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中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发展肉牛业,提高草食家畜比重,有利于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有利于促进农牧民养殖增收。为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优势区域肉牛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构筑现代肉牛生产体系,进一步提高牛肉产品市场供应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特制定本规划。

一、肉牛优势区域发展现状

自2003年《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发布以来,中央和优势产区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规划实施,优势区域肉牛业得到较快发展,优势区域建设取得明显效果。

(一)优势区域建设取得的成效

1.优势区产量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经过近五年的发展,肉牛区域布局不断优化,牛肉产量持续增长,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据统计,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共存栏1232.5万头,比2002年增长5.6%;出栏919.3万头,比2002年增长18.4%。优势区域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肉牛业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增强。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地逐步建立健全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大力开展经济杂交,突出抓好肉牛冷冻精液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肉牛品种得到改

善。东北优势区主要用西门塔尔和夏洛来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加大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着重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提高环境的适应性。经过几年的改良,优势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2007年的60%。

3.规模化养殖水平逐步提高。大力发展肉牛养殖小区,积极推行肉牛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优势产区的规模化饲养比重①[①]达42%。积极推广配合饲料、人工种草、青贮等适用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区域内肉牛个体生产力显著提高,部分地区平均胴体重已达到200公斤的国际平均水平。肉牛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一大批养牛专业合作社和养牛协会,广泛推行“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组织化模式,肉牛生产与市场衔接日益紧密。

4.屠宰加工能力不断增强。生产加工条件逐步由开放的手工屠宰向封闭的机械屠宰过渡,由热分割向冷分割过渡,由简单分割向精细分割过渡。一大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大品牌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在优势区内崛起,发挥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了优势区肉牛业蓬勃发展。2007年,肉牛优势区域肉牛屠宰加工厂305个,年加工能力达到38.4万吨,年屠宰加工能力5000吨以上的肉牛屠宰加工厂18个。部分企业已具备了国际先进的屠宰加工水平,并已初步培育出一系列全国性的知名品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二)总体评价

经过近五年的发展,优势区域肉牛业持续、稳步发展,产品产量显著提高,《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到2007年,

①[①]肉牛规模饲养比重指年出栏10头以上的养殖户合计出栏量占全部养殖户出栏总量的比例。

肉牛优势区域牛肉产量达151.1万吨,比2002年提高了18.4%;产品质量逐步提高;牛肉的优质率达到35%左右,比200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比规划目标高出15个百分点;平均胴体重比《规划》目标提高6个百分点。《肉牛肉羊优势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对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我国肉牛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一期《规划》所选优势区域县偏少,优势区域覆盖范围较小,优势区域牛肉产品市场主导地位尚不明显。

二、发展前景分析

(一)产品需求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牛肉消费量不断提高。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2.59公斤,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牛肉0.68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30.8%和30.8%。但同时,我国牛肉消费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较大,与世界人均牛肉消费超过10公斤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牛肉消费量是农村居民消费量的3.8倍。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牛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刚性增长也是肉牛的消费需求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我国牛肉产品在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上仍然具有较大比较优势。随着我国牛肉产品质量提高和市场营销网络逐步健全,对东南亚、中亚、中东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出口潜力巨大。

(二)生产发展潜力分析

1.资源潜力。我国农区的肉牛产区大多同时也是粮食的主产区,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养殖提供了大量饲料资源。全国每年有6亿多吨农作物秸秆,目前资源化利用的不足2亿吨。

同时,我国南方6700万公顷草山草坡仍然有较大开发潜力,现改良开发程度不足5%。随着秸秆养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和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的合理开发利用,肉牛增养空间仍然很大。

2.生产性能潜力。目前,我国肉牛的个体生产能力普遍较低。据统计,2007年全国肉牛平均胴体重为140.7公斤,与国际平均水平200公斤相比相差约60公斤,仅为肉牛业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40%左右。在优势区,肉牛胴体重平均约为19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公斤左右。近年来,肉牛良种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加快,科学饲养水平逐步提高,都将推动肉牛个体生产性能快速提升。

(三)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近十年来我国牛肉产量增加较快,但总体看,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肉牛生产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仍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母牛存栏量低,牛源不足。农户传统养牛主要是役用兼肉用,养母牛既可作役用,还可繁殖犊牛增值。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役用牛养殖迅速减少,同时由于母牛在出肉率和增重方面较公牛差,农户养殖母牛积极性下降。母牛养殖是肉牛业发展的基础,母牛存栏数量的不足,将严重影响我国肉牛业发展的后劲。

二是缺乏专用肉牛品种,高档牛肉少。目前我国用于牛肉生产的品种参差不齐,有的属于土种牛、有的属于兼用型地方良种牛,有的属于引进品种与土种牛的杂交后代,也有部分属于淘汰的役用牛,在产肉性能好、生长速度快、肉质好、转化率高方面,与专用肉牛品种有明显差距,导致我国牛肉档次提升难度很大,大多属于中低档次,优质牛肉和高档牛肉的产量较少,比较效益

低,制约了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产业链短,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仍然较弱。目前,肉牛产业龙头企业的产品大多为初加工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品牌产品不多,高附加值产品更少。养、加、销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连接机制不健全,对农户养殖肉牛的带动性不强,产业的发展基础仍有待夯实。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优质安全生产为核心,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的同时,加强政府对优势区域肉牛产业的扶持和宏观调控,扶持分户繁育,鼓励规模育肥,实行集中屠宰,强化品牌销售,提高肉牛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通过优势区域建设,带动全国现代肉牛产业体系的形成,增强牛肉产品市场供应的保障能力,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农牧民养殖增收。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优势区域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牛肉产量达到320万吨,年均增长3.6%以上,满足国内牛肉需求的45%以上,形成肉牛生产核心区和优质牛肉供应基地;肉牛产业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区域优势更加突出;肉牛养殖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显著提高,规模养殖户参与肉牛产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组织的比重达到50%以上;建立完善的地方良种保护体系,优势区域杂交改良覆盖率达到70%,牛肉优质率达到50%以上,平均胴体重达到200公斤左右;初步形成涵盖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加工营销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

