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水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水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水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一、湖泊应用基础研究及湖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一)湖泊水污染监测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在监测技术方面,“十五”期间利用光谱法快速非接触测量水体中化学耗氧量和溶解有机碳的含量及浊度值,应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了对水体多组分有机物的在线遥测。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套水体污染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填补了国内水体污染光学非接触测量技术的空白。

(2)湖泊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有效地控制面源和电源污染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重要前提,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设计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研究思路将整个流域环境一并考虑。污染治理最重要的是消减污染源的排放。控制是第一位,生态系统的修复是第二位。湖泊污染控制技术包括:①电源污染控制技术,实际上是污染物减排关键技术;②面源污染控制技术;③内源污染控制---湖泊环保疏浚技术;④湖泊生态恢复技术;⑤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以及湖泊流域环境管理技术与规划等。

2、湖泊科学的发展方向

(1)建立湖泊与流域科学学科体系

目前关于湖泊和流域的互相关注作用研究还不成体系,对整体认识湖泊和流域科学问题尚存在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关于土壤、河流水动力和湖泊的研究还很脱节。今后加强资助不同物质输移界面过程的交叉研究,才能够对流域土壤---小河---大河---湖泊物质输移规律形成系统认识,身后湖泊环境效应与生物种群的研究。

(2)重视湖泊动力学、湖泊水文学、湖泊沉积学等学科分支

(1)国内现状

1.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1)河流沿岸截污技术

(2)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2. 内源污染控制技术

(1)污染底泥疏浚技术。污染底泥疏浚技术利用挖泥船将污染底泥疏挖并输送到堆场进行异地处置,改技术直接清除内源污染,减少了对河流水质的潜在影响,同事拓宽河道,增加水体容量,恢复淤积河道的原有功能。该技术见效快,是河流内源污染控制的有效手段。

(2)原位覆盖/帽封技术

(3)污染底泥原位固化技术

(4)调水稀释/生态换水技术

3. 河道内外强化净化技术

(1)人工曝气/增氧技术

(2)投菌技术

(3)生物接触氧化法

(4)稳定塘法

(5)前置库净化技术

(6)人工浮岛技术

(7)人工湿地技术

4. 生态修复技术

(1)多自然型河道修复技术

(2)河道水生植被重建技术

(2)国外发展趋势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河流的行政管理已逐步实现了从单一的防洪管理向防洪、水资源利用和河流环境整治的综合性管理方向转变,从单一河流的智力想整个流域智力的转变,从“唯效率主义”的河流智力方式向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生态治理的转变。

2、污染河流智力新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1)曝气技术的应用

1990年亚运会期间北京清河的曝气工程;1999年重庆在被污染严重的桃花溪内采用了人工充氧的方法,运行一周后河道内水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并消除了臭气;2001年上海建造的国内现代化程度最高、充氧能力最大的曝气富氧船开进苏州河投入运行,在清水中3m深度充氧时,氧气溶解及混合效率可达70%。

(2)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微生物作为河流生物修复技术的核心,在国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在我国,上澳塘、绥宁河、丽娃河、工业河治理工程中应用生物修复技术,且都获得了明显的改善。

华东师范大学徐亚同、史家梁等曾利用一种水体净化促生液对上澳塘水体进行修复研究选取1260m长的河段进行试验,经生物修复后上澳塘严重污染水体可有效地消除黑臭并恢复至洁净状态。2004年在上海市邱径河2900m长的河段实施了原位生物修复工程,投加复合酶污水净化剂进行进化,结果表明,投药一个月后,DO提高,NH3-N下降,并有效抑制了河道底泥再悬浮与污染物的释放。

(3)环保疏浚技术的应用

环保疏浚技术与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得到发展与应用,目前已在巢湖城区河流、上海苏州河、昆明大清河等河道污染治理中得到应用并取得明显的效果。2004年在上海真如港实施了污染底泥疏浚工程,工程实施后,真如港水质获得了较好的改善,有机污染指标明显降低,DO升高。

(4)原位覆盖技术的应用

在国外原位覆盖技术已经在河道、近河岸、河口等区域较广泛地使用,而在我国,该技术应用还不广泛,尚处于试验与摸索阶段。

(5)多自然型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我国近年来开始重视河流的生态建设,但进行设计时多关注河流的景观,近自然河道实施的工程例子非常少。2005-2006年延吉市实施了烟集河自然河道整治工作,以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为设计出发点,通过生态拦河坝、河滩地护岸和河滩地园林工程,祈祷固定河床,保证主河槽冬季有冰面、夏季有水面,为水生物生长创造必要的生活环境等重要作用。

生态凝土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自然河道修复的一项技术。生态混凝土具有特殊的结构与表面特性,其上可附着生长适生生物,过滤净化入流的污染物。该技术研究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字2001年以

来,先后在吉林省各地及北京、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进行了约7万㎡的堤防岸式护坡生态防护工程。

2、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面源污染控制主要指城市面源污染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十一五”期间,面源污染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面源污染管理与控制,强调从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生态自然处理。

(1)城市面源污染控制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城市地表径流、生活污水处理的尾水及部分受工业污染的雨水等构成。由于城市面积不断扩大,雨污分流还未完全到位,因此城市面源污染的负荷仍比较大,成为当前不可低估的面源污染来源。在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在“十五”期间人工湿地处理的基础上,又开发了三相生物膜处理技术,该方法较传统生物膜工艺节能30%以上,在保证相同处理效率的前提下,水力停留时间缩短1/3,且可以削减主要污染物60%以上。针对城市地表径流,开发了初期地表径流收集和汇流技术、湿地处理技术、河流污染物拦截技术等,取得了较好的治理效果。

