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观沧海 公开课优秀教案

观沧海 公开课优秀教案

观沧海   公开课优秀教案
观沧海   公开课优秀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诗言志,歌言情,他们常借山川景物抒情言志。当打了胜仗的曹操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时,他又有怎样的情感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诗歌《观沧海》。板书:观沧海

二、作者简介

(划)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安徽亳bo州)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补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划)代表诗作:《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

(补充)他的诗歌散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三、背景简介

(想要很好地理解一首诗歌,需要了解它的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紧接着北征乌桓,在胜利回师途中经过碣石山。此时的曹操志得意满、意气风发,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歌。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这种胸怀和抱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四、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泛读。(解决生字词、讲停顿,四言诗)

2.二读:学生自读,找代表读。(注意评价)

3.掌握大意。(出示重点字词,学生结合资料了解诗歌大意,学生小组讨论,挑代表回答)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起伏荡漾,海中的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海岛上树木丛生在一起,百草长得丰盛茂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秋风吹过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出自浩瀚的大海之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灿烂的银河,也像从大海里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庆幸得很啊,用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情怀吧。

4. 三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出示课件。

5. 四读:学生体会读。

五、研读诗文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全诗以“观”字展开,并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登山所见所想。

2、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结合课件讲解。在辽阔苍茫的大海上,波浪起伏,拍打海岸,山岛耸立,旺盛茂密的草木在秋风中摇曳,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壮丽秋景。

3、诗中哪几句是写虚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主要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又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若这是诗人的想象

这几句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显示出一种极其开阔

博大的境界!

4. 实景是壮阔、生机勃勃的美丽秋景,虚景则把我们带进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中,你能悟出诗人的感情吗?请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来考虑。

写作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袁绍残部和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点拨:诗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的,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诗人描写大海壮丽的秋景,实际上是在赞美祖国壮丽的河山。江山如此多娇,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实际上是诗人以大海自比,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自己的博大胸怀。

六、概括诗歌主旨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七、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八、随堂练习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 、 合称为“三曹”。

2、《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 ;

。 观 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日月 星汉 澹澹 丛生

丰茂 萧瑟 涌起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竦峙 虚 景

辽阔壮观 欣欣向荣 波澜壮阔 统领全篇 想象

3、《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的胸怀,抒发了诗人远大抱负。

3.本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答:①借抒,托言。②虚结,动静结合。补充:乐府

九、板书设计(略)

十、布置作业

1.背。

2.默写。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5 诫子书(名师教案)

15 诫子书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了解儒家文化的思想,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2.厘清文章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 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文天祥 师:这几句诗都提到同一个人,你知道他是谁吗?(明确:诸葛亮) 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诸葛亮,27岁前,隐居隆中,淡泊名利,志在修身;27岁后,出世为宦,志在兼济天下,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显拳拳爱国之心。他是儒家文化中君子的典范。然而,作为父亲,他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深沉的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诫子书》。我们来看看他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写诸葛亮的诗词入手,引出对诸葛亮事迹和精神的介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轻松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 1.教师范读 同学们认真聆听,并完成下列任务:

(1)圈出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相关资料,注上拼音。 (2)根据朗读示范,用“/”划出语句停顿。 预设 课件出示: (1)提示:应注意易读错的词,如“夫”应该读“fú”,因为它用在句首,是发语词,所以读“fú”,不读“fū”;“淫慢”的“淫”读“yín”。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齐读 (1)师指导朗读停顿的划分技巧。 课件出示: 划分句子的停顿,首先,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还有“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其次,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 (2)生齐读后思考:本文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文中有许多句子字数相同,句意相对,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对句。对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节奏感。 3.自由朗读 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感受句式的节奏美、韵律美。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让学生通过听读、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顺文章,并了解一些文言句子停顿的规律,感受句式特点。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理解重点词语 结合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文意,圈点出疑难词语。(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1)重点实词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励精:振奋精神。

