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字》分析

《红字》分析

《红字》分析
《红字》分析

以上帝的名义—浅谈从《红字》分析霍桑的宗教观

摘要:纳萨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宗教色彩。由于清教自身的复杂状况,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复杂的。《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其中也深刻地体现了他对清教的认同与怀疑:一方面对人性恶与救赎之路进行深入挖掘;一方面又对清教的严酷极端予以批评和揭露。就整篇作品而言,后者占据了主要方面。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关键词:霍桑《红字》清教

引言

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基督教,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在欧洲的发展史上,宗教更是无处不在,特别是基督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渗透于欧美文学中。基督精神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已深扎根在信仰上帝的人们的心里,主导他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成为精神世界中不可获缺的存在。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萨尼尔·霍桑就把关注的领域集中到宗教这方深沉而宽广的土地上。出生于清教世家的霍桑,自幼丧父随寡母寄居在外公家,超验主义对他的影响很深,再加上他很早就潜心研究新英格兰的清教史,这些都成为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源泉。但霍桑并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清教徒,对于清教自身与当时社会现实状况的复杂性,他有着困惑和怀疑。作为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最典型的体现了霍桑对待清教有着矛盾性这一特征。本文通过对《红字》中清教对主要人物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方面的讨论,来揭示霍桑矛盾和彷徨的宗教观。

一、原罪与救赎之路

在《圣经·创世纪》中,亚当—夏娃的经历,是一个从犯罪,堕落到赎罪并获得拯救的典型,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愿踏上了痛苦的赎罪之路。《圣经》指出在经历了诸多磨难之后,通过赎回原罪,行善去恶,人们将会在死后重返伊甸园。救赎作为清教教义之一,有着很重要的价值意义。在这一方面,霍桑是认同这样的清教教义的。在《红字》中,体现在对人性罪恶的深入挖掘上,也体现在内心的忏悔与行为的过失获得救赎的信仰原则上。在霍桑看来,通奸罪行本身是一方面,重要的是行为发生后个人对待罪恶的不同态度以及在他们心灵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一个坚定而具有神奇般个性的女性——海斯特·白兰,由于和牧师丁梅斯代尔通奸,受到清教教会的谴责。她胸前被佩以红字“A”做为惩罚并当众受到辱骂和羞辱。红字“A”针针扎进了海斯特·白兰的心里,即使“把那个记号遮起来”⑴,红字“A”是罪与罚的证明,是一个女人恶的体现。为了获得新生,海斯特·白兰公开承认了自己的罪行,携带女儿在郊外的一间孤僻的茅屋里开始了“殉道”般漫长的救赎之路。在霍桑看来,海斯特·白兰是有罪的,她犯了当时社会所不能容忍的通奸罪,但更关键的是她的欺骗罪,她和齐灵沃斯达成了一种交换,即齐灵沃斯不再问孩子的父亲是谁,她也不向牧师暴露齐灵沃斯的真实身份。这样的手段是值得怀疑的,尽管是为了爱。海斯特·白兰的初衷是为了保护牧师丁梅斯代尔,但也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痛苦。而她努力用自己的善行弥补自己的过失,以至于许多妇女向她倾诉自己内心的秘密,寻求安慰和忠告。“清教主义者认为,人拥有一种趋向于德性的自然倾向,不过,只有通过了某种‘训练’,人们才能可能达到德性的完美。”[1]海斯特·白兰正是通过这种“训练”努力用自己的善行弥补所犯下的罪,“最终净化了她的灵魂”,⑵“并造就出一个比她失去的更纯洁,更神圣的灵魂”。⑶红字也不再是受辱和犯罪的耻辱火印,而是激励精神复活的标志和象征。

霍桑《红字》中丁梅斯代尔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作为牧师,却于海斯兰·白兰有了私情,这对于上帝的道德观是一种背叛,更重要的是他没有承认罪行的勇气,当海斯特·白兰独自站在刑台上被人羞辱责骂,他却高高站在露天看台,笼罩在所有人的信任与崇拜下。

为了保住地位和名声,他成了隐秘的罪人。他在欺骗了所有人以至于上帝之后,竟然继续从事牧师的工作,不能不说是对公众的不负责和对上帝的亵渎。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自我惩戒:用血淋淋的鞭子抽打自己,绝食反省悔悟,私下在自己的胸口烙上火红的红字“A”,“声音里已经含有一种忧郁预示着颓废的趋势了”,⑷再加上齐灵沃斯把一个丈夫忌妒时的愤怒全部发泄在丁梅斯代尔身上,丁梅斯代尔的精神和肉体都濒于崩溃的边缘,并终于走向刑台,在荣誉的顶峰,彻底坦白了自己,用最后一口气展示了胸口上的红字,倒在海斯特·白兰的怀抱里,从此也就从那个解不开的结中解脱了出来。霍桑让丁梅斯代而受到了长达七年的灵与肉的折磨,这比公开受罚更为残忍。霍桑想要表明为实现生命的意义的不朽是要做出相应的努力的,从而才能使无依的灵魂和有罪之身获得精神上的安定和肉体上的愉悦。