四、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的确定

本规划在优势区的选择上综合考虑了优势区域的资源、市

场、区位、肉牛业发展基础及未来发展潜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一是资源优势。具有充足的牛源,能繁母牛存栏量较多,肉牛存栏增长较快,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二是区位优势。毗邻都市经济圈,具有良好的产销衔接,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三是产业优势。产业基础较好,种群结构合理,进入优势区的县肉牛存栏量一般在7万头以上;具有良好的技术服务体系,拥有一定规模的屠宰与加工能力。基地县集中连片,可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在上期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地肉牛业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行调整。上期规划共包括中原肉牛区和东北肉牛区两个优势产业带。近年来,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肉牛产业发展较快,并长期为我国肉牛育肥提供充足的架子牛,因此,本期规划拟涵盖中原肉牛区、东北肉牛区、西北肉牛区和西南肉牛区共四个优势区域,优势区域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7个县市(优势区划分结果见附表)。2007年,优势区域207个县肉牛存栏占全国的35.0%,牛肉产量占40.7%。

(二)各区特点与发展方向

1.中原肉牛区

(1)基本情况。中原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起步较早的一个区域。该区域包括4个省的51个县,其中山东14个县、河南27个县、河北6个县和安徽4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1320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240万亩左右。该区域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每年可产3860多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360万吨左右,仍然有约5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地方良种资源,也是最早进行肉牛品种改良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地区。我国5大肉牛地方

良种中,南阳牛、鲁西牛等2个良种均起源于这一地区。该区域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为肉牛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饲料资源基础。中原肉牛区具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紧靠“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产销衔接紧密,具有很好的市场基础。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中原肉牛区目标定位为建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提供优质牛肉的最大生产基地。未来发展要结合当地资源和基础条件,加快品种改良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的现代肉牛养殖,加强产品质量和安全监管,提高肉牛品质和养殖效益;大力发展肉牛屠宰加工业,着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

2.东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东北肉牛区是我国肉牛业发展较早、近年来成长较快的一个优势区域,包括5个省(区)的60个县,其中吉林16个县、黑龙江17个县、辽宁15个县、内蒙古7个县(旗)和河北北部5个县。该区域有天然草场面积约11.8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85亿亩;同时也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每年可产约5900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目前秸秆加工后饲喂量达1600万吨,但仍有50%以上的秸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主要特点。该区域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饲料原料价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肉牛生产效率较高,平均胴体重高于其他地区。区域内肉牛良种资源较多,拥有五大黄牛品种之一的延边牛,以及蒙古牛、三河牛和草原红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步伐进一步加快,育成了著名的“中国西门塔尔牛”,成为区域内的主导品种。同时,该区域紧邻俄罗斯、韩国和日本等世界主要牛肉进口国,发展优质牛肉生产具有明显的区

位优势。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北方地区居民牛肉消费需求,提供部分供港活牛,并开拓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牧区要重点发展现代集约型草地畜牧业,通过调整畜群结构,加快品种改良,改变养殖方式,积极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为农区和农牧交错带提供架子牛。农区要全面推广秸秆青贮技术、规模化标准化育肥技术等,努力提高育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加工工艺、产品质量和档次上下功夫,逐步形成完整的牛肉生产和加工体系。

3.西北肉牛区

(1)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最近几年逐步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型区域,包括4个省区的29个县市,其中新疆自治区16个县(师)、甘肃省9个县市、陕西省2个县和宁夏2个县。该区域有可利用草场面积约1.2亿亩;各种农作物秸秆1000余万吨,约40%的秸秆没有得到合理利用。

(2)主要特点。本区域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面积较大,其中新疆被定为我国粮食后备产区,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资源比较丰富;拥有新疆褐牛、陕西秦川牛等地方良种,近年来引进了美国褐牛、瑞士褐牛等国外优良肉牛品种,对地方品种进行改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疆牛肉对中亚和中东地区具有出口优势,现已开通14个口岸,为发展外向型肉牛业创造了条件。本区域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开展肉牛育肥时间较短,饲养技术以及肉牛屠宰加工等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本区域目标定位为满足西北地区牛肉需求,以清真牛肉生产为主;兼顾向中亚和中东地区出口

优质肉牛产品,为育肥区提供架子牛。主攻方向是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充分发挥饲料资源的优势,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努力提高繁殖成活率和牛肉质量;培育和发展加工企业,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开拓国内外市场,带动本区域肉牛产业的快速发展。

4.西南肉牛区

(1)基本情况。该区域是我国近年来正在成长的一个新型肉牛产区,包括5个省市的67个县市,其中四川省5个县、重庆市3个县、云南省的35个县市、贵州省的9个县市和广西的15个县市。该区域拥有天然草场面积1.4多亿亩,每年可产3000余万吨各种农作物秸秆,其中超过65%的秸秆有待开发利用。

(2)主要特点

该区域农作物副产品资源丰富,草山草坡较多,青绿饲草资源也较丰富;同时,三元种植结构的有效实施,饲草饲料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为发展肉牛产业奠定了基础。主要限制因素是肉牛业基础薄弱,地方品种个体小,生产能力相对较低。

(3)目标定位与主攻方向。该区域目标定位为立足南方市场,建成西南地区优质牛肉生产供应基地。主攻方向为加快南方草山草坡和各种农作物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三元结构种植,合理利用有效的光热资源,增加饲料饲草产量;加强现代肉牛业饲养和育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在提高出栏肉牛的胴体重和经济效益上下功夫。

五、发展任务与建设重点

(一)健全优质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根据各优势区域品种和资源特点,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加快良种扩繁,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建设一批

种公牛站、肉牛良种繁育场和人工授精站,逐步建成现代肉牛繁育体系。加强基础母牛供应能力建设,形成性能优良的基础母牛群,提高育肥用犊牛质量。

(二)完善肉牛标准化饲养技术体系

加快建立适应各优势区特点的集营养、饲料、牛舍设计、模式化饲养管理于一体的肉牛标准化技术生产体系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农户繁育小牛、规模化集中育肥的生产模式,积极发展农牧结合的阶段饲养、异地育肥等饲养模式。支持优势区域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逐步建立牛肉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提高肉牛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尽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活牛出栏评价体系、胴体质量评价体系和牛肉质量评价体系。

(三)建立优质安全饲草料供应体系

培育和推广适合各优势区光热条件的优质高产牧草,研制出能延长青饲料保存时间、延缓青饲料养分损失、经济效益显著的无公害绿色添加剂,以及与各种青贮方式相配套的机械设备。开发肉牛专用安全饲料添加剂和精料补充料,改变传统饲料结构。中原、东北和西南优势区要建立专用饲料作物基地,大力推广三元种植结构;西北优势区应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下,适度建设人工草地。

