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浅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浅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浅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浅析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民参与问题

摘要:社区建设是顺应社会转型的大背景而展开的,是政府由权力、责任中心脱离出来,通过培育社区,形成政府与社区组织共同服务和管理社区的过程,其核心就是实现由行政一体化社区管理向多元合作化社区治理转变。在这种转型过程中,一方面,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参与中最重要的主题,其参与处于处级阶段,参与热情欠缺和参与能力有限等参与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其参与社区治理的进程;另一方面,我国社区居民的参与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区治理顺利推进的“瓶颈”,使得社区与居民之间、社区管理者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利益矛盾得不到有效地协调,社区治理矛盾丛生、举步维艰。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治理;居民参与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和社区利益的分享者,却不能有效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居民参与从总体上说尚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社区尚未成为一个把居民凝聚起来的社会共同体。社区参与的主体大体可分为三类。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和驻社区的机关、团体、部队、企事业单位。在这三类主体中,社区居民参与的地位最为重要,毕竟人是社区建设中的决定性因素。没有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社区资源得不到利用,社区与人的和谐发展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随着社区参与内容的多样化发展,居民参与有了更大的空间。在中国城市社区中居民的政治参与、经济参与、文化参与和社会参与四大基本领域共同构成社区居民参与的整体框架。

1、社区居民的政治参与。社区政治参与指的是社区居民对社区政治事务的关注和参与的行动过程,如选举社区自治组织、参与民主评议等。政治参与程度是很多国家用来评判民主程度最常见的一个测量指标。一个社区中的成员对社区政治事务参与度越高,说明这个社区的发展程度和民主化程度越高。

2、社区居民的经济参与。社区是以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社区发展中的主要现象都可以从经济方面得到根本的说明。没有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取得的成果,没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社区相对落后的局面是难以得到改变。在社区经济参与这一阶段中,社区参与者从自身和对社区共同体的经济利益和福利关心出发,以参与社区生活、服务他人为中心参与社区的经济事务关系和活动,如参与兴办社区经济、招聘物业公司等。

3、社区居民的文化参与。社区参与者不仅参与各种类型的文化娱乐活动,而且能够培养居民的社会公德和市民精神。社区文化活动包括两方面内容: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社区教育活动。社区文化参与中通过发展社区教育和相关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长远来看,能够建立良好的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姓名蔡津科班号09行政管理院系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同组姓名无指导教导梅昌超 一、课题名称 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及对策 课题内容 当前,社区治理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居民参与是社区治理的本质要求。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发展,原有的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分化,多元利益主体逐步形成,必然要求公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并明确其在社区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同时,需要构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体系。本文针对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也对此提出了有关对策建议。 二、课题任务要求 1.观点正确,论证充分。

2.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3.满足一定的阅读量。 三、同组设计者 无 四、主要参考文献 张宝锋.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朱分华,陈立强.论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侯静.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J].公共行政,2010,(3). 蔡生菊.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缺失[J].发展,2010,(2). 陈丽霞.论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深度[J].中国经贸导刊,2009,(14). 徐善登.社区公民参与特殊性之内外审视——基于治理视阈[J].云南社会科学,2009,(4). 花蕾,徐建邦.城市社区治理中的政府角色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3). 赖飞,童小霞,董小刚.社区治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J].科技经济市场,2007,(9). 王芳在.公民社会发展与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8,(11). 欧明华,谭志军.重塑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主体角色[J].企业导报,2009,(11).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1)

