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假设

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假设

比较成本理论的基本假设

成本理论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旨在解释企业在决策过程中会如何把资源有效地分配来获得最大的收益。成本理论假设企业将投入的资源分配到获得最大的收益的最佳组合中。因此,企业必须考虑投入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最佳投入成本和收益比。

成本理论假设认为,企业投入的资源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必须在投入资源的时候考虑到资源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最佳的投入成本和收益比。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条件来决定投入的资源,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

成本理论假设还认为,企业必须考虑到投入资源的成本,而不能只考虑收益。这就是说,企业必须考虑投入资源的成本会如何影响收益,并对投入资源的成本和收益之间做出最佳的平衡。

最后,成本理论假设认为,企业会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条件来决定投入的资源,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意味着,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条件来决定投入的资源,以便最大程度地提高收益。

总之,成本理论是一种基本理论,它假设企业根据自身的资源和市场条件来决定投入的资源,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它

还假设企业必须考虑投入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以求得最佳的投入成本和收益比。因此,成本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来分析企业的决策过程。

F第六章 成本理论

第六章成本理论 第一节成本的基本概念 成本从一般含义来讲,是指厂商在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即生产费用。由于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费用,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成本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常见的成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但对经营与决策是十分重要的。 从资源利用的角度考察,人们利用某种资源生产某种产品时,则必须放弃利用这种资源去生产另外一种产品的可能性。这就是西方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概念。具体我们可将机会成本定义如下:机会成本是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能够生产除此以外可获最大收益的产品的代价。例如,某人有10万元资金,可供选择的用途及各种用途可能获得的收入是:开商店可获利2万元,开饭店可获利3万元,炒股票可获利 3.5万元,进行期货投机可获利4万元。如果某人选择把10万元用于期货投机,则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用途是

开商店、开饭店和炒股票。在放弃的用途中,最好的用途是炒股票(可获利 3.5万元)。所以,在选择进行期货投机时,机会成本就是炒股票。或者说,选择进行期货投机获利4万元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的炒股票时可能获得的3.5万元。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要注意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做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损失。在上面所举的例子中,某人做出进行期货投机选择时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的炒股票,或者说获利4万元时机会成本是 3.5万元。但这决不意味着为了获利4万元,必须支出 3.5万元,或实际损失了 3.5万元。10万元的资金只能在进行期货投机获利4万元与炒股票获利 3.5万元中选择其一,这是因为资源是有限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了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在这种情况下,你做出一项选择时,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支出或损失,仅仅是观念上的损失,或放弃的另一种可能性。也就说他的这项投资必须能获利 3.5万元以上,否则他就不如将资金投到炒股票上。 第二、机会成本是做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例如,在上例运用10万元资金的选择中,当选择了期货投机时,所放弃的用途有开商店、开饭店和炒股票三种,其中最好的一种用途是炒股票(在这三种可能选择的用途中获利最多),所以,运用10万元进行期货投机的机会成本是放弃炒股票能够获得的 3.5万元,而不是其他。 第三、机会成本并不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你的选择也会给其他人带来机会成本。例如,当你在夜晚享受“卡拉OK”时,你所放弃的宁静就是这种享受的机会成本。这时,你还会使别人得不

