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_1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_1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_1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_1

---------------------------------------------------------------最新资料推荐------------------------------------------------------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饮食伤胃证:

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

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

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

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

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

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1 / 12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呕吐 1. 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

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 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 1.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最新资料推荐------------------------------------------------------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 遵医嘱药熨。

8. 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 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

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1. 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 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 20 分钟为宜。

保持大便通畅。

3.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4.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5. 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 1. 内服中药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

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其他详见附录1)。

2.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 1)。

3 / 12

(二)特色技术 1.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 2)。

2. 穴位注射(详见附录 2)。

3. 艾灸(详见附录 2)。

4.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 2)。

5.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2)。

6. 药熨法(详见附录 2)。

7. 拔火罐(详见附录 2)。

8. 药熨法(中药封包):

遵医嘱红外线治疗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自调节温度。

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耐受,将封包稍放松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其他详见附录 2)。

9. 红外线照射:

开启红外线后 3~5 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

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 15 分钟后方可外出。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 1. 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证睡眠。

2. 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3. 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

---------------------------------------------------------------最新资料推荐------------------------------------------------------ 增减衣服。

(二)饮食指导 1. 饮食伤胃证:

宜食消食导滞的食品,如山楂、炒麦芽、陈皮、萝卜等。

忌油腻、炙煿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炸油条等。

2. 风寒袭胃证:

宜食温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茴香、苏叶、葱白等。

忌寒凉之品,如鸭肉、螃蟹、香蕉等。

3. 暑湿伤胃证:

宜食清暑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紫苏叶、荷叶、藿香、白扁豆等。

忌食助湿化热的食品,如羊肉、狗肉及煎熏烤炸之品。

4. 浊毒犯胃证:

宜食化浊解毒的食品,如苇根、荸荠、竹茹、绿豆、冬瓜、苦瓜等。

忌食火热之品,如桂圆、羊肉、狗肉、驴肉、辣椒、韭菜、油炸食物等。

5. 脾胃虚弱证:

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

忌食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如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

6. 湿浊中阻证:

5 / 12

宜食利湿化浊的食品,如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

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等助火之品。

7. 呕吐严重者 4~6 小时应禁食。

呕吐停止后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原则。

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三)情志调理 1. 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 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

五、护理效果评价附: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

科室:

入院日期:

出院日期:

住院天数: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ID:

文化程度:

纳入中医临床路径:

---------------------------------------------------------------最新资料推荐------------------------------------------------------ 是□ 否□ 证候诊断:

饮食伤胃证□ 风寒袭胃证□ 暑湿伤胃证□ 浊毒犯胃证□ 湿浊中阻证□ 脾胃虚弱证□ 其他:

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实用性强□ 实用性较强□ 实用性一般□ 不实用□改进意见:

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

技术职称:

完成日期:

护士长签字:

1Ll*Ff#AaU u4Pp+Jj %EeYy8St3Nn) Hi$CcWw7Rr1L l(Gg#A aVv5Pp +KkEeYz9Tt3No-Ii$CdXx7R r1Mm(G g#BbVv 5Pq0KkEfZz9Tt4Oo-Ii%DdX x7Ss2Mm(Hh! B bVw6Qq0Kl*F f ZzaUu4Oo+Jj% DdYy8Ss2Nn) H h!CcWw6Qr1L l *Fg#AaUu5Pp+ JjEeYy8Tt3N n) Ii$CcWx7Rr 1Lm(Gg#AbVv5 Pp0Kk EeZz9T t3Oo-Ii$DdXx7Rs2Mm(Gh!Bb Vv6Qq0Kk*FfZ z9Uu4Oo-Jj% D dXy8Ss2Mn) Hh !BcWw 6Qq1Ll* Ff#AaUu4Pp+Jj%EeYy8St3Nn ) Hi$C cWw7Rr1 Ll*Gg#AaUv5Pp+JkEeYy9Tt 3Nn-Ii$CcXx7 Rr1Mm(Gg#BbV v5Pq0KkEfZz 9Tt4O o-Ii%Dd Xx7Ss2Mm(Hh!BbVw6Qq0Kl*F fZzaUu 4Oo+Jj %DdYy8Ss2Nn) Hh!CcWw6Qr1L l*Fg#AaUu5Pp +JjEe Yy8Tt3Nn) Ii$CcWx7 Rr1Lm(G g#AbV v5Pp0KkEeZz9Tt3Oo-Ii$Dd Xx7Rs2M m(Gh!