齐灵沃斯,是一个由受害者变为罪人的人。就他与海斯特·白兰的结合本身来说就是一种罪,因为这种婚姻是错误而不自然的。另外他的罪还表现在对丁梅斯代尔的复仇上,霍桑认为后者是道德上的罪。他不停的周旋在妻子和妻子情人之间,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侵害他人的灵魂、伤害他人的情感。复仇的种子深深的埋进了他的心里。他外表沉静温和,内心却有着深沉的恶毒。正如丁梅斯代尔所说:“海斯特,我们不是世界上最坏的罪人!世上还有一个人,他的罪孽与这个亵渎神圣的教士还要深重!他阴险的侵犯了一个不可侵犯的心。”⑸然而,齐灵沃斯的生存是有赖于丁梅斯代尔的,一旦牧师死去之后,他也失去了活着意义,不到一年便萎缩的死去。罪恶深重的齐灵沃斯临死前将一笔数目可观的遗产留给了小珠儿,这一举动无疑包含了一定程度的悔悟。同时霍桑也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美好的图景: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宽恕的,有罪之身同样可以净化自己不洁的灵魂,这也是能获得救赎的。

小说中这三个有罪之人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在宗教精神中,“人生的偶然,变迁和灾难是尘世生活转瞬即逝及不随人意的本质之明证,他们教导我们把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世界里,告诉我们人的痛苦,错误的罪行都来自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迷恋来自他们对肉体及其情欲,情感和需要的屈服,因而救赎就是让人通过修行超脱和祈祷逐渐地从时间之轮和肉体束缚中解脱出来,使人尽管仍然活在这躯体里,但他却越来越多

的生活精神中”。[2]霍桑以上帝的名义来解脱主人公所忍受的折磨与痛苦,同时也给予了他们新的生命周期的开始。

二、神性与人性压抑

人人都是有罪的,通过救赎来达到一种精神的超脱。我们能看到清教在净化人们灵魂的方面有着一定积极作用,但这毕竟是表层的。透过表层,我们也清楚的看到霍桑对清教有着自己的矛盾和疑惑,这是由于清教对人性压制的消极因素所决定的。

清教教会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言,但其自身有着巨大的缺陷:对外,清教主义者极端的迫害异己;对内,则是以上帝的名义对人性进行压制,主张禁欲主义。《红字》表现更多的是清教社会中以道德律令的形式束缚人性的社会问题。殖民地时期的社会在严酷的教权统治下,宗教与法律几乎等同,支配着人思想的不是个人的独立判断,而是教权。教权代替了人们的思考,教权代替了人们的判断。清教徒力图使社会宗教化,也许最初的动机是好的,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种极端。当上帝的旨意成为某一部分权威的社会律令时,神性对人性的拯救就保不住在人为操作中丧失了本应具有的意义。在《红字》中,我们始终会感受到这种来自宗教压力的阴郁之气,也更直观的看到霍桑对清教伦理道德的怀疑与不满。

海斯特·白兰是不合理婚姻的牺牲品,她从未从阴沉畸形的齐灵沃斯那里得到过爱情。在齐灵沃斯近两年的音信全无的情况下,海斯特·白兰完全有理由相信他早已不在人世,开始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也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却被冠以通奸罪公开受审,成为罪恶深重的人。她的处境是很令作者同情的。然而“世俗的法律不是她心灵上的法律”,⑹蔑视教规的海斯特·白兰表现出顽强的反叛精神,大胆的面对来自于社会、教会的羞辱和迫害。当她从狱中迈步到观众面前时,人们惊奇的发现她不但没有在“灾难的云雾中黯然失色”,⑺反而闪现出非常美丽的光。她的脸上现出高傲的微笑,她的目光是从容不迫的,她身上的服装是十分华美的,就连那象征耻辱的红字,都绣得异常的精美。当海斯特·白兰站在刑台上

为通奸罪而接受惩罚时,霍桑写道:“在这群清教徒中,假如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看到了这个美丽的妇人,她那美丽如画的服饰和神采,以及她怀中的婴孩,自然的会想起圣母的形象。”⑻当统治者的魔爪伸向她的女儿小珠儿时,海斯特·白兰不顾一切的公开反抗,据理力争,终于使母女没有分离。作者给予了海斯特·白兰纯真、善良、勇敢的品性,正是对清教莫大的讽刺和对清教严酷不近人情的一面进行的抨击。

丁梅斯代尔,他是“一个真正的僧侣,一个真正的宗教家,他的敬畏的情感发展得很高,而且养成一种心境,可以自然而然的沿着信仰的道路猛烈前进”⑼的人,但它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自然赋予的七情六欲,对宗教的笃信与对世俗生活的追求,是他成为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当丁梅斯代尔与海斯特·白兰的事情败露后,他的思想陷入了复杂的矛盾之中,使精神与肉体越来越衰败。霍桑塑造了丁梅斯代尔这一有着神圣加挲却暗中破坏节律的僧侣形象就是进一步对清教虚伪进行了嘲讽和批判。我们更清楚地看到,在清教社会中,人们把人类最真挚的感情当成最大的禁忌和罪孽,要去压抑人性的欲求,道德修养越高的人就会渐渐具有越来越强的神性,而他所受的压抑的扭曲也就越来越沉重。

齐灵沃斯是霍桑塑造的给予批判和鞭挞的人物。他没有给海斯特·白兰应有的幸福,葬送了海斯特· 白兰的青春。当海斯特·白兰另有所爱的时候,他又一次的断送了她的幸福。为了发泄私愤,他竟变成了恶魔式的人物,以“一个最可信赖的朋友”的面目出现在丁姆斯代尔面前,“使对方把一切的恐怖,惭愧,痛苦,无效的悔恨,无法摆脱的内心谴责”⑽都要对他和盘托出。齐灵沃斯长期对牧师进行的精神迫害,是极为险恶狡猾的复仇者。作者竭力描摹齐灵沃斯的丑陋与邪恶,而这样的一个人在清教统治者看来却是朋友,任其为所欲为。这就进一步揭示了清教的虚伪、残酷的一面。

