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宗教的定义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与宗教的定义

宗教的法律定义――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有关规定

郑文龙

一. 引言

自八十年代以来,宗教复兴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除了各大传统宗教的基要主义复兴及其对现实政治中所起的越益显著的保守主义影响外,东欧国家在迈向后社会主义过渡中的法律改革是否需要引入宗教价值的争论,以及各种“新兴宗教运动”甚至是“邪教”(cult; sect)对现行有关法律所提出的挑战,1都说明了宗教在道德、政治和法律的领域里日显重要的影响。然而,不同的国家对宗教甚至是“邪教”有着不同的定义,2定义所依据的理念也不同,甚至定义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了解不同国家对宗教的定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宗教的法律定义的问题。

本文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宗教条款作为分析对象。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和分析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宗教的规定和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关于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宗教”一词的解释。众所周知,美国最高法院是唯一一个宪法解释机构,因而,宪法的法定解释涉及两个层次:宪法条文本身和最高法院对其之解释。然而,这两个层次又似乎是二而为一,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加尔维(Calvi)等曾一针见血地点出这一理解美国宪法的关键道理:“我们都受宪法制约,但是宪法是法官所说的宪法。”3最高法院的案例解释是我们理解“宗教”的法律定义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本文分为两个部分:1.分析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宗教条款本身所给出的宗教定义;2.分析最高法院针对宪法第一修正案中“宗教”一词所下的定义。

二.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有关规定

1比如,1999年4月25日,法輪功組織聚眾包圍中南海。

2比如,“科學神教”(Church of Scientology)在美國是合法的,但在德國却屢屢吃官司。

3Calvi & Coleman:American Law and Legal Systems(《美国法律与法律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页126。本文所有引文的翻译均出自作者。

1791年通过的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新成立的宪法对公民自由缺乏足够保障的不足,其内容涉及公民的一些主要的基本权利,其中一项就是公民的宗教自由。第一修正案的第一款对宗教做出了以下的规定:

国会不得制订涉及宗教的设立4或限制其自由实践5……的法律。(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respecting an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

这里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1. 第一修正案针对的对象只是国会而不包括州立法机构和政府;

2. 不立教分句(anti-establishment clause);

3. 宗教实践自由分句(free exercise clause) 。

关于第一点,我们注意到第一修正案并没有完全确立所谓的“政教分离原则”。第一修正案所针对的只是联邦立法机构,对于州立法机构和政府是没有约束力的。尽管麦迪逊的立法原意确是针对全国而不仅仅是国会,而且他的《权利法案》草案甚至用上“国教”(national religion)一词6,但是参众两院一致同意将修正案的约束对象改为国会。同样,尽管杰斐逊在1802年曾明确表示第一修正案的立法意图是“建立一道政教分离之墙”7,但是在第一修正案的条文里,他的“政教分离之墙”只是在联邦立法层面上被确立而已,各州不受此约束。事

4斯托里(Story)认为国会的用意是“防止设立国教”(“to prevent a national establishment”)(《美国宪法评论》,转引自https://www.doczj.com/doc/ba9647001.html,/constitution/pdf/con012.pdf,页971,2005年8月29日。)原文的establish,在当时的原意似只限于设立的意思,但是按照后来最高法院的多次解释,已不限于此,而是兼有推动、推广、支持、财政资助等意思(详见下文)。这些都是中文“设”、“立”所没有的意思。本文按惯例把“the establishment of religion”译成“设立宗教”、“立教”。

5原文的exercise的翻译对我们理解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有着重大意义(详见下文)。笔者认为不宜把“the free exercise thereof”译成“宗教信仰自由”或“信教自由”(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编:《国外宗教法规汇编》,转引自

https://www.doczj.com/doc/ba9647001.html,/ShowArticle.asp?ArticleID=366,2005年9月15日),因为宗教条款里的“自由”并不限于信仰自由,而是包括活动自由。我国《宪法》第36条即把“信仰”与“活动”区分开,民间的一些宪法解释也将两者区分(如,周叶中主编:《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页271)。按《布莱克法律词典》,exercise 兼有“用”和“付诸行动”之义。此外,将exercise译成“活动”也欠妥当,因为“活动”往往不涵盖个人主观精神的信仰。将之译成“实践”似较可取,它既包括主观精神层面的内在信仰,也包括将此信仰外化的宗教行为。