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4期国外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述评 程玉申 周 敏 内容提要:国外有关城市社区运行规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①社会 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②城市社区运行机制与过程;③城市社区类型。这些研究大 都以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为背景,不同经济社会类型的国家间的比较研究 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对城市社区概念的不同理解与界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 在理论与实际应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产业革命引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城市日益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基地,城市社区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缘起并获得发展的。由于经验和知识积累所限,早期有关城市社区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城市贫民生活和特定社会集团的观察与调查。20世纪初以来,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不仅使城市成为西方各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舞台,也使得城市社区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对象。由于城市是政治、经济、社会诸要素向特定区位空间集聚的产物,因此“不管最终关注的焦点是什么,对城市的正确理解都需要跨学科的研究”(Knox,1987)。西方学者有关社区运行规律的研究成果往往分散在各种著述中,概括起来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方面。 一、社会变迁对城市社区的影响 社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社会的缩影,因此社会整体背景的变迁必然会对社区及其运行产生各种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学者着重就城市化对城市社区的影响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社区消失论 这种观点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滕尼斯(Tonnies,F.)、迪尔凯姆(Durkheim,E.)、齐美尔(Simmel,G.)和韦伯(Weber,M.)等古典社会学者对19世纪产业革命和城市化的社会意义的研究。尽管他们的思想存在许多重要差异,但其基本点仍是明显的,即:在前工业社会,普遍存在小规模的、相互熟识的、同质性较强的人群,他们参加同类的工作并具有类似的兴趣。由此,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趋于一致,容易认同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与此相反,城市是经济专门化和交通运输技术创新的产物,城市居民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态的影响。在城市化社会里,人们的相互接触多了,但与家庭、朋友那样紧密的首属关系却不容易获得。同时,社会的分异产生了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抱负的差异,社会认同感将因此而削弱,其结果是使社区的存在失去应有的基础。 对城市化与社区运行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且产生广泛影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沃斯(Wirth,L.)。沃斯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这一经典性论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把城市化理解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过程,认为城市的本质是异质性,城市是“由社会异质性的个人组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武汉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情况分析 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稳步推进,社会领域改革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彼时,深刻转型期下,中国的政府职能正在发生显著变化,需求和呼唤社会中出现各种新的阶层、力量、组织来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和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职能,这为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2013年11月,十八届三次会议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国务院还先后于2013年9月、2014年11月发布了《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和《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巨大的动力。社会组织正是在这股巨大动力的推动下出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1988年,我国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仅有4446个。到2004年,达到近28.9万个;而从2004年到2014年的短短10年间,全国社会组织的数量增至60.6万个,是1988年数字的136倍左右。就整个社会组织行业来讲,在2014年,共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万人,形成固定资产1560.6亿元,社会组织增加值为638.6亿元,接收社会捐赠524.9亿元,社会组织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领域。其中,上海,深圳等城市社会组织的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而武汉市继此大城市之后,近年来为响应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激发社会组织活的号召,也开始重视并探索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013年10月,“美丽武汉·大爱江城”武汉首届社会组织公益项目选拔大赛圆满落幕,此公益项目比赛历时8个多月,吸引了400多个社会组织参与,参与群众6万多,网名投票数达2000多万人次投票;2014 年,武汉市登记的社会组织个数达到了 4800个,我市民政部门分别对其中符合评估资格条件的163家社会组织进行了评估,评出5A级社会组织6家,4A级社会组织23家,3A级社会组织63家。如今,2015年公益项目大赛、社会组织的评估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武汉市社会组织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另一方面,社区作为大社会的缩影,自然是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组织在社区有目的的建设起来,它逐渐承担起一定的社区功能,满足社区人群的需要,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社会组织携手社区居委会等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依据正式的法律、法规以及非正式社区规范、公约、约定等,通过协商谈判、协调互动、协同行动等对涉及社区共 发展进步。社区社会组织的引进,打破了传统政府对社区公共事务和服务的长期垄断,弥补

社区参与的含义,如何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社会本081班张磊 39号 一、社区参与的含义: 社区参与是指社区居民自觉自愿的参加社区活动或事务的过程。区参与是一种公众的参与,意味着社区居民对社区责任的分担和成果的共享,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为谋取社区共同利益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社区参与是对各种决策及其贯彻执行的参与,是对社区的民主管理,它使每一个居民都有机会向地方政府表达意见,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如何促进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之前,必须找到困扰社区参与存在的问题,总体有四大问题:①总体参与率低、②非政治性参与为主、③参与渠道不畅通、④居民组织化参与不足。而在参与的过程中,与社区缺乏直接利益关系的居民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利益休戚相关的居民,比如低保人员则大多成为参与的积极分子。而且很多人认为不参与,也不会犯法,干脆就不会参加。 针对以上问题,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首先应该举办社区活动,培养社区意识。社区活动的开展无形中为居民提供互动的机会,使居民在自然互动的情境和场合中,增加对社区事务的了解与关心,也使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凝聚民众的向心力。其次,提高社区自主性,建立自治社区社会。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实行社区自治,建立分权观念,开展政府与社会的互助合作。第三,提供充分的信息,增加居民对社区的了解。信息的提供,可增进居民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产生归属感。第四,提高参与层次,实现从规划、执行到决策、管理、监督的参与。全方位的参与既可以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及参与意愿,又可增进社区居民的领导和自主能力。第五,搞好社区建设规划,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社区的环境,包括社区的硬件环境和社区的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社区的自然景观、道路、健身设施等,软件环境则主要包括社区文化。第六,提高公共意识,增强社区功能。提高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应从社区的共同利益、服务功能及团队精神等方面着手。第七,引导培育社区民间组织,提高参与水平。社区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育居民的自组织能力,降低居民对政府的依赖。切实加强社区正式组织建设,使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等法定组织名至实归,发挥应有的职能和作用。大力培育发展社区业主委员会、球迷协会、网民协会等社区民间组织,重点培育发展适合那些目前社区参与率较低的人员参加的社区民间组织。 总之,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必须针对不同社区的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措施,从实际出发,才能使问题得到充分解决,才能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社区建设才能越来越好。