(2)农田面源污染控制

我国在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方面起步较晚,但在探索适合国情的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其核心理念是“低投少排一阻断拦截一循环利用一生态修复”,即在源头进行减量、减排,在污染物输移过程中进行阻断和拦截,对部分氮磷等养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最终实现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系统的修复。

针对稻田生态系统,在“十五”原有源头减量技术(减施化肥)以及生态拦截沟渠的基础上,系统集成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凝练形成“种植制度调整一施肥优化一径流拦截一养分回收利用”于一体的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成套方案。通过减量施肥和调整种植制度,使农田化肥用量在“十五”基础上又减少20%以上,如果结合冬季绿肥种植,则稻季化肥用量可减少30%~40%,并获得较高的水稻产量。此外,还充分利用稻田“汇”的功能,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后的尾水进行养分再利用,稻季氮肥用量可大大减少,同时减少向环境排放氮25%~30%,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针对集约化菜地,在“十五”减量施肥的基础上,继续实施设施菜地优化施肥技术,通过合理施肥并结合种植结构调整,菜地全年施氮量可减少170~350kg/ha,并对产量没有影响,蔬

菜品质有所提高,可减少向环境排放氮60~182kg/ha。在此基础上,还重点解决了夏季揭棚期菜地淋洗和径流严重的问题,研发了基于填闲作物的菜地养分盈余回收技术,在高淋洗发生时期(夏季揭棚期)填闲玉米对氮素淋洗拦截率为30%左右,如结合减量施肥,则填闲作物氮淋洗拦截率可达到

60%以上。

针对集约化桃园,形成了基于专用控释肥深施一生草截流控害的水蜜桃园综合控污技术,减少桃园的化肥施用量20%以上,同时结合桃园生草覆盖和生态拦截技术,使桃园的氮磷流失量大大减少。在控制桃园氮磷流失的基础上,还实施了生物农药和防虫板技术,桃园的农药用量也有所减少,提高了水蜜桃的品质。

在“十一五”期间,在原有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精准施肥、清洁生产、水肥耦合调控、多级原位截流等面源污染过程控制关键技术的突破,构建了“源头减量一生态拦截一循环利用一生态修复”四级技术体系,实行了“点(源)一面(源)一线(河道)”的系

统防控与工程示范,基本实现一定区域内污染物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覆盖以及不同工程之间的无缝链接,确保区域污染物的总体削减效果,同时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

(3)农村生活源控制技术

“十一五”期间,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在单项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农村污水处理与控制系统的技术集成研究。在技术集成的理念上突破单一污水处理的概念,把污水处理与农村村落环境生态修复、生态堤岸净化、农田灌溉回用和景观用水需求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根据不同实际条件进行优化组合与系统化,形成适合河网区农村生活污水和初期地表径流的“生物+生态”处理及综合利用技术系统口。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由不同技术组合而成的工艺形式很多,主要可分为4种类型:“厌氧+生态”工艺、“好氧+生态”工艺、“厌氧+好氧+生态”工艺和“厌氧+好氧”工艺,在具体选择处理工艺时,各个地区需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包括经济水平、地形特征、气候特点、处理要求等),通过综合技术经济分析,合理选择处理工艺形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主要运行成本是水泵和曝气设备电耗,如能结合当地地形,利用地势高低落差排水和跌水曝气,即可节省此项成本。

“十一五”期间开发的五级跌水充氧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农村污水,为达到持续补氧作用,跌水充氧接触氧化池一般设多级,污水提升进入第一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池后,经过出水堰和出水挡板跌落于多孔跌水挡板跌水充氧后,进入下一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池,与池内填料附着生物

膜接触,吸附与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隔板将每级接触氧化池分成两格,形成下向流和上向流的推流形式。根据污水水质的差异,接触氧化池分三池到五池串联运行,逐级跌水;每池又可以选择不同的跌水高度,在跌水高度上设置一级或多级挡板以提高污水分散程度及与空气的接触时间口。

另有“厌氧(缺氧)一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一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新型组合工艺(“厌氧、缺氧+好氧+生态”),在无锡、昆山、宜兴等地进行了应用,建立了多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在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通过厌氧沼气、缺氧反硝化,有效降低了有机物、氮等污染物浓度,减轻好氧阶段的滤、跌水等自然充氧方式负荷,有效去除有机物,且没有人工曝气能耗,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好氧池出水部分回流至厌氧池,可去除部分氮;人工湿地主要功能是去除N、P,并进一步改善处理负担;好氧阶段为生物处理单元,主要形式为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等,通过景观构型改造并引入滴灌效果,确保出水COD、N、P全面达标,并通过水泵抽送至用户用于冲洗马桶等。该污水处理过程低碳节能、效率高、操作管理简单、生态效益显著,适合农村采用。

(4)养殖污染控制技术

在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技术方面,国内外主要在生态化养殖、环保型饲料的研发、废弃物减量化与生态资源化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逐步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污染消减与污染防控相结合发展,单项工艺技术研发向生态养殖污染消减、废弃物高效生态资源化处理、循环利用等集成技术方面发展。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畜禽养殖废弃物高效堆肥技术、复合微生物菌剂及功能有机肥生产技术、畜禽养殖场废水生态处理技术以及水产养殖业的循环经济与区域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等。在“十五”相关技术的基础上,突出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功能化,使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养分再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此外,针对规模化养殖场,还开发了大型沼气工程沼液的养分管理及多级削减技术,沼液农田喷、滴与淌灌等使用技术,以及削减沼液中氮磷以及重金属的氧化塘系统构建技术。

3、河流水污染控制技术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与关键技术

我国河流水污染治理是在20师姐80年代后期才开始的,相比外国要晚的多,从技术水平上整体比国外落后20年。借鉴国外河流治理的经验与教训,结合目前国外河流治理领域的关注热点,提出该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方向与关键技术。

