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实验期末重点整理

动物实验期末重点整理

动物实验期末重点整理
动物实验期末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期末重点

题型:选择、判断、填空、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实验动物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指的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的四个标准化包括哪些?

它包括实验动物的:(1)遗传学控制标准、(2)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3)设施环境控制标准、(4)饲料营养质量控制标准。

3.生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AEIR

Animal 实验动物Equipment 仪器设备

Information 信息Reagent 试剂

4.什么是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5.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哪些要求?

1.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

2.尽可能的采用替代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

3.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4.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

5.要爱护动物和对由于试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激之情。

6.什么是动物实验的“3R原则”?

Replacement 替代:尽可能用低等实验动物替代高等实验动物,用离体培养的细胞、组织、器官代替动物个体,用微生物代替动物,并能获得相同试验效果的科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降低到实现科研目的最小量

Refinement 优化:改善动物设施、饲养管理和实验条件,精选实验动物、技术路线和实验手段,优化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技术,熟练掌握动物实验技术,减少对动物的损伤,减轻动物的痛苦和应激反应。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

1. 请说出实验动物种、品种、品系的概念。

(1)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2)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是人们根据不同需要而对动物进行改良、选择、定向培育,具有某种特定外形和生物学特性的动物群体,其特性能较稳定遗传。(3)品系(strain):是实验动物分类学上专用名词,指来源明确,并采用某种交配方法繁殖,而具有相似的外貌、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和稳定的遗传学特性,可用于不同实验目的的动物群体,如近交系、封闭群、杂交群。

2. 什么叫近交?什么叫近交系?

(1)近交(inbreeding)即近亲交配。从一个动物群体中有意识地选用血缘关系比较接近的雌雄个体进行交配。近亲交配有三种形式:兄妹交配、母子交配和父女交配,最常用的形式是全同胞兄妹交配。

(2)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brother-Sister inbreeding)20代以上而培育成的动物。

3. 近交系动物有哪些特点?

(1)基因的纯合性(近交系动物的每个个体)

(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一个近交系动物的所有个体)

(3)遗传的稳定性(所有近交系)

(4)遗传组成的独特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5)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6)表现型的一致性(同一近交系个体间)

(7)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8)国际分布的广泛性

4. 近交系动物的局限性和缺点是什么?

(1)对某一实验刺激的反应缺乏普遍性

(2)对环境适应能力差

(3)生长发育慢,繁殖力差

5. 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群体。

特点:(1)繁殖率高,易饲养,抗病力强。(2)对实验刺激接近自然种属的反应特点。

常用:小鼠:KM、ICR、NIH、Laca

大鼠:SD、Wistar

6. 杂交群: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杂交群(Hybrid),又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代。

常用:C3HXF1(肥胖、糖尿病模型)

7.按遗传学控制分类,可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封闭群(远交系)、突变系、杂交群。

第三章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学控制

1.根据对实验动物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的控制,可将实验动物分为哪几类?各类动物的定义是什么?应饲养在什么环境中?

(1)无菌动物(GF)指用现有的检测方法,未能发现在动物体表体内携带其它种生命体(包括一切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实验动物。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2)悉生动物(GN)又称已知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带有明确的微生物种类的动物。

饲养条件:无菌隔离器内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指不携带特定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但带有已知和未知的微生物群的动物。

?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内大规模生产/隔离器内保种

(4)清洁动物(,CL)定义:微生物控制级别介于SPF动物和普通动物之间的动物?饲养条件:屏障系统大规模生产

(5)普通动物(CV)定义:不带有严重危害动物自身健康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的动物。

饲养条件:普通开放环境

2.试述无菌动物的生物学特性

(1)生长、繁殖和寿命

GF动物生长曲线在育成期与普通动物(CV)相似,以后则逐渐减慢,最终GF动物的成年体重小于CV动物。繁殖性能两者相似。寿命GF动物比CV动物要长得多。

(2)消化系统

①盲肠肥大,故GF动物的粪便比CV动物要稀,排尿量则少。

②肠壁变薄,绒毛短,肠蠕动缓慢,食物通过肠道时间延长。

③肠道中胆汁酸含量高。初级结合的胆汁酸在低部肠道更容易吸收,随粪便的排出量大大减少。

④因没有肠道细菌分解,粪便无臭味。

(3)血液循环系统

心脏相对变小、白血球少、且数量波动范围小,这一特点与无病原体入侵有关。

(4)免疫系统:脾脏小,免疫球蛋白及其合成率低

(5)抗辐射能力强

3. 小鼠传染性脱脚病(Infectious ectromelia , Mouse pox)

病原学:鼠痘病毒(Poxviridae, mouse poxvirus)

传染源:病鼠、无症状带毒鼠

传播途径:接触传播、消化道传播

易感动物:小鼠(某些品系易感,某些品系抵抗)

4.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infection)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Bunyaviridae, Hantavirus),主要为汉城病毒型(Seoul virus)5.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

传染源:病鼠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啮齿类实验动物急性肺炎,动物发出“呼噜声”。

6. 哨兵动物:为微生物检测所设置的指标动物。(免疫功能正常的SPF/清洁动物)

第四章实验动物环境控制

1.如何理解动物对实验处理的反应式R = (A + B + C)×D + E

(1)R: 实验动物的总反应

A: 实验动物种属的共同反应

B:动物品种及品系特有的反应

C: 动物的个体反应(个体差异)

D: 环境的影响(包括实验处理)

E: 实验误差

(2)由式中可知,A、B、C是与遗传有关的因素,D是人为控制的可变因素,与R呈正相关而起重要作用。在实验动物的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如果将环境D变化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那么动物实验的总反应也就代表了动物自身对实验处理的反应。如果环境条件控制的不好,实验结果就难以稳定一致,甚至导致错误结论。

2.什么叫屏障环境?屏障环境是通过控制什么,避免各种可能的传染因子传入屏障环境内?(1)屏障环境:是专门为清洁级、SPF级动物饲养和动物实验设计的环境。

(2)通过控制:气流、人流、物流和动物流,形成控制微生物进入的屏障。通过对温湿度、噪声和换气次数等各种理化因子的控制,给动物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3)屏障环境温度控制在20℃-26℃,日温差≤4℃,相对湿度控制在40%-70%,换气次数控

制在10-20次/小时,空气洁净度7级。

第五章实验动物营养学

1.什么叫必需氨基酸?实验动物所需要的必需氨基酸有哪些?

