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解析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解析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解析
政治经济学 第六章解析

第六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广泛的发展,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新特征,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本章着重阐述资本主义向垄断和国家垄断发展的必然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形式、本质、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一节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在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之前尚处在自由竞争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特征有:

第一,生产实现了社会化,建立起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二,各个经济部门存在实力相差不太悬殊的众多企业,其中没有占支配地位、垄断地位者;

第三,通行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是单个(或合伙)资本家所有制,在经济活动和流通领域是单个资本家企业主;

第四,在生产和流通领域起支配作用的是自由竞争原则,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利润率在各部门之间趋向平均化;

第五,自发起作用的市场机制是生产和流通的主要调节者,国家(政府)对经济活动基本上采取“自由放任”政策;

第六,对外经济活动主要是在国家出面支持下输出商品。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这种必然性根源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自由竞争时期,这一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遇到处于自由竞争状态中的分散的资本关系和障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敏锐地预见到资本主义有向垄断发展的趋势。马克思曾多次强调生产和资本在竞争中有不断集中的趋势,正是这种趋势导致向垄断的发展。他还指出:股份公司及其矛盾“在一定部门中造成了垄断,因

而要求国家的干涉。”恩格斯有一个精辟的论断:“猛烈增长着的生产力对它的资本属性的这种反作用力,要求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本性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压力,迫使资本家阶级本身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越来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这一论断道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一切重大调整的根源。恩格斯还从当时正在兴起的股份制、正在出现的“托拉斯”组织,看到“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他预见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终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从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有股份制发展导致在资本关系内资本的社会化和管理的社会化的要求,揭示了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对历史大趋势的带预见性的论述,极其深刻地提出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内在机制。当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形成为新的垄断阶段。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全面深刻地揭示和阐明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机理、基本经济特征、经济实质和历史地位。当时,有越来越多的著作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说明资本主义新的经济特征,列宁肯定并沿用了这一概念,用帝国主义称呼金融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与此同时,列宁创立的关于帝国主义的学说,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列宁说:“生产集中产生垄断,则是现阶段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必然成长为垄断资本主义,这是因为:

(1)自由竞争必然引起生产集中。

如前所述,在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大鱼吃小鱼”的企业兼并现象必然不断产生,从而导致生产集中。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重工业的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采取各种方法增加资本的数量,扩大生产规模,从而促进了生产进一步集中。经济危机导致了大量中小企业破产,起了加速生产集中过程的作用。

(2)生产高度集中的趋势本身蕴涵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

当一个部门还是由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分散经营时,或者即使其中有少数较大企业,但生产集中程度尚未达到足以操纵和控制该部门的生产和销售的能力,垄断是很难形成的。但是,当生产集中到很高的程度时,由于一个部门的绝大部分生产和销售已经集中到为数不

多的大企业的手中,它们彼此间就容易达成协议而联合起来,共同操纵生产和市场以谋取高额利润,这就产生了垄断的可能性。

(3)生产高度集中后,垄断的出现即成为一种现实。

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势均力敌的大企业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需要谋求它们之间的暂时妥协,订立协议,共同控制生产和市场,二是由于规模庞大的企业使规模小、资本少的单个私人中小企业难以同它竞争;同时,规模大的企业会给新企业的创办制造障碍。可见,规模庞大的企业本身就具有垄断的趋势。总之,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说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列宁指出:“帝国主义就其经济实质来说,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就是垄断。”垄断的实质就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一)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垄断组织的主义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

卡特尔主要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通过签订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的协定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是比较初级的垄断组织形式。

辛迪加是由同一部门的几个大企业通过签订同一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料的协议而建立起来的垄断组织。

托拉斯是由生产同类商品的大企业或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大企业组成的企业联合体,是较发达的垄断组织形式。它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企业,由其董事会全面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参加的企业完全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康采恩是由不同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组成的一种组织复杂、规模庞大的企业集团。它以金融控制为基础,主要靠控制各加入企业的股份来实现其垄断统治。由于垄断组织规模大,它在经济生活中必然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在生产资本和银行资本高度集中的基础上,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日益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即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金融寡头。所谓金融寡头即掌握庞大

金融资本的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

金融资本的统治,包括对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全面控制。

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金融资本对政治生活,特别是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联合有多种途径,如金融寡头亲自或指派自己的亲信和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收买政府高级官员和国会议员,聘请曾在政府任职的要员到公司担任高级职务等等。总之,金融寡头控制了全部的经济生活和政治、文化、教育等上层建筑,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真正的统治者。

