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

全国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

全国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
全国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

附件1:

全国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方案

一、目标任务

认真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对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各国有地质勘查单位保管的成果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清理,准确定密,并正确标注密级和保密期限,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同时,做好非国家秘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工作。

二、依据和范围

根据《保守国家秘密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国家秘密保密期限的规定》、《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国土资发〔2003〕147号)、《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国测办字〔2003〕17号)、《核工业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厅核〔1989〕283号)、《海洋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其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国海密字〔1996〕第450号)、《环境保护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环发〔2004〕187号)等有关规定,对现有馆藏资料中,涉及国土资源、测绘、海洋、核工业、环境保护工作国家秘密的成果地质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馆藏非地质资料不在此次清理范围。

三、清理原则

无论原馆藏地质资料是否标注密级,凡在附件4所列国家秘密事项范围内的地质资料,均按附件4所列的密级和期限进行重新标注。对于不在附件4所列范围内,但在有国际领土争议的地区开展地质工作取得的地质资料,应根据国家

批准立项时确定的国家秘密密级定密;如果批准立项时没有明确国家秘密密级的,则按秘密级国家秘密(保密期限为长期)进行定密。如有其他难以确定密级的地质资料,应根据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确定密级。

四、工作内容

(一)按现行保密规定对馆藏所有成果地质资料逐档逐件进行登记,并建立按件管理和提供服务的地质资料管理数据库。

(二)对清理出的涉密资料按单种或相对独立的单件地质资料(如单张的附图、单独成册的审批文件或图册等)提出密级确定意见,并对其密级进行重新标注。

(三)编写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总结报告。

五、组织分工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保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指导,馆藏机构负责承担具体清理工作。具体清理工作分工如下:

(一)国有地质勘查单位负责本单位所保管的地质资料清理。

(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馆藏机构负责本馆保管的地质资料清理。

(三)全国地质资料馆负责除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转送资料以外的地质资料清理。

(四)不同省级馆共同保管的地质资料,原则上由地质工作项目所在地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清理。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地质资料的清理由相关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后确定。

(五)安徽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开发地质资料清理登记软件。

六、工作程序

(一)馆藏机构资料清理工作组对本馆保管的地质资料逐件进行填表登记、清理,并向本馆藏机构提出地质资料密级确定意见和清单。

(二)馆藏机构对资料清理工作组提交的地质资料密级确定意见和清单进行逐项审查。

(三)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本部门的保密委员会和保密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对馆藏机构提交的地质资料密级确定意见和清单进行合规性审核,并将密级审核清单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

(四)馆藏机构工作组根据行政部门组织审核批准的密级,对每件地质资料重新标注密级并录入数据库。

(五)馆藏机构工作组编写的地质资料清理工作总结报告经本单位初审后,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本部门的保密委员会和保密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审定后,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

七、时间安排

(一)2007年3月15日前完成清理登记软件开发。

(二)2007年4月底前完成培训。

(二)2007年10月底前完成填表登记工作。

(三)2007年12月底前完成密级确定工作,并将批准的密级清单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

(四)2008年2月前完成地质资料密级标注和建立馆藏

机构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工作。

(五)2008年4月底前将地质资料清理总结报告报国土资源部和国家保密局。

附件2:

××地质资料馆馆藏地质资料清理登记表

共页第页

附件3:

