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经济学总结

环境经济学总结

环境经济学总结
环境经济学总结

1.环境经济学的定义。

环境经济学既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环境科学与经济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交叉的产物,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恶化的经济学根源。

经济发展早期:经济发展处于一种生存维系状态,资源消耗有限,排放的废物量少且可生物降解,以致环境退化程度有限;

经济起飞阶段:出现农业现代化经营和工业化的起飞状态,资源消耗激增超出资源更新速率,环境呈现出大规模的破坏;

经济发达阶段: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投资增加,生产技术更先进,环境退化得以遏制并逐步得到逆转。

市场失灵。市场的非对称性和外部性,环境物品是公共物品。

政府失灵。政府环境保护管制与政策的失效;国家环保投资不足及其使用上的非有效性;地方保护主义;经济政策与贸易自由化的负环境效应。

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负环境效应。生产规模扩大,资源消费大量增加;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比重小;技术水平与资源利用效率低;城市规模扩大,规划与分布不均。

人口增长的环境压力。人口持续高速增长和分布不均;食品消费数量结构与方式变化;人口素质差,环境意识淡薄。

3.马斯洛的需求的层次理论。

第一,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如饮食等,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

第二,安全和保障的需要,如免受伤害、免受剥夺、生活上有保障等。

第三,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如所属社会阶层的认同感等。

第四,尊重的需要,这既包括得到别人的尊重,也包括尊重别人。

第五,认知需要,即求知欲。

第六,审美需要,如喜爱将东西放得井井有条。

第七,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潜力的实现,

也包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4.市场机制中的为需求、供给、市场均衡

市场需求:表示在某一特定市场和某一特定时期内,所有购买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将购买的某种商品的各种数量。市场需求是个人需求的加总。

市场供给: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生产某种商品的所有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市场供给是单个厂商供给的加总。

市场均衡: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5.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机会成本:使用一种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支付意愿:是指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有所不同,其支付意愿也就不一样。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

私人物品:具有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可以分割和分离;明确的专有性和排他性。例如:水果、服装、火车票等。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

7.共有地的悲剧与搭便车问题。

共有地的悲剧:共有资源,是一种竞争性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因此容易产生一种“共有地悲剧”的后果。解决办法,或者让一个所有者管理资源,或者干脆由政府所有或直接管制。

搭便车问题:公共物品是非排他性的,意味着每个人都能消费它而不用付费,因此产生了“免费搭车”问题。搭便车的结果是私人不会提供这种公共物品,因此需要政府的介入,比如通过税收来提供公共物品,或通过国家间的谈判来解决国家间的搭便车问题。

8.市场失灵及其主要原因;政策失效及其主要原因。

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在这种场合不能提供符合社会效率条件的商品或劳务。

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非对称信息、外部性、公共产品及垄断。

政策失效:是指一些社会、经济政策的执行,使生产者的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生产要素的真实成本,导致生产要素无效率使用和过度使用,引起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与市场失灵不同,政策失效主要是由于体制或政策的原因。

政策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决策判断失误、利益集团的影响、决策信息不全、体制不健全。

9.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若其它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到达一定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递减。这里的边际报酬是指边际产量。

10.外部性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指个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经济活动对他人造成了影响而又未将这些影响计入市场交易的成本与价格之中。

分类:有利的外部性(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性)与有害的外部性(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性)。有利的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又无须花费代价。有害的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11.停止营业点;稀缺性定义。

停止营业点:平均变动成本与平均收益相等的点,称为停止营业点(shut-down point)。如果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价格(即平均收益)等于或高于平均变动成本,企业在短期内可以继续经营。如果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价格低于平均变动成本,企业在短期内应该停工。

稀缺性: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间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确切的说,它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资源的绝对量无关大小,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

12.帕累托最优定义、高效率的生产和高效率的消费。

帕累托最优: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

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高效率的生产:矩形内有无数条W和C的等产量线,这些等产量线总是两两相切,连结矩形之内的所有切点,得到的曲线,称为(埃奇沃思)生产契约曲线或高效率生产线。

高效率的消费:对于每一个消费者来说,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应当相等,且等于商品价格之比。

13.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对于使用资源投入生产商品的全部厂商来说,任何一对投入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应当相等,而且等于投入的资源价格之比。对于所有消费者,任何两种商品的商品替代率应等于生产相同产品的技术替代率,并等于商品价格之比。

充分条件:在资源空间的所有等产量线和在商品空间的所有无差异曲线必须是非凹的。

14.科斯定理;庇古税。

科斯第一定理:如果市场交易费用为零,不管权利初始安排如何,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的驱使人们谈判,使资源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

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费用大于零的世界里,不同的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

科斯第三定理:由于制度本身的生产不是无代价的,因此,关于生产什么制度、怎样生产制度的选择,将导致不同的经济效率。

庇古税:对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的部门实施征税,即存在外部不经济效应时,向企业征税;对边际私人收益小于边际社会收益的部门实行奖励和津贴,即存在外部经济效应时,给企业补贴。庇古认为通过这种征税和补贴,就可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这种政策建议称为“庇古税”。

15.自然资源分类;自然资源储量的关系。

为了研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根据自然资源依靠自然力的再生性质,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为了研究和制定自然资源的管理政策,根据财产权是否明确,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根据能否重复利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根据资源部有无替代关系,可以分为可替代资源与不可替代资源。

