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2016-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2016-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2016-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第36卷第1期2016年1月生态学报ACTA ECOLOGICA SINICA Vol.36,No.1Jan.,2016基金项目: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405007,201305043?3);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T1203)收稿日期:2014?05?07; 网络出版日期:2015?05?19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jiangningz@https://www.doczj.com/doc/b513791549.html,

DOI :10.5846/stxb201405070897

曾江宁,陈全震,黄伟,杜萍,杨辉.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 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生态学报,2016,36(1):1?10.Zeng J N,Chen Q Z,Huang W,Du P,Yang H.Reform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system in China:from marine protected areas to marine ecological redline region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6,36(1):1?10.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

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曾江宁1,2,*,陈全震1,3,黄 伟1,杜 萍1,3,杨 辉1

1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杭州 3100122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杭州 3100583应用海洋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 315211

摘要:海洋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与生态学认知的提高使海洋生态红线区管理制度成为必然三总结了中国海洋保护区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了发展海洋生态红线的必要性二区划原则二概念及组成体系;提出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红线区可分别籍空间统一性二决策统一性二工作内容与管理要求的一致性相关联,海洋保护区的核心二关键和重要因素与海洋生态红线的范围划定二宏观应对策略制定二微观管理规定一一对应三对海洋保护区管理向海洋生态红线区划与管理的转变给出了若干建议,认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划指标体系可以参照海洋保护区绩效评估二保护区选划与评估指标;并从海洋生态红线的尺度,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格局?结构\过程?机理,复杂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的结合,海洋生态红线基点观测等方面对海洋生态红线的研究和工作方向进行了展望三

关键词:海洋保护区;海洋生态红线区;生态管理

Reform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protection system in China :from marine protected areas to marine ecological redline regions

ZENG Jiangning 1,2,*,CHEN Quanzhen 1,3,HUANG Wei 1,DU Ping 1,3,YANG Hui 1

1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Eco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 ,The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Hangzhou 310012,China 2Ocean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China 3Key Laboratory of Applied Marine Biotechn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Marine College of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ustained deterioration of marin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theory,management of the marine ecological redline regions (MERRs)becomes inevitable.We summarize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in China and analyzed the requirements,principles,concepts and system of the MERRs.We suggest that the MPAs and MERRs can be correlated by the similarities in the spatial unity,decision consistency,work contents and management of the objects.The boundary determination,policy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regulation of the MERRs could in respect to the kernel factor,critical factor and important factor of the MPAs.We suggest the methods for the MERRs management at the level of the marine ecosystem,species and habitat.The index system of MERRs zoning can refer to the MPAs selected and evaluated indices.The scale of MERRs,the pattern?structure?process?mechanism of the land?sea ecosystem,combining of complex ecosystem and MERRs,and observation of MERRs base station are the aspects that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Marine Protected Areas;Marine Ecological Redline Regions;Ecological Management

地球演化二地壳运移造就了太平洋西侧中国海域西北高二东南低的地形格局和众多的海洋地质遗迹三受地形制约及径流二洋流二风场作用,中国海域形成了多处温带二亚热带和热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境与生物物种多样性[1?2],至2012年,中国已记录各类海洋生物59门26180种[3]三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多样性二原始性二典型性海洋自然环境二海洋生态系统和海洋地质遗迹被确立为点状或面状保护区域,隶属于不同部门被加以管理三然而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的双重压力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现实状况与愿景目标差距日益加大[4?5];随着生态学认知的提高,以及整合现有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二脆弱区的管理需求,海洋生态红线区的概念逐渐被提出[6]三

红线”概念源于城市规划领域,原意为各种用地的限制性边界线,后来逐步为资源环境领域所接受,并衍生出耕地红线二水资源红线二林业红线等相关概念,红线的内涵也随之从空间约束向数量约束拓展[7]三生态红线首次出现在2000年高吉喜针对浙江安吉生态规划提出的 红线控制”方案中;较大空间尺度生态规划的首次成功应用为2005年‘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4 2020)“,该纲要提出 红线调控二绿线提升二蓝线建设”三线调控总体战略,规划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二重点水源涵养区二海岸带二水土流失及敏感区二原生生态系统二生态公益林等区域划定为红线区域,实施严格保护和禁止开发三此后,在环保部二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部署下,一些省市相继开展了生态红线区划试点工作[6]三

海洋生态红线是十八大之后对海洋学领域提出的新命题,是中国政府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行动之一三海洋生态红线与海洋保护区均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制度三两者之间存在哪些关联?中国的海洋保护区发展与建设情况如何?海洋保护区对海洋生态红线有何借鉴或参考价值?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开展论述三

1 中国海洋保护区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中国海洋保护区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的海洋保护区按三级类别进行建设三按照此分类体系(表1),我国对于各类型海洋保护区的选划条件二技术标准二管理要求二保护对象及功能区设置均取得了相应的建设与管理经验[2]三

表1 中国的海洋保护区分类体系

Table1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China

一级类别

Primary Category二级类别/类型

Secondary Category/Type三级类别/具体内容

Tertiary Category/Contents

海洋自然保护区

Marine natural reserves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二潮间带生态系统二盐沼(咸水二半咸水)生态系统二红树林生态系统二海湾生态系统二海草床生态系统二珊瑚礁生态系统二上升流生态系统二大陆架生态系统二岛屿生态系统

海洋生物物种海洋珍稀二濒危生物物种,海洋经济生物物种

海洋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海洋地质遗迹二海洋古生物遗迹二海洋自然景观二海洋非生物资源

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特殊地理条件保护区具有重要海洋权益价值二特殊海洋水文动力条件的海域和海岛Marine special reserves海洋生态保护区珍稀濒危物种自然分布区二典型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区及其他生态敏感

脆弱区或生态修复区,建以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海洋公园特殊海洋生态景观二历史文化遗迹二独特地质地貌景观及其周边海域,建以保护海洋生态与历史文化价值,发挥其生态旅游功能

海洋资源保护区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二矿产资源二油气资源及海洋能等资源开发预留区域二海洋生态产业区及各类海洋资源开发协调区,建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一级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三海洋自然保护区是指以海洋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为目的,依法把包括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海岸二河口二岛屿二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2 生 态 学 报 36卷 

域[8]三海洋特别保护区是指具有特殊地理条件二生态系统二生物与非生物资源及海洋开发利用特殊要求,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和科学的开发方式进行特殊管理的区域[9]三截至2014年4月,全国共建有各种类型海洋保护区249处(不含港澳台地区),其中,海洋自然保护区186处,海洋特别保护区63处(表2),总保护海洋面积为137950.80km 2,约占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的4.6%,分属海洋二环保二农业二国土二林业及其他部门管理(图1)三

表2 分省海洋保护区建设数量统计信息(至2014年4月22日)

Table 2 Marine Protected Areas quantity in different provinces of China (To April 22,2014)?

省(直辖市/自治区)Province (Municipality /Autonomous Region

归属海区Attribution sea areas 数量Number 海洋自然保护区Marine natural reserves 国家级National 地方级Local 海洋特别保护区Marine special reserves 国家级National 地方级Local

辽宁省渤海区

8134黄海区

12732小计

20866河北省

渤海区642天津市

渤海区3111山东省渤海区

39117138黄海区

211326小计

60249198江苏省

黄海区853上海市

东海区422浙江省

东海区152454福建省

东海区205105广东省

南海区8396446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海区8422海南省南海区

23518合计2496911745

18图1 海洋保护区分部门管理情况数量和面积对比图

Fig.1 Numbers and area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different Marine Management Divisions

1.2 中国海洋保护区面临的问题(1)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经济发展间矛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对于海洋的开发存在 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利用;重空间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2]三全球海洋保护区中,多数也因渔业捕捞二石油开发等经济活动不能达到有效保护[10?11],协调海洋保护与开发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难题三中国海域已开发利用总面积约28400km 2,海域使用分布不均衡,局部开发密度高二强度大[12],与多种海

