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日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指南")[1]正式发表,其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紧接着,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2]也正式颁布。而近两年,欧美国家也相继对高血压指南进行了修订和更新[3,4]。因此,本文对上述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与解析。

1 血压的测量

诊室测量的血压值仍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及评估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我国新指南推荐,如条件允许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即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1]。诊室外血压测量对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均有显著优势。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3]已不再推荐将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断的唯一标准,并指出ABPM和(或)HBPM的诊室外血压测量值,尤其是HBPM,对于诊断高血压、识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监测血压波动具有更大优势。该建议在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4]中也有体现,对避免因诊室高血压所致的过度药物治疗也有一定帮助。我国新指南中明确指出,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

医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同样准确,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不过,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严重动脉硬化,因此当袖带加压时难以压缩肱动脉,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即假性高血压,而通过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获得的血压值则相对更为准确[2]。

2 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分层

我国新指南对血压的诊断标准与2010年版相同,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 mmHg(表1);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 h平均SBP/DBP≥130/80 mmHg,白天≥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H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 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 mmHg相对应[1]。这与新版欧洲指南[3]一致,并未效仿新版美国指南[4]将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 mmHg,但均将<130/8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这意味着我国和欧洲学者也认为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更为严格地控制血压,以期更为显著地降低高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并且,我国新指南建议将SBP 130~139 mmHg和(或)DBP 85~89 mmHg列入高血压的危险分级(表2),这一做法与欧美新版指南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对进一步积极降压给予了肯定。

表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表2 血压升高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与2010年版指南比较,我国新指南根据近期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对影响风险分层的内容及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进行了部分修改:

增加130~139/85~89 mmHg范围;

增加被动吸烟;

血脂异常中的总胆固醇由≥5.7 mmol/L改为≥5.2 mmol/L;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由男性<55岁/女性<60岁,统一改为<50岁;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由≥10 μmol/L改为≥15 μmol/L,同时指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超声心动图的左心室质量指数由男性≥125 g/m2、女性≥120 g/m2改为男性≥115 g/m2、女性≥95 g/m2;

脉搏波速度和踝臂指数改为选择使用;

将糖尿病区分为新诊断与已治疗但未控制两种;

疾病史增加了慢性肾脏疾病,并按3/4期进行了区分;

将心房颤动列入伴随的心脏疾病[1]。

新指南对影响高血压预后的因素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旨在评估高血压所造成的心脑肾等靶器官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

在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中,高血压的诊断方法与危险分级与一般成年人相同。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还应评估衰弱和认知功能情况。对于高龄高血压患者,指南建议在制定降压治疗方案前进行衰弱评估,特别是近1年内非刻意节食情况下体重下降>5%或有跌倒风险的患者(Ⅰ,B)[2]。

3 高血压的非药物治疗

国内外新版指南均更加强调以生活方式干预为主的非药物治疗措施

在防控高血压中的重要地位,并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可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我国新指南中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措施包括:

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减至<6 g,并增加钾摄入(Ⅰ,B);

合理膳食,平衡饮食(Ⅰ,A);

控制体重,使体质指数<24 kg/m2(Ⅰ,B);

不吸烟,彻底戒烟,并避免被动吸烟(Ⅰ,C);

不饮或限制饮酒(Ⅰ,B);

增加运动(Ⅰ,A);

减轻精神压力(Ⅱa,C)[1]。

新指南推荐,高血压低危患者在启动降压药物治疗之前,应先予以1~3个月的非药物治疗;中危患者可进行数周的生活方式干预,若血压仍不能满意控制,即应启动药物治疗;高危患者应立即予以药物治疗,同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1]。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具有降低血糖与血脂的作用,进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整体心血管危险水平。但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的健康教育仍需进一步加强。

4 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

我国新指南中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水平。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血压仍≥140/90 mmHg和(或)高于目标血压的患者应启动药物治疗(Ⅰ,A)[1]。在高龄(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中,血压≥150/90 mmHg,应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Ⅱa,B);经评估确定为衰弱的高龄高血压患者,血压≥160/90 mmHg,应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Ⅱa,C)。并且患者对降压治疗耐受性良好时,不应随意停止降压治疗(Ⅲ,A)[2]。对于高危和很高危的患者,应及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并结合危险因素及临床合并症进行综合治疗;对于中、低危患者可适当延长改善生活方式的时间,以期将血压降至正常,如不能达标时,再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同时给出了达标时间,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4~12周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Ⅰ,C)[1]。