(1)发展目标

1.自然型河流

在完成传统河流治理任务的基础上,根据河流的自然状况和生态特点,采用近自然的工程措施治理河流,达到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的目的,满足人类对河流利用的要求,同时继续保护和创造河流的生态多样性。通过自然型生态护岸和河道内植物修复等生态工程措施,保障生物多样性与水生生物的生态与繁衍空间,建设有魅力的水边空间,恢复和创造有生命的河流,是河流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得到很大的改善。

2. 维护河流的健康

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河流的自然形态与发育过程,河流水质污染与出现的环境问题是人们对河流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如何维持河流的健康和可持续性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健康是指现状,可持续性是指生态演替过程朝不断完善的方向发展。河流生态恢复的着眼点是恢复生物群落多样性,主要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2)重点方向

1.克服传统治河工程的局限,实施河流生态工程建设

克服传统治河工程对河流形态多样化重视的不足,忽略河流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及硬质护岸对植物生长于底栖生存不利的缺点,借鉴国外河流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开展河流生态过程的建设。针对我国河流的实际和特点,开展生态工程建设的试点,积累经验,并逐步推广。

2. 遵循河流自然演变规律,利用河流自然力量恢复生态环境

生态工程要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靠自然力恢复生物群落。科学地认识河流的自然演变规律和趋势,重视利用河流自然能力,实现因势利导,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除了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和恢复河流生态环境外,还要充分发挥河流的自然力量,维护和恢复河流生态环境。

(3)关键技术

1.近自然型生态护岸技术

根据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驳岸建造出多功能生态护岸,使之有利于生物生长栖息、水陆交流,有利于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的恢复,且兼顾防洪;通过设置亲水河谷与平台,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2. 组合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利用人为强化与调控微生物及其他生物适合的环境条件,通过各类生物的协同作用,达到水质净化的目的。由于将几种单一的生物修复技术串联使用,大大提高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并可缩短修复时间。

七、水环境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水环境科学与国外相关研究存在一定差距。“十一五”期间我国水污染的防治思路主要是“污染控制”;而国外水环境综合治理已由单纯的“污染控制”技术发展为“水生态的修复与恢复”,实现由以“水污染控制”为目标向以“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保护”为目标的转变。水环境技术方面,国内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整治工作基本处于水质改善和景观建设阶段,缺乏传统水利、生态系统栖息地和景观的有机结合;而国外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念及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监测及预警技术方面,我国初步形成了水环境监

测网络,具备了为水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了基础数据的能力,建立了国家水环境综合管理与决策、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研发平台;在国外,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由USEPA、USGS等机构实施全国水环境监测。欧盟各国共同参与实施了欧洲尺度的陆地生态系统跨国监测与评价计划,在监测网络构建、环境标志要素、环境质量基准、监测技术、评价方法、数据管理系统和预测模型分析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

“十二五”期间,水环境发展应重点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压力、水资源供需压力、污染物排放压力、水环境监管压力及水环境风险压力等5方面压力;着力构建流域统筹的分区防控体系、全面控源的污染减排体系和点面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等3大体系,努力实现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陆域与海域统筹,实现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体现“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的理念。

(一)“十二五”水环境保护思路

“十二五”期间水环境保护的总体思路重点包括3个方面:①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②改善环境质量;③防范风险。

水环境保护主要以污染治理为主,向污染治理与预防结合的过度;从消减污染物向质量改善的过度。“十五”期间(2000--2005年)总量控制只是作为一个指导,国家没有考核,效果不是很理想;“十一五”期间(2005--2010年)总量控制是约束性的,国家要考核,地方政府若是完不成要负责任,在这种形势下,总量控制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十二五”期间(2010--2015年),总量控制可能是一个总量约束和质量引导并重的阶段,国家开始关注质量改善,而且消减污染物可以跟质量改善有初步的对应关系。到2015年至2020年,总量控制和质量改善同时约束。2025年至2030年则开始重点控制质量改善。

“十二五”期间水环境保护的思路分为3个体系:

(1)流域统筹的分区防控体系。现在我国正在全国建立流域、控制区、

控制单元三级水环境管理体系,目的是为了实现从污染源到人河排污口到水利水质之间的响应。现在国家编制的都是重点流域的水环境规

划,“十二五”期间计划编制一个全国性的水污染防治规划,目的是为了区分哪些是污染防治的重点,哪些是环境保护的重点,那些是生态保护的重点,真正体现防治结合的思路。现在我国列入的重点流域,包

括“三河三湖”、黄河、松花江、三峡库区流域在“十二五”期间仍是以水污染防治为主,西南、西北、东南3个地区的水质相对比较好,作为水生态安全,提升的重点地区,突出水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并重。

(2)全面控源的总量减排体系。全国初步划分为400多个控制单元,计划以控制单元为单位,实现污染源到水体水质之间的相应分析。对于水质超标严重的控制单元,要求其排污总量大幅度消减;水质基本可以达标的控制单元,是为了保证水质稳定达标,排污总量是维持性的削减;水质已经达标的单元,为了提升水生态安全,排污总量可以基本维持现状;少部分水质连续稳定达标的单元,而且排污强度相对较低,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排污量。

(3)点面结合的风险防范体系。作为点来讲,既包括饮用水源地的环境安全,也包括跨省水体的水体改善。我国目前对饮用水源地的安全是高度重视的,如保护区的划分,封闭式的管理。但一些开放式的水源地如江河,很多污染物质不是保护区内的污染源产生的。现有的管理体系可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是“十二五”规划必须要重视的。从面上来讲,要防止突发性的群体性污染事故。重金属等历史遗留问题和新的环境问题要突出防控。

(二)“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水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包括4点:

(1)排放控制。对于点源,要达到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的深度治理。现在的工业企业处于基本达标状态,深度和稳定性都不够,“十二五”期间要使其在达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深化治

理。“十二五”期间还要继续建设污水处理厂,规模为3000万~5000万t。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要加强运营的监管,包括污水处理厂负荷率的提升,污水收集管网的完善,污泥处理处置设施的建设运行,再生水的利用。对于非点源来讲,重点是畜禽养殖企业的废物综合利用。因为仅仅治理不是一个方向,对这种企业来讲,综合利用才有可能推广。另外一个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在国家有一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每年会有一笔资金,这笔资金可用于解决农村综合环境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我国施行以政策引导为主,结合一定的工程示范,如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

(2)新增污染物的预防。第一是与工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产业政策。确定哪些产业需要鼓励,哪些需要限制,哪些需要淘汰,以此来解决污染新增量的问题和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第二是与排放标准相结合的环境准入制度。现在很多行业的排放标准都在修订,修订以后能对水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一个更大的支持作用。第三是强制性与鼓励性相结合的清洁生产审计。我国出台的《清洁生产促进法》是鼓励性质的,但是对一些重点流域的某些特殊行业可以做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计,这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降低源头的污染负荷。

(3)区域综合治理。包括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区域截污等,这是为了在排放达标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使水质进一步得到改善所做的综合性措施。

(4)水环境监管体系建设。现在水质监控和污染源监控都有基础,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也就说从污染源监控到水质监控能够更快,这是“十二五”规划的一个关键。

全球水资源调查报告

全球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一: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调查报告 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 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 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 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 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 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中国水资源量评估

20世纪80年代初,在水利部的支持下,全国开展了第 一次水资源评估工作,并根据1956-1979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全国水资源量进行了评价。 (1)降水总量。1956-1979年间的平均年降水总量为万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为648mm比全球陆地平均值低约20%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降水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从东南沿海 向西北内陆递减。台湾省多年平均年降水为2535mm而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多年平均年降水深则不足25mm (2)河川径流量。在我国,降水量中约有56%通过陆面 蒸发返回空中,其余44%形成径流。全国河川径流量为万亿立方米,折合径流量深为284mm其中地下水排泄量为6780 亿立方米,约占27%冰川融水补给量为560亿立方米,约占2%;从国境外流入的水量约为172亿立方米。 (3)土壤水通量。根据陆面蒸散发量和地下水排泄量 估算,全国土壤水通量约为万亿立方米,其中约有16%通过重力作用补给地下含水层,最后由河道排泄形成河川基流量,其余万亿立方米消耗于土壤和植被的蒸散发。 (4)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系指与降水、地表 水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总补给量。根据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约为8288亿立方米,其 中有6762亿立方米分布于山丘区,1874亿立方米分布于平 原区,山区与平原区的重复交换量约为348亿立方米。

环境科学与工程复习试题库

.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真菌、 病毒等)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包括了三个层次: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态破坏:外界的压力和冲力超过生态系统的阀值(自我调节能力的极一次污染物 限值)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口容量:是在不损害生物圈或者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的资源条件下,世 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数量的多少。 (4)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 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 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5)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以 及由此衍生的各种环境效应(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等),从而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 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6)大气污染:是指大气污染物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致对公众 健康、动植物、大气特性以及环境美学因素等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7) PM10:是指粒径小于十微米的大气悬浮物的总称。 (8)光化学烟雾;大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 反应,生成臭氧、醛类、酮类、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等二次污染物。这类光化学反应的反应 物(一次污染物)和生成物(二次污染物)形成的特殊混合物,即称为光化学烟雾。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或地下水等水体后,使其水质和沉积物的 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并达到了影 响人类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平衡的现象。 (10)生物化学需氧量(BOD):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水样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 行生物氧化,在一定时间内所消耗的溶解氧的数量,可以间接的反应出有机物的含量,以每升水 消耗氧的毫升数表示(mg/L) (11)化学需氧量(COD):指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以每升水消 耗的氧的毫克数表示(mg/L),常用的氧化剂有高锰酸钾(KMnO4)和重铬酸钾(K2Cr2O7). (12)生物富集/生物浓缩/生物放大:生物有机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种元素或稳定不易 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积累,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 . .

环境科学导论09级关键知识点-201012

环境科学导论10级考试题 Ch1绪论 Ch2生态学绪论 Ch3人口问题与环境 Ch4当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Ch5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Ch6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 Ch7生物安全与外来生物入侵 Ch8能源、粮食与环境 Ch9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与对策 Ch10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 一、选择题: Ch1 1、人类的环境以人类为( A ),就有别于其他生物的环境,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部分。 A.中心事物B.社会环境C.生物环境D.研究重点 2、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就是通常所称的( D )。A.中心事物B.地质环境C.宇宙环境D.自然界 3、水俣病的成因是人由于食用鱼、贝,而使机体中富集了( D )。 A.镉B.多氯联苯C.砷化合物D.甲基汞 4、引起骨痛病的重金属污染物是( D )。 A.Zn B.Hg C.Pb D.Cd 5、下列属于次生环境问题的是( B )。 A.海啸B.全球温室效应C.火山喷发D.水旱灾害 6、环境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环境要素中( C )。 A.环境要素的平均状况B.最优状态的要素C.最差状态的要素D.环境诸要素的总和 Ch2 7、种群是指某特定时间,栖居在某个自然区域内的( C )的组合。 A.不同个体B.生物群落C.同种个体D.生态位 8、群落是指不同种的( B )有规律的集合体。 A.细菌B.种群C.食物链D.动物 9、一个营养级上生存的生物量有一个极限,它取决于( A )的数量。这个事实适用于人类。因而人类应该限制自己的数量。 A.前一个营养级B.下一个营养级C.生态效率D.分解率 10、某些有毒物质在沿( A )传递过程中其毒物沿营养级增高而富集,毒性增强。许多公害病就是这样引起的。 A.食物链B.生态系统C.生态位D.生态金字塔 11、生产者能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制造成( A ),不仅供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其他生物类群及人类的需要。

