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之本-肾

中医养生之本-肾

中医养生之本-肾
中医养生之本-肾

每天都坚持喝一碗,现在已经连续喝了三个多星期了,以前有好些白发的地方居然没有复发,而且现在一根也没有啊,我真的很开心。不仅白头发不见了,而且皮肤变白皙和光滑了好多,气色也比原来好了!好东西要大家分享,于是我把这个方子告诉了好些朋友,可是大多数人刚听到白发能变黑皮肤能变好时都很感兴趣,但是再一听都连忙摇头,觉得每天下班都好累了,怎么还有精力去熬粥呢,呵呵。其实熬这个粥很简单啊,爱惜自己的身体就算多花点时间和精力又有什么不好呢,所以我把这个方子写在这里吧,希望能给有缘的朋友带来好处。你开心,我也会开心的,呵呵。

黑豆(1小把)

黑米(2把)

黑芝麻(1小把)

百合(10片)

薏仁(3把)

核桃(2个)

大米(2把)

红糖

另外核桃也可以换成花生米。

以上是两个人的量。

我是每天中午就把这些放碗里泡好,晚上洗碗的时候就开始熬粥,大概10几分钟水变粘稠的时候就可以了,关火,盖上盖子闷。第二天早上加点水,放红糖,热两分钟就ok了!

另外我也观察了下,喝了这个粥三周多以后,我的指甲的小月牙由原来的两个(大拇指)变七个了,好高兴!另外孩子喝粥以后,这个冬天脸上开始变红润了(以前就是白白的),身体变结实了好多。

通用(转载的)自己好好收藏吧以后留着用

脸上的一切瑕疵以及衰老的痕迹,都是可以通过强悍的肾脏来抹去的,世界上唯一有能力让时间扭转、青春永在的最强有力的器官,就是肾脏。

青春永在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肾脏是女性的宝贝,特别是在怀孕准备生产的时候,短短的40周,肾脏简直要累死了。如果你不重视它,就会衰老得特别快,简直就是被金庸小说中被吸星大法吸走了真气一样,飞速老去,想想都可怕。

其实,肾脏很好很强大,你知道吗?脸上的一切瑕疵以及衰老的痕迹,都是可以通过强悍的肾脏来抹去的,世界上唯一有能力让时间扭转、青春永在的最强有力的器官,就是肾脏。

肾脏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美丽的根本,只要保养好肾脏,就好像有了茁壮的根和主枝干,叶子想要不茂盛都难。这里我们想要保养的不止是肾脏,还包括我们的生殖系统、骨头、骨髓、大脑、免疫系统、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所以,你可以看到,肾脏的强壮实在是太重要了。

肾脏不好,极易衰老

肾脏是先天之本,如果父母身体禀赋不是很好,则必定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你如果决定要孩子,先把自己和老公的身体调养好再说。之前我们讲过后天之本,是我们最最最重视的脾脏。肾脏里面藏的主要东西是“精”,到底什么是“精”呢?就是能转化成肾气的一种能量,如果这种元精充足,则你不光会身体强壮,发育得好,并且长得很对称,而且性功能也强。

肾脏在我们腹部内脏的最底端,如果肾精充足,则肾脏的热量和能量都能够向上面不停地滋养温暖脾脏、肝脏,因此五脏六腑都能够有一

个好的生存环境,好好地生长,汲取营养,我们因此才能够漂亮。但是如果最底端的肾脏虚弱的话,则身体内脏就会变成是摇摇欲坠的树叶,努力挣扎不要掉下去就是存在的全部意义,根本就无力去谈什么生机勃勃。

养好肾脏则骨骼强壮,骨髓充盛,脑子反应快而且聪明,听力好,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如果肾虚的话,则会感觉到智力衰退,耳鸣,头发早早发白脱落。害怕了吗?还有更可怕的——如果肾脏能量不够的话呢,就会导致乳房下垂,毛孔粗大,皮肤松垮,头发脱落,脸会变形,黑眼圈就不用说了,肯定非常严重!反应也会迟钝起来,总之一句话,肾脏不好,就会提前衰老!

远离七种危险状况

有几种情况会造成肾脏的提早虚弱。

第一,先天遗传。这个真的没办法,只能认命,然后努力弥补了。

第二,持久用力。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精神上还是身体上,过度的情绪激动都伤害肾脏,就连高兴也不行。就是说,一切都要适度。第三,大量饮用咖啡、烈酒,猛抽烟,爱吃大鱼大肉。饮食过咸则伤血液、伤肾,饮食过于油腻则抑制肾阳,而狂饮烈酒则耗损肾阴。咖啡真的是不能多喝,跟抽烟一样会上瘾,并且色素沉淀得非常厉害,脸变黑

长斑那是肯定的,而且肤色基本上没救了,谁也无法恢复回来,总有一天,你还会感觉到离开咖啡你简直没法思考,咖啡让人体产生的依赖性与毒品没什么两样。所以,我从来不碰咖啡,一切可以影响到精神状态的食品都尽力不碰,比如酒、茶叶、巧克力、安眠药等。

第四,反复感冒。“百病都从感冒起”,寒气是最直接伤害肾脏的外感六淫邪。冬天如果穿得少,那就是直接自己毁掉自己的身体。

第五,生病的时间过长。

第六,夜夜泡吧,蹦的,去CLUB彻夜狂欢。

第七,乱吃保健药的人注意喽,保健品里面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都严重超标,容易损伤肾脏。

·怎样把你的肾补起来·

如果内脏健康充盈,则肾脏同样也能得到滋养;如果内脏缺乏力量,肾脏就要动用库存,并且还没有补充的来源。看看现在的你自己,正处于一个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

五脏六腑的精华所在

有人问我,她夜里总想起来小便,有时次数少有时多,是怎么回事?

我告诉她,肾脏管理大小便,特别小便更是靠肾气来控制,如果体内寒气过盛,寒能伤肾,肾气虚弱,控制无力,就会出现夜里小便频繁的状况。

肾脏主水,接受五脏六腑的精华并藏之,它保存的精华也能够转化成为五脏六腑所需的能量,这也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的过程,如果内脏健康充盈,则肾脏同样也能得到滋养;如果内脏缺乏力量,肾脏就要动用库存,并且还没有补充的来源。看看现在的你自己,正处于一个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

而这里的精华,是说维持一个健康的身体所需的能量,能够给人的生育提供精华,也能够维持生命活动。肾脏的这种精华分为肾阴和肾阳两类,也叫元阴和元阳,它们通过相互依存并相互制约,来维持全身的阴阳平衡,一旦这个平衡被破坏,就会出现阴虚火旺、阳虚或者阴阳偏虚不明显的肾虚状态。

如果肾气虚,在脸上就能立刻体现出来——脸色苍白、黑眼圈、嘴唇周围的肤色发暗、面容散发出枯槁的迹象,头发也会随之丧失活力,还会出现腰膝酸软、耳鸣等症状。如果感觉自己已经肾气不固,就要注意不要过度劳心劳力。性爱更是靠肾气在维持,过度则会损伤肾气,经常吃黑芝麻和核桃能固肾气,补充肾精。

“黑五类”是美丽的黄金食品

黑色食品可谓是补肾精的黄金食品,所以,“黑五类”可是我们的厨房必备哦!

