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文言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寔①,字仲弓,为太丘长。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俄闻自投地,伏罪。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注释】①陈寔(shí):东汉人,做过太丘县令。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解释加点的字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呼其子训之________

④乃遗布二端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4)文中陈氏父子的所为令我们钦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向他们各学些什么?【答案】(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3)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4)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

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解析】【分析】(1)“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的句意是:从你的外貌上看你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2)本题中的“期”是“约定”;“遗”是古今异义词,“赠予,赠送”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至(到)、信(诚信)、礼(礼貌)”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乃(于是)、遗(赠送)、更(再)”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4)《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一个关于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表现了元方的聪颖仁慧、知书达理,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乙文叙写陈寔对梁上君子不加惩罚,反而赠送给他两匹布,从中看出他宽宏大量;对梁上君子不是责罚,而是进行教育,从中看出他教育有方,以德化人。这些是我们应向他们学习的。

故答案为:⑴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⑵约定的时间;同“否”;教诲、教导;赠送;

⑶①(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②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⑷元方: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任选两点);陈寔:宽宏大量,教育有方,以德化人(任选两点)。

【点评】⑴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⑶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陈寔,字仲弓,为太丘县令。一天,有一个小偷伏在屋梁上准备行窃,陈寔见到后,把自己的儿子喊过来,教训说:“不好的人,并不一定是生性如此,乃是习惯所养成的,屋梁上那一位就是这样的人。”一会儿,屋梁上的小偷跳下来,跪在地上认罪。陈寔说:“从你的外貌上看,您并不是恶人,应该是由贫困造成的。”于是,赠给他两匹布,教他一定要改正。此后,这人再没有做过小偷。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小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下面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吾日三省吾身

B.公大笑乐/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C.元方时年七岁/学而时习之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翻译句子。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咏雪》中“儿女”的含义与今天不同,这里的“儿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的一代人。

B.谢太傅“欣然、大笑乐” ,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的轻松和谐。

C.陈太丘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

D.友人由“怒”到“惭”,是因为他认识到自己的无信与无礼。

【答案】(1)D

(2)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

【解析】【分析】(1)A项,太阳/每天;B项,通“悦”,高兴的样子/喜欢,爱好;C 项,当时/按时;D项,信用/信用。故选D。

(2)①儿女:子侄辈。句意: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非:不是;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而,是连接动词“委”和“去”,表承接的连词;委,丢下,舍弃。句意: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3)C项,元方指责友人“日中不至”,可见他是办事讲诚信、正直不阿的人。故选C。

故答案为:⑴ D

⑵①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侄儿侄女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②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

⑶ 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意与日去(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C.文中点出了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和惜时。

D.“俭”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

【答案】(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淫”,过度;“冶性”,陶冶性情。

(3)D.“静”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故答案为:(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日中不至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作者是蒲松龄。

B.本文记述了七岁的元方据理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而后友人下车引之,说明友人非常热情、平易近人。

C.“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D.友人过中不至说明了友人不守信用,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

【答案】(1)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2)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

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3)C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引”:牵、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舍”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舍弃、抛弃”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去”:离开。“乃”:才。“日中”:正午时分。“对”对着。

(3)C说法正确。A《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主编的志人笔记小说集。B友人下车引之,说明想博得元方的好感,表示歉意,请求原谅。D“太丘舍去说明了陈太丘不重视友谊、只在乎自己的时间观念”错。“太丘舍去”是因为与友人有约在前,但友人已经失约,怕等不到他,不得不“舍去”。

故答案为:⑴舍弃、抛弃;正午时分;牵、拉;

⑵①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便舍弃他先走了。他走了之后他的朋友才赶到;②中午了你没到达,就是没有信用,当着儿子骂他父亲,就是没有礼数礼貌

⑶ 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做出选择。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

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作者是清代文学家________(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②犬坐于前________

③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④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

(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找出体现狼之“黠”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1)聊斋志异;蒲松龄