(1)必需氨基酸:某些氨基酸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这类氨基酸称为必需

氨基酸。

(2)8种必需氨基酸简易谐音记忆法:(一两色素,本来淡些)

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蛋氨酸缬氨酸(组氨酸精氨酸)2.什么叫必需脂肪酸?实验动物所需要的必需脂肪酸有哪些?

(1)必需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饲料供给,称为必需脂肪酸。

(2)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3.不同食性的实验动物在营养素的需求上有什么不同?具体比例?

根据食性的不同,将动物分为三类:

肉食性动物:犬、猫等——对蛋白质和粗脂肪需求大

草食性动物:豚鼠、兔、羊等——对粗纤维需求大:

杂食性动物:小鼠、大鼠、地鼠、猴等

4.什么叫全价营养配合饲料?

全价营养配合饲料:是将各种饲料原料粉碎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和能量均衡,能够完全满足动物的各种营养需要,不需添加任何其它成分就可以直接饲喂,并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大鼠、小鼠、家兔和豚鼠都采用全价营养配合饲料。

5.特殊动物营养要求:

●小鼠:无菌小鼠应补充维生素K、B族

●大鼠:无菌大鼠应补充维生素B12

●仓鼠:对蛋白质需求高于大小鼠

●豚鼠:对蛋白质和纤维素需求大,对维生素C缺乏敏感

●兔:应保证粗纤维的含量

●犬:对蛋白质和脂肪需求大

●猫:应补充维生素A

●猴:应补充维生素C

第六章常用实验动物

2. 大鼠的生理(选择):

(1)汗腺不发达,仅在爪垫上有汗腺。尾巴是散热器官。在高温下靠流出大量唾液调节体温。

(2)大鼠无胆囊,胆管直接与十二指肠相连。(3)大鼠食管与胃交界处有皱褶,能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因此大鼠不会呕吐。

大鼠无呕吐反射,血压对药物的反应敏感,血液成分呈动态变化,视觉、嗅觉灵敏,对空气中的尘埃、氨气、硫化氢极为敏感,易患肺炎或进行性肺坏死而死亡。对噪声敏感,噪声易引起内分泌紊乱,吃仔或死亡。应激反应敏感。对营养缺乏非常敏感。大鼠对湿度要求严格,如空气过于干燥,易发生环尾病。

3.豚鼠主要生理特点(选择)

1).生长发育母鼠怀孕期较长,为65(59~72)天,胎儿在母体发育完全,出生后即已完全长成,2月龄达到性成熟,体重在400g左右;3月龄达到体成熟,雌性豚鼠重700g,雄性豚鼠重750g左右。

2).嗅觉、听觉较发达豚鼠嗅觉、听觉较发达,对各种刺激均有极高的反应,如对音响、嗅味等均极敏感,并引起流产,受惊时亦易流产。

3).不能合成维生素C 豚鼠体内缺乏左旋葡萄糖内酯氧化酶,不能合成维生素C。所需维生素C必须来源于饲料中。

4).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抗病能力较差,对抗生素敏感。

5). 自身体温调节能力较差

6). 抗缺氧能力强豚鼠能耐低氧、抗缺氧能力比小鼠强4倍,比大鼠强2倍。

4.说明Beagle犬成为国际上标准实验用犬的理由。

特点:体型适中,成年犬8-13kg,短毛、性情温顺、易于驯服和抓捕、抗病能力强、遗传性能稳定,对实验反应一致。

5.小型猪的应用:

1).心血管研究:小型猪心血管系统与人类极为相似,尤其是其冠状动脉循环在解剖学、血

流动力学方面与人类很相似,小型猪对高胆固醇饮食的反应和人一样,可自发动脉粥样硬化,其变化与人相似,可作为心肌梗塞动物模型。

2).代谢性疾病研究:小型猪的饮食结构、营养吸收和胃肠道结构、新陈代谢机制,以及糖的吸收、转运和利用等方面与人类相似;此外,猪的胰腺发育和形态也与人类相似。因此,用小型猪制作代谢性疾病动物模型高血糖症和高脂血症, 并可用此来建立Ⅱ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6.简述豚鼠、兔、猫、犬在生物医学中的主要应用(了解)

大鼠

(一)内分泌研究

(二)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

(三)药物研究

药物安全性评价:长期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等

药效学研究

(四)行为学研究

(五)老年病学研究

(六)肿瘤研究

(七)感染性疾病研究

(八)心血管疾病研究

豚鼠

(一)免疫学研究

1 过敏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和变态反应的理想动物模型

豚鼠易引发速发性变态反应,过敏原再次进入豚鼠体内引发豚鼠出现发绀、虚脱、支气管平滑肌痉挛,随即窒息死亡。

迟发型超敏反应与皮内注射结核菌素有关,一般在注射后24-48h内发生。

2.皮肤刺激试验:用于研究化妆品和外用药物的局部皮肤试验

3.提供补体

药物研究:平喘药镇咳药局部麻醉药研究

(三)传染病学研究

豚鼠对结核杆菌、白喉杆菌、鼠疫杆菌、钩端螺旋体、霍乱弧菌、布鲁氏菌、沙门氏菌等病原体十分敏感,可用于病理、诊断等研究。

(四)耳科学研究

豚鼠耳廓较大,听力敏锐,常用于耳科学疾病研究。

(一)发热及热原试验

(二)皮肤刺激试验

(三)制作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四)生殖生理研究

(五)制备免疫血清

(六)心血管病研究

(七)微生物学研究

(八)眼科学研究

(九)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等的急性实验研究

(十)遗传学研究

(十一)口腔学研究

猫主要用于神经学、生理学、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一)神经系统的研究

(二)药理学研究

观察药物对猫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作用及药物的代谢过程。常用猫进行冠状窦血流量的测定、观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以及阿托品对毛果芸香碱的拮抗作用等药理实验。(三)心血管系统实验

猫的血压恒定,能描绘出完好的血压曲线,血管对药物反应灵敏,且反应与人相似,适合作血压方面的实验。

(一)实验外科学

(二)药理、毒理学研究

(三)基础医学研究

(四)非传染性疾病研究

(五)传染病学研究

7. 非人灵长类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生殖生理学研究、传染病学研究和疫苗试验、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器官移植研究。

第八章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1.常用往裸小鼠身上移植人癌肿瘤的途径有哪些?