7 / 12

BbVv6Qq0Kk*F f Zz9Uu4Oo-Jj %DdXy8Ss2Mn) Hh! BcWw6Qq1L l*FfZAaUu4Op +Jj%DeYy8Ss3 Nn) Hh$CcWw6R r 1Ll*Gg#AaUv 5Pp+Jk EeYy9 Tt3Nn-Ii$CcXx7Rr1Mm(Gg#B bVv5Pq0KkEf Zz9Tt4Oo-Ii%DdXx7Ss2Mm(H h!BbVw 6Qq0Kl *FfZzaUu4Oo+Jj%DdYy8Ss2N n) Hh!C cWw6Qr 1Ll*Fg#AaUu5Pp+JjEeYy8T t3Nn) Ii$CcWx 7Rr1Lm(Gg#AbVv5Pp0KkEeZ z9Tt3Oo -Ii$D dXx7Rs2Mm(Gh!BbVv6Qq0Kk* FfZz9Tu 4Oo-I j%DdXx8Ss2Mm) Hh!BbWw6Qq0 Ll*FfZ AaUu4O p+Jj%DeYy8Ss3Nn) Hh$CcWw6 Rr1Ll* Gg#AaU v5Pp+JkEeYy9Tt3Nn-Ii$Cc Xx7Rr1Mm(Gg#BbVv5Pq0Kk E fZz9Tt4Oo-I i%DdXx7Ss2Mm (Hh! BbVw6Qq0 Kl*FfZzaUu4O o+Jj%Dd Yy8Ss 2Nn) Hh! CcWw6 Q r1Ll*Fg#AaU u5Pp+JjEeYy 8Tt3Nn) Ii$Cc Wx7Rr1Lm(Gg# AbVv5Pp0KkE eZz9Tt3No-Ii $CdXx7Rr2Mm( Gg!BbVv 5Qq0K kFfZz9Tu4Oo - Ij%DdXx8Ss2 Mm) Hh!B bWw6Q q0Ll*FfZAaUu 4 Op+Jj%DeYy8 Ss3Nn) H h$CcW w6Rr1Ll*Gg#A a Uv5Pp+JkEe Yy9Tt3Nn-Ii$ CcXx7Rr1Mm(G g #BbVv5Pq0Kk EfZz9Tt4Oo- Ii%DdXx7Ss2M m (Hh!BbVw6Qq 0Kl*FfZzaUu4 Oo+Jj%DdYy8S s2Nn) Hh!CcWw 6Qr1Ll*F g#Aa Uu5Pp+JjEeY y 8Tt3Nn) Hi$C cWw7Rr1L l(Gg #AaVv5Pp+Kk EeYz9Tt3No-I i$CdXx7R r2Mm (Gg!BbVv5Qq0 Kk FfZ z9Tu4Oo-Ij%DdX x8S s2Mm) Hh!BbWw 6Qq 0Ll*FfZAa Uu4Op+Jj% DeY y8Ss3Nn) Hh$C cWw6Rr1Ll*Gg #AaUv5Pp+ Jk EeYy9Tt3Nn-I i$CcXx7Rr1Mm (Gg#BbVv5Pq0 KkEfZz9Tt4O o-Ii%DdXx7Ss2Mm(Hh!

---------------------------------------------------------------最新资料推荐------------------------------------------------------ BbVw6Qq0Kl*FfZzaUu4Oo+Jj %DdYy8Ss2Nn) Hh!BcWw6Qq1Ll*Ff#AaUu4Pp +Jj%E eYy8St3 Nn) Hi$CcWw7Rr1Ll(Gg#AaVv 5Pp+K kEeYz9 Tt3No-Ii$CdXx7Rr2Mm(Gg! B bVv5Qq0KkFf Zz9Tu4Oo-Ij% DdXx8Ss2Mm) H h! BbW w6Qq0Ll *FfZAaUu4Op+ Jj%DeYy8Ss3N n) Hh$C cWw6Rr 1Ll*Gg#AaUv5Pp+JkEeYy9T t3Nn- Ii$CcXx 7Rr1Mm(Gg#B b Vv5Pq0KkEfZ z9Tt4 Oo-Ii%D dXx7Ss2Mm(Hm(Gg! BbVv5Pq0 KkEfZ z9Tt4O o-Ii%DdXx7Ss 2Mm(Hh!BbVw6 Qq0Kl*FfZzaU u4Oo+Jj%DdY y 8Ss2Nn) Hh!Cc Ww6Qr 1Ll*Fg# AaUu5Pp+Jj E eYy8Tt3Nn) Ii $CcWx 7Rr1Lm( Gg#AbVv5Pp0K kEeZz9Tt3Oo -Ii$DdXx7Rs2 Mm(Gh! BbVv6Qq0Kk*FfZz9U u4Oo-Jj%DdXy 8Ss2Mn) Hh!BcWw6Qq1Ll*Ff# AaUu4P p+Jj%E eYy8St3Nn) Hi$CcWw7Rr1Ll( Gg#AaV v5Pp+J kEeYy9Tt3Nn-Ii$CcXx7Rr1 Mm(Gg# BbVv5P q0KkEfZz9Tt4Oo-Ii%DdXx7 Ss2Mm(H h!BbV w6Qq0Kl*FfZzaUu4Oo+Jj%Dd Yy8Ss2N n) Hh! CcWw6Qr1Ll*Fg#AaUu5Pp+Jj EeYy8T t3Nn) Ii$CcWx7Rr1L m (Gg#AbVv5Pp 0KkEeZz9Tt3 Oo-Ii$DdXx7Rs2Mm(Gh! BbVv 6Qq0Kk *FfZz9 Uu4Oo-Jj%DdXy8Ss2Mn) Hh! B cWw6Qq1Ll*Ff #AaUu4Pp+Jj%DeYy8Ss3Nn) H h$CcWw6Rr1Ll *Gg#AaUv5Pp+JkEeYy9Tt3N n-Ii$CcXx7Rr 1Mm(Gg#BbVv5Pq0KkEfZz9T t4Oo-Ii%DdXx 7Ss2Mm(Hh!BbVw6Qq0Kl*FfZ zaUu4Oo+Jj%DdYy8Ss2Nn)

