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介绍

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介绍

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介绍
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介绍

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介绍

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根据近年来国际、国内流行病学和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成果,结合我国高血压治疗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该指南。

《指南》告诉人们血压水平与心、脑、肾器官损害及并发症之间呈连续的正相关关系;高血压患者的预后不仅取决于血压水平,还取决于其他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长期有效控制血压,能显著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指南》核心内容包括:

(1)血压水平分类和高血压定义:规定正常血压为收缩压小于130毫米汞柱和舒张压小于8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18岁以上成年人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高血压又再分成1、2、3级,相当于轻、中、重型高血压;收缩压130-139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85-89毫米汞柱定义为正常高值范围。

(2)心血管危险性分层:采用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有关的心、脑、肾、血管并发症情况联合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绝对危险性水平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4种,分别表示不同的预后状况和降压治疗获得的绝对益处。高危与极高危患者的预后虽然较差,但降压治疗的获益却较大。

(3)治疗策略: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指标首先确立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性水平,然后按危险性水平决定治疗措施,制定治疗计划。所有患者都应该改善生活行为。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实施降压药物治疗。中危患者3-6个月内或低危患者6-12个月内血压未获控制,也应实施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目标值:在中、青年患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小于130/85毫米汞柱,甚至小于120/80毫米汞柱;在老年患者,小于140/90毫米汞柱。

(4)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控制体重指数(BMI)小于或等于24;合理的膳食结构(每日食盐摄入小于6克,脂肪占总热量25%以下,蔬菜、水果、鲜奶补充钾和钙);限制饮酒(乙醇量每日小于20-30克)和戒烟;增加体力活动和运动。

(5)降压药物治疗原则:开始时使用小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采用合理的药物联合达到最大的降压效果;初始治疗方案无效或不能耐受,改用另一种不同

类型降压药;尽可能使用长效降压药改善治疗依从性和减低血压变异性。目前用作一线治疗的降压药物,包括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

(6)长期治疗和随访:高血压患者应该长期有效控制血压并保持对治疗的依从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

前言

高血压的现状与流行趋势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

临床评价

定义与分类

高血压的治疗

特殊人群

社区防治

指导的实施

今后的研究

五高血压的治疗

5.1 治疗目标

5.2 治疗策略

5.3 非药物治疗

5.4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5.4.1 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5.4.2 降压药物种类

5.4.3 降压药的选用

5.4.4 一线用药

5.5 治疗随诊

5.1 治疗目标

治疗高血压病人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和病残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危险因素越多,其程度越严重,若还兼有临床情况,主要心血管病的绝对危险就更高(如表3所示),治疗这些危险因素的力度越大。

心血管危险与血压之间的相关呈连续性,在正常血压范围并无最低阈。因此抗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恢复至表1所示的正常或理想水平。大量研究说明,经降压治疗后,血压降得越低,危险亦降低得越多。HOT研究中随机分入降压

达舒张压≤90、85或80mmHg,三组间心血管病危险的降低虽未见明显差异,但分入该组的糖尿病人的心血管病危险明显降低。故青年、中年人或糖尿病人降压至理想或正常血压(<130/85mmHg),老年人至少降压至正常高值(140/90mmHg)最妥。自测血压日间收缩压较门诊低10-15mmHg,舒张压低5-10mmHg。

高危的病人,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及对于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尤其重要,故表

3按心血管总危险将病人分层,不但有利于决定什么样的病人应开始给予抗高血压治疗,还有助于确定病人的降压目标及达到此目标所要求的治疗力度。

高危的病人,血压降至目标水平及对于其他危险因素的治疗尤其重要,故表3

按心血管总危险将病人分层,不但有利于决定什么样的病人应开始给予抗高血压治疗,还有助于确定病人的降压目标及达到此目标所要求的治疗力度。

5.2 治疗策略

5.2.1检查病人及全面评估其总危险谱后,判断病人属低危、中危、高危或

很高危。

高危及很高危病人:无论经济条件如何,必须立即开始对高血压及并存的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进行药物治疗;

中危病人:先观察患者的血压及其他危险因素数周,进一步了解情况,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低危病人:观察患者相当一段时间,然后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

治疗方针既定,医生应为各例病人制定具体的全面治疗方针:

监测病人的血压和各种危险因素。

改变生活方式:所有病人,包括需予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改变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

5.2.2如何评估降压治疗的效果?

5.2.2.1治疗的绝对与相对效益

定义:治疗的相对效益是指临床试验的组间疾病事件发生率的比例差异(如Syst-China中治疗组与安慰剂组相比,收缩压下降9.1,舒张压下降3.2mmHg,

卒中相对危险为0.62,危险降低38%),而治疗的绝对效益是指用某药物治疗多少病人方能防止1例主要事件的发生(如Syst-China中卒中的绝对效益是每治疗1000个病人5年可减少39例卒中)。

意义:根据随机化临床试验结果的相对效益可用以指导其他人群采用此种治疗时进行相对效益的估算。但降低血压临床试验估计出的绝对效益则无此可能,因为病人的危险分层不同。临床试验一般选入的病人平均危险较低,不同于日常临床实践中治疗的病人有各种的危险分层。

较合理的估计绝对效益的方法:一方面根据临床试验所反映的相对危险降低程度,同时根据具体病人的疾病绝对危险降低程度进行估计(见表4)。

5.2.2.2抗高血压治疗对心血管病危险的绝对效益

·据西方大量随机化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收缩压每降低10-14mmHg和舒张压

每降低5-6mmHg,脑卒中减少2/5,冠心病减少1/6,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

减少1/3。据我国4项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收缩压每降低9mmHg和舒张压每降

