6.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 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和报告。 7.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临床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8.重要不良事件:指的是除严重不良事件外,发生的任何导致采用针对性医疗措施(如停药、降低剂量和对症治疗)的不良事件和血液学或其他实验室检查明显异常。 9.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rnitoring,TDM)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0.给药个体化:临床给药方案,在根据病情和适应证选定最佳药物之后,通常指确定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及给药时间、疗程等。 11.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是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包括不同途径)所产生的复合效应。 12.协同作用(synergism):联合应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增加。包括相加、增强、增敏作用。 13.拮抗作用(antagonism):联合用药后原有作用或毒性减弱。 14.配伍禁忌(incompatibility):是指两种以上药物混合使用或药物制成制剂时,发生体外的相互作用,出现使药物中和、水解、破坏失效等理化反应,这时可能发生浑浊、沉淀、产生气体及变色等外观异常的现象 15.理化禁忌:指不同药物放在同一介质中,发生了不利的理化反应,此情况不反对分开使用药物。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新药 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 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目的: 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 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 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四、教学与培训: 五、技术咨询服务: 新药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耐受性试验:确定最小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药动学研究:单次给药、多次给药、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人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临床药理学

1、临床药理学: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临床药理学的主要内容: ①临床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②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毒理学研究或药物不良反应(ADR) ⑤临床药物试验(clinical trails) ⑥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指病人同时或在一定时间内先后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所出现的复合效应 3、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 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4、新药临床药理学评价又称为临床药理试验 临床试验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 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二章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地描述药物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limination)过程随时间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首关消除:口服药物在胃肠粘膜吸收后,首先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当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药物发生转化,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这种现象称首关消除。 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1、半衰期:其中消除半衰期(t1/2)最重要,指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 2、时量曲线C-T: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用药后,由于药物的体内过程,可使药物在血浆的浓度(量)随着时间(时)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以时间为横坐标,药物浓度(或对数浓度)为纵坐标绘制的图形。 3、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的总面积,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代表一次用药后的吸收总量,反应药物的吸收程度)。 4、总清除率CL: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ml/min。CL=kV 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CL×Css 5、表观分布容积Vd: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西藏大学12级护理本科班雷顺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4.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②研究开发新药;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6.药理学实验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②实验治疗学方法;③临床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7.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8.药理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 选择性产生的原因:①药物分布不均匀;②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③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根本原因)。 选择性的意义:①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②选择性低,针对性弱,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 10.治疗效果(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13.祖国医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14.首关消除: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5.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6.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8.不良反应:药物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按其性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停药反应。三致反应包括致畸胎、致癌与致突变,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19.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0.效价: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可用理化方法检测,也可用生物检测方法测定;或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21.最大效应(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

《临床药理学实验》供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临床药理学实验》(供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使用) 教 学 大 纲 人体机能实验室编写 2017年9月

前言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临床药理学是从药理学科中发展起来的。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将二者密切结合并吸收利用其他邻近学科的进展,使基础的理论与方法直接用于临床。临床药理学是以促使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学发展为目的的桥梁学科。临床药理学内容广泛,涉及临床用药研究的各个领域,包括临床药效学、临床药动学、新药临床试验、临床疗效评价、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本课程在学生获得相关理论知识后,通过实验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动物的捉持法和给药法、有机磷药物的中毒及其解救、实验性酸中毒、吗啡的镇痛作用、实验性缺氧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等3个实验。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以学生操作为主,辅以适当的讲解、引导,通过系统的介绍临床药理学的实验原理与方法,结合临床药理学相关的重要理论,进行系统的设计、操作实验。此外,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以及播放实验录象,向学生介绍难度较大而先进的临床药理学实验技术。 临床药理学实验该门课程的学习要求:要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悉临床药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过程,并加深对理论课内容的理解,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通过系统化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建立科学研究的概念与思路,具备广泛查阅文献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拟定自

己感兴趣的研究内容,提出科学严密的设计方案,正确可行的技术路线。最终能够通过开放性实验,实施这一实验方案,真实地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经科学分析、评估后,谨慎地得出小结和初步结论。 临床药理学实验的实验项目类型主要包括:临床药理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实验技能,经典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其中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实验项目类型主要为经典验证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本大纲按照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临床药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的安排,结合理论教学大纲而编制,总学时为16学时。

临床药理学》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次 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 主要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药物与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2.后遗效应 停药后机体血药浓度已降至阈值以下量残存的药理效应。 3.毒性反应 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生理功能异常和结构病理改变。 4.药物不良反应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用药过量、用药不当所致的药物反应 5.药物相互作用 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6.临床药效学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7.临床药动学 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8.安全范围 安全范围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问的距离,其值越大越安全。 9.毒理学 是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10.临床试验 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11.自发呈报系统 12.GCP 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察、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13.肾上腺素的翻转效应 14.隔日疗法 15.抗菌谱 抗菌药的抗菌范围。 16.化疗药物