期初存量+期内资源流入量-期内资源流出量=期初存量+期内净流量=期末存量

16.舒适性资源定义、分类及特点。

定义:舒适性资源是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舒适性资源可以分为四类:自然风景美学资源、地址历史变迁遗迹资源、生物进化史资源、野外娱乐资源。

特点:唯一性、真实性、使用方式的非消耗性、不确定性、破坏的不可逆性。

17.舒适性资源过度利用表现方面。

过度利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拥挤问题和污染问题。

拥挤:是众多团体或个人同时利用自然环境,彼此在舒适性方面受到影响。

污染:是由对自然环境目的不一的竞争性利用导致的,它在某种意义上破坏性地改变环境资源的特性。

18.环境资源价值的构成。

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TEV)分为:

(1)使用价值(use value, UV)或有用性价值(instrumental

value)

①直接使用价值(direct use value, DUV)

②间接使用价值(indirect use value, IUV)

③选择价值(option value, OV)

(2)非使用价值(non-use value, NUV)或内在价值(intrinsicvalue)

即:TEV=UV+NUV=(DUV+IUV+OV)+NUV

19.贴现及计算方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

定义: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发生在未来(或不同时间)的费用和效益转化为现值的方式就叫贴现。

计算方法:

(1)未来第n年获得的效益和费用的现值(复利)

PV=B / (1+r) n

(2)累计N年的贴现值的计算

PV=∑ Bi / (1+r) i

环境经济核算又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其原理框架既包括流量核算,也包括存量及变化核算。

20.获得偏好和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的主要途径及其对应的环境价值评估方法的类

型。

获得偏好、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途径:

(1)从直接受到影响的物品的相关市场信息中获得;

(2)从其他事物中所蕴涵的有关信息中获得;

(3)通过直接调查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获得。

三大类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1)直接市场评价法:剂量-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

(2)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内涵资产法、旅行费用法、防护支出法等;

(3)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意愿调查评估法等。

21. 直接市场法、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陈述偏好法的典型方法及其计算原理。

直接市场法:直接市场评价法把环境质量看作是一个生产要素。市场评价法利用市场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产品或服务的稀缺特征,则要通过影子价格进行调整),赋予环境损害以价值(环境成本)或评价环境改善所带来的效益。

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利用其他事物中所蕴含的有关信息,从与环境质量相关的其

他商品市场所蕴含人信息,或者说从人们的实际市场行为中推断消费者的偏好和支付

意愿,如人们购买住房时,通常会把周围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再

根据房产市场的价格决定是否购买。

陈述偏好法:直接调查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通过调查等方式,让消费

者直接表述出其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21.有效率的污染水平定义、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

有效率的污染水平:环境的边际治理成本与边际损害成本相等时的理想排放水平称为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根据如何发挥市场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的作用,环境经济政策分为“调节市场”

和“建立市场”两类。

22.庇古手段、科斯手段,比较二者的的实施途径和效果。

庇古手段:调节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是通过“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其核心思想是由政府给外部不经济性确定一个合理的负价格,由外部不经济性的制造者承担全部外部费用。由于最先提出这一思想的人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所以这类环境经济政策又称为庇古手段。

科斯手段:建立市场型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通过“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其基本思想是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提出的“科斯定理”,因此又称为科斯手段。

两类政策手段的实施途径和效果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

(1)庇古手段多依赖于政府,如政府对环境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以及掌握的信息信息;科斯手段更多地依赖市场机制。如果不存在“政策失效”,两种手段都可以。但如果出现政府“寻租”的情况,科斯手段比庇古手段更有效。

(2)庇古手段需要政府实施收费或补贴,管理成本较大;而科斯手段需要政府界定产权,在产权制度不健全,污染者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环境资源的产权界定比较困难,企业间交易成本较大,使科斯手段效率降低。

(3)实施庇古手段,除了使社会获得环境效益外,还可使政府获得经济收益,例如,在中国,排污收费一直是环保部门筹措资金的手段;科斯手段则一般只获得环境效益。

(4)庇古手段一般不提供刺激,因为费率或税率一般是固定的,并经常低于治理污染的边际成本,由于对所有的厂商标准一样,造成厂商之间的不公平;科斯手段一般能刺激厂商采取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排污。

(5)如果被税收保护的人企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税负和税收,实施庇古税可能导致另外一些外部性,如有些人为获得赔偿,搬到排放烟雾的工厂附近居住,或在工厂周围开放洗衣店,人为增加排放烟雾的社会成本,因而带来排污税(费)的增加。

23. 污染者付费原则、排污权交易。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原则

①排污单位缴纳排污费,并不免除其应承担的治理污染、赔偿损害的责任和法律规定的其他责任。

②排污单位逾期不缴排污费,每天增收滞纳金1‰;拒缴排污费,环境保护部门可以处以罚款,并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③缴纳排污费但仍未达到排放标准的排污单位,从开征的第三年起,每年提高征收标准5%。

④《环境保护法》公布后,拳建、扩建、改建的工程项目和挖潜、革新、改造的工程项目排放污染物超过标准的,应当加倍收费。

⑤我国目前对污水实行征收排污费和征收超标排污费的双收费制度。

⑥排污费和超标排污费可以从生产成本列支,但滞纳金、提高标准收费、加倍收费和补偿性罚款均不得计入成本。

⑦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按专项基金管理。

⑧排污单位采取污染治理措施财政经费确有不足时,可从排污费中给予不高于其所缴纳排污费的80%的补助20%可用于补助环保部门的自身建设。

⑨从排污费中撮一定比例的资金,设立污染源治理专项资金,采取委托银行贷款的方式有偿使用。

排污权交易:一般作法是首先由政府部门确定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目标,据此评估该区域的环境容量,然后推算出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将最大允许排放量分割成若干规定的排放量,即若干排污权。政府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分配这些权利,如公开竞价拍卖、定价出售或无偿分配等,并通过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使这种权利能合法