新版欧洲指南[3]中亦指出,给予降压药物治疗是基于改善生活方式不能将血压降至目标值时才使用的方法,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及并发症情况,制定了更合理的降压治疗的目标范围,为降压治疗提供了安全界限。新版美国指南[4]为了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认为部分人群血压≥130/80 mmHg即应启动降压药物治疗。这种评估启动降压药物治疗时机的方法或许显得更为激进,但深入分析并非如此,现有研究显示,血压≥115/75

mmHg时,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逐渐升高,因此在更早期的阶段进行药物干预有助于更为有效地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5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我国新指南中仍将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5类,以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配比复方制剂列为常用降压药物,用于高血压的初始与维持治疗。α受体阻滞剂、肾素抑制剂及其他种类的降压药物是重要补充[1]。而在新版欧洲指南[3]中,仅将ACEI、ARB、CCB和利尿剂4类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药物,β受体阻滞剂则用于具有特定适应证的患者。在新版美国指南[4]中也明确指出,对无特殊合并症的患者,不建议首选β受体阻滞剂。因为无论是从作用机制还是现有临床研究证据来看,β受体阻滞剂的靶器官保护作用逊于其他一线药物。目前来看,β受体阻滞剂在降压治疗中地位的下降已成为主流趋势。

我国新指南中指出,联合应用降压药物已成为降压治疗的基本方法,对于血压升高明显的高危人群,建议以2种降压药物联合起始治疗[1]。欧美新版指南中推荐,多数高血压患者起始治疗即可使用2种药物联合,且建议首选单片复方制剂[3,4]。可见,我国对于2种降压药物起始治疗的意见更为保守。

6 降压治疗的目标

我国新指南中推荐,一般高血压患者应降至<140/90 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可进一步降至<130/80 mmHg(Ⅰ,A)[1]。这与新版欧洲指南[3]的降压目标一致,并未效仿新版美国指南[4]将

<130/80 mmHg作为包括稳定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等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在新版美国指南[4]中对一般状况良好的年龄≥65岁的老年患者,血压控制目标也为<130/80 mmHg。虽然一些研究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较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目标应更高,但近期的一些研究亚组分析显示,更低的血压目标(SBP<130 mmHg)对老年人群有益[5],这也对新版美国指南[4]下调老年人血压控制目标值起到了决定性影响。迄今为止,支持在老年患者中进行强化血压控制的临床证据尚少,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阈值及治疗目标的推荐,侧重考虑患者生物学年龄(即虚弱性、独立性和治疗的耐受性)等实际情况,而非实际年龄,似乎更为稳妥。因此,我国老年高血压指南中仍推荐:年龄≥80岁的高龄高血压患者,首先将血压降至<150/90 mmHg,若耐受性良好,则进一步将血压降至<140/90 mmHg(Ⅱa,B);对于评估确定为衰弱的高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控制目标为<150 mmHg,但尽量不低于130 mmHg(Ⅱa,C)[2]。在新版欧洲指南[3]中还明确了血压控制的低限,即一般患者血压不低于120/70 mmHg,慢性肾脏病患者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血压

不低于130/70 mmHg。明确降压治疗的低限,有助于避免过度降压以及由此所致的不良事件风险。

总之,我国新指南仍将降低血压为主要治疗目标,建议对血压进行更为严格的控制,并对诊室外血压测量的意义给予了进一步肯定,这些更新要点与新版欧美指南的主旨一致。但其仍将β受体阻滞剂作为降压治疗的一线药物却与欧美等国家指南意见不同。我国新指南中将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诊断标准较之前提高了,也表明弱化了同型半胱氨酸在高血压危险因素中的影响。

高血压防治指南201X版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 高血压联盟(中国)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2010年修订版全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第三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主任委员: 刘力生 副主任委员: 吴兆苏 朱鼎良

序言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zhengfu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截至2010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修订工作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时2年,于2010年底完稿。 2010年修订版《指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出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规范化管理入手,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努力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2010年修订版《指南》保留了以往指南的合理部分,更新了部分观念,增加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特殊人群”章节。指出应对高血压患者全面检查评估,根据患者