参与式社区治理

一、参与的目标是建立起新的社区生态系统。 社区主体是居民。居民的利益多元化,居民阶层化,需求多样化是现代新型社区的主要特点。社区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就要把握和适应这个主要特点。社区参与式治理就是突出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共同行动”为基础,以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为目的。参与式治理就是强调社区多元利益群体的互动;通过协商寻求共识,采取共同行动,对问题进行治理。强调在社区治理中社区、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合作。最终目标是建立社区生活新秩序,构建新型的社区生态系统。 (一)参加与参与的区别 参加不是参与,但参加是参与的前提。没有参加就没有参与,通过参加逐步实现参与。参加在一定程度上是非主动的。就目前而言,社区居民一般地是参加社区举办的各种活动,你组织我参加,这种参加是有选择的,是以兴趣爱好为前提的,参与则不同。参与是主动的,是一种权利的行使。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因此,不能用参加代替参与。 参与一般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活动参与――过程参与――决策参与。 第二层面:决策参与――过程参与――活动参与。 在第一层面中,活动参与即对某一活动的参与(如选举社区居委会成员),过程参与即对某一活动的全过程的参与,有对活动的监督、评议,决策参与即对参与者的价值体现。 在第二层面中,决策参与体现了参与者的价值。不管他的意见、建议是否被采纳,都体现了他对社区治理的态度。 过程参与,是参与者从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的参与,体现了参与者的价值提升。 活动参与,社区治理中的各项活动是社区治理的过程,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参与者分享到参与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治理成果的分享。 参与是一种权利,它的动力源于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有五个递进,生活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递进各自包含着许多具体内容,但归纳起来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维持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包括生理和安全需求;第二层次得到发展和展示的精神需求。“参与”则正是第二个层次中的关键,是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体现。如果没有这一需求,则不会产生“参与行为”。从这个意义上看,参与是目标群体的参与,是利益群体的参与,而绝不是“全民参加”。同样,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的不参与同样是一种权利,与我无关可以不参与。应该看到,在社区事务中,必然会涉及到一部分利益最直接的关系人。因此,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是动态的、可变的,此事为非目标群体、非利益群体,彼事就不一定了。因为任何社区事务总要涉及到一定的利益相关人。此事要不参与,彼事要参与。因此,对不参与同样应给予必要的尊重。这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参与是一种责任和义务。社区的主体是居民。居民是社区的主人。他们不仅有权利分享政府、社会通过社区这个平台享受到为其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和社区为其提供的社区服务。同时,他们还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服务中来,奉献爱心,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区发展做出努力。权利和责任、义务是对等的,没有只要权利,不尽责任和义务的事情。但是,“社区冷漠”是现在社区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社区“参与”的一个瓶颈。这种“冷漠”的表现:其一是人际关系的疏远。个性化生活,自我为中心“老死不相往来”,导致邻居间的“陌生”,“熟人社会”变成了“陌生人的社会”;其二是人们更多的关注自身利益和权利,忽视他人的权利和社区公共权利与公共利益。社区建设就是要建设一个邻里守望,出入相友的“社会生活共同体”。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社区冷漠”的治疗过程。“社区参与”既是一个有效的治疗路径,同时,也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参与”,社区成员在寻找共识的过程中,自我教育,学会尊重、退让、妥协,在采取“共同行动”中学会