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科学技术发展报告 一、2006年科技发展情况 2006年,贵阳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精神,结合建设大贵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不断深化科技工作改革,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达到了建设创新型城市开好头、起好步的要求。并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开展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科教兴市工作 2006年6月份召开的全市科学技术大会,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在会上,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率先在全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发布了《贵阳市“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下发了《实施贵阳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大会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确立了“合作创新、重点转化、率先突破、引领跨越”的工作总方针,形成了贵阳市“十一五”科技发展“1810科技行动”,即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八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实施资源与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化、循环经济、先进制造业、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金筑英才、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学技术普及等十大科技工程,并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制定了促进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自主创新已从科技发展的一般战略上升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成为贵阳市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科普工作向纵深推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科普法和科普条例,启动了“贵阳林城”专题科普馆、“三小工程”科普教育基地、国防教育科普基地等一批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推动贵阳科普信息网、推进电子科普画廊建设,完善市科普信息网站硬件和软件。成功举办中国西部制造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暨第5届e工程及数字企业国际学术会议、南方城市科技计划暨创新型城市建设研讨会、“第六届全国(贵阳)科技教育创新作品展评会”、“航天航空技术”的报告会等。组织开展了“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系列活动,开展“第二十五届青少年科技活动月”、贵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参加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获优秀科技竞赛项目二等奖三名、三等奖三名,科学幻想绘画二等奖二名。组织参加2006年度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锦标赛,获得ECO-ST级冠军。三是加强了学会组织建设,促进学会管理规范化,提升学术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四是依托“农业技术专家咨询团”开展“急约即到”服务,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实施“金桥工程”项目,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的方式,培育新型农民,为基层服务。组织农业技术专家编印了《贵州地区茄子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和《贵州地区辣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两种实用技术小册子,五种关于消防、花卉盆栽、禽流感防治、老年病预防、糖尿病预防的科普小册子。完成了《黄金梨栽培管理技术》、《杨梅栽培管理技术》、《樱桃栽培管理技术》、《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肉兔的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5个农村远程教育课件的开发。 加快培养科技教育专业人才。贵阳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了学制三年的科学技术教育专业,开展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做好对外交流,对外派遣研修生工作,推荐赴美国、香港等国家(地区)学习交流、考察培训,培养复合型人才。 (二)科技项目组织与实施 2006年共安排科技三项费7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1 %。实施市级科技项目243个(软课题除外),年新

全球水污染与中国水污染数据分析报告

全球水污染现状以及中国水污染现状 1.全球水污染现状 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m3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 5.5万亿m3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 第四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 数百万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L淡水;所有流经亚洲 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勉强能用。 水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发展中国家约有10亿人喝不清洁水,每年约有2500多万人死于饮用不洁水,全世界平均每天5000名儿童死于饮用不洁水,约1.7亿人饮用被有机物污染的水,3亿城市居民面临水污染。在肝癌高发区流行病的调查表明,饮用藻茵类毒素污染的水是肝癌的主要原因。 世界各地水污染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人口密度、工业和农业发展的类型和数量以及所使用的三废处理系统的数量和效率。近年3月21日的世界水日,联 合国发布的资料表明:目前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每年有500多万人死于同水有关的疾病。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计,今天世界上将有1200万人死 于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如果人类改变目前的消费方式,到2025年全球将有50 亿人生活在用水难以完全满足的地区,其中25亿人将面临用水短缺。由于人们 饮用了被污染的水,这正是人得病,甚至传染的主要起因之一。据有关报道,发展中国家中估计有半数人,不是由于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物直接受感染,就是由

于带菌生物(带病煤)如水中孳生的蚊子间接感染,而罹患与水和食品关联的疾病。这些疾病中最普遍且对人类健康状况造成影响最大的疾病是腹泻病、疟疾、血吸虫病、登革热、肠内寄生虫感染和河盲病(盘尾丝虫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80%勺类疾病是由质量低劣的饮用水造成的。今天“世界环境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宣读的声明说,全球每6人中有1人在生活中无法固定获得干净的水源。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仅仅饮用了不安全的水以及缺乏卫生用水而得的疾病,每年死亡的总人数在500万人以上亚洲开发银行认为,亚洲人口的寿命缩短的年数约有42%!由于水源污染和卫生条件差引起的。 由于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所含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一一恒河已被列入世界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列。当地居民饮用和在烹饪时使用受污染的地下水已经导致了许多健康问题,例如腹泻、肝炎、伤害和霍乱等。在印度首都新德里,有条件的家庭都给自家的自来水设施安装了净水器,桶装纯净水也日益受到人们的 青睐。由于地下水污染严重,目前在印度市场上销售的12种软饮料,有害残留 物含量超标。有些软饮料中杀虫剂残留物含量超过欧洲标准10倍至70倍。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污染和资源危机:每年有300 万?400万人死于和水污染有关的疾病。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初步调查表明,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其中约有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翻译