低4mmHg,脑卒中减少36%,冠心病减少3%,人群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34%。

·现有的抗高血压药物,单独用其中之一治疗1级高血压,多数能降低收缩压约10mmHg,舒张压约5mmHg。2,3级高血压病人,可能使血压持续降低20/10mmHg 或更多,尤其是药物合并治疗时。

·这样的血压降低对心血管病(CVD)危险(致命及不致命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绝对效益,估计如下:

·病人的危险分层高低不同,治疗的绝对益处亦大小不一。越高危者受惠于治疗越大。低危组病人获益最少,每治疗1000病人一年仅防止5例以下事件。很高

危组病人获益最大,每治疗1000病人一年防止至少17事件。

·治疗对脑卒中及冠心病的绝对效益因心衰及肾脏疾病的绝对效益较小而显得

更为突出。

·上述效益是基于一些临床试验的相对危险的降低。

5.2.2.3文献报道的许多临床试验的结果,一般地都对治疗效果估计得偏于保守,没有充分估计治疗的潜在效果。因为:

·临床试验过程中常有组间交*,治疗组中有一定比例病人停止了治疗,而对照

组中又有一定比例的病人开始该种药物治疗,这样的交*,常使治疗组与对照组

舒张压之差别平均减少1-2mmHg,因而许多临床试验所估计的降压治疗对脑卒

中及冠心病危险的减少往往小于实际。

·临床实践中,高血压病人接受的是多年的长期治疗,而临床试验的治疗平均仅5年,后者反映治疗后危险的相对减少可能小于前者。

·许多临床试验选入低危病人,而在真实的日常医疗实践中所治疗的病人有低危,亦有中危、高危及很高危。典型情况下,危险分层较高危的病人的治疗绝对效果很可能大于临床试验的结果。

5.3非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具体内容包括:

5.3.1减重建议体重指数(kg/M2)应控制在24以下。减重对健康的利

益是巨大的,如在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5公斤,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10%,则可使胰岛素低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改善。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如跑步、太极拳、健美操等。在减重过程中还需积极控制其它危险因素,饮酒的超重者要戒酒,老年高血压则需严格限盐等。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但首次减重最好达到减轻5公斤以增强减重信心,以后再根据自觉的症状和有关指标决定进一步的减重的速度和目标。

5.3.2采用合理膳食根据我国情况对改善膳食结构预防高血压提出以下

建议:

5.3.2.1减少钠盐WHO建议每人每日食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

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

5.3.2.2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蛋白质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即使不减少膳食中的钠和不减重,如能将膳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25%以下,P/S比值维持在1,连续40天可使男性SBP和DBP下降12%,女性下降5%。中国一组北京与广州流行病学的资料对比,广州男女工人血压均值、患病率、发病率明显低于北京,除北京摄取高钠高脂肪外,可能与广州多食蛋白质特别是鱼蛋白有关,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

5.3.2.3注意补充钾和钙MRFIT(Multiple risk factor intervention trial)资料表明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这一相关在INTERSALT研究中被证实。但在近期TOHP(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第一阶段只发现很少作用,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

5.3.2.4多吃蔬菜和水果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

5.3.2.5限制饮酒尽管有证据表明非常少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是饮酒和血压水平以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关系,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因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建议男性如饮酒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20-30g,女性则应少于10-15g。

5.3.3增加体力活动每个参加运动特别是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最好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三类,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迪斯科等。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可用运动时最大心率达到180(或170)减去平时心率,如要求精确则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即可,可根据运动者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的运动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

5.3.4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平衡心理长期精神压力和心情抑郁是引起高血压和其它一些慢性病重要原因之一,对于高血压患者,这种精神状态常使他们较

少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等,并降低对抗高血压治疗的顺应性,对有精神压力和心理不平衡的人,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需做长期细致的工作,一方面*政府与政策的力量改善大环境,另一方面则*家属与社区医师做耐心劝导,帮助这些人参与社交活动,如参加体育锻炼、绘画等,在社团活动中倾诉心中的困惑,得到同龄人的劝导和理解。

5.3.5其它方面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戒烟也是重要的,虽然尼古丁只使血压一过性地升高,但它降低服药的顺应性并增加降压药物的剂量,根据上述建议防治高血压非药物措施归纳于下表。

防治高血压非药物措施

措施

目标

减重

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BMI保持20-24

膳食限盐

北方首先将每人每日平均食盐量降至8g,以后再降至6g;南方可控制在6g克以下。

减少膳食脂肪

总脂肪<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10%,增加新鲜蔬菜每日400-500g;水果100g,肉类50-100g,鱼虾类50g,蛋类每周3-4个,奶类每日250g,每日食油20-25g,少吃糖类和甜食。

增加及保持适当体力活动

如运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则表明运动量和运动方式合适。

保持乐观心态,提高应激能力

通过宣教和咨询,提高人群自我防病能力。提倡选择适合个体的体育,绘画等文化活动,增加老年人社交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戒烟、限酒

不吸烟,男性每日饮酒精<20-30g,女性<15-20g,孕妇不饮酒

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的效益:

·各种抗高血压药物对某些特殊病人均各有其有利及不利作用。

·迄今完成的大量随机化临床试验亦还不足以说明产生同等降压效益的药物会

有不同效果。但证明治疗高血压取得的效益是某种药物的特殊作用不仅是血压降低本身的证据正在积累。

·高血压药物治疗取得的效益,除降低血压外,某些药物是否还另有作用?资料在积累中。HOPE研究似提示有此可能。

5.4.1降压药物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降低血压可以有效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防止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肾病的发生和发展。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品种繁多,作用各异,但其治疗高血压时的共同指标为降低血压。