9 / 12

H h !CcWw6Qr1Ll *Fg#AaUu 5Pp+ JjEeYy8Tt3N n ) Ii$CcWx7Rr 1Lm(Gg#A bVv5 Pp0KkEeZz9T t3Oo-Ii$DdXx 7Rs2Mm(Gh!Bb Vv6Qq0Kk*FfZ z9Uu4Oo-Jj%D dXx8Ss2Mm) Hh !BbWw6Qq0Ll* F fZAaUu4Op+J j%DeYy8Ss3Nn ) Hh$CcWw6Rr1 L l*Gg#AaUv5P p+JkEeYy9Tt 3Nn-Ii$CcXx7 R r1Mm(Gg#BbV v5Pq0Kk EfZz 9Tt4Oo-Ii%Dd X x7Ss2Mm(Hh! BbVw6Qq0Kl*F fZzaUu4Oo+Jj % DdYy8Ss2Nn) Hh! CcWw6Qr1L l*Fg#AaUu5Pp + JjEeYy8Tt3 Nn) Ii$CcWx7R r1Lm(Gg#AbVv 5Pp0KkEeZz9 Tt3Oo-Ii$DdX x7Rr2Mm(Gg!B bVv5Qq0KkFf Zz9Tu4O o-Ij% DdXx8Ss2Mm) H h!BbWw6Qq0Ll *FfZAaUu 4Op+ Jj%DeYy8Ss3N n ) Hh$C cWw6Rr1Ll*Gg#A aUv 5Pp+JkEeYy9 Tt3Nn-Ii$CcX x7Rr1Mm(G g#B bVv5Pq0KkEf Zz9Tt4Oo-Ii% DdXx7Ss2Mm(H h!BbVw6Qq0Kl *FfZzaUu4Oo+ Jj%DdYy8Ss2N n) Hh!CcWw6Qr 1L l*Fg#AaUu5 Pp+JjEeYy8T t3Nn) Ii$CcWx 7R r1Ll(Gg#Aa Vv5Pp+Kk EeY z9Tt3No-Ii$C dX x7Rr2Mm(Gg !BbVv5Qq0Kk FfZz9Tu4Oo-Ij%DdXx8Ss2Mm) Hh! BbWw6Qq0Ll*FfZAaUu4Op+Jj %DeYy8Ss3Nn) Hh$CcWw6Rr1L l*Gg#AaUv5Uu 4Pp+J j%EeYy8 St3Nn) Hi$CcW w7Rr1Ll(Gg#A aVv5P p+KkEe Yz9Tt3No-Ii$ CdXx7Rr2Mm(G g! BbV v5Qq0Kk FfZz9Tu4Oo-Ij%DdXx8Ss2M m) Hh!BbWw6Qq 0Ll*FfZzaUu4 Oo+Jj%DdYy8S s2Nn)Hh! CcWw 6Qr1Ll*Fg#A a Uu5Pp+JjEeY y8Tt3Nn) Ii$C cWx7Rr1Lm(G g #AbVv5Pp0Kk EeZz9Tt3Oo-I i$DdXx7Rs2M m (Gh! BbVv6Qq0 Kk*Ff Zz9Uu4O o-Jj%DdXy8Ss 2Mn) Hh!BcWw6 Qq1Ll*Ff#AaU

---------------------------------------------------------------最新资料推荐------------------------------------------------------

u4Pp+Jj%EeY y 8St3Nn) Hi$Cc Ww7Rr 1Ll(Gg# AaVv5Pp+Kk E eYz9Tt3No-Ii $CdXx7Rr2Mm( Gg!BbVv5Qq0KkFfZz9Tt4Oo -Ii%DdXx7Ss2 Mm(Hh! BbVw6Qq0Kl*FfZzaU u4Oo+Jj%DdYy 8Ss2Nn) Hh!CcWw6Qr1Ll*Fg# AaUu5Pp +JjE eYy8Tt3Nn) Ii $CcWx7Rr1Lm( Gg#AbVv 5Pp0K kEeZz9Tt3Oo-Ii$DdXx7Rs2 Mm(Gh!BbVv6Q q0Kk*FfZz9Uu4Oo-Jj%DdXy8 Ss2Mn) H h!BcW w6Qq1Ll*Ff#AaUu4Pp+Jj%Ee Yy8St3N n) Hi$ CcWw7Rr1Ll(Gg#AaVv5Pp+Kk EeYz9T t3Nn- Ii$CcXx7Rr1Mm(Gg#BbVv5Pq 0KkEfZz9Tt4 Oo-Ii%DdXx7Ss2Mm(Hh! BbVw 6Qq5Qq0KkFf Zz9Tu4Oo-Ij%DdXx8Ss2Mm) H h! BbWw 6Qq0Ll *FfZAaUu4Op+Jj%DeYy8Ss3N n) Hh$C cWw6Rr 1Ll*Gg#AaUv5Pp+JkEeYy9T t3Nn-Ii$CcXx 7Rr1Mm(Gg#BbVv5Pq0KkEfZ z9Tt4O o-Ii%D dXx7Ss2Mm(Hh!BbVw6Qq0Kl* FfZzaUu4Oo+Jj%DdYy8Ss2M n ) Hh!BcWw6Qq 1Ll*Ff#A aUu4 Pp+Jj%EeYy8S t3Nn) Hi$CcWw 7Rr1Ll( Gg#Aa Vv5Pp+KkEeY z9Tt3No-Ii$C dXx7Rr2Mm(Gg !BbVv5Qq0Kk FfZz9Tu4Oo-I j%DdXx8Ss2Mm ) Hh!BbWw6Qq0 Ll*FfZAaUu4O p+Jj%DeY y8Ss 3Nn) Hh$CcWw6 Rr 1Ll*Gg#AaU v5Pp+Jk EeYy 9Tt3Nn-Ii$Cc X x7Rr1Mm(Gg# BbVv5Pq0KkE fZz9Tt4Oo-Ii % DdXx7Ss2Mm( Gh! BbVv6Qq0K k*FfZz9Uu4Oo - Jj%DdXy8Ss2 Mn) Hh! B cWw6Q q1Ll*Ff#AaUu 4 Pp+Jj%EeYy8 St3Nn) Hi$CcW w7Rr1Ll(Gg#A a Vv5Pp+KkEe