《本草纲目》记载,板栗治疗肾虚,腰腿无力,《千金方》也称板栗是肾之果,肾病适合食用。芡实、木耳、桑葚、荔枝、海带、紫菜、乌鸡、香菇、豆豉都是补肾精的黑色食品。如果想服用中药,就用金樱

子泡茶喝,也有固肾气的效果。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款补肾气超级有效的食物——用芡实、莲子和糯米煮粥,每天早晚各喝一碗,坚持7天,则肾气虚弱产生的一切面容早衰问题大多会很快改观。注意这里是糯米,不是粳米,这两种米饭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族,可以防止脚气病、口腔炎,差别在于糯米比粳米性温,糯米有很强的收涩作用,对于尿频和出汗过多都很有帮助。

按摩肚脐下方的任脉,包括气海、关元、阴交、石门等穴位,都能够温暖肾脏、补益精元、调理冲任,冲任调和才能够有能力生育健康宝宝,此外按摩这段经脉还有排除寒气、调经的作用。按摩脚底肾脏、膀胱反射区也很有效。

·提高呼吸的深度,加快美丽的速度·

呼吸是每人每天都要做的功课,而女性大多都存在呼吸浅的问题,呼吸浅则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脸蛋,有报道说,浅浅的呼吸会让你在不知不觉间侧脸越来越平,脸越来越大,渐渐变丑哦!

会呼吸,才会变美丽

女性如果在工作或者家庭中过度疲劳,当心情放松或者症状加重的时候,就会半夜咳嗽。疲劳、生病后病程绵延或者一直体质比较虚弱都损伤肾气,肾脏因此失去收纳的能力,气失去了控制,向上逆行,从而产生夜间的喘或者咳,肺也因为过度的膨胀和充气,失去弹性,肺泡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呼吸的困难。

呼吸是每人每天都要做的功课,而女性大多都存在呼吸浅的问题。殊不知,呼吸浅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脸蛋,有报道说,浅浅的呼吸会让你在不知不觉间侧脸越来越平,脸越来越大,渐渐变丑哦!

总之,身体的一切不正常都会在脸上有所表现,所以想要让脸型变紧致、变立体的女人,必须要注意到自己的呼吸问题。

呼吸越沉,衰老越远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中医认为呼吸并不单是肺管理,吸气靠肾,呼气靠肺,肺和肾配合好才能正常平和的呼吸,如果肾气虚弱,则吸气困难,呼多吸少,动则耗气,肺和肾的气更容易衰弱,气不足则不能统摄津液,动不动就会出汗。所以单纯练习YOGA的腹式呼吸法也要配合肾气的补充,才能够使得你的呼吸越来越沉,越来越深。

肾脏气虚虽然不是多大的问题,但如果不注意的话,脸上就会爬上早期的衰老因素。肾气能够将身体里的一切精华吸收并且保藏,如果肾气虚弱,则身体里精华的最终就会朝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流失。

补充肾气,改善呼吸的调理方法

有一道食谱可以补充肾气,提高我们呼吸的深度,核桃、银杏、杏仁和花生打粉之后泡茶喝,可以加入红茶、红糖,喝后会让我们在吸气的时候不觉得胸口有压力,并且不需要刻意地去深呼吸,而呼吸改善之后,连脸色都会大有改观。

·体内有真阳,伴你度寒冬·

肾脏的阳气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太阳,能够温暖我们全身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感觉暖和,阳气不足就会出现怕冷、没有精力的症状。寒气最容易直接损伤肾脏阳气,不管什么样的体质,都不能因为不怕冷,而不注意防寒保暖。

季节不适应,暴露大问题

我本人以前在冬天总离不开电热毯、暖气、厚重的羽绒服、手套和帽子。Sean的老爸说过的一句话,让我想了很久。他说,如果一个人一年四季都能过得很舒服,没有不适感,身体才算健康,否则季节的不适应都说明身体有问题。后来仔细想想,还真的很有道理。比如说肝脏虚弱的人,春天就会没有食欲;心脏虚弱的人,夏天就会烦躁不安;肺虚的人,秋天就会感冒;肾虚、心虚的人冬天就会很难熬。

冬天最好不要穿裙子

肾脏的阳气就是我们身体里的太阳,能够温暖我们全身的各个角落,让我们感觉暖和,阳气不足就会出现怕冷、没有精力的症状。寒气最容易直接损伤肾脏阳气,不管什么样的体质,都不能因为不怕冷,而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像Sean很不怕冷,冬天什么时候手脚都是热乎乎的,所以他呈现出一个很轻微的阴虚阳亢体质。他冬天从来不多穿衣服,所以最近发现体内寒气很重,而持久的寒气得不到排除,则会慢慢抑制阳气,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年轻时非常强壮的人,晚年的时候身体反而还不

如一直病歪歪的人。

他的这个体质跟我爸爸很像,都是年轻时阳气旺盛,最终被寒气打倒。经常做后背刮痧和用干姜泡茶喝,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同样的道理,对于女人来说,冬天最好不要穿裙子,裤子不见得比裙子难看。我同事中有几个特别消瘦的,冬天穿得少得不能再少,一个冬天下来,虽然总说不冷不冷,但在肆意中伤害了自己,身体也更加难于调养了。

可以用当归、生姜和羊肉煮汤,每天早晚各喝一碗,吃肉喝汤,一个冬天过来肯定会大有起色。包括韭菜、大蒜、洋葱,都有很好的提升阳气的功效。也可以用韭菜籽泡茶喝。而本身就怕冷的人,就不能再吃绿豆、苦瓜、烈酒、冰镇品等寒冷的食物了。在夏天,特别是冰淇淋要尽量少吃,喝东西也是能喝热的就不喝冷的。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几种常见中药的养生之道

