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AID简介

RAID简介

RAID简介
RAID简介

RAID简介

内嵌微处理器的磁盘子系统通常称为R A I D系统。R A I D阵列的可用容量总小于成员磁盘的总量。一、RAID 0(分块)是简单的、不带有校验的磁盘分块,本质上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R A I D,因为它并不提供任何形式的冗余。假如RAID 0的磁盘失败,那么,数据将彻底丢失。为了在RAID 0情况下恢复数据,唯一的办法是使用磁带备份或者镜像拷贝。

二、RAID 1(镜像)是非校验的R A I D级。

三、RAID 2(专有磁盘的并行访问)的定义涉及R A I D控制器中的错误校验电路。这个功能已经被集成到磁盘驱动器中,虽然便宜,但效率却不高。因此, RAID 2没有形成产品。

四、并行访问R A I D都属于R A I D 3。R A I D 3(使用专有校验磁盘的同步访问)子系统将数据分块存放到阵列中的所有驱动器,将校验数据写到阵列中的一个另外的校验磁盘, R A I D 3被认为是校

镽 A I D。

五、RAID4(使用专用校验磁盘的独立访问)是一种独立访问的R A I D实现,它使用一个专用的校验磁盘。与RAID 3不同的是,RAID 4有更大量的分块,使多个I / O请求能同时处理。虽然它为读请求提供了性能的优势,但RAID 4的写开销特别大,因为在每次读、修改和写周期中,校验磁盘都被访问两次。

六、RAID 5(使用分布式校验的独立访问)是一个独立访问的R A I D阵列,校验数据被分布在阵列中的所有磁盘。换而言之,即没有一个专有校验磁盘,因而,没有像RAID 4一样的写瓶颈。

七、RAID 6(使用双校验的独立访问)提供两级冗余,即阵列中的两个驱动器失败时,阵列仍然能够继续工作。

RAID 1: 就是我们常说的“磁盘镜像”,通过在阵列里的一个硬盘上完全复制相同数据的方式来提供对数据的充分保护。如果其中一个硬盘毁坏,另外一个硬盘将提供精确的,完全相同的数据,RAID系统将切换到镜像的硬盘继续使用,对用户而言,数据并没有丢失。

这种镜像系统不好的地方是数据的存储速度并没有得到改善,而且磁盘利用率低。然而,它提供对管理者而言最简单有效的保护,当一个硬盘失效时,阵列管理软件会直接将数据请求切换到有效硬盘上。

RAID 3:RAID 3 将数据交错分布在多个驱动器中,有一个专门的硬盘用户提供奇偶数据存储,提供错误数据的恢复和重建。

RAID 5: RAID 5 是最通行的配置方式。它是具有奇偶校验的数据恢复功能的数据存贮方式。在 RAID 5里,奇偶校验数据块分布于阵列里的各个硬盘中,这样的数据连接会更加顺畅。

如果其中一个硬盘损坏,奇偶校验数据将被用于数据的重建。这是一个很通行的做法。这种方式的缺点是数据的读写时间会相对长些(在写入一组数据时必须完成两次读写操作)。它的容量是 N-1,最小必须有三个硬盘。

磁盘阵列术语汇编

Array:阵列

磁盘阵列模式是把几个磁盘的存储空间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单一连续的存储空间。NetRAID控制器利用它的SCSI通道可以把多个磁盘组合成一个磁盘阵列。简单的说,阵列就是由多个磁盘组成,并行工作的磁盘系统。需要注意的是作为热备用的磁盘是不能添加到阵列中的。

Array Spanning:阵列跨越

阵列跨越是把2个,3个或4个磁盘阵列中的存储空间进行再次整合,形成一个具有单一连续存储空间的逻辑驱动器的过程。NetRAID控制器可以跨越连续的几个阵列,但每个阵列必需由相同数量的磁盘组成,并且这几个阵列必需具有相同的RAID级别。就是说,跨越阵列是对已经形成了的几个阵列进行再一次的组合,RAID 1,RAID 3和RAID 5跨越阵列后分别形成了RAID 10,RAID 30和RAID 50。

Cache Policy:高速缓存策略

NetRAID控制器具有两种高速缓存策略,分别为Cached I/O(缓存I/O)和Direct I/O(直接I/O)。缓存I/O总是采用读取和写入策略,读取的时候常常是随意的进行缓存。直接I/O在读取新的数据时总是采用直接从磁盘读出的方法,如果一个数据单元被反复地读取,那么将选择一种适中的读取策略,并且读取的数据将被缓存起来。只有当读取的数据重复地被访问时,数据才会进入缓存,而在完全随机读取状态下,是不会有数据进入缓存的。

Capacity Expansion:容量扩展

在微软的Windows NT,2000或Novell公司的NetWare 4.2,5操作系统下,可以在线增加目前卷的容量。在Windows 2000或NetWare 5系统下,准备在线扩容时,要禁用虚拟容量选项。而在Windows NT或NetWare 4.2系统下,要使虚拟容量选项可用才能进行在线扩容。

在NetRAID控制器的快速配置工具中,设置虚拟容量选项为可用时,控制器将建立虚拟磁盘空间,然后卷能通过重构把增加的物理磁盘扩展到虚拟空间中去。重构操作只能在单一阵列中的唯一逻辑驱动器上才可以运行,你不能在跨越阵列中使用在线扩容。

Channel:通道

在两个磁盘控制器之间传送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电通路。

Format:格式化

在物理驱动器(硬盘)的所有数据区上写零的操作过程,格式化是一种纯物理操作,同时对硬盘介质做一致性检测,并且标记出不可读和坏的扇区。由于大部分硬盘在出厂时已经格式化过,所以只有在硬盘介质产生错误时才需要进行格式化。

Hot Spare:热备用

当一个正在使用的磁盘发生故障后,一个空闲、加电并待机的磁盘将马上代替此故障盘,此方法就是热备用。热备用磁盘上不存储任何的用户数据,最多可以有8个磁盘作为热备用磁盘。一个热备用磁盘可以专属于一个单一的冗余阵列或者它也可以是整个阵列热备用磁盘池中的一部分。而在某个特定的阵列中,只能有一个热备用磁盘。

当磁盘发生故障时,控制器的固件能自动的用热备用磁盘代替故障磁盘,并通过算法把原来储存在故障磁盘上的数据重建到热备用磁盘上。数据只能从带有冗余的逻辑驱动器上进行重建(除了RAID 0以外),并且热备用磁盘必须有足够多的容量。系统管理员可以更换发生故障的磁盘,并把更换后的磁盘指定为新的热备用磁盘。

Hot swap Disk Module:热交换磁盘模式

热交换模式允许系统管理员在服务器不断电和不中止网络服务的情况下更换发生故障的磁盘驱动器。由于所有的供电和电缆连线都集成在服务器的底板上,所以热交换模式可以直接把磁盘从驱动器笼子的插槽中拔除,操作非常简单。然后把替换的热交换磁盘插入到插槽中即可。热交换技术仅仅在RAID 1,3,5,10,30和50的配置情况下才可以工作。

I2O(Intelligent Input/Output):智能输入输出

智能输入输出是一种工业标准,输入输出子系统的体系结构完全独立于网络操作系统,并不需要外部设备的支持。I2O使用的驱动程序可以分为操作系统服务模块(operating system services module,OSMs)和硬件驱动模块(hardware device modules,HDMs)。

Initialization:初始化

在逻辑驱动器的数据区上写零的操作过程,并且生成相应的奇偶位,使逻辑驱动器处于就绪状态。初始化将删除以前的数据并产生奇偶校验,所以逻辑驱动器在此过程中将一并进行一致性检测。没有经过初始化的阵列是不能使用的,因为还没有生成奇偶区,阵列会产生一致性检测错误。

IOP(I/O Processor):输入输出处理器

输入输出处理器是NetRAID控制器的指令中心,实现包括命令处理,PCI和SCSI总线的数据传输,RAID的处理,磁盘驱动器重建,高速缓存的管理和错误恢复等功能。