11 / 12

Yz9Yy8Tt3Nn) Ii$CcWx7Rr1L m (Gg#AbVv5Pp 0KkEeZz9Tt3 Oo-Ii$DdXx7R s2Mm(Gh! BbVv 6Qq0Kk* FfZz9 Uu4Oo-Jj%DdX y8Ss2M n) Hh!BcWw6Qq1L l*F f#AaUu4Pp+Jj %EeYy8St3Nn) Hi$CcWw7R r1L l(Gg#AaUv5Pp +JkEeYy9Tt3 Nn-Ii$CcX x7R r1Mm(Gg#BbVv 5Pq0KkEfZz9 Tt4Oo-Ii%DdX x7Ss2Mm(Hh!B bV w6Qq0Kl*Ff ZzaUu4Oo +Jj% DdYy8Ss2Nn) H h!CcWw6Qr1Ll *Fg#AaUu 5Pp+ J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规范优势病种中医护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二、实施目标 到2015年1月医院每个病区均实施相应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全院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数达到20个以上,每个病种完成病例20-30例(不 足者按实际收治病例数实施)。 三、实施步骤 1、培训、考核阶段:2014.6—2014.12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全院培 训及科室培训,进行培训效果考核,达到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方案的应用。 2、实施阶段:2015.1—2015.6各科室对所收治病人第一诊断为相 应病种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同时做好数据收集工作。 3、效果评价分析阶段:2015.6.1—2015.6.15对所实施病种中医护 理方案护理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四、重点内容 1、进行中医护理方案及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考核,提高护理

人员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能力。 2、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33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结合医院实际,选择20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分科室进行实施。 3、加强医护配合,重点落实辨证施护及中医特色技术的应用,提高中医护理效果。 4、收集数据,对实施的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效果总结分析。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全院医护人员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中医护理效果的重要性,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落实各项工作,确保中医护理方案落到实处。 (二)、成立医院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实施应用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杜爱书 副组长:袁法林 成员:焦雪彦武志清王会敏 职责: 1、制定医院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制定相关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3、对相关科室人员进行培训。 4、指导并监督各科室实施情况。 (三)、护理部成立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工作实施小组 组长:焦雪彦

呕吐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呕吐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二)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药熨。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三)脘腹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因情志内伤,痰湿内生,上逆于颈部,病证在颈部。1.护理评估 颈部肿块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生活自理能力。 心理社会状况。 辨证:肝气郁结、肝火内盛、心肝阴虚、痰瘀互结。 2.护理要点 < 一般护理 按中医一般内科护理常规进行。 重者需卧床护理。 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患者神志、血压、舌脉、胸憋、心悸等情况。 观察肿块的皮肤色泽、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血管怒张、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气短、手足抽搐等。 给药护理 了解用药类别、时间、途径、药量、观察用药后反应。 ! 中药宜温服,观察疗效。 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甲状腺制剂。 饮食护理 注意调整饮食结构,给予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

辛辣,海带和酒类。 重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疗法。 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不良情绪,适当活动。 临证施护 肝气郁结:疏肝解郁,胸闷憋气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可耳穴压豆以调整情绪。 … 肝火内盛:清热化痰,注意休息,畅情志,睡前可用中药足浴或温开水泡脚或耳穴压豆以促进睡眠。 心肝阴虚:滋养补心,日常活动以不累为宜,心悸时遵医嘱给予针刺或穴位按摩。 痰瘀互结:理气活血,化痰消瘿,畅情志,胸闷纳差时配合耳穴压豆。 健康教育 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诱发因素。 起居有常,避免过劳,注意增进体质的保健锻炼,要适量适度。 指导患者饮食要有规律,一般采用高热量,富有糖类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忌烟酒、辛辣、发物等。 是患者了解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定期门诊复查。 / 中医护理特色: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是将王不留行籽按压耳部皮肤的相应穴位上,通过疼痛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目的。 穴位:内分泌、丘脑、皮质下、神门。 操作方法: 确定主辅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5次为一疗程,两疗程后评定疗效。

中医护理方案试题及答案

中医护理方案试题(一)姓名科室得分一、单选题(每天2分、共8 分) 1、腰腿疼痛剧烈,痛有定处,腰部僵硬,仰卧活动艰难,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 薄白或薄黄( A ) A、气滞血瘀证 B 、寒湿痹阻证 C 、湿热痹阻证 D 、肝肾亏虚证 2、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活动受限,口渴不欲饮,苔黄腻。 ( C ) A、气滞血瘀证 B、寒湿痹阻证 C、湿热痹阻证 D、肝肾亏虚证 3、心痛发作期,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B ) A、气滞血瘀证 B、寒凝血瘀证 C、气虚血瘀症D气阴两虚、心血淤阻症 E 、痰 阻血瘀证。 4、心痛发作期,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 B ) A. 气虚血瘀证 B. 气滞血瘀证 C. 寒凝血瘀证 D. 痰阻血瘀证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 分) 1、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心悸、气短,遵医嘱穴位按摩:选取(ABCE )等穴 位,伴失眠者配伍交感、内分泌等穴位。 A、心俞 B 、肾俞 C 、神门D、皮质下E、三阴交 2、胸痹心痛病患者出现便秘,可予(ABCD ) A.腹部按摩:顺时针按摩,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B.遵医嘱穴位贴敷:可用醋调大黄粉、吴茱萸粉或一捻金贴敷神阙穴; C.遵医嘱穴位按摩:虚寒性便秘,取穴天枢、上巨虚等穴位;实热性便秘取穴足 三里、支沟、上髎、次髎等穴位; D.晨起饮温水一杯约200?300ml (消渴患者除外),15分钟内分次频饮; 3、腰间突出症肢体麻木,可给予(ABC ) A、评估麻木部位,程度以及伴随的症状,并做好记录。 B协助患者按摩拍打麻木肢体,力度适中,增进患者舒适度,并询问感受。 C遵医嘱予穴位注射,常用穴位:足三里、环跳、委中、承山。 D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关元穴 4、腰椎整复应给予的护理有(ABD ) A、整复前应告知整复方法,及配合注意事项。 B整复后注意观察患者腰部疼痛、活动度、双下肢感觉运动及大小便等情况。 C复位3天后可正常下床,逐渐进行腰背肌锻炼。 D卧床休息,定时双人直线翻身,增加患者舒适度,仰卧时腰部加垫,维持生理曲度。 5、胸痹心痛病的情志护理包括(BCD ) A、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时,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B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

