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地位:

《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这些只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最后是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2、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过程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利用空气性质的应用和研究。

3、学情分析及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对实验很感兴趣,同时具有一些生活经验,对空气有一定的认识。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些探究的思维方法。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我把认识空气的性质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将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学法

有人讲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的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及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确定如下:

从教的方面来说,本课的思路是指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利用实验对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存在进行观察、研讨、推测、验证,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为了能使本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还同时综合运用了发现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

从学的方面来说,本课主要采用观察法、探究实验法、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感官和多种实验对空气的性质进行有意识地初步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是学生能独立进行探究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动眼的功能,从而获取新知识,培养技能技巧。

教学准备:矿泉水瓶、气球、剪刀、塑料瓶(部分瓶子的底部用钉子扎了孔)、篮球(充气不足)、打气筒、压缩空气、利用空气压缩的课件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设计是以“探究、开放、自主、合作”为基本指导思想的。下面是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谜语导入,感受空气。

课一开始,大屏幕出示谜语: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在学生猜出谜底就是空气之后,大屏幕出示:关于空气,你都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然会说出一些对空气的基本属性,例如:空气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身边到处都有空气,人要呼吸空气才能生存下去等。(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用猜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课堂,并在猜谜的过程中自然的实现了对空气的第一次探究,发现了空气的一些基本属性,意识到空气无处不在及空气的珍贵。同时通过关于空气,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调动学生对空气已有的知识储备,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为继续探究空气的性质做好准备。(二)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同学们对空气有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性质。(板书课题:空气的性质)大屏幕出示:怎样才能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抓住我问学生。学生的方法会很多:如用塑料袋来抓,吹气球、吹泡泡等。然后为学生提供一个气球,比一比看谁抓的空气多,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在学生为抓到空气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时,挑战学生:谁能把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吹起来(屏幕出示问题)请出信心百倍的同学和班上公认肺活量最大的同学上来试一试。当上面的同学吹得脸红脖子粗仍吹不起来时,让下面的同学也去吹一吹,充分的去体验吹气球的这个过程。

接下来,让学生充分的讨论:为什么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可能与什么有关(屏幕出示)

学生可能马上会说气球吹不起来是瓶壁挡住了,可这一说法马上会被认真观察的学生否定,因为此时气球并未碰到瓶壁。从而只能是与瓶子里的空气有关,是空气阻止了气球变大,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师板书:空气占据了空间。

(设计意图)占据空间是空气的一个重要性质,虽然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空气无处不在,但学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去验证和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出来。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点,我为学生准备了他们平时就喜欢玩的气球这一研究材料,先让学生用气球来抓空气,比一比谁抓的空气多。再让学生去“吹瓶子中的气球”,通过吹一吹,议一议等活动,在经历了假想,实验,推论这一系列的过程后,充分验证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并为后面吹大瓶中的气球,探究空气的流动打开了实验思路。

2.探究空气的流动。

通过上面一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已认识到瓶子里的气球吹不起来的原因是空气占据了瓶子里的空间,我又抛出问题:“如何才能把瓶中的空气赶出去把气球吹起来并让我们感觉到呢”(屏幕出示问题)让学生去充分的讨论交流:

在进行充分的交流之后,放手让学生去设计能把空气赶出来,吹大气球的实验方案。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设计,如画,写。

设计完成之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修正后,归纳出科学可行的方案,在大屏幕上出示。

接下来按上面的实验方案分小组进行实验。,小组的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一项实验,有时间再完成其它想做的实验。师巡视辅导。

实验完毕,请各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实验成果。

通过实验成果展示,学生观察到,瓶子里的空气是可以被赶出来的,而这种空气从瓶子里赶出来的过程就是空气的流动,从而得出: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板书),而空气的这种流动就是风。