第二单元环境工程 这本书主要关于什么? 这本书的目标是使工程和科学的学生了解学科间的研究环境问题:它们的起因,为什么它们被关注,我们怎么控制它们。这本书包括: ●描述环境和环境系统意味着什么 ●关于环境破坏基础原因的信息 ●理解环境问题本质和能够定量计算它们所必要的基本科学知识 ●目前运用在水,空气,污染问题的环境控制技术的状况 ●我们目前在很多关于理解和控制人类活动、自然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科学知识上存在着相当大的空白 ●很多环境问题能运用目前的技术消除或减少,但因为社会缺少意愿这么做或在很多例子中因为缺乏资源去这样做,这些环境问题没有被处理 一些重要的定义: 在这本书中,它们第一次被使用,定义被以大写或印刷成黑体字的形式展示 环境是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物质生命的栖息地,在这儿我们能看到,听到,触摸,闻到,和品尝到 系统依据韦氏字典,被定义为“一组或一系列能形成一个整体或者有机整体的相互关联的事物”,例如,太阳系统,灌溉系统,供应系统,世界和宇宙。 污染被定义为“在大气,水或土地中的物质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特性的不合意的改变,这一改变有害地影响人类或其它生物的健康,生存,或活动”。 当改进环境质量的目标被用来改进人类福利,“环境”一词扩展成包括所有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一扩展在许多真实情况下是不可行的以及在一本被设计为一学期课程的教科书中也是不实际的。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考察因此限于我们对“环境”的定义。 系统的相互作用 许多不同的环境问题都与水,空气或土地系统有关联。许多这些问题都只适用于这些系统中的一个,这为这些种类中的细目分类提供了充分的理由。这样的分类也更有用于及易于理解一个系统内的相关问题。而且,这样做是明智的,这是因为由于管理上的和行政上的原因,这些有关空气污染,水供应,废水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理的子域通常由政府机构分别处理。 很遗憾的是,很多重要的环境问题不仅仅限制于空气,水或土地系统,还包括系统间的相互作用。现在举个例子,酸雨问题起源于从发电站烟囱,冶炼厂和汽车尾气中向大气排放的含硫二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接着这些气体由气流运输到广阔的区域,降雨“将它们洗去”,产生了有害于水生生命,森林和农作物的酸雨。两个有关于系统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增加的全球问题,及通常具有地域性质的酸雨问题。 环境问题 许多对我们生活标准的主要改进能被归因于科学和技术的运用。这里举一些例子,你能想出其它例子吗? ●生产更多及更好质量的食物 ●创造能避免极端环境的保护所和生存空间 ●快速和可靠的运输方法的建立 ●各种交流系统的发明 ●代替人类和动物体力的机器的发明 ●安全水的供应和废物处理 ●对很多传染疾病的消除

南林环境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如何理解环境:环境是相对于某一事物来说的,是指围绕着某一主体(通常称其为人类)并对该事物会产生某些影响的所有外界事物(通常称其为人类周边的事物),即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什么叫环境要素、特点: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通常指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分为两类:非生物环境要素:水、大气、阳光、岩石、土壤等生物环境要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由它们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的结构单元组成环境整体或环境系统。4个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环境要素的四个特点:1最小限制律2等值性3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4各环境要素互相联系 八大公害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米糠油事件水俣病事件骨痛病事件 2个会议,里程碑,时间地点:1972年5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为人类和国际环境保护事业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它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诞生。1992

年6月4日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最高层次的各国首脑会议——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高度重视,,把国际环保事业推向新的阶段。 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的“三同步、三统一”战略要遵循“三同步、三统一”的原则:做到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要遵循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原则;要遵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要遵循符合环境承载力的原则;要遵循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第三次会议,八大管理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综合整治与定量考核污染集中控制限期治理排污许可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自然资源只是指可以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广义的自然资源则要延伸到这些自然物所赖以生存、演化的生态环境。最有代表性的广义解释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2年提出的:“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和”。 自然资源的属性:稀缺性区域性多用性整体性两重性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本文是关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分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当前有不少环保企业人才缺乏,而且求贤若渴。但它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与学校提供的毕业生之间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学校不能全面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久前,有一家环境工程公司因承担了环保工程项目的设计和建设任务,而企业的技术人员数量满足不了工程量的需要,于是该企业急需能独挡一面的技术人员去承担一定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工作,包括选择处理方案、工艺设计、设备选型、总平面设计、施工监理及运行调试等一体化工程。由于在校的应届毕业生虽然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经验缺乏,满足不了企业的这种要求,结果这家公司只有另寻他人。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要求能“独挡一面”、技术过硬、能迅速承担工程任务的环保企业非常普遍,甚至在这个行业内不乏“挖墙脚”的现象,一些企业通过出高价来“抢夺”人才。这说明社会并不是不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只是企业的用人要求与我们培养的毕业生状况有一定的差距。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去向无外乎有三种:吃“财政饭”的国家各级环保部门和科研单位,“吃效益饭”的、需要解决污染问题的工矿企业以及真正吃“环保饭”的环保公司。从当前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市场需求情况来看,真正能进入政府环保部门、规划部门、建设管理部门毕的竟是少数。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的影响,这些单位在人事编制和指标控制等方面存在着重重障碍。所以,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定位,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主要面向:环境工程公司、环境监测部门、工矿企业、设计单位或部门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环保项目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等基础性、技术性工作。 从形势上看,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到环保公司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这些单位普遍都需要能在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行调试等方面能迅速派上用场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第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都不愿意到环保公司,尤其不愿意到小型的、私营的环境工程公司,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太高,

环境科学导论期末复习

环境科学导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的基本概念 环境科学中,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问题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八大公害事件及其主要污染物 ①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硫氧化物—2和3烟雾的混合物,空气中的金属氧化颗粒 2、3金属元素即硫酸盐类气溶胶 ③伦敦烟雾事件:2在金属颗粒物催化作用下生成3及硫酸和硫酸盐气溶胶 ④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及碳氢化合物在紫外线作用下的二次污染

⑤水俣事件:甲基汞 ⑥富山事件(骨痛病):镉 ⑦四日哮喘事件:2、煤尘重金属粉尘 ⑧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 4、全球性三大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酸雨沉降、臭氧层空洞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暖层、电离层)、逸散层 2、大气的组成:大气是一个由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根据组成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恒定的、可变的和不定的三种组分。 恒定组分:氮78.09%、氧20.95%、氩0.93%; 可变的组分:二氧化碳含量为0.02~0.04%,水蒸气含量为

