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书法传承与创新

书法传承与创新

书法传承与创新
书法传承与创新

书法传承与创新

从《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作品

谈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与传承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王洪瑞

书法艺术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和瑰宝,它同我国的历史文化相伴而行,生生不息、延绵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周代金文、秦代小篆、汉代隶书、魏晋至今的行草书,在书写载体上从龟甲、竹简、布帛、纸张、直到电脑。从文字书写形式到书写载体变化,都与时代发展与进步密切相关。在当今书法作品普遍是以碑刻、书籍、图片等形式来展示和保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碑刻风化严重,碑面石块剥落,有些字迹开始模糊不清,有的已经断裂,有的遭到人为损毁。而书籍、图片保存又有印刷型文献体积过大,占用空间多,图书馆存放受限制,易损毁,信息传递慢,资源共享困难等缺点。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高新科技已经广泛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各个领域,各种各样的现代化高新科技媒体相继应运而生,在对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及更多样的表现形式,这是以前任何时代都不能相比的。那么我们如何利用当代科技手段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至书法艺术精华流失呢?因此建立系统、完整、精确的书法艺术电子资料档案馆,为后人保存珍贵资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规范,能够真实完整表现书法作品的技术方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现已成功掌握了一套保存中国书法艺术的方法并应用此项技术完成了《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现代雕刻作品的制作,这套雕刻作品是根据北海公园阅古楼珍藏的四百九十五块《三希堂法帖》碑刻原石款式、尺寸,用现代材料进行雕刻,因为《三希堂法帖》收入的是魏晋至明代书法作品,所以这次又增补了四十七块清代书法家作品,总计五百四十二块,可完整地展示我国历代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轨迹。

一、首选《三希堂法帖》保存的主要原因:

1、出自皇宫,选材精良,在历代官摹汇帖中,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首屈一指。

2、《三希堂法帖》共收集了魏晋以来到明末135人的340件楷、行、草书作品;从魏至明,书家的前后顺序井然,可反映我国历代书法发展演变风格及特点。

3、有题跋210多件,鉴藏印1640多方,文献资料十分丰富。

二、增补清代书法家作品目的和意义:

纵观清代的书法在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成就十分辉煌。所以这次增补了王铎、傅山、邓石如、康有为等十五位具有代表性作家作品。另外在《三希堂法帖》只收入楷、行、草字体的基础上收入了篆书和隶书字体,五种字体得以全面展示。

三、所保存书法特点:

1、资源丰富,文献信息密度大,精确度高。它的保存方式是以每个字的路径来

保存(相当于刻碑时的双钩)并可以运用不同格式的转换和不同软件的运用进行编辑,以此可建立系统、完整、精确的书法艺术电子资料档案馆,为后人保存珍贵资料,以便今后开发利用。所占空间小,只要一个光盘或优盘就可将中国几千年的书法艺术进行保存.

2、资源共享性好、利用率高、信息传递速度快。可在碑刻修复、复制中得到应

用,还可以运用不同的设备如:激光机、雕刻机、印刷机等,不同的材质如:石材、木材、金属等对传统书法艺术作品做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3、可作为文化产业来开发而不受时空限制。

