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2章第2节核能练习

第22章第2节核能练习

第22章第2节核能练习
第22章第2节核能练习

核能

(测试时间:30分钟,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36分)

1.关于原子核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B.原子核是最小粒子,不可再分C.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2.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科研水平,你认为以下关于原子弹和核电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电站能控制裂变的反应速度

B.原子弹对聚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

C.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D.原子弹利用核聚变,核电站利用核裂变

3.为缓解电力紧张的状况,开发利用新能源,我国陆续建成了一些核电站.关于核电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对环境无污染,可以随意处置

B.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不可控制的核裂变

C.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是石油或天然气

D.核电站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

B.通过裂变或聚变可以获得核能

C.手机是利用电磁波传递信息的

D.我国的煤炭取之不尽,用之也无污染

5.下列四幅图片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带负电的中子组成,而质子和中子还由更小的微粒组成B.用中子轰击铀核使其发生裂变,链式反应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C.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其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控制的

D.居民家庭楼顶上安装的太阳能集热器,其主要是把太阳能转化成内能

6.如图为某核电站发电流程图,在核电站的发电过程中,核能的获取途径及能量转化顺序正确的是( )

A.聚变:核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B.聚变: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裂变: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D.裂变:核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7.2014年8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核电站总体技术方案通过专家评审.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核电站都是通过聚变反应来释放核能

B.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对环境没有污染

C.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

D.核反应堆所用的核燃料主要是氢的同位素

8.下列关于放射现象、原子核和核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对放射现象的研究,物理学家确认,原子核由质子和电子组成

B.放射性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强剂量或长时间的辐射对人体有害

C.目前的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

D.核聚变的原料“铀”在地球上的储量非常有限

9.核电站利用核能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目前核电站都是通过聚变反应来利用核能

B.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

C.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释放出核能

D.核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

二、实验探究题(共24分)

10.2014年是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试爆成功50周年,目前核能已经被广泛和平利用,其中核电站是利用铀核________(填“裂变”或“聚变”)时释放出大量的核能来发电的,核能属于________(填“一次”或“二次”)能源.

11.如图所示是释放核能的两种方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甲所示是________反应,这利用的是________的原理,若不加以控制,是制造________弹的原理.

(2)如图乙所示是________的示意图,若不加以控制,是制造________弹的原理.

12.核电池是一种通过换能器将核能最终转化成________能的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等特点.请列举一个将来有可能利用核电池供电的产品:______________.13.2011年3月,日本发生了强烈地震并引发了海啸,对福岛核电站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如图甲所示.

(1)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_能来发电的,其能量是原子核发生核________(填“裂变”或“聚变”)释放的.

(2)由于一系列的爆炸,使得大量的核燃料外泄,周围的人们处在核污染中.图乙中是核辐射标志的是________.

(3)为了给处于高温中的核反应堆外壳降温,消防员通过喷水的方法来有效降温,这是用________的方法来改变内能的.

(4)如果核电站每年需要50 t的核燃料,而同等规模火电站每年需要6×106t的煤炭.6×106

t的煤炭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________J.(煤炭的热值为3×107 J/ kg)

(5)“能源和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要从我做起.下列说法中需要改正的是________.

A.尽可能用太阳能热水器代替电热水器

B.养成及时关掉水龙头和人走关灯的习惯

C.用洗脸水冲厕所,将废报纸、空酒瓶等送到废品收购站

D.及时将生活垃圾、废电池装在一起丢入垃圾箱

参考答案

1.C 2.A 3.D4.D 5.A 6.C7.C8B9.A10.裂变一次11.(1)链式核裂变原子(2)核聚变氢12.电手机(合理即可) 13.(1)核裂变(2)C (3)热传递(4)1.8×1017(5)D