浅谈中医食疗养生之道 摘要:近年来中医食疗养生热潮不断掀起,吸引了各方人士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自古以来养生理论和实践的记载进行研究,结合“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理论,分析人的体质、年龄层以及四季气候对营养需求的异同,对食疗养生之道进行了阐述,告诫人们饮食需要遵循养生之道才能维持人体身体健康。并提出芦荟与枸杞子这两味药材对于养生存在极大意义,提倡它们的药用、食用价值应广为人知。 关键词:中医;食疗养生;芦荟;枸杞子 引言 “养生之谈”乃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一大课题,而中国医学者从古至今没有放弃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并为现代人们留下了无数养生食疗之道的知识宝富,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对于养生食疗之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通过结合古今养生食疗之道的精髓,对现代养生食疗之道进行新的阐述,提倡养生对食物的选择必须了解人的身体情况以及食性,两者必须相符,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持身体机能平衡。 1 中医养生历史悠久,学问博大精深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医学的历史颇为深远,中国的养生之道也在几千年前就远远流传。养生历史印迹中,书籍是最有力的证明者,谈养生且从这些历史书籍谈起。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书中记载: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随后,秦汉历史时期出现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的《黄帝内经》,它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求“上医治未病”;汉代马王堆出土的《养生图》中也出现了吐纳、导引等养生方法;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养生思想则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基础;此外,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千金方》中把养生称为“养性”,是指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求“内外病悉皆不生”,而延长人的寿命…… 2 中医自古以来盛行的养生秘诀 古人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此说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膳食金字塔。中医自古认为,食物与中药一样,都具有“四期”、“五味”的不同性能,每一种饮食都有各自的营养热性,必须因体质、因病症及四季节气的不同而选择适宜的饮食,紧急食人妨碍疾病治疗与预后的食物;此外,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过食酸则伤肝过食咸则伤肾过食苦则伤心,过食辛则伤肺,过食甘则伤脾。因此,每天饮食必须谨遵这些道理,才能做到有效防病长寿,免除病痛之苦。 2.1中医中依据四季节气的养生之道 中医养生中,《黄帝内经》谈到人如何才能长寿时,就明确指出“智者之养生——必须四时而逆寒暑”,“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了人体健康与四季气候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只有顺从春夏秋冬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适应一年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人体才能保持健康,人类才能够长寿。唐代名医孙思邈认为,人们应该根据不同季节服用不同药物,他指出春季宜服小续命汤,夏季宜服肾蛎汤,秋季宜服黄芪汤,冬季宜服保健药汤。 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馊之味。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在和食品,例如:草药类的枸杞子、于禁、丹参、元胡等,食物类的大枣、葱、香菜、花生等;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的在志、在液、在体和 在窍 肾在志为恐:肾在志为恐。恐是人们对事物惧怕的一种精神状态。惊与恐相似,但惊为不自知,事出突然而受惊吓;恐为自知,俗称胆怯。惊与恐,对机体的生理活动,是一种不良的刺激。惊恐虽然属肾,但总与心主神志相关。心藏神,神伤则心怯而恐。故《素问?举痛论》说:“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即是说明惊恐的刺激,对机体气机的运行可产生不良的影响。“恐则气下”,是指人在恐惧状态中,上焦的气机闭塞不畅,可使气迫于下焦,则下焦产生胀满,甚则遗尿。“惊则气乱”,则是指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可因惊慌而产生一时性的扰乱,出现心神不定,手足无措等现象。故《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肾在液为唾:唾与涎一样,为口腔中分泌的一种液体。有人说其清者为涎,稠者为唾。《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所以,养生家以舌抵上腭,待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此法为“饮玉浆”。但唾与脾胃亦有关,故《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说:“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 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骨,为骨骼,是人体的支架,具有支撑、保护人体,主司运动的生理功能,但要靠骨髓来充养。 肾精与骨、髓的关系:肾精能够生髓,而髓能养骨,故称“肾主骨”。 髓,还可分为骨髓和脑髓。中医认为,脑为髓聚之处,故称“脑为髓之海”。 脑髓也依赖于肾精的充养。肾精充足,髓海满盈,则思维敏捷,耳聪目明,精神饱满。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脑失所养,在小儿可见智力低下,甚则痴呆,在成人可见思维缓慢,记忆衰减,耳聋目花。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牙齿亦由肾中精气所充养,故《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牙齿的生长与脱落,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肾中精气充沛,则牙齿坚固而不易脱落;肾中精气不足,则牙齿易于松动,甚则早期脱落。考试大网站收集此外,由于手足阳明经均进入齿中,因此,牙齿的某些病变,亦与肠与胃的功能失调有关。 发,即头发。中医称“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是指肾精能生血,血能生发。发的营养虽来源于血,但生机根本在肾。人在幼年,肾气逐渐充盈,发长齿更;青壮年,肾气强盛头发浓密乌黑而有光泽,进入中年老年,肾气逐渐衰减,

中医养生学-单选题_2(精选试题)

中医养生学-单选题 1、布氏姜片吸虫的中间宿主为 A.扁卷螺 B.拟钉螺 C.钉螺 D.赤豆螺 E.川卷螺 2、肝片形吸虫的致病阶段是 A.后尾蚴、童虫、成虫均可 B.虫卵 C.后尾蚴 D.童虫 E.成虫 3、华支睾吸虫感染方式是 A.经媒介昆虫叮咬 B.经口感染 C.先天性感染 D.经皮肤感染 E.经输血

4、人感染日本血吸虫产生的免疫为 A.带虫免疫 B.伴随免疫 C.终身免疫 D.以上都不是 E.缺少有效的保护性免疫 5、吸虫发育过程中必需的中间宿主是 A.水生植物 B.食草类哺乳动物 C.食肉类哺乳动物 D.淡水鱼、虾 E.淡水螺 6、吸虫生活史中幼虫在淡水螺内的增殖为 A.进行孢子生殖 B.进行配子生殖 C.进行幼体增殖 D.不繁殖 E.进行接合生殖

7、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是 A.以上均不是 B.慢性血吸虫病病人 C.牛、鼠等哺乳动物 D.鸡、鸭等禽类 E.急性血吸虫病病人 8、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 A.直肠、乙状结肠 B.肝脏 C.肠系膜动脉 D.肠系膜静脉 E.小肠 9、卫氏并殖吸虫病的病原学诊断为 A.痰液和粪便查虫卵 B.痰液查成虫 C.尿液查虫卵 D.粪便查成虫 E.十二指肠液查虫卵 10、斯氏狸殖吸虫的终宿主为