皮下移植、腹腔移植、原位移植、肾囊膜下移植

第九章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1.什么叫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是指为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生机理及建立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而制作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实验动物。

2.自发性动物模型,诱发性动物模型,诱发突变性动物模型的基本概念。

(1)自发性动物模型:在自然情况下正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从而具有某种遗传缺陷或某种遗传特点的动物,如裸鼠、糖尿病大鼠。

(2)诱发型疾病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根据人类疾病的病因,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致病因素人工诱发而造成动物组织器官的一定损伤,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变化。

(3)诱发突变性动物模型:用人工致突变技术,使动物的生殖细胞染色体基因发生突变,通过交配,使突变基因遗传给子代,通过对动物外形和精神行为的观察、血液的生化、器官脏器的病理检查等,筛选出有价值的疾病动物模型。

3. 自发性疾病动物模型:

(1)自发性糖尿病:db/db(Diabetes)小鼠(肥胖)、ob/ob(Obese)小鼠(肥胖)、BB (Biobreeding)大鼠、GK大鼠。

(2)自发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WKY大鼠:用Wistar大鼠培育而成,为SHR的正常血压对照组动物。

(3)自发性肥胖症:ob/ob小鼠(最常用)、Yellow(Ay/a)肥胖小鼠、Zucker大鼠。

(4)自发性快速老化小鼠(senescence accelerated mouse,SAM)

日本京都大学胸部疾患研究所老化生物研究室竹田俊男教授,在美国引进的AKR/J小鼠(胸腺肿瘤模型小鼠)中发现突变小鼠,用20年时间精心培育成功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4.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的分类。

1.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裸小鼠、裸大鼠

2.B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CBA/N小鼠

3.NK细胞功能缺陷动物:Beige小鼠

4.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人工培育的联合免疫缺陷动物

5.获得性免疫缺陷动物:小鼠AIDS模型、猴AIDS模型、黑猩猩AIDS模型

5.T淋巴细胞缺陷动物:裸小鼠

生理: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淋巴细胞正常分化,缺乏成熟的

T淋巴细胞;抵抗力差,容易患病毒性肝炎和肺炎,必须饲养在屏障系统内。

常用裸小鼠品系:BALB/c-nu、NIH-nu、NC-nu、Swiss-nu、C3H-nu、C57BL-nu等。

主要用途:广泛应用于肿瘤学、免疫学研究以及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实验研究。

第十章动物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 简述动物实验设计的原则。

(一)对照性原则

对照性原则是要求在实验中设立可与实验组比较,用以消除各种无关因素影响的对照组。(二)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实验中实验组与对照组除了处理因素不同外,非处理因素基本保证均衡一致。均衡一致是处理因素具有可比性的基础。

(三)重复性原则

重复性原则是指同一处理要设置多个样本数。

(四)随机性原则

随机性原则就是按照机遇均等的原则来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使一切干扰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尽量减少,而不受实验者主观因素或其他偏性误差的影响。

(五)客观性原则

动物实验设计中要力戒主观偏性干扰,选择观察指标时,不用或尽量少用带主观成分的指标。结果判断要客观,更不能以主观的意愿对结果或数据作任意的改动和取舍。

2.药物计量的换算:(1)研究证明药物的等效剂量不是与动物的体重成正比的,而是与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成正比的,因此小动物的等效剂量往往是人的数倍。

(2)标准体重动物由动物a到动物b的mg/kg换算系数

(3)非标准动物的换算:

①非标准动物换算成标准动物:给药剂量×校正系数Sa ×换算系数

②标准动物换算成非标准动物:给药剂量×换算系数×校正系数Sb

③非标准动物换算成非标准动物:给药剂量×校正系数Sa ×换算系数×校正系数Sb

3. 动物实验结果的外推

(1)将动物实验结果的数据简单外推到其他物种(包括人类)上将可能是不可靠的。

(2)在肯定一个实验结果时最好采用两种以上动物进行比较观察。一般所选的实验动物中一种为啮齿类动物,另—种应为非啮类动物。一种实验处理在多种动物身上产生共性结果,往往用在人身上也会有意义。

(3)谨慎评价近交系动物实验结果:近交系动物因其遗传背景清楚,实验研究结果数

据整齐、重复型好,因此在某些研究中很难说正确地反映了人体的条件。对近交系动物的实验结果评价更要慎重,避免因实验结果的误导而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

第十一章影响动物实验结果的因素

1.气候因素

(1)温度:啮齿类动物的最适环境温度为18-29℃,大小鼠屏障系统控制温度为20-25 ℃ 。环境温度偏离动物最适温度过大,或温度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动物的健康影响很大。

①影响代谢

②影响生长发育和繁殖

③影响生理功能

④影响健康和抗感染能力

⑤影响实验结果:脏器重量、血液生化指标、药物反应

(2)相对湿度:湿度与环境温度、气流速度共同影响动物体温。

①高湿度:引起动物代谢紊乱和抵抗力下降,饲料、垫料易霉变。

②低湿度:体表易失水,引起大鼠环尾病;母鼠拒绝哺乳,环境尘埃多

(3)气流和风速:合理的气流组织和风速能调节温度和湿度,降低室内粉尘和有害气体,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换气次数:单位时间的风量/室内容积