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不足原因的文献综述

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不足原因的文献综述 姓名:任蕾学号:1091610103 摘要:目前,政府和学术界都已经认识到,我国城市居民的社区参与严重不足。本文将针对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现状,来探索我国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原因文章对其原因的分析主要是从我国社区的行政性、利益情感、传统、社会资本以及性别等各个方面来做的综合分析。 关键词: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参与不足 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研究及现状 社区研究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其间由于历史原因中断了20多年,1979年中国社会学恢复以来至今,社区研究取得了新的发展:首先,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区研究理论与方法正在逐步迈向成熟阶段。其次,社区实践己经从社区服务发展到社区建设阶段。社区建设的组织、目标正在逐步完善,新型社区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也在被不断创造出来,我国的社区实践己经从社区服务发展到社区建设阶段。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参与渠道有所拓宽,参与的形式和内容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展,但是城市社区居民的参与现状并不是十分令人满意,居民的参与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参与意识薄弱,动员式,执行式参与是居民参与的主要形式。第二,参与领域狭窄,参与程度不深。第三,参与机制不完善,参与效益差[1]。第四,不同地域和年龄段的居民其社区参与意愿是不相等的。第五,社区参与人员不均衡。参与社区活动的人员以老年人为主,主要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和工厂企业老职工等[2]。第六参与时间和参与行为零碎化,制度性不强。 社区参与是在全方位、多层面的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形成的结构性的运行机制,并以此为驱动力推动了微观层次上的社区发展和宏观层次上的政治、社会发展。社区参与能够促进社区内的良好互动,社区参与可以优化社区的资源配置,促进社区价值的高效整合,推动社会的总体变迁。然而目前我国居民参与现状的不足,阻碍了社区的深层次发展。 基于未来社区的更好发展,笔者在综合各种研究,相关文献基础之上,将各个学者的观点归纳总结,得出我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较少,动力小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以体制为原因的分析:行政型社区 (1)单位制导致普遍性的社区参与冷漠 单位是单位制度中联系国家与个人的中介。参与主体“单位人”和“社会人”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角色与作用 【摘要】社会工作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肌体自我修复及社会疾病救治和预防的重要保障机制。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基础性的,不可缺少也不可替代的。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根本问题在于创新体制和机制。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治理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function Abstract: Social work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of social benign operation, also is the body repair itself and society an important safeguard mechanism of social diseas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s the basic, indispensable and irreplaceable.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ocial work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lies in the innovation system and mechanism. Key word: Social work Community governance 一. 社会工作的两个传统 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从其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诞生,迄今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王思斌,1998,6.)而在中国,这里指的是排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高等学校开办,还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事情,至今不到30年。至于作为专业性实务的社会工作,时间就更短了,也就是本世纪十年左右的时间。所以,无论官方还是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社会工作起步晚,水平低,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以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过去根本就没有社会工作。这样的评判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样的评判虽然不能说完全没有根据,但也包含了很大的误区。 正如心理学等现代科学虽然只有不长的历史,却有久远的过去一样,中国的社会工作同样如此。虽然作为一种专业的社会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制度框架下只有一段短暂的历史,或者说,现在正处在一个方兴未艾的时期,然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在中国又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 1

(完整版)开大2018社区管理网上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 1(2分) “青岛浮山后模式”新体制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三套工作体系”,其中“一个核心”是()。 A.社区党工委 B.居委党总支 C.街道党工委 D.社区党总支 参考答案: A 2(2分) 20世纪30年代初,以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开始使用中文“社区”一 词。 A.吴文藻 B.孙本文 C.费孝通 D.帕克 参考答案: C 3(2分) “南京淮海路模式”街道办事处改革的第三步是()。 A.建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 B.对街道办事处职能进行全面梳理和移交 C.撤销街道办事处 D.建立社区党工委 参考答案: C 4(2分) 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的保证 是()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参考答案: D