(2)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3)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4)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聊斋志异》有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犬”:像狗似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寐”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睡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从懦弱(遇狼),迁就退让(惧狼)到果断选择(御狼),勇敢警觉(杀狼)。在斗争的过程中,双方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开始是狼占上风,对屠户穷追不舍,屠户是“惧”“大窘”。后来屠户采取抵御的措施,狼开始前后夹击,屠户抓住时机反攻恶狼,转眼间两狼被击毙。也就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4)文言文要点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是说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是说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说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5)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也十分愚蠢,在有智慧和勇敢精神的人类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黑暗势力,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故答案为:⑴聊斋志异;蒲松龄

⑵看,视;像狗似的;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睡觉

⑶由怕狼到杀狼(或“由被动到主动”或“由惧怕躲避到勇敢还击”)。

⑷ ①有序跟踪,轮流吃食,配合默契;②在不了解敌情的情况下,不盲目进攻;③一只狼假寐,迷惑敌人,另一只从后面偷袭。

⑸①对待像狼一样的敌人,不要妥协退让,而应运用智慧与力量,敢于挑战敌人。②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语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关键语句,结合内容进行梳理概括。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相关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的能力。要求考生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相关信息的筛选,并且要进行整合概括。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感悟,考生有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注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的理解,留心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作答。

【附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

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选自《吕氏春秋》)

【乙】犀怪

余乡延溪①有石犀牛,其来颇久。近岁居民艺②。麦,被邻夜食几尽。牛主惧其讼己,乃故言曰:”早见收儿,吉石犀牛汗如喘,又口有余青。食邻麦者,殆是乎?”众皆信然,谓石犀岁久成怪。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嗟夫,邻牛食麦,石犀受击。石犀之形,以一击坏,而名亦以众口神。凡事何可不揆诸理?

【注】①延溪:地名,在湖南桃源东。②艺:种植。

(选自《雪涛小说》)(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②闻之于宋君________

③乃故言曰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食邻麦者,殆是乎?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4)【甲】、【乙】两文讲述了一个类似的道理,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1)等到;使……听到;故意

(2)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3)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4)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及:到、等到;

②句意: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闻:使……听到;

③句意:于是故意说道。故:故意。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食:吃,殆;大概;句意为: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于是种麦子的这家人把犀牛的腿打断了,不再怀疑邻居家的牛。故停顿应为: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找出共同点,分析其类似的道理。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

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故答案为:⑴等到;使……听到;故意;

⑵吃邻居家麦子的(东西),大概就是它吧?

⑶于是艺麦家持石往/断犀足/不复疑邻牛云;

⑷两文都讲述了只道听途说,不加求证,就信以为真的事。【甲】文中,丁氏的“吾穿井得一人”经国人传言后,发生了变化,到宋君那里则变成了丁氏穿井挖到了一个人,仅仅是他人的传言,没有亲耳听到,没有思考,就信以为真。【乙】文牛主惧其讼,嫁祸于石犀牛,“众皆信然”,艺麦家信以为真,断犀足,不疑邻牛。艺麦家轻信牛主之言,不作分析,不加考证,结果出现误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本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词语所在的句子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代词、虚词、固定短语、句式,修辞等作为突破口,寻找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断完要通读一遍,看是否有不合情理之处。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7.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

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一狼洞其中________ ②再就枕将寐________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乃伪睡以俟

B.久之,目似瞑/犬阻之,不使前也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学而不思则罔

D.将啮其喉/其一犬坐于前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5)(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________的共同特征,最后的下场都是被人类杀掉。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像上述两只狼一样的敌人,我们应该________。

(6)(甲)(乙)两文都以反问结尾,但是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却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加以解说。

【答案】(1)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

(3)C

(4)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②(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5)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6)甲文主要讥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可知应划分为: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2)本题注意“洞”是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3)A.用/来;B.补齐音节,不译/代词,它;C.表转折,但是;D.代词,他的/其中。故选C。

(4)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驯”,驯服;“竟”,竟然。

(5)结合两篇文章的语句来回答。第一空:甲文的“狼亦黠矣”和乙文的“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都表现出狼的阴险、狡猾、奸诈。第二空:根据屠夫的作法,明确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手软,待他们再好,本性难移。

