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和评估建筑物沉降情况以及其对结构和安全产生的影响。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是对建筑物沉降观测所需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旨在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将从观测设备的选择、观测方案的制定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等方面,介绍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一、观测设备的选择

1. 沉降观测仪器的选择要满足准确度要求,应选用精度高、稳定可靠的仪器设备,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观测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应具备合格证明。

3. 观测设备应经过校准和检定,仪器的误差及其可靠性应在规定范围内。

4. 观测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可靠,避免外部因素对设备的影响,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观测方案的制定

1. 观测方案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包括观测点的选取、观测时间和频次等。

2. 观测点的选取应遵循均匀分布原则,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沉降敏感区域。

3. 观测时间及频次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沉降速率确定,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4. 观测方案应经过相关专家的评审和审批,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工程管理人员报备。

三、观测数据的处理

1. 观测数据应及时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观测数据应按照规定格式记录,包括观测点编号、观测时间、沉降量等信息。

3. 观测数据的处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软件工具,包括数据分析、统计分析等。

4. 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应进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校核。

5. 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工程管理人员报告,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和评估结果。

总之,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对建筑物沉降观测提供了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保证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施建筑物沉降观测时,应按照规范要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制定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案,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通过规范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可以为工程管理和安全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保障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运行。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沉降观测是建筑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旨在评估建筑物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沉降情况,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建筑沉降观测规范是为了保证沉降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标准。 一、背景和意义 建筑沉降是指建筑物在其自身重量和外部荷载作用下的垂直位移。沉降观测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监测建筑物的沉降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过大的沉降导致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因此,建筑沉降观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二、观测设备和要求 在进行建筑沉降观测时,需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和工具。常用的观测设备包括沉降测点、测量仪器、传感器等。沉降测点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预测沉降量的大小合理设置,以确保观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测量仪器应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可靠性,以获取准确的沉降数据。传感器的选择和安装也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和要求。 三、观测方法和频率 建筑沉降的观测方法包括水准测量法、激光测量法、全站仪测量法等多种方法。不同的观测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工况,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需要确保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沉降观测的频率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和环境条件来确定,一

般情况下,新建建筑物需要进行定期观测,而老旧建筑物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判断。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得到的沉降数据需要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得可靠的结 果和结论。首先,需要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数据的整理和 筛选,排除异常数据和误差。其次,需要采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来 对数据进行处理,如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分析。最后,需要将观测 结果与设计要求和预测值进行比较,判断建筑物的沉降情况是否符合 要求。 五、结果报告和建议 基于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需要编制出相应的沉降观测结果报告。报告中应包括观测的目的、方法和设备,观测结果的处理和分析过程,以及结论和建议等内容。建议部分需要根据观测结果,对建筑物的下 一步维护和修复措施进行具体而针对性的建议,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 和稳定。 六、质量控制和评估 为了保证沉降观测的质量和准确性,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评估。质量控制包括设备校准、操作规范等,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质量评估则需要根据观测结果和处理过程,对整个沉降观 测过程进行评估,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结语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测量方法。单个构件,可采用测微水准或机械倾斜仪、电子倾斜仪等测量方法。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能够反映建筑物、构筑物变形特征和变形明显的部位; 二、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影响建筑物、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 三、点位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和长期保存。 沉降观测点的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根据工程的需要,应符合本规范表9.5.3中相应章结的规定。 第1条、沉降观测的各项记录,必须注明观测时的气象情况和荷载变化。 第2条、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应按设计规定埋设,并且符合下列规定: (一)、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二)、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 (三)、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四)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罐等高耸构筑物的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个点.