小珠儿,作者把她比喻成“从一种茂盛的罪恶的热情中,开出一朵可爱的的不朽的花”⑾ ,“她的姿态蕴藏着一种无限变化的魅力”。⑿年纪虽小,却已清楚地认识到与自己相背的世界而练出的凶猛的力量,狠狠反抗人们对她们母女的蔑视与侮辱,在她身上有一

种鲜活激荡的生命的特质,其鲜亮的衣饰本身就是对当时社会的反叛。严苛的清教社会扼杀了她的妈妈的青春,以她的性格,在这片阴郁的土地上也不会有幸福可言。小说的结尾处,作者给了小珠儿一个幸福圆满的归宿。让她在另一个地方开始新的生活,这在霍桑所表达的情感上讲,是有一种倾向性的,倾向于自由、美满、有情感有追求的社会的。

霍桑继承了启蒙主义者的反传统的批判精神,从每个人的人性出发,用抽象的形式和象征的手法揭露了清教的阴暗面,进而探索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结束语

《红字》体现了霍桑的宗教观,通过对其中各主人公在清教影响下,对待各种境遇不同态度的讨论,我们也深深的感受到霍桑思想的彷徨和矛盾。一方面,他认为有罪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属性,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类似于红字“A”的罪的符号,每个人也都需要靠上帝的信仰与相应的行为来获得救赎。人人都有罪,人性都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是有着浓厚宗教意识的霍桑心中的一个结。在其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3]中,布朗发现他周围所有的人,无论是敬重的教长,还是他的亲人,都秘密的赴魔鬼的约会。《胎记》[4]中的科学家爱尔默的美貌妻子乔治安娜脸上有一块胎记象征着“凡人的不完善”,他试图去掉这块胎记,结果随着胎记的消失,乔治安娜的生命也不复存在了。无论是布朗,还是乔治安娜或是海斯特·白兰,霍桑在他们身上隐约看到了人类天生的自我完善的愿望,又总是让他们在罪恶的神秘中去探求救赎之路。霍桑对清教善的一面持有肯定的态度,但更加极力反对的是清教极端,偏执和严酷的一面。《圣经》[6]宣扬只有上帝才有权利审判一个人的灵魂,而自认为代表上帝意志的清教主义者却让海斯特·白兰在众目睽睽下接受凌辱和惩罚,在霍桑看来是极不人道的。事实上清教会是打着上帝的名义干着违背上帝仁爱宗旨和人性天理的勾当。霍桑思索人本身应有的生命状态,肯定了人在社会中应有合理欲望的追求,揭示了清教不合理的婚姻和伦理制度给人们造成的巨大伤害。连霍桑本人对自由和解放都有着强烈的要求,这也是由于霍桑家庭中阴郁、压抑的气氛有关。无论是有着圣母形象般的伟大女性——

海斯特·白兰,还是始终生活在痛苦笼罩下的丁梅斯代尔或者是恶毒但被视为清教教会朋友的齐灵沃斯和漂亮的小珠儿,在他们身上都会看到追求幸福影子。

霍桑在《红字》中肯定了某些清教信条,但更多的抨击了清教的残酷的条例和律令。他认为上帝是博爱的,人人都有被救赎的可能,但更多的宣扬的是人性的张扬,赞美对幸福应有的强烈的追求。所以,就整篇作品而言,霍桑揭示清教伦理道德对人性的压制还是占主要方面的。从《红字》中我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霍桑的宗教观是复杂的,是矛盾的,这也使得《红字》具有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 ————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海斯特是如此孤单,孤单到小珍珠就是她的全世界。当得知某些头面人物想剥夺她的孩子时,她失去了平日的缄默,失声尖叫,显出一副不怕一切的样子,甚至几近疯狂。她被弃于世,所以才会如此激动得决心不惜牺牲一切来保护她的“世界”。 伴随着孤独的是海斯特随处可见的痛苦。从少女时,与罗杰的婚姻就埋葬了海斯特的青春和欢笑。随后与亚瑟的爱情本该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爱情,但无奈清教教规森严,上帝给了海斯特短暂的快乐后就给了她更为致命的打击。在绞刑架上,她本可以说出亚瑟的名字,得到更大的宽恕,可是她没有这么做,她相信爱情,追求爱情,也勇敢得保护了自己的爱人,情愿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去承担双人份的痛苦,独自面对世人对她的咒骂,鄙夷和践踏。A字将海斯特打入了地狱,甚至阳光一旦遇到她和她的红字,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罪是书中另一个关键词。是以海斯特的通奸罪为本质,以A字为表现形式,以小珍珠为载体,贯穿了整个小说。前两者较容易理解,小珍珠对于海斯特的意义却并非只有女儿那么简单,她是海斯特的罪恶之花。在第八章中,海斯特向总督陈情时说道,珍珠是她的幸福和希望,也是她的磨难,珍珠就是红字。可见,珍珠一面带给海斯特生的希望,一面又时时刻刻提醒着海斯特自己的罪过。她就像A字,无论海斯特出现在哪,她总在身旁。在第十九章中,当海斯特取下A字时,珍珠拒绝来到海斯特的身边,而当海斯特重新戴上A字时,珍珠才又回来,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幕,明显得暗示了珍珠与A字有着很大的共

