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预习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3.沿江地带的城市

4.沿江地带的工业

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第二环节:自学和群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2、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3、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2、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4、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5、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点拨提高

当堂反馈:

1.填空

(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以和为主。

(2)长江沿江地带属于气候,夏季,冬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在1000 mm以上。

(3)长江沿江地带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矿,的铅锌矿,江西的铜矿是全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产地。

2.简述长江上游与中下游在地形上有何差异。

答案:1.(1)低平平原丘陵

(2)亚热带季风炎热温和降水丰沛

(3)大余冷水江水口山德兴

2.长江上游地区是山地,中下游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地形。

课堂小结:

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其发展提供了基础,使本区成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上海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和中心,汉口成为内陆的工业中心。特别是1928年以来,改革开放和沿海战略的实施,给本区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江沿江地带在全国经济区域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教后反思:

长江沿江地带(第一课时)

课题: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 沿江地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及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2.通过阅读, 2.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2.教学重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地形图,上海、武汉、重庆三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和气候特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2.让学生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形图(图8.17)及76页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完成活动1,(学生回答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我们可以在长江上游发展水电业。

八年级地理长江沿江地带3

第八章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 沿江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自己描述区域地形的特点。 3.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了解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4.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尝试分析本区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 5.通过区内地理事物: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和水运交通等分布的学习,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抓住分布的规律,认识本区自然条件的优势。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地图上指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 2.认识本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

1.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 2.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长江流域教学挂图;资料片:“话说长江”;长江沿江地区不同的景观图片、自然资源分布图;相关教学课件等等。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提示和建议 导入新课:请学生欣赏一段录像片,大家体会一下片中介绍的地方有什么特色?(教师播放资料片:“话说长江”) 教师:下面请同学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谈自己对有关长江的感受。(略) 教师:从本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长江沿江地区的地理知识: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师:(将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布置好)我们学习某个地区或地带,首先要知道这个地区在什么地方?具体包括哪些范围?下面,请大家看这幅挂图,结合课本上“长江沿江地带”图,在图上指出本区的具体位置和范围。下面,请几个同学来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1

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作出简单的评价;初步培养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的特点,培养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的分层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上、中、下游景观图片,对比分析及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地理差异并初步培养对比分析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了解长江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自己从交通、商业贸易、高新技术、西部开发等方面综合分析其纽带与辐射作用的综合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4.运用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和工业分布图及相关文字资料,描述本区域内人口、城市和工业部门结构的空间分布特点与地区差异,进而俩界长江沿江地带中心城市在区域内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培养因果推理的能力。 5.运用图文资料,说明长江沿江地带毁林开荒、水土流失、江水污染、酸雨等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保护,培养推理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逐步树立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发展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难点: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培养对比、分析、综合等方面的地理能力,并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方法 导学法、讲练结合 四、教具准备 有关图片 五、课时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998年的长江特大洪水,至今我们仍记忆犹新。当时全国军民团结一致,终于战胜了这场特大洪灾。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了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长江流域,一起去领略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

建平县蒙古族学校八年级地理下册讲学稿27课题: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一)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课型:新授执笔人:耿艳松审核人:赵淑梅 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 学习目标:1、说明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和范围。 2、分析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和自然资源。 学习重难点:掌握长江沿江地带的位置、范围、气候和自然资源。学法指导:展示探究、小组合作 学习过程: 安全教育一分钟 一、预习自学 1、位置、范围: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_ ____,西至_________, 东西绵延_________,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是典型的带状区域。 2、地形:看图8.17,地势总的比较_______,以______ 和 _______为主。平原______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3、气候:看图8.18,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 特点;夏季______,冬季________,降水_________。 4、河湖:受_______和_______影响,河网_______ ,湖泊 _______,水运便利。 二、学习研讨 1、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各有什么不同? 2、长江各河段可以采取什么利用方式? 三、展示提升 书后76页活动2四、课堂检测 1、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_____,西至_________,东西绵延 _________,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_____________的范围内,是典型的带状区域。 2、地势总的比较_______,以______ 和_______为主。平原 ______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3、长江沿江地带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受_______和_______影响,河网_______ ,湖泊_______, 水运便利。 5、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矿主要有四川的___________,湖 北的________,安徽的________。煤矿主要有贵州的________,四川的________。 6、长江沿江地带是以_________为生命线的地区。 7、长江中下游的地形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长江干支流上的水电站主要分布在地势阶梯的 ___________。因为这些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知识拓展作业布置 做填充图 六、学(教)后记:

6.3长江流域地区 第3课时 教案(粤教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认识不同区域 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2、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重点: 1、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2、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教学难点: 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二、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工业分布图和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分析四大工业基地的形成条件。说明工业部门和工业中心的分布。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资源分布与工业分布的联系。 长江沿岸是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目前自东向西已经形成四大工业基地。

由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齐全。形成了以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体系。其特点是:①以加工工业为主体。其原料来自于广大腹地;②依靠便捷的交通条件,输入区外矿产原料发展冶金,基本化工工业;③各部门、各城市间协作关系密切;④发挥经济、技术、科研方面的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上海是全国最大的机械制造中心和重要的大型工业成套设备制造中心,也是全国最大的量具和精密仪器仪表制造中心。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发达的纺织工业中心。上海的纺织业历史悠久,已形成棉、麻、毛、丝、化纤等部门纺织及印染等配套的纺织工业综合体系。是上海市出口产品数量最大、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 上海是全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宝山钢铁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建立一是靠近市场;二是临海港,矿石进口运输便利) 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本区交通条件优越,长江、京广铁路交汇于此,以它们为主干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已有较好基础,水资源丰沛,矿产资源丰富,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成为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为支柱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大冶的铁矿是武汉钢铁工业发展的基础) 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本区位于长江中、上游咽喉,有长江和焦柳线交汇于此,水能资源极其丰富,且开发条

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沿江地带 1我国最大的城市是() A.北京B.重庆C.上海D.天津 2“鱼米之乡”和“天府之国”各指的是() A.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B.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C.四川盆地好东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3在湖北武汉注入长江的支流是() A.嘉陵江B.汉江C.湘江D.赣江 4梅雨季节主要发生的地区是() A长江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 黄河上游地区D黄河中下游地区 5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与阿拉伯半岛纬度大致相同为什么我国江南是“鱼米之乡”,而阿拉伯半岛水资源匮乏( ) A.地形因素B.季风气候C.洋流影响D.纬度位置 读“长江沿江带”五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6~8题. 6.经过图中③城的南北铁路干线是() A.京九线 B.京沪线 C.焦柳线 D.京广线 7.图中工业中心与其主要的工业部门组合正确的是() A.①﹣﹣﹣﹣﹣﹣汽车B.②﹣﹣﹣﹣﹣﹣轻纺工业 C.③﹣﹣﹣﹣﹣﹣钢铁、轻纺D.④﹣﹣﹣﹣﹣﹣煤炭 8.图中城市,不是依靠河流而是依靠资源发展起来的是() A.① B.② C.④ D.⑤ 9长江三角洲地区典型的旅游景观是() A.沙漠戈壁B.水乡风貌 C.热带雨林D.高山峡谷 10.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类型属于() A.温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主要是() A.山地、高原和盆地 B.平原和盆地 C.平原和低山丘陵 D.高原、丘陵和盆地12.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生态、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上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B.中游地区工业发达,污染严重 C.下游地区是水旱灾害最集中、最严重、最频繁的地区 D.长江沿江地带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13有关长江沿江地带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中下游地区水量丰富,可以大力发展水电业 B.是东部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的通道 C.西部可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D.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14.下列城市不是位于长江沿江地带的是() A.重庆B.武汉C.太原D.南京 15关于长江沿江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可以大力发展内河航运业 B、中上游水能丰富,水电业发达 C、中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严重 D、上游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16.制约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人才缺乏 B、交通运输落后 C、水资源短缺 D、能源资源短缺 17下列农作物中,在长江流域各平原均有大面积分布的是()A.棉花、甜菜B.水稻、油菜 C.小麦、甘蔗D.桑蚕、花生 18小华的家乡冬季温和,夏季炎热,一月平均气温在3℃左右,小华的家乡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B.长江中下游平原 C.华北平原D.东北平原 19长江中下游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江水的灌溉 B.雨热同期且地势平坦 C.纬度位置好 D.地势平坦 20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我国淡水鱼苗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原因是:()A、大部分地区靠海B、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河网纵横,湖泊密布 D、养鱼历史悠久 21针对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客观差异,可采取的利用方式是:()A.在长江上游发展养殖业 B.长江沿线发展旅游业 C.在中下游发展水电业 D.在中上游发展内河航运业 22上海宝山成为我国钢铁中心的最主要优势是() A.煤、铁资源丰富 B.技术力量雄厚 C.水运便利和广大的消费市场 D.农业基础好