私人资本的联合,不仅发生在工商领域,它发生在银行业中。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是在银行集中的基础上形成的。

1.银行的集中垄断

银行集中——是指银行的资本和存款激增,在全部银行资本和存款中的比重提高。

银行的集中是以生产为基础的,同时也是自由竞争的结果。

首先,在生产集中的过程,工业企业需要银行大量长期贷款,在客观上需要有大银行。另一方面,大银行资本雄厚,信用保险,不易破产,产业资本家也愿意把闲置的货币资本存入大银行,这就使大银行的资本有了更大的积累。所以说没有生产的集中,银行的集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大银行吞并小银行,从而促使银行的进一步集中。

银行的集中,反过来又促使生产更加集中,因为大银行的大量资本贷给大企业,从而加速了生产集中。银行的高度集中,最后必然走向垄断,形成银行垄断资本。

例如:美国1900年有几家银行的地位不相上下,占当时存款总额15%,但是13年后的1913年,只有摩根和洛克菲勒两大银行统治整个银行界

2.银行的新作用

银行的集中和垄断,使银行和工业企业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银行有了新的作用。

银行成为“万能垄断者”

在自由竞争时期,银行只是普通的支付中介人,对工商企业的贷

款一般是分散的,小额的和短期的,信贷关系也不固定。并不直接过问工商企业的经营活动,更谈不上对企业的控制。

当银行资本高度集中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大银行集中了社会大量存款,控制了许多中小银行,并形成网络。它有足够的资金为工商企业提供长期的巨额贷款,在贷款之后,他要关心企业能够偿还贷款,因此,大银行十分关心企业的经营情况,通过扩大或减少贷款等信用手段来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方向,甚至派代表监督企业,使企业依赖于银行,双方利益紧密联结在一起。

这样以来,银行的性质就有了变化,它成为工商业的支配者,从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

②加速了资本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通过对某些工商业贷款,增强了他们的竞争能力,在竞争中不断吞并中小企业,这样资本就更加集中,从而也加快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

①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形成

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二者逐渐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业务上互相渗透。银行垄断资本通过购买工业企业股票和开办新企业等办法,把资本渗透到工业中去,成为工业资本的所有者。同时,工业垄断资本也通过购买银行股票,和投资银行等办法,把资本投入银行,成为银行资本的所有者,这样,互相投资,互相成为对方的股东。

另一方面,是在人事上的结合,工业企业和银行业互相派人到对方任职,如担任董事,监事等职,互相参与和监督。

通过业务上和人事上的互相参与,银行和工业溶合生长而成为一种新型的资本,这种资本就叫金融资本。而掌握金融资本的少数大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就是金融寡头。

②金融寡头对国家经济和政权的控制。

经济上的控制: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是占统治地位,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

所谓参与制——通过掌握一定股票额层层授到企业的制度。

金融寡头通过自己所掌握的主要股票公司(母公司)。再由母公司收买其它公司的股票,从而控制许多“子公司”,再由子公司控制“孙公司”,如此逐级参与,层层控制,形成一个庞大的金融资本控

制体系。“参与制”像一座金字塔,塔尖就是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利用“参与制”就可以支配成百上千万的巨额资本,获取巨额利润。从而控制全国的经济命脉。比如美国的十大财团,日本的六大财团,就是这样对整个社会经济进行控制,政治上控制。

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也左右国家政权和上层建筑,主要是通过人事参与来实现的。或收买政府官员,或派人直接担任政府要职。

例如: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是靠摩根和洛克菲尔财团支持上台的,总统肯尼迪的父亲是波士顿财团的大资本家,总统约翰逊本人就是百万富翁,总统福特、尼克松、卡特、里根都有大财团的支持。

另外,金融寡头,还控制全国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据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戴伊1983年统计,全美国7314个上层掌权人物只占人口0.03%,却控制了全国工业、电网、交通、公用事业、银行资本的50%,保险资产的1/3,全国最大投资公司,私人基金会和大学资产的1/2.控制了电视网、电报系统,以及第一流的律师事务所。

(三)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资本输出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具有了特别重要意义,这是因为

(1)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必由之路。

随着垄断的形成,一方面金融寡头攫取了大量的垄断利润,积累并掌握了巨额的货币资本;另一方面,国内有利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金融资本家就必然把大量的过剩资本输出到国外去。

