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秘书之友》年第期

2008337

古代秘书

李章程

中国古代秘书工作的继承和发展

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奴隶制国家开端的夏、商、周,从乱悠悠的春秋战国到封建大一统的秦汉,从初创科举的隋唐到封建盛世的明清,中国古代的秘书工作经历了从发轫到初步形成、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一发展历程印证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任何国家、社会管理制度都是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在继承和发展中扬弃的。

“秘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叙传》:“博学有俊材……与刘向校秘书。”这里的“秘书”指宫禁里的藏书。之后出现的与“秘书”有关的名称或职务如秘书寺、秘书省、秘书郎、秘书监、秘书丞等,均具有收藏图籍的官署或掌管书籍的官员的双重含义。此前,从事秘书工作的并无“秘书”职务;之后,有“秘书”官职的却并不做秘书工作。其间,“秘书”一词经历了从无名到物名再到官名的演进。

原始社会的秘书人员有三种:一是管理者,二是经验丰富的长老,三是承办专门活动的人员(秩宗、纳言)。随后具代表性的有夏之遒人、史官,商之巫、史,周之太史、春秋战国之史官等,虽无秘书之名却有秘书之实。春秋时期的秘书工作较之早期有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改变了原始社会末期秘书人员和社会组织管理者合而为一的状况,出现了专职秘书工作队伍。二是秘书人员的知识化。知识化是这一时期秘书人员的一个显著特点。另外,秘书人员和秘书业务的层次、职能也更加健全。汉时,出现了“秘书”词条和“秘书”职官。汉桓帝延熹二年,“始置秘书监,掌典图书古今文字”。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秘书”

一、秘书人员和秘书业务

命名朝廷官职。它虽仅指朝廷中掌管图书和机密文书这一类官职,含义与今日秘书之解不一样,但无疑已是一大进步。这一时期的秘书人员有御史大夫、郎官、博士、尚书、主簿等。与先秦相比,这一时期的秘书工作也有了新的变化:一是秘书机构和职官与中央权力机构联系紧密,扮演着过渡角色,起着过渡作用。二是秘书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比较齐全、系统,分工比较明确。三是秘书和官职分行政性质与宫廷服务性质两种,二者既互相交叉又互相关联。四是秘书官员一般待遇较低,但作用很大,一旦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升迁很快。如《晋书?百官表》注曰:“博士秩卑,以其传先王之训,故尊而异之,令服大夫之冕。”五是秘书官职名称变化频繁。魏晋南北朝时期,“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秘书为中书,有监有令,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尚书疏外矣。”

隋唐时期,三省渐成定制,其所属秘书人员分工更为精细。始于魏晋时期的中书舍人业务扩大至五项。唐玄宗初年,“置‘翰林院待诏’,以张说、陆竖、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

浅谈新时期的秘书工作

浅谈新时期的秘书工作 1 新时期秘书工作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的运行机制正在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当市场经济成为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时.秘书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 1) 秘书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没有现成方案可供采用的伟大事业.同时.在改革时期,情况复杂而多变.这种情况.意味着决策的难度比过去大.各级领导作为不同层次的决策者.单凭个人的经验.才智.或者单凭抽象的理论条文.其决策的成功率是不可能高的.这就提出了一个决策科学化的任务要使决策科学化,就得充分发挥参谋部门的作用,依靠大家的力量和智慧.秘书部门处在领导机关的中抠部位.一方面.秘书人员要准确而迅速地协助领导处理大量的日常事务.使领导能够集中精力于决策工作;另一方面.秘书人员又要利甩自己了解上下左右情况的有利条件,协助领导进行决策.包括提供有关的信息.开展专题调研.协调各方面的不同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改革愈是深入.社会愈是发展,秘书部门的地位和作用就愈是重要.领导就愈需要秘书人员成为得力的参谋助手.

2) 秘书部门遇到的矛盾更多.协调任务就更重 改革时期,实际生活中的矛盾错综复杂.暴露得相当充分部门之间的矛盾,地方之间的矛 盾,部门与地方之间的矛盾,通过各种渠道纷纷反映到领导机关来.这些矛盾往往都是一些难 题.从本质上看·有些是属于新旧体制的矛盾.有些是属于权利方面的矛盾.有些是属于认识上 的矛盾.有些是属于主观疆望与现实条件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反映到领导机关.秘书部门不 能简单地把它们交给领导,而必须弄清楚矛盾的来龙去脉,把有关部门找来进行协调,寻找矛 盾各方的共同点.集中各方意见的合理成份,然后从全局利益出发向领导提出解决矛盾的建 议.可以说.秘书部门现在是天天处于各种矛盾的漩祸之中,心调的任务空前繁重. 3) 秘书部门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更大 对决策机关来说,信息是程重要、很宝贵的.特别是在改革时期.在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 下.更是这样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当然不会有正确的决策,而如果没有足够的、准确的 信息。同样不可能有正确的决策.改革本身的需要、科学技术的进步、政治生活的民主化,使得