(6)甲文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乙文说明狼表面上装作很亲热,但背地里却心怀不轨的阴险。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根据“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和“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来体会。

故答案为:⑴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

⑵名词作动词,“打洞”的意思;睡觉

⑶C

⑷ ①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②(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

⑸阴险、狡猾、奸诈;要发挥聪明才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能心存幻想。

⑹甲文讽嘲笑狼的狡猾;乙文主要揭露狼野心不改的本质。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子的意思的基础上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注意常见的虚词的运用,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虚词语进行积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形象的分析理解能力。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对形象默写的语句进行分析。

⑹本题开心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评述性的语言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甲)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个富人偶然得到两只狼崽,将它们和自家的狗混养在一起,早些时候,倒也和狗平安相处。(两只小狼)稍稍长大些,但还是比较驯服的,渐渐地(富人)竟然忘记它们是狼。有一天,富人在客厅里休息,睡着后忽然听到许多狗“汪汪”地发出咆哮的吼叫声,他惊醒一看,周围一个人也没有。于是依旧准备睡觉,但是,狗又像刚才一样叫。他想不对劲,便假装睡着来看怎么回事,才发现原来那两只狼想等他睡去没防备时去咬他喉咙,忠心的狗发现了狼的企图,便阻止狼,不让他靠近主人。富人知道后立即把狼杀掉,并把他们的皮扒了。狼本性凶恶,实际上没有诬蔑它们啊!但是凶恶本性只不过是隐藏起来罢了,表面对别人好,可心中,却怀着不利于别人的想法,这可不仅仅是野心了。野兽这样凶残,这个人为什么还要养它,给自己制造祸害呢?

8.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尊君在不 ________

③元方人门不顾 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元方人门不顾。

(3)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B.选文主要是批评那些不守信用、没有礼貌的人。

C.面对客人的责骂,文中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地方的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D.“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答案】(1)约定;同“否”;回头看

(2)①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3)A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语境理解,注意“期”属于古今异义词,“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期:约定;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去:离开。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顾:回头看。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3)A陈元方是从“无信”“无礼”这两方面反驳父亲的朋友的。 BCD理解正确。

故答案为:⑴约定;同“否”;回头看

⑵ ①与别人约好同行,却丢下别人离开。②元方走进自家的大门,连头都不回。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正确理解古文中字词的意思,是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由本义引申为文中的意思,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尊君在不________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③值胡贼攻郡________

④不忍委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乙】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同“否”;回头看;恰好,正遇上;舍弃,丢下

(2)①陈太丘丢下朋友先走(离开)了,他走(离开)后,友人才到。②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干的吗!

(3)【乙】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诚信第一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通假字词,如“不”同“否”。古今异义词,委:舍弃。顾:回头看。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去:离开。舍:舍弃,抛弃。败义以求生:败坏道义而苟且偷生。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吗,呢。

(3)第一问,《世说新语》写荀巨伯大老远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了战乱。荀巨伯不肯舍朋友而去,并且愿意牺牲自己以保全友人。入侵者被感动,撤兵而去,他的义举使得全郡得以保全。本文赞扬了荀巨伯重视友情、先人后己、舍身取义的高尚品质。第二问,荀巨伯主动愿意替别人承担危险,甚至不惜舍弃自我,成全他人的气度,这也是“真”、“诚”的一种体现。让我们见证到患难见真情的可贵,更让我们学习到读书人笃行真

理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① 同“否” ;② 回头看;③ 恰好,正遇上;④ 舍弃,丢下

⑵①陈太丘丢下朋友先走(离开)了,他走(离开)后,友人才到。②毁弃了道义来求得生存,这难道是我荀巨伯所干的吗!