根据目前的认识,药物治疗高血压应采取以下原则:

1. 采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以获得可能有的疗效而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小。如有效,可以根据年龄和反应逐步递增剂量以获得最佳的疗效。

2. 为了有效地防止靶器官损害,要求一天24小时内稳定降压,并能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要达到此目的,最好使用一天一次给药而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药物。其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50%,即给药后24小时仍保持50%的最大降压效应,此种药物还可增加治疗的依从性。

3. 为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够时可以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5.4.2降压药物种类

当前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为以下六类,即利尿药、β-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钙拮抗剂、和α-阻滞剂。目前我国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如下:

口服降压药

每天剂量mg,分服次数主要不良反应

利尿药血钠↓尿酸↑

双氢氯噻嗪12.5-25 QD 血钾↓血钙↑血胆固醇、糖↑

氯噻酮12.5-25 QD 血钾↓血钙↑血胆固醇、糖↑

吲哒帕胺 1.25-2.5 QD 血钾↓

布美他尼0.5-4 BID,TID 血钾↓

呋噻米40-240 BID,TID 血钾↓

阿米洛利5-10 QD 血钾↑

螺内酯25-100 QD 血钾↑男性乳房发育

氨苯蝶啶25-100 QD 血钾↑

交感神经阻滞剂

外周阻滞剂

胍乙啶10-25 QD 体位性低血压,腹泻

利血平0.05-0.25 QD 鼻充血,镇静,抑郁,心动过缓,消化性溃疡中枢性阻滞剂

可乐定0.2-1.2 BID,TID 低血压

甲基多巴500-1000 BID 肝功损害,免疫失调

α-阻滞剂体位性低血压

多沙唑嗪1-16 QD

哌唑嗪2-30 BID,T1D

特拉唑嗪1-20 QD

β-阻滞剂支气管痉挛,心功能抑制

普萘洛尔30-90 BID,TID

美托洛尔50-100 QD

阿替洛尔12.5-50 QD,BID

倍他洛尔5-20 QD

比索洛尔 2.5-10 QD

α、β-阻滞剂体位性低血压,支气管痉挛

拉贝洛尔200-600 BID

阿罗洛尔10-20 QD,BID

血管扩张药

肼屈嗪50-200 BID 狼疮综合症

米诺地尔5-100 QD 多毛症

钙拮抗剂

二氢吡啶类水肿,头痛,潮红

硝苯地平15-30 TID

缓释片、胶囊10-20 BID

控释片、胶囊30-120 QD

尼群地平20-60 BID,TID

尼卡地平60-90 BID

尼索地平20-60 QD

非洛地平

缓释片 2.5-20 QD

氨氯地平 2.5-10 QD

拉西地平4-6 QD

非二氢吡啶类心脏传导阻滞,心功抑制

地尔硫卓90-360 TlD

缓释片、胶囊90-360 BID

维拉帕米90-180 TID 便秘

缓释片120-240 QD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咳嗽,血钾高,血管性水肿卡托普利25-150 TlD,BID

依那普利5-40 BID

苯那普利5-40 QD,BID

赖诺普利5-40 QD

雷米普利 1.25-20 QD

福辛普利10-40 QD,BID

西拉普利 2.5-5 QD

培哚普利4-8 QD

喹那普利10-40 QD,BID

群多普利0.5-2 QD

地拉普利15-60 BID

咪哒普利 2.5-10mg QD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血管性水肿(罕见)、高血钾

氯沙坦50-100 QD

缬沙坦80-160mg QD

依贝沙坦150-130 QD

表7 用于高血压急症的注射用降压药

剂量起效持续不良反应

硝普钠Nitroprusside 0.25~10 (μg/kg/分)IV 立即1~2 分恶心,呕吐,肌颤,出汗

硝酸甘油Nitroglyecrin 5~100mg/小时IV <5 分30 分

酚妥拉明Phentolamine 5~15mg IV l~2 分3~10 分心动过速,头痛,潮红

尼卡地平Nicardipine 5~15mg/小时IV 5~10 分1~4小时

艾司洛尔Esmolol 250~500(μg/kg/分)IV

50~100(μg/kg/分)IV 1~2 分10~20 分低血压,恶心

乌拉地尔Urapidil 10~50mg IV 15 分2~8小时头昏,恶心,疲倦

地尔硫卓Diltiazem 10mg IV

5~15(μg/kg/分)IV 低血压,心动过缓

二氮嗪Diazoxide 0.2~0.4g/ 次IV 1 分2~12小时血糖过高,水钠潴留

利血平Reserpine 0.5~l mg 肌注IV

0.4~0.6mg Q4~6h 肌注IV l~2小时4~6小时

5.4.3降压药的选用

降压治疗药物的选用应根据治疗对象的个体状况,药物的作用、代谢、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参考以下各点做出决定:

1.治疗对象是否存在心血管危险因素。

2.治疗对象是否已有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肾病、糖尿病

的表现;

3.治疗对象是否合并有受降压药影响的其他疾病。

4.与治疗合并疾病所使用的药物之间有无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5.选用的药物是否已有减少心血管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证据及其力度;

6.所在地区降压药物品种供应与价格状况及治疗对象的支付能力。

由于治疗对象存在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除对其临床状况可以作出分析外,对疗效和不良反应在用药前颇难预料。因此,可先用一类药物,如达到疗效而不良反应少,可继续应用;如疗效不满意,则改用另一类药物,或按合并用药原则加用另一类药物;如出现不良反应而不能耐受,则改用另一类药物。在考虑一类药物的取舍时,应在应用达到充分剂量之后。