A.果子狸 B.人 C.拟钉螺 D.溪蟹 E.牛、羊 11、以尾蚴为感染阶段的吸虫是 A.斯氏狸殖吸虫 B.日本血吸虫 C.布氏姜片吸虫 D.卫氏并殖吸虫 E.华支睾吸虫 12、雌雄异体的吸虫是 A.布氏姜片吸虫 B.斯氏狸殖吸虫 C.卫氏并殖吸虫 D.华支睾吸虫 E.日本血吸虫 13、肝片形吸虫的中间宿主是 A.钉螺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的精髓不过区区十余字,“食饮有节,起居有常,和于术数,不妄劳作……”其实又何须多言呢,十几个字早已把人体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理通通概括了。但纵使如此浅显易懂,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对现代人而言,中医养生之道更像是井中月、镜中花…… 人的五脏和四季气化是完全相通的,具体是: 春(风)气通于肝。夏(火)气通于心。长夏(湿)气通于脾。 秋(燥)气通于肺。冬(寒)气通于肾。 春天(木月)容易起“风”;夏天(火月)就会炎“热”;长夏淫雨霏霏产生“湿”气;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会“寒”。 【中医教你如何去火】------ ①喉干嗓哑:饮淡盐水;服蜜梨膏;饮橘皮糖茶。 ②咽喉肿痛:吃梨。 ③口长水泡:切几片生姜入口咀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 ④嘴唇干裂:黄瓜猕猴桃汁。 ⑤头发干枯:蜜枣核桃羹。 ⑥其他去火方法:吃柚子,喝绿豆汤可去火。饮茶以铁观音和绿茶的效果最好。 【中药泡脚妙招】体寒的人你们知道吗?泡脚的最佳时间是晚上9点,这个时候最补肾,泡脚的水温最好在40℃左右,泡半小时为宜,最好选择木盆。 【经常熬夜的人一定注意通过食物调节身体】 1.猕猴桃、猪脚可以呵护皮肤; 2.绿茶、枸杞能够养肝明目; 3.鸡蛋、燕麦帮助补充大脑营养; 4.香菇、干红葡萄酒消除腹部脂肪堆积; 5.山药、杜仲可以滋养肾气; 6.苹果、冬瓜消肿利尿;三文鱼、酸奶防止肌肉萎缩。 早晨篇:头晕、头昏:早晨醒来后头晕、头昏,可能出现了颈椎骨质增生或血黏度高等疾病。 强烈的心慌饥饿感:凌晨4-5点钟醒来有强烈的心慌饥饿感,且疲乏无力,直到吃早餐后不舒适的感觉才逐渐消失,提示可能有糖尿病倾向。 清晨浮肿:如果在起床活动20分钟之后还不彻底消失,则提示可能有肾病或心脏病。棕色尿液:提示肝脏可能出现问题。 口臭:可能是胃或肝出现了问题,或是牙周病引起。

中医养生学.

1 丽水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中医养生学 课程代码: 授课专业班级:全校公选课 授课教师:陈力 职称:副教授 院别:医学院 开课学期:11/12 学年第一学期 年月日 2 教案一 一、授课题目: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 二、教学时间安排: 2 学时 三、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熟悉中医养生学的任务;了解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健康与亚健康; 难点: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 五、教学方法及手段 课堂讲授为主,适当提问、讨论和举例,利用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提出问题(2 分钟) 同学们是否了解中医?是否接受过中医治疗?吃过哪些中药、草药等?引发 同学们思考,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养生学的欲望、好奇与兴趣。 绪论——同步播放多媒体课件 一、养生与中医养生(10 分钟) 1.养生: 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护养、保养、调养、培养、补养; 生:生命、生存、生长。 养生:保养生命,养护生命。 2.中医养生: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3.养生之道: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4.养生保健: 养生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所说的保健活动,所以,有时养生与保健合称为“养

生保健”。 3 二、健康与亚健康(23 分钟) (一)健康 没病可以看作是健康吗? 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身体虚弱的状态。 指身体、心理、道德、社会适应完全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没有生理疾病或虚弱状态。 (1)躯体健康(生理健康): 是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 (2)心理健康: 情绪稳定,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知足常乐,有良好心理状态。人与人之间具有同情心、爱心、和睦相处,善于交往。 (3)社会适应能力: 指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都能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和接受;并能主动地适应和改善现实环境。 (4)道德健康: 不以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别真伪、美丑、荣辱、是非的能力;按社会公认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行。 (二)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的一些具体标志: 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 7.眼睛明亮,反映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洁,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弹性,走路轻松。 概括为“五快”和“三良好” “五快”——生理健康: 1.吃得快: 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 4 2.便得快: 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 3.睡得快: 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 4.说得快: 思维敏捷,口齿伶俐。 5.走得快:

肾与膀胱

肾与膀胱 一、肾的生理病理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是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有“先天之本”之称。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殖与生长发育,主水,主纳气,生髓、主骨,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一)肾藏精,主生殖与发育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运动的物质基础,这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由脾胃化生两者贮藏于肾,称为“肾精”。 “肾精”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功能的物质基础,影响到人体各个脏腑。肾的精气盛衰,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人从幼年开始,肾的精气逐渐充盛,就有齿更发长等变化;发育到青春时期,肾的精气充盛,产生了一种“天癸”的物质,于是男子就产生精子,女子就开始按期来月经,性机能逐渐成熟,而有生殖的能力;待到老年,肾的精气渐衰,性机能和生殖能力随之减退至消失,形体也就逐渐衰老,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充分地反映了肾的精气在主持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方面的作用。如果肾精亏损,则小儿发育迟缓,筋骨痿软,智力发育不全等;成年人则有早老早衰,头昏耳鸣,精力减退等;女子则有生殖器官发育不全,月经初潮来迟,经闭,不孕等;男子精少不育等。 (二)主骨生髓,通于脑肾主藏精,而能生髓,髓居于骨中,骨赖髓以充养。所以《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肾主骨”,《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肾精充足,则骨髓的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髓的充足滋养而坚固有力。如果肾精虚少,骨髓的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便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甚至发育不良。所以小儿囟门迟闭,骨软无力,常是由于肾精不足骨髓空虚所致。临床上应用中医补肾的药物,加速骨质的生长和愈合,治疗各种骨髓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均收到满意的效果,这是根据中医的肾藏精,精血互生,肾主骨,精生髓的理论为依据的。 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于脑,所以《灵枢·海论》说:“脑为髓之海”。脑的功能是主持精神思维活动,故又称:“元神之府”。因脑髓又赖于肾精的不断化生,如肾精亏虚者,除出现腰酸腿软等症外,还会出现头晕,失眠,思维迟钝等症状。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故某些牙齿的疾患也与肾有关,若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如小儿生牙过晚,成人牙齿松动,容易脱落等,均为肾精不足的反映。临床上肾虚的牙痛齿摇,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常获得疗效,就是这个道理。

中医精髓资料大全

https://www.doczj.com/doc/ba4615047.html,/zhongyi/

湘东区中医药学会宣 一、中医养生口决 一贯知足,二目远眺,三餐有节,四季不懒,五谷皆食,六欲不张,七分忍让,八方交往,酒薄烟断,十分坦荡。 二、中医名家养生 药王孙思邈在西魏时代出生,相传活到141岁才仙逝,其长寿心得必有过人之处。但事实上幼时的孙思邈体弱多病,所以才因病学医,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编成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药方》和《千金翼方》。孙思邈的养生之法相信会对您有所裨益。 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各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梳发”,可以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目常运 合眼,然后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左、上、右、下四方;再合眼,用力睁开眼,眼珠打圈,望向右、