(2)资本输出也是金融资本争夺世界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的需要。

垄断造成的大规模生产,使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材料来源问题愈加尖锐,为此而展开的国际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资本输出可以越过对方的贸易和关税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迅速占领和垄断市场。把资本输出到落后国家直接开发资源,就是垄断廉价原料的稳定来源的最好办法。

大规模资本输出的结果就,一方面,它使金融资本的势力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加强了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统治;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对世界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交流起了促进作用。

(四)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随着资本输出的增加和垄断组织向国外扩张势力范围活动的加剧,垄断组织之间争夺国外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起来。为了避免在竞争中两败俱伤,各国垄断组织之间取得了暂时妥协,达成了国际性协定,以资本输出为基础,形成了垄断世界市场的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垄断同盟是资本主义各国最大垄断组织根据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经济同盟,其目的在于瓜分世界市场,制度垄断价格,控制生产规模,垄断原料来源,分配投资场所,以保证共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五)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必然导致从领土上分割世界。世界被分割完毕是帝国主义时期的特点。随着帝国主义统治的形成,世界被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数众多的被压迫民族,一部分是为数甚少,掌握着巨额财富和军事力量的压迫民族,由此在世界上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列宁概括的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二次大战后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例如,垄断组织的规模、垄断经济统治的范围大大扩张,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国际垄断资本财团建立了对世界经济的支配地位,资本的国际流动出现新的特点,国外直接投资、金融资本国际流动的规模和速度空前增大,国家出面的国际垄断调节活动频繁,经济走向区域化、集团化、全球化,就殖民主义瓦解后,“新殖民主义”出现,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等。不难看出,这些新情况、新特点的出现,大都是列宁概括的经济特征的扩大和发展,有的是改变了表现形式,有的是帝国主义经济实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说明,列宁关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实质和基本经济特征的理论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并没有过时,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武器。

三、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垄断资本关系在其初期起过促进生产和巩固资本统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垄断加快了生产集中和大规模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生产方式不断革新,管理走向科学化,资本实力大大增强。

第二,垄断组织获取大量高额垄断利润,有能力推动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第三,垄断组织从对内对外的剥削和掠夺活动中获取高额利润,

有能力提高作为自己直接剥削对象的劳动者的报酬,并以高薪造就一批工人贵族,这样不仅能缓和国内阶级矛盾,而且使社会消费力提高,缓和国内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

第四,垄断组织(并迫使非垄断企业一起)能在一定范围根据市场销售情况调节生产和供给,垄断组织之间达成协定或默契又在一定时间内减少了市场争夺的破坏作用。

总之,由于垄断统治确立初期,资本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看待,因而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同时,帝国主义对外扩张主要是对殖民地附属国的掠夺,对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起了巨大作用。由于这一切,19世纪70年代垄断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正值第二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处在相对稳定繁荣的时期,这三者几乎在同一时段存在,绝不是偶然的。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发展的结果。

但是,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垄断在高一级层次上把生产力当做社会生产力,但这仍然是在资本关系可能的范围之内。资本关系在总体上对生产力发展的限制和阻碍作用不仅还存在,而且出现了包括竞争的破坏力加大、垄断造成经济技术停滞趋势、各国经济政治发展更不平衡、殖民地附属国被剥削被压迫更加严重等垄断时期的新现象。这就使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重新走向尖锐化。这时,资本关系和社会化大生产冲突之剧烈,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力、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所造成的后果,也都远超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待到这些矛盾激化,垄断资本主义关系又表现出不适应更高一级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于是资本主义有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在矛盾尖锐、主客观条件成熟时,发生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资本主义被推翻,为社会主义所取代。另一个方向是继续在资本主义轨道上发展,逐渐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局面。

第二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得资本主义。正如列宁所指出:“国家同势力极大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这种融合的经济意义在于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充分发挥国家的经济职能,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以维护垄断资本的

利益和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为目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194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形成的时期。

这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国营的铁路、邮政、电话、道路和交通运输设施,国家举办储金局、专卖事业等。有的国家为了发动侵略战争,国家出资建立军火或军需品工厂,国家预算中增加军事采购,甚至对一些企业实行国有化。列宁在考察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状况时指出:德国已经“使旧的资本主义即自由竞争时代的资本主义变成了大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的资本主义,这个集团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国家化原则,把资本主义组织之中。”这些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早期形式。

