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学生姓名曲彦翰

学号081140115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吕刚

时间2012 年 6 月 6 日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摘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享有“童话诗人”的美誉。诗人一直保有一颗童心,始终是用孩童的单纯天真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他一直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眷恋,将自然的山川、太阳、云彩、小兽作为他诗歌的主角,来表达他那对世界对生命的思考。

之所以称顾城的诗为朦胧诗,是因为顾城的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他用意象作比时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使诗歌的主题呈现出多义性,增加了诗歌朦胧的韵味。这样的诗歌读来如雾里看花,回味无穷。

顾城用童心和自然之美构建了他内涵极其丰富的童话世界。本文对顾城诗歌的意象入手,体味其诗歌意象的精妙之美。

关键词:顾城意象朦胧诗童真

Abstract

Gu 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poet of the Misty camp, enjoy the fairy tale poet's reputation. The poet has been to maintain a childlike innocence, always look at things in the world with a child's pure and innocent eyes. He has been a special attachment to nature, natural mountains and rivers, sun, clouds, small mammals as the protagonist of his poetry, to express his thinking of the world of life.

The reason that the Poem for Misty, is unique because Gu Cheng's poetry performance practices. He used the image to be compared to things for skillfully than when faded, the theme of the poem showing ambiguity, increased hazy charm of poetry. Read this poem, such as smoke and mirrors, food for thought.

Poet innocence and natural beauty to build his extremely rich content of the fairy tale world. Poet Poetic Images start to appreciate the exquisite beauty of its poetic images.

Key Words: Gu Cheng image Misty innocence

目录

1引言 (1)

2.顾城的人生信仰以及与其诗歌意象的关系 (1)

3 顾城诗歌意象表现手法 (2)

3.1象征隐喻法 (2)

3.2抽象变形法 (3)

3.3感觉沟通法 (4)

3.4物象叠合法 (4)

3.5物人转换法 (5)

3.6因意取象法 (5)

3.7省略跳跃法 (5)

4 顾城诗歌的审美维度:意象的发掘 (6)

4.1顾城诗歌中意象的生命意识 (6)

4.2顾城诗歌中意象的死亡意识 (7)

4.3顾城诗歌中太阳意象的审美内涵 (8)

4.3.1 在顾城诗歌里“太阳”意象积极的一面 (8)

4.3.2 在顾城诗歌中“太阳”意象消极的一方面 (10)

4.4顾城诗歌中意象选择中强烈的童话色彩 (11)

5.顾城后期诗歌意象艺术的特点 (12)

6.结语 (14)

7.参考文献 (16)

8.致谢 (17)

1引言

顾城是上世纪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在当时以及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因为其诗歌天真空灵的风格,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誉。他用诗歌构筑了他绚丽多姿的童话王国,诗歌中的各种意象成为了他童话王国的砖瓦。

目前,朦胧诗以其诗歌主题的多义性引起学术的界百家争鸣,但其研究的领域多集中在诗歌的主题等方面,对诗歌中意象运用的方面研究还相对比较单薄。本文试从顾城诗歌的意象运用出发,比较系统地阐释顾城诗歌艺术意象的根源、意义及其作用。

2.顾城的人生信仰与其诗歌意象的关系

1956年,顾城出生于北京,他的父亲顾工也是一位有名的诗人。在他刚刚读完初一上学期的时候,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他跟随其父下放到山东广北一部队农场养猪,这一去就是十几年。他的童年不像普通孩子一样天真烂漫,而是充满了单调乏味以及备受歧视。童年中与他为伴的是草叶下的小虫、气势磅礴的大海、天上飘着的云彩,还有和他们父子相依为命的猪。这些猪成为了顾城童年的美好回忆,顾城还分别给他们起了名字。从那个时候,顾城就养成了无声地与自然相处,欣赏自然的习惯,小小年纪就开始沉默寡言。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异常丰富的。那个物质极端困乏的年代也造就了他非凡的想象力,这段生活经历,为顾城以后的诗歌创作和人生轨迹打下了深深地印记。

也正因为他在封闭的自然环境下长大,这种记忆使他在有限的时空内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与世无争,与自然为伴,绚丽多彩,富有传奇特色的童年生活。而构建这个童话世界的材料都是顾城亲身经历的童年生活中本身存在的。这样顾城生活的世界就深刻的影响了顾城的创作。虽然,孤独的童年造成了他的视野不开阔,领域狭窄,个人与外界隔绝,但在这个世界内部却有着丰富的内容,精微的感知,他把自己的天赋和才华在这个狭隘的世界里泼洒得淋漓尽致。在他诗王国里,延续着他童年的梦境,阳光、沙滩、松树、海浪、瑚草、昆虫这些他童年里的事物是他诗中永远不变的主角,他用自己的一生尽其所能地为这个童话世界添砖加瓦。“我是一个在硷滩上长大的孩子,那里的天地是完美的正圆形。没有山,没有树,甚至没有人造的几何体——房屋。当我在走我想象的路时,天地间只有我和一种淡紫色的小草,”顾城如是说。[1]

我们在顾城的诗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他农村的生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城市的生活也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痕迹。也或者可以说是城市与农村

的巨大差异在他的诗歌中烙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农村闲适恬淡的风光,善良淳朴的人性深深浸染着他的思想,在长久的濡染后渗入其灵魂,化作一种难以抹去的恒久记忆和生命底色。他极其深刻地体验到的“倾斜的天空,是动摇的土地,是国家。”[2]习惯了北方的草滩,历经了农村的苦难,熏染了浓重的黑烟。当他回到北京后,由于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格格不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油然而生。于是,他就不由自主地回想起童年的幸福时光,回想在农村的一切,加深对他们的热爱,从而自觉的将自己的灵魂放逐于童年和自然的乡间。这也是顾城诗歌题材和意象选择的一个原因,这也是顾城极力创造他的童话世界并努力维护的原因。

3 顾城诗歌意象表现手法

顾城意象的表现手法可谓多种多样,主要有象征隐喻法、抽象变形法、感觉沟通法等一下7种手法。

3.1象征隐喻法

象征隐喻法是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这也是诗歌新艺术的中心,它打破了直白写实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诗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也无所指,但深层却有无穷的含义,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早期象征主义大师马拉美反复强调“诗只能暗示,如直呼其名,诗的享受便减去四分之三”[3]。是的,诗的魅力不体现在直观和如实地描绘,而是体现在对象征性的加以启迪。象征手法与古典诗歌中的“由此至彼”,“言此意它”的比兴手法极其相近,从根本上说,象征也是一种比兴,或者比兴是象征的一种表现手法,比指诗的形象化,兴是指诗的言外之意,所不同的是象征手法经常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诗歌主题也就呈现了多义性。例如他的代表诗作《一代人》,它是由“黑夜”“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加上题目的指示,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即“黑夜”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是一双渴望光明的眼睛,是一双渴望发现的眼睛。诗中的“我”是一个抽象的代词而不是感性的形象。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

顾城诗歌的意象世界中的隐喻表现手法与象征一样也具有暗指性,他往往通过一个非直接的比喻来使情思或感觉具体化;通过隐喻创造的意象,诗人的

情感往往藏得很深,我们最先接触到的仅仅是意象的直观世界,而要进一步体会“幕后”的心灵世界,需要一段路程。诸如他在诗中这样写:“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生命幻想曲》)前一节里用“瀑布”来隐喻“阳光”,随之又用瀑布洗黑人的皮肤,来隐喻阳光晒黑的皮肤,而皮肤被晒黑,原是一种健康美的标志,因此,它们之间复杂而又巧妙的隐喻结构所形成的意象正如一位意象研究者所说的:“两个视觉意象形成我们称之为视觉和弦的东西,并且合起来提示了一个与二者都不同的意象。”[4]更妙地暗示出了诗人渴望于自己的生命在光明世界锻炼得更强壮这样一种健康的情调。后一节里,用“纤夫”来隐喻“太阳”,又用“绳索”来隐喻“强光”,用纤夫背着绳索我在逆流中前进,来暗示这一种昂扬的气概,光明的信念,鼓舞着生命的力量,使他在任何险恶的困境中奋力前进。