比较优势理论资料

比较优势理论 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目录 比较优势理论 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由于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符合经济现实。因此在这种严格条件下论证和理论很难作为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指导原则,这样比较优势说的普遍适 用性就值得怀疑。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差别与联系 区别1:理论基础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 赫克歇尔和他的学生俄林是新古典主义经济的代表核心人物,二人共同提出了H-O资源禀赋理论。 区别2:理论要素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表明当生产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时,生产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差异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即只考虑了单一的生产优劣势。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模型假定只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和资本。当生产中投入劳动力和资本等多种生产要素时,国家间要素禀赋差异将使各国在不同的商品生产上具有相对优势。 区别3: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产生机理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在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是相等。对于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优势较大的商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互相交换,彼此都节省了劳动,都得到了益处。生产不同优势产品的能力不同产生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资源禀赋理论认为,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区别4:两种理论的假设条件 比较优势说的假设条件 a.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和两种商品(X与Y商品),这一个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二维的平面图来说明这一理论 b.两国在生产中使用相同的技术。即:如果要素价格在两国间是相同的,两国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就会使用相同数量的劳动。由于要素价格通常是不同的,因此,各国的生产者都将使用更多的低价格要素,以降低生产成本。 c.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换条件下进行,没有考虑复杂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个单位的X产品和一个单位的Y产品等价(不过他们的生产成本不等) d.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e.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f.分工前后生产成本不变 g.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但是,在贸易存在的条件下,当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完全相等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如果存在运输成本和关税,当两国的相对价格差小于每单位贸易商品的关税和运输成本时,两国的生产分工才会停止。 h.价值规律在市场上得到完全贯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i.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不发生其他影响分工和经济变化。 j.两国资源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均不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和要素 k.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即总的进口额等于总的出口额。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 ①.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 (1)关于财富的定义 (2)关于国家干预 (3)关于持续地保持贸易顺差的意义 ②.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运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 ③.绝对成本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 2.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 ①.不考虑需求因素,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决定,也就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益分配问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的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 ③绝对成本的适用范围有限。 3.一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 ax∕aY < bx∕bY (ax、aY、bx、bY为单位生产成本) ax∕aY﹥bx∕bY (ax、aY、bx、bY为劳动生产率) 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就具有比较优势 4.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A国:机会成本=∣dY/dX∣=∣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斜率∣=aX/aY (为一常数)同理B国:机会成本=bX/bY 如果aX/aY

现代经济学

一、用李嘉图的理论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增长 二、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么? 三、用厂商理论说明消除垄断提高竞争的意义 四、在讨价还价中,如果双方对于商品的价值a都知道b都不知道c一方知道另一方不知道时请用博弈论阐述双方的策略和均衡。 一、用李嘉图的理论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增长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对我国经济的指导意义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即认为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包括1: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一国之内的劳动是完全同质的;在一国之内劳动可以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费用;两国相同产品的生产技术及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偏好即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同。 斯密认为国与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前提是两个国家之间都存在交易产品存在绝对优势才进行的,对于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上都处于优势的国家和两种产品都处于弱势的国家就不可能发生国际贸易了,而李嘉图则对斯密理论进行了发展和修正,李嘉图认为只要两国的两种产品之间存在比较优势就可以进行国际贸易,即存在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生产它存在优势相对比较大的产品,存在绝对弱势的国家生产它相对弱势比较小的产品进行国际贸易,一个国家不论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利益,即在各自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得到更多的产品量,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和福利水平。这一理论证明了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是自由贸易理论的核心。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指导意义,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对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后进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追赶先进的国家,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或局部的竞争优势,都与政府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一国如果想改变其相对落后的贸易结构,便应选定一些重要的行业与部门,对其实施有效的政府干预,给予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帮助。建立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效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因此,在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时候,可以从本国资源出发,选择好主攻方向,较早地取得成本优势与规模应。(二)加快贸易的转型升级。目前,造成贸易方式向加工贸易倾斜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上游产业技术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够稳定。我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基础就比较薄弱,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我国唯一能和国外竞争的是我们的劳动力,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我国也是采用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制定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政策。以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大部分的出口产品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像纺织、服装、鞋之类的。 我国出口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工业制成品3,而在制成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