红字读后感

——《红字》读后感本想好好读完小说《红字》的英文版,可是作者霍桑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意,不免有些晦涩难懂。再者,我英语词汇本来就有所哦欠缺,所以这本小说读来可谓是异常艰辛。所以在读了一部分英文之后,我果断放弃了英文版著作,找来中文版小说,一睹为快。 刚看到这本书书名的英文注释,我就觉得有一丝疑惑,为什么“红字”不直接译为“the red letter”,反而取了“the scarlet letter”? 翻开书来,浅浅读来,就会知道到:红字,即“A”字。通奸罪(Adultery)、能干的(Able)、可敬佩的(Admirable)、爱情(Amorous)、天使(Angel)艺术(Art)、前进(Advance)、美国(America)。红字“A”在这个故事里有着如此不同的意思,他在霍桑的笔下蠢蠢欲动。这就是象征性小说的魅力。每个人能看到自己想看的。 小说的最开始,字母“A”是女主人公海丝特罪恶的象征。随着故事的发展,字母“A”最终成为了“能干”、“受钦佩”、“天使”等多重涵义的代名词。首先,“A”是字母表中的第一字母,也就意味着开始,基督教的观点认为开始是无人幸免的原罪,或是世界之初的堕落。海丝特是一个感情丰富、渴望幸福的女人。海丝特能做一手好活,凭借这种活计,海丝特拿出一点钱打扮自己的孩子。而其余的则捐献给慈善事业,施舍给穷苦百姓。海丝特天性善良,在人们遇到困难时,她都尽可能地给以帮助。这时“A”就成了能干(able)和天使(angle)的象征。再次,尽管海丝特对别人和社会奉献了很多,但在离去时,“决不回眸收受那份应得的感激之情”;甚至有时在街上遇到曾经帮助过的人,“她从不抬头来接受他们的致意,如果他们执意要搭汕。她便把手指放在红十字上,侧身而过”。久而久之,海丝特胸前的红字“A”就具有了与修女胸前十字架同样的作用。她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方式也获得了人们的尊重。因此,红字“A”又被斌予了值得敬佩(admirable)的象征意义。红字“A”象征意义的演化足以证明海丝特的爱心,正是因为她内心充满了爱和同情,在她自己真实的爱的原则下,她付出了大量的充满人性之爱的行为以后.她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也使得其胸前的红字“A”

《红字》人物分析

《红字》人物分析 I.介绍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他开创了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的一个新时代。他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1837) 和《古宅青苔》(1846),小说《红字》(1850)、《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1851) 和《玉石雕像》(1860)。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7 世纪中期加尔文教派统治下的波士顿,年轻美丽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来自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被年长丑陋的罗杰·齐灵沃斯丈夫送到波士顿,在和丈夫失散后与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并诞下一个私生子。这被清教教徒视为大逆不道,认为她犯了“第七戒”的通奸罪。海斯特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并被责罚终生佩戴标志着通奸(Adultery) 的红字。纵使被严厉审问,海斯特也不肯说出她的情人就是受众人尊重的牧师丁梅斯代尔。出狱后,她带着女儿小珠儿开始了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生活,凭借着坚强不屈的意志、对爱和自由的不懈追求和精湛的手工技艺,海斯特完成了对“罪”的救赎,红字的内涵也从通奸(Adultery) 转变成能干(Able) 和天使(Angle)。 II.主要人物分析 海斯特海斯特 海斯特海斯特是位极其美丽的女性“: 这位少妇个子颀长,身段窈窕匀称,一头乌黑光洁的秀发散披双肩。肌肤鲜嫩的脸庞妩媚动人,还有那弯弯的娥眉和乌灼灼的眸子使人难以忘怀。”但是让这个人物熠熠发光的绝不仅仅是她美丽的风姿,更是她的性格。海斯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之中。对来自教会和政府的严厉责罚,她不仅不屈服,反而更加勇敢和坚定地反抗种种不公待遇,维护爱人的声誉和抚育爱子。首先,她的反叛精神体现在对待清教对她的处罚中。 17 世纪的美国,清教主义大行其道,人们的行为被严格地拘禁在教义之内,对人类天性的追求被视为罪孽。海斯特因触犯了通奸罪而被责罚终身在胸前佩戴代表通奸罪的红字“A”,并饱受欺凌与排挤。其次,海斯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现了她的反叛精神。海斯特的丈夫齐灵沃格只是想要一个“烧着炉火的家”(Hawthorne,2001: 43),而且长期冷落她。从丈夫那里得不到爱情的海斯特炽烈而坚定地追求着真爱,给在清教主义统治下冷酷的社会带来一股暖流。第三,海斯特的反叛精神表现在她对待小珠儿的方式上。她把这个被旁人认为是恶灵之子的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并给她取名“珠儿”来表示她是“唯一的财富和全部的世界”73; 当得知权贵们要把孩子从她身边夺走,她奋力阻拦“上帝把她给了我,以补偿你们从我手中夺取的一切。她是我的幸福所在! ……我决不让你们夺走她!”(Hawthorne,2001: 106); 随着小珠儿日渐成长,海斯特把她打扮得愈发可爱动人,并对她珍爱有加独立自主的斗士在海斯特的救赎之路上,独立自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包括经济独立和思想独立两方面。不指望上帝、丈夫和情人,海斯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足以养活她自己和正在茁壮成长的婴孩”55,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且一介弱女子,独自面对生活的变故和社会的苛责却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敢爱敢恨敢做敢当,并用一种深刻而冷静的视角来看待一些社会问题,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独立也是海斯特救赎和升华的重要保证。 丁梅斯代尔 丁梅斯代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年轻牧师,把所学的全部知识带到这荒野森林

