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诊断(全文)

2021年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诊断(全文)

2021年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诊断(全文)
2021年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诊断(全文)

2021年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诊断(全文)

慢性腹泻的定义

慢性腹泻多指持续时间超过4周的腹泻,我国慢性腹泻的发病率约为5%。

慢性腹泻的病因

慢性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涉及的疾病谱广泛,要及时正确地做出诊断并不容易,因此,临床医生需要熟悉慢性腹泻的病因。

据英国胃肠病学会(BSG)所发布的第3版《成人慢性腹泻的调查指南》,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包括: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arrhea,IBS-D)、

?胆汁酸性腹泻(bile acid diarrhea,BAD)、

?饮食因素(发酵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吸收不良,乳糖酶缺乏,摄入人工甜味剂、咖啡因,过量饮酒等)

?结直肠肿瘤

?炎症性肠病

?乳糜泻

?药物(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含镁制剂、降糖药、抗肿瘤药等)?溢出性腹泻;

不太常见的病因包括: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bowel bacterial overgrowth,SBBO)?肠系膜缺血

?淋巴瘤

?手术原因(如小肠切除术、便失禁、内瘘等)

?慢性胰腺炎

?放射性肠病

?胰腺癌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糖尿病

?鞭毛虫病(和其他慢性感染)

?囊性纤维化

少见/ 罕见病因包括:

?其他小肠疾病(如Whipple病、热带口炎性腹泻、淀粉样变、小肠淋巴管扩张等)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Addison病

?分泌激素的肿瘤(如血管活性肠肽瘤、胃泌素瘤、类癌等)

?自主神经病变

?人为腹泻

?Brainerd腹泻(病因未确定的感染性腹泻)

这些病史可能对应这样的病因

结合慢性腹泻的上述病因,临床医生应该详细、全面地询问患者病史,全面的病史资料可以为慢性腹泻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3个月内出现的腹泻,夜间腹泻为主,症状为持续性(相对间歇性腹泻而言),伴有明显的消瘦,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器质性疾病;

?吸收不良常伴有脂肪泻和明显恶臭的大便;

?结肠炎症或分泌性腹泻常表现为水样便伴血或黏液;

?家族史中有肿瘤、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等患者同样为该病的高风险人群;

?胰腺疾病和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肾上腺疾病、系统性硬化等也可伴有腹泻;

?既往有回肠和右半结肠大段切除、回肠末段短段切除、胆囊切除术等手术史者,因为肠道吸收面积减少、肠道运输时间缩短、胆汁酸池改变等原因也可出现腹泻;

?近期应用的新药(如二甲双胍、抗生素或质子泵抑制剂)等可能导致药物性腹泻;

?免疫抑制的患者,腹泻很可能存在感染性因素。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完整版) 摘要 通过介绍慢性腹泻与功能性胃肠病及二者的关系,明确了慢性腹泻的定义,简述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与病理生理机制,介绍了引起慢性腹泻的功能性胃肠病的常见类型和临床诊断,详细总结了这类慢性腹泻的治疗措施,并对难治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处理提出展望。 腹泻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并非一种疾病,可分为急性腹泻与慢性腹泻。慢性腹泻是指病程>4周的腹泻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慢性腹泻的病因较为复杂,病程迁延,临床症状多样化,治疗原则有异同。 一、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引起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有:风湿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塞病等;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性腹泻、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肠结核、阿米巴肠病、慢性菌痢、真菌感染、肠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慢性胰腺炎;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药源性腹泻;腹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IBS)、功能性腹泻等。随着社会生活模式的转型,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上的竞争与压力不断加剧,造成脑-肠轴功能紊乱,引起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因此,目前功能性胃肠病是引起慢性腹泻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6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委员会颁布了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Ⅳ诊断标准,将功能性胃肠病定义为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脑-肠轴互动异常[1]。功能性胃肠病引起慢性腹泻的情况包括:IBS(腹泻为主型与混合型)、功能性腹泻、胃-结肠反射亢进引起的腹泻。它们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内脏高敏感性、消化道动力与分泌功能障碍、大脑信息处理异常、5-羟色胺(5-HT)信号传导异常、心理障碍、遗传等因素综合引起。 二、慢性腹泻型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 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征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与粪便常规和潜血检查,粪便的病原学检查等,加上消化内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综合分析做出诊[1,2]。 IBS的诊断标准为至少6个月存在反复发作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至少每个月有3 d出现症状,必须有以下2个及以上表现:排便时症状改善;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发作时伴有大便形状的改变。可伴有排便紧迫感或排便不尽感、黏液便、腹胀等。IBS的分型诊断标准见表1。 诊断腹泻型IBS时,要注意区分是小肠激惹为主还是大肠激惹为主,是典型的IBS还是不典型IBS。如患者每天的排便次数不多,每次排便量较多,粪便中有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一般无黏液便与里急后重表现,多属于小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1-2007)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WS27J2007)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除霍乱、痢疾、伤寒、畐附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 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 报告。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 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 fee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 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 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 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 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 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 A。 3.2临床表现 3.2.1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或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 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 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o 3.2.2已排除由0血清群和O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 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 实验室检查 3.3.1粪便常规检查