Logical Drive:逻辑驱动器

阵列中的虚拟驱动器,它可以占用一个以上的物理磁盘。逻辑驱动器把阵列或跨越阵列中的磁盘分割成了连续的存储空间,而这些存储空间分布在阵列中的所有磁盘上。NetRAID控制器能设置最多8个不同容量大小的逻辑驱动器,而每个阵列中至少要设置一个逻辑驱动器。输入输出操作只能在逻辑驱动器处于在线的状态下才运行。

Logical Volume:逻辑卷

由逻辑磁盘形成的虚拟盘,也可称为磁盘分区。

Mirroring:镜像

冗余的一种类型,一个磁盘上的数据在另一个磁盘上存在一个完全相同的副本即为镜像。RAID 1和RAID 10使用的就是镜像。

Parity:奇偶校验位

在数据存储和传输中,字节中额外增加一个比特位,用来检验错误。它常常是从两个或更多的原始数据中产生一个冗余数据,冗余数据可以从一个原始数据中进行重建。不过,奇偶校验数据并不是对原始数据的完全复制。

在RAID中,这种方法可以应用到阵列中的所有磁盘驱动器上。奇偶校验位还可以组成专用的奇偶校验方式,在专用奇偶校验中,奇偶校验数据可分布在系统中所有的磁盘上。如果一个磁盘发生故障,可以通过其它磁盘上的数据和奇偶校验数据重建出这个故障磁盘上的数据。

Power Fail Safeguard:掉电保护

当此项设置为可用时,在重构过程中(非重建),所有的数据将一直保存在磁盘上,直到重构完成后才删除。这样如果在重构过程中发生掉电,将不会发生数据丢失的危险情况。

RAID:独立冗余磁盘阵列

独立冗余磁盘阵列最初叫做廉价冗余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它是由多个小容量、独立的硬盘组成的阵列,而阵列综合的性能可以超过单一昂贵大容量硬盘(SLED)的性能。由于是对多个磁盘并行操作,所以RAID磁盘子系统与单一磁盘相比它的输入输出性能得到了提高。服务器会把RAID阵列看成一个单一的存储单元,并对几个磁盘同时访问,所以提高了输入输出的速率。

RAID Levels:RAID级别

RAID级别为不同冗余类型在逻辑驱动器上的应用。它可以提高逻辑驱动器的故障容许度和性能,但也会减少逻辑驱动器的可用容量,每个逻辑驱动器都必须指定一个RAID级别。

RAID 1,3和5的逻辑驱动器使用了单一的阵列,附表1描述了它们的具体情况。简单地说,RAID 0是没有冗余,它可由一个或多个物理驱动器组成;RAID 1是镜像冗余,它在一个阵列中需要两个物理驱动器;RAID 3为专用奇偶校验冗余,即所有的冗余数据都存储在一个专用的磁盘上,一个阵列至少由三个物理驱动器组成;RAID 5为分散奇偶校验冗余,即阵列中的冗余数据分散存储在阵列中所有磁盘上,它的一个阵列中至少需要三个物理驱动器。

RAID 10,30和50是逻辑驱动器跨越阵列而组成的。附表2描述了跨越磁盘阵列的情况。

Read Policy:读取策略

NetRAID控制器提供了三种读取策略,分别为Read-Ahead(预读),Normal(标准)和Adaptive (适中)。

预读是在运行中,控制器不断的提前读取未被请求的数据,把它存储在内存中,并期望这些数据能被使用。预读可以更快的提供连续数据,当访问的是随机数据时效果就不佳了。

标准策略不使用预读的方法,当读取的数据大部分为随机数据时,这个策略是最有效的。

适中策略是当访问的最后两个磁盘上的数据存储在连续扇区上时,将采用预读的方法。

Ready State:就绪状态

就绪状态是一个可用的硬盘,它即不在线也不是热备用盘,并可以添加到任一个阵列中或者指定为热备用盘的这种硬盘状态。

Rebuild:重建

在RAID 1,3,5,10,30或50阵列中把一个故障盘上的所有数据再生到替换磁盘上的过程。磁盘重建过程中逻辑驱动器通常不会中断对其数据的访问请求。

Rebuild Rate:重建率

重建操作过程的速度。每个控制器都分配了重建率,它反映的是在重建操作中IOP资源使用的百分比。

Reconstruct:重构

在改变RAID级别后,对逻辑驱动器上的数据重新整理的过程。

SCSI Disk Status:SCSI磁盘状态

SCSI磁盘(物理驱动器)可以有以下五种状态,分别为Ready(就绪),未配置的加电可操作磁盘;Online(在线),配置过的加电可操作磁盘;Hot Spare(热备用),当一个磁盘出现故障时,准备使用的加电待用磁盘;Failed(故障),磁盘发生错误导致失效或用户利用NetRAID控制器实用程序使驱动器脱机的状态;Rebuilding(重建),磁盘正处于从一个或几个关键性逻辑驱动器上恢复数据的过程中。

Stripe Size:条带容量

在每个磁盘上连续写入数据的总量,也称作“条带深度”。你可以指定每个逻辑驱动器的条带容量从

2KB,4KB,8KB一直到128KB。为了获得更高的性能,要选择条带的容量等于或小于操作系统的簇的大小。大容量的条带会产生更高的读取性能,尤其在读取连续数据的时候。而读取随机数据的时候,最好设定条带的容量小一点。如果指定128KB的条带将需要8MB内存。

Striping:条带化

条带化是把连续的数据分割成相同大小的数据块,把每段数据分别写入到阵列中不同磁盘上的方法。此技术非常有用,它比单个磁盘所能提供的读写速度要快的多,当数据从第一个磁盘上传输完后,第二个磁盘就能确定下一段数据。数据条带化正在一些现代数据库和某些RAID硬件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Virtual Sizing:虚拟容量

当此设置生效后,对一个逻辑驱动器来说,控制器将报告逻辑驱动器的容量比实际的物理容量要大的多。“虚拟”空间可以允许在线扩容。

Write policy:写入策略

当处理器向磁盘上写入数据的时候,数据先被写入高速缓存中,并认为处理器有可能马上再次读取它。NetRAID有两种如下的写入策略:

Write Back(回写),在回写状态下,数据只有在要被从高速缓存中清除时才写到磁盘上。随着主存读取的数据增加,回写需要开始从高速缓存中向磁盘上写数据,并把更新的数据写入高速缓存中。由于一个数据可能会被写入高速缓存中许多次,而没有进行磁盘存取,所以回写的效率非常高。

Write Through(完全写入),在完全写入状态下,数据在输入到高速缓存时,它同时也被写到磁盘上。因为数据已经复制到磁盘上,所以在高速缓存中可以直接更改要替换的数据,因此完全写入要比回写简单的多。

存储技术 > 磁盘镜像

磁盘镜像是一个简单形式的设备虚拟化技术,产生的每个I / O操作都在两个磁盘上执行,

而两个磁盘看起来就像一个磁盘一样。磁盘镜像也称R A I D 1。

存储技术 > 存储区域网络( S A N)

存储区域网络( S A N)是一种专用网络,可以把一个或多个系统连接到存储设备和子系统,

S A N可以被看作是负责存储传输的“后端”网络,而“前端”网络(或称数据网络)负责正常的

T C P / I P传输。

存储技术 > 网络连接存储( N A S)

网络连接存储( N A S),表示总控的网络存储服务器产品。典型的N A S都连接到普通的网络

上,通常是以太网,提供带有预先配置好的磁盘容量和存储管理软件的集成系统,构成一个完

备的存储解决方案。

如何设置SCSI BIOS

第一次进入SCSI BIOS的设置画面,你一定会被这些繁杂又似懂非懂的各种选项搞到一头雾水;不过别害怕,接下来我们将为你仔细解说SCSI BIOS中的每项设置,并说明其用途、设置后的效果。虽然SCSI 的厂牌不胜枚举,但是SCSI BIOS的设置却大同小异,在此,我们以Adaptec AHA-2940U/UW的SCSI BIOS V1.32来说明。

请直接执行"Configure/View Host Adaptec Setting"命令:

SCSI Bus Interface Definitions

此项目的功能主要用来设置SCSI接口卡本身的各种定义,此处有三项设置:

Host Adaptec SCSI ID:在此设置SCSI 接口卡本身的ID编号(这张卡可设置0~15)。默认值为7。一般强烈建议不要更动此默认值。

SCSI Parity Checking:SCSI设置在传输数据时的"同位检查",可以选择Enable(开启)或是Disabled(关闭)。若是开启此项,可以确认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强烈建议开启此项,除非连接SCSI的外设不支持同位检查的功能。

Host Adaptec SCSI Termination:在此设置SCSI接口卡本身的终端电阻,可以选择Automatic、Enable或是Disable。如果只有外接设备或仅有内接设备的话,必须设置为Enable;若内、外接设备都有的话,则要设置为Disable。如果你经常变动SCSI的内、外接方式,建议选择Automatic,这样可以自动检测Termination是否需要开启或关闭。

Additional Options

此项虽然被称为"附加"但却是整个SCSI BIOS设置的核心。例如设置启动设备、同步与异步、最大传输速率、SCAM的PnP支持、CD-ROM启动等等,这么多的设置可能有点繁杂,不过你只要跟着我们的说明,相信可以了解得相当透彻。

Boot Device Options:这里主要在设置以哪一个ID做为启动设备。一般设置可应用于SCSI硬盘(包括抽取式硬盘)或是MO、CD-ROM等,不过设置后仍然需要将主板System BIOS的启动顺序调为SCSI优先才行。如果在SCSI Device Configuration中将BIOS Multiple LUN Support设为no,则此项更动后不会有作用。如果你的SCSI硬盘为ID-0,并安装了操作系统,这时候可以利用以上的设置方式,将ID-0设为启动设备。

SCSI Device Configuration:此菜单的功能,主要是在设置各SCSI外围设备的独立选项,你可以让每个ID的外设具有不同的参数设置。例如:将ID-5的最大传输速率设为40MB/sec,另外将ID-0设为20MB/sec,这样一来,两台外设可独立以不同最大传输率来进行数据传送,而不会造成SCSI Bus的不稳定。若是将Advanced Configuration Options中的Host Adapter BIOS设为Disable,这些选项设置后不会产生效果。

Initiate Sync Negotiation:使用同步传输沟通,可以选择Yes或No。如果选择Yes,则SCSI接口卡与SCSI外围设备的数据传输会尝试以"同步"的方式进行,如此一来可以加速数据的传输效率;若选择No,则关闭此项功能。一般建议除非外围设备不支持此项功能,请务必将此项设置为Yes。

Maximum Sync Transfer Rate:在次设置SCSI接口卡与各外设个别的最大同步传输速率。一般建议你在此将最大传输速率调为"最大值",即使外设无法支持,也会自动调整为可以到达的最大速率;若是外设无法将其最大同步传输速率回应给SCSI接口卡,在使用上可能会发生问题。比方说,如果使用SCSI-3规格的接口卡,而外设属于SCSI-2规格的话,一般建议将此外设的最大传输速率手动调为

10MB/sec。以下是各种SCSI接口卡BIOS可以调整同步传输速率的最大值。

SCSI接口规格 SCSI-2 Ultra-SCSI Ultra-Wide SCSI Ultra2-Wide LVD/SE

可调整的最大同步传输速率 10MB/sec 20MB/sec 40MB/sec 80MB/sec

Enable Disconnection:允许SCSI接口卡可以临时中断与SCSI卡外设的连接状态,以释放更宽裕的SCSI通道来服务连接其他的SCSI外设。如果你要以"多任务"的方式在多台SCSI外设上工作,使用此功能可以提升多任务的效能。如果你有两台以上的SCSI设备,请务必将此项目设为Yes;若是只有

一台SCSI外围设备,可以不需要开启此功能,请设为No。

Initiate Wide Negotiaion:设置宽频传输沟通。如果设为Yes,则SCSI外设与SCSI接口设置之间以16-Bit宽通道传输数据;若设为No,则以8-Bit传输数据。如果你SCSI外设的规格属于Wide-SCSI 系列(接脚为68-Pins,16-bit),请将此项设置为Yes,否则将以8-Bit的宽频传输;若是外围设备为SCSI-2、Ultra SCSI(接脚为50-Pins,8-Bit),建议调为No,否则可能会产生读取上的问题。

Send Start Unit Command:设置送出启动命令。有些SCSI外设需要借助由SCSI接口卡送出启动命令,马达才能开始运转,请参考你SCSI外设的说明书。一般建议将此设为No,如果你的外围设备的确需要送出启动命令才能启动的话,请将此项设为Yes。

BIOS Multiple LUN Support:设置SCSI接口卡是否支持"多重逻辑单元编号"(LUN,

Logical Unit Numbers)。如果你的外围设备有支持多个LUN,可以将此项设为Yes;如果没有这样的外设,请设为No。外设具有多个LUN时,可以在Boot Device Options中的Boot LUN Number项目,设置要以哪个LUN来启动。

Include in BIOS Scan:此项如果设为Yes,在启动时SCSI BIOS会扫描此外围设备,并由BIOS INT13延伸功能来控制他。例如,如果你的SCSI外设为硬盘,当此项设为Yes时,SCSI BIOS 会在屏幕上显示"SCSI BIOS Installed Successfully!",并使用SCSI接口卡的BIOS INT13扩展功能控制SCSI硬盘,而不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若是设为No,启动时虽然还是会检测到SCSI硬盘,但SCSI BIOS会显示"SCSI BIOSNOT INSTALLED",这时候硬盘便不在BIOS INT13延伸功能的管理范围,你自然无法在操作系统中看到这块SCSI硬盘咯。

Advanced Configuration Options:接着我们为你介绍SCSI BIOS的高级功能设置。请先退回SCSI BIOS的Configuration画面,接着做进入该项选项。

Reset SCSI Bus at IC Initialization:如果此项设为Enabled,每当计算机的电源重新开启时,SCSI通道内的信号便会跟着重置(Reset),如此一来可以让SCSI接口卡以最"初始"的状态与所有外围设备连接。例如当你的SCSI CD-ROM爱读取上发生问题,又无法退出光盘时,若是重新启动计算机,SCSI通道中阻塞的信号便会自动清除,恢复成初始的连接状态,这时光盘就能顺利退出来啦!

Extended BIOS Translation for Dos Drives>1 Gbyte:在此设置是否在DOS的环境下支持1GB 以上的硬盘,默认值为Enable,一般建议不要更动。

Host Adapter BIOS(Configuration Utility Reserves BIOS Space):如果你的SCSI外设硬盘,而且需要用SCSI硬盘来启动,请将此选项设为Enable;若SCSI外设只有CD-ROM、扫描仪等,你可以设为Disable。

Support Removable Disks Under BIOS as Fixed Disks:此选项特别针对MO或是抽取式硬盘而设置。如果设为Boot Only,则只将启动盘(以MO或抽取式硬盘启动)当成硬盘使用;若设为All Disks,则所有MO或抽取式都可当成硬盘使用;如设为Disabled,则MO恢复为抽取式储存装置。要注意的一点是,在启动前务必先将MO片放如MO机器中;一旦将MO硬盘使用,在连接的状态下若将MO片退出,将造成数据的丢失。

Display Message During BIOS Initialization:此项若设为Enabled,则启动时SCSI BIOS会在屏幕上显示Press for SCSI Select(TM)Utility!,提示你依照这个方法来进入SCSI BIOS设置菜单。如果设置为Disable则不会显示这一行提示,但你开始可以借由Ctrl+A键来斤年日微 SCSI BIOS菜单。

BIOS Support VFOR Bootable CD-ROM:如果此项设为Enable,你可以将可启动的光盘片放入SCSI光驱中,使用SCSI光驱来启动。

BIOS Support for INT13 Extensions:DOS或是旧版本的Windows95只支持传统的INT13H 磁盘控制中断,而且最大只支持到1024柱面(Cylinder)。若是你安装了Windows95 OSR2或Windows98的操作系统,便支持了新的INT13 Extensions的扩展功能,这时候可以管理容量8GB以上的磁盘(也就是>1024Cylinder的磁盘),但是先决条件请你将此项设为Enable,这样以来你的操作系统才能管理超过8GB的硬盘。