长江沿江地带1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宋海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 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 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 护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 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 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 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 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

长江沿岸地区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学习目标:了解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区,及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保护 知识目标:运用地区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区分析位置特点,总结自然条件优越性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长江沿江地带的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其纽带和辐射作用。 长江沿江地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新课导入:复习上节课长江沿岸城市带,引出长江工业地带及长江的生态环境和治理问题。 自主学习(BC) 一、沿江地带的工业 1.四大工业基地:(1)、钢铁、煤炭工业基地:以、为中心 (2)、、工业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 (3)、钢铁、轻纺工业基地:以为中心 (4)、工业基地: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两大工业走廊:(1)、钢铁工业走廊:、安徽马鞍山、、重庆、 (2)、汽车工业走廊:、南京、武汉、 二、生态环境问题:①上游:严重(原因:、) ②中下游:灾害③长江流域:、大气污染(酸雨) 三、选择题 1.对长江流域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和水电基地 B.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陆运输便利,接近原料产地和产品消费市场 C.上海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交通发达,科技力量强,消费市场大 D.长江上游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电丰富,接近全国商品粮基地,人才众多 D沿江地带可将重庆、郑州、南京、上海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2.目前我国酸雨污染范围最大、中心强度最高的酸雨污染区是() A.华东沿海酸雨区 B.西南酸雨区 C.华中酸雨区 D.华北酸雨区 3..南京所在的城市群是() A.长江中游城市群 B.长江上游城市群 C.长江下游城市群 D.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4..沿江“汽车工业走廊”是以等主要城市构成的() A.上海、武汉、重庆、四川 B.上海、南京、武汉、重庆 C.马鞍山、武汉、重庆、攀枝花 D.上海、南京、马鞍山、武汉 5.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森林面积不断减少,日益严重 () A.水土流失 B.低温灾害 C.环境污染 D.酸雨 合作探究(ABC)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 ② ③ ④ 对这些危害,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请提出具体二条措施) ① ② 反馈练习(ABC) 1.乘轮船从重庆出发到上海,沿途依次经过的省级行政中心是() A.重庆---九江---南京---上海 B.宜昌---武汉---南京---上海 C.重庆---武汉---湖口---南京 D.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2.江面狭窄、滩多流急、峭壁高耸、雄伟壮观是描述长江的景观() A.上游 B.中游 C.下游 D.中下游

长江沿江地带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预习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2.沿江地带的纽带和辐射作用 3.沿江地带的城市 4.沿江地带的工业 5.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保护 第二环节:自学和群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2、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3、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达,本区东部的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海上运输网中具有中枢地位,海洋运输发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长江沿江地带地势总的来看比较低平,地形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平原东西排列,各段宽窄不一。 2、长江沿江地带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3、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6500℃,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4、本区年降水量在800 mm~1000 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5、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长江沿江地带河网密布,湖泊星罗棋布,是我国地表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八年级地理长江沿江地带测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地理长江沿江地带测试题(含答案)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达标 (一)填空题 1.长江沿江地带东起________,西到________省的________市。 2.长江沿江地带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为主。地势总的看比较________。 3.长江沿江地带气候属________________气候,夏季________,冬季________,年降水量在________毫米以上。 4.长江沿江地带中,位于长江上游的最大工业城市是________市,位于长江中游的最大城市是________市。 5.目前,国家在长江沿江地带的上海市大力进行________新区建设,该区的经济以________型经济为主要发展目标。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城市中,不属于长江沿江地带的是 [ ] A.上海 B.武汉.九江 D.西安 2.长江沿江地带湖泊众多,位于长江中游的最主要湖泊是