慢性腹泻诊疗指南

慢性腹泻诊疗指南 【概念】 定义:指大便内含有过多的水或电解质,粪便含水量超过80%;或大便的重量>10 g/(kg·24 hr) ;次数超过3次/d;病程>2月。国外将腹泻病程>2周为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或持续性腹泻(persistent diarrhea,PD)。 正常儿童胃肠道能够吸收的液体约为285 ml/(kg·24 hr)和排 出大便5~10 g/(kg·24 hr)。正常大便中含Na+:20~25 mEq/L、K+:50~70 mEq/L、C1—:20~25 mEq/L。 粪便渗透压差(stool osmotic gap,OG): 粪便渗透压差:血浆渗透压-2*(粪[Na+]+粪[K+]); 血浆渗透压290mOsm/(kg·H2O);正常粪便渗透压差50~125 mOsm/ (kg·H2O); 渗透性腹泻患者粪便渗透压主要由不被吸收的溶质构成; Na+浓度往往<60 mmol/L.因此粪便渗透压差>125 mOsm/(kg·H2O)。 分泌性腹泻粪便渗透压差一般<50 mOsm/(kg·H2O),粪便Na+浓度>90 mmol/L。 【慢性腹泻的分类及机制(见下图)】 图1-6 慢性腹泻的分类及机制

【慢性腹泻的病因】 表1-25 慢性腹泻的原因

【慢性腹泻的诊断手段】 慢性腹泻病病因繁多,诊断须分步分层进行。首先了解大便情况,这点对大多数性状改变明显(如:水样便、粘液脓血便、稀烂便)且次数增多者易于做出正确的诊断,根据病程>2月,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病;但只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成形或硬,是否可诊断腹泻,这需要进一步对大便进行分析,收集24~48 h大便并称重,大便重量>l0 g/(kg·24 hr)则可诊断为腹泻。 图1-7 慢性腹泻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图1-8 慢性腹泻的大便检查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一。急性腹泻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 7d、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 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

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四)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1。霍乱的临床特点①潜伏期一般为2-3d,也可短至数小时或6d之久; ②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用,排便量大而无粪质;③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

慢性腹泻诊疗指南

慢性腹泻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l、病史和临床表现: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和职业等一般资料; 2、了解起病时的情况和病程; 3、了解排便情况、粪便外观和腹痛性质;伴随症状; (二)体格检查:注意腹部的外形、压痛、腹部包块、肠鸣音情况,必须常规进行肛门直肠指检。 (三)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外观、潜血、镜检细胞、原虫、虫卵等常规检查,必要时反复检查, 2、涂片检查菌群或粪便培养+药敏, 3、血常规+血沉, 4、尿常规, 5、血电解质检查,肝肾功能、血糖, 6、胸部X线检查,

7、腹部B超。 8、必要时应进行以下检查:胃肠镜检查,血浆叶酸和维生素B12浓度,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包括粪质测定、D-木糖吸收试验、维生素B12吸收试验,胰功能试验、呼气试验、乳糖耐受试验等,血浆激素和介质测定,全消化道钡餐,腹部CT,甲状腺功能,直肠感觉功能检测。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肠道感染性疾病: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慢性肠道寄生虫感染、肠道真菌病。 2、肿瘤:结肠腺瘤病、大肠癌、小肠淋巴瘤、VIP瘤、促胃泌素瘤、类癌。 3、小肠吸收不良 吸收不良综合征:热带性口炎性腹泻、成人乳糜泻。 继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胰腺炎、乳糖不耐受症、阻塞性黄疸、肝内胆汁淤积、盲袢综合征、短肠综合征、小肠浸润性疾病。