CAPM模型假设

CAPM理论存在着较为严格的假设前提,并且它将证券市场假设为一个理想的简化的抽象的市场。因此,在前提条件不能严格满足的条件下,CAPM在证券市场的就有适用效果的区别。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相对较晚,证券市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能满足市场完全有效性的假定。所以CAPM在我国的应用效果将会同实证结果存在很大的差距。 1.CAPM模型假设所有投资者可以及时免费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也就是说证券 市场是一个有效市场,不存在资本与信息流动的障碍。有效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完全公开化,每一位投资者均可以免费得到所有有价值的信息,且市场信息一旦公开,将立即对证券价格产生影响,并很快通过证券价格反映出来,只有这样证券价格才是其价值的真正反映,定价机制不至于被扭曲。 但中国在一定程度上只能算弱势有效市场,证券价格不能反映包括当前信息和内幕信息。信息披露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表现在:一方面,信息难以通过正常渠道全面公开;另一方面,一些信息披露责任者的弄虚作假更是产生了误导投资者,误导市场的后果。 2.所有的投资者都是理性的,他们均依据马科威茨证券组合模型进行均值方差 分析,作出投资决策。因此,投资者的决策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是CAPM对现实市场有较强适用性的一项前提。中国股市实际上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股市,且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素质普遍较低,经验不足,尤其缺少专业方面的知识,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多数做短线炒作投机,投资观念不成熟。 3.CAPM模型假设投资者希望财富越多越好,效用为收益率的函数,由于投资者 可能为风险厌恶型,风险中性型或风险偏好型,这使得他们在考虑财富效用的同时也不会忽视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者,他们选择的效用函数可能截然不同。 4.CAPM模型假设证券收益率的概率服从正态分布。然而,证券收益率服从正态 分布的假设基本不成立。多数统计数据表明:各种证券收益率并不一定服从正态分布。但是,由于本文选择的投资的计划期一般比较短(如一个月),在此期间股票价格波动有限,因此短期内股票收益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计划期为一年或更长时间,这时股票收益分布确实可能出现偏移。另一方面,由于本文针对的是单个股票预期收益率的计算,并不如多

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2简述绝对成本学说和相对成本学的主要观点与区别 答: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主指是绝对优势理论,指各国在生产同样产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所导致的各国之间生产优势的不同比较成本是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不同点: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认为“劣中选优”,“优中选优”的原则 3简述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结构性观点 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地与市场的距离不同,也出现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异:1)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离市场越近;2)距市场越远,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化越低 4图示并定性说明韦伯工业区位论推导的三个步骤 答:(我的)第一阶段,运费指向论。第二阶段,运费每指向论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第三阶段,运费指向论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 5简述韦伯与史密斯工业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韦伯工业区位论继承了杜能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他的理论的中心假设是,企业决策者在选择生产区位时,努力追求花费的费用最少。他首先考虑运输费用,认为运费的大小决定生产区位的选择。然后再考虑劳动力费用,集聚因素对区位的影响。最优区位= 总运输费用最小的区位= 吨公里最小的区位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的最大的地点”。分析费用和收入的空间相互作用对企业区位的影响,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7什么是产品周期理论(210) 答:第一,创新阶段:在这时期新产品和新技术通常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生产则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国市场为主; 第二,增长阶段:国内市场日趋饱和,竞争加剧,企业即开始向发达国家出口和就地生产,以此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第三,成熟和衰退阶段:产品定型后,技术垄断消失,竞争的基础变为价格竞争,因此企业直接投资都欠发达国家生产,转让标准化技术,同时将产品返销母国市场和欠发达国家市场。 9简述克里斯勒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一,两个理论的前提条件不同。 第二,克从上到下推理他的理论,而廖从下往上构建他的市场区系统。 第三,克的分析对象只限于第三产业,即商业服务业,而廖关心商业,也关心生产。 第四,克的中心地系统有明显的等级结构,而廖的模型没有严格等级层次。 第五,克的中心地职能规模与人口规模相对应。在廖的模式型中两者未必一致。第六,克的市场网在图形上十分严谨,但其推导计算反而不严密;相反廖的市场网在图形上不太严格,但其推导计算十分周全。 第七,克地理学家从归纳到演绎的方法,廖经济学者的演绎推导为主。 10劳动力因子以经济区位影响如何 答:劳动力特色的影响。劳动力密集的地区或都市(特别是大城市地区),有着多种多样的熟练劳动力,成为需要大量劳动力供应的企业的有利区位。 劳动力素质的影响。经济活动对高素质的科技劳动力的需求却越来越大,高素质