3 1期 曾江宁 等: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 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4 生 态 学 报 36卷 洋生物的产卵场二孵化场二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存在竞争三水平看:海域使用集中在滩涂二海湾二河口和海岛周等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三占海域不足1%的滩涂已开发利用近1/3,使用面积占海域使用总面积已接近22%三滩涂利用主要集中在江苏二辽宁和广东3省,其中,江苏省滩涂资源利用率最大,达49%,其他两省利用率分别为44%和35%,主要利用形式为渔业用海[12]三全国27760.58km2的海湾海域中,使用面积为5827.57 km2[13]三垂向看:海域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20m等深线以内浅水区域,其中60%以上位于近岸10m等深线

以内[12]三0 5m等深线近岸海域使用率约为18%,5 10m海域和10 20m海域使用率均低于10%,20m 以上深海域仅有少量使用,主要是航道二电缆二管道及保护区等用海[12]三

18000km大陆海岸线,人工岸线由1980年的24.0%升至2010年的56.1%,淤泥质岸线占比则由1980年的9.7%减至2010年的2.1%[14]三人造堤坝二桩基等水工构筑物形成的人工岸线使海岸生境同质化,既破坏了原有海岸生境多样化的平衡,又造成了严重的生境破碎,并为水母水螅体提供附着基而增加了爆发水母生态灾害的可能性[15]三

受制于思想认识二唯经济政绩观二保护技术的发展水平,多地海洋保护与资源开发还未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正轨,表现为对海洋 重索取,轻保护”二 只保护,不开发”,对保护区 规而不建,建而不管”二 不赋予管理机构实际管制权”等畸形现象[2,12,16?17]三甚至有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想撤销已设立的保护区,造成我国海洋保护区的发展处于尴尬状态[16]三

受临港工业二保护区功能衰退等诸多因素影响,近年来,出现若干处海洋保护区功能区调整或面积下调的案例三2005 2012年,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9个沿海二海洋自然保护区相继调减面积,总量达5756.77km2[18]三

已建海洋保护区是否构成有效的保护区网络?由于缺乏足够数据,难以作出判断三但自然岸线的大量消退二滩涂成块连片的快速消失和浅海高强度的渔业捕捞活动足以造成近海生物多样性的下降三‘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海洋生物物种濒危程度的评估结果反映出该问题的严重性[19?20]三

(2)部分生态系统和生物类型保护区保护对象家底不清

全海域海洋生物普查信息不完整三我国关于海洋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远远不够,尚未取得全中国海域统一的基本资料,迄今还没有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背景值[21]三2006 2011年的全国近海生态基础调查,缺乏针对呈点状分散在中国沿海的保护区生物资源状况信息三已有的调查观测限于在大陆架和沿岸浅水区进行,在高多样性的南海珊瑚礁不够;陆坡深海只有个别点做过采样,深渊带调查还未进行;特殊生境如冷泉二深渊平原等的观测都有待开展;即便是浅海区亦仍有许多生境未作过详细观测和物种分类分布研究[21]三保护区监测工作不完善三早期为了保护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建立的保护区,受到多次开发浪潮冲击,生物资源家底清查工作在尚得不到足够资金支持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状况便每况日下三海洋保护区自身科研能力建设相对落后,加之资金紧张,特别是部分地方级保护区,缺乏清查自身海洋生物资源家底的能力三已有的海洋保护区监测工作缺少完整的生物物种组成准确名录与分布记录,不能满足多样性全面分析比较的需要三海洋调查的长期性与快速变化不匹配三行政区划的变化导致保护区管理与建设脱节,如原来由广东省划定的位于海南岛及南海区的几处保护区,在海南作为省份独立建制以来,由于管理属地的交接,保护区工作延续性开展受到影响,造成保护区资源环境状况不清晰三海洋调查项目实施的长周期性与海岸带和海岛保护区自然状况的快速改变难以匹配,也造成了保护区的家底不清三

(3)海洋生态系统认知不足以支撑对海洋保护区的管理

人类对于海洋生物的认知还在不断刷新三2004年印尼海啸后,一些不为人知的深海生物得以现世三2010年,历时10a的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 在伦敦发布最终报告,对外公布了6000个新物种,该报告同时指出:全球海洋生物总计可能达到100万种,其中25万种是人类已知的,而其他75万种人类知之甚少三时至今日,我国 蛟龙号”的每次深潜都在增加着人类对于海洋的认识三而即使在与人类相邻的近岸浅水海域二海湾二河口二海岛二海岸等海洋生态系统中,人类对于其结构二功能,乃至多数海洋生物的生活史都存在着严重的

认知不足[22]三

海洋生态系统的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三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提出后[23],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与追踪,我国也有海洋保护区旅游价值评估的探索[24]三但受限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以及长时间序列监测资料的缺乏,人们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了解落后于多数陆地生态系统三在我国管辖海域尺度内,现有大约5%的保护区面积是否足以维护我国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现有的各种类型海洋保护区构成的保护区网络,节点是否足够并布置合理?从而可以保障我国海洋与人的协调发展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海洋管理进入基于生态系统的综合管理时代[25],近10年来,管理范围又拓展到有共同利益和问题的区域,被称为基于生态系统的区域海洋管理三管理地理尺度的扩大,加之自然系统内部及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国家二地方二部门间相互协调的低效性,使得该种管理模式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以至于到目前未止还没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三

重陆轻海的思维模式制约着我国对于管辖海域的基本认识三国民海洋意识普遍薄弱,甚至欠缺[26?27],成为中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28]三海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多为滩涂二奇特景观二动植物栖息地等,由于距离生活区较远,与民众生活之间联系不够密切,远大于其直接经济价值的生态价值往往被忽视三各地政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往往以牺牲海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为代价去追求经济价值三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影响到世界历史走向和发展格局时, 重陆轻海”观念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会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29]三(4)海洋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海洋保护区的法规体系[2]三多部门立法是我国现有海洋保护区法规体系的具体体现三十八大以来,海洋保护区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得到增强,特别是2014年2月国务院批准‘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 2020年)“,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指南三该‘规划“首次将海洋区纳入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格局,确定了 一带四海十二区”的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布局,并明确了5项海洋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三该‘规划“将全国自然岸线保有率等4项海洋指标作为控制指标,实现了与‘全国海洋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 2020年)“的有效衔接三

但从整体看,我国海洋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内容不完善二法律地位低二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三首先,现行宪法中缺乏对海洋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条款三宪法中的自然资源,包括矿藏二水流二森林二山岭二草原二荒地二滩涂,没有对 海洋”的阐述三其次,缺乏权威的海洋保护区专门法律三海洋保护区的法规主要为各部门规章,如国家海洋局‘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二‘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三再次,面对具体环境损害事故时可操作性差三如防治陆源污染二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污染损害海洋的环境管理条例,对海洋流动性考虑不足,对于非保护区范围内工程设施施工或污染导致保护区受损或受害的行为缺乏管理法规和具体执法保障机制;对于保护区是否可以在污染受害案件中作为索赔主体的地位也没有法律规定三

2 海洋保护区与生态红线区划

2.1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必要性

生态红线是我国在区域生态保护和管理中的一项创新举措,国外尚无相同概念三作为新事物,生态红线的定义二内涵二划分标准等刚刚起步,需学界百家争鸣,共同推进三‘国家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中提出 生态红线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二改善环境质量二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与最高或最低数量限值,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二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可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二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为生态红线的理论提出了架构三

海洋保护区管理向生态红线管理的转化符合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规律三生态学的研究与重大社会问题更

5 1期 曾江宁 等: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 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6 生 态 学 报 36卷 加密切相结合,应用生态学的焦点集中于全球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二响应与适应问题逐渐受到重视[30]三地球的大气圈二水圈二岩石圈二生物圈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系统得以进一步强调[31],地球

表层自然系统则和人类社会系统共同构成地理系统[32]三该地理系统不仅需要研究生物圈,更需要对诸如海洋二大气二岩石和土壤等各种环境进行协同研究[33],也需要自然与人文科学二科学与政策紧密结合[30,34]三海洋生态红线将是生态学二海洋学二地理学学科发展结合的必然体现三

