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生态批评解读《白噪音》

一、引言

唐?德里罗是当代一位多产的作家,自1971 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美国的传说》问世到2010 年《终点》的出版,他已经发表了16 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散文、戏剧等,一直是评论界的焦点人物。《白噪音》于1985 年发表,次年即获美国的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且这部作品也被称为是后现代主义的杰作。小说由三部分组成——波与辐射;空中毒物事件;戴乐儿闹剧。对空中毒物事件的描写,读起来像是“灾难恐怖小说”,使人们深思后现代的生态危机。本文以生态批评解析这部著作,进一步指出只有在精神生态与社会生态良性发展的同时才能推动良性自然生态的重建。

二、生态批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环境破坏也日益严重,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描写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作品《寂静的春天》是一个拐点,开启了文学家自觉地在生态范畴里创作文学作品的时代,欧美生态文学进入大繁荣阶段。“大卫?格里芬宣布后现代思想是彻底的生态主义,科学已经成为新的撒旦”。唐?德里罗作为后现代的代表作家,在《白噪音》中,深刻地描写了科学技术对人所带来的影响。生态危机不仅仅限于自然生态危机,还有社会生态危机以及精神生态危

机。生态批评不单只是关注自然生态这一层面,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同样是生态批评必须关切的对象。

三、生态批评解析《白噪音》

(一)自然生态的破坏。在后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高科技产品,而原有的自然生态在逐渐被破坏。在小说《白噪音》中,无线电、电视、微波、超声波、汽笛声、照相咔嚓声等淹没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每晚杰克都会失眠,原本寂静的深夜却被飞驰而过的汽车声而打乱。然而,作为一名父亲,杰克也深深感受到自然生态异化损坏了人们的健康。他的大儿子海因利希年方十四却已经开始秃顶,格兰德尼为此感到“纳闷”,猜想:“难道他妈妈在怀他时服了某种能改变基因的药物?我在什么地方犯了错?难道我抚养他长大的地方附近有个我不知道的化学废料场,夹带工业废料的空气流过而导致头皮退化?”(DeLillo 22)空中毒物事件,让镇上的居民成为难民。毒雾的主要成分是尼奥丁衍生物,它是生产杀虫剂的副产品,它们是被丢弃后堆积而成的一堆东西。其原产品杀死蟑螂,副产品杀死其余的一切东西。这种高科技的副产品的泄露,使整个小镇陷入恐惧,人们混乱地逃亡。在整部小说中,读者不会感觉到一年四季的景观变化,只有逃难之时的风雪及令人最难忘那轮日落。日落的异常揭示了自然的破坏,但人们茫然不知还把日落当成美景。

二)社会生态的异化。良好的社会生态可以为自然生态提

供的保障,而不良的社会生态则可以造成自然生态的毁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对立实质就是社会生态难题,在这部小说中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科学异化与利润最大化。1、科学异化。毒物事件就是科学异化最好的证明。在逃亡过程中,杰克因在毒物中暴露两分钟,结果杰克的后半生被判了死刑。据悉,其万亿分之一的量就能让一只耗子进入永恒状态,这种物质可以在人体中存活30 年。面对科学技术的灾难,人们的解决办法是用另一种高科技解决。技术人员从军用飞机上向雾团喷洒一种转基因的微生物去吞食毒物。但是没有人知道结果怎样?这是一个被科学技术异化的美国社会,这样的社会生态也正异化人们的健康;2、利润的最大化。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唯一目的。在整部小说中,广告无孔不入。如格兰德尼在广告的驱使下慕名参观一号称“美国拍照率最高的农舍”,却发现在看过太多照片和符号之后,农舍本身已无足轻重,它应有的地位完全被取代。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这里根本就没有田园风光,这里充斥广告,到处是商业文化意象。

(三)精神生态的失衡。在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动中,在精神与物质之间,甚至各种精神因素之间,都存在生态关联. 在《白噪音》中,人与自我相冲突引发了精神生态的失衡。1、人们对