地买卖。在排污权市场上,排污者从其利益出发,自主决定其污染治理程度,并买入或卖出排污权。

23.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

(1)政策可接受性。有些环境经济政策付诸实施后,受影响的利益集团会采取相应的反措施,抵制环境经济政策的施行。考虑环境经济政策能否施行,有必要评价政治和社会的可接受程度。

(2)相关政策的制约性。现行的法规框架,为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划定了有限的生存空间;在此范围之内,环境经济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只能采取配合而不是冲突的形式。

(3)管理的可行性。既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也影响具体政策的执行。

例如,荷兰1988年实行的环境税,因税种太多,难以管理,因而于1992年将五种税改为一种税。我国正在推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由于技术含量高,在许多地区难以操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这一制度的推广。

(4)政策的公平性。对社会公平性的考虑也会制约一些环境经济政策的选择与使用;在决策者看来,有些经济手段的实施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公平问题。

(5)担心影响企业的竞争性。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担心,施行环境经济政策会给企业造成经济负担,影响经济效益水平,最终削弱本部门或地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可能对于一些环境经济政策持消极或抵触态度,干扰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

(6)产业政策的干扰性。各级政府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经济目标而制定的一些产业政策,也会影响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例如,为扶持和保护国内某种产业,提供财政补贴和征收高额关税。

24. 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领域和层次。

1 横向三个领域

(1)环境污染防治;

(2)农村生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3)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2 纵向五个层次

(1)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宪法规定的原则;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颁布的国家法律;

(3)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规章;

(4)国务院所属部委制定和颁布的规章和政策;

(5)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的法规和政策。

25. 人民币汇率升高(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②人民币升值可以优化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

③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条件

④人民币升值有利于缓解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争端和摩擦,减少反倾销诉讼。

(2)负面影响:

①人民币升值会促进进口进一步增强,对国内相关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大大削弱国际竞争力

②人民币升值过快过猛,将造成我国出口的大幅缩减,影响国民经济平稳增长

③人民币大幅升值挫伤外商对我国投资的积极性

④人民币升值影响我国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

环境经济学考试复习题纲及答案。复习进程

环境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概念:环境问题是指构成环境的因素遭到损害,环境质量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甚至给人类造成灾害的变化 组成:生态破坏、环境受到污染 环境问题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环境问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依赖经济发展 环境问题实质是个经济问题,解决环境问题必须从经济学入手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环境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环保工作只有在服务科学发展中才能大有作为 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 传统经济学的缺陷: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衡量经济增长的经济学标准——国民生产总值(GNP),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社会发展 GNP:国民生产总值,按国民统计 GDP: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统计 环境经济学运用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研究对象:客观存在的环境经济系统 自然再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结合部 环境经济学的特点:边缘性、应用型、阶级性、科学性、综合性。 边缘性:环境经济学具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质 应用性:环境经济学主要运用经济科学和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研究正确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方法 阶级性: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科学性: 阶级性和科学性称为二重性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 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效益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问题与经济制度的关系、环境质量公共物品经济学、环境政策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环境经济指标。 环境经济学研究方法 1环境费用效益分析:内容包括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常用方法、费用效益方法应用,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的基本原理以及应用。 2环境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3环境资源开发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问题的研究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包括:人口资源环境、贸易与环境、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环境保护投资、环保产业与环境保护市场化、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国际环境经济问题等 第二章经济学基础 经济学就是研究怎样将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佳配置,用于满足人们的无限欲望的社会科学。 机会成本是以一定的代价从事某向经济活动所必须放弃的以这同一代价从事另一项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利益。 经济学所研究的主要是经济物品。 经济学研究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经济模型 经济体制的类型:自给自足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微观经济学主要结局的基本问题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分支 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是经济个体;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运用个量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 本文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出发,然后结合区域的“城市性”视角,重新理解城市化的深刻内涵,并提出了两条城市化道路:一是人口转移型城市城市化道路,二是结构转换型城市化道路。最后从中国的国情从发,总结出如今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是走人口转移和结构转型并存的“双轨”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键字:城市化;区域的“城市性”;新型发展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在2013年末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3.73%,虽然城镇常住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但是仍有约6.5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人口的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城市化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此外,我国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样的,城市化也应该走新型道路。但是近十年来,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看,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如何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严格讲来并没有搞清楚,而城市化却在政府主导下快速发展,部分地区已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城市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是新型城市化道路,慎重地选择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重大问题。 二、城市化的含义与区域的“城市性” (一)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涉及人口、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关于城市化的含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可以说,城市化是相关学科都极为关注,而含义或定义又最不统一的概念。

