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历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练习(五)有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练习(五)有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练习(五)有答案
2018年高考历史-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专题练习(五)有答案

A.英国B.德国

C.俄国D.日本

6.(安徽卷文综15)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四川卷文综历史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的一场战事的图片。该战事的后果是()

A.《南京条约》的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的签订

8.(上海卷历史20)1860年,曾国藩在作战前线接到“新刻英吉利、法郎西(法国)、米利坚(美国)三国合约条款”,“阅之不觉呜咽”。这些令他“呜咽”的合约条款,与美国相关的部分出自()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9.(来源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晚清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景象。但清朝并未及时变革国家制度,一场令国人痛心的战争证明所谓的“中兴”并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道路。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10.(郑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广州等五港口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虎门条约》)该条款的制定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A.精明强干B.不谙近代外交

C.不顾自身利益D.软弱无能

11.(郑州市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帝这一看法的正确分析是()A.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认识到列强对华侵略的本质

C.将维护国家尊严放在第--位D.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12.(曲靖市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1842年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近1 000万英镑,到1843年达到1 500万英镑,1844年上涨到2 200万英镑,这—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中国赔款增强英国实力B.通商口岸增多有利于中国出口

C.割让香港便于商品中转D.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对华贸易

13.(长郡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

C.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

14.(巴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光绪三年(1877),清政府向日本派出近代中国第一个驻日外交使团,黄遵宪为参赞随团赴日?十年后创作完成《日本国志》,该书刊行后更多地是受到日本人的关注,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从而名满海内?这反映了()

A.国人真正意识到了落后B.民族危机的加深

C.国人认同君主立宪制D.洋务运动的破产

15.(巴蜀中学高三第二次月考)中国著名史学家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1840年以前是我们对人家不公正,1840年以后是人家对我们不公正?”两个“不公正”分别是指()

A.友好往来;闭关锁国B.平等互利;侵略战争

C.和平外交;共同发展D.领土完整;互不侵犯

16.(邢台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官场现形记》里有这样的情节,且说这位制台本是个有脾气的,一言不合就拿顶子给人碰,也不管人家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但他一听是洋人的事,大惊失色道。“这两桩都是个关系洋人的,你为什么不早说呢?快把节略拿来我看!”这个故事的背景最可能发生在()

A.清朝初年的广州口岸B.19世纪40年代初的青海

C.19世纪后半期的南京D.民国初年的上海公共租界

17.(邢台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华民族自觉统一体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与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方入侵助推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B.中外关系的恶化有利于民族大团结

C.传统的民族意识受到民众质疑D.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反侵略密切相关

18.(邢台市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在致巴麦尊的信中,把林则徐限期缴出鸦片烟的命令说成是“不正当的恐吓行动”,在他(义律)被迫应允交出二万余箱鸦片烟后,又诬蔑禁烟运动是“不可饶恕的暴行”。这体现出()

A.英国试图占领中国港口B.禁烟运动激化中英矛盾

C.列强侵华野心逐渐膨胀D.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19.(山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名校联考)1895年2月,在光绪帝召集的朝会中,文廷式主张效仿俄皇亚历山大一世迁都(其最终战胜拿破仑),要求迁都与日本继续作战,但该主张由于其他大臣的反对而被否决。材料体现出()

A.晩清中央政府腐败无能B.甲午战争决定了中国国运

C.中日经济变革结果不同D.清政府成为列强侵略工具

20.(山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二次名校联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所有通商五口,每口内准英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

1~5.CACDD 6~10.BDBCB 11~15.ADABB 16~20.CABAC

21~25.CCDCA

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解析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字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并进行解释的能力。据题干“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再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近代中国发展海军知识被动的接受和本能的反应,民意认识到发展海军是世界的潮流,排除ABD三项;发展海军知识是一种被动和短视的现象;故本题选D项。

2.【解析】试题分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此时,英国仍然是过激强国,对英贸易比重降低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倾销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故D项错误。