5.4.4一线用药

降压药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药物对患者的降压效应和不良反应。对每个具体患者来说,能有效控制血压并适宜长期治疗的药物就是合理的选择。在选择过程中,还应该考虑患者靶器官受损情况和有无糖尿病、血脂、尿酸等代谢异常,以及降压药与其它使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个影响降压药选择的重要因素是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药物供应状况。就目前我国的医疗经济现状和较低的治疗率而言,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价廉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

根据已有的国内外临床试验和有关研究证据,从提高降压疗效、减少并发症、改善生命质量的角度,在我国通过降压治疗尤其大幅度地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临床医师可以根据具体患者的病情首先选择利尿剂、β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剂,或者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

5.4.4.1利尿剂利尿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时。痛风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慎用。小剂量可以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可选择使用双氢氯噻嗪(Hydrochlorothizide)12.5mg,每日1-2次;吲哒帕胺(Indapamide)1.25-2.5mg,每日1次。呋噻米(Furosemide)仅用于并发肾功能衰竭时。

5.4.4.2β-阻滞剂β阻滞剂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静息时心率较

快(>80次/分)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时。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周围血管病患者禁用。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慎用。可选择使用美托洛尔(Metoprolol) 50mg,每日1-2次;阿替洛尔(Atenolol)25mg,每日1-2次;比索洛尔(Bisoprolol) 2.5- 5mg,每日1次;倍他洛尔(Betaxolol) 5-10mg,每日1次。β-阻滞剂可用于心衰,但用法与降压完全不同,应加注意。

5.4.4.3钙拮抗剂钙拮抗剂可用于各种程度高血压,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时。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患者禁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时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优先选择使用长效制剂,例如非洛地平(Felodipine)缓释片5-10mg,每日1次;硝苯地平(Nifedipine)控释片30mg,每日1次;氨氯地平(Amlodipine)5-10mg,每日1次;拉西地平(Lacidipine)4-6mg,每日1次;维拉帕米(Verapamil)缓释片120-240mg,每日1次。一般情况下也可使用硝苯地平或尼群地平普通片10mg,每日2-3次。慎用硝苯地平速效胶囊。

5.4.4.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高

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者并发心脏功能不全、肾脏损害有蛋白尿的患者。妊娠和肾动脉狭窄、肾功能衰竭(血肌酐>265μmol/L或3mg/dL)患者禁用。可以选择使用以下制剂:卡托普利(Captopril)12.5-25mg ,每日2-3次;依那普利(Enalapril)10-20mg,每日1-2次;培哚普利(Perindopril)4-8mg,每日1次;西拉普利(Cilazapril)2.5-5mg,每日1次;苯那普利(Benazapril)10-20mg,每日1次;雷米普利(Ramipril)2.5-5mg,每日1次;赖诺普利(Lisinopril)20-40mg,每日1次。

5.4.4.5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拮抗剂,例如氯沙坦(Losartan)50-100mg,每日1次,缬沙坦(Valsartan)80-160mg,每日一次。适用和禁用对象与ACE-I同,目前主要用于ACE-I治疗后发生干咳的

患者。

5.4.5降压药的联合应用

近年来研究认为最大程度取得治疗高血压的疗效要求更大程度地降低血压,而做到这一点单药治疗常力不能及,或是剂量增大而易出现不良反应。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合并用药有其需要和价值。合并用药可以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每种药物的剂量不大,药物的治疗作用应有协同或至少相加的作用,其不良作用

可以相互抵消或至少不重叠或相加。合并用药时所用的药物种数不宜过多,过多则可有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因此,药物的配伍应有其药理学基础。现今认为比较合理的配伍为:1、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与利尿药;2、钙拮抗剂与β-阻滞剂;3、ACE-I与钙拮抗剂;4、利尿药与β-阻滞剂;5、α-阻滞剂与β阻滞剂。合理的配方还应考虑到各药作用时间的一致性。合并用药可以采用各药的按需剂量配比,其优点是易根据临床调整品种和剂量,另一种是采用固定配比的复方,其优点是方便,有利于提高病人的顺从性。1959年以来我国自行研制生产了多种复方制剂,如复方降压片、降压静、降压0号等等,多采纳六七十年代阶梯治疗药物,以利血平、血压达静、双氢克尿噻为核心。因其降压有一定效果,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在各医疗单位,尤其人群防治中已广泛应用多年,面对八十年代以来新药的不断涌现,我国对新的复方降压药亟待加以研究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5.4.6其他药物治疗

治疗的目标是减少总的心血管病危险性。治疗高血压病人的其他危险因素和存在的临床疾病也同样重要。因此,如有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冠心病、脑血管病或肾脏疾病合并存在时,经治医师应请有关专科检查,或者对上述疾病制订适宜的生活方式措施和药物治疗。

5.4.

6.1抗血小板治疗

阿斯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已被证明可减少冠心病和脑血管病人的致死性和非致死性冠心病事件、脑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根据HOT研究,如果血压已得到严格的控制,或者是高危冠心病的高血压病人,且没有胃肠道和其他部位出血危险,可推荐较小剂量的阿斯匹林治疗。

5.4.

