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于软交换的Modem传真业务技术要求(征

基于软交换的Modem传真业务技术要求(征

基于软交换的Modem传真业务技术要求(征
基于软交换的Modem传真业务技术要求(征

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

TR XXX – 200X

基于软交换的Modem/传真业务技术要求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 for Modem/Fax Service in SoftSwitch

Network

(征求意见稿)

2007-xx-xx 印发

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

目 次

前言 (1)

基于软交换的Modem/传真业务技术要求 (2)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定义和缩略语 (2)

3.1 定义 (2)

3.1.1高速Modem设备 (2)

3.1.2低速Modem设备 (2)

3.1.3高速传真设备 (2)

3.1.4低速传真设备 (3)

3.2 缩略语 (3)

4业务特征描述 (3)

5场景描述 (3)

5.1两个高速Modem设备互通 (3)

5.2高速Modem设备与低速Modem设备互通 (4)

5.3两个低速Modem设备互通 (4)

5.4两个高速传真设备互通 (4)

5.5两个低速传真设备互通 (4)

5.6高速传真设备与低速传真设备互通 (4)

6传真和Modem业务事件描述 (4)

6.1 T.38传真业务 (4)

6.1.1 H.248协议的事件描述 (4)

6.1.2 SIP协议的SDP描述 (5)

6.2 通过G.711编码方式实现的传真业务 (6)

6.2.1 H.248协议的事件描述 (6)

6.2.2 SIP协议的SDP描述 (7)

6.3通过G.711编码方式实现的Modem业务 (7)

6.3.1 H.248协议的事件描述 (7)

6.3.2 SIP协议的SDP描述 (8)

7 传真业务实现流程 (8)

7.1 低速传真设备间的互通 (8)

7.1.1 单一软交换间不同网关设备间的传真流程(H.248) (8)

7.1.2跨软交换间传真业务实现的信令流程 (18)

7.2高速传真设备互通 (24)

7.2.1单一软交换设备间不同网关设备的互通(H.248) (24)

7.2.2跨软交换间传真业务互通 (25)

7.3 高速传真设备与低速传真设备互通 (26)

7.3.1 高速传真设备所在的网关首先检测到高速Modem信号 (26)

7.3.2 低速传真设备所在的网关首先检测到低速传真信号 (28)

7.4 基于SIP协议的UA设备提供的传真业务 (29)

8 Modem业务实现流程 (29)

8.1低速Modem设备之间的互通 (29)

8.1.1 单一软交换间不同网关设备间的Modem业务实现的信令流程 (29)

8.1.2 跨软交换Modem业务实现的信令流程 (31)

8.2 高速Modem设备之间的互通 (32)

8.2.1 单一软交换不同网关设备间的Modem业务实现的信令流程 (32)

8.2.2 跨软交换Modem业务实现的信令流程 (32)

8.3 高速Modem设备与低速Modem设备之间的互通 (32)

8.3.1 单一软交换间不同网关设备间的Modem业务流程(H.248) (32)

8.3.2 跨软交换Modem业务实现的信令流程 (33)

8.4 通过特殊号码分析出为Modem业务 (33)

8.4.1 单一软交换间不同网关设备间的Modem业务流程(H.248) (33)

8.4.2 跨软交换Modem业务实现的信令流程 (37)

8.5 基于SIP协议的UA设备提供的Modem业务 (38)

前 言

本技术报告规定了交换控制接口技术规范。

为适应信息通信业发展对通信标准文件的需要,在信息产业部统一安排下,对于技术尚在发展中,又需要有相应的标准性文件引导其发展的领域,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组织制定“通信标准类技术报告”,推荐有关方面的参考采用。有关对本技术报告的建议和意见,向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反映。

本技术报告以IETF,ITU-T与3GPP相关标准规范为依据,针对我国具体要求制定而成。本技术报告制定NGN网络中MODEM业务以及Modem和FAX业务之间切换的技术规范,内容涉及FAX和MODEM业务的事件描述、MODEM业务实现流程、FAX业务实现流程等。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技术报告将不断补充与完善。

本技术报告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报告起草单位:

本技术报告主要起草人:

基于软交换的Modem/传真业务技术要求

1 范围

本技术报告规定了NGN网络中MODEM业务以及Modem和FAX业务之间切换的技术规范,内容涉及FAX和MODEM业务的事件描述、MODEM业务实现流程、FAX业务实现流程等等方面的内容。

本技术报告适用于我国建设以IP为交换的电信网中相关设备的研制,开发和技术引进。本技术报告确保各个厂商的设备遵循相同的规范体系,从而为交换控制提供统一的接口标准奠定基础。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报告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报告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不适用于本技术报告,然而,鼓励根据本技术报告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报告。

RFC 2748 (2000) The COPS (Common Open Policy Service) Protocol公共开放策略服务协议

3 定义和缩略语

3.1 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报告。

3.1.1高速Modem设备

对于高速Modem设备所属网关检测终端信号以及使用H.248事件上报软交换的情况只会是下面三种方式中的一种:

9先检测到ANS,后检测到ANSBAR信号,网关此时通过H.248协议中ctype/dtone{dtt=ANSBAR}事件上报软交换;

9只检测到ANSAM信号,后续不会再检测到ANSAMBAR或ANSBAR信号,网关此时通过H.248协议ctype/dtone{dtt= ANSAM}事件上报软交换;

9先检测到ANSAM,后检测到ANSAMBAR信号,网关此时通过H.248协议ctype/dtone{dtt= ANSAMBAR}事件上报软交换。

3.1.2低速Modem设备

对于低速MODEM设备所属网关只会检测到ANS信号,网关通过H248向软交换上报ANS 事件。

3.1.3高速传真设备

对于高速传真设备所属网关检测终端信号以及使用H.248事件上报软交换的情况只

会是下面三种方式中的一种:

9先检测到ANS,后检测到ANSBAR信号,网关此时通过H.248协议中ctype/dtone{dtt=ANSBAR}事件上报软交换;

9只检测到ANSAM信号,后续不会再检测到ANSAMBAR或ANSBAR信号,网关此时通过H.248协议ctype/dtone{dtt= ANSAM}事件上报软交换;

9先检测到ANSAM,后检测到ANSAMBAR信号,网关此时通过H.248协议ctype/dtone{dtt= ANSAMBAR}事件上报软交换。

如果传真设备终端自己协商速率不成功,网关还会检测到v21flag信号,网关通过H248向软交换上报v21flag事件。

3.1.4低速传真设备

对于低速传真设备只会上报先检测到ANS,后检测到v21flag信号,网关通过H248向软交换上报v21flag事件;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技术报告。

4业务特征描述

软交换网络中的传真或Modem业务具有以下业务特征:

1)实现原则:传真或Modem业务须在软交换控制下进行。当传真或Modem业务发生时,信令(H.248或SIP)层面上需有指示。

2)对UNI接口:如果网关设备采用H.248协议,当网关设备检测到传真或Modem事件时,需通过H.248协议将此相关内容上报给软交换;如果网关设备采用SIP协

议,网关应通过SIP信令将检测到传真或Modem事件发送至软交换处 3)对NNI(软交换间或软交换与应用服务器间)接口的SIP信令,当发生传真或Modem 业务时,应携带该两种业务的事件描述。

4)实现传真业务的方法包括两种,本规范要求网关设备支持该两种方式,并根据协商结果决定传真业务采用的方式:

?采用T.38编码实现的传真

?采用G.711编码实现的传真

5)本规范要求采用G.711编码方式实现Modem业务

6)在建立传真或Modem之前,主被叫方先建立语音会话。

5场景描述

5.1两个高速Modem设备互通

当两个高速Modem设备互通时,信令层面指示为Modem业务,实际媒体流的传送内容为

Modem业务。

5.2高速Modem设备与低速Modem设备互通

当高速Modem设备与低速Modem设备互通时,信令层面指示为Modem业务,实际媒体流的传送内容为低速Modem业务。

5.3两个低速Modem设备互通

当两个低速Modem设备互通时,信令层面指示为Modem业务,实际媒体流的传送内容为低速Modem业务。

5.4两个高速传真设备互通

由于高速传真设备实际发送的信号为Modem信号,因此网关向软交换上报的事件将为Modem事件。

5.5两个低速传真设备互通

当两个低速传真设备互通时,信令层面指示为传真业务,实际媒体流的传送内容为传真业务。

5.6高速传真设备与低速传真设备互通

当高速传真设备与低速传真设备互通时,实际媒体流的传送内容为传真业务。根据媒体网关先后检测到的事件包顺序,信令层面可能出现以下分支场景:

1)场景一:信令层面上首先指示为Modem业务,后续通过信令重协商,更改为传真业务

注:此场景只发生高速媒体网关首先上报为Modem事件,然后通过降质再次向软

交换上报传真事件。

2)场景二:信令层面指示为传真业务

6传真和Modem业务事件描述

6.1 T.38传真业务

6.1.1 H.248协议的事件描述

基于H.248协议的网关检测到传真事件后,采用ctype/dtone{dtt=V21flag}事件上报软交换,传真开始。传真结束后,采用fax/faxconnchange{faxconnchng=EOF}事件上报软交换,传真结束。

具体示例如下:

MG1(媒体网关)检测到传真开始:

MG1->MGC

MEGACO/1 :2944

Transaction=12558

{ Context=10000 {

Notify=User1

{ ObservedEvents=2005 { 20020401T09151800 : ctyp/dtone

{ dtt=V21flag } } }}}

MG2(媒体网关)检测到传真结束:

MG2->MGC

MEGACO/1 :2944

Transaction=12561 { Context=20000

{ Notify=User2 { ObservedEvents=2003 { 20020401T09162800 :

fax/faxconnchange { faxconnchng=EOF } } }}}

6.1.2 SIP协议的SDP描述

T.38的SDP描述参照《ITU-T Recommendation T.38 Procedures for real-time Group 3 facsimile communication over IP networks》的附录D规定。

表6-1是在遵循ITU-T T.38附录D的基础上提出的:

表 0-1: T.38传真SDP参数

以下为INVITE和200消息中带有T.38媒体协商的示例:

C->S:INVITE sip:+1-212-555-1234@https://www.doczj.com/doc/b012758178.html, SIP/2.0

Via: SIP/2.0/UDP https://www.doczj.com/doc/b012758178.html,

From: A. Bell

To: T. Watson

Call-ID: 3298420296@https://www.doczj.com/doc/b012758178.html,

CSeq: 1 INVITE

Subject: Mr. Watson, here is a fax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

v=0

o=faxgw1 2890844526 2890842807 IN IP4 128.59.19.68

e=+1-212-555-1234@https://www.doczj.com/doc/b012758178.html,

t=2873397496 0

c=IN IP4 128.59.19.68

m=image 49170 udptl t38

a=T38FaxRateManageme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FEC

S->C:SIP/2.0 200 OK

Via: SIP/2.0/UDP https://www.doczj.com/doc/b012758178.html,

From: A. Bell

To: T. Watson

Call-ID: 3298420296@https://www.doczj.com/doc/b012758178.html,

CSeq: 1 INVITE

Contact: sip:watson@https://www.doczj.com/doc/b012758178.html,

Content-Type: application/sdp

Content-Length: ...

v=0

o=faxwatson 4858949 4858949 IN IP4 192.1.2.3

c=IN IP4 https://www.doczj.com/doc/b012758178.html,

m=image 5002 udptl t38

a=T38FaxRateMgm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FEC

6.2 通过G.711编码方式实现的传真业务

6.2.1 H.248协议的事件描述

当基于H.248协议的网关通过G.711编码方式实现低速传真业务时,传真事件的检测上报与通过T.38方式实现的传真业务相同,采用ctype/dtone{dtt=V21flag}事件上报软交换传真开始。