3.2抽象变形法

顾城诗歌意象的第二种常用表现手法当属抽象变形法了。

随着现代生活的进展,人们的鉴赏口味不断地转移,鉴赏周期也不断地缩短,艺术变形越来越多得受到重视。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变形就没有艺术”

[5]。西方现代派的艺术纲领宣称“准确描绘不一定是真实的”[6],这和司空图所说的“离形得似”真是不谋而合,而新诗潮关于意象的创造常常脱出古典主义的夸饰而致力于“变形”,直觉、幻觉、错觉,瞬间感觉印象很容易产生变形,而变形的关键则在于作者主观感受和客观真实的对立怎样巧妙地变成“无理之中的有理”。

例如诗人眼中脱落的叶子能够露出干燥的内脏,诗人眼中的美丽的口花竟然是一片血腥。诗人也照样可以把感觉外化出来,改变对事物原有状态的摹写,比如:“阳光象木浆样倾斜,浸在清凉的梦中。”诗人意象的变形其实是诗人内心心态的体现,情绪的流露,就顾城而言,他的童年充满梦幻,而少年时代的他,梦幻则被现实击的粉碎,面对文革中红海洋中的暴行,躁动和血腥味道,他敏感的心变得恐惧,以至有些畸形。他极度渴望纯蓝的天,纯白的云,纯洁的人生和爱情,可现实的污染和残酷却更加导致他内心的悲哀,他笔下的世界往往开始是纯美的,是用“纯银”的声音和色彩去构制的一个梦幻的“天国”,但最终却都归于悲哀心情下灰色视线中的一片灰暗的世界。诗人的心灵被扭曲,诗人的视线也被扭曲,因此视觉中的一切改变了原有的形态。在他的世界里,寻常的逻辑沉默了,被理智法则所规定的世界开始解体,色彩,音响,形象界线消失了,时间和空间模糊了,世界开始重新组合,于是产生变形,这种变形,

不是哈哈镜似的--人和世界在其中被简单、粗暴的歪曲。诗人的主观意识犹如各种凸形凹镜,产生了不同于传统的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接近照相式反映现实的效果,它的效果是一种表现歪曲了的内在真实,从而带着极强的刺激性。

3.3感觉沟通法

诗,而诗的含量也骤然增大,在优秀的诗作中,颜色可以有温度,感觉沟通法,即我们常说的通感。

通感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就早有运用,比如一个愁字可以有长度,“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横江词其二》),声音可以有气味,“风来花底鸟声香”(《明诗纪事》),而庞德认为现代派诗歌的通感就是取于中国古典诗歌,而现代诗学中的通感范围则大大超过古典声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气味可以有锋芒。[7]由于五官的相互沟通,彼此相生,诗的联想空间得到今非昔比的开拓。听观嗅味触等感觉的相互“转移”所产生的综合性效果支撑和强化了诗的主体性,可以预计,一种具备质感重感“雕塑型”的立体诗可望与平面式的“小小感情画面”相抗衡了。

顾城诗中有大量的关于通感的运用,诸如顾诚在《爱我吧,海》里有这样一个意象:“声音布满/冰川的擦痕”这里声音本无形,而诗人笔下的声音却是一个有形的躯体,身上布满被冰川擦伤的伤痕,无声的听觉形象被表现为有形的视觉形象,即视觉与听觉彼此打通。

再如诗人意象世界中的建筑是新鲜的,也是愚钝的,诗人笔下的梦是深红色的,夜晚是淡绿色的,等等。

通感的运用使客观世界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并且物物沟通,各种感觉互相沟通,在诗中创造了广阔的世界。

3.4物象叠合法

即不同的物象在注入作者主体情感之后交叉叠合在一起,进而成为另一种物象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渗入物象所致。此如顾城在其诗《眨眼》中这样写道:“彩虹/在喷泉中游动/温柔地顾盼行人/我一眨眼——/就变成了一团蛇影。”这里彩虹和蛇影是美丑截然分明的两种物象,而诗人眨眼之间彩虹变成蛇影,蛇影又和彩虹叠合,两者互动互换,使无形中映射出另一个物象,即诗人的无形的心灵世界。在他的心中崇尚美,渴求美,但往往美的东西会在瞬间被摧毁,变得丑陋不堪。这样一种物象叠合实为诗人不同情

感的叠合,情感依靠物象来流露,而物象又真实地反映内心情感,二者互为依存,构制了眼中象和心中意境的巧妙结合。

3.5物人转换法

即把诗人的主体情感完全倾注于客观物象,通过把物象拟人化来表达以物言人的目的。它有点类似于传统诗歌中的拟人,但又比传统诗歌赋于物象更多的主体情感,使其具有更多的深意和更广的人性。诸如顾城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有这样几句:“最后/在纸角上/我还想画下自己/画下一个树熊/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他只有很多很多/浆果一样的梦/和很大很大的眼睛”[8]。诗人通过树熊淋漓尽致地刻划了自己真实的心态和内心深处深挚的渴望。树熊没有家,坐在树枝上发愣,不知该去向哪里,有的只是许多甜美的梦想和一双渴望幸福的眼睛,作者把树熊拟人化,树熊实为诗人的影子,通过物人转换,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这比直叙其事直抒其情来得富有韵致,诗歌的暗示性再一次得到体现。

3.6因意取象法

就是利用想象,即知觉与表象的功能,然后以错觉或幻觉去感受这些知觉中的表象,完全抛开作为客观实在的客观物象。诸如在顾城诗歌《我不知道怎样爱你》中这样写道:“我还在叫/制造着回声/在软土中鳞闪耀/风在粗土中叹气/扁蜗牛在舔泪迹”诗中并没有出现能够使人产生如上的听觉和视觉的客观物象。诗中诗人是在“以情合景”“因意取象”“创造性想象”中使审美物象完成错觉化与幻觉化的。这种意象构成方法的运用,扩大了诗歌的取象范围,诗人因减少客体的限制而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可以把自己复杂,微妙,难以言说的感情诉诸实用性规范语言的审美情感,通过这种新奇,生动的感性画面诉诸直觉,投向心灵,收到更积极主动的意象效果。

3.7省略跳跃法

即诗的前前后后似是毫无联系,完全是没有关联的意象,只是那么并列着,不同意象之间完全是跳跃式的,省略了其中的过渡或某些有关联的词句。诸如《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

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这里四组意象毫无关联,就这么并列着,并列的基础就在这四组意象所共有的“弧线”,这种并列形式的处理方式有点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意象同样在于要把一个个浸透诗人思想感情的局部画面组合成动人心弦的完整形象。所以《弧线》中的叠加意象可以称之为诗歌的蒙太奇,是一门关于诗歌画面组合的方法。只是它不是靠摄影机去拍摄,而是靠语言来表达。而这种语言又不是平白的语言,而是省略的,跳跃性的句子,这样从语言转化来的画面不可能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而是在人们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4 顾城诗歌的审美维度:意象的发掘

顾城诗歌意象中渗入了他对生命的赞颂和对死亡了理解。具体来说,顾城对生命是一种崇拜,对死亡是一种敬畏。

4.1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15岁所作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通过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对生命的崇拜。