服务器RAID知识介绍

服务器RAID知识介绍 第一章RAID知识介绍 RAID的全称是廉价磁盘冗余阵列(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于1987年由美国Berkeley 大学的两名工程师提出的RAID出现的,最初目的是将多个容量较小的廉价硬盘合并成为一个大容量的“逻辑盘”或磁盘阵列,实现提高硬盘容量和性能的功能。 随着RAID技术的逐渐普及应用,RAID技术的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现在,RAID从最初的RAID0-RAID5,又增加了RAID0+1和RAID0+5等不同的阵列组合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实现不同的功能,扩大硬盘容量,提供数据冗余,或者是大幅度提高硬盘系统的I/0吞吐能力。 RAID技术主要有三个特点: 第一、通过对硬盘上的数据进行条带化,实现对数据成块存取,减少硬盘的机械寻道时间,提高数据存取速度。 第二、通过对一阵列中的几块硬盘同时读取,减少硬盘的机械寻道时间,提高数据存取速度。 第三、通过镜像或者存储奇偶校验信息的方式,实现对数据的冗余保护。 经常应用的RAID阵列主要分为RAID 0,RAID 1,RAID 5和RAID 0+1。 1.1 RAID0:条带化 RAID 0 也叫条带化,它将数据象条带一样写到多个磁盘上,这些条带也叫做“块”。条带化实现了可以同时访问多个磁盘上的数据,平衡I/O负载,加大了数据存储空间和加快了数据访问速度。 RAID 0是唯一的一个没有冗余功能的RAID技术,但RAID0 的实现成本低。如果阵列中有一个盘出现故障,则阵列中的所有数据都会丢失。如要恢复RAID 0,只有换掉坏的硬盘,从备份设备中恢复数据到所有的硬盘中。 硬件和软件都可以实现RAID0。实现RAID0最少用2个硬盘。对系统而言,数据是采用分布 方式存储在所有的硬盘上,当某一个硬盘出现故障时数据会全部丢失。RAID 0 能提供很高的 硬盘I/O性能,可以通过硬件或软件两种方式实现。 1.2 RAID1 也被称为磁盘镜像。系统将数据同时重复的写入两个硬盘,但是在操作系统中表现为一个逻辑盘。所以如果一个硬盘发生了故障,另一个硬盘中仍然保留了一份完整的数据,系统仍然可以照常工作。系统可以同时从两个硬盘读取数据,所以会提高硬盘读的速度;但由于在系统写数据需要重复一次,所以会影响系统写数据的速度。硬盘容量的利用率只有50%。 1.3 RAID0+1 对RAID0阵列做镜像。这是一种Dual Level RAID,也有人称之为RAID level 10。是两组硬盘先做RAID0,组成两颗大容量的逻辑硬盘,再互相为“镜像”。在每次写入数据,磁盘阵列控制器会将资料同时写入该两组“大容量数组硬盘组”内。 同RAID level 1 一样,虽然其硬盘使用率亦只有50%,但它却是最具高效率的规划方式。 1.4 RAID5 是在RAID3和RAID4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它继承了它们的数据冗余和条带化的特点,并将数据校验信息均匀保存在阵列中的所有硬盘上。系统可以对阵列中所有的硬盘同时读写,减少了由硬盘机械系统引起的时间延迟,提高了磁盘系统的I/O能力;当阵列中的一块硬盘仿生故障,系统可以使用保存在其它硬盘上的奇偶校验信息恢复故障硬盘的数据,继续进行正常工作。

磁盘阵列系统(RAID)介绍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发表了一篇文章: A Case for 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 sive Disks",而IBM 是此一项目研究的主要协助者.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新的"头字语" -R A I D. 同时并定义了五种RAID代号- R AID level. 这篇文章的主要论题,是针对当时的硬盘科技,在容量及速度上,无法追上CPU及内存的发展的现象,提出多种改善方法.因为长期来看,这种脚步的差距,会造成硬盘无法实时供应对资料的急迫需要. 所以,它利用了各式技巧,将许多较小容量的硬盘,以RAID 技术,规划为一座大的硬盘机.同时,在实际储存资料时,透过这项技术,将资料切割成多区段并分别同时存放于各个硬盘机上.在实际读取资料时,也是同时自此多颗硬盘机读出资料.由此可见,这项技术RAID, 着实提高了大型硬盘的效率.

值得一提,它的观念,也提供了一套思考及开发的方向:资料容错.藉由"同位检核" Parity 的概念及方法,能在该群数组硬盘中任一颗硬盘故障时,仍能读出资料,并可于数据重构时,将原故障硬盘内之应有资料,经计算后置回替代的新硬盘中,使回复成原貌. 这篇文章也指出了许多在各不同代号型式的RAID,其开发上的问题,大多相关于强调"速度"及"成本"上的改善.这和今日的数组供货商所多强调的"可靠性" Reliability 及"资料可供应性" Data Availability, 似乎有些不同.当然这也是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不过,这也使得各磁盘阵列供货商,各自有较大的发挥空间,针对容错性,成本,及效率,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及结果. RAID的分类

全程图解--教你如何做RAID磁盘阵列1

全程图解--教你如何做RAID磁盘阵列 本文将以一款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配置实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具体配置方法。当然,不同的阵列控制器的具体配置方法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完全可以参考。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 在本文中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

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 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低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 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磁盘阵列卡详细步骤

一、为什么要创建逻辑磁盘? 当硬盘连接到磁盘阵列卡上时,操作系统将不能直接看到物理的硬盘,因此需要创建成一个一个的被设置为RAID0,1和5等的逻辑磁盘(也叫容器),这样系统才能够正确识别它。 逻辑磁盘(Logic Drive)、容器(Container)或虚拟磁盘(Virtual Drive)均表示一个意思,他们只是不同阵列卡产商的不同叫法。 二、创建逻辑磁盘的方式 使用磁盘阵列卡本身的配置工具,即磁盘阵列卡的BIOS。(一般用于重装系统或没有安装操作系统的情况下去创建容器(Adaptec阵列卡)/逻辑驱动器(AMI/LSI阵列卡)。 使用第三方提供的配置工具软件去实现对阵列卡的管理。如Dell Array Manager。(这些软件用于服务器上已经安装有操作系统) 三、正确识别您的阵列卡的型号 识别您的磁盘阵列控制器(磁盘阵列控制器为可选项, 如果没有购买磁盘阵列控制器的话以该步骤可以省去) 如果您有一块AMI/LSI磁盘阵列控制器(PERC2/SC,PERC2/DC,PERC3/SC,PERC3/DC, PERC4/DI, PERC4/DC), 在系统开机自检的时候您将看到以下信息: Dell PowerEdge Expandable RAID Controller BIOS X.XX Jun 26.2001 Copyright (C) AMERICAN MEGATRENDS INC. Press CTRL+M to Run Configuration Utility or Press CTRL+H for WebBios 或者 PowerEdge Expandable RAID Controller BIOS X.XX Feb 03,2003 Copyright (C) LSI Logic Corp. Press CTRL+M to Run Configuration Utility or Press CTRL+H for WebBios 此款磁盘阵列卡的配置方法请参考如下: 在AIM/LSI磁盘阵列控制器上创建Logical Drive (逻辑磁盘) --- PERC2/SC,PERC2/DC,PERC3/SC,PERC3/DC,PERC3/DCL --- PERC4 DI/DC (略有不同,请仔细阅读下列文档) *注意:请预先备份您服务器上的数据,配置磁盘阵列的过程将会删除您的硬盘上的所有数据! 1) 在自检过程中,当提示按Ctrl+M键,按下并进入RAID的配置界面。 2) 如果服务器在Cluster 模式下,下列信息将会显示\"按任意键继续\"。