自然的敬畏意识淡化。小说中的人们已经把科学神代替了自然神。为了避免心中的恐慌,巴比特企图像科学家分析物质的化学成分一样来分析死亡恐惧,妄想能找到对付这种恐惧的良策。终于,在无意中她竟然发现有一种药物可能会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于是巴比隐瞒着家人,用自己的身体做交易,向“格雷先生”获取还处于试验阶段的高科技产品“戴乐儿”。最后导致家庭的悲剧。小说中我们看到最多的画面就是购物,人们不会去户外关注自然,从自然获取心情的愉悦,反而是通过疯狂的购物,来慰藉精神和心里的创伤。杰克一家深受消费主义的影响,常常去超市购买一大堆商品,但并不关心这些商品是否有用。可见人们精神生态的崩溃;2、人们价值信仰的缺失。在物欲横流的美国后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没有了信仰,因此难以摆脱心中的苦闷。小说最后在杰克和玛丽修女的对话中,修女告诉杰克,事实上,神职人员根本不相信上帝,只是假装信仰,否则世界也会崩溃毁灭。宗教信仰能够安慰世人,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然而后现代人宗教信仰的缺失无疑加重了人们的死亡恐惧,精神生态严重失衡。

四、结语本文用生态批评视角来分析这部经典著作——《白噪音》,它是美国后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及自然生态破坏,社会生态异化,精神生态失衡。这部著作警示后人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高科技,充分利用其优势尽量避免其劣势;更加关注自然,爱护自然,我们的命运与自然息息相关;重拾

精神信仰,使人们的精神家园更加富庶。

大学语文期末论文

大学语文 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指导老师:赵刚 学院:环境与化工学院 班级:制药132班 学号:5801313091 姓名:张慧