上、左、下四方。重复3次。有助于眼睛保健,纠正近视。 齿常叩 口微微合上,上下排牙齿互叩,无需太用力,但牙齿互叩时须发出声响,做36下。可以通上下颚经络,保持头脑清醒,加强肠胃吸收,防止蛀牙和牙骨退化。 漱玉津 口微微合上,将舌头伸出牙齿外,由上面开始,向左慢慢转动,一共12圈,然后将口水吞下去。之后再由上面开始,反方向做12圈。从现代科学角度分析,唾液含有大量酵素,能调和荷尔蒙分泌,因此可以强健肠胃。 耳常鼓 手掌掩双耳,用力向内压,放手,应该有“噗”的一声。重复做10下;双手掩耳,将耳朵反折,双手食指扣住中指,以食指用力弹后脑风池穴10下。每天临睡前后做,可以增强记忆和听觉。 腰常摆 身体和双手有韵律地摆动。当身体扭向左时,右手在前,左手在后,在前的右手轻轻拍打小腹,在后的左手轻轻拍打“命门”穴位,反方向重复。最少做50下,

艾灸之精髓

30一艾灸的历史 用艾做灸,起源于何时,虽无从考究,但《孟子.离娄》早就说过:“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以看出,在当时不仅用艾做灸已经成为常规,而且艾是越陈越好的这一性能也被众人所知。 最早的灸法专著出自汉代的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在唐代灸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专业的灸师。宋代的西方子对灸学研究更是炉火纯青,著有《明堂灸经》和《备急灸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多次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及灸法,“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大矣”。清代的艾灸专著《神灸经论》与《灸法秘传》,对灸法的认识和应用又上一层楼。18世纪日本的艾灸专著《仲介》中有“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对灸法倍加推崇。至今,日本人视灸足三里为养生长寿之道。日本的针灸家泽田健也为灸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上世纪,我国一代灸疗实践大师周楣声更是继承和发扬了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一智慧疗法。 “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这一历史情况是由于多种原因才导致的。原始的灸法,痛苦较大,加上艾灸时多要宽衣解带等因素,艾灸的地位逐步江河日下。近年来,由于药物的毒副作用,价格日益升高,针药等医疗事故的频繁发生。又随着灸法和灸具的改良发展,有识之士和专业学者不断地呼吁提倡艾灸这一自然疗法,加上艾灸的卓著疗效,对不少病症超出针药之上。这一调动人体自身潜能防治疾病的方法又渐渐恢复了本具的生命活力。当然,实际地说,灸针药的作用各有所长,是互补的。 二灸疗的古今观点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离娄》 “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内经》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医学入门》 “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庄子》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内经》 “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医宗金鉴》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扁鹊心书》 “灸火,大有奇功,凡病皆因气血壅滞,不得宣通”唐。孙思邈 “气流通即是补,非必以参芪为补也,气流通即是泻,非必以硝黄为泻也”明。龚居中 “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所不宜。热病得火而解者,犹暑极反凉,犹火郁发之之义也。虚病得火而壮者,犹火迫而气升,有温补热益之义也。实病得火而解者,犹火能消物,有实则泻之之义也。痰病得火而解者,以热则气行津液流通故也。若年深痼疾,非药力所能除,必借火力以攻拔之。”明。龚居中 “人于无病时,常灸神阙、关元、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扁鹊心书》“腰足不仁,行步力少,乃房室伤肾,以致骨萎,急灸关元五百壮”。“关元主诸虚百损”《扁鹊心书》“若要安,三里不能干”《医说》 “虚者灸之使火气助元气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医学入门》 “妇人产后,热不退,恐渐成劳瘵,急灸脐下三百壮。”《扁鹊心书》 “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翳,入脏腑,通十二经。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不知艾故也。”宋。窦材 “形与神俱,心平寿自长”无名氏 三艾叶 艾叶,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也。宣理气血,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暖子宫,通十二经,回垂绝之元阳。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百病,强壮元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以湖北蕲州产者为道地药材。艾叶是越陈越好,不会失效或过期。随身携带一套用具,则百病的治疗均在其中,何乐而不为呢? 艾叶用手揉之不碎,而成绒,就如人身上密密麻麻纵横交通的经络。其余叶子揉之皆碎,选择艾叶作为灸材是我们祖先的智慧。 古人用艾绒作为灸材,自最初试用筛选以至成为常规常法而载典籍,已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沿用至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养生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方法颇多,但其基本的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顺其自然 人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人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大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而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四时气候、昼夜晨昏的交替,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的演变等,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所谓“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灵枢、岁露论》);因此人类必须掌握和了解自然环境的特点,顺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与天地阴阳保持协调平衡,使人体内外环境处于和谐的状态,这样才能有益与身心健康! 一年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变迁,万物随之有春生、夏长、秋收、东藏的变化,人体阴阳气血的运行也会有相应的改变,根据这一自然规律,中医养生学便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主张在万物蓬勃生长的春夏季节,要顺应阳气升发的趋势,夜卧早起,多进行户外活动,漫步于空气清新之处,舒展形体,使阳气更加充盛;;秋冬季节,气候转凉至寒,风气劲疾,阴气收敛,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适当调整作息时间,早卧晚起,以避肃杀寒凉之气,,使阴精潜藏于内,阳气不致妄泄;这种根据四时气候变化而保健调摄的方法,就是天人相应,顺乎自然养生原则的体现! (二)形神兼养 形,指人体的脏腑身形;神,主要指人的精神活动。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形体物质是生命的基础,只有形体完备,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活动;精神活动是生命的主宰,只有精神调畅,才能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无神则形无以主,无形则神无以附,形神合一,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兼养,守神全形! 养形,主要是指摄养人体的内脏、肢体、五官九窍及精气血精液等。大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勤锻炼等养生的方法,多属养形的重要内容。如调饮食,应做到谨和五味、粗细结合、荤素搭配寒热适宜等;慎起居,要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与四季相应而起卧有时,节制房事而保养肾精等! 调神,主要指调摄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由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故调神又必须要以养心为首务。调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要求人们思想上保持安定清净的状态,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同时做到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另外也可通过练气功而意守人静,以神御气;或通过绘画、书法、音乐、下棋、旅游等有意义的活动,来陶冶情操,修性怡神! (三)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 一、单选题(每题1分,总分24分) 1.强调“动形养生”的思想,创立“五禽戏”,一般认为始于( A ) A.华佗 B.李时珍 C.孙思邈 D.扁鹊 2.中医养生学目标( C ) A.阴阳互根 B.五脏坚固 C.健康长寿 D.气血充沛 3.《黄帝内经》在养生中主要体现的是( B ) A.综合多种方法 B.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C.食疗为主的思想 D.运动锻炼的思想 4.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和恢复健康必要条件的语句是( B ) A.得谷则昌,失谷则亡 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C.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D.阳非有余,阳亦不足 5.中医言:“肝为百病之贼”,此“肝”字实即为( D ) A.思 B.恐 C.悲 D.怒 6.四季调摄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春季通( B ) A.心