中国书法的复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的优秀书法作品已成为传统文化宝库中极有价值的艺术宝藏,运用当代科技手段来珍存、记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还需要更多的人们共同努力探索才能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和发展。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书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文化和艺术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奇葩,犹如一只常开不败的鲜花怒放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然而面临浩如烟海的书法文化,群星璀璨的传统书法艺术宝库,如何衔接传统与创新、创新与流行之间的关系,这是书法文化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书法的历史演变 经过夏、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王朝,共计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这~时期的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的发展。从开始的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的出现至篆体、隶体、楷体等书体.在数百种杂体中筛选淘汰逐步定型。 从秦始皇统一大业后,丞相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的秦篆到魏晋时代的篆、隶、真、行、草诸书体日渐完善。在这段时期内更是有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再看唐代书法家将草书之狂放不羁、篆书之圆润瑞丽.行书之风骨清婉推向极致和宋四家苏、黄、米、蔡,行草、楷皆备。在之后的元、明、清时期,中国书法都有自己的特色。当时的书法代表人物有赵孟颛、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唐寅、朱耷等等。 二、传承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书法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值得所有关心书法的人欣慰的事情。它表明,中国书法,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 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今天依然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参与者及受众,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当代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传统文化土壤正在弱化、变异,书法创作外在形式的张扬与内在文化的萎缩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应怀有一种忧患意识,保持传统,坚守文化,使古老的书法艺术在新的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繁荣书法艺术,首先要正确对待继承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古人将书法的技巧创造得几乎尽善尽美,今天的书法艺术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高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实现书法创新,继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继承为创新找到根据、把握方向,创新为继承展示成果、注入活力。一方面,我们要研究经典,继承传统。书法要继承传统技法,坚持书法本源,克服美术化倾向,提升书法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要合理创新。所谓合理,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而不是打着创新旗号,任意丑化汉字。所以我们要确立书法艺术标准,净化书法创作环境,加强学术研究和理论研究,抓好书法教育,在中小学,结合汉语教育提高学生对汉字的识、读、写能力,培养对书法的兴趣,涵养学生文史方面的知识。另外还可以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从普及汉语入手,吸引世界各国更多的人学习书法。使中国书法艺术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同时,也要以书法为纽带,搭建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加强两岸书法的交流,增强民众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作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每当我拿起《玄秘塔碑》的时候,我既感受到自己对书法的喜爱,也感到了肩上的重任。中国书法这在世界艺术的百花园中常开不败的鲜花,一定有它更美丽夺目的一天。 参考文献: ·由“狂飙突进”到“重温经典" ——改革开放 3 O年中国书法发展回顾与思考 刘宗超(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保定0 7 1 0 0 2 ) ·论传统书法艺术演变王学俊(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培养书法思维,传承中华文明----黄循龙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浅谈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论艺术的继承与革新郭爱琴摘要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示的升华,古今中外许多大艺术家的艺术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应该摒弃“要反传统”、“艺术发展断裂论”等错误观点,立足本上,融汇中西,继往开来,使艺术健康的发展。关键词艺术,继承,创新,传统艺术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不断发展的,这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不断继承与创新的过程。然而,目前关于美术革新问题的讨论中,却有人主张“要反传统”,片面地追求新潮时髦,宣扬脱离传统、脱离时代的“自我表现”等等。甚至提出“艺术发展断裂论”。结果使得有些年轻人连写实的基本功训练也要抛弃。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把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以利于艺术的健康发展。 继承与创新看起来是一对矛盾,从语言学的观点看,这一矛盾就是语言的稳定性和变易性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者在形式设计上的得失成败取决于所掌握“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运用“语法”的熟练程度。设计者要想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他人真正理解,就必须选择恰当的“词”并遵守一定的“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设计者只能墨守成规,毫无个人的建树。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个别新的符号,或者有意识地改变符号间的一些常规组合关系,创造出新颖动人的作品,这也就是设计上的创新。 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符号系统,被成片、成街、成坊地被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拘泥于传统。相反,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将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其实,“立新”不必“破旧”,关键在于如何以传统而又时尚的手法,创造出新旧共生的新的城市形态(符号)。“新天地”项目是位于上海市兴业路黄陂路、中共一大会址的周边地区,“会址”对面的南地块,设计为不高的现代建筑,其间点缀一些保留的传统建筑,与“会址”相协调。而“会址”所在的北地块,则大片地保留了里弄的格局,精心保留和修复了石库门建筑外观立面、细部和里弄空间的尺度,对建筑内部则作了较大的改造,以适应办公、商业、居住、餐饮和娱乐等现代生活形态。从目前已建成的部分看,得到的好评很多,已有较大的影响。据说销售与经济效益亦见好。其实,在上海这个东西方文化冲击的大都市里,传统的里弄生

