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基础巩固训练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基础巩固训练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基础巩固训练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1《种群的特征》基础巩固训练

4、1种群的特征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在一片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绵羊,有2户养的山羊,这8群羊就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解析】选C。绵羊与山羊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故这8群羊属于两个种群.

【变式训练】关于种群的理解,错误的就是( )

A、种群具有一定的时空限制

B、种群就是同种个体的有机组合

C、种群一经形成,其特征不变

D、种群特征就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解析】选C。种群就是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必须就是同一时间内的所有个体,所以种群有它的时空性;种群中的特征,如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会产生不同的变化;种群具有出生率与死亡率等特征,而个体只有出生与死亡,两者的特征不同。

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B、年龄组成就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D、出生率与死亡率就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与死亡的个体数占所有个体的比例【解析】选C。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有较大差异,如珍稀动物与数量较多的动物;年龄组成就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随着外界环境与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就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与死亡的个体数占所有个体的比例。

3、(2014·吉林高二检测)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就是()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A。标志重捕法主要用来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故选A.

4、(2014·南昌高二检测)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错误的就是( )

A、随机取样

B、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C、根据调查数据估算该种群密度

D、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解析】选B.样方法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若选择生长茂盛的区域取样,就有主观因素的影响,不符合随机取样;样方法需要根据每个样方中的数据估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区域的形状不同,选取样方的方法不同。

【延伸探究】

(1)调查时,所选样方的面积一定就是1m2不?

提示:不一定。调查对象不同,所选样方面积不同,如调查高大的乔木,样方面积相应大一些。(2)为什么选取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而不选取单子叶草本植物?

提示: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就是丛生或蔓生的,根据地上部分难以辨别就是一株还就是多株,而双子叶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

5、(2014·保定高二检测)某动物种群的年龄组成图的基部比较狭窄而顶部较宽,对此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

A、这就是一个衰退型的种群

B、幼体比例较大,而老年个体比例较小

C、种群的死亡率较大

D、种群的出生率较小

【解析】选 B.种群的年龄组成图基部表示幼年个体数量,顶部表示老年个体数量,结合题意可知,该年龄组成为衰退型,其特点就是幼年个体比例小,老年个体比例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密度会变小.

【方法规律】年龄组成类型的判断方法

年龄组成类型有多种呈现方式,无论何种形式,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

(1)如果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则为增长型。

(2)如果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则为稳定型。

(3)如果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则为衰退型。

【变式训练】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就是()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选A。开始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后来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6、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就是()

A、种群处于衰退期

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C、种群死亡率超过10%

D、种群结构太复杂

【解析】选A.如果种群处于衰退期,其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A项正确;种群中雄性多于雌性,种群密度不一定减小,如蜜蜂种群适宜的性别比例就就是雄性多于雌性,B项错误;种群密度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决定,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会增加,C项错误;一般种群结构复杂,稳定性高,种群密度会增加,D项错误。

【误区警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即增长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密度减小;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0,种群密度不变。易误认为出生率或死亡率的值决定种群密度。

7、(2014·宁波高二检测)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就是( )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稻田中的稗草随处可见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

【解析】选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表示种群密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其她三项均描述了种群内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及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

8、(2014·大同高二检测)下图就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其中完全正确的描述就是()

A、图(1)就是增长型,从图(3)可瞧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B、图(1)、图(2)、图(3)都就是衰退型

C、图(2)就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瞧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

D、图(1)、图(2)、图(3)都就是稳定型

【解题关键】依据数据分析三幅图中各年龄阶段的组成情况,尤其就是幼年个体与老年个体的比例,由此确定年龄组成的类型。

【解析】选A。据图可判断,图(1)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3)年龄组成为稳定型,图(2)为中间过渡型,由此可说明从1953年到1982年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了变化,分析我国国情,这种年龄组成的变化应就是计划生育政策调控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6分)

9、(10分)下图表示种群的年龄组成,请据图回答:

(1)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型,C表示型。

(2)B种群的年龄组成特征就是。

(3)A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就是 .

(4)C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就是。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A中幼年个体数大于成年个体数与老年个体数,应为增长型;B中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应为稳定型;C中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个体数、老年个体数,应为衰退型。增长型的种群中种群密度增大,稳定型的种群中种群密度稳定,衰退型的种群中种群密度减小。

答案:(1)增长衰退

(2)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3)越来越大

(4)越来越小

10、(16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适用于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与.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甲就是其中的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就是株.