3.【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行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全体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就是光绪帝所说的这句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中国近代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是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本题选择D项。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日本在中国势力的消长。依据所学,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更形成了独霸中国的局面。所以应选D项。英国在19世纪末势力开始削弱;一战后,德国势力退出中国,基本上为日本所攫取;俄国十月革命后,对中国采取友好政策。故ABC三项与题意不符。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需要紧扣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即“拿破仑三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拿破仑三世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可以得出本题的时间范围,由“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即得出外国人深入到中国内地,且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到北京,综合判断得出,此条约应该是《北京条约》,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条约内容与时间上均与题意无关,故选B 项。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图片中的“美国国旗的显眼、后到”、“美国兵”、“其他外国国旗”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C三项条约所对应的战争(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分别只涉及有一个国家的侵略,即英、法、日。而图片描述的侵略国家比较多,由此判断这次战争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D项。

8.【解析】本题考查《天津条约》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故A 项错误;《天津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定的,故B项正确;《北京条约》是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故C项错误;而《辛丑条约》虽然和美国有关,但却是在1901年签订,故D项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9.【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同光中兴”指的是洋务运动,从时间推断当是甲午战争,故C项正确。同治皇帝在位时间为1862年至1874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处在光绪帝统治时期,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

10.【解析】由材料“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方民人捉拿,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可知,该条款规定由英国人在中国闹事,闹事者交由英国领事馆,其实是丧失了治外法权(一国国民在外国境内不受所在国管辖,如同处于所在国领土以外一样。根据国际法和外交惯例,此种特权只有外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外交代表等才能享有。军舰、军队根据协议通过外国国境时,也可享有此种权利)。由此可说明此代表不懂近代外交,故B项正确;A.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并非此代表不顾自身利益,而是他不懂得如何维护自身利益,故C项错误。

11.【解析】“外国派员驻京”方便西方列强监控北京政府的一切行为,是对清朝专制统治的巨大威胁,而咸丰帝痛恨此条内容,正是出于其维护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咸丰帝对列强侵华仅仅关心是否威胁到清朝专制统治,材料无法体现咸丰帝认识到要打开中国市场的侵略本质,故B项错误;从“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赔款”可以看出,咸丰帝置国家主权沦丧于不顾,并非将维护国家尊严放在第--位,故C项错误;从咸丰帝在“外国派员驻京”方面的反应可以看出,其表面认为是对中国的危害大,实际上咸丰帝眼中的中国就是清政府,他是关心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并非关心中国整体国家和民族利益,故D项错误。

12.【解析】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增多是协定关税利于英国对华贸易而导致的,所以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实力也不是靠中国赔款,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从1844年等时间来看当时通商口岸还尚未增多,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项。13.【解析】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A项正确。D项错误;B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项不符合鸦片战争后英国打开中国大门的史实,排除。

14.【解析】从材料“至甲午战败,该书的价值才广为国人所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导致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真正”;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D项。

15.【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一个“不公正”是指平等互利;后一个“不公正”主要是西方列强为满足工业革命后商品输出需要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造成的,故B项正确;ACD项排除。

16.【解析】材料这提到洋人害怕说明是近代刚刚开始之时,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英国打败,故C

项正确;A项当时属于正当贸易,不会害怕;B项中青海还没有接触到洋人;D项中租借洋人早已来到中国,习以为常。

17.【解析】“外来民族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明了中华民族意识近代化的觉醒与外来侵略有一定的联系,故A项正确;B项中关系恶化不符合题意;C项中民众质疑材料没有体现;D项中反侵略不是材料主旨。

18.【解析】材料中义律在致巴麦尊的信中显然把林则徐的禁烟运动与中英矛盾联系在一起,故B项正确;A项占领港口不是材料中体现主要目的;C项此时还没有体现出;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1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进行之时,效仿俄国的建议被其他大臣否决,说明了清政府中央内部的官员不主动积极改革,内部腐败无能,故选A项;甲午战争影响了中国,但不能决定中国国运,B项错误;材料所述的是晚清中央大臣对迁都与日本作战的反对,不涉及中日经济改革,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项错误。