6原文为:“不得基于宗教信念或崇拜的理由限制任何公民权利;不得设立任何国教。”(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分析与解释美国宪法》),

https://www.doczj.com/doc/ba9647001.html,/constitution/pdf/con012.pdf,页969,2005年8月29日。作者名字不详。)

7杰斐逊:Political Writings(《政治著作》,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页397。

实上,在第一修正案通过后,各州仍然政教不分,甚至联邦政府在一些事务上依然与宗教有着密切联系(比如,“基于平等原则而援助所有教派”8);最高法院在宪法解释上也遵守第一修正案并不适用于各州的原则。上述情况要等到1868年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出现后才开始改变。第十四修正案第一条规定,任何州不得未经过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而剥夺任何人的自由。9在通过第十四修正案后,最高法院确认第一修正案的宗教实践自由分句与不立教分句可与第十四修正案前述规定合并考虑,从而可适用于各州政府与立法机构。10此即所谓“合并原则”(incorporation doctrine)。至此,宪法第一修正案的“政教分离原则”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全面的实现。但是,最高法院作出以上宪法解释时已经是20世纪的中叶了。所以,一般认为宪法第一修正案确立了“政教分离原则”的观点,必须配合其历史发展才能成立。过程在这里显得尤其重要。确切地讲,第一修正案中的“政教分离原则”起初只适用于国会,而最终是通过最高法院的解释将之与第十四修正案结合,才得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三. 宗教的宪法定义

如同大部分其他国家的宪法性文件一样,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宗教条款并没有给出“宗教是什么”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只确立了两个关于宗教的基本原则:不立教原则与实践自由原则。它没有为立法机关的其他有关法律的制定、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和司法部门的判决提供什么是宗教的确切定义。当然,作为宪法性文件它没有必要给出一个僵死的定义,而只需要为日后纷繁复杂多变的法律现象规定一些基本原则。但是如果我们把“定义”首先理解为“决定边界”(determination of the limits)11的意思,那么第一修正案确实给宗教下了一个划界型的定义。最高法院曾裁决,宗教条款的“目的是列明一个目标而不是制订一个条例。”12所以,按第一修正案的规定,我们大致可以推断,第一修正案给出的宗教定义是:宗教是那些公民对

8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上册:美国宪法),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第2版,页618。

9Amendments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宪法修正案》),

https://www.doczj.com/doc/ba9647001.html,/constitution/pdf/con001.pdf,页31,2005年8月29日。

10关于宗教实践自由分句,Cantwell 诉 Connecticut(1940);关于不立教分句。Everson 诉 Board of Education( 1947),。11《韦伯斯特英语词典》(1913年版),参https://www.doczj.com/doc/ba9647001.html,/definition/DEFinition,2005年8月29日。

12 Walz 诉 Tax Commision (1970)。

其实践的自由权利受到保护、国家不能予以设立和援助的信仰系统。它给出了一个外围边界的规定,一个框架,至于框架里的东西的含义则留待最高法院日后给出具法律约束力的宪法解释/描述13。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整体,宗教在美国的宪法定义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1)宪法第一修正案划界;(2)最高法院对宪法规定的界限本身和宪法规定的界限内的内容进行解释。下面我们将分别对这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两个分句