(设计思路)这个环节运用了上一环节的思路和材料,在继续验证空气占据空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实现了对空气可以流动的探究。学生在经历了吹大和吹不大气球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气球放到瓶子中就吹不起来对如何吹大瓶子中的气球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带着疑问去思考,在思考中去求证去设计实验方案,这是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从设计的内容、形式和数量上不做统一规定,学生“想怎样设计就怎样设计”,自由的张开思维的翅膀去充分的想象。学生设计的方案可能有的不科学,有的科学但不可行,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思维集中的过程中,学生相互评价,经过比较、修正,得出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成果时,成功则气球就可以吹大,眼睛或者是耳朵,或者身体就可以感觉到空气的流动。

3.探究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在个这个环节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批篮球,从外形看上去完全一样,但一种充气不足,一种充气很足。让各小组的同学去比赛拍一拍,并做好记录。

通过拍一拍,数一数,同学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个篮球不容易拍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到是由于拍的方法和力气大小不同。此时可做一个补充

实验,拍得少的和拍得多的换一个球再拍一拍。同学们会发现,换了球之后,刚才拍得多的同学反而拍得少了,由此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拍得多少与人没有关系,关键是球的问题。根据前面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学生会意识到其中一个篮球里面充气不足,另一篮球里充了很多的空气。让学生亲自动手给不足的篮充足气,体验空气被压缩的过程。从而对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有了初步认识。(板书: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有弹性)

引导学议一议:在你的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到了空气能够被压缩这一性质(大屏幕出示)

学生对玩是最感兴趣的,他们会眉飞色舞的说到各种利用空气压缩有弹性制造的玩具:如跳跳球、蹦蹦床,还有各种汽车轮胎等。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播放课件:小孩在蹦蹦床上玩耍;各种汽车轮胎。

(设计意图)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是探究空气性质中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从学生最喜爱的篮球入手,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在比赛拍球的过程中去发现球拍不起来的原因只能与球中的空气有关,接着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给充气不足的篮球充气,体验空气被压缩的过程。随后的动画又让学生看到了空气压缩的模拟过程,对空气的这一性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把这一知识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看各种彩虹桥、汽车轮胎,看别人玩蹦蹦床,体会到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这一性质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空气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总结拓展,放飞梦想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大屏幕出示)

1.今天我们研究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你知道了它的哪些性质

2.你能利用今天所探究的空气的三个性质,设计一件物品来让空气更好的为我们服务吗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今天所探究的空气的知识进行一个回顾,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课外自主探究空气的其它性质,认识到学科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科学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为下节课将要继续研究的空气有质量和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制作空气枪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占据空间

空气的性质可以流动

可以被压缩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课时《空气的性质》。 一、教材 本课教学是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并不真正是空的,它们里面有空气等等的认知背景为基础,指导他们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对“空气的存在、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2、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的性质。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知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愿意与同学交流,拥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认识空气的性质。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了解空气能被压缩。 四、教学准备: 教学组织形式: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材料准备:黑袋子、玻璃杯、纸团、矿泉水瓶、水、水槽、排球、皮球、注射器、橡皮,多媒体课件、圆珠笔笔芯、小木棍、注射器、土豆、湿纸团,水火箭、气筒等。 五、教学过程

为了真正达成课时目标,体现新课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核心的理念,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 在课前准备好充满空气的黑色塑料袋放在礼品盒中。 我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你们想知道黑色袋子里装了什么吗?接着让学生来摸。 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猜测。 之后我给出肯定的答案:黑色袋子里装的是空气。我提出问题:既然空气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那么你们凭什么说袋子里装了空气呢?那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呢? 我出示注射器提问学生:你们能用这只注射器或者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学生演示实验方法并说明。 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板书:空气是存在的) 【意图解析】情景导入的小活动增加了空气这一主题的神秘感,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空气探究的兴趣。我提供了明确的研究任务给学生,既规范了学生的课堂行为,又为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打开了一扇大门,学生会为了目标的实现,费尽心思,挖空脑袋去证明空气的存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下是本课的重点,我将会花25分钟左右进行讲解) 2、引入本课的主题(耗时2min) 空气虽然无处不在,但同学们对空气的了解究竟有多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空气的性质。(板书:空气的性质) 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空气:当解开充满气的气球并将口对着自己时有什么样的感觉,这说明了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说说对空气的印象。并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吗? 我会适当提示学生结合水的性质与空气作比较,水是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且易流动的物体。然后请学生作答。 得出结论:和水相似,空气也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质。(板书) 3、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耗时4min)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看到气泡从水中往上冒,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呢?学生会提出自己的假设,A空气不溶于水,B空气比水轻C空气自己会动等。刚刚有同学说空气比水轻,那么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有的说没有,理由是我们没有感觉到周围的空气压在身上;可能有的提出反对意见,说有质量,是因为空气比较轻我们感觉不到。