0-4%以下 不定组分:尘埃、硫、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盐类及恶臭气体 3、大气各成分的作用 4、环境本底值——环境要素在未受污染情况下化学元素的正常含量,以及环境中能量分布的正常值。 大气环境本底值——未受人类影响下的大气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 5、大气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2、、、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大气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包括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协会1

附件1: 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协会介绍 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协会(以下简称IEST)成立于1953年,是一个多学科的非营利、技术性国际社团组织。IEST是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认可的标准制定组织,是ISO/TC209洁净室及其相关受控环境秘书处,是ANSI认可的ISO/TC209的技术咨询组的行政管理处,是ANSI认可的ISO/TC229纳米技术的创办会员,是美国洁净室测试认证的知名机构之一。在环境科学领域内电子和制药生产污染控制,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设计、测试、运行,洁净室用设备及耗材生产、人员管理,商用与军用设备评估及与其系统相关产品可靠性问题分析等方面,均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 作为ISO/TC209标准的秘书处,IEST不但提供 ISO 14644 和ISO 14698标准,而且制定IEST推荐性操作规程(Recommended Practices)、技术指南(Technical Guides)等。到目前为止,IEST制定并出版了60多项与ISO/TC 209标准平行的推荐性操作规程和多册(本、期)相关技术指南、技术手册、书籍、杂志等,内容涉及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污染控制,航空航天机械设备设计、测试、评估及产品可靠性等领域。而且,早在1959年,IEST就开始对美国国家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及编制技术类手册等做贡献,如MIL-STD-810、FED-STD-209、MIL-STD-781、MIL-STD-1246 (现在IEST-STD-1246D)和环境工程空气动力手册。 IEST提供的以上标准、技术规程、技术指南与手册、书籍及杂志等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运用,不但是行业内同仁制定、修订标准的参考,而且是一些企业生产产品、从事业务的依据,可见,IEST对推动全球洁净、航空航天、电子、制药等行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可估量。 另外,IEST每年还主办、协办、主持和支持全球有影响力的会议和会展,比如IEST年度技术交流暨产品展示会(ESTECH)、秋季会议(Fall Conference)、可靠性及可维护性研讨会(Annual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Symposium, RAMS)、航空测试研讨会(Aerospace Testing Seminar)、空间模拟会议(Space Simulation Conference)、ICCCS会议、震动与振动论坛(Shock and Vibration Symposium)、自由振动会议(Random Vibration Conference)等。这些会议是业内人士进行再教育,与国内外知名专家与学者面对面交流及开拓国际市场的良机和平台。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摘要: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的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不仅成为推动全球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根本动力,也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和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总体来看,当前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和新趋势。 关键词:双刃剑高度分化国际竞争管理体制信息技术产业结构升级 引言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正文 一. 关于科学技术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而技术则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科技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科学技术自从产生以来,已经给人类带来了数不清的实际利益。它既是利用自然的资源为人类服务,也是以人为主体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科技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也与社会有着双向依赖关系;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在于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使人获得更大的自由与解放,从而使人获得全面发展,在当代科技更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系。 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由于科学技术本身存在某种非人性化的因素,加上人类自身对科技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技术的异化。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对于人自身而言,技术反倒成为统治自己的异己力量,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带来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即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人类的并不尽是鲜花和满意的微笑,还有困惑和苦恼。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联系更加紧密;围绕着这些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在于揭示事物本质的规律,总的来说具有以下的特点: 首先,随着工程的系统化,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庞大,结构愈来愈精巧;因此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在工程技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离开

世界水资源现状

世界水资源现状 联合国报告称全球可能有7亿人因缺水背井离乡。 吉尼斯世界纪录视智利基亚瓜镇为全球最干旱之地。20世纪40年代,该镇拥有800位居民,如今此地只有120人居住。 如今我们的世界已进入一个崭新时代,全球化愈加明显,全人类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而饥渴、干旱和水灾也是不分国界的,今天发生在别国的问题终有一天会影响到自己。 ——土耳其总统居尔 在世界水资源面临枯竭的严峻形势下,第五届世界水资源论坛于16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开幕。来自全球的数千名代表与会讨论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此次水资源论坛吸引了世界12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科学家和非政府组织代表与会,其中包括4位国家元首。东道国土耳其总统居尔在演讲时呼吁世界各国将水资源利用问题当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议题来看待,希望能引起各国最高层官员的注意。 论坛秘书长塔巴萨兰表示,会议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让全世界都了解,有效用水的必要和紧迫性。他引用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为论坛召开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倘若全球不提高水资源利用有效性,到2030年,全球半数人口将生活在缺水的环境中。 塔巴萨兰提及的报告全称为《世界水资源开发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一些干旱和