第二章:秘书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个人收集整理-ZQ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我国历代秘书工作与秘书制度,简要了解国外秘书工作地概况,从中认识秘书工作规律,真正理解秘书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地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秘书工作与秘书制度地演变,要突出国内战争时期与建国后秘书工作制度极其特点,使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我国现阶段秘书工作及发展进程.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了解社会环境和主要服务对象地历史性变化对秘书工作地历史发展起着决定性地作用三、教学设想 、课时安排: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节我国秘书工作地起源(学时) (一)秘书与秘书工作地起源 、我国秘书工作地起源 我国地秘书工作源远流长,如果要寻溯其源头,必须先弄清楚秘书工作赖以产生地条件是什么?也就是产生秘书工作地标志是什么?关于秘书工作产生地标志是什么,历来学术界有两种不同地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是随文书地产生而出现地”.因此,公务文书地出现也就是秘书工作地出现.第二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地产生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文字和领导部门地社会组织.”这两种观点都把文字出现作为秘书工作产生地前提条件.但秘书学地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早在文字出现前几百年,就有了为部落首领提供辅助服务地秘书工作,因为文字地出现并不是秘书工作产生地前提条件.而且把文字地出现作为秘书工作产生地前提,是基于这样一个推论:有了文字才会有公务文书;有了公务文书才会有撰写、处理和保管公务文书地秘书人员,才会有秘书工作.这一推论一个隐含地前提是:秘书工作就是有关公务文书地工作,没有文书工作也就不会有秘书工作.而这一前提是不符合现代秘书学观点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我们还是从秘书地定义来看,“秘书是专门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领导处理政务及日常实务并为领导决策及其实施服务地人员”,从理论上说,当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并形成相对稳定地领导人或领导集团地时候,为这些领导提供“参谋性、助理性”服务地秘书工作也就随之出现了,而不管这时是否已经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因此,社会组织领导人和领导集团地出现,既是秘书工作产生地必要条件,也是秘书工作产生地充分条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产生条件:社会组织领导人和领导集团地出现. ()产生时间:根据这样地产生条件推断,秘书工作地源头大约是距今余年前地皇帝时期.考古学证实人类最早地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群.但是,原始人群地组织结构极其简单,其成员只是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以谋生存,没有形成发号施令地领导者或领导集团,因为不具备秘书工作产生地条件.一直到传说中地黄帝时期,华夏土地上出现了若干部落联合而成地部落联盟,当时黄帝是中原最大部落联盟地首领,特别是后来征服了炎帝部落,人们拥戴皇帝为“天子”,其他部落表示服从命令.由此可见,部落联盟组织是一个很大区域地最高行政组织,内部有相当严密地管理系统,不然就无法解释它能够发动指挥大规模地战争行动.据古籍记载,为了适宜管理地需要,黄帝设置了官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到东汉汉桓帝时,朝廷设立了“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负责掌管国家秘密图书典籍,此时秘书地含义已经由指物转向指国家机关地一种官职.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1 / 1

唐代皇位继承的特征及其成因

《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No.4,2012 关于唐代皇位继承的研究,前辈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陈寅恪先生在其大作《唐代政治史略论稿》之中篇《政治革命与党派分野》[1]中就首次注意到唐代皇位继承的相关问题,通过考察最终得出了“唐代皇位之继承之不固定”的结论,此外还对影响到皇位继承不固定的各种因素逐一作出考辨,其间的分析对后来的研究者多有启发。继陈氏之后对唐代皇位继承的研究多有创见的要数李树桐先生,他在其《唐代帝位继承之研究》[2]的长文中,首次对唐代皇位继承的阶段性进行了划分,认为唐代皇位继承方式可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并对不同的继承方式对唐代国势盛衰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考察。除陈、李二氏之外,近些年来,尚有王超[3]、谢元鲁[4]、胡戟[5]、唐任伍[6]、张文斌[7]、徐乐帅[8]、张星久[9]、孙英刚[10]、孟彦弘[11]、李勇及何春香[12]、魏璐璐[13]、王文军[14]、宁永娟[15]等诸位先生对唐代皇位继承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他们大都在陈、李二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之说。 然而,前人所论既有其是,亦有其偏。如唐代的皇位继承是否仅仅用“不固定”一言即可蔽之?“不固定”是否属于主流?是否在其背后隐藏了与之相反相承的因素?又如关陇集团尚武倾向和沾染胡化等因素,是否是导致唐前期皇位继承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此恐须再行商讨。再如唐代皇位继承的阶段性与国势的盛衰之关系,过去往往是归因于不同阶段的皇帝在个人素质和治国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其见解恐怕仍跳不出传统史家惯于以德才为标准评论人物得失的局限。另外,与皇位继承相关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唐代是否有实行,在多大程度上实行,以及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实行,等等,也都是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 一、唐代皇位继承的阶段性特征 唐代共历二十一帝,其中高祖为开国之君,本人不存在继承问题;哀帝实为朱温用作篡唐的傀儡,无讨论的意义;而武则天则有“革唐为周”的意味,有较大的特殊性,可不作讨论。因此,除以上三帝外,符合继承问题的共有十八帝。这当中,可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划分为三个阶段和两个过渡—— —即从太宗到玄宗共五帝为第一阶段、从代宗到敬宗共六帝为第二阶段、从武宗到昭宗共五帝为第三阶段;而在这三个阶段之间分别有两位兼有前、后两个阶 唐代皇位继承的特征及其成因 黄日初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唐代的皇位继承具有典型的阶段性特征,不同的阶段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同时也折射出相应的时代特征与历史意义。所谓的唐代皇位继承之“不固定”只是表面现象,稳定才是实质。从整体上而言,嫡长子继承制在唐代是受到重视的。 关键词:阶段性;皇位继承的不稳定;嫡长子继承制;宦官确立嗣君制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691(2012)04—0131—05 收稿日期:2012-04-25 作者简介:黄日初(1978~),男,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131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考真题解析