传承书法_高三议论文

传承书法 本文是关于高三议论文的传承书法,感谢您的阅读! 书法,是中华文化不可割裂的重要部分。因此,作为华夏儿女,大家应该传承书法文化;而且,作为学生,我们更应该在考场上交出满意的答卷——在试卷中继承赏心悦目的书法文化。 就此而言,书法在语文作文中的美观程度,就反应出了个人对书法的传承力度。 中国书法,自仓颉造字以来,就有其不间断的历史在一种字体、一种字体地创新;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发展。到了隋唐的科举制度的创立,书法的应用程度就更加高了。虽然说,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定了书法由隶书向楷书的演化分水岭;但是,直到当知识不再局限于特权阶级,而向全社会各个阶层流动时,书法才随着汉字的大范围普及而得到传播与继承。因此,可以说,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是书法走向古代中国社会各个地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但是,早期的科举制度对考生的书法并没有相当程度的硬性要求,所以那个时候的考场书法还只停留在“纯记录”阶段。后来的明清时期,统治者开始对书法重视起来,并且到了“无书法,不进士”的程度。另外,加上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反感与遏制,使千篇一律的“馆阁体”这种楷书字体开始出现。回顾之前由宋徽宗所创的“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可算做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这种现象,一个是继承,一个是创新。其实都是对书法的双线传承。 前不久,中国书法协会会长曾愤言:“如果人人都写印刷体,那还要书法家干什么?”其实,我对并不完全完成这种观点,因为比较符合对“大师”级别的书法家,而不符合初学者。所以,初学者必须学会“印刷体”,或者说是“碑帖”,这叫“临摹”。先“千篇一律”,才有创新的可能。就像政治课教的那样:“以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看到衡水中学的“衡水体”,我是高兴的,因为看到了书法文化延续的命脉在搏动。但是当看到一些所谓的“书法家”批评“衡水体”时,我便想诘问:他们创出了什么体?如果想批评,那么先到那些对书法文化传承力度不如此猛烈的学校调研吧!因为没有实践,是没有发言权的。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硬件”的第三项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在书法的发展与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硬件”的第四项就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大有艺术特殊性的书法作品 说了“硬件”再说“软件”。这是指思想方面的滋养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影响太丰富复杂了,只能说说主要的。 我历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的思想,我称之为“四大思想支柱”: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是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这四个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第一,“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深入渗透,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竟成为精深的艺术。 第二,“天人相应”思想的渗透,使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往往是书法家在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上进入精深层次的表现。 第三,“中庸之道”决不是“折半以取中”,它是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把握适当的度,使各种因素达到统一与和谐的状态,即所谓“中和”。这个思想深刻指导了书法家对艺术准确性的追求,在创作中处理任何一种关系都不要“不足”,也不要“太过”,以达到既不稚嫩,也无“火气”的精练与和谐。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浅谈书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书法,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汉字的“活化石”,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 “书法是中国的符号,华夏的代码;书法是龙的传人的脸谱,炎黄子孙的眉发;书法是国粹、精华;书法是历史源远流长,精深博大,有很深的根,又繁又盛的花;书法是千年不朽的文化”读了此段赞语,无不使人们产生共鸣,勾起人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做到不丢中国人的脸,护好这棵根,让汉字书法千年不老、后继有人、永放光辉呢?我认为最基本点是从孩子抓起、抓好。

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观念——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的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等,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而为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准此而行。书法既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中庸”与“和”的儒家哲学思想表露无余。书法的这些审美特征既是中国哲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同时又由历代文人的书法实践在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认同。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

如何让中国书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如何让中国书法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说起中国书法的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而 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用电脑打字代替书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书法文化要传承和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环境,要努力实现文化思想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在更好的普及书法文化的同时,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书写水平。 一、书法艺术的当代社会价值 1.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随着当代书法艺术从其记载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社会主流地位的退出,书法艺术存在的社会价值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了。书法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与当今书法艺术社会教化与审美作用所体现的程度。书法艺术社会教化与审美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大众对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所反映的精神层面、审美等层面的感悟从而达到精神与道德上的提升。 2.文化承载与传承价值 书法艺术由于其漫长的发展铸就了其多方面的文化内涵。每一时代的书法艺术不仅是那个时代文化的线条表征,而且承载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在那个时代也相应地发挥着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书法艺术文化价值主要为精神理念层,精神理念的文化价 值的直接表现就是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书法艺术都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3.书法艺术的社会政治价值 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阶级社会中从其产生就打上了政治的烙印。艺术创作离不开政治思想的指导,毫无选择地必须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中国书协在所确定的“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确保书法艺术事业发展的正确导向。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始终不渝、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4.人类意象思维开发的科学价值中国书法艺术是一门意象的艺术。这种意象思维对于开发人类的右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右脑主要承担创造思维和意象思维。而左脑主要承担逻辑思维。科学地开发人的右脑功能是关系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书法艺术的这种对意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独到作用无论从生理学、从发明创造学还是人类智能开发等角度都具有重要的实验价值、理论价值及科学价值。书法艺术对人类意想思维的 科学价值不可 估量。 5.书法艺术经济价值书法艺术的经济价值伴随着书法艺术的社会价值的产生而产生。由于大众传媒时代文化的大众化使得文化艺术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传承与创新作文800字 【篇一:作文押题传承与创新】 2015高考作文考前押题(五) 继承与创新 【思路点拨】 文化是在不断的继承和创新中发展的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创新需要对传统有所突破,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 继承不等于盲目守旧,创新是对传统的扬弃 【名人名言】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皆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最佳结果也只能是“亚军”。——李可染 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莎士比亚 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睛。——罗丹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托尔斯泰 【经典素材】 1.书法家的创新故事(艺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贵在不断推陈出新,在学习与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晋代的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他学习书法时,不但刻苦认真,而且博采众长,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据说他起初向卫夫人学习书法,后来又借鉴秦汉以来众多的书法佳作,像秦代大书法家李斯,汉代大书法家蔡邕,三国大书法家钟繇,以及被称为“草圣”的张芝等许多名家作品,他都泛览博识,然后才独创出一种俊逸妍美的新书体。前人高度评价他的书法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阙”。他的代表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楷书《乐毅论》则被誉为“千世楷法之祖”。 书法艺术从晋代至唐初一直是继承“二王”的传统,追求姿媚瘦硬的书风。盛唐的颜真卿,独树一帜,开创了浑厚雄强、刚劲肥壮的新书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颜体”。自唐以后,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从他那儿吸取过营养。据说他曾经跟张旭学习笔法并且向“二王”、