磁盘阵列产品简介AL5121F

磁盘阵列产品简介—AL5121F Cable-less无线缆设计 Aisino磁盘阵列采用了全新的Cable-less无线缆连接的内部结构,大大减少了因线缆连接带来的故障隐患。 什么是Cable-less结构的磁盘阵列? 所谓Cable-less结构的磁盘阵列,是指磁盘阵列内部所有部件,包括控制器、I/O通道板、冗余涡轮风扇、冗余电源、铝质合金磁盘托架、前端面板显示均为模块化设计,各个模块均是通过“金手指”的方式直接插接在背板上,模块与背板之间无任何连接线缆。这类的磁盘阵列为真正的Cable-less结构的磁盘阵列。 Cable-less结构的磁盘阵列解决了什么问题? 1、避免了数据信号因线缆或接头材质不良而引起的信号串扰,从而带来的系统不稳定。(不存在线缆的氧化问题) 2、解决了因线缆的连接问题而对系统造成的不稳定。 Cable-less结构的磁盘阵列优势与特点是什么? 1、“金手指”代替各类线缆作为传输介质,使得传输速率更快速,稳定。 2、故障发生率降到最低,系统更加稳定。 3、调试、安装、维护非常方便简单。 Aisino 磁盘阵列即是基于这样的结构设计而成的。 Aisino磁盘阵列内部结构共分六大模块:控制器模块、I/O通道板模块、冗余涡轮风扇模块、冗余电源模块、铝质合金磁盘托架模块、前端面板显示模块。所有模块均配有“金手指”插针,直接插接在背板上,模块与背板之间无任何连接线缆。 由于是Cable-less结构,从而去除了众多连接线缆(电源线和SCSI线缆),就不存在线缆的氧化问题。因此,磁盘阵列本身能够有效地避免数据信号因SCSI线缆或接头材质不良而引起的信号串扰,同时解决了因线缆的连接问题而对系统造成不稳定的难题。 Aisino磁盘阵列的Cable-less结构使得磁盘阵列传输速率更快速,故障发生率降到最低,系统更加稳定,而且在调试、安装、维护等方面非常方便简单。维护人员不需要打开机箱,

海康威视磁盘阵列使用说明

海康威视磁盘阵列使用说明 一.登录 1.存储系统默认登录账户为:web_admin 密码为:123 2.登录时应以高级模式登录 二.设定IP SAN的访问IP 管理员可以通过与存储设备相互连通的网络,来设置IP SAN的访问IP。存储设备分为管理网口和数据网口,可以通过管理网口或者数据网口连接管理PC 连接管理网口后,用户可以将用来进行存储管理的设备IP改为同网段的IP,确认网络连接正常后,便可以在IE中输入:https://192.168.10.138:2004来登录IP SAN的管理界面。 一.网络配置 下图是系统正常登录后的界面,如图1所示 图1 1.进入系统后,可以首先进入网络管理,在进入网络管理界面后首先要进行网口绑定:点击“绑定管理”按钮,在弹出的界面选择要绑定的网口且绑定模式为“虚拟化”,在点击“创建绑定”并确认绑定成功 2.接下来就是“网口管理”,网口管理即就是修改系统IP

地址,进入网口管理界面如图2所示:可在此修改系统的访问IP地址 图2 二.创建RAID 1.网络管理之后就是RAID管理,首先要创建阵列,进入“阵列创建”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输入阵列名称,并将阵列类型选为RAID5,然后在可用物理盘中勾选至少3块盘创建阵列,选好后点击“创建阵列”即可。 2.第二步则要进行“阵列重构”,阵列重构是对于已经存在的阵列中,某个物理盘出现不稳定或者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为了拯救出故障硬盘中的数据而设定的,从而达到保护数据和恢复阵列的完整性。但,前提是系统中存在可用的物理盘,并且和出故障的硬盘容量大小相同。如图4所示 图4 初始时候阵列自动重构状态默认是关闭的,首先我们要开启自动重构然后输入阵列名称并选择1块可用物理盘,点击“重构阵列”(阵列重构一般是在有故障盘的时候才会用到)

磁盘阵列基础知识

基本的RAID介绍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独立磁盘冗余阵列),简称磁盘阵列。下面将各个级别的RAID介绍如下。 RAID0 条带化(Stripe)存储。理论上说,有N个磁盘组成的RAID0是单个磁盘读写速度的N 倍。RAID 0连续以位或字节为单位分割数据,并行读/写于多个磁盘上,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但它没有数据冗余,因此并不能算是真正的RAID结构。 RAID1 镜象(Mirror)存储。它是通过磁盘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成对的独立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因此RAID 1可以提高读取性能。RAID 1是磁盘阵列中单位成本最高的,但提供了很高的数据安全性和可用性。当一个磁盘失效时,系统可以自动切换到镜像磁盘上读写,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 RAID2 海明码(Hamming Code)校验条带存储。将数据条块化地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使用称为海明码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使得RAID 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3 奇偶校验(XOR)条带存储,共享校验盘,数据条带存储单位为字节。它同RAID 2非常类似,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区别在于RAID 3使用简单的奇偶校验,并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如果一块磁盘失效,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 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但对于随机数据来说,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 RAID4 奇偶校验(XOR)条带存储,共享校验盘,数据条带存储单位为块。RAID 4同样也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AID 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这时奇偶校验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因此RAID 4在商业环境中也很少使用。 RAID5

RAID详解-AMD篇

RAID详解-AMD篇 前言、RAID模式简介 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若干个单独的硬盘组成一个逻辑的磁盘。 中文一般叫做磁盘阵列。 常见的RAID模式有5种:RAID 0,RAID 1, RAID 5,RAID 10,JBOD 1、RAID 0(串列)就是把2个(2个以上)硬盘串连在一起组成一个逻辑硬盘,容量是原来的2倍(或2倍以上)。向硬盘写入数据时,同时写入2个硬盘,每个硬盘写入一半,读出时也是从2个硬盘读取,所以速度比单个硬盘快。RAID0是提高硬盘速度。 2、RAID 1(镜像)就是把2个(2个以上)硬盘并连在一起组成一个逻辑硬盘,容量不变,一个硬盘是另一个硬盘的镜像。向硬盘写入数据时,同时写入2个硬盘,每个硬盘写入同样的数据,当一个硬盘有故障,另一个硬盘可以继续工作,更换故障硬盘后,便向新硬盘复制

数据,继续保持2个硬盘存储相同的数据。RAID1是保证数据安全。 3、RAID 5(交叉分布奇偶校验的串列)至少要3个硬盘组成,向硬盘写入数据的同时还写入数据的奇偶校验。速度与2个硬盘的RAID0一样,容量是2个硬盘之和,当其中一个硬盘有故障,更换硬盘后可以恢复这个硬盘的数据。RAID5是既提高速度又保护数据安全。 4、RAID 10(串列和镜像)至少要4个硬盘,就是每2个硬盘组成串列后再做镜像。RAID10的容量是2个硬盘容量之和,其中任何一个硬盘有故障,系统都可以正常工作,当更换硬盘

后就像这个硬盘恢复原来的数据。RAID0是既提高速度又保护数据安全。 5、JBOD严格说不是RAID,它是可以把不同容量的硬盘串连成一个大的逻辑盘,与RAID0

磁盘阵列教程文件

磁盘阵列

RAID 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RAID是英文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的缩写,翻译成中文意思是“独立磁盘冗余阵列”,有时也简称磁盘阵列(Disk Array)。 简单的说,RAID是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硬盘(物理硬盘)按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备份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 级别(RAID Levels)。数据备份的功能是在用户数据一旦发生损坏后,利用备份信息可以使损坏数据得以恢复,从而保障了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在用户看起来,组成的磁盘组就像是一个硬盘,用户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格式化等等。总之,对磁盘阵列的操作与单个硬盘一模一样。不同的是,磁盘阵列的存储速度要比单个硬盘高很多,而且可以提供自动数据备份。 RAID技术的两大特点:一是速度、二是安全,由于这两项优点,RAID技术早期被应用于高级服务器中的SCSI接口的硬盘系统中,随着近年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C机的CPU的速度已进入GHz 时代。IDE接口的硬盘也不甘落后,相继推出了ATA66和ATA100硬盘。这就使得RAID技术被应用于中低档甚至个人PC机上成为可能。RAID通常是由在硬盘阵列塔中的RAID控制器或电脑中的RAID卡来实现的。 RAID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已拥有了从 RAID 0 到 6 七种基本的RAID 级别。另外,还有一些基本RAID级别的组合形式,如RAID 10(RAID 0与RAID 1的组合),RAID 50(RAID 0与RAID 5的组合)等。不同RAID 级别代表着不同的存储性能、数据安全性和存储成本。但我们最为常用的是下面的几种RAID形式。 RAID级别的选择有三个主要因素:可用性(数据冗余)、性能和成本。如果不要求可用性,选择RAID0以获得最佳性能。如果可用性和性能是重要的而成本不是一个主要因素,则根据硬盘数量选择RAID 1。如果可用性、成本和性能都同样重要,则根据一般的数据传输和硬盘的数量选择RAID3、RAID5。