B.肝 C.脾 D.肾 7.“虚则补其母”中“培土生金”是指( A ) A.肺虚补脾 B.肝虚补肾 C.脾虚补心 D.肝火旺泄心火 8.营运“小周天”是指()( C ) A.任脉通畅 B.督脉通畅 C.任督二脉均开通 D.全身经络开通 9.相对固定的人类的生命期限所谓之()( B ) A.年龄 B.天年 C.寿老 D.养老 10.中医认为五官内连五脏,其中肾开窍于( A ) A.耳 B.目 C.鼻 D.口 11.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如梨、香蕉、桑椹、猕猴桃等都具有生津清热作用,梨侧重于清热的脏器是( A ) A.肺 B.脾 C.心 D.大肠 12.“子午觉”是睡眠养生之一。其方法为:每天两次入睡时间是( B ) A.20时~22时、11时~13时 B.23时~1时、11时~13时

中医养生注重脾肾为主

中医养生,脾肾为主 编辑:辟谷https://www.doczj.com/doc/ba4615047.html, 肾为先天之本(又称先天之根),是生命的原动力、五脏精力的源泉、生命的主宰,内寄命门真火(又称元阳),被称为人之乾元。故《易经》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通俗讲就是:有了太阳才有了生命,肾之元阳就是身体中的太阳。 命门真火发动人体十二循行不息,五脏六腑气化周行,生命欣欣向荣。此火一衰,诸脏皆衰,百病丛生;此火一灭,生命终结。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本源,所凭者,此火;后天之本脾胃,气血生化之源,所凭者,此火。(脾胃必赖先天肾阳之温煦,始能蒸化水谷。肾气一衰,火不生土,必然脾胃失运)。 养生若损此火则折寿,治病若损此火则损命。故古人强调“万病不治,求之于肾”,求之于肾就是救人身之阳气。阳气充足与否关键就在于肾气是否充足,补肾气能强五脏。 脾胃与后天之本。脾胃五行属土,被称为脾土、坤元。《易经》讲:“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就是生命的维持必须依靠脾胃这一后天之本,健养脾胃方能养五脏。 人体唯有依靠脾胃,才能将食物消化吸收,才能化生气、血、精液等营养物质,全身脏腑经络组织才能有充分的营养,生命才能维持。 如脾胃有损,胃气不足,不管虚证实证,一切饮食药物皆难以运化。尤其对虚证(气虚、血虚、脏器虚损),都应考虑从脾胃入手调养。脾胃一强,则饮食消化吸收功能旺盛,自然化生足血的精血,使阳易生、阴易长,人体脏腑强盛,正气充沛。

人体本气论 古人总结道:“脾胃健运,饮食倍进,则余脏收荫,而色泽身强矣!”反之,若脾胃受损,胃气受伤,其他四脏必定皆无生气,百病皆生。故《皇帝内经》讲:“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脾与胃相表里,脾之气主升,胃之气主降,脾胃升降之元气混合在一起就是人们常说额中气。中气乃一身之气运转的枢纽。中气足人身之气方能运转自如、周流全身。人体中气是否充足,也就成为人健康与否的标志之一。 在人的后天生命中,肾为脾胃之根,脾胃又为肾之本。把胃气与肾气相提并论就是要用胃气去保护肾气。故凡养生调病皆要以顾护培补脾肾元气为主,以保护脾肾元气为第一要义。 脾肾元气又和称为人之本气。人之本气充足健旺,生命方能欣欣向荣;人之本气虚弱,人体就会百病丛生;人之本气衰,生命就会岌岌可危。我们所说的人体正气、阳气,其实是指脾肾元气混化在一起的这个气体。 本气充足旺盛、周流全身,人体就不受侵犯,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所以,保养好脾肾元气,人体气血就可逐渐充盈起来,抵御各种疾病,益寿延年。这就是本堂中医养生的人体本气论,又称脾胃为本论。 本堂对不同人群的调养,均以调整整体、顾护脾肾元气为第一要

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

古今中医养生最高境界:顺应四季、四时,天人合一 古今谈中医养生应循天时之变,一年四季,自然规律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气候变化,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发展规律。 古今认为从中医学传统的理论来看,季节不同,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也明显不同。四季养生强调人必须遵循天时变化,调养精神、饮食与起居,来适应四时的变化,达到保养精神和元气、避免病邪侵害、健康长寿的目的。《黄帝内经》是古往今来的养生经典,在《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应”,具体说就是“心者,生之本……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即夏天;肺者,气之本……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即秋天;肾者……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即冬天;肝者,罢极之本……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即春天。”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五脏各有对应的季节,肝对应春天,心对应夏天,肺对应秋天,肾对应冬天。所以,根据季节的不同,每一个脏器的养生调理侧重点也应该有所不同。 人来源于自然。人类的活动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顺天应时,天人合一。 只有适应在自然的规律如此则气血运行畅达,健康长寿自然而来。人和树木是一样的。秋天的时候,分布在树枝上的营养开始向根部收了。秋末,枝叶相对处于营养不足的状态,树叶就会逐渐变黄、掉落。冬天,树枝上的营养藏于树根,树木完全停止

生长,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营养又从根部开始向树枝走。但因里边的营养向外发,外边还没有准备好条件,就会长出一个芽。夏天,所有的营养都到外面来了,所以枝繁叶茂。而秋分一起,营养成分又开始从外面向里面收了,树叶又开始变黄脱落。总之,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发、夏长、秋收、冬藏这么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人除了整个生命周期有少年、青年、壮年、老年四个阶段与自然界的四季相似外,在一年里受四季影响也十分明显。 古今谈一年四季之养生: 春生肝气,早睡早起精神好,春应肝而养生。《黄帝内经》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既然肝脏对应的是春天,春天养生自然应该以养肝为主。这里不仅讲了五行也讲了五味养生的精髓。春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是阳气初生且逐渐转旺的时节。在五行上春季属于“木”,此季多风。春季人体阳气渐趋于表,皮肤舒展,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增加,各器官负担加重,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镇定催眠的作用,从而使人倦懒嗜睡,这就是民间说的“春困”。但是睡觉不利于阳气升发,因此,应当控制睡眠时间,早睡早起,到户外活动锻炼,使春困消除。春季里要保持心情愉快、舒畅,胸怀开朗,要喜爱大自然,使自己的情志与春季万物生发之气相和谐,这样人体的肝气就会调和畅达,使周身气血和畅、五脏和平。