(2)第一次世界大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稳定发展、并带有特殊性的时期。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交战国为了动员一切力量来支撑战争,普遍建立了战时经济管理机构,对生产、流通、分配、交换的各个领域实行国家的直接控制,采取了强制性的调节措施。它们还对生产各种军需品的私人垄断组织给以津贴和贷款。有的国家将一些重要企业实行国有化,或由政府拨款兴建一些急需的工厂交私人垄断资本家经营。这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次高潮。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持续了5年之久,而危机过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了长期的萧条。为了摆脱危机,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宣布停止实行金本位制,采用管理通货制度,运用财政货币杠杆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进行直接干预和调节。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是当时国家干预经济的典型。“新政”一方面通过增发国家债和税收渠道,取得大量款项,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基金。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发放贷款和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来干预货币信贷活动,支持大银行和刺激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通过对各工业部门规定产量限额和产品价格,来调节生产和市场;通过由政府大规模兴办公共工程,来扩大就业和提高社会购买力;通过给缩减耕地面积的农场主以津贴,以及销毁大量过剩农畜产品,来挽救农业危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采用了国家调节经济的各种手段。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各交战国普遍建立了许多直接管理制经济的专门机构,国家调节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基本经济部门。为进行法西斯战争,日本政府制定了《国家总动员法》,并确立了严格的统治经济制定,国家对工业、农业、金融、医疗卫生、交通、能源等所有部门和行业实行全面管制。在大战期间,美国政府拨款创办了近1600个国营工厂。国家给垄断私人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各种津贴;政府承担对私人企业提供原料、设备和劳动力的任务;国家采购大量增加;对全国的工资和物价也实行了国家调节。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出现的第三个高潮。

如上所述,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时期,为了适应战争和摆脱经济危机的需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经济实行管制和调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过三次高潮。但是,战争和危机一过去,各国又都纷纷取消经济的管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因而又出现了三次回潮。所以,这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

(3)从50年代开始到现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泛高度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社会化高度发展条件下的发展,因而具有经常性、稳定性的特点。

第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是适应社会化资本再生产的需要,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各个领域获得了普遍地发展,因而具有广泛性和特殊性的特点。

第三,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就,具有系统化、制度化的特点。国家直接参与社会再生产过程,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其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战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和加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矛盾:(1)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两者之间的矛盾。

战后由于科技革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经历了20多年的“黄金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人民群众有

支付能力的需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市场容量虽然也有增长,但由于受垄断资本的剥削而远远赶不上生产的发展,生产过剩危机对资本主义构成了比以往更为严重的威胁,为了缓和生产与消费的矛盾,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式减少危机的损失,需要国家采取“反危机”的种种措施,采取扩大国家投资、国家消费、社会福利政策等措施。

(2)部门间互相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间竞争加剧两者之间的矛盾。

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一方面,新的生产部门的专业化日益发展,部门之间、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协作、相互依赖的程度大大加深。另一方面,各个私人劳动资本在追逐垄断利润的目的和动机的驱使下,展开激烈的竞争,它们不可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来协调自己的行动。在这种情况下,要避免因此而引起整个经济的大震荡,必须由国家运用各种方式来协调经济的发展。此外,维持地区经济发展平衡,也成为国家的责任。

(3)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两者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曾指出,“一个独立的工业企业为进行有效的生产所必需的资本最低限额,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一批新兴产业部门迅速形成和发展。如航空航天、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此外,还有一批“传统产业”经过“脱胎换骨”的改造,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高技术产业,如冶金、汽车业、化工业等。与此同时,一些规模巨大的企业涌现出来,并在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如1990年,美国占公司总数3.9%的特大企业占公司收入总额的88.77%。与新兴产业发展相适应,必须进行能源、供水、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同时,治理公害、开展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各项工程,也必须提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日程。

高薪产业、巨型企业、基础设施以及环境工程的建设,都要求数额巨大的投资。这些投资风险大,周期长,利润难以保证的项目,是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的,这就要求国家直接承担,投资兴办。

(4)科学研究和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两者之间的矛盾。

战后发生的科技革命,在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高潮。相关领域包括核能、半导体、合成化学、航空航天等。60年代末70年代

初,由于不少新产品市场趋于饱和,一些产品生命周期接近尾声,科技研究与开发暂时受到了一定影响,但科学技术并没有停止发展。到8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90年代,科技革命形成了新高潮。这次高潮涉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宇航技术、激光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等。

高科技研究与开发,不仅组织实施是一项极其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没有国家的支持和主持,是不能取得重大成就的。

高科技产业的扩大,传统部门的改造,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迫切需要大批新的人才,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但是从私人垄断企业和个别资本家的眼前利益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劳动力费用的增加会减少企业利润。因此,劳动力再生产的费用,特别是教育训练的费用,也不得不主要由政府来承担。