磁盘阵列详解配置

磁盘阵列(Disk Array) 1.为什么需要磁盘阵列 如何增加磁盘的存取(access)速度,如何防止数据因磁盘的故障而失落及如何有效的利用磁盘空间,一直是电脑专业人员和用户的困扰;而大容量磁盘的价格非常昂贵,对用户形成很大的负担。磁盘阵列技术的产生一举解决了这些问题。 1 过去十年来,CPU的处理速度增加了五十倍有多,内存(memory)的存取速度亦大幅增加,而数据储存装置--主要是磁盘(hard disk)--的存取速度只增加了三、四倍,形成电脑系统的瓶颈,拉低了电脑系统的整体性能(throughput),若不能有效的提升磁盘的存取速度,CPU、内存及磁盘间的不平衡将使CPU及内存的改进形成浪费。 目前改进磁盘存取速度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磁盘快取控制(disk cache controller),它将从磁盘读取的数据存在快取内存(cache memory)中以减少磁盘存取的次数,数据的读写都在快取内存中进行,大幅增加存取的速度,如要读取的数据不在快取内存中,或要写数据到磁盘时,才做磁盘的存取动作。这种方式在单工环境(single-tasking environment)如DOS之下,对大量数据的存取有很好的性能(量小且频繁的存取则不然),但在多工(multi-tasking)环境之下(因为要不停的作数据交换(swapping)的动作)或数据库(database)的存取(因为每一记录都很小)就不能显示其性能。这种方式没有任何安全保障。其二是使用磁盘阵列的技术。磁盘阵列是把多个磁盘组成一个阵列,当作单一磁盘使用,它将数据以分段(striping)的方式储存在不同的磁盘中,存取数据时,阵列中的相关磁盘一起动作,大幅减低数据的存取时间,同时有更佳的空间利用率。磁盘阵列所利用的不同的技术,称为RAID level,不同的level针对不同的系统及应用,以解决数据安全的问题。 一般高性能的磁盘阵列都是以硬件的形式来达成,进一步的把磁盘快取控制及磁盘阵列结合在一个控制器(RAID controller)?或控制卡上,针对不同的用户解决人们对磁盘输出入系统的四大要求: (1)增加存取速度, (2)容错(fault tolerance),即安全性 (3)有效的利用磁盘空间; (4)尽量的平衡CPU,内存及磁盘的性能差异,提高电脑的整体工作性能。 2.磁盘阵列原理 磁盘阵列中针对不同的应用使用的不同技术,称为RAID level, RAID是Redunda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而每一level代表一种技术,目前业界公认的标准是RAID 0~RAID 5。这个level并不代表技术的高低,level 5并不高于level 3,level 1也不低过level 4,至于要选择那一种RAID level的产品,纯视用户的操作环境(operating environment)及应用(application)而定,与level的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RAID 0及RAID 1适用于PC及PC相关的系统如小型的网络服务器(network server)及需要高磁盘容量与快速磁盘存取的工作站等,因为比较便宜,但因一般人对磁盘阵列不了解,没有看到磁盘阵列对他们价

硬盘磁盘阵列RAID完整安装过程

硬盘磁盘阵列RAID的完整安装过程 一、RAID介绍 RAID是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直译为“廉价冗余磁盘阵列”,也简称为“磁盘阵列”。后来RAID中的字母I被改作了Independent,RAID 就成了“独立冗余磁盘阵列”,但这只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改变。可以把RAID理解成一种使用磁盘驱动器的方法,它将一组磁盘驱动器用某种逻辑方式联系起来,作为逻辑上的一个磁盘驱动器来使用。 RAID的优点 1. 传输速率高。在部分RAID模式中,可以让很多磁盘驱动器同时传输数据,而这些磁盘驱动器在逻辑上又是一个磁盘驱动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的磁盘驱动器几倍的速率。因为CPU的速度增长很快,而磁盘驱动器的数据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种方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2. 更高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磁盘驱动器很多RAID模式督提供了多种数据修复功能,当RAID中的某一磁盘驱动器出现严重故障无法使用时,可以通过RAID中的其他磁盘驱动器来恢复此驱动器中的数据,而普通磁盘驱动器无法实现,这是使用RAID的第二个原因。 RAID的分类 RAID 0:无冗余无校验的磁盘阵列。数据同时分布在各个磁盘上,没有容错能力,读写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为任何一个磁盘损坏督会使整个RAID系统失效,所以安全系数反倒单个的磁盘还要低。一般用在对数据安全要求不高,但对速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如:大型游戏、图形图像编辑等。此种RAID模式至少需要2个磁盘,而更多的磁盘则能提供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RAID 1:镜象磁盘阵列。每一个磁盘督有一个镜像磁盘,镜像磁盘随时保持与原磁盘的内容一致。RAID1具有最高的安全性,但只有一半的磁盘空间被用来存储数据。主要用在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而且要求能够快速恢缸损坏的数据的场合。此种RAID模式每组仅需要2个磁盘。 RAID 0+1:从其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它把RAID0和RAID1技术结合起来,数据除分布在多个磁盘上外,每个磁盘督有其物理镜像盘,提供全冗余能力,允许一个以下磁盘故障,而不影响数据可用性,并具有快速读写能力。但是RAID0+1至少需要4

各种RAID的工作原理

各种RAID的工作原理 通常称为:RAID 0, RAID1, RAID2, RAID3,RAID4, RAID5,RAID6。每一个RAID级别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 "奇偶校验"定义为用户数据的冗余信息, 当硬盘失效时,可以重新产生数据。R AID 0: RAID 0 并不是真正的RAID结构,没有数据冗余。R AID 0 连续地分割数据并并行地读/写于多个磁盘上。 因此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率。 但RAID 0在提高性能的同时,并没有提供数据可靠性,如果一个磁盘失效,将影响整个数据。因此RAID 0 不可应用于需要数据高可用性的关键应用。R AID1: RAID1通过数据镜像实现数据冗余,在两对分离的磁盘上产生互为备份的数据。R AID1可以提高读的性能, 当原始数据繁忙时,可直接从镜像拷贝中读取数据。RAID1是磁盘阵列中费用最高的, 但提供了最高的数据可用率。 当一个磁盘失效,系统可以自动地交换到镜像磁盘上, 而不需要重组失效的数据。R AID2: 从概念上讲, RAID2 同RAID3类似, 两者都是将数据条块化分布于不同的硬盘上, 条块单位为位或字节。然而RAID2 使用称为"加重平均纠错码"的编码技术来提供错误检查及恢复。这种编