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中国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书法之所以能成为艺术,过去有个传统的说法,是“书画同源”,即文字起源于象形。但象形并非中国所独有,更重要的本质因素,是中国文字的结构和书写所用的工具。任何艺术,都起源于对客观事物的“模拟”,书法艺术也不例外。不过书法所表现的对象文字和词句,没有绘画那样具体,因此它用以表现对象的规矩和法则也比较抽象。 古语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而用笔、结构和章法,是中国书法艺术规矩的主要之点。规矩即“有法”,巧似“无法”。一种艺术的学习过程,总是从有法到无法,从模拟到创造。要创造,必须首先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所谓“入虎穴”与“出虎穴”,“入帖”与“出帖”,都是指模拟继承和创新发展而言。中国书法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受到它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影响,反映当时社会通常的习俗和风尚,而且明显的表现出它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我国书法艺术,一向被中外学者认为是一种最善于微妙的表现人类高尚情操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它源远流长,在整个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继承和发展关系脉络分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除了字形的变化而外,主要还表现在各个时代对韵、法、意、态等方面的不同注重和追求。 清人刘熙载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金石略·序》云:…观晋人字画,可见晋人之风猷;观唐人书踪,可见唐人之典则。?” (《艺概》)这里所谓“力劲”、“气厚”、“风猷”、“典则”,均指书法艺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所反映的不同的时代特色而言。 传世最早的甲骨文(图1 - 1 ),是中国古老的书法艺术。其特点是笔画比较简单,字形向上下舒展,所谓篆书结体,大多如此。这种字形以及由这一源流发展下去的一类彝器,如鼎、大盂鼎等均是例证。以后再逐渐变化,形成了纯正的宗周风格,如毛公鼎、颂鼎、史颂鼎(图1-2)等,字画圆浑、凝重之中又富有汪洋之意。 在荆楚一带宽博得书法,则是与宗周时代的另一流派,最著名的散氏盘,是其代表作品。此后,字形经过进一步演变,逐渐孕育了秦代的书法萌芽。如季子白盘和石鼓文等,已逐步由纯正的宗周风格而变为具有更浓郁的秦代风气。以上四种篆书,均属大篆。尽管笔画肥瘦不同,字形长短各异,但都呈现出宗周时期的时代特色,既凝重又活泼,字形自由而浑厚。如虫食木,偶尔成文;春云渡空,一任飘渺;意境超逸,难以追寻。 秦篆与汉隶 六国时代,言语异声,文字异行。秦统一后,丞相李斯对改革和统一文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原来的大篆经过他的整理,字形更趋于狭长整齐,即所谓秦篆,又名小篆。如秦山、峄山(图1-3)、琅玡台等七处刻石,便是李斯所书小篆的代表作。另有秦诏版(图1-4)、瓦量秦权等,字形向横方发展,这种横方趋势,即是以后汉隶的萌芽。汉隶由秦时简易的篆书发展而来,是对秦篆承认、利用并加以改造的结果。汉帝国统治时代较长,隶书流行既久且广,形体繁杂,瑰丽多姿。其主要特点是,字形向左右发展,坚挺方折,恣律秀逸,笔画起落轻重分明,富有变化,从发现的大批汉简和出土陶器上的朱砂题字,可清晰看到汉人的真迹。如《史晨》、《孔庙》、《张迁》、《衡方》,以及《华山》、《石门》(图1-5),体态虽异,时风则同。总之,汉代隶书,风格端正,气韵秀逸,是晋以前社会上广泛应用的书体,是当时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代表。隶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汉代独霸统一的儒家思想,肃穆森严的社会风气,使隶书形成了古拙浑厚的艺术风格和拘谨呆板的造型结构。 秦汉以后的书风 清代梁巘在《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时代风貌及其继承和发展关系作了高度的归纳和概括。当然,在对书法家书法作品的评论

传承书法艺术

传承书法艺术 传承书法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羊亭学校“书法特色学校”创建方案 2004年,根据环翠区教育局特色学校创建总体规划,学校经过反 复论证,确立了“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特色学 校规划,设立了四大类二十多个特色项目,涉及面大而全,实施起来有难度,特色不鲜明.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为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决定以传承书法文化为切入点,以书法教学为引领,打造书法特色学校.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书法教学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以“和”为核心,以“雅”为追求,以“墨”为载体,以“诗文”为内容,以书法学校课程建设为途径,努力打造“文雅、儒雅、高雅”的书法特色校园文化. 二、基本原则 (一)面向全体原则.书法教学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整体提高,关心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达到写字的基本要求,人人写一手好字. (二)全面发展原则.充分发挥书法教学的带动作用,以书法教学为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意志品质、艺术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循序渐进原则.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写字到书法,从实用到艺术,分阶段、有步骤,螺旋式地递进发展.