汇交地质资料涉密情况登记表

地质资料 管理

1服务化管理期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人们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不断加大,地质资料服务工作逐步展开。2002年国务院发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6年要求加强地质工作,推进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重要工作任务。国土资源部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明确服务信息维护更新和网络技术支撑工作责任,强化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培训与监督检查,这是地质工作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特征。该时期成果地质资料服务主要体现在借阅、复制和网络目录查询等项目上,实物地质资料服务侧重于展览、科教,网络服务正在建设中,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与监督已经得到重视,新规定将原始地质资料汇交列为发放“地质资料汇交凭证”的必要条件。 2地质资料管理发展趋势 当前地质资料按属性可分为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三类;按服务部门可以分为地质调查资料管理系统、省级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武警黄金部队地质资料管理系统、油气地质资料委托管理系统、核工业地质资料管理系统等五大系统。地质资料管理是一项基础性地质服务工作,管理好地质资料,能为基础地质调查提供基础支撑,能推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能优化地质科研工作水平和提高国土资源管理质量。经过60年的发展,地质资料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深入推进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着重强化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形成一套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全国地质资料馆通过接收、保管和服务利用由中央财政出资的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物化遥、水工环等工作中产生的地质资料,向国土资源部汇报并对各省级馆藏机构进行业务指导。各省(区、市)均建立了独立或合署办公的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负责本行政区的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油气资源、放射性矿产、海洋地质等资料实行了委托保管机制,地质资料的开放使用与服务工作将逐步展开。在新形势、新机制、新政策引导下,地质资料管理迎来了新的变化,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各地纷起,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得到重视,地质资料监管系统逐渐成熟,信息服务程度开始加大,三大类地质资料间建立有效关联是地质资料的核心发展方向。 2.1馆藏机构建设逐步加强 地质资料馆是专门存放与管理地质资料的机构,其职能就是规范化收集地质资料,对地质资料系统梳理、分类、归档,公开地质资料目录,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除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实施成果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分开管理外,全国31个省(市、区)均建立或正在建立综合型地质资料馆,独立馆的主管单位多为各省(区、市)

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

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 一、定密原则与密级确定 涉密地质资料密级应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国土资源、测绘、海洋、环境保护、核工业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以下简称《保密范围规定》,见附录5)定密,《保密范围规定》未明确的,按以下原则定密: (一)国土资源类资料定密原则。 下列地质资料定为机密: 1.1: 2.5万、1:5万、1:10万、1:20万、1:25万区域性绝对重力资料以及物探重力Ⅰ级、Ⅱ级基点联测成果资料和小面积大比例尺的重力测量平面图及剖面图。 2.比例尺在1:50万—1:100万之间,精度达到或超过±5毫伽的区域性绝对重力成果图件。 3.比例尺在1:100万—1:400万之间的区域绝对重力成果图件。 4.重力测量图及报告中的联测基点数据重力值、与全国网联测的布格重力异常图(进行了地形改造)、自由空间图、均衡图、点位数据图。 (二)测绘类资料定密原则。 1.同时符合下述三个条件的重力异常成果定为绝密:

(1)点的密度高于5' 5' 或者10千米 10千米。 (2)精度高于±1毫伽。 (3)全国性测点。 2.面积大于、等于或接近一幅相近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面积的非国家基本比例尺图件按以下原则定密:(1)比例尺在1:10万(不含)—1:50万(含)和1:5千(含)—1:2.5万(不含)之间的有涉密地理要素的各类地质平面图定为秘密。 (2)比例尺在1: 2.5万(含)—1:10万(含)之间的有涉密地理要素的各类地质平面图定为机密。 3.不同年代形成,或用不同语种表示的,比例尺在1:5千(含)—1:50万(含)之间的,面积大于、等于或接近一幅相近(相应)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面积的下列有涉密地理要素的地质平面图,属于非国家基本比例尺的,按上述非国家基本比例尺图件定密原则定密;属于国家基本比例尺的,根据同比例尺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密级定密:(1)符合上述规定的报告正文、附图册及其他附件中的插图。 (2)采用自定义坐标系或独立坐标系,能转换成国家大地坐标系的有涉密地理要素的各类地质平面图。 (3)从图和报告上无法判断是否属于独立坐标系或自定义坐标系的有涉密地理要素的各类地质平面图。

地质技术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地质技术管理制度示范文 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地质技术管理制度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管理制度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技术管理应以《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相关政策, 法规及地质、防治水各专业规程和集团公司制定的有关细 则为准。 2、井巷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开采均必须进行观测 和描述。凡井筒、石门和其它穿层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 均应作为观测点,进行观测;在沿可采煤层掘进的巷道应 按《地质规程》规定的间距进行观测描述,遇地质构造时 应适当加密观测点。 3、严格按《地质规程》及细则规定的内容观测煤层、 断层、褶曲、岩浆岩及岩溶陷落柱等。 4、开拓施工前,应分析附近井巷(钻孔)工程揭露资 料及物探成果,掌握区域构造规律,分析工程将穿过的