码技术需要多个磁盘存放检查及恢复信息, 使得RAID2技术实施更复杂。因此,在商业环境中很少使用、 RAID3: 不同于RAID2, RAID3使用单块磁盘存放奇偶校验信息。 如果一块磁盘失效, 奇偶盘及其他数据盘可以重新产生数据。 如果奇偶盘失效,则不影响数据使用。RAID3对于大量的连续数据可提供很好的传输率, 但对于随机数据, 奇偶盘会成为写操作的瓶颈。R AID4: 同RAID2, RAID3一样, RAID4, RAID5也同样将数据条块化并分布于不同的磁盘上, 但条块单位为块或记录。R AID4使用一块磁盘作为奇偶校验盘, 每次写操作都需要访问奇偶盘, 成为写操作的瓶颈、在商业应用中很少使用。R AID5: RAID5没有单独指定的奇偶盘, 而是交叉地存取数据及奇偶校验信息于所有磁盘上。在RAID5 上, 读/写指针可同时对阵列设备进行操作, 提供了更高的数据流量。RAID5更适合于小数据块, 随机读写的数据、RAID3 与RAID5相比, 重要的区别在于RAID3每进行一次数据传输,需涉及到所有的阵列盘。而对于RAID5来说, 大部分数据传输只对一块磁盘操作, 可进行并行操作。在RAID5 中有"写损失", 即每一次写操作,将产生四个实际的读/写操作, 其中两次读旧的数据及奇偶信息, 两次写新的数据及奇偶信息。R AID6: RAID6 与RAID5相比,增加了第二个独立的奇偶校验信息块。

raid的做法及主板raid开启设置方法

手把手教你做raid各主板raid开启设置方法 图片教程版 一、RAID介绍 RAID是Redundent Array of Inexpensive Disks的缩写,直译为“廉价冗余磁盘阵列”,也简称为“磁盘阵列”。后来RAID中的字母I被改作了Independent,RAID就成了“独立冗余磁盘阵列”,但这只是名称的变化,实质性的内容并没有改变。可以把RAID理解成一种使用磁盘驱动器的方法,它将一组磁盘驱动器用某种逻辑方式联系起来,作为逻辑上的一个磁盘驱动器来使用。 RAID的优点 1. 传输速率高。在部分RAID模式中,可以让很多磁盘驱动器同时传输数据,而这些磁盘驱动器在逻辑上又是一个磁盘驱动器,所以使用RAID可以达到单个的磁盘驱动器几倍的速率。因为CPU的速度增长很快,而磁盘驱动器的数据传输速率无法大幅提高,所以需要有一种方案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2. 更高的安全性。相较于普通磁盘驱动器很多RAID模式都提供了多种数据修复功能,当RAID中的某一磁盘驱动器出现严重故障无法使用时,可以通过RAID中的其他磁盘驱动器来恢复此驱动器中的数据,而普通磁盘驱动器无法实现,这是使用RAID的第二个原因。RAID的分类 RAID 0,无冗余无校验的磁盘阵列。数据同时分布在各个磁盘上,没有容错能力,读写速度在RAID中最快,但因为任何一个磁盘损坏都会使整个RAID系统失效,所以安全系数反倒比单个的磁盘还要低。一般用在对数据安全要求不高,但对速度要求很高的场合,如:大型游戏、图形图像编辑等。此种RAID模式至少需要2个磁盘,而更多的磁盘则能提供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RAID 1,镜象磁盘阵列。每一个磁盘都有一个镜像磁盘,镜像磁盘随时保持与原磁盘的内容一致。RAID1具有最高的安全性,但只有一半的磁盘空间被用来存储数据。主要用在对数据安全性要求很高,而且要求能够快速恢复被损坏的数据的场合。此种RAID模式每组仅需要2个磁盘。

磁盘阵列简介

磁盘阵列简介 磁盘阵列简称RAID(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RA ID),有“价格便宜且多余的磁盘阵列”之意。其原理是利用数组方式来作磁盘组,配合数据分散排列的设计,提升数据的安全性。磁盘阵列主要针对硬盘,在容量及速度上,无法跟上CPU及内存的发展,提出改善方法。磁盘阵列是由很多便宜、容量较小、稳定性较高、速度较慢磁盘,组合成一个大型的磁盘组,利用个别磁盘提供数据所产生的加成效果来提升整个磁盘系统的效能。同时,在储存数据时,利用这项技术,将数据切割成许多区段,分别存放在各个硬盘上。 磁盘阵列还能利用同位检查(Parity Check)的观念,在数组中任一颗硬盘故障时,仍可读出数据,在数据重构时,将故障硬盘内的数据,经计算后重新置入新硬盘中。 磁盘阵列的由来: 由美国柏克莱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A Case for 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文章中,谈到了RAID这个字汇,而且定义了RAID的5层级。柏克莱大学研究其研究目的为,反应当时CPU快速的性能。CPU效能每年大约成长3 0~50%,而硬磁机只能成长约7%。研究小组希望能找出一种新的技术,在短期内,立即提升效能来平衡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在当时,柏克莱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效能与成本。 另外,研究小组也设计出容错(fault-tolerance),逻辑数据备份(lo gical data redundancy),而产生了RAID理论。研究初期,便宜(Inexp ensive)的磁盘也是主要的重点,但后来发现,大量便宜磁盘组合并不能适用于现实的生产环境,后来Inexpensive被改为independence,许多独立的磁盘组。 磁盘阵列,时势所趋: 自有PC以来,硬盘是最常使用的储存装置。但在整个计算机系统架构中,跟CPU与RAM来比,硬盘的速度是PC中最弱的设备之一。所以,为了加速计算机整体的数据流量,增加储存的吞吐量,进阶改进硬盘数据的安全,磁盘阵列的设计因应而生。 硬盘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现在其容量已达1500GB以上,转速到了1万转,甚至15000转,而且价格实在是很便宜,再加现在企业流行建造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是每个公司建构网络的主要目标。所以,利用局域网络来传递数据,服务器所使用的硬盘显得非常重要,除了容量大、速度快之外,稳定更是基本要求。基于此因,磁盘阵列开始被广泛的应用在个人计算机上。 磁盘阵列其样式有三种,一是外接式磁盘阵列柜、二是内接式磁盘阵列卡,三是利用软件来仿真。外接式磁盘阵列柜最常被使用大型服务器上,

DS磁盘阵列reset电池操作步骤

D S磁盘阵列r e s e t电池 操作步骤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D S4700磁盘阵列r e s e t电池操作步骤 DS4700介绍 DS4700磁盘阵列设备的后面板示意图如下: DS4700 有两个控制器A,B,A控制器位于左上角,B控制器位于右下 角,每个控制器上上有2 个以太网接口(见上图的4号位置),A控制器默认地址(左右网口)分别为9.101和 操作步骤 1.在 PC 机或者笔记本电脑上设置网卡IP 地址与DS4700 A,B控制器上2 个以太网接口IP 地址在一个地址段,通过一个交换机或者HUB把PC机与盘阵的A控和B控连接起来,并能保证PC 机上可以同时ping 通DS4700 控制器上2 个以太网接口地址。 注意:必须得同时连上A,B两个控制器的一个网口进行操作。 2.在 PC 机上安装上DS4700 的客户端GUI 管理软件STORAGE MANAGER 10 CLIENT软件。 3.安装完成软件后从开始菜单进入 IBM FASTT Storager Manager 10 Client 程序, 如图蓝色框进入: 4.客户端软件打开后,双击客户端主机名后出现如下界面: 5.点击NO,采用手工添加的方式操作,进入菜单”Edit”---“Add storage managea”按以下图进行操作: 6.在弹出的框中输入连接A,B控制器的两个网口地址: 7.然后点击Add,然后添加成功后,会出现以下图:

8.双击左侧目录中新添加的三角图标的storage Subsystem, 即进入以下界面: 9.然后点击界面右侧的“”或者“”图标。 (解释:代表系统中有失效的部件代表部件正常) 点击后,就可以进入以下页面: 然后找到电池这一项,然后单击它,即可出现电池使用情况及状态的界面: 先查看电池的使用天数及状态,和相关工程师沟通确定没有问题后,可以尝试点击“Reset”按钮进行电池时间的Reset置0操作,操作完成后注意观察设备的状态是否正常。 注意:用SM软件连接盘阵管理,不要在软件中随意误操作,否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阵列卡正确安装调试方法