(4)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与民族市场狭小的界线两者之间的矛盾。

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生产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国际分工从垂直型向水平型转变,国外直接投资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迅速扩大。垄断组织的经营活动大步跨越国界。各国垄断资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能不展开保护国内市场、争夺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私人垄断资本加强自己的国际竞争势力,越来越多地依赖国家力量,要求国家直接出面为其对外经济扩张服务。

第三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而不是国家垄断资本在数量上居优势。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是发挥国有经济成分的作用和国家干预、调节经济。

一、国有经济成分及其作用

国有经济成分是国家所有制经济成分的简称,它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资本。国有经济成分是国家经济职能加强的重要体现,同时又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当代,国有经济成分已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国有经济成分采取的形式主要有:国有企业,即国家所有并经营的企业;国有租让企业,这种企业所有权属于国家,以租赁的形式交给私人垄断组织经营;国私合营企业,企业中的国有股份,是国有经济成分的组成部分。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大一 政治经济学辨析题整理

辨析题:第一步,对核心概念进行解释,两个以上的概念,还要略述两者关系;第二步,对或者错(部分对或错)的原因阐述;第三步,总结。简答题:一般是围绕一个问题,组织几个小分点,问题的核心概念要阐述,分点不要求特别细说,但要考虑全面。分析题:有这样几种思路以供答题参考:第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第二种,从事例上升到理论,再由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第三种,一个大理论,内含几个要点,即按照总分结构,在一个大框架下进行内容的组织 商品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所以劳动产品都有价值。 商品价值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变化。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个别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量。这说明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反过来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一定没有使用价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所以价格的变化必然是价值的变化。

价值规律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力都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资本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和生产资料,因此,货币和生产资料本身就是资本。 资本可以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就是生产资料,可变资本就是劳动力。 工人的消费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与资本家无关。 资本积聚的资本集中是个别资本增大的两个途径,所以,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 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独立的资本。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I(v+m)>IIc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说明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成本价格是商品社会的公共范畴,因此在不同的社会所反映的社会生产关系是相同的。平均利润同成本价格和利润相比,更加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习题一 - 副本

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概念题 1.市场 2.市场机制 3.市场经济4.市场体系 5.市场规则 二、判断题 1.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发生调节作用的机制。2.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中心机制,它是价值规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作用形式。 3.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是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方式和手段,因此,它们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4.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会上升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反之,则会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 三、选择题 1.市场机制主要包括: (1)价格机制(2)供求机制(3)竞争机制(4)汇率机制(5)工资机制 2. 市场是 (1)一切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 (2)商品生产者之间全部交换的总和 (3)调节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和运行方式 (4)市场机制运行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5)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1)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通过商品货币的形式交换劳动 (3)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都是以追求价值为目的的经济 (4)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5)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影响需求的因素有: (1)该商品的价格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 (3)相关商品的价格 (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的预期 5.影响供给的因素有: (1)商品自身的价格 (2)生产要素的价格 (3)生产的技术状况 (4)相关商品的价格 (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四、辨析题 1.计划和市场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2.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以社会分工和不同所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二者无区别。 3.需要就是需求,生产就是供给,市场均衡就是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的绝对平衡。 4.市场规则实质上就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形式规定下来的市场运行的准则。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内容: 2001年初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油价和油价期货市场价格一路下跌,跌到了每桶25元以下这个欧佩克内部参考价。造成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际经济增长放慢,尤其是美国经济低迷和亚欧天气转暖,市场对石油的需求量减少,另一方面,伊拉克的石油出口近期恢复到较正常的水平,即每天达210万桶。为此,美国能源部、美国石油学会公布的数字显示,美国的石油和产品油库存大幅上升,已达到2·9074亿桶,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800万桶。 由于国际石油需求减少,库存增加,价格上升,所以,欧佩克采取减少石油的供给量,以保持石油价格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由于欧佩克自年初以来两次减少不包括伊拉克在内的十个成员国的原油日开采配额达250万桶,使得国际石油成功地控制在所定目标每桶25美元的水平上。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成员还是一致同意共同努力将石油产量限制在每天24·2百万桶的水平。他们还决定如果石油价格出现“疯涨”的话,他们将增加本国的石油产量,相反,如果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进一步下降,他们也会进一步限制石油的产量,减少供给。 案例问题:根据上述案例,请分析石油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的关系。 第五章资本主义生产 一、概念题 1.资本2.价值增殖过程3.剩余价值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5.剩余价值率 6.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7.超额剩余价值 8.绝对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9.剩余价值规律10.工资1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1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二、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因此货币都是资本。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4.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5.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6.在初级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也是商品。 7.个别资本家只要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便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8.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9.剩余价值规律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规律,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并发生作用。 10.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11.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习题(一)