(1)不立教分句

按照不立教分句,宪法禁止制定任何涉及设立宗教的法律,然而禁止“设立”并不仅仅意味着禁止设立国教。1947年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一致宣布,第一修正案不仅禁止政府“援助某一宗教”或“偏向一个宗教而歧视另一宗教”,而且还禁止政府“援助所有宗教”。14然而,什么才算是合法/不合法的援助?宪法条文本身和杰斐逊的“政教分隔之墙”都没有为政教间潜在的方方面面的实际事务提供准确的界定。随着政府在公共事务影响的扩大和教会在财政上对政府依赖的增加,各种法律纠纷也相继出现,其中涉及的领域有政府是否有责任对宗教学校学生提供同等资助15,宗教学校学生家长的税务是否应同等获得减免16,公立学校应否推广宗教伦理和如何推广17,等等。18起初,最高法院一直按照杰斐逊的“政教分离之墙”的比喻来决定一项立法是否违宪。19其背后的理据为,制宪者的立法原意在于防范大多数人利用政府权力推广某一特定宗教,因此必须树立一道墙以防止国家权力以任何形式推动一切宗教。也就是说,一切推动宗教发展的政府行为或立法都应当被禁止。后来,为避免判决忽略宗教实践自由从而妨碍宗教的自主发展,最高法院改而采取较弹性的立场来决定合宪与违宪的界限,并在一系列的案例里渐渐确立了三项测试标准。在1971年的Lemon 诉 Kurtzman案里,法院将此三项独立测试标准合并为一完整的宪法解释标准,即所谓的“莱蒙测试”(The Lemon Test)。到目前为

13《韦伯斯特英语词典》为“定义”(definition)提供的第二个解释是解释和描述某词的意义。

14 Everson 诉 Board of Education(1947),转引自《分析与解释美国宪法》,页969。

15如,Everson 诉 Board of Education(1947);Board of Education 诉 Allen(1968);Lemon 诉 Kurtzman(1971)。

16如,Mueller 诉 Allen(1983)。

17如,McCollum 诉 Board of Education(1948);Engel 诉 Vitale(1962)。

18更详细情况,参Barron & Dienes, Constitutional Law (《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5,页519-547。

19如 Reynolds 诉 United States(1879)。

止,联邦最高法院在判断一项立法是否合宪时,会采取以下三项测试:(1)必须有一个世俗的立法目的;(2)产生的主要实效既不能推广宗教也不能妨碍宗教的发展;(3)不能促使政府与宗教有“过多的纠缠”。20尽管“莱蒙测试”一直为人所诟病,然而迄今为止最高法院并没有予以推翻。它依然是最高法院进行审判时所遵循的主要标准。21

(2)宗教实践自由分句

按照宗教实践自由分句,宪法禁止制定任何涉及限制宗教实践自由的法律。但是,如何理解“实践”(exercise)一词的含义?第一修正案的制定过程可能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提示。关于宗教实践自由,麦迪逊的草案是这样写的:“不得基于宗教信念或崇拜的理由限制任何公民权利”。22值得注意的是,麦迪逊所强调的是主观的信念和客观的崇拜活动。众议院在麦迪逊草案的基础上将之改为:“国会不得制订设立宗教或限制其自由实践……的法律。”(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establishing religion, or to prevent t he free exercise thereof….)。参议院则提出另一个相似的版本:“国会不得制订设立信仰条款或崇拜模式,或禁止宗教实践自由……的法律。”(Congress shall make no law establishing articles of faith, or a mode of worship, or prohibiting the free exercise of religion)。23将参议院的版本里的不立教分句与宗教实践自由分句结合起来看,不难看出“实践”是指前面的“信仰”和“崇拜模式”,也就是说宗教的实践(exercise)包括主观的信仰与客观的崇拜活动。相比之下,众议院的版本最接近国会后来通过的版本(后者只是多了“涉及”[respecting]一词),但它并没有透露更多关于如何理解“实践”一词的信息。但是,如果结合麦迪逊的版本与参议院的版本,同时按后世史家的观点,麦迪逊即是国会定稿的撰写人24,我们可以推断,“实践”不单纯指主观上的信念/信仰,它同时兼有行为、活动的内容。“实践的自由”包括主观心灵相信宗教信念的自由,也包括体现于外在领域的行为、活动的自由。事实上,第一修正案通过后这一观点也从未被最高法院否定过,而且最高法院甚至曾基于此理解而对宗教信念和宗教行为