阵列卡正确安装调试方法!! 首先我们把创世纪系统第一个区克隆到C盘,这里的C盘是指你事先找一个普通的IDE硬盘连接在主板上,这个盘可以以后做系统和备份盘,也可以用来把系统克隆上阵列,这个在后面提到。克隆好以后,关机。 我们把TX2卡插到*近AGP槽的第2或者第4各pci上面,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尽可能避免与网卡,尤其是千兆卡冲突,创世纪官方推荐网卡插在第1或者第3、5槽,就是单数槽。据说是避免与软声卡之类的冲突;插好以后,千万不要连接硬盘,否则可能根本不能用。插好卡以后我们进入2000系统,系统会提示发现新硬件,提示安装驱动,选择下一步以后,提示输入驱动的位置,我们PROMISE提供的安装软磁盘,在确定驱动位置的地址兰输入A:\WIN2000,选择下一步,直到安装完成,然后重新启动,还是不要连接硬盘,在进入2000,看到设备管理器的磁盘驱动器下面出现PROMISE DEVICE。这时候说明阵列卡安装成功了。 关机,插上硬盘,在这里强烈推荐使用4块40或60G硬盘,因为盘数越多速度越快!TX2000有两个IDE接口,每条数据线带两块盘,主从跳线设置好,和普通的设置方法一样,特别说明一下,如果你需要用3块盘,那么第3块一定要作为第1个IDE口上面的那个硬盘的从盘。接好以后开机,等系统检测完了以后,阵列卡的BIOS开始工作,并在寻找完硬盘以后提示发现了几个盘,还有题是你按CTRL+F进入设置界面。我们按CTRL+F,进入设置界面,选择地3项创建阵列,就是Define Array,我们以创建RAID 0为例,阵列模式(Mode)选择Stripe,下面的分块选择最大,比如256k,然后下面列出了你目前的硬盘数量,用空格健来选择,我们都选择Y,最后按ctrl+Y保存,在按Y退出,这样阵列就创建好了。接下来就是用sfdisk分区,或者启动系统,用2000的磁盘管理分区也可以。最后就是以区对区的形式分别克隆系统,我想到这一步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在sfdisk,2000系统里面,整个阵列被视为一块大小为几个硬盘总和的大硬盘,那么对这个“大硬盘”的操作方法就和操作一盘硬盘的方法一样,就不再多说了。 前面说到的那个系统盘,如果不想要它,只需要一个阵列独立工作,那么这个时候可以把它里面的东西克隆上阵列了,应该事先单独给阵列分一个区用于克隆系统,就是C盘,克隆完以后拿掉系统盘,用sfdisk把你刚才克上去的系统区设置为活动分区,并重写MBR引导,最 后再主板BIOS设置为从SCSI设备启动就可以了。当然这一步也可以事先设置。 最后特别提到一点就是掉阵列,这是大家最最害怕的事情,promise会尽力避免这一故障,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掉以轻心!我们要做好下面3个关键性的工作: 1、保证使用300W以上的大功率电源,因为挂接硬盘的数量太多,普通电源根本不能胜任。 2、最好为每个盘或者机箱配备散热风扇。因为组成阵列以后,每一块硬盘都与同伴同时工作

磁盘阵列配置全程解(图)

来源:IT168 作者:茶乡浪子票数:197等级:点击:4492 其实在论坛中,提到有关磁盘阵列配置的网友远不止上面这一位,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以一款服务器的磁盘阵列配置实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具体配置方法。当然,不同的阵列控制器的具体配置方法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绝大部分是相同的,完全可以参考。 说到磁盘阵列(RAID,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现在几乎成了网管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之一,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磁盘阵列应用非常广泛,它是当前数据备份的主要方案之一。然而,许多网管员只是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相关的理论知识介绍,却并没有看到一些实际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所以仍只是一知半解,到自己真正配置时,却无从下手。本文要以一个具体的磁盘阵列配置方法为例向大家介绍磁盘阵列的一些基本配置方法,给出一些关键界面,使各位对磁盘阵列的配置有一个理性认识。当然为了使各位对磁盘阵列有一个较全面的介绍,还是先来简要回顾一下有关磁盘阵列的理论知识,这样可以为实际的配置找到理论依据。 一、磁盘阵列实现方式 磁盘阵列有两种方式可以实现,那就是“软件阵列”与“硬件阵列”。 软件阵列是指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自身提供的磁盘管理功能将连接的普通SCSI卡上的多块硬盘配置成逻辑盘,组成阵列。如微软的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和NetVoll的NetWare两种操作系统都可以提供软件阵列功能,其中Windows NT/2000 Server/Server 2003可以提供RAID 0、RAID 1、RAID 5;NetWare操作系统可以实现RAID 1功能。软件阵列可以提供数据冗余功能,但是磁盘子系统的性能会有所降低,有的降代还比较大,达30%左右。 硬件阵列是使用专门的磁盘阵列卡来实现的,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对象。现在的非入门级服务器几乎都提供磁盘阵列卡,不管是集成在主板上或非集成的都能轻松实现阵列功能。硬件阵列能够提供在线扩容、动态修改阵列级别、自动数据恢复、驱动器漫游、超高速缓冲等功能。它能提供性能、数据保护、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管理性的解决方案。磁盘阵列卡拥有一个专门的处理器,如Intel的I960芯片,HPT370A/372 、Silicon Image SIL3112A 等,还拥有专门的存贮器,用于高速缓冲数据。这样一来,服务器对磁盘的操作就直接通过磁盘阵列卡来进行处理,因此不需要大量的CPU及系统内存资源,不会降低磁盘子系统的性能。阵列卡专用的处理单元来进行操作,它的性能要远远高于常规非阵列硬盘,并且更安全更稳定。 二、几种磁盘阵列技术 RAID技术是一种工业标准,各厂商对RAID级别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目前对RAID级别的定义可以获得业界广泛认同的有4种,RAID 0、RAID 1、RAID 0+1和RAID 5。 RAID 0是无数据冗余的存储空间条带化,具有成本低、读写性能极高、存储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适用于音、视频信号存储、临时文件的转储等对速度要求极其严格的特殊应用。但由于没有数据冗余,其安全性大大降低,构成阵列的任何一块硬盘的损坏都将带来灾难性的数据损失。这种方式其实没有冗余功能,没有安全保护,只是提高了磁盘读写性能和整个服务器的磁盘容量。一般只适用磁盘数较少、磁盘容易比较紧缺的应用环境中,如果

磁盘阵列(raid分类介绍)

磁盘阵列 RAID 概念 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有“独立磁盘构成的具有冗余能力的阵列”之意。 磁盘阵列是由很多价格较便宜的磁盘,组合成一个容量巨大的磁盘组,利用个别磁盘提供数据所产生加成效果提升整个磁盘系统效能。利用这项技术,将数据切割成许多区段,分别存放在各个硬盘上。[1] 磁盘阵列还能利用同位检查(Parity Check)的观念,在数组中任意一个硬盘故障时,仍可读出数据,在数据重构时,将数据经计算后重新置入新硬盘中。 RAID级别 1、RAID 0 最少磁盘数量:2 Striped Disk Array without Fault Tolerance(没有容错设计的条带磁盘阵列) 原理:RAID 0是最早出现的RAID模式,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RAID 0是组建磁盘阵列中最简单的一种形式,只需要2块以上的硬盘即可,成本低,可以提高整个磁盘的性能和吞吐量。 优点:极高的磁盘读写效率,没有效验所占的CPU资源,实现的成本低。 缺点:如果出现故障,无法进行任何补救。没有冗余或错误修复能力,如果一个磁盘(物理)损坏,则所有的数据都无法使用。 用途:RAID 0一般只是在那些对数据安全性要求不高的情况下才被人们使用。 2、RAID 1 最少磁盘数量:2

Mirroring and Duplexing (相互镜像) 原理:RAID 1称为磁盘镜像,原理是把一个磁盘的数据镜像到另一个磁盘上,也就是说数据在写入一块磁盘的同时,会在另一块闲置的磁盘上生成镜像文件,在不影响性能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保证系统的可靠性和可修复性上。 优点:理论上两倍的读取效率,系统中任何一对镜像盘中至少有一块磁盘可以使用,甚至可以在一半数量的硬盘出现问题时系统都可以正常运行,当一块硬盘失效时,系统会忽略该硬盘,转而使用剩余的镜像盘读写数据,具备很好的磁盘冗余能力。 缺点:对数据的写入性能下降,磁盘的利用率最高只能达到50%(使用两块盘的情况下),是所有RAID级别中最低的。 用途:RAID 1多用在保存关键性的重要数据的场合。 3、RAID 0+1 最少磁盘数量:4 且必须为偶数( 两个RAID0 组成RAID1) 原理:从RAID 0+1名称上我们便可以看出是RAID0与RAID1的结合体。在我们单独使用RAID 1也会出现类似单独使用RAID 0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用两个RAID0 组成RAID1,兼顾了RAID0和RAID1的优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