2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章程》规定中国的通商口岸准许英国官船停靠并豁免钞税等费,由此可知,英国官船可停进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民意,排除A项。材料中的做法便利了列强侵略活动,BD项错误。

21.【解析】材料中提及导致外族入侵之原因是“我无国民故也”,提出“无国民则亡,有国民则强”的主张,显然强调了国民意识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阶级分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项中普遍觉醒,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提及政府对于民族危机的态度,故D项错误。

22.【解析】材料中“进驻汉城”“由于中国人的行动”“将军队派到朝鲜”的信息说明美国对于朝鲜半岛局势非常关注,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直接点出日本侵略朝鲜,故A项错误;美国只是关注,并不是想维持现有局势,故错误;材料中没有美国对日本支持的信息,故D项错误。

23.【解析】本题表格中突出的表现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自身认知观念的变化。从最开始“天朝上国”自居的态度到后来渐趋平等的态度,是一种观念的转变,所以本题选择D项。A项无法从材料得出;B项错在洋务运动此时还没有开始;C项与材料表现的含义相悖。

24.【解析】从咸丰皇帝的“自古要盟不信,本属权宜”,即不尊重所签条约,到恭亲王奕?的“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说明清政府认识到遵守条约的重要性,逐步接受近代国际规则。故答案为C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维护权益”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25.【解析】这次“换约”事件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组成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增开长江流域的镇江、南京、九江、汉口为通商口岸,允许外国军舰和商船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列强侵略势力逐步深入中国内地。故答案为A项。《马关条约》的签订,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排除C项;《马关条约》允许各国在中国投资办厂,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排除D项。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

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5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一、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 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 ①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 ③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④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②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 ③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 (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湖北省2018届高考仿真模拟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三)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 24.西周由周公开始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格化,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 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周礼” A.植根于原始礼仪和宗教 B.源于周公加强皇权的需要 C.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 D.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5.图8是关于秦汉时期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该时期 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C.治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26.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成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认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 点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二者的评价主要基于朱熹 A.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 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 27. 1727年,清政府推行开豁贱籍的政策,宣布取消山西乐户、浙江惰民、微州伴当(仆人)、宁国府世仆等 “贱民”的贱籍,户口统一编入正册,使“俾得奋兴向上,免至污贱终身、累及后裔”。这一举措 A.是对传统封建等级秩序的彻底否定 B.促进了社会流动和统治秩序稳定 C.减轻了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改变了传统“因业而贱”的职业观 28.从1895--1898年,据初步统计,中国约有76个学会组织。一般而言,学会这种组织并不需要相当的人力 与物力才能实现,它只要一群知识分子有此意总就可以成立,当时知识分子集会讲学论政的意愿是很普遍的。这表明当时的学会 A.建立成本低因而组织成分复杂 B.具各早期政党组织的某些特征 C.受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而出现 D.有利于西方新思想的传播扩散 29. 图9是中国美术馆收藏的关于抗日战争平型关大捷的油画作品,据此可知该作品

中国近代史高考题二

中国近代史高考题精选二 1.(20XX年北京文综历史,15)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C.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2.(20XX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20XX年海南卷历史,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4.(20XX年重庆文综历史,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5.(20XX年福建文综历史,16)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革命成果象征的是() A.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B.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 C.三民主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20XX年四川文综历史,16)1912年6月出版的小学 教材《共和国教科书?新国文》介绍了两个月前泰塔尼克 号邮轮遇险事件(图6)。这反映出() ①教材编撰者关注国际时事 ②教材编撰者倡导人性向上 ③民国初期公民教育成就显著 ④民国初期妇女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7.(20XX年广东文综历史,15)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 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8.(20XX年山东文综历史,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9.(20XX年全国新课标历史,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B.在中心城市进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10.(20XX年北京文综历史,18)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33年7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批准,将每年8月1日定为() A.国民革命军军人节B.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 C.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纪念日D.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11.(20XX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18)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中国近代史)近五年高考题汇编