国际贸易知识点汇总

《国际贸易》知识点汇总 国际贸易:世界各国或地区进行商品、技术或劳务交换的贸易活动。 Δ国际贸易的基本类型 1、按商品或劳务的移动方向划分: 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复进口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商品或劳务运往国外市场进行销售,又称输出贸易。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将外国的商品或劳务运往本国市场进行销售,又称输入贸易。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保持原来的形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或者说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乙国输往丙国销售,对乙国来说,这项买卖就是过境贸易。 在过境贸易中,又可分为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 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本国境内后不存放海关仓库而直接运往B国; 间接过境贸易是指A国的商品进入C国境内后存放仓库,然后再运往B国。 在过境贸易中,由于本国未通过买卖取得货物的所有权,因此,过境商品一般不列入本国的进出口统计中。 复出口(Re-export) 从国外输入的商品,没有在本国消费,又未经加工就再出口,称作复出口或再出口。如进口货物的退货、转口贸易等。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本国自由贸易区或海关保税仓库再出口;二是经过海关结关手续后的本国化商品再出口。 复进口(Re-import)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则叫做复进口或再进口。产生复进口的原因,或者是商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是商品销售不对路。从经济效益考虑,一国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复进口的情况。

2、按贸易对象的性质划分: 有形贸易、无形贸易 有形贸易(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形态的商品(如粮食、机器等)的交换活动。 无形贸易(Intangible Goods Trade)是指买卖一切不具备物质形态的商品的交换活动,例如运输、保险、金融、文化娱乐、国际旅游、技术转让、咨询等方面的提供和接受。无形贸易可以分为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是指提供活劳动(非物化劳动)以满足服务接受者的需要并获取报酬的活动。 世界贸易组织列出服务行业包括以下12个部门:商业、通讯、建筑、销售、教育、环境、金融、卫生、旅游、娱乐、运输、其他。 服务贸易的四种形式: 1、跨境交付 2、境外消费 3、商业存在 4、自然人流动 跨境交付:指服务的提供者在一成员方的领土内,向另一成员方领土内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如在中国境内通过电信、邮政、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实现对境外的外国消费者的服务。 境外消费:指服务提供者在一成员方的领土内,向来自另一成员方的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如外国公民在我国短期居留期间,享受我国的医疗服务。 商业存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在另一成员方领土内设立商业机构,在后者领土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方式,如我国服务类企业在外国设立公司为外国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 自然人流动:指一成员方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进入另一成员方的领土内提供服务的方式,如某外国律师作为外国律师事务所的驻华代表到中国境内为消费者提供服务。 技术贸易(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de)是指技术供应方通过签订技术合同或协议,将技术有偿转让给技术接受方使用的贸易方式。

