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

浅谈“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本质的异同

定义(摘自:维基百科)

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又称迷失的一代、失落的一代,通常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年的一代人。海明威在其创作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中使用了“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使这一名称广为人知。“迷惘的一代”从此成为这批虽无纲领和组织但有相同的创作倾向的作家的称谓。所谓“迷惘”,是指他们共有的彷徨和失望情绪。“迷惘的一代”尽管是一个短暂的潮流,但它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确定了的。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该流派的作家都是性格粗犷豪放、落拓不羁的男女青年,他们生活简单、不修边幅,喜穿奇装异服,厌弃工作和学业,拒绝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浪迹天涯为乐,蔑视社会的法纪秩序,反对一切世俗陈规和垄断资本统治,抵制对外侵略和种族隔离,讨厌机器文明,他们永远寻求新的刺激,寻求绝对自由,纵欲、吸毒、沉沦,以此向体面的传统价值标准进行挑战,因此被称作垮掉的一代。

相同点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分别产生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两个流派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之下,甚至是文学评论界的反应也完全不同,但是当将两个流派分别放在各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时代背景、现实处境、思想基础、发展历程的比较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共同的反叛主旨,即反叛主流价值观,宣泄个人感受,用另类的方法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对两者的比较放在美国文学的纵向发展中,又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两者一脉的相承精神实质,即追求自由、独立的美国精神。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在创作手法上无疑属于创新一代,他们都把生活方式与艺术风格相结合,把自己的经历、对时代的感受体现在作品中。以海明威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代主义写作手法,

独树一帜,以凯替亚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融合了现代主义或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他们在艺术上敢于冲破一切传统的羁绊.

大胆创新这两代作家在创作手法上的共同点就是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来体现他们作品的主题。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两种文学流派在美国文坛乃至整个文学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点

一、不同的时代背景

“迷惘的一代”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17年,美国宣布对德开战。为了鼓动青年们参战,他们打着“拯救民主”、“伸张正义”、“为和平而战”的口号。在这种怂恿下,青年们把参加战争看成充满了理想色彩,认为这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好机会,他们怀着浪漫主义理想和维护正义的使命感,纷纷报名参军。满怀希望和理想走上战场的青年,满以为能充分实践自己的正义和伟大的使命,但后来他们发现战争远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战场上,他们感受到的只有战争的灭绝人性,生命如儿戏,他们逐渐看清战争的本质,他们只是美国大资产阶级争取利益的工具。

“垮掉的一代”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人还没有从一战的恐怖中

走出,二战又开始了。二战的来临,使美国人陷入比一战更深的恐惧中,社会秩序的错乱使人们的精神发生了巨大的裂变。二战的爆发使人们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根本价值,人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都坍塌了。如果一战时人们对政府还抱有期望,而经历了更为灭绝人性的二战后的青年则彻底对美国政府失去信任。他们一开始就以特异独立的行为反抗着社会。

二、不同的社会背景

一战和二战后社会的现实状况是不一样的。

一战后,令青年们引以为荣的整个欧洲的传统文明一下子坍塌了,欧洲一片混乱。当初满怀理想冲上战场的年轻人战后回到家乡,发现一切跟战前都不一样了。他们并没有成为众人崇拜的英雄。他们过去的工作都被未去服役的人夺走,战后初期不景气的工商业使他们难以找到工作,作为退役军人的他们被视为难以管教的孩子。他们发现传统的清教价值观已不复了,他们已很难再适应自己的城镇和家庭,无法跟周围的人沟通,他们变得跟现实格格不入。一战对知识分子造成了更持久的精神创伤。他们对社会上只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追求高尚情趣不满。所有这些变化,使得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感到茫然,无所适从,他们失去了旧的根基,却找不到新的方向,思想空虚、精神孤独,自然的与社会主流制度脱离,以“迷惘”的外观情绪来表达对社会的抗议。

二战后的美国和一战已经不一样,社会更加集权和窒息,一战后的青年只是迷惘和彷徨,社会没有对青年施加很大的压制,而二战后的社会已经完全压抑了人的本性,遭受打击的青年不能再无声的忍受下去,正常的反抗已无效,他们不能像“迷惘的一代”那样,摆出与已无关的姿态,陶醉于个人小世界。他们便以特异独行和超然独立的行为引起社会和大众的关注,从而表达自己对主流权威的抵抗。

三、不同的反叛形式

两个流派都变现出一种不与主流协同的精神面貌,但是他们的反叛形式是不一样的。一个是“重压下的优雅”,一个是赤裸裸的嚎叫。

“迷惘的一代”虽然不问世事,悲观低调,但是他们并不是消极隐退者,在他们“迷惘”的外表下,却又都在寻找什么,从深层上表达了对个人自由的追求。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他豪放不羁,蔑视一切压抑和束缚,我行我素,从来不按别人设定的规范做事。他笔下的人物也是洒脱自在的人,不论是斗牛士、拳击手还是渔夫,都不动声色,外表冷酷,内心有着自己的做事准则,不管外界多么恶劣艰难,即使人注定抵抗不过自然和命运,但是人要在困境中奋力搏击,维护做人的尊严。这体现了人的反抗精神,是对人的尊严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是追求自由的表达。