科学空气的性质教案23

色头小学教学设计 年级四科目科学课时一课时教师课题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到空气是有体积的,占据一定空间,而且不能随意缩小。 2.会利用小工具制作验证假设的工具。 3.小组动手完成空气水“火箭”的制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是占据一定空间的,是不能随意缩小的。 2.知道空气的质量比水轻,能浮上来。 3.知道空气是有压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利用空气也占据空间的例子,体验身边事物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空气不仅占据一定空间,而且有质量,不能随意压缩做占据的空间。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或二次修改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一起研究一个人最不能缺少的东西——空气。空气大家每天都在接触,你了解空气么? 空气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的身边,你有什么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先不急着讨论,先来看看一个纸团的秘密。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秘密。 (1)实验一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或二次修改 如果我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 有的同学说纸团会湿掉,有的同学说不会,究竟结果是什么呢?下面请一位同学证明给大家看,看看哪种说法是对的?(学生演示)(2)实验二 ①班上哪个同学肺活量大?我请他来吹一个气球。 ②这里有一个塑料瓶,还是那个气球,把它放在瓶子里,再让他吹看看。 ③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④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你们小组能解释吗? (3)做了两个实验了,你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4)关于空气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把它们记在活动记录上。 2.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1)把两只吹了气的气球吊在小棒上,保持平衡,刺破一个,你认为会发生什么变化? (2)说明了空气还有什么? (3)这个实验还可以怎么做? 3.空气所占据的空间不能随意压缩。 (1)实验一 ①大家都玩过气垫的玩具,你玩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②用手轻轻压一下模拟小气垫,你发现了什么?怎么解释呢? (2)自我设计实验 ①我们的实验对吗?用橡皮和针筒设计个实验,再来验证一次,看看我们的实验结果对不对。 (3)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空气的新性质: 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1 空气的性质|苏教版(2)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空气的性质。 2、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教学准备: 气球、皮球、玻璃杯、水槽、小木棍、线、纸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如下学习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够流动,能被压缩等性质。

(2)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4)培养细心观察,动手操作,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3.效果预期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任务吗?老师相信同学们! 二、民主导学 1.任务呈现一 探索和调查空气占据空间 2.自主学习 (1)证明空气的存在 这里有一个透明的大玻璃钢(出示已注有大半缸水的大玻璃缸),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玻璃杯倒置,垂直放到玻璃缸的底部,杯中的纸会怎样呢?如果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2)预测,你认为杯子里的纸湿了吗? (3)学生预测 (4)学生实验 3 .展示交流 (1)思考: 为什么在实验中纸团没湿呢 (2)总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空气的一个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的空间,都有空气占据着。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板书:占空间。) 4.任务呈现二 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有质量。 5.自主学习