6.2伴脂质代谢紊乱,调理血脂质

脂质代谢紊乱常与高血压伴随,并使高血压危险性增加,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增加,伴随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对伴脂质代谢紊乱患者,应加以重视并积极治疗。

改善生活方式应是首要者:减少饱和脂肪酸、胆固醇、食盐、酒精摄入、减轻体重、加强身体锻炼。避免使用可影响血脂的降压药;大剂量的利尿剂(噻嗪类和绊性)至少在短期内可升高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小剂量的利尿剂则可避

免这类影响。β-阻滞剂能一过性增高甘油三酯,并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但仍显示出能减少猝死和总死亡率,及防止心肌梗塞再发的作用。影响血脂比较小者有:钙拮抗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咪唑啉受体激动剂等。

经饮食调控后,胆固醇仍增高者,首选HMG-C0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治疗,随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血甘油三酯增高者,可首选贝特类药物治疗,也可选用其他种类的调血脂药物。

5.5治疗随诊

5.5.1随诊的目的及内容:病人开始治疗后的一段时间,为了评估治疗反应,使血压稳定地维持于目标水平须加强随诊,诊视的相隔时间须较短。

随诊中除密切监测血压及病人的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的改变以及观察

疗效外,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向病人进行宣教:

·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包括高血压、危险因素及同时存在的临床情况,了解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了解终生治疗的必要性。

·为争取药物治疗取得满意疗效,随诊时应强调按时服药,让病人了解该种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后者一旦出现,应及早报告。

·深入浅出地耐心向病人解释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使之理解其治疗意义,自觉地付诸实践,长期坚持。

随诊间隔:随病人的总危险分层及血压水平而定。

若病人血压升高仅属正常高值或1级,危险分层属低危(表3),仅服一种药物治疗,可安排每6个月随诊一次;较复杂病例随诊的间隔应较短,经治疗后,血压降低达到目标,其他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可以减少随诊次数。若治疗6个月,血压仍未达目标,应考虑将病人转至高血压专科门诊。

应特别强调的是:暂时决定不予药物治疗的病人应同样定期随诊和监测,并按随诊结果考虑是否给予抗高血压药物,以免延误。

减药:高血压病人一般须终生治疗。病人经确诊为高血压后若自行停药,其血压(或迟或早)终将回复到治疗前水平。但病人的血压若已长期控制,可以试图小心、逐步地减少服药数或剂量。尤其是认真地进行着非药物治疗,密切地观察着改进生活方式进度和效果的病人。病人在试行这种逐步减药时,应十分仔细

地监测血压。

记录:一般高血压病人的治疗时间长达数十年,治疗方案很可能多次变换,包括药物的选择。最好建议病人详细记录其用过的治疗及疗效。医生则更应为经手治疗的病人保存充分的记录,随时备用。

5.5.2剂量的调整

对大多数非重症或急症高血压,要寻找其最小有效耐受剂量药物,也不宜降压太快,故开始给小剂量药物,经一月后,如疗效不够而不良反应少或可耐受,可增加剂量;如出现不良反应不能耐受,则改用另一类药物。随访期间血压的测定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对重症高血压,须及早控制其血压,可以较早递增剂量和合并用药。随访时除病人主观感觉外,还要作必要的化验检查,以了解靶器官状况和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对于非重症或急症高血压,经治疗血压长期稳定达一年以上,可以考虑减小剂量,目的为减小药物的可能副作用,但以不影响疗效为前提。

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发布

首次明确治疗目标——心血管病患者血压不能超130/80

目前,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为提高我国高血压的防治水平,有关部门在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础上,修订了最新的2010年版中国高血压指南,与2005年版的指南相比,新指南强调了我国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性。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的40%以上,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及心脏中心主任霍勇教授指出,最新的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首次提出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

新指南同时首次明确了有高血压的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目标,即血压指标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并在治疗中使用有心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物。

解读

因心血管死亡者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据悉,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全国至少有高血压患者2亿。尽管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比之前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霍勇教授指出,与2005年版的指南相比,新指南强调了我国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联性,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300万人,占总死亡的40%以上,其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

一项包括中国13个人群在内的亚太队列研究表明,东亚人群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关系比西方人群更强:每升高10mmHg收缩压,东亚人群发生脑卒中和心梗事件风险增加53%和31%,而西方人群仅增加24%和21%。

由此可见,高血压合并心血管疾病带来巨大经济负担。数据显示,2003年我国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脑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分别是62.6亿元和128.2亿元,总计为190.8亿元,其中冠心病直接经济负担占39.9%,值得引起关注。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除了降压还要护心

霍勇教授介绍说,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20.1%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冠心病。

冠心病病人往往合并有血压的升高,血压的升高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致使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因此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要注意“降压又护心”。

此外,霍勇教授还指出,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而对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来说,2010年版的中国高血压指南建议为130/80mmHg以下。

他同时强调,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必须重视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药物如替米沙坦(美卡素)的应用。

“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一次肯定了ARB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药物对冠心病的适应症,并推荐具有明确心血管保护证据的ARB药物用于高血压伴冠心病的治疗。”霍勇教授说。

而国际上的权威指南如2007年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治疗指南,也根据冠心病的不同阶段对ARB类药物进行推荐。

全球最大的一项探讨心血管保护的国际医疗中心临床研究显示:替米沙坦(美卡素)是目前唯一被证明在具有多种心血管高危人群中,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与既往标准ACEI雷米普利同样有效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且耐受性更好。

霍勇教授最后指出,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同时,要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

新版摘要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5个成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2.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

3.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是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4.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在可耐受情况下还可进一步降低

5.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噻嗪类利尿剂、受体阻滞剂以及由这些药物所组成的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6.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7.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霍勇教授指出,高血压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是降压达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并发症发生与死亡的总体危险。

●多知道点儿

ARB是什么?