辩证地对待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 我们先来看看一些主要的人文学派对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批评。 本世纪以来, 人们主要从生态角度反思了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与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提出了一些颇有新意的批评: 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现代文明史上对科学技术的“生态异化”———人和自然的对抗和分离, 最早 进行揭露和批评的思想家,如何协调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关系构成了他们思想发展中 的一个主题。 其次, 我们来看一下存在主义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科学技术和自然的对立以及由此造成的生态危机, 这是存在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向。在存在主义的后期发展中, 科学技术的转向和生态的转向是交织在一 起的, 这不仅开拓了科学学和生态学这两个新领域, 而且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生态化。 最后, 我们来看一下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所作的生态批评。由于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因此, 对科学技术进行批判也成为号称“社会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想的一个内在构成部分, 并由此发展出了一种在生态问题上较为重要的社会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以上关于科学技术的三种形式的生态批评, 尽管出发点各不相同, 结论似乎也大相竟庭,但他们的批评揭示了由于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滥 用所造成的资源储备下降、环境遭受破坏和文化上的异化等问题。他们呼吁开发利用新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和将科学技术置于人的控制之下等意见, 也是相当中肯的。他们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科学技术发展中所以产生负作用, 一 个根本原因就是迷失了科学技术发展本来应有的目标, 丧失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在发展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上出现了偏差。正是在这种反思中, 人们进一步明确了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人文关怀的观念。 我们应该辩证地对待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二者是辩证的关系。 科学技术成果本身是没有目标的, 没有意义的, 只有人文关怀才使得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了目标, 有了意义。我们必须坚决拒绝那种只要科学技术发展, 只要物质财富, 而丧失人文关怀,不顾人类命运的错误倾向。同时, 我们又看到, 有些人在 反思和批判科学技术发展的负作用时, 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以反对科学主义为名, 把科学技术本身当成灾难的根源, 并且提出了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张。这种主张和理论同真正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也有少数人在盲目地附和国外的这种论调。这种倾向是有害的。对此, 我们不能听之任之。我们必须明确地划清主张在科学发展中渗透人文关怀与盲目地反对发展科学技术的界限。 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不是一回事, 二者有可能出现脱节现象, 有可能发生矛盾和冲突, 而且二者之间确实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甚至出现了尖锐的矛盾。所以, 我们既要反对那种只知单纯发展科技而“忘记”了人文关怀的倾向, 又要反对那种假借人文关怀的名义而否认科技发展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倾向。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批评的理论焦点与实践 生态危机是摆在当代人面前极为严峻的现实,为此,学术界有必要将呈纷繁之势的生态批评理论予以系统化,透过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人类的生态意识。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为提高民众对生态危机的认识和解决生态危机的责任感,生态批评家需要对生态理论所面临的实质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在生态美学追求的同时,发挥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作用,并在生态批评的实践中,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一、生态理论的论争焦点 生态意识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代,但是,生态理论成为显学却仅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虽然生态研究成为显学较晚,可是,在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其发展速度却极为惊人,现已渗透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宗教学、人类学、美学、文艺学、生态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综观这些学科的生态理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均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批评理论也是如此。无论学术界对此做出了多少种解释,在“文学就是人学”①的理论框架下,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均是当代生态文学批评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理论论争的焦点。从哲学认识论上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主客体关系之争:坚持“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论和环境与人类对立的二元论。在整体论看来,人与自然是同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西方古代思想家泰利士认为海神是创世之母,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水;赫拉克利特把宇宙统一的本源归于火;芝诺则直接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界定为一体的,人的“终极意义也许可以界定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生活,或者,换句话说,即我们人类与整个宇宙和谐统一地生活,所有的行为都不违背自然万物间的普遍法律”[1]77。中国古代思想家董仲舒和张载等人总结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说法,均体现了人与自然同为一体的生态哲学观。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则将物质与精神、本质与现象等诸方面对立起来,使自然界与精神世界分离开来。尤其是科学主义形成以来,自然被物化,成为与人类相对立的“客观世界”,人则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宗教哲学教义开宗明义地指出,上帝造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来主宰世间万物。这些二元论的思想无疑为人类中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当代生态危机产生的哲学认识论基础。 从人本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与归宿,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是为了实现快乐之目的,所以,“中国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充分遵循天人合一论的。人本经济学强调人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主宰者。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必须保护自然,争取与自然万物的相互调适,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类自己”[2]。在人本主义经济学看来,以一定的物质存在与消费为基础而又超然于物质之上的一种欣慰和愉悦的人类精神感受就是快乐。这一理论认为消费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如果这种发展损害了保证人类生命存在的自然物,那么这种发展就是得不偿失的。西方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由于没有充分体现这种人本主义精神,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其结果即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3]304-305。这就是“一线胜利”与“二线三线失败”的辩证关系。 从政治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在公民权方面又存在着自由主义与城市共和主义之争。一方面,自由主义强调公民的个人权利;另一方面,城市共和主义强调公共利益以及与此相关的个人责任先于权利、政治德行和公民的生态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政治生态领域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公民权依据的定义是一个公共政治空间中的现象。对于许多批评者来说,无论世界主义的具体内容如何,均不属于公民权理论的范畴,因为,公民权依据的定义只有在民族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战略意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生态社会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理论创新成果,是国家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根据中国国情条件、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深刻洞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际化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面临重大机遇和挑战:一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要综合运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和提高能效、增加绿色碳汇等多种手段;二是人类正面临一次绿色经济的巨大变革,绿色经济和生态产业正在对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根据我国国情,生态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义:第一,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方式要求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生态绿色技术改造现代工业生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第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