吐酸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嗳气反食,心烦易怒,嘈杂易饥,舌红苔黄。 (二)胆热犯胃证:口苦咽干,烧心,脘胁胀痛,胸痛背痛,反酸,嗳气反流,心烦失眠,嘈杂易饥,舌红苔黄腻。 (三)中虚气逆证:反酸或泛吐清水,嗳气反流,胃脘隐痛,胃痞胀满,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 (四)气郁痰阻证:咽喉不适如有痰梗,胸膺不适,嗳气或反流,吞咽困难,声音嘶哑,半夜呛咳,舌苔白腻。 (五)瘀血阻络证:胸骨后灼痛或刺痛,后背痛,呕血或黑便,烧心,反酸,嗳气,胃脘隐痛,舌质紫暗或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烧心、反酸、嘈杂 .观察烧心、反酸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及与饮食的关系。 .指导患者饭后分钟内不宜平卧,就寝时宜抬高床头°。反酸明显者,用温淡盐水漱口。口苦、口臭、牙龈肿痛做好口腔护理,可遵医嘱应用中药含漱。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天枢、中脘、膈俞、天突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胃俞、合谷、膈俞等穴。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遵医嘱艾灸,取神阙、中脘、天枢等穴。

(二)胸骨后灼痛 .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 .注意休息,少量饮温开水,可自上而下按摩胃脘部,使气顺而痛缓。.遵医嘱艾灸,取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膻中、中脘、胃俞等穴。 (三)嗳气、胃脘胀满 .观察嗳气的时间、次数及伴随症状。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天枢、气海、内关、合谷、足三里等穴。.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天枢、胃俞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神门、肝胆等穴。 .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合谷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内服中药:中药以餐后少量频服为宜(其他详见附录)。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 (二)特色技术 .穴位贴敷(详见附录)。 .穴位注射(详见附录)。 .艾灸(详见附录)。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 .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四、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瘿病中医护理方案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二)痰结血瘀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黯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三)肝火旺盛证: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性情急躁易怒,心烦,怕热,容易出汗,面部烘热,口苦,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四)心肝阴虚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涩,倦怠乏力,或兼胁痛隐隐,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颈部肿大 1.观察患者颈部肿块的大小、范围、改变、温度,若肿块迅速长大、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不要用力挤压甲状腺。 3.可选用乌蔹莓等中药外敷颈部。 4.疼痛明显者,予以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甲状腺等。 (二)眼突 1.观察患者的眼突度、视力、视野等变化,角膜有无损伤。 2.眼球突出者,取高枕卧位,以减轻局部水肿;外出戴有色眼镜以防强光及灰尘刺激。 3.眼睑不能闭合者睡觉时用油纱布或眼罩保护眼睛,少看书和电视。 4.眼勿向上凝视,以免加重突眼和诱发斜视。

5.经常做眼球运动,使眼部肌肉放松。 6.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眼药水。 (三)心悸 1.保持室内光线温和,环境幽雅。 2.注意休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畅,不要做高温及费力的运动。 3.甲亢患者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减少消耗 (四)高热 1.保持皮肤干燥,汗出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被服,防止受凉。 2.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心律等情况。当患者体温高于39?出现情绪激动、面赤、怕热多汗、多食善饥、眼凸手颤等,应警惕甲亢危象,立即报告医生。 (五)失眠 1.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予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肝等。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内服中药 遵医嘱用药,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反应。 (二)外用中药 观察用药后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特色技术 1.甲状腺炎患者,颈部可予乌蔹莓等中药外敷 2.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予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肝等。 四、健康指导 (一)饮食指导

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L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 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啊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啊耳穴贴压:取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 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煎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 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属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6.遵医嘱刮痧:刮背脊部膀胱经腰骶段,大肠俞刮至出痧:刮督脉腰阳关至长强至潮红或至出痧;刮肚脐两侧天枢、大横穴至出痧。 (五)肛周潮湿瘙痒 1.指导患者穿宽松清洁内衣,如有污染及时更换。 2.指导患者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勿抓挠瘙痒部位。 3.遵医嘱中药熏洗。 4.遵医囑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艾灸(详见附录2) 2.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3.穴贴压(详见附录2)。 4.中药保留灌肠(详见附录2) 5.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19个中医护理方案

附件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吐酸病是指病人自觉有酸水自胃脘上泛于食管、咽喉或口腔的病症。临床上常伴有烧心、胸骨后烧灼痛、反食、嗳气等症,部分病人伴有咽部梗阻感、夜间呛咳等症状。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胆脾关系密切。 本诊疗方案适用于现代医学“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 一、诊断 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脘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香附10g、苏叶梗各10g、枳壳10g、半夏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连6g、吴茱萸2g、海螵蛸30g等。 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 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9g、绿萼梅6g; 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 伴脘腹胀满者,加枳壳9g、厚朴9g、香橼皮9g; 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g、栀子6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3)胃苏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脘腹痞满,大便溏泄;