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2013浙江文综,14,4分)以下为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禅让制实行于夏朝之前的原始社会,排除①。周代世系略图体现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世官制(贵族世代享有政治、经济特权,世卿世禄)、宗法制(周天子是绝对的大宗,诸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内是大宗)。本题选D。 2.(2013广东文综,12,4分)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前,只有贵族才能被称为“百姓”,战国以后,普通民众也可以被称为“百姓”,这实际上反映了贵族地位的下降,其实质是宗法制的衰落,故选B项。战国以后,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故排除A、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3.(2013海南单科,2,2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不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答案:B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宗法制”“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后世在皇位继承中遵循的“立嫡不以长”相吻合。 4.(2012上海单科,2,2分)《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答案:D 本题考查文史常识。题干材料中的“鼎”代指王位、帝业。备选项中,只有D项中“鼎”的含义指王位、帝业。所以正确的选项是D项。 5.(2013山东文综,9,4分)《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 答案: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王城建筑平面布置方整、对称、有序,从而形成严格的中轴对称布局,故答案为B项。A、D两项在周代并未出现;C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 6.(2013北京文综,12,4分)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 A.周 B.秦 C.汉 D.唐答案:B 碑文大意是:战国时期天下一分为七,秦灭六国,变分封制为郡县制,又经过魏晋时期的分裂,直到隋灭陈,天下重新统一。据此判断,“”处缺失的文字应是秦。 7.(2012浙江文综,13,4分)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同时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春秋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晋燕两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两国不可通婚,故①正确而②错误。宋、秦为非姬姓封国,故晋宋两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故③④均正确。 8.(2012海南单科,3,2分)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皇帝制。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皇”和“帝”的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他把“皇”和“帝”的名称合为“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可见,其首要目的是突出个人功业,故选C。 9.(2012重庆文综,13,4分)《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本题考查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考查学生准确把握历史现象的能力。“天下苦秦久矣”表明秦朝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强烈的不满,其表现为严酷的刑罚和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符合题意。秦统一六国后,没有出现战乱频仍的现象,①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内部社会矛盾的尖锐,而非民族矛盾,②错误。解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秦朝时期的基本社会状况。 10.(2013江苏单科,3,3分)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据此分析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中书省执掌诏令的草拟,并不负责监察地方政务,C项不正确。题干强调的是诏令的合法性,还未到执行这一步骤,故D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11.(2013山东文综,12,4分)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 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 世泰等奏,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 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戴原品顶戴沿 途伴送,钦此 A.中书省 B.内阁 C.军机处 D.礼部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 篇一:论中国古代继承制度 论中国古代继承制度 中国古代继承制度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古代继承制度主要分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两种。身份继承也叫宗祧继承,宗祧权是家族祭祀活动的主持权,宗祧继承也就是家长权的继承,中国古代身份继承的基本原则为长门长孙制。关于财产继承,先秦时期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采取世袭制继承财产,而非分配制度,到了汉代以后,法律则有了明确规定,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均分制,这里的诸子不仅只有嫡子、庶子,还包括非婚生子等,也就是说,只要是其子嗣,就有继承其财产的权力。诸子均分制度下的许多派生原则,例如,未婚子娶妻的财产会做适当预留,未婚子因此会 多分得部分财产。在室女的嫁妆也要有所保留。归宗女娘家若再无其他男性继承人,则有权继承娘家财产,否则归宗女无权继承,归宗女住在娘家,其生活由其兄弟承担。此外,古代法律允许代位继承,某一继承人不在了,他应得的财产