(四)构筑和完善肉牛产业链体系

通过政策引导和扶持等方式,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能为农民提供服务、产品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提高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在推行分割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特色的牛肉制品,加强加工副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加工附加值。进一步完善牛肉加工和流通体系,规范牛肉及活牛市场,逐步建立完善以质论价制度。

六、政策保障措施

(一)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养牛业稳定发展

继续实施畜禽良种工程,加大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肉牛原良种场、资源场、扩繁场和种公牛站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肉牛人工授精等品种改良服务网点。争取扩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实施范围,支持肉牛优势区域发展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扩大良种项目补贴实施范围,对选择肉牛优质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的养殖场户给予补贴。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对肉牛业更多的财税和金融支持,适当降低或减免加工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帮助规模养殖场(小区)解决用地难问题。

(二)建立比较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增强肉牛业抗风险能力

在健全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加强对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使农牧民及时了解统一、权威的市场信息,指导广大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加强产销衔接,化解农民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

(三)积极推进健康养殖,努力提高牛肉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加快推进优势区域肉牛养殖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进程。制定肉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和规范,严格控制养殖环节的兽药残留和违禁添加剂使用,改善肉牛养殖环境,扎实推进肉牛疫病防治体系建设。加强养殖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推广各项健康养殖的饲养管理技术。

(四)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优势区域大力发展以养殖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肉牛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

的格局。加快完善产业链各环节利益连接机制,确保母牛养殖、育肥、加工等环节合理利益。鼓励肉牛屠宰加工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扶持肉牛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肉牛养殖组织化程度。

附表:

全国肉牛优势区域规划分区情况表(共207个县市)

肉牛养殖建议实施计划书

肉牛养殖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2012年5月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市西夏区兴泾镇1000头清真优质肉牛养殖项目 2、项目性质:新建 3、项目申报单位:万明畜牧养殖 4、项目实施单位:万明畜牧养殖 5、项目设施负责人:锁万明 6、项目管理单位:市西夏区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办 7、项目设施年限:2008-2012年 8、项目建设地点:市西夏区兴泾镇兴盛村 9、项目建设地点及投资规模简介 9.1项目建设地点: 市西夏区兴泾镇1000头清真优质肉牛养殖项目区位于市西夏区兴泾镇南部2004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所在村一兴盛村. 9.2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 项目建设占地50亩,新建年产肉牛5000头圈舍31栋,2.8万㎡,青贮池1座300㎡,授精点1处,屠宰场1处,畜牧养殖技术培训中心及管理房1处400㎡,购进犊牛1000头,购进大型铡草机及灭菌仪8台,购买饲料5580吨.总投资934.37万元,基中:企业自筹794.37.37万元,申请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扶持资金140万元(其中:无偿资金35万元,有偿资金105万元)。2007年至

2008年自筹建设31栋养殖圈舍,2008年完成授精点等建筑物建设,同年购进犊牛1000头及饲料开始育肥,当年实现销售收入700万元,扣除当年总成本费用550.54万元后赢利149.46万元.计划建设期10年,年平均销售收入700万元,平均总成本费用544.71万元,年均利润155.29万元.投资利润率16%,财务部收益率15%,财务净现值1013.46 万元,静态投资回收期5年。 10、项目辐射围及带动能力 项目辐射围:西夏区兴泾镇,带动养殖园区及兴泾镇其他养殖散户328户,安排就业人数20人,年人均收入8000元,比项目区外农民多增加收入4000元,通过示培训可使600多养殖人员掌握养殖技术,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项目建成后每年为社会提供700吨清真优质牛肉. 二、项目编制依据: 1、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方针政策 2、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3、中华人民国财政部第29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 项目管理办法》(3005年8月22日) 4、《2006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申报指南》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5、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估暂行办法》(国家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2年12月20日) 6、2002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印发《国家农业综

大黄镇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2020年)

大黄镇畜禽养殖业发展布局规划(2015-2020年) 为科学合理布局规划畜禽养殖业发展,按照“适度、规模、环保、效益”培育优势特色畜牧业,根据“资源节约、环境优好、技术先进、养殖标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体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布局规划。 一、我镇畜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畜牧产业发展紧紧围绕以发展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发展生猪、家禽两大主导产业,大力扶持发展畜牧龙头企业和畜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基本实现了生产方式由传统分散养殖向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和大场大户转变;发展模式由粗放经营向标准化生产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全镇农业经济中产业聚集度高、市场特征明显、发展潜力较大、农民增收较快的支柱产业。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我镇按照相关要求积极实施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能繁母猪补贴与保险、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等项目,通过政策拉动、项目带动,全镇以生猪、家禽为重点的规模养殖快速发展。2014年,我镇蛋鸡养殖在阜阳市位居第一位,禽蛋产量3000多吨。畜牧养殖新技术正稳步推广应用,畜牧业产业化水平逐步得到提高,特色产业优势和畜产品品牌优势日益凸显。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 我镇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但是发展的理念、速度、规模和社会效益与畜牧业发达地区还有较大差距,动物疫病风险和市场波动仍然制约我镇畜牧产业发展。一是畜牧产业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已引起高度关注,在大力倡导规模养殖、畜牧产业化的同时,传统养殖模式、饲养模式还占有一定比例,良种、良法推广使用仍然困难,养殖户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养殖户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从事规模养殖生产的从业者年龄层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全镇的大、中规模养殖户懂技术、善管理者比例不高。因而,对市场判断准确度低、规避风险能力差、新技术应用推广缓慢,直接影响我镇畜牧产业快速、高效发展。三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高致病性禽流感、