要求:屏障系统换气次数:≥15次/小时;风速:≤ 0.2m/s;新风量:不得少于50%。若换气次数过少,饲养室内空气污浊;风速过大,动物易脱水。

2.理化因素

(1)光照:主要影响动物视力,影响包括发情、排卵、交配、妊娠、分娩、泌乳和育仔的生殖生理。

(2)噪声对实验动物的影响:1)影响神经及心血管系统功能:烦躁不安、紧张、呼吸心跳加快、血压升高;2)影响消化及内分泌系统功能: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肾上腺素分泌增加;3)影响繁殖及幼小动物生存:交配减少、妨碍受精卵着床、繁殖率降低;妊娠动物流产、拒绝哺乳、吃仔等。

要求:60分贝以下

(3)粉尘:隔离环境的空气洁净度要求达到5级或7级。洁净度7级表示空气中≥0.5μm 的颗粒物为325个/升,相当于英制10000个/立方英尺。

(4)有害气体:动物的粪尿及污染的垫料经发酵分解产生恶臭的挥发性物质,如氨、甲基硫醇、硫化氢、硫化甲基和三甲胺等,这些气体都具有强烈的臭味,对人和动物有直接毒害,妨碍正常的生理过程,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

要求:动物饲养室氨浓度≤14 mg/m3

3.自行设计饲料配方中的营养问题

(1)在一些与营养摄入有关的代谢性疾病和营养缺陷动物试验研究中,常常需要根据试验目的自行配制特殊配方饲料,人为地增加或减少某些营养素的比例,以制作代谢性疾病和某种营养缺陷的动物模型。

(2)误区:忽略过量添加成分对总蛋白含量的稀释;忽略有的营养成分的实际粗蛋白含量,例如奶粉实际蛋白含量为25%,蛋清蛋白实际蛋白含量为80-90%,玉米淀粉实际蛋白含量为0.5%。

第十二章实验动物胚胎工程技术

1. 超数排卵技术:通过注射激素刺激卵巢大量排卵。经超数排卵处理,动物卵巢大量的卵泡同时成熟并排出,排卵数可增加几倍至十几倍,一次可获得大量的卵细胞、受精卵或早期胚胎。

2. 分离X精子与Y精子以控制性别

(1)分离X精子与Y精子的依据:X、Y精子在体积、密度、电荷、运动性和DNA含量、表面抗原等方面存在差异。将X和Y精子分离再通过人工授精可以有效地达到性别控制的目的。

(2)目前将X和Y精子分离的方法有沉降法、电泳法、免疫法和流式细胞仪法等。流式细胞仪法是当前分离X、Y精子较准确的方法,具有重复性、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特点。

3. 克隆(clone)的概念:克隆是指无性繁殖或拷贝。无性生殖在植物中很常见,在动物中过去认为是不可能的。动物克隆是指动物通过体细胞核移植后生产出基因型几乎与供体完全相同的后代。

4. 正筛选用Neor基因:新霉素抗性基因

负筛选用tk基因:HSV胸腺激酶基因

5. 外源基因导入胚胎的几种方法:

一、直接导入受精卵或早期胚胎内

① 显微注射法:在显微镜下利用玻璃显微注射针将外源DNA片段直接注入到受体的受精卵雄性原核内。

② 逆转录病毒载体法:将外源基因克隆到逆转录病毒载体,感染受体细胞时,外源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内。用于转基因和基因治疗。

③ 精子载体法:将外源DNA片段与动物精子一起孵育,在体外受精过程中由精子将外源DNA带入卵内。

二、将外源基因转染胚胎干细胞或体细胞,再将转染的细胞作为供体核移植到去核卵母细胞,发育成胚胎。

1.将外源基因转染胚胎干细胞或体细胞:

① 电穿孔法:细胞暴露于高电压时,细胞膜为高电压瞬时击穿,从而使外源DNA片段被摄入细胞中。

② 脂质体法:脂质体是一种人造膜,将外源DNA装入脂质体,与培养细胞一起温育,即可将外源DNA导入受体细胞。

③ 基因枪法:

④ DEAE-葡聚糖介导法:

⑤ 磷酸钙介导法:

2.带有外源基因的ES细胞通过崁合体技术进入囊胚

3.带有外源基因的体细胞通过克隆技术进入胚胎

第十三章遗传工程动物

1. 转基因动物:指用显微注射法或逆转录病毒法等制作的转基因动物,即“加入”一个外源基因到动物体内。

2. 显微注射法制备外源基因构件应包括:启动子/调控序列、基因编码区和poly A信号。

第十四章实验动物与生物安全

1. 生物安全:一般指针对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同时可能造成的对自然界生态环境、动物和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1)广义的生物安全:国家安全问题的组成部分,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自然界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及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包括人类的健康安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以及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3个方面。

(2)狭义的生物安全:指在各学科领域中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可能对生物多

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实验动物学重点题库

复习题 1、简述动物实验中3R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Replacement 替代1.尽量使动物一体多用2、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3、尽量使用高质量动物4、使用恰当的试验设计和统计学方法 Reduction 减少1、用有生命的物体代替动物进行研究2、用数理化方法模拟动物进行研究Refinement 优化1、改善实验设施条件,提高动物实验质量2、改善控制技术,减少对机体的干扰 3R研究的意义 1、作为提升突破技术壁垒能力的载体和具体体现“标尺”,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为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3、体现时代发展、社会进步 2、简述免疫缺陷动物的概念以及生物学特性(主要是裸鼠和联合免疫缺陷鼠)。 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突变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一、T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动物:1、裸小鼠(nude mice):1)被毛生长异常,呈裸体外表。2)无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胸腺上皮,不能使T-cell正常分化,导致细胞免疫力低下。幼龄鼠有残存的未分化的上皮细胞。3)B细胞功能正常,NK细胞活力增强。4)繁育能力差,乳腺发育缺损,以雄性纯合子与雌性杂合子繁育。5)T细胞缺陷可通过移植成熟T细胞、胸腺细胞或正常胸腺上皮得到校正。2、裸大鼠(nude rat):基因符号为rnu,一般特征似裸小鼠。1)发育迟缓,体重为正常大鼠的70%。2)裸大鼠较裸小鼠对多种传染病更敏感。3)比裸小鼠更强壮、寿命更长。4)体型较大,对大范围的外科手术方法较有利。二、联合免疫缺陷动物1、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SCID mice):突变基因scid位于16号染色体。1)该突变基因造成编码Ig重链和TCR的基因重排异常,抑制B-cell和T-cell前体的正常分化。2)C.B-17Icr为携带来自C57BL/ka小鼠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1b等位基因的 BALB/cAnIcr的同源近交系。3)纯合子血清中无免疫球蛋白,淋巴结、胸腺变小,缺乏体液、细胞免疫功能。饲养于SPF环境中。4)通过移植人免疫组织或免疫细胞,可使SCID 小鼠具有人类部分免疫系统,称为SCID-hu小鼠。