则由他的继承人代位继承,还有一个立继子的问题,所立继子必须是同宗同姓相应辈分的人,不得立异姓为继子,立异姓为子孙为后嗣则收为养子,养子和继子同样有权继承财产,但区别是,养子不得参加收养人祖先的祭祀活动。上述继承方式多数都是法定继承,跟现在法律相似,除了法定继承,古代继承制度还有指定继承、遗嘱继承,且指定继承和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根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21世纪就开始形成了相对统一的部落国家形态,继而揭开了中国法律历史的帷幕,中华民族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文明传统造就了独特的法治文明。 早在夏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商朝前期实行的是“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后期则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制度。周代吸取了夏商两朝身份继承制度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自己独特的创新,周朝实行的身份继承制度是,以“父死子继”为主,间有“兄终弟及”。而且在西周时期就已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就 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妾所生子则为庶子,嫡庶有别,体现了中国古代身份继承制度的森严。秦朝法律《秦律》形成了封建会第一套完整的继承制度。但《秦律》里却保留了奴隶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从而开始形成中国古代身份继承的基本原则:长门长孙制。当然,在特殊情况下,符合公平规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介绍

秘书职位发展历史介绍 1、起源:炎黄殷商 前提:A社会组织、领导者需要辅助人员; B文字书面信息的使用 2、各朝具体情况 原始社会后期:皇帝设“六相”,以仓颉为史官; 尧舜设百揆、秩宗、纳言等官职兼秘书工作 特点:工作范围不广,一人负责多事,分工不明,但已脱离萌芽状态,有一定雏形 夏商周:我国秘书工作正式确立 夏朝建立,制度完善,秘书产生,太史令、左右史、秩宗 殷商: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王命、保管文书 西周:史巫分家,史官任秘书工作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对内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接访、信件 特点: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 秦汉:秦:御史大夫相当于眼下的秘书长 汉:尚书台掌管奏章、参与决策;主薄、书佐为中下层秘书,保管文书、写公文 特点:地位空前上升,身兼多职 汉魏:曹操改秘书为秘书令

两晋:设秘书寺,下设秘书卿,秘书少卿,秘书丞,主簿官,形成完整秘书机构 特点:汉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激烈,低级秘书提拔为高级秘书 隋唐: 隋:避讳“忠”,中书省改为内史省,中书监改为内史监,门下省改为纳言 唐:中书省出令,门下省审议,尚书执行 唐玄宗:翰林学士,内相,学士型秘书 军队:秘书官,参军地方:参事,主簿,书吏 特点:要求高,科举,书法,文理判事,口才,外貌 宋元: 宋:中央集权空前集中,只有中书省参与机密,设枢密院 元:曾设行中书省,行枢密院 特点:a机构更繁杂,分工细密 b军政分立,秘书工作分为枢密院,中书省 c严格考选制度 明清: 明:内阁,六科,通政司,六书房,后期有司礼监 清:内阁,南书房,军机处地方:师爷 特点:已形成系统完备严密的秘书工作体制,皇权统治,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 1、清末:纯粹以“秘书”二字命名秘书工作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

第五章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

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

一、皇帝和皇权 ?“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 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 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 ?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捶 拊以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 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一切以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 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面奏是具有 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 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书奏是具有上 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 书请皇帝裁定审批。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初探