三年级新教科版科学上册《风的成因》说课稿

科学《风的成因》说课稿 开始: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题是《风的成因》。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三至四年级学生形成“空气流动形成风”的科学概念,知道空气的冷热变化会导致空气流动,这是自然风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能举例说说生活中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本课收集模拟实验中看到的现象,作为证据来解释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模拟实验是科学实验的一种基本类型,是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对象的某些条件而进行的实验。本课只要求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能认识到“热空气上升会引起空气流动”这一规律,并让学生举出与此相类似的生活现象就可以,不需要给出具体的解释。 二、说学情 第7课《风的成因》是对第6课《我们来做“热空气”》中的研究结论进行延续和应用。当热空气上升时,空出来的区域(低压区)将由附近的冷空气填补,形成我们平时感受到的风。本课内容也为下一单元“天气”做好知识铺垫。 “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冷热不同的空气会流动形成风。 生活中有多种制造风的方法。 科学探究目标 尝试画图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按步骤完成模拟实验。 能够借用多种手段观察空气的流动方向。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乐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空气的性质,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意识到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在模拟实验过程中,热空气上升引起的空气流动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五、说教学法 (一)、聚焦 1.观察图片,在生活中,根据需要我们会想办法制造风。你有哪些制造风的办法?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四年级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 科学老师:刘鑫 年级:四(三)班 教案背景: 空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还知道人呼吸需要空气,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吹气球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通过比较,小组交流。让学生尝试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杯子、食品袋、报纸、盛有水的水槽、粉笔、气球、吸管、注射器、塑料瓶、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1. 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游戏: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你不能坚持的时候就停下来。 2、谁来说说为什么停下来?(生答:发闷、难受……) 3、为什么会这样呢?(生答) 4、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意图:通过猜谜语、做游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空气是客观存在的,对生命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即将要探究的目标内容。】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它就得先把它给找出来。同学们可以看到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器材(食品袋、,吸管,气球、注射器,),你想选用什么来找到空气呢?(a同学自己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空气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

《空气的性质》_说课稿·优选.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过程方法 1. 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压“气垫”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二、科学知识 1. 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能被压缩等性质。 2. 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 演示——塑料瓶、气球。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烧杯、纸团、塑料瓶、水、水槽。 2、空气有质量: 演示——细木棍、细绳、大气球两个、大头针、酒精灯、胶带、剪刀等。 3、压缩空气: 演示——排球。 分组——排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 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多媒体出示) 2. 学生回答。 3. 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 4. 谈话: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那它具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 2.学生假设。 3.每小组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证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

【原创】【精品】空气的性质教案

空气的性质教案福州市麦顶小学叶红

空气的性质教案 第一课时空气占据空间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空气的性质》的分课时。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由吹气球比赛中吹不大的气球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导入;通过观察水中的乒乓球的位置理解、分析空气占据空间;最后拓展应用,控制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多少来改变小球的位置。在整个过程中,教学过程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实验得出空气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由此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目标: 过程与技能: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科学知识: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能够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具学具:PPT课件、乒乓球、水槽、矿泉水瓶、去底大饮料瓶、气球、塑料袋、剪刀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空气占据空间 1. 师展示两个装在瓶中的气球,请两位学生上台来进行吹气球

比赛。 提问:谁吹大了气球?为什么男孩吹不大气球? 学生讨论汇报。 2. 教师为每组提供一个套在塑料瓶口的气球.,学生尝试吹气球。 (贴板画) 3. 学生猜测如何吹大瓶中的气球。 4. 小结:瓶子里的气球吹不大可能是因为瓶子里面有空气占据 了瓶子的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5. 教师老师提供剪刀,让学生尝试动手吹大瓶中的气球。强调 使用时注意安全。 学生活动。 6.学生介绍如何吹大气球并讨论气球为什么会吹大。(引导学生 回答气球吹大是因为瓶中的空气跑了出来) 7.思考:如何看到空气从瓶子里跑了出来? 学生交流汇报。 8. 师展示塑料袋,提问学生利用塑料袋应该怎么做。 9. 师生共同小结:原来气球吹不大的原因是因为空气占据空间。 二、理解、分析空气占据空间 1. 教师展示水槽、乒乓球及去底塑料瓶(塑料瓶盖做2种处理: 一种在瓶盖上打了几个小孔,另一种未处理)。提问:把剪底的塑料瓶压住浮在水槽中的乒乓球,猜小球的位置会在哪? 学生猜测。 2. 请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学生分组活动。 3. 教师先请瓶盖上没有孔的小组汇报本组小球所在位置(水 底),并解释原因。(引导学生回答因为空气占据瓶中的空间,将小球压入瓶底) (贴板画) 4. 提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结果的。 小组汇报在小球在水面。教师引导其发现瓶盖上的孔,并解释原因(贴板画)。 4.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不管是瓶子外面还是里面的空气都占据 空间。 三、控制空气占据的空间的多少来改变小球的位置 1. 谈话:怎么让小球听你的话,让小球停在你想的位置呢?