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生态文明建设在本质上是要建立一种人与自然、消费与生产、物质与精神之间平衡协调的社会文明。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第三,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全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时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深入发展,发展绿色低碳生态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新焦点,还是提升国家绿色控制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是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因此,我们必须抓住历史机遇,采取积极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Vol.10No.1 2013年1月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an.20131.生态语言学 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 )是生态学和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其宗旨是“研究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Haugen ,1972)近几十年以来,人口急剧增长、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使人们渴望和谐的生态环境,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也在积极寻找各种途径以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语言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王晋军,2007)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但总体上说来可归入 Halliday 和Haugen 所创的两大研究领域。第一,用“生态”作 为语言在环境系统中的隐喻,此类研究强调会强化或弱化语言功能的环境因素。第二,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生态”的含义并探讨语言对环境的影响。前者被称为“语言的生态学”,重视诸如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语言活力、语言进化一类的问题。后者被称为“环境语言学”,研究课题涉及对特定语言系统的生态学分析、语言对生态系统的作用、生态语法等。(范俊军, 2005) 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出发的话语分析吸收了当代批评语言学的理念,即从生态学出发去批评和分析在语言上社会化的生态意识形态和行为。对话语和语篇的生态学批评主要集中在对“表面生态化”(surface ecologization )现象的分析。如今,到处都是“绿色广告”,声称其产品或技术是“绿色”的、“环境友好”的,这种现象可归入语言使用的“表面生态化”。语篇的生态学分析就是要揭开这种表面生态化的虚伪面纱。 本文通过对英语化妆品和汽车广告进行生态批评话语分析,试图揭示这些广告中表面生态化的现象,并指出其对环境的潜在的危害,提高人们对语篇中的非生态现象的识别能力。 2.广告语篇的生态话语批评分析2.1化妆品广告 化妆品广告的主要作用是宣传其具有美容或延缓衰老的功效,因此化妆品广告通常会使用极其优美的语言来诱惑女性购买。这些广告还经常强调它们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化妆品,对人体和环境没有任何伤害,从而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去购 买和使用。下面是二则国际著名化妆品广告: 例一:ELIZABETH ARDEN Ceramide Gold Ultra Restorative Capsules Pure,potent,intensive.These new single dose capsules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Our exclusive CLX Complex delivers the restorative power of Ceramides and essential lipids to help strengthen skin ’s barrier against the visible signs of time. Supports skin ’s own natural collagen for a firmer outlook.Takes the focus off lines and wrinkles to maximise smoother,even toned,younger looking skin. 该广告使用pure 这样的词语,很容易使读者认为该产品是由天然成分制成的。其实我们除了Ceramide 之外,根本不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一方面强调该产品是高科技化妆品,另一方面又强调其天然属性,让读者感觉迷惑不已。 Restortive,younger,smoother 这些词语巧妙的使用,让人们觉 得会拥有漂亮光滑的皮肤,但却不知道能到达何种程度。 例二:LANCOME ABSOLUE ULTIMATE BX Replenish -Radiance -Anti-Brown spot Absolue Ultimate βX serum is enriched with our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Pro https://www.doczj.com/doc/3f18375397.html,bined with a bio -network of wild yam,soy,sea algae and barley,this serum helps the skin to regain a look of vitality and firmness ;deeply replenished with moisture,the skin ’s barrier function is reinforced.Reveal skin that looks visibly younger:wrinkles appear reduced,skin feels denser to the touch and your complexion looks more even and luminous LIFE BEGINS AR 50 Deeply replenish the skin,visibly reduce the appearance of brown spots. 这则广告中使用了大量的科学术语,如βX serum ,Pro- Xylane 。广告中提到该产品使用了wild yam ,soy ,sea algae and barley 等天然成分,以减少我们对这种化妆品真实成分的 担忧。同样,该广告通过故意模糊天然和人造成分来蒙蔽消费 英语广告中的生态批评话语分析 程建山 (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 要:近几十年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导致生态语言学的诞生。生态语言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就 是生态批评话语分析,即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对语言的使用进行批评分析。本文从英语化妆品和汽车广告中发现,这些广告大量使用环保、天然等语言成分来掩饰其对环境的破坏作用,从而揭示了这些语篇中的非生态因素,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广告;批评话语分析 124··