最新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汇总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2亿人。每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 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降压治疗的好处得到公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风险及心脏病风险。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培训指导、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社区具体实施。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就诊于城镇社区和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因此,基层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主要面向基层(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生,也适用于部分医院内科、老年科、其他专业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管理者、医学教育者及其他卫生人员。本指南作为基层医生培训教材和基层高血压防治的指导参考。(高血压基本概念相见附件1) 1.高血压的检出 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2年测量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 1.1血压测量 1.1.1血压测量的重要性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1

---------------------------------------------------------------最新资料推荐------------------------------------------------------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年修订版全文)前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在多次广泛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由我国 20 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编写完成。 本次指南的修订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进展,并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和指南建议《2003 年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 据 2019 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8. 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 1. 6 亿。 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和防治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和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强调人群防治,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 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 1 / 3

正常高值血压和 1、 2、 3 级高血压之外,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 4 层(组) ,即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140/90mmHg 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血压应降至 130/80mmHg 以下。 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主要根据个人情况,结合社会经济情况,根据我国的现状,群体的治疗应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首先提高治疗率,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 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AT1)拮抗剂(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 为使血压达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 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要点解读 在“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会”上,多位参与指南编写和讨论的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 1.诊断性评估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2.分类与分层 新版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 mmHg 和(或)DBP≥90 mmHg。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表1 高血压的分类 3.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还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表2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4.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指标变化 增加130~139/85~89 mmHg范围,列入危险分层表; 将糖尿病区分为无并发症的糖尿病和有并发症的糖尿病; 疾病史增加了CKD,并按照CKD 3期和CKD 4期进行了区分。 表3 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分层 5.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 包括高血压(1~3级)、男性>55岁或女性>65岁、吸烟或被动吸烟、糖耐量受损和(或)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龄<50岁)、腹型肥胖或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最新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中日友好医院柯元南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这个中国高血压的防治指南是在1999年和2005年指南的版本基础上,组织了包括心内科、肾脏科、神经科、老年科和内分泌科的专家,同时吸取了国外指南的,一些相关指南的经验,经过多次的讨论和编撰,讨论编撰而成。 首先来看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情况。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个是1958年到1959年的调查结果,患病率的粗率是5.1%,在1991年的调查,就上升到13.58%,200年的调查,上升到,这个是18.8%,呈明显的上升。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还有这么一些,五个方面的危险因素。一个是高钠低钾的饮食。咱们国家在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的盐的摄入量都>12g/d,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5g/d,尿的钠钾比>6,而西方人群是2 — 3,是2 — 3。第二是超重和肥胖,对城市人群中,超重的患者比例达到25% — 30%,所以他这个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加。还有过量饮酒,再有就是精神紧张,就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重要的因素。其他,比如像人口老化、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还有高血压的家族史等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咱们的高血压的人群这个发生率增高,发病率增高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咱们国家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知晓率和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比较低。这个根据2002年的调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30%左右,治疗率24.7%,控制率6.1%。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病人都没有得到,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或者是没有治疗,有高血压没有治疗,或者是治疗了没有得到控制,94%,将近94%的病人没得到控制。这种情况,到2004 — 2005年的调查的时候有所改善,但是也不明显。同时2005年的知晓率48.4%,治疗率38.5%,控制率9.5%。治疗的患者控制的也是有24%,所以3/4的病人治疗了,但是还没有得到控制。所以对这个,对控制高血压方面,咱们国家有很大的,还有很多的。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 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 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就是增长态势, 每 5 个成人中 2 人患高血压; 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 2 亿; 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较低。 ★ 高血压就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心脏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 ★ 我国就是脑卒中高发区。 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就是脑卒中, 控制高血压就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 以期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总危险。 ★ 高血压就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 需根据心血管总危险度, 决定治疗措施。 应关注多种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 ★ 我国每年新发生高血压 1000 万人, 对正常高值血压等高血压的易患人群, 应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 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 140/90 mmHg 以下; 高危患者血压目标就是 130/80 mmHg 以下。 在可耐受前提下, 逐步降压达标。