最新诫子书教案全国一等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二、过程与方法: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字词,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教学难点: 掌握关键词句,赏析精彩妙点,理解语句内涵以及句间联系,体会作者情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即诸葛亮写给自己儿子的一封书信。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 (1)标记生字注音。 夫:fú 淫慢:yín 险躁:zào 遂(suì) 穷庐:lú (2)提示长句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4、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三、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 2、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3、师生共同解疑。教师给予点拨,对学生进行古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4、掌握重要字词 诫:告诫,劝勉。书:书信。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以:用来。修身:修养身心。养德:陶冶德行。 无以:没办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广:扩大。这里是增长的意思。成学:成就。励精:振奋。 淫慢:放纵懈怠。险躁:轻薄。治性:修养 四、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观沧海》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观沧海》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古体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山望海所看到和想到的景象,大海吞吐日月,其气势雄伟,尤为壮观。诗人以此来展示自己阔大的胸襟和豪迈乐观地进取精神,抒发自己渴望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诗人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博大的胸襟。而诗人的这种思想感情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隐藏在对景物地描写之中。托物言志、写景抒情,把眼前看到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学习本诗,重在朗读背诵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所以这堂课我注重把握以下两点: 1、力求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锻炼能力。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曹操,积累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运用“首字背诵法”背诵古诗。 三、学习重点: 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课题。 盛夏早已过去,寒冬即将来临。沐浴着冬天这亮丽的阳光,让我们绽放出学习的热情,走进碣石山,跨越的千年时空跟随诗人一起去观赏沧茫的大海! (根据天气状况设计导语,使语文生活化、诗意化,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并简要评析。我想这样:让学生读诗,既是走进文本,感知大 意,也是检查字音。 2、检查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谯郡毫州乌桓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宜选择主要的,与本诗有关的内容扼要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

《观沧海》导学案 (县优质课)

《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在此基础之上鉴赏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情感态度以及艺术特色。 2、体会诗人所流露的人生情感态度,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自主学习】 一、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任丞相,封为魏王。其子曹丕代汉称帝,追尊他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曹操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其中既有胜利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但是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把统一中国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最大追求。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优秀的诗篇,其诗歌以“慷慨悲壮”的艺术风格而留名于后世。 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率兵讨伐乌桓;八月即大获全胜;九月,班师凯旋。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山观海,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沧海景象,触景生情,于是就写下了这首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诗中写山岛的盎然生机,寄托了他的昂扬斗志;写沧海的波澜壮阔,表达了他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写沧海吞吐日月,展示了他胸襟博大、气吞山河的气魄。今天,我们学习《观沧海》来认识了解曹操,其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学习他这种豪迈乐观、勇往直前地进取精神。 这是一首四言古体诗,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1)曹操的历史评价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sōu)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 鞭挞宇内,閴(qù)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许子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 (2)“我”眼中的曹操: 二、基础积累 1.朗读诗歌,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碣石()澹澹()萧瑟()沉没()竦峙()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并翻译全句。 (1)东临 ..碣石,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 .. ..,山岛竦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秋风萧瑟 ..涌起 ..,洪波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学习诸葛亮严密的论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读书修身,静心养德。做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受到历代的赞扬。其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武侯祠,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诸葛亮在民间与官方的影响都甚大,后世流传着大量与他相关的歇后语、俗语、成语等,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七擒孟获、既生瑜,何生亮等。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当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其间写信给诸葛谨,称“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明可爱,只是怕他过早成熟,将来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不仅让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来诸葛瞻战死绵竹,为国尽忠,就是明证,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修身立志的借鉴,其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本文,看看我们能够从中受到怎样的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在阅读过程中积累下列词语: 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诫子书 精品教案(大赛一等奖作品)

15诫子书 一、导入新课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写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引出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智慧的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全班齐读课文。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非宁静无以致远 ..(达到远大目标) 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 淫慢 ..则不能励精(放纵懈怠) 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翻译全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优秀教案范文二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优秀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诫子书>) 【课件第一页】 明确目标【课件第二页】 作者及背景介绍。 1.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水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避汉末之乱,大约于汉献帝兴平二年(195)15岁时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2.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多层次朗读【课件第三页】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校级公开课《诫子书》教学设计

