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的含义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

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

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3]

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2001年,布伊尔出版了新著《为危险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与环境》,麦泽尔主编出版了《生态批评的世纪》。2002年年初,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第一套生态批评丛书:“生态批评探索丛书”。美国的格伦·洛夫于2003年末出版的《实用生态批评》、英国的格雷格·加勒德于2004年8月出版的《生态批评》

对“生态批评”的定义,言人人殊,难有定论。米歇尔·P·布兰奇等人在《阅读大地》中说:“隐含(且通常明确包含)在这种新批评方式诸多作为之中的是一种对文化变化的呼唤。生态批评不只是对文学中的自然进行分析的一种手段,它还意味着走向一种更为生物中心的世界观,一种伦理学的扩展,将全球共同体的人类性观念扩大到可以容纳非人类的生活形式和物理环境。正如女权主义和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呼唤一种文化变化,即通过揭露早期观点的狭隘性而努力促成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一样,生态

批评通过考察我们关于自然世界之文化假定的狭隘性如何限制了我们展望一个生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能力而呼唤文化的改变。”

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在其著作《环境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中将生态精神贯穿到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更为深入的层面里。在这部堪称“生态文学批评的里程碑”的著作中,布伊尔将其矛头指向了20世纪以来文学和批评中的一个主要倾向:对真实世界的指涉维度的丧失。[4]布伊尔认为:生态批评通常是在一种环境运动实践精神下开展的。换言之,生态批评家不仅把自己看作从事学术活动的人。他们深切关注当今的环境危机,很多人还参与各种环境改良运动,他们还相信,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和文化研究可以为理解及挽救环境危机做出贡献。生态批评是跨学科的。宣扬美学上的形式主义或是学科上的自足性是成不了生态批评家的。生态批评从科学研究、人文地理、发展心理学、社会人类学、哲学(伦理学、认识论、现象学)、史学、宗教以及性别、种族研究中吸取阐释模型。其结果显然是在不同的生态批评家之间产生了方法论上的巨大差异。随着生态运动的壮大,“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含义也越来越复杂。起初使用它的是研究自然写作及自然诗歌的文学学者,这些作品着眼于非人类世界及其与人的关系。与之相应的是早期的生态批评家的理论假设也比今天简单。比如,许多

早期的生态批评家强烈反对现代文本性理论,并宣称生态批评的核心任务是要强调文学应该使读者重新去与自然“接触”。

大致上可以说,“生态批评”是从文学批评角度进入生态问题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一方面要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生态批评关注文本如何拒绝、展示或者激发人类热爱生命的天性:“集中在生命进程或者类似生命进程中的内在人类倾向,激发起我们与非人类的自然世界联系的想象和情感。在宗教信仰带来的安全感、现代性的焦虑、后现代的碎片与混乱之后,作家们开始探索人类归属世界的新途径,探索在我们与自然之间发展一种谨慎而互惠型伦理的新途径。因此,生态批评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定位、敞开并且讨论这种表现在文学形式中的渴求。” [5]生态批评运用现代生态学观点考察文学艺术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同时运用文学想想叙事手段透视生态文化,探索人在世界中的诗化生存状态,思考人、自然、艺术与批评三者关系——对人与自然征服与报复关系的反思,对生态艺术批评的人文原则的确定,对现代主体中心问题和多元价值新构造的推演。正是在这一点上,我同意《阅读大地》的编者所说的:“具有生态敏感性的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具有一种潜能,推动人类全体成员培养起更加深厚的生态人文素养。”[6]

在我看来,生态批评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生态批评以研究文学中的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问题为主,力求在作品中呈现人与自然世界的复杂动向,把握文学与自然环境互涉互动关系。生态批评在文学批评中使用频率增加而范围不断扩大,因而生态批评已经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术语收入西方文论术语词典。

二,生态批评亦可从生态文化角度重新阐释阅读传统文学经典,从中解读出被遮蔽的生态文化意义和生态美学意义,并重新建立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大地的诗意审美关系。

三,生态批评对艺术创作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保持“政治正确”立场——既不能有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也不能绝对地自然中心主义立场,而是讲求人类与自然的和睦相处,主张人类由“自我意识”向“生态意识”转变。人类与地球是共存亡的生命契合关系,人类不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大地物种中的一员,与自然世界中的其他成员生死与共。

四,生态批评将文学研究与生命科学相联系,从两个领域对文学与自然加以研究,注重从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角度进入文学层面,从而使生态批评具有了文学跨学科特性。生态批评是人类面对生态灾难之后的文学反思,是文学艺术家对人类在地球的地位的重新定位,是思想家对西方现代性弊端的重新清算。

五,生态批评在对生态文化现象进行观照时,承继了绿色革命的意识形态,强调不能背离文学精神和文学话语,而要尽可能在文学文本形式和艺术手法层面展开话语叙事,通过“文学性”写作的形式美手法去体现出生态文化精神。