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一、成本法的概念和理论依据 成本法是求取估价对象在估价时点时的重新购建价格,然后扣除折旧,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 成本法也可以说是以房地产价格各构成部分的累加为基础来估算房地产价格的方法,所以,成本法这个概念中的“成本”,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成本,而是价格。 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可以分为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和从买方的角度来看。从卖方的角度来看,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生产费用价值论,即房地产的价格是基于其“生产费用”,重在过去的投入。具体一点讲,是卖方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不能低于他为开发建造该房地产已花费的代价,如果低于该代价,他就要亏本。 从买方的角度来看,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替代原理,即买方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不能高于他所预计的重新开发建造该房地产所需花费的代价,如果高于该代价,他还不如自己开发建造(或者委托另外的人开发建造)。例如,该房地产为土地与建筑物合成体的房地时,买方在确定购买价格时通常会这样考虑:如果自己另外购买一块相当的土地,它的现时价格是多少,然后在该块土地上建造类似的建筑物,它的现时费用又是多少,此两者之和即为自己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所购买的房地中的建筑物是旧的,自然还要考虑建筑物的折旧,即还要减价。 由上可见,一个是不低于开发建造已花费的代价,一个是不高于预计重新开发建造所需花费的代价,买卖双方可接受的共同点必然是等于正常的代价(包含正常的费用、税金和利润)。由此,我们就可以根据开发建造估价对象所需的正常费用、税金和利润之和来估算其价格。 二、成本法适用的对象和条件 只要是新近开发建造、计划开发建造或者可以假设重新开发建造的房地产,都可以采用成本法估价,但成本法特别适用于那些既无收益又很少发生交易的房地产的估价,如学校、图书馆、体育场馆、医院、政府办公楼、军队营房、公园等公用、公益房地产,以及化工厂、钢铁厂、发电厂、油田、码头、机场等有独特设计或只针对个别用户的特殊需要而开发建造的房地产。单纯建筑物的估价通常也是采用成本法。另外,成本法也适用于市场不完善或狭小市场上无法运用比较法进行估价的房地产。在房地产保险(包括投保和理赔)及其他损害赔偿中,通常也是采用成本法估价。因为,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或其他损害中,房地产的损毁往往是局部的,需要将其恢复到原貌;对于发生全部损毁的,有时也需要用完全重置的办法来解决。 运用成本法估价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中,房地产的价格直接取决于其效用,而非花费的成本,成本的增减一定要对效用有所作用才能形成价格;换一个角度讲,房地产成本的增加并不一定能增加其价值,投入的成本不多也不一定说明其价值不高。价格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是在长期内平均来看的,而且还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由竞争(即可以自由进人市场),二是该种商品本身可以大量重复生产。其原理如下: 首先假设价格正好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并假设此时的供给也正好等于需求,然后假设有某个因素引发了供大于求。在供大于求时,由于供求规律的作用,价格会下降;价格下降而成本已经发生,则利润会减少;利润减少使开发商得不到其原先期望的利润,开发商就会缩小投资规模或转产;开发商缩小投资规模或转产就会使以后的供给减少,供给减少而如果需求不变就会出现供小于求,供小于求就会使价格上升,价格上升就会使利润增加,利润增加就会重新吸引投资,重新吸引投资就会使供给增加,供给增加就会出现新一轮的供大于求。如此往复。 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在长期内,没有自由竞争,商品本身不可以大量重复生产,这个循环就不能成立,价格就不会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实际上,即使具备这些条件,价格等于成本加平均利润也是偶然的,价格仅仅是围绕着“成本加平均利润”而上下波动,趋向于“成本加平均利润”。因此,开发成本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房地产价格就高,开发成本低也不一定说明房地产价格就不该高。当求大于供时,房地产价格可以大大高于其开发成本;当供大于求时,房地产价格可能低于其开发成本。也正是因为房地产价格与房地产的开发成本不是始终成正比,才出现了赚钱与赔钱的问题。从一个开发项目来看有赚钱与赔钱的问题,从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776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1817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 ◆第二阶段: 1817年比较成本理论——1933年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最重要的基石) ◆第三阶段:二战(1945年)以后产生的新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Part1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贸易理论 主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只有在充分地比较劳动的社会属性前提下,也就是包括各民族经济活动在内的世界市场上,才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换言之,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同样由价值规律来支配。 评价: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世界性的剥削关系;另一方面,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具有两面性。但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从根本上是主张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与分工的,要改变的,是不合理的资本主义剥削秩序。 Part2 比较成本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主要内容:亚当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社会财富。如果每个人都用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那对交换双方都有利。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国外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假定: (1)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 (2)同时生产两种产品:呢绒和酒 (3)由于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不同,两国生产同量呢绒和旧的生产成本不同。 从表中可以看出: ◆生产同量的呢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国高,处于绝对劣势;而生产同量的酒,葡萄牙的生产成本比英 国低,处于绝对优势。 ◆英国和葡萄牙各有一种产品的生产成本比对方低,英国和葡萄牙应根据自己的最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 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各自集中资源,专门生产成本比别国低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双方都能得到贸易利益。 结果分为以下几点: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分工前(一年): 英国=1单位呢绒+1单位酒(220个工人)葡萄牙=1单位呢绒+1单位酒(190个工人) 总共:2单位呢绒和2单位酒分工后(一年):