政治经济学练习题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物质资料生产 B、生产力 C、生产关系 D、生产方式 3、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力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 D、生产资料所有制 4、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 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 C、生产工具 D、劳动力 5、社会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6、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 A、科学抽象法 B、唯物辩证法 C、定量分析法 D、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7、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是() A、批判资本主义 B、建设社会主义 C、揭示经济规律 D、学习资本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正确答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理论来源是() A、重商学派 B、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C、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2、物质资料生产是() A、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B、人类唯一的实践活动 C、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D、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E、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是()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 C、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D、科学技术是潜在的生产力 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B、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 C、政治经济学要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D、政治经济学要联系经济基础研究生产关系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政治经济学》相关辨析题

姓名:冯伟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20123755 《政治经济学》课堂练习 辨析题: 1、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非都是原料。 答:该命题正确。 因为:劳动对象是指接受人们劳动加工的对象。它包括两类:一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自然物;二是经过人们劳动加工的劳动产品。后者称为原料。可见一切原料都是劳动对象,但劳动对象并非都是原料。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并不只是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也就是说,政治经济学要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 3、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价值决定的,价值又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可见,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交换价值又是由价值决定的,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交换价值的承担着。 4、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因此,商品价格的变化必然反映商品价值的变化。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商品价格除了会受商品价值变化的影响,还会受币值、商品的市场供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5、资本既是一种运动,也是静止物。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运动性是资本的一般共同属性之一,资本是一种运动着的价值,在运动中才能保

存自己并增殖,离开运动就会失去其本性。 6、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价值决定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劳动力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征就是它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也是其最重要的特点。 7、社会主义的公有资本是由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答:该命题正确。 因为:社会主义公有资本也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不过这些公有资本带来的增殖是用来满足人民对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的需求,扩大再生产提高劳动扎收入水平。 8、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总资本的总额。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企业兼并是把许多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或联合起来形成大资本,所以其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但又并没有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增大,只是集中起来了而已。而资本积聚才是指个别资本家依靠本身的积聚,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进而也使得社会总资本总额的增大。 9、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示流通过程也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不是在流通过程中产生,流通过程也不会产生任何剩余价值。 10、资本周转过程中的生产时间等于劳动时间。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资本周转过程中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劳动中断的时间(停工等)。 11、当Ⅰ(v+m)﹥Ⅱc时,社会总资本可以实现简单再生产。 答:该命题错误。 因为:Ⅰ(v+m)=Ⅱc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如果Ⅰ(v+m)﹥Ⅱc,那么第Ⅰ部类就会发生生产资料过剩,从而影响再生产,而这部分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也不能得到满足;如果Ⅰ(v+m)﹤Ⅱc,那么第Ⅱ部类就不能全部补偿已经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从而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而它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也不能全部得到实现。 12、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的运动只有规模上的差别,没有内容上的差别。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

一、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价值 →统一与对立 2.交换价值: 3.货币的双重交换价值 4.货币的职能 ①价值尺度。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使商品的内在价值得以外在表现。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价格。 ②流通手段。这种职能表现为货币作为买卖商品的手段来使用,起着媒介商品交换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最初是以贵金属条块形式出现的,这给商品交换带来了不便,于是就逐渐产生了具有一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值的铸币。铸币是由国家铸造的,并作为法定的货币来流通。铸币长期流通发生磨损,其实际价值和它标明的价值相脱离,使得贵金属货币由价值符号来代表成为可能,于是纸币便应运而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代表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③贮藏手段。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使之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这就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货币退出流通而作为社会财富被人们贮藏起来,这就是货币的贮藏于段职能。贮藏货币的职能可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流通量。 ④支付手段。在商品赊购买卖中,在赊购到期以货币来偿还债款时,货币便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还可以用于支付租金、利息、工资和赋税等。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既有利于商品流通和节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但也可能因债务偿还中断而影响商品经济的正常运行。 ⑤世界货币。货币超出一国的范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充当般等价物使用,这就是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货币的世界货币职能表现在:一是作为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二是作为般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 三是作为社会财富由-国转移到另一国。作为世界货币,一般来说必须是贵金属条块的形式,特殊情况下某个国家由于经济力量十分强大,其铸币或纸币可在一定时期在世界很大的范围内起着世界货币的作用,如第二次世更大战后的美元 5.价值规律 两个原则:①价值决定原则:价值决定价格②交换原则:等价交换 二、剩余价值理论 1.劳动力的特点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第6章政治经济学