六,生态批评的内容要求从生命本质和地球的双重视野中,考察人类的过去与未来存在状态。这一视角将已经流于形式主义的文学研究与危机重重的地球生存问题联系起来。文学从此可以抛弃形式主义的文字游戏,从语言消解的各种文学批评话语中振作起来,重新审视“人类的”生活意义和“世界的”生态意义。

总体上看,生态批评将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自己研究的领域,它一方面必须是“文学性”研究,另一方面又必须触及到“生态性”问题。这种“文学性”与“生态性”的整合不同于其他的文学批评或文学理论。生态批评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断呼唤着诗意乐观的生存态度,拒斥“对未来的绝望”,从而显示出生态批评的乐观主义精神特质。

当然任何一种新的理论出现,都有不完备乃至理论盲点,生态批评也不例外。这种新的批评模式在文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的同时,也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达纳·菲利普斯在《生态论的真相》一书中对生态批评提出若干异议,认为生态批评是旧瓶装新酒,理论上没有什么创新,而是用时髦的术语哗众取宠而已;生态批评仍没有形成自恰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根据的匮乏使之只不过成为激情的叙述话语;生态文学批评充满野心,想当然地把相当复

杂的进化论及生态理论纳入文学批评之中而难以消化。但不管怎么说,生态批评仍在西方文论的“文本喧哗”“话语游戏”中走出来,开始俯身生养死葬的大地,直面并关心人类存在的真实困境,这是不可否定的事实。

Ecocriticism i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from an interdisciplinary point of view where all sciences come together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 and brainstorm possible solutions for the correc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Ecocriticism was officially heralded by the publication of two seminal works, both published in the mid-1990s: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edited by Cheryll Glotfelty and Harold Fromm, and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by Lawrence Buell.

In the United States, Ecocriticism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ASLE), which hosts biennial meetings for scholars who deal with environmental matters in literature. ASLE has an official journal—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ISLE)—in which much of the most current American scholarship in the rapidly evolving field of ecocriticism can be found.

Ecocriticism is an intentionally broad approach that is known by a number of other designations, including "green (cultural) studies", "ecopoetics", and "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 Defining Ecocriticism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political' forms of criticism, there has been relatively little dispute about the moral and philosophical aims of ecocriticism, although its scope has broadened rapidly from nature writing, Romantic poetry, and canonical literature to take in film, TV, theatre, animal stories, architectures, scientific narratives and an extraordinary range of literary texts. At the same time, ecocriticism has borrowed methodologies and theoretically-informed approaches liberally from other fields of literary, social and scientific study.

Glotfelty's working definition in The Ecocriticism Reader is that "ecocriticism is 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xviii), and one of the implicit goals of the approach is to recoup professional dignity for what Glotfelty calls the "undervalued genre of nature writing" (xxxi). Lawrence Buell defines “‘ecocriticism’ . . . as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conducted

in a spirit of commitment to environmentalist praxis” (430,

n.20).

Simon Estok noted in 2001 that “ecocriticism has d istinguished itself, debates notwithstanding, firstly by the ethical stand it takes, its commitment to the natural world as an important thing rather than simply as an object of thematic study, and, secondly, by its commitment to making connections” (“A

Re port Card on Ecocriticism” 220).

More recently, in an article that extends ecocriticism to Shakespearean studies, Estok argues that ecocriticism is more than “simply the study of Nature or natural things in literature; rather, it is any theory that is committed to effecting change by analyzing the function–thematic, artistic, social, historical,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or otherwise–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r aspects of it, represented in documents (literary or other) that contribute to material practices in material worlds” (“Shakespeare and Ecocriticism” 16-17). This echoes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of the cultural ecology branch of ecocriticism, which analyzes the analogies between ecosystems and imaginative texts and posits that such texts potentially have an ecological (regenerative, revitalizing) function in the cultural system (Zapf, "Literary Ecology").

As Michael P. Cohen has observed, “if you want to be an ecocritic, be prepared to explain what you do and be criticized, if not satirized.” Certainly, Cohen adds his voice to such critique, noting that one of the problems of ecocriticism has been what he calls its “praise-song school” of criticism. All ecocritics share an environmentalist motivation of some sort, but whereas the majority are 'nature endorsing' (as Kate Soper puts it in "What is Nature?" (1998)), some are 'nature sceptical'. In part this entails a shared sense of the ways in which 'nature' has been used to legitimise gender, sexual and racial norms (so homosexuality has been seen as 'unnatural', for example), but it also involves scepticism about the uses to which

'ecological' language is put in ecocriticism; it can also involve a critique of the ways cultural norms of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contribute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Greg Garrard has dubbed 'pastoral ecology' the notion that nature undisturbed is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Ecocriticism" 56-58), while Dana Phillips has criticised the literary quality and scientific accuracy of nature writing in "The Truth of Ecology". Similarly, there has been a call to recognize the place of

the Environmental Justice movement in redefining ecocritical discourse (see Buell, "Toxic Discourse").