《红字》读书笔记

《红字》读书笔记 作者:霍桑(Hawthorne.N.) 出版社:中国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11-04 页数:195 阅读时间:2011年10月 这是一部比那些大部头小说显得短小的多的长篇小说,但它同样具有大部头小说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效果,以及高超的艺术造诣,堪称经典名著中的典范作品。这是一部关于灵魂的小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灵魂,但有的人维护着灵魂,有的人损害着灵魂,有的人丢失了灵魂,于是这个世界充满了千姿百态的人生和人的故事。 《红字》是美国小说家霍桑最杰出的代表作, 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十七世纪中期加尔文派统治下的波士顿, 作者从当时的社会现状入手, 通过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悲剧来揭露当局对人们精神,心灵和道德的摧残。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在婚姻上遭到不幸的女人, 年轻美貌, 却嫁给了身体畸形多病的术士罗杰.齐灵沃斯, 夫妻间根本谈不上爱情。后来, 罗杰又在海上失踪, 杳无音讯, 白兰孤独的过着日子。这时有个英俊有气魄的青年牧师, 亚瑟.丁梅斯代尔闯入了她的生活, 他们真诚的相爱了, 度过了一段隐私但热烈的爱情生活。不久,白兰由于怀孕的隐情暴露, 以通奸罪被抓,在狱中生下了女儿小珠儿。按照当时的教规, 白兰只有交代奸夫的姓名才能获得赦免, 否则将受惩罚,然而执行审讯任务的却正是他的情人。白兰宁愿独自忍受任何惩罚, 为了把她和丁梅斯代尔之间的爱情深深地埋在心中, 她坚强的挺住了。海丝特.白兰受到了惩罚, 她必须终身穿着一件绣着红色A字的外衣。字母A 代表"通奸(Adultery)"一词。白兰带着小珠儿离群独居, 在郊外偏僻的茅舍中过着孤寂的生活。而用心险恶的前夫罗杰发现了丁梅斯代尔的反常表现, 利用牧师痛苦和矛盾的心情, 不断地折磨他, 终于丁梅斯代尔在他即将升为主教的前夕, 当众宣布了自己的秘密, 丁梅斯代尔向周围的人们展露了这首爱情的颂歌。当他把自己的胸衣扯开时, 一个猩红的A字烙在他的胸前。他在自己的爱人身边离开了人世。 海丝特.白兰, 她坚强, 有毅力, 对爱情忠贞不渝。虽然被统治者认为有罪, 但她是清白的, 纯洁的。她的精神不断上升, 成为真, 善, 美的化身。她的举动是对封建政权与教权压迫下的爱情, 人权和自由的充分肯定。丁梅斯代尔最初与白兰产生了炽热的的爱情, 虽然他一度退却了, 为自己能够隐蔽的安慰, 但内心的痛苦并没有因他的安全而平息, 相反, 越来越强烈。他与白兰的约会, 他在枷刑台上的自我忏悔, 他们的逃跑计划, 以及最后的公开演说,都成为了丁梅斯代尔向着爱情的祭坛一步步走近的脚印。最后他扯开上衣, 人们见到了烙在他胸口的红色A字。这个A字实际上是烙在他的心上的, 这是爱情的升华。作者用蔷薇花象征美与善, 用监狱象征死亡, 用一道光, 一只鸟……象征丁梅斯代尔与白兰之间的爱情的结晶——小珠儿, 使作品充满着一股迷人的魄力。在作品的最后, 在白兰和丁梅斯代尔合用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 "一片墓地上, 刻着血红的A 字." 这句话不可谓不意味深长。 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丁梅斯代尔牧师,是受宗教迫-害最苦的人,为了救赎