新高中地理 第三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6

第2课时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学习目标】 1.说出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2.以某种新能源为例,阐述怎样建设多元化结构的新能源系统。 一、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世界能源的总趋势:发展①________结构的能源系统和高效、清洁的②____________。 2.原因: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③__________增长。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④________。 3.措施:减少对⑤____________的消耗,重视利用⑥________能源。 二、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从能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太阳能 1.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1)光热转换,如太阳灶、太阳能供热系统。(2)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2.特点 (1)优点:能量⑦________,清洁无污染。 (2)缺点:能量⑧________且只能在晴天获得。 (二)风能 1.特点 (1)优点:风力发电⑨________较低,而且不会产生⑩______污染。 (2)缺点:风力、风向?__________,变化大。风力发电存在着?________和输送问题。 2.利用:风推动?__________转动而产生电流。 (三)水能 1.特点 (1)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是由?______转化而来的动能。 (2)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发电?________较低,能源清洁。 (3)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________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2.中国的水能资源 总量丰富,可开发的水能居世界?________。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数的60%,并且分布很不均匀。 (四)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太阳与?________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 2.分布: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________、浅海、江河?________。 3.利用:潮汐能发电。 4.潮汐能特点:干净、无污染。 (五)生物能——沼气 清洁的能源;适合在农村推广使用,操作简单。 (六)地热能 1.概念: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量,包括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现在被开发利用的多为后者。 2.存在形式:○21________(不含水滴)——最便于开发利用,如意、美、日以此开发电力,湿蒸汽(含水滴),热水——如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以此为居民供热和进行温室栽培。我22________的地热能用于发电。 国西藏的○ 3.用途: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 4.特点 优点:○23____________。 缺点:(1)可供开发的地点不多,而且更新速度较慢。 (2)地热蒸汽中常含一些有毒有害物质。

第2节 核能精品练习题

第2节核能精品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关于原子核和核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B.核能的使用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C.现有核电站利用核裂变释放的能量来发电 D.氢弹爆炸时的链式反应是可控的 2.如图是获取电能的几种途径,其中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又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是() A.燃煤发电 B.太阳能发电 C.风车发电 D.核能发电 3.核电站发电流程如图所示,在核电站的发电过程中,下列所述能量转化顺序正确的是() 核反应堆汽轮机发电机电网 A.核能→化学能→内能→电能 B.核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D.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 二、填空题 4.目前,人类利用核能发电的主要方式是(选填“核裂变”或“核聚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选填“会”或“不会”)制造出永动机。 5.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发生或者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核能。 6.核电池是一种通过换能器将核能最终转化成_______能的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等特点。请列举一个将来有可能利用核电池供电的产品:_____________________。7.重的原子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叫做,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重 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叫做。 8.核能的释放有和两种方式,太阳能的产生是通过方式.

9.在原子、原子核、电子、中子、质子中,带负电的有。核反应堆是通过可控(选填“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核能的设备。 三、简答题 10.你在学习过核能知识后,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说出原子核的聚变的含义。 (2)人类关于核聚变的应用已经取得的成就是哪些? (3)关于核聚变问题,还有什么急需解决的?

《第一章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导学案)

《第一章 地图》 第二节 地形图的判读 (导学案) ● 学习目标 1. 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深线。 2. 会计算两地的相对高度。 3. 学会读等高线地形图,能判读陡坡和缓坡;能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4、区别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学会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形。 5、初步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 重点】判读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类型 难点】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判断生活中的水库、分水岭、河流等事物 一、情景创设 激趣导入 在地球表面,地面高低起伏,有高山,有低谷,而我们的地图却是平面的,那么,怎样才能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呢? 二、自主研读 初步感知 (一)、地面高度的两种计算方法 1.海拔(也称绝对高度):以 为起点,测出地面某个地点突出海平面的 。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的地面高度。如下左图甲的海拔高度为 米,乙的海拔高度为 米。 2.相对高度:某一地点高出 的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相对高度表示地面起伏大小。如下左图甲乙的相对高度为 米 。 二)、等高线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把各个地点的________标注在地图上,再把__________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等深线:把海洋中__________相同的个点连接成线 2.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 某中学地理课外研究小组,对附近的山峰实行了一次考察活动。为选 择准确的路线,该小组展开了讨论,结合图2-2,你认为说法准确的是 ( ) A .从甲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 B .从乙处攀登山峰较远、摄省力 C .从丙处攀登山峰较远、最费力 D .从丁处攀登山峰最近、最费力 (1)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缓,起伏小 (2)等高线______,表示坡度陡。起伏大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放射科应急预案

放射科应急预案 为了预防和处理放射科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事件,制定如下应急处理预案: 科室应急组织及职责: 科室应急小组组长:放射科主任 成员:放射科全体工作人员。 职责:严格执行放射科各项工作制度及规定,组织实施可能各项意外事件发生的处理和上报 科室意外应急事件的上报制度: 放射科发生意外应急事件后,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积极处理的同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并在其指导下工作。 放射科定期自查与监测制度: 放射科质量控制及安全防护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定期对放射科的医疗治疗、设备性能、抢救物品及药品等进行检查和维护,配合省、市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定期监测与检查,以预防各项意外、应急事件的发生,并保障应急事件处理的有效进行。 应急事件处理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科室各项相关制度与操作规程,做好科室的质量控制,执行科室自查与监测,并配合医院及上级各职能部门的相关工作,为各种突发、应急事件的预防和处理做好保障。 放射性事件应急预案 1.放射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立即通知同现场所有的工作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 2.及时上报医疗救护领导小组并报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事故的,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处理; 3.组织封闭现场,消除可能导致辐射污染突发事件扩大的隐患;