最新中医养生学复习题

1 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春夏两季,天气由寒转暧,由暖转暑。是人体阳气生长之时,故应以调养阳气为主;秋冬两季,气候逐渐变凉,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建立在阴阳互根规律基础之上的养生防病的积极措施。 2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和养生方法的一门实用性学科。 3顺应四时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 4疾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致病因子作用于身体使之发生形态结构改变、功能代谢紊乱和精神、社会适应异 常的状态 5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6“归真返朴”: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归真返朴” 7养生保养生命,即根据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在整个生命过程,综合协调多种能够保养身体、防御疾病、延缓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达到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自觉的保健活动 8疾病是指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复杂而有一定表现形式的病理过程或功能障碍。 9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 10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 4衰老就是机体性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显示的由机体某个或某些器官的老化和组织的改变,而导致 形态、功能、抵抗力和适应性等各方面退行性变化 15健康精神上、生理上、社会生活上的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 16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17医学模式 是人类对健康观、疾病观、死亡观等重要医学观念的总体概括。 18正气 是泛指人体的抗邪能力,包括脏腑气血阴阳,经络之气,阴精及津液等基本物质及生理功能。 19心理年龄 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 20形神共养 即不仅要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摄养,使得形体健壮,精神充沛,二者相辅相 成,相得益彰,从而身体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统一的发展。 23情志 是人对其所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要求而产生的内心体验与意志过程24体质

肾脏保健养生之道

肾有多好人就有多年轻——男女通用青春永在的最强有力的武器 肾脏是女性的宝贝,特别是在怀孕准备生产的时候,短短的40周,肾脏简直要累死了。如果你不重视它,就会衰老得特别快,简直就是被金庸小说中被吸星大法吸走了真气一样,飞速老去,想想都可怕。 其实,肾脏很好很强大,你知道吗?脸上的一切瑕疵以及衰老的痕迹,都是可以通过强悍的肾脏来抹去的,世界上唯一有能力让时间扭转、青春永在的最强有力的器官,就是肾脏。 肾脏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美丽的根本,只要保养好肾脏,就好像有了茁壮的根和主枝干,叶子想要不茂盛都难。这里我们想要保养的不止是肾脏,还包括我们的生殖系统、骨头、骨髓、大脑、免疫系统、分泌系统以及神经系统。所以,你可以看到,肾脏的强壮实在是太重要了。 肾脏不好,极易衰老 肾脏是先天之本,如果父母身体禀赋不是很好,则必定会遗传给下一代,所以你如果决定要孩子,先把自己和老公的身体调养好再说。之前我们讲过后天之本,是我们最最最重视的脾脏。肾脏里面藏的主要东西是“精”,到底什么是“精”呢?就是能转化成肾气的一种能量,如果这种元精充足,则你不光会身体强壮,发育得好,并且长得很对称,而且性功能也强。 肾脏在我们腹部内脏的最底端,如果肾精充足,则肾脏的热量和能量都能够向上面不停地滋养温暖脾脏、肝脏,因此五脏六腑都能够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好好地生长,汲取营养,我们因此才能够漂亮。但是如果最底端的肾脏虚弱的话,则身体内脏就会变成是摇摇欲坠的树叶,努力挣扎不要掉下去就是存在的全部意义,根本就无力去谈什么生机勃勃。

养好肾脏则骨骼强壮,骨髓充盛,脑子反应快而且聪明,听力好,还有一头乌黑的头发;如果肾虚的话,则会感觉到智力衰退,耳鸣,头发早早发白脱落。害怕了吗?还有更可怕的——如果肾脏能量不够的话呢,就会导致乳房下垂,毛孔粗大,皮肤松垮,头发脱落,脸会变形,黑眼圈就不用说了,肯定非常严重!反应也会迟钝起来,总之一句话,肾脏不好,就会提前衰老! 远离七种危险状况 有几种情况会造成肾脏的提早虚弱。 第一,先天遗传。这个真的没办法,只能认命,然后努力弥补了。 第二,持久用力。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精神上还是身体上,过度的情绪激动都伤害肾脏,就连高兴也不行。就是说,一切都要适度。 第三,大量饮用咖啡、烈酒,猛抽烟,爱吃大鱼大肉。饮食过咸则伤血液、伤肾,饮食过于油腻则抑制肾阳,而狂饮烈酒则耗损肾阴。咖啡真的是不能多喝,跟抽烟一样会上瘾,并且色素沉淀得非常厉害,脸变黑长斑那是肯定的,而且肤色基本上没救了,谁也无法恢复回来,总有一天,你还会感觉到离开咖啡你简直没法思考,咖啡让人体产生的依赖性与毒品没什么两样。所以,我从来不碰咖啡,一切可以影响到精神状态的食品都尽力不碰,比如酒、茶叶、巧克力、安眠药等。 第四,反复感冒。“百病都从感冒起”,寒气是最直接伤害肾脏的外感六淫邪。冬天如果穿得少,那就是直接自己毁掉自己的身体。 第五,生病的时间过长。 第六,夜夜泡吧,蹦的,去CLUB彻夜狂欢。 第七,乱吃保健药的人注意喽,保健品里面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都严重超标,容易损伤肾脏。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论文

中医药文化养生之食与行 中医药文化凝聚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养生之精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时刻与健康相关联,本文主要讲述了关于食与行,我们需要注意的养生之道。 关键字;运动养生情志养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如果用一张图来表示那就是“太极图”。“太极图”集中体现了阴阳和谐的价值理念,体现了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规律。而这恰恰就是中医认识疾病、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理论基础。中医是亲切的,而且是感情深厚的,对它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凝聚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饮食与养生。 饮食养生指注意饮食方法及饮食宜忌的规律,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食物进行补养,不仅可以保证人体健康,还

可以提高人体新陈代谢大的能力,是人类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之俱来的是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造成了现在的各种饮食疾病吃的营养不均衡同样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如代谢性疾病即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黄帝内经》里讲:“膏粱之变,足生大疔。”一是饮食宜清淡。平时多吃富含纤维的粗粮、蔬菜、水果,二是晚上要少吃。 饮食的原则是: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 认识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自然气交之中。《黄帝内经》说,运气就是运动着的气。这运动着的气在自然界的表现就是春、夏、秋、冬——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 第三、调畅情志。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惊恐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的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的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是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