5(2分)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发起者 是()。 A.北京 B.上海 C.天津 D.广州 参考答案: B 6(2分) 与社区联系最密切的基层政府组织是()。 A.社区党组织 B.街道办事处 C.区政府 D.居委会 参考答案: B 7(2分) 在美国,()通过与政府、企业、基金会、银行等结合亲密伙伴关系,有力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发 展。 A.福利组织联合会 B.食品银行 C.社区发展计划 D.社区发展合作组织 参考答案: D 8(2分) ()是德国社区服务的一种形式。 A.慈善组织会社 B.社区睦邻中心 C.社区服务中心 D.邻里之家 参考答案: D 9(2分)

美国社区卫生服务以()为中心,注重建立社区医疗中心与附近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紧密联系。 A.社区 B.家庭 C.邻里 D.镇 参考答案: B 10(2分) 我国首家物业管理公司于()在深圳成 立。 A.1979年 B.1981年 C.1990年 D.1992年 参考答案: B 11(2分) 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新加坡 D.日本 参考答案: C 12(2分) 英国伦()年出现了第一个社区服务组织“慈善组织会社”。 A.1869年 B.1870年 C.1877年 D.1884年 参考答案: A 13(2分) 按照台湾学者徐震的观点,下面属于社区“硬体”的有 ()。 A.社区公共设施 B.社区文化传统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重庆社会科学 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2014年第2期总第231期 全球视野 中国个性 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与民主价值 * Citizen Participation,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and Democratic Value 夏晓丽 内容提要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城市社区治理的多元结构为公民参与基层民主创新提供了制度平台,而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价值,也推动着城市基层民主的实际运转,是现代民主在社区微观层面的实现。在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利益与权利得到实现,理性协商的公民精神得以培育,现代公民的主体性得到彰显,社区公民组织成长起来,民主不再抽象,不再陌生,而首先在社区范围内成为公民触手可及的真实生活。关键词社区治理公民参与公民精神理性公民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Xia Xiaoli Abstract :Urban democratic development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s the basis of the socialist democracy in https://www.doczj.com/doc/ba18360998.html,munity is the grassroots of the urban community.Urban community diverse governance structure provides a system platform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innovation of democracy in grassroots,while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ng in the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 not only embodies the basic value of socialist democracy,but also promotes the actual operation of the urban democracy in the grassroots,which is also the realization of modern democracy in micro-aspects of the community.Democratic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the grassroots,and urban community is an effective place for democracy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in China.In the practic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s ’interests and rights are realized,and the rational and deliberative civic spirit is to be cultivated.The modern citizen ’s subjectivity is to be highlighted,and community citizen self-government organization is growing.Democracy is no longer abstract and strange,and firstly become the real life within reach in the circle of the community citizen. Key words :community governance,citizen participation,civic sprit,rational citizenship *该标题为《重庆社会科学》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与有效运转———以公民参与为视角》。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协商民主机制创新研究”(批准号:13BZZ004)。 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城市基层民主必须从最基层的城市社区开始,社区为城市基层民主发展提供了生长的基础,是城市基层民主有效运转的最好空间。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的重要维度,公民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是衡量现代民主发展的重要指标。现代民主不仅要有完备的国家民主制度设计,更要有公民参与的实际推动。从公民参与的视角考察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民主价值与有效运转,研究发现:社会主义民主不仅体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抽象的民主价值中,也体现在城乡居民的真实生活里。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层, 38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 邹丽琼(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它主要不是依赖政府,而是依赖社区公民、公共服务企业以及公共服务组织的参与。美国社区治理表现出了社区治理民主化、社区治理组织化、社区权力多元化的特征。对美国社区治理的考察为中国社区治理的发展提供了经验。那就是,中国社区治理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角色、培养现代公民和发展成熟的公民社会。 关键词:社区;治理;美国;社区治理 一、社区、治理和社区治理 最早提出社区概念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腾尼斯,他在1887年出版的《社区与社会》(Community and Society)一书中指出,社区(community)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腾尼斯,1887)。①英国社会学家麦基文(1917)认为社区是广大的区域。任何社区都在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性的标记和特征。与社区最初定义的情感因素不同,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克(1936)在社区概念中引入地域性特征,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②社区互动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学者桑德斯(1982)认为