北医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北医实验动物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动物学 2017.11.10 LHQ 一、名词解释 Chapter1 绪论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用动物 泛指用于各类实验的所有动物,即用于实验的动物(animal for resear ch)。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和其他动物。 3.实验终点 发生在达到科学目标和目的后。 4.仁慈终点 是指实验中动物的疼痛或不适得到阻止、终止或缓解。 Chapter 2遗传和微生物 1.近交系(inbred strain) 在一个动物群体中,任何个体基因组中99%以上的等位位点为纯合时定义为近交系。经典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或亲代与子代交配)培育而成,近交系数大于99%,品系内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2.近交系数 群体中某个体通过遗传携带两个同源等位基因的概率。 3.亚系 是育成的近交系在培育过程中,由于杂合子基因的分离、基因突变的产生以及抽样误差导致部分遗传组成改变而形成遗传差异的近交系动物群。 4.封闭群(closed colony) 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血缘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称封闭群动物。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 )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 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 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感染(infection )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 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 )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 )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 )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 on daryi nfection )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 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 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 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 ):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 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 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

医学实验动物学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寄生虫进行严格控制,遗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等。 实验动物与实验用动物:遗传控制不同,微生物控制等级不同,培育的形质和目标不同。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相关材料。 实验动物标准化:遗传质量标准化微生物质量标准化环境标准化营养标准化 按遗传控制标准,实验动物分为:近交系(CH3),突变系(裸鼠),杂交系(F1),封闭群(远交系)(KM小鼠,wister大鼠) 按基因型分:1、同基因型动物(如近交系、F1代) 2、不同基因型动物(如封闭群)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级:普通级,清洁级,SPF级,无菌级(2001年版的国家标准中,大小鼠取消普通级动物,犬、猴只分普通级和SPF级,豚鼠、地鼠和兔仍然分4级) SPF动物定义:除清洁动物应排除的病原外,不携带主要潜在感染或条件致病和对科学实验干扰大的病原。(屏障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无菌动物或剖腹产动物。饲养管理同清洁动物) 无菌动物的特点:形态学及生理学特点: ①形态学:盲肠肥大(增大5~6倍),肠壁薄,易发肠扭转。心脏、肝脏、脾脏相对较小。 ②生理学: 血中无抗体,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弱。体不能合成维生素B和K。无菌鸡生长较快、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较慢。无菌大小鼠与普通大小鼠生长速度相同。 (3)饲养要求:隔离环境中饲养,种子群来源于剖腹产动物或无菌卵的孵化。由于肠道无菌,饲养困难,应注意添加各种维生素。每2~4周检查一次动物的生活环境和粪便标本。 悉生动物:概念: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又称已知菌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由于肠道接种有利于消化吸收的细菌,故饲养较无菌动物容易,形态学和生理学方面与普通动物无异。) 近交系: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所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 特点: 1、其基因纯合度达到98.6%,个体差异小,似同卵双生反应一致重复性好,用少量动物即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 2、隐性基因纯合使许多病态性状得以暴露,可获得大量先天性畸形及先天性疾病的动物模型.如高血压、白障、糖尿病.动物模型。 缺点:出现近交衰退。近交衰退是近交过程中动物群体由于基因分离与纯合发生一系列不利于个体或群体发育的变化和现象。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讲课教案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整理(全)

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人兽共患传染病:人和脊椎动物都能感染,并且能互相传播的疾病。 病原携带者: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的微生物。 传染: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并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传染源:是指某种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的活的动物机体,也即传染源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患病动物和病原携带者。 传播途径:病原由传染源排除后,经一定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的途径。 易感性:动物对某种病原体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的特性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 內源感染:条件致病性微生物,在机体正常时不表现为致病性,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而使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导致病原微生物活化、毒力增强并大量繁殖,最后引起发病。 隐性感染:在感染后无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 慢病毒感染: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 垂直传播:即从亲代到子代的纵向传播方式。包括: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舐咬等),不需要任何外界条件因素的参与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 传播媒介:从传染源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称为传播媒介。 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动物经血流传播病原微生物感染胎儿。 疫源地:有传染源及其病原体排出存在的地区。 自然疫源地: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地方称为自然疫源地,即某些可引起人和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中长期存在和循环的地区。 自然疫源性疾病:没有人类或动物的参与,通过传播媒介感染宿主造成流行并能长期在自然界循环延续的一类疾病。 潜伏期:病原侵入机体繁殖时起,直到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 前驱期:从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特征症状出现为止的这段时间。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步明显、充分变现出来的这段时间叫做明显期,是疾病发展到高峰的阶段。 检疫:是指用各种诊断和检测方法对动物及动物产品进行疫病、病原体或抗体检查。 隔离:将不同健康状态的动物严格分离、隔开,完全彻底切断其间的来往接触,以防疫病的传播、蔓延。 封锁:当暴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病畜之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