(2)乙图表示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该图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植物的样方面积最好就是m2。

(3)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植物进行计数,结果分别就是n1、n2、n3,则该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为株/m2.

【解析】(1)常用的选取样方的方法有五点取样法与等距取样法.对样方中的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样方内与相邻两边及其顶角植物的数目,结合示意图可知该样方内该种植物共有8株。

(2)结合乙图曲线可知,随样方面积的增加,物种数逐渐增多,后逐渐稳定基本不变;面积为

S0时物种数达到稳定,为最佳样方面积.

(3)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取各样方的平均值,由此可得种群密度为(n1+n2+n3)/3S0。答案:(1)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8

(2)物种数迅速增多,并在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3)(n1+n2+n3)/3S0

一、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2014·西安高二检测)关于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就是()

A、种群就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种群内的个体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C、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就是一个种群

D、一个树林里的全部马尾松就是一个种群

【解析】选C。种群由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组成,不同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故种群就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B项正确;一个池塘内的鱼有多个物种,不就是一个种群,C项错误;马尾松就是一个物种,故一个树林中全部的马尾松构成一个种群,D 项正确.

2、(2014·天水高二检测)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丘陵地区4 km2区域中刺猬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刺猬,第二次捕获40只刺猬,其中有标记的5只.下列叙述错误的就是( )

A、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基本相同

B、迁入率与迁出率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

C、标记符号过分醒目可能增加刺猬被捕获的概率

D、该种群的密度大约就是400只/km2

【解析】选D。根据题中数据,可计算刺猬的种群数量约为400只,而种群密度为单位面积内个体的数量,故种群密度应为100只/km2.

3、(2014·昆明高二检测)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就是

(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增长型种群的数量增长就是由于②>①

C、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就是①与②

D、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通过降低②来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解析】选C。据图分析,①表示死亡率,②表示出生率,③表示性别比例,④表示年龄组成。用性引诱剂可以消灭害虫的雄性个体,会影响性别比例,A项正确;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即②>①,B项正确;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就是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出率与迁入率,C项错误;我国计划生育的目的就是降低出生率,D项正确.

【延伸探究】

(1)结合上题中的概念图分析13年春节期间北京几乎成为“空城”的原因就是什么?

提示:迁出率大于迁入率,导致人口数量剧减。

(2)分析若迁入率增大,种群密度就是否一定增加?为什么?

提示:不一定.种群密度与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有关.

4、下列关于种群的相关叙述,正确的就是()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与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动物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④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但数量不一定增长,如环境条件变得恶劣会使死亡率增大。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就是迁入率与迁出率、出生率与死亡率,若没有迁出与迁入,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时,重捕到的个体数减少,所测数值会偏大.不同的种群个体数目不同,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不一定大于衰退型种群的繁殖期个体数。

5、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就是(多选)

()

A、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应该换个位置取样

B、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少数雀腿上的环套标记脱落

C、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期间,猫头鹰大量迁入

D、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

【解题关键】本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样方法调查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

(2)统计样方法中个体数量的计数原则。

(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

【解析】选A、B、D.样方法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换位置取样会比原位置的样方中个体数目多,导致结果偏大;标记物脱落将导致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带标记数量减少,导致结果偏大;猫头鹰会大量捕食田鼠,导致结果偏小;对于压线个体,只统计样方内与相邻两边及夹角的个体,全统计将导致结果偏大。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5分)

6、(11分)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如下图所示。三种分布方式就是对种群特征的描述.

(2)据下图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就是;决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就是。

【解析】(1)研究种群主要就是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特征,而种群的分布属于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种群密度就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越多;通过图中可以瞧出直接决定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因素就是迁入率与迁出率、出生率与死亡率。

答案:(1)空间

(2)正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

【实验·探究】

7、(14分)(能力挑战题)在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探究活动中,有以下实践活动,阅读后请回答相关问题.

(1)若一块农田长100 m,宽30 m,在对该地块的蒲公英进行种群密度调查时,选10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那么,从长的一边计起,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应在地长的

m,地宽的m处。

(2)假设我们所调查的一块地里的蒲公英的分布比较均匀,10个小组各自统计的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

组别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0 3 3 2 2 3 3 9 4 3 以上各组所报的数值中,经实际询问有两个组就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就是第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与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

度为株/m2.

(3)用干燥的豆子装满一只塑料广口瓶。您的目的就是测定这只瓶子里豆子的数量。但您没有时间一颗颗地数,您可以用下面的工具帮助您测定豆子的数量.