第6章政治经济学 选择题 1. 多数投票规则: a) 只简单要求多于一半投票者 b) 是要求建立投票的规则 c) 民主制下不会出现该规则 d) 只能应用于单一问题的决策中 2. 对于多峰偏好, a) 唯一的政治均衡不复存在 b) 所有的个人都有一个效用最大化的点 c) 违背了传递性法则 d) 都对 3. 互投赞成票是: a) 总会使得所有参与投票的人效用增加 b) 可以保证有价值的项目得到资金支持 c) 包含投票交易 d) 一般包含多峰偏好 e) 都对 4. 寻租的含义包括: a) 追求合理的租金报酬 b) 最低价格 c) 最高价格 d) 人们在议会中选举官员,以执行政府政策 e) 都不对 5. 特殊利益集团科技与下列因素建立: a) 劳动的原因 b) 收入的多少 c) 收入的来源 d) 宗教 e) 都对 6. 如果每个人的偏好先后一致,但社会的偏好并不一致,我们称之为: a) 议程操纵 b) 多数原则 c) 投票悖论 d) 互投赞成票. e) 不受无关备选方案的影响 7. 代议民主制下,会: a) 选举政治家 b) 存在公务员 c) 有特殊利益集团 d) 都对 8. 如果一个人对国防的预算水平只偏好大、小,不喜欢中等规模。这个人就是: a) 违背了传递性 b) 具有单峰偏好 c) 具有多峰偏好 d) 不会得到他最想得到的结果

9. 在民治社会里,据说每一张选票都会计算在内。对稍显挑剔的投票者来说,他应该: a) 花些时间研究投票问题 b) 了解候选人的主张 c) 一定要投票 d) 都做 10. 政党: a) 对投票议程具有重大影响 b) 只关心市场的运行效率 c) 对政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d) a 和b. e) a 和c. 11. 投票欺诈: a) 对政治过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b) 很容易被发现 c) 可被定义为投票交易已通过某些特定的政治议题 d) 在独裁的政治格局下出现的机率很大 e) 在年轻的投票者中间很普遍 12. 政府官僚需要大规模的预算 a) 因为预算规模限制了薪金水平 b) 满足权利欲 c) 因为有必要保证产出的边际利益等于边际成本 d) 都对 13. 林达尔价格: a) 使得公共产品的提供保持在效率的水平上 b) 要求真实显露偏好水平 c) 对同一产出数量具有不同的价格水平. d) 都对 e) 都不对 14. 政府的规模增长,是因为: a) 公民希望政府的规模维持在较大的水平 b) 在西方有很多公地可以利用 c) 私人部门的增长 d) 通货膨胀 e) 都不对 15. 下列哪一个可以做为利益集团的例子? a) 民主党 b) 烟酒管理局 c) 国家枪支管理协会 d) 律师会 e) 上述都对 计算题 1. 考虑下列净收益表(单位:10亿美元)这是两个法案:X 和Y通过后可能带来的收益。 选举人法案X 法案Y A 6 -3 B -1 5 C -2 -3

政治经济学原理辨析题__

三、辨析题 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9政治经济学既研究政治关系,也研究经济关系。 30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分配关系。 31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因而它们具有同样的特点。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1.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 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3.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 4.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5.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6.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94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9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9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97价值规律就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 98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99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100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10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102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103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04信用货币就是纸币。 105由于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而,一个企业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 106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企业就无需提高劳动生产率。 96劳动力的买和卖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97工人的个人消费在生产过程之外,所以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一、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 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 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 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 观的指导思想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 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 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 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三、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四、如何看待当代西方经济学? (1)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其掩盖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质。 (2)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1、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1)结算的方式: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2)常用信用工具: ①信用卡: A、含义P7: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C、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特点P8