如果说“迷惘的一代”用重压下的优雅表现对主流的反抗,“垮掉的一代”则以疯狂和赤裸裸的袒露表达同样的反抗精神。“垮掉的一代”行径极其疯狂,达到了不合常理的地步。《在路上》中的一群人就是这样,他们吸毒、性滥交、同性恋、飞速开车、沉迷于爵士乐、在公共场合脱光衣服,他们抛弃物欲、功名、蔑视国家政治、憎恨警察、以故意偷盗来进监狱。在常人眼中,他们是堕落、不可救药的人,但是他们这些疯狂和自我袒露的行为处处表达对主流体制的文化的抗议,对自由的追求。他们厌恶罪恶的大城市,他们动身到西部,到原始的墨西哥去,是因为西部远离压抑的、腐朽的东部体制,他们从黑人身上,寻找到人类纯净的本色。他们疯狂驾车,是为了体验极速时的癫狂,他们吸毒和性滥交都是为了体验一种最本初的、灵魂彻底摆脱束缚的感觉。因此,他们疯狂的行为只是

表面,他们内心始终在探寻着人类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因此在他们所处的时代,人在日益物欲和权欲的社会中,已经变得失去自我,逐渐异化,因此,他们就是要以疯狂的行为来激起逆来顺受的人们的反抗意识,恢复人们的自由。约翰.霍尔姆斯说“在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层面上,他们在每一个方面的这种堪称绝妙之至的对于信念的渴求和追求。”

“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正是美国社会在不同的阶段向世人展现的两扇窗子,透过这两扇窗子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美国的社会和思想状况,认识一个全面的美国社会,了解一个完整的美国现代文学。

美国电影60-70年代赏析

美国电影60-70 年代赏析 一·前言: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十年的区分也不是说一定在十年内,关键是关联的东西。文化的东西是很难界定清楚的,只是大概。美国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电影史离现在不太近又不遥远,,所以对其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然而也因为这个原因讨论它又显得极为重要。同时了解这一段历史,对于中国电影的崛起也许能指出一条出路。个人认为,任何事物是有联系的。任何艺术的发展必须是与时代紧紧相连的。在本篇论文中,笔者将以文艺复兴为参考,并从历史文化,社会现状等角度试图了解这一时期的电影特色。之后笔者同时也认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是处于一种承上启下或者说是一种近似于文艺复兴的前期的状态。很多电影人开始探索好莱坞辉煌以后的出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二·背景: 表现:笔者认为三十到四十年代,美国电影始终处于黄金时代,“美国电影中类型影片,在30 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 年代初期有声电影的出现,对白、歌曲和音乐的使用,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而四十到五十年代,美国电影开始下滑呈现颓势。“美国电影自40 年代末至50 年代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打击和挑战。首先,1948 年5 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对拖延多年的“派拉蒙案”作出裁决,判定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这就切断了大公司的主要财源,迫使公司大幅度减少影片生产。其次,美国电视发展迅速,到1953 年,电影观众人数与1946 年相比减少了一半。为争夺观众,早在20 年前发明出来的宽银幕电影此时开始成为与电视竞争的手段。最甚者是自1947 年起,“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开始针对好莱坞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1948 年,华盛顿特区联邦法院判处好莱坞十人案,1951 年又继续加深和扩大对电影界人士的迫害。许多人被指控为共产党,800 余人被列入黑名单。这场迫害极大地损伤了美国电影的创作元气。但受迫害的电影界人士克服重重困难,摄制出描写锌矿工人罢工的影片《社会中坚》(1954,H.比伯曼导演),至今仍受到电影研究人员的重视。主要发生在40 年代中期至50 年代初期的美国“黑色电影”,如B.怀尔德的《加倍赔款》(1944)和《日落大道》(1950),T.加奈特的《邮差总是按两次铃》(1946)和N.雷伊的《以夜维生》(1949),亦是在这种政治气候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50 年代末政治迫害的消退而逐渐消逝。”而七十年代后的美国电影又开始多元化的发展,各种流派,包括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形式主义Formalism,超现实主义Surrealistfilm,新写实主义Neorealism,真实电影与后现代电影相继完善并日渐成熟。可见,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美国电影其重要意义。原因:历史方面:美国历史自1960 以后,许多方面仍是战后发展的延续. 经济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气, 则仍不断膨胀;从城市移居到郊区的人口, 继续增加, 1970 年, 居郊人口超过了居城人口. 社会方面:1960 年初期, 黑人问题成为美国内部最主要的问题.。1960 年代中期, 许多美国人开始不满政府的对外政策。由于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集中, 60 年代后期, 生态环境的污染广受注意. 70 年代初期, 由于能源危机而导致的经济萧条, 是大恐慌以来, 最严重的一次. 文化方面:社会摇滚的盛行,嬉皮士的出现,美国出现了被称为垮掉的一代。他们有更强的危机意识,有更强烈的怀疑精神。所以那一时期的电影也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三·六十年代电影概况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结束之后,各大公司从印年代中期开始解体或转产,海斯法典也被正式废除。随之出现了微型影院、艺术影院、汽车影院。独立制片及实验电影有了发展。在“好莱坞之后”的年代里,一些经典题材和类型电影发生了变化。N,雷伊、V,米纳里和D,西尔克使美国情节电影前进了一步,出现了西尔克的《写在风中》(G.R. 希尔的《虎豹小霸王》(1969)和S.佩金珀的《野性的一群》(1969)等与过去不同的西部片。歌舞片中的佳作当推顾柯的《窈窕淑女》(1964)、R.怀斯的《西区故事》(1961)和《音乐之声》(1965)以及惠勒的《滑稽女郎》(1968)。这一时期是美国青年思想最动荡的年代,相应出现的表现青年疑虑、反抗的所谓“反英雄”影片有:雷伊的