A.洞庭湖和鄱阳湖 B.鄱阳湖和太湖 .太湖和洪泽湖 D.洪泽湖和巢湖 3.下列铁路线中和长江航线相交于南京的是 [ ] A.京广线 B.京九线.京沪线 D.京哈线 4.下列关于长江沿江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沪宁杭工业区是我国仅次于京津唐工业区的第二大工业区 B.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区有钢铁、造船、炼油、海洋化工等工业 .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工业区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区 D.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工业区是我国重要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区 5.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最集中、最严重的地区是 [ ] A.长江中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川江河段 D.河口三角洲地区 6.长江沿江地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下列农产品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是

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并对本区的地理位置进行简单的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自己描述区域地形的特点。培养提高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水运条件等方面了解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 4.认识并理解本区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连接和纽带作用。 5.正确理解区际联系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6.进一步了解有关区际联系、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7.正确认识本区内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和相互协作关系。

8.初步认识本区主要的自然灾害和存在的环境问题,正确认识本区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9.初步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0.了解本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等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使学生认识本区的地理位置,尝试分析本区位置的特点和优越性。 2.通过区内地理事物:地形、气候、自然资源和水运交通等分布的学习,将知识巩固在地图上,抓住分布的规律,认识本区自然条件的优势。 3.通过对“H”型经济地带格局的认识,进一步分析本区位置的优势,从中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区际联系的重要意义。 4.通过分析“世界著名沿河产业带”的有关知识,充分认识长江对本区经济地带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5.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沿江地带的城市和工业分布特点。

长江沿江地带

课件教案 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纽带作用和其他条件所形成的城市群和产业基地以及沿江地带南北的辐射作用。 4.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5.了解长江沿江地带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与治理保护措施。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部分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4.绘制“H”的经济格局图和长江干流略图等,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2.长江沿江地带的产业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长江对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由沿江地带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中国地形图,长江沿江地带的地形、长江沿江地带自然资源分布图、长江沿江地带城市分布图等。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板书:第二节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讲授新课]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板书)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地形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①长江沿江地带的范围与区域形状。 ②如何概括长江沿江地带最主要的地理位置特点。 ③为什么说长江沿江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学生回答略) 2.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长江沿江地带东起上海,西至四川省攀枝花,东西绵延3000多千米,南北宽度大致在长江两岸100~200千米的范围内,大部分位于北纬25°~35°之间。长江干流纵贯东西、内河航运发

长江沿江地带1成

呼和浩特市第二十九中学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 201 -201 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初二年级科目地理授课教师授课班级 授课日期月日教学内容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1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记住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自然条件。 过程与方法从长江南北支流的延伸对南北经济的辐射作用的客观事实,来认识沿江地带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 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是什么优越的自然条件 为什么开发的价值在于其优越的条件如何体现巩固讲练结合 教学难点 是什么优越的条件间的联系 为什么理解相互条件间的相互作用和促进作用,对于初二学生有难度。如何突破强化精讲区域的自然环境的优势。 教学方法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共案学生主体化教学方案个案 一[导入新课] .播放《长江之歌》视频。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是我国的那条江?(长江)对,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请看学习目标。 二学习目标 1.识记长江沿江地带的区域位置、范围。地形类型、分布特点。气候类型及特点。河湖分布情况。丰富的自然资源。 2.通过小组讨论、展示、质疑、纠错、补充、总结,探究长江沿江地带其范围和相对地理位置──沿长江地带分布的特点;并对本区域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做出简单的评价;长江沿江地带气候、 【新课引入】 1.播放《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纪实》片断,或让学生阅读八年级上册教材58页《长江流域三次特大洪水比较》的材料,要求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

《以河流为纽带的经济区域长江沿江地带》教案第一课时 (1)

《以河流为纽带的经济区域——长江沿江地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让学生认识长江沿江地带区内主要地理差异,以及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3.认识长江对沿江地带的农业类型、主要农作物、农业发展条件。 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阅读长江沿江地带分区设色地形图,自然资源分布图以及长江上、中、下游景观图,对比分析和归纳本区内的区域差异,初步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协作、共同发展和区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长江沿江地带的重要位置。 2.长江沿江地带的农业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 教学方法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长江沿江地带自然条件和农业方面的有关资料。 教师: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片断让学生回忆并讨论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以及水灾的防治。 (学生回答略) 2.经过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指明长江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带来流域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沿江地带。 设计意图:通过《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片断,引出长江的洪涝灾害,从而使学生思考长江沿江地带的的问题,进而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一)长江沿江地带的自然条件 1.在黑板前挂出大幅中国政区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