当基于H.248协议的网关通过G.711编码方式实现高速传真业务时,传真事件的检测上报分为两个步骤:

1)先采用ctype/dtone{dtt=ANSBAR}、ctype/dtone{dtt=ANSAM}或ctype/dtone

{dtt=ANSAMBAR}三种事件中的一种上报软交换modem开始。该步骤与通过G.711

编码方式实现高速modem业务相同,

2)然后,采用ctype/dtone{dtt= V21flag}上报软交换传真开始

6.2.2 SIP协议的SDP描述

当UNI或NNI采用SIP协议实现基于G.711编码的传真业务时,为将G.711方式下的语音与传真区别开来,将SDP中媒体参数的属性行进行扩展,增加属性描述a=Fax,表明此时为传真业务。具体格式如下:

m=audio 8766 RTP/AVP 0

a=Fax(新扩充的参数)

注:

1)实际设备对a属性行的大小写应不敏感

2)成功的Offer/Answer协商结果中应都携带该参数(G.711编码方式)

6.3通过G.711编码方式实现的Modem业务

6.3.1 H.248协议的事件描述

6.3.1.1 高速Modem事件描述

基于H.248协议的网关检测到高速Modem信号后,采用ctype/dtone{dtt=ANSBAR}、ctype/dtone{dtt=ANSAM}或ctype/dtone{dtt=ANSAMBAR}三种事件中的一种上报给软交换。

以采用ctype/dtone{dtt=ANSBAR}上报软交换的情况举例如下:

MG1->MGC

MEGACO/1 :2944

Transaction=12558

{ Context=10000 {

Notify=User1

{ ObservedEvents=2005 { 20020401T09151800 :ctyp/dtone { dtt=ANSBAR

} } }}}

6.3.1.2 低速Modem事件描述

基于H.248协议的网关检测到低速modem事件后,采用ctype/dtone{dtt=ANS}事件上报软交换。具体示例如下:

MG1->MGC

MEGACO/1 :2944

Transaction=12558

{ Context=10000 {

Notify=User1

{ ObservedEvents=2005 { 20020401T09151800 : ctyp/dtone { dtt=ANS

} } }}}

6.3.2 SIP协议的SDP描述

当UNI或NNI采用SIP协议实现基于G.711编码的Modem业务时,为将G.711方式下的语音与Modem区别开来,将SDP中媒体参数的属性行进行扩展,增加属性描述a=Modem,表明此时为Modem业务。具体格式如下:

m=audio 8766 RTP/AVP 0

a=Modem(新扩充的参数)

注:

1)实际设备对a属性行的大小写应不敏感

2)成功的Offer/Answer协商结果中应都携带该参数(G.711编码方式)

7 传真业务实现流程

7.1 低速传真设备间的互通

7.1.1 单一软交换间不同网关设备间的传真流程(H.248)

网关应支持T.38传真编码算法,在软交换的控制下能够完成T.38方式的传真业务。采用G.711语音编码算法传送传真数据的方式可以作为T.38方式的补充,在网关的T.38编码资源耗尽时采用。所述网关可以是基于H.248协议的接入网关AG、中继网关TG、或综合接入设备IAD。

7.1.1.1 传真业务实现流程

本业务流程同时兼容两种传真方式:T.38方式和G.711编码方式,且首选T.38方式,次选G.711编码方式;软交换控制传真发送终端和接收终端的两个网关之间对传真方式和包括IP地址与端口号的传真媒体通道信息进行协商;在传真结束后,根据软交换设置的切回开关的状态,切回语音通话状态,或不切回语音通话状态而直接释放呼叫。

业务流程框图及描述如下,其中将首先上报传真开始事件ctype/dtone{dtt=V21flag}的网关称为第一个网关,另一方网关则为第二个网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 0-1传真业务流程框图

被叫应答触发对传真开始事件的检测,被叫应答信号有两种:当被叫网关是接入网关或IAD时,被叫应答信号是被叫网关通过Notify消息上报的被叫用户的摘机事件;当被叫网关是中继网关时,被叫应答信号是被叫网关所连的PSTN交换机送到软交换的七号信令消息中的应答信号。

1)软交换收到被叫用户应答信号,向被叫网关发送Modify消息,其中采用ctype/dtone

事件请求网关检测传真开始事件;

2)被叫网关向软交换发送Reply;

3)软交换向主叫网关发送Modify消息,采用ctype/dtone事件请求检测传真开始事件,

并设置媒体的IP侧收发模式为收发双向模式(SR);

4)主叫网关向软交换发送Reply,语音呼叫建立,进入通话状态。

5)第一个网关检测到V21前导音,采用ctype/dtone{dtt=V21flag}事件通过Notify消

息上报软交换;

6)软交换向第一个网关发送Reply。

7)软交换向第一个网关发送Modify消息,请求执行下列操作:检测传真结束事件,分配

本端对T.38和G.711编码方式传真的IP地址及端口号,并优先选择T.38,次选G.711编码方式;开启资源预留属性,关闭回声抑制,设置呼叫类型为传真模式。此时涉及的主要参数如下:

事件描述符Events中包括传真结束事件fax/faxconnchange,

物理终结点的状态描述符TerminationState中包括属性fax/faxstate=Negotiating,物理终结点的本地控制描述符LocalControl中包括属性tdmc/ec=On,对于低速传真和modem,回声抑制均为打开;对于高速传真和modem,回声抑制均为关闭。