4、非感染性炎症:炎症性肠病、放射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憩室炎、尿毒症性肠炎。 5、功能性腹泻:IBS、胃大切术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6、药物性腹泻:泻剂、抗生素、利血平、胍乙啶。 【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抗感染,吸收不良者剔除食物中的有关成分(乳糖和麦胶类),高渗性腹泻禁食或停用造成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分泌性腹泻补充葡萄糖保证热量和水盐吸收,胆盐重吸收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胆汁酸吸附剂,胆盐缺乏的腹泻用中链脂肪酸。 2、对症治疗:纠正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止泻:思密达等对轻度腹泻安全有效,抗胆碱能药用于功能性和痉挛性腹泻者,得舒特等肠道钙阻滞剂用于功能性腹泻及肠易激综合征。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慢性腹泻基层诊疗指南 (实践版·2019) 一、概述 (一)定义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时习惯(>3次/d),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85%),大便可伴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一般来说,急性腹泻病程在2~3周内,而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指病程>4周,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 (二)分类 慢性腹泻的基本病理生理学变化是肠道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减小或分泌能力增加,导致大便粪质含水量增多,进而导致腹泻。 根据腹泻的病理生理类型不同可将腹泻分为4类:分泌性腹泻、渗出性腹泻、渗透性腹泻和动力性腹泻。根据有无器质性病变,慢性腹泻可分为器质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从鉴别诊断的角度出发,慢性腹泻也可按临床特点进行分类,即水样泻、脂肪泻和炎症性腹泻。多数腹泻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三)流行病学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而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慢性腹泻在临床上很常见,据估计我国3%~5%的人群患过慢性腹泻。因慢性腹泻定义以及诊断标准尚未统一,

不同地区对慢性腹泻的定义也不相同,故难以针对慢性腹泻进行准确的流行病学调查。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慢性腹泻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见表1。在慢性腹泻的病因中,大部分为功能性疾病,主要包括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和功能性腹泻。 表1 慢性腹泻的病因 (二)发病机制 正常人每24小时约有9 L水分和电解质进入小肠,其中2 L来自饮食,7 L来自消化道和肝胆胰分泌的消化液,小肠可吸收其中90%的水分,仅有1~2 L排至结肠,结肠又可吸收其中90%水分,最终仅有0.1~0.2 L水分随粪便排出。如胃肠道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粪便中水分增加,即可造成腹泻。 三、诊断、鉴别诊断与转诊 (一)诊断步骤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慢性腹泻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慢性腹泻诊疗指南与操作规范 【概念】 定义:指大便内含有过多的水或电解质,粪便含水量超过80%;或大便的重量>10 g/(kg·24 hr) ;次数超过3次/d;病程>2月。国外将腹泻病程>2周为慢性腹泻(chronic diarrhea)或持续性腹泻(persistent diarrhea,PD)。 正常儿童胃肠道能够吸收的液体约为285 ml/(kg·24 hr)和排出大 便5~10 g/(kg·24 hr)。正常大便中含Na+:20~25 mEq/L、K+:50~70 mEq/L、C1—:20~25 mEq/L。 粪便渗透压差(stool osmotic gap,OG): 粪便渗透压差:血浆渗透压-2*(粪[Na+]+粪[K+]); 血浆渗透压290mOsm/(kg·H2O);正常粪便渗透压差50~125 mOsm/ (kg·H2O); 渗透性腹泻患者粪便渗透压主要由不被吸收的溶质构成;Na+浓度往往<60 mmol/L.因此粪便渗透压差>125 mOsm/(kg·H2O)。 分泌性腹泻粪便渗透压差一般<50 mOsm/(kg·H2O),粪便Na+浓度>90 mmol/L。 【慢性腹泻的分类及机制(见下图)】 图1-6 慢性腹泻的分类及机制