第3条、施工期间,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周期,高层建筑每增加1~2层应观测1次,其他座筑的观测总次数,不应少于5次。竣工后的观测周期,可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 第4条、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沉降观测点,应埋置于基础底板上。在浇灌底板前和基础浇灌完毕后应至少各观1次。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基础相对倾斜值和基础挠度,宜按本规范附录六公式计算。 第5条、基坑回弹观测时,回弹观测点,宜沿基坑纵横轴线或在能应反回弹特征的其他位置上设置。回弹观测的标志,应埋入基底面下lO~20cm。其钻孔必须垂直,并应设置保护管。 第6条、回弹观测点的高程,宜在基坑开挖前、开挖后及浇灌基础之前,各测定1次。对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回弹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超过1mm。 第7条、地基土的分层沉降观测点,应选择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地基中心附近。观测标志的深度,最浅的应在基础底面50cm以下,最深的应超过理论上的压缩层厚度。观测的标志,应由内管和保护管织成,内管顶部应设置半球状的立尺标志。 第8条、地基土的分层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浇灌前开始,观测的周期,宜符合本规范第9.5.6条的规定。观测的高差误差,不应超过lmm。第9条、建筑场地的沉降观测点布设范围,宜为建筑物基础深度的2~3倍,井应由密到疏布点。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规范要求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 或S05 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30 天/次)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 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 个月后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根据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设、设计单位的要求选择沉降观测精度的等级。在无特殊要求情况下,一般高层建(构)筑物采用二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就能满足沉降观测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原始数据要真实可靠,记录计算要符合施工测量规范的要求,按照依据正确、严谨有序、步步校核、结果有效的原则进行成果整理及计算。 二、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或城市精密导线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要求:(1)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布置 3 个以上水准点,其间距不大于100 米;(2)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2 个水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3)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沉降观测是通过测量建筑物在一定时间内的沉降程度和变化情况,以及对沉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 一、观测目的和内容 1. 观测目的: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旨在及时发现并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和稳定性。 2. 观测内容:沉降观测应包括建筑物各个关键部位的沉降程度、沉降变化速率、沉降的方向和趋势等。同时,还需要观测和记录沉降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水分含量、地下水位的变化等。 二、观测方法和设备 1. 观测方法:沉降观测可采用传统仪器观测和现代化监测仪器观测相结合的方式。传统仪器观测主要包括水准测量和测斜仪观测等方法。现代化监测仪器包括全站仪、倾斜传感器、GPS 等。 2. 观测设备:沉降观测中所使用的设备应具备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并且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设备。设备应经过校准和检验,并保持设备的正常使用和维护。 三、观测频次和内容 1. 观测频次: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通常情况下,沉降观测应至少每季度进行一次,并在重要阶段和改造过程中进行中期或临时观测。

2. 观测内容:沉降观测应包括建筑物的整体沉降情况和各个关键部位的沉降情况。观测数据应详细记录,并标明时间、观测人员、环境条件等相关信息。 四、数据处理和分析 1. 数据处理:观测数据应及时采集、传输和处理。数据采集应保证准确性和完整性,并进行多次观测的平均值计算。数据处理中应去除异常数据和错误数据。 2. 数据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可以评估建筑物的沉降趋势和变化情况,判断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要时,还可以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进行补救和加固。 五、报告和交流 1. 报告内容:沉降观测报告应包括观测背景和目的、观测方法和设备、观测数据和分析结果、结论和建议等。报告中应详细说明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并提供相关的数据和图表进行展示。 2. 交流与评议:沉降观测报告应及时交流给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评议和讨论。各方应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沉降观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总之,建筑沉降观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科学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才能准确评估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加固。建筑沉降观测规范的应用将对建筑工程的安全和效益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是指规定了建筑物沉降观测的技术要求、观测方式和观测结果评定的一系列标准和规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技术手段,用于监测和评估建筑物的沉降状况,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下面是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的一些要点。 1. 观测设备和仪器的选择 建筑物沉降观测需要使用高精度、稳定可靠的测量设备和仪器,例如全站仪、测斜仪、水准仪等。在选择设备和仪器时,应考虑其测量范围、测量精度、稳定性以及对环境因素的适应能力。 2. 观测点的布设 建筑物沉降观测需要选择代表性的观测点,并合理布设观测测点。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荷载分布情况,尽量选取在建筑物主要荷载作用区域的位置。观测点之间的布设要均匀,避免集中在局部区域,以反映整个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3. 观测参数的测量 建筑物沉降观测的主要参数包括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倾斜等。这些参数的测量可以通过全站仪进行,也可以利用测斜仪和水准仪进行。观测参数的测量应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频率进行,以获取连续、准确的观测数据。 4.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是判断建筑物沉降状况的关键步骤。观

测数据应进行去噪、平滑和插值处理,以消除随机误差和异常值的影响。经过处理后的观测数据可以绘制沉降曲线和位移变化图,以直观地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 5. 沉降观测结果的评定 建筑物沉降观测结果的评定应根据规定的评定标准和方法进行。常用的评定方法包括累积沉降、速度沉降和加速度沉降等。评定结果应与建筑物的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比较,判断建筑物的沉降是否超出允许范围。若超出范围,应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6. 观测报告的编制 建筑物沉降观测报告是记录观测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文件,也是后续工程决策和维护管理的依据。观测报告应包括观测目的、观测方法、观测参数和观测结果等内容,并附带观测数据表、图纸和分析计算过程。 以上是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的一些要点,这些规范旨在确保沉降观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在进行建筑物沉降观测前,应详细阅读和理解相关规范,确保观测工作的规范执行和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是为了监测和评估建筑物沉降情况以及其对结构和安全产生的影响。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是对建筑物沉降观测所需遵循的一系列规定和指导,旨在确保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将从观测设备的选择、观测方案的制定以及观测数据的处理等方面,介绍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一、观测设备的选择 1. 沉降观测仪器的选择要满足准确度要求,应选用精度高、稳定可靠的仪器设备,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2. 观测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应具备合格证明。 3. 观测设备应经过校准和检定,仪器的误差及其可靠性应在规定范围内。 4. 观测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可靠,避免外部因素对设备的影响,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二、观测方案的制定 1. 观测方案应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包括观测点的选取、观测时间和频次等。 2. 观测点的选取应遵循均匀分布原则,考虑到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和沉降敏感区域。 3. 观测时间及频次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和沉降速率确定,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全面性。 4. 观测方案应经过相关专家的评审和审批,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工程管理人员报备。 三、观测数据的处理