工具:一把尺、一张50 cm×50 cm的白纸、一支铅笔、一只烧杯与另一只大的广口瓶。

请写出您的探究思路.

【解析】(1)长100 m的地块,选10个样方,即将地分成10等份,也就就是每10 m长设一个样方.按要求样方应设在每份的中央,所以第一个样方的中心应在长

5 m、宽15 m的交叉点上.第二个样方的中心在长15 m、宽15 m的交叉点上。可画出示意图求解,便于分析.

(2)因为题目已经说明该地块的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总体分析所有组,除了第1、8组之外,其她各组的数据都在2~4,所以第1、8组最有可能就是不真实的。若这两组统计的实际数据之与就是5株,则该种群的密度为(3+3+2+2+3+3+4+3+5)÷10=2、8,即为2、8株/m2。(3)用样方法进行统计,注意样方法的关键就是随机取样。

答案:(1)15 15 (2)1与8 2、8

(3)探究思路:①在白纸上制作一方格表,如下图;②将瓶内的豆子随机(闭眼)撒在方格纸上,在方格纸上选5~6个具有代表性的格子作为样方,求平均值,计算出豆子的数量;③为尽量减少误差,应增加上述工作的次数,然后求其平均值。

2017版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必须修满的生物学学分为 A A.4学分 B.6学分 C.10学分 D.12学分 2.下列各项中,属于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组成部分的是 A A.分子与细胞 B.稳态与调节 C.生物科学与社会 D.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高中生物课程选择性必修部分的是 D A.稳态与调节 B.生物与环境 C.生物技术与工程 D.遗传与进化 4.关于高中生物课程结构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 A. 必修课程共有3个模块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3个模块 C. 选修课程有3个系列 D.现实生活应用属于校本生物课程 5. 对选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以下内容可以不修习的是 D A. 模块1:分子与细胞 B. 模块2:遗传与进化 C. 模块3:生物与环境 D. 系列3: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6. 关于新课标学分设置的以下描述中有误的是 C A. 必修课程共4学分 B. 选择性必修课程共6学分 C. 选修课程每修习完成10学时可获得1学分,最高可获得4学分 D. 修习完高中生物课程最多可得14学分 7.对高中学生修习生物所得学分分布要求合理的是 B A.高中毕业不高考:0~4学分 B.高中毕业高考但不选考生物:不少于4分(必修) C.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10分(必修+选修) D.高中毕业高考且选考生物:不少于6分(选修性必修+选修) 8.在新课标《分子与细胞》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一个层级的是 A A.细胞由多种多样的分子组成 B.说出细胞由C、H、O、N、P、S等元素组成 C.概述糖类有多种类型,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D.概述核算由核苷酸聚合而成,是储存于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 9.在新课标《遗传与进化》模块中内容要求描述不在同一层级的是 C A .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信息主要编码在DNA分子上 B.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C.概述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 D.由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引起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10.高中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生物学科在流程上提出以下申请,不合理的是 A A. 高中毕业不高考:只选修生物校本课程 B. 高中毕业不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修 C.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 D. 高中毕业选考生物学科: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

2017-2018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全套答案

2017-2018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学期期末试题含全 套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一朵花的最主要部分是() A. 花冠 B. 花被 C. 花萼 D. 雄蕊和雌 蕊 2.被子植物的双受精是指() A. 两个精子与两个卵细胞结合 B. 两个精子与一 个卵细胞结合 C. 一个精子与两个卵细胞结合 D. 两个精子分别 与卵细胞和中央细胞结合 3.植物的果实、果皮、胚、胚乳、种子分别由下列哪 个结构发育而来() ①受精卵②受精极核③子房壁④子房⑤胚珠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③①⑤② C. ④③①② ⑤ D. ④①③②⑤ 4.农民常用栽种蒜瓣的方法来繁殖大蒜,下列与此繁 殖方式相同的是() A.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D. 玉米种子发芽