海洋保护区管理向生态红线管理的转化是政治与法制建设的必然三政治与科学协同应对海洋保护已成为国际共识[11]三 生态红线”的表述出现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在国人内部营造了较为广泛的基础,而原有海洋保护区法规内涵覆盖少,因此 生态红线”的心理震慑力二法制影响力均强于原有的海洋保护区法规体系三

海洋保护区管理向生态红线管理的转化也是海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需要三海洋生态红线管理是对我国地表宏观格局二资源环境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进行新一轮的涵盖陆地和海洋系统的综合区划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包括全球环境变化以及国际政治形势变化在内的诸多潜在变化的需求三2.2 海洋生态红线概念及其组成体系

基于渤海生态环境特征,许妍[6]从 生态功能重要性二生态环境敏感性二环境灾害危险性”三方面建立了渤海生态红线划定指标体系三结合此研究及饶胜[7]二刘燕华[30]等在陆域生态红线的研究基础,黄伟等将海洋生态红线定义为:依据海洋自然属性以及资源二环境特点,划定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二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并实施严格保护,旨在为区域海洋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二优化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提供合理边界,实现人口二经济二资源二环境协调发展的海洋管理制度三并以海南为例提出海洋生态红线区应实行分类指导二分级管理的观点[35]三

天津二河北二山东二江苏等省市在渤海与黄海区域做了实践探索,相继颁布实施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对生态红线区的禁止开发区二限制开发区提出了具体规定三如天津市将大神堂牡蛎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划定为海洋生态红线区的禁止开发区,将该特别保护区的适度利用区和生态资源恢复区划定为海洋生态红线区的限制开发区三黄伟等[35]分析了国内前期海洋生态红线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海南实例,提出可将海洋生态红线区依据海洋自然属性分为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二海洋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两大类;进而针对不同区域的生态重要程度和管理需求,综合海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认为可将生态红线区分为一级管控区和二级管控区进行分级管理,从而在方法学上实现了实践和理论的初步统一,增加了全国尺度范围内开展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三

2.3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的科学原则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目的在于维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三地球表面各种类型的海洋生态系统均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其中41%受到多驱动因子的强烈影响[36]三过去50年我国人与环境关系内涵已经发生根本改变,地表宏观格局二资源环境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30],而人类活动是海岸带和近岸海域的主要作用力和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动力[37]三海二陆二人统筹考虑的综合区划将成为必然三为此,对我国管辖海域进行生态红线区划时,应遵循以下若干原则:

(1)地理单元独立完整的区域共轭原则

生态红线区划是建立在海洋地理区划基础之上的空间管理,也是海洋空间规划的表现形式三海洋空间规划当以自然保护为核心是国际海洋发展的共识[38]三为此,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应建立在对海洋地形地貌二生物地理区系等自然特征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将区域上完整的自然区域划分为一个生态红线区划单元,海洋综合区划的重要界限应首选人类无法大量改变的地理单元界限三从地理单元角度出发进行海洋保护的理念,在应对经济危机和地缘政治不稳定的地中海海洋保护[39]二保护大西洋北海区域渔业的海洋空间管理中都有体现[40]三

(2)基于生态系统科学的生态导向原则生态区划应保证生态学完整性,保护自然生境多样性和维持生物多样性有关的生态学格局和生态学过程[41?43]三生态学过程完整的系统才是完整的生态系统,才有可能发挥出它所具有的正常生态功能三海洋生态系统管理所关心的生态学过程主要包括:海洋水文动力过程二生物生产力二生物泵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二海洋净化能力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三通常,这些生态学过程往往跨越很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并且不同生态学过程的空间和时间尺度差异很大三科学地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和确定海洋生态红线区的边界,以保证海洋生态学的完整性,达到便于研究二使管理决策能够有效地调控生态学过程的目的三

(3)陆海整体发展二协同演化的海陆统筹原则已有区划工作中自然区划和经济地理区划未能很好结合,陆二海各自独立考虑,在空间区划上综合不足[30]三且区划工作多为静态,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中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0]三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已逐渐开始重视人类社会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二响应与适应问题,强调自然与人文科学二科学与政策的紧密结合[30]三我国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划需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对西太地区的影响,也应考虑我国人口二资源二环境的现状三特别需要重点关注陆海国土开发空间布局二资源开发二产业发展二通道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方面的统筹[44]三(4)规划衔接二能力匹配二空间适度的协调发展原则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应结合海洋功能区划二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分析生态系统问题,考虑相关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区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影响而进一步考虑如何调控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确定海洋生态红线区的边界二保护对象和内容三

生态红线的划定需要综合考虑行政协调能力二法律管控程度二经济承载能力二宣传教育程度二科学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的匹配性,做到有效管理二协调发展三红线区域过大,管理成本提高,排他性区域增加,不利于发展;红线区域过小,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难以保障,生态完整性易受损三在能够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做到红线空间适度即可三

(5)保障生态过程与功能连续性的动态性原则海洋生态红线不同于陆地生态红线,其保护是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已知海洋生态系的背景生态信息划定生态红线区域,根据生态红线全区域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结果评估保护成效二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管理手段二保护措施和管理二保护的范围三

海洋生态红线区在空间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无法复制性,如珍稀濒危生物的特殊生境,如若破坏则无法恢复三现阶段应从可执行角度出发,依据现有海洋生态系统维护的科技水平,将研究尺度定位在国家层面,确定我国海洋的生态功能二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三

海洋生态红线保护的动态性和空间的不可替代性,共同决定了海洋生态红线一旦划定,其保护范围的调整应为增加面积的单向性调整为主,并以保障生态过程与功能连续性为目标三

2.4 海洋保护区与海洋生态红线区

海洋保护区的价值受多种因素影响三保护对象自身所固有的稀缺性二典型性是海洋保护区存在价值的核心因素三保护区界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气候二环境恶化二地质灾变等客观因素是影响海洋保护区存在价值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以保护生态系统二珍稀物种为目标的海洋保护区三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护区相关法规二自然保护理念是影响海洋保护区存在价值的重要因素[2]三考虑到海洋的流动性二连贯性,以及管理的可控性,海洋生态红线应该具备区域性,因此与海洋保护区两者间可在空间上形成部分统一性三空间统一性启示人们在进行海洋生态红线区划时,可以对照海洋保护区的核心因素二关键因素及重要因素,选择合适的工作层面(表3)三稀缺性二典型性可以作为划定生态红线范围的判据三如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二缓冲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均可以根据保护成效评估结果直接划为生态红线区三而对于应对全球气候二大时空尺度的环境恶化二地质灾变等,海洋生态红线的工作重心应放在如何制定宏观策略层面三一旦海洋生态红线区域得以明确,海洋生态红线的工作重心则应转入制定配套

7

 1期 曾江宁 等: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 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8 生 态 学 报 36卷 的法律法规管理规定,来约束可能影响海洋生态红线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促进人民形成对于海洋生态红线区的保护理念三

表3 海洋生态红线与海洋保护区之间的联系

Table3 Connection between Marine Ecological Redline and Marine Protected Areas

海洋保护区

Marine Protected Areas海洋生态红线区划

Marine Ecological Redline关联Connection

核心因素:保护对象的稀缺性二典型性划定红线范围空间统一性

关键因素:气候二保护区界外环境恶化二地质灾变等客观因素制定宏观应对策略决策统一性

重要因素: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法规二自然保护理念制定管理规定细节工作内容二管理要求的一致性2.5 海洋生态红线区管理建议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科学整合各类保护区域二强化各类保护和管理手段二明确各级政府责任与义务二提高生态保护效率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生态保护水平二科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的最有效途径,是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三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指标体系可参照海洋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该指标体系由生物物理指标二社会经济指标和管治指标共同构成[45]三Edgar将评价指标进一步聚焦,指出开放渔业许可程度二强制保护水准二设立成为保护区的时限长度二保护海域的范围大小二鱼类自由迁徙海域的连续性是判定海洋保护区保护成效的5项核心指标,至少满足3项指标的海域保护区才具有潜在保护价值[10]三