临时终结点的状态描述符TerminationState中包括属性ipfax/faxstate=Negotiating,ctyp/calltyp=Fax,

临时终结点的本地控制描述符LocalControl中包括属性ReserveValue=ON,ReserveGroup=ON,

本端媒体描述符Local中的会话描述信息SDP以表示优先级高低的先后顺序排列T.38和G.711编码的描述信息,

8)第一个网关向软交换发送Reply,用Local带回第一个网关所支持传真方式的媒体资源

描述信息;如果第一个网关能够支持T.38和G.711两种传真方式,则必须预留两种方

式的资源,并将媒体资源描述信息返回软交换;

9)软交换向第二个网关发送Modify消息,请求执行下列操作:检测传真结束事件,分配

本端对T.38和G.711编码方式传真的IP地址及端口号,并优先选择T.38,次选G.711编码,将第一个网关的传真媒体描述信息用远端媒体描述符Remote带给第二个网关,关闭资源预留属性,要求第二个网关选择一种传真方式,设置呼叫类型为传真模式。涉及的主要参数如下:

事件描述符Events中包括传真结束事件fax/faxconnchange,

物理终结点的状态描述符TerminationState中包括属性fax/faxstate=Negotiating,物理终结点的本地控制描述符LocalControl中包括属性tdmc/ec=On,对于低速传真和modem,回声抑制均为打开;对于高速传真和modem,回声抑制均为关闭。

临时终结点的状态描述符TerminationState中包括属性ipfax/faxstate=Negotiating,ctyp/calltyp=Fax,

临时终结点的本地控制描述符LocalControl中包括属性 ReserveValue=OFF,ReserveGroup=OFF,

本端媒体描述符Local中的会话描述信息SDP以表示优先级高低的先后顺序排列T.38和G.711的描述信息,

远端媒体描述符Remote携带步骤(8)的第一个网关以Local返回的媒体资源描述信息;

10)第二个网关将自己支持的传真方式和步骤(9)中Remote所列传真方式进行匹配,并按

软交换要求的优先顺序选择一种传真方式进行资源分配后,向软交换发送响应消息Reply,其中用Local将所分配媒体资源的描述信息返回软交换;

11)软交换向第一个网关发送Modify消息,用Remote将第二个网关的传真媒体描述信息带

给第一个网关,使用属性参数ReserveValue=OFF,ReserveGroup=OFF关闭资源预留属性;

12)第一个网关向软交换发送Reply,传真通道建立,进入传真状态。

13)用户结束传真,某个网关A先检测到传真结束事件后,采用fax/faxconnchange

{faxconnchng = EOF}事件通过Notify消息上报给软交换(为方便描述,这里将先报传真结束事件的网关称为网关A,另一个网关称为网关B。如果网关B后来也向软交换上报传真结束事件,软交换则向网关B发正常响应消息Reply,不影响以下流程); 14)软交换向网关A发送Reply。软交换判断是否设置了传真结束切回语音通话状态,如果

没有设置切回,则按正常程序释放呼叫;如果设置了切回,则执行后续操作;

15)软交换向网关A发送Modify消息,采用ctype/dtone事件请求检测传真开始事件,并

将传真前网关A的语音媒体的本端和远端的IP地址及端口号、语音压缩算法带给网关A,开启回声抑制(tdmc/ec=On);

16)网关A向软交换发送Reply;

17)软交换向另一个网关B发送Modify消息,采用ctype/dtone事件请求检测传真开始事

件,将传真前网关B的语音媒体的本端和远端的IP地址及端口号、语音压缩算法带给网关B,开启回声抑制(tdmc/ec=On);

18)网关B向软交换发送Reply。再次建立语音呼叫,进入通话状态,如果用户又发起传真,

则流程跳转执行步骤(5);如果用户挂机,则按正常程序释放呼叫。

7.1.1.2 传真业务实现的信令流程

以下是一个T.38传真的信令流程示例,网关1和网关2是接入网关、中继网关、或IAD,分别接入用户1和用户2,该用户1和用户2都是传真终端,用户1拨打用户2,在使用传真业务时,一方作为传真发起方,而另一方作为传真接收方。

需要说明的是:消息示例中的终结点标识、IP地址、端口号、关联号、事件号和事务号等都是示例,实际应用时要根据情况而变。先检测到传真开始事件的网关和先检测到传真结束事件的网关都是举例,实际应用中可换成另一方。

流程中涉及的T.38方式的会话描述信息SDP中的属性(a)至少包括下述三种属性: a=T38FaxRateManageme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Redundancy

a=T38MaxBitRate:14400

图 0-2:传真业务示例流程

1)MG2->MGC

!/1 :2944

T=8503{C=20000{MF=User2{

E=2001{al/on,al/fl,ctyp/dtone}}}}

2)MGC->MG2

MEGACO/1 :2944

Reply=8503

{ Context=20000{ Modify=User2}}

3)MGC->MG1

!/1 :2944

T=8504{

C=10000{

MF=User1{E=2005{

al/on,al/fl,ctyp/dtone},

SG{}},MF=RTP/00000{

M{ST=1{O{MO=SR}}}}}}

4)MG1->MGC

MEGACO/1 :2944

Reply=8504

{ Context=10000{

Modify=User1,

Modify=RTP/00000 }}

5)MG1->MGC

MEGACO/1 :2944

Transaction=12558

{ Context=10000 {

Notify=User1

{ ObservedEvents=2005 { 20020401T09151800 : ctyp/dtone { dtt=V21flag } } }}}

6)MGC->MG1

!/1 :2944

P=12558{C=10000{N=User1}}

7)MGC->MG1

!/1 :2944

T=8506{ C=10000{

MF=User1{M{

TS{BF=OFF,fax/faxstate=Negotiating},O{

MO=SR,tdmc/ec=on}},E=2006{

fax/faxconnchange,al/on,al/fl}},

MF=RTP/00000{M{ST=1{

O{MO=RC,RV=ON,RG=ON,nt/jit=40},L{

v=0

c=IN IP4 $

m=image $ udptl t38

a=ptime:20

a=T38FaxVersion:0

a=T38FaxRateManageme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Redundancy