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制半夏9g、黄连6g、黄芩9g、干姜9g、党参15g、吴茱萸2g、大枣10g、甘草6g、海螵蛸30g等。 痰热重者,加虎杖10g、瓜蒌20g; 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 伴有反食嗳气者,加旋复花10g、生赭石20g; 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加炒扁豆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加味左金丸,每次9g, 每日3次。 3.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脘腹胀满,疲倦乏力,纳呆食少,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方药:通降3号方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6g、海螵蛸30g、黄连6g、吴茱萸2g等。 呕吐清水者,加竹茹9g、生姜6g; 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者,加砂仁后下3 g、山药15g、炒扁豆9g; 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 中成药: (1)香砂六君丸,每次9g,每日3次; (2)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疗效评估: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常见病,约占本院消化门诊病人的20%左右,肝胃不和是最常见的证候,我科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方法,对改善疾病症状和病人生活质量均有较好疗效,尤其在降低复发率上有其优势和特色。同时应对病人强调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并辅以健康宣教和心理辅导,解除患者精神压力和疑病情绪等综合措施可显著提高疗效。由于本病患者住院率低,主要在门诊治疗,据近2年我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资料较为齐全的200余例的临床资料,

(完整版)瘿病中医护理常规

瘿病中医护理常规 因情志内伤,痰湿内生,上逆于颈部所致。以发于甲状腺部,或为漫肿,或为结块,或有灼痛,多数皮色不变。良性肿物大多随吞咽上下移动,或伴有烦热、心悸、多汗及月经不调,甚至闭经等症状。病位在颈部。西医学的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癌等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项颈部肿块大小、硬度、有无压痛、声音嘶哑、吞咽困难等。 2、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二、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 (一)气郁痰阻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二)痰结血瘀证: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黯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三)肝火旺盛证: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性情急躁易怒,心烦,怕热,容易出汗,面部烘热,口苦,眼球突出,手指颤抖,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 (四)心肝阴虚证:瘿肿或大或小,质软,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涩,倦怠乏力,或兼胁痛隐隐,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三、临证(症)施护 (一)颈部肿大 1.观察患者颈部肿块的大小、范围、改变、温度,若肿块迅速长大、疼痛、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应立即报告医生。 2.不要用力挤压甲状腺,疼痛明显者,予以耳穴埋籽,取穴神门、交感、甲状腺等。。 (二)眼突 1.观察患者的眼突度、视力、视野等变化,角膜有无损伤。 2.眼球突出者,取高枕卧位,以减轻局部水肿;外出戴有色眼镜以防强光及灰尘刺激。 3.眼睑不能闭合者睡觉时用油纱布或眼罩保护眼睛,少看书和电视。 4.眼勿向上凝视,以免加重突眼和诱发斜视。 5.经常做眼球运动,使眼部肌肉放松。 6.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眼药水。 (三)心悸 1.保持室内光线温和,环境幽雅。 2.注意休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进行锻炼,以促进气血流畅,不要做高温及费力的运动。 3.甲亢患者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减少消耗。 (四)高热 1.保持皮肤干燥,汗出较多时及时更换衣服、被服,防止受凉。 2.保持皮肤和口腔清洁。 3.观察体温、脉搏、血压、呼吸、心率、心律等情况。当患者体温高于39℃出现情绪激动、面赤、怕热多汗、多食善饥、眼凸手颤等,应警惕甲亢危象,立即报告医生。 (五)失眠 1.肝火旺盛伴失眠者可予耳穴埋籽,取穴神门、心、交感、肝等。 四、护理要点

种病的中医护理方案

19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目录 1、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2、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护理方案 3、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护理方案 4、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护理方案 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中医护理方案 6、乳痈(急性乳腺炎)中医护理方案 7、蛇串疮(带状疱疹)中医护理方案 8、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 9、肝胆管结石急性发作期中医护理方案 10、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护理方案 11、肛漏病(肛瘘)中医护理方案 12、肛痈(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中医护理方案 13、结直肠癌中医护理方案 14、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15、骨痹(骨关节病)中医护理方案 16、骨蚀(成人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7、骨蚀(儿童股骨头坏死)中医护理方案 18、胫腓骨骨折中医护理方案 19、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附录:一、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二、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填表说明

胃疡(消化性溃疡)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不和证:胃脘胀痛,窜及两胁;善叹息,遇情志不遂胃痛加重;嗳气频繁;口苦;性急易怒;嘈杂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二)脾胃气虚证:胃脘隐痛;腹胀纳少,食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虚寒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减;纳呆食少;畏寒肢冷;头晕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溏腹泻。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热证:胃脘痛势急迫,有灼热感;口干口苦;吞酸嘈杂;烦躁易怒;便秘;喜冷饮。舌质红,苔黄或苔腐或苔腻。 (五)胃阴不足证:胃脘隐痛或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口干舌燥;纳呆干呕;失眠多梦;手足心热;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裂纹、少苔、无苔或剥脱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出现呕吐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3.遵医嘱穴位贴敷,隐痛取中脘、建里、神阙、关元等穴;胀痛取气海、天枢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气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症状为吞酸吐酸古方病案

吞酸吐酸 丹溪治一人,因心痛,久服热药多,兼患吞酸。以二陈汤加芩、连、白术、桃仁、郁李仁、泽泻服之,累涌出酸苦黑水如烂木耳者。服久,心痛既愈,酸仍频作,有酸块自胸膈间筑上咽喉甚恶。以黄连浓煎冷,候酸块欲升,即与数滴饮之。半日许,下数次而愈。乃罢药,淡粥调之一月。时已交春节旬余,中脘处微胀急,面带青,气微喘,时天尚寒,盖脾土久病衰弱,遇木气行令,脾受肝凌也。急以索矩六和汤与之,四日而安。 立斋治一儒者,面色痿黄,胸膈不利,吞酸嗳腐,频服理气化痰之药,大便不实,食少体倦,此脾胃虚寒也。用六君加炮姜、木香,渐愈。兼用四神丸而元气复。 震按:二条治热治寒,各极其妙。朱案不用左金之反佐,识见最高。薛案之四神,不若去五味、肉果,换以参、术、