经济学前提假设

经济学前提假设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运转的基础。在经济学的研究中,有一些前提假设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前提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没有这些前提假设,经济学就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 经济学前提假设的分类 经济学前提假设可以分为两类:微观经济学前提假设和宏观经济学前提假设。微观经济学前提假设研究的是个体经济主体行为,包括消费者、生产者、企业等个体经济主体,而宏观经济学前提假设研究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状况,包括国家经济、全球经济等。 微观经济学前提假设 1.理性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它认为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他们会通过比较成本和收益来做出决策,以达到最大化收益或最小化成本的目的。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假设人们的价值观、需求和目标是不变的。 2.完全竞争市场假设 完全竞争市场假设是指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他们都是价格接受者,市场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能够影响市场价格。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市场上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能够独立决定价格,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 3.信息对称假设

信息对称假设是指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都拥有相同的信息,没有信息的不对称。这个假设的前提是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够获得相同的信息,没有任何一个市场参与者能够掌握更多或更少的信息。 宏观经济学前提假设 1.货币中性假设 货币中性假设是指货币的数量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如GDP、就业等。这个假设的前提是货币政策不会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货币只是一个中介工具,它本身不会对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 2.长期稳定性假设 长期稳定性假设是指经济体系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系统,经济体系的长期趋势是向着稳定状态发展。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经济体系是一个长期稳定的系统,经济体系的长期趋势是向着稳定状态发展。 3.资本流动自由假设 资本流动自由假设是指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动到任何地方,没有任何限制。这个假设的前提是资本可以自由地流动到任何地方,没有任何限制。 经济学前提假设的局限性 经济学前提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是这些假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这些假设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的,如果这些条件发生变化,那么这些假设就可能失效。其次,这些假设是非常理想化的,现实中很难达到这些理想化的条件,因此这些假设只是一个理论框架,而不能完全反映现实。

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 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又称为比较成本贸易理论。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关键字: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依据 比较优势理论建立在严格的理论前提下: 1.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 2. 国家之家存在某种特征差异; 3. 各国的比较利益的静态不变的,不存在规模经济; 4.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以物物交换为 形式; 5. 生产要素在一国国内可以自由流动,在两国间则不能流动; 6.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然而,比较优势说许多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由于 完全自由竞争的假设、生产资料在国内自由流动和在国际间完 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资源充分利用和充分就业的假设都不 符合经济现实。特别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所以理论从产生 到至今已有很大的发展与改变。 发展背景 由于两个国家刚好具有不同商品生产的绝对优势的情况是极为偶

然的,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面临一些挑战。 1815年英国政府为维护土地贵族阶级利益而修订实行了“谷物法”。“谷物法”颁布后,英国粮价上涨,地租猛增,它对地主贵族有利,而严重地损害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昂贵的谷物,使工人货币工资被迫提高,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削弱了工业品的竞争能力;同时,昂贵的谷物,也扩大了英国各阶层的吃粮开支,而减少了对工业品的消费。“谷物法”还招致外国以高关税阻止英国工业品对他们的出口。为了废除“谷物法”,工业资产阶级采取了多种手段,鼓吹谷物自由贸易的好处。而地主贵族阶级则千方百计维护“谷物法”,认为,既然英国能够自己生产粮食,根本不需要从国外进口,反对在谷物上自由贸易。 这时,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找到谷物自由贸易的理论依据。李嘉图适时而出,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原理(Law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①。这是一项最重要的、至今仍然没有受到挑战的经济学的普遍原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经济解释力。他认为,英国不仅要从外国进口粮食,而且要大量进口,因为英国在纺织品生产上所占的优势比在粮食生产上优势还大。故英国应专门发展纺织品生产,以其出口换取粮食,取得比较利益,提高商品生产数量。 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根据比 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 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 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 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 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 势原理。 理论演进 20世纪初,赫克歇尔和俄林两位从生产要素比例的差别而不是生产技术差别出发,解释了生产成本和商品价格的不同,以此说明比较