a=T38MaxBitRate:14400

v=0

c=IN IP4 $

m=audio $ RTP/AVP 0

a=ptime:10}},TS{

BF=OFF, ipfax/faxstate=Negotiating,ctyp/calltyp=Fax}}}}}

8)MG1->MGC

MEGACO/1 :2944

Reply=8506 { Context=10000

{ Modify=User1,Modify=RTP/00000 { Media

{ Stream=1 { Local

{v=0

c=IN IP4 202.202.1.42

m=image 4002 udptl t38

a=T38FaxVersion:0

a=T38FaxRateManageme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Redundancy

a=T38MaxBitRate:14400

a=ptime:20

v=0

c=IN IP4 202.202.1.42

m=audio 4002 RTP/AVP 0

a=ptime:10} } } }}}

9)MGC->MG2

!/1 :2944

T=8507{ C=20000{

MF=User2{ M{O{

MO=SR,tdmc/ec=on}},E=2003{

fax/faxconnchange,al/on,al/fl}},MF=RTP/00001{

M{ ST=1{O{

MO=SR,RV=OFF,RG=OFF,nt/jit=40},L{

v=0

c=IN IP4 $

m=image $ udptl t38

a=ptime:20

a=T38FaxVersion:0

a=T38FaxRateManageme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Redundancy

a=T38MaxBitRate:14400

v=0

c=IN IP4 $

m=audio $ RTP/AVP 0

a=ptime:10

},R{

v=0

c=IN IP4 202.202.1.42

m=image 4002 udptl t38

a=T38FaxVersion:0

a=T38FaxRateManageme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Redundancy

a=T38MaxBitRate:14400

a=ptime:20

v=0

c=IN IP4 202.202.1.42

m=audio 4002 RTP/AVP 0

a=ptime:10}},TS{ BF=OFF, ipfax/faxstate=Negotiating,ctyp/calltyp=Fax}}}}}

10)MG2->MGC

MEGACO/1 :2944

Reply=8507 { Context=20000{

Modify=User2,

Modify=RTP/00001 {

Media{Stream=1

{ Local {

v=0

c=IN IP4 202.202.1.42

m=image 4000 udptl t38

a=T38FaxVersion:0

a=T38FaxRateManageme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Redundancy

a=T38MaxBitRate:14400

a=ptime:20} } } }}}

11)MGC->MG1

!/1 :2944

T=8508{ C=10000{ MF=User1{

M{ O{ MO=SR,tdmc/ec=Off}},E=2006{

fax/faxconnchange,al/on,al/fl}},MF=RTP/00000{

M{ ST=1{ O{

MO=SR, nt/jit=40},R{

v=0

c=IN IP4 202.202.1.42

m=image 4000 udptl t38

a=T38FaxVersion:0

TR XXX - 200X

a=T38FaxRateManagement:transferredTCF

a=T38FaxUdpEC:t38UDPRedundancy

a=T38MaxBitRate:14400

a=ptime:20}}}}}}

12)MG1->MGC

MEGACO/1 :2944

Reply=8508 {

Context=10000

{ Modify=User1,

Modify=RTP/00000}}

13)MG2->MGC

MEGACO/1 :2944

Transaction=12561 { Context=20000

{ Notify=User2 { ObservedEvents=2003 { 20020401T09162800 :

fax/faxconnchange

{ faxconnchng=EOF } } }}}

14)MGC->MG2

!/1 :2944

P=12561{ C=20000{ N=User2}}

15)MGC->MG2

!/1 :2944

T=8510{ C=20000{ MF=User2{

M{ O{ MO=SR,tdmc/ec=On}},E=2004{

ctyp/dtone,al/on,al/fl}},MF=RTP/00001{

M{ST=1{O{MO=SR,nt/jit=40},L{

v=0

c=IN IP4 202.202.1.42

m=audio 4002 RTP/AVP 18

a=ptime:20

},R{

v=0

c=IN IP4 202.202.1.42

m=audio 4000 RTP/AVP 18

a=ptime:20}}}}}}

16)MG2->MGC

MEGACO/1 :2944

Reply=8510 { Context=20000

{ Modify=User2,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 摘要: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宽带及业务的要求也在迅速增长,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现有业务和新增业务,提供给用户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提出了下一代网络的概念,且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已开始着手进行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实验。软交换技术又是下一代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中的焦点之一,已成为近年来业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国网络与交换标准研究组已经完成了有关软交换体系的总体技术要求框架,863计划也对有关软交换系统在多媒体和移动通信系统方面的研究课题进行了立项。 关键词:网关、服务器、软交换技术 1.软交换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CallManager、CallServer),实现PBX 功能(IP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由于企业网环境对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满足通信需求,设备门槛低,许多设备商都可提供此类解决方案,因此IP PBX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IP PBX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SoftSwitch(软交换)技术应运而生。 软交换概念一经提出,很快便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ISC(International SoftSwitch Consortium)的成立更加快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步伐,软交换相关标准和协议得到了IETF、ITU-T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 根据国际Softswitch论坛ISC的定义,Softswitch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与此同时,软交换还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概述

软交换技术概述 软交换技术概述 、尸■、亠 前言自从第一款产品在电信市场上成功推出以来,“软交换”这个概念已经成为电信行业中倍受青睐的时髦用语。由于既能执行与基于硬件的传统电话交换机相同的功能,又能同时处理IP 通信,软交换技术承诺可提供许多优势,如轻松整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降低网络成本以及使运营商更快获得收入。 软交换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软交换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在企业网络环境下,用户采用基于以 太网的电话,通过一套基于PC服务器的呼叫控制软件(CallManager、Call Server),实现PBX功能(IP PBX)。对于这样一套设备,系统不需单独铺设网络,而只通过与局域网共享就可实现管理与维护的统一,综合成本远低于传统的PBX由于企业网环境对设备的可靠性、计费和管理要求不高,主要用于满足通信需求,设备门槛低,许多设备商都可提供此类解决方案,因此IP PBX 应用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IP PBX 成功的启发,为了提高网络综合运营效益,网络的发展更加趋于合理、开放,更好的服务于用户。业界提出了这样一种思想:将传统的交换设备部件化,分为呼叫控制与媒体处理,二者之间采用标准协议 (MGCPH248)且主要使用纯软件进行处理,于是,SoftSwitch (软交换)技 术应运而生。