2008年第5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 o.5,2008 (总第i I1期)J O U R N A L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C O L LE G E O F E D U C A T I O N Seri al N o.111 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初探 王小路 (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政治制度,它起源于氏族时期,经过不断发展和衍变.最终确立了嫡长予继承制.皇住继承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捌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皇位;嫡长子继承翻 [中图分类号]D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23(2008)05--0018--02 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世袭君主制的核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万世一统的政治制度。它是皇权得以承袭的唯一途径.直接关系到君主专制统治能否巩固和延续,因而得到中国历代王朝的高度重视。皇位继承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本文将试对这一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衍变,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皇位继承制源于氏族时期。其萌芽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度。在氏族社会。公共事务由成年的氏族成员共同管理,重大事务则由民众大会讨论决定。《礼记礼运》中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说明的正是氏族社会民主选举首领的制度。在推举出新的氏族部落首领之后。上一任首领就会自觉地让位于新首领.即推行所谓的“禅让制”。这种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相适应的继承制.做到了“选贤与能”.如大禹就是因为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继承舜的部落首领。 由夏朝开创。商沿袭并巩固的“家天下”的新体制.则彻底打破了原始部落联盟旧有的禅让制。夏朝时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还处于家族公社阶段.因此夏朝的王位继承制度采取了长子支系兄终弟及制。主要表现为夏朝的主权在长子支系中传递继承。具体来说,它包括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和叔终长侄继三种继承方式。随着王位世袭制度的确立,围绕着王位继承的争斗问题便随之而来。商朝前期.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一方面,这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影响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夏商两部族相邻而居,时代相接,因此商朝前期延续了夏朝的传长子支系兄终弟及制。而商朝后期.庚丁以后的五个王.则采用并固定了父子相继的传递方式,同时开始出现嫡庶的区别。根据《史记》中《殷本纪》和《宋微子世家》记载.商王纣是帝乙嫡子,微子启是庶子.尽管启年长.帝乙还是立纣为法定继承人oC X3可见从商朝后期起,王位继承制度开始向嫡长子继承制转变. 西周王朝承袭了商朝的王位继承制,并在此基础上使嫡长子继承制确立起来。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基于商朝的教训。商朝前期.王位继承制度以兄弟相继为主。然而自中丁以后.弟子争相代立,政局十分混乱;相 反,商朝后期自庚丁以下。四世传子,王室则比较安定。于是周公在借鉴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礼作乐”,正式创制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另一方面,西周初期.政局还很不稳定.需要一种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和体现等级秩序的规章制度来巩固周王朝的政权,嫡长子继承制便适应这种需要而建立起来。 所谓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由正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予;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按照周制,最高统治者称天予,统治天下的土地和臣民,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Cz3。《公羊传隐公元年》将其概括为t。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嫡长子继承制一经确立之后。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的基本形式.为后来的专制王朝所继承。秦汉以后,除了秦王朝皇帝因短命而亡未及确立太子,清朝采用秘密建储制之外.大多数王朝都将其奉为“万世正法”。 皇位继承制度虽然沿用了周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但实际上立太子却要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但君主常常出于个人的好恶而干扰、破坏嫡长制的实行,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也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这种制度的实行。以汉武帝为例.他与太子刘据施政观点不同,双方矛盾日益加深。深受武帝信任的江充敏锐地觉察到了这种矛盾.于是他制造了太子暗中埋木人行“巫蛊”的冤情,利用武帝之手清除了太子及其追随者。通过上例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政治集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对皇位继承人发起攻势。从而达到其自保或夺权的真实目的。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皇位继承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血雨腥风中成长起来的。直到清朝宣统皇帝退位,封建王朝解体,皇位继承制度才真正宣告结束。 应当说,仅就皇位嫡长子继承制本身来说,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继承制度下.无论是“立嫡”还是“立长”,都公然放弃了才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它是一种典型的非智能型的皇位继承方式,“在君主所拥有的(下转第60页) [收稿日期32008--03—17 [作者简介]王小路(198l一),女,黑龙江伊春人,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向:历史文献学。18

秘书的起源及其发展分析

秘书的起源及其发展 《辞海》中,秘书有五种涵义: 一指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 二指官名,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王朝曾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官员向皇帝奏事的奏章、皇帝宣布命令的宣示以及宫禁的图书等工作; 三指使馆中介于参赞和随员之间的外交人员,分一等秘书、二等秘书和三等秘书,受使馆馆长之命,进行工作,享有外交特权与豁免权; 四指宫禁里的藏书。《晋书·苟勖传》:“及得汲郡(晋泰始二年置,治所在汲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县、辉县等县地。其后治所,辖境屡有变迁)冢中古文竹书,诏勖撰次之,以为中经(藏于皇帝秘府中的经籍),列在秘书。” 五指谶纬图策等书。 现在所谓的秘书,指《辞海》的第一种涵义,是指人,即秘书人员。但光把它解释为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又嫌空泛。比较详细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 秘书“是社会主义国家工作人员职务名称之一。其职责是协助领导综合情况,研究政策,密切各方面工作的联系,办理文书、档案,人民来信来访、会务工作以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务和交办事项。在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从事这一类工作的干部,统称为

秘书工作人员,或简称为秘书”。(王千弓等:《秘书学与秘书工作》,第2页。) “秘书,在我国现代主要是指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军队、院校内的一种行政职位。其主要职责是辅助管理,综合服务;主要工作是撰拟文稿、管理文书、接待来访、组织会议、调查研究、处理信息、备供咨询、办理事务、联络协调、催办查办等等。”(袁维国:《秘书学》,第1—2页。) “秘书是身处领导机构或附着个人,撰制掌管文书,辅助决策,并处理日常事务的服务人员。而秘书从事的工作也就是秘书职业,秘书职业也是服务性的。所以,秘书决不是一种职务,而是一种职业名称。”(张家仪:《也谈“秘书”的定义》,载《秘书》1986年第2期。) “秘书是领导、专家、管理人员在履行其职务时的辅助人员。”(杨永清:《领导秘书智囊》,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秘书是在管理系统决策者近身,以沟通信息,参谋决策、处理事务的综合职能,辅助决策者有效控制全局的工作人员。”(张清明等:《关于秘书定义的思考》,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6期。) 这些看法,各有道理。总而言之,秘书是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团体或个人提供辅助管理、综合服务的人员。 一、秘书的起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夏商周战国)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 【内容简介】 清朝皇位继承制度具有与其他王朝皇位继承制度迥然不同之处。它先后有过四种皇位继承形态,经历了从不立储君,到公开建储,又到暗定储君,再到不立储君的曲折变化;它所创立的秘密建储制度,解决了皇储矛盾与储位之争问题,是对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的重大改革。 本书直接采用第一手材料满文档案,并广泛搜集、运用其它史料,将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的嬗变与清朝皇权的产生、发展、中衰、消亡进程作为一个总体,从历史、政治、文化、心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综合考察。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皇权与皇权传承 第二节清朝皇权与皇权传承 第三节清朝皇位继承制度研究回顾