社区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场域。③国外的理论界逐步完善了社区的概念,概括来看,国外社会科学家认为社区的基本要素主要有:(1)有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共同生活的人口;(2)有一定的地域和环境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资源、气候、经济、交通和公共设施;(3)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制度和生活方式;(4)在情感和心理上有共同的地域观念、乡土观念和认同感。④由此可以看出,社区首先具有地域性特质,同时还包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含义以及制度设施和物理设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学术界,特别是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管理学领域,“治理”一词十分流行。西方学者对治理作出了许多新的界定。英语中的治理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20世纪90年代,全球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詹姆斯·N·罗西瑙(James N Rosenau)在《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中指出:治理为一系列活动的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的是,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⑤Rhodes认为:其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合作伙伴》中指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⑥治理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美国城市社区治理及其启示社区治理是与社区统治相对的概念,它表示在社会利益多元化 时代社区公共管理的新理念。相对于社区统治而言,社区治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非意识形态性。社区统治强调对社区的政治统治,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社区治理则关注对社区管理的有效性,强调节约治理的成本,提高治理的效能。(2)非暴力色彩。社区统治注重通过暴力手段来维持对社区的统治和占有,具有非常强的强制性。社区治理虽然也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强制性是比较微弱的。社区治理是建立在政治和社会认同基础上的,更多的是依靠社区成员自觉的服从和参与。(3)权力运行的多向性。社区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

浅谈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浅谈国外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在世界各国都倍受关注。尽管在概念上它们的界定各有侧重,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其基本要素包括:社区是开展工作的地域范围;目的是发现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需要通过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和开发社区资源来达成目标。 “社区服务”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词,在国外相关领域,这一称谓较少被使用。根据笔者的理解,所谓社区服务,是指由政府、社区组织、志愿者等所提供的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公益性的社区社会服务以及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助性服务。基于此种理解,笔者认为,国外与“社区服务”涵义相近的词汇有社区照顾、社区工作等。尽管在概念上,它们的界定各有侧重,并不完全相同,但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服务,在内涵上是相通的,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包括:社区是开展工作的地域范围;目的是发现和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需要通过充分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和开发社区资源来达成目标。因此,笔者在下文中所作的综述将涉及社区照顾、社区工作等不同概念。 一、研究历程 现代意义的社区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社区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x-,t象,社区研究自一开始很快就进入了欣欣向荣、成果迭出的时期。其中,罗伯特·帕克(Robert.E.Park)、威廉·怀特(William FooteWhyte)、林德夫妇(RobetrS.LyndandHelenMer-rellLynd)等人的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38年,沃思(Louiswirth)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一文中提出了“社区消失”的观点,认为城市化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社会价值观差异增大,认同感被削弱,城市社区的存在基础被动摇甚至摧毁了。受“社区消失论”的影响,其后社区研究进入一段低落时期。20世纪60年代,“社区存在论”兴起,其代表人物是路易斯(OscarLew-is)和甘斯(Herbetr Gans),他们认为城市化和工业化虽然带来了城市社会中的科层分化和价值观的分化,但并没有导致城市社区的消亡,社区中的人际关系依然存在。同时,60年代在欧美国家风起云涌的“新社会运动”、“反贫困之战”以及形式多样的社区发展项目,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社区研究和社区理论得以重新兴起。 伴随着联合国倡导的“社区发展运动”的普及,世界各国的社区发展倍受关注,社区服务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区服务研究也进入繁荣时期。除社会学之外,政治学、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犯罪学、医学等众多学科相继加入社区服务研究领域,跨学科的研究使社区服务理论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各种理论和观点争奇斗艳,学术著作也层出不穷。 二、社区服务相关研究综述 (一)社区服务的价值 关于社区服务的价值和地位,学者们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和对社会福利的道德考虑,常常会做出互相对立的解释。一部分学者对社区服务持欢迎态度,因为他们认为它可以使更多的人承担起照顾自己和家人的责任,政府也可以从沉重的福利财政负担中解脱出来,此外,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会更为有效,也更有利于争取社区权益。例如,瓦思(Vass,1979)认为,社区工作组织或机构经常处于政府和居民的中间位置,为居民争取福利。社区工作可以在现存的制度内力求改革,以配合制度以外的抗争运动,取得里应外合、相辅相成的效果。布拉吉尔(Brager,1987)认为,社区工作是一项为弱势群体请命、消解民困的工作。海科(Hick,2002)认为,社区工作使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团结在一起,在社会改革中合力消除在社会上存在的结构性障碍。但是,也有学者质疑社区服务的地位,他们认为,社区服务是政府逃避对人民的福利责任的策略。例如,弗考特(Fou—cauh,1991)指出,社区工