软交换概念一经提出,很快便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同和重视,ISC (Inrerntional SoftSwich Consortium )的成立更加快了软交换技术的发展步伐,软交换相关标准和协议得到了IEIF 、ITU-T 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重视。 根据国际SoftSwich 论坛ISC 的定义,SoftSwich 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与此同时,软交换还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的业务。 软交换体系架构的主要组成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软交换系统主要应由下列设备组成: 1) 软交换控制设备( Softswitch Control Device )这是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 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交换)。它完成呼叫处理控制功能、接入协议适配功能、业务接口提供功能、互连互通功能、应用支持系统功能等。 2) 业务平台( Service Platform )完成新业务生成和提供功能,主要包括SCP 和应用服务器。 3) 信令网关( Signaling Gateway )目前主要指七号信令网关设备。传统的七号信令系统是基于电路交换的,所有应用部分都是由MTP承载的,在软交换体 系中则需要由IP 来承载。 4) 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完成媒体流的转换处理功能。按照其所在位置和所处理媒体流的不同可分为:中继网关(Trunking Gateway)、接入网关(Access Gateway)、多媒体网关(Multimedia Service Access Gateway )、无线网关 ( Wireless Access Gateway )等。 5) IP 终端( IP Terminal )目前主要指H.323 终端和SIP 终端两种,如IP PBX、 IP Phone、PC等。 6) 其它支撑设备。如AAA?务器、大容量分布式数据库、策略服务器(Policy Server )

软交换技术在通信中的运用

软交换技术在通信中的使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进展,通信网络技术也在逐步革新,随之而来 的人们对宽带业务的需也明显提升。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且能够向用户提供灵活性、多样性的业务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各大通 信运营商已经着手于下一代网络的方案设计当中。软交换技术就是下 一代网络的关键部分,已经成为了现今业界注重的焦点。下面就对软 交换技术的原理和其主要特点以及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1软交换的概念 所谓的软交换区别于传统的电路交换,它主要是将业务/操纵与传送/ 接入独立起来各自行使功能,又相互通过标准协议来实行信息交换, 从而能够提供给用户更加方便的业务。软交换从真正意义上讲它不但 能够实现多个网络运行环境,而且还能够在网络上同时引入多种业务 使得应用起来更加方便。软交换的具体示意图如下: 2软交换技术的设计原理 软交换技术设计它不受特定的操作系统的限制,能够更好的实现多种 业务的同步通信。 它的设计是基于创建一个分布式的软件系统,这种软件系统能够有很 好的性能,包括可伸缩性能、接口标准性能以及业务开放性能等特点。它的设计需要一下要求: 1)独立于协议和设备的呼叫; 2)在软交换网中能够幸免错误应用或是恶意应用所引起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够保证与多个第三方系统的安全执行; 3)对于在应用过程中新增加的设备或者协议要求第三方硬件销售商 能够给予支持的能够; 4)能够支持同步通信,同时支持多个系统的运营;

5)对于运行时间的捆绑软件交换技术要能够给予支持,并且对于同步通信网络结构方面的改善软件交换技术也能够提供支持; 6)软交换技术要能够支持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彻底性故障的恢复,并且对于各种大小的网络要能够提供可伸缩性能; 7)对于他方提供的业务和应用不但要有支持全系统策略的水平,而且对这些业务和应用的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危害到软交换性能及安全的行为。 3软交换技术的主要特点 1)软交换技术它能够支持多种不同的网络呼叫处理系统,如PSTN、ATM和IP协议等; 2)软交换技术能够在多种不同的操作系统上实行运行,方便可靠; 3)软交换技术具有高效的灵活性,并且能够实现多种功能。比如,将软交换陪上一个中继器就能够实现长途交换机的功能;或者将软交换接入一个网关就能够实现便虚拟的语音专用网络。可见,软件换技术具有很广泛的应用水平; 4)软交换技术能够通过接入一个开放性的数据治理系统接口然后就能够从新利用智能业务,实现所谓的开放性能; 5)软交换技术能够为第三方的业务开发者提供更多的API接口,便于有更广泛的业务的拓展; 6)软交换技术对于可编程事件和呼叫事件存有详细的记录,从而能够实现可编程的后营业室的特性; 7)软交换技术拥有先进的软件组成特性,这些软件都是由策略服务器来实行治理的。 4软交换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4.1软交换技术在固定电话网的应用

软交换的基本知识及其功能应用

软交换的基本知识及其功能应用 摘要随着电信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向下一代网络(NGN)的逐步演进,软交换技术正扮演着关键角色,日益成为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进行融合的技术纽带。因此,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电信界的高度重视,此文主要论述了软交换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其功能和应用。 关键词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协议功能应用 一、软交换基本知识 (一)、软交换基本概念 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简单地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软交换技术概念的最早演进 现阶段的软交换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 集成分组网世界和电路交换网世界; * 具备汇接局和端局能力; * 呼叫控制与媒体层和业务层分离。 软交换设备位于控制层,提供多种业务的连接控制、路由、网络资源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软交换设备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应用服务器、其他软交换设备间采用标准协议相互通信。 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与此同时,软交换还将网络资源、网络能力封装起来,通过标准开放的业务接口和业务应用层相连,可方便地在网络上快速提供新的业务。