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叙事学术:生态批评的新策略 [摘要]叙事学术是学术研究的一种表达策略,由美国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提出并实践。叙事学术指的是将学者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与其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性阅读经验相混合的写作方法,是在学术论述中有机地融入具有叙述性、形象性和感受性描述的写作策略。叙事学术的主要特征有:试图在“离开与介入”或“品味与拯救”之间为批评家寻找一种平衡,并促使这两者相互强化;为文学文本的阅读提供现实世界的语境;以普通读者的接受和受众范围最大化为目的。 [关键词]叙事学术;斯洛维克;生态批评 美国著名生态批评家斯科特·斯洛维克的专著《走出去思考——离开、介入及生态批评的职责》(going away to think: engagement, retreat, and responsibility,下文简称《走出去思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比通常的随笔更富思想性与学术性,比其他学术论著更富形象性与感染力。通过将叙述性与论述性结合在一起,斯洛维克实践了他所倡导的“叙事学术”(narrative scholarship)。在学术规范日趋完善并愈加严格的今天,这种学术表达的新策略在生态批评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和争议。探讨这种叙述性学术的利弊得失,有助于生态批评的未来发展。 一、“叙事学术”是什么 在《走出去思考》的导言中,斯洛维克写到:

这里的一些论说文……使用了把个人故事与更宽泛的哲学、文学评论相结合的技巧,在1994年的论文《生态批评:讲故事、价值、交际、联系》中,我开始把这种技巧称为“叙事学术”。① “把个人故事与更宽泛的哲学、文学评论相结合的技巧”,这可被视做“叙事学术”最简单的定义。概括整本著作,我们可以为“叙事学术”下一个更明确的定义:叙事学术指的是将学者个人的现实生活经验与其对文学文本的研究性阅读经验相混合的写作方法,是在学术论述中有机地融入具有叙述性、形象性和感受性描述的写作策略,其目的是为文学文本阅读提供现实世界的语境,扩大生态批评的影响范围,使之不仅能够抵达学术圈内的专业人士,也抵达学术圈外的普通读者。叙事学术与规范标准的学术之区别显而易见——后者重视逻辑和理性,排斥个人经验化的叙述,更忌讳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强调研究的客观性;而叙事学术的某些部分与描写个人经验的散文随笔之界限并不清晰,也就是说,它模糊了、跨越了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的边界。 斯洛维克在《生态批评:讲故事、价值、交际、联系》一文里具体阐释了他的叙事学术观念: 生态批评家应该讲故事,应该将叙述用做文学分析持续的或者间断性的策略。其目的并非与文学本身竞争,而是阐释和欣赏阅读语境——也就是说,将文学文本作为以某种方式贡献于我们“在这个世界之外”的生活的语言来接受。我们绝不能把我们的学术缩减为

学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心得_共2页

学习《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心得 一、基本概念解析 生态一词,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 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 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生态的产生最早也是从研究生物个体而开始的,"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 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 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 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则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古代一度辉煌的楼兰文明已被埋藏在万顷流沙之下,那里当年曾经是一块水草丰美之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唐代中叶以来,我国经济中心逐步向东、向南转移,很大程度上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迁有关。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 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 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国强调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就是因为我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污染重、损失大、风险高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并且独特的地理环境加剧了地区间的不平衡。“