包括抗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及抗恶性肿瘤药。 17.耐药性 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19.-内酰胺类抗生素 具有.-内酰胺的结构,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其他类。 18.二重感染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不敏感菌乘机繁殖而引起的继发感染。 第二次 简答题 1.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和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①本身固有②一般较轻微③副作用不是固定的,随治疗目的的改变而改变。 毒性反应:指在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三致反应。特点:一般 比较严重,可以预知,也是可以避免的。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特点:短暂的或是持久的。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反跳反应)。特点:危险。 变态反应:指机体对药物异常的免疫反应。特点: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与剂量无关;反应严重程度差异很大;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特异质反应: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特点: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严重程度与剂量呈正比,药理拮抗 药救治可能有效。 2.什么叫药物的安全范围,如何判断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的安全范围是指LD5与ED95之间的距离。判断药物的安全性可用LD50、ED50、治疗指数、安全系数及安全范围等描述。 3.何谓肝药酶诱导药与肝药酶抑制药有何临床意义试举例说明之。 肝药酶诱导药:可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缓的药物。药物诱导作用可解释连续用药产生的耐受性、交叉耐受性、停药敏化现象、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差异、个体差异及性别差异。如乙醇可诱导药酶,使其活性增高,可使同时服用的苯巴比妥或甲苯磺丁脲的代谢加速。苯巴比妥的药酶诱导作用很强,连续用药可使抗凝血药双香豆素破坏加速,使凝血酶原时间缩短,突然停用苯巴比妥后可使双香豆素血药浓度升高。 肝药酶制剂:抑制肝药酶活性的药物,如氯霉素、对氨基水杨酸、异烟肼、保泰松等。氯霉素与苯妥英合用,可使苯妥英在肝内的生物转化减慢,血药浓度升高,甚至引起毒性反应。 4.试述毛果芸香碱的作用机理和临床用途。

临床药理学选择题题库(答案)

单选 第一章 II 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 D )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 E. 合理性 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 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 B ) A.Ⅰ期临床试验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D.Ⅳ期临床试验E、以上都不是 针对健康志愿者进行的临床试验为( A ) A.Ⅰ期临床试验B.Ⅱ期临床试验 C.Ⅲ期临床试验D.Ⅳ期临床试验 E. 以上都不是 耐受性试验属于( A ) A. I 期临床试验B. II 期临床试验 C. III 期临床试验D. IV 期临床试验 E、以上都不是 下列哪种说法正确的是( C) A.Ⅰ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 B.Ⅱ期临床试验研究人体耐受情况及最适给药剂量、间隔及途径 C.Ⅲ期临床试验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D.Ⅲ期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不少于 200例 E. 以上都正确 第三章 下列哪项不是常用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E ) A 分光光度法 B 气相色谱法 C 高效液相色谱法 D 免疫学方法法 E 容量分析一般情况下,下列哪项可以间接作为受体部位活性药物的指标( B )

A 口服药物的剂量 B 血浆中活性药物的浓度 C 药物的消除速率常数 D 药物的吸收速度 E 药物的半衰期 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不包括( E ) A 生理因素 B 病理因素 C 药物因素 D 环境因素 E 心理因素 第四章最低有效浓度与最低中毒浓度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称为(A )A.有效血药浓度范围 B.治疗指数 C.稳态血药浓度 D.目标浓度 E. 安全范围右图中“A”表示的意义为( A ) A.起效时间 B.疗效持续时间 C.作用残留时间 D.最大效应时间右图中“B”表示的意义为( B ) A.起效 时间 B.疗效持续时间C.作用残留时间 D.最大效应时间 E. 达峰时间 右图中“C”表示的意义为( C ) A.起效时间B.疗 效持续时间 C.作用残留时间 D.最大效应时间 应用竞争性拮抗药后,受体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变化表现为:( A )A. Emax 不变,曲线右移 B .Emax 下降,曲线下移 C . Emax 不变,曲线左移 D . Emax 下降,曲线上移 E. Emax 不变,曲线不变部分激动剂的特点为( D ) A.与受体亲和力高而无内在活性 B.与受体亲和力高