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具体指标则可参考海洋保护区选划标准三如海洋和海岸自然生态系统的典型性二多样性二自然性二稀有性和脆弱性,海洋生物物种的珍稀濒危性及其栖息区域的自然性二重要性和代表性,自然遗迹和非生物资源的典型性二稀有性二自然性和多样性,兼顾社会属性如科学价值二面积适宜性二经济社会价值等自然保护区的选划标准三以及目标区域的典型性二独特性二自然性二完整性二优美性等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选划标准三

将物种保护二生境保护与生态系统保护相结合,建设相似生态系统的保护区网络,并划为生态红线区域加以管理,通过研究进一步确定单独保护区的溢出效应及辐射范围,进而来确定保护区网络节点之间合理的空间距离二空间格局和生态廊道三

3 展望

海洋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海洋生态红线区域的建设一方面需要经济投入,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海洋经济的重要保障三海洋生态红线区划将从更高的管理层面,自上而下,解决多部门管理海洋的弊端,使海洋在生态二资源二环境二社会二经济各方面可持续发展,保障海洋生态系统的支持二供给二调节和文化服务功能三

海洋生态红线区的差别化管理需遵循科学规律的发展方向三自然景观型和地质遗迹型红线区域是滨海旅游业发展重要目的地,红线管理对策应着重考虑空间协调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型与生物资源型的海洋生态红线区域界外受益将有利于渔业生产的可持续,红线管理对策应着重考虑资源属性来限定时空范围;物种二生境与生态系统多样型的红线区域,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将为人类提供众多的直接二间接和潜在价值,红线管理对策则应以维续多样性为目标三

海洋生态红线区域的物质性资源价值将在滨海旅游业二海洋捕捞业二海洋医药行业中逐步得以货币化体现,而其更多的生态功能将通过直接二间接或潜在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外展,并将通过其它传统海洋产业和海洋新兴产业得以实现三

海洋生态红线毕竟刚刚起步,尚需要学术界二管理者共同深入研究关联学科,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发现和解决生态红线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三生态学视角,应重视海洋生态功能区与景观功能区,并将研究成果进行生态

理论交互验证与案例验证三生物学视角,需要从海洋生物的不同发育阶段二生活区域等角度对海洋生态红线区进行分区二分期划定三海洋学视角,关注海洋流动对于物质二能量以及信息的传递将会增强对于红线区压力与状态响应的理解三管理学视角,通过政策二法规二准则的制定引导自然人二法人的行为,促进人与海洋的良性协调发展三地理学视角,回顾人类活动强度与海岸地表及海洋地貌水文格局的关联,揭示陆海人协同演化的规律来指导海洋生态红线的格局划定与区域联动三

尺度将成为生态红线中分级管理的中心问题之一三随着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从自然生态系统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已逐渐成为地球的主流,海洋学家和生态学家所面临的研究对象异常复杂,尺度便成为解析这些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以及整合海洋学二地理学二生物学二生态学知识和研究成果的核心轴线三

海陆统筹的生态系统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研究将促进海洋生态红线理论的深入发展三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管理与保护成效二问题及时调整保护手段和保护范围,采用适应性管理三格局?结构?过程?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评判红线管理是否起到保护成效的作用二区分人类活动与自然因子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三

复杂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红线之间的结合将是今后研究热点之一三生态红线的划定二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认识海洋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基础上三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包括空间二时间二结构二过程二行为和几何复杂性等不同类型[46],因此在生态红线划定技术方法的选择上具有多重维度三海洋生态红线基点将成为未来国家尺度乃至全球尺度的海洋空间管理网络节点三海洋生态红线动态边界的确定依赖于海洋生态观测二预测与监测三长时间序列的海洋生态红线基点观测将有助于未来海洋生态红线区域的管理和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三

生态红线是我国高速发展进入滞涨期二生态环境状况与人民生存矛盾日益突出的历史与发展命题,其更多深层次的理论二政策乃至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尚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二分析与完善三海洋具有典型公地属性特征,其红线区划定全程与红线区管理更应充分考虑海洋承载能力与管理现状三建议海洋学界及管理界充分发掘和发挥海洋业务化主体作用,关注转型期业务安排与能力建设,吸收和借鉴并举,博采众长,谋求海洋业务化程度二管理能力与海洋生态红线需求相适应的技术,推动海洋生态红线理论发展三

致谢:浙江大学齐家国教授对本研究给予帮助,特此致谢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刘瑞玉.中国海洋生物名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11.

[2] 曾江宁,徐晓群,张华国,杜萍,廖一波,寿鹿,史爱琴,黄伟,赵聪蛟,杨新梅,高瑜,高爱根,汤雁滨,陈自强.中国海洋保护区.北

京:海洋出版社,2013:11?429.[3] 黄宗国,林茂.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上卷):中国海洋物种多样性(上册).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4] Halpern B S,Longo C,Hardy D,McLeod KL,Samhouri JF,Katona SK,Kleisner K,Lester SE,O′Leary J,Ranelletti M,Rosenberg AA,Scarborough C,Selig ER,Best BD,Brumbaugh DR,Chapin FS,Crowder LB,Daly KL,Doney SC,Elfes C,Fogarty MJ,Gaines SD,Jacobsen KI,Karrer LB,Leslie HM,Neeley E,Pauly D,Polasky S,Ris B,St Martin K,Stone GS,Sumaila UR,Zeller D.An index to assess the health

and benefits of the global ocean.Nature,2012,488(7413):615?620.[5] United Nations.World Ocean Assessment??the First Global Integrated Marine Assessment of the Regular Process for Global Reporting and

Assessment of the State of the Marine Environment,including Socioeconomic Aspects.2014.(Unpublished Report)(未出版)[6] 许妍,梁斌,鲍晨光,兰冬东,于春艳,马明辉.渤海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与技术方法研究.海洋通报,2013,32(4):361?367.[7] 饶胜,张强,牟雪洁.划定生态红线创新生态系统管理.环境经济,2012,9(6):57?60.[8]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7504?1998海洋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9] 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办法“二‘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工作规则“和‘国家级海洋公园评审标准“的通知(国海发[2010]21号).(2010?11?12)[2015?02?04].https://www.doczj.com/doc/b513791549.html, /zwgk /gjhyjwj /hyhjbh_252/201212/t20121205_21177.html.

[10] Edgar G J,Stuart?Smith R D,Willis T J,Kininmonth S,Baker S C,Banks Stuart,Barrett N S,Becerro M A,Bernard A T F,Berkhout J,Buxton C D,Campbell S J,Cooper A T,Davey M,Edgar S C,F?rsterra G,Galván D E,Irigoyen A J,Kushner D J,Moura R,Parnell P E,Shears N T,Soler G,Strain E M A,Thomson R J.Global conservation outcomes depend on marine protected areas with five key features.Nature,2014,506(7487):216?220.

9 1期 曾江宁 等:中国海洋生态保护制度的转型发展 从海洋保护区走向海洋生态红线区 

01 生 态 学 报 36卷 [11] Marques A C,Carranza A.Politics should walk with science towards protection of the oceans.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2013,75(1?2):1?3.

[12] 王伟伟,蔡悦荫,贾凯,马静宇.中国沿海海域使用现状综合水平评价.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5):9?12.

[13] 张云,张英佳,景昕蒂,宋德瑞,赵建华,王权明,苗丰民.我国海湾海域使用的基本状况.海洋环境科学,2012,31(5):755?757.

[14] 高义,王辉,苏奋振,刘桂梅.中国大陆海岸线近30a的时空变化分析.海洋学报,2013,35(6):31?42.

[15] Purcell J E,Uye S,Lo W T.Anthropogenic causes of jellyfish blooms and their direct consequences for humans:a review.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2007,350:153?174.

[16] 朱艳.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7] 余久华.自然保护区 有效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西安:西北农业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419.

[18] 何萍,贾俊艳,侯丽萍,徐杰.借鉴国际经验保护滨水生态空间.环境保护,2014,42(11):64?66.

[19] 汪松,谢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三卷无脊椎动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2?891.

[20] 汪松,谢焱.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第二卷脊椎动物.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3?590.