谭建香生态批评

枷锁下反叛的精灵 ——《野性的呼唤》之生态批评的解读 谭建香 摘要:生态批评是20 世纪后期文学从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文学批评思潮,它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探讨了文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探究缓解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方法具有重大的 意义。杰克·伦敦在20 世纪初创作的动物小说《野性的呼唤》成为美国自然主义最著名的代表 作之一。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理论角度探究该作品中主人公巴克在文明社会到蛮荒大自然的环 境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任意杀戮的狼狗,挣开人类的枷锁,响应野性的呼唤,最终回归 到大自然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生态批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整体主义;欲望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09)05-80-06 杰克·伦敦是19、20 世纪之交美国最著名的自然主义流派代表作家之一。伦敦以其勇敢的精神打破了维多利亚时期浪漫主义和感伤主义的风格,开始描写生活中粗糙艰涩的一面,将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成为美国文坛“粗糙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他的这种写作手法给美国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的发展进程。正如评论家菲利普·方纳(Philip S. Foner)评价的那样:“没有一个美国作家比杰克·伦敦更能作为时代明确而出色的发言人,因为他打破了冻结美国文学的坚冰,使文学与生活产生了有意义的联系。”[1]《野性的呼唤》便是其中的典型例子,该中篇小说一经问世便成为畅销书,使伦敦一举成名。这部以动物为主人公的小说曾一度成为世界各国学者们竞相研究的热点文学读本。在众多的研究该小说的学术论文中,有把该小说视为儿童文学或动物寓言进行研究,有将该小说视为自然主义或现实主义作品进行研究,也有从分析巴克形象身份寓意或解析隐含主题或探究伦敦寄寓在该小说中的人生哲学角度入手,虽也有少量文章从环境的转变来透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但很少上升到生态批评的理论高度。本文试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剖析小说中主人公巴克在从文明社会到蛮荒大自然的环境转变中由文明的宠物狗变为任意杀戮的狼狗,最终回归大自然的深层原因,即:人类生态整体主义意识的缺乏、无法超越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促使人类征服和统治大自然,对大自然进行疯狂掠夺和施暴,破坏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部规律,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破裂。 一、生态批评的兴起、内涵和特征以及现实意义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促使人类经济空前繁荣,人们在享受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诸多优惠时,也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批评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它是当代生态思潮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产物。生态批评起源于美国,它的产生具有复杂的社会、学术和哲学背景。1962 年,20 世纪最著名的美国生态文学家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出版的《寂静的春天》(The Silent Spring)引起轩然大波,使生态思想深入人心,推动世界范围生态运动的开展。1978 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个术语,生态批评作为新的文学批评思潮便由此诞生。生态批评是一个庞杂、开放的体系,兼具有文化和文学批评的性质,美国生态批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1)

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1) 一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倾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美国形成,进而又 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在众多的对“生态批评”这一术语的界定当中,最能为大多数学者所 接受的,是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 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 生态批评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将生态学与文艺学结合起来的批评,就像精神分析批评或神话原型批评那样。其实不然。虽然有的生态批评家引用了一些生态学研究成果、环境科学研究数据,但从整体来看,生态批评里的自然科学成分并不突出。生态批评家主要吸取的并非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成果,而是生态学的基本思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生态哲学思想。生态哲学是生态文学批评的理论起点和依据。克洛伯尔对这一点有明确论述。他说:“生态批评并非将生态学、生物化学、数学研究方法或任何其它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 文学分析。它只不过是将生态哲学最基本的观念引入文学批评。” 把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乃至整个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批评,揭示了这种批评最为关键的特征。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生态批评有着显示其本体特征和独特价值的主要任务,那就是通过文学来重审人类文化,来进行文化批评——探索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导致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危机。诚如乔纳森·莱文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社会文化的所有方面,共同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 上生存的独一无二的方式。不研究这些,我们便无法深刻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只能表达一些肤浅的忧虑。……因此,在研究文学如何表现自然之外,我们还必须花更多的 精力分析所有决定着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生存于自然环境里的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并将这种分析与文学研究结合起来。”生态批评就是要“历史地揭示文化是如何影响地球生态的”。著名生态思想研究者唐纳德·沃斯特也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研究生态与文化关系的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人 类学家和哲学家虽然不能直接推动文化变革,但却能够帮助我们理解,而这种理解恰恰是文化变革的前提。” 生态批评的端倪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1974年,美国学者密克尔出版专著《生存的 悲剧:文学的生态学研究》,提出“文学的生态学”(Literary ecology)这一术语,主张批评应当探讨文学所揭示的“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要“细 致并真诚地审视和发掘文学对人类行为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作者还尝试着从生态学的角 度批评古希腊戏剧、但丁、莎士比亚以及某些当代文学作品。同年,另一位美国学者克洛

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生态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就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 1.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现状及主要问题 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目前,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