海明威女性分析:英语版

On Hemingway Female 1.Introduc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critical views of the female image of Hemingway's, This paper analyzes Hemingway's several typical female image, proving that Hemingway has a really deep explanation in the women in his creation process. And we can also know the female aspect in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at time, It reflects Hemingway's writing is based on their own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to shape one and another bright female image. His creative talents and his outlook of women is showed at the same time. 2.Hemingway's female image became the focus of critics Hemingway is also called "male chauvinist pigs" and "feminist supporters," In fact, this is largely a wishful thinking of the critics. In "The Art of Short Stories," Hemingway wrote ," Female characters are the most difficult to deal with. But when someone present the criticism that there is no such woman you wrote, you do not worry about it. It just shows that your female characters are unlike their female characters." It is because of his strong feminist consciousness and the focus of female characters, the creation is so difficult. Looking at the Hemingway 's major works, from the early short stories, until th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it is not di fficult to find writers? women consciousness. This awareness has its consistency ,not changing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time, location and person. And the consistency rightly shows contradiction of writer?s dealing with the female characters. Whether it is "a pig" or "Daddy Hemingway" or partial in the view, his female characters for Hemingway is shaped only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nd purpose and his grasp of human nature, and there are no extreme side. The image of women in Hemingway…s works reflects his concepts of the role and understanding of women, all of these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his thoughts, the life history and the culture of that era. 2.1Criticism of Hemingway’ s works’smearing and being hostile to female images It is well known that Hemingwa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his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iterature is an indisputable fact, However, the image of Hemingway's female critics has been aroused heated arguments,

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

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 很多的上一辈人都说我们八零九零后是垮掉的一代,说我们不思进取,炫富拜金,说我们道德缺失,迷茫,冷漠……..可是我想说,这不是我们! 暴走漫画的主编任剑就在《暴走大事件》里说过一段话,在全国掀起了不小的热潮,他说:“前几天我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少年劝导几个成年人不要在人行道上停车,反被责骂说读书读傻了吧?少年伤心地哭了,我看了以后心里也特别不是滋味。一直以来,总有人批评80后,90后如何思想堕落,如何离经叛道,如何的扶不起来,还有人说他们是道德毁掉的一代人,是“垮掉的一代”。我特别的不理解,自顾自跳广场舞扰民的不是他们,不让座就拳脚相加的也不是他们,碰瓷耍赖的不是他们,炒高房价的不是他们,开黑心食品加工坊的不是他们建小工厂乱排污的更不是他们。是谁自己道德缺失反过来教育下一代人说这就是现实呢?是谁自己跌倒了还要反讹把自己扶起来的年轻人,这到底是谁扶不起来?当然,那些值得尊敬的长辈们给80后90后树立了榜样让他们不断的成长,不忘自我反省,于是我们能看到身边大多的80.90后,都能够遵守公序良俗,他们会主动的让座,会羞于插队,最坏的行为,也就是在电梯里按亮所有楼层。如果要给绝大多数的80.90后一个整体印象。我可以这么说,他们是刚一就业就被延迟退休,他们是干了二十年都买不起房结不起婚,却每天努力工作的一代人。他们是吃着各种黑心食品长大,却每天还在茁壮成长的一代人他们是顶着恶劣的就业环境,自然环境,顶着高高的房价,住在北上广的出租屋里却没有怨天尤人每天还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一代人。如果谁硬要说他们是“垮掉的一代”那也是被现实压垮的然而,即使是跪着,前方的路,他们也会一起走完。” 这才是现实中的八零后和九零后,他们从来就不曾跨过,他们顶着这个社会给我们的种种压力,依旧顽强地活着。他们绝对不会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破口大骂,拳脚相加。也从来不会为了自己的一时快乐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其实他们才是支撑着中国蓬勃发展的一代,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为这个社会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而那些宣扬八零九零是垮掉一代的人,看不到应试教育下的我们,看不到就业压力下的我们。他们所看到的,只不过是那些挥霍着父母的钱,挥霍着青春的人,而那绝不是我们!我们不是垮掉的一代,我们是这个国家中蓬勃发展的一代,是未来社会的顶梁柱,是这个民族的希望,所以,请不要自甘堕落,因为你没有资格堕落,你没有时间精力去堕落,你只有沿着生活的道路不断前进,无法停下。