基础经济学模型与假设

基础经济学模型与假设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管理稀缺资源的学科。在经济学中,经济学模型用于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并基于假设来进行分析。本文将介绍一些基础的经济学模型和相关假设。 一、供求模型 供求模型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模型之一。它基于两个主要的假设: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并且他们是理性的。在供求模型中,供给和需求是决定市场价格和数量的主要因素。 供给曲线表示卖家在不同价格下愿意出售的商品数量。需求曲线表示买家在不同价格下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当供给和需求相交时,市场达到平衡,价格和数量确定。 二、边际效应模型 边际效应模型是解释个体决策的模型。它基于边际效应理论,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权衡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需的额外成本。边际效益是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生产或消费所获得的额外效益。 个体理性地做出决策时,会选择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的选项。例如,当个体在购买商品时,如果商品的边际效益大于边际成本,个体将愿意购买。 三、比较优势模型

比较优势模型是国际贸易分析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它基于比较优势原则,认为国家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来提高整体福利。 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相对于其他商品的相对成本较低。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国家应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比较优势产业的商品,进口其他产业的商品。 比较优势模型解释了贸易的利益和原因。通过贸易,国家可以扩大市场规模、增加产品多样性、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整体福利。 四、效用最大化模型 效用最大化模型是解释消费者决策的模型。它基于效用理论,认为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会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效用是指个体对商品或服务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效用最大化模型认为,消费者在有限资源约束下,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组合。 效用最大化模型可以解释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需求曲线的形状。根据效用最大化原理,当商品价格下降时,消费者会购买更多的商品。 总结: 基础经济学模型和假设在经济学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供求模型解释了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决定因素,边际效应模型解释了个体决策的原则,比较优势模型解释了贸易利益,效用最大化模型解释了消费者决策行为。

国贸原理 2、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2、劳动生产率与比较优势 2-1 从绝对利益论到比较利益论 2-1-1 亚当斯密及其绝对利益论 (1)生平: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是名符其实的一个人。 亚当斯密的个性古怪难懂,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国富论】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1778~1790年间亚当斯密与母亲和阿姨在爱丁堡定居,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也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4年斯密出席格拉斯哥大学校长任命仪式,因斯密之母于1784年5月去世所以迟未上任;直到1787年才担任校长职位至1789年。斯密在去世前将自己的手稿全数销毁,于1790年7月17日与世长辞,享年67岁。 (2)绝对利益论的主要观点 贸易的原因是绝对成本的差异,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绝对成本的差异。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归纳及简评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归纳及简评 国贸1101 王白羽 2104110116 一、绝对成本理论 含义:一国应把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及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及生产费用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亚当·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他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绝对成本说解决了具有不同优势的国家之间的分工和交换的合理性,深刻指出了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但是,这只是国际贸易中的一种特例。如果一个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各方面则都处于劣势,绝对优势理论则无法回答。 二、比较成本理论 含义: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认为,所谓比较成本是一国两种产品成本的比率与他国相应产品成本比率的比较,是两国间两种产品成本比率的比率;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比较成本是两国同一种产品机会成本的比较,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国家在该产品上就具有比较成本优势。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比较优势理论遵循“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认为国家间技术水平的相对差异产生了比较成本的差异,构成国际贸易的原因,并决定着国际贸易的模式。 比较成本理论具有很高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第一,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第二,比较成本理论表明,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三,该理论还表明,通过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上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另一方面,比较成本理论也存在一定缺陷:首先,比较成本理论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其次,李嘉图为了验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最后,比较成本理论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的相关假设、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