旅游的经济影响文献综述

旅游的经济影响文献综述 引言 旅游的影响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经济、环境、社会文化。了解和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相互效应,一直是旅游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从世界的范围来看,大多数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设施的建设的初衷,是为了带动经济的增长;中国国内的情况更是如此。旅游在经济方面巨大的积极影响,是现代旅游得以迅速发展和大众化的最主要原因。旅游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评估旅游经济影响的方法与模型也数量众多。在期刊网上搜索了1990-2010年间近50篇关于旅游的经济影响的论文,并仔细阅读了近20篇论文,参考文献,整理并归纳了旅游的经济影响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 一、旅游的经济影响研究 评价旅游经济影响就, 则必然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标准, 收集被评价对象的相关信息, 这更适合于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 (一)乘数效应 旅游区域经济影响评价研究的第一个时期是以利用“乘数原理”为主要分析工具的简单数学模型时期。凯恩斯在20 世纪30 年代提出的所谓“乘数原理”, 本来是考察投资增量与国民收入增加量的倍数关系的一种宏观经济模型。乘数原理应用于旅游研究时, 变为考察旅游收入的增量和国民收入增量的倍数关系,或者考察旅游就业的增量和国民就业增量的倍数关系。在1996匡林关于乘数理论的几个问题中有所论述。但是乘数关注的是这一变化的最初原因和最终结果之间的关系, 而实际过程并不在它的研究视野之内。因而学者又进一步设计出其它模型。 (二)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 I/O , Input/Output)可以清楚地显示社会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复杂性, 解决乘数研究无法回答的旅游区域经济影响的过程问题。有广泛的应用。如2007年宋增文写的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度研究,2010年钟歆玥、钟方雷写的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旅游业产业关联分析。并且分析结果很好的表明了中国旅游业产业关联具有广泛的波及影响作用、相对较强的前向带动作用等特点。但是投入产出分析还存在着局限性,因为它假设:“技术系数”的不变倾向, 即在同一张分析表中, 一个单位的产品所需的各种投入都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与自然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供给、需求、配置、利用、分配和保护等问题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2.市场机制:通过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协调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联系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套系统。 3.帕累托最优:任何资源配置的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福利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一个人的状况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状态; 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一商品支付的货币量与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付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 6.排他性:指人们必须支付价格才能消费商品,存在把没支付价格者排除在消费以外的现实手段; 8.环境产权:指行为主体对某一环境资源具有的所有、使用、占有、处置以及收益等各种权利的集合,包括资源利用的所有权利; 9.舒适性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舒适性服务,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自然环境资源; 11.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 12.均衡价格: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或者说是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时的价格。 13.使用价值:是指现在或未来环境物品通过服务形式提供的福利。 14.需求量:是消费者在不同的价格下所希望能够购买的同种商品的数量。 15.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的法定权利,它表明个人可以利用这些财产去从事某些事; 16.机会成本法:指一旦选择环境资源的某种特定利用方式,而必须放弃的其他方式可获得的最大效益即以该方式利用环境资源的机会成本的方法。 17.疾病成本法:指计算环境质量恶化时由疾病引发的成本(如医疗开支增加、病休收入损失、精神和心理代价)的方法。 18.支付意愿:消费者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付出的最高价格或成本; 20.边际成本:指由于增加最后一单位产量导致的总成本的增加。 21、市场:指从事某一种商品买卖的交易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一个有形的买卖商品的场所,也可以是一个利用现代化通讯工具进行商品交易的接触点。 2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26.帕累托改进:对于一种既定的资源配臵进行改变,改变的结果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好,而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得更差。这种重新配臵就是帕累托改进。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加。 27.均衡价格: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候的价格成为均衡价格。 28.均衡数量: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29.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表明在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数量的最大组合。 30.边际替代率:从消费论的角度,在保持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时所需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 31.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33、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需求必须是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

资源与环境生态经济学课程论文设计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课程论文 ——论我国地下水的有效配置 年级学院:2011级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农林经济管理1班 学号:2 :赖敏珊

摘要:地下水资源是可耗竭资源且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的利用会影响到后代人的可利用水资源,所以,相对于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更应该得到合理的配置。我国的地下水资源存在着南北不平衡,且开采量在不断地加大,污染也在不断加重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配置问题对策 1.地下水资源概况 1.1 水资源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水资源是可再生的资源,可以重复多次使用,通过自然界的水文循环和人类的污水处理来使得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全球水储量。地球表面的72%被水覆盖,但淡水资源仅占所有水资源的0.5%,近70%的淡水固定在南极和格陵兰的冰层中,其余多为土壤水分或深层地下水,不能被人类利用。 1.2 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计算其数量。因此,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使生态条件恶化。和其他水资源不一样的是,地下水资源属于可耗竭资源,被开采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难以恢复。 1.3 我国水资源概况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我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 复活节岛是太平洋上一个偏僻荒凉的小岛,面积不足400km2,人口最多时也不过7000人,它距最近的大陆——南美洲西海岸有3000km之多,距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皮特凯恩岛也有近2000km之遥。但是它的一部文明兴衰史,却是昭示人类未来的一面镜子。 考古学家证明,复活节岛曾经有过辉煌的文明。并认为复活节岛的居民属于波利尼西亚人,公元5世纪到达复活节岛,当时已是全球大迁徙的晚期。公元5世纪时,复活节岛上土壤肥沃,温度、湿度很高,但是水源奇缺,岛上无常年性河流,仅有的淡水来自死火山形成的湖。由于与世隔绝,生物物种很少,只有30种本地植物、几种昆虫、两种蜥蜴,没有哺乳动物,岛周围水域中鱼也不多。波利尼西亚人在家乡时主要食用鸡、猪、狗、波利尼西亚鼠以及甘薯、芋头、两色果、香蕉、椰子和白薯。但是,移民们很快发现这里的气候不适宜亚热带植物(如,两色果和椰子)的生长,芋头和甘薯的产量也很有限。移民的食品因此只限于白薯和鸡。这种单一的农业文明使移民们一度生活得很悠闲。 当时的居民们散居在农舍中,并在农舍周围播种庄稼;社会活动则集中在祭祀中心,即被称为阿库(Aku)的大石头平台。人们在这里举行葬礼、祭祀和纪念亡故的族长。由于农业生产很容易完成,因此人们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宗教活动。岛民们精心组织宗教仪式,沿着海岸线在全岛建造了300多处宏伟的阿库,每一处阿库有1至数尊石像。这些石像成为复活节岛文明一度兴盛的见证。 制作石像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每尊石像约6m多高,几十吨重。在采石场制作,再运输到全岛各处的阿库上。因为缺乏运输设备,岛民就砍伐森林,用圆木滚动雕像。1550年,复活节岛人口达到7000人,部族之间的争斗开始加剧。人们竞相建立阿库,以树立本族的权威。到16世纪,岛上共建了几百个阿库,竖立了600多尊雕像。就在此时,由于岛上森林被砍伐殆尽,运输雕像的工作不得不停了下来。几百尊未被完成的雕像遗落在采石场周围。 森林消失对岛民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严重影响。从16世纪初开始,树木匮乏迫使许多人不得不去住石洞。1个世纪以后,人们已经找不到适用的木材制船,渔业生产也难以维继。森林砍伐还使得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农业收成锐减,粮食供应出现危机。 更为严重的是,没有了船,岛民甚至无法逃避环境厄运。社会和文化危机也接踵而至。不能继续竖立雕像,使人们产生了信仰危机。为了争得有限的资源,部族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研究