再如诗人创作于15岁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生命幻想曲》)少年诗人已经深切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但在这样的无奈中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唤起对生命的热爱。喷薄而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阳光”这一意象被诗人比喻成瀑布,阳光的照射则顺理成章地“洗”黑我的皮肤;而“太阳”这一意象则被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处理转而成为“我的纤夫”。尽管被阳光“洗黑了皮肤”被太阳“用强光的绳索拉着”但诗人依然不屈服于强压之下而是“赤着双脚/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图章”这一意象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标志,一种无法抹杀的力量的象征,更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用“阳光”、“太阳”这两个意象与“图章”这一意象作对比,更显示了诗人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的勇气,更要让这种勇气有了承担的载体——“图章”。最后诗人更是“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小“我”不小,与宇宙的融合彰显了人类的力量。连顾城的父亲顾工在提起这首诗时都说:“我和十四岁的顾城在河滩上晒着黝黑的肢体。他用手指在沙砾中写了一首歪歪扭扭的《生命幻想曲》——我至今还在为那些美妙的诗句而惊喜。多么好,我真惊奇他那细小,柔软的手指怎会划出这样的宏丽、壮美的句子。”[9]这个“早熟”的少年已经有很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瘦弱而黝黑的身体中蓄积着强大的力量,骨子里的倔强透露出对命运的反抗。

4.2顾城诗歌意象中的死亡意识

很多事情生来就注定了,就象生命一旦降生则注定了死亡,在顾城的诗歌中“死亡”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他用诗歌解读着生命也解读着死亡,从另一个角度讲,死亡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生命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也正是生命意识的另一个侧面。

顾城的诗和生命几乎是同步的,他经历着怎样的生命就将其幻化在诗歌中,而诗中表达的思想正是他生命的最真实写照。顾城在13岁时就写出了“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美》)小小年纪就已经意识到了不管多美的生命到了最后也终究不过成为灰烬,一种无奈和失落油然而生。诗中虽未出现明确的“死亡”意象,但“灰烬”这一意象已暗指死亡。在明白了生命最终要消失的悲哀之后,诗人进一步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昨天/象是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它活着/是那样冷/死了/更不会热/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昨天象黑色的蛇》)诗中“黑色的蛇”这一意象虽指那个特殊的年代,但我们依然能从那对死亡的阴森恐怖的描写中窥见一个少年对未来死亡的恐惧。而慢慢地当诗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之后转而品味死亡甚至颂扬死亡,我们来看看他的《就义》:“站住!是的,我不用走了,路已到尽头。虽然我的头发还很乌黑,生命的白昼还没开始……风,别躲开,这是节日,一个开始;我毕竟活过了,快乐的,又悄悄收下了,这无边无际的礼物……”诗人借助“头发乌黑”、“风”、“礼物”等意象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死亡。没有什么比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加残忍,但面对这样的死亡,诗人却说“我毕竟活过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死亡的态度已比以前“超然”许多,而到了最后,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最终转向一种宿命的归宿,诗中也越来越热衷于谈论死亡。如“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墓床》)顾城也多次说过:“死亡是没有的,死亡是文化的结果,死亡是我们的想象,所以它是没有的。”在顾城的头脑中生命是永恒的,是抽象的;生活是暂时的,生命是永恒的。他的生命指挥着诗歌,诗歌牵引着生命,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引入“死亡”这一意象,但是没有哪一个诗人象顾城一样热衷于对“死亡”的讨论和描写,也没有哪一个诗人如同顾城一样用死亡来完成对生命的扪问。张捷鸿曾说:“他的死不同于海子、骆一禾等诗人的死。他的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深刻的本质的生命的死亡,是典型的从灵魂到肉体的人的死亡。”[10] 顾城很多次谈到他小时候有过的一次经验。那时他还小,有一次大人都出去了,他一个人被关在一个亮着灯的屋子里。忽然,他从被灯关照着的墙壁上看到了一双双眼睛象从雾里慢慢浮起来,这些眼睛都是空洞洞的,一种迷茫的无可奈何的感觉。他感到害怕,而且马上知道,人死了就要变成灰烬涂在墙上,他自己迟早也会这样。他说他从那一刻起,对世界的看法就形成了。他的短短一生充满着对生命和死亡的启示。只要说到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亡。毕光明和樊洛平曾说:“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生命意识成为顾城诗歌的主旋律,为什么他的诗勾勒的只是一条永恒生与死的轨迹,这完全为一种生命的直觉体验所决定。”[11]

4.3顾城诗歌中太阳意象的审美内涵

在不同的时期, 顾城诗歌里的“太阳”意象呈现出不同色彩。总体归纳其诗歌的“太阳”意象的表征主要表现为两个大的方面: 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4.3.1 在顾城诗歌里“太阳”意象积极的一面

(1) 表童贞

“诗心即是童心”, 世人称顾城为“童话诗人”, 儿童看世界的眼是清澈的, 儿童的心是纯洁的世界。诗人的童心为诗人构筑了一个完美的童话世界, 而这种童话世界已不是孩童式的幼稚的童话世界, 而是一颗饱受创伤的心灵对现实的规避。这种有意的规避则洗涤了诗人现实生活的阴霾, 给作者留下了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 太阳普照着诗人的心, 在阳光里诗人留住了纯真, 留住了属于他的童趣。“太阳”作为童贞的意象主要体现在顾城早期的诗歌里: “太阳用光焰的扫帚, /扫除着———/冬天那冰雪的足迹。”(《春分》)其中的太阳是孩子明净的眼里的太阳, 它还不曾赋予任何成人的复杂的感情。

(2)表真理

尼采的悲剧主义哲学观对顾城的诗歌有着很大的影响。同尼采一样, 顾城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然而对真理的追求却是不逊于尼采: “我们相信/所有愉快的梦都能通过/走向黎明/我们相信/在这条路上/我们/将和太阳的孩子相认”(《我们相信》)诗人的心中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 由于这种悲剧意识与酒神精神结合在一起, 即产生了诗人所独具的意念, 更由于特定的历史对诗人心中造成的思维观念, 也就促成了其对真理的内在渴求。随着对现实生活的反叛,他对生命的执著,对真理的执著也就愈演愈烈。然而天生对外界的抗拒和诗人固有的多疑,在他追求真理的途中也就蒙上了悲剧的色彩: “一个人决定/要像布鲁诺那样/坚持真理/他在傍晚/写下了遗嘱和自传/交代了一生/然后/跟着黄昏星/走向鲜花广场/行人三三两两/正在谈论航天旅行他/站定/然后大声宣布/地球是圆的/它在绕太阳转动/咦/奇怪/怎么没有掌声/有两人斜了斜眼/———神经”(《无名“英雄”》)长期以来对“死亡”潜意识的追求, 让诗人产生了一种对崇高的死的渴求, 希望以身殉太阳, 殉真理, 然而在那个没有崇高的时代, 等待诗人的只有嘲笑。

(3)表爱和力量

尼采精神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上文谈到了日神精神在顾城诗歌的体现,而日神精神经过顾城的内化,与强力意志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人独有的意念形态,这种意念形态通过意象而外化,而能担当这个意象的只有太阳。太阳成了日神精神和强力意志之间最好的嬗递。太阳以其固有的光和热带给诗人无限的力量, 给了诗人存活下去的勇气: “我觉得我的生命一天天变得白热起来, 在太阳下山的时候, 我的生命依然充满了阳光;我觉得我应该赞美世界”。这种力量不是汹涌的洪流, 而是暗波涌动, 长期处于受伤和自我保护境地的诗人, 一颗受伤的心已经结痂,厚厚的痂不仅保护了他的一颗敏感的心, 还给了他温暖。这份温暖给了他力量, 产生了强力意志, 让他暖己及人:“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不是再见》)出于儿童的一种美好的愿望, 内心的强力意志给了诗人无限的自信, 让他超越了“本体”, 与太阳融为了一体。这种“爱”与“力量”得到了升华, 让诗人由小写的“我”转化为超越的“我”, 像太阳一样普照万物: “我要走向那个绝望的/地方/走向她……我要吻去她心脸上的泪水/我要摘去她心上的草芒/我要用哥哥的爱/和金色的泉水/洗去一切不幸/慢慢烘干她冰凉的头发/我要成为太阳”(《我要成为太阳》) 这种爱, 这种力量使诗人超出了原本被冰冷世界的禁锢, 从渴求温暖,呼唤力量, 到靠近温暖, 靠近力源, 最后融入温暖, 融入力量:“在临近的一刹那, 在你热爱的一刹那, 生命醒来, 白色的光明在你心中醒来”“你的凝视使气流现出颜色/在你的目光里活着/永远被大地的光束所焚烧