5.关于青蛙与蝌蚪的区别,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A. 呼吸方式一样 B. 生活的环境不同 C. 形态结构不同 D. 运动方式不一样 6.在鸡的卵中,真正的卵细胞所包括的结构 是() A. 胚盘、卵白和卵黄 B. 胚盘、卵黄和卵黄膜 C. 卵黄、卵白和内层卵壳膜 D. 整个鸡卵 7.正常人的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A. 23条、23对 B. 23对、23条 C. 23对、23对 D. 23条、23条 8.亲代的遗传物质传给子代是通过() A. 体细胞 B. 受精卵 C. 生殖细胞 D. 胚胎 9.能卷舌(D)和不能卷舌(d)为一对相对性状,某对夫妇中丈夫能卷舌(基因组成为DD),妻子不能卷舌(基因组成为dd),他们育有两个孩子,请你推测孩子的性状() A. 都能卷舌 B. 都不能卷舌 C. 一个能卷舌一个不能卷舌 D. 无法判断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7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最新修订版)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 念 ..................................................................... .. (1) (一)课程性 质 ..................................................................... .. (1) (二)基本理 念 ..................................................................... ..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 标 ..................................................................... . (2) (一)学科核心素 养 ..................................................................... . (2) (二)课程目 标 ..................................................................... (3)

三、课程结 构 ..................................................................... (3) (一)设计依 据 ..................................................................... (3) (二)结 构 ..................................................................... . (4) (三)学分与选 课 ..................................................................... .. (4) 四、课程内 容 ..................................................................... (4) (一)必修课 程 ..................................................................... . (4) 模块 1 分子与细 胞 ..................................................................... .. (4)

2016--2017八年级生物上期末试题及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1.5分,共30分) 1、下列哪项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A、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B、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D、以上都对 2、在生态系统中,能把有机物变成二氧化碳和水等返回无机环境中的是()。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对 3、夏天,一杯放在餐桌上的牛奶变质了,这主要是因为--------------()。 A、高温使牛奶变质 B、细菌和真菌容易在牛奶中繁殖使它变质 C、空气接触使牛奶变质 D、时间长了使牛奶变质 4、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转化不可缺少的两类生物是--------()。 A、绿色植物和分解者 B、绿色植物和动物 C、动物和分解者 D、动物和无机物 5、在日常生活中,引起食品腐败的主要原因是----------------------()。 A、化学物质污染 B、食品中营养成分含量高 C、食物水分不断蒸发 D、细菌和真菌的大量繁殖 6、分类单位的等级越大,包括生物共同特征和种类数量之间的关系是--()。 A、共同特征少,种类数量多 B、共同特征少,种类数量少 C、共同特征多,种类数量少 D、共同特征多,种类数量多 7、现有A、B、C、D四种动物,其分类情况是:A和B同目不同科;B和C 同科不同属;D和A不在同一个目中。你认为那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最多-()。 A、A和B B、B和C C、D和A D、都相同 8、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下列对种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个物种只有一种生物 B、每个物种都分为雌、雄两种 C、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远 D、同种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 9、我国于1985年重新引入的动物是--------------------------------()。 A、金丝猴 B、藏羚羊 C、麋鹿 D、长臂猿 10、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相比,脊椎动物的特征-----------------------------()。 A、都是陆生动物 B、都是哺乳 C、都是恒温动物 D、体内都有脊椎 11、在下列分类等级中,生物具有的相同特征最多的是-----------------------()。 A、界 B、属 C、纲 D、科 12、猫和虎的共同分类单位是“猫属”,猫和狗的共同分类单位是“食肉目” ,据此可以确定--------------------------------------------------------------------------()。 A、猫和虎的共同特征较多 B、猫和狗的共同特征较多 C、虎和狗的共同特征较多 D、A、B、C都不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大总结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

2017年高中生物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6年7月20日版 (修订稿)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标研制组 目录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1) (一)课程性质 (1) (二)基本理念 (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 (一)学科核心素养 (2) (二)课程目标 (3) 三、课程结构 (3) (一)设计依据 (3) (二)结构 (4) (三)学分与选课 (4) 四、课程内容 (4) (一)必修课程 (4) 模块1 分子与细胞 (4) 模块2 遗传与进化 (6) (二)选修Ⅰ课程 (8) 模块1 稳态与调节 (8) 模块2 生物与环境 (10) 模块3 生物技术与工程 (12) (三)选修Ⅱ课程 (14) 现实生活应用 (14) 职业规划前瞻 (16) 学业发展基础 (19) 五、学业质量标准 (22) (一)学业质量水平 (22) (二)说明 (25) 六、实施建议 (25) (一)教学与评价建议 (25) Ⅰ. 教学建议.................................................................................................................. Ⅱ. 评价建议 (27) (二)学业水平测试与高考命题建议................................................................................. Ⅰ. 学业水平测试.......................................................................................................... Ⅱ. 高考命题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2. 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3. 教科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 (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 精心规划并全面落实高中生物学课程.................................................................