2019年芒果超媒的竞争优势及估值空间研究

2019年芒果超媒的竞争优势及估值空间研究

目录 1.芒果TV:增加湖南广电内容创新空间,长期看自制综艺的孵化 (6) 1.1 综艺孵化分析框架:决策+空间+成功率 (6) 1.2 芒果TV自制综艺的软广测算方法 (9) 1.3 2019年芒果TV自制综艺:全年孵化数量较多,新综艺《女儿们的恋爱》已脱颖而出9 1.4 综艺软广之外,芒果TV的变现通道:“硬广+会员” (10) 1.4.1 硬广收入测算:贴片广告+信息流广告 (10) 1.4.2 会员收入测算:按付费率预测收入 (14) 2.湖南卫视网端变现:台综网络招商+台综版权分销 (15) 2.1 台综网络招商:19年首次实现网络端招商,具备低成本/高净利率特性 (15) 2.1.1 行业趋势:台综网端独立招商不再由头部综艺专享 (15) 2.1.2 湖南卫视台综开启网络招商模式,网台招商广告主已出现不一样 (18) 2.1.3 台综网络招商的本质是做大总招商金额 (18) 2.1.4 湖南卫视2019年的电视综艺编排及网络招商情况 (19) 2.1.5 盈利弹性:台综网络招商一般不存在成本转结,净利率约为60%。 (19) 2.2 台综版权分销:是快乐阳光完成业绩承诺的基础,网端招商带动版权分销单价上升19 2.2.1 版权分销对快乐阳光利润贡献大,是快乐阳光完成的业绩承诺的基础 (19) 2.2.2 “综艺网端招商+音乐付费”带动版权分销价值增长 (20) 2.2.3 2019年版权分销重点:《声入人心2》+《妻子的浪漫旅行2》或等价于《歌手2019》+《妈妈是超人3》 (21) 3.芒果超媒估值空间:预计为596~669亿 (22) 3.1 芒果TV的估值:按PS估值 (22) 3.2 湖南卫视的网端变现估值:按PE估值 (24) 3.2.1 分销利润测算: (24) 3.2.2 台综网络招商利润测算: (25) 3.3 快乐阳光运营商业务与其他四家子公司的估值 (26) 4.风险提示 (29) 4.1 附:盈利预测表 (29)

专题二 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专题二规模奶牛场的场地规划与布局 根据生产功能,规模奶牛场内部可以分为若干区,规模奶牛场内部功能分区是否合理、各区建筑物布局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基建投资、经营管理、场区小气候状况和兽医卫生水平。因此,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与确定各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场区环境和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基础保证。 一、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 规模奶牛场应根据奶牛的饲养工艺要求,结合场址的地形、地势和交通运输条件,进行合理布局,整体设计。奶牛场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一般可分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和病牛管理区。各区的分布要尽量合理,力求总体紧凑。 ㈠规模奶牛场的分区规划应遵循下列几个基本原则: 1. 应体现建场方针和任务,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做到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可耕地。 2. 在发展大型规模的规模奶牛场时(1000头以上的规模),应当全面考虑奶牛粪尿和牧场污水的处理和应用。 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形地势。如利用地形地势解决挡风防寒、通风防热、采光,有效地利用原有道路,供水、供电线路以及原有建筑物等,以创造最有利的牧场环境、卫生防疫条件和生产联系。 4. 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在规划时应留有余地,对生产区的规划更应注意。 ㈡在进行规模奶牛场分区规划时,同场址选择一样,首先应从人畜保健的角度出发,以建立最佳生产联系和卫生防疫条件,来合理安排各区位置。 规模奶牛场内部各功能区的配置,除应在地势、风向上加以考虑外,还必须保证生产区与生活区、管理区保持适当距离或中间有隔离设施;生产区与病牛管理区必须隔离。并应防止生活区、管理区的生活污水和地面径流流入生产区。 二、职工生活(包括居民点)区 本区是规模奶牛场职工日常食宿的场所,本区的环境卫生直接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应该非常重视该区的建设。 本区应占全场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段,这样配置,在于保证规模奶牛场产生的不良气味、噪声及粪尿和污水,不致因风向和地面径流而污染居民生活环境。 三、管理区包括与经营管理有关的建筑物、饲料加工、贮存设施等。

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 ) 逢场县是鲁西黄牛、渤海黑牛主产区,也是特色肉牛产业基地县,繁育和开发逢场肉牛,建设中国逢场肉牛产业基地,对壮大特色肉牛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肉牛产业化经营,建设低碳高效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富裕,推进中国逢场肉牛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逢场县委、县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逢场肉牛开发,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促进逢场肉牛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农业部《关于促进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农牧发〔2015 〕7 号)文件精神,为发挥我县资源优势,做大做强肉牛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全国肉牛产业基地,结合逢场县实际,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范围为逢场县行政区及周边地区。 规划期限为2016 ~2020 年。规划基准年为2014 年。 规划期目标是:到2020 年,全县肉牛存栏量35 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8 万头,年出栏34 万头,屠宰肉牛140 万头,加工皮革2000 万张,实现肉牛产业年产值1000 亿元,把逢场肉牛产业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牛生产基地。 一、逢场肉牛产业开发基础与优势条件 一)逢场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逢场县畜牧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产业结 构日趋合理,先后被评为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肉牛养殖示范县、 全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肉牛示范县、贵都省优质肉牛主产区、贵都省肉牛加工示范基地、黄河三角洲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和黄河三角洲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2014 年全县存栏肉牛26.59 万头,出栏肉牛24.9 万头,肉类总产13.29 万吨,全县肉牛规模养殖场户131 个,其中存栏2000 头以上12 家,存栏500 头-1999 头的22 家,200-499 头的50 个,200 头以下47 个,肉牛屠宰、加工企业93 家,其中肉牛屠宰企业76 家,产品深加工企业2 家,皮革加工企业15 家;饲料生产企业5 家;拥有县级以上肉牛龙头企业39 家,其中省级4 家、市级10 家、 县级25 家;成功实现了第一产业为主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转变,已成为我国逢场肉牛的原发地和产业基地,为中国逢场肉牛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1、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前,逢场县牛群品种结构以 鲁西黄牛和渤海黑牛为主,渤海黑牛占40% 左右,主要性能表现为役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推行,养牛业得以迅猛发展。上世纪80 年代曾批量出口香港活牛,到90 年代中期,全县户均达到2.1 头以上,牛存栏达到20 万头。随着农 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善,养牛业开始由役用型向肉役兼用和肉用型转变。1992 年开始引进法国利木赞肉牛 及瑞士西门塔尔肉、乳役兼用型品种。实施了大规模的人工授精繁