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辅导本量利分析 二、变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和 非生产成本全部作为制造边际贡献(销售额与变动生产成本的差额)的扣除项目,即全部作为期间成本。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 项目产品成本的构成期间费用的构成对存货计价的影响 变动成本法变动生产成本(料、工固定制造费用和存货中不包括固定制造费和变动制造费用)全部非生产成本用 完全成本法全部生产成本全部非生产成本存货中包括固定制造费用 (二)变动成本法的优势 1.消除了在完全成本法下,销售不变但可通过增加生产、调节库存来调节利润的问题,可以使企业内部管 理者更加注重销售,更加注重市场,便于进行更为合理的内部业绩评价,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有用的管理信息,为企业预测前景、规划未来和作出正确决策服务; 2.能够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正常关系; 3.便于分清各部门经济责任,有利于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 4.可以简化成本计算,便于加强日常管理。 【例题 ?单选题】如果企业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计算范围是()。( 2011 年) A.直接材料、直接人工 B.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间接制造费用 C.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 D.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变动管理及销售费用 【答案】 C 【解析】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只包括变动生产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变动制造费用), 固定制造费用和非生产成本全部作为制造边际贡献(销售额与变动生产成本的差额)的扣除项目,即全部作为 期间成本,选项 C 正确。 三、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的相关假设 1.期间假设 无论是固定成本还是变动成本,其固定性与变动性均体现在特定的期间内相关范围假设 2. 业务量假设 对成本按性态进行划分而得到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是在一定业务量范 围内分析和计量的结果 1.固定成本不变假设 在企业经营能力的相关范围内,固定成本是不变的 模型线性假设 2. 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关系假设 3.销售收入与销售数量呈完全线性关系 通常假设销售价格为一个常数,销售收入与数量之间就呈现完全线性关系本 量利分析中的“量”指的是销售数量而非生产数量,本量利分析的核心 产销平衡假设是分析收入与成本之间的对比关系,站在销售数量的角度进行本量利分析 时,就必须假设产销关系是平衡的 品种结构不变指在一个多品种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中,各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在总收入中所 假设占的比重不会发生变化 四、本量利分析基本模型 (一)损益方程式 1.基本的损益方程式

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范文三份

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范文三份 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 1 自考《发展经济学》考点详解汇总 考点:对外贸易理论和贸易条件 (一)传统贸易理论 1、亚当·斯密:绝对利益论; 劳动生产率绝对的高,耗费的资源是绝对的少,从绝对角度来看。某些国家在某些产品上处于劣势状态,但还可以通过贸易取得利益。 2、大卫·李嘉图:比较利益论; (1)参加贸易的只有两个国家 (2)进行贸易的商品只有两种 (3)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 (4)两国的资源既定,并按同一固定比例的要素组合进行生产 (5)资源充分利用 (6)不存在技术进步 (7)消费者偏好既定 (8)生产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9)生产要素只能在__流动,不能在国际间流动 (10)假定运输成本为零,也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 在此前提下,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认为:

(1)每个国家都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各自专门从事成本相对来说比较便宜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 (2)两国生产并出口各自占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劳务,双方的福利水平都会得到提高,因此贸易的结果是双方受益。 (3)通过__贸易,世界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世界的产出将达到最大。 它是以各国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进行分析的,是劳动价值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推广应用。这一理论一直是推行__贸易的理论基础。 3、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论; 假设前提: (1)进行贸易的有两个国家 (2)利用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3)不同产品要求的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是不同的 (4)各国都可以获得生产商品的相同的生产技术,即不存在生产率差异 (5)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不同,一国资本相对富裕,另一国劳动相对富裕。 要素禀赋论认为,贸易产生的原因不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而是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因而导致要素价格的不同,从而使__商品的价格比率有所不同。因此,劳动资源丰富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在制成品生产方面将有相对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应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 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