第二章汗位推选制度 第一节汗位推选制的产生与实施 一、后金汗权的建立与努尔哈赤选立继承人的失败 二、八王共治国政制与皇太极继位 1、建立在八王共治国政制基础上的汗位推选制 2、八王共治国政制对于皇太极的"保护"作用 第二节崇德时期的皇位传承 一、天聪汗权向崇德皇权的转变 二、皇太极的建储意图 三、形同而质异的汗位推选制 第三节汗位推选制的消亡 一、清朝入关与皇权高度集中、强化的奠基阶段 二、顺治帝的建储意图 1、孝庄母子关系探析 2、储君人选的分歧

三、顺康之际皇位交接 第四节关于汗位推选制的几点思考 一、与氏族推选制及世选制的异同 二、短暂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 三、天、崇、顺、孝(庄)权力传承思想之演变第三章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上) 第一节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实施的政治环境 一、康熙朝皇权的集中与强化 1、清除鳌拜集团 2、改进中枢辅政机构解决皇权与阁权的矛盾 二、崇儒重道方针的确立 三、建储前政治形势概观 四、满汉朝臣对建储的态度 第二节康熙帝对子嗣的教育 一、以满文化为本、汉文化为用的教育宗旨

中国古代史习题集萃

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盘庚迁殷、董仲舒、行省、齐行叫歇 二,问答题 1,商鞅变法述评(20分) 2,论述郑成功收复台湾(20) 3,汉、唐、明宦官专政之比较(30) 三,史料分析(10) 五月,乙未,诏曰:“魏末丧乱,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包桑,朕甚愍之。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罢山东、河南及北方缘边之地新置军府”(《资治通鉴》卷177,隋文帝开皇十年) 北京师范大学1999硕士入学中国古代史试题科目代码:329 科目名称: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禅让 2、董仲舒 3、唐初八史 4、均贫富 5、四等民族 6、雅克萨之役 二、问答题: (共70分) 1、论曹操。 (20分) 2、明初集权述评。 (20分) 3、试对中国古代历次重大改革活动加以比较和评论。(30分) 北京师范大学1999硕士入学中国古代史试题科目代码:329t 科目名称: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每题5分,共30分) 1、胡服骑射 2、颜氏家训 3、贞观之治 4、牛李党争 5、大明律 6、改土归流 二、问答题共70分)。 1、西周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2 (30分) 2、论王莽。 (20分) 3、简述清前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20分) 南京大学95年中国古代史 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主要推行了哪些措施?各有什么作用? 3、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4、什么是牛李党争?他们争论的主要问题是什么?试评析其优劣。 5、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进行过哪些重大斗争? 南京大学96年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任择5题,每题5分)

秘书发展史

秘书工作发展简史 一,中国古代秘书工作(上古至民国) (一)中国古代秘书工作之源 1.我国最早的秘书官职——史官。 虽然从理论上推断,我国秘书工作起源于黄帝之前的原始部落形成时期,但有史籍可考的最早的秘书官职则是国家出现以后的“史官”。“史官”一职最早起于何时,现已无法准确考证,但许多典籍记载,自黄帝时代起即有了“史官”一职。《史记》、《汉书》中都说仓颉、沮诵是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黄帝的言行。甚至还有人说,仓颉是黄帝的“左史”,主要负责“记行”;沮诵的黄帝的“右史”,主要负责“记言”。这可能是根据后代“左史记行,右史记言”的分工来进行的主观推断,未必可言。因为黄帝之后的有关尧、舜、禹的传说中,并没有“史官”一职。 从可考的史料看,“史官”之名见于夏代。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距今四千多年。有了国家,才有了严格意义上的官职。“史官”这一秘书官职是最早设置的官职之一。据《夏小正》载,夏朝重要官职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冠、太史令和秩宗,其中太史令是辅佐夏王处理国政的机要秘书长,其下还有左史、右史和遒人等从官。 上古时代的史官虽是主要的秘书官职,但不是唯一的秘书官职。除了史官以外,唐虞时期和夏、商、周三代还有以下一些秘书官职。(1)纳言