中国肉牛产业链分析报告

肉牛产业链分析 一、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的现状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的品种分类 2、国内肉牛的养殖规模和优势区域分布 3、国内肉牛的养殖技术 二、国内牛肉市场情况分析 1、国内牛肉的产量分析 2、国内牛肉市场消费量和前景分析 3、国内牛肉市场总体竞争情况分析 4、国内肉牛重点加工企业和加工产品情况分析 三、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的效益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业发展的推动力 2、国内肉牛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3、国内肉牛养殖业的影响因素情况分析 四、国内肉牛产业未来市场运行态势分析 1、国内肉牛行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国内肉牛产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肉牛产业链分析 一、国内肉牛养殖行业现状分析 1、国内肉牛养殖的品种分类 根据其生产类型或用途把牛分为乳用、肉用、役用品种和兼用品种。肉牛是指生产牛肉的专用品种。 中国的主要肉牛品种是黄牛,是长期以来我国役肉兼用为主的黄牛群体的总称。秦川牛:产于陕西“八百里秦川”。其体骼粗壮,肌肉丰厚,前驱发育好,被毛细致有光泽。秦川牛肉用性能突出,屠宰率和净肉率都在50%以上,适应性强。 南阳牛:产于河南省南阳地区。毛色以深浅不一的黄色为主,另有红色和草白色,体骼较大,结构紧凑。该牛产肉性能良好,屠宰率在55%以上,净肉率达到46%。 晋南牛:产于山西省晋南盆地。体格粗大,前驱较后驱发达,毛色以枣红色为主,红色和黄色次之。晋南牛产肉性能好,屠宰率和净肉率都在50%以上。 鲁西牛:产于山东省的西南部。体驱高大,结构紧凑,肌肉发达,前驱较宽深。被毛从浇黄到综红都有,心黄色为主。该牛肉用性能好,屠宰率达到57%,净肉率达到50%。 延边牛:产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毛色为深浅不一的黄色,被毛密而厚,皮厚有力,胸部宽深,体长结实,骨骼粗壮。该牛耐寒、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应性好,屠宰率57%,净肉率47%。 蒙古牛:产于内蒙古中西部。毛色以黑色、黄色居多,头部粗重,角长,四肢短,蹄质坚实。屠宰率53%,净肉率45%。该牛抓膘能力强,发病率低,是我国最耐干旱和严寒的少数几个品种之一。 还有产于浙江省温岭高峰牛,内蒙古三河地区的三河牛,由吉林、内蒙、河北三省四地区联合育成草原红牛,原产于新疆伊犁、塔城地区的新疆褐牛等均属于国内有名的地方品种牛。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及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未来五到十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加快实现农村小康发展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面对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和加入WTO以后的新形势,全省农村经济发展必须坚持走“一主三化”的路子,按照“面向市场、发挥优势、制定标准、监控质量、注重品牌、效益优先”的发展思路,以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为战略突破口,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扶优扶强,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产品产业带,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为我省农业发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取得新的突破,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一、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战略意义。 1、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加快培育优势产区,把各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出来,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

农产品,是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步骤,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2、有利于尽快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内外竞争与合作。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能够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在优势产区发展主导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可以促进优势产区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优势产区的示范和带动,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4、有利于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一是通过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加工业,产业链向前延伸,直接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新的空间。二是龙头企业在新的工业园区落户,会成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通过利益机制,把贸工农连为一体,打破城乡分割状态,促进城镇人才、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全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2011-2025年) 肉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产业。良种是肉牛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为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加快牛群遗传改良进程,提高肉牛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制定本计划(本计划适用于普通牛、水牛、牦牛等主要以牛肉生产为主品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一、我国肉牛遗传改良现状 我国肉牛遗传改良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了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对牛肉生产和肉牛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培育了一批肉牛新品种。几十年来,利用引进的西门塔尔、夏洛来、安格斯、利木赞等品种,与地方牛品种杂交选育,培育了一批新品种,包括中国西门塔尔牛、新疆褐牛、三河牛等兼用品种和夏南牛、延黄牛、辽育白牛等3个专门化肉牛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效率、胴体重等方面比地方牛种都有显著提高,为今后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保护了主要牛种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牛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54个地方黄牛品种、26个

水牛品种和12个牦牛品种。长期以来,国家在保护地方品种资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农业部先后两次公布了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包括秦川牛、晋南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等21个地方牛品种,确立了14个国家级保种场和2个国家级保护区。这些种质资源为开展肉牛遗传改良奠定了良好的群体基础。 (三)提高了肉牛良种生产和推广能力。从上世纪6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建立了肉牛种公牛站30多个、肉牛原良种场136 个,目前全国采精种公牛存栏1300余头、种肉牛场存栏种牛1.4万多头,2010年销售冻精1500多万剂。经过多年的肉牛改良实践,大范围推广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培养了改良技术队伍,推动了基层肉牛改良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初步构建了以原良种场、种公牛站、技术推广站、人工授精站为主体的繁育体系,为开展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提升了肉牛生产水平。随着肉牛遗传改良速度的加快以及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肉牛生产水平逐年提高。2010年,全国肉牛存栏9400万头、出栏4700万头、牛肉产量65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0.3倍、13倍和23倍。肉牛出栏率从1980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51%;出栏体

百色市芒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百色市芒果生产发展现状 为充分发挥百色市自然资源优势,使资源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百色市委、市政府于1985年做出了在百色市建立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决定,把芒果种植作为振兴百色经济、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来抓,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百色市芒果产业现状 (一) 芒果生产基本情况 ⒈面积 据统计,2013年百色市芒果果园总面积为53.89万亩,其中右江区14.27万亩、田阳县23.11万亩、田东县15.27万亩、其它县1.24万亩。 ⒉产量 2013年全市芒果投产面积29.9万亩,平均亩产929公斤,总产量27.78万吨,其中右江区6.34万吨、田阳县13.25万吨、田东县7.9万吨、其它县0.29万吨。 ⒊产值。 2013年全市芒果实现总产值12.17亿元,其中右江区2.76亿元、田阳县5.81亿元、田东县3.48亿元、其它县0.12亿元。 ⒋主栽品种及结构。 目前,我市的芒果主栽品种有台农1号、红象牙、金煌