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必须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1.2森林及林业生态建设的经济意义 重大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Angel and Devil: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Heroes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2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 3 听说法与交际法的区别 4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6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7 女性主义视域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8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英汉道歉语及其策略 9 商务谈判中的语言技巧 10 当爱遇见不爱——浅析《马可百万》中的三对情爱关系 11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175 567 12 48 12 通过《推销员之死》探究现代人生存困境问题 13 永恒的精神追求—《天使,望故乡》的精神主题分析 14 The Comparison and Translation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15 浅析歇后语翻译中直译的可行性 16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17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 18 金钱在婚姻中的角色:《爱玛》和《名利场》中女主人公婚姻观的差异 19 论《等待戈多》中的荒诞与象征 20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看美国梦的破灭—富兰克林式美国梦与爱默生式美国梦的比较 21 英语流行歌曲中隐喻的功能分析——以后街男孩的歌曲为例 22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23 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 2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5 从《恋爱中的女人》看劳伦斯的男性霸权意识 26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7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中的三个世界 28 《在路上》:垮掉一代的反叛与追求 29 从旅游看中美核心文化差异 30 消极商务信函写作策略 31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32 从“三美”原则看《荷塘月色》的翻译 33 《尤利西斯》的象征艺术 34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35 汉语新词及其英译策略研究 36 从合作原则角度解读《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37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38 “逍遥骑士”——浅析年代美国嬉皮士文化 39 《理智与情感》中的婚姻 40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41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从生态批评主义角度看《白鲸》的生态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报刊广告英语的文体特色分析 2 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 3 西方文学中撒旦形象的形成与发展 4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 5 试析文化语境对大学英语阅读的影响 6 关于方言对英语语音学习影响的研究 7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 8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9 艾丽丝?沃克《日用家当》中的人物解读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之旅 11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12 “A Rose for Emily”中“Rose”寓意的新解 13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14 《傲慢与偏见》中的三种不同婚姻的分析 15 An Analysis of Youth Subculture through the Movie--Trainspotting 16 从美国核心价值观分析美国家庭学校产生的必然性 17 《爱玛》的婚姻观分析 18 A Tragedy of Ambition on Macbeth

1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20 英语新词特点研究——词汇学习和了解文化的有效途径 21 从《海狼》看杰克?伦敦的女性观 22 《傲慢与偏见》与《劝导》中婚姻模式的对比研究 23 《女勇士》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 24 性格和命运--《小妇人》中四姐妹分析 25 从生态中心主义角度分析康拉德《黑暗的心》 26 基于认知的颜色词隐喻研究 27 中美婚姻价值观对比 28 论《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29 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30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 31 A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Idioms with Numeral “San” 32 中英道歉语的比较分析 33 《大地》中的儒家思想 34 难以实现的梦——解读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美国梦的虚幻性 35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扮演