4.放射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组召集专业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5.事故处理必须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和放射卫生防护人员的参与下进行; 6.未取得防护检测人员的允许不得进入事故区域; 7.负责组织抢救、转运伤员; 8.组织灾害消除后重建和环境保护; 9.组织进行总体善后处理。事故处理以后,必须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事故发生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采取措施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放射科各项应急控制处理措施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责任制,积极配合临床科室进行需要的影像学检查,要有高度责任心,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拖延病人。并详细、完整、准确初具诊断报告,妥善保存相关资料。 2、做好传染病防治、消毒及隔离工作,尽量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诊断。 3、为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正常启动,本科室要积极配合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及相关各科室的工作,保证检查到位。 4、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知识的掌握及诊治技能,组织学习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实施办法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5、加强科室院内感染管理与监控。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6、检查诊断室要保持通风、清洁。一旦接诊传染病、疑似传染

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22.2 核能导学案2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22.2 核能导学案2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裂变和了解核聚变。 【重点难点】 1.重点是可控制链式反应,和平利用核能。 2.难点是知道链式反应及发生的条件;了解核聚变,知道核聚变发生的条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原子很小,它的直径不到 nm. 2.原子由、、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电荷,电子带 电荷,和构成原子核。 3. 、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们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或,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能。 4.1938年底,科学家首次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5.用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分裂时释放出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 ,这些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并释放出大量能,这就是反应。 6.核电站利用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控制的。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的。 7.如果将某些质量很小的,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会释放出更大的能,这就是,有时把它也称为反应。 8.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的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 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课堂练习】 1.核电站是利用_______发电的,它的核心设备是_______,其发生的_______是可以控制的。

2.核裂变是指用_______轰击_______获取核能的途径。 3.核聚变是指质量很_______的原子核,在_______下结合成新的_______来获取核能的途径。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核在分裂或者聚合时释放的能量叫做核能 B.用中子轰击比较大的原子核可以使其发生裂变获取核能 C.核电站里的链式反应是可以控制的 D.原子弹发生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也是可以控制的 5.获取核能有两条途径:一是原子核的________,二是________;用人工控制的办法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________,利用核能发电的电站叫做________。 【要点归纳】 1.原子分裂或聚合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是核能。 2.获取核能有两条途径:一是原子核的裂变,二是聚变。 3.适度安全的利用好核能,可缓解人类由于化石能源的缺乏所带来的能源危机。 【拓展训练】 1.1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吨煤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 2.核电站的建设必须采用保护措施,特别要防止,以免造成污染。 3.在利用核能发电时,是把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能。 4.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A.核子 B.电子 C.质子 D.中子 5.下列物体的尺度由小到大排列的是。() A.夸克、原子核、质子、原子 B.质子、原子核、原子、夸克 C.夸克、质子、原子核、原子 D.原子、原子核、质子、夸克 6.俄罗斯的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事故造成的辐射污染波及了白俄罗斯、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大片领土。各类辐射病、癌症、神经紧张、居民被迫疏散等后斯影响还深深的留在人们的心中。有的同学提出,既然核电站有这么大的危害,就不用建造核电站。你认为这种观点合理吗?提出你的看法。 【总结反思】

第2节 核能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核能、裂变、聚变,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 ⑵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与探究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⑵引导学生开发新能源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能源与环保的关系。 ⑶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心。 2.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核能、裂变、聚变,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导新课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能源和能源的利用,大家回顾一下,目前使用的常规能源有哪些? 教师:解决能源问题的出路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煤、石油、天然气 学生:1、提高能源利用率;2、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二、学生自学质疑 原子、原子核 要求学生能自行独立完成, 三、利用多媒体探究 核能 介绍:原子核靠强大的核力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以释放出核能。这种原子核分裂或聚合时从核内释放出的能量,叫核能。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裂变 和聚变。 裂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百度搜索2~3张关于裂变图片。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各个裂变图片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用中子轰击较大原子核,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能 量的过程。叫裂变。 教师:原子核分裂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时,还有什么? 教师:两个中子会不会又去轰击其它原子核? 教师:这些中子又会去轰击其它铀核,导致一系列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 链式反应。 教师:请同学们点击百度主页“网页”,在搜索窗口输入“链式反应.SWF”,并进行搜索。 教师:控制链式反应可以建立核电站。核电站的核心设备是核反应堆。核反应堆的作 用就是控制链式反应。如果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就制成了原子弹。 教师:请同学们用上述的方法在百度图片中搜索“核电站的图片”,欣赏第一张原理图。 教师: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各投放一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请 同学们在百度视频中搜索观看“广岛原爆纪录片”。