【慢性腹泻的病因】 表1-25 慢性腹泻的原因

【慢性腹泻的诊断手段】 慢性腹泻病病因繁多,诊断须分步分层进行。首先了解大便情况,这点对大多数性状改变明显(如:水样便、粘液脓血便、稀烂便)且次数增多者易于做出正确的诊断,根据病程>2月,即可诊断为慢性腹泻病;但只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成形或硬,是否可诊断腹泻,这需要进一步对大便进行分析,收集24~48 h大便并称重,大便重量>l0 g/(kg·24 hr)则可诊断为腹泻。 图1-7 慢性腹泻的病史和体格检查 图1-8 慢性腹泻的大便检查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全部)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腹泻 1、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病人稀水样大便,无脓血便,腹泻后腹痛可以减轻。 2、急性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整个病程约1~2周。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3、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病人腹泻常为慢性腹泻,可以有脓血便,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重者可以累及全结肠,内镜下可见:(1)受累结肠黏膜呈现多发性浅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其它结肠;(2)肠黏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组织脆弱且易出血或覆盖有脓性分泌物;(3)结肠袋变平或变钝,以致消失;(4)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炎性息肉。钡灌肠检查(1)结肠肠管缩短,变硬,结肠袋消失,呈水管状外观;(2)多发性浅表溃疡时,肠壁边缘呈锯齿状,有多发性炎性息肉时可见多发性圆形充盈缺损;(3)黏膜粗糙,紊乱,或见细粒样变化。 4、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本病还可发生于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腹痛为较多见的症状。有时很剧烈。 5、结肠癌:早期结肠癌患者在临床上可毫无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病灶的不断增大,可以产生一系列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诸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 6、抗肿瘤药引起的腹泻:抗肿瘤药可直接损伤肠黏膜,引起腹泻的发生率在10%以上。可引起腹泻的抗肿瘤药如氟脲嘧啶、氟胞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卡培他滨、卡莫司汀、丝裂霉素、柔红霉素、长春碱、紫杉醇、羟基脲、米托蒽醌等。几种抗肿瘤药联合应用时,引起腹泻的可能性增加。由肠黏膜损伤所致腹泻可发生在用药后几小时,也可发生在化疗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喷射性水样便,1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天,严重者长达2~3个月。 7、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发生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临床较少见, 约占甲状腺癌的 10% ~12% , 其发病、病理及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甲状腺癌。滤泡旁细胞的主要特征为分泌降钙素及产生淀粉样物质等。由于肿瘤可分泌前列腺素和 5-羟色胺, 临床上可出现面部潮红和腹泻。腹泻出现较早,每日数次至十次不等, 呈水样泻,常有腹痛和里急后重, 饭后和夜晚加重,大便无脓血。患者一般仅有水及电解质丢失, 营养障碍不明显。腹泻和肿瘤

(完整版)16种腹痛鉴别诊断

16种常见急性腹痛,怎样鉴别呢? 一、急性胃肠炎 发病前常有不洁饮食史,或共餐者也有类似症状病史。腹痛以上腹部和脐周围为主,常呈持续性痛伴阵发性加剧。常伴恶心、呕吐、腹泻,亦可有发热。可有上腹部或脐周围压痛,多无肌紧张,更无反跳痛,肠鸣音稍亢进。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有异常发现。 二、急性阑尾炎 大多数病人起病时先有中上腹持续性隐痛,数小时后腹痛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剧。少数病人起病时即感右下腹痛。中上腹隐痛经数小时后转移至右下腹痛是急性阑尾炎腹痛的特点,约占70%至80%。可伴恶心、呕吐或腹泻。重者可有发热、乏力、精神差。右下腹固定压痛点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最重要体征,典型的是麦氏点(Mc Bunery点)压痛或伴有肌紧张、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或闭孔内肌试验阳性不仅有助于诊断,还有助于术前阑尾定位。直肠指检及妇女盆腔检查对鉴别很有必要。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B超检查:可发现阑尾肿胀或阑尾周围液性暗区。稀钡灌肠造影:对反复发作右下腹部疼痛,疑为慢性阑尾炎者有助于诊断。若在右下腹扪及边缘模糊的肿块,则提示已形成阑尾包块,如伴有畏寒、发热,B超提示右下腹有液性暗区,则应考虑阑尾脓肿形成。此外,在老年病人如诊断为阑尾包块经抗生素治疗后长期不消退者,应考虑并存结肠癌可能,应进一步做结肠镜检查。阑尾炎早期在右下腹压痛出现前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而在阑尾炎穿孔后又易误诊为急性腹膜炎。此外,高位阑尾炎应与胆囊炎鉴别,腹膜后阑尾炎应与腹膜后脓肿鉴别,还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右侧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及卵巢囊肿扭转、右侧胸膜炎或右下肺炎等众多疾病鉴别。如术中发现阑尾炎症较轻微,与临床症状不符合时,应常规检查末段回肠,以排除Meckel憩室炎或Crohn病等炎症性肠病。 三、急性胆囊炎 好发于中老年妇女,尤其是肥胖者。急性胆囊炎多伴有胆囊结石,常在脂肪餐后发作,右上腹持续性疼痛、向右肩部放射,多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但一般无黄疸。当结石嵌顿胆囊管或排入胆总管后可引起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并可有黄疸。右上腹有明显