实验动物学试题及答案

《实验动物学》复习题及答案 1、小鼠的给药途径有那些?请演示一下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肌内注射(im):多注射后肢股部肌肉,如一人单独操作,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头部皮肤,小指、无名指和掌部夹住鼠尾及一侧后肢,右手持注射器刺入后肢肌肉给药 尾静脉注射(iv):将动物固定,鼠尾巴露在外面,用70%~75%的酒精棉球擦尾部,或将鼠尾浸入45~50℃温水中。待尾部左右静脉扩张后,左手拉着尾,右手进针 2、请演示一下大鼠、小鼠的捉持、固定及灌胃给药 答:(1)小鼠的捉持:捉拿时可先用右手抓住并提起鼠尾,置于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颈背部的皮肤,将鼠置于左手心中,拉直后肢,以无名指及小指按住鼠尾或小鼠的左后肢即可。 (2)大鼠的捉持:大鼠的捉拿时,可戴上手套。实验者可用右手捉住鼠尾,放在实验台或鼠笼上,并稍向后拉;左手掌面向鼠背,食指和中指压住鼠的头顶,拇指和无名指分别从鼠的两腋下插入,将鼠的两前肢卡住;或拽紧鼠后颈及后背皮肤即可。 (3)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3、大鼠的给药方法有那些?请演示一下常用的给药方法 答:灌胃(ig):左手将动物固定后,右手持装有灌胃针头的注射器,自口角进针,沿上腭向鼠口腔的后下方插入食管。 皮下注射(sc):常在背部皮下注射。一手固定动物,另一只手注射给药。 腹腔注射(ip):左手固定动物,右手持注射器,从下腹部外侧,呈45 度角刺入腹腔,进针约3~5mm。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实验动物学重点整理 1大小鼠年龄、体重、寿命的比较数据?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鼠大鼠 成年日龄(天)65-90 85-110 成年体重(克)20-28 200-280 平均寿命(年)1-2 2-3 2动物实验的对照类型? (一)空白对照: 不给任何措施的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家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的生物钟变化。 (二)实验对照: 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下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Nacl),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时的抚摩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告,针刺犬的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不够,应该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三)有效(标准)对照: 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疗效可用一已知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药物做对照,可考核实验方法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疗效和特点(普鲁卡因---对皮肤黏膜穿透力弱,用纳塞卡因---穿透力强,作用快、持久)。(四)配对对照: 同一个体不同眼睛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差异(左眼试验,右眼对照);同一种动物后代分成左右两部分进行对照和实验以比较差异,此法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实验中可用同卵双胎或同窝动物。 (五)组间对照: 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观察某药物疗效可用两组犬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相互交换,以原实验组做对照组,原对照组做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观察疗效或影响,切记检查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六)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 此种对照要慎重,similar background ---条件、背景、指标和技术方法相同才进行对比,否则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结论。 3转基因动物的概念、制备过程? 转基因动物: 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将确定外源基因通过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导入动物染色体,其基因组内稳定整合导入外源基因,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使其获得人类需要新功能。 技术程序: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一、总论 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 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 排出病原体体) 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 菌和霍乱弧菌。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 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 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改变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 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 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 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 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黏膜疹),水猩天麻斑疹伤寒 二、病毒性肝炎重要! 乙肝二对半: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现症感染,感染时即出现) ②HBsAb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现无感染,保护性。HBsAg清除后 出现) 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病毒高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④HBeAb 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病毒低或无复制,HBeAg清除后出现) ⑤HBcAb 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病毒复制,感染时即出现) “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 表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抗病毒免疫相对强,肝炎多静止。

实验动物学重点

实验动物学重点

1.实验动物学绪论 2.实验动物质量控制 3.常用实验动物 4.实验动物营养与饲料 5.实验动物环境和设施 6.基因工程动物 7.“3Rs”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8.怎样才能作好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学绪论 实验动物学:以生物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医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综合发展而形成的一门覆盖 面极广的边缘学科。 实验动物学包括: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的、遗传背景清楚、对其携带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科学实验、教学、检定及 药品、生物制品生产的动物。 实验用动物:实验动物、家畜、野生动物、伴侣动物 概况:实验动物科学内容: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医学、比较医学、动物实验 1988年,国家科委发布《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1996年10月,《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出台,于2005年1月1日实施 实验动物伦理:是人与实验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尊重实验动物的价值和权利。 实验动物福利:实验动物的一种康乐状态。在此状态下,其基本需求得到满足,而痛苦被减至最小。 五项基本福利:一,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 二,提供适当的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

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 三,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 四,保证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安乐死),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五,提供足够的空间、适当的设施以及与同类动物伙伴在一起,使动物能够自由表达正常的习性 动物实验需要考虑实验动物伦理的几个环节:实验目的确定和必要性评估、实验设计遵循3Rs原则、实验操作过程避免或减轻动物疼痛及恐惧、日常饲养及护理、安乐死 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Include: Clinical trial、Preclinical research AAALAC认证(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和认证协会)实验动物学发展趋势:基因修饰技术运用; 实验动物福利与“3Rs”原则; 实验动物商品化及SPF动物广泛应用; 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简史:1909年,Prof. Little 采用近交方法 培育出首个近交系小鼠DBA 1943年,美国Dr. Reynier研制出第一台金属隔离器,饲养无菌 大鼠 1948年,美国成立实验动物管理小组,后又成立实验动物科 学学会(AALAS) 1966年,美国国会批准《实验动物福利法案》 1982年,第一例转基因小鼠问世 实验动物学、比较医学等专业的设立及建立相应培训制度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概况:1918年,原北平中央防疫处开 3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总论 一、感染过程 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感染后表现: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最常见 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 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 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 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 五、传染病的特征 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 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 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 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 六、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 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 一、病原学 1、甲肝(H**):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 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 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 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 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 1、甲、戊型 传播途径:粪-口 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 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 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1、发病机制 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 (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4)淤胆型肝炎:伴明显的肝内淤胆。小胆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四、病原学检查 1、HBV现症感染者传染性强的指标:HBeAg 2、对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最有意义的依据是:肝穿刺活检 3、诊断重型病毒性肝炎最有意义的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 第三单元流行性出血热 一、病原学:病毒感染(布尼亚病毒),为RNA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主要传染源:大林姬鼠是林区出血热的主要传染源 褐家鼠是城市型或家鼠型出血热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接触传播,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垂直 3、流行性:有季节性和周期性。以青壮年为主。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1、病机: 出血原因:发热期血管壁受损,血小板减少,休克期发生DIC致消耗性凝血障碍,继发性纤溶亢进和内脏微血栓形成 肾损害原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和缺血性肾小管变性、坏死。 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小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血浆外渗。 2、病理:小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管腔内微血栓形成,周围组织水肿和出血。 四、临床表现 特征:发热、出血、低血压、肾损害 分期: 1、发热期:弛张热及稽留热。三痛症(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征(颜面、颈、上胸潮红) 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小血管中毒性损害的表现。 2、低血压休克期:热通病情反而加重 主要为中毒性内失血浆性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表现 3、少尿期:常有低血压。伴高血容量综合征。出血倾向加重 4、多尿期:日尿量>2000ml可发生电解紊乱(低钾低钠)及继发感染、休克 5、恢复期:尿量降至2000ml,血尿素氮、肝酐降至正常 五、检查: 外周血早期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减少,尿蛋白于短期内急剧增加,如见膜状物及包涵体可明确诊断。血清特异性抗体IgM阳性