(2013年全国卷Ⅰ) 1、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2、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2013年全国卷Ⅱ) 3、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应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5、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6、.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 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 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2013年海南卷) 7、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变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8、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冲刺试卷及答案(一)

2018年高考历史模拟冲刺试卷及答案(一) 一、选择题 1.清人总结说:“有明一代粃政多端…如王振、刘瑾、魏忠贤之流,俱以司礼监秉笔生杀予夺,为所欲为.遂致阿柄下移,干纲不振.”材料所反映的明代宦官乱权的制度前提是() A.废丞相,权分六部B.六部代替皇帝批红 C.设内阁,票拟御旨D.殿阁大学士的设置 2.《国语.越语》中记载,妇女快分娩时得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守护,生男孩的奖励两壶酒一条狗,生女孩的奖励两壶酒一口猪.生三个子女的,由官府派给乳母哺育.该措施() A.反映了传统的重男轻女B.反映了越国徭役赋税繁重 C.使越国的国力得到增强D.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明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的是修身弄性,时时刻刻修炼自己,与这一主张相吻合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B.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 C.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4.如图所示,图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十七人》名单.曾任孙中山机要秘书的邵元冲与毛泽东、张国焘等共同出现.该名单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A.中共创立初期B.国民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5.民国初年的报刊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道:“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截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不好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式样.”这反映了() A.中国女子服饰全而西化B.妇女政治地位逐步提高 C.中国女子普遍追求时尚D.辛亥革命推动习俗变迁

6.它“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选择的一种处理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从思维范式上奖定了处理中西文化交往的模式.”材料中的“它”() A.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 B.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C.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D.突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急迫性 7.1958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农村户口迁往城镇.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渐放宽城市户籍政策,鼓励人口转移到城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经济调控的消失B.城乡二元体制的终结 C.计划经济体制的实施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8.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居民,不应该根据他们各自的正义的原则,分为独立的城邦和团体:而应认为,所有人都是属于一个团体和一人制度,我们应有一种共同的生活活,对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秩序.这一原则()A.蕴含朴素的契约观念B.违背了自然法的精神 C.否定了希腊城邦政治D.顺应了帝国扩张的需求 9.有学者指出:“(地理)大发现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两种动力共同扩张的结果,是双重扩张.”下列现象中直接体现资本主义扩张因素的是() A.以投资分利方式募集所需资金 B.以传播天主教的福音作为号召 C.航海家宣布占领所到之处土地 D.航海家攫取大量黄金等贵金属 10.苏格拉底曾说:“如果我们(雅典法律)想要处死你,并坚信这样做是公正的,难道你以为你有特权反对你的国家和法律吗?你以为你可以尽力摧毁你的国家及其法律来作为报复吗?”据此可知,苏格拉底() A.认为法律和人性应同等重要 B.强调雅典城邦法律高于特权 C.肯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合理性 D.反对公民抨击雅典民主政治 11.1929年,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可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这说明() A.30年代大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契机 B.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离不开西方国家支持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应该互补有无 D.斯大林模式能够有效避免经济危机冲击 12.1983年11月9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北京外交学院的演讲中说:“美国当时突然发现,苏联军队正在东欧建立政府;而原来许多美国人认为美苏关系会是合作关系,但结果却变成了敌对关系.”这说明() A.美苏冷战对峙由苏联挑起B.苏联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 C.美国将苏联视为冷战对手D.美国与中国联合对抗苏联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归纳 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 (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注意:1、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四大 2、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文家市决策、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 3、纠正党内的错误: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 4、制定国共合作方针:中共三大、瓦窑堡会议 5、党的基本路线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三大 6、党的指导思想:七大(毛泽东思想)、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十六大(三个代表)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 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 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 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测试题:专题线索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Word版含解析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8·昆明一中月考,26)鸦片战争后的十几年间,以“夷”称外国人,依然成为常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这反映了清政府( ) A.认可了平等外交的思想 B.传统观念的重大变化 C.放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 答案 B 解析“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夷’字的使用自此受到了限制”反映了对外国势力的重新认识,故B项正确。 2.(2018·广州高三调研,28)鸦片战争前,“外洋所产之大呢羽毛哔叽等类,并一切贵重之器物,则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战后,“凡洋货皆系夷商自行转运,闽省并无赴粤之商,粤省亦鲜来闽之贾,且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B.中国内河航运权的丧失 C.清政府对外政策的调整 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 答案 C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前“专有闽广商舶,赴粤运销”,而战后“夷商自行转运……物充积于厦口”可知,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开放厦门,广州不再是唯一的通商口岸,反映清政府对外政策的