(四)因材施教原则.在面向全体、人人达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发掘学生书法潜能,开展特长训练,培养一批书法特长生. 三、创建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促进学生特长发展为目标,以语文课堂教学为龙头,以写字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其它学科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校的书法特色工作内求扎实,外求发展.主要从提升学生书写水平、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健全人格、提升学校内涵等方面进行. (二)阶段目标 一年形成特色项目,两年形成学校特色,三年成为特色学校,四年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1、一年形成特色项目 面向全体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抓“双姿”,力争95%以上的学生写字姿势、握笔姿势符合规范,100%的教师“双姿”达标;建立一支合格的书法教师队伍;组织教师收集审核师生硬笔书法字帖,供师生每日硬笔书法临摹、练习;建立完善的书法教育档案资料;在小学一二三年级实施硬笔书法,四五年级一直到初中三年级实施软笔书法. 书法特色教学具体指标:抓好四个结合,突出两个特点.四个结合:一是与学校语文教学相结合;二是与学校培养师资相结合;三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四是与社会活动相结合.两个特点:一是软笔“立姿悬肘”,大楷入手;硬笔写字提倡提笔即练字.二是师生全员参与. 2、两年形成学校特色(a级) 两年内建立起一支合格的具有一定实力的写字教师队伍;建立起一支写字教学科研队伍,并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在省、市级发表;全校90%以上的学生书写达到正确、规范和美观的水平;培养出一批可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承(一)

试论中国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承(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书法文化传播媒介传承 了摘要:作为媒介,书法艺术同时兼具了传播文化信息和书法艺术信息的功能。书法艺术“去传统化”成为社会常态、由精英垄断艺术走向人民大众、经历现代科技技术的冲击之后浴火重生,成为世界民族艺术百花园里的一朵均丽奇葩而异彩绽放。借助电视媒介,书法艺术将走出国门,担负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电视媒介让人学习书法艺术,回归书法艺术原点。 一、中国书法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 中国书法艺术的媒介传承变化始终受着社会发展的影响。本雅明说,在人类艺术活动中,“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地决定于艺术生产力即‘技巧’,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艺术生产力发展时,就会出现技术革命,新的艺术技巧(技艺)就会产生,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把艺术向前推进”。从文字诞生之初的龟甲兽骨、铜器、竹简尺犊、青铜刻石、纸张直至当今社会电子网络媒介,可以说书法艺术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因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催生新的传播媒介,以适应文化传播的需要,担负起书法艺术文化传播的重任。 作为媒介,书法艺术同时兼具了传播文化信息和书法艺术信息的功能。纵观书法历史,无论是古文字时期的甲骨、青铜,还是有秦以来的刻石、竹简木犊、绢帛等,均是传播文化信息的一种方式,这种承载方式在传播文化信息的同时,又根据载体的不同形成了风采各异、流传千古的书法艺术风格。书法艺术传播媒介每一次的变迁都会对书法艺术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回望历史,在现代电子网络媒介出现以前,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艺术传播媒介的传承变化对书法传播产生重大影响大至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五代至唐的“摩拓”时期;二是宋朝的“印刷刻贴”时期;三是近代社会的“图像印刷”时期。唐朝的摩拓是封建社会最为原始的一种摩拓复制书法艺术作品的技术,它的出现使一些珍贵的书法艺术作品传播范围的拓展成为可能,通过摩拓复制技术,使书法艺术在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得到了迅速传播,也从而使书法艺术在唐代的上层社会迅速得到普及,书法艺术也因此居于“不朽之盛事”的地位。这也是书法艺术成为中华文化核心艺术的一次重要的传播技术的革新。宋代的刻贴是对.唐朝摩拓传播技术的又一次创新,刻贴的出现使复制技术得到了拓展,由于刻贴复制使古代书法艺术经典以一化身为千百,促成了书法艺术的传播普及,同时也成为后世书法家借以“推广”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刻贴来印刷出版自己的书法作品集,类似于现在的书法作品专辑。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就非常擅于此道,他是明朝运用刻贴来为自己出版“作品集”最多的书法家。近代图像印刷水平的进步主要是指印刷和影印技术的使用,较之前者,图像印刷逼真度、数量均是前者所不能比拟的。由于图像印刷术的使用,越来越多的古代书写图像被展示出来了,而且其传播范围也越来越为广泛。 进人当代社会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网络传播媒介的出现和应用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书法在当代电子媒介的作用下已经进入了一个通俗化的阶段。此时的书法艺术借助电子网络媒介传播的优势也出现了视觉转型,书法艺术已从书法家书斋的案头艺术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也不再是当代文人的身份标签,更不需要古代文人的深厚文化修养,只要能够认识汉字,就能进行书法创作,甚至借助电视的话语权而转身成长为“书法家”。书法家借助电视来推销自己,已成为当代社会书法家“增势”的一个捷径。同时,电视媒介也促使今人可以零距离地观摩学习古代书迹法帖,为书法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二、现代电视媒介让书法艺术走出书斋,走向世界 书法艺术由古代社会文人士大夫所必备的书写“技能”,到现代社会中“视觉文化艺术”身份的悄然转攀,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书法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手段还停留在“技”