实验动物学考试题总结[1]

1.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饲养,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2.实验动物三大特点: 人为遗传限定、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得到控制、应用于科学实验 5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包括哪些内容它有什么意义 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遗传学控制标准、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设施环境控制标准、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意义: 在符合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及其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8、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9.针对动物保护主义,科技界的对策是: 1.为动物福利立法,号召“善待动物”。 2.坚持原则、坚持科学、坚持动物实验。 3.进行动物实验伦理审查 提倡动物实验的“3R”原则。Replacement 替代Reduction 减少Refinement 优化10.国际上对动物实验伦理有哪些要求 1.动物居住空间应符合标准,注意日常饲养管理,不使动物陷入饥饿、缺水和患病。 2.尽可能的采用替代法最少地使用和牺牲动物。 3.在必须使用犬、猫和猴时,在实验前应进行训练,尽可能地减少动物的恐惧和不安。 4.实验结束和动物不可能恢复时,应采取安乐死。 5.要爱护动物和对由于试验死亡的动物应持有怜悯和感激之情。 动物实验的“3R原则”: 1替代(Replacement)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2. 减少(Reduction)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3 优化(Refinement)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实验动物的遗传控制 1. 请说出实验动物种、品种、品系的概念。 种(Species):是生物分类学上的基本单位,由自然选择形成。 品种(stock):是种以下的非自然分类单位,由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出来的,具有某些生物学特性,能稳定遗传。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

总论 概述: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感染与免疫 一.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 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 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二.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 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 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 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 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1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实验动物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实验动物学:是以实验动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培育的实验动物应用于生命科学等研 究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简而言之:研究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实验动物】指由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 监控,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他科学研究的 动物。 3、【动物实验】应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观察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有关器官的组 织形态改变、机能反应变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 4、【中医实验动物学】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运用实验动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中医药研 究的实验学科。 5、【实验动物的特点】 (1)遗传学要求——人工培育,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的动物。 按照遗传特点分近交系、封闭群或远交群、杂交群。 (2)微生物和寄生虫监控要求——根据控制程度分普通级动物(CV)、清洁动物(CL)、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无菌动物(GF) (3)应用要求——实验动物对试验因素的敏感性强、反应一致,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精确性、可比性、可重复性和科学性。 6、【AEIR】进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所必需的4个基本条件: A——animal(实验动物) E——equipment(设备) I——information(信息)R——reagent(试剂) 7、【“3R”原则】 替代replacement原则——尽可能采用低等实验动物或非实验动物,以替代高等实验动物进 行实验。 减少reduction 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甚至可以降低统计学要求。 优化refinement原则——要求优化实验设计和操作,以减轻动物的痛苦。 8、1956年,联合国科教文卫协会建立了“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是实验动物学真正 形成的时期。 1988年,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布了《实验动物管理条例》标志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走上行政法规管理的轨道。 20XX年,国家科技部在全国推行实验动物生产和使用许可证制度,大大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和动物实验的技术。

医学实验动物学总结和习题

名词解释:※※※重点 1、科学研究的四大基本条件简称AEIR,是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设备(Equipment)、信息(Information)、试剂(Reagent) 2、※※※“3R”即:替代(Replacement)、减少(Reduction)和优化(Refinement),其核心是对作为人的替身或“替难者”善待、减少痛苦、降低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3R”研究进一步开拓人们进行科研的思路,使研究手段更加完善。 替代:应用微生物、细胞、组织、离体器官等替代动物活体实验,亦可用低等动物替代高等动物,甚至用化学分析技术、电子计算机模拟代替整体动物实验。 减少:选用恰当的实验动物进行规化的动物实验、通过提高实验动物的质量及利用率,从而减少使用动物数量。 优化:使用新的有效的镇痛剂、麻醉剂或改进实验程序、优化实验操作,从而减少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的痛苦。 3、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LAS):是研究实验动物及其应用的一门科 学,包括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 4、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 LA):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进行控制,遗 传背景明确,可用于科学实验、药品、生物制品的生产和检定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人们运用现代手段和方法培育的具有新的生物学特性的动物品种(系)用于科学研究。 5、实验用动物:一切可用于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 6、动物实验:为科研、教学、药品检定等目的,对动物进行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处理,观察其反应,获得实验数据,解决科研中的问题。 7、※※※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是指医学研究中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拟表现的动物实验 对象和相关材料。 8、※※实验动物标准化:对动物的质量,繁育条件,实验条件等方面规定的统一技术标准。 按遗传学控制标准即基因的纯合成度,实验动物分为 同基因型近交系和F1代 9、※※近交系(inbred strain):经至少连续20代的全同胞兄妹交配培育而成,品系所 有个体都可追溯到起源于第20代或以后代数的一对共同祖先。近交系数达到98.6%以上,C3H (500多种)。优点:增加基因纯合性,固定优良性状缺点:出现近交衰退特征:(1)基因纯合性(2)同基因性(3)长期遗传稳定性(4)表型一致性(5)遗传组成独特性(6)分布的广泛性(7)可识别性(8)繁殖力低,生活力弱 10、※※※突变系(mutant strain)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动物具有一种或多 种遗传缺陷。例如:无胸腺裸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动物SCID小鼠。为肿瘤、免疫疾病的研究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11、杂交群(hybrid colony) F1:两个无关近交系杂交形成的后代。除具有近交系的优 点,还具有生命力强耐受性强,可长期进行观察,个体相互之间可以接受皮肤、器官移植。特征:(1)基因相同,杂合子(2)遗传性状稳定,表型一致(3)具有杂交优势 12、※※※封闭群(close colony)以非近亲交配方式繁殖生产的一个实验动物种群,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新血缘或至少繁殖四代以上,保持了一定杂合性和群体遗传特征。在人类遗传研究、药物筛选、毒物实验等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等。小鼠、wister大鼠 特点:1)遗传组成有较高的杂合性(2)遗传特征较稳定(3)繁殖力和抗病力强 13、悉生动物:是指在无菌动物体植入已知微生物的动物。植入一种细菌的动物叫单菌动物;植入两种细菌的动物叫双菌动物;植入三种细菌的动物叫三菌动物;植入多种细菌的动物叫多菌动物。

