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政电子教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思政电子教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思政电子教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思政电子教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

总体了解:?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

基本把握:? 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准确认识:?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教学重难点:

1. 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2.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3.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经验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它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性质的社会?这可以从几方面来理解:

第一,从经济上看,建立了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也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合作社经济是引导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引导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

第二,从政治上看,建立的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就是说,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国家权力,我国的阶级性质已经属于社会

主义社会。

第三,从文化上看,要发展的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此外,与上述五种经济成分相联系存在着三种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由于以农民为代表的个体经济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所以,三种阶级力量实际上又代表着两种发展方向:一个是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是资本主义道路;表现为两种矛盾:一种是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一种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要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以上可见,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又存在着资本主义因素。而社会主义的因素,无论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而且,社会主义因素伴随社会发展将越来越强大,在两种不同因素的较量中,社会主义因素终将战胜资本主义因素,引导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表明它迟早是要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但怎样过渡?什么时候过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一个变化过程,即从最初提出先搞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到后来提出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1.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设想

建国前后党和毛泽东的设想是:先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设想的依据主要是过渡的条件还不成熟。1950年6月,毛泽东在政协会议上谈到关于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社会化时说,这个时候还在很远的将来,“经过新民主主义的改革,而在将来,在国家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了以后,在全国人民考虑成熟并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刘少奇也认为,只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具备后,才可能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此,党和毛泽东就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阐述:

第一,过渡的时间。认为大约需要15年至20年。第二,过渡的条件。提出先实

现国家工业化,再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第三,过渡的步骤和方式。认为当工业发展、国营经济壮大时,就可以一步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2.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准备

根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国家一边加快国民经济恢复,一边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问题,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准备条件。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官僚资本是中国现代性工业最主要的部分,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没收官僚资本具有重要意义,既可以壮大国营经济力量,使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在国家手中,又能增强社会主义因素,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准备。

第二,在已经完成土改的农村,及时开展互助合作运动。我国农村土改后,一方面,使土地真正回到了从事农业劳作的农民手中;另一方面,也使个体农民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最主要部分。农村个体经济,有积极一面,又有消极一面。尤其是后者,因每户劳力、经营技术水平相异,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差距。而互助合作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既能克服上述现象,又能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做好准备。

第三,在调整工商业中,发展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调整工商业主要是通过以加工订货等国家资本主义初级形式来进行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支配和管理下的经济形式。通过这一方式,也就把私营企业的产、销纳入到国家计划之中,既加大了私营企业在产、销方面对国家的依赖,又为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经验。经过上述准备及国民经济的基本恢复,1952年底,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此情况下,党和毛泽东原先提出的“先建设,后过渡”设想发生了变化,开始酝酿提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酝酿提出到毛泽东对它的准确表述,经历了一个过程。1952年9月,毛泽东在讨论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话时说,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毛泽东这段讲话,由于改变了原来10

年到15年后再过渡的设想,可以看作他已经在开始酝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表述。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对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即“一化”;二是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三改造”。毛泽东曾经形象地比喻过渡时期总路线就像一只大鸟,工业化好比是大鸟的身体,三大改造好比是大鸟的两个翅膀。也就是说,工业化是“主体”,三大改造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透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可以看到它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它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毛泽东指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唯一”这个提法,反映了当时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还缺乏科学的认识。

(3)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

1953年,党和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不是偶然,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工业化是我们党早就确定的。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就确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带领全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目的就是为了推翻封建剥削制度,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把我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也是我们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确定的目标。早在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就说过,未来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可能建立在个体小农经济基础上,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

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标志。正如毛泽东讲的,中国社会的进步将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但是,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化水平非常落后。1952年,现代性工业产值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许多工业部门尚未建立,还是空白。毛泽东当时感叹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就此而言,要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使中国富强起来,必须加快工业化步伐。

然而,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历史上只有两条,即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和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我国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是早就定了的,因此,只有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对农村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与农业的发展关系非常密切。工业化需要农业为它提供原料。然而,农村个体经济由于生产力低下,不能适应工业化需要,无法满足工业化对它的原料、资金和市场要求。比如,1952年工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了144%,而同期粮食产量增长只有42.8%。为了使农业能够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有必要对个体农业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本身属于现代性工业的一部分。但是,中国的私营工商业,一方面力量太薄弱,靠它的力量根本无力推进工业化;另一方面其消极面也逐渐显露。一些不法资本家不仅囤积商品扰乱市场,而且搞起了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窃国家财产、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毒”活动。就此而言,也需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此外,向社会主义过渡也存在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据统计,至1952年底,国营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56%,国营批发商业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额总额的60%。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工商业的日益强大,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改后为了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也有着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据统计,至1952年底,全国已经有800多万个互助组,组织起来的农户达到4000多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合作社经济是引导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大量互助组的存在,为农村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条件。