芒、桂热82号、贵妃芒、桂热10号、凯特、红金煌等。据2013年统计,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台农1号芒36.23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67.23%,其次是红象牙芒、金煌芒和桂热82号,面积分别为4.31万亩、3.82万亩和3.36万亩,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8%、7.09%和6.23%。其中台农1号呈快速发展的趋势。 在品种结构上,目前我市芒果以早、中熟品种为主,晚熟品种缺乏,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为23∶10∶1。 ⑴早熟品种:早熟品种包含在七月上旬以前上市的本地芒、台农1号、青皮芒、红金煌芒、田阳香芒等。据2013年统计,面积为36.77万亩,占全市芒果面积的68.23%,产量18.34万吨,占全市芒果总产量的66.02%。 ⑵中熟品种:中熟品种包含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之间上市的桂热82号、金煌芒、红象牙、紫花芒、象牙22号、串芒、金穗芒等,面积为15.44万亩,占全市芒果面积的 28.65%,产量8.35万吨,占全市芒果总产量的30.06%。 ⑶晚熟品种:晚熟品种包含在八月下旬之后上市的桂热10号、凯特芒等,面积为1.67万亩,占全市芒果面积的 3.1%,产量为0.91万吨,占全市芒果总产量的3.28%。 (二) 芒果产业经营情况 ⒈规模经营凸显。 目前,我市芒果产业以家庭式经营为主,但也不乏规模经营的果园。据统计:单户经营千亩以上的果园有1家(北

最新 发展肉牛产业工作方案-精品

发展肉牛产业工作方案 一、发展肉牛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肉牛养殖公司、建设养牛小区、培育养牛大户、组建经济合作组织为主要模式,依靠科技,强化政策扶持,着力发展基础母牛,迅速增加肉牛养殖量,逐步使肉牛产业走上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真正把肉牛产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2发展目标:从发展基础母牛着手。培育养殖能繁母牛专业大户和肉牛养殖大户,引导、鼓励农户养母牛、繁小牛、出栏商品牛。力争用2-3年的时间,全市培育发展2-3个年供良种母牛500头、出栏商品牛1000头以上的养殖公司,建成20个肉牛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培育200户养牛大户(户均出栏百头以上)带动2000个肉牛养殖户(户均出栏5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10万头,新增出栏商品牛5万头。5年内,实现目标任务翻一番。 二、发展肉牛产业的扶持政策 1项目扶持。对达标的肉牛养殖公司、养殖小区和加工企业优先进行项目申报。 2信贷扶持。采取金融部门发放货款。市财政贴息代补的形式。扶持对象:养殖能繁良种母牛5头且饲养1年以上的专业户;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养殖大户;入住养牛小区的养殖户;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扶持措施:对良种母牛养殖专业户和规模化种牛繁育场,按每头种牛贷款3000元,市财政贴息300元;对肉牛养殖大户和入住小区的养牛户,按每头肉牛贷款500元,市财政贴息50元。 3财政扶持。鼓励农民利用民间资本发展肉牛产业。市财政按每头良种母牛奖励300元;对存栏商品肉牛50头且饲养4个月以上的专业户,市财政按每头肉牛奖励50元;对达标的肉牛小区,市政府奖励5万元;对建成并发挥社会效益的肉牛品改站,市政府奖励3万元;对肉牛养殖大户每年进行评比,前10名每户奖励1万元。 三、发展肉牛产业的主要措施 1搞好技术服务。1加快品种改良。要指导各乡镇或专业大村建立肉牛品种改良站(点)大力开展人工授精技术。以民营化为主要形式,乡镇(场)建设标准化肉牛品改站和养殖基地,年在全市普及。2加强技术培训。多层次开展技术培训,推广和应用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及肉牛安全生产等技术,从整体上提高农户肉牛养殖水平。3加大指导示范。分区域建立养牛示范户,技术骨干对养牛小区或示范户实行包联,全程跟踪技术服务,以点带面,拉动肉牛产业发展。

浅谈茂名发展规划

浅谈茂名发展规划 做什么事都应事先计划好,由大脑来引导自己的行为,这样才能使办事程序有条不紊,思路清晰。正如人的职业发展也要规划才能使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才能使自己朝着既定的目标走去。而一座城市的发展呢,更是要经过细致的规划,优化产业布局,才能使得其更好地发展下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我们可以针对一座城市的优势和劣势,产业布局,区位分布,资源等情况来进行分析,制定该市最好的发展方案,然后按照该方案来建设城市。 茂名市虽然说是一个工业城市,但是所有茂名人都知道,其实茂名的工业也只不过是一间石油化工厂和一间乙烯厂而已,再无别的大企业和大工厂了。可以说,茂名的经济绝大部分是靠这两间厂支撑起来的,也就是说石油化工厂和乙烯厂是茂名的摇钱树。但从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看出茂名发展的不合理与不平衡。茂名只要是靠卖资源赚钱的。这埋藏着一个危机,资源总有一天会用完的,或者说会越来越少。如果不做好准备,不找到出路,到那时,茂名的经济将走向何方,将如何继续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将来要面对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现在就要想好的问题。 关于茂名市的情况,作为一个茂名人,我认为茂名市的经济发展有很多劣势的同时也有很多优势。劣势是茂名市离珠三角发达地区较远,经济往来成本较高;工业单一,只有石化,服务业较差;教育落后,人才匮乏;与外界合作不多,缺乏资金;近年来政府人员腐败,贪污严重。而优势是,临海,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更靠近东南亚地区;油页岩,稀土等重要资源储量多;具有丰富的未得到很好开发的旅游资源,如放鸡岛,中国第一滩,冼太庙,天马山等等,还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如年例,飘色,大戏等等;水果丰富,荔枝,龙眼,芒果,甘蔗等产量大;发展渔业有优势,地势低洼,降水多,临海;地处丘陵地区,地面较平整,农业发展条件好。 因此,对茂名市的情况有深入了解之后,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化茂名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更好更快地发展。 茂名的石化产业实力雄厚,这是在中国都远近闻名的。而由炼油衍生出来的乙烯生产也是受益很高的。这是茂名的一大优势。因此,我们要扬长,把这个产业做得更大更强。要将这个产业做得更长远,单单靠茂名的油页岩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迟早有一天会将其用完。关于这个问题,茂名市政府也早已意识到,采取从外国大量进口矿石来炼油的措施,然后再将油卖出去。要将石化产业做得更强,不断改进技术,提升管理水平是必须的。茂名石化企业里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应该走出国门,放宽视野,到外国的石化企业去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和他们探讨一些技术问题。另外还要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好炼油的衍生品,如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做到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临海优势也是要充分利用好的。茂名市靠近南海,这样可以使出口更方便,成本更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茂名离珠三角地区远的劣势。出口路线可以先从炼油厂通过管道运输运到港口,然后再通过海上运输运到目的地,这样可以将运输成本最小化。对于一个企业,人才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而大量提供人才的最好方法就是在当地的大学大量培养适合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运作的学生,将该大学作为它的人才基地。事实上,茂名市政府确实有这样做。当地的一间大学名字就是叫做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特意突出了石油化工的特色,里面有很多专业都是关于石油化工的。这一点做得很好,必须坚持或者做得更好。