实验动物学 重点

实验动物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融合了生物学、医学与畜牧兽医学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特点:A.综合性学科B.应用性强C. 发展迅速 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经人工培育或人工改造,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学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物制品或药品鉴定以及其它科学实验的动物。 特点:人工饲育、微生物控制、遗传背景清楚、应用要求、质量标准 实验用动物Animals for Research指所有用于动物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和实验用动物的区别:实验用动物是指所有用于动物实验的动物,包括实验动物、野生动物、甚至观赏动物等。而实验动物是为研究的需要而培育的标准化的动物。确定是否是实验动物,要经过一系列检测,如微生物和遗传基因等,并要求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 实验动物遗传控制程度分类 远交(封闭)群动物(Outbreed stock, Close colony) 基因突变动物(mutant stock) 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嵌合体(Chimera)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strains) 同源近交系(Cogenic inbred strains) 分离近交系(Segregating inbred strain) 杂交群动物(Hybrids) 实验动物微生物控制程度分类 无菌动物(Germ-free animal) 悉生动物(Gnotophoric animal) SPF动物(Specific pathogen-free) 清洁动物(Clean animal) 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 根据对饲养环境控制分类 Isolation system(隔离系统)animal; Barrier system(屏障系统)animal; Semi-barrier system (半屏障系统)animal; Open system(开放系统)animal. AEIR 动物(Animal)设备(Equipment)信息(Information)试剂(Reagent) 近代实验动物学发展特点 1实验动物生产技术逐步完善 2实验动物品种增加 3有关实验动物的法规日趋完善 4充分利用现有动物资源 5开展实验动物附属设施及动物实验技术的研究 6转基因(遗传工程)技术的应用 7遗传学和微生物学监测方法的研究 实验动物研究内容 实验动物遗传学(Laboratory Animal Genetics)是应用遗传调控原理, 控制实验动物的遗传特征,培育新的实验动物品系和多种实验动物模型, 以实现实验动物标准化的目的. 实验动物微生物学(Laboratory Animal Microbi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的种类、特性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研究其对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的影响 实验动物生态学(Laboratory Animal Ecology)是研究实验动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研究对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有利的环境条件; 实际上主要研究气候因素, 理化因素, 生物因素, 栖居环境对实验动物的影响. 实验动物营养学(Laboratory Animal Nutrition)是研究饲料与实验动物机体生长、发育、繁殖、健康及实验结果关系的分支学科. 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应用的分支学科.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49166)

传染病学总结重点笔记复习资料(49166)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感染与免疫一、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当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固有的寄生位置而到达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人体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reinfection)人体在被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人体于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继发性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在此期间,

实验动物学完整重点

第一章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特指的是人工培育,遗传背景明确或来源清楚,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实行控制,用于生命科学研究、教学、药品与生物制品生产和检定以及其它科学研究的动物。 2. 3.实验动物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验动物的标准化,它包括实验动物的 ?遗传学控制标准 ?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控制标准 ?设施环境控制标准 ?饲料营养控制标准 实验动物标准化的意义在于用符合标准的实验动物,在标准化饲养、实验环境条件下,所做的动物实验无论在时间的先后上,还是在世界的不同实验室里,其实验结果应该具有可重复性和可对比性。 4.生命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四个基本条件: AEIR Animal 实验动物 Equipment 仪器设备 Information 信息 Reagent 试剂

5.什么是动物福利?(选择,判断) 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应得到人类的保护,其基本原则是要善待动物,保证动物的健康和快乐。 6.“3R”原则: Replacement 替代-是指用其它实验方法替代用哺乳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 Reduction 减少-是指某一研究必须要使用实验动物,而又没有可靠的替代方法时,应考虑把使用动物的数量减少到实验研究目的所必需的最少数量。 Refinement 优化-是指通过改进和完善实验程序、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减轻或避免给动物造成痛苦和不安,提高动物福利的同时,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 第二章 1.近交系(inbred strain)是指采用连续全同胞兄妹交配(brother-Sister inbreeding)20代以上而培育成的动物。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1)基因的纯合性(近交系动物的每个个体) (2)遗传组成的同源性(一个近交系动物的所有个体) (3)遗传组成的独特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4)遗传特征的可辨别性(不同近交系比较) (5)遗传的稳定性(所有近交系) (6)表现型的一致性(同一近交系个体间) (7)背景资料的可查性 (8)国际分布的广泛性(定义+特点=简答,分开是小题) 2.封闭群(closed colony)是指以非近亲交配方式进行繁殖生产的一个种群,在不从外部引入新个体的条件下,至少连续繁殖4代以上的动物群体。 3.杂交群动物 由两种不同的近交系杂交所繁殖的第一代杂交动物称为杂交群(Hybrid),又称为系统杂交动物,或“F1”代。 杂交群动物的双亲来自两个不相关的近交系,它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各个个体的基因型相同,是其父母基因型的组合。 (2)表型一致,对试验反应均一。 (3具有杂交优势,生活力和抗病力比近交系强。 (4)具备双亲的生物学特性。 (5)由于基因互作,可产生不同于双亲的新性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