调整,故C项正确。 3.(2018·吉林二模,7)李鸿章的一生事业与洋务相连,久被清议攻诘,晚年曾心酸地自谓:“三十年来无时不在诽谤”。李鸿章这段话道出了( ) A.守旧官僚势力的强大 B.最高统治者的排斥猜疑 C.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 D.中国社会的愚昧与落后 答案 A 解析李鸿章生存在旧的官僚体制下,他所受的“诽谤”也应出自官僚体制,故A项正确;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是得到最高统治者默许的,故B项错误;C项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制度和体制方面的,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李鸿章的话只能反映出官僚体制集团的愚昧,故D 项错误。 4.(2018·重庆高三11月调研,28)清政府在1893年正式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这些举措( ) A.意在分化民主革命力量 B.有利于近代工商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化外交要求 D.加强了清王朝统治基础 答案 B 解析“承认海外华人归国的自由权利,之后十年又陆续出台措施给予华侨投资以国民待遇,对华侨富商授予一定官职功名”有利于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5.(2018·郑州一模,11)1882年,轮船招商局会办郑观应向李鸿章建议,招商局的经营管理应按股份公司成例,“由众股东公举董事、总理、协理,由总理、协理慎选总管五人,报董事会公决”;在漕粮运输方面“虽有海运委员会总理,本公司亦当委一熟悉米色、公正无私之员,随同海运总理稽查,以

2018年高考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2018年高考第三次模拟历史试卷 1.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宗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宗法制被后世完全承袭 B. 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 C. 家训家规渗透理学思想 D. 族谱都能解释姓氏的演变历程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以得出,四则材料均体现出家谱的编撰,以明确血缘关系的亲疏,说明编修家谱具有敬宗收族的作用,B符合题意;A“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材料没有体现宋明理学的内容,C不正确;D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宗法制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辨别和应用等,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寻求其共同点,以此来确定其所阐述的共同史实,以此作答即可。 2. 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枢。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这一变化有助于 A. 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 B.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C. 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 D. 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 【答案】D 【解析】材料“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密切相关,文官掌管枢密院,可以防止武将专权,威胁皇权,D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

关;BC说法均不正确。 3. 公元1023年,北宋设立了益州交子务,开始正式发行官方交子。交子采取分界发行的办法,每界到期时,用新发行的交子替换旧发行的交子。每界交子发行以1256340缗为限。其直接目的是 A. 健全金融信用体系 B. 确立交子发行规则 C.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 D. 缓解政府财政困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交子的发行的相关内容,材料“开始正式发行官方交子。交子采取分界发行的办法”可以得出,政府规定了交子的发行办法,即规则,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C是根本目的;D与材料无关。 点睛:本题考查了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交子采取分界发行的办法,每界到期时,用新发行的交子替换旧发行的交子”的理解和掌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作答即可。 4. 史载,明代苏州孙春阳的南货铺“天下闻名……其为铺也,如州县署,亦有六房:日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这反映出 A. 商铺受政府的直接监管 B. 商店经营管理比较完善 C. 商帮注重血缘亲族关系 D. 商人严格遵守道德规范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可以得出,南货铺的经营管理较为完善有序,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行为,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帮,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经营原则问题。 5. “机器可以富国,用机器开矿,矿可以发达,以之耕田,禾谷可以多出。无论何种工厂,造何种货物,不用机器必不能发达……所以机器可以灌溉文明,可以强国,我中国如不速起研究机器,我四万万同胞俱不能生存。”上述言论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中国近代史部分