/为此我成为太阳, 并且照耀”(《我是你的太阳》) 。

4.3.2 在顾城诗歌中“太阳”意象消极的一方面

(1)表生命的短暂

从永恒中看出世界的瞬息万变是人类莫大的悲哀, 时间的不可重复性使人时时有着“生年不满百, 常怀千岁忧”的感慨。太阳的永恒反衬出人生的短暂: “墙的那边是幼儿园/孩子在拍手/阳光在唯一的瞬间闪耀”(《东方的庭院》)诗中用孩子这一初生的事物与太阳这一永恒的事物进行比较, 结论却是阳光(美好)在一瞬间闪耀。顾城曾坦言: “对我们人间来说,美、光明、上帝永远永远是一瞬间, 生命也是一瞬间, 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我们在这一个小小的轮转中间, 我们无法抗拒它, 白天、黑夜、生命死亡, 是我们的事情, 但对太阳来说, 没有黑夜, 也没有死亡”。陈仲义对《颂歌的世界》评价为: “阳光这一意象, 很体现作者的艺术直觉, 是不是无意中也反讽了那个假大空的宣传时代, 并非没有可能。在这个异常明亮的世界里, 小甲虫与老太太在时间年龄的对比, 忽然明亮世界消失, 黯淡心境形成强烈的反差, 时不时泄露了人在大好世界中消亡的悲哀, 而这种哀曲却是由平静、明丽略带嘲讽的调子谱成”。[12]这种对生命短暂的反复的叹息在顾城的诗歌里较为常见, 诗人日臻成熟的生命因太阳的永恒反衬出时间的短暂也就更加敏感。

(2)表灵魂的伴侣

太阳是永恒的, 而世间万物不变的却是变, 太阳孤独的永恒与诗人孤独的心灵在异域空间结合, 让诗人产生一种永生感, “与光同往者永驻, 与物同驻者俱注———互为像”。在火道村孤独的日子里, 顾城思念着朋友, 可是他很快地明白“我看见‘友谊’像花朵/我知道花会凋零/我看见‘友谊’像纯洁的雪/我知道雪会溶化”。可是太阳它不会有黑夜, 也不会死亡, 让诗人的一颗渴求安定的灵魂找到了皈依:“在这条路上, 我们将和太阳的孩子相认”(《我们———给姐姐和同代人》)

(3)表希望的破灭

在《静静的顿河》中, 葛利高里在埋葬了阿克西妮亚后“抬起脑袋, 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太阳”。那是一个充满诡异色彩的太阳, 一个没有温暖的冰冷的太阳。同样, 受伤时顾城的太阳也被吸去了温暖。此时在诗人眼中“太阳像月亮般地出现了”, 没有温暖。顾城的诗歌就像他的绘画一样, 外部看似安静和一个完整的世界, 但是其内却是一个支离破碎和纷繁复杂的异域空间, 如他的“月光图”是以一种倒三角的形式表现了一个内在复杂的世界, 倒三角在绘画中是一种不稳定的结构。形式是内在思想的外

化, 这种不稳定的形式是否预示了当时诗人的心理也处于一种烦躁、焦灼的状态呢? 而在《七日》中,诗人这样说: “我希望有人/送我/握着手/很多人在山坡上/把太阳遮住”。孤独和避世, 渴望人群却又害怕与人接触;一向要想做太阳的诗人, 却回避太阳, 躲避阳光, 想要在人群的喧嚣里躲避阳光。这首诗与“月光图”创作于同一时期, 早年的癔病和后来因生活的动荡在诗人心灵留下的创伤像雪球一样在顾城的心里越滚越大。这一点或许还可以从顾城生前写下的最后一首诗《回家》得到印证。该诗写于1993年9月3日顾城回激流岛的飞机上。从内容上可见, 是写给他的独子杉的, 诗的开端写道“我看见你的手/在阳光下遮住眼睛/我看见你的头发/被帽子遮住/我看见你手投下的影子/在笑”, 像是回光返照一样, 诗人写到了最纯最美的阳光, 此时他感受了杉的童贞, 就像回到当初的自己: “你那么小/就知道了/我会回来/看你/把你一点一点举起来/杉/你在阳光里/我也在阳光里”(《回家》)顾城后期的诗歌多是回顾其早年在北京的生活, 常年的漂泊不仅使他的肌体感到疲惫,更使他的心灵装满了回家的渴望。当他想到自己的儿子杉时,他想到了家,有了希望,沐浴阳光。此刻的太阳早已不是初生的太阳, 而是傍晚时分的紫霭。1993年10月8日, 顾城终结了生命。

总的说来, 顾城诗歌里的太阳主要体现在三个时期: 早期他眼里的太阳是他孤独时心灵的伴侣, 由于与外界的隔离, 太阳这一意象主要表现为自然性的一面;中期, 即“文革”之后, 顾城颇受尼采哲学的影响, 其诗作中“太阳”这一意象的内蕴得以深化, 太阳代表了真理、爱和力量等;晚期, 由于种种现实处境之变, 太阳开始显得朴素迷离, 最后诗人在独子“杉”那找到了归宿, 同时把太阳传递到了杉的手里, 完成了太阳的交接仪式———当然, 这不过是一厢情愿的。

4.4顾城诗歌意象选择中强烈的童话色彩

“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13]

简单的说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顾城的诗歌中他的意象的选取有着浓郁的童话色彩,顾城的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便是他的童话意识。在长期与大自然身心交融的过程中,顾城发展了他的审美直觉捕捉能力,透过大自然光和影的奇妙变化,顾城窥见了生命的另一重自由境界,大自然从而同化于他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他内在生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4]所以在顾城的诗歌中的意象大多以自然意象为主,在

他的诗歌创作中充分体现了他的“童年经验”,由于顾城10岁时就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后随父下放到山东农场,在那儿顾城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所以他的童年生活是与自然为伴绚丽多彩的。同时受法布尔的《昆虫记》的影响,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大自然的物象和有生命的东西,所以可以说他童年的梦境在他的诗歌王国中得到了延续。

顾城的诗歌中的意象多以自然意象为主,将这些意象进行和谐有序的的组合,“大海,阳光,月色,沙滩,蒲公英,蝴蝶,蜜蜂,蟋蟀,紫云英,鸟儿,花儿”等等都成为诗歌中经常使用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是大自然中未加任何修饰的,在顾城的心中犹如他自己的心灵世界那样原始而不受腐蚀污染,如《睡莲》:“在绿影的摇荡中/你梦着/使最纯的云朵/都显得陈旧/ 不是雕栏/不是晴空闪过的长窗/不是蜜蜂的低语/或彩蝶礼貌的吻/ 是颗晶亮的水珠吧/它被石子溅起/石子来自海岸/曾装在一个顽童的兜里”。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诗歌中自然意象,诸如“云朵”、“蜜蜂”、“彩蝶”、“水珠”的运用非常频繁,几乎是信手拈来;并且自然意象的组合相当自然流畅,在诗中还流露出对童年时代的顽童经历的一种深深地怀念和不舍,一直用一颗单纯质朴的童心来感受世间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不仅如此,他诗歌中的自然意象还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他的眼中自然中的万物不仅是有生命的而且还是和人类有着一样的感官和行为意识,如《我赞美世界》:“我赞美世界/用蜜蜂的歌/蝴蝶的舞/和话多的诗”,从诗中我们看到一个可以与人进行交流的自然世界,自然有着人类的表现形式与人类进行思想的交流。在他的眼中石头有着:“善良的牙齿”并“会粗糙地微笑”《小花的信念》,“树冠在反复追忆着你的歌”《就义》“每朵花都有轻柔的翅膀”《梦》,[15]这种贯穿于诗歌中的深刻的生命意识成为顾城表现他自身内心世界的一个映照,外在的单纯无忧的大自然犹如顾城自己的心灵,不愿意受到社会世俗污浊的影响,而是想逃避当时的现实而选择用孩子的眼光来看一个童话的世界,所以顾城也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我相信我的听众——天空还有/海上迸溅的水滴/他们将覆盖我的一切”诗歌中世间万物都融为一体,他们有着同样的呼吸和自由构成一个灵动、和谐、自由、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对大自然执着的热爱让顾城的诗歌用大自然纯洁的意象来有机地筑造了一个宁静、美好却又不失生机趣味的童话世界。