姜、附为更妥也。薛又有一案,现证皆同,更加足指肿痛,指缝出水。其人先服二陈、二妙、黄连、枳实,薛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而愈。真丝丝入扣之方矣。盖脾虚挟寒,脾虚挟湿,同中有异耳。周慎斋治吞酸,专用吴茱萸,历叙其效,则又单管得寒湿二字。 嘈杂 孙东宿治叶润斋,年近四十,心鬲嘈杂,好啖肉,尤好鸡,一日不能缺,缺即身浮力倦,神魂无措,必急得肉,见则大嚼,及入腹,腹又大痛,痛极则吐酸水稠涎然后定,稍定又思肉啖也。人疑为祟。孙诊之,六脉大小不等,观其色唇红脸黄,问之,则曰痛虽苦,尚能熬,若嘈杂则遍身淫淫苏苏,左右无可奈何,手足无所把捉,有近于死,急需肉以救命。孙曰:据色脉,乃虫证,非祟也。先予雄黄丸一服,不瘳。改以腻粉五分,使君子末一钱,用鸡子打饼,五更空

心饲之。辰刻下长蛲十条,内有二大者,长尺余,下午又下小虫百余。自此不喜肉,而嘈杂良愈。 震按:嘈杂证,丹溪谓是痰因火动,乃噎膈之渐,故多用黄连、山栀、苍术、半夏、白芍之类。然亦有思虑伤血者,有肾阴虚而胃火旺者,又宜用生地、阿胶、柏子仁、麦冬、石斛、芦根之类。若此案乃虫蚀脂膏,嘈杂门中所未载,故特选之。(雄按:魏选列诸虫门。)昔年曾见叶天翁治一妇人胸痞心嘈,用盐水煮石决明三钱,经霜桑叶二钱,丹皮一钱,黑栀一钱,三角黑胡麻二钱,细生地三钱,四帖而愈,此又肝火郁于胃之嘈杂也。 雄按:余治高隽生孝廉令堂,嘈杂便溏,肠鸣少纳,脉至虚弦软滑。虽肝火炎而痰饮动,然脾脏受戕,舌色淡而无液,苦燥凉润,皆不可投。与潞参、九蒸白术、甘草、木瓜、薏苡、白芍、竹茹、建兰叶、茯神、盐水炒橘红、牡蛎为方,数剂而愈。

外科——瘿病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 一、气瘿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及入组标准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气瘿病(气瘿病;TCD编码:BNG12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ICD10:E04. 902); 第一诊断:甲状腺肿瘤(ICD-10:C73/D09.302/D34/D44.0)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2)西医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制定的《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2008第一版)。 2.定义 气瘿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在中医著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 3.证候诊断 (1)气郁痰阻 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2)痰结血瘀 症状:颈前出现肿块,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

纳差,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3)肝火炽盛 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4)肝阴虚 症状:瘿肿或大或小,质软,病起缓慢,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气瘿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结节性甲状腺肿行甲状腺(部分、次全、全)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ICD9CM-3:06.2-06.5;ICD:50.2905); 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及经皮实体肿瘤消融术 ICD-9-CM-3:06.2-06.4 ICD:50.2905) 。 (四)标准住院日为≤6天 (五)疗效评价标准 结节性甲状腺肿:1.治愈:甲状腺大部切除(包括所有结节)临床症状消失,无并发症或并发症已愈。2.好转:腺体切除,症状部分改善或留有并发症。 3.未愈:症状未改善。 甲状腺腺瘤:1.治愈:完整切除,切口愈合;2.好转:未完整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2型糖尿病)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肝胃郁热证:脘腹痞满,胸胁胀闷,面色红赤,形体偏胖,腹部胀大,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二)胃肠实热证:脘腹胀满,痞塞不适,大便秘结,口干口苦,或有口臭,或咽痛,或牙龈出血,口渴喜冷饮,饮水量多,多食易饥,舌红,边有瘀斑,舌下络脉青紫,苔黄,脉滑数。 (三)脾虚胃热证:心下痞满,胀闷呕恶,呃逆,纳呆,便溏,或肠鸣下利,或虚烦不眠,或头眩心悸,或痰多,舌淡胖,舌下络脉瘀阻,苔白腻,脉弦滑无力。 (四)上热下寒证:心烦口苦,胃脘灼热,痞满不痛,或干呕呕吐,肠鸣下利,手足及下肢冷甚,舌红,苔黄根部腐腻,舌下络脉瘀阻,脉弦滑。 (五)阴虚火旺证: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口干口渴,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时时汗出,少寐多梦,溲赤便秘,舌红赤,少苔,脉虚细数。 (六)气阴两虚证:消瘦,倦怠乏力,气短懒言,易汗出,胸闷憋气,脘腹胀满,腰膝酸软,便溏,口干口苦,舌淡体胖,苔薄白干或少苔,脉虚细无力。 (七)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畏寒肢冷,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脘腹胀满,食纳不香,五更泄泻,舌淡体胖,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尿量增多 1.观察排尿次数、尿量及尿色。 2.嘱患者睡前少饮水。 3.指导患者饮食调理,适当进食芡实、枸杞等补肾之品,食疗方:芡实瘦肉汤。 (二)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多食生津润燥类食物,如百合、西葫芦等,可选用鲜芦根煎水代茶饮;口含乌梅、饮用菊花玉竹茶、苦丁茶以缓解口干口渴。食疗方:凉拌黄瓜、蓝莓山药、葛根鱼汤。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等穴位。 (三)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宜选择混合餐,每餐进食种类包含主食、蔬菜、肉蛋类等;粗细粮合理搭配,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燕麦、芹菜、韭菜等,以增加饱腹感,延缓食物吸收稳定血糖。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遵医嘱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饥点等穴位。 (四)倦怠乏力 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物,如山药、鱼肉、香菇等。食疗方:乌鸡汤、香菇木耳汤、山药炖排骨。