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是一个言人人殊的话语体。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一般认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年首次提出,他的《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文章在《衣阿华评论》1978冬季号上刊出,以“生态批评”概念明确地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1992年,“文学与环境研究会”在美国内华达大学成立。1994年,克洛伯尔出版专著《生态批评:浪漫的想象与生态意识》,提倡“生态学的文学批评”(ecological literary criticism)或“生态学取向的批评”(ecological oriented criticism)。1995年在科罗拉多大学召开了首次研讨会,会议部分论文以《阅读大地:文学与环境研究的新走向》为书名正式出版(1998)。其后,生态批评的著作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充斥文论界。[3] 1996年美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生态批评读本》由格罗特费尔蒂和弗罗姆主编出版,其宗旨在于“分别讨论生态学及生态文学理论、文学的生态批评和生态文学的批评”,使得生态批评更具有文学批评的特征和范式。在导言中格罗特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给生态批评加以定义:“生态批评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正如女性主义批评从性别意识的视角考察语言和文学,马克思主义批评把生产方式和经济阶级的自觉带进文本阅读,生态批评运用一种以地球为中心的方法研究文学。” 1998年英国第一本生态批评论文集《书写环境:生态批评与文学》在伦敦出版,分生态批评理论、生态批评的历史、当代生态文学三个部分。这本由克里治和塞梅尔斯主编的著作认为:“生态批评要探讨文学里的环境观念和环境表现”。 1999年夏季的《新文学史》是生态批评专号,共发表十篇专论生态批评的文章,2000年出版的生态批评著作主要有默菲教授主编的论文集《自然取向的文学研究之广阔领域》,托尔梅奇等主编的《生态批评新论集》,贝特的《大地之歌》等。2001年,布伊尔出版了新著《为危险的世界写作: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文学、文化与环境》,麦泽尔主编出版了《生态批评的世纪》。2002年年初,弗吉尼亚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第一套生态批评丛书:“生态批评探索丛书”。美国的格伦·洛夫于2003年末出版的《实用生态批评》、英国的格雷格·加勒德于2004年8月出版的《生态批评》 对“生态批评”的定义,言人人殊,难有定论。米歇尔·P·布兰奇等人在《阅读大地》中说:“隐含(且通常明确包含)在这种新批评方式诸多作为之中的是一种对文化变化的呼唤。生态批评不只是对文学中的自然进行分析的一种手段,它还意味着走向一种更为生物中心的世界观,一种伦理学的扩展,将全球共同体的人类性观念扩大到可以容纳非人类的生活形式和物理环境。正如女权主义和非裔美国文学批评呼唤一种文化变化,即通过揭露早期观点的狭隘性而努力促成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一样,生态批评通过考察我们关于自然世界之文化假定的狭隘性如何限制了我们展望一个生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的能力而呼唤文化的改变。” 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劳伦斯·布伊尔(Lawrence Buell)在其著作《环境想象:梭罗、自然书写和美国文化的构成》中将生态精神贯穿到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更为深入的层面里。在这部堪称“生态文学批评的里程碑”的著作中,布伊尔将其矛头指向了20世纪以来文学和批评中的一个主要倾向:对真实世界的指涉维度的丧失。[4]布伊尔认为:生态批评通常是在一种环境运动实践精神下开展的。换言之,生态批评家不仅把自己看作从事学术活动的人。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_姜春华

2009年6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un.,2009 第27卷第3期 JOURNA L OF S OCIA L SCIE NCE OF J IAM USI UNIVERSITY V ol.27 N o.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战略选择 ① 姜春华 (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摘 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生态意识淡漠,资源瓶颈突出,环境污染加剧,法规监管缺位。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传统观念,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建立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完善生态治理机制,才是 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生态文明;挑战;战略选择[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09)03-0032-02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我国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顺应了文明转型的要求,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的提升。当前,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由于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但是,由于自然、历史和认识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生态意识淡漠。所谓“生态意识”,是指人们在把握和处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应持有的一种健康、合理的态度,具有的一种认真、负责的精神。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所以,人类要顺应自然运行规律,保证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但长期以来,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们环保意识淡漠,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人类发生了很多人的灾难。 2.资源瓶颈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Π4,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储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5%,铁矿石、铜和铝土矿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Π6、1Π6和1Π9,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稀缺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 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 3.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我国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二氧化硫排放量、日均污水排放量都居世界第一位,能源消费量和C O 排放量均居世界第二位,有机污水排放量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印度排放量的总和,单位G DP 污染物排放量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十几倍。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恶化,造成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267.4万多平方公里。全国18个省区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物种正以100-1000倍的自然速率消失,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4.法规监管缺位。据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每年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高达1500—2200起,每年发生的环境违法案件多达2万件左右。面对这样的数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我国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和违法案件层出不穷?究其根源,环保政策不配套,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没有形成长效运行机制。环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治理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缺乏对有关官员的管理问责及事后的执法处置,使环境治理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总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建设和破坏并存的复杂状况,挑战严峻。这既有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发生的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又有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人类活动的剧烈干扰和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已经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 — 23—①[收稿日期]2009-02-20 [作者简介]姜春华(1969-),女,黑龙江讷河人,硕士,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教授,从事经济理论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