In response to the question of what ecocriticism is or should be, Camilo Gomides has offered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that is both broad and discriminating: "The field of enquiry that analyzes and promotes works of art which raise moral questions about human interactions with nature, while also motivating audiences to live within a limit that will be binding over generations" (16). He tests it for a film (mal)adaptation about Amazonian deforestation. Implementing the Gomides definition, Joseph Henry Vogel makes the case that ecocriticism constitutes an "economic school of thought" as it engages audiences to debate issues of resource allocation that have no technical solution.

谈袁宏道前期诗文理论述评

论文关键词:袁宏道诗文理论通变论文摘要:袁宏道是晚明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以他为核心的公安派文人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力主以心为师,“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观念。他前期的诗文理论是其全部诗文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一是反对摹拟,主张通变,一是强调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袁宏道,湖北公安人,生于明朝隆庆二年(1568年),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病卒。中郎一生真正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不过短短二十几年,但他的诗文创作却相当丰富。他文学创作的成熟与旺盛期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到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这段时间。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中郎以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理论推开了晚明文学理论革新的大门,一扫王、李之云雾,对晚明文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郎的诗文理论并非一蹴而成的。在万历二十二年之前,他虽然尚未形成自己的诗文理论体系和文学创作风格,但他在文学道路上已经颇有建树。万历十一年,年少的中郎在县城读书期间结社城南,赋诗为文,初显身手于文坛。他在读书之暇又赋诗为文,并集成一帙,现在《敝箧集》中收有当时的一些作品。中郎的疏狂性情在此期间已经昭然可见。万历二十三年,中郎赴吴县任职。任吴县县令前后的这段时间,是中郎文学活动最为恣肆、最富革新精神的时期。中郎虽然政务繁剧,但仍然忙里偷闲,与江盈科等友人的酬唱赠答、同游出行,还有其他文坛俊杰在他们周围推波助澜、摇旗呐喊,再与北京的兄长宗道遥相呼应,一起将文学革新运动推向巅峰。此时的中郎已是:“诗学大进,诗集大饶,诗肠大宽,诗眼大阔。”[1]而且无日不诗,进入他文学创作的鼎盛期,同时也进入他诗文理论的形成发展期。这一时期,中郎有许多专论诗文理论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极力抨击当时复古派的文学主张,同时也提出了公安派自己的求变求新的文学主张。一、反对摹拟,主张通变对于当时文坛的状况,中郎描述说: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则必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2] 中郎认为时至今日古文已经凋敝,而那些复古学古摹古者,只是鹦鹉学舌,没有任何创造性,必然导致诗文走入死胡同。在复古派食古不化的文学主张下,诗已不成诗,文也不成文,只是一些字拟句摹的复制品。中郎对摹拟之风深恶痛绝,并对这一现象作出尖锐的批评,称这些复古者是:“粪里嚼查,顺口接屁,倚势欺良,如今苏州投靠家人一般。”[3]因而他呼唤真文的出现来扫荡文坛摹拟之风,强调“真”的重要性,并认为文学创作和书画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贵在其真,也唯有真才能:“理虽近腐,而意则常新;词虽近卑,而调则无前。” [4]只有不断变化、求真、求新才能使作品长存于世。中郎反对摹拟,主张通变,认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也,亦势也。”[5]文学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而现实生活并非停滞不前,永恒不变,而是不断变迁的。因此,反映各个时代生活的文学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这是规律所然。“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6][!--empirenews.page--] 中郎认为,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7] 通变是文学发展的规律,时代不同,文学的风格亦不同。他们都是一个时代精神文化的产物,因而没有什么优劣高下之分。那些字拟句摹的作品,完全失去了自己的时代特色,缺乏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才是真正卑不足道的。中郎在抨击当时复古现象的同时,从社会的、时代的立场,剖析文学变迁的过程,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虽然极力反对复古,但并不笼统地排斥古人。他主张从古人的经验中汲取有用的营养,批判的继承。他在《叙竹林集》中说:“故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学者,师心不师道;善为诗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法李唐者,岂谓其机格与字句哉?法其不为汉,不为魏,不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者也。”[8]中郎认为无论是画者还是诗者都不应以古人的法式为师,而应以现实生活为师,并学习古人求新求变的精神。复古派不懂得“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道理,因而止步不前,抄袭模拟,导致真文不传。中郎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揭示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基于这个规律,明代的文学创作也应该“各极其变,各穷其趣”,创作属于自己时代的作品,而不是用