基于实验经济学方法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研究[摘要]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的优点,解决了在我国现阶 段自然资源交易价格的决定和初始权的分配以及对污染企业的税收额度的确定等问题上的困境。本研究也发现在实验室中利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可以最低成本得到最优的解决外部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有助于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做到有的放矢,以减少政策实施的盲目性,降低政策运行的成本。 [关键词]环境外部性;实验经济学;双向拍卖 外部性是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会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市场运行效率导致市场失灵。我国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很多都涉及环境外部性。环境经济政策是指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运用价格、税收、财政、信贷、收费、保险等经济手段,影响市场主体行为的政策手段。具体包括7个方面: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和绿色保险。与传统行政手段的“外部约束”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是一种“内在约束”力量,具有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降低环境治理与行政监控成本等优点。 近年来,实验经济学由于实验的可控性,能够通过在实验中设计不同的交易机制包括双向拍卖、标签价格制度等,比较不同的交易机制对市场中交易者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市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交易机制对环境配置的问题并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环境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中。 1 国内外关于环境外部性问题研究综述 外部性的概念是马歇尔首次提出的,马歇尔在1890年发表的《经济学原理》中,在分析个别厂商和行业经济运行时,提出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马歇尔把企业内分工而带来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内部经济’而把企业间分工而导致的效率提高称作是外部经济。1920年,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对马歇尔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完善,并正式形成了外部性理论,庇古从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角度提出和分析了“内部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的概念,按照庇古的观点,导致市场配置资源失效的原因是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不一致,从而私人的最优导致社会的非最优。因此,纠正外部性的方案是政府通过征税或者补贴来矫正经济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只要政府采取措施使得私人成本和私人利益与相应的社会成本和社会利益相等,则资源配置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即“庇古税”方案。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初级》教学大纲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初级)》教学大纲一、课程及教师基本信息

二、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

2. 学习内容包括课前阅读、课程作业、课后复习、文献综述、课下实验、课程论文等;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及基本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小幅度调整。 三、推荐教材及阅读文献(包括按章节提供必读文献和参考文献) 教材: (1)课件讲义 (2)马中主编.《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 (ISBN7-04-019360-4),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 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 阅读文献: 第一章、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概述 ●David Pearce. An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nu. Rev. Energy Environ. 2002. 27:57–81 ●皮尔斯,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6 ●[美]A?克尼斯等.经济学与环境.北京:三联书店,1991 第二章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与配置效率

●Tom Tietenberg. (Ch. 2) 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7th edition,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Inc., 1996. 中译本 ●Solow, Robert M. “Sustainability: An Economist’s Perspective.” In Economics of the Environment: Selected Readings. 4th Edition. Ed. R. N. Stavins. NewYork:Norton & Company, 2000. 第三章外部性 ●Tietenberg. (Ch. 4, pp. 62-80). 中译本 ●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0 第四章、公共物品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3859), 1243-1248. 第五章物质平衡理论 ●克尼斯等著,马中译. 经济学与环境..北京:三联书店,1991 ●克尼斯和鲍威尔著,王增东译. 环境质量与残余物管理.北京:三联书店, 1990:18 第六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Krutilla J., Fisher A.著.《自然环境经济学——商品性和舒适性资源价值研 究》(RFF环境经济学丛书).中国展望出版社.1989 ●汤姆?泰坦伯格.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五版).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张象枢等著,《环境经济学》,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 第七章环境经济评价 ●Stavins R. N..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The New 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2nd Edition (edited by L. Blume and S. Durlauf),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Ltd. 2004 ●USEPA.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Clean Air Act 1990-2020 (summary report). March 2011 第八章环境价值评估 ●皮尔斯,沃福德著,张世秋等译,世界无末日.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 1996 ●Goulder, Lawrence H., and Donald Kennedy. “Interpreting and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Ecosyst em Services,” in Gretchen Daily et al., eds., Natural Capital: Theory & Practice of Mapping Ecosystem Servi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 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 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励效应的差异。(12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 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 简要评述经济增长与资源约束关系的两类不同观点。(10分) 2. 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直接市场评价法。(15分) 3. 推导单用途林业资源、无穷轮伐期条件下的Faustmann 公式,并解释其含义。(15分)