⑶【乙】文表现了荀巨伯道义至上,诚信第一的高贵品质,这种品格很值得赞扬。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及人物的评价。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朋友对巨伯说:"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做的事吗?"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胡贼相互议论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此获救。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金忠待人以宽

(明)焦竑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选自《玉堂丛语》)(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③年与时驰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于人有片善心称之/择善而从

B.虽有素与公异者/素昧平生

C.顾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顾

D.奈何以私故/并驱如故

(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答案】(1)振奋;修养;疾行,指迅速逝去;达到

(2)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

(3)B

(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5)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

【解析】【分析】1)①句意: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励:振奋。②句意: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治:修养。③句意:年华随时光而飞驰。驰:疾行,指迅速逝去。④句意: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养德”,培养品德。

(3)A.善良/好的方面;B.平时/平时;C.考虑/回头看; D.缘故/原来的。故选B。(4)“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句意:他当尚书时,那个人来京城作官,担心金忠不能容他,金忠仍然推荐任命他。根据句意停顿为: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5)从文中内容来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表现金忠正直无私;由“里人有数窘辱公,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曰:‘不于公有感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看出其胸怀宽广,善用人才。故答案为:⑴① 振奋;② 修养;③ 疾行,指迅速逝去;④ 达到

⑵①不下苦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②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行。

⑶ B

⑷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

⑸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用人唯贤。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含义,进行比较,得出答案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是否相同。

⑷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⑸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其二)》)(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蒲松龄《狼(其三)》)【注释】①遗:留下。②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③豕(shǐ):猪。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B.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C.缀行甚远夫君子之行

D.屠自后断其股狼自苫中探爪入

(2)把“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两只狼紧跟屠户,屠户一次又一次投给它们骨头,仍无法满足狼的贪欲。

B.甲文里,其中一只狼好像闭上眼,神情很悠闲,屠户一跃而起,最终砍杀了它。

C.甲文中,作者认为聪明的狼尽管诡计多端,但最终败给了屠户,只是笑料罢了。

D.乙文写屠户用吹猪法吹狼,狼胀得像牛,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

【答案】(1)D

(2)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3)D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 只;停止。B. 攻击;敌人。C. 走;行为。D. 从;从。故选D。(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径,直接。去,离开。犬,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于,在。前,前面。

(3)结合“非屠,乌能作此谋也!”可知:(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这里运用反问的手法,肯定的表达屠户能想到这个方法,但没有说其他人想不到这个方法,D选项的“只有屠户才能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狼”过于绝对,故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⑴ D

⑵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⑶ D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户傍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途中有两匹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把骨头投给狼。一匹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而先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过来了。骨头已经没有了,而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齐追赶屠户。

屠户十分窘迫,担心前后遭受狼的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大麦场,麦场的主人在麦场里堆积柴草,覆盖成小山一样。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跃起,用刀劈砍狼的脑袋,又砍了几刀杀死了这匹狼。他正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匹狼正在柴堆打洞,打算将要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后面。身体已经进入了大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大腿,杀死了这匹狼。他才知道前面的狼是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法来诱骗敌人。

狼也真狡猾啊,而一会儿两匹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户,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进去趴在里面。凶恶的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于是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想到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户)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绑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户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谁有这个办法呢?

1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戒子书 ________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________

③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B.在书信的前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C.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作者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鲜明地突出了做人治学的经验。

D.“悲穷守庐,将复何及”一句是以父亲身份告诫儿子要珍惜光阴,努力成才,为社会所用。

【答案】(1)诫(告诫、劝勉);致(达到);险(轻薄)

(2)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②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3)B

【解析】【分析】(1)①戒子书:劝诫儿子的书信。戒,劝诫,告诫。②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③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险,轻薄。

(2)本题注意:①无以,没有办法。广,增长。才,才干。成,达成。②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复,又。何,怎么。及,来得及。

(3)结合“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可知在书信后半部,他则以慈父的口吻淳淳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① 诫(告诫、劝勉);② 致(达到);③ 险(轻薄)

⑵ ①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有所成就。

②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1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狄青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注)狄武襄公青:即狄青,北宋名将。

(1)在《古汉语词典》中“频”有以下几个义项,“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中的“频”的意思是( )