★ 我国常用的钙拮抗剂、 ACEI、 ARB、利尿剂、受体阻滞剂及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 联合治疗有利于血压达标。 ★ 高血压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 限盐限酒, 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与控制高血压。 ★ 关注少儿高血压, 预防关口前移; 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 ★ 加强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工作,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化管理与合理用药, 就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与控制率的根本。 高血压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畴新指南修订组织单位包括卫生部疾病控制局、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卫生部疾控局的加入, 体现了政府对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的重视, 表明了政府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加, 部分省市调查目前成人患病率达 25%, 全国至少有 2亿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就是我国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70%脑卒中与 50%心肌梗死的发病与高血压相关。 政府主导的新医改中, 已将高血压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 表明了政府对控制高血压的决心与具体措施。

201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征求意见稿) 在第27届国际高血压学会科学会议(ISH 2018)上,《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发布。在“2018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专场会”上,多位参与指南编写和讨论的专家,对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读。 高血压的诊断评估、分类与分层 1.诊断性评估 内容包括三个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2.分类与分层 新版指南中,高血压的定义不变,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诊室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和糖尿病进行心血管风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表1 高血压的分类

备注:当SBP和DBP分属于不同级别时,以较高的分级为准。 3.血压测量 诊室血压是我国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有条件者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用于诊断白大衣性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 动态血压监测可评估24 h血压昼夜节律、体位性低血压、餐后低血压等;家庭血压监测还可辅助调整治疗方案,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实时血压监测是血压管理的新模式。 精神高度焦虑的患者,不建议频繁自测血压。 表2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对应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84698 .高血压基本定义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疾病; 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经非同日(一般间隔 2 周)三次测量,血压140 和/或90mmHg,可考虑诊为高血压。 初诊高血压的检查评估(1)(一)病史采集① 病史: 发病年龄,血压最高水平,伴症状,降压药使用② 个人史:生活方式(饮食,酒,烟)体力活动,女性避孕药③既往史: 冠心病、心衰、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征、肾病史④ 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及其发病年龄⑤社会心理因素: 家庭、工作、个人心理、文化程度(二)体格检查① 年龄、性别② 测血压,老年人坐立位③ 测身高体重,腰围④ 心率、心律、大动脉搏动、血管杂音(三)实验室检查 1 基本要求: 尿常规、血钾、血红蛋白 2 常规要求: 血常规、血肌酐、空腹血脂、血糖,尿酸,心电图,眼底,超声心动图 3 必要时检查: 颈动脉超声、尿蛋白、尿微蛋白,胸片, PWV (四)靶器

官损害表现●心脏: 心悸、胸痛、心杂音、下肢肿●脑和眼: 头晕、视力下降、感觉和运动异常●肾脏: 多尿、血尿、泡沫尿、腹部肿块●周围血管: 间歇性跛行,四肢血压脉搏、足背动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总数的 5-10%)常见继发性高血压: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大动脉疾病药物引起的高血压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 发病年龄小于 30 岁;高血压程度严重(达 3 级以上);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周期性发作,或低血钾;夜尿增多,血尿、泡沫尿或有肾脏疾病史;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 20mmHg 以上;降压效果差,不易控制。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级级别正常血压正常高值高血压 1 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2 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3 级高血压(重度) 18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收缩压(mmHg) / 舒张压(mmHg) 120 和 80 120~139 和/或 140 和/或和/或和/或和/或和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按患者的心血管危险绝对水平分层其它危险因素和病史血压(mmHg) 1 级高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_1

2019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 年修订版全文) 前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版) 在多次广泛征求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由我国 20 余位心血管、肾脏、内分泌、神经科、妇产、行为、营养、管理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历时一年修订编写完成。 本次指南的修订就是根据我国近年来的心血管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的进展, 并参考借鉴了国外最新研究成果与指南建议《2003 年 WHO/ISH 高血压处理指南》。 近年来,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 据 2019 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 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 18、 8%, 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 1、 6 亿。 但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均很低, 我们面临的高血压防治任务就是非常艰巨的。 本指南从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与防治实际出发, 提出符合国情的全人群与高危人群相结合的防治策略, 强调人群防治, 同时加强高血压病人的治疗。 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 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的其它疾病情况。 因此, 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 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 与/或舒张压90mmHg; 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与 1、 2、 3 级高血压之外, 还应当根据合并的心血