浅谈环境经济学论文

浅谈环境资源价值 摘要:在现今社会中,环境资源价值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本文简单的讨论了环境资源价值的概念和环境经济价值的构成,以及其计算方式。 关键字:环境资源价值;价值构成;价值计算方式 引言: 自从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我们人类就在无偿地使用着大自然所提供的资源和服务。然而,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环境资源的日趋短缺,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也日趋明显。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环境资源价值观,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观念—环境资源可以无偿地索取。所以正确认识环境,环境资源以及环境资源的价值,对于人类社会的稳定和长久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环境资源的价值 1.1 环境资源 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或主体的、与人类社会发展及享受有关的、一切外界有机或无机的物质、能量及其功能的总体。环境是自然资源静与动的统一体。从静的角度看,环境是一定时空范围内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即有形的物质性资源实体;从动的角度看,环境是一定数量、结构、层次并能相似相容的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统一体,即无形的舒适性生态功能。 资源是资本的来源,即指有一定存量或可以持续利用且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用的东西。由于环境可以提供人类活动的原料、人类及在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场所和景观服务;还由于环境自身的稀释、扩散和自净能力,其本身又是排放污染的场所,所以,“环境也是一种资源”的认识正在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 1.2 环境资源价值 环境资源是否有价值是环境经济学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在传统的价值观中认为“没有劳动参加的东西没有价值;不能市场交易的东西没有价值;环境资源既没有劳动参与,也没有市场交易,所以没有价值。”但是传统资源价值观在环境问题上是存在不足的:它不适应价值观的发展,是导致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它不适应财富概念的拓展,难于通过政策和市场手段对自然财富的环境资源进行高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它不适应发展战略的进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它不适应国民经济核算方法的革新;传统的核算方法只计劳动创造的价值,不考虑环境资源的价值,需要革新。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价值观。 实际上,在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过程中时刻凝聚着人类的劳动,同时,环境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对人类具有巨大的效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将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以及生态补偿理论相结合,对环境资源价值进行了分析。 用劳动价值论考察环境资源的价值,关键在于环境是否凝结着人类的劳动。严峻的自然环境问题已经说明:环境资源仅仅靠自然界的自然再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需求,人们必须付出一定的劳动,参与自然资源的再生产和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环境资源的保护、更新、勘探、科研等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这些人类劳动凝结在环境资源中,构成环境资源的价值;通过生态补偿理论分析环境资源,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他们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社会经济系统生产

环境经济学

1、排污权交易市场的主要思想及其建立步骤: 答:(1)主要思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这种权利通常以 排污许可证形式表现),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 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 (2)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环境质量目标,环境容量; 第二部,分割成若干排污量/权,公开拍卖或无偿分配; 第三部,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行管理和监督。 2、外部性怎样内化,有哪些方法? 答:外部性的产生都是市场灵活的表现,其原因就在于外部性的影响没有 包含在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中。外部性内在化的方法总的来说,可分为 私人解决方法与公共政策两类。 一、私人解决方法主要包括社会道德约束、慈善行为、形成产业链、签订 协议四种方式; 二、公共政策方法分为管制和经济手段两种。其中,经济手段又包括 押金—退款制度、补贴、庇古税费、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 3、比较博奕法主要步骤: 答:又称权衡博奕法,它要求被调查者在不同的物品与相应数量的货币之间进行选择。在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中,通常给出一定数额的货币和一定水平的环境商品或服务的不同组合。该组合中的货币值,实际上代表了一定量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价格。给定被调查者一组环境物品或服务以及相应价格的初始值,然后询问被调查者愿意选择哪一项。被调查者要对二者进行取舍。根据被调查者的反应,不断提高(或降低)价格水平,直至被调查者认为选择二者中的任意一个为止。此时,被调查者所选择的价格就表示他对给定量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此后,再给出另一组组合,比如环境质量提高了,价格也提高了,然后重复上述的步骤。经过几轮询问,根据被调查者对不同环境质量水平的选择情况,进行分析,就可以估算出他对边际环境质量变化的支付意愿。 4、什么是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试举例说明。 答: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就是指为了得到那种东西所比须放弃的东西。当经济学家考察企业的生产成本是,他们要考察包括生产产品与劳务量的所有机会成本。企业的机会成本有时是明显的,而有时并不那么明显,因而,机会成本分为显性机会成本和隐形机会成本。显性机会成本就是会计所衡量的企业总成本,它包括企业为了生产产品而作出的货币支出。隐形成本就是那些没有体现为货币支付的机会成本。隐形成本主要包括时间、资本、资源和环境。 时间:以小丁的环保设备厂为例。小丁经营自己的企业,就不再有时间去别地企业工作或做其他什么可以赚钱的事情,也就是说,小丁的企业面临着这样的一种机会成本,就是小丁原本可以在用来经营企业的时间里做别地事情而获得的收入。 资本:几乎每个企业都面临作为机会成本的资本成本。假设小丁开办这家厂用的是自己储蓄的20万元。如果小丁把这笔钱存入支付5%利率的银行,他每年可以得到1万元利息。可见为了拥有这家环保设备厂,小丁放弃了每年一万元的利息收入,这正是其企业的机会成本之一。 资源:土地是一种资源。如果某企业将土地用于某种用途而放弃了其他用途能够带来的收益,企业就付出了作为机会成本的资源使用成本。假设小丁的环保设备厂位于一个优美的风景区,他如果将这块土地出租给附近的一家俱乐部每年可以得到25万元的租金,那么这25万元就是小丁的企业面临的机会成本之一。 环境:这里指的环境既包括环境净化能力和环境容量,也包括环境的欣赏性和舒适度。比如,人们在某海滩发现了石油,开采石油将会带来高额收入,但是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致命的:人们将失去一个美丽的海滩,浅海区的生物将失去安全的生活环境。 沉没成本是即使企业退出市场也无法摆脱的成本。经济学家说,当成本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时,这种成本就是沉没成本。一旦成本沉没,它就不再是机会成本了。例如,小丁的环保设备可能进行了大规模的电视广告宣传,这种广告成本就是沉没成本。即使停止生产,也没有办法得到的补偿。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docx