“迷惘的一代”真正内涵

《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的一代” 摘要:厄内斯特。海明威在《太阳照常升起》着重描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代人的心理,这是一个内心探索的过程,是一个在现实中挣扎的灵魂的独白。小说中的人物经历了极大的痛苦和折磨,最终寻找到了精神和感情的出口,坚强地从历史带给他们的伤害中站起来,走向新的生活和希望。这正是“迷惘的一代”的真正内涵。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泛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代人,也特指出生在1900年前后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登上文坛的一代美国作家。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一战后青年厌恶战争同时又因失去方向而痛苦迷惘的心理,是现代主义初期青年文化反叛的一部分。但他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学流派,而是各自保留自己的独立风格。这一代人的迷惘是因为他们的传统民主自由的价值观与战后的世界格格不入,加之受美国政府推行的“恢复常态”政策影响,使这些青年感到美国冷酷无情,只重实际利益,从而使这些青年与美国在精神上疏远起来。 海明威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归来后的191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成名作、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在这部小说的扉页,海明威引用美国“意象派”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对他说的一句话作为题词:“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小说因此被视为“迷惘的一代”——无论是作为文学流派的,还是作为一代战争受害者的宣言书,海明威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太阳照常升起》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描写了战后一群青年流落在巴黎的生活情景。表达了当时的青年一代的幻灭感以及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反叛精神和强烈的反战情绪。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在身体上、精神上、道德上、心理上受到战争的损伤和摧残,他们没有精神支柱,没有奋斗的目标,表面上寻欢作乐,内心却隐藏着深刻的悲哀。他们对战争极端厌恶,对传统价值观念产生怀疑,对生活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无法在一个信仰失落的时代保持他们在精神上的平衡. The dignity of movement of an iceberg is due to only-eighth of it being above water.但是因为海明威的冰山原则,所以我们只看到那些迷惘、失落、悲观、孤独而无助的灵魂在现实的世界里苦苦挣扎,只看到他们在奢靡的生活中放纵自我、麻醉自我。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将他们带向了这样的一条路呢?而他们又将何去何从呢?作者想在字里行间表达什么呢?本文将通过剖析人物真正的内心,从而找到答案。 战争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反差和伤害是“迷惘一代”产生的重要原因,也是小说情节特定的背景。杰克这群流落在巴黎的青年过着碌碌无为的生活,他们的精神痛苦,都可以追溯到战争这个根源。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些曾受“爱国主义”口号影响并富有浪漫主义思想和冒险精神的美国青年,怀着满腔热血投人战争。但经历了战场上的血肉纷飞、残酷厮杀,时刻承受着死亡的恐怖和伤残的痛苦之后,他们发现,几千万人卷入、几百万人死亡的这一场战争,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大屠杀,也看清了现实的荒谬与残酷。战争摧毁了人类文明,摧毁了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的道德和价值观念。美好的憧憬如瞬间绚烂的烟花,心灵的伤痛比肉体的创伤更剧烈。他们经历战争非但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失去了原来支撑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神支