临床药理学的现在与未来

临床药理学的现在与未来 姓名:候涛涛 学号:2012514205 班级:12级临床七班 任课教师:张梅

临床药理学的现在与未来 摘要:临床药理学是一种现代基于临床治疗,以学科技术了解人体药代学与药动学规律和机制,以进行新药检测、治疗药物检测及个体化给药等的学科。现代药理学以保证用药安全、用药个体化以及治疗效果为主要目的,而未来的药理学会逐渐融入预防、保健以及改善广大健康与非健康人群的生活质量为日常工作,以临床治疗为基础的广泛性交叉性学科 关键词:临床治疗、药学监护、改善生命质量、交叉性 临床药理学是一门随着医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药物品种和数量迅猛增长。以患者为对象,利用现代理论、现代技术研究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与人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探讨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制定个体化剂量方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已成为一门医学与药学、药理学与治疗学紧密结合的现代新兴科学。药理学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主要任务是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以及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对病人的治疗效果。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进步,临床药理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新药的临床疗效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方面显得更为突出。在当前由于药物的繁杂,用药的不合理,药物不良反应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的现象依然存在。依据临床药理学的优势,将临床药理推向前台,担负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任务。 临床药学随着现代医学理论的进步从传统的调配药品及药品供应发展到临床药学服务,病逐渐向着药学监护的方向进步。临床药学逐渐表现出转一而独特的职能,但仍然以药物为中心,以病人为服务群体服务范围窄。以一般的临床服务为主即:药物信息服务、质量保证与改进、药代学与药动学支持、治疗药物检测以及用药个体化服务。而新时期的药理学发展方向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一的群体或内容,药学监护应运而生。 药学监护指提供负责药物治疗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以及既定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药的检测以及临床治疗药物检测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考试题型名解4’*5题+简答10’*5题+问答6’*5题) 第二章 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未上过市)的药品。增加新的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制成新复方制剂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我国将新药分为: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每一类又各分为若干类 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 3.临床试验(Ⅰ、Ⅱ、Ⅲ、Ⅳ)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GCP是有关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凡药品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包括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均须按GCP进行。 受试者权益怎么保护: 报伦理委员会审批 受试者签署之情同意书 药物的临床试验(做什么—有效性和安全性,怎么做—随机、对照、双盲,在谁身上做—单位和人数) Ⅰ期临床试验(30人) 人体试验的起始期,受试对象主要是健康志愿者和轻症病人。(耐受程度及药代动力学) 二、Ⅱ期临床试验“随机对照盲法试验”(1个或1个以上单位100例) 在随机对照条件下详细考察药物的疗效、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对新药的安全有效性作出确切评价,据此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对照性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四R) ①受试对象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淘汰标准。 ②试验分组的随机性(Randomization) 具相等机会,不受试验者或受试者的主观意愿或客观因素的影响。 ③试验结果应具有重复性(Replication) ④临床试验设计应具备合理性(Rationality) 专业技术的要求和临床统计学要求。且要方便易行。 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不含任何药理活性成分(如淀粉或乳糖)且色泽、形状、大小,甚至味道均与受 ,目的:避免假阳性结果 双盲法(double blind method) 避免试验者与受试者主观偏因的影响。双盲、双模拟法(double-b1ind,double-dunmy trial technique) 外观与气味均无不同 三、Ⅲ期临床试验 试验单位不少于3个,试验组要求≥300例,其他要求与Ⅱ期试验相同 四、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监察) 主要是进一步考察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30个单位以上) 安排在地理环境及民族分布不同的地区,以扩展受试对象的代表性。(一般2000例以上,特殊疑难病例可仅需500例以上)。 第三章临床药物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速率过程

临床药理学重点(完整版)

1.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指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总结和报告。其目的在于保证临床试验过程的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保护受试者的权益和安全。 2.时辰药理学:研究药物与生物的内源性周期节律变化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时辰药动学和时辰药效学。 3.不良反应(ADR):正常剂量的药品用于人体作为预防,诊断,诊疗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用途时出现的有害的或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4.药物警戒:指发现,评价,认识及预防药品不良反应或其他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其涉及的不仅是药品的不良反应,还有与药品相关的问题。 5.药物相互作用:广义上是指联合用药时,所发生的疗效变化。其结果只有两种可能性:作用加强或作用减弱。 6.药物滥用:指非医疗目的地使用具有致依赖性潜能的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 7.药物依赖性:是精神活性药物的一种特殊毒性,指在这类药物滥用的条件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主要表现为欲求定期地或持续地强迫性用药,以期体验用药后的精神效应,或避免停用药物所引起的严重身体不适和痛苦。可伴有或不伴有对该种滥用药物的耐受性。 一、药物临床试验分期及各期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通过研究人体对药物耐受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新药的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 Ⅱ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确定适应证,临床药物给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方法、每日给药次数等,评价其不良反应,并提供防治方法。 Ⅲ期临床试验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是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中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的依据。 Ⅳ期临床试验:又称上市后监察。是新药临床试验的继续,其目的是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药物剂量等,并根据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和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二、临床试验中不良反应有哪几种,评价其标准是什么 分为ABC三型,A型不良反应由过强的药物作用或与其他药物反应引起,B型又称特异型反应,可危机生命不可预测,C型不良反应以疾病的形式出现,不易察觉 不适表现分为四级: 0=无不适,1=轻度不适,2=中度不适,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3=重度不适,明显影响生活与状态(卧床),4=危机生命 三、妊娠期妇女药物代谢动力学具有哪些特点 1,药物的吸收。早孕期频繁恶心呕吐,临产孕妇的胃排空时间显著延长,胃内残存量增多。妊娠期雌激素分泌增多,使胃酸或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排空延迟。 2,药物的分布。孕妇血容量增加许多水溶性药物浓度被稀释。 3,药物的代谢。妊娠期肝脏血流改变不大,但是胆汁淤积,药物排出缓慢,可诱导或抑制肝药酶活性 4,药物的排泄。妊娠妇女肾血流量增加,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清除率增加。 四、妊娠期妇女合理用药主要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 1,妊娠期妇女用药基本原则 2,早期妊娠的用药注意 3,中晚期用药注意 4,分娩前两周用药注意 5,分娩期用药注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