20 Barron & Dienes,页518。

21同上,页519。

22同注6。

23《分析与解释美国宪法》,页969。

24 Irving Brant: James Madison(《詹姆斯.麦迪逊》), Indianapolis: Bobbs-Merrill,1941,页271。

进行了区分。25

今天,人们往往要求政府对不同的、相互存在着竞争的道德和宗教理想保持中立,同时政府不得强制压迫人们信仰或不信仰某一宗教。这一原则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法律层面上,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甚至认为“抱持宗教信念和观点的自由是绝对的”。26法院的不干预、保持中立的立场已成为其在大部分案件里信守的原则。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在18世纪的美国,宗教迫害是一个普遍现象,基督教依然是主流宗教,它与各种权力的关系非常紧密。斯托里认为,在当时宗教条款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防止政府推动宗教,特别是基督教,而是为了防止设立国教从而对其他宗教进行迫害。27这点分析非常中肯,同时也突显出宗教条款保护少数弱势宗教的划时代意义。

相信什么的自由只是一个空洞不实的权利,如果法律没有同时赋予和保障做出合乎该信念的行为的自由。第一修正案对信仰和基于信仰而作出的行为予以保护。然而,如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相信宗教的自由可以是“绝对的”,但是宗教行为却不是。在这点上,美国也不例外。联邦最高法院曾详细表达这种主流意见:实践自由分句“包含两个概念:信仰自由与行为自由。前者是绝对的,但是基于事物的本性,后者却不是”。28美国大部分关于实践自由的案例都是围绕以下一个问题:个人或宗教团体的作为或不作为是否可基于宗教信仰而免于某项法律责任。在Reynolds 诉 United States(1879)案中,最高法院对信仰与行为作出了区分,在保障了信仰的绝对自由的同时,确立了行为才是法院在断案时考虑的因素。在随后的Cantwell 诉 Connecticut(1940)案中,法院更清楚地表明,“行为仍然需要遵守旨在保护社会的法规。”29那么,如何既保障宪法赋予的实践自由,又同时不让其损害社会的利益?如何平衡宗教利益与世俗利益?对法院而言,如何拿捏好判决的标准?

一系列案例表明,最高法院采用了一项通用的“不得不重视的国家利益测试”(compelling

25 Reynolds 诉 United States(1879)。

26 Braunfeld 诉 Brown(1961)。

27同注7。

28 Cantwell 诉 Connecticut(1940);转引自《分析与解释美国宪法》,页1007。

29 Barron & Dienes,页549。

state interests test)来判断政府的行为是否合宪。30在过往案例的基础上,最高法院在Sherbert 诉 Verner (1963)案中总结出该项测试的以下两个内容:(1)政府所保护的社会利益是否是“不得不重视的”;(2)是否没有其他替代方式保护该项利益。31整项测试背后的司法精神显然是:将尽可能减少限制宗教实践自由的责任放在政府上,和在平衡宗教利益与世俗利益的同时尽可能保护宗教实践自由。最高法院对保护第一修正案的宪法权益的倾斜是很明显的。

如同“莱蒙测试”,“不得不重视的国家利益测试”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弊病,它会否在将来被更为有效的测试标准所取代是个未知之数。这点充分体现了成文法与案例法的互动:尽管宪法的成文规定划定了一个边界,但是对边界的解释是开放的,法院案例将对其不断更新。这点认识对我们了解宗教如何在美国被界定尤其重要。

(3)两个分句的关系

对两个分句提出描述和分析后,在这部分我们将集中谈存在于两者之间的张力。这点对了解整个第一修正案的宗教条款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两个分句之间存在的张力内在于每个分句自身的规定。一方面,“实践自由分句”要求政府为公民行使权利扫清障碍,要求政府有责任作出相应措施以照顾(governmental accommodation)宗教。换句话说,政府要积极且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不立教分句”则要求政教分离和政府不介入、保持中立,从而必然对政府任何“照顾”宗教以保护宗教实践自由的作为提出质疑。换句话说,政府要中立且无所作为。每个分句的边界都内在地存在着一种延伸至另一分句边界的态势,因而必然产生相互矛盾的张力,而张力的焦点则是“宗教”的法律定义。举例说,为了争取到“宗教”的定位从而获得政府的“照顾”,比如取得税务减免资格32,逃避法律对宗教活动的限制33,一个新兴“宗教”会要求政府和法院对“宗教”采用一个宽广的理解;相反,为了在公立学校推广信仰但又不抵触“不立教分句”的政教分离精神34,同一