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是目前最常用的高血压一线治疗药物类别之一,作用机理是阻断血管紧张素1型受体发挥降压作用。在欧美国家进行了大量较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显示,ARB可降低有心血管病史(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病)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降低糖尿病或肾病患者的蛋白尿及微量白蛋白尿。

尤其适用于伴左室肥厚、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预防、糖尿病肾病、冠心病、代谢综合征、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患者。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最新资料推荐------------------------------------------------------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 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是增长态势,每 5 个成人中 2 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 2 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 ★ 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心脏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 ★ 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 ★ 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需根据心血管总危险度,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我国每年新发生高血压 1000 万人,对正常高值血压等高血压的易患人群,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 140/90 mmHg 以下;高危患者血压目标是 130/80 mmHg 以下。 在可耐受前提下,逐步降压达标。 1 / 8

★ 我国常用的钙拮抗剂、 ACEI、 ARB、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及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 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 关注少儿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 加强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化管理和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 高血压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新指南修订组织单位包括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卫生部疾控局的加入,体现了政府对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的重视,表明了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加,部分省市调查目前成人患病率达 25%,全国至少有 2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是我国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70%脑卒中和 50%心肌梗死的发病与高血压相关。 政府主导的新医改中,已将高血压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表明了政府对控制高血压的决心和具体措施。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在“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会”上,多位参与指南编写和讨论的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 1.诊断性评估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2.分类与分层 新版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 mmHg 和(或)DBP≥90 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表1 高血压的分类 3.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还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表2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4.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指标变化 增加130~139/85~89 mmHg范围,列入危险分层表; 将糖尿病区分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 疾病史增加了CKD,并按照CKD 3期和CKD 4期进行了区分。 表3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 5.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包括高血压(1~3级)、男性>55岁或女性>65岁、吸烟或被动吸烟、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或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在第27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ISH 2018)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发布。在“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会”上,多位参与指南编写和讨论的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 1.诊断性评估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2.分类与分层 新版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表1 高血压的分类

备注:当SBP和DBP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3.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还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表2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中日友好医院柯元南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这个中国高血压的防治指南是在1999年和2005年指南的版本基础上,组织了包括心内科、肾脏科、神经科、老年科和内分泌科的专家,同时吸取了国外指南的,一些相关指南的经验,经过多次的讨论和编撰,讨论编撰而成。 首先来看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情况。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个是1958年到1959年的调查结果,患病率的粗率是5.1%,在1991年的调查,就上升到13.58%,200年的调查,上升到,这个是18.8%,呈明显的上升。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还有这么一些,五个方面的危险因素。一个是高钠低钾的饮食。咱们国家在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的盐的摄入量都>12g/d,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5g/d,尿的钠钾比>6,而西方人群是2 — 3,是2 — 3。第二是超重和肥胖,对城市人群中,超重的患者比例达到25% — 30%,所以他这个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加。还有过量饮酒,再有就是精神紧张,就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重要的因素。其他,比如像人口老化、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还有高血压的家族史等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咱们的高血压的人群这个发生率增高,发病率增高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咱们国家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知晓率和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比较低。这个根据2002年的调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30%左右,治疗率24.7%,控制率6.1%。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病人都没有得到,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或者是没有治疗,有高血压没有治疗,或者是治疗了没有得到控制,94%,将近94%的病人没得到控制。这种情况,到2004 — 2005年的调查的时候有所改善,但是也不明显。同时2005年的知晓率48.4%,治疗率38.5%,控制率9.5%。治疗的患者控制的也是有24%,所以3/4的病人治疗了,但是还没有得到控制。所以对这个,对控制高血压方面,咱们国家有很大的,还有很多的。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 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就是增长态势, 每 5 个成人中 2 人患高血压; 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 2 亿; 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较低。 ★ 高血压就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心脏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 ★ 我国就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就是脑卒中, 控制高血压就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 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总危险。 ★ 高血压就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需根据心血管总危险度, 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我国每年新发生高血压 1000 万人, 对正常高值血压等高血压的易患人群, 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 140/90 mmHg 以下; 高危患者血压目标就是 130/80 mmHg 以下。 在可耐受前提下, 逐步降压达标。

★ 我国常用的钙拮抗剂、 ACEI、 ARB、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及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 高血压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限盐限酒, 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与控制高血压。 ★ 关注少儿高血压, 预防关口前移; 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 加强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化管理与合理用药, 就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的根本。 高血压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新指南修订组织单位包括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卫生部疾控局的加入, 体现了政府对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的重视, 表明了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加, 部分省市调查目前成人患病率达 25%, 全国至少有 2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就是我国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70%脑卒中与 50%心肌梗死的发病与高血压相关。 政府主导的新医改中, 已将高血压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 表明了政府对控制高血压的决心与具体措施。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84698 .高血压基本定义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 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经非同日(一般间隔 2 周)三次测量,血压140 和/或90mmHg,可考虑诊为高血压。 初诊高血压的检查评估(1)(一)病史采集① 病史: 发病年龄,血压最高水平,伴症状,降压药使用② 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体力活动,女性避孕药③既往史: 冠心病、心衰、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征、肾病史④ 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⑤社会心理因素: 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二)体格检查① 年龄、性别② 测血压,老年人坐立位③ 测身高体重,腰围④ 心率、心律、大动脉搏动、血管杂音(三)实验室检查 1 基本要求: 尿常规、血钾、血红蛋白 2 常规要求: 血常规、血肌酐、空腹血脂、血糖,尿酸,心电图,眼底,超声心动图 3 必要时检查: 颈动脉超声、尿蛋白、尿微蛋白,胸片, PWV (四)靶器

官损害表现●心脏: 心悸、胸痛、心杂音、下肢肿●脑和眼: 头晕、视力下降、感觉和运动异常●肾脏: 多尿、血尿、泡沫尿、腹部肿块●周围血管: 间歇性跛行,四肢血压脉搏、足背动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数的 5-10%)常见继发性高血压: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大动脉疾病药物引起的高血压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发病年龄小于 30 岁;高血压程度严重(达 3 级以上);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周期性发作,或低血钾;夜尿增多,血尿、泡沫尿或有肾脏疾病史;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 20mmHg 以上;降压效果差,不易控制。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级级别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 1 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2 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3 级高血压(重度) 18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120 和 80 120~139 和/或 140 和/或和/或和/或和/或和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其它危险因素和病史血压(mmHg) 1 级高