初一地理上第一章第二节导学案模板

【达标巩固】(20min) 1.20XX年,你去巴西里约热内卢观看奥运会,到里约热内卢后你应选择( A. 世界地图 B.南美洲地图 C.巴西地图 D.里约热内卢城区图 2. 下列关于地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地图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B. 在庞大的地图家族中,有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C. 地图的三要素是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 记 D. 地图是由照片加工处理而来的 3. 下列地图属于社会经济地图的是() A.地形图 B.气候图 C.水文图 D.人口分布图 4?你位于某位同学的东南方,则该同学位于你的什么方向( A.东南方 B.东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5.下图中,公路的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流的流向是。 【总结归纳】(3~5min) 梳理本堂知识,理清知识结构。 【我的疑问】 【课后反思】针对本堂内容,提 出质疑。 和谐互助,交流完成。小组完成后,选派组内代表进行展示。

2. 绘制一幅学校平面图,下列比例尺较适宜的是() A.1:1000 B.1:1000000 C.1:200000 D.1:300000 3. 如果在地图上量得两地之间的直线距离为3厘米,比例尺为1:6000000,则两地间的实地 距离为() A.18千米 B.180千米 C.1800千米 D.150千米 4?下列地图图幅大小相冋,图中表示内容最详细的是()A.世界地图 B.中国地图 C.贵州省地图 D.织金县地图 5?图幅相同的甲、乙两图,甲图比例尺是乙图的两倍,则() A. 乙图表示范围广,内容简单 B. 乙图表示范围小,内容详细 C. 乙图表示范围广,内容详细 D. 乙图表示的地区面积是甲图的2倍 6. 下列关于地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例是地图的语言 B. 用不同的付号表示各种地理事物 C. 用文字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名称 D. 用数字说明各种地理事物的数量 7. 加入教室长10米,宽8米,如果要绘制教室平面图(绘图纸的大小为20厘米X 30厘米),你认为要选多大的比例尺较好? 【总结归纳】(min) 梳理本堂知识,理清知识结构。 【我的疑问】和谐互助,交流完成。小组完成后,选派组内代表进行展示。 针对本堂内容,提出质疑。

核医学科事故应急预案

核医学科事故应急预案-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核医学科事故应急预案 1放射性物质污染事故应急预案放射性污染事故指因操作不当,设备失灵、放射源的错误放置、大量放射性核素的错误使用等事件,而这又往往是突然发生需采取措施紧急进行处理。放射性事故处理主要包括放射源和污染环境的处理及受照人员的初期医学处理。为保证职业性放射性工作者和广大居民的安全,必须按照防护规定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本着安全、经济、合理的原则,对核医学实验室采取综合性的卫生防护措施。放射性三废处理、放射性表面污染的去除、加强管理、剂量监督、个人防护等,没一个环节都十分重要,不可忽视。为保证核医学科正常工作有序开展,及时有效安全的处理在放射源使用和储存中突发的放射性事故,特制订如下应急预案: 1、应急组织: 1.1放射源及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由省卫生监督所及医院医务部统一领导管理。 1.2科室内由科主任作为负责人,建立健全放射性物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防护措施,做好放射突发事件中的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 2、应急程序: 2.1当出现放射源意外照射或丢失造成的放射事件时,值班人员及时向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及时向医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环保局等其他有关部门报告,并立即封闭现场,防止事故蔓延。 2.2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射剂量,对受照人员及可能受照人员尽快进行初期医学处理,必要时及早使用抗放射药物;初步判断人员有无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必要时及早采取阻断吸收和促进派出措施。 2.3对有污染可能的事故,均应给受照人员更换内外衣,并进行初步体表去污;去污原则是及时、勿扩散,污染程