2017-2018八年级上学期生物试卷

天津市部分区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生物 (Ⅰ卷)[注:只交Ⅱ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请将答案填在Ⅱ卷表中)。 1.水螅的体壁由()细胞构成 A.单层B.多层 C.内胚层和外胚层两层D.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三层2.下列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A.龙虾B.乌贼 C.绦虫D.海蜇 3.假如你要去挖蚯蚓,应该到哪样的土壤中去挖 A.湿润的土壤B.疏松的土壤 C.富含有机物的土壤D.以上三项都是 4.把蝗虫的头部置于水中不能使它窒息,原因是 A.蝗虫可以吸收水中的空气B.蝗虫可以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C.蝗虫通过气门进行呼吸D.蝗虫可以几小时不呼吸 5.鲫鱼在水中不停地吞水,主要是 A.呼吸B.解渴 C.调节体温D.取食 6.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很多农田害虫的天敌B.幼体生活在水中 C.成体可以生活在陆地上D.属于爬行类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在水里的动物都是鱼B.鲸鱼是鱼类最大的一种 C.腔肠动物、扁形动物都比较低等D.乌龟是甲壳动物 8.狼是食肉动物,其最发达的牙齿是 A.门齿B.犬齿C.臼齿D.智齿9.下列关于细菌真菌培养的过程,培养步骤正确的是 A.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冰箱 B.配制培养基→接种→高温灭菌→冰箱 C.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30℃恒温箱 D.配制培养基→接种→30℃恒温箱→观察 10.下列有关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A.病毒是单细胞生物B.病毒能够独立生活 C.病毒是一种能使人致病的菌类D.病毒由蛋白质和遗传物质组成11.下列关于鸟类的说法错误的是 A.除了鸵鸟、企鹅等少数鸟以外,绝大多数都不善于飞行 B.家禽是人类食物中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C.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观鸟增进了人与鸟之间的情感 D.猫头鹰是鼠类的天敌,啄木鸟可捕食农林害虫 12.与其他动物相比,哺乳动物后代成活率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A.口中有牙齿B.用肺呼吸 C.身体分节D.胎生哺乳 13.鲤鱼、娃娃鱼、鲸鱼这些动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有 A.0种B.3种C.2种D.1种

2017-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八年级生物试卷 (总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 一、单选题:本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美丽的西沙有数千米的珊瑚礁,分泌石灰质形成珊瑚礁的珊瑚虫属于:( ) A .腔肠动物 B .软体动物 C .甲壳动物 D .节肢动物 2.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是:( ) A .环节动物 B .哺乳动物 C .鱼类 D .节肢动物 3.被称为“微生物之父”的科学家是:( ) A .林奈 B .列文虎克 C .巴斯德 D .普利斯特利 4.哺乳动物比鸟类更能适应环境,主要是因为:( ) A .产大型卵,能供给胚胎充足的养料 B .心脏四腔,输送氧气能力强 C .体表被毛,保温性好 D .胎生和哺乳,胚胎和幼体发育条件优越 5.响尾蛇能利用红外线追踪热源物体,人们根据这种原理,设计制造出了“响尾蛇”导弹。这种技术属于( ) A .转基因 B .克隆 C .仿生 D .生物反应器 6.自然界中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下列哪种描述是错误的:( ) A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都属于无脊椎动物 B .鸟类的身体大都呈现流线型,有与肺相通的气囊 C .哺乳动物一般是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D .蚯蚓身体分节,因此蚯蚓属于节肢动物 7.大雨过后,可以看到许多蚯蚓爬到地面上来,这是由于:( ) A.蚯蚓喜欢水多的环境 B.雨后地面上食物较多 C.土壤中缺少空气 D.洞穴内太干燥 8.用手将食物放入嘴里时,上臂肌肉所处的状态(如右图)是( ) A .肌肉a 收缩,肌肉b 舒张 B .肌肉b 收缩,肌肉a 舒张 C .肌肉a 、b 同时收缩 D .肌肉a 、b 同时舒张 9.下列哪一项不是动物在自然界中所起的作用( ) 姓名 班级 学号 试场