[21] 刘瑞玉.中国海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生物多样性,2011,19(6):614?624.

[22] 金陵.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认知才刚刚起步.科学24小时,2013,34(10):51?51.

[23] Costanza R,d′Arge R,de Groot R,Farber S,Grasso M,Hannon B,Limburg K,Naeem S,O′Neill R V,Paruelo J,Raskin R G,Sutton P,Van

den Belt M.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387(6630):253?260.

[24] 刘星,叶属峰,尤胜炮.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价值评估.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5):133?135.

[25] Larkin P A.Concepts and issues in marine ecosystem management.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1996,6(2):139?164.

[26] 曹叔亮.海洋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战略发展.中国农业教育,2008,17(5):33?35.

[27] 李志刚.海洋油气人才海洋意识的培育.石油教育,2011,24(6):74?77.

[28] 崔凤,刘变叶.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层原因.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2):12?16.

[29] 黄顺力. 重陆轻海”与 通洋裕国”之海洋观刍议.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8(1):126?131.

[30] 刘燕华,郑度,葛全胜,吴绍洪,张雪芹,戴尔阜,张镱锂,杨勤业.关于开展中国综合区划研究若干问题的认识.地理研究,2005,24

(3):321?328.

[31] 李双成,王羊,蔡运龙.复杂性科学视角下的地理学研究范式转型.地理学报,2010,65(11):1315?1324.

[32] 郑度,陈述彭.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地球科学进展,2001,16(5):600?606.

[33] 谢树成,殷鸿福.地球生物学前沿:进展与问题.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44(6):1072?1086.

[34] Pitman A J.On the role of geography in earth system science.Geoforum,2005,36(2):137?148.

[35] 黄伟,曾江宁,陈全震,杜萍,汤雁滨,杨辉.海洋生态红线区划 以海南省为例.生态学报,2016,36(1):

[36] Halpern B S,Walbridge S,Selkoe K A,Kappel C V,Micheli F,D′Agrosa C,Bruno J F,Casey K S,Ebert C,Fox H E,Fujita R,Heinemann

D,Lenihan H S,Madin E M P,Perry M T,Selig E R,Spalding M,Steneck R,Watson R.A global map of human impact on marine ecosystems.

Science,2008,319(5865):948?952.

[37] 徐惠民,丁德文,石洪华,温泉,叶属峰.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区划指标框架研究.生态学报,2014,34(1):

122?128.

[38] Kyriazi Z,Maes F,Rabaut M,Vincxa M,Degraerc S.The integration of nature conservation into the marine spatial planning process.Marine

Policy,2013,38:133?139.

[39] Katsanevakis S,Levin N,Coll M,Giakoumi S,Shkedi D,Mackelworth P,Levy R,Velegrakis A,Koutsoubas D,Caric H,Brokovich E,?ztürk

B,Kark S.Marine conservation challenges in an era of economic crisis and geopolitical instability:The case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Marine Policy,2015,51:31?39.

[40] Jentoft S,Knol M.Marine spatial planning:risk or opportunity for fisheries in the North Sea?.Maritime Studies,2014,12:13?13.

[41] Grumbine R E.What is ecosystem management?.Conservation Biology,1994,8(1):27?38.

[42] Christensen N L,Bartuska A M,Brown J H,Carpenter S,D′Antonio C,Francis R,Franklin J F,MacMahon J A,Noss R F,Parsons D J,

Peterson C H,Turner M G,Woodmansee R G.The report of th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committee on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system management.Ecological Applications,1996,6(3):665?691.

[43] Yu G R.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the ecological foundation.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1,12(5):787?794.

[44] 曹忠祥,宋建军,刘保奎,刘岩.我国陆海统筹发展的重点战略任务.中国发展观察,2014,(9):42?45.

[45] Pomeroy R S,Watson L M,Parks J E,Ci G A.How is your MPA doing?A methodology for evaluating the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5,48(7?8):485?502.

[46] Loehle C.Challenges of ecological complexity.Ecological Complexity,2004,1(1):3?6.

生态补偿制度基本理论问题

生态补偿制度基本理论问题 一、概念 生态补偿制度是以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和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为目的,以从事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的生产、经营、开发、利用者为对象,以生态环境整治及恢复为主要内容,以经济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为保障的新型环境管理制度。 具体而言 广义的生态补偿制度包括对污染环境的补偿和对生态功能的补偿。 狭义的生态补偿制度,则专指对生态功能或生态价值的补偿,包括对为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及其功能而付出代价、做出牺牲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补偿;对因开发利用土地、矿产、森林、草原、水、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和自然景观而损害生态功能、或导致生态价值丧失的单位和个人收取经济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出发点。 二、生态补偿的特点 1、生态补偿具有生态和法学双重目的性 首先,生态补偿的生态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创造生态效益。其次,生态补偿具有法学目的性。 其次,生态补偿的法学目的性是实现环境公平。环境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权利公平。 2.生态补偿具有工具性 首先,生态补偿是一种经济调节手段。它通过公平地分配环境成本和费用,提高人们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抑制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 其次,生态补偿是“外部性内部化”的工具。生态补偿通过环境损害的致害者向生态建设者支付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费用,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第三,生态补偿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工具。生态补偿的目的是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维持或者提供环境功能和环境资源的自然存在,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基础,所以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 3.生态补偿具有经济补偿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人们对货币的强烈认识,谈到补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货币给付。对于生态环境的补偿,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向大自然支付货币,但这也不排除生态补偿给付物质和货币的经济补偿性。因为引起生态补偿的原因是生态建设,即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活动。而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技术措施,要投入一定的财物和劳务,如植树造林,投入了树种和劳务,通过树种和劳务补偿森林的生态价值。这正是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环境资源保护就是要求人造资本回归自然,补偿自然资本;补偿的结果往往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态价值和生态效益。所以生态补偿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经济投入,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和劳务的消耗,这些物质和劳务就是生态补偿的成本费。这正是我们征收生态补偿费、建立生态补偿基金的原则。 4.生态补偿在实质上是对物(生态)的补偿。但在法律形式上表现为对人的补偿 生态补偿是国家和社会投入一定的物力和劳务对因生态系统失衡而导致的环境功能减损和资源存量减少的综合补偿过程,其实质是人对物(生态)的一种补偿过程,是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过程。然而这种补偿过程在环境法上反映出的是一种人对人的补偿过程,往往表现为:(1)环境损害者、资源消耗者、因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的受益者补偿环境治理者、生态建设者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的成本费用。这符合法律公平原则,并且可以调动环境治理者和生态建设者的积极性。例如,防沙治沙活动是由一定的防沙治沙企业进行的,防沙治沙企业付出了一定的成本费用,这些成本费用由造成土地沙化的人或者防沙治沙的受益人予以补偿;(2)环境治理或者生态建设的受损者和丧失发展机会者的损失也应该作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成本费用,由治理者、建设者或受益者给予补偿。例如自然保护区的移民补偿、长江中上游地区封山育林而失去发展机会的补偿。但是,生态补偿虽然在环境法上表现为人对人的补偿,但生态补偿是基于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而发生的,而且,所补偿的费用的最终归宿是生态系统,所以我们说生态