美国文学名词解释

American Dream: American dream means the belief that everyone can succeed as long as he/she works hard enough. It usually implies a successful and satisfying life. It usually framed in terms of American capitalism(资本主义), its associated purported meritocracy,(知识界精华)and the freedoms guaranteed by the U.S. Bill of Rights. American Puritanism清教主义: Puritanism is the practices and beliefs of the puritans. The Puritans were originally members of a division of the protestant church who wanted to purify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They accepted the doctrines of predestination, original sin and total depravity, and limited atonement through a special infusion of grace from God. American literature in the 17th century mostly consisted of Puritan literature. Puritanism had an enduring influence on American literature. It had become, to some extent, so much a state of mind, so much a part of national cultural atmosphere, rather than a set of tenets. Transcendentalism 超验主义: Transcendentalism was a group of new ideas in literature, religion, culture and philosophy that emerged in New England in the early to middle 19th century. Transcendentalists spoke for cultural rejuvenation and against the materialism of American society. It placed emphasis on spirit, or the Over soul,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It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and offered a fresh perception nature ad symbolic of the spirit of God. Prominent transcendentalists included Ralph Waldo Emerson and Henry David Thorough. American Naturalism自然主义: American naturalism was a new and harsher realism. The naturalists attempt to achieve extreme objectivity and frankness, presenting characters of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classes who were determined by environment and heredity. It emphasized that the world was amoral, the men and women had no free will, that lives were controlled by heredity and environment, that the destiny of humanity was misery in life and oblivion in death. The pessimism and deterministic ideas naturalism pervaded the works of such American writers as Stephen Crane and Theodore Dreiser. American Naturalism(美国自然主义文学):The American naturalists accepted the more negative interpretation of Darwin’s evolutionary theory and used it to account for t he behavior of those characters in literary works who were regarded as more or less complex combinations of inherited attributes, their habits conditioned by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2) naturalism is evolved from realism when the author’s tone in writing becomes less serious and less sympathetic but more ironic and more pessimistic. It is no more than a gloomy philosophical approach to reality, or to human existence.3>Dreiser is a leading figure of his school. The Gilded Age镀金时代:the Gilded Age refers to the era of rapid economic and population growth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post-Civil War and post-Reconstruction eras of the late 19th century. The term "Gilded Age" was coined by Mark Twain and Charles Dudley Warner in their 1873 book, The Gilded Age: A Tale of Today.The Gilded Age is most famous for the creation of a modern industrial economy. The end of the Gilded Age coincided with the Panic of 1893, a deep depression. The depression lasted until 1897 and marked a major political realignment in the election of 1896. After that came the Progressive Era. The Lost Generation: The Lost Generation is a group of expatriate American writers residing primarily in Paris during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group was given its name by the American writer Gertrude Stein, who used “a lost generation” to refer to expatriate Americans bitter about their World War I experiences and disillusioned with American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 ——以《雨中的猫》为例 摘要:海明威不仅有粗犷的一面,擅长刻画“硬汉”形象,关注男性世界,而且还具有细腻的一面,能从女性意识出发,关注男女二元对立的冲突矛盾和女性在社会中和婚姻中的弱势地位及困境。本文通过从场景、意象、叙事技巧的转换三个方面来剖析短篇小说《雨中的猫》,解读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海明威;《雨中的猫》;女性意识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其作品通常从男性视角出发描写男性世界,并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硬汉”形象。而海明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和部分文本中女性形象的缺失则在评论界颇有争议。很多评论家认为海明威有“厌女”情绪,对女性怀有敌意,但研究海明威早期的一些短篇小说诸如《在密执安北部》、《雨中的猫》、《白象似的群山》、以及《乞里马扎罗的雪》,会发现海明威对女性世界也颇具人文关怀,对女性社会地位和婚姻地位窘境也给予了深刻的描写与关注。他能够超越自己的身份,将女性意识纳入自己的作品中。他可以从女性视角出发去观察这个世界,揭示她们内心的感受,反映女性的情感意识。本文以《雨中的猫》为例,剖析海明威在作品中的体现出的女性意识。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被收录在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这篇小说语言凝练,并运用了独具作者风格的“冰山原则”,简约而不简单,是一篇从女性视角出发,充满女性意识的佳作。《雨中的猫》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一对年轻的美国夫妇在意大利旅游时,被雨羁留在旅馆房间内,妻子发现了外面有一只在桌子下躲雨的小猫并想把它带回房间,结果却空手而归。寻猫未果的妻子又向丈夫提出了许多诉求,但躺在床上看书的丈夫始终都无动于衷并让她闭嘴。故事的最后,旅馆的老板差侍女给妻子送来了一只猫。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场景、意象的描写和叙事角度的转换,反映了在婚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困境。 一、场景描写 《雨中的猫》开篇便是一大段关于旅馆二楼所面对的景物的描写,包括公园、战争纪念碑、广场和大海。海明威的作品一向以简洁凝练著称,作品中的每一个词都具有深意,承担着一定的任务;每一个细节背后都有潜在的原因。因此,文章开头这大段的看似与故事情节无关的景物描写必然有其特殊的含义。作者一开始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天气晴朗时的公园,棕榈树,绿色长椅和作画的画家。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将视线移向了带有沉重的战争记忆的战争纪念碑和在雨中不断拍打着沙滩的海浪。最后描写了一名侍者注视着空旷的广场的画面。雨及类似雨的意象不断重复,看似是对自然现象的素描,实则渲染了情境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境。这一段景物描写不仅制造了一种凄迷的氛围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妻子从对婚姻浪漫的期盼到对现实感到失望痛苦的心路历程。战争纪念碑是青铜铸造的,坚硬、冰冷,而纪念碑本身有担负着沉重的文化意义,让人联想到死亡、创伤和痛苦。雨中的纪念碑则更是将这种冰冷和悲凉的感觉发挥到了极致。这种灰暗阴郁的基调加深了美国妻子在异乡漂泊而又不被丈夫理解和关怀的那种孤独苦闷和压抑之情。“大海在雨中翻起一线长长的浪花,海浪从沙滩上悄悄退去,随后又汹涌而来,再次在大雨中翻起长长的一线浪花。”海浪不论如何努力前进都不能越过某条界线,只能不断在前进后退中徘徊。这象征了女性在社会、婚姻中的生活窘境。在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始终处于边缘地位,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以外,处于弱势的女性不断为争取权利而斗争却又不断遭遇失败。在男女二元对立中,女性试图改变被男性压制的局面,为此她们不懈斗争并苦苦挣扎,想要在男性社会中谋得应有的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 垮掉的一代冲破麻木的文化反叛——“垮掉的一代”的产生及其流变“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现代派文学流派,兴起于50年代初,鼎盛于50年代下半期。它是存在主义在美国的变种,在极端发展后,与美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社会政治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平盛世:危机四伏战后,美国做为战胜国,既发了横财,又捞足了政治资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军事大国。它的黄金储备占世界四分之三,它的军队驻扎在世界许多国家的基地。它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然而,这只是一种虚假的表面现象。在太平盛世后面,掩盖着巨大的精神危机和信仰危机,许多新问题开始在美国出现:大战中几百万犹太人遇难,一般美国人开始怀疑人是否还有他善良的一面?在广岛扔下的原子弹杀害了数以万计的无辜日本居民,美国人是否也会遭到同样的劫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真能造福于 人类?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将不受人们主观愿望所控制,会不会给世界带来更大的灾难?电子设备的发展和安装会不 会测试出人们内心的秘密?此外,电视、新闻、广播事业的发展也从各方面制约了人们的思想和活动。战争刚结束,就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40年代末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