1空气的性质教案

1.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 1.空气占据空间:演示——瓶子、气球(2~3套)。 分组——粉笔头、砖块、气球、塑料袋、玻璃杯、纸团、塑料瓶、塑料漏斗、胶泥、水、水槽或盆等。 2.空气有质量: 细长棍、细绳、气球(或塑料袋)两个、大头针、胶泥、胶带、气枪等。 3.压缩空气: 演示——充足气的气垫或大塑料袋。分组——塑料注射器、橡皮擦。 多媒体课件——压缩空气的利用。 4.制作空气枪: 干净的废圆珠笔芯和小于笔芯内径的木棍;竹筒和小于竹筒内径的竹棍、一端有“活塞”的竹棍;塑料注射器、湿纸团、橘子皮等。 5.自制压缩空气水“火箭”、气枪等。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出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解释“气垫”复原的原因,并能根据假设设计与正确操作验证性实验; 3.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4.能运用借助水等可见物质的实验方法间接观察认识不可见的空气; 知识与技能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3.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能说出空气枪的原理。 4. 会制作空气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尊重证据和按照科学认识程序进行科学探究的科学态度和习惯; 2. 关心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及其新成果、新技术。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 3.谈话:不错,谜底是空气。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 4.提问:(出示注射器)它里面有空气吗?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怎样证明呢? 5.谁有办法用这个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学生演示并说明。 6.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评析】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用了一个谜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儿童的年龄特点相符合,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入课堂,并为他们创设了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开心、顺心地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探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 1.提问:这是一只气球,你们能把它吹大吗?(出示气球在瓶里的实验装置)如果我们来吹这个气球,能把它吹大吗? 2.学生假设。 3.推选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4.讨论:气球为什么吹不大? 5.小结:在这一过程中相机给出“空间”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用“空间”描述实验现象。由“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引出“有空间就有空气占据吗?”这一问题,并对这个问题作出假设。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可以运用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指导学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当学生提出关于空气的其他发现和各种问题后,应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并做好记录。 三、学生利用实验来探明空气是不是占据空间 1. 谈话:我们得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呢?这就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实验的检验了。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的底部,然后将杯子倒立放入水中,杯子不能歪,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把杯子倾斜着放,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可结合动画演示) 2. 同组的同学展开讨论。 3. 提出实验前的思考:根据刚才的问题,你认为应该准备哪些材料来做这一实验呢?实验可以分成几步去做? 4. 同组的同学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始设计实验。 5. 学生做把一团纸塞进玻璃杯底部的实验。 【注意】实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要塞紧纸,不能掉下来,二要把杯子垂直往水里按,不能倾斜,往外拿杯子的时候也要垂直。 6.各组汇报实验结果。

幼儿园家长课堂教案《空气的性质》

幼儿园家长课堂教案《空气的性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空气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是气体,具有占据空间等性质。 2、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直接感知的空气。 3、培养细心观察、注重证据及认真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知道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好!我是xxx的妈妈,很高兴今天能和聪明、可爱的你们一起上课,你们欢不欢迎啊 今天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表演一个魔术,喜不喜欢你会变魔术吗想不想让自己也变成小小魔术师好,那老师要看看哪些小朋友上课坐得最端正、最守纪律,待会儿老师就把这个本领交给他,把他也变成小小魔术师,上台来给大家表演,好不好 表演魔术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看哪个小朋友聪明能回答出来,听好了:我们把毛巾、玩具、书呀这些东西直接放到水里,它们会怎么样呢可是老师有本领把它们放到水里,这些东西却不会湿,你们信不信 二、实验验证 好,魔术表演现在开始,看好了,老师请杯子来帮忙。老师先把纸揉成团,紧塞在杯子底,注意纸团不能掉下来,现在老师将杯子倒立竖直压入水中。大家猜猜,杯子里的纸团会不会湿呢好,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将杯子从水里拿出来,取出纸团,展开),小朋友们看看纸有没有湿(请小朋友验证)老师棒不棒那你们也夸夸老师呀,给我鼓鼓掌,谢谢,真开心! 老师偷偷地告诉你们,其实这一点都不难,你们想不想也来当回小小魔术师(请几组孩子上来做实验) 宝贝们,其实刚才我们并不是在变魔术,魔术都是假的,比如我们看魔术表演时,魔术师一会儿变出一朵花、一会儿变出一个面包,那是真的吗对,是魔术师事先藏在某个地方,比如袖管里、衣服里、道具里,而我们刚才是在做