1. 观测数据应及时处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观测数据应按照规定格式记录,包括观测点编号、观测时间、沉降量等信息。 3. 观测数据的处理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专业的软件工具,包括数据分析、统计分析等。 4. 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应进行质量控制,定期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和校核。 5. 观测数据的处理结果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工程管理人员报告,并提供相应的分析和评估结果。 总之,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对建筑物沉降观测提供了一系列规范和指导,保证了观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施建筑物沉降观测时,应按照规范要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制定科学合理的观测方案,并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通过规范的建筑物沉降观测,可以为工程管理和安全评估提供有力的依据,保障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和稳定运行。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作业人员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分析原因并正确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30天/次)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此外,埋设的沉降观测点要符合各施工阶段的观测要求,特别要考虑到装修装饰阶段,是否会因墙或柱饰面施工而破坏或掩盖住观测点,不能连续观测而失去观测意义。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五定”即沉降观测依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被观测物的沉降观测点,点位要稳定;所用仪器、设备要稳定;观测人员要稳定;观测时的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观测路线、镜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以上措施在客观上尽量减少观测误差的不定性,使所测的结果具有统一的趋向性,保证各次复测结果与首次观测的结果可比性更一致,使所观测的沉降量更真实。 5、施测要求 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观测程序要熟悉、正确。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后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在观测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相互配合,工作协调一致,认真仔细,做到步步有校核。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一、问题引入 建筑物沉降是指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地基变形或负载变化所引 起的下沉现象。沉降过大或不均匀会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使用功 能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沉降观测作为一项重要的建筑监测工作,在 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沉降观测的目的和方法 沉降观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分析和评估沉降情况,以确定建 筑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主要的沉降观测方法有直接观测法、间接观 测法和结合观测法。 直接观测法是通过在建筑物周围设置沉降点,采用水准仪、全站仪 等测量设备定期进行高程测量,比较各测点之间的垂直位移来判断沉 降情况。这种方法准确性高,但对观测环境要求较高。 间接观测法是通过监测地表或建筑物的变形来推算沉降情况。比较 常用的方法有测斜仪、应变计、孔隙水压力计等。这种方法操作简便,适用范围广,但准确性相对较低。 结合观测法是通过综合应用直接观测法和间接观测法进行沉降观测。可以通过直接观测得到具体的沉降值,而通过间接观测可以获取更全 面的沉降分布情况。这种方法准确性与可靠性综合考虑,是沉降观测 中常用的方法。

三、沉降观测规范 为了保证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各国普遍采用相应的沉降观测规范。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1. 观测周期及次数:沉降观测至少进行3年以上,观测频率一般为每年2次,每次间隔6个月。在特殊工程项目中,观测周期和次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观测点布设:观测点应覆盖整个建筑物范围,并按照规定距离布设。观测点数量要充足,以保证数据的代表性。 3. 观测设备:观测设备应选用精确可靠的测量仪器,并定期检验和校准。在测量仪器选择和使用方面,应遵循国家相关标准。 4. 数据处理:观测数据应及时采集、导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处理。处理结果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进行合理解释和说明。 5. 数据分析与评估:观测数据应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建筑物设计和使用的限值进行比较。对于超过限值的观测点,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并重新观测跟踪。 6. 观测报告:观测报告应详细记录观测点的情况、观测数据、处理结果以及对沉降情况的评估。观测报告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撰写,并经相关部门审核和验收。 四、沉降观测规范的意义和应用