5.顾城后期诗歌意象艺术的特点

纵观顾城的诗歌, 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到他前后期诗歌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1992年底, 顾城把自己诗歌他作的演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即自然阶段( 1969- 1974)、文化阶段( 1977- 1982)、反文化阶段( 1982- 1986)、和无我

阶段( 1986 年以后), 这里, 我们就以1982年诗人的“反文化”阶段为界, 来分析一下顾城作品后期诗歌意象艺术的特点。

在意象、隐喻与象征的处理上,顾城后期诗歌走的是一条与现代诗歌相悖的道路,它把现代诗歌中的神秘与反知性成分发展到极端,通过对意象的客观化与零散化处理,和对具象与经验的直接呈现,剔除隐喻与象征中的理性因素,从而把意象、隐喻、象征三者连为一体并神秘化。如果说在现代诗歌中“一般的过程是,意象变成隐喻,隐喻再变成象征”(《文学理论:意象、隐喻、象征、神话》) 那么,顾城后期诗歌则以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代替意象向隐喻与象征的偏移和过渡,从而避免现代诗歌以象征为终点的意义化过程;而以原型意象(原型或原始意象) 为核心的隐喻和象征,无论在本体论还是方法论上,又都能确保自然之境在呈现和建构时的直接性。

诗中的意象主要有风、花朵、蜜、昆虫、叶子,花朵和叶子是两个中心意象,围绕中心意象的是两个隐喻:“鲜艳的亲吻”(花朵,生命) 、“干燥的内脏”(叶子,死亡) ,而“亲吻”和“内脏”同时又是两个拟人化的隐喻性意象。连系两个中心意象和两个隐喻性意象的,是一组连续性的行为动词(“摇动”、“摆脱”、“脱落”) 和作为动作行为原因的两个意象(“昆虫”、“风”) 。意象和隐喻的融合,展示世界的两面:暖风亲吻花朵的盎然生机(蜜,圆满) 和风中落叶的飘零枯萎(昆虫,坏损) 。起首两句:“灵魂有一个孤寂的住所/ 在那里他注视山下的暖风”,则使这个世界对象化为无分别的统一体。“孤寂的住所”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它暗示“灵魂”的“孤寂”和“住所”的“孤寂”。而此处,“灵魂”的对应物,已不是一般意象或中心意象,而是潜藏其中并包容一切的象征性原型意象, (诚如荣格所言,“象征不是比喻,不是符号,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意识内容的意象”,) 即具有神秘本性的荣枯盛衰同时并存的“自然”,它同时也是上述一系列自然意象的抽象化和具象化。这样,围绕原型意象进行的隐喻和象征,其意味就若隐若显地呈现出来:灵魂甘于孤寂,安于自然,俯视生死并超越生死。这是一个典型的顾城式主题。而这个看似凌驾万物“灵魂”,它到底在“自然”之内还是之外,也是晚期顾城的一个意蕴玄奥、不乏矛盾的分裂性主题。

顾城诗歌的意象,尽管越往后期越显得破碎、零散,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具有规律性和规范意味的形式基因。“反文化”阶段的作品,大抵以自然意象为主,意象的美感色彩和意象组合的有序性仍有所遗留,中心意象多属于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这与前期自然意象以动植物居多相比是一个微妙变化) ,如海(重要诗作有《倾听时间》、《海的图案》、《方舟》、《爱我吧, 海》) , 水(《溯水》、《来源》、《月半》、《我知道了,什么是眼泪》) , 风(《风的梦》、《是树木游泳的力量》、

《风的样子》、《兼毫》) ,以及火、光、石头、木头等,其中个别已具有荣格(C.

G.J ung) 所谓的原始意象的性质。“无我”阶段的意象,逐渐从前一阶段社会化的自然意象,如墙(《有墙的梦寐和醒》) 和桶(《没有注满的桶》) 等,过渡到纯粹的社会性意象以至具象,组诗《鬼进城》和《城》是典型代表。这一时期, 意象的“意”(知性) 和“象”(感性) 被客观化为纯粹偶然的个人经验,一种无“意义的具象。如组诗《城》中的《知春亭》:“那么长的走廊/ 有粉笔/把手伸得高高的”,《新街口》:“杀人是一朵荷花/ 杀了就拿在手上/ 手是不能换的。”这些梦境似的分裂性社会意象(具象) ,是臻于自然之境的诗人心理经验(包括潜意识) 的自然产物,它的“意义”,只能从它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境构成的隐喻的或象征的关系去体认。

对隐喻与象征和诗的意象之间的联系,尤其是隐喻性意象和象征性意象的意义本质,修辞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有关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顾城诗歌的进一步理解。一般说来,隐喻无非两类,即用有生命的事物来比拟无生命的事物的隐喻,和用无生命的事物来比拟有生命的事物的隐喻。前者本质上是诗人的神话式想象,它把个人人格投射到外部事物上,赋予自然以生命和灵魂。这也是前期顾城的隐喻和隐喻性意象的特点。后者截然相反,它在陌生、异己的事物中摸索,它使自己失去生命和主观意识;这种隐喻和神秘象征“是毁坏生命的(de - animizing)”“它们召集另一个世界,即无生命世界、不朽的艺术、物理的法则”,是一种“把生人化成石头的愿望”, “在根源上是一种对生物学上的生命的强力摧毁,一种有意的隔绝”。[16]而它的心理本质则是对人作为“正在死亡的动物”的超越和对“永恒”和“永恒的世界”的追求。顾城后期诗歌对无机自然,尤其是晚期对水银(组诗《水银》) 、石头(《城》和《鬼进城》的“城”是石头的另一种形态) 等隐喻性、象征性意象的偏执,[17]与曹雪芹对石头、狄金森(E. Dickinson) 对石化经验、叶芝( W.Yeat s) 对黄金锻造的执著如出一辙,都是“把文学意象用作一种巫术的- 象征的意象”,而实质上“巫术式的隐喻是自然世界的一种抽象”[18]由此看来,诗人追求的自然之境,反过来对他所运用的意象、隐喻与象征,又有着潜意识的深层影响。

6.结语

顾城的诗歌创作体现这样的一个审美特征:诗人由于种种原因从成年人的现实生活中逃离了出来,躲进自己儿童时代的亲历和体验中,又借用儿童的眼睛和心态来直觉地把握成年人的生活,感悟现实的世界。这样就使诗歌的意象染上孩子的稚气与纯真,却又暗藏着诗人思想成熟而深邃的美,构成顾城那奇特的梦幻般的诗歌童话意境。在诗人的童话世界里,有一个爱幻想的“任性”

的孩子。正如他的诗歌所言,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寻找光明。

7.参考文献

[1] 洪子诚.朦胧诗新编[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9月版.第145-150页

[2] 顾城.顾城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56-59页

[3][5][6][7]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332-341页

[4] 滕永文.解读顾城其人其诗[J].文学研究.2007年9月.第5-7页

[8] 古远清.海峡两岸朦胧诗品赏[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1年11月版.第18-20页

[9] 姚家华.朦胧诗论争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9版.第39-44页

[10]张捷鸿.童话的天真——论顾城的诗歌创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1月.第30-33页

[11]毕光明樊洛平.顾城:一种唯灵的浪漫主义[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2月.第25页

[12]陈仲义.中国朦胧诗人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版.78-81页

[13]胡雪冈.意象范畴的流变[M].南昌: 百花洲出版社.2002版.第14页.