近六年(2012—2017)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部分 (2017.1.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017.1.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 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 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 (2017.1.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2017.1.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在专制王权下的法国,国王曾自视为民族的代表,路易十四声称“朕即国家”“朕即民族”。启蒙思想家主张人民主权,抨击君主专制,阐述了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思想: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国王而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相反,一个国王若无国民则不存在,更不必说治理国家了,甚至表示“专制之下无祖国”。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的法兰西民族。一般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法兰西民族诞生和民族主义形成的标志。 ——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其在实业界,苟无民族主义,则列强之经济的压迫,致自国生产永无发展之可能。其在劳动界,苟无民族主义,则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之军阀及国内外之资本家,足以蚀其生命而有余。 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大革命对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促进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民族主义与近代法国民族主义内涵的相同之处,并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17分)

高三强化练习(一)中国近代现代史1

[教育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bb5045060.html,] 百万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天天更新! [教育资源网 https://www.doczj.com/doc/bb5045060.html,] 教学资源集散地。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高三强化练习(一)中国近代现代史 (上册)选择题部分 第一章 鸦片战争 1.所谓“半殖民地”的含义是A.丧失部分独立自主权B.丧失部分领土C.多个帝国主义国家控制D.丧失大部分行政主权 2.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王第二道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这句话突出地反映了 A.清朝国力的雄厚B.清朝主张对外友好通商C.清朝统治者自我封闭的心态 D.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合理性 3.下列关于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的评价,正确的有①清朝遇到外来威胁时的一种民族自卫政策②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抵制外侵的作用③从历史发展来看,其消极作用甚于积极作用④其本质含义是断绝一切对外贸易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自足”即产品富足B.衣食住行之所需都可以自己生产出来C.生产目的不以市场贸易为主D.生产的目的首先是满足自我消费 5.据资料统计,19世纪末,每一两白银,可兑换制钱七八百文,到鸦片战争前夕,每一两白银可兑换制钱一千六七百文。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白银价格上涨,制钱贬值B.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白银大量外流C.清政府实行白银回笼政策造成市场白银锐减D.清政府大量制钱,造成通货膨胀,导致制钱贬值 6.道光帝决定采纳林则徐等人的禁烟主张,主要是因为 A.鸦片贸易毒害了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B.鸦片贸易摧残了社会生产力C.鸦片贸易使中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D.鸦片贸易严重威胁到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7.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 A.封建统治者企图阻止西方资本主义的传播B.英国旨在打开中国的大门C.林则徐实行了严厉的禁烟政策D.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8.虎门销烟前后,林则徐提出“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尚需回头,不因其违抗于前,而阻其日新于后”的主张,这表明林则徐 A.禁止同外国商人进行一切贸易来往B.十分注意把握对敌斗争的策略C.做好了对敌斗争的战争准备D.对世界形势发展认识不足 9.林则徐领导虎门以后,英国一些城市如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地商会立即宣称,“中国的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这对英国是很有利的,因为这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能轻易放过的”,这表明①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②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③中英战争得必然的,禁烟运动则加速了这场战争的到来④禁烟运动的发生是必然的,中英战争的发生是偶然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④ 10.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通商口岸增至五处,但是据资料统计,战后中英贸易并没有显著增加,主要原因在于 ①战后鸦片大量输入的合法化②中国不需要英国商品③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固性④法美日益增长的竞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在中英《南京条约》中,没有明确规定进口鸦片为合法贸易,但在“赔款”条款中补偿了英商销毁鸦片烟款600万元,这表明清政府 A.默认鸦片进口为非法 B.默认鸦片进口为合法 C.对鸦片进口的性质模棱两可 D.寄希望于中英两国日后解决鸦片问题 12.1849年,英国在对华外交官阿礼国上书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文翰说:“我们的政策就是面向那些必然引起改变现状的纠纷,制造那些纠纷,从而试图获得更多的利益。”这说明①英国对中英贸易现状非常不满②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蓄谋已久的③清政府没有认真履行南京条约④英国企图突破南京条约诸约的束缚A.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①②③④ 13.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对外通商口岸最多的省份是A.广东B.福建C.江苏D.浙江 1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①英法同俄国正进行克里米亚战争②美国南北战争一触即发③英法美俄四国携手联合侵略中国④沙皇俄国获得最大权益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 ①②③④ 15.《扩充洋务十条》载:“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洋商在华关税优惠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C.海关人员崇洋媚外 D.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16.《资政新篇》没有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当时中国不具备实施这种方案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基础B.洪秀全是农民运动领袖,不可能领导实施C.紧张的战争环境中无法实行D.违背社会发展规律 17.高度评价林则徐为“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主张坚决抵制外国的侵略 B.痛斥清王朝统治的吏治败坏C.倡言社会改革以摆脱危机D.开探求域外新知之先 18.《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中国的茶叶、丝等农产品出口大量增加,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茶丝的质量提高B.中国茶丝生产的迅速发展C.中国经济开始卷入世界市场D.中国自然经济的完全崩溃 19.中国人自己撰写的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著作有①《四洲志》②《海国图志》③《康輶纪行》④《瀛环志略》A.①②④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20.称太平天国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主要是因为A.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D.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21.19世纪中期清政府多次拒绝西方列强提出的“修约”要求,这表明清政府 A.以民族利益为重B.厌恶西方列强支持太平军C.对西方列强疑虑、恐惧D.准备实行贸易保护 22.《天津条约》诸条款中,清统治阶级最难以接受的是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加南京等为通商口岸③外国人入内地游历传教④赔偿英法巨额战争费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2021年高考历史10年真题3年模拟题练习:考点12 两次鸦片战争(解析版)