肉牛养殖场建设与设计(全)

肉牛养殖场建设与设计 一、饲养肉牛每头需要多大面积 肥育肉牛每头所需面积为1.6—4.6平方米。通栏肥育牛舍有垫草的每头牛占2.3—4.6平方米,有隔栏的每头牛占1.6--2.O平方米职工生活及其他附属建筑等需要一定场地、空间。牛场大小可根据每头牛所需面积、结合长远规划计算出来。牛舍及其他房舍的面积为场地总面积的15%一20%。由于牛体大小、生产目的、饲养方式等不同,每头牛占用的牛舍面积也不一样。 二、肉牛场建筑材料的选择 (一)棚舍地面材料棚舍是牛采食或下雨、下雪天休息过夜的场所,其地面可用水泥或部分水泥材料,也可直接用土地。牛舍地面材料对牛生产性能没有影响。 (二)休息场地材料牛采食后,晴天主要在棚外休息,让牛活动,晒太阳。地面以沙质土为最好,一方面牛卧下舒适暖和,另一方面排出的尿易下渗,粪便容易干燥,这样有利于保持牛体清洁。此外,也有用砖砌的地面,或用沙、石灰、泥土三合一分层夯实的土地,都适合牛卧地休息。 (三)食槽材料在牛舍内食槽使用频繁,通常用砖砌加水泥涂抹,成本低,但容易破损,只要注意及时维修,是一种经济实用的材料。若从坚固耐用考虑可选用混凝土预制构

件。无论哪种材料,工艺上都要求食槽内壁呈流线形,以便清扫。 (四)其他建筑用材料依当地自然和资源条件而定,主要有两种类型;即砖木结构,如牛舍用砖柱和木材顶梁;钢铁结构,如工字钢立柱与角铁构件的顶梁。 三、肉牛场规模大小选择 规模大小是场区规划与牛场设计的重要依据,规模大小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资源特别是饲草饲料资源,是影响饲养规模的主要制约因素。生态环境对饲养规模也有很大影响。 2.资金情况肉牛生产所需资金较多。资金周转期长,报酬率低。资金雄厚,规模可大,总之要量力而行,进行必要的资金运行分析。 3.经营管理水平社会经济条件的好坏,社会化服务程度的高低,价格体系的健全与否,以及价格政策的稳定性等,对饲养规模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在确定饲养规模时,应予以考虑。 4.场地面积肉牛生产,牛场管理,职工生活及其他附属建筑等需要一定场地、空间。牛场大小可根据每头牛所需面积、结合长远规划计算出来。牛舍及其他房舍的面积为场地总面积的15%一20%。由于牛体大小、生产目的、饲养方式等不同,每头牛占用的牛舍面积也不一样。肥育牛每头

肉牛养殖前景和发展趋势

2017年肉牛养殖前景和发展趋势 2018-04-10 冰雪寒5ma...转自颂奇 修改 微信分享: 今年猪市给力,牛羊市虽然比去年好些,但不及前几年“羊贵妃、牛魔王”时期。那么,2017年肉牛养殖前景怎么样?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家,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消费人群和消费量在逐渐增加,消费整体处于稳增态势。而由于牛养殖周期长,成本大等因素制约,我国牛肉供给至今仍处于偏紧状态。 1995-2015年中国牛肉人均消费量走势图(来源:智研咨询) 根据2014年美国农业部公布的全球牛肉消费数据,我国人均牛肉消费5.2公斤,同世界其他国家平均水平8.6公斤相比还有3.4公斤差距。 当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时,我国牛肉消费量将突破1100万吨,牛肉消费额将达到7 000多亿元,相比现在有近40%的增长,需求上升潜力巨大。 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与世界平均消费量对比图 从各国牛肉消费量来看,随人均收入上升及肉类消费结构升级,巴西、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消费量逐步上升,占全球总消费量的比例分别由11%、9. 4%、2.3%、1.6%上升至2016 年的14.7%、14.3%、4.4%、3.2%。 然而,近年来中国基础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20%之间,有些地方甚至接近60%。全国牛肉产量从2010年的700多万吨下降到600多万吨,肉牛存出栏量近4年下降了1000多万头。养殖效益下降,2015年,出栏一头450公斤肉牛可盈利约1553元,同比减少334元。 肉牛存栏量不充裕,而消费需求量在逐渐增加,导致国内牛肉供应偏紧,价格居高,就促进了进口牛肉量的增加。 据美国农业部数据,2016年1-7月中国进口牛肉34.8万吨,同比增加51%。预计今年中国牛肉进口量将增长24%,达到82.5万吨,是2013年牛肉进口量的两倍。 2016年中国牛肉年消费量预计为759万吨,国内产量将为679万吨。 历史数据显示,牛肉价格的波动较小,并未经历过重大波动,而且呈现出向上波动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生猪养殖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Revised by Chen Zhen in 2021

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1000头长白猪养殖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二O一三年七月

第一章总论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1000头猪养殖项目 建设单位: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 负责人:孟克额日登 建设地点 正镶白旗明安图镇乌宁巴图嘎查 建设规模及产品方案 (1)建设规模 场区占地总面积2500平方米; 场区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其中: 建设猪舍360平方米,凉圈360平方米,建设锅炉房1个,面积238平方米;办公室160平方米,化粪池280立方米。

(2)养殖规模为:年出栏1000头生猪。 项目总投资 该项目总投资为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5万元,流动资金15万元。 项目单位概况 拟设立的正镶白旗嘉泰养猪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00万元,负责人孟克额日登,主要经营猪、牛、羊养殖、育肥、销售;牲畜改良、配种;饲草料种植、贮藏;畜产品的收购、销售;饲料购买、销售;农牧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培训、咨询、信息服务。合作社坚持“做大企业,带动产业”的宗旨,推动正镶白旗畜牧业发展。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编制依据 1.《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国发[2007]22号);

2.农业部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的通知(2007/08/03); 3.《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4.《商品猪场建设标准》; 5.《生态化规模猪场建设规范》; 6.《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 7.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 8.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规范、规程和标准。 项目提出背景和建设必要性 项目背景 我国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地位非常突出。畜牧业产值占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占%,到1992年达到27%,到2010年畜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4%,比2005年提高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收入超过600