谈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谈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书法艺术是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在其生成和发展中,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难解难分。因此,学习中国书法并进而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人,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的修养,或对传统文化缺乏比较深刻的认识,就难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 要全面剖析中国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显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在这里,我仅想采用简单化的方法讲两个问题:先讲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生成发展给了些什么;反过来再讲书法艺术对传统文化给了些什么。 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提供的东西,可分为“硬件”与“软件”两方面来说: “硬件”的第一项就是汉字,这对书法艺术来说太重要了。因为中国书法艺术就是以汉字为素材的造型艺术,所以绝对离不开汉字。汉字基本上不象形,但因其特殊的笔画和结构,比其他文字更有艺术的可塑性和形象性,有利于加工成艺术形象。汉字在其历史发展中又有篆、隶、正、草等字体变化,这也决定了书法艺术形象之丰富多彩。汉字本身既是汉民族的重大文化创造,又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其形象中早已积存并凝结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中国人的感情色彩乃至心态投影。故而中国人看到汉字往往能引发一定的联想和微妙的情思活动。所以,写字一定要把字写准确,不能写成错字、别字。例如福、芙、伏、符是同音字,富、复、付、副也是同音字;这些字出现在书法艺术作品中都不能混用或写错;如果写得不准确,就会削弱乃至破坏相应的联想与情感效应,使作品的艺术魅力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之,汉字是书法艺术最重要的“硬件”,书法家和习作者应万分珍视汉字,特别注意于准确的运用。 “硬件”的第二项是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文学艺术不仅给书法家以思想和艺术的滋养,提高其审美的情趣和能力;而且还提供极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使书法家得到启示,吸取形象,并巧妙地融入书法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和警语格言,还往往与书法艺术互为载体,从而在审美感染中相互生发,在艺术上相得益彰。 “硬件”的第三项是传统文化中种种特有的器物,如甲骨钟鼎、竹简帛书、碑版铭志、匾对条幅等等,都是中国书法艺术特有的表现空间,在书法的发展与流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硬件”的第四项就是纸、墨、笔、砚“文房四宝”。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物质创造。中国书法艺术正是借助了这些创造物,才能创作出大有艺术特殊性的书法作品说了“硬件”再说“软件”。这是指思想方面的滋养与影响。传统文化对书法艺术的思想影响太丰富复杂了,只能说说主要的。 我历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四个最主要的思想,我称之为“四大思想支柱”:一是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二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天人相应”思想;三是关于处理社会人事的“中庸中和”思想;四是关于如何对待自身的“克己修身”思想。这四个思想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都起到了深刻的渗透与指导作用。 第一,“阴阳”思想及其展布表现了极为生动而丰富的朴素辩证法;这个思想的深入渗透,派生了书法艺术辩证法的各个范畴,如黑白、虚实、大小、粗细、浓淡、枯润、方圆、奇正、向背、呼应、顺逆、刚柔、疏密、巧拙等等。正是通过对这些辩证关系的千变万化的精妙处理,书法创作中才出现了千姿百态生动美妙的艺术形象,使简单的白纸黑字竟成为精深的艺术。 第二,“天人相应”思想的渗透,使书法艺术追求“得天趣,通自然”,以“天真罄露”、“不落斧凿痕迹”为极高境界。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往往是书法家在美学理想和创作实践上进入

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及趋势

纵观古今中外文字语言和概念的出现,意味着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生,而汉字的诞生便是人类思想感情的代表符号。汉字开始并无艺术性,只有实用价值。随着历史社会文化的变迁,经过三次划时代的鼎盛时期的发展,最终完结了自己实用性的历史使命,并升华为书法艺术。纵观古今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从宏观角度来分析,书法艺术的发展都受他律性与自律性的制约和支配。中国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而中国汉字在书法实用性上也经过了三次划时代的飞跃发展,从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一、中国书法艺术性的三次鼎盛时期 首先,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一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是从西周历王奴隶社会中后期(公元前1100公元前700年左右)金文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仰韶文化和甲骨文的基础之上。说金文是中国书法艺术性上的首次鼎盛时期的到来,是因为我们把金文称之为不是草书的草书艺术。金文不管是从用笔的外拓之法上,还是结体的疏放自由及整体的神采气势上,都与后世狂草书法艺术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说金文的出现,拉开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序幕。 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性上的第二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封建社会中期(600-900年左右)唐朝的狂草书法艺术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性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前人张芝、王羲之等人的基