较全的景观指数公式

景观指数 (1)斑块类型指数 ①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 ) ()1001A a P PLAND n j ij i ∑=== 式中:ij a ——斑块ij 的面积;A ——所有景观的总面积。 PLAND 度量的是景观的组分。它计算的是某一斑块类型占整个景观的面积的相对比例;是帮助确定景观中优势景观元素的依据之一。其值趋于0时,说明景观中此斑块类型变得十分稀少,其值等于100时,说明整个景观只由一类斑块组成。 ②斑块密度(PD ) ()()10010000A n PN i = 式中:i n ——第i 类景观要素的总面积;A ——所有景观的总面积。 斑块密度是景观格局分析的基本的指数,其单位为斑块数/100公顷,它表达的是单位面积上的斑块数,有利于不同大小景观间的比较。 ③周长面积分维数(PAFRAC ) ()2112111ln ln ln ln 2 ???? ??-???? ????? ????????? ?????? ??-??????-= ∑∑∑∑∑=====n j ij n j ij i n j ij n j ij n j ij ij ij p p n a p a p n PAFRAC 式中:ij a ——斑块ij 的面积;ij p ——斑块ij 的周长;i n ——斑块数目。 PAFRAC 反映了不同空间尺度的性状的复杂性。分维数取值范围一般应在1—2之间,其值越接近1,则斑块的形状就越有规律,或者说斑块就越简单,表明受人为干扰的程度越大;反之,其值越接近2,斑块形状就越复杂,受人为干扰程度就越小。 ④斑块聚合度(AI )

)100(max ??????→=ii ii g g AI 式中:ii g ——相应景观类型的相似邻接斑块数量 AI 基于同类型斑块像元间公共边界长度来计算。当某类型中所有像元间不存在公共边界时,该类型的聚合程度最低;而当类型中所有像元间存在的公共边界达到最大值时,具有最大的聚合指数。

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三章生态系统基本理论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学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 [教学难点]生态平衡与生态破坏 [教学时数]4 本章重点 1.生态学概念 2.生态系统的组分 3.生态系统分类 4.食物网 5.生态危机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的概念 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表示住所和栖息地,原意是研究生物栖息环境的学科。 1866年,德国的动物学家黑格尔(haeckel)首次为生态学下了定义: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interaction)的科学。后来,一些著名生态学家也对生态学进行了定义。1966年,smith认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生活之地相互关系的科学,所以又可把生态学称为环境生物学(evironmental biology)。著名美国生态学家E·odum(1956)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先生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不同定义代表了生态学的不同发展阶段,强调了不同的基础生态学分支和领域。生态学原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初期主要研究植物,后来逐渐涉及动物和人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向生态学的不断渗透,赋予它新的内容和动力,使其成为多学科、较活跃的科学领域之一。目前,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学基本原理---生态学三定律 美国环境学家小米勒(G.T.Miller,Jr.)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是: 生态学第一定律:我们的任何行动都不是孤立的,对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该定律为哈定(g·hardin)所提出,可称为多效应原理。 生态学第二定律:每一种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可称为相互联系定律。 生态学第三定律:我们生产的任何物质均不应该对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此定律或可称之为勿干扰原理。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物学科的两大发展方向:微观——分子生物学;宏观——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和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生态学的研究是活的生物在自然界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工业化大生产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环境污染(三废)、自然资源的破坏、能源危机、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不足等问题。——全球性的事态激化,称为“全球性生态灾难”——才重视生态学。 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三大生态学问题。1992年6月,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178个国家,包括118位国家首脑参加,讨论人类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有关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学战略性问题,生态学的作用已不言而喻。这次大会推动了全球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 二、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一个生物物种在一定的范围内所有个体的总和称为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一定自然区域的环境条件下,许多不同种的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有着密切关系的群体,称为生物群落。 随着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地球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生物群落(森林、草原、荒漠等等)。而特定的生物群落又维持了相应的环境条件。一旦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也会影响到环境条件的变化。因此,人们把生物群落与其周围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Ecosystem),也即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 生态系统(Ecosystem):指一定范围内,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或是一定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生态文明建设教案

生态文明建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 ⑵、了解党的相关方针、政策及贵阳市生态林城建设的思路 ⑶、联系生活实际,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当代中学生应如何践行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学生博爱、宽容、悲悯、善待自然、尊重规律的心灵; ⑵、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 3、德育目标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人类的文明作出贡献 4、生态目标 为共建爽爽的贵阳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好山好水好地方,珍惜大自然的馈赠 二、教学流程: 1、导入 播放歌曲《爽爽的贵阳》,老师和学生共唱。展示课件:贵阳市位于祖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上,这里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地上奇峰翠谷,山环水绕;地下溶洞暗河,别有洞天,这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提供了良好条件 2、理念把握(多媒体课件) (学生交流合作,将搜集到的有关知识个别发言,进行交流)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可能有的回答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它同样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但它更强调尊重自然,建设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意识形态思想、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生态法治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发展环境产业、开展环保行动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以上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的统一体。 生态文明建设覆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层面。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经济领域,要求各种经济行为都把生态效益纳入其中,形成与生态平衡要求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和循环经济