第三,建国初在对工商业的调整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据统计,至1952年底,接受加工订货等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私营工业产值达到工业总产值的56%,属于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公私合营的企业也有1000多个。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是引导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这同样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条件。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方面,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强大,显示了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与借鉴;另一方面,朝鲜停战缓和了世界形势,也为我国集中精力搞好国内建设提供了外部有利条件。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不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否定,而是在实践中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它的提出和实践过程,是我们党不断认识中国国情和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从1953年开始,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全面改造,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的道路实现的。

历史上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有劳动者私有制和非劳动者私有制,农民的生产资料主要是靠劳动积累。如何改造农民的个体所有制?马克思认为,不能用剥夺消灭农民个体劳动私有制,只能经过合作化途径,把私人生产和占有变为合作社生产和占有。列宁认为,引导农民到社会主义,只要做一件事,就是让农民了解参加合作社的好处。党和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农村实际,采取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改造方针政策。

第一,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土改后的农村存在两种现象:从农村经济看,农民的个体所有制限制了生产力发展,显然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从农民来看,他们中间却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即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后一个积极性,既有

利于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克服个体经济的局限性,又能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作准备。

土改后农村平均每户掌握的生产工具状况:

耕畜(头) 犁(部) 水车(部)

贫雇农0.47 0.41 0.07

中农0.91 0.74 0.13

富农 1.15 0.87 0.22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自愿互利即不强迫,使入社的人都能得到好处。毛泽东一再强调不能强迫农民加入合作社。典型示范即树立榜样。比如,河北省遵化县有个王国藩合作社,23户贫农只有三条驴腿,被称为“穷棒子社”。合作社成立后,第一年粮食亩产126斤,第二年达到254斤。农民的实际收入比单干时增加了60%。在它的示范下,1953年秋后60多户农户因此主动加入了合作社。国家帮助即对合作社扶一把,在资金、生产资料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

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改后的农村人口中60%-70%是贫农和下中农,这部分人处在困难地位,也是走合作化道路的中坚力量。党据此制定: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到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底),主要以发展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为主,其特点是互助合作,同时试办初级社。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春),主要是建立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其特点是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第三阶段(从1955年下半年到1956年),是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阶段,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合作社,其特点是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实行统一生产、经营和分配。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采取逐步过渡的形式有其好处。首先,有利于农民逐步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改变生活方式。其次,能够避免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突然变

化造成农产品的减产。再次,能够逐步训练出一批合作社管理和技术干部。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历史性胜利,把大量的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公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巩固了工农联盟;农业合作化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在农业发展基础上,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2.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的改造是同步进行的。我国手工业具有小商品经济、靠手艺吃饭、门类多经营灵活的特点。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也是属于劳动者私有制,因此对它的改造也不能采取剥夺的方法。我们党制定的手工业改造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坚持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原则,逐步引导他们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就其步骤和形式来说,是逐步推进,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到生产合作。具体讲,也就是先建立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小组,再建立半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最后过渡到社会主义性质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开始,到1956年基本完成,总体上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成功的。

3.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属于非劳动者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剥夺被资产阶级占有的生产资料。如何剥夺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可以用暴力没收的方法,也可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如果有可能的话,赎买是最便宜的。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结合俄国情况,又把资产阶级分成“文明”和“不文明”两种,设想把赎买和剥夺结合起来,对文明的资本家采用赎买的办法,对不文明的资本家采用剥夺的办法。然而,俄国的资产阶级拒绝接受赎买,并以武力相威胁,所以,俄国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最终采取了剥夺手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的设想和中国的实际,对中国的私营工商业采取了一条和平改造的道路。具体来说:

第一,采用和平赎买的改造方式。

所谓赎买,简单地说,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变为国营企业。具体做法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采取和平赎买的方式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

其一,我国存在和平改造的可能性。具体体现在:一是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仍具有两面性。即既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具有拥护宪法、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即既存在剥削工人阶级的一面,又存在拥护社会主义,愿意接受改造的一面。二是中国共产党与民族资产阶级长期保持着统一战线关系。一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与民族资产阶级有过两次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关系;另一方面,我们党的领导人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许多上层人物也保持着私人间的友好关系,这些都有利于和平改造的实施。三是政治上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不怕资产阶级造反,因为政权在我们手中。四是经济上我国已经建立了国营经济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同时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和部分原材料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加深了私营工商业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依赖。