础之上。可以说,唐朝的狂草书法在艺术性上已达至U了巅峰时期。其代表人物首推草圣张颠,他在用笔上以外拓托之法为主,指腕兼用,笔锋变化多端,运笔无往不收,在万豪齐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毛笔的特点;结体疏密悬殊,连绵回绕,栩栩如生,达到了一种随心所欲、浑然天成的境界。他写的草书作品,全篇气势奔放,计白当黑、字里行间隐含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然之美;又能把喜怒哀乐送人笔端,使激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其意韵之高,无人匹敌。 再其次是汉字在书法艺术上的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飞跃发展。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以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的出现为标志。这次书法艺术的飞跃发展是建立在唐朝狂草书法艺术和人类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成就的基础之上。严格意义上说,第三次划时代鼎盛时期的到来将会出现在二十一世纪末。现代派、学院派和禅书派不仅吸收艺术科学原理绘画、音乐等的天人合一及社会科学原理哲学、文学等的思想感情;还要吸收自然科学原理物理、几何等的定律公理,并通过夸张变形的非欧几何构图和黄金分割定律,把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及宇宙万物的客观规律充分的表现出来;这样中国书法艺术才能达到空前的至高境界。真正的书法家们是集天地万物灵气于一身,运用娴熟的技法、奇特的造型和溅墨大写意的表现手法,把胸中蕴藏的逸气豪情及对万物的领悟借助手中之寸管发泄出来,从而达到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的达到不仅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勤学乐练传统书法基本功,更需要长年累月的吸取人类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的成果精华;不仅需要淡泊名利坐忘身心的从事书法艺术事业,好需要注重个

书法的传承

书法的传承 时间:2019-03-18 12:34:04 | 作者:杨智超 我是通渭娃,因为家乡有着“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书法。 书法有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我先从小篆开始学习,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摹摹临”一张小篆。虽然练习了半年多,但进步不大,就连老师讲的理论我觉得高深莫测,一头雾水。所以那时侯,我非常苦恼,怎么才能写好字呢? 老师发现了我的疑惑,告诉我学习书法要“悟”,怎样去悟呢?我还是很纳闷,每天中午都会仔细的观察字帖上的字有什么特点,希望从中明白点什么。终于有一天,我正在擦拭桌子,无意中把水溅到了墙上,那小水珠像蜗牛一样慢慢地从墙上爬下来,“写”出了“一竖”。因为这“一竖“与字帖上的“一竖”非常相像,所以我立刻将它与小篆联系起来。这灵光一现的感觉,让我突然明白了小篆的奥秘!我马上铺开纸,拿起笔,模仿刚才那水珠的走向,写下了一个字。我发现这个字比以前精妙了许多,原来书法不光要多练,还要“悟”。 后来我转战楷书,遇到了和刚刚开始学习篆书一样的问题。但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就开始重复之前摸索的过程:观察字帖,观察生活,认真听讲,深入思考。我逐渐发现了楷书的笔法的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还明白了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虽然没有那种灵光一现的感觉,但楷书学习却非常顺利。 其实楷书的魅力不止于此,它的点画有着丰富的蕴含。比如楷书中的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悬针竖,露锋芒。人生有时候也需要这样,有时候也需要勇敢的去展示自己。而垂露竖,则内敛、圆滑。在做人上,我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而捺,通常作为一个字的主笔,都是承上一笔画之势才写出来的,就像告诉我们只有准备充足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书法真的是太奇妙了,我一定要将它发扬光大!