2017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2017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降压目标值应低于 140/90mmHg 我国约有 2.9~3亿高血压患者,1/3 成人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发病的第一危险因素,我国71% 的脑卒中和54%的心梗死亡与高血压有关。 在第二十八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王文教授介绍了即将发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7 年修订版)》的更新要点。本文将分别就新指南的降压目标值、血压测量、药物治疗原则等更新内容进行介绍。 降压目标值 本次指南修订最主要的关注点在于血压目标。新指南经过20余场专题研讨会,其中大部分是围绕高血压相关疾病的血压目标展开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1)一般高血压:<140 /<90mmHg;(部分130/80mmHg 上下) 王教授提到,我国血压达标率低的原因之一,在于部分医生认为降压目标即是140/90 mmHg,新指南建议一般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应小于140/90 mmHg,部分可降至130/80mmHg上下,这样即使出现波动也能维持血压在140/90 mmHg 以下。 (2)老年(65~79岁):<150 /<90 mmHg。如患者可耐受,则可降至<140 /<90mmHg; (3)80岁以上:<150 /<90 mmHg;(SBP140~150mmHg) 另外,新指南对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冠心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作出了建议。 血压测量 王教授提到,新指南在血压测量方面进行了重要推荐,尤其是推荐使用国际标准(BHS,ESH,AAMI)认证合格的上臂式自动血压计, 目前仍可使用水银柱血压计,但由于汞的环境污染,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医用电子血压计取代。 药物治疗原则 旧指南推荐高血压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但为提高控制率,实现血压达标,新指南修改为一般高血压患者应从常规剂量开始,而老年人仍从低剂量开始用药。具体的药物治疗原则包括: (1)常规剂量开始(老年人小剂量开始):不达标者加量至足量; (2)合理联合用药:不同作用机制的联合处方,复方制剂; (3)尽量用长效降压药:每天口服一次,维持24小时; (4)个体化。

2018中国高血压指南

重磅更新!2018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9 月 20 日,在第 27 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ISH 2018)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正式召开。与会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并发布《2018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笔者整理了其中要点,供诸位先睹为快。 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 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继发性高血压; 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脸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 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诊室血压测量步骤 要求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 5 分钟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 使用标准规格袖带(气囊长 22~26 cm、宽 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 首诊时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测量血压时,应至少测量 2 次,间隔 1~2 分钟,若差别≤ 5 mmHg,则取 2 次测量的平均值;若差别>5 mmHg,应再次测量,取 3 次测量的平均值;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 1 分钟和 3 分钟时测量; 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 评估靶器官损害 在高血压患者中,评估是否有靶器官损害是高血压诊断评估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检出无症状性亚临床靶器官损害。 早期检出并及时治疗,亚临床靶器官损害是可以逆转的。 提倡因地因人制宜,采用相对简便、费效比适当、易于推广的检查手段,开展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筛查和防治。 高血压分类与分层 高血压定义:在末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 SBP ≥ 140 mmHg 和(或)DBP ≥ 90 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 1 级、2 级和 3 级。 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 4 个层次。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1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 年修订版全文) 前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在多次广泛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由我国 20 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编写完成。 本次指南的修订就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进展, 并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与指南建议《2003 年 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 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 据 2019 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8、 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 1、 6 亿。 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 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就是非常艰巨的。 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与防治实际出发, 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强调人群防治, 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 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 因此, 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 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 与/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与 1、 2、 3 级高血压之外, 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

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与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 将高血压患者分为 4 层(组) , 即低危、中危、高危与很高危, 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与死亡的总危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 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 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就是140/90mmHg 以下, 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 血压应降至 130/80mmHg 以下。 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 主要根据个人情况, 结合社会经济情况, 根据我国的现状, 群体的治疗应就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 首先提高治疗率, 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 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 (AT1) 拮抗剂 (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 为使血压达标,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 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就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 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 对特殊人群的防治, 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

201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共20页word资料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这个中国高血压的防治指南是在1999年和2005年指南的版本基础上,组织了包括心内科、肾脏科、神经科、老年科和内分泌科的专家,同时吸取了国外指南的,一些相关指南的经验,经过多次的讨论和编撰,讨论编撰而成。 首先来看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情况。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个是1958年到1959年的调查结果,患病率的粗率是5.1%,在1991年的调查,就上升到13.58%,200年的调查,上升到,这个是18.8%,呈明显的上升。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还有这么一些,五个方面的危险因素。一个是高钠低钾的饮食。咱们国家在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的盐的摄入量都>12g/d,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5g/d,尿的钠钾比>6,而西方人群是2 — 3,是2 — 3。第二是超重和肥胖,对城市人群中,超重的患者比例达到25% — 30%,所以他这个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加。还有过量饮酒,再有就是精神紧张,就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重要的因素。其他,比如像人口老化、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还有高血压的家族史等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咱们的高血压的人群这个发生率增高,发病率增高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咱们国家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知晓率和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比较低。这个根据2002年的调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30%左右,治疗率24.7%,控制率6.1%。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病人都没有得到,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