30参Barron & Dienes,页548-554。

31《分析与解释美国宪法》,页1008。

32 Church of The New Faith 诉 Commissioner for Pay-roll Tax(1983)。

33 Founding Church of Scientology 诉 United States(1969)。

34 Malnak 诉 Yogi(1977)。

个新兴“宗教”会要求政府和法院对“宗教”采取一个狭义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宗教”?麦迪逊认为宗教就是:(1)一种责任,一种“我们对神负有义务的责任”;(2)及“偿付(这份责任)的方式。”35杰斐逊认为不同信仰都享有宗教自由的权利。他甚至主张,“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保护的对象包括“犹太人与外帮人……基督徒与穆罕默德信徒,印度教徒,和每一宗派里的非正统信仰者。”36然而仅根据立宪者心中的“宗教”观念,我们依然无从了解国会在通过第一修正案时,是否把“宗教”只限于基督教或者有神论信仰,因为当时留下的纪录并没有有关的讨论。即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在18世纪基督教在当时的美国是主流信仰,但是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宗教频繁照面、多元主义已经主导宗教对话话语的今天37,又有谁会坚持主张现今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应完全基于所谓的“立法原意”(original intention)而不是后世的附加解释的观点?38

那么,联邦最高法院又如何解释这个在宗教市场里已经被搞得支离破碎的“宗教”概念?

2. 最高法院解释“宗教”一词的定义

由于篇幅所限,在这部分我们将选取联邦最高法院曾给出的几个典型规定并加以分析。它们要么是回答宗教是什么的直接定义,要么是给出的宗教规定与此前案例有着根本的区别。

“一个关于公民侵权的充分的定义是危险的”(omnis definitio injure civili periculosa est)39,因为定义就是划定界限,是限定。给出一个确切定义的做法本身也许已经对宗教实践自由设定了若干限制,从而制造不公平的歧视,这不仅有违第一修正案的立法精神,同时也违反了第十四修正案第一条的公民应受到“法律的同等保护”原则(equal protection of the laws)40。事实上,给出一个宗教的定义不可避免地会使最高法院夹在两个分句的相互冲突的诉求之间。因此,最高法院历来都尽可能避免直接针对宗教是什么而进行裁决。在绝大

35转引自Ben Clements:“Defining “Religion” in the First Amendment: A Functional Approach”(“第一修正案对

‘宗教’的界定”),Cornell Law Revie w,1989,卷74,页534。括弧为笔者所加。

36转引自Ben Clements, 页534。

37看看今天的宗教市场里各种自我兜售的宗教话语,例如,犹太-基督教有位格的耶和华上帝可以变成无(京都学派)、可以

死掉(神死神学)、可以变成一个女人(女性神学);俗可以变成圣,圣又可以体现在俗里(芬格列特[Fingarette]的儒学);宗教对话里的排他论、包容论和多元主义,等等。

38关于司法解释的方法论,参Calvi & Coleman,页135-137。

39Bouvier's Law Dictionary(《布维尔法律词典》),“definition”词条,

https://www.doczj.com/doc/ba9647001.html,/bouv/bouvier_d.htm, 2005年8月29日。

40《美国宪法修正案》,页31。

部分的案例里,最高法院更多的是针对第一修正案划定的界限本身进行解释。而且,按照美国的司法体制精神,联邦最高法院是不会随便使用其权力告诉立法和行政部门宪法说的是什么,更不会主动解释宪法。然而,如同上述,基于“实践自由”分句和“不立教”分句本身内在的特性,在一些案例里,法院确实不得不给出一个适当的定义。这种局面让我们联想起古希腊传说里的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无论法院给出的是一个什么定义,对于“实践自由”分句而言它可能显得太窄,而对于“不立教”分句它又可能显得太宽。

在为数不多的案例里,最高法院曾解释什么是宗教。综合起来,有以下观点:

1.在1890年 Davis 诉 Beason 案中,最高法院认为“宗教”一词与以下两点有关:(1)一

个人关于其与创造主关系的观点;(2)这些观点要求他崇敬造物主的存在与品质,服从造物主的意志。41在1931年 United States 诉 MacIntosh 案中,最高法院也表达了相似的定义:“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相信与上帝有着某种关系的信仰,这一信仰所要求的责任高于源自任何人类关系的责任。”42尽管我们无从稽考国会在通过第一修正案时对“宗教”一词的理解,但是没有人会怀疑,在第一修正案通过后的一段长时间里,法院以及社会对宗教的理解极大程度上依然受到主流有神论宗教-基督教-的制约,因此法院的上述理解在当时几乎是理所当然的。这一定义的核心在于创世论的有神论,强调信众与上帝―造物主―的个人关系。它所假设的新教强调个人与超越的(transcendent)上帝的直接关系的神学思想是非常清晰的。然而,二战后各种新思潮迭出,对传统宗教观念提出了挑战,上述的狭隘理解也逐渐被最高法院所放弃。

2.1944年最高法院否定了传统宗教关于真理的看法,并阐述了最高法院作为宪法解释机构的

立场:“异端审判与我们宪法的本意相异。”43所有我们熟悉的传统宗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在真理观上,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因而认为宗教信念有真伪之分。法院的这一立场不再受主流基督教的制约,不以一宗教教义的真假来衡量其是否应当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从而给出了一个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概念截然不同的理解。

41转引自 Clements, 页 537。

42转引自 Clements, 页537。

43转引自Sadurski:“On Legal Definitions of ‘Religion’”(“论‘宗教’的法律定义”),The Australian Law Review,1989,12月,页835。

3.1961年的 Torcaso 诉 Watkins 案可以说是一个具里程碑意义的案例。就马里兰州法律要

求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宣誓信仰上帝存在的规定,最高法院驳斥其为违宪,认为政府不能“为那些信仰上帝存在的宗教提供援助,以打击那些基于其他信仰的宗教。”44最高法院从此正式放弃以是否信仰一个上帝作为宗教之为宗教的标准。法院更进一步确认“在本国并不宣扬那些一般被认为相信上帝存在信条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伦理文化(Ethical Culture),世俗的人文主义(Secular Humanism),和其他。”45尽管在此案中法院并没有提出一个替代性概念(作为司法机构它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然而它却使非主流宗教(特别是新兴宗教和一些与西方宗教相比完全是异质的东方宗教)享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其实,即使在60年代的美国宗教界,对于什么是宗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各种新兴宗教的兴起,新近出现的对传统基督教观念提出修正或挑战的宗教学说(如 J. 罗宾逊的“神死神学”、蒂里希的“终极关怀”论、M. 伊利阿德的“圣俗”宗教研究,等等),东方印度教、佛教与基督教的宗教对话,都使得传统西方基督教的“宗教”观念发生动摇。用今天的行话,就是当时的“宗教市场”一片混乱。在这种多元化的宗教现象面前,最高法院恪守不轻易定义宗教的做法是明智的。它使宗教观念从有神论扩展至不以有神论为限的做法与前述案例中的规定相比,显然更符合第一修正案给与宗教“最大程度上的宗教自由与宽容”46的目标。

4.在 United States 诉 Seeger (1965)案中,最高法院给出了一个自1890年 Davis 诉

Beason 案以来最为详尽的宗教定义。在案中Seeger 引用国会“全民军事训练与服务法”

中的豁免条款为其拒绝履行参军这项公民义务而辩护。该法例规定,“基于宗教训练和信仰”理由,公民可以得到豁免,并将“宗教训练和信仰”规定为“个人关于其与一个至高存在(Supreme Being)的关系的信仰,这一信仰所要求的责任高于源自任何人类关系的责任,但是它(不包括)本质上属于政治学、社会学或哲学的观点,或一个纯粹是个人的