A.危急

B.多次,连续

C.并列

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训练40篇

1.★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缟(gǎo):古代的一种白绢。②铣(xiǎn):光脚。 【译文】鲁人自己善于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织白绢,(他们)想搬到越国去。有人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很穷的。”鲁人问:“为什么呢?”(那个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是越人光脚走路;白绢是用来做帽子的,可是越人披头散发的,凭你所擅长的技能,到用不着的国家去(谋生),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办到吗?”鲁国人就反问他说:“到了不用我们专长的地方,我们可以引导他们穿鞋戴帽,随着用途的不断推广,我们怎么会受穷呢?”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划横线词语。 ①鲁人身善织履()②或谓之曰()③履为履之也() ④而越人被发()⑤以子之所长()() 2.翻译下面这个句子。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3.请用短文中的原句回答鲁人不可徙越的原因。 4.你认为鲁人可不可以徙越呢?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5.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自己②有的人③穿但是,表示转折⑤凭、用 2.略 3.略 4.本题答案较为开放。如: ①不可徙。鲁人没有从实际出发,越国人不穿鞋,不戴帽,如果徙越,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后的生活肯定会走投无路。 ②可徙。鲁人可以引导越国人穿鞋戴帽,随着鞋帽用途的不断宣传推广,就可以发挥他们的特长,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5.(1)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做事要切合实际,实是求是,人实际出发,分析客观条件,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要学会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要善于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维,从而得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才会创新,才能更好地把握时机。 2.★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译文】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到城里来卖,遇到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只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门户”税,还强要(农夫)用驴把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把柴送到内廷。”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回去,你还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以死相拼了!”农夫就殴打了宦官。 (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 【阅读训练】 1.解释文中加点词: (1)才与绢数尺 (2)农夫涕泣 (3)不取直而归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人教版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用心整理版)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 2、囚多不承 3、当为何法 4、因起谓兴曰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 2、以炭四周炙之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 戏③,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 2、冀罪止于身 3、二儿可得全不 4、寻亦收至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 (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 (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 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

怎样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怎样提高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娄烦中学王晓红 文言文,习惯上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书面语。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学习中国的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继承民族优良传统。《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强调诵读和积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是很多学生的学习障碍。一方面许多学生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自己不愿思考;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依赖参考书或资料。长此以往,在语言的理解上,一出现陌生的文言文,就产生畏难心理,失去了阅读的信心,更谈不上理解课文内容。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呢?结合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加强诵读,熟悉文本,培养语感 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 之有效的方法。“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而领悟文章的文脉,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的一般规律,并深入体会作者形诸文字的内在思想感情。 勤读多背,在背诵中领会文意,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基本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诵读培养出来的。然而,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朗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镕铸在文章中的