传说舜当政时有“十二”官之设,其中“纳言”的职责是“出纳帝言”。纳言是舜时特设之官,是典型的秘书职务,是一种上通下达、出纳君命的官职。有的史家称纳言为舜的秘书长。 (2)巫祝和秩宗 巫祝是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不事生产的神职人员。巫负责在神人之间传达信息,祝在祭祀活动中负责致祝词,他们的工作带有秘书工作的性质。秩宗是传说中尧、舜二王都设置的官职之一,其职责是司典宗教祭祀。在夏代官职设置中,也有秩宗一职。 (3)西周天子的宫廷秘书——宰 西周时,周王让宰掌管宫廷事务,使其成为宫廷秘书首领。 2.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太史寮。 随着国家管理的正规化,秘书工作的内容越来越多,秘书官职和秘书人数也越来越多,秘书机构的设立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出现于商代末年、成型于西周的太史寮,是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也是最早的综合性秘书机构。 3.“秘书”词义的演变——由物及人。 据史籍记载,“秘书”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汉代,最初的含义不是指人,而是指物。一是指宫中密藏之书。如《汉书·叙传》:“游博学有俊才,……与刘向校秘书。”《汉书·刘向传》:“诏向领物五经秘书。”二是指用隐语预卜吉凶或对未来作出预言的谶纬、图箓之书。如《后汉书·郑玄传》:“遂博稽六艺,粗览传记,时睹秘书纬术之奥。” 到了东汉桓帝(2世纪)时,“秘书”一词才开始用来作为官员职务

秘书工作及其发展趋势概述

第一章秘书工作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秘书工作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秘书和秘书工作的含义 2.理解秘书工作的基本属性和基本任务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了解秘书工作的多种服务手段,准确识别"政务"和"事务"两类主要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重点:秘书及秘书工作的概念 教学难点:秘书工作的基本属性及主要任务 教学方法:设问导疑、案例教学 教具安排:投影仪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秘书”的含义 【导入新课】 同学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促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使得秘书职业成为社会上最普遍的工作之一,秘书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那么,秘书及秘书工作的含义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秘书"一词的含义。 【讲授新课】 一、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秘书",是指人吗? 引导学生看书并得出答案:指物而不是指人。 二、提问:"秘书"一词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秘书"一词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秘书"的含义却有很大的区别。具体说来,在中国古代,"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是指皇宫内秘藏的书籍或谶纬图箓之类的文图资料。后来,"秘书"成为一种官职,是指对担任某种工作的人的称呼。现在的"秘书"是一种职称或职务。 三、秘书"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现代汉语词典》对"秘书"的定义是"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辞海》对"秘书"一词的定义是"职务名称之一。协助领导综合情况,研究政策,密方面工作的联系,办理文书、档案、人民来信以及其他日常行政事务和交办事项。"国际职业秘书组织则认为"秘书是具有熟练的办公室工作能力,不需上级敦促即能主动负责、积极进取、干练果断、能在授权范围内作正确决定的经理助手"。尽管它们各自的表述不同,但都指出秘书是一种社会职业和职务,是为领导服务的工作人员。 概括地讲,现在的"秘书"是一种职称或职务,是一种社会职业,是指直接协助各领导机构和领导人或私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在国际事务中则指一种外交官的职称,如一等秘书、二等秘书、三等秘书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秘书”的含义,在明确“秘书”的含义之前,先明确了“秘书”一词在我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及国际职业秘书组织对“秘书”一词的分别定义,明确了“秘书”一词的真正含义。 【布置作业】 阐述“秘书”一词含义的演变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秘书工作”的含义;秘书工作的基本属性;秘书工作的主要任务 【导入新课】 一、上一节课,我们明确了“秘书”一词的含义,了解到"秘书"一词由物到人的演变过程那么“秘书”的含义,与“秘书工作”的含义是不是一回事呢?这节课,我们重点来 分析“秘书工作”的含义的有关内容。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秘书工作? 明确:秘书工作是直接为机关或部门负责人提供综合服务的辅助性管理活动,由秘书或秘书部门承担此项工作。 二、秘书工作的基本属性 1.秘书工作的基本属性包括哪几个方面? 明确:秘书工作的基本属性包括三个方面 ①辅助性②政治性③服务性 2.怎样理解秘书工作基本属性中的辅助性? 引导学生看书并明确:在我国,秘书工作与行政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管理的层次上看,任何一级领导都是直接从事管理工作的,而秘书工作本身则是处于从属地位的辅助性管理活动,其本质就是为领导服务。无论是作为各级政权组织中的秘书工作,还是为某一私人服务的秘书工作,从一开始就始终处在一种辅助其领导(或雇主、上司)工作的位置上。