苏教版科学四上空气的性质教案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空气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背景,指导他们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物质性质的层面。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做好实验,仔细观察、解释现象、进行比较、归纳概括。 教学课题: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空气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知道空气的存在,还知道人呼吸需要空气,但由于空气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学生并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纱。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使学生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方法: 1、学习用观察,实验,比较,概括等多种方法认识不易感知的空气。 2. 能根据吹气球的感觉和观察,做出假设,并能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 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4、通过比较,小组交流。让学生尝试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认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引导学生认识空气的性质。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究态度。

教学重点:能够感知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感受到空气的性质。 教学准备:杯子10个、食品袋16张、报纸、硬纸4张、盛有水的水槽9个、粉笔、气球(20个)、吸管(15个)、注射器(9个)、塑料瓶9个、剪刀、实验记录单9份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体验,聚焦主题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同学们用手捏紧鼻子,闭紧嘴巴,就这样一直到我喊停为止。 2、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发闷、难受……) 3、为什么会这样呢? 4、小结:是啊,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中,正因为有了空气,呼吸才顺畅,生命才能延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空气。(板书:空气) 【意图:创设趣味游戏情境,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体验,初步认识空气的客观存在及对生命的重要价值,使研究对象、探究主题得以凸显。】 二、证实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1)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我们要研究空气就应该先把空气找出来。同学们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一些器材(杯子、食品袋、装满水的水槽、气球、注射器),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2)在找之前先在小组内轻声交流一下你想用什么材料怎样找到空气的,并记在记录纸上,注意实验时听从组长安排,轮流使用材料,尽量低声讨论,尽量不损坏材料,注意安全,需要我帮助的请举手。 (3)学生领材料,动手做。教师巡视,有意识的分别给一些小组加一种材料(硬纸或塑料瓶)。

三年级下科学教案-空气的性质_北师大版

《空气的性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科学探究过程主要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等环节。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空气的性质——空气占据空间学情分析:教学内容是四年级的,但用的是三年级孩子,相对来说见识没那么广,大部分同学的生活积累不如四年级孩子丰富,平时刚接触科学课也没做过什么实验。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设计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使实验的目的专一些,这样,学生才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来探究“空气占据空间”这一性质。为下一课的实验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能流动。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且能流动。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空气能流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水槽,矿泉水瓶、乒乓球、杯子、纸巾、毛巾、课件。 2、学生:给每个组准备:水槽(或用塑料盒子代替)1个,矿泉水瓶1个,两只水杯,纸巾,毛巾,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给同学们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到;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空气)(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激发兴趣)师:对,是空气。根据生活经验,你们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无色、无味、透明、气体)(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生活经验及前概念)师: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儿有空气呢?(生自由说) 师:(拿出注射器,边抽出一半活塞)这支注射器里有空气吗?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证明啊?(生说并演示) 师:(边拿起塑料袋)能用这只塑料袋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感性能力入手,激发兴趣、活跃思维)师: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助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就可以觉察到它确实存在。 师:既然空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它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白板拉动出示课题:空气的性质) (设计意图:从学生自感可操控的生活知识和身边物体入手,在学生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引入到对新知识的渴求和主动探究中来。) 二、新课 1、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一)纸的奇遇 师:这是一张纸(边说边拿),放到水里,会怎么样?(接触到水,会湿)师:如果把纸巾塞紧在杯底,然后垂直放入水中,你们说纸湿不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并说明猜测根据。培养学生找证据、找理由支撑的意识)