消化内科疾病鉴别诊断

消化科疾病鉴别诊断学 一、腹泻 1、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本病常见于夏秋季,病人稀水样大便,无脓血便,腹泻后腹痛可以减轻。 2、急性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含粘液、脓血的稀便为其主要症状。,发烧39℃以上,继之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开始时为稀便或水样便,以后大便次数增多,但便量逐渐减少,并且转变为粘液便或脓血便,一般每日10~20次,严重者可达20~30次,大便时里急后重感(大便时有下坠感、排便不尽感)明显,整个病程约1~2周。中毒型痢疾是细菌性痢疾的危重临床类型,包括休克型、脑型和混合型,起病急,发展快,病情严重,死亡率高。 3、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结肠粘膜和粘膜下层,本病见于任何年龄,但20-30岁最多见。病人腹泻常为慢性腹泻,可以有脓血便,病变好发于直肠及乙状结肠,重者可以累及全结肠,镜下可见:(1)受累结肠黏膜呈现多发性浅溃疡,伴有充血、水肿,病变多由直肠起始,往往累及其它结肠;(2)肠黏膜外观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组织脆弱且易出血或覆盖有脓性分泌物;(3)结肠袋变平或变钝,以致消失;(4)有时可见到多个大小不等的炎性息肉。钡灌肠检查(1)结肠肠管缩短,变硬,结肠袋消失,呈水管状外观;(2)多发性浅表溃疡时,肠壁边缘呈锯齿状,有多发性炎性息肉时可见多发性圆形充盈缺损;(3)黏膜粗糙,紊乱,或见细粒样变化。 4、伪膜性肠炎: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本病发病年龄多在50~59岁,起病大多急骤,病情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可呈暴发型,病情进展迅速。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广谱抗生素应用之后,特别是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的应用,抑制了肠道的正常菌群,使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得以迅速繁殖并产生毒素而致病。本病还可发生于抗病能力和免疫能力极度低下,或因病情需要而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腹泻是最主要的症状,腹痛为较多见的症状。有时很剧烈。 5、结肠癌:早期结肠癌患者在临床上可毫无症状,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和病灶的不断增大,可以产生一系列结肠癌的常见症状,诸如大便次数增多、大便带血和粘液、腹痛、腹泻或便秘、肠梗阻以及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 6、抗肿瘤药引起的腹泻:抗肿瘤药可直接损伤肠黏膜,引起腹泻的发生率在10%以上。可引起腹泻的抗肿瘤药如氟脲嘧啶、氟胞嘧啶、甲氨蝶呤、阿糖胞苷、卡培他滨、卡莫司汀、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碱、紫杉醇、羟基脲、米托蒽醌等。几种抗肿瘤药联合应用时,引起腹泻的可能性增加。由肠黏膜损伤所致腹泻可发生在用药后几小时,也可发生在化疗后。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腹泻或伴轻度腹痛,喷射性水样便,1天数次或数十次,持续5~7天,严重者长达2~3个月。 7、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发生于甲状腺滤泡旁细胞,临床较少见, 约占甲状腺癌的 10% ~12% , 其发病、病理及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的甲状腺癌。滤泡旁细胞的主要特征为分泌降钙素及产生淀粉样物质等。由于肿瘤可分泌前列腺素和 5-羟色胺, 临床上可出现面部潮红和腹泻。腹泻出现较早,每日数次至十次不等, 呈水样泻,常有腹痛和里急后重, 饭后和夜晚加重,大便无脓血。患者一般仅有水及电解质丢失, 营养障碍不明显。腹泻和肿瘤