其二,采用和平改造的方式也有着必要性。具体来说:一是民族资本主义经营的企业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有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不少人,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和平赎买既可利用民族工商业的积极的一面,又可以减少他们接受改造的阻力,积极争取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力。

第二,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指在国家管理和支配下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联系的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根据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可以分为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和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两种。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即委托加工、统购包销等。主要是在流通领域使私营企业与国营经济发生联系,使社会主义因素逐渐增加。此时,私营企业的生产资料仍属自己,但生产经营已经被纳入到国家计划之中。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即公私合营,指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并派干部管理企业,有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此时,企业生产资料已经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社会主义因素进一步增加,并渗入到生产领域,经营管理权也已经落入国家手里。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分三步进行):

第一阶段是在1953年前,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初级形式

的国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实行经销代销。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既限制了资本主义剥削,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此时,国家对资产阶级的赎买政策为“四马分肥”,即把企业的利润按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上缴国家的税收和资本家的红利进行分配,大约是国家税收34.5%,职工福利费15%,企业公积金30%,资本家红利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资本家只能得到其中的一部分。第二阶段是从1954年秋到1955年夏,主要是在个别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的赎买形式仍是“四马分肥”。第三阶段是从1955年秋到1956年,是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此时,赎买政策由“四马分肥”改为固定利息,即对私营工商业者的资产进行核定,合营期间每年发给5%的股息,为期10年。

第三,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即在改造企业的同时,把资本家改造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具体做法是对原资本家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和“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原则。

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的99%,全国私营商业的82%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开辟了一条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并且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成功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即把生产关系的变革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联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进行,对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实际步骤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即坚持渐进式的、由量变到质变的改造方式。由于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能够和平、稳妥地完成,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使这场深刻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即用适合中国实际的非暴力的形式改造生

产资料私有制。运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国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遵循了这一条原则。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用“和平赎买”方式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设想。

2.若干失误和偏差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社会主义改造也存在一些缺点与不足,这种缺点与不足主要反映在改造后期。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造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有不当之处,把大量小商小贩和一些小业主错定为资本家,以至留下一些后遗症。这些缺点同思想认识有一定关系。一是受认识水平的限制,在当时条件下,还不能够认识经典社会主义与国别社会主义的关联,只是简单地把公有制、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连在一起。二是指导思想有些急于求成,只看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生产资料变革的迫切性,未看到在我们这样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长期性、艰巨性,以至造成改造过快,工作过粗,形式过于简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它标志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中国从此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国营经济由改造前的占整个国民经济的19.1%上升为改造后的32.2%;合作社经济则从改造前的1.5 %上升到改造后53.4 %;公私合营经济由改造前占0.7%变为改造后的7.3%;个体经济从改造前占71.8%下降为改造后的7.1%;资本主义经济从改造前占6.9%降到改造后为0。可以看出,前三项经济合计已占到国民收入92.9%,这表明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

基本上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

第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我国的政治领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这表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确立。

此外、我国社会阶级关系、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也相应发生了深刻变化。就社会阶级关系而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被清除;官僚资产阶级被消灭;地主和富农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民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知识分子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主人。就社会主要矛盾来说,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和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能否先于发达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不能的。原因是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前提。但列宁认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中国由此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阶级关系的最根本的变化。

第四、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大事件。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经济文化非常落后的国家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本章小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是党和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开辟的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它以和平方式顺利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一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4、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期 (区分: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是私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度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术语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 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中提出,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即在过渡的时间上,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在转变条件上,认为只有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从1949到1952年,当领导人民集中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众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过不读,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过渡,这是酝酿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开始。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作者: ————————————————————————————————日期: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过渡时期是指( B ) A.从抗日战争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D.从1953年提出的”一化三改”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建国初期(1949-1956)我国的社会性质属于( A )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社会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D ) A.加工订货的实行 B.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实现 C.统购包销的实行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4.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我国占绝对优势的经济成分是( B ) A.资本主义经济B个体经济C.国营经济D.合作社经济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C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独立的社会形态 C.过渡性的社会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6.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国对农业进行改造的方式依次是(B ) A.初级社高级社互助组B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C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D.高级社互助组初级社 7.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完成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 C ) A.调动一切力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C.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D.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8.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D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国家的主人是(D) A.工人 B.知识分子 C.劳动群众 D.人民 10.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是(C)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民主专政 D.人民当家做主 11.在我国的过渡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性质是( C ) A.对抗性的 B.非对抗性的 C.既有对抗性的一面又有非对抗性的一面 D.没有矛盾 12.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 D )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授课时数 2 教学方法讲授、举例、讨论授课课次 4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类型综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掌握适合中国 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能力目标 能够吸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作更大贡献 情感目标树立爱党爱国的社会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三大改造的道路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什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 板书设计 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教研室 审阅意见 备 教学过程 注