煤、岩层特点,熟知巷道所处层位特点及距上、下煤层距离,按要求及时深入现场,进行地质编录。开拓过程中,应及时填图、分析,及时修改预测图纸及区域地质图纸,预测前方地质情况变化,提出超前探测计划与设计,按时编制提交开拓地质说明书。 5、工作面掘进施工前应分析附近井巷(钻孔)工程揭露地质资料及物探成果,掌握区域及工作面煤层厚度变化、地质构造情况、掘进层位、煤层与上下相邻煤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趋势,按时编制提交掘进地质说明书。 6、掘进过程中应及时填图分析,及时修改填绘断层交面线、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区域图及巷道素描图,预测前方地质情况变化,及时提交各种地质预报。工程结束后及时组织探煤厚及物探工作。规定综采工作面必须进行物探,查清工作面内隐伏地质构造、岩浆岩、陷落柱

地质工作管理制度

地质工作管理制度 1、总则 1.1、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超前与准确预报的原则。地质工作要以现场观测与综合分析为重点,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为手段,为煤矿生产建设各个阶段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解决矿井采掘中出现的各类地质问题。 1.2、地测科及技术科有足够的经过正规学习或培训的地质及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和正常工作的装备。地质人员要不断加深地质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地质资料,熟悉矿井地质条件,建立矿井三维立体的地质概念,运用动态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 1.3、地质工作执行的主要规程、规定、条例、图例有 《矿井地质规程》 《煤矿防治水规定》 《煤矿安全规程》 《煤矿地质测量工作暂行规定》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 《煤矿地质测量图例》 《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等。 地测科及技术科应具备各项技术规程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补充规定。1.4、地测科及技术科必须有以下制度 地测科、技术科机构职责及岗位责任制,地质工作质量事故分析制度

资料定期分析、保管、提供制度、地质资料、技术报告的审批制度、技术例会等。 1.5、地质工作必须有年度工作计划,并要坚持定期会议制度,各时期工作有目标、任务、措施、并落实到人。 1.6、生产中遇重大地质问题时,地测人员应尽快入井进行写实,并在升井后立即绘制素描图和平剖面图,同时会同技术科经审核后通知地测科报送矿生产调度室和总工。有疑难问题时,技术科应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复核。 根据观测及调查资料综合分析,及时编制相关图件,向矿和主体公司汇报。 1.7、地测科的各种基础地质资料包括图纸、原始记录本、说明书、各种台账卡片等,要求内容齐全,有目录索引,做到查找方便,实现档案化管理。 1.8、所有地质成果图纸均应及时根据补充勘探成果。图件电子版和纸质版要求在成果资料出来后3日内修改完毕,未修改的图纸不得使用。 1.9、加强地质资料的发放管理,任何人不得随意对外提供地质资料及图纸。向外提供的一切资料、图纸、报表等,须经矿总工程师批准。 1.10、各种地质仪表器具必须保管好使用说明书,仪器日常保管与维护,应指定专人负责,做到各种仪器设备齐全、完好,保证地质工作能正常开展。 2、矿井地质工作

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的策略

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的策略 摘要: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宝贵财富。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必然就成为了一个大趋势,在利用计算机技术方便、高效、快捷工作的同时,要保证地质资料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信息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属于国家涉密种类还是公开的的地质资料,从资料编制的源头开始,都需要严加保管,杜绝安全隐患,防止泄密。从事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的单位或企业,理应建立地质资料的整理、保管制度,配置保存、防护、安全等必要设施,学习信息安全知识,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地质资料数据的完整和安全。 关键词: 众所周知,信息大爆炸时代早已来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网络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世界安全事件的逐年增多,确保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已引起世人的注重,信息安全在各行各业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当前在我国地质行业中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和网络信息共享建设仍处于初期阶段,整体从业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较为淡薄,本文的意旨是在阐述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中存有的信息安全风险及防范措施的同时,呼吁广大地质工作者在现今和以后的工作中提升信息安全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安全手段,保证个人、单位、国家的地质资料数据和财产不受侵害。 1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信息安全风险分析 1.1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信息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当前地质资料的安全保密管理方面主要依照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印发的《涉密地质资料管理细则》实施,文件中详细规定了国土资源类、测绘类、海洋及其他类的定密原则,并且在对涉密地质资料的标志、入库、借阅复制等方面也实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仅仅是对于属于国家

地质测量管理制度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3070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地质测量管理制度正式 样本