殷殷期盼之情。教学中可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并积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和情趣。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顺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法都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优秀教案设计 《观沧海 》 是曹操苍凉慷慨写景抒情的一首优秀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表达了作者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能使学 生触摸到作为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感受到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 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能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志存高远。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体会、学习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此诗。 2、了解诗的内容,理解作者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教学难点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体会诗人博大的 胸怀。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 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轼在他的《赤壁赋 》中写道:“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古一世之雄也。”大家知道苏轼在文中 称赞的是谁吗?(由此引出曹操及其诗作《观沧海》) 二、了解作者及作品 分别请几位同学介绍作者及作品,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1/7

明确: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 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 诗篇。诗作融会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三、朗读《观沧海》,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指导诗歌朗读方法:停顿、重读、语调、延缓。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 4、请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四、合作探究,理解诗歌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 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写想象的? (3)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4)诗中哪些句子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小组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评价。 (1)学生回答,其他同学补充、纠正并评价。 (2)明确:以“观”统领此诗。 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以“观”统领此诗。第二层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 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 (“日月之行”至“若 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最后两句诗附文, 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实景:树木丛林,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 涌起。虚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明确: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诗描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尤其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以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大海 浩瀚壮阔、包容天地的宏大气概与形象,显示出诗人博大的胸怀。
2/7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观沧海》教学设计(教案) STEAM与创客教育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 计划。一般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学环境与资源、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而不断深入的语文教学改革对 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充分意识到初中语文古 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 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以《观沧海》为例,为大家讲解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教师应如何编写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一首诗歌,选自《乐府诗集》中的《步出厦门行》,是曹操的名篇。这篇诗歌是在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后,归途中登 山观海,触景生情所写。通过描写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 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这篇诗歌在第四课中担负 着引领学生诵读、感悟诗歌魅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诗歌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描绘大海的课文,已经建立了对大海的直观印象;学习过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但是对诗歌中语言文字的妙处体会不深、对诗歌的节奏感把握不强,不利于感悟和理解诗歌。此外,七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较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抓住诗歌情节发展,体悟诗人心境,从而产生读好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读、写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并知道字义; (2)能够准确地理解全诗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在读中理解与想象,分析这首诗的意思和写作特点; (2)分析全诗是如何展开的,归纳描写实景、虚景及体现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象辽阔雄壮的沧海景色,感悟诗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观沧海--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优势一: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高。 弱势:课堂听讲精力集中不会超过15分钟,回答问题较少通过大脑思考。 措施:精讲多练,讲课时间不超过15分钟,练习以读为主,穿插口语、书写训练。 优势二:持有争强好胜之心,稍加鼓励便对学习(尤其是课文背诵)勇往直前。 弱势:背得快忘得快,多以死记硬背;书写以快为荣,错误较多。 措施:背诵的数量每次递减,而质量要求递增,按照背诵——默写——再背——再默——书面测试——背诵巩固模式进行。让学生逐渐明白,背诵不是目的,牢记在心并会熟练运用才是根本。另外不定期配合班主任、美术老师进行书法训练。 ]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反复朗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 培养学生的远大的志向。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味诗句,感悟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文修养。 2. 了解诗歌情境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 三、知识与技能 1. 回忆汉乐府的相关知识。 2. 揣摩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短歌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走进作者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 字孟德,东汉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风格悲凉慷慨。文学史家习惯将他与其子曹丕和曹植称为“曹氏父子”或“三曹”。现存乐府诗二十余首,散文四十余篇,有中华书局辑校的《曹操集》。 三、解题(多媒体显示)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沧”是暗绿色的意思。“沧海”一词,可泛指大海。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 (板书)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观沧海 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观沧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能背诵,用“读-译-析-悟”四步法学诗,理解诗歌意思。品悟作者的情感。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 1.诵读并背诵,用四步法理解诗歌意思(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及其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播放一分钟大海视频,头脑中会出现许多描绘大海的词语,以“我看到了一个大海”说话。 【讲授】了解作者 2.以你在电视中所见的曹操形象,你觉得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今天,我们先来历史地客观地认识一下曹操。哪位同学可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曹操? 屏显: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 除此之外,读这首诗我们还会看到一个更为真实的曹操! 【讲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组诗中的第一章——《观沧海》。乐府,是原来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