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22.2 核能导学案1 新人教版.doc

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22.2 核能导学案1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核能的由来,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了解原子、原子核的结构。 3、了解核裂变和核聚变。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请大家快速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用语言表述出来 1、什么是化石能源?常见的有哪些? 2、什么是一次能源?什么是一次能源?常见的有哪些? 先对子相互交流,再小组内交流,若小组内的意见不统一,请提出来。 二、独立自主学习:请快速阅读课本P170---P173的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 2、原子由、、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电荷,电子带电荷,和构成原子核。 3、、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们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或,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能。 4、1934-1938年底,科学家曾先后用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时释放出 能,同时还会产生几个新的,这些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并释放出大量能,这就是反应。 5、核电站利用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控制的。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的。 6、如果将某些质量很小的,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会释放出更大的能,这就是,有时把它也称为反应。 7、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的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 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请结对相互更正,然后在组内展示质疑,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请其他小组来帮忙解决。 三、合作互助学习:

1、交流自主学习(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2、请认真完成课本P173动手动脑,可以先讨论再独立完成问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自己的对子。 四、展示引导学习: 1、请结对子展示以上题,然后小组长要求组员在小组内站起来讨论交流。 2、小组长派代表给大家展示,并说出做这些题应该注意的事项。 3、其他小组对展示的解答直接进行质疑,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老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或者对内容做强调讲解。 五、评价提升学习(请快速独立完成以下各题,然后更正打分) 1、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找到了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前者是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后者是较重的原子核裂变为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氘和氚结合成氦核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 2、核电站的建设必须采用保护措施,特别要防止,以免造成污染。 3、在利用核能发电时,是把____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_能为缓解电力紧张情况。 4、太阳能LED照明路灯。它主要由太阳能电池板、LED灯头等部分构成。LED是一种发光二极管,通过电流能够发光,可以把电能直接转化成_________能。太阳能是_________ 能源(填“一次”或“二次”)、清洁无污染,它是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发生_________ (填“裂变”或“聚变”),释放出的核能。 5、开发利用新能源,我国陆续建成了一些核电站,关于核电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核电站使用的核燃料是石油或天燃气 B.核反应堆中发生的是不可控制的核裂变 C.核电站发电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D.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料可以像生活垃圾那样被处理或进行二次加工利用 6、下列有关核能说法正确的是 ( ) A.核废料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任意处置 B.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C.利用核能的途径是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释放能量 D.人类已经完全掌握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因此根本不必担心能源危机 7、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A.核子 B.电子 C.质子 D.中子

第1章第2节(2014年)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第2课时)导学案

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 第2课时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及规律再发现【学习目标】:1. 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2. 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 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自主学习】: 【回顾】: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要出现4种性状分离比为9:3:3:1,则其亲本必为双杂(如AaBb),其4种性状可分为双显、_______(一显一隐和一隐一显)、_______,其对应基因型分别为A_B_、A_bb、aa B_、aabb。在子代16份中,双显占9份,单显占3份,双隐占1份,其对应基因型(9A_B_=1AABB+2AaBB+2AABb+4AaBb)、(3A_bb=1AAbb+2Aabb)、(3aaB_=1______+2______)、(1aabb)。 记为:纯合子占___份,单杂占___份,双杂占___份。 一、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 1.方法:________,即让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杂交。 2.遗传图解及结论:测交后代分离比接近____________,符 合预期的设想,从而证实F1是_________在形成_______时, 每对遗传因子彼此_________,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 ________。即产生_______种配子,比例是_______________。 二、自由组合定律 1.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 的,在形成__________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 彼此分离,决定__________性状的遗传因子 _______________。 2.①发生时间:形成时;②遗传因子间关系: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③实质: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3.特点:①________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是 ..... 同时进行的 ........。②________性: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与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 合互不干扰 .....,各自独立分配到配子中去。③_______性:自由组合定律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是现在世界上的生物种类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择________作实验材料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在对生物的性状分析时,首先针对________相对性状进行研究,再对________________性状进行研究。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4.遵循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四、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1.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将“遗传因子”命名为______,并提出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概念。 2.①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______________,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②基因型:指与表现型有关的________________,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 ③等位基因:指控制________________的基因,如D和d。实质是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同一位置上控制一对____________性状的基因。 3. ______定律是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基因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如AaBb×Aabb Bb×bb。 4. ______;②基因型和环境相同,表现型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研究整体采用什么方法?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采用了什么实验进行?测交实验属于假说演绎法研究的哪一步骤?什么是测交实验?测交选用的是什么亲本? 2.孟德尔认为,控制不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分别都遵循分离定律,分别从两对性状试对测交实验进行分析,写出遗传分析图解。从数学角度分析,1:1:1:1与1:1的数学关系是怎样?请从每对性状的测交后代性状的比例,计算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性状分离比1:1:1:1,展示其计算过程。 3.画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过程图解(完成在学习报告上)。孟德尔进一步进行测交实验,实验结果是什么,是否符合演绎实验预期结果?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有哪些?比值是多少?测交后代中重组合类型的表现型和基因型分别是什么,在测交子代中的比例如何? 4.阐述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描述对象、发生时间、遗传因子的关系、实质和特点。自由组合定律也称为什么定律?适用范围是什么?