地质测量管理制度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1 生产安全联系制度 1、凡井巷贯通和掘进巷道透峒室,老巷老塘或 向水,火,瓦斯等危险边界掘进时,必须在岩巷剩下 15-20米时,煤巷剩下20-30米时,综掘剩下50米 时,测量人员必须向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发出贯通通 知单,并在现场标出透点位置,以便采取安全措施。 2、当采掘工作面经过其它巷道或危险区的上下 方,其间距小于25米时,测量部门应向有关单位发 出安全通知单。(附平面,剖面图尺寸) 3、在掘进工作面贯通另一井巷时,必须有准确 的是在两工作面相距50米时,地测部门必须下达通

知书,余20米时地测下停头通知书,施工单位必须只准从一个工作面向前贯通。 4、石门穿层巷道要揭煤时,地质人员必须严控制掌握所揭煤层的层位和到迎头的距离及进展情况变化。迎头到揭煤最少距离为15米时,必须停头打钻查明层位的实际距离和煤层赋存情况,根据钻探成果整理,绘制平,剖面图纸,提供给有关部门领导做揭煤工作的具体安排。 5、凡接近巷道转向,变坡,地质构造变化,突水预兆,瓦斯变化等特对情况时,地测人员除及时深入现场掌握第一手资料外,应三班向施工单位了解情况,以便及时时做好服务。 6、及时按旬进尺和月进尺填报上图,定期交换。 此处输入对应的公司或组织名字 Enter The Corresponding Company Or Organization Name Here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17修订)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17修订) 【法规类别】地质资料管理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76号 【发布部门】国务院 【发布日期】2017.03.01 【实施日期】2017.03.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行政法规 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2002年3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9号公布根据2016年2月6日《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根据2017年3月1日《国务院关于修改 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充分发挥地质资料的作用,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

料。 第三条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的监督管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地质资料馆)以及受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以下简称地质资料保管单位)承担地质资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 第五条国家建立地质资料信息系统。 第六条在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第二章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七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前款规定以外地质工作项目的,其出资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但是,由国家出资的,承担有关地质工作项目的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第八条国家对地质资料实行统一汇交制度。 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按照本条例附件规定的范围汇交地质资料。 除成果地质资料、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外,其他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只需汇交目录。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细目,由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 第九条本条例附件规定的下列地质资料,由地质资料汇交人向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

地质技术管理制度(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地质技术管理制度(正式)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353-74 地质技术管理制度(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进行设置固定的规范,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技术管理应以《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及地质、防治水各专业规程和集团公司制定的有关细则为准。 2、井巷所揭露的煤层,不论是否开采均必须进行观测和描述。凡井筒、石门和其它穿层巷道揭露煤层的地点,均应作为观测点,进行观测;在沿可采煤层掘进的巷道应按《地质规程》规定的间距进行观测描述,遇地质构造时应适当加密观测点。 3、严格按《地质规程》及细则规定的内容观测煤层、断层、褶曲、岩浆岩及岩溶陷落柱等。 4、开拓施工前,应分析附近井巷(钻孔)工程揭露资料及物探成果,掌握区域构造规律,分析工程将穿过的煤、岩层特点,熟知巷道所处层位特点及距上、下煤层距离,按要求及时深入现场,进行地质编录。

开拓过程中,应及时填图、分析,及时修改预测图纸及区域地质图纸,预测前方地质情况变化,提出超前探测计划与设计,按时编制提交开拓地质说明书。 5、工作面掘进施工前应分析附近井巷(钻孔)工程揭露地质资料及物探成果,掌握区域及工作面煤层厚度变化、地质构造情况、掘进层位、煤层与上下相邻煤层间距、顶底板岩性及其变化趋势,按时编制提交掘进地质说明书。 6、掘进过程中应及时填图分析,及时修改填绘断层交面线、各可采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区域图及巷道素描图,预测前方地质情况变化,及时提交各种地质预报。工程结束后及时组织探煤厚及物探工作。规定综采工作面必须进行物探,查清工作面内隐伏地质构造、岩浆岩、陷落柱等,获得结果后5天内按质量标准化要求编制提交回采地质说明书,并在说明书中提供物探成果,并交物探结果附在回采说明中,经矿总工程师审核后一并交生产部门使用。 7、充分分析回采地质说明书、物探成果及已开采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规定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规定 1.0 目的 为加强科技档案管理,使其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结合本队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2.0适用范围 凡是记录和反映本队勘查、设计、施工活动,具有保存价值的技术资料和技术成果,以及以队名义收集的科技资料,都属于归档范围。具体内容如下:a)勘查: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水资源论证、岩土工程勘察、地质灾害评估、物探、测量等项目的原始资料、质量记录和成果资料; b)设计:包括地基加固、基坑降水、水井论证等项目的原始资料、质量记录和成果资料; c)施工:凿井、桩基、地基处理、基坑降水、基坑边坡支护、管道、土石方等。凿井工程归档资料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班报表、成井资料、测井资料、洗井、抽水试验资料、水质分析报告、验收单、施工报告、成井柱状图等原始资料、质量记录和成果资料;基础施工归档资料包括设计图、设计变更单、施工记录、验收报告、完工报告等与质量有关的原始资料、质量记录和成果资料。 3.0 管理规定 3.1主要工作内容 3.1.1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队总工办负责全队技术资料的管理工作。队资料室具体负责地质资料的归档立卷、保管、借阅和对外交流工作。 3.2管理办法 3.2.1地质资料档案的分类 3.2.1.1原本档案(原始资料),指设计、编录、报表、观测记录、计算原稿、分析图表、成果原稿和质量记录、计算机源程序、审核(审查)意见等; 3.2.1.2复制档案,指印制出版的技术成果,复制的计算机软盘、光盘。 3.2.2地质资料档案的归档程序 3.2.2.1工程项目结束后,应由项目技术负责指定专人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经科技资料档案室清点查收无误后办理移交手续。