肉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实施方案

****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 实施方案 ****肉牛养殖有限公司 ****年四月

目录 第一章概述....................................................... - 4 - 1.1项目概况 (4) 1.1.1 项目名称.............................................. - 4 - 1.1.2 项目建设单位.......................................... - 4 - 1.1.3 项目建设地点.......................................... - 5 - 1.1.4 建设性质.............................................. - 5 - 1.1.5 建设内容及规模........................................ - 5 - 1.1.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 6 - 第二章建设规模及工程技术方案....................................... - 7 - 2.1建设规模及内容 (7) 2.2建设规划和布局 (8) 2.3养殖基地改扩建及技术升级改造 (8) 2.3.1 建筑工程方案.......................................... - 8 - 2.3.2 设备方案.............................................. - 9 - 2.4利用牲畜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 (9) 2.4.1 建设内容.............................................. - 9 - 2.4.2 技术方案.............................................. - 9 - 2.4.3 土建工程方案......................................... - 10 - 2.4.4 设备方案............................................. - 11 - 2.5高档牛肉精加工生产及冷链物流 (11) 2.5.1 建设内容............................................. - 11 - 2.5.2 产品方案............................................. - 11 - 2.5.3 技术方案............................................. - 12 - 2.5.4 土建工程方案......................................... - 15 - 2.5.5 设备方案............................................. - 15 - 2.6高档品牌创建及推广 (17) 2.6.1 建设内容............................................. - 17 - 2.6.2 实施方案............................................. - 17 -

攀西芒果产业发展优势与主要问题

攀西芒果产业发展优势与主要问题 王友富铁万祝 (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四川米易邮编617201) 攀西地区地处四川省西南边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群山起伏,河流深切、沟壑纵横,谷底幽深,最低海拨305米,最高海拨5958米。受西南季风气候的影响,区域内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从南到北、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表现出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境内河流水系发达,土壤类型丰富,植被种类繁多,金沙江、雅砻江及安宁河横贯南北东西,水稻土、潮土、紫色土、红壤、黄壤、石灰土、石质岩土随处可见,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植物交相繁衍。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条件,热带、亚热带、温带水果不仅种类丰富,品种繁多,而且品质佳,风味好,形成了独特的攀西特色水果的典型特征,被称为花果飘香的“聚宝盆”。 1 攀西芒果栽培发展历史和现状 芒果是攀西特色水果栽培的主要品种,攀西地区栽培芒果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但因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得到发展。1959年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成立后,攀西芒果发展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1962年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从海南引入大量芒果于攀西地区的米易、攀枝花红格等地进行试种栽培,取得成功,后经多年试验推广,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芒果已逐步被当地果农所接受,九十年代中后期攀西芒果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并逐步形成芒果产业。 目前攀西芒果已发展15万亩,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市各区县以及凉山州会理、宁南、会东、德昌、金阳等县,其中以攀枝花市仁和区和盐边县发展面积最大。仁和区现种植芒果面积8万亩,已投产面积4万亩,年产值3亿元;盐边县种植面积5万亩,投产面积近3万亩,产值1.5亿元。芒果产业已成为攀枝花市继早市蔬菜后的又一农业支柱产业。 近年来通过攀西广大热作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提出了发展攀西晚熟芒果的总体思路,并从中广泛受益,使攀西芒果发展势头强劲,晚熟芒果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凉山州会理县和宁南县已将芒果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会理8.30地震后,对沿金沙江流域作了重要规划,计划发展芒果面积2万亩,并已投入实施;宁南在甘蔗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 《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时 期性成效,为应对“入世”挑战,促进农业稳定进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进展。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进展面临着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新形势,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适应形势的进展变化,立足资源禀赋,接着深入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必须进一步充实优势农产品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区域功能定位和主攻方向,进一步发挥好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必须进一步适应农产品产业带进展规律,明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时期性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提升,进一步发挥好规划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区域化、专业化进展,促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2008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接着搞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在总结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实施的要紧成效与问题 (一)要紧成效 通过五年的努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进展目标差不多实现。《规划》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应用开发和重大农业项目安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促进了我国优势农产品空间布局、品种结构、品质结构不断优化,强化了资源合理利用,明显提升了优势区域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水平,有效减缓了“入世”对我国农业的冲击。 1.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五年来,优势农产品生产日益向优势区域集聚,“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进一步打破。粮食作物九大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分不达到98%、80%、70%和59%。经济作物优势区域在全国地位稳步上升,棉花、甘蔗、苹果、柑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

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来源:农业部作者:康大夫编辑时间:2009-02-16点击:1350 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城乡居民肉食品的重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养猪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且为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等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生猪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生猪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市场供给,确保我国养猪业持续与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国生猪发展现状 (一)基本概况 1.生猪生产 2007年,全国生猪存栏4.40亿头,出栏5.65亿头,猪肉产量4287.8万吨,猪肉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2.5%。生猪产值6443.5亿元,占畜牧总产值的48.4%。 ——区域布局初步形成。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中原、东北和两广等地区,其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生猪、猪肉生产区和调出区。在这些区域中,2007年出栏生猪4000万头以上的有四川、湖南和河南三省,年出栏猪在2000万头-4000 万头以上的有河北、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东北已成为我国生猪生产的新产区。 ——规模养猪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专业户和商品猪场共224.4万个,出栏肉猪占全国出栏总量的比例达到48.4%,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有1800多个。京、津、沪三市生猪生产基本实现规模化。规模化养猪场和养殖小区正成为生猪主产区规模化养猪的新趋势。 ——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通过良种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良种覆盖率、胴体瘦肉率和饲料转化率,大大缩短了饲养周期。2007年全国生猪出栏率达到了135%,出栏生猪平均胴体重75.9公斤。 2.猪肉消费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2007年,全国人均占有肉类52公斤,其中猪肉占64.5%。城镇居民每年人均购买猪肉(不含户外消费量和肉制品)为20.15公斤,占肉类购买量的6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约13.6公斤,占肉类消费的8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猪肉购入量的67.5%。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猪肉消费正逐渐由追求数量的温饱型向追求质量安全的小康型转变。 3.进出口贸易 生猪、猪肉及其副产品一直是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2007年,生猪产品出口金额达到9.08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