真实的思想感情。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学者观书,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不仅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疏通课文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效果。此外,诵读要做到忠实于原文,力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通思路、读出感情、读出特色。 我在教学《滕王阁序》的时候,就运用了诵读法去组织教学。作为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文辞优美,极富艺术感染力,但由于用典较多,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阅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如果采用传统的讲读法进行教学,很可能教师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所以,笔者在引导学生明确句读、理解典故含义的基础上,大胆采用了诵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诵读中读准句读、明确内容、赏析名句,并进而体味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所传递的美妙境界。这样,一方面避开了讲读法的枯燥乏味,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立足文本,营造自由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以文本为基础,营造自由民主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真正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那么,应如何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借助字典、自主阅读课文的习惯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答案 1.★鲁人徙越 1.①自己②有人③凭④长处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2.★农夫殴宦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3.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3.★教学相长 1.(1)味美(2)即使(3)困惑(4)增进,促进 3.教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4. ★樊重树木 1.(1)但是(2)从前(3)都 3.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造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5. ★颜回好学 1.(1)早(2)极度悲哀(3)更加 3.颜回年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他那样好学的人了。 6. ★王充博览 1.(1)赞扬(2)以……为师(3)就(4)就 3.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等。 7. ★不记人过 1.(1)过失、过错(2)假装(3)责问(4)制止 2.略 3.吕蒙正为人正直,襟怀坦白,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寻机报复。有胸怀,更有智慧。8.★欲食半饼喻 1.(1)原因、缘故(2)停止(3)假如 2.略 3.讽刺了那种不究因果而钻牛角尖、徒生苦恼的糊涂虫(愚蠢的人)。 9. ★反裘负刍 1.(1)背(2)为什么(3)你 2.略 3.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0. ★管庄子刺虎 1.(1)制止(2)代词,指老虎(3)举动(4)却 2.略 3.做事应善于分析矛盾,把握时机,以逸待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 ★齐人有好猎者 1.(1)回家(2)妻子孩子(3)应该(4)努力耕田 3.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暂时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做任何事情不能一味蛮干,当失败时,应该注重考虑成功的策略。) 12. ★何梅谷之妻 1.(1)将(2)黄昏(3)指何梅谷妻每天念千遍“观音菩萨”这件事。(4)留下。 3.何梅谷妻每天念佛千遍,何梅谷阻止她她不听,不阻止她呢,又恐怕会让读书人见笑。 13. ★邴原泣学 1.(1)能够(2)假如,如果(3)白白地(4)钱,学费 3.发现邴原无学而泣,躬身垂问。得知邴原身世后,甘愿舍弃自己的收入,免收邴原学费。这位老师“关心贫幼”、“帮助有志者成才”的品质值得每一个人敬佩。

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原文及翻译

2008第七届中学生古诗文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原文及翻译 1、李邕鉴真迹 萧诚自矜札翰,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李欣然愿见。萧故迟四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故请见,曰:”许而不去,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不得,惊曰:”前某客来见之,当被窃去。”李诚以为信矣。萧良久曰:”吾置在某处,遂忘之。”遽令走出。既至,李寻绎久,不疑其诈,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置床上,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封氏闻见记》 【译文】 萧诚十分擅长书法,李邕也自己写东西说自己擅长鉴别书法。两个人都住在南中。萧诚写了副字认为不错,就拿给李邕看,李邕觉得一般,萧诚对李邕挑剔自己的做法很不满,就造了几张假的古字画,天天把玩,把字画弄得很旧,看见的都说这是数百年前的字画,萧诚对李邕说:”我有王羲之的真迹,珍藏了很久,现在想拿给你看看。”李邕很希望看看,萧诚故意拖延数天,不肯拿出来。后来两人谈及此事,李邕执意要求看看,说:”你答应了却不让我看,不是在骗我吗?”萧诚于是让家仆回去取来,家仆没拿到,惊呼:”前几天有客人来,见过,估计被他偷了。”李邕信以为真,萧诚过了很久说:”我放在某个地方,后来忘了。”就让李邕跟着去取,到了地方后,李邕观摩了很久,没怀疑是假货,说:”这样的真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在座的都认为这就是真迹。又过了几天,等到李邕的客人们都聚会,于是萧诚对李邕说:”你从来都看不起我的书法,前几天给你看了几张我小时候写的字,你怎么就认为它是王羲之的真迹,你是怎么看的?”李邕大惊说:”你再拿来我看看?”看到后,稍微瞟了几下,扔在床上说:”现在仔细看看,还是不怎么样。” 2、范仲淹以工代赈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歳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馀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歳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一·官政一 【译文】 宋朝仁宗在政期间,吴州一带闹大饥荒,当时范仲淹正在浙西当职,他下令散发米粮以赈济灾民。并鼓励百姓储备粮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的百姓喜欢赛舟,并且信仰佛教。于是范促淹鼓励这儿的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季至夏季,当地的百姓几乎每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舟。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佛寺方丈住持,对他们说:”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①为女杀彘②。”妻适③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⑤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⑥彘也。 注:①反:通“返”。②彘(zhì):猪③适:往④特:只不过⑤待:依赖⑥烹煮 1.解释文中加粗的文言词。 (1)女还()(2)婴儿非与戏也() 2.翻译下列句子。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二)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解释加点字 A、以.荻画地 B、教以书.字书: D、及.其稍长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三)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2)既毕,令间谍问曰 2.魏王为什么要“追杀此使”?