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评价。(注意纠正字音) 学生评价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 2.听视频朗读:注意把握诗人豪迈的情感 【活动】疏通文意,根据注释译诗 一、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译) 请学生翻译,并注意提醒校正。 补充:临:到,登上,登临;何:多么;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屏显:参考译文 (曹操)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在萧瑟的秋风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星辰运行不息,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产生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豪情壮志吧。 【活动】精析诗句 二、精析课文(析) 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PPT:[问题组] 1.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所写主要景物是什么? 2.3-10具体描绘了四幅画面,请结合每幅画面中的诗句或词语,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呢?这是一个怎样的曹操?该句怎样读? 答案参考: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参考: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这是一个辽阔和威严的大海;曹操53岁依然亲率大军北上,可见这是一个充满豪情的曹操!该句朗读要舒缓,语调高亢!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海;他相信自己人生即使到了秋天也会像春天一样奋发向上,这是一个乐观自信的曹操。该句朗读要突出“丛生”“丰茂”重音!

最新《诫子书》教案 (2)

16诫子书 知识与技能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诵读积累法、精读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反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诫子书教案(人教部编版)

诫子书教案 学习目标 1. 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2.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3. 领会古人思想观念中修身与治学的联系,并将其用运于自己的生活学习实践中。 学习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领悟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魅力。难点:深刻体会修身治学之道,明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深刻内涵。 知识链接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敦敦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学法指导: 1. 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划分文章节奏,强化朗读训练,读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2.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重点关注“静” “俭”“明志”“淡泊”“致远”等词的内涵意义及其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 一、课前预习基础梳理 【常识积累】1. 填空,补充文学常识。 诸葛亮( 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 ”。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字词梳理】2. 根据课文语境解释下列字词。 淡泊: 无以: 明志: 致远:

广才: 淫慢: 励精: 险躁: 枯落: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朗读练习】3. 用“/ ”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独立思考课文初探 1. 本文很明显是一篇议论性文章,作者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的?作者的主要观点为何? 2. 请你谈谈对“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这句话的看法 、集思广益合作探究 1. 由文章可见,“静”可谓是把握与理解文章的关键因素,那么它一定不似表面上的意思 那么简单。请与其他同学合作讨论,到底该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 在《论语》十二章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修身与治学,在本篇文章中,依然强调的是修身治学,这真是件怪事,为何修身与治学之间联系如此紧密。请同学们关于此话题展开讨论,探讨修身与治学之间的联系,并思考该思想的现代意义。 课堂检测 1. 翻译下列句子,并在翻译过程中体会其深刻内涵。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观沧海 省一等奖优质课

、古代诗歌四首 湖北襄阳襄州古驿一中张海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学习《观沧海》 1、走近作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2、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3、研读诗歌(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

(完整版)诫子书教案公开课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翻译全文。 情感目标:感受家书中蕴含的殷殷教诲和深切期望,体会家道文化;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和教诲。 教学重难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法、学法设想: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泰戈尔和冰心先生对于母亲的思念和回忆,这一节课我们看看一位父亲对于孩子的殷切期盼和教导。平时你们的父母亲和你们教导哪些?今天我们将走进一位高人,他即是父亲又是博学多闻的智者,聆听他对子女的谆谆教诲。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 2、点拨存在的问题,看视频。 注意(1)生字 夫(fú)澹泊(dàn)(bó)淫(yín)慢遂(suì)庐(lú)(2)停顿 3、划分停顿 4、集体朗读课文 三、全文翻译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集中精力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思考:夫的翻译是什么?它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像这种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不做句子成分的就是虚词。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常见文言虚词20个。如:也、为、以、所、因、而、且、与、则、何、乎、其、之、于、者、若、乃、焉 提问:这一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个修辞手法有什么特征? 明确:对偶的修辞,对偶的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

《观沧海》公开课优秀教案

4.《观沧海》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了解诗歌大意,能够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 2.通过补充资料,品析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 教学重难点 从朗读中把握诗歌大意,品析关键词语,把握诗歌中的景物特征。(重点) 结合背景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怀抱负。(难点) 一、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天下,雄才大略。他的一生,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军事上最成功的一仗是官渡之战,失败最惨的一次是在赤壁,大家猜猜他是谁? 二、了解古诗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勾结乌桓首领,屡次侵犯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字词疏通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 zhì(竦峙) 水何dàn dàn(澹澹)xiāo sè(萧瑟) 补充词语解释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