国。一种恐惧共产主义的心理笼罩着美国统治集团,他们急不可待,发动了侵朝战争。没想到,这场战争反而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共产党对于他们来说,又成了不共戴天之敌。于是,美国统治阶级在世界上实行冷战、热战,炫耀原子武器,在国内实行高压政策,造成了美国人民“有史以来不曾有过的惧怕和心灵受桎梏的情况。” 更有甚者,美国统治阶级在患了共产主义恐惧病,实行****高压政策的时侯,竟然出现大搞白色恐怖的登峰造极的“麦卡锡主义”。1950年,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煽起全国性的激烈****“十字军运动”。紧接着,它煽起的****迫害风波及社会每一个角落,间谍审讯,忠诚宣誓和联帮调查听证会等一系列的恐怖活动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孤僻离群,谨小慎微,在不满现实的同时又缺乏勇气去反抗它。美国作家埃伦·麦克斯的短篇小说《忠诚的范契小姐》曾经描写过这样一个“忠诚调查”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时期的情景。“一天,范契小姐接到忠诚委员会的通知,只好应约会见了委员会的官员。那位官员说,她的忠诚是无懈可击的,但是,她必须注意周围有哪些人不忠诚,发现不忠诚的言行就必须汇报。当然,范契小姐对官员的指示是漫不经心的,她已工作了30个年头,再过11个月就可以退休了。但是,不久之后,官员第二次召见了她,因为她汇报不出别人的言行,就意味深长地让她明白,一个真正忠诚的人绝不能仅仅只做到自己忠诚而对他

垮掉的一代_初一作文

垮掉的一代 我被遮住眼睛,于是天空黑压压地扑了过来。我负着重荷向着前方奔跑。大片大片的黑色被无情地抛在了后头。希望就在前方不远处,我想。 我喜欢黑色,黑色其实是一种安全感,就像现在,我身披着黑色的毛皮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安然而惬意。 啪!我下意识地快了些,突然记得耶稣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屁股,那么你就应该把右屁股朝向他让他再打一下。忽然间觉得自己很博识,于是我苦思冥想着,许久,终确定刚才发出的声响的部位大概是左屁股。我兴奋异常,使劲地翘起右屁股,可等了许久竟仍无声响,我郁闷地停步,抬起头在黑暗中寻找那头直立行走的两脚驴。就在我在黑暗中苦苦寻觅孤单无助的时候,那蛇形的皮鞭狠狠地咬了我一口,正欲兴奋忽又觉的位置好象不对――左边有种好像麻麻的感觉而右边没有。我愤懑至及地翘起右屁股,马上有一种像狗的舌头舔到了我的右屁股。黑黑的行道上洒满了月亮柔媚的光芒,道路清晰可见。我假装郁闷地唱: 我一路向北/离开有你的季节/石磨旁周围/回转着我的狼狈/我加速超越/ 却甩不掉紧紧跟随的疲惫/细数伤悲/你伤我几回...... 不过有时,俺也会关心关心这混帐社会:瞧这鬼年头,光天化日之众目睽睽之下居然也有乱七八糟的事发生,战火把这世界

蹂躏的伤痕还未痊愈,火药味又四处弥漫开来,哼!瞧那些怪模怪样的女人们把男人们的世界弄得乱七八糟。哼!我不爽地悠荡着脚踢动着我卧室的木桩发出咚咚的响声。不经意地抬起头却发现一头极度标致的小母驴,我瞅了她一眼,一点也不在意,直到她从我面前走过,才扭过头看主人房间里没什么动静,我刷的一下就跳过栅栏,我扭着屁股屁颠屁颠地朝她的方向漂移...... IT’Sonmywayonmywayallthecolofuldays......朴树的歌缓缓流淌。 我说我喜欢黑色......

“迷惘的一代”与海明威精品文档5页

“迷惘的一代”与海明威 “迷惘的一代”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反映了一战后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对战争的愤恨和对现实的不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许多青年受到政治口号宣传的影响,把战争看做一种神圣而浪漫的职业,于是纷纷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军。在战争期间,他们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野蛮,海明威的著名作品《永别了,武器》中的主人公亨利曾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什么神圣,光荣,牺牲这些空泛的字眼,我一听就害臊,事物也没什么光荣,至于牺牲,那就好比芝加哥的屠宰场,所不同的是把肉拿来埋葬罢了。”①这时他们方才醒悟到战争并不像他们想象中的那般伟大,于是他们开始反叛,开始愤世嫉俗,战争摧毁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使他们对前途失去了信心,迷失了方向,茫然不知所措,他们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这种情绪,宣泄不满,形成了美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的“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曾经两次参加世界大战,这其中除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实因素外,他的性格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郊外的一个小镇,父亲是名医生,他非常鼓励海明威参加各种户外活动,经常带儿子去钓鱼和打猎,海明威3岁生日时,父亲便送给他一根钓鱼竿;10岁生日时又送给他一支比他本人高一头的猎枪。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海明威在这样的培养下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同时,海明威还参加拳击训练,他的对手是一名职业拳击家,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尽管这样,他仍然坚持训练,后来有一次,他的左眼被击中,造成了终生残疾。然而,在这些身体