小学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

《我们周围的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空气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种物质,可以被我们感知;空气和水相比,有许多的相同和不同。 过程与方法: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物质借助其他媒介,感知它们的存在;用多种方式对物质进行比较,观察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科学的结论需要客观事实(证据)来加以证明。 【教学重点】了解空气确实存在,知道空气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用实验证实空气确实存在,比水轻,也会流动。 【教学准备】 给每组准备: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根香、1个打火机、1个吹泡泡器(或吸管)、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给每个学生准备:气泡图记录纸一张、维恩图记录纸一张、实验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一、我们知道的空气 1、师:还记得我们上次“猜测水在哪个袋里”的活动中,是怎么知道空气在哪的? 2、关于空气,我们还知道什么?请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填写到气

泡图中。 3、交流,师帮助整理,形成班级的大气泡图。并让学生思考,这些想法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进一步证实的? 二、空气的存在 1、空气真的存在吗? 我们都说袋子中有空气,怎样才能证明袋中确实装有空气? 2、师:这里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或许能帮助大家证明空气确实存在。请大家分组讨论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并利用材料操作一下,请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及实验的结果。 3、汇报交流证实空气存在的方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结果,说明是什么事实证明袋中空气确实存在。(渗透“有些东西我们看不见,但并不是不存在”这一科学观念) 三、比较空气和水 1、师:既然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和水相比较,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出示关于水的维恩图,请学生回顾所知道的关于水的一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对水和空气进行有联系的比较,扩大认识视角) 2、有什么办法证明水和空气的不同?比如:空气和水,谁轻谁重?水会流动,空气会流动吗? 3、讨论证实的方法,重点对“空气会流动吗?”进行展开。 4、比较空气和水的相同和不同点,并把比较的结果记录到维恩图中,全班进行交流。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空气的性质》说课稿 威远镇新民小学谢勇说教材 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性质》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中的第1课。在日常的生活中,学生对于空气已经积累了一些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等等,但是都是停留在生活经验上。所以本课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了解空气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手段,去证实空气的存在并且研究它的性质,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提升到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空气性质。从而关注空气的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关空气的知识将不断出现,因此本课为本单元以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想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导入对空气性质的研究 第二部分用多种感官和不同的实验方法,去认识空气的性质。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部分。共有4项活动,1、探究空去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2、认识空气有质量;3、认识空气具有流动性;4、感受空气能被压缩。 第三部分比较空气和水的异同。

第四部分了解人们对压缩空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 说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空气的特点以及具体怎样来探究这两个方面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指导,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最有价值的地方。有人将科学比喻为引导学生过河,但学生不能自己盲目地过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好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提供“过河”的下脚石。为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能用一定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知道空气要占据空间,空气可以流动,空气有质量、空气能够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3.初步了解压缩空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 1.能对“瓶子里的气球为什么吹不大”做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能用实验验证; 2.能初步依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知程序,进行关于空气的探究活动,做好简单的记录。 情感目标

四年级科学《 空气的性质》教案

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1 空气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借助其他物体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3、能用多种方法认识空气的性质。 4、能做简单的压缩空气探究性实验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乐于与同学交流。 (三)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2、认识空气有质量、具有流动性。 3、知道压缩空气有弹性,空气被压缩的程度越大,产生的弹力就越大,了解并关注压缩空气在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空气的性质 难点: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注射器、水槽、塑料袋、杯子、报纸、矿泉水瓶、气球、支架上两个已平衡的气球、剪刀 学生准备:气球、空矿泉水瓶 四、教学过程(2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猜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 2.学生回答。揭示谜底——空气。 3.提问:大家说空气重要吗?为什么呢? 4.学生回答。 5.既然大家都觉得空气重要,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空气,来研究空气的性质。(板书课题) (二)证明空气的存在 1.提问:大家看到我们周围的空气了吗?摸到空气了吗?既然空气是看不见又摸不着,谁有办法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2.学生讨论、回答。 3.(出示注射器)大家看这支注射器里有空气吗?怎样证明呢? 4.请学生演示实验并说明。 5.有没同学有办法抓住空气?能不能用这个塑料袋来抓住空气呢? 6.学生演示并说明。 7.小结: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借其他看得见的物体帮忙,我们就可以觉察到它的存在了。 (三)认识空气的性质(做好记录:课本P60) 1.探究空气具有占据空间的性质。