44 Clements, 页537。

45同上。

46 Goldberg大法官语,参Abington School District 诉 Schempp (1963)。

道德准则。”47基本上,“全民军事训练与服务法”完全套用了前述United States 诉MacIntosh 案中的定义,不同之处只是前者以“至高的存在”取代了后者的“上帝”,并同时将一些属于世俗范畴的学说和个人私有的行为准则排除在外。在Seeger案中,最高法院基于第一修正案的精神对该法例作出了以下解释:“国会使用‘至高的存在’这样的表达而不是‘上帝’的称号,其用意只是澄清宗教训练和信仰的意义,以包含所有宗教和排除本质上属于政治学、社会学或哲学的观点。”48在阐释该法例的立法精神后,法院进而提出一项测试以决定Seeger提出的宗教信仰是否符合该法例所规定的“与一个至高存在的关系的信仰”,亦即法院早前将之等同的“宗教”。测试的内容是:它是否“一个真诚的和具有意义的信仰,并且在其奉行者的人生里占据着一个位置(position),这一位置又相当于正统上帝信仰在其信众的一生中所占据的位置,而按照此正统上帝信仰信众可以明白无误地取得豁免的资格。”49尽管此案涉及的是国会的法例而不是宪法第一修正案,但是由于法院的裁决显然考虑到宪法保护宗教实践自由的精神,因此无论在日后的司法实践还是宪法学家的研究中,它都被理解为提供了一个第一修正案的“宗教”定义的权威案例。

50 Seeger 案的宗教定义有以下特点:

a)测试一项信念是否属于宗教的因素不再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宗教的一些外在的超越范

畴,如上帝、神、天,等等,而是该项信念与信众个人人生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它考问的重点从外在的超越范畴,转向主观内心性场域。

b)体现在主观内心性场域的功能、作用、效果必须是客观的,即它对信众的人生有一种

具实效的功能性作用。

c)正统上帝信仰只是一种参照,而且参照的内容必须是同质的,换句话说,即正统信仰

对信众的人生的作用,而不是所信奉的对象:上帝。

d)法院需要考虑的只是某一信仰的主观功能而不是其内容,从而避免裁决会抵触第一修

正案的精神,同时也能保持中立。

47转引自Clements, 页537。

48转引自Clements, 页537-538。

49转引自Clements, 页538。

50参 Clements, 注39,页539。

e)这个测试明显受到新教神学家蒂里希(Paul Tillich)的影响。蒂利希认为宗教之所

以是宗教,在于它关涉到所谓的“终极关切”(ultimate concern)。51“关切”指向个人生命的主观意向活动,而“终极”是个人生命中各种关切的排序中最高的和最有意

义的位置。

四.结语

概而言之,在宗教问题上美国的宪政安排有以下特点:

1.宗教的法律定义涉及两个层次:宪法第一修政案的规定和联邦最高法院对其之解释。但是,

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划界是最根本的。它的核心思想是政教分离和公权力不能歧视任何宗教并应当为其提供法律保护。尽管联邦最高法院的解释可以拓宽或者收窄第一修正案划下的界限,但是存在着这样一个界限。而且一经司法解释的确立,它是不能逾越的。

2.在大部分情况下,联邦最高法院都避免给“宗教”一词下定义。这点表明美国的司法制度

的一个原则,即任何关于公民权利的定义性规定都可能是限定。法院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其法律解释违反第一修正案的精神。

3.联邦最高法院对宗教的解释越来越多地采用多元的包容主义方法,以回应社会中存在着为

数众多的异质宗教的现实要求。这一要求强化了联邦最高法院避免给“宗教”下定义的倾向。即使法院需要给出一个定义,但是面对不同宗教的不同教义,为了尽可能提供第一修正案保护,定义也很自然落到人的内心性―所有宗教都共同拥有的一个面向。

4.在美国,信念的权利是绝对的,宗教行为才是法院关注的对象。后者必须符合社会利益。

然而,涉及刑事问题的宗教行为由刑法规范,因此一经定罪就不存在是否受到第一修正案保护的问题,所以在美国邪教往往不会引起宗教定义的争议。邪教之所以是邪只是就其刑事行为而言,即使它被承认为宗教,但是其刑事行为不受第一修正案保护。相反,邪教的信念本身无论多邪,只要它的实践形式不违法,它依然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

51蒂利希:The Shaking of the Foundations(《根基的动摇》),Penguin,1962;Dynamics of Faith(《信仰的动力》),Allen & Unwin,1957。

(载《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秋季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