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a18360998.html, 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 作者:姜爱 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4期 近年来,城市社区治理理论成果不断丰富。然而,我们却发现,城市社区治理在实务层面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实践困境:专家学者所研究的理论知识与实务层面的实际问题无法完全契合;基层社区的实践也未能给政府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建议反馈;传统的社区问题真实而又持久存在,却未找到指导实践的视角来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因此,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通过对城市基层社区治理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开发出一套从理论到理念再到实务的技术体系①。这套独特的实务技术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专业化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历经4年,通过转变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和传授专业的社区社会工作方法,培育出一大批本土化的专业社区社会工作者。 2017年11月21日至2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行动研究下的城市社区治理论坛”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社会工作与基层治理”的主题,与会人员从资源链接的经验与问题、积分兑换的经验与问题、公益金众筹的经验与问题、政策财政经费使用的经验与问题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参与本次论坛并发言的嘉宾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社区工作者,他们既是持证社工也是社区工作员,更是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研究者。可以说,本次会议不仅是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聚焦,也是对行动者与研究者的重新定义。我们认为,一线社区工作者是城市社区治理实践领域的专家,也是城市社区治理研究领域的探索者,还可以说是城市社区治理行动研究的主体。虽然学术界常言“无学者,不论坛”,但是这批优秀的社区实践者可为学术界的研究带来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这正是本次论坛与传统的以专家学者为中心的论坛的区别,也是本次论坛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一、行动研究的类型、概念与特点 有学者根据实践研究中不同的协作关系,将实践研究分为四种类型,即隔墙观察型、外来者型、协同型和实践者型。隔墙观察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本没有跟实务界发生任何关系。外来者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从观察者和他人的社会位置进行研究,从而作出评估、总结经验、提炼理论。协同型的实践研究是指研究者对其他实践者或其他实践者的实践进行研究。实践者型的实践研究是指实践者对其自我,对自我所处之社会位置、情境、社会经济政治的环境结构,对自己在某一社会情境下的行动或实践,以及对自己行动和实践所产生的影响所进行的自主研究。②我们通过梳理学界已有的分类,在丰富本框架的同时,根据研究和行动 视角的不同,对专家研究和行动研究在“过程—关系”两大维度下进行类型划分,深入探究行动研究在城市社区治理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研究的主体视角的不同,我们主要将实践研究分为专家研究和行动研究(参见表1)。专家研究即从专家学者的角度出发,它强调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和凝练的理论性把握,

《社区治理》作业2参考答案

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市场失灵P110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抑制垄断,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不能克服外部不经济行为,不能带来其运行所需的外部环境条件,还不能提供我们极为珍视许多东西,例如社会公正、社会保障和内心宁静等等,市场的上述缺陷就叫做“市场失灵”。 2、村民自治P105 即村民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依法办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3、社区服务P72 在政府倡导下,为满足社会成员多种需求,以街道、镇和居委会等社区组织为依托,具有社会福利性的居民服务。 二、单项选择题 1、B答案解析 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一般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并通过依法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居民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3年,可以连选连任。 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组成,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举行换届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可以连选连任。 2、A答案解析 在“四个民主”中,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民主决策是村民自治的关键,民主管理是村民自治的根本,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保证,四个民主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不能只重视民主选举,而轻视后忽视其他三个民主。 3、A答案解析