小说_红字_的多重叙事视角

第34卷 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Vol.34 No.1Journal of Sout hwest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J an.,2008 品艺?品书录 小说《红字》的多重叙事视角 杨 梅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市400044) 多重的叙事视角是《红字》的一大叙事特色。传统叙事模式常采取单纯化叙事视角,多用全知式或人物式,少见多重复合式。霍桑在《红字》中运用多重可变叙事视角,在编辑性全知叙事的同时,使用戏剧式全知叙事和人物叙事,通过视角的变化来调动读者的鉴赏能动性。 一、全知叙事 《红字》主要采用编辑性全知叙事视角,叙述者如“上帝”般全知全能,讲述故事时完全不受时空和角度的限制。在文本中,叙述者对每个人物的情况都了如指掌,从容地介绍人物的发展变化,大大方方地走进人物的内心,入木三分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感受。《红字》中有相当篇幅的心理描写,如第5章写海丝特由于长期的折磨而对红字产生的新感觉,把海丝特既困惑又震惊的矛盾心理生动地展现出来;又如第20章,着力刻画了丁梅斯代尔决定和海丝特一起逃走后的激动、迷惘情绪。Chase 赞扬霍桑小说中的心理描写,认为“在他的创作中,罗曼司第一次满足了美国想象的特殊需要……为了做到这一点,霍桑充分发挥了其心理描写的才能”[1]。 在编辑性全知叙述的模式中,作者常常通过叙述者之口对人物、事件发表公开评论。在《红字》中,叙述者也常常站出来直接与读者对话,干预故事进程。有时是介绍背景知识,并发表议论。如第2章对妇女们的介绍和评论,使她们与海丝特的美丽端庄、妩媚动人、气质优雅形成鲜明对比:“在那不很文明的时代,穿着衬裙和撑裙的妇女在大街小巷上招摇过市,……在古老的英格兰诞生和成长起来的那些少女和妇人,……在精神上就像在体质上一样,论品质是更要粗犷的。”[2]5有时是直接发表议论。如海丝特和罗杰?奇林沃思见面后,叙述者站出来说:“让那些得到女人婚约的男人们发抖吧……就连他们强加于女人那种恬静的满足,……都要统统受到谴责。”[2]211有时,是对叙述的故事提出质疑,指出事件实际上可能是另外一回事,给读者提供阅读的“多重选择”,让读者自己决定究竟哪种情形是真的以进行“选择性阅读”。比如第12章,丁梅斯代尔夜晚在阳台上与海丝特和珠儿团聚,当他说他们不会在人世站在光天化日之下时,一条闪电撕破乌云密布的夜空,浩瀚的天穹亮得如同一盏巨灯上的圆盖,街上的景物都露出奇特的形象。叙述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实际存在,只不过是孤独的目睹者自己想象杜撰出来的:“因此,当牧师仰望天顶,看见一个用暗红色的光线勾勒而成的巨大字母———A字———我们只能归咎他自己的眼睛和心态出了毛病。”[2]177因此,读者就有了两种选择:一种是天空中出现红色A字的象征意义,一种是牧师的错觉。再如第8章,海丝特离开总督宅邸时,西宾斯太太叫她去森林参加黑男人举行的聚会,海丝特拒绝了。叙述评论说:“如果我们假定,西宾斯太太和海丝特?普琳之间的这次谋面有根有据而非比拟象征的话。”[2]114究竟前面叙述的事件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比拟象征呢?作者似乎希望通过天空中的奇异景象、西宾斯太太和黑男人来传达一些象征意义,为一些不能理解其象征意义的读者提供另外的选择。 作品有意不限制读者阅读,而是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艺术空间,让读者获得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为读者提供选择性阅读,充分把握了潜在读者的感知特点,尊重读者的审美情趣和阅读习惯,打破了全知叙事者主宰一切的“上帝”的传统地位,改变了原来读者心目中作者指手画脚包办一切的形象,融洽了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为读者提供了参与对话交流的平等地位和实际可能,激发起读者积极主动的阅读需求。 《红字》文本中有相当篇幅的对话,故事由叙述者讲述的成分很小,主要通过人物对话展示,叙事视角由编辑性全知叙述转向戏剧式全知叙述。如第4章,海丝特和奇林沃思的会面,文本主要由对话构成;第10、14、17、19章都主要运用戏剧式叙述,穿插编辑性全知叙述。叙述者自己的描述仅局限于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不涉及人物内心世界。读者根据人物对话,了解故事的进程,揣摩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二、人物叙事 在全知叙事同时,《红字》对海斯特、珠儿、丁梅斯代尔以及奇林沃斯的人物描写大多采用人物叙事视角,站在特定人物角度观察另一人物,通过不同的小说人物向读者展现描写对象。 对海丝特的描写主要是人物叙事。叙事人在海丝特亮相前先让读者通过一群清教老妇、一位少妇的视角观察海丝特。那些老妇把海丝特斥责为“下三烂”、“贱货”、 091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word版本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

吉林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院系:外语分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 656 学号:15 指导教师:454 2012年 5月 14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摘要: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 出现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 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 1804- 1864)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更是将象征主义运用的淋漓尽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剖析人类的罪恶根源,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红字》以17 世纪北美清教(加尔文教) 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描写两个触犯清教戒律的教徒悔罪的心理历程。《红字》中,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包括其中各个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我将会在论文中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写作手法;宗教;意义

红字象征意义分析

吉林工商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红字》的象征意义 院系:外语分院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656 学号:15 指导教师:454 2012年 5月 14日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浅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摘要: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流派, 出现于19 世纪末至20 世纪30 年代, 是欧美现代派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 1804- 1864) 是美国19 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The Scarlet Letter)更是将象征主义运用的淋漓尽致,以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和寓意深刻的象征手法剖析人类的罪恶根源, 揭示“人性恶”这一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红字》以17 世纪北美清教(加尔文教) 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 描写两个触犯清教戒律的教徒悔罪的心理历程。《红字》中,霍桑成功地运用多重象征, 从不同的侧面暗示《红字》的主题,包括其中各个人物、不同的场景, 以及红字本身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赋予主题以具体的形象, 从而使整部小说的含义更含蓄、更丰富,《红字》使霍桑成为现代象征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我将会在论文中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分析《红字》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象征写作手法;宗教;意义

小说红字

Reading Report for Extensive Reading Course Number:1111902318 Term: 4 Name:徐湘君 Date: 2013.5.9

An Impression on The Scarlet Letter After finishing reading the novel scarlet letter, I feel very much sad and depressed. I am sorry for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Hester Prynne, Arthur dimmesdale and Roger chillingworth. The tragedy between them revealed the cruelty of the society, the deception of region and hypocrisy of moral. The story happened in Boston about 200 years ago. It mainly tells us the love affairs between three people, Hester Prynne and his husband, Roger Chillingworth and a young minister, Arthur Dimmesdale. Hester does not love his husband at all. Arthur Dimmesdale is a minister and is highly respected by the people in town. Hester and Dimmesdale love each other. But their love is forbidden at that time. That’s why Hester is punished by wearing a letter A on her chest, which is considered a shame. First of all, I want to talk about the protagonist, Hester Prynne. She is my favorite character in this novel. She is a brave and passionate lady. She is a kind and helpful woman. The novel described her as follows, ‘so picturesque in her clothing and manner, and with the infant at her bosom, an object to remind him of the image of Divine Maternity, which so many great painters have struggled with one another to represent ’. From my point of view, she is the embodiment of beauty, kindness and truth. She wears the scarlet letter A for seven years because she makes an unforgivable mistake--- Adultery. Although nearly all the habitants in the region reject her,she still tries her best to help everyone in need. She could face everyone's despise and contempt, but she could not face her daughter - Pearl. As she said, ‘She is my happiness!--she is my torture, none the less! Pearl keeps me here in life! Pearl punish es me too!’ Pearl, like a living ‘scarlet letter’ to punish Hester, reminds her of the unbearable memories. However, she didn't kill pearl’s wild nature. She raises her with care and love. She loves the priest and bears the humiliation alone, which was enough to show her great love. Later, when her husband, the doctor revenges Arthur, she even encouraged Arthur to leave the region together with her, although in the end