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与同时患有的其它疾病, 将高血压患者分为 4 层(组) , 即低危、中危、高危与很高危, 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治疗策略与估计预后。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与死亡的总危险。 这就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 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 并适当处理病人同时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 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就是140/90mmHg 以下, 而对于合并糖尿病的病人, 血压应降至 130/80mmHg 以下。 在初始用药的选择方面, 主要根据个人情况, 结合社会经济情况, 根据我国的现状, 群体的治疗应就是尽可能在一般高血压患者中推荐使用廉价的降压药物, 首先提高治疗率, 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控制率。 临床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利尿剂、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 (AT1) 拮抗剂 (ARB)的一种或一种以上, 或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 为使血压达标, 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 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高血压的防治就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对高血压患者有益, 而且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也有好处。 对特殊人群的防治, 包括老年高血压、妊娠高血压以及同

201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共20页word资料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解读。 2010年这个中国高血压的防治指南是在1999年和2005年指南的版本基础上,组织了包括心内科、肾脏科、神经科、老年科和内分泌科的专家,同时吸取了国外指南的,一些相关指南的经验,经过多次的讨论和编撰,讨论编撰而成。 首先来看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情况。我国人群50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这个是1958年到1959年的调查结果,患病率的粗率是5.1%,在1991年的调查,就上升到13.58%,200年的调查,上升到,这个是18.8%,呈明显的上升。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还有这么一些,五个方面的危险因素。一个是高钠低钾的饮食。咱们国家在大部分地区的人均的盐的摄入量都>12g/d,而世界卫生组织要求<5g/d,尿的钠钾比>6,而西方人群是2 — 3,是2 — 3。第二是超重和肥胖,对城市人群中,超重的患者比例达到25% — 30%,所以他这个高血压的风险就会增加。还有过量饮酒,再有就是精神紧张,就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重要的因素。其他,比如像人口老化、缺乏运动、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还有高血压的家族史等因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咱们的高血压的人群这个发生率增高,发病率增高和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咱们国家的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但知晓率和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比较低。这个根据2002年的调查,我国高血压的知晓率30%左右,治疗率24.7%,控制率6.1%。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病人都没有得到,就是不知道自己有高血

压或者是没有治疗,有高血压没有治疗,或者是治疗了没有得到控制,94%,将近94%的病人没得到控制。这种情况,到2004 — 2005年的调查的时候有所改善,但是也不明显。同时2005年的知晓率48.4%,治疗率38.5%,控制率9.5%。治疗的患者控制的也是有24%,所以3/4的病人治疗了,但是还没有得到控制。所以对这个,对控制高血压方面,咱们国家有很大的,还有很多的。 大家在血压和心血管事件,这个有关的,无论采取哪种测量血压的方法,包括诊室血压、动态血压或者家庭自测血压。血压的水平和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的收缩和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更加密切。目前我们国家的冠心病事件有上升的趋势,脑卒中,在咱们国家,脑卒中超过冠心病,比冠心病要多得多。这是和欧美国家不一样,欧美国家是冠心病事件要超过脑卒中,咱们国家是脑卒中要超过冠心病。 根据全球61个人群,大约100万人的,40岁到89岁的前瞻性的观察研究的荟萃分析,平均随访了12年。这个资料显示,血压从115/75到185/115mmHg这个区间,收缩压每升高20mmHg,或者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加1倍,所以这个是血压和心血管的事件有明显的相关。 包括13个中国人群的一个亚太的队列研究显示,就是咱们国家的资料在内数据,显示收缩压每增高10mmHg,脑卒中和致死性的心梗风险分别增加53%和31%。这个澳大利亚的,比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人群都要高。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要点与解读(完整版) 日前,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新指南")[1]正式发表,其结合最新研究证据,对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新。紧接着,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2]也正式颁布。而近两年,欧美国家也相继对高血压指南进行了修订和更新[3,4]。因此,本文对上述指南的更新要点进行介绍与解析。 1 血压的测量 诊室测量的血压值仍是我国目前诊断高血压、进行血压水平分级及评估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我国新指南推荐,如条件允许应进行诊室外血压测量,即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1]。诊室外血压测量对诊断白大衣高血压及隐蔽性高血压,评估降压疗效,辅助难治性高血压的诊治均有显著优势。2018年欧洲高血压指南[3]已不再推荐将诊室血压作为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断的唯一标准,并指出ABPM和(或)HBPM的诊室外血压测量值,尤其是HBPM,对于诊断高血压、识别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监测血压波动具有更大优势。该建议在2017年美国高血压指南[4]中也有体现,对避免因诊室高血压所致的过度药物治疗也有一定帮助。我国新指南中明确指出,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