核医学科应急预案

核医学科应急预案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放射性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一部分总则 编制目的 为及时有效地应对核医学放射事故,提高医学应急响应能力,避免或减少因放射性核素造成的放射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将放射事故造成的损失和污染后果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放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安全,维护正常和谐的放射诊疗秩序,做到对放射事故早发现,速报告,快处理,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特制定本预案。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和安全条例》、《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卫生部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应急预案》、《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江苏省核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订本预案。 核医学突发事件 开展核医学诊疗的医疗机构,应当遵守相应的操作规范、规程,防止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人体、设备、工作场所和环境;按照有关标准的规定对接受体内放射性药物诊治的患者进行控制,避免其他患者和公众受到超过允许水平的照射。医疗机构发生下列放射事件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如实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 ①诊断放射性药物实际用量偏离处方剂量50%以上的; ②放射治疗实际照射剂量偏离处方剂量25%以上的; ③人员误照或误用放射性药物的; ④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和污染的等。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放射事故的医学应急工作。 工作原则 核医学应急工作坚持“常备不懈,积极兼容,统一指挥,大力协同,保护公众,保护环境”的国家核应急工作方针。 第二部分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应急组织体系

核能导学案

核能导学案杨书桢 【学习目标】1. 理解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的相关知识; 2. 能搞清核电站的常识; 3. 能分析出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教学重点: 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和核聚变; 教学难点:核电站怎样利用核能发电。 【自学指导】1.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和绕核高速旋转的组成;其中原子核由和组成,质子带电,中子、带负电。 2.由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原子核相当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组是相当困难的,但一旦发生分裂或重组就会释放出惊人的,这就是。 3.重核裂变与链式反应 裂变:(1)用轰击重核(铀235)时,重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个中等原子核,同时释放出,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2)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发电的,它的核心设备是,核电站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是核能转化为水和水蒸气的能,蒸汽轮机获得能,最后转化为。 (3)如果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大量的原子核就会在一瞬间发生裂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发生强烈的爆炸,这就是的原理。 4.(1)轻核聚变: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太阳内部进行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这就是太阳能。太阳内部发生的就是这种热核反应。 (2)和平利用核能 现在人类对核能的利用有:一是利用核能发电,二是应用到军事领域。 核电站是利用发电的,它的核心设备是,其发生的是可以控制的。 .原子弹和核电都是利用链式反应,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核反应堆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选填“不可控的链式反应”或“可控链式反应”)。 达标测试 1. 获得核能的途径是和。 2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发生,放出巨大,同时放出2~3个中子,又可以去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这样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3关于核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核很小,因此其中不可能存在大量的能量 B.人们现在能够利用可控核聚变的能量 C.对于核裂变的链式反应,人们还不能控制 D.无论是较大的原子核受激分裂,还是较小的原子核的结合,其中都会伴随着巨大的能量变化 4如图所示是核电站原理的示意图,结合这张 图,判断核电站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A.核能→机械能→电能 B.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C.核能→化学能→电能 D.化学能→内能→电能 5 下列关于核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中有原子核,所以利用任何物质都能得到 核能 B.到目前为止,人类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即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 C.原子弹和氢弹分别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和聚变的原理制成的 D.自然界只有在人为的条件下才会发生裂变

第二节《核能》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三) (3)