【复习提问】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什么?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什么 【导入新课】 毛泽东思想体系中有三个重要的内容: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三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前面已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今天来学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 经济方面,是一种多元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及个体经济同时并存。政治方面,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也是多元的,它不是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文化方面,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练习题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单项选择题 【过渡】 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C )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 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时期是指( D ) A、1949年10月到1952年12月 B、1953年1月到1956年12月 C、1957年1月到1966年4月 D、1949年10月到1956年12月 3.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A )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4.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是( D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B.全国土地改革完成之后 C.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 5.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B )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7.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 B ) A.“四清五反” B.“一化三改” C.“两个转变”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D )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社会主义改造】 9.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10.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 A ) A、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B、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 C、广大劳动人民成为掌握生产资料的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D、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 11.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 C ) A、政治条件 B、经济条件 C、制度条件 D、思想条件 12. 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D )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 13. 社会主义改造的和平性,体现在( C ) A、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B、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 D、对官僚垄断资本的改造中 14.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 B ) A、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B、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合作化的最初表现形式 D、合作化的最高表现形式 15、新中国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B)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财产 16、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D )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

国家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1954年9月,一届人大通过的《宪法》,把这条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入总纲。 ②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创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划时代纲领和历史性宣言。 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阶级(人)的改造同时并举。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从新中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49年--1956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政治上: 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 文化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如何认识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结论: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但是对于何时过渡?怎样过渡?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发展变化过程。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过程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1、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2、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毛泽东在1952年9月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的讲话大意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了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4年7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这条总路线。9月全国一届人大把总路线写入宪法的总纲。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总路线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

2018版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案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懂得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及基本经验,深刻体会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二、教学重难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方式及其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多媒体 四、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基本内容 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步是社会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但是,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革命转变,却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在这两个革命阶段的交替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章分三节阐述了这一理论,主要分析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及其重大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及历史经验;并懂得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社会主义本质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建国初期属于()。 A. 新民主主义社会 B. 社会主义社会 C. 资本主义社会 D.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D.十一届三中全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中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是()。 A. 国营经济 B. 个体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E.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A.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D.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5、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说的过渡时期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的过渡 B.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C.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D.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 A. 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 C. 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 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7、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对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8、我国农业合作化过程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是()。 A.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B.完全社会主义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新民主主义性质 9、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是()。 A.定息 B.和平赎买 C.公私合营 D.四马分肥 1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二、多项选择题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D.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2、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正确的结论有()。 A. 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 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C. 是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过渡性社会 D. 是一个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因素的过渡性社会 E.是一个社会主义因素起决定作用,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A. 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 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得与要求: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得性质及中国共产党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得基本内涵,深刻领会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得历史必然性。 ?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得历史经验。深刻领会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得必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必由之路。 ?深刻领会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历史与人民得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得确立,就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得历史巨变,也就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得伟大胜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得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过渡性得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得一个重大贡献,就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得理论,这就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得重大发展。 ?新中国得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得基本结束与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得开始。从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得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得性质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就是一个独立得社会形态,而就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得过渡性得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得五种经济形态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得合作社经济就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得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得形式。所以,主要得经济成分就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得主要经济成分联系,中国社会得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与其她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得阶级力量。 ?新民主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得两面性 ?这一时期得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剥削工人得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得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得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得阶级利益相互对立得对抗性得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得非对抗性得一面。对于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就是被消灭得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与工人阶级领导得社会力量,又就是团结与改造得对象。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得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就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得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得优越性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得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与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得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就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得,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适合得过渡性质得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得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党在过渡时期得总路线得提出 在1948年9月召开得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得设想。 ?党得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得思想。