医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同样准确,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不过,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严重动脉硬化,因此当袖带加压时难以压缩肱动脉,所测血压值高于动脉内测压值,即假性高血压,而通过无创中心动脉压检测获得的血压值则相对更为准确[2]。 2 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分层 我国新指南对血压的诊断标准与2010年版相同,即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140/90 mmHg(表1);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24 h平均SBP/DBP≥130/80 mmHg,白天≥135/85 mmHg,夜间≥120/70 mmHg;H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为≥135/85 mmHg,与诊室血压的140/90 mmHg相对应[1]。这与新版欧洲指南[3]一致,并未效仿新版美国指南[4]将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至130/80 mmHg,但均将<130/80 mmHg作为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目标值,这意味着我国和欧洲学者也认为应该通过多种形式更为严格地控制血压,以期更为显著地降低高血压相关的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并且,我国新指南建议将SBP 130~139 mmHg和(或)DBP 85~89 mmHg列入高血压的危险分级(表2),这一做法与欧美新版指南有异曲同工之处,均对进一步积极降压给予了肯定。 表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

最新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解读.pdf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伴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 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由于部分患者的高血压类 型比较特殊,只有针对这些高血压的形成原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几种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药物选择。 1.代谢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合并各种形式代谢异常已超过80%。通过控制代谢异常有助于控制高血压。临床常见的代谢性高血压包括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家族性血脂异常高血压综 合征、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盐敏感性高血压等。选择降压药物原则应兼顾血压控制和改善代谢紊乱两方面。目前尚无专门针 对代谢性高血压的诊疗指南,国内外指南中关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的治疗建议可供参考。对于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降压药物通常优先选择血 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尤其对于糖尿病合并白 蛋白尿或蛋白尿的患者,可减慢肾病进展。如ACEI和ARB不能耐受,可考虑使用二氢吡啶 类钙通道阻滞剂(CCB)和保钾利尿剂,慎用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代谢性高血压 一般合并多重代谢紊乱,血压升高明显,单药治疗往往难以使血压达标,需联合降压治疗。 如ACEI或ARB单药降压不能达标,可联合使用CCB或其他降压药物。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 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可增加降压效果;对心率加快或合并冠心 病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可用于难治性高血 压的联合治疗,作为第四位或第五位药物选择。α受体阻滞剂和中枢性降压药也可作为联合 用药,但一般不作为首选。 2.老年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约2/3的老年高血压为单纯收缩期血压 升高。老年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应遵循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服用简单方便、 依从性好的原则。多项临床研究证明利尿剂能够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 生率和死亡率,主要包括噻嗪样利尿剂(如氯噻酮、吲达帕胺)和噻嗪型利尿剂(如氢氯噻 嗪、苄氟噻嗪)等。 二氢吡啶类CCB有利尿、排钠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通过其直接扩血管作用对抗增 高的外周血管阻力。长效CCB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此类 药物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优势。ACEI或ARB适用于伴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和肾病 等老年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适用于合并心绞痛、心力衰竭和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 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联合治疗宜选择RAAS 抑制剂(ARB/ACEI)与长效CCB或利尿剂联合,也可以采用CCB和利尿剂联合。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治疗应从改善血管顺 应性、保护内皮功能及减轻靶器官损害为出发点。从药物选择方面看,RAAS 抑制剂(ACEI/ARB)、长效CCB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具有改善作用,而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作用。 因此,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宜选择长效CCB、ARB、ACEI 或利尿剂,根据血压情况单 选或联合。一般老年患者舒张压应≥60mmHg。如收缩压≥15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可选用1种单药或联合治疗,尽可能使舒张压≥60mmHg ;如舒张压<60mmHg,收缩压<150mmHg,可观察不使用药物治疗;如收缩压≥150mmHg,可谨慎使用小剂量降 压药物治疗;如收缩压≥180mmHg,可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此外,应重视防治低血压,