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041 中国工程科学 2016年 第18卷 第2期 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研究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海洋环境与生态课题组 Task Force for the Study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Marin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rine Environment & Ecolog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 Group 摘要:本文系统阐述了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分析了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发展的现状,结合世界海洋环境与生态工程发展的经验以及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海洋环境与生态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建议。关键词: 海洋环境;生态工程;战略研究中图分类号:P76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strat-eg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It also provid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ield explains, and the main problems China faces at present. Meanwhile, the strategic goals, main tasks and majo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in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mprovement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marin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strategic study 一、前言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超过1.8×104 km 的大陆海岸线,6 500多个岛屿。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我国的主张,管辖有超过3×106 km 2的辽阔海域[1,2]。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地发展,由于在海洋开发利用过程中只重视对资源的索取,而忽略对海洋生态及环境的保护,导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 突出。如入海污染物显著的增加,氮磷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灾害多发等[3,4]。我国海洋生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21世纪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如何立足陆海统筹,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同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维护海洋生态健康,探索沿海地区经济社会与海洋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增强对海洋环境的管 收稿日期:2016-01-23;修回日期:2016-02-03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2011-ZD-16) 本文由《中国海洋工程与科技发展战略》丛书《海洋环境与生态卷?综合报告》改写,联系人:雷坤本刊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b513791549.html,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 福建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最新版 第—条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以下统称为补偿基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xx]381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持续深化林改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的意见》(闽委[20xx]44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的意见》(闽政文[20xx]359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通知》(闽政文[20xx]417号)等规定,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指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用于公益林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的资金。中央财政补偿基金、省级财政补偿基金和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用于省级以上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各市、县(区)政府应按照政府投入为主、受益者合理承担的原则,相应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重点公益林是指经省林业主管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按照国家林业局、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20xx]214号)和《福建省公益林区划界定实施细则》认定的、生态区位极为重要或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国家级和省级公益林林地。 第四条省级公益林和国家级公益林实行相同的补偿标准。 省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含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下同)为每年每亩12元。 国家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2元。其中:中央财政每年每亩补助10元和省级财政每年每亩补助2元。 第五条中央财政、省级财政、省政府实施的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支出分为两部分,其中:11.75元用于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的补偿性支出(包含每亩0.3元用于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森林综合保险保费支出,0.25元用于公共管护支出。 (一)补偿性支出使用范围包括:重点公益林所有者的补偿费、直接管护费、村级组织监管费。对重点公益林无林地的补偿性支出应全部用于造林、抚育支出。根据重点公益林不同权属,补偿性支出执行以下标准: 1.国有单位管理的重点公益林 ⑴山权、林权同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重点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山权属村集体、林权属国有的,国有单位应将不低于30%的补偿性支出支付给山权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1-10-14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大,中国生物资源和海洋生态环境面临严重威胁。为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特殊生境,我国建立了海洋自然保护区制度,依法把一定面积的海岸、河口、岛屿、湿地或海域划分出来,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研究和实践证实,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自然环境的有效途径。 一、海洋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我国的海洋保护区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963年在渤海海域划定的蛇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升级为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包括国家、省、市、县级的海洋自然保护区108个,总面积达769万公顷(不含台湾、香港和澳门),这些保护区分属海洋、林业、环保、农业、国土等部门管理。 依照我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分为6个类型。其中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区数量最多,共54个,占总数的50%,野生动物类保护区面积最大,共620万公顷,占海洋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82%。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体制制约保护效率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比较复杂,综合管理、分部门管理、分级管理并存。综合管理是指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全国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管理;分部门管理是指林业、农业、国土资源、水利、海洋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主管相关的保护区;分级管理是指我国把保护区划分为国家、省、市和县4个级别,根据保护区级别,由所在地的省、市或县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此复杂的管理体制被认为是制约保护区管理和保护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我国海洋自然保护区存在类似的问题。 海洋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有海洋、林业、环保、农业、国土等,其中海洋部门管理的保护区类型比较全面,其主管的保护区数量占40%,面积占70%。各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体制、经费来源,都在积极发展隶属于本部门的保护区,由此造成相互竞争、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整体效率低下;由于受到部门体制的制约,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主管部门之间缺少主动的沟通和协调,综合管理部门也很难对各部门的自然保护区在宏观决策、政策指导与监督检查方面有所作为。导致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省市层面,都难以实现保护区建设的统一规划。 (二)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有效管理我国自然保护区实施保护为主、适度开发,分区管理。目前海洋自然保护区也实行分区管理,不过由于海洋自身的特殊性,其方式和陆地上

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及未来

生态补偿的生态服务理论基础和生态补偿模式 国际上,与生态补偿相对应的概念是环境服务付费或生态系统服务付费(Krausmann F,2009)。在国内,生态补偿被普遍认为是以保护生态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运用财政、税费、市场等手段,调节生态保护者、受益者和破坏者经济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王金南等,2006;庄国泰等,1995;刘兴元,201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在综合考虑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服务提供者给予合理补偿,无疑对于生态资产的保护和生态服务有效供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补偿的生态服务理论基础 作为生态补偿理论基础的生态服务理论要点可以归纳为: 1.作为自然资源的生态系统确定了产权以后,转变为自然资产。 2.作为自然资产的生态系统具有物质转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在生态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 3.生态服务对人类具有复杂而多样化的价值。其中一部分价值通过现有经济关系得到实现,一部分价值由于没有市场或市场发育不完善而没有得到实现或补偿。 4.生态服务的价值应该得到全面的实现。需要进行生态补偿的那部分价值主要是未付费的外溢到其他区域的生态服务价值。 (二)生态补偿模式 上述理论框架虽然在解释生态补偿在逻辑上是清楚的,但是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由于生态服务外溢比例、外溢生态服务价值中已被市场机制实现的比例的确定目前还难以准确度量,只能采取较为简单可操作方案,因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态补偿模式。不同视角下,人们对生态补偿的类型划分内容不同。按补偿规模,生态补偿可分为全球性补偿、区际补偿、地区性补偿和项目性补偿等模式。按补偿层次,生态补偿可分为国家补偿、地区补偿、部门补偿和产业补偿等模式。按补偿付费形式,生态补偿可分为生态补偿费、生态补偿税、生态补偿保证金制度、财政补贴制度、优惠信贷、交易体系和国内外基金等模式。按补偿运作模式,生态补偿可分为政府主导模式、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二者混合的模式。这也是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重点探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方面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可持续发展补偿费征收制度 中国森林资源虽然呈现一定好转趋势,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没有消除。目前,影响中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不健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或不能到位。因此,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以缓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压力,应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和手段。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建立将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 森林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木材等有形产品,而且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等无形产品。由于森林资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正向外部性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客观要求对受益群体进行补偿费的征收,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因而,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再简单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效益补偿,而包括更为广泛的内涵,其外延也应得到延伸。既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正向激励,如补偿费(补助)、直接投资等,也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受益者所带来的负向激励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基础 公共物品理论森林资源无形的生态产品与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大家对其都有使用权,因而个人对此种资源的损耗、枯竭和消费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于其缺乏安全、专一、排他性的产权,使得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不能自由地投向最有效的用途,所有人无节制的追求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置其生态价值于不顾,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生态价值不被“公地”化,同时又要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鉴于森林生态价

国内外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经验借鉴

国内外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城市水源地对于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确保水源地的水质与水量,世界各国对城市水源地周边的工业生产普遍进行了严格限制,同时对水源地居民因生态保护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国内福建、浙江等省也对构建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国内外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对于我省加强生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范例 1、美国纽约市政府饮用水源补偿计划。美国是个高度崇尚市场经济的国家。为加大水源涵养地农民对水土保持的积极性,美国在水源地保护方面建立了以水权交易制度为主要手段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建立上下游之间或水源涵养地与清洁水使用者之间的环境产权交易市场,来解决上下游公民之间的利益矛盾。如纽约市90%的饮用水来自于离该市200公里的特拉华州的乡村,那儿有7.7万人和350多个奶牛场。1989年美国颁布了一项新的法律,规定饮用水要么经过过滤,要么实施微生物含量最小化的水域管理计划。建立新的过滤厂纽约市需要花费70至90亿美元,为了避免这笔庞大的花费,1992年纽约市政府与水源地农民和森林所有者达成

生态补偿协议。协议规定,采用最佳生产模式(不破坏水源水质)的奶农和森林经营者可以获得400万美元的补偿金,而这些钱足以弥补他们的额外生产成本;同时,纽约市政府还向改进和重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进供水设备或者大坝的人支付4.7亿美元的补偿。尽管这是一个自愿参加的协议,但由于较好地考虑了水源保护者的利益,因此超过85%的农民和水源环境相关方参加该计划并领取了补偿金,使该计划取得了全面成功。 2、法国威泰尔矿泉水公司水源地保护项目。20世纪80年代,位于法国东北部的莱茵河-默兹河流域水源质量受到当地农业活动的严重威胁,依赖该地区干净水源制作天然矿泉水的公司不得不做出选择,要么设立过滤工厂,要么迁移到新的水源地,而威泰尔矿泉水公司采取了保护原有水源地的方法来减少成本。威泰尔公司通过向农民支付费用,要求农民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包括减少和改进奶牛养殖业、改进对牲畜粪便的处理方法、放弃种植谷物和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在流域内植树造林等措施,以确保水源质量不被影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威泰尔公司投资约900万美元在水源区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了1500公顷农业土地,将土地使用权无偿返还给那些愿意改进土地经营措施的农户;与40多个愿意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农场主(总土地面积为1万公顷)以每公顷土地320美元(连续7年)的价格签订18~30年的