1986年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社会福利会议上,民政部长崔乃夫首次提出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工作的构想,1987年在武汉召开的社会福利会议上,民政部公开倡导并全面发动在全国城市开展社区服务试点,1989年民政部又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城市社区服务工作会议,推广交流试点经验,进一步有力地推动了社区服务在全国更大范围的开展。 1993年民政部积极会同国务院其他14个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标志着社区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促进了社区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标志着社区服务走向市场化倾向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引起了许多潜在的问题。 民政部在1995年发布了《全国社区服务示范城标准》,通过行政文件的措施来规范社区服务的发展方向。 4、A,答案解析 英国社区照顾和中国社区服务对象的比较 一、共同性: 在中西方的社区照顾中,都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核心的服务对象来提供服务和照顾。英国的社区照顾的对象就特指是社会福利对象,不再包括其他内容。中国的社区服务早期也是把社会福利对象作为惟一的服务对象,后来虽然社区服务对象扩大到一般居民和城市下岗职工,但是社会福利对象仍然是中国社区服务的关注重点。 二、差异性: 英国社区照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围绕着社会福利对象,以及相关的福利照顾者,不包括一般的社区居民。而中国的社区服务则由一开始的社会福利对象扩大到一般的社区居民,最后又包括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缺乏稳定性。英国是根据社区照顾的福利性质来界定其服务对象的,而中国社区服务是根据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扩展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对象,进而来归纳自己的服务性质。相比较而言,英国的社区照顾更容易明确自己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性质,也容易建立相应的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社区治理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城市社区治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思考城市社区治理问题,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简单建议。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献综述 社区是社会结构中较为基本的社会单元,而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我国社区治理改革已取得较大成绩,逐步形成了多元合作治理的新格局。但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仍存在政府与社区互动不足、治理结构设置不合理、制度不规范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我国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本文综合梳理国内外社区治理方面的研究文献,思考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简单建议。 一、国外关于社区治理研究的重要观点 (一)社区支持系统(CSS:Community Support System) 社区支持系统在美国的社区医疗保障制度构建方面贡献突出。目前,较为明确的社区支持系统概念是由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提出的:社区支持系统是一个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帮助,满足其生存发展需求的服务网络,它可以使弱势人群免于在社区内遭遇歧视或排挤。 美国学者Judith Clark Turner、William J. TenHoor(1978)指出了社区支持系统需要包含的几大要素:对目标人群需求状况进行严格评估;协助目标人群获取受助资格;社区支持系统提供服务的能力可以持续满足人们生存、工作的需要,直到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系统内的各个部分严格保护目标人群的权利,包括社区内及社区外,例如社区成员在社区外医院、企业的权利也要得到该支持系统的保护。 (二)社区能力建设(Community Capacity Building) 国外对于社区能力建设的定义较多,角度也各不相同。社区能力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主要由Labonte R.、Laverack G.等学者提出。Labonte R.及Laverack G.(2011)认为社区能力建设是社区领导组织为了向社区成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完善社区议事流程、提升问题分析能力、完善社会保障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马来西亚科技大学的Noor Azmi Mohamad及Noraini Bt. Abu Talib(2012)等学者在综合研究了欧美发达国家及中国的社区治理问题后提出具有创新性观点。他们认为目前社区能力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社区发展框架的构建,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区成员技能培训及能力评估机制,这样便可以为社区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几位学者还指出,失败的社区治理共有的问题是管理者能力

社区治理经验交流材料

至善天马.以人文本—做好社区服务 (曹溪街道天马社区:戴雪梅) 2016年11月1日 曹溪街道天马社区成立前后的基本情况:曹溪街道天马社区成立于2015年6月。处于城乡结合部,辖区面积1平方公里,居民总户数有2014户、常住人口10030人;其中包含13个小区楼盘、6个驻地单位。社区现有街道挂职书记1名,工作人员7名(含社区主任),其中社区在职党员369名,居民党员165名。 成立前:辖区居民形形色色、从事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状况、经济条件、个人素质、经历等等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对政策的认知理解水平也相差甚远,邻里间交流甚少。 自社区成立后:我们社区与时俱进,创新工作理念,积极倡导“创建非凡,至善共生“的理念,坚持做到六善:善德、善心、善行、善解、善意、善言。以居家养老与志愿者服务助残助困为主线,着力搭建暖心服务平台,特别注重充分发挥社区各种群体的作用,通过开展各项服务活动把居民凝聚在一起,发挥自身优势,不分你我,共同为社区出谋划策。进一步加强辖区帮扶、脱贫工作,加强同居民的联系,真正把服务居民落到实处。社区成立以来辖区内至今未发现吸毒涉毒、电信网络诈骗等情况,无重点信访人员,社区今后将继续加强管控。具体做法有: 居民自治,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是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一原则。居民参与标志着对社区的认同和关爱,标志着居民既可以对社区内的利益分享,又能对社区内的责任承担。为使社区的自治工作真正开展起来,我认为,首先要做好四方面的基础工作: 着力深化居民自治意识,提高互动能力。发展社区居民自治,是当前社区治理创新的必然趋向和选择。只有实行居民自治,让居民自己参与管理自己的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