高血压诊治指南

高血压诊治指南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2004 分类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120 < 80 正常高值120-139 80- 89 高血压=>140 =>90 1级高血压(轻度)140 - 159 90 - 99 2级高血压(中度)160 - 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 90 当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该取较高的级别分类欧洲高血压指南2003 按高血压定义用不同血压 测定方法的阈值 收缩压舒张压诊所测压140 90 24h动态血压125 80 在家测135 85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004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1-3级),男性> 55岁、女性> 65岁,吸烟 血脂异常: 总胆固醇> 6.5mmol/L (250mg/dl), LDL-C>3.3 mmol/L(130mg/dl),或HDL-C<1.0mmol/L(40mg/dl)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 腹型肥胖:腰围男>=85cm,女>=80cm,肥胖:BMI>=28g/m 2 C反应蛋白>=1mg/dl 靶器官损害2004 左心室肥厚:心电图Sokolow-Lyon>38mm Connel>2440mV.ms 超声心动图:LVMI或X线 超声示动脉壁增厚(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轻度血肌酐浓度升高:男115--1.5mg/dl) 女107--1.4mg/dl) 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dl 白蛋白/肌酐比:男>=2.5mmol/L(22mg/dl) 女>=3.5mmol/L(31mg/dl) 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分层1999,2004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血压(mmHg) 1级2级3级 收缩压140-159或收缩压160-179或收缩压>=180或舒张压90-99 舒张压100-109 舒张压>=110 I 无其他危险因素II 1-2个危险因素III >=3个危险因素 或靶器官损害 或糖尿病 IV 并存临床情况 低危中危高危中危中危很高危 高危高危很高危 很高危很高危很高危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 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要点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我国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升高趋势。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差异。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近年来有明显提高,但总体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分别达51.6%、45.8%和16.8%。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 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发病率及其流行趋势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1],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1958—1959年、1979—1980年、1991年、2002年和2012年进行过的5次全国范围内的高血压抽样调查[2]相比,虽然各次调查总人数、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完全一致,但患病率总体呈增高的趋势,详见表1。表1 我国六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但青年高血压亦值得注意,据2012—2015年全国调查,18~24岁、25~34岁、35~44岁的青年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4.0%、6.1%、15.0%[1]。男性高于女性,北方高南方低的现象仍存在,但目前差异正在转变,呈现出大中型城市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特点,如北京、天津和上海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5.9%、34.5%和29.1%[1]。农村地区居民的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较城市快,2012—2015年全国调查[1]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患病率(粗率28.8%,标化率23.4%)首次超越了城市地区(粗率26.9%,标化率23.1%)。不同民族间比较,藏族、满族和蒙古族高血压的患病率较汉族人群高,而回、苗、壮、布依族高血压的患病率均低于汉族人群[3]。高血压发病率的研究相对较少,一项研究对我国10 525名40岁以上的非高血压患者于1991—2000年进行了平均8.2年的随访[4],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男性和女性的累计高血压发病率分别为28.9%和26.9%,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图1 不同性别和基线年龄组1991—2000年高血压累计发病率1.2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防治状况的重要评价指标。2015年调查显示,18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6%,45.8%和16.8%,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表2)[1]。2004—2009年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研究)[5]结果显示,高血压控制率低于2002年,这可能与选取人群的方法等有关。表2 我国四次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粗率)调查结果不同人口学特征比较,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城市高血压治疗率显著高于农村[6];与我国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居民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高[7,8];不同民族比较,少数民族居民的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低于汉族[1,9]。 1.3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以及多种不良生活方式等多方面。人群中普遍存在危险因素的聚集,随着高血压危险因素聚集的数目和严重程度增加,血压水平呈现升高的趋势,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大[10,11,12,13]。 1.3.1高钠、低钾膳食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INTERSALT研究[14]发现,研究人群24小时尿钠排泄量中位数增加 2.3 g(100 mmol/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位数平均升高5~7/2~4 mmHg。现况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为10.5 g,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的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15],且中国人群普遍对钠敏感[14,16]。 1.3.2超重和肥胖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全球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17],同时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的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北方居民高于南方[18]。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随访研究[19]结果发现,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1]。内脏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较为密切,随着内脏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