中医养生学概论复习题

中医养生学概论 一、选择题(单选或多选题) 1、调神之法概括起来可有( ABC ) A、清静养神、立志养德 B、开朗乐观、调畅情志 C、心理平衡 D、综合调养 2、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A、喜则气缓 B、喜则气消 C、忧则气上 D、悲则气结 E、怒则气乱 3、根据五行的特性,下列物质关系中属于母子关系的是(C) A、水土 B、火水 C、金水 D、金木 E、土木 4、情志变化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为( ABCD ) A、体质差异 B、性格差异 C、年龄差异 D、性别差异 5、阴阳学说认为,机体健康时,阴阳之间的关系为( D ) A、阴阳转化 B、阴阳对立 C、阴阳消长 D、阴平阳秘 6、调摄情绪法多种多样,总体归纳有( ABCD ) A、节制法 B、疏泄法 C、转移法 D、情志制约法 7、五行递相克制的顺序是(A) A、木、土、水、火、金 B、金、木、水、火、土 C、木、火、土、金、水 D、金、木、水、火、土 E、土、木、金、水、火 8、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的着作是( C ) A、《左传》 B、《山海经》 C、《内经》 D、《吕氏春秋》 9、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ABC ) A、协调脏腑、畅通经络 B、清静养神、节欲葆精 C、调息养气、综合调养 D、情志制约法、持之以恒 10、影响情志变化的因素有( D ) A、社会因素 B、环境因素 C、病理因素 D 以上均是 11、被称为血海的经脉是(C) A、督脉 B、带脉 C、冲脉 D、任脉 E、奇经八脉 12、下列表述中,包含保健要穴的叙述是(C)

A、头项寻列缺 B、面口合谷收 C、肚腹三里留 D、腰背委中求 E、以上均无 13、“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理论源于( A ) A、《黄帝内经》 B、《神龙本草》 C、《礼记内则》 D、《道德经》 14、“安身之本,必资于食”的养生理论出自( D ) A、老子 B、达摩 C、庄子 D、孙思邈 15、气功中被称为丹田的腧穴是(B) A、大椎 B、气海 C、神阙 D、命门 E、太冲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AB ) A、怒伤,以忧胜之 B、喜伤,以恐胜之 C、喜伤,以思胜之 D、怒伤,以喜胜之 17、在经络系统中,被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任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18、两耳上缘高点连线的中点是( A )穴。 A百会 B印堂 C承浆 D 风府 19、在奇经八脉中,被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C) A、足少阴肾经 B、阳维脉 C、督脉 D、带脉 E、手少阴经 20、“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断源于( B ) A、李杲 B、朱丹溪 C、张丛正 D、孙思邈 21、被誉为润肤公主的水果是( A ) A、芒果 B、橘子 C、西瓜 D、甜瓜 22、水谷之海是指(B) A、胆囊 B、胃 C、肝肾 D、心肺 E、大肠 23、下列是情志对气机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有( ABCD ) A、喜则气缓 B、恐则气下 C、怒则气上 D、思则气结 24、五行中,火的特性是(E) A、曲直 B、生长 C、润下 D、从革 E、炎上 2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生殖功能的经脉是(D) A、督脉 B、带脉 C、任脉 D、冲脉 E、带脉 26、在中医养生学中,先天之本是指(D) A、心 B、脾 C、肺 D、肾 E、命门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 于睿成泽东 (辽宁中医学院,110032,辽宁沈阳//第一作者女,1969年生,副主任医师,2002级博士研究生) 1 肾气自然盛衰规律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2 “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3 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恬恢虚无,精神内守及时避邪毒 浅析中医学养生法则 张恒文,余万桂,李玉和 (长江大学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1 “阴平阳秘”是中医学养生的根本目的 2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3 固护肾精为养生防老的关键 4 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

5 勤锻炼持之以恒 试论《内经》形神统一观及其意义 钟红文 (广西省柳州市广西龙泉山医院 545000) 1 《内经》形神统一观 1.1形为神之基,神依附于形 1.2神为形之主,无神形亦亡 2形神统一观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形神统一观是《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学术思想之一,是“四时五藏阴阳”整体观念的重要内容,它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突心理活动在整 个生命中的作用,与现代的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它历来就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在摄生方面,《内经》既重视人们生理的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它把调摄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作为预防疾病的主要措施。它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并指出身心的健康可使人们达到抗早衰、延年益寿的日的。即“积精全神”,“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 在病因学方面,《内经》把情志过度或异常,视为致病的重要素。《灵枢·西病始生篇》说:“夫西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这里的“喜怒”即概括了七情。并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说明情志致病不吲于六淫,先袭体表,病发于

中医养生学的复习资料

1.中医养生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扎根于祖国传统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总结以及探索。 2.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一、协调脏腑;二、畅通经络;三、清静养神;四、节欲葆精;五、调息养气;六、综合调养;七、持之以恒 3.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4.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5.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6.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思想是强身防病,强调正气作用,防微杜渐治未病;把握生命和健康的整体观念及辨证思想;重视心理因素,贯穿始终;把人类、社会和环境联系起来,去理解和对待人体的健康和疾病。 7.《黄帝内经》提倡“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奠定了中医学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养生学基础。 8.道家养生思想:“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及动形达郁的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蹻、动功等儒家养生思想:1、强调精神调摄;2、注意身体护养“寝处不适,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3、倡导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佛家养生思想多戒律,如五戒、十戒、普萨戒等。对酒、色、食、财等诸方面欲念的节制和约束,以使人专心修禅,提高道德品质的修养。充实了养生学中“养神”、“固精、“节欲”等方面内容 《内经》总结了先秦时期医药学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先秦道家、儒家、杂家的养生思想为《内经》养生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内经》则是集先秦诸子理论及医药学实践之大成,为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9.夏商时期,人们已经有洗脸、洗手、洗脚等习惯。周代,定期沐浴已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商代甲骨文中,出现“酒” 10.导引、气功、按摩共同成为动形养生的三大支柱。 11.华佗模仿虎、鹰、熊、狼、鸟五种动物动作的导引法,称之为”五禽戏”。 12.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 13.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14.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眼睛有神、呼吸微徐、二便正常、脉象缓匀、形体壮实、面色红润、牙齿坚固、双耳聪敏、腰腿灵便、声音宏亮、须发润泽、食欲正常。 15.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早衰的原因:社会因素;自然环境;遗传因素;七情太过;劳逸失度。 16.形神合一所谓形,指形体,即肌肉、血脉、筋骨、脏腑等组织器官是物质基础;所谓神,是指情志、意识、思维为特点的心理活动现象,以及生命活动的全部外在表现,是功能作用。 17.中医养生学的养生方法很多,但从本质上看,归纳起来,不外“养神”与“养形”两大部分,即所谓“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一)守神全形:①清静养神;②四气调神③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 ④节欲养神;⑤修性怡神。保养精、气、神的根本,在于护养脾肾。在生理上,脾肾二脏关系极为密切,先天生后天,后天充先天。肾之精气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脾胃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 18.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19.中药材的“性”、“味”,四性:即寒、凉、热、温四种药性,寒热偏向不明显的为平性;五味:即辛、酸、甘、苦、咸五种药材滋味,另还有淡味. 20.药物性寒凉能清热泻火,性温热能温阳散寒。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