软交换技术的承载控制 (二)、软交换体系的基本要素 软交换功能结构图 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其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1、开放的业务生成接口 2、综合的设备接入能力 3、基于策略的运行支持系统 (三)、体系架构 软交换控制设备(Soft switch Control Device)这是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交换)。它完成呼叫处理控制功能、接入协议适配功能、业务接口提供功能、互连互通功能、应用支持系统功能等。 1、业务平台(Service Platform) 完成新业务生成和提供功能,主要包括SCP和应用服务器。 2、信令网关(Signaling Gateway) 目前主要指七号信令网关设备。传统的七号信令系统是基于电路交换的,所有应用部分都是由MTP承载的,在软交换体系中则需要由IP来承载。 3、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

软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软交换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目录 第一章概述 软交换技术发展背景简述 软交换技术原理简述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现状 第二章 **地区网络配置现状与需求分析 现有业务网络的配置现状 软交换技术的发展目标 新业务的发展对软交换技术的需求 第三章软交换技术的规划的理论基础 软交换技术的协议 软交换技术业务介绍 软交换技术的核心技术 软交换技术的过渡策略 第四章软交换应用示例 应用总体目标要求 系统的选型和技术指标 接口配置设计 业务设计 第五章方案实施计划及测试结果分析 方案实施计划步骤方法 测试结果分析 问题与不足

第一章概述 .软交换技术发展背景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通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人们对通信要求也不再仅仅是基本的语音通信业务和简单的浏览和收发,人们需要的是能够随时、随地、灵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因此要求电信运营商能够灵活地为用户提供丰富的电信业务,而基于由不同通信网络提供不同业务的运营模式难以满足用户“灵活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只有构建一个"全业务网络——即能够同时承载和疏通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的网络”才能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对通信业务的需求。 人类的通信包括话音、数据、视频与音频组合的多媒体三大内容。一直以来,上述三类通信业务均是分别由不同的通信网来承载和疏通。电话网承载和疏通语音业务、数据网承载和疏通数据业务,多媒体网承载和疏通多媒体业务。 电话网的历史最为悠久,其核心是电话交换机,电话交换机经历了磁石式、共用电池式、步进制、纵横制、程控制个发展阶段,其差别在于交换机的实现方式发生了改变。程控制电话交换机的出现是一个历史性的变革,它采用了先进的体系结构,其功能可以分为呼叫业务接入、路由选择(交换)和呼叫业务控制部分,其中的交换和呼叫业务控制功能均主要是通过程序软件来实现。但其采用的资源独占的电路交换方式,以及为通信的双方提供的对等的双向固定带宽通道不适于承载突发数据量大、上下行数据流量差异大的数据业务。 数据网的种类繁多,根据其采用的广域网协议不同,可将其分为、、帧中继和网,由于网具有协议简单、终端设备价格低廉、以及基于协议的业务的开展,基于协议的呈爆炸式发展,一度成为了数据网的代名词。网要求用户终端将用户数据信息均封装在包中,网的核心设备——路由器仅是完成“尽力而为”的包转发的简单工作,它采用资源共享的包交换方式,根据业务量需要动态地占用上下行传输通道,因此网实际上仅是一个数据传送网,其本身并不提供任何高层业务控制功能,若在网上开放语音业务,必须额外增加

基于SIP的软交换

基于SIP协议的软交换技术介绍 随着电信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向下一代网络的逐步演进,软交换技术正扮演着关键角色,日益成为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网络进行融合的技术纽带。因此,软交换技术在电信网中的应用越来越引起电信界的高度重视, 这里着重介绍软交换技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基于SIP的软交换。一.SIP介绍 SIP是类似于HTTP的基于文本的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是一个应用层的信令控制协议。用于创建、修改和释放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会话。这些会话可以是Internet多媒体会议、IP电话或多媒体分发。会话的参与者可以通过组播(multicast)、网状单播(unicast)或两者的混合体进行通信。 1.1 SIP的功能 SIP可以用来创建、维护和结束与一个或多个参与者的会话。这些会话包括语音电话、视频电话、Internet多媒体会议、远程教学、Internet电话呼叫以及多媒体发布等等。SIP也可以邀请成员加入已经存在的会话,可以在已存在的会话中加入或去除媒体类型。SIP更支持名字映射和重定向服务,这样就可以支持用户的移动通信。总的来说,SIP有五个方面功能: 用户位置:判断通信终端的位置。 用户可达性:判定通信终端是否愿意参与会议。 用户能力:判定要将使用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参数。 会话建立:在通信双方建立会议的所有参数。 会话管理:包括传输和终止会议、修改会议的参数、请求各种服务。 由于有些服务对安全性要求很高,SIP也提供了安全机制包括服务拒绝、验证机制(用户对用户和代理服务器对用户)、整合保护和加密。 1.2 SIP实体 SIP系统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用户代理UA(User Agent)和SIP服务器。SIP 实体主要由以下几类:

《软交换技术与NGN》综合练习题解答

《软交换技术与NGN》综合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广义的下一代网络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实际上包含下一代传送网、下一接入网、下一代交换网、下 一代互联网和下一代移动网。 2.狭义的下一代网络特指以软交换设备为控制核心,能够实现语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的 开放的分层体系架构。 3.下一代网络在功能上可分为媒体/接入层、核心媒体层、呼叫控制层和业务/应用层四层。 4.下一代网络能够实现业务控制与呼叫控制分离、呼叫控制与接入和承载分离。 5.下一代网络的运送层主要完成媒体流和信令流的传送,一般为 IP 网络或ATM网络。 6.软交换网络以分组网作为承载网络,呼叫控制集中在软交换设备上。 7.对本地网络进行智能化改造,就是在固定电话本地网建立业务交换中心、用户数据中心和智能业务 中心,通过三个中心快速实现网络低成本快速化、移动化和综合化。 8.本地网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思想是建立本地网集中的用户数据中心,对本地网所有的用户数据进行 集中管理,并在每次呼叫接续前增加用户业务属性查询机制。 9.基于R4的移动核心网CS域中MSC被分为MSC服务器(MSCServer)和媒体网关(MGW), 实现了CS域中呼叫与承载的分离,并支持信令的IP承载。 10.Mc接口是R4核心网中MSC Server与媒体网关MGW之间的接口,接口上采用H.248协议, 该协议增加了针对3GPP特殊需求的扩展事务(Transaction)及包(Package)定义。 11.Nc接口是R4核心网中MSC Server之间的呼叫控制信令接口,该接口采用与承载无关的呼叫控制协 议BICC协议,该协议提供在宽带转输网上等同于ISUP的信令功能。 12.Nb接口是R4核心网中MGW之间的接口,用来在R4核心网内承载用户的话音媒体流,有IP 与ATM承载两种方式。 13.IP协议采用的地址是 IP地址。 14.IP地址包括网络地址和主机地址两部分,现在采用的IPv4地址包含 32 位二进制数。 15.在无类别域间选路CIDR中,网络地址的长度由 32比特的掩码中包含的连续的1的位数来确定。 16.128.211.168.0/22表示该网络中的最低地址是 128.211.168.0 ,该网络的网络地址占 22 位 二进制数,该网络的主机的地址占 10 位二进制数,该网络能所包含的最大主机数目为 (210-2)。 17.IP网络中的路由器根据目的主机的 IP地址来寻址选路,完成数据转发。 18.Internet传输层有三个传输协议,分别是传输控制协议TCP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和流控制传送协议 SCTP,其中流控制传送协议SCTP主要用来在IP网络中传送电话网的信令。 19.传输层的 UDP 协议提供了无连接通信,且不对传送包进行可靠保证,适合于一次传输少量数据或 实时性较高的流媒体数据。 20. RTP 协议能够为语音、图像、数据等多种需实时传输的数据提供端到端的传输功能,它实际上包含 两个相关的协议: RTP 协议和 RTCP 协议。 21. RTCP 协议用来传送监视实时数据传送质量的统计数据,同时可以在会议业务中传送与会者的信 息。 22.RTP的数据通过偶数的UDP端口传送,而对应RTCP数据使用比RTP端口大1的奇数 UDP端口 传送。 23.G.729和G.723.1是我国下一代网络中常用的参数语音编码,其中G.729编码的比特率为8kbit/s, G.723.1编码的比特率是 5.3kbit/s和6.3kbit/s。 24.SIP协议的网络模型结构中有两类基本的网络实体,其中用户代理是驻存在终端系统中的功能块, SIP服务器则是处理与多个呼叫相关联信令的网络设备。 25.在SIP协议网络模型中,用户代理是直接和用户发生交互作用的功能实体,它能够代理用户的所有 请求或响应。 26.在SIP协议网络模型中,代理服务器是代表其他客户机发起请求,既充当服务器又充当客户机的中 间程序。 27.在SIP协议网络模型中,重定向服务器把请求消息中的被叫用户地址映射成零个或更多个新地址, 向请求方发送应答以指示被叫用户的地址。 28.为了实现漫游,SIP用户需要将当前所在位置登记到网络中的注册服务器上,以便其他用户能够通过 位置服务器确定该用户的位置。 29.SIP协议使用SIP的通用资源定位器(URL) 来标识用户、进行寻址,该地址实际上就是SIP服务器 的应用层地址,采用 user@host 格式。 30.SIP协议消息分为请求和响应两类。其中,请求消息从客户机发往服务器,响应消息则从 服务器发往客户机。 31.一个SIP请求消息由请求行开始,请求行由一个方法符号、一个 REQUEST-URL 、一个SIP的版 本指示组成。 32.SIP应答消息的起始行是状态行, 状态行由SIP 版本号开始,接着是一个表示应答结果的 3位十进制

软交换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软交换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1 软交换技术简介 软交换是下一代网络的控制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提供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和控制的核心。现阶段的软交换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1)集成分组网世界和电路交换网世界; (2)具备汇接局和端局能力; (3)呼叫控制与媒体层和业务层分离。 软交换设备位于控制层,提供多种业务的连接控制、路由、网络资源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软交换设备与各种媒体网关、终端、应用服务器、其它软交换设备间采用标准协议相互通信。 简单的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目前软交换主要完成以下功能: (1)媒体网关接入功能(2)呼叫控制功能 (3)业务提供功能(4)互连互通功能(H323和SIP、IN) (5)支持开放的业务/应用接口功能 (6)认证与授权功能(7)计费功能 (8)资源控制功能和QoS管理功能(9)协议和接口功能 2 软交换技术的主要应用 目前欧洲运营商对于软交换的发展和应用采用比较务实和谨慎的态度。运营商都是根据网络的实际情况和业务的发展来采取对策,德国电信聚焦海外市场,积极开拓国际IP网的话音业务,并在新技术投入使用之前,注重试验和评估新技术和新设备。英国电信则逐步地在长途网和本地网实现分组话音。在提供话音质量的保证方面,英国电信决定至少3年内其承载网络采用ATM技术。本地网的软交换试验规模逐渐扩展。比利时电信则重点发展ADSL,以增强竞争优势。 英国BT话音网络在长途网层面正在进行网络优化,1998年开始将原有的近200个长途/汇接交换机优化为67个大容量的基于ATM的交换机NGS,NGS处理能力达5M BHCA,具有155Mbit/s中继接口和256K交换模块。在本地网层面,准备开展有关软交换的试验,计划利用5年的时间替换65%的TDM交换机。软交换的本地试验准备选择5个节点,2或3个厂家进行试验。 德国电信1997年开始国内电话网络优化工作,目前网络仍有充足的容量,近期国内没有开展软交换试验的计划。但在国际网络方面,正在积极进行技术准备,目前正在准备技术投标、实验室设备测试等,计划在2002年开始在国际网络进行软交换的试验,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