2017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汇

XX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动物的运动知识点: 一、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⒈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动物能够通过运动,主动地、有目的地迅速改变其空间位置。陆生动物中的鸟类和昆虫能够飞行和滑翔。 ⒉动物通过运动主动地适应环境,提高了生存能力。生物通过运动还能迅速迁移到更为适宜的栖息地和生殖场所,从而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和繁殖。 二、动物运动的能量 ⒈动物的运动器官或结构 草履虫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运动,变形虫依靠伪足运动。 蚂蚁等昆虫的足分节,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分节的足产生运动。运动时,一般是以一侧的前足、后足和另一侧的中足为一组,进行交替运动。 ⒉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 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其中,骨和骨连接构成骨骼,因而也可说成“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骨骼肌组成。” 骨骼是动物形体的基础,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 ⒊动物运动的能量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食物───→细胞───→ATP───→肌肉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知识点: 动物的行为: 动物在其生活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攻击行为等。 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根据动物行为获得的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结网等。 学习行为是在体内的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题等。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比较 生物社会行为知识点: 一)营群生活的动物 白蚁、羊群、鸡群、牛群、马群、蜜蜂、羚羊群、狼群、黑猩猩等是群体生活的生物。 2这些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如白蚁的社会行为。 二)、群体生活动物的特点。 这些动物不是独居的,是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的。 2它们不是同种的许多个体简单的聚集。 3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分工合作的。 4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二章检测

高二上学期生物第一次月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60分)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B.③④ C.①②D.②④ 2.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 ) ①A、B、C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②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B中 ③D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④正常情况下,蛋白质水解酶不会存在于A中 A.②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 ) A.降低、CO2、Na2CO3 B.降低、乳酸、NaHCO3 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 4.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 5.下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T细胞在④中流动 B.图中①中含有胰高血糖素和血浆蛋白 C.图中②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 D.图中①②③④中氧气含量最高的是③ 6.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 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各项中,激素、酶和维生素共同具有的特性是() A.都从食物中摄取B.都是蛋白质 C.需要量很小,作用很大D.都是由体内细胞产生的 8.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两者的pH变化相同 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 C.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 D.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解读:解读03 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物理小金刚系列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 一、学科核心素养 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考虑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具体化、细化到各学科课程之中。长期以来,宏观育人目标是明确的,中观的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容易造成微观的教学目标只关注具体的知识学习。 这次修订,各学科凝练提出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该学科课程后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以及考试评价中。 2017年版 生命观念 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 结构与功能观 ● 进化与适应观 ● 稳态与平衡观 ● 物质与能量观等 ● 多样性 ● 统一性 自然观 世界观 ● 独特性 ● 复杂性 科学思维 01 02

●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 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 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科学探究 ●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 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 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费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社会责任 ● “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 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 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贯穿于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及考试评价中。 二、课程目标 2003年实验稿 ● 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 提高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 ● 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 认识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 界观和价值观; ●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初步了解与生物科学相关的应用领域,为继续学习和走向社会做好必要的准备。 04 03

2017-2018学年八年级生物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冰箱时,人们就想出了很多办法来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下列对食物的处理方法中,哪个与发酵技术无关 A.人们把可可豆和细菌混合在一起,酿制成一种巧克力味的饮料 B.用细菌处理后的牛奶,可产生固体的凝乳,再把凝乳加工成千酪 C.将大豆、小麦、盐等碾碎,混以细菌等微生物,制成豆酱 D.将吃剩的肉食冷冻在雪堆中 2.一位同学在牛奶琼脂培养基上接种了甲、乙两种细菌,同时还在培养基上放了盐水浸过的纸片.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几天后,盐水浸过的纸片周围只有乙细菌生长,没有甲细菌的生长.下列有关解释中,正确的是 A.不同的细菌需要的生存条件是不一样的 B.这两种细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一样的 C.甲、乙细菌都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D.甲、乙细菌都不能够在盐水环境中生存 3.微生物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我们时刻都在接触微生物,那么你认为下面四个同学对微生物的认识正确的是 A.小红: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B.王芳:真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C.李明: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孢子生殖 D.张磊:腐生性细菌和真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 4.如果自然界中的各种细菌和真菌都不存在,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草木繁盛,动物大量繁殖 B.动物和人类将免于病患 C.生物尸体极易腐烂 D.动植物遗体残骸堆积如山 5.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宁夏红果酒凭借独特的创意,不仅成为宁夏馆的亮点,更是世博会上创意经济的主角。制作宁夏红果酒所用的微生物是 A.酵母菌B.乳酸菌 C.醋酸茵D.放线菌