生态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一、单项选择题 1、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 2、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学一词是由谁首先提出来的(海克尔) 4、现代生态学的特点是(生态系统生态学) 5、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同下列哪一项相当(个体生态学) 6、按下列哪一项划分,生态学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和微生物生态学等(生物类群) 7、按下列哪一项划分,生态学可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生物的组织层次) 8、生态学建立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9、生态学巩固时期,生态学发展达到第一个高峰,主要是指(生态学同其他学科的渗透交叉) 10、生态学学派分化是在(生态学的巩固时期) 11、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研究为主) 12、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生物圈) 13、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14、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的一部对“生存竞争”和“物种形成”理论有重要影响的书是(人口论) 15、现代生态学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向微观和宏观发展) 16、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大多与生物学的方法相似是由于(生态学最初属于生物学的分支) 二、填空题 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是研究生物和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奥德姆关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3、现代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 4、生态学一词是由海克尔首先提出来的 5、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坦斯利首先提出来的 6、研究一定区域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是景观生态学 7、个体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与生理生态学相当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a7522315.html, 西方生态批评的新视野:城市生态批评研究述评 作者:马特 来源:《鄱阳湖学刊》2018年第06期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与人类纪的生态挑战,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严峻危机,促使西方生态批评研究迎来“城市转向”,城市生态批评开始崭露头角。与传统生态批评理论对荒野自然的推崇相比,城市生态批评不仅研究城市自然环境,还关注人类世界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将环境研究、文化研究与城市研究联系起来。近年来,西方城市生态批评研究在生态政治学、文化生态学与非文学文本等领域取得显著的进步,不仅实现对自身研究范畴的拓展,也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城市生态批评;城市自然;文化生态学;世界主义 生态批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人文学科领域,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学理论界的显学。目前,生态批评已衍生出后殖民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多元文化生态批评、动物研究、物质主义生态批评等诸多流派。然而,在生态批评的各种分支研究中,“城市”维度始终处于边缘甚至是“缺席”的状态,导致城市环境的美学再现与阐释话语出现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城市生态批评(urban ecocriticism)应运而生,近五年在西方学界崭露头角。2014年,知名生态研究学者赛匹尔(Serpil Oppermann)指出,将城市纳入生态批评的实践范畴,可以拓展生态批评作为一门学科的定义。2016年12月,欧洲生态批评研究的核心阵地《欧洲文学、文化与环境研究》(Ecozon@)杂志特别刊发了“城市生态研究”专题,折射出生态批评在西方学界“城市转向”的前沿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地球上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日益复杂,人文学科内的环境想象在人造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關系中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城市将会对人类产生越来越直接的影响。目前城市生态批评尚未正式进入中国学界的视野,有鉴于此,本文拟对近年来国外城市生态批评的代表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与国内研究者分享。 一、生态批评研究的四次发展“浪潮” 20世纪60年代,以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的出版为标志,美国环境运动开始兴起。20余年后,生态批评学科逐步出现。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学界刊发了诸多与生态批评理论相关的文章。1992年,文学与环境 研究协会(ASLE)正式建立。自此,“生态批评的文学研究……开始成为一个受到认可的研究领域”①。生态批评自诞生伊始即为一门跨学科研究,涉及自然科学、文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诸多学科。正如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所言,生态批评是一场“越来越异质化的运动”②。正是由于生态批评的研究范畴内包含多种研究方法,生态批评概念本身也

指数含义

现在景观格局研究普遍采用Fragstats 3.3软件计算格局指数,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使用了这一软件,期间也遇到不少问题,幸得高人指点和自己不断摸索(当时网上鲜有使用方法),终于把数据算出来了,现在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方法写出来,希望对后来者有些帮助,在写这个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朋友的意见。 Fragstats 33软件的安装 如果你装了arcgis软件,那么Fragstats 3.3可以直接使用。下载下来的文件解压缩后,双击便可以使用,注意,要保证你的ArcGIS 是运行的状态。 环境变量的设置 打开软件后,看你的是“ARCGRID disabled”还是“ARCGRID enabled”,如果是后则,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是前者,学要设置环境变量。步骤:我的电脑->属性->高级->环境变量,在系统变量那里,新建,变量名为path,变量值为X:\ESRI\AV_GIS30\ARCVIEW\BIN32,X为Arcview 安装所在的盘符。 或者是C:\Program Files\ArcGIS\Bin,C为Arcview安装所在的盘符,一般默认安装在C盘上。这样你的软件就能用了。