第二节《核能》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三) (3) 山东省威海新都中学杨龙飞 【设计理念】 学生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教材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采纳通俗描述的方法给出核能的概念。原子核内部储藏了庞大的能量,那个能确实是核能。通过列数据,举例子,对比等手法,介绍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得核裂变的原理,再通过录像了解核聚变的知识。最后,组织学生阅读〝STS核电站和核废料处理〞。本节教学应以讲授为主。由于核能、裂变、聚变、链式反应等概念均涉及到核反应知识,而学生头脑里,这部分知识是一个空白。因此,讲授过程中要贯彻通俗性原那么,不宜过深,尽可能采取恰当的比喻来关心学生明白得这些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核能。明白核力,核能,裂变,聚变,核污染。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关于人类生活的阻碍。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咨询题。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咨询题。对〝能简单描述核能和我们生活的关系〞的要求:能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判定核能和我们生活的有关讲法是否正确。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人们现在还不能像操纵裂变那样有效地、为所欲为地操纵聚变反应,和平利用聚变开释的核能,然而由于核聚变能够开释比裂变更大的核能,而且不像裂变那样会产生较大的放射性污染,其原料氘和氚等又比铀丰富得多,因此操纵聚变反应是一个专门吸引人的课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聚变的人工操纵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落后,自己研制的可控核聚变的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已于1984年顺利启动,差不多取得许多研究成果,至今仍在连续工作中。同学们今后也许能参与其中,成为我国和平利用聚变开释核能的有功人员,为开发我国的新能源作出重大的奉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通过教学发觉课堂时刻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刻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咨询题的自主性、表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那么时刻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行就会使一个咨询题的讨论面太大,时刻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白费时刻等等。因此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确实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关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爱好,培养发散性、制造性思维等方面的咨询题也值得再讨论。

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导学案

第一章 第二节 物质的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的量”是用来描述微观粒子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摩尔是物质 的量的单位。 2、学会有关物质的量的简单计算,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 系及有关计算。 二、学习重点: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有 关计算。 三、预备知识:原子、分子、离子等相关化学知识,集合等相关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给予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自行看书熟悉相关内容。 二、授课内容: 1、物质的量 ①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是国际基本单位制中的七个物理量之一。它表示:一 定微粒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其符号是:n ,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 mol 。 ②1摩尔基准的确定:12g C 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数值上约等于:231002.6?, 人们将该数值命名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用符号A N 表示,即:1231002.6-?=mol N A 。 给学生举例说明物质的量,用: 学校全体的学生都参加了校运会的开幕式,如何快速的计算在运动场上的学生人 数? 班集体 学生个体 学校人数 来说明物质的量就是用来描述集合多少的一个物理量。 自读资料: 阿伏伽德罗是意大利物理学家,因他对231002.6?这个数据的测得有着很大的贡 献,所以用他的名字来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以示纪念,化学上用A N 表 示阿伏伽德罗常数。其单位是:1-mol ,他表示1mol 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其值近 似等于231002.6?,类似于π和3.1415926之间的精确值与近似值的关系。 2、摩尔的适用范围 思考: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分析原因 ①:1mol 小米 ②:1mol 氢 ③:1mol 大豆 适用物质的量描述物质数量的时候应注意:只能适用于微观颗粒,不能用于宏观 物质。

2021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 核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22.2 核能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我知道核能的由来,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我知道核裂变和核聚变链式反应的大致情况。 3、我了解原子弹、氢弹的制造原理以及核反应堆、核电站工作原理 自主学习 请认真阅读课本170页—172页,完成下列问题,并在书上勾画出相关知识点 1、原子由、、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电荷,电子带 电荷,和构成原子核。 2、、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十分牢固,要使它们 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或,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能。 3、科学家曾先后用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时释放出能,同时还会产生几 个新的,这些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并释放出大量能,这就是反应。 4、核电站利用发电,它的核心设备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的链式反应是 控制的。原子弹爆炸时发生的链式反应是的。 5、如果将某些质量很小的,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新的,会释放出更大的 能,这就是,有时把它也称为反应。 6、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的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 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合作学习探究 探究点一: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

探究点二:核聚变 当堂检测 1.依据卢瑟福的原子行星模型理论,在原子中绕核高速旋转的是() A.核子 B.电子 C.质子 D.中子 2、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找到了获取核能的两条途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前者是较轻的原子核结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后者是较重的原子核裂变为较轻的原子核的一种核反应。氘和氚结合成氦核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 3、核电站的建设必须采用保护措施,特别要防止,以免造成污染。 4、下列有关核能说法正确的是 ( ) A.核废料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可任意处置 B.核能是可再生能源 C.利用核能的途径是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释放能量 D.人类已经完全掌握和平利用核能的技术,因此根本不必担心能源危机 5、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根据目前的科研水平,你认为以下关于原子弹和 核电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核电站能控制裂变的反应速度 C.原子弹利用核裂变,核电站利用核聚变