二、非选择题 6.霉菌、蘑菇等真菌的细胞里都有细胞核,这样的生物属于___生物。 7.如图是有荚膜的细菌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写出细菌各部分的名称:[1]______,[4]______,[5]_____,[6]______。 (2)从形态上看此细菌属于______菌,除此之外细菌的形态还有_____和__________。 (3)细菌的生殖方式是______,假设你手上有8个细菌它们以每20分钟的速度繁殖,在没有洗手或其他影响细菌生活繁殖的情况下,则2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真菌如木耳的生殖方式是______。 8.观察演示实验,分析发酵现象。 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将这个杯子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往瓶口,将瓶子放在教室内的窗台上,观察瓶中的情况,瓶中液体会不会冒出气泡,气球会不会胀大。 (1)实验现象:①瓶内的液体__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冒出气泡;②气球__________(选填“会”或“不会”)慢慢胀大。 (2)分析过程: ①搅拌的目的:使酵母菌与糖充分混合; ②加入温开水的目的:给酵母菌提供生存所需要的_______和水分。 ③加入糖的目的是给酵母菌的生活提供_________。 (3)原理分析: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了________________。 (4)酵母菌属于____________(选填“原核”或“真核”)生物,其生殖方式是_______,营养方式是_________。 9.为了探究某种细菌的分解作用,生物活动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将甲、乙两组落叶分别进

2017人教版八上初中生物(全)--必背知识点

2017人教版八上初中生物(全)--必背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必背知识点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水生动物最常见的是鱼,此外,还有①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虫;②软体动物,如乌贼、章鱼;③节肢动物,如虾、蟹;④海豚(哺乳动物)、龟(爬行动物)等其他水生动物。 陆地动物一般具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比如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具有外骨骼。[鳞、甲、外骨骼(防止水分散失)] 1.动物分类:按有无脊柱,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腔肠动物的代表:水螅、海蜇、珊瑚虫。 3.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的代表:涡虫、绦虫、吸血虫。 4.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线形动物的代表:蛔虫、线虫、丝虫。 5.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 动。 环节动物的代表:蚯蚓、沙蚕、蛭。 蚯蚓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利用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 6.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外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扇贝、文蛤、镒蛏。 7.节肢动物(最大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节肢动物的代表:蝗虫、虾、蟹、蜘蛛、蜈蚣。 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 8. 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②能在水中呼吸。 9.鱼适于游泳的外部特点:①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鱼的身体分三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②体表有鳞片,可保护身体;③运动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含答案)

生物必修三第二章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膜电位变化的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由静息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的是() 2.饭后,大量的葡萄糖吸收到人体内,此时()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增多B.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 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都减少D.胰岛素分泌增多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3.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a、b、c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如下表,据此判断激素a、b、c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A.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B.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 4.下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激素①作用的靶器官为垂体和甲状腺 B.图中④表示负反馈调节 C.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D.激素③的靶细胞几乎是全身的细胞 5.关于人体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而发挥作用

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 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还有其他生理效应 < D.正常人体内,激素的分泌受反馈调节 6.下列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速度缓慢,作用时间长B.通过体液运送调节物 C.调节物都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D.调节作用范围广泛 7.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B.体温调节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 C.人体的体温是一个恒定值 D.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髓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8.下列关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TP水解加快,合成量减少B.皮肤血管收缩,降低体内热运转 C.机体散热大于产热,体温下降D.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与大脑皮层无关 9.下列有关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则尿量增加 D.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加强 10.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下丘脑温觉感受器兴奋 B.人体体温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 C.人的体温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D.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在体温调节中属于拮抗作用 11.水盐平衡调节对于维持内环境渗透压具有重要的意义。下列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常情况下,内环境渗透压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中

2017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 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其体内有无脊柱,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动物、哺乳动物);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例:青蛙蛇。 1、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1)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海葵(被称“海中之花”)、海蛰、珊瑚虫、水螅(身体有内外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 (3)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①海蜇经加工可食用。②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 珊瑚礁的作用:①形成岛屿;②加固海岸;③为海底鱼类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2、扁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但涡虫自由生活) (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精巢发达,呈树枝状得名)、血吸虫、绦虫。(3)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①人或动物如实使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的鱼虾,就会感染该病。②我国南方流行的血吸虫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 3、线形动物(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农作物体内) (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2)代表动物: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生殖器官发达。)、蛲nao虫、钩虫、丝虫、线虫。 (3)预防蛔虫病的措施:①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蔬菜水果洗干净,饭前便后洗手;②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做肥料使用。 4、环节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以植物的枯枝、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主要运动器官肌肉,刚毛辅助运动,靠近环带的为前端。)、沙蚕、蛭 (3)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①蚯蚓在土壤里活动,使土壤疏松,改良土壤。 ②能提高土壤肥力。③身体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④处理有机废物。 沙蚕是鱼、虾、蟹的饵料。 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蛭素,在医学上,可生产抗血栓药物。 5、软体动物(目前已知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1)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017-2018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考试版)