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缺乏会对人口流动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区域,这一现象将尤为严重。该组织预计将有2400万到7亿人会因缺水而背井离乡。 联合国去年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报告称,全球人口数量将在2050年达到91亿,在目前数量(65亿)上激增40%。 限制用水腐败是这次论坛的主题之一。论坛呼吁世界各国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用度和管理,避免腐败让全球用水“雪上加霜”。 据介绍,典型的“水腐败”包括伪造用水数据、在水资源设备购买时寻租、在签订水资源开发合同上任人唯亲等。在某些国家,用于水资源开发和节约的款项有30%被腐败消耗掉了。 ■现状 上世纪工业用水增加20倍 据新华社电地球水资源总量虽然很大,但其中97.5%是海水,淡水仅占2.5%,而在这有限的淡水资源中,90%是人类难以企及的南北两极冰盖、冰川、冰雪,此外,还有一定比例的深层地下淡水资源很难被利用。因此,人类目前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相当有限,只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0.26%。 随着人口膨胀与工农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球淡水用量飞速增长。全球用水量在20世纪增加了7倍,其中工业用水量增加了20倍。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 U3 What is waste reduction/waste minimization? 1.句子英译中 (1)Raw materials that lose their usefulness because they sit on shelf too long become wasted. 因搁置太久而失去使用价值的原料变成废品。 (2)Poor cleaning of parts or inadequate dragout time will reduce the usefulness of the process chemicals, increase the cost of waste disposal, and the cost of chemical replacement. 不洁部分或废酸洗液的时间不足会导致反应物利用率不高,增加废物处理费用和替代物质费用。 (3)Lockheed successfully switched from an alkaline cyanide cadmium bath to an acidic noncyanide cadminum bath.洛克希德成功地把碱性氰化物镉水浴转变成为了酸性非氰化物镉水浴。 (4)Don’t try to reinvent the wheel. Develop networking partners to share ideas. 不要走老路。结识合作伙伴,分享理念。 2.词组英译中 Waste reduction/waste minimization 垃圾减量化/垃圾最小化;in-process 在…过程中;housekeeping家务管理;equipment modification设备改进;landfills废物填埋场;biodegradable solvents能进行生物降解的溶剂; volatile chemicals稳定的化学物质;management commitment管理委员会。 U4 Test : Environmental Analysis 1.词组英译中 Precision and accuracy准确度和精确度;bulk collection批量收集;matrix material基体材料(基质); Analysis sequence分析序列;multivariate statistics多元统计;interactive effect相互影响;insofar在…范围下;Overall analytical scheme整体分析方案。 5.translate paragraph 1—4 into Chinese. Environment analysis involves the performance of chemical,physical,and biological measurements in an environmental system . This system may involve either the natural or the polluted environment,although the term “environmental analysis”is increasingly used to refer only to situations in which measurements are made of pollutants . Normally,four types of measurements are made:qualitat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present;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determine how much of the species is present;speciation or characterization to establish details of chemical form an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pollutant is actually present (such as being adsorbed onto the surface of a particle);and impact analysis in which measurements are made for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determining the extent to which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is produced by the pollutants in question . The overall objective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is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both natural and pollutant species present in the environment so as to make a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ir probable behavior . In the case of pollutants,this involves assessment of their actual or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which may be manifest in several ways . Thus,a pollutant species may present a toxicological hazard to plants or animals .It may also cause contamination of resources (such as air,water,and soil) so that they cannot be utilized for other purposes . The effects of pollutants on materials,especially building materials,may be another area of concern and one which is often very visible and displeasing (for example,the defacing of ancient statues by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 . A further area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involves esthetic depreciation such as reduced visibility,dirty skies,and unpleasant odors .Finally,it is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at an environmental impact may not always be discernible by normal human perception so that detection may require sophisticated chemical or physical analyses .

环境类核心杂志

环境类核心期刊总结 国内环境核心 1、环境科学 (双月刊1976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单位: 《环境科学》编辑委员会 2、中国环境科学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编辑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编辑部 3、环境科学学报 (月刊1981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单位:《环境科学学报》编辑委员会 4、环境化学 (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环境化学》编辑部 5、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月刊1980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编辑单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编辑部 6、环境科学研究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编辑单位:《环境科学研究》编辑部 7、环境保护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编辑单位:《环境保护》杂志社 8、环境污染与防治 (双月刊1979年创刊) 主办单位: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 编辑单位: 《环境污染与防治》杂志社 9、环境工程 (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编辑单位:《环境工程》编辑部 10、农业环境保护(改名为: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双月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编辑单位:《农业环境保护》编辑部

11、化工环保 (双月刊1980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环保所中国化工防治污染技术协会中国化工学会环境保护专业委员会 编辑单位:《化工环保》编辑部 12、工业水处理 (月刊1981年创刊) 主办单位: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编辑单位:《工业水处理》编辑部 13、海洋环境科学 (季刊1982年创刊)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中国海洋环境科学学会编辑单位:《海洋环境科学》编辑部 14、中国环境监测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编辑单位:中国环境监测编辑部 15、环境科学与技术 (双月刊1978年创刊) 主办单位: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编辑单位:《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 16、水处理技术 (月刊1975年创刊) 主办单位:国家海洋局 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编辑单位:《水处理技术》编辑部 17、农村生态环境 (季刊1985年创刊) 主办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编辑单位:农村生态环境编辑委员会 18、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双月刊1995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编辑单位:《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编辑部 19、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主办单位: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山东师范大学 20、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双月刊1992年创刊)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编辑单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编辑部 21、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双月刊1989年创刊) 主办单位: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编辑单位:《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编辑部

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

环境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市政工程) 一、适用学科 ●环境科学与工程(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30) ●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一级学科,工学门类,学科代码:0814) 本方案适用于市政工程二级学科 二、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制,必要时可设副导师,鼓励组成指导小组集体指导。跨学科或交叉学科 培养博士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有关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确定具体课题, 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三、知识结构及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 (一)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 1、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 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和相关的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2、市政工程专业 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在市政工程学科和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交叉学科领域中有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二)课程学习及学分组成 1、普博生 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15学分,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4学分,学科专业课程不少于6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不少于5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课程设置见附录。 2、直博生 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要求学分不少于29学分(其中考试学分不少于21学分,自学课程学分另记),其中公共必修课程学分不少于5学分,学科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9学分(其中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本学科或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学分不少于14学分),必须环节5学分。课程设置见附录。 四、主要培养环节及有关要求 1、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博士生入学后三周内,在导师指导下作好个人课程学习计划,并报院(系、所)研究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