政治经济学第5章复习题答案

第六章竞争与垄断 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垄断是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形成并不会完全消除竞争,而只是改变了竞争的具体目的、手段、形式和后果。 卡特尔 这是法语“同盟”或“协定”的音译。是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和商品价格方面达成协议而形成的初级垄断组织。 自然垄断 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把垄断区分为经济垄断与行政垄断。经济垄断是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形成的较强控制力或可以采取的排他性的行为。自然垄断是经济垄断的一种,一般是指城市供水、煤气、电力等产业部门中,由一家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比由两家以上企业共同提供产品、服务成本更低的情形。它决定着某些行业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的合理性,并由政府的市场准入管制加以保障。 完全竞争 又称纯粹竞争,是指一种竞争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 完全竞争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 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接受市场的既定价格; 不存在产品差别; 各种生产资源完全自由流动; 市场信息完全。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着整个社会的生产。通过价格机构的调节,每个厂商都可以把生产规模调整到平均成本的最低点,从而使生产资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 完全垄断 垄断的存在造成竞争不完全。不完全竞争市场,依垄断程度差别,区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三种基本的类型或理论模型。 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某个产业(市场)上,卖方只有一家企业,其产品没有替代品,新企业进入为不可能的市场结构。完全垄断即一家企业对市场的独占,它形成的基本原因是进入障碍。 寡头垄断 寡头垄断是由提供相似或相同产品的少数几家企业组成的市场结构,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 二是少数几家企业生产有差别但可以替代的产品。 寡头垄断的形成是竞争的必然结果,也是某些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特点使然,是客观的经济现象。

政治经济学 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G’·G—W

C. P…W’G’·G—W…P D. G’—W…P…W’ 9、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a、价值手段与流通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 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 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 关系,也叫经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 结物,就是价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 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 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 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 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 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 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 职能,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 合,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 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

政治经济学第六章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单项选择题 1. 商品的成本价格是【 D 】 A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C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D 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2. 平均利润是【 D 】 A 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B 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C 企业主收入的总和 D 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 3.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 B 】 A 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 B 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 C 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D 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4.成本价格是指【 A 】 A c+v B v+m C c+v+m D c+v+p 5.平均利润形成后,商品市场价格上下波动围绕的中心是【 A 】 A 生产价格 B 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价格 C 成本价格 D 同一部门商品的平均成本价格 6.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 B 】 A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B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C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竞争的结果 D国内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 7.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 B 】 A 等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B 大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C 小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 D与本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量无关 8.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相比较,在数量上利润率【B】 A 大于剩余价值率 B小于剩余价值率 C 等于剩余价值率 D时而大于时而小于剩余价值率 9.利润率反映了【 C 】A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 B资本家与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C.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D商品价格的高低 10.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是【 A 】 A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B利润是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利润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和利润在质上相同,在量上相等 D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可变资本的产物 11.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资本有机构成【 C 】A按相同方向变化 B以相同的幅度按相同方向变化 C按相反方向变化 D以相同的幅度按相反方向变化 12. 一般而言,商业利润的数量相当于【 C 】 A超额利润 B销售利润 C平均利润 D垄断利润 13. 资本主义商业利润是商业工人【 B 】 A 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剩余价值 B 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C 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D 全部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14.商业资本的职能是执行产业资本循环中【 D 】A生产资本的职能 B货币资本的职能 C流动资本的职能 D商品资本的职能 15.在商业资本的数量不超过社会必要比例限度时,它能【 A 】A减少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增加流通资本量 B增加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减少流通资本量 C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都同样增加 D使社会总资本中的生产资本量和流通资本量都同样减少 16.纯粹流通费用是指【 D 】 A同商品运输有关的费用 B同商品保管有关的费用C同商品包装有关的费用 D同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 17.当平均利润率一定时,利息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 】 A 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B 国家的习惯和法律 C 借贷时间的长短 D 预期价格变动率 18.借贷资本所有者贷出货币时【 B 】

政治经济学模拟试卷1(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①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②产品分配关系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④人们在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①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②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③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④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②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③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④某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与赊购商品有关的货币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 ③支付手 段 ④贮藏手段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①不同商品生产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②同一商品生产中分别进行的两个劳动过程 ③商品生产中同一劳动的两重属性 ④劳动过程中两种不同职能的分工 7、在商品价值中() ①C+V+M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②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④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③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④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②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③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④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1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 ①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②流动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③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④固定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11、资本积聚是() 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②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 ③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资本总额 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12、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是指() ①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上升 ②无产阶级的收入在社会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下降 ③无产阶级的收入绝对量的下降 ④无产阶级的物质生活状况绝对恶化 13、产业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是() ①实行边生产、边销售、边采购 ②投入的资本能不断增殖 ③使资本在空间上按比例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④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顺利的通过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