《江苏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修订)》

《江苏省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修订)》 (征求意见稿) 2019年4月

第一条为加强全省地质资料管理与共享服务,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作用,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合法权益,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簿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本办法所称地质工作,包括地质研究、地质考察、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价、水文地质或者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调查、地质灾害勘查等活动。 本办法所称国家出资的地质工作项目,是指包含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的地质工作。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领导,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发展改革、科技、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有关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第四条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二)管理全省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指导全省地质资料馆

藏业务,组织开展地质资料业务培训。 (三)监督检查全省地质资料管理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建立地质资料汇交诚信体系,依法查处违法案件。 (四)组织建立全省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五)组织开展全省内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和开发利用。 (六)指导设区市、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 (七)承担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五条省地质资料馆为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依法接收、保管、利用地质资料,为全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委托,负责地质资料的接收、验收、转汇交、整理、保管、服务等工作。 (二)建立和维护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系统。 (三)加强地质资料综合研究,提供地质资料专题服务产品。 (四)指导设区市、县(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做好地质资料接收、验收、保管、转汇交与服务等工作。 (五)承担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交办的有关事宜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六条各设区市、县(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受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委托做好本行政区内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一)做好本行政区内应向省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汇交的地

地质工作管理规定正式样本

文件编号:TP-AR-L3428 There Are Certain Management Mechanisms And Methods In The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s, And The Provisions Are Binding On The Personnel Within The Jurisdiction, Which Should Be Observed By Each Party. (示范文本) 编制: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地质工作管理规定正式 样本

地质工作管理规定正式样本 使用注意:该管理制度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原则、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机构设置的规范,条款对管辖范围内人员具有约束力需各自遵守。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矿井地质工作是煤矿生产建设的一项重要技术基 础工作,矿井的一切采掘工作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 为依据,它从矿井基本建设开始直到矿井开采结束。 因而,必须加强矿井地质工作,更好的研究与解决煤 矿生产中的各种地质问题,以适应煤矿生产建设的需 要。为此,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1、地质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部门颁布 的有关地质、资源管理、地质灾害防治和矿井防治水 的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执行行业和企业制定的技 术规定和实施细则等。 2、生产技术部门下函,按业务联系制度,地质

工程技术人员必须为矿井工程设计提供可靠的地质资料。在制度规定的时间内,地质人员接到设计或生产技术部门委托书后3年半—5年半提供准确的矿井开拓延深地质报;2年半提供采区地质说明书;7—15天提供工作面掘进说明书、地质说明书和回采说明书。其它井巷工程、防治水和防治瓦斯工程所需的地质资料,应根据要求及时提供。 3、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对掘进前方有疑的老窖,采空区、积水区及石门揭煤时,地质人员必须提交钻探设计,报告地测副总及总工程师批准后方可交给施工单位编制打钻及安全措施。 4、在施工单位打钻前,地测人员必须标出打钻方位及倾角开钻后进行跟班并复查其钻孔方位及倾角是否正确。在跟班过程中严格记录煤岩层及瓦斯、水等的变化情况,钻探结束后及时分析有关资料,提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