有腹泻症状的猪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6月龄以下(尤其1-4月龄多发),病猪或带菌猪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饲料经消化道传播,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急性型死亡率较高。 症状 急性型: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腹泻,耳和四肢末端皮肤发绀,病死率较高;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1.5℃,消瘦,腹泻,粪便呈水样,恶臭,皮肤有痂状湿疹,病程长的会变为僵猪。 病变 急性型: ①脾肿大,坚硬似橡皮,切面呈蓝紫色。 ②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全身其他淋巴结也不同程度肿大,切面呈大理石样。 ③肝、肾肿大、充血和出血。 ④全身浆膜、(喉头、膀胱等)黏膜有出血斑点。 ⑤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 亚急性和慢性型: ①特征性病变是盲肠、结肠,有时波及至回肠后段坏死性肠炎,肠壁增厚,粘 膜上覆盖着一层灰黄色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 ②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呈干酪样变。 ③脾稍肿大,有时肝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原为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季节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多在2周龄以内发病。 症状:先呕吐后水样腹泻,带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极度口渴,明显脱水,逐渐消瘦,体重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越高,2周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病程2-7天。耐过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 病理变化: ①胃内有凝乳块,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②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使肠管扩张,肠壁菲薄而呈半透明状,缺乏弹 性。 ③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④镜下可见小肠绒毛萎缩而变短.

猪流行性腹泻:病原为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有一定季节性,多在冬季,各种日龄均可发病。 症状:呕吐、腹泻,2-4天后死亡,病死率20-30%。 病变:小肠肠壁变薄并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个别猪小肠黏膜有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小肠绒毛变短。胃经常是空的或充满胆汁样的黄色液体。 猪轮状病毒病: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科轮状病毒,流行季节晚冬至早春,2月龄以内多发。 症状:先呕吐后腹泻,严重脱水,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死亡率3-10%,3-7天后死亡。 病理变化:表现为胃内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管变薄、半透明,空肠、回肠内容物呈水样,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症状和病变相似。 猪伪狂犬病:由伪狂犬病毒(猪疱疹病毒I型)引起,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尤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直接或 症状: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内仔猪死亡率100% ;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20-40%,死亡率10-20%,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病变: ①呼吸道及扁桃体出血、水肿。 ②肺水肿、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 ③出血性肠炎、胃底部出血。 ④肾脏针尖状出血。 ⑤肝和脾有灰白色坏死灶。 ⑥脑膜出血、充血,非化脓性脑膜炎,脑组织有核内包涵体。 仔猪黄痢:病原为大肠杆菌,一年四季流行,黄痢发病日龄出生后几小时至一周,以1—3天常见; 症状:仔猪出生正常,后腹泻、消瘦死亡;黄色浆状粪便、内含凝乳小片 病变: ①尸体严重脱水 ②颈部、腹部的皮下常有水肿 ③肠道膨胀,有很多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急性卡他性炎症,十二指 肠尤严重 ④肠系膜淋巴结弥漫性小点出血 ⑤肝、肾凝固性小坏死灶

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腹泻di a r r h e a ) 、简要定义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 次或每日2-3 次。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 ,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 唾液、胆汁、肠液各1L。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 ,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 水分。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 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 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 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 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Q ⑷正常人pH约为7 (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 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⑵血浆- 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O。