数据准备 因为这个软件支持的是grid格式的数据,所以需要将手上的coverage、shape文件转换为grid格式的文件,用来运算。转换可以在Arcview里面进行,或者Arcmap都可以。以Arcmap为例: A、调出 B、转换为grid:feature to raster 如果想要grid按照你所设定的形状进行计算,可以进行裁剪。且可以保证背景的完整性。以Arcview为例: ert to Grid来生成。加载空间分析模块的方法:File->Extensions,选择Spatial Analyst,ok。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

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目标任 务书 xx经济技术开发区xx年度生态文明 建设工程目标任务书

二、重点工作 (一)严格红线管控,推动国土空间布局更加科学 1、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认真落实《江苏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开发区域,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空间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区域,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适度增加建设用地空间,提升对广大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限制开发区域,强化点状开

发、面上保护,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工业向有限区域集中布局。禁止开发区域,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xx经济技术开发区跟踪环评通过部级审查。 2、严守城市开发边界、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红线 按照“保本底、统规划”的基本思路,根据生态红线、基本农田、自然山水、灾害避让等要求,综合考虑现状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重大项目及基础设施用地需求等因素,合理划定开发区“5+3”功能开发边界。大力提升生态红线区管控和保护水平。规范空间开发活动,维护生态红线的刚性约束,确保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比例达8.64%以上。落实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专项资金,建成xx年生态红线保护项目工程,提升生态红线的约束作用,注意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推动相关区域实施规划环评,在项目审批、巡查管控等方面建立规范和制度,将生态红线管控落到实处。会同通州区、崇川区维护好通启运河清水通道。 3、优化城乡空间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和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宏观格局。按照分类引导、差别发展、择优培育的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推动主要街道环境面貌整体改善。 (二)突出节约优先,推动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邬建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 Landscape Ecology - Concepts and Theories. Wu Jianguo ( Department of L if e Sciences , A rizona S tate University West , PO Box 37100 , Phoenix , A Z 85069 - 7100)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2 gy ,2000 ,19 (1) :42 - 52. Landscape ec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ical linkages ,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tern , process , and scale have given the field an unique and significant identit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iew and synthes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landscape ecology , presenting a set of core concepts and theories , which include scale , pattern - process , spatial het2 erogeneity , edge effect , hierarchy theory , patch dynamics , patch - corridor - matrix model , island biogeographic theory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 neutral models , and percola2 tion theory. Key words : landscape ecology , scale , pattern and process ,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y theory , edge effect , patch dynamics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作者简介:邬建国,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 命科学系教授。 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 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因此,不但 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有显著不同,就 是在北美景观生态学短暂的发展进程中也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说。概括地 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 列几个方面,即: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 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 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 过程- 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 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或多 样性) 的维持和管理[1~6 ] 。反映这些研究 重点的主要景观生态学概念和理论是什么 呢? 本文拟在总结该学科最近20 多年来 的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地阐述其中的一些 主要概念和理论(图2) 。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有关景观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一般 讲是指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景色的图象,诸 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 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 映获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 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 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一、引言 唐?德里罗是当代一位多产的作家,自1971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的传说》问世到2010 年《终点》的出版,他已经发表了16 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人物。《白噪音》于1985 年发表,次年即获美国的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且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杰作。小说由三部分组成——波与辐射;空中毒物事件;戴乐儿闹剧。对空中毒物事件的描写,读起来像是“灾难恐怖小说”,使人们深思后现代的生态危机。本文以生态批评解析这部著作,进一步指出只有在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的同时才能推动良性自然生态的重建。 二、生态批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描写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是一个拐点,开启了文学家自觉地在生态范畴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欧美生态文学进入大繁荣阶段。“大卫?格里芬宣布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主义,科学已经成为新的撒旦”。唐?德里罗作为后现代的代表作家,在《白噪音》中,深刻地描写了科学技术对人所带来的影响。生态危机不仅仅限于自然生态危机,还有社会生态危机以及精神生态危

机。生态批评不单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 三、生态批评解析《白噪音》 (一)自然生态的破坏。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而原有的自然生态在逐渐被破坏。在小说《白噪音》中,无线电、电视、微波、超声波、汽笛声、照相咔嚓声等淹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晚杰克都会失眠,原本寂静的深夜却被飞驰而过的汽车声而打乱。然而,作为一名父亲,杰克也深深感受到自然生态异化损坏了人们的健康。他的大儿子海因利希年方十四却已经开始秃顶,格兰德尼为此感到“纳闷”,猜想:“难道他妈妈在怀他时服了某种能改变基因的药物?我在什么地方犯了错?难道我抚养他长大的地方附近有个我不知道的化学废料场,夹带工业废料的空气流过而导致头皮退化?”(DeLillo 22)空中毒物事件,让镇上的居民成为难民。毒雾的主要成分是尼奥丁衍生物,它是生产杀虫剂的副产品,它们是被丢弃后堆积而成的一堆东西。其原产品杀死蟑螂,副产品杀死其余的一切东西。这种高科技的副产品的泄露,使整个小镇陷入恐惧,人们混乱地逃亡。在整部小说中,读者不会感觉到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只有逃难之时的风雪及令人最难忘那轮日落。日落的异常揭示了自然的破坏,但人们茫然不知还把日落当成美景。