14 核医学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急预案

核医学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急预案 文件编号:HYXK-YJYA-201303014-01 一、目的 为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中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应对,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防止放射安全事件及事故的扩大,减轻造成的后果,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更好的维护住院患者和医护人员的人生安全,根据《临床核医学卫生防护标准》及其他有关法律及法规的规定,结合我科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核医学科突发放射安全事件及放射治疗事故的应急处理。三、应急组织机构 核医学科应急组织分为:正常班(白班)、节假日值班,组长统一指挥事故处理,如果现场组长不在或在事故中受伤及节假日值班时,现场由职称最高人员负责指挥,组织现场人员开展事故处理。 正常班: 组长:边艳珠 成员:魏强、胡玉敬、吴大勇、李金福、张文艳、张旺、田国章、卢亚敏、陈芳、刘光霞 节假日值班: 组长:值班技师 成员:值班医师 四、应急小组职责 发生放射安全事件或放射治疗后,科主任及科室人员,必须积极配合环保、卫生部门及公安机关对事故的调查,提供有关方面的基本情况,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领导小组的职责:发生事故时,组织人员实施救援行动,报告预案组长,通知医院委员会。组织或配合有关人员进行事故调查,总结和改进救援经验教训。 领导小组组长:为科室处理的总指挥,全面负责营救受辐射人员及事故处理,做好抢险救助安排,提供事故所需的技术资料。 领导小组成员:事故发生时听从组长指挥,积极参与事故救援及处置,及时查明辐射安全事件中受误辐射的实际人数,对受误辐射人员进行紧急抢救,及时向指挥部汇报现场事故情况,配合环保、公安人员作好辐射现场的隔离和警戒工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八章第二节《核能》导学案

第二节核能 学习目标 1、了解原子和原子核结构 2、知道核能的由来及释放的方式 3、了解核能的应用及利弊 学习重点:核能的由来及释放的方式 学习过程 一、复习 1、能源概念; 2、人类利用能源的历程; 3、21世纪的能源趋势。 二、预习课文,补充完成下列各知识点的内容 (一)、原子结构 原子 (二)、核能的由来及释放的方式 1、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发生或者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相互时,就有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 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 2、核能释放 的方式 氘核与氚核在结合形成氦核和一个中子, 聚变。 应用:

(三)、核能利用的利与弊 利:;弊:。 三、课堂练习 1、课本P173相关练习 2、释放核能的方式有:一是使原子核(),二是使原子核()。1938年,科学家首次用()(选填“电子”、“中子”或“质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使其发生裂变,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1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超过2000t煤完全燃烧时释放的能量。如果煤的热值为3×109J/kg,那么1kg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至少为()J。 3、关于核电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站发电利用核聚变原理 B、核电站发电利用核裂变原理 C、核反应堆工作是直接将核能转化为电能 D、核反应堆的链式反应速度是不可控的 4、下列应用中不是利用核裂变的是() A、氢弹 B、原子弹 C、核电站 D、核潜艇 5、关于核电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核电站发电利用核聚变原理 B、核电站发电利用核裂变原理 C、核反应堆工作是直接将核能转化为电能 D、核反应堆的链式反应速度是不可控的 6、下列应用中不是利用核裂变的是() A、氢弹 B、原子弹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主备:段传友同备:姚文斌审核:初中物理组学生班次与姓名: 一、课标告诉我们: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 二、本我们要做到: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三、预习导学: 1、观察与思考: 在一次风较大的时候,观察旗杆上的国旗,当你听到国旗在风中发出“噼啪噼啪”的声音的时候,你可以看到国旗在不停地_____________;当风停了以后,国旗不再发声,这时国旗在旗杆上不再________。 2、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将钢尺(或塑料尺)的一端紧压在桌边,让另一端伸出桌面外,用手拨动另一端,观察钢尺发声时情形。 实验二:将你的耳朵紧贴在课桌一端的桌面上,在桌面的另一端用手轻轻地敲击;再使耳朵离开,用手以同样大的力度敲击桌面。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 3、动脑想一想: a.实验一中的钢尺产生声音时有什么特征?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b.实验二中第一次敲击声是在桌面的一端发出的,但耳朵贴在桌面的另一端能听到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当耳朵离开桌面时,我们同样可以听到敲击声,这次的声音是由什么物质传到耳朵的? c.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主要是通过什么物质传到耳朵中的? 四、通过预习我会做: 1、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_________停止,声音就消失。 2、在物理学中,把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________,它可以是气体,还可以是________或________。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传播的。并且以形式传播。 3、钓鱼时,河岸上的脚步声会把鱼吓跑,这说明____________能够传声。 4、月球上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来进行交谈,主要是因为_______不能传声。 5、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________。在15℃时空气中的这个值是___________。 6、北宋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