浅谈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浅谈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摘要: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它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其起派于氏族时期,经过不断演化与发展,最终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一直沿用到清朝的雍正元年。皇位继承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皇位;皇位继承制度 皇位继承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自传说中的西周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而皇位继承制度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尝试对这一制度的起源、发展和衍变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皇位继承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其标志可以说是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度。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此时的继承制度主要是通过推举来选出新的氏族部落首领,即“禅让制”。这种与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条件相适应的继承制,做到了“选贤与能”,如大禹就是因为治水有功,而被推举为继承舜的部落首领。自夏朝开始,“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此时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农业社会的基本单位还处于家族公社阶段,因此,夏朝的王位继承制度采取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等方式,部分文献还将“兄终弟及”当作商朝的一种模式,这与后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周武王灭商以后,继承了夏商时期的王位继承制,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始逐步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在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吸取商王朝前期政局混乱、最终灭亡的教训;另一方面,在西周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政局还很不稳定,在周成王初期还出现了统治集团内部争夺最高统治权力的动荡,这亟需一种能够维护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和体现等级秩序的规章制度来巩固周王朝的政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嫡长子继承制随之而建立起来。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由正皇后所生的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中国古代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时期,是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该制度作为宗法制度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系递承而下的嫡子为大宗,其余庶子为小宗;天子、诸侯、卿、大夫都受这一法制的支配;在大宗和小宗之间有一种明显的臣属关系,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和庶子分封制”,从而保障统治王朝能够通过君主之位的世袭而传承下去。随着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就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继承的基本形式,为后来的专制王朝所继承。秦汉以后,除了秦王朝因短命而亡未确立太子,清雍正朝以后采用秘密建储制之外,大多数王朝都将其奉为“万世正法”。 但是,即便嫡长子继承制度确立了下来,历史上立太子却并不完全按照其标准来进行,

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

我国的秘书工作源远流长,欲寻溯其源头,必须先明辨秘书工作赖以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产生秘书工作的标志是什么。 文书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它只有在文字出现后才得以产生。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制出楔型文字后,才产生了泥版文书,尼罗河畔的古代埃及人创制出图形文字后,才产生了纸草文书。各文明古国的进化史都证实了这一点。 领导部门是人类结成了社会组织,有了管理、指挥它的人员后形成的。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为了颁布命令、制订规章制度、记录事件,以实施管理,需要制作文书!由此产生了公务文书。公务文书需要有人拟制、处理、保管,由此产生了秘书人员和秘书工作。所以,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有两个条件:文字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 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的产生而演进为阶级压迫的工具--国家。统治者为了发号施令,管理国家,必须使用文书,这就产生了国家公务文书(我们称它为官方文书)。由于管理国家比管理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要复杂得多,因此,秘书人员出现了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分工,进而设置了秘书工作机构,并逐步形成了秘书工作制度。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中说:"生产的继续发展,阶级的出现,文字的出现,国家的产生,国家进行管理工作需要比较有条理的文书。"这就是说,国家公务文书和国家秘书工作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了文字,出现了国家。 弄清了上述两个条件后,秘书工作产生的标志也就不言而喻了--公务文书和秘书人员,由于公务文书必定由秘书人员拟制、处理、保管,所以,只要具备了其中之一,就可视作秘书工作起始的标志。因此,探寻秘书工作的起源,必须从追溯文字的出现和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的出现及国家的出现入手,在这两个条件都具备的时期,一旦发现有公务文书或秘书人员,就能判定这是秘书工作的启端。 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是距今约三千年的殷商甲骨文。但是,它并非我国文字的源头。而且,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五千多个,如此成熟的文字,势必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 我国文字的源头当是距今约六千年的仰韶文化中的原始陶文,在此后的三千年间,经历了萌芽、创制、演进、发展为殷商甲骨文的漫长过程,伏羲造字、仓颉造字、大汶口文化的陶文、谷封王城岗遗址中的陶文,分别标志着原始文字进化过程中的一个个跃进阶段。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先民已经使用这些原始文字,制作简陋的文书了。 从对文字发端和演进的考察中,可以知道,早在殷商甲骨文产生以前的三干年间,我国秘书工作赖以产生的一个条件--文字,已经具备。 以下让我们再来考察另一个条件--有领导部门的社会组织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是原始人群。但是,原始人群的组织结构极其简单,其成员只是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以谋生存,尚无发号施令的领导者,也无文字,不具备秘书工作产生的条件。原始人群经过几十万年漫长岁月的发展,形成了以血统关系组成的比较稳定的社会组织,即氏族公社。马克思说:一切"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管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76页)。 氏族为了保证其社会劳动和生活的正常进行,需要建立一定的社会秩序,这种秩序是通过推选出来的首领实施管理而形成的。 氏族结成部落,部落又联合成部落联盟。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阶段起始于距今约四千五百年的黄帝时代。当时生产发展.门类增多,公共管理事务趋于复杂。为了适应管理的需要,黄帝设置了官职,即"六相",分管各方面工作,由此形成了部落联盟的领导部门,黄帝成为此领导部门中的核心人物。随着部落联盟活动区域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事务的增多,首领仅靠语言已难以实施管理。因为,以语言所发出的信息难以准确、及时地传遍整个部落联盟;一些重要的约定、经验。大事也难以依靠语言而准确、长久留存下去,语言在空间上不?quot;传于异地"、在时间上不能"传于异时"的局限性影响了管理,必须运用文字,借助书面材料以代替语言,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