考点12 两次鸦片战争 【十年真题】 1.(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以及内容,推知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禁烟被英国政府作为鸦片战争的借端,且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得到美、法的支持,所以禁烟不可能得到各国政府公认,故B项错误;鸦片贸易在1858年的英法《通商善后条约》才被强迫合法化,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治外法权也叫领事裁判权,是1843年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中取得的,而题干的时间为鸦片战争前的禁烟期间,故D项错误。 2.(2018.4·浙江高考·8)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答案】A 【解析】材料“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符合领事裁判权内容,故A项正确;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开放通商口岸无关,故B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贸易特权无关,故C项错误;该规定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与居住及租地权无关,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答案】D 【解析】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而不是莠民作乱,故B项错误;“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

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备考:中国近代史选择题检测

2020届高考人民版历史复习备考: 中国近代史选择题检测 1.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写道:“观海道之飞轮,知中道河南、东道山东必有衰落;观火车之渐通,知旱道必增巨埠,有识者故思捷足先得,亦惟多财者乃能力先着鞭也。”据此可知,郑观应主张 A.壮大军事工业 B.中体西用 C.拓展海外市场D.增开商埠 2.鸦片战争后,湖南、福建的农民开始大量种植茶叶,他们将茶叶卖与收购商贩,收购商贩或将茶叶运到通商口岸去出卖,或在当地卖与茶商,洋商又从茶商手中购买。这意味着中国 A.茶叶出口依附外国资本B.逐步沦为外国商品市场 C.通商口岸已延伸至内地D.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 3. 1873年,对外国使臣朝见中国皇帝时行不行跪拜之礼,有官员认为:“彼本不知君臣父子 夫妇昆弟朋友为何事;而我必欲其强行五伦之礼。是犹聚犬马豕羊于一堂,而令其舞蹈扬尘也。然则得其一跪一拜,岂足为朝廷荣;即任其不跪不拜,亦岂足为朝廷辱。”上述言论体现了 A.顽固拒变的腐儒心态B.通权达变的自我安慰 C.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D.平等友好的外交理念 4.下列为近代中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增长情况统计表。它反映了近代中国 A.农产品在外贸中处于顺差地位B.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农产品的世界竞争力持续上升 D.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 5. 1894年,当中国的洋纱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了20倍的时候,洋布进口比之60年代增长 仅仅一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B.外商对华洋布营销策略的失当 C.外商大量投资中国织布业 D.中国传统织布业逐步使用洋纱 6. 从1883年8月1日起,英商上海自来水公司杨树浦水厂正式对外供水。然而,当时却有 种种谣传,说自来水管上有两龙相斗,还说自来水管接近煤气管,水里有煤毒,以致一些中国市民乃至官员都不敢饮用自来水。但自来水在租界普遍使用后,城乡居民也希望用上自来水。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最接近本质的是 A.生活习俗受西方影响B.对科技认知随实践而改变 C.社会陋习已逐渐革除D.城市居民更易接受新事物 7.中国近代思想家第一次提出“救亡”口号后,“救亡”开始成为爱国者心中最紧迫、最关注的中心问题,中国近代民族觉醒发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变化。这一变化源于 A.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D.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 8. 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 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 A.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B.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C.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D.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9. 三峡博物馆保存有国家一级文物《大汉四川军政府示》。内容为:“照得编结毛辫,向非 汉制所遗。自从满清入主,强迫人民为之。现已实行改革,积习自当力除。惟直光复伊始,剪否听民便宜。衣服暂可仍旧,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汉民族,切勿误会惊疑。” 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民众对革除陋习意志不坚B.体现自由、宽容的价值取向 C.服饰变迁完全由政府主导D.反映出革命实践的不彻底性 10.下表是中国革命档案里收藏的一份文件:

2018年福建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三)

2018年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与答案(三)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2.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3.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施行了1300多年,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B.原则上“取士不问家世” C.选才“一切以程文为去留”D.重视“人门兼美”条件 4. 元朝王祯为官“惠民有为”,其所著《农书》中绘制有100多种农具,《农器图谱》占全书的4/5。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A.关注民生,注重生产工具的推广 B.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C.首先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思想 D.标志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到顶峰 5.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陆,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 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融合 6. 右图为清乾隆年间烧制的各种釉彩大瓶,器身自上而下装饰的釉、 彩达 17 层之多。该瓷瓶直接反映了 A. 乾隆的审美情趣 B. 高超的制瓷技艺 C. 社会的奢侈风尚 D. 天朝大国的心态

2019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中国近代史

第七单元两次鸦片战争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1.(2018年11月浙江选考)请看右图书影。下列项中对该书内容解 读错误的是 A.开始探索新知 B.寻求强国御侮之路 C.冲破“天朝上国”观念 D.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2.(2019年海南)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 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 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3.(2019年全国Ⅲ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4.(2019年全国卷Ⅱ,第41题第1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康熙时解除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处海关,管理对外贸易。 海关设置后即制定税则,不分进出口,往来贸易统一征税,包括正税和杂税,税率总计10%左右。乾隆时期对浙海关税率提高两倍,试图“寓禁于征”,但效果不显著,之后实行粤海关一口通商。 ——摘编自韦庆远、叶显恩主编《清代全史》等材料二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 根据这个税则,一些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较原来粤海关实征的税率大幅降低,出口税率一般也比过去降低。此后,列强利用协定关税权,一再压低中国进口税率,使其长期低于出口税率。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海关税率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参考答案: 变化:从不区分进口税率与出口税率,到区分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并且出口税率高于进口税率;晚清海关税率较鸦片战争前降低。 原因:清代中前期限制中外贸易,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协定关税,海关主权丧失;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5.(2019年江苏,第22题)(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 历经英国殖民扩张、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自以阅览世界地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