贵州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概况及对策

贵州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概况及对策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贵州省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同时该省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2008年的凝冻灾害等使笔者进一步感受到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等造成的影响。为解决生态公益林保护所需资金,林业部门提出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1-2]。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持领导下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提出“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指导下,全省各族人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观念和生态价值的形成,社会各界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呼声日益强烈,迫切希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只有实施有效的生态补偿,贵州省才能抢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贵州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实施概况 1989年提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1998年新修定的《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家设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贵州省2004年正式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2007年正式启动实施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纳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面积从2004年的40.00万hm2逐步增加至2009年的117.74万hm2,累计拨付中央财政森林效益补偿资金2.93亿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保护管理好现有森林,创造更多优美森林环境,还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拓宽林农的致富途径,扩大山区农民就业,不断增强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林区的乱砍滥伐和毁林现象明显减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1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情况 2004年贵州省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的第1批重点公益林面积为40万hm2,补偿标准为每年75元/hm2,总投资3 050万元。2006年财政部一次性下达贵州省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4 787万元,用于63.82万hm2重点公益林的补助(其中含2004年已实施面积40.00万hm2,2006年新增补偿面积23.82万hm2)。2009年下达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 830万元,用于117.74万hm2重点公益林的补助。117.74万hm2重点公益林面积中,非天保工程区71.14万hm2(其中含2004年已实施面积40.00万hm2,2006年新增补偿面积23.82万hm2),天保工程区新增造林并未享受天保管护经费的重点公益林46.60万hm2。至此,贵州省通过国家认定的304.47万hm2重点公益林,非天保工程区重点公益林71.14万hm2全部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同时启动了天保工程区重点公益林233.33万hm2中的新增造林并未享受天保管护经费的重点公益林46.60万hm2的补偿工作。目前贵州省重点公益林补偿范围涉及83个县(市、区)、6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和2个省属林场。 1.2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情况

厦门市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

厦门市海洋生态补偿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规范我市海洋生态补偿工作,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厦门市海洋环境保护若干规定》《厦门市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暨厦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厦门市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是指从事海域开发利用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履行海洋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责任,对其造成的海洋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等损害进行的补偿。 凡在我市管辖海域内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权,从事海洋开发利用活动导致海洋生态损害的单位和个人,应采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或者缴交海洋生态补偿金的方式对其造成的海洋生态损害进行补偿。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实行“谁使用、谁补偿”原则。 第三条海洋生态保护补偿,是指市、区政府在履行海洋生

态保护责任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对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资源等进行保护或修复的补偿性投入。 鼓励单位或个人在我市管辖海域内实施其应尽环境责任之外的海洋生态保护活动,市、区政府或海洋生态保护的其他受益者可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对其进行合理的保护补偿支持。 海洋生态保护补偿实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第四条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海洋生态补偿的管理工作,牵头制定有关制度办法,编制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的收支预算;市财政部门负责海洋生态补偿资金收支预算的审核,并对预算执行进行监督;市审计部门负责对海洋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审计监督。 第二章海洋生态损害补偿管理 第五条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方案应在编制用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时进行专章论述。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应对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方案提出明确意见,签字确认。 厦门市海洋生态损害补偿标准由市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公布。

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

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 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依其来源、性质和毒性,可分为以下几类:石油及其产品。金属和酸、碱。包括铬、锰、铁、铜、锌、银、镉、锑、汞 、铅等金属,磷、砷等非金属,以及酸和碱等。那么海洋污染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危害有哪些呢? 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我国渤海湾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 受其影响渤海湾生态监控区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营养盐比例失衡,水体富营养化,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发生改变,产卵场发生退化,海洋渔业资源明显衰退。破坏

了整个海洋生态平衡。 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学品泄漏应急计划,制定港口环境污染事故应急计划,建立应急响应系统。目前,《中国船舶重大溢油事故应急计划》已经完成。今后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国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 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台产生石油类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做到油气田及周边区域的环境质量符合该类功能区环境质量控制要求,不对邻近其他海洋功能区产生不利影响,开发过程中无重大溢油事故发生。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应制定溢油应急方案。 为了用水安全,我们应撑握些水污染安全小知识,同时还可以用便携净水器将水处理使用,这样更有利于健康用水。

试谈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浅谈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方正县林业局裴挺国 [ 摘要 ] 总结分析了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努力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社会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新型机制,真正使森林生态建设有一个可靠的资金来源保障。 [ 关键词 ] 林业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松花江中游南岸,地处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西坡,老爷岭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属于丘陵—低山区地形,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份。我县地方林业总经营面积1295430亩,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138920亩,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41134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1%,一般公益林区划界定面积402345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5.3%。森林覆盖率为83.4%。 我县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主要是分布在松花江干流及其一级支流蚂蜒河汇水区周围的水源涵养林。认定补偿的重点生态公益林面积为282885亩,按每亩 5 元的标准,每年享受 140多万元中央财政补偿资金。所谓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即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凡纳入公益林管理的森林资源,政府以多种方式对投资者和生产经营者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本文试从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入手,谈谈探索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一、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看,森林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森林的生态环境功能具有明显的外在性和公共产品的特征,其生态成本不可能由林业生产者所能承担,其生态效益也不应当由受益者无偿使用。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不仅可以解决“公众受益,由少数人负担”的问题,也会改变“公益林受益对象不明确,无人投资,建设缓慢”的状况,有利于形成“谁受益、谁补偿,全社会受益,政府统筹、社会投入”的新型机制,从而也会使林业生态建设资金有一个较为可靠的来源保障。 从现实意义上看,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我县提出建设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其主要就是要通过生态公益林等重点领域的建设,来构筑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只有加快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才能真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把生态县建设的相关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思路和建议 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应立足于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纳入我县生态县建设的重要内容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公益林管理为主体,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工作为基础,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行动之中。 (一)树立生态林业观念,切实做好分类经营管理工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是新思维、新概念,需要人们重新认识林业。我们应减少对林业的索取,增强生态效益优先观念,努力从主观上解决制约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2

能源生态补偿制度

能源生态补偿制度-----以矿产资源为例 一、生态补偿相关理论 (一)生态补偿的含义 广义的生态补偿既包括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护所获得效益的奖励或破坏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所造成损失的赔偿,也包括对造成环境污染者的收费。狭义的生态补偿则主要指前者。 单从生态学视角来看,生态补偿是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自我恢复和补偿能力,强调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的补偿功能。在法学领域,生态补偿是指国家或社会主体在公平的基础上,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向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主体进行收费或向保护资源环境的主体提供利益补偿性措施,并将所征收的费用或补偿性措施的惠益,转移到因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或保护资源环境而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主体的过程。强调生态补偿是一种合法、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国家与社会主体之间的公平是生态补偿的前提。在经济学领域,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二)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 1.生态伦理学基础—环境正义论 环境正义是对环境权利与责任的合理公正的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环境正义既强调应该消除破坏环境的行为,有保障人类的生存权,以合理性、合法性为基础,公平地分配社会主体的环境权利义务。环境正义的实质是基于人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相统一的社会正义,是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对等化。环境正义理论可以为能源生态补偿调节利益冲突和权利义务的不对等,平衡相关利益主体的得失,最终实现分配正义和社会公平。 2.经济学基础 生态经济学---生态环境价值论 长期以来,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认识到生态环境应包括3方面的价值:一是固有的自然资源价值,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而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它取决于各个自然要素的有用性和稀缺性;二是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即自然要素对生态系统的功能性价值,包括