分析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物性格的养造

分析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摘要: 作为美国生活中的一个支配性因素, 清教主义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霍桑的《红字》是一部反映美国清教思想的代表性作品。 通过分析霍桑在《红字》中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及命运的安排可以看出霍桑虽出身并成长于清教思想盛行的环境但他的思想同清教思想是存在矛盾冲突的甚至可以说具有反叛清教思想的性质。 1 美国的清教主义思想及其对美国文学的影响 17世纪早期,英国人开始在北美大陆定居。这些创建了美国的第一批移民大多数是清教徒。清教徒是16世纪中叶由英国基督教新教分化出来的宗教分支。 他们是一群理想主义者相信教堂应该恢复耶酥?基督创建时的纯净。对他们来说,宗教是第一重要的东西,督促和看到人们在上帝的恩泽下生活和思考是他们首要的任务。 “简约朴素的风格满怀创建新伊甸园的期望不懈地寻找上帝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上帝意图与个人意识的关系”,[1]这就是这些分离主义者们离开英国去创建圣经中所描绘的乐园时身上所具有的那些最基本的特点。 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于生命的哲学理解都带到这个新世界并使它们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发展成后来众所周知的清教思想并成为本美国生活中的一个统治性因素。清教主义是清教徒的思想和他们所信仰的教义。清教的历史观建立在基督教理论和原则之上。清教徒信奉严格的宗教和道德原则,他们接受“命定论”,“原罪说”,“完全的堕落”和“通过上帝的仁慈所带来的有限的救赎”这些教义。清教徒显著的特点是对于宗教和道德的狂热精神,因此他们具有勤奋、自制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注重理智,排斥感情,推崇理想,禁绝欲望,但后来却发展到极端,对触犯教规的人进行公开和严厉的惩罚。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清 教主义思想对于美国思想及文学具有持久的决定性影响力。可以说,如果对清教思想没有一定的理解,那就不可能真正地理解美国及其文学”。清教思想极大地影响了美国文学。早期移民刚到新大陆时忙于生存斗争所以开始时文学发展比较缓慢。最早发表的关于北美的作品是游记、日记之类的文字,作者都是英国人。英国殖民地建立之后,统治者利用宗教,主要是 清教主义作为控制殖民地思想意识的主要手段,因此许多出版物是关于神学的研究。殖民地时期许多作品尽管文学性不强,但它们都为19世纪的美国文学奠定了基础。 清教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教义,更是一种文化氛围,对美国性格和美国文学有根深蒂固的影响。无论是殖民地初期文学中的宗教狂热,还是传奇浪漫主义文学中有关清教主义原罪等观念的叙述抑或是超验主义文学强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对道德纯正的重视都可见清教主义的影响。另外,美国文学中的象征主义手法继承于清教徒的传统。 象征主义早在美国的初期拓荒者们———清教徒的身上已初见端倪,他们满怀着要创建一个新伊甸园的愿望来到美洲,以不屈不挠的勇气进行工作。对虔诚的清教徒来说,物质的世界就是上帝的象征,物质生活同时也是精神的他们认为自然与上帝是一体的。作为象征主义大师,霍桑的作品中处处可见象征主义的痕迹。 例如“A”是《红字》中主要的象征。此后麦尔维尔、豪威尔斯和很多其他作家纷纷尝试这种手法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技巧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普遍实践。 因此,美国文学是清教传统影响下的产物,而美国的作家们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这种传统2. 2 《红字》人物性格和命运分析 霍桑在《红字》中塑造了美国小说中第一位真正的女英雄,这就是女主角海斯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她深深地牵连在了她所生活的存在性别差异的社会里是因为她坚定地选择了“适合于”一位女性的“爱情”。她是一位女英雄是因为她是一位有个性的女性敢于

红字简介

作品简介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0年。 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代的美洲为题材,但揭露的却是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主人公海丝特被写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尔,同时也在感化着充满罪恶的社会。 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说则把他写成了一个一心只想窥秘复仇的影子式的人物。他在小说中只起情节铺垫的作用。 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因此,它不仅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同时也被称作是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篇。 introductio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hawthorne novel. Published in 1850. Novels by two hundred years ago of the colonial time America as subject matter, but revealed is the 19 th century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DianFa society of the era of deceit and cruelty, religious moral hypocrisy. Master the high seas, silk is written for high moral incarnation. She not only influenced hypocritical dimmesdale, and also in the social reform of iniquity. As for her husband, Lin, ward, the novel he wrote an over-allocation peep the shadow of secret revenge the character of type. He in the novel only plays the role of the plot matting. Novel idiomatic symbolism, character, plot and language is a subjective imagine colour, in writing and often put people in the psychological activity and intuition in the first place. Therefore, it is not only the American romantic fiction masterpiece, also known as is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creation of novel articles. 英文简介