广东专插本统考政治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2.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3. 一化三改 4.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 5.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步骤。 6. 四马分肥 7.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 8. 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9.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现的可能性。 10. 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1.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2. 中国在20识记50年代选择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13. 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 是一个过渡性社会。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是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业改造的经验: (一)在土地改革基础上趁热打铁,不失时机地引导个体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走出了一条先实现合作化,再逐步实现机械化的道路。(二)改造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三)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四)改造发展阶段:(1)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2)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3)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五)改造阶级路线:(1)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剥削限制到逐步消灭。(2)对经济制度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把消灭剥削、剥削阶级同改造富农分子结合。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3章题库《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提出把中国“稳步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 义国家”的思想是在()。 A.中共七大B.七届二中全会C.七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答案: B;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8-3; 2、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性质是()。 A.新民主主义社会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 答案:A;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6-2; 3、国民经济恢复是在()年间。 A.1949-1950 B.194-1951 C.1949-1952 D.1949-1953 答案:C ;考题来源:教材p68-3 4、下列几种经济成分,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B.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C.私人资本主义经济D.地主土地私有制经济 答案:D;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6-2 5、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 A.私营经济B.国营经济C.合作社经济D.公私合营经济 答案:B;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7-3 6、下列几种阶级中不存在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有()。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民族资产阶级D.官僚资产阶级 答案:D;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7-2 7、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答案:B;考题来源:教材p66-2 8、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答案:C ;考题来源:教材第一节p69-1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资料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57年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 1986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案例:同仁堂的新生 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1953 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说:“ 1949 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53 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 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190 多人,资金约80 万元,年产值约16 万元,年零售额约30 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1949 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1950 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99000 元。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设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大纲 一、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 二、学分与学时 4学分;64学时 三、适用专业 全院所有专业 四、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帮助他们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通过本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把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两大成果的理论体系,达到学生学懂、真信和会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课程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知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掌握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3)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困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 (4)坚定和平解决国家统一的立场。 (5)理解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现实生活的基本问题。 2.职业技能目标: (1)具有熟练掌握本课程的基本概念,正确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2)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3)能够运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对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现状和社会现实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4)具有初步调查研究能力。 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认清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救中国和发展中国。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所应有的基本政治素质和相应的能力。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学生先修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确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六、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学习,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了解我国是如何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使学生东得我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课时分配】 4 课时 第一、二课时 【教学课题】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施教时间】 【教学目标】 1、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的必然性 2、理解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 3、理解掌握农业和手工业谁注意改造的基本经验 【重点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教案、电影《活着》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1949 年3月5日~13日,在中国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作了重要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阐明在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基本途径。报告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指出在全国胜利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在第三章,我们学习了贸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在这一章,我们来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看一看我们党是如何领导人民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讲授新课】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时间1949~1956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内容简要归纳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的 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整个历程,改造的理论依据、历史经验,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二、主要问题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三、教学重点、难点、内容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五种经济成分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 3、三种基本经济成分与之相联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两个转变”“三个五年计划” 2、在过渡的时间,条件,步骤方式上,如何转变 3、总路线概括为“一化三改” 4、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列宁的指导思 想,毛泽东《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 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宣传和学习总提纲》 (三)、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采取赎买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原因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三个步骤 (四)、社会注意改造的历史经验 1、成功的历史经验 2、失误与偏差,及其原因 3、社会主义改造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六)、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大转折点。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找到了一条设和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初步确立。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社会主义改造只是打破了旧的经济体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的矛盾未得到解决,要改变贫穷落后,变得富强,就要走出去,引进来。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与发展。

毛概第四章(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单选题: 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 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 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 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

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 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19.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多选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 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4."三大改造指的是"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

毛概(2015修订版)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案 教学周数 授课时数 授课形式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实训课□ 习题课□ 其他□ 授课题目: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内容;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分析能力 :根据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换位思考能力:站在50年代国家领导人的角度思考中国如何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情感目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理解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及 板 书 设 计 方法及手段 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专题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4.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 5.课外查阅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资料。 教学后记: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问题导入】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自成立之日起确立的奋斗目标,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奋斗。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对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是不是说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表明中国从此成为一个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然而,中国依然是贫穷落后国家,面对一穷二白的中国,如何让中国最快的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道大考题。 “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新世界建设灿烂光明”,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灿烂光明的新中国呢? 今天我们学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顾名思义,即把中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因此走向繁荣富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解答这一问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古老的中国走进了历史发展的新时代。 今天的教学采取问题式教学法,全部教学内容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改造的经验有哪些?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第二章我们讲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它推翻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又是相互联系的、紧密衔接的。毛泽东将其比喻为文章的上篇与下篇,“两篇文章,上篇和下篇,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 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上篇”圆满完成,进入“下篇”的写作时期。所以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