的痛苦面前海明威从不畏惧,他从小就形成了这样坚强、刚毅的性格和铁一般的意志。 海明威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过平淡无奇的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积极报名参军,由于眼疾而未能如愿,之后,他又参加志愿救援队,在红十字会车队担任司机,有一次他开车在意大利北部和敌人相遇,双方展开战斗,海明威受重伤,以致经过十三次手术也未能痊愈,仍有两百多块弹片留在他身上,成为战争留在他身上永久的纪念,也给他的身体留下了无尽的伤痛。为此,意大利政府为他颁发了十字军勋章和勇敢勋章。 战争结束后,海明威于1919年初带着荣耀和累累伤痕回到美国,但很快他就发现,在经历了战争的风起云涌之后自己已很难适应现实的日常生活,他同很多其他直接或间接参加了战争的年轻人一样感到精神没有了支柱,生活失去重心,不知路在何方。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出现萧条,物价飞涨,青年作家们原来聚集的格林尼治村由于城市的扩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媒体的宣扬,再也回复不到原来宁静而自由的状态;与此同时,法国巴黎却是另一番景象,法郎贬值,饮酒自由,弗洛伊德的性自由理论得到推崇,如此鲜明的对比,使巴黎很快成为青年作家们的梦想之都,大批美国青年作家携家眷或情侣来到巴黎,海明威便是其中一位。 海明威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以此为背景写的。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战前曾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爆发后志愿赴欧洲参战,然而战争并没有使他获得想象中的光荣,他在一次事故中受伤,从此失去了性能力,他与勃莱特彼此钟情却不能在一起,痛苦煎熬着两个人。女主人公勃莱特?埃施利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她曾是一名英国护士,在战

当代青年是“垮掉的一代“

当代青年是“垮掉的一代“ 读罢该文,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用“垮掉的一代”这个具有浓烈历史色彩的词组来称谓处于就业困境中的中国大学生,显然不妥;其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着复杂的时代原因,过多地把责任归咎于大学生不理性就业,并不公平。 先说第一点。从历史来看,美国上世纪60年代,许多青年之所以成为“垮掉的一代”,跟两次世界大战揭露出的人性的残酷与黑暗,跟美国国内经济衰退和反战运动盛行密切相关。许多青年失去了人生目标,对社会极其不满,故而作出反叛姿态。 将“垮掉的一代”这个帽子安在中国大学生头上的评论者,也许是虚化了“垮掉的一代”的历史内涵,而取其“堕落、颓废”的含义——即便如此,我也不能不说,如此形容处在困境中艰难找寻“稻草”的大学生,实在是不太负责任。 在该评论作者的眼里,大学毕业生们的错,错在不该依赖城市,不该“作出一副离了城市就活不下去的孬状”——且不说不愿意离开城市去乡村小镇的大学生是否一定就是“孬”种,至少“孬”种和“堕落、颓废”之间还是不能画上等号的。轻率地以“垮掉的一代”来重责

迷惘的大学毕业生,显示出批评者预置了一个不恰当的批评立场——批评者只是挥起了大棒,而不是建立在理解大学生苦衷的基础上作善意的规劝。 其二,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众多原因中的确有着结构性失业的因素。但是,这样的事实不能说明“结构性失业”的苦果就非得大学生独自来吞,也不能说明,简单地引导毕业生走向乡村小镇就能解决“结构性失业”的难题。 大学生就业难,从根本上说,不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非理性”导致。从更宏观的背景看,有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比如非公经济的发育依旧不足,难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比如大学招生数量的非常态“跳跃”,等等。这一代的毕业生恰好处在一个节点上,遭受着更严峻的考验。就部分大学生而言,如果专业合适,如果志趣如此,都是可以考虑选择离开大都市去寻找合适岗位的。但是,对于坚持留在都市里寻梦的青年,也不必一棍子打死。 事实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人们可以善意地去提醒青年人,但却不能轻率地指责他们。谁能断言城市里只有奢侈生活没有艰苦打拼呢?谁能说乡村里就一定有他们可以追求的事业呢?