浅谈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

浅谈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现在初中生在课外文言文阅读方面较为薄弱的情况提出了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的方法。主要有: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加强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教给学生具体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步骤与方法。 关键词:课外文言文积累迁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7到9年级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在中考中课外文言文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学生在这方面,丢分较为严重。学生一提到文言文就头疼,更不要说课外的文言文了。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对如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出自己的以下拙见:[1]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初中阶段所接触到的课外文言文都比较短小,不认识的字只有极少数,但学生往往读不懂。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基础知识不过关。因此,在平时的课内文言文学习中就要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一见到这个词,就能马上反映出这个词的意思,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以下内容的梳理,常见的文言虚词之,其,而,及等。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式,定语后

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在进行新课的教学时,要注意复习前面的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巩固,首先就是从文字层面去阅读,即在疏通字、词、句的基础上,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理解文章内容,正确掌握文章传递的各种信息。所以,在课内文言文阅读中,要让学生把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便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积累了课内文言词汇和文言文特殊句式,就能“功在课内,利在课外”。 第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习文言文如果只是停留在对所学知识记忆基础上,那还称不上是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必须注意运用综合、比较、归类的方法,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联系旧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新的语言现象,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如在《捕蛇者说》一文中,有两个句子都出现了“赋”:“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意义词性各不同,前者是征收的意思,属动词,后者是赋税的意思,属名词。再联系复习旧知识,《岳相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的“赋”和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辛弃疾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赋”又是“写作”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做成笔记,便于复习。久而久之,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定会提高,能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完整版)七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1. (13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下列划线字。(4分) (1)不亦说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是知也(4)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下列句子中的“而”表示转折用法的一项是()(2分)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3分) 2. 郑人买履(8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4分) (1)郑人有欲买履者(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先自度其足(4)宁信度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2分) 3. 蝂传 (f))蝂(b3n)者,善负(背)小虫也。行遇物,辄(zh6)持取,印(2ng,同"昂",高高抬起)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zh@,绊倒)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sh@,爱好)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惟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地,黜(ch),罢免)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越发)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1.解释下列划线在语境中的意思。 ①卒踬仆不能起()②苟能行()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文言文在中学课本里的比重很大。要学好文言文,首先,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词,不断积累,熟练把握文言句式的应用,在熟读和背诵的基础上,能准确翻译课文,加深课文理解,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评价能力。 ?文言文的考察: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课内部分只要有针 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三种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准确理解词义、翻译句子基本原则: 是通过解释词语,理解句子的含义。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掌握文言实词,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移、感情色彩的变化等)、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 虚词着重掌握的有:之、其、而、以、于、则、乃、也、者、乎、然、焉、何、夫、尔等,其中出现频率高更应重点掌握的是:之、其、而、以、于五个。 其次,要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及其特点。 掌握文言文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有: 判断句(多用“者”、“也”、“……者……也”、“……者也……”; 用“非”、“乃”、“悉”、“为”、“则”等,表示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也有用“是”表判断的)、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或介宾短语)、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借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 “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

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 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21-25

2020第十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基础篇(35篇)21-25 21.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选自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注释 ①旷日:荒废时日。②知友:知心朋友。州里:同乡。③疾耕:努力耕作。④田猎:打猎 补充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网开一面,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后指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文言知识 则“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以下常见义项:①表示肯定判断,是。如选文中“则狗恶也”。②表示转折,却。如选文中“则家贫无以”。③表示前后两事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便”。如选文中“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④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如“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思考与练习 1.以下成语出自《吕氏春秋》的一项是()。 A.买椟还珠 B.刻舟求剑 C.相濡以沫 D.杯水车薪 补充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 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吕氏春秋》:伯牙鼓琴,穿井得一人 《庄子》: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庖丁解牛 《孟子》:学弈,《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齐桓晋文之事 2.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①好( ) ②其()③故() ④恶()⑤还()⑥数() 3.翻译: ①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 ②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尝试