Fragstats3.3使用方法及景观指数生态学含义

HAIH I)-Company One 1

Fragstats 3. 3 使用 方法及景观指数生态学 含义 现在景观格局研究普適采用Fragstats 软件计算格局指数,我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也使用了这一软件,期间也遇到不少问题,幸得高人指点和自己不断摸索(当时网上鲜有使用方法),终于把数据算岀来了,现在把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方法写出来,希望对后来者有些帮助,在写这个的过程中,参考了一些朋友的意见。 Fragstats 33软件的安装 如果你装了arcgis软件,那么Fragstats可以直接使用。下载下来的文件解压缩后,双击便可以使用,注意,要保证你的ArcGIS是运行的状态。 环境变量的设置 打开软件后,看你的是"ARCGRID disabled"还是"ARCGRID enabled",如果是后则,可以直接使用,如果是前者,学要设置环境变量。步骤: 我的电脑->属性->高级->环境变量,在系统变量那里,新建,变量需为path,变量值为X:\ESRI\AV_GIS30\ARCVIEW\BIN32, X 为Arcview 安装所在的盘符。 或者是C:\Program Files\ArcGIS\Bin, C为Arcview安装所在的盘符,一般默认安装在C 盘上。这样你的软件就能用了。 数据准备 因为这个软件支持的是grid格式的数据,所以需要将手上的coverage, shape文件转换为grid 格式的文件,用来运算。转换可以在Arcview里而进行,或者Arcmap都可以。以Arcmap 为

例:A、调岀B、转换为grid: feature to raster 如果想要grid按照你所设左的形状进行计算,可以进行裁剪。且可以保证背景的完整性。以Arcview为例:ert to Grid来生成。加载空间分析模块的方法:File->Extensions,选择Spatial Analyst, ok o 属性文件的制定 新建txt文件,格式如下: ClassID , ClassName , Status, isBackground 1, shrubs , true , false 2, conifers, true , false 3, deciduous , true , false 4z other, false , true 注意:每个之间用空格键和逗号隔开。1-3是你所分的地类所代表的属性,有多少个地类就列多少行。4是文件最后所必需的一列。最后保存为*.fdc格式。 参数设定 找到图标或者是fragstats'set run parameters 打开Run parameters 对话框。 Grid name:选择grid 文件。 Output File:随便命个需字,存在你能找到的地方。 Is properties file找到步骤五所保存好的*.fdc文件。 Output Statistics:选择你要计算的指数,有斑块级别的、地类级别的、景观级别的,自己可以任意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和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

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部分景观指数及其生态学含义

表4.3-6 沁河流域不同水平年景观指数(Landscape)计算结果

景观中模地(Matrix)或优势景观元素的依据之一;也是决定景观中的生物多样性、优势种和数量等生态系统指标的重要因素。 拼块个数(NP),单位:无,范围:NP>=1 公式描述:NP在类型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某一拼块类型的拼块总个数;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中所有的拼块总数。 生态意义:NP反映景观的空间格局,经常被用来描述整个景观的异质性,其值的大小与景观的破碎度也有很好的正相关性,一般规律是NP大,破碎度高;NP小,破碎度低。NP对许多生态过程都有影响,如可以决定景观中各种物种及其次生种的空间分布特征;改变物种间相互作用和协同共生的稳定性。而且,NP对景观中各种干扰的蔓延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如某类拼块数目多且比较分散时,则对某些干扰的蔓延(虫灾、火灾等)有抑制作用。 最大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单位:百分比,范围:00 公式描述:MPS在拼块级别上等于某一拼块类型的总面积除以该类型的拼块数目;在景观级别上等于景观总面积除以各个类型的拼块总数。 生态意义:MPS代表一种平均状况,在景观结构分析中反映两方面的意义:景观中MPS值的分布区间对图像或地图的范围以及对景观中最小拼块粒径的选取有制约作用;另一方面MPS可以指征景观的破碎程度,如我们认为在景观级别上一个具有较小MPS值的景观比一个具有较大MPS值的景观更破碎,同样在拼块级别上,一个具有较小MPS值的拼块类型比一个具有较大MPS值的拼块类型更破碎。研究发现MPS值的变化能反馈更丰富的景观生态信息,它是反映景观异质性的关键。 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AWMSI), 公式描述:AWMSI在拼块级别上等于某拼块类型中各个拼块的周长与面积比乘以各自的面积权重之后的和;在景观级别上等于各拼块类型的平均形状因子乘以类型拼块面积占景观面积的权重之后的和。其中系数0.25是由栅格的基本形状为正方形的定义确定的。公式表明面积大的拼块比面积小的拼块具有更大的权重。当AWMSI=1时说明所有的拼块形状为最简单的方形(采用矢量版本的公式时为圆形);当AWMSI值增大时说明拼块形状变得更复杂,更不规则。