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

中国书法与国学经典融合的影响 书法课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目前的教学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中国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应是中国书法在现代教育中新的落脚点。中国书法在基础教育中应克服快餐思想的影响,与国学经典和现代教育理论相结合,探索一套适合国情与民情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的实验研究证明国学经典诵读习字课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假设基本成立,并有待于进一步实验完善。 关键词:中国书法基础教育国学经典心理健康 一、中国书法现代基础教育的反思 现代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很多人认为学习书法是没有用的了。这种思想首先植根于很多教育者的头脑里。据笔者的了解,在小学阶段书法课一直是基础教育的必修课,一、二年级为铅笔字,三——六年级为毛笔字或钢笔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校选择的是钢笔字,理由是毛笔字容易弄脏教室,而大量的书法课课时又被所谓的主课语数英所侵占。 面对这种现状,我想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首先是中国书法有没有必要作为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一)、中国书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负有特殊的历史使命。 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说中国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著名旅美华人雕塑家熊秉明先生喻其为中国艺术核心之核心。书法以汉字为载体,王蒙指出汉语属于词根语,汉字具有字本位这一根源特质,其中蕴涵的整体主义、本质主义维系着中华文化的命脉,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根基;汉字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催生了我们独特的灵动的气韵、风骨、写实、写意、言志、抒怀、寄托……等艺术审美观念;而这一切,不仅仅是一个硬笔画出的符号所能够传达的。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中国特色的,独有的艺术。仅就这一点,从民族精神传承的角度,书法课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 (二)、中国书法是写字课的最佳模式。 中国书法特指软笔书法,经笔者的实验证明,软笔书法在写字练习中更为有效。这一点早已被社会所公认。 软笔书法教学往往从楷书入手,将单字每一个笔画的提按使转的逐级分解,由笔法、笔画、结构、章法逐级深入,学生在练习中更能体会汉字的风韵,把握书写的力度。有浩瀚的书法论著与完整的理论体系作支撑,教师在教学中比较容易驾驭。中国书法中对美学的提炼与概括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对形成中国传统的和谐审美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中国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是中国书法在现代教育中的落脚点。

五年级作文:书法的传承作文600字

书法的传承 我是通渭娃,因为家乡有着“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美誉,所以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书法。 书法有篆书、楷书、隶书、行书、草书五种字体,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我先从小篆开始学习,每天按照老师的要求“摹摹临”一张小篆。虽然练习了半年多,但进步不大,就连老师讲的理论我觉得高深莫测,一头雾水。所以那时侯,我非常苦恼,怎么才能写好字呢? 老师发现了我的疑惑,告诉我学习书法要“悟”,怎样去悟呢?我还是很纳闷,每天中午都会仔细的观察字帖上的字有什么特点,希望从中明白点什么。终于有一天,我正在擦拭桌子,无意中把水溅到了墙上,那小水珠像蜗牛一样慢慢地从墙上爬下来,“写”出了“一竖”。因为这“一竖“与字帖上的“一竖”非常相像,所以我立刻将它与小篆联系起来。这灵光一现的感觉,让我突然明白了小篆的奥秘!我马上铺开纸,拿起笔,模仿刚才那水珠的走向,写下了一个字。我发现这个字比以前精妙了许多,原来书法不光要多练,还要“悟”。 后来我转战楷书,遇到了和刚刚开始学习篆书一样的问题。但有了之前的经验,我就开始重复之前摸索的过程:观察字帖,观察生活,认真听讲,深入思考。我逐渐发现了楷书的笔法的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等,还明白了方笔用铺,圆笔用裹,转便圆,侧成方。虽然没有那种灵光一现的感觉,但楷书学习却非常顺利。 其实楷书的魅力不止于此,它的点画有着丰富的蕴含。比如楷书

中的竖,有悬针竖和垂露竖。悬针竖,露锋芒。人生有时候也需要这样,有时候也需要勇敢的去展示自己。而垂露竖,则内敛、圆滑。在做人上,我们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而捺,通常作为一个字的主笔,都是承上一笔画之势才写出来的,就像告诉我们只有准备充足才能做好一件事的道理。 书法真的是太奇妙了,我一定要将它发扬光大!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数千年来,汉字书法艺术无不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今天继续研究书法的继续与创新,这也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书法人的一项光荣任务。 一、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 书法从根本的大类上划分,包括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 书法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之上,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大家都在写字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流露到笔端,多一笔少一笔,粗一点细一点,大大小小,正正斜斜,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格与面貌。当某些风貌与时代精神相契时,会特别引人注目,经过杰出书家的进一步加工完善,提炼典型。然后,经过多数人的附和,衍生为流派,誉称当时,名扬后世,成为名家书法。然而那些没有被时代所选中的书法,随事过境迁,淹没无闻,也就成了民间书法。民间书法是艺术上不被当时社会所重视的那部分文字遗存。在英雄史观的支配下,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名家书法的历史。名家书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名家书法来自于民间书法 名家书法是在民间书法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典型。举两个例子:《敦煌遗书》中有些卷子与颜真卿早期书风相近,而它们的年代要比颜真卿早好几十年。其中的伯二六六一《尔雅卷中》后面有一段张真的题字,写于乹元二年(759),风格和年代都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接近。又如《敦煌遗书》斯三九二O背面《僧法诠正等祭康上座文》与苏东坡的风格比较接近。这件作品虽无年款,但敦煌遗书中最完的卷子写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而苏东坡的生卒年为1037—1101,至少要早40多年。由此可见,历代名家大师的书法风格都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的时代风气和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将它们与民间书法相比,无论点画结体还是章法都更加丰富、完善。因此,我们说名家书法来自民间书法。且高于民间书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