消化内科鉴别诊断

1.胰头癌:出现临床症状多为晚期。上腹饱胀不适和上腹痛为最早出现的症状。亦可出现黄疸、消瘦、乏力。进行性黄疸为本病的特点。少数病人伴有糖尿病,可能是胰管梗阻或胰岛破坏所致。化验检查示血胆红素升高,以直胆升高为主,肿瘤标记物CEA、CA 199可升高。B超可检出直径在2cm以上的胰腺癌,内镜超声检查(EUS)检查能发现直径在1cm以下的小胰癌。CT检查能较清晰地显示胰腺的形态、肿瘤的位置。MRCP能显示胰胆管梗阻的部位和扩张的程度。 2.壶腹部癌:壶腹部癌是指胆总管末端、Vater壶腹部和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早期即可出现黄疸,黄疸深浅呈波浪式变化是本病的特点。亦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腹痛、食欲减退、腰背部疼痛、体重减轻、周身乏力、陶土色粪便、恶心、呕吐等症状。化验检 可升高,影像学检查可见胆查示血胆红素升高,以直胆升高为主,肿瘤标记物CEA、CA 199 总管扩张。B超及腹部CT提示胆道高位梗阻,考虑胆管癌。患者冠脉搭桥术后,不能行MRCP,可行腹部CT+胰胆成像明确诊断。必要时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明确诊断。 3. 贲门类癌:类癌于胃、十二指肠、食道发生率低,可表现为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及皮肤潮红、肠鸣音活跃;里急后重等胃肠症状,也可出现小气管痉挛等呼吸道症状、心脏瓣膜病等心血管症状等。该患者无以上不适,病理不支持该诊断。 4. 贲门癌:病变较早时症状可不明显,随着病变的进展,可有上腹隐痛不适、吞咽困难或进食梗阻或上消化道出血;X线钡餐检查示贲门部狭窄、不规则、充盈缺损等改变;胃镜检查加活组织病理检查证实为贲门癌。 5. 肠易激综合征:常有反复发作的左下腹痛病史,痉挛性便秘型以便秘、腹胀表现为主,常合并其他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嗳气、恶心、心慌、气短、胸闷、面红和手足多汗等自主神经不平衡的表现;体征不明显,疼痛时可在左下腹触及痉挛的肠襻。该患者无腹痛、大便习惯改变。仅有腹胀症状,胃镜明确为贲门隆起性病变。不考虑此诊断。 6.食管癌:患者早期无自觉症状,或有咽下梗噎感、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咽喉部干燥和紧缩感、胸骨后闷胀不适、喛气,胸骨后和剑突下疼痛,可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样,以咽下粗糙、灼热或有刺激性食物为著,初时呈间歇性,晚期可有剧烈而持续的疼痛。中期有进行性吞咽困难.可有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和吐黏液样痰。晚期症状逐渐加重,由不能咽下固体食物发展至液体食物亦不能咽下;可有嘶哑、呃逆或膈神经麻痹、气急和呛咳、致命性出血及颈交感神经麻痹征群、消瘦、贫血、脱水、黄疸、腹水、营养不良、恶病质等体征。当癌肿转移时,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入院后可行胃镜检查以明确。 6(2).食管癌:患者老年男性,进食后哽噎感,应考虑食管癌可能。食管癌症状可表现为进食异物感、胸骨后不适,病程中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主要特点,钡剂食管造影可见管腔充盈缺损或狭窄,管壁僵硬,钡剂滞留,上方食管扩张等。此患者虽有进食后哽噎感,但进食流食与固体食物无差别,入院后完善肿瘤标志物、上消化道造影,必要时行食

慢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

慢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 慢性腹泻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慢性腹泻拟方投药时要注意:久泻不宜过投分利之品,清热莫过用苦寒之味,补虚勿纯用甘温之药,虚实相兼者宜补虚祛邪并用,寒热错杂者须温清并行。 慢性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稀烂、溏薄、甚至为稀水样粪便,病程持续超过二个月者。腹泻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一个临床症状,许多消化道的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病症均有腹泻的临床表现,如慢性结肠炎、肠道易激综合征、消化道肿瘤、肠结核、肠道菌群失调、小肠吸收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地区种族等发病无明显差异。 慢性腹泻为西医病名,属于中医学“泄泻”的范畴。泄与泻含义有别:泄者,泄漏之意,大便稀薄、时作时止,病势较缓;泻者倾泻之意,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较急。泄与泻虽有缓急之别,但在临床上往往同时并见,往往难以截然分开,故统称之泄泻。 一、病因病机 (一)中医认识: 中医学认为泄泻的主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脏腑虚弱等因素。