赏析美国电影红字

Appreciation of "the scarlet letter" Abstract:The scarlet letter in 17th century Puritan under colonial rule of New England as the background, drawing on the year in Boston a love tragedy. Key words:Family background、Writing background、Symbolism Hawthorne was born in 1804 in new England a buckeen family. Christian Puritan family. After the death of his father, he with his mother moved to Salem public, Salem strong religious atmosphere and fierce sectarian strife and Hawthorne's a religious traditions are of Hawthorne's thought and his later works produced great impact. He has been interested in literature and art since his childhood, and after graduating from college, he served in the customs, and 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French utopian socialism, and he formul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topian socialist scheme on the Brook farm.. Hawthorne at the time of the American social moral on funeral and bourgeois hypocrisy dissatisfaction, but he did not want t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unreasonable social system, only to seek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morality, preached God, advocate of moral self perfection. Almost all of Hawthorne's works were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new North American colony of England.. In his works clearly reflects the Hawthorne's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character, on the one hand, he was deeply the influence of Calvinism, believe that the "original sin", on the other hand, he deeply experience to Calvinism fanaticism, bossy and hypocrisy; on the one hand he accepted Emerson's philosophical view, I believe there is a mysterious force in the social reality, on the other hand, he was subject to the control of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 the Calvinist concepts of good and evil, a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standard, explore the inherent "evil" that "evil" is at the root of social problems. Symbolism is an artistic technique in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with the help of specific things and images to reveal the concept or meaning of abstract, and thus to induce readers' imagination and association.. "Sananier Hawthorne is good at using the symbolic things to reveal the specific things behind the deep meaning of", is regarded as a pioneer in modern literature of symbolism. In the novel "the scarlet

小说_红字_中的视角及视角越界现象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 nternati onal Relati ons,2006No15 小说《红字》中的视角及视角越界现象 袁小华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4) [摘要]《红字》的叙述视角原本属于第一人称目击者叙述视角,并不是批评家界定的全知视角。霍桑通过把有限视角变为全知视角的“视角越界”策略,使小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关键词]视角越界;全知视角;目击者叙述视角 [中图分类号]I712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3489(2006)0520068206 申丹在《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中提出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20世纪西方叙事理论界颇为注重对各种视角模式的区分与界定,但令人遗憾的是,叙述学家们对屡见不鲜的视角越界现象熟视无睹。[1](P1*******)申丹阐释了视角越界的概念,理清了热奈特在理论上对于视角越界分类的混乱,为读者提供了用于分析作品的工具。如果按照视角越界的功能与性质来重新解释《红字》中的视角策略,就会看到视角越界对于《红字》的成功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理论界对全知视角释义的混乱,所以小说《红字》便被笼统地界定为全知叙述视角,忽略了霍桑运用视角越界的技巧。 一、《红字》的叙述者及其视角 “在西方批评界,对于全知叙述的分类有两派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派将全知叙述与内聚焦严格区分开来,他们或将全知叙述单列一类,称之为无固定视角的‘零聚焦’(以热奈特为代表),或将全知叙述视为‘外聚焦’或‘外视角’的一种类型(以斯坦泽尔和里蒙一凯南为代表)。与此相对照,另一派批评家将全知叙述视为‘内聚焦’或‘内视角’的一种类型,较早的代表人物有布鲁克斯和沃伦。”[1](P1214)福勒也属于这一派。[1](P1214)由此可见,“批评界对于‘全知叙述’的分类之所以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是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对立。其一为‘对内心活动的观察’与对‘外在行为的观察’之间的对立;其二为‘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之内’与‘观察位置处于故事之外’之间的对立。福勒等人在区分时,依据的是第一种对立。……与此相对照,另一派批评家在区分时依据的是第二种对立,他们之所以将‘全知叙述’视为‘外视角’是因为全知叙述者不是处于故事之内,而是处于故事之外。”[1](P1*******)而申丹认为第一种分类是建立在实践与标准的不统一之上的。倘若象第二种批评家那样将叙述者的观察位置作为区分标准,将全知叙述视为“外视角”,就不会存在实践与标准相矛盾的问题。[1](P1215) 笔者认为,视角是由叙述者的“看”决定的。只有确认文本中的叙述者,才能“确认故事中属于它的视域部分,在行动本身和叙述对行动的观察之间作出区分。”[2](P125)由于“叙述者是虚构叙述符号的操作者和意义生产者”,[2](P153)小说《红字》文本的 86

《红字》小说结局与电影结局的对比

红字小说结局与电影对比结局 Topic: In the namesake movie The Scarlet Letter, Hester reunited with Dimmesdale.They, together with Pearl,moved outside the community and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Try to compare this end with the original end in the novel.which one do you prefer?why? From my point of view,comparing this end with the original end in the novel,I like the original one in novel.the reasons are not far to seek . Firstly, as you know that ‘The Scarlet Letter’ was writen by Nathaniel Hawthorne.it is a classical novel in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9th century. The novel displays Puritanism’s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fe and thought. and introduces how the communities in the town are deeply influenced by Puritanism. It aims to presenting the harshness and the strict punishment in Puritan society. Comparing the namesake movie’s end with the end of the original novel,it is easy to find that a tragedy was changed into a comedy.As a chinese people,maybe you konw that we prefer to expect the story to have a happy ending rather than see a tragedy,that is a big difference in literary work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but I want to say that we should respect the reality.now let us make a bold assumption just like the movie shows,Hester Prynne reunited with Arthur Dimmesdale,together with Pearl,moved outside the community and lived happily ever after.that means Roger Chillingworth gave up punishing Dimmesdale who was his wife’s ,aadulterern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