海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旅游1002张春阳2010110486 我国是海洋大国,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国家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在经济迅速增长、人口快速增加及城市化程 度不断加快而陆地资源日益枯竭的背景下,立足陆海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和保护海洋环境,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21世纪宏伟蓝图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的海洋开发利用创造了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央“十 二五”规划纲要更是以专章的形式就“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阐述,提出 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 理能力”,凸显了海洋在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沿海岛屿6500多个,依照《联合国海洋公约法》中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和大陆架制度,中国可拥有约300万km2的管辖海域。中国的海域处在中、低纬度地带,和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沿海地区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为发达,对海岸带和海洋环境压力较大。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 性脆弱性明显。2010年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分别占14%、76%和10%。据初步估算,与20世纪50年代 相比,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57%,红树林面积丧失73%,珊瑚礁面积减少了80%,2/3以上海岸遭受侵蚀,沙质海岸侵蚀岸线已逾2500公里,外来物种的 入侵使得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珍稀濒危物种日趋减少。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不同等级 的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大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空间分布,并包含 着相互作用、紧密联系、共存共生的生物与非生物组成,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从而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只有在一定的时间和相对稳 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各部分、内部结构、物能运动等才能处于相互适应与 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生态系统才能达到良性循环状态。 海洋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海洋中拥有庞大的生 物体系和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地球制造大量氧气,也可以供应蛋白质;海洋有 取之不尽的海洋化学和巨大的矿物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化学物质和淡水 以及丰富的动力、水力和热能资源;据科学家考证,在陆地是那个已发现的矿产,海洋里几乎都有,陆地上没有的海洋也有;海洋中丰富的生物资源使得海 洋成为一个药物王国。海洋的自净能力为地球分解大量有毒物质。海洋生态环 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很好的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海洋生态环境还是海洋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环境 的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的变化,海水的有机统一性及其 流动交换等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的有机联系,使海洋的整体性和组成要素 之间密切相关,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变化(包括自然的和人为的),都不可能

管理制度-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引言 自然资源既有经济效益,又具有生态效益,且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正因为自然资源具有生态效益,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有时称自然资源为生态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生态环境的价值和特点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和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外部效应突出,保护和受益脱节现象显著,“公地悲剧”普遍存在。在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方面,国家并没有对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经济利益受损的主体给予合理的价值补偿;在流域生态保护方面,上下游之间存在着保护效益的无偿占有、或者破坏代价的不合理承担。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国家生态安全问题将会日益严重,洪水、干旱以及沙尘暴等灾害将严重威胁着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些问题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在保护中调整相关方的经济利益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调整经济利益来激励保护行为,仅仅依靠行政管制手段是很难奏效的。需要建立以调整相关方经济利益关系和激励为目的手段来解决,这就是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它是一种将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内化的机制,是一种激励保护行为的手段,同时兼有融资功能;从环境法学角度看,它是通过制度化设计规范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协调其背后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的工具。 我国自90年代初期以来,已经在广西、江苏、福建、辽宁、广东、河北、云南等地进行过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的试点工作,有些地方制定了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管理办法;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是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重要体现,是生态效益补偿的一个阶段,因而是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经历了影响全国范围的三件生态环境大事件后①以及1998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在法律上的确立,人们认识到单单针对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进行的征收补偿费制度,还不能保护无辜受损者的利益,也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更多的应该考虑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区与我国最贫困区重合性的现实,对这些区域居民资源保护行为进行补偿,以激励这种正外部性行为。于是生态效益补偿的探讨从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转到了对保护、建设生态环境的主体进行补偿,以激励生态效益的足额持续供给。但目前在全国推广生态效益补偿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除了《森林法》对生态效益补偿作了原则性规定②外,我国环境保护法没有对此提供法律保障,导致各地出台的管理办法在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等方面存在不一致现象。二是理论界对生态效益补偿认识模糊,对外国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发展现状尚缺乏全面探讨;对国内生态效益补偿的具体做法缺乏足够的理论关注。因此,从理论上阐明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分析生态效 ①三件生态环境大事件指1997年黄河断流200多天、1998年长江水灾和2000年影响到北京地区的沙尘暴,是中央政府关 注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脆弱区的贫困问题和生态保护问题的直接原因,并导致中央政府正式启动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天然林保护等生态工程。 ② 1998年我国修改的《森林法》规定:“建立林业基金制度,国家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地规 定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但如何操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2012年第11期山东社会科学No.11总第207期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General No.207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刘慧黄秉杰杨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摘要]为有效推进和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应努力将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完善山东半岛 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路径: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是前提;多方 位开拓海洋生态补偿资金渠道,扩充资金来源是基础;明确海洋生态补偿的主体、权限、范围 和标准,采取多种补偿方式是关键;明确执法主体和严格问责制度是保障;专业监督和公众参 与的海洋生态补偿监管机制是有益补充。 [关键词]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12]11-0142-04 积极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加速发展海洋经济,是山东省“十二五”发展的亮点和重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前提,为有效推进和保障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在加强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应努力将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对生态补偿及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界定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保护各利益相关主体的环境经济政策和利益分配机制。狭义的生态补偿强调由于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对生态系统、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进行补偿、恢复和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广义的生态补偿则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①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来看,广义的生态补偿突出了补偿的方式和补偿费用的用途,更有利于“既重污染防治,更重环境保护”科学发展理念的践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现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社会公平。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做到“谁使用谁掏钱,谁污染谁买单”,实现生态成本和利益的平衡,在立足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保护生态。 生态补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生态保护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一项公共制度,对海洋生态补偿同样适用。本质上,海洋生态补偿机制是对海洋生态服务功能有效利用与成本补偿之间利益的再分配,通过调整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保障生态成本的公平支付与经济来源的稳定性,从而满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有效延续。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是规范我国海洋生态补偿实践的需要,更是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有序开发的重要保障。 二、山东半岛海洋生态补偿的现实困境 2010年山东省出台了《海洋生态损害赔偿费和损失补偿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暂行办法》),作为我国首个海洋生态方面的补偿和赔偿办法,首次涉及补偿主体和适用范围、赔偿费和补偿费征收与使用管理、补偿费的各级分成与减免、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具体界定。2011年山东沿海各地依据这一暂行办法,对30 收稿日期:2012-06-05 作者简介:刘慧,女,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高级经济师。 黄秉杰,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杨坚,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241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意义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意义 编辑:admin 时间:2013-12-8 21:09: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为进一步建立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指明了方向。从实践的角度看,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意义重大。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效率与公平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关系问题,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还没有真正解决的一对矛盾。国际经验表明,效率低下、经济停滞,发展进程就会被迫中断;公平缺失、社会分化,发展进程也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干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建立生态补偿制度正是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作为经济管制手段,生态补偿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其基本原理是,当发展带来外部环境不经济时,从发展中获益的一方应该对他人造成的外部环境损害予以赔偿;而当一方为了保护环境放弃发展机会时,他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指出:“财富和权力的不平等,只要其结果能给每一个人,尤其是那些最少受惠的社会成员带来补偿利益,它们就是正义的。” 环境,就像一块公地,很容易酿成“公地的悲剧”。作为人类共同享有的自然环境,如何改变其“公地的悲剧”命运,是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我们必须坚持生态正义原则,实行生态补偿。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明确其权属。当前,由于我国自然资源没有明晰的权属关系,往往陷入“公地的悲剧”,造成自然资源被过度使用或浪费的现象大量存在。因此,要通过明晰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及收益权来明确其所有人、使用者和保护者,增加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而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另外,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也存在生态不公的问题,不仅环境保护设施和环境管理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且存在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作为环境弱势一方,农村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发达地区援助和补偿落后地区,维护生态安全。总之,生态需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从制度上对生态进行补偿,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就世界历史来说,在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低,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来提高产量。当工业化进入一定阶段、经济总量达到一定规模、经济发展明显受到资源供给约束时,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种客观规律。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决策,也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出的。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从资源环境角度讲,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有效突破资源环境制约、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迫切要求。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