[14]齐峰任悟阶耳.朦胧诗名篇鉴赏辞典[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2月.第74页

[15]王建永.从“童心”到“童话”——顾城诗歌创作的童心视角[J].批评与阐释·当代文坛.2009年4

月14-15页

[16][18] 雷纳·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M].西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版.第225-130页

[17]顾城.顾城的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第356页

高中语文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之导学案(教师版)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分类及作用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分类及作用 一、概念 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二、常见的诗歌意象分类题型 1、诗中有哪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分析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意象?有什么作用? 3、诗的首联和颔联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4、第一句写景,写了什么意象?请简要分析。 三、常见意象分类 类别意 象 原因例句情感 羁旅怀乡诗猿 猴 猿猴:猿猴的啼叫声哀伤。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 甫《登高》 表达 忧 愁、 悲 伤、 思乡 的感 情。子 规 子规:即指杜鹃鸟,杜鹃啼血的典故。 "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 难》。 斜 阳 斜阳:日落感伤。 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黄庚 《暮春》 流 水 流水:一去不复返。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帘外 雨潺潺》 梧 桐 梧桐:落叶悲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 清照《声声慢》 月 亮 月亮:月圆时节人们易联想到团圆,思 念家乡和亲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鸿 雁 鸿雁:信使。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类别意象原因例句情感 送别怀人诗杨柳杨柳:“柳”谐音“留”,留住。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 故园情。依依不舍,别后思恋 的情感。 长亭长亭:送别的常用地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酒酒:离别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类别意象原因例句情感边塞征战诗长城长城:最长的防御城墙。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了厌恶战争、保家卫国、向往和平的情感。楼兰楼兰:古代的少数名族居住的地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羌笛:军旅中的乐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论中国古典诗词之美 ——以李白为例 中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到处是产生诗歌的理想土壤。放眼望去,每座山每处水每一个地方,都是一篇篇精美的诗章。放眼望去,慢慢历史长河中,无不闪烁着诗歌的璀璨。说起汨罗江,谁都会想到五月端阳,诵读屈原的《离骚》、《橘颂》等;说起古浔阳,谁都会想到枫叶芦花,看到琵琶声中白居易湿透的青衫;说起黄河,谁都会看到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万里黄河绕黑山……忆秦汉,说唐宋,游长城,渡乡关,饮美酒,唱幽情,抒抱负,谁都会看到听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壮歌,“靖康耻,犹未雪”时的岳飞冲起的帽冠,水调歌头苏东坡多情的婵娟,王维渭城客游时青青的柳……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艺术瑰宝。中华民族以汉字为载体,按照符合美学规律的格律规则,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美好诗篇,形成了一种大美诗体。其意境之深邃,思想之丰富,情感之深切,操守之坚贞,品格之高雅,普及之广泛,流传之久远,影响之巨大,是世界许多拼音文字为载体的诗歌所难以比拟的。下面我以诗仙——李白为例,浅析中国古典诗词的美之所在。 一、美在感染力和说服力上。有人概括说诗美在形象上。诗是情感的象征性图画,诗歌创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形象的可感性。通过物象的塑造,使读者受到感染,进而再心灵上达到共鸣。《周易》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文心雕龙》中也有“神与象通、神与物游”的主张。我国古代诗人善用形象思维者,三李也。这三李即为李白、李商隐、李贺。其中李白的形象塑造更是出神入化,例如:“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人迷洞庭水,雁度潇湘烟。”(《郢门秋怀》)运用不同空间的山衔落日、江汉晚天烘托秋景,又把洞庭湖上的游客与南飞的大雁映衬对照,在广阔的时空中展示漂泊的孤苦情怀。犹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中,“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唱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蜀巴。”子规鸟又名杜鹃,而映山红因杜鹃啼叫时开放而名杜鹃花,诗人巧妙的将不同性质的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两地相思,委婉动人,给人以尺幅千里之感,意蕴深远。 二、美在情感上。黑格尔说过“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地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力量……”任何文学体裁,都不能缺少情感因素,而诗词的情感因素,比起其他体裁来说,显得更集中,更浓郁,更强烈。诗的本质是抒情,是思想感情的抒发。“苟其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精心而动魄,垂世而行远”。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就可以看出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能感受到诗人坚定不移的冲破重重阻碍的意志。 三、美在风格上。中国诗词有直与曲,露与藏的风格之分。直露型的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刚健质朴,其诗风往往是阳刚豪放,其诗以阳刚美取胜。曲藏型诗人,其审美取向往往是委婉曲折,其诗风往往是含蓄细腻,以阴柔美取胜。当然,无论是阳刚美的诗,还是阴柔美的诗,其风格审美效应是可以并存于一体的,古今往来的一些诗人也往往做到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兼济互补,实现豪放与婉约并举,阳刚与阴柔互济、直露与曲藏风格的完美统一。如豪放派代表人物李白写了不少美诗,既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

顾城早期诗歌窥探

顾城曾将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然的我(1969-1974)、文化的我(1977-1982)、反文化的我(1982-1986)、无我(1986-1993)。我们姑且将“自然的我”与“文化的我”称之为顾城创作的早期阶段,从此阶段入手对其诗歌进行深入剖析。 一、活在自然中与自然抒情的诗风 顾城在6岁时写了自己人生的第一首诗,当然,这首诗并没有体现多大的文学价值,但却从中早早地展现出一个天才诗人的天赋,并为他一生的诗歌创作生涯埋下了伏笔。1969年,顾城随父下放至山东农村,这既给他带来了艰苦的农村生活,但更重要的是,也为他接触自然、师法自然提供了条件,身处自然成就了“自然的我”。在这里,顾城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此时的顾城正处于少年时期,因此,这个“我”本身就“有一种孩子气,有梦,有希望,也有恐惧”。 这个时期的诗作比较自然、抒情,是他在对自然、对世界、对自己说话。 “大雁,你飞走吧,/你飞过去——/不要盘旋,不要停;/请你告诉慈爱的春天,/不要忘记这里的渔村。”(《大雁》); “奔腾不歇的江河,/起伏连绵的山川,/惊天动地的旱雷,/撕破雨云的闪电,/呵——/多少谜/多少梦/多少沉冤……布尔的《昆虫记》给这种爱施加了强大的影响,激发了顾城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因此,当他“听到要全家下放时,竟十分欢喜,想着终于可以自由地到自然中去了。”同时,收集的昆虫标本又使大自然给了他丰富的自然地语言。不是为了写诗而写诗,仅仅是出于一种表达感悟的渴望。“虽然生存是艰难的,我对美的信仰却并没有削减;这种信仰有了另一种表达,就是写诗。”[1] (P22) 不用在乎技巧,不用揣摩语言,“诗好像是天已经做好的,我只是把它写下来”好像是神来之笔,是自然地流露,是天成之作。就像李白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我们再来看这首《生命幻想曲》,正如题目所言,这是一首对“生命”的“幻想”诗,或者说写的是一首生命的思索诗,作者是通过幻想去寻找生命的意义。作者把生命置于自然中,“贝壳”“柳枝”“夏蝉”“晨雾”“蓝天”“阳光”“黑夜”“银河”“星星”“新月”“海洋”“阴云”“麦秸”“百里香和野菊”“蟋蟀”“花香”,在这首诗里,所有的意象都源于大自然,而诗的语言也是极其自然,体现了诗的“自然”质地。这首诗共有两小节。第一小节作者写把贝壳当作船,以晨雾为帆,把“幻想和梦”放在里边,动力就是“太阳”和“风”,