《农业生态学》基本概念汇总

概念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中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 物环境,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2.系统: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 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是指在一定边界范围内,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功能并朝着某个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 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在一定空间内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简单定义)。 4.农业生态系统: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起来,并在人为和自然共同支配下进行农副产品生产的综合体。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5.1866年德国学者H.Haeckel(海克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有机体与环 境条件相互关系的科学”。 6.1935年英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尼(Tansley)第一次提出生态系统概念。 7.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在20世纪40年代对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能量流动的研 究工作,初步奠定了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8.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系统概念与体系。 9.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 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10.生态学研究对象随研究层次水平而变化。 1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 12.生态学原理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系统论是其方法基础。 13.生态因子:指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起作用的各种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CO2、 O2 、土壤PH值、土壤酸碱度等。生态因子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14.Liebig最小因子定律(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全域打造成为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城市。以下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桂东的决定》(桂发〔xx〕1号)(以下简称《决定》),完成《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方面,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经费,完善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三、明确职责分工 为确保《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实现,我县按照国家试点文件和全省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见附件1),将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2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细化分解成了108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实施时间(见附件2)。其中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等部门还要负责牵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体系的具体构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四、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方案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决定》的精神,聘请有关专业机构抓紧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论证工作,并尽快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按步骤分年度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强化督查考核 各乡镇、各牵头部门要对照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1月底前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该年度的工作目标和需实施的具体项目。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综合汇总情况研究制定全县年度实施方案,经县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要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组织对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进展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和通报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六、深化工作效果

关于生态学的一般概念

关于生态学的一般概念 澳大利亚是国际上牧业最发达的地方。当他还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时,生态环境相当稳定,差本上也属于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但好景不长,欧洲殖民主义者在他们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实施了侵略。与此同时.侵略者带进了几只家兔。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中没有家兔的天敌,兔子遇到了适生环境后无限制地繁衍起来,成了一大灾荒,后来澳大利亚虽然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束缚但兔子的数量却是当时人口数量的30多倍。要恢复原有的畜牧业优势,草场却被兔子啃个精光。当时没有这门知识也顾不及考虑其它因素,只想着如何防止兔子的泛滥成灾。修过篱笆墙兔子照样能钻过去,拉电网但费用太大。于是科学家们就动脑子。他们发现和澳大利亚气候类似的南美洲的干旱地区有一种巨大的仙人掌,把它引进来作生物篱笆墙,既省事省钱也不用维修,又能挡住兔子,岂不是一举两得。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没想到仙人掌一进来很快就把大片草场的土地占据了。因为仙人掌并不按照人们划定的边线去生长,用什么办法控制仙人掌的发展呢?科学家们又大费周章地从仙人掌的原产地引进一种蝴蝶,这种蝴蝶的幼虫专门吃仙人掌的嫩芽,这就抑制了仙人掌的繁殖,终于使生态系统达到了暂时的平衡。 限制了兔子的生存范围,又控制了仙人掌的无绪扩张使澳大利亚的牧业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牛的数量与日俱增。牛是要拉

粪便的。牛粪覆盖了大面积的草场,牛粪的分解就成了发展畜牧业的一大难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的土地上这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有一种昆虫一蜣螂,俗称屎壳螂,它是分解牛粪净化草原最理想的生物。澳大利亚没有这种东西。虽然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也很欣赏这个小东西,但因前边的的教训,使这一次的引进工作小心多了,先通过试验,选择理想品种再研究该品种的天敌等相关事项,要不然屎壳螂把澳大利亚的领土占据了也是一个不得了的事情。自引进这个小东西后,解决了他们的牛粪分解,净化草场的问题,使他们草场里的能量循环达到了新的平衡,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有个国家叫埃及,它属于热带沙漠系统,从其地域特点与自然条件来着是不适宜发展农业的。我们也还记得有一部电影《尼罗河的惨案》。但就是因为有尼罗河这股水从埃及通过使其沙漠系统发生了变化,过境地区的干旱土地得到了尼罗河的灌溉,非常优越的光能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所以埃及的粮食和棉花生产都很好。于是就想如果能使尼罗河这股水扩大灌溉面积不是更能增产吗?他们也不考察论证,也不进行可行性研究,就不加思索地在尼罗河的上游阿斯旺修建了一个高水坝。一下子灌溉面积扩大了六百万亩,增产幅度非常明显。这样一来尼罗河不再自由泛滥了,原来靠河水泛滥自然施肥的大面积土地,再也得不到肥沃的腐殖水的灌溉了。那就必须购买大量的化肥,然而扩大灌溉面积增产的那一部分收入还不够买化肥的钱;更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