空气占据空间。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空气占据空间吗?》,这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与空气》单元的第六课教学内容。我说课的程序主要有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等六个内容。 说教材 《空气占据空间吗?》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后对空气的一些基本情况有所认识之上,是《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的进一步延伸。 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在尊重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我对各板块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形成的教学设计包括五板块:1、认识什么是空间,物质都要占据空间,并提出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2、认识空气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3、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4、利用维恩图比较水与空气的不同和相同。5、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用科学。 教材的编排里本没有第一个教学板块,我增加这一个板块的目的是考虑到三年级学生在该课以前并没有直接涉及到“空间”这个概念,而该课又是紧紧围绕“空间”在做文章,所以有必要在进行新课之前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空间”。对第二个板块我也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原有的实验器材(橡皮泥、吸管和矿泉水瓶)的基础上增加了瓶盖和小棒。我曾经让学生试做过这个实验,当学生按照科学书上所显示的把两根吸管透过橡皮泥放入瓶中后,怎么往瓶中吹气,水还是没有被挤出来,原来是吸管被橡皮泥堵住了。增加瓶盖可以防止橡皮泥脱落,增加小棒可以防止吸管堵塞。这样的改进,可以增加实验成功的几率,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事实。在认识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这一板块中,删节掉了绘制图样说明空气为什么能被压缩,主要考虑的问题是:根据现象绘制想象中的微观世界难度太大,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在经过详细提示后虽然能绘制成图,但是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是否真的思维发展;学生绘成图后,无法对图进行评价,而导致该部分的教学无法形成完整的教学,从而造成目的性不强。 说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的概念,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但是还没有建立空间的概念,对空气占据空间,空气会被压缩还需要更多的直观的实验来加以证明。 说目标: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设计科学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根据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到空气也是物质,也要占据空间,并且空气占据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本单元里的第一课时《空气的性质》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尽管教材中没有明确写出实验这个名词,都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教材中的实验也还不是十分严格的控制实验,但这些活动的的确确已经是实验了。空气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然而,空气即看不见,又摸不着,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呢?这种物质有什么性质?它为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它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空气》这一单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来探索空气的物质性和作为气体的一般性质。 《空气的性质》一课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提出它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直接感觉空气,观察研究空气的存在;间接感觉空气,实验研究空气的存在。通过观察和实验研究空气的体积、形状、占据空间、有质量等性质。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本课的重点是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的空间;难点是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三年级学生以导为主。让学生说说实验的方法、过程。我通过以下科学活动对本课时重点突破: 活动1:感觉空气主要活动内容,用塑料袋装空气,用感官感觉空气,说说对空气的感觉。通过运用感观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有弹性,为后面的教学留下伏笔。)

活动2:纸的奇遇组装实验器材,对纸是否湿做出假设,进行实验,把揉皱的纸塞入玻璃杯的底部。把玻璃杯倒过来,直立着按入水底。验证假设并解释纸为什么不会湿?(兴趣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活动3:谁敢走了杯中的水准备器材,对可能发生的现象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假设并解释原因。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学生们通过实验亲眼看到,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科学方法的魅力。) 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进行了课堂小结,巩固知识并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生活中常见的与空气有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路。而实验拓展与课外延伸,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等多的问题离开教室,鼓励学生课外去研究、去探索,看看学生课外在做什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完善与改进。 篇二: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里面有空气等。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的性质很多,光从一堂科学课上来探究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再作进一步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