古代诗歌鉴赏意象分析

古代诗歌鉴赏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对“鉴赏评价”的要求有两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 比较近几年的诗歌鉴赏题,我们发现诗歌鉴赏题总体上还是遵循“稳中有变”的原则,“稳”是前提,“变” 是微调。 1.题型题量稳定,分值各省延续。绝大多数省市采用简答题的题型,设置两道小题,各省保持自己的特色。 2.试题选材来源依然是以唐宋诗词为主,但不拘于唐宋。从这两年的试题情况看,唐宋诗词并没有减少的趋势,但从先秦到近代都在命题人的范围之内。至于体裁,诗词曲都在被选之列。诗歌鉴赏的出发点就是考查真实的鉴赏能力。 3.命题形式在稳定中更趋于灵活。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 修辞手法 2. 表达方式 3. 表现手法(包含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一、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考的:比喻、对比、拟人、对偶。 常见的:借代、夸张、双关、互文、反复、设问、反问、铺排、通感。 1.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2. 对比(对照):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比、哀与乐的对比等。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对比双方没有主次,而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表现。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对比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诗歌鉴赏的50个意象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浅谈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 【内容摘要】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 【关键词】古典诗词;意境美;情景交融;含蓄;动态;虚实结合 【正文】 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中的瑰宝,千百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古人在追求古典诗词的意境美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是密不可分。因为,意境美是中国古典诗词所追求的最高艺术标准,是决定一首诗好坏的的关键。诗词只有达到美的至境——意境美,才能给人以真正的美感。“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音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有其自身的意境美感,意境美具体体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美是反复的,多方面的和异常丰富的。本文结合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出来的意境美。 一、意境定义的界定 意境是中国文艺理论和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刘禹锡曾经对意境下了一个比较贴切的最基本的定义——“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无限延伸的“象”。司空图进一步指出“思与境偕”,标举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这些古代学者对意境的认识都被后来的学者很好地继承下来。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经典的看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是我们还是要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意境的概念虽然众说纷纭,难以形成比较统一的看法,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认为意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比如《辞海》就是这样给意境下定义的,“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欣赏者通过想

古代诗歌鉴赏之意象与意境篇教案学案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第二讲:意象意境篇 学习要点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 3了解考查模式 4掌握答题步骤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铺垫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 意象:“意”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 例: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卢纶《送李端》 (二)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古典诗歌意境有: 雄浑壮丽----“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开阔苍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高远辽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幽清明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沉郁孤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三)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美人,意境就是良宵;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例1】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意象:小楼深巷氛围:静谧幽邃,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 意象:春雨杏花氛围: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

归纳古代诗歌意象完整版

归纳古代诗歌意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美女的容颜牡丹:高贵、富贵 扬花:飘零、离散 柳树: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设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内涵。 2、学会从把握意象入手来把握诗词的内容,领会诗词的主旨。 3、养成注意积累的好习惯,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 一、了解“意象”这一概念,学会赏析诗歌中的意象; 二、掌握“意象”这把钥匙,打开诗歌世界的大门,能够自主阅读、感悟、探索。 【高考试题】 09年浙江省1B高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如“雁”“柳”“菊”“竹”“莲”等,它们在诗中往往具有象征意味。(1)从5个意象中选取了3个,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3分)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意象:象征意味: (2)从5个意象中选取1个,结合具体作品,简析这个意象的特点及作用。(7分)(100字左右) 【意象概念】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带有主观情感的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积累意象】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送别诗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茂盛貌);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雪大貌)”。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九歌·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南朝文学家江淹作《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后,南浦在送别诗中明显多了起来。到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更为普遍,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芳草、春草。在古诗中常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怀念。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特别是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孤鸿、断鸿)。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伤感之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元代《西厢记》结尾崔莺莺长亭送别时唱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情景相生, 1

中学生关于《顾城的诗》读后感精选5篇2019

中学生关于《顾城的诗》读后感精选5篇2019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关于《顾城的诗》读后感精选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关于顾城的诗读后感精选5篇2019(一) 读顾城的诗歌总是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想象力的快意,因为他笔下的世界是与我们所在的世界完全不一样的童话世界,是一泓透明的心之湖泊倒映出的天上的虹影,让你在五彩斑斓之间忘记了现实。他的诗里,所有的令人欲解不得又欲罢不能的奇幻活泼的想象,并非诗人刻意为之的技巧,事实上,真正的诗人是拒绝技巧的,诗人所描述的是用眼睛触摸本真的感觉,他只是在记录,而不是在创造。 换句话说,诗不是他灵感的产品,诗是对面飞来的精灵,她可能来自丛林,可能来自溪水,可能来自蝴蝶轻轻舞动的翅膀,可能来自神秘的时光深处。 《许多时光,像烟》这一首诗,也会就会唤醒我们的这种奇妙的感觉。时光,以及与时光相关的往事,当我们站在某一个地方蓦然回首的时候,常常能有烟波浩渺之感。秦观的《满庭芳》中有“多少蓬莱往事,回首处,烟霭纷纷。斜阳外,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之句,不知令多少时光里的浪子为之唏嘘不已。 西沉的落日,万点的归鸦,无语东流的水,藏在大山里的小村,一切都被朦胧的烟霭中轻轻地裹着,仿佛是一幅以追忆逝水年华为主

题的水墨,让人想来就有无涯的落寞。 而与这种落寞紧紧地绾结在一齐的,就是时光。时光是永恒的,但是与往事相关的时光又是飘忽不定的。而我们生活的每一分钟又都在变成往事,这就是我们的命运,每一刻都生活在烟云笼罩之中。 “许多烟从花草中出发,小红眼睛们胜利地亮着”这一句就让我们见到一幅诗人独对火堆的剪影。夜色降临,一堆火轻轻地燃起,那些温和的火苗里,袅袅的白烟静静地升腾。在诗人的眼中,那闪闪烁烁的火苗,就是烟的眼睛。诗人反复地叹惋“有些晚了”,因为那些美丽的火苗,都要变成“美丽的图案,烛光中精致的水瓶”,火将要熄灭了,我们也就应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火将熄未熄的时候,那柴草上闪烁的火星有着另外的一种摄人心魄的美感。 这种美不是静止的镜像,但诗人却用“精致的水瓶”这一个比喻将其传神地描绘了出来。那将而那袅袅地升腾的白色的烟雾,如花一样覆盖下来,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天的黎明。而昨日所发生的一切,已经成了为与烟有关的记忆。昨日是什么?有着“子弹击中铜盘”的响亮的声音,有明亮的火光,也有着与甜蜜有关的狂欢。 这些,在这天都只是留下了一些必将沉入港口的碎片。“有点晚了”,我们又一次听到了诗人的叹息,因为在时光里,很多的东西都已经成为无法拯救的旧事,那以前如此真实的一切,包括感情与理想,包括成功与失败,都已经变成时光里的尘埃。这天,悬浮在梦想之上的这天,必将是另外的情形。 与昨夜相关的时光,已经像随风漂走的烟的花朵一样消失了,带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