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尝试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钱梦龙先生曾感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由此,尽快提高初中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本人切身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中的苦恼和困惑。因此,本人对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以老师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去感染学生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老师们自己都不喜欢的话,学生是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的。 老师在上课时只要把自己对课文十分热爱的情感倾注授课之中,自己始终都陶醉于古诗文的境界里,何愁学生不受感染?我在教古诗文时一直是这样的,经常在绘声绘色的讲解之时,情不自禁地朗诵一段。学生在惊讶赞叹之余,自然就潜移默化地领略了古诗文的独特魅力,从而产生自觉研读的强烈欲望。我的一位学生现在特别喜欢背古诗文,只要一提起古诗文就眉飞色舞,他不仅把课本上的古诗文早已

背完,还专门买了《宋词鉴赏辞典》在读。还有一位学生,在介绍苏轼时,听我朗诵了一段《前赤壁赋》以后,竟向我借了《古文观止》,去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2.巧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文言文教学应力求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情景中陶冶情操,开发潜能,培养素养。而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往往由教师唱独角戏,采用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只重字词的落实,一堂课翻译到底,教学方法僵化,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昏昏欲睡,更不用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了。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以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如《智取生辰纲》这样故事性强的文章,可让学生扮演说书人讲讲文中的故事;针对课文中的重难点,巧设一些问题,开启学生思维;有时学过一篇文章后,可布置学生写写感想或写写文学小评论等等。 在上《核舟记》一文时,我让学生表演船头三人的场景。为了弄清空间顺序和人物神态动作,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并积极讨论,对表演不到位之处进行评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编演课本剧,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进行表演,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强化练习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1)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2),感泣辞母,去之南都(3),入学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4)以水沃面。往往饘粥(5)不继,日昃(6)食。遂大通“六经”(7)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1)适:女子出嫁。(2)世家:家世。(3)南都:今河南商丘。(4)辄:总是,就。(5)饘粥:稠粥。(6)昃;日偏西。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8)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是:() A、去之.南都 B、先天下之.忧而忧 C、送孟浩然之.广陵 D、之.虚所卖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范仲淹二岁而孤(2)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案】 119、范仲淹有志天下 1 B 2 (1)幼年死去父亲(2)离开 3于是他精通“六经”的旨意,慨然豪迈,立志以天下为己任。 4记叙了范仲淹的身世及求学的经历,表达了他心忧天下的大志。 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①, 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导读:孟尝君传,指《史记·孟尝君列传》。王安石指出孟尝君非将士之人,只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而已。而贤明之士是指能治国安邦的人,正因孟尝君门下尽是一些雕虫小技之士,所以真正的贤明之士是不肯投靠他的。观点有新意。其实这里有一个人才的标准问题。 注释:①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孟尝君只不过是个鸡鸣狗盗之徒的头领罢了。特,只不过。狗盗,披狗皮,钻狗洞,进入别人家里进行偷盗。孟尝君被困于秦,使人到秦昭王宠姬处求援,宠姬向他索取狐白裘。孟尝君有一狐白裘,已献昭王。客有能为狗盗者,潜入宫内,将昭王之狐白裘盗出,献给宠姬而得以释放。鸡鸣,学公鸡叫。孟尝君逃脱后,恐秦王追赶,连夜奔走至函谷关,而该处规矩,须待天亮鸡鸣才能开关放行。客中有善作鸡鸣者,一鸣而群鸡齐鸣,守吏开关,遂得脱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士.以故归.之( )( ) 2.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 3.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 ) 4.此士之所以 ..不至也( )( ) 二、翻译 1.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1.孟尝君是战国时齐国公子,名田文,他和___、___、___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作者王安石,____临川人,人称临川先生。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本文中他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1.《王昭君出汉宫》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含答案) 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 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 王昭君出塞。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阏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 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王明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明君充当出行。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但是王明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明君就去了。 【参考答案】 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 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 3.容貌平常;画工 4.报出。 2.文言文《商於子驾豕》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