沉降观测规范

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要点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是在建筑工程中为了准确测量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而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方法。沉降观测是建筑工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工作,能够为工程项目的安全性、稳定性和耐久性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下面是建筑沉降观测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 一、沉降观测的目的和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评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和加固。沉降观测要求观测准确、可靠,结果可比较,对整个建筑物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二、沉降观测的方法和设备 1. 沉降观测的方法包括重力法、测斜法、水准测量法和电子水准测量法等。 2. 沉降观测的设备主要有自动水准仪、重力仪、测斜仪、激光测距仪等。 三、沉降观测的程序和要点 1. 在进行沉降观测之前,需要进行现场勘测、记录地基情况和固定测点等准备工作。 2. 沉降观测的程序包括观测前的基准测定、观测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处理,以及观测后的结果分析和评估。 3. 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选取合适的测点位置,保证测点稳定,并控制观测时间和频次。

四、沉降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 观测数据的处理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包括数据的录入、检查和整理等。 2. 沉降观测数据的分析主要是对每个测点的沉降量进行比较和评估,分析沉降的趋势和变化规律。 3. 针对沉降超过预定限值的情况,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的修补和加固措施。 五、沉降观测结果的报告和存档 1. 沉降观测结果应当及时整理和报告,包括观测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评价和建议等。 2. 沉降观测结果的存档要按照规定进行,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可追溯性。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文件,能够为工程项目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在进行沉降观测时,需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对于沉降结果需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补和加固,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持久性。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建筑沉降观测规范要求 建筑沉降观测是评估建筑物沉降情况的一种方法,它能够监测并记录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沉降变形,为合理评估建筑物的安全性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为了保证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筑行业制定了一系列的观测规范要求。以下是建筑沉降观测规范要求的内容:一、观测前准备 在进行建筑沉降观测前,需进行观测方案的制定和编制观测设计,包括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选择测量仪器和仪表、确定观测时间和频率等。观测前还需对建筑物进行必要的检测和修复,确保建筑物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同时,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详细的勘察和记录,评估可能对建筑物沉降产生影响的因素。 二、观测点选取 观测点的选取是建筑沉降观测的重要环节,应选取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如主承重墙、柱、梁、地基等位置进行观测。观测点的数量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规模和形式进行合理的确定,通常以不同楼层、不同结构体、不同方向等进行分析。 三、观测仪器和仪表 四、观测时间和频率 五、数据记录和处理 建筑沉降观测的数据应采用电子化手段进行记录和保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观测数据的处理要根据观测目的和要求进行合理的处理

和分析,如绘制沉降曲线和等值线图,进行趋势分析和变形评价,判断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六、结果报告和评价 综上所述,建筑沉降观测规范要求的核心是确保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这些规范要求包括观测前准备、观测点选取、观测仪器和仪表、观测时间和频率、数据记录和处理以及结果报告和评价等环节。通过严格按照这些规范要求进行沉降观测,可以为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维护提供科学和可靠的依据。

建筑物沉降观测标准及验收规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臻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参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 现行规范也规定,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重要古建筑物及连续生产设施基础、动力设备基础、滑坡监测等均要进行沉降观测。 特别在高层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沉降观测加强过程监控,指导合理的施工工序,预防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不均匀沉降,及时反馈信息为勘察设计施工部门提供详尽的一手资料,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建筑物主体结构的破坏或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的裂缝,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根据沉降观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为能精确地反映出建构筑物在不断加荷作用下的沉降情况,一般规定测量的误差应小于变形值的1/10——1/20,为此要求沉降观测应使用精密水准仪(S1或S05级),水准尺也应使用受环境及温差变化影响小的高精度铟合金水准尺。在不具备铟合金水准尺的情况下,使用一般塔尺尽量使用第一段标尺。 人员素质的要求,必须接受专业学习及技能培训,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熟悉测量理论能针对不同工程特点、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及观测程序,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够会分析原因并正确的运用误差理论进行平差计算,做到按时、快速、精确地完成每次观测任务。 2、观测时间的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不是得不到原始数据,而是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相邻的两次时间间隔称为一个观测周期,一般高层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按一定的时间段为一观测周期(如:次/30天)或按建筑物的加荷情况每升高一层(或数层)为一观测周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按施测方案中规定的观测周期准时进行。 3、观测点的要求 为了能够反映出建(构)筑物的准确沉降情况,沉降观测点要埋设在最能反映沉降特征且便于观测的位置。一般要求建筑物上设置的沉降观测点纵横向要对称,且相邻点之间间距以15--30米为宜,均匀地分布在建筑物的周围。通常情况下,建筑物设计图纸上有专门的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规范 5.1 一般规定 5.1.1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5.1.4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 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5.5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 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 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f t I 1.4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 〔二/ , 丿[I 综合成果。 2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 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

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 布设。 2.3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 i~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 加以保护; ' I / 2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 5.5 ! I 1 , 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 i . | •i ! 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 II 1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 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