“迷惘的一代”的真实写照

摘要:菲茨杰拉德是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和170余篇短篇小说。《人间天堂》是他的第一部小说,被誉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菲茨杰拉德生动地记载了上个世纪20年代一代人的欢乐与悲哀,真实地反映了美国青年人“美国梦”的破灭,这使他成为他那一代人的杰出的代言人,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使他成为20世纪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本文试图通过对他的《人间天堂》中人物特征及其语言风格的分析和研究,来挖掘他的创作思想和人生经验。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人间天堂美国梦破灭代言人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先后创作、出版了4部长篇小说和170余篇短篇小说其中包括《人间天堂》(This Side of Paradise, 1920)、《美与丑》(The Beautiful and Damned)、《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 和《夜色温柔》(TenderIstheNight,1934)等作品。在创作中,菲茨杰拉德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特色于一体, 汇集了丰富多彩的体裁形式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扎实的语言基础、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底和极高的文学天赋。他的短篇小说大都写得情趣横溢,使广大读者百读不厌。他笔下所有的人物形象无论从外表到神情、从谈吐到内心活动都跃然纸上,活生生地出现在读者面前,使广大读者犹如身临其境,受到很深的启迪,从中得到极美的感受。他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青年人“美国梦”的破灭,使他成为他那一代人的杰出的代言人,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的地位, 使他成为20世纪一位举世闻名的美国小说家。 一、评论家对《人间天堂》重要评价 菲茨杰拉德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故事中的许多人物和情节都来源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历。《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该小说正是一部记录菲兹杰拉德本人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小说故事情节十分简单,但思想内容却相当深邃,结构非常严谨,1920年首次出版就立刻受到广大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好评,最终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美国名作家约翰·奥哈拉在为《菲茨杰拉德选集》所做的序言中, 颇有感慨地回忆了《人间天堂》当年在读者中所产生的轰动效应, “25年前, 很多年轻人都把《人间天堂》当成了考大学的入学指南来阅读。在25至30岁的男女读者中, 大约有50万人都对这部作品爱不释手。”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H·L·门肯撰文评论说: “《人间天堂》的确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开创性的小说——在结构处理上颇有独创性, 艺术表现手法极为精湛,常有神来之笔,这在美国文学中当属少见, 如同在美国的那些管理国家事务的人员当中也很少能见到诚实一样……这是我近来所看过的最好的一部美国小说。”文学批评家伯顿·拉斯库曾在《芝加哥论坛》上撰文说:“我认为, 《人间天堂》已足以使他在当今为数不多的仍在从事文学创作的美国小说家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我看来, 这部小说就是一部天才之作, 是一部迄今以来对美国的青年一代做出了精深研究的唯一作品。”毛德·沃尔克先生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是, 要看这位作家将来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成就。”英国著名老作家托马斯·哈代称《人间天堂》是一部印象极为深刻的小说。称菲茨杰拉德是美国年轻一代作家中极为少见的几位出类拔萃的小说家之一。美国女诗人、短篇小说家兼戏剧和文学评论家多萝茜·帕克(Dorothy Parker, 1893-1967)认为: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文笔流畅,具有诗情画意,使人感到清新自然。当然也有意见批评意见。菲茨杰拉德的一位终身挚友——著名文学评论家艾德蒙·威尔逊对《人间天堂》在一篇评论中曾这样的评价:“《人间天堂》看起来好似一场幻觉,没有一种主导思想来赋予它连贯和力量。”尽管《人间天堂》存在着这些不足,但不会影响它流芳百世,因为它把反常的杂乱无序的生活描写得饶有兴味,充满活力。它的感情虽不深邃动人,它的戏剧性也还不足以使人能屏住气息,但是,它的欢快气氛、它的浓墨重彩、它的波澜起伏,相对于深沉凝重、晦涩难懂的严肃的美国现实主义小说而言,却犹如一阵清风,令人赏心悦目……的确,

垮掉的一代

一、由来 垮掉的一代/或称疲惫的一代(BeatGeneratio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这一名称最早是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的。在英语中,形容词“beat”一词有“疲惫”或“潦倒”之意,而克鲁亚克赋予其新的含义“欢腾”或“幸福”,和音乐中“节拍”的概念联结在一起。此后,“垮掉的一代”的称谓才借助各种媒体流传开去。“垮掉的一代”实际上是“迷惘的一代”的对照。海明威在小说《太阳依旧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这个称谓来自美国著名作家斯泰因为《太阳依旧升起》题的一句辞——“你们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包括海明威在内),他们之所以对生活失去信念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但他们并未因此而失去对人性的渴望。“垮掉的一代”则不同,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丧失了对人性的最基本的理解,用“垮掉的一代”作为称谓也表达了公众对他们的失望和不满。 之所以将这样一小群潦倒的作家、学生、骗徒以及吸毒者当作“一代”,是因为这个人群对二战之后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西方文学领域,“垮掉的一代”被视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美国文学历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创作的作品通常广受争议,原因是这些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 “垮掉的一代”对后世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文化研究学者们看作是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后现代“亚文化”。 “垮掉的一代”的重要文学作品包括杰克·克鲁亚克(1922年-1969年)的《在路上》、艾伦·金斯堡(1926年-1997年)的《嚎叫》和威廉·博罗斯(1914年-1997年)的《裸体午餐》等。后两部作品由于内容“猥亵”而引起法庭的注意,但也为此类文学作品在美国出版的合法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对西方文化的影响 从很多角度上看,“垮掉的一代”都可被视为美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支“亚文化”。“垮掉派”文人是二战之后质疑和否定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和观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