眩晕病中医护理查房

日期:下午15:00 地点:心病二科病房 主持人:*** 参加人员:***护士长、心病二科全体护理人员 入院诊断:眩晕病 患者姓名:吴行斐性别:女年龄:57岁住院号:158776 护理级别:二级 查房类型:个案临床√教学 护士长:吴老师您好,今天下午我们邀请您参加我们的护理查房,谢谢您的配合。今天,我们要查的是12床吴行斐,眩晕病,头晕头胀10余年,目的是针对临床症状进行辨证施护并进行健康指导。首先请***护师进行病情介绍。 ***:12床吴行斐女57岁,因头晕头胀10年,加重伴呕吐2天诊断为眩晕病于2015年6月8日收入院,入院时 T:℃ HR:88 次/分 R: 20 次/分 BP : 160/90mmHg。患者发现血压升高10余年,最高血压达220/130mmHg,有头晕,头胀发作,服用降压药物不规律,近来血压控制不稳定,2天前上症加重并有眩晕耳鸣,头痛且胀,胸闷,呕吐痰涎,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今下午14:00 T:℃HR:78 次/分 R: 18 次/分 BP : 150/85 mmHg 。辅助检查:肝功能、肾功能、,10^12/L,×10^9/L电解质、血脂、心肌酶谱基本正

常;血常规:×. 。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L;BNP431pg/mlHG111g/L,;血糖:波改变。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舌胖,苔白腻,脉滑。综合T搏,范畴,病位在肝脾,证属脉症,四诊合参,本病属祖国医学之眩晕痰瘀互结证。主要用药:方药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西医予以阿司中成药予以盐酸川芎嗪注射液以祛痰化浊、活血通络。匹林解聚、阿托伐他汀钙调脂、缬沙坦降压、环磷酸腺苷葡胺改善心脑供血及代谢等对症治疗。患者口淡食少,夜寐不安,二便调。现存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头痛与高血压有关缺乏改善生活行为以及服用降压药物的相关知识,知识缺乏: 2、 缺乏自我监测 血压的知识 睡眠形态紊乱:与环境改变有关 3、 4、有跌倒/坠床的危险:与眩晕有关。护理措施舒适的改变: 1. 1()、观察头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血压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遵医嘱给、进行血压监测并做好记录,(2)予处理。、头痛时嘱患者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改变体位时如起、坐、下(3)床动作要缓慢,必要时有人扶持。、避免劳累、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环境嘈杂等不良因素。)4(. (5)、遵医嘱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太阳、印堂、风池、百会等穴。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 一、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吐酸病(TCD 编码:BNP030) 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 编码:K21.903) 。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 识意见》(2009 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 。 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 年,三亚)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常见证候:肝 胃郁热证 胆热犯胃证 中虚气逆证 气郁痰阻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 。 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 年) ” 。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6 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吐酸病(TCD 编码:BNP030)和胃食管反流病(ICD-10 编码:K21.903)的患者。 2.反流性食管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可以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胃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 小时食管pH 及胆红素监测、食管

呕吐 中医护理方案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范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方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方案(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 电话:010—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方案 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方案 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方案 乳腺癌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方案 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方案 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方案 胃癌中医护理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方案 护理方案附录1 护理方案附录2

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 (二)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 (三)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 (四)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 (五)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 (六)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呕吐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精)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病名】 中医病名:吐酸病 西医病名:胃食管反流病 【诊断】 本病中医诊断辨证参照《中医内科学》相关内容,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6年三亚共识和2007年西安共识所建议的GERD诊断标准及糜烂性性食管炎洛杉矶分级标准进行诊断。 【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肝胃不和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痛连两胁,心烦易怒;或见脘腹胀满,大便艰难;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1号方加减。香附10g、苏叶梗各10g、枳壳10g、半夏10g、厚朴10g、柴胡10g、黄连6g、吴茱萸2g、海螵蛸30g等。 加减: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者,可加川楝子9g、元胡9g;情绪抑郁者,加合欢皮 9g、绿萼梅6g;嗳气频作者,加代赭石先煎9g、沉香3g;伴脘腹胀满者,加枳壳9g、厚朴9g、香橼皮9g;肝胃不和兼有郁热者,加丹皮10g、栀子6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3胃苏颗粒,每次5 g,每日3次。 2、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口苦咽干,脘腹痞满,大便溏泄;舌红苔腻,脉滑。 治法:辛开苦降,和胃降逆。 方药:通降2号方加减。制半夏9g、黄连6g、黄芩9g、干姜9g、党参15g、 吴茱萸2g、大枣10g、甘草6g、海螵蛸30g等。 加减:痰热重者,加虎杖10g、瓜蒌20g;胸痛明显兼有血瘀者,加丹参15g、降香6g;伴有反食嗳气者,加旋复花10g、生赭石20g;畏寒肢冷,大便溏泻者,加炒扁豆 9g、炒白术15g、炮姜9g。 中成药: (1通降颗粒(院内制剂,每次10g, 每日3次; (2加味左金丸,每次9g, 每日3次。 3.脾虚气滞证: 临床表现:反酸,烧心,胸脘灼热或疼痛,脘腹胀满,疲倦乏力,纳呆食少,大便不爽;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或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理气和胃。 方药:通降3号方加减。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6g、半夏10g、木香6g、砂仁6g、海螵蛸30g、黄连6g、吴茱萸2g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