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讲座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答题基本方略 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 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 (一)表现手法(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活怎样描写的) 包括内容: 1.抒情言志的方法: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 2.描写(写景)方法—— 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 (二)内容方面: 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语言方面: 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 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四)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三、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 (一)怀古诗 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咏史怀古诗的鉴赏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2.内容特点: ① 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 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 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二)咏物诗 1.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三)写景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崇高”与“优美” 一朵娇艳的小花是美的,座座气势雄伟的崇山峻岭也是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固然能引起我们的喜悦的感情,令我们陶醉;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崇高景色,也会激荡我们的感情,使我们心旷神怡,也达到了强烈愉悦的审美效果。正如惊涛骇浪与叮咚山泉,崇高和优美都属于审美的范畴,是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即美的两种不同种类。 崇高又称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通过对象的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产生敬仰、赞叹的情怀。优美与崇高相对,又称为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等,它是美的一般的形态。 从根本上讲,崇高的核心在于“冲突”。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粗砺强劲,雄奇怪涎,令人惊心动魄。审美主体所受到的挑战越严重,遇到的冲突越激烈,斗争的历程越险恶,就越能激发和显示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也就越能令人感到崇高。而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优美的核心之所以是和谐,其实质就在于它体现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体现出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也体现出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玲珑小巧,娇柔透剔,令人舒心惬意,各种审美因素趋向平和统一。 在我国古代,通常把崇高称为“大”“阳刚”“气势”“风骨”等。孔子曾说过:“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列子·汤问》中记载钟子期对于伯牙鼓琴的两次回答:“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种音乐的内容,也是令人心潮澎湃的,也可以称之为“崇高”。这种崇高不仅仅指崇高的这一种形态,更主要的是气势。我认为,作为审美主体的我们,所欣赏对象的气势比起形态来,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崇高”,心灵的震撼相对于视觉的感受更容易令人领会、感悟。 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撤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虽然陆机并没有指出“优美”到底是什么,但他对这些文体风格的概括,已经包含了优美的本质。而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将文章风格美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其中,典雅、精约、新奇就是与优美有关,而远奥、繁缛、壮丽则与崇高有关。 在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这两种形态各异的美比比皆是。 比如,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是首脍炙人口的杰作,千百年来,人们盛读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优美迷濛的意境,折射出迷人的艺术光辉。词是这样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西塞山前,白鹭展翅飞翔,不时俯头探望河中游鱼;山上,漫山遍野桃花盛开;山中,微风吹拂,桃花瓣飘零,随波逐流;山脚,烟波浩淼,游鱼蹦窜;岸边,烟波迷濛处,一位披蓑戴笠的垂钓者正凝神专注地垂钓,他陶醉于眼前的空濛山色和柔美风光,竟怡然自乐,不想回家了。多美的画面,岂止是“烟波钓徒”张志和沉缅于山光水色,我们品味吟咏,又何尝不是深深地痴迷于词人所描摹的山水风情呢?显然,这里意境纯美、柔和、宁静、高远;色调斑斓绚丽,欢快明朗;构图精微考究,细腻逼真;情趣高雅恬淡,清爽宜人。这一切充分展示了词人热恋山水,厌恶官场的情趣,显示了艺术领域里的优美范畴的审美特征。 相反,李白的诗作《望天门山》恰恰给我们揭示了一种雄奇壮阔的崇高美。“天门中断楚江天,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贮立舟头,极目远

顾城的经典现代诗歌5首

顾城的经典现代诗歌5首 顾城在1973年开始学画,写诗事业也进入社会性作品写作阶段。1974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过搬运工、 锯木工、借调编辑等。《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顾城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顾城诗歌1 方舟 你登上了,一艘必将沉没的巨轮 它将在大海的呼吸中消失 现在你还在看那面旗子 那片展开的暗色草原 海鸟在水的墓地上鸣叫 你还在金属的栏杆上玩耍 为舷梯的声音感到惊奇 它空无一人,每扇门都将被打开 直到水手舱浮起清凉的火焰 顾城诗歌2 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的心爱着世界 爱着,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轻轻问她,象一片纯净的 野火,吻着全部草地 草地是温暖的,在尽头 有一片冰湖,湖底睡着鲈鱼我的心爱着世界 她溶化了,就象一朵霜花 溶进了我的血液,她 亲切地流着,从海洋流向 高山,流着,使眼睛变得蔚蓝使早晨变得红润 我的心爱着世界 我爱着,用我的血液为她 画像,可爱的侧面像 玉米和群星的珠串不在闪耀有些人疲倦了,转过头去 转过头去,去欣赏一张广告顾城诗歌3 白夜 在爱斯基摩人的雪屋里 燃烧着一盏 鲸鱼灯 它浓浓地燃烧着

晃动着浓浓的影子 晃动着困倦的桨和自制的钟爱斯基摩人 他很年轻,太阳从没有 越过他的头顶 为他祝福,为他棕色的胡须他只能严肃地躺在 白熊皮上,听着冰 怎样在远处爆裂 晶亮的碎块,在风暴中滑行他在想人生 他的妻子 佩戴者心爱的玻璃珠串 从高处,把一垛垛 刚交换来的衣服 抛到他身上 埋住了他强大而迟缓的疑问他只有她 自己,和微微晃动的北冰洋一盏鲸鱼灯 顾城诗歌4 在大风暴来临的时候

在大风暴来临的时候 请把我们的梦,一个个安排在靠近海洋的洞窟里那里有熄灭的灯和石像由玉带海雕留下的 白绒毛,在风中舞动 是呵,我们的梦 也需要一个窝了 一个被太阳光烘干的 小小的,安全的角落 该准备了,现在 就让我们象企鹅一样 出发,去风中寻找卵石让我们带着收获归来吧用血液使她们温暖 用灵魂的烛光把他照耀这样,我们才能睡去——永远安睡,再不用害怕危险的雨 和大海变黑的时刻 这样,才能醒来,他们才能用喙啄破湿润的地壳

顾城经典诗歌汇总-最新范文

顾城经典诗歌汇总 北岛1949年生于当时的北平(即北京)。1965年9月,北岛考入北京四中高中部。 回忆起在四中不到一年的学习生活,北岛坦言说这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当时因为数学不好,四中给了北岛的学习压力特别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顾城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顾城诗歌1 过节 毒蛇炫耀口中的钉子 大地有著毒蛇 吞吃鸟蛋的寂静 所有钟表 停止在无梦的时刻 丰收聚敛着 田野死后的笑容 从水银的镜子 影像成双的人们 乘家庭的轮子 去集市 一位本地英雄 在废弃的停车场上 唱歌

玻璃晴朗 桔子辉煌 顾城诗歌2 白日梦 1 在秋天的暴行之后这十一月被冰霜麻醉展平在墙上 影子重重叠叠 那是骨骼石化的过程你没有如期归来 我喉咙里的果核 变成了温暖的石头我,行迹可疑 新的季节的阅兵式敲打我的窗户 住在钟里的人们 带着摆动的心脏奔走我俯视时间 不必转身 一年的黑暗在杯中 2

音乐释放的蓝色灵魂在烟蒂上飘摇 出入门窗的裂缝 一个准备切开的苹果--那里没有核儿 没有生长敌意的种子远离太阳的磁场 玻璃房子里生长的头发如海藻,避开真实的 风暴,我们是 迷失在航空港里的儿童总想大哭一场 在宽银幕般的骚动中收集烟尘的鼻子 碰到一起 说个不停,这是我 是我 我,我们 3 喃喃梦呓的 书,排列在一起 在早晨三点钟

等待异端的火箭 时间并不忧郁 我们弃绝了山林湖泊集中在一起 为什么我们在一起 一只铁皮乌鸦 在大理石的底座下 那永恒的事物的焊接处不会断裂 人们从石棺里醒来 和我坐在一起 我们生前与时代合影挂在长桌尽头 4 你没有如期归来 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一次爱的旅行 有时候就象抽烟那样简单 地下室空守着你 内心的白银 水仙花在暗中灿然开放

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学案)

第二节景物形象 意象意境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初步鉴赏诗歌意境,积累常见意象。 {练习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这首小令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意象: 意境: 【练习二】 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连一连下列诗句中的意境特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和谐静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沉郁孤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开阔苍凉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高远辽阔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雄浑壮丽 【知识积累一】 (一)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区别:(1)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意境则与全篇对应,是要体悟的、抽象的,是一种氛围。 (2)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些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用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 意象=物象×情思意境=意象+氛围意象+意象=意境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练习三}赏析下面两首诗的意象与意境。 (一)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画面,创造出()的意境。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二)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人借助()这些意象,与()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和()这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诗句结合起来,构成了()的气氛,创造出()的意境。但是诗人的心态却非常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