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CHY整理 简答题: 1、什么是CDM(清洁发展机制)?简述其由来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COP3(京都会议)通过的附件I缔约方在境外实现部分减排承诺的一种履约机制。其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I 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益于《公约》的最终目标,并协助附件I所列缔约方实现遵守第三条规定的其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承诺。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减排量抵销额的转让与获得。此外,《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在2000年后一旦其生效起至2008年第一个承诺期开始这段时期内,CDM就可实施,参与CDM的发达国家缔约方就可获得由CDM项目活动产生的经证明的减排量(CERs)。 由工业化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实施具有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的项目,而项目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量则列入发达国家履行《京都议定书》的承诺。简言之,就是“资金+技术”换取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指标)。(“温室气体减排量”是指当采用新技术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不产生出相应的温室气体当量或极小的温室气体量,这两个数据的差值即为此项目的减排量。温室气体的减排量以“吨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 2、简述意愿价值评估法的基本原理 意愿价值评估法(Contigent Valuation Method,CVM) 是一种典型的陈述偏好的评估方法,它利用效用最大化原理,以问卷调查为工具,通过构建模拟市场来直接调查和询问人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支付意(Willingness to pay,WTP),或者忍受环境质量损失希望获得的最小受偿意愿(Willingness toAccept,WTA),以此寻求环境质量损失或改善的经济价值。CVM 以消费者效用恒定的福利经济理论为基础,通过构造生态环境物品的假想市场,采用支付意愿或Hicks 消费者剩余概念衡量环境状态变化产生的福利变化。其中,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分别对应于Hicksian 定义的两种测度消费者剩余的指标—补偿变动(Compensation Varia -tion,CV)和等值变动(Equivalent Variation,EV) 。假设消费者个人在Q0 的环境状态及Y0 的收入水平下,其个人效用水平为U0,最佳消费组合如图1 中的A 。A 点表示消费者拥有Y0 的货币收入,同时享受Q0 的环境物品,总效用为U0 。如果消费者要追求更多的环境资源Q+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最佳组合将由A 点移动到B 点,效用水平随之提高到U+ ,B 点表示消费者在同样的货币收入Y0 水平下,享受更好的环境物品Q+ 。为了享受更好的环境服务Q + ,消费者必须为此支付的货币为Y0-Y- ,即图1 中的BC。由于C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因此C点和A 点代表了同样的效用水平。Y0-Y-即为消费者消费环境物品U+-U0 的支付意愿(WTP),也代表了消费者对环境物品改变的价值评估。同样,如果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使消费者享受的环境物品由Q0 下降到Q-下,此时,消费者的福利状况将从A点下降到D 点,效用水平由U0 下降到U-。由于E 点和A 点位于同一条无差异曲线U0 上,二者代表同样的效用水平,在消费者效用水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为Y+-Y0,即图1 中的ED,E 点代表消费者拥有更高的货币收入Y+,而享受较少的环境物品Q-,Y+-Y0 即为消费者消费较少的环境物品Q-而愿意接受的最低补偿金额(WTA)。由此可见,福利经济理论的发展为CVM 的发展与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_资源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3000字_资源环境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资源环境经济学论文4600字(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案例教学方法是适应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特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 科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介绍非经济学专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和 案例教学过程,并结合对学生调查获得的反馈信息,总结当前案例教学过程中存 在的问题,从案例库建设、教学环节设计、课堂管理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为该课 程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是现今大学教育中比较先进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法学和工商管理等 学科的教学中得到普遍的应用[1-2],并逐渐被应用在经济学教学中。资源与环境 经济学具有原理抽象、理论体系不统一、学科交叉性和实践性强等特点,有经验 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3-7]。我国高等院校 资源环境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将环境与资源经济学作为专业课程。非经济学 专业学生前期没有设置经济类课程,很难用经济理论来分析资源环境问题。因此,根据专业背景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并对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