生物试题 第1页(共4页) 生物试题 第2页(共4页)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中卷 八年级生物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A .珊瑚虫、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 .腔肠动物一般是脊椎动物 C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 D .大都是生活在水中 2.如图所示是水螅的刺细胞。有关刺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在触手处尤其多 B .在水螅的刺细胞里大多藏着刺丝和毒液 C .刺细胞有细胞核,其中的刺丝是细长而中空的 D .刺细胞位于内胚层 3.涡虫捕食的食物在体内的消化部位是 A .消化腔 B .体腔 C .肠 D .口 4.下列关于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身体呈圆筒形 B .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 C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D .靠肺呼吸 5.下列不是蚯蚓体表黏液作用的是 A .保持体表湿润 B .利于保持恒定体温 C .减少在土壤中的摩擦 D .利于氧气溶解其中进行气体交换 6.以下关于节肢动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绝大多数节肢动物都有内骨骼 B .虾、蟹都属于节肢动物而不属于昆虫 C .节肢动物因为生活在陆地所以用肺呼吸 D .沙蚕的身体分节,属于节肢动物 7.下列有关动物类群对应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的匹配,不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8.下列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A .蜗牛 B .蛔虫 C .虾 D .蚯蚓 9.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有关软体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很多种类的软体动物都可以食用 B .软体动物有水生的也有陆生的 C .软体动物的身体比较柔软,所以体外一般都有贝壳保护 D .软体动物都生活在水中 10.下列生活在水中的生物中,哪个属于鱼类 A .海豚 B .海豹 C .鲸鱼 D .金鱼 11.去市场买鱼,下列哪种情况可作为新鲜程度的标志 A .鱼鳞未脱落 B .身体完好无损 C .鳃丝鲜红 D .体表湿润 12.在鱼类养殖中,我国有优良的淡水鱼品种,著名的“四大家鱼”就是其中之一,它们是 A .草鱼、鲤鱼、鲫鱼、青鱼 B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C .鳙鱼、鲫鱼、带鱼、草鱼 D .鲤鱼、青鱼、带鱼、鲢鱼 13.下列动物中不属于两栖类的是 A .蟾蜍 B .蜥蜴 C .娃娃鱼 D .青蛙 14.与两栖动物相比,爬行类较好的适应了陆地生活,最关键的一点是 A .用肺呼吸 B .体温能够随环境温度发生变化 C .生殖过程脱离了水的限制 D .体表覆盖着角质的鳞片和甲 15.下列哪项不是家鸽适应飞行生活的特点 ①身体呈流线型 ②体表被覆羽毛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017年新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2017年新版人教版) 篇一:2016-2017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生物教学计划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教学与育入相结合。二、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我任教了八年级4、5、6三个班的生物,由于是中途接手班级,所以对学生的了解不是很充分。从一些科任老师那里得知:有两个班学生学习生物不太积极,有一个班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较强。在这个基础上我相信通过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能够圆满的完成本学期的学业课程。进入八年级,生物这门课我们所面临的最大考验就是把好会考关,虽然不能说是为了考而学,但我们要学好并考好就必须下一定的功夫。三、教材分析 第五单元包括动物和细菌、真菌两大部分内容。关于前三章动物部分,教材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再探讨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考虑到人体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已在第四单元讲述,本单元关于动物的结构和生理的内容做了较大幅度的简化,以避免重复。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讲解了在生物圈中扮演了分解者的细菌和真菌在生

物圈中的作用。通过这两个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熟悉,同时也更加了解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很多渺小的东西往往在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单元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 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四、教学方法与措施 1、启发示教学,让学生自主地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提倡学生课后探究。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兴趣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2、精讲多练,注重学生的解题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畅想思维。 3、做好单元过关测试及讲评。 4、认真批阅每课基础训练题及课堂练习题。 5、贯彻教学育人的原则。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