1. 感受外邪: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伤人均可导致脾胃损伤而发生 泄泻。但以湿邪致泻最为多见,“湿多成五泄”是指湿邪浸于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渗利水湿,不能分清泌浊水谷,清浊不分,同走大肠而成泄泻。湿邪致病多兼其他病邪,如坐卧湿地或淋雨过多,或汗出冲凉水则湿邪与寒邪相结,侵袭人体,困阻中焦,遏制脾阳,脾虚失运,清浊不分而致泻。长夏多兼暑(湿),壅遏中焦,湿热下注大肠而致泻。故风寒暑湿燥火都可引起泄泻,但多与湿邪有关,故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2. 饮食所伤: 暴饮暴食、饮食过量、宿食内停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或肥甘厚味,腻滞脾胃,脾胃损伤,纳运失职,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营养,反成痰浊水湿、阻碍中焦升降气机,影响大肠传导功能而发生泄泻。说明饮食所伤是致泻的一个重要原因,但饮食致泻,亦离不开湿邪为患,如过食生冷,寒食交阻,可导致泄泻寒湿证。若过食炙煿肥甘、蕴生湿热,可导致泄泻湿热证。 3. 情志失调: 忧思恼怒,所欲不遂,肝失疏泄,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素有脾胃虚弱,逢郁怒时进食,土虚木乘,亦可致泻。说明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郁乘脾,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 一、急性腹泻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 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 〔三)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主要诊断依据有:①夏季流行,高度传染;②临床症状和体征较轻,病程有自限性;③除外其他细胞所致的腹泻;④粪便中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四)霍乱与副霍乱 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1、霍乱的临床特点①潜伏期一般为2-3d,也可短至数小时或6d之久;②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用,排便量大而无粪质;③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④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谜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2、诊断依据①流行病学特点;②典型的临床表现调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

2020年腹泻的鉴别诊断56700(课件)

2020年腹泻的鉴别诊断56700 (课件) 腹泻的鉴别诊断应对病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及病原检查进行教诊断、一。急性腹泻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细菌痢疾(急性菌痢)是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主要在夏秋季发病、可行成大.小浒潜伏期多为1-2d,长可达7d、患者常以畏寒.发热和不适感争骤起病,有腹痛。腹泻,排便每天10余次至数10次、常伴里急后重。恶心.呕吐与脱水、粪便在病初可为水样,以后排出脓血便或黏液血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烘便培养可培养出痢疾杆菌、......感谢聆听 中毒型菌痢以儿间多见或年龄较大,体质衰弱,营养不良者、中毒型菌痢有时以高热。抽搐等素闻血症症状为主要表现、需以棉拭子由肛门取粪便进行镜检或细菌培养常可明确诊断、 急性菌痢应与阿米巴性痢疾相鉴别,鉴别要点有:①阿米巴性痢疾多为散发,常无发热一般无里急后重;②排便情况较急性痢疾次数少,量较多,常呈果酱样;③腹部压痛较轻,

多在右下腹;④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及其包囊、 (二)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沙门菌属性食物中毒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形式、①常由于食物(肉类。蛋类.鱼类)污染而暴发;②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发病、致病菌以肠炎。鼠伤寒与猪霍乱沙门菌较常见,潜伏期一般为8—24h;③表现为急性胃肠炎,常伴畏寒。发热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早期可有菌血症,可伴有腹绞痛。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偶有里急后重;④腹泻水样便,深黄色或带绿色,有恶臭,每天数次至十数次、粪便混有未消化的食物及少量裁液,偶带脓血、霍乱样暴发性急性胃肠炎型沙门菌感染,患者均有剧烈的呕吐与腹泻,体温初升高i随即下降、常出现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肌肉痉挛.少尿或无尿,如抢救不及时,可在短时内因周围循环衰竭或急性肾衰竭而死亡、与其他细菌感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主要是由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中培养出沙门菌、......感谢聆听〔三)病毒性胃肠炎 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表现为儿童或成人的夏季流行性.无菌性腹泻、临床特点是高度传染性和极低的病死率,有轻度的发热。不适感、恶心。呕吐与稀便等症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