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以我校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反馈,总结提出进一步完善案例教学活动的对策建议,以丰富该课程教学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一、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内容安排 本课程针对本科层次、非经济学专业的学生,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目前课程内容体系没有统一,国内外教材也各有特点。其中马中主编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8]、汤姆.蒂坦伯格和琳恩.刘易斯著的《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9]是使用较为广泛的、受到良好认可的国内外代表教材。马中版本的教材体系清晰,专门设有理论篇,对经济学相关理论有介绍,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因此,我们选取马中版本为课程统一教材,与蒂坦伯格版本互为补充。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理论、方法、政策三部分,具体内容根据学时有所取舍。其中理论部分重点讲解微观经济学基础、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环境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方法部分主要介绍环境经济评估的几种方法;政策部分着重介绍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理论、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制度和各国实践。 (二)案例选取安排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讲解学习

信息经济学文献综述

关于信息经济学的文献综述 1.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启蒙思想最早出于凡勃伦1918年所写的《资本的性质》中, 但信息经济学的一词最早却出现在马尔萨克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中。1961年, 斯蒂格勒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第一次把信息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概念阐述了他的著名论文《信息经济学》。之后他又用不完全信息替代传统经济学中的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以修补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为此, 他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造人, 同时他又与马尔萨克两人开启了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大门。1962年, 美国的马克卢普出版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 在书中他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对知识产业的生产与分配的经济特征及规律进行了分析,同时他又对美国的知识产业的产值进行了具体的测算。为此, 大家把他视为宏观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1970年, 乔治阿克洛夫提出的《“柠檬”市场》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由形成进入到发展阶段。继马克卢普之后,1976年, 日本的增田米二在其《信息经济学》中对信息时代出现的第四产业进行了划分, 并较详细地界定了第四产业中信息产业、知识产业、情绪产业和伦理产业四大领域的范围。1977年, 波拉特以“信息经济”为题出版了九卷巨著, 在第一卷《信息经济: 定义与测度》, 对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的概念、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了论述。1979年丁希契莱福门和J赖利从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关系的角度对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基本问题、基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对信息经济学的完善做出了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非常火热。1983年,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提出, 应把信息看作与劳动力和资金一样重要的生产要素, 重视信息在经济中的作用。罗伯特、巴罗和英国的经济学家莫里斯也基于同样的观点, 他们认为信息和知识与一般的有形资产不同, 应对其加以特别重视。1984年, 美国经济学家K阿罗出版了《信息经济学》论文集, 在该论文集中, 他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开创性研究, 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确定存在情况下的经济学。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思提出了“交易费用”概念, 信息成本是构成交易费用的重要部分。当然, 还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信息经济学进行了探讨。要特别说明的, 2001年度诺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A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物质平衡原理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庇古税 绿色GDP 排污权交易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表示排污量,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替代资源价格K 下降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1.简述市场机制在自然资源配置与环境有效利用中为什么会失灵?(15分) 2.简述资源与环境经济价值评估的替代市场评价法。(13分) 3.图示并说明污染税与额度控制在环境治理中的不同思路以及对技术进步激 励效应的差异。(12分)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期末考试题(试卷B )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5小题,共计25分) 熵定律 科斯定理 排污权交易 可持续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二、计算题(共计35分) 1. 假设有两个工厂,甲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0.5MC W =,乙工厂的边际控制成本为MC W =,假定两工厂的总准许排污量为30W ,W 为排污量计量单位,计算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如果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是不是最优的?(5分) (2) 什么是排污量的最优分配?(5分) (3) 在平均分配准许排污量的情况下,总控制成本比最优情况下增加多 少?(5分) 2.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对某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反需求函数为exp()t t P K aR =-,其中t P 、t R 分别表示时期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价格和开采数量。开采企业j 的目标函数为,,0 max exp()T j t j t R P rt dt -?,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存量水平在时期t 的变动可表示为,1J j t j dS R dt ==-∑。 (1)推导并解释霍特林法则。(5分) (2)计算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最佳耗竭时间。(5分) (3)图示并说明当市场需求增加时,这种可耗竭自然资源的初始价格、价格增长率、耗竭时间以及初始开采数量将如何调整?(10分) 三、简答题(共计40分)

环境经济学论文

班级:环科101 姓名:谢飞龙学号:1008100089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内容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关键词: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正文: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理论解释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提出 1991年美国经济学家Grossman和Krueger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谈判中,美国人担心自由贸易恶化墨西哥环境并影响美国本土环境的问题,首次实证研究了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之间的关系,指出了污染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随GDP增长而下降”。1992年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报告》以“发展与环境”为主题,扩大了环境质量与收入关系研究的影响。1993年Panayotou借用1955年库兹涅茨界定的人均收入与收入不均等之间的倒U型曲线,首次将这种环境质量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称为环境库兹涅茨

曲线(EKC)。EKC揭示出环境质量开始随着收入增加而退化,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随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环境质量与收入为倒U型关系。 (二)EKC的理论解释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后,环境质量与收入间关系的理论探讨不断深入,丰富了对EKC的理论解释。 1.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Grossman和Kru eger提出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三种途径影响环境质量。(1)规模效应。经济增长从两方面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一方面经济增长要增加投入,进而增加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更多产出也带来污染排放的增加。(2)技术效应。高收入水平与更好的环保技术、高效率技术紧密相联。在一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研发支出上升,推动技术进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其他不变时,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改善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削弱生产对自然与环境的影响;二是清洁技术不断开发和取代肮脏技术,并有效地循环利用资源,降低了单位产出的污染排放。(3)结构效应。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产出结构和投入结构发生变化。在早期阶段,经济结构从农业向能源密集型重工业转变,增加了污染排放,随后经济转向低污染的服务业和知识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