压或者是没有治疗,有高血压没有治疗,或者是治疗了没有得到控制,94%,将近94%的病人没得到控制。这种情况,到2004 — 2005年的调查的时候有所改善,但是也不明显。同时2005年的知晓率48.4%,治疗率38.5%,控制率9.5%。治疗的患者控制的也是有24%,所以3/4的病人治疗了,但是还没有得到控制。所以对这个,对控制高血压方面,咱们国家有很大的,还有很多的。 大家在血压和心血管事件,这个有关的,无论采取哪种测量血压的方法,包括诊室血压、动态血压或者家庭自测血压。血压的水平和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的收缩和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更加密切。目前我们国家的冠心病事件有上升的趋势,脑卒中,在咱们国家,脑卒中超过冠心病,比冠心病要多得多。这是和欧美国家不一样,欧美国家是冠心病事件要超过脑卒中,咱们国家是脑卒中要超过冠心病。 根据全球61个人群,大约100万人的,40岁到89岁的前瞻性的观察研究的荟萃分析,平均随访了12年。这个资料显示,血压从115/75到185/115mmHg这个区间,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加1倍,所以这个是血压和心血管的事件有明显的相关。 包括13个中国人群的一个亚太的队列研究显示,就是咱们国家的资料在内数据,显示收缩压每增高10mmHg,脑卒中和致死性的心梗风险分别增加53%和31%。这个澳大利亚的,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人群都要高。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要点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1],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和2012年进行过的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2]相比,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详见表1。表1 我国六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但青年高血压亦值得注意,据2012—2015年全国调查,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1]。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南方低的现象仍存在,但目前差异正在转变,呈现出大中型城市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特点,如北京、天津和上海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5.9%、34.5%和29.1%[1]。农村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城市快,2012—2015年全国调查[1]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患病率(粗率28.8%,标化率23.4%)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粗率26.9%,标化率23.1%)。不同民族间比较,藏族、满族和蒙古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汉族人群高,而回、苗、壮、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3]。高血压发病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一项研究对我国10 525名40岁以上的非高血压患者于1991—2000年进行了平均8.2年的随访[4],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男性和女性的累计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8.9%和26.9%,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图1 不同性别和基线年龄组1991—2000年高血压累计发病率1.2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2015年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表2)[1]。2004—2009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研究)[5]结果显示,高血压控制率低于2002年,这可能与选取人群的方法等有关。表2 我国四次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调查结果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血压治疗率显著高于农村[6];与我国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高[7,8];不同民族比较,少数民族居民的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汉族[1,9]。 1.3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多种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人群中普遍存在危险因素的聚集,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的数目和严重程度增加,血压水平呈现升高的趋势,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大[10,11,12,13]。 1.3.1高钠、低钾膳食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INTERSALT研究[14]发现,研究人群24小时尿钠排泄量中位数增加 2.3 g(100 mmol/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位数平均升高5~7/2~4 mmHg。现况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为10.5 g,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的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15],且中国人群普遍对钠敏感[14,16]。 1.3.2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全球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17],同时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的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北方居民高于南方[18]。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随访研究[19]结果发现,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1]。内脏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较为密切,随着内脏脂

2018年度中国高血压指南-8特殊人群高血压地管理

2018中国高血压指南:8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 9月20日下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在京发布。本文选取“特殊人群高血压的处理”部分,介绍高血压伴冠心病、心力衰竭、卒中、糖尿病等8种临床情况的处理要点。 高血压伴冠心病 要点: ?推荐<140/90 mmHg作为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I,A),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IIa,B),应注意DBP不宜降得过低(IIb,C)。 ?稳定性心绞痛的降压药物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CCB(I,A)。 1.降压治疗的目标 推荐<140/90 mmHg作为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DBP不宜降至60 mmHg以下。高龄、存在冠脉严重狭窄病变的患者,血压不宜过低。 2.药物选择

图1 高血压伴冠心病的药物选择 高血压伴心力衰竭 要点: ?对于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推荐的降压目标为<130/80 mmHg(I,C)。 ?高血压合并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首先推荐应用ACEI(不能耐受者可使用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I,A)。 1.降压目标 推荐的降压目标为<130/80 mmHg,这一推荐尚缺乏随机对照试验证据支持。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但尚未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先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如果能良好耐受,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

2.高血压伴心力衰竭的处理 图2 高血压伴心力衰竭药物的选择 高血压伴脑卒中 要点: ?病情稳定的脑卒中患者,血压≥140/90 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降压目标为<140/90 mmHg(IIa,B)。 ?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准备溶栓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80/110 mmHg。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日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指南")[1]正式发表,其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紧接着,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2]也正式颁布。而近两年,欧美国家也相继对高血压指南进行了修订和更新[3,4]。因此,本文对上述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与解析。 1 血压的测量 诊室测量的血压值仍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及评估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我国新指南推荐,如条件允许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即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1]。诊室外血压测量对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均有显著优势。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3]已不再推荐将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断的唯一标准,并指出ABPM和(或)HBPM的诊室外血压测量值,尤其是HBPM,对于诊断高血压、识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监测血压波动具有更大优势。该建议在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4]中也有体现,对避免因诊室高血压所致的过度药物治疗也有一定帮助。我国新指南中明确指出,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

医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同样准确,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不过,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严重动脉硬化,因此当袖带加压时难以压缩肱动脉,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即假性高血压,而通过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获得的血压值则相对更为准确[2]。 2 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分层 我国新指南对血压的诊断标准与2010年版相同,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 mmHg(表1);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 h平均SBP/DBP≥130/80 mmHg,白天≥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H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 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 mmHg相对应[1]。这与新版欧洲指南[3]一致,并未效仿新版美国指南[4]将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 mmHg,但均将<130/8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这意味着我国和欧洲学者也认为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更为严格地控制血压,以期更为显著地降低高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并且,我国新指南建议将SBP 130~139 mmHg和(或)DBP 85~89 mmHg列入高血压的危险分级(表